漫游奇幻世界——凡尔纳和他的科幻创作(第 1 部分)

漫游奇幻世界——凡尔纳和他的科幻创作(第 1 部分)

一、在幻想中漫游世界——凡尔纳与他的科幻创作(上)(论文文献综述)

王菊[1](2021)在《关于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梳理与评价》文中提出科幻电影已在中国出现多年,但文化与历史原因使其未能在中国茁壮成长。近年来,国内科幻影视产业发展火热,在中国科幻影视创作进入蓬勃期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国内科幻电影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事实。电影评论对电影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对仍处于幼苗期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接受多角度的批评有益自身发展。江晓原是国内较早参与科幻电影评论的学者,他利用自身的学科背景,从科学与科学文化的角度提出不同以往的科幻电影评论。后逐渐将科幻纳入学术研究的范围,提出诸多关于科幻的学术创见,引起科幻界与学术界的重视。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提出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国内科幻电影研究现状和与江晓原相关科幻电影研究现状。认为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有其创新之处,提出关于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研究现状之不足,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分为“准风月谈”专栏、“幻影2004”专栏和“幻影2004”专栏之后三个时期。第三章分为科幻电影的共通现象、思想纲领与独特价值,观看科幻电影的理由与评价科幻电影的标准,科幻电影的主题分类以及科幻电影与科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第四章提出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价值,分为与科幻电影相关的价值和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价值。本论文共有两处创新:一是用科学史的方法系统梳理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整个历程;二是以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为基础,挖掘、整理出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重要结论,并结合江晓原其他相关科幻研究成果,力图系统把握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整体风貌,并尝试做出进一步阐释。

马龙[2](2021)在《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文中研究表明晚清科学小说中存在着大量对“科学”的鲜活表达,这些表达不似专业科学书籍那般严谨细致,却因生发自小说这一文类的虚拟空间而显得想象力十足,可称之为“想象性”的科学表达。从作为西学思想之核心的“进化论”,到作为西学技术之代表的“声光化电”,从用以疗救人心的“医学”,到颇具神秘色彩的“催眠术”,通过晚清科学小说的实际创作,晚清时期的中国文人已开始直接参与诸如此类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立足于此,本文重点关注与把握的,正是晚清科学小说作家是如何具体参与、实施了上述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以及在这种想象与建构的背后,所折射的晚清一代知识分子(主要指科学小说创作者)的科学观念。论文共包括三部分,各部分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引言,首先申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其次,对晚清科学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写作的创新点;最后,点明本文基本概念的使用和研究的范围。第二部分,正文,分三个章节来展开论述。第一章是晚清“科学小说”概说,主要对晚清科学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包括“‘科学小说’的由来”“‘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以及“‘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三个部分;第二章以“进化论”“声光化电”“医学”“催眠术”这四类科学话语为关键词,仔细梳理并考察晚清科学小说中与之相应的科学表达。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未来神话——‘进化论’的文学展示”“机器王国——‘声光化电’的技术演绎”“洗脑换心——神奇的‘医术’表演”和“催眠之术——被误读的‘科学’”四个部分;第三章以前一章的分析研究为基本参照和依据,进一步探究晚清小说家在“科学”表达的背后所呈现的科学观,主要包括“‘唯科学主义’的显露”和“‘器物’科学观的复苏”两部分。第三部分,结语。总结全文,并进一步指出,晚清科学小说对于“科学”的表达与想象,是如马泰·卡林内斯库提出的所谓“资产阶级现代性”的生动体现,但未能上升到“美学现代性”的高度,对“科学”有所质疑甚至批判,这是晚清科学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遗憾。

王艺欣[3](2020)在《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文学想象类型文体,科幻小说以科学观念为写作驱动,以科学知识为描写依据,并以在文本中建构起一个合理、可替代的世界为创作追求。自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以来,中国科幻文学便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学界对晚清以来科幻文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个案文本解读为主考索历史,缺乏从社会变迁的层面探讨其发生背景。其实,中国科幻文学的发生与晚清科幻文学实践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晚清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引进,不但促使电灯、德律风等实物发明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推动了科学知识和求知精神的普及和发展。在此一背景下,人们的时间观念、空间意识、速度与节奏、以及科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晚清科幻文学由此诞生。论文第一章从时钟电灯的引进出发,结合小说中新的纪年方式与时间计量单位的出现,力图还原当时人们时间观念变化过程,及其在科幻文学中的具体表现。第二章着重讨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意象。首先,小说主人公摆脱志怪小说腾云驾雾的飞行方式,借助机械运转与风力推动翱翔天际,以现实生活中的“热气球”为原点,构想出“飞车”、“飞舟”、“飞舰”以及“电翅”等意象。其次,魂与魄脱离了传统神魔小说的色彩,成为科幻小说中的飞行手段与技术载体。上述新想象元素的产生,与当时报刊杂志对各类飞行器的报导有着密切联系。第三章针对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引进,从速度的角度解析当时科幻文学中人们生活节奏与效率提升的起因。第四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指出他们强烈驳斥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展现出对全新社会制度的构想追求。总之,中国科幻小说的产生不仅与国外科幻作品引入相关联,更关乎当时整个社会对西方科学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回溯源头,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图景。

陈莉[4](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提出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王辉[5](2020)在《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1904-1919)》文中提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诞生于近现代文学和文化转型时期,是政治经济嬗变、新旧文化融合等历史现象在文学层面的曲折映射,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切情结。本文以研究这一时期科幻小说中体现出的强烈现实关切情结为切入点,进而探析这一情结主导之下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发展演变脉络,以及现实关切情结对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本文的研究目标分五个步骤完成:首先是对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兴起原因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其次是从憧憬理想世界和批判现实社会两个方面解读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社会现实的基本呈现方式;再次是剖析清末、民初两个阶段科幻小说关切社会现实的不同特征;第四是结合小说自身艺术价值存在的缺陷和现实主义文学品格主导的时代追求两方面因素分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走向衰落的原因;最后是从科学民主精神传播和国民劣根性批判两个维度剖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特征对之后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这一文类在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综述,并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讨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社会现实的基本方式,具体包括憧憬理想世界和批判现实社会两方面的内容。第三章主要讨论科幻小说在清末、民初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关切社会现实特征。从主要情感基调来说,清末科幻小说中的“现实”呈现出一种以科幻为工具积极畅想未来世界的乐观状态,而民初科幻小说则主要呈现为现实批判走向消极冷静、受商业利益驱使走向娱乐消闲两方面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是从科幻小说自身存在的缺陷、现实主义文学品格至上的时代追求两方面内容分析总结清末民初科幻小说逐渐衰落并在“五四”新文学兴起后无人问津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科学民主精神传播和国民劣根性批判两个维度来探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与“五四”文学之间表面形成巨大裂痕,却又存在隐性精神联系的具体特征,并结合之后科幻文学的发展概况深入讨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对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是站在当今科幻小说逐步走向主流的角度来回溯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成果,既肯定其开疆拓土的巨大价值,也不能忽视其不足。

王丝雨[6](2020)在《论叶永烈与新时期初期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中国科幻小说在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沉寂期后,因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和期刊出版的扶持而快速复苏,并在新时期初期的1978至1983年间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高潮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在1990年代真正崛起之前的一个巅峰,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具体表现为科幻小说创作队伍迅速壮大、创作水平较前代有了明显地提高,常常身处“边缘”的科幻小说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学界还以其为焦点展开了广泛而持续的讨论。叶永烈是这一时期科幻小说领域的重要代表,他是“黄金时代”繁荣景象中的创作主力,也是“众声喧哗”的争鸣局面中最主要的理论探索者。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创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早期的作品大多具有“少儿科普”的特征。进入新时期以后,伴随着西方科幻思潮的涌入和本土科幻小说的发展,叶永烈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上又有新的突破。他创作思维活跃,乐于打开视野,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创作经验,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社会思考和人性深度,因此他的作品代表了同时期科幻小说中的较高水平。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文革”后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公认为是新时期少儿科幻小说的最高成就;《腐蚀》又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主潮社会派科幻小说中展现出特殊的文本价值;此外,叶永烈还十分注重科幻小说新类型的挖掘与尝试,进行了不少先锋性的文类实验。除了积极投身于创作实践外,很早就具有了科幻文学理论自觉的叶永烈,在新时期初期不断将自己的理论观念系统化,写下了《论科学文艺》等理论作品,为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和新时期科幻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他的创作和理论对同时代及此后的科幻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在整个中国科幻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过渡性意义,也离不开叶永烈的科幻小说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

程孝阳[7](2020)在《刘慈欣科幻小说论》文中研究指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独树一帜,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往往带给读者极致的阅读体验。本文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文学意识生成、主题思想、艺术形象、叙事策略等方面入手,力图全面地把握刘慈欣的创作魅力。绪论第一部分在梳理国内外科幻小说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科幻小说这一概念进行辨析,指出这一文学类型在创作技巧上的独特之处。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刘慈欣的创作情况,并重点梳理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研究状况,指出研究界对刘慈欣的总体性把握不足和唯刘慈欣论等问题。第一章探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意识是如何生成的。第一节分析童年经验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童年时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想象、对科学技术的迷恋以及科幻小说的文学启蒙,构成了刘慈欣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起点。第二节分析“文革”记忆对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文革”这一时代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渗透进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之中。第三节以刘慈欣所言的主流文学为参照,分析刘慈欣的科幻文学观,并指出他为了争得科幻文学的合法性,是如何建构了一个“主流文学”的。第二章主要从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出发,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中所蕴涵的科技启蒙主义。第一节论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对科学的重视等方面,与五四启蒙文学形成了一种呼应。第二节指出刘慈欣所提倡的科学与五四语境下的科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小说的价值取向是利用科学飞向宇宙深处。第三节重点论述刘慈欣科幻小说所表现出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并指出这种反人类中心主义是建立在科学至上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得其有别于后现代主义。第三章总结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三种艺术形象。第一节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科学形象,这些深具科学技术内核的形象超越了想象力的极限,体现出神奇而富有诗意的美感。第二节指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都具有拟人化的特点,他们同时还扮演了启蒙人类的角色。第三节对传统的人类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人类形象过于扁平,符号化的倾向过于明显,不过仍然塑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群像。第四章探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一节从科幻小说独有的“概念的陌生化”入手,指出刘慈欣将其与语言的通俗化结合,在保证读者陌生化阅读体验的同时,又没有增加阅读难度。第二节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中存在的两种叙事模式,即观念先行与逻辑推理的叙事模式。第三节重点放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历史叙事方面,刘慈欣继承了传统史书的实录笔法,同时小说中涵盖了丰富的各类知识,又使得小说具有一种大历史叙事的倾向。结语指出刘慈欣“走红”的客观原因,指出其小说不仅仅是迎合了时代的需求,更像是被时代主动选中。同时,刘慈欣在不断被神化的过程中,其小说的局限性也被遮盖了,如何突破创作瓶颈是刘慈欣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刘晓芳[8](2020)在《未来照进现实 ——新时期早期“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研究(1978-1983)》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科幻现实主义小说”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一概念在新时期早期的历史化过程,厘清科幻小说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多元化探索方向。在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将探寻“科幻现实主义小说”在此时出现的历史条件,以及郑文光等科幻作家尝试为中国科幻文学开辟一条新路的艰苦努力。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旨在还原科幻小说在经历文革后的复兴语境。我们从文学/文化作品、事件和活动三个角度入手,勾勒新时期早期“科学热”的三个侧面,重现科幻文学在此时与新时期文学之间的对话互动。首先,借《哥德巴赫猜想》分析新的时代氛围下,知识分子尤其是科学家是如何成为“英雄”的;其次,全国科学大会喊出了“向科学现代化进军”的口号,大量科普/科幻类出版物应声涌现;再次,《人民文学》等主流文学刊物也开始注意到科幻文学,并在评奖活动中谨慎地予以认可。第二章旨在从理论层面探讨“科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提出来的逻辑和前提。通过对“科学”、“幻想”和“现实”三大关键词的内涵及其关系的重新阐释,我们看到郑文光等一批科幻作家对于“何为科幻文学”以及“科幻文学何为”这类问题的自觉思考。在时代的应召下,他们主张科幻小说要向现实回归,要将科学幻想与反映现实、思考现实甚至批判现实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科幻现实主义”的道路。第三章是从反思“伤痕”、建构“新人”、外星文明、机器人世界四个题材角度,对“科幻现实主义”文本实践展开剖析。此时的科幻主力军们将目光从未来拉回到现实,以自己的独特理解,或直接或投射,将现实融入科学幻想当中,体现了他们对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和对现实历史的人文关怀。第四章旨在以历史化的眼光去看待“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沉寂。科幻文学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历过短暂的高潮之后,“突然”沉寂了下来,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国家层面的干预、文学界和科学界的双重忽视、自身创作的困境等因素综合在一起,都使得这一文类陷入失声,直至九十年代才重焕生机。

朱福芳[9](2020)在《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文中研究说明关于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般印象是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一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海上惊险小说《金银岛》的作者,而不会想到他同时也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斯蒂文森的创作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探索文学创作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直为其所钟爱。在44年的短暂生命中,斯蒂文森共创作了12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4部诗集、5部旅行文集、6部杂集和2部非小说集,其内容涉及冒险、航海、海盗、阴谋、道德、人格、儿童、旅行等多种主题。斯蒂文森作为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劳绩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他的作品进行探讨,可以挖掘斯蒂文森的文学价值以及正确认识他对英国文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文乃纳入英国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语境下斯蒂文森文学思想与创作文本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品读与诠释。以斯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在继承发展早期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主张及其特征。斯蒂文森的文学创作可谓忠实地实践其文学理论,他认为浪漫的文学要讲好故事,文学创作要重视想象的作用,并提出小说之于成人就是“游戏”等观点。通过对斯蒂文森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新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体现于“新”和“奇”两个方面。本乎此,以他的创作尤其小说作品为基础,着重从“游戏”和“冒险”两个审美维度来分析其创作的新与奇,挖掘存乎其中的文学张力与阅读魅力,达到对该文学个案的解读,是论文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分析斯蒂文森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对英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之于“新浪漫主义”的建构意义。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论述了新浪漫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与释义;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该部分首先重点辨析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异同,并着重探讨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此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对斯蒂文森与浪漫主义的研究情况,从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再次是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诞生和创作特征。此部分内容首先探讨新浪漫主义的兴起。研究作家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即文学创作和它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也与19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阐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与现实主义同生共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形式。探究新浪漫主义既具有早期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有所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早期浪漫主义进行继承与发展。其次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主要分析新浪漫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之异同。新浪漫主义大胆、有意地把“幻想”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这些幻想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历险,其创作追求“新”与“奇”。具体来说大抵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精神追求上,自由、民主、正义的社会理想淡化,很少或不再抒发对政治的狂热,而更加渴求于未知世界的冒险。在生存意识上,不再热衷于塑造精神高大上的孤身奋战的自我主义英雄,而是刻画具有积极进取意识的强者。从审美特征上看,主观的、激情的、理想的、哀婉的意识逐渐消褪,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被冷峻但特异的写实风格所代替。此外,作家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也不再是单纯地描绘或着意突出诗情的田园风光,更多则是对异域风情的痴迷或刻意表达。第二章梳理斯蒂文森的生平与创作,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首先概述作家生平事略与写作生涯,究索他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继而观照他的文艺思想与小说观。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带有所谓“世纪末”色彩。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以离奇的故事、悬念的情节、多彩的异域风情吸引大批读者。斯蒂文森的文艺观,既是兹观念系统的艺术实践,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创作产品的某种注脚,体现着其文学追求与审美标准。文学观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灌注了作家对文学、人生、社会等各方面的思考,浸润着生命感悟、价值理想以及独具个性的真知灼见。他执念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因此作家必须会讲故事;小说创作就像布局游艺并深入游戏之中,让人愉悦;作家应充分释放智力,极端重视想象的作用。以自己的创作为基石,作家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斯氏文艺观,具有实实在在的、独成体系的理论价值:既包括对小说本质的思考,也包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他的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观,体现在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品之中;而集中表现于不遗余力地突出“新”与“奇”的特点。第三、四章为作品论。在斯蒂文森文艺观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品,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小说(兼顾散文与诗歌)作为证例,重点究析“游戏”与“冒险”两个审美特征,具体选择四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和一部诗集进行解读与论析。第三章探讨斯蒂文森创作中的“游戏”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斯蒂文森认为人与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在于应该像孩子一样游戏,在游戏中建立亲和关系。他设计了一个个游戏,置小说人物于荒岛、高地、旷野等可以刺激人丰富想象力的地理空间,与能够和当前拉开一定距离的历史时间的立体之维里尽情嬉戏。此章选择《诱拐》和《黑箭》两部长篇小说作例释,透析斯蒂文森在苏格兰、英格兰之历史时空故事语境中的“游戏”运作。作家把读者拉进游戏世界,在虚构与真实、严肃与娱乐、历史与现实中感受新浪漫主义释放出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讨“冒险”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斯蒂文森似乎是驾轻就熟地把冒险故事以传统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并把遥远的异域、奇异的人物、荒凉的孤岛、浩渺的海洋融进故事机理,展示出新浪漫主义的脱凡之美。人物不断地冒险、探奇、寻觅,把冒险作为一门艺术,一个理想目标。参与者或者获得一笔财富,或者窥见一个理想王国,或者进行一次道德救赎之旅。像所有的艺术追求一样,冒险即便没有达到终极目标,其乐趣也往往以充分展示的方式获得最大化,换言之,冒险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此章以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散文、诗歌作例释,揭示斯蒂文森创作的这一新浪漫主义重要特征。第五章论析斯蒂文森的价值意义和启示影响。斯蒂文森用新浪漫主义小说征服了英国民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深具内涵极有价值的伟大作家,所以其作品长期流传不衰,并且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蒂文森拓展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赋予浪漫主义以新的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所有叙事作品不仅富有充满浪漫色彩的壮丽景色和奇风异俗,包括原野森林、荒山峭壁、洋滩海浪、盗群习约、切口黑话之类,也很多迷信传说、贪欲恶习、双重人格等等。这些作品尽管不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但无不洋溢着清新、奇特,自然、突兀,亲切、惊悚的浪漫格调,具有毋庸置疑的审美价值与启发借鉴意义。他开辟的新浪漫主义传统,被稍后的知名作家赖德·哈格德所继承。斯蒂文森还直接启发了19世纪后期名噪一时的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烫烙着《化身博士》的深刻印痕;还有赫伯特·威尔斯的幻想小说《隐身人》、约瑟夫·康拉德的《秘密分享者》等作品,灵感显然也都来自《化身博士》。此外,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斯蒂文森文学传统的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卜林(也包括康拉德)于多个层面上步斯氏后尘,尤其是冒险小说的创作,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殖民扩张色彩亦与之不无关系。及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勃兴,其实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文学创新包含一些现代主义元素,这些因子就不同程度地为现代派作家所吸收,尤其涉及关于人格、精神、异化、道德、存在与生存等问题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源泉,这方面《化身博士》比较典型,同时还包含着对冒险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都是超越国界而广及世界文学范畴的。最后第六部分是结语,乃是对全文的收束与总结。着重思考历史上的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与斯蒂文森在当下高科技信息霸权时代,图文斑斓、碎片阅读、娱乐至上语境下的命运或前途。斯蒂文森倒似乎更像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遗留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范典,经过变异仿佛演化而为一个不乏自觉意识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表现的能量和空间,它既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特有景观,更是一个世纪之后世界文学的一条风景线。试看《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以来的几十年,充满冒险传奇的小说、卡通、影视、游戏等等,除去其中用以吸引眼球的魔幻因素,受众似乎能够隐约发现斯蒂文森的思维逻辑与格局。也许,作家与新浪漫主义文学遗产的活力依旧,像所有文学史上那些曾经焕发异彩的文学遗产一样,仍在不断地给予作家以灵感。

李雪晴[10](2019)在《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中的四组关系》文中指出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小说”的简称,于晚清时期传入中国后,科幻小说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中国化过程。国外科幻作品起源早、体系健全、市场广阔,以致现代科幻小说研究成果颇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幻小说市场的发展,国外科幻理论的译介传入,中国的科幻理论研究也获得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科幻小说起步较晚,对科幻小说市场的定位也比较模糊,国内的科幻小说批评较少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科幻小说的评述研究多见于对某一作家和作品的评论分析。本文聚焦中国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研究,在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文章的整理和梳理的基础上,从四组相对立的概念关系中探讨当代科幻小说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核心的问题。本文分四个角度即四个章节来探讨科幻小说研究中焦点的四对关系。第一个角度从科幻小说的定义出发,探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边界,并认为科幻世界与现实最大的区别即在于科技水平发展的层次,但科幻小说又不能等同于科普。在此基础上,科幻描述的“未来”与“历史”这一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幻小说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即来自于它能够站在“未来”反观“现在”。另外,科幻小说的未来幻想还有另外一类侧重于“社会幻想”的乌托邦文本。第二个角度为书写身份,探讨科幻小说的阵地为何一直被男性作家所“占领”,女性科幻小说作品在科幻作品领域中出色的表现,以及科幻作品中独特的男性气质。第三个角度为科幻小说的理想读者设置,分别从科幻小说的价值评判、审美特征和媒介影响三个维度来进行历时性的分析,认为科幻小说传入中国后其理想读者的设定几经更迭是受到这三个维度的影响。第四个角度为从雅俗追认与想象和启蒙的可能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科幻小说的书写目的。

二、在幻想中漫游世界——凡尔纳与他的科幻创作(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幻想中漫游世界——凡尔纳与他的科幻创作(上)(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梳理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科幻电影研究文献
        (二)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相关文献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历程
    一、缘起与“准风月谈”
        (一)江晓原研究科幻电影的缘起
        (二)专栏“准风月谈”
    二、 “幻影2004”
        (一)专栏“幻影2004”简介
        (二)专栏“幻影2004”影评梳理
    三、“幻影2004”之后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结论
    一、科幻电影的共通现象、思想纲领与独特价值
        (一)共通现象:对未来的黯淡设定
        (二)思想纲领:反科学主义纲领
        (三)独特价值:反思科技
    二、观看科幻电影的理由与评价科幻电影的标准
        (一)观看科幻电影的七个理由
        (二)评价科幻电影的两个标准
        (三)科幻电影的二重境界
    三、科幻电影主题分类
        (一)星际文明
        (二)时空旅行
        (三)造物主与被造物
        (四)生物工程
        (五)反乌托邦
        (六)生存环境
        (七)超自然能力
    四、科幻电影与科学的关系
        (一)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知识不必准确
        (二)科幻电影可以影响科学活动
    五、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价值
    一、与科幻电影相关的价值
        (一)为公众提供反科学文化的科幻电影欣赏视角
        (二)可以改变中国观众对科幻作品的科普诉求
        (三)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思想指南
    二、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价值
        (一)可以促进学术走出学术界与大众接轨
        (二)娱乐之地也可开垦出学术资源
        (三)开辟了科学史新的领域
    三、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晚清科学小说研究综述
    三、概念的使用和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晚清“科学小说”概说
    第一节 “科学小说”的由来
    第二节 “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
        一、梁启超的科学小说观
        二、周树人的科学小说观
        三、其他人的科学小说观
    第三节 “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一、晚清科学小说的翻译情况
        二、晚清科学小说的创作情况
第二章 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
    第一节 未来神话——“进化论”的文学展示
        一、未来中国的诞生
        二、大同世界的实现
        三、未来其它事件的发生
    第二节 机器王国——“声光化电”的技术演绎
        一、声学器具的虚拟
        二、光学奇镜的问世
        三、化学元素的利用
        四、电学发明的炫示
    第三节 洗脑换心——神奇的“医术”表演
        一、医学知识的浅薄
        二、作为隐喻的疾病
        三、外科手术的扭曲
    第四节 催眠之术——被误读的“科学”
        一、作为新近之“科学”的催眠术
        二、“催眠术”视域下的“灵魂”
第三章 “科学”表达背后的科学观
    第一节 “唯科学主义”的显露
        一、“科学有用论”的散播
        二、未经反思或批判的“科学”
        三、“科学”与“政治”的联姻
    第二节 “器物”科学观的复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科幻文学概念辨析
    科幻文学发展历程
    清末民初中国科幻文学界说
    研究综述与方法创新
第一章 钟表与电灯:精准刻度与时间意识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时间向度
        一 纪年方式与论争
        二 照明工具与时间旅行
    第二节 西洋机械与陈设玩赏
        一 漏刻与自鸣钟:从“机巧”到“机器”
        二 钟表图说与咏物新题
第二章 飞行意象与空间探索
    第一节 飞行的西洋新器
        一 以热气球为开篇
        二 “飞车”、“飞舟”与“飞舰”
    第二节 古代陈法与魂魄
        一 机巧法宝与“电翅”
        二 飞向太空的魂魄
第三章 速度与交通工具的幻想
    第一节 航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船与电机兵舰
        二 潜水艇与水底潜行艇
    第二节 陆运交通的进化
        一 火轮车与地下铁路
        二 电车与空行自由车
    第三节 生活节奏的变化
        一 提升效率的科技发明
        二 快与慢的转化
第四章 科幻小说与科学理念启蒙
    第一节 科学家与虚构社会
        一 科学家形象辨析
        二 晚清“电王”与超级英雄
        三 科学与女子世界
    第二节 真文明境界的构建
        一 以新中国未来为开篇
        二 炎黄世界的大同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后记

(4)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1904-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概念辨析
    1.2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兴起原因
    1.3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2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基本呈现方式
    2.1 憧憬理想世界
        2.1.1 时间层面的想象
        2.1.2 空间层面的想象
        2.1.3 科学技术层面的想象
    2.2 影射现实社会
        2.2.1 塑造时代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2.2.2 作者意识直接介入文本
        2.2.3 以对比方式凸显批判主旨
3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阶段性特征
    3.1 清末科幻小说中的“现实”
        3.1.1 国家民族层面的科技兴国理想
        3.1.2 文化生活层面的科学启蒙愿望
    3.2 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
        3.2.1 对现实的批判走向消极灰暗
        3.2.2 受商业利益影响走向娱乐消闲
4 从关切“现实”角度探析清末民初科幻小说衰落原因
    4.1 小说自身存在的缺陷
        4.1.1 表现形式粗浅直白
        4.1.2 思想内容缺乏深度
        4.1.3 人物形象千篇一律
    4.2 与现实主义文学品格为主导的时代追求相悖
5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关切“现实”的深远影响
    5.1 科学民主精神传播
    5.2 国民劣根性批判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论叶永烈与新时期初期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科幻小说名称与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二 选题缘起与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新时期初期科幻小说创作的复兴
    第一节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一 对科幻作家名誉的恢复
        二 对科幻创作的带动与影响
    第二节 出版与期刊的扶持
第二章 叶永烈的科幻小说创作实践
    第一节 “最畅销书”《小灵通漫游未来》
        一 文本的开创性意义:“未来意识”建构
        二 时代影响与价值
    第二节 社会派科幻小说《腐蚀》
        一 社会派科幻小说
        二 《腐蚀》的人性书写
    第三节 外来译作影响下的多样文类实验
        一 惊险科幻小说创作
        二 微型科幻小说创作
第三章 叶永烈的科幻小说理论探索
    第一节 《论科学文艺》:科幻小说的文类自觉
        一 科幻小说定位的缺失
        二 《论科学文艺》对科幻小说的界定
    第二节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创作理念
结语: 落潮与余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刘慈欣科幻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幻小说的概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意识的生成
    第一节 童年经验与科幻文学意识的生成
    第二节 “文革”记忆与科幻小说创作
    第三节 与“主流文学”相对的科幻文学观
第二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科技启蒙主义
    第一节 启蒙的回归与科学至上主义
    第二节 以生存为最高目的的危机意识
    第三节 唯科学下的反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艺术形象
    第一节 超越想象极限的科学形象
    第二节 拟人化的外星启蒙者
    第三节 “非道德”的人类英雄
第四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概念的陌生化”与语言的透明化相结合
    第二节 观念先行与逻辑推理的叙事模式
    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历史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刘慈欣小说出版年表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未来照进现实 ——新时期早期“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研究(1978-198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新时期早期的“科学热”
    第一节 《哥德巴赫猜想》与“科学家英雄”
    第二节 全国科学大会与“科学热”
    第三节 《人民文学》对科幻小说的接纳
第二章 作为理论概念的“科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 “科学”的重构
    第二节 “幻想”的复苏
    第三节 “现实”的归返
第三章 作为文学实践的“科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 抚摸“伤痕”,反思历史
    第二节 批判“旧人”,建构“新人”
    第三节 作为西方镜像的外星文明
    第四节 机器人世界的伦理思考
第四章 “科幻现实主义”的沉寂
    第一节 科幻文学成了“灰姑娘”
    第二节 “现实”的“霸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名谓辨析:“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二、“新浪漫主义”概念及内涵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创作特征
    第一节 “新浪漫主义”的诞生
        一、“新浪漫主义”诞生的时代社会语境
        二、“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
        一、精神追求:未知世界的冒险
        二、生存意识:进取的强者
        三、审美特征:写实的文风
第二章 “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斯蒂文森
    第一节 斯蒂文森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斯蒂文森的文艺观
    第三节 “新”与“奇”:斯蒂文森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
    第四节 语言妩媚——美文作家
第三章 游戏:“艺术即使不娱乐大众,也要自娱自乐”
    第一节 《诱拐》:在苏格兰高地上游戏
        一、现实之力:真实的游戏
        二、想象之美:虚构的游戏
        三、作者与文本的游戏
    第二节 《黑箭》:在历史中游戏
        一、历史的记忆与创伤
        二、历史的调剂与慰藉
        三、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 冒险:“人世荒野中的旅行”
    第一节 《金银岛》:寻宝冒险
        一、独特的冒险叙事
        二、对人性善恶的挖掘
        三、神秘而浪漫的世界
    第二节 《化身博士》:道德冒险
        一、变身:取善还是择恶?
        二、伪装:本质存在还是悲剧宿命?
        三、自杀:忏悔还是逃避?
    第三节 荒野与花园:精神冒险
        一、心灵的栖居:自然
        二、冒险的诱惑:荒野
        三、行走的力量:乐观
第五章 斯蒂文森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斯蒂文森之于英国文学
    第二节 斯蒂文森之于世界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中的四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科幻想象的边界:现实抑或乌托邦
    第一节 从科幻小说定义看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交织
    第二节 历史与未来:过去的现实与虚构的历史
第二章 书写身份:男性抑或女性
    第一节 科幻让女性离开?女性作家在科幻小说领域中的表现
    第二节 科幻小说中的男性气质特征
    第三节 女性主义下的科幻小说批评
第三章 理想读者:大众抑或精英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价值评判:科普还是文学性?
    第二节 科幻小说的审美特征:通俗文化还是精英叙事
    第三节 媒介对科幻小说的影响:纸媒还是电子媒介?
第四章 书写目的:娱乐抑或启蒙
    第一节 雅俗追认—科幻小说功能面向之一
    第二节 想象与启蒙的可能性——科幻小说功能面向之二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在幻想中漫游世界——凡尔纳与他的科幻创作(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江晓原科幻电影研究的梳理与评价[D]. 王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D]. 马龙.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的中国科幻文学(1902-1919)[D]. 王艺欣. 暨南大学, 2020(12)
  • [4]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5]论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的“现实”(1904-1919)[D]. 王辉.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论叶永烈与新时期初期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D]. 王丝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刘慈欣科幻小说论[D]. 程孝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未来照进现实 ——新时期早期“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研究(1978-1983)[D]. 刘晓芳.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D]. 朱福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中的四组关系[D]. 李雪晴.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漫游奇幻世界——凡尔纳和他的科幻创作(第 1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