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配合固氮菌肥施用总结

水稻配合固氮菌肥施用总结

一、水稻应用联合固氮菌肥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王景超,于晓菲,商姗姗[1](2022)在《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现状及其在作物上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微生物肥料因其环保无公害、高效、成本低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投入使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肥料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并对微生物肥料在作物上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

李可可,陈腊,米国华,胡栋,隋新华,陈文新[2](2021)在《微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从促生、生防、抗非生物胁迫的角度,总结微生物肥在玉米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不同类型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生长、产量、子粒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及节肥潜力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微生物肥料增加了玉米产量,增产幅度为1.3%~39.7%。利用微生物肥料可能减少15%~30%的化肥用量。建议针对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玉米品种等,筛选高效的微生物肥料或菌株,优化微生物肥料生产设备工艺,并加强微生物生态适应性基础研究。

卢培娜[3](2021)在《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燕麦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碱地土壤质量差,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分别基于连续3年定位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探究对照(CK)、菌肥(F)、腐熟秸秆(S)及腐熟秸秆配施菌肥(FS)4个处理燕麦形态特征、生理特性与土壤理化、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燕麦根际与非根际间和不同品种燕麦根际间土壤系统“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揭示各改良措施对盐碱土壤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以期为盐碱地土壤质量提升和作物增产增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如下:(1)F、S和FS处理均能提高白燕2号和草莜1号燕麦植株K+、籽粒K+、Na+、可溶性糖(2016年),而显着降低两品种燕麦植株Na+、可溶性糖及有机酸含量(2017年),提高燕麦的耐盐碱能力;均显着提高燕麦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籽粒及鲜干草产量,其中以FS处理最佳,该处理还能显着提高燕麦植株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中洗和酸洗洗涤纤维含量;改良第2年,F、S和FS处理均显着提高白燕2号籽粒产量19.49%146.05%、鲜草产量56.13%104.60%及干草产量10.83%48.22%;F、S和FS处理均显着提高草莜1号籽粒产量56.98%140.69%、鲜草产量17.76%88.04%及干草产量28.99%120.42%;FS处理白燕2号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达21.6 g和1709.9 kg·hm-2。(2)F、S和FS处理均显着降低0-40 cm土层土壤pH、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且FS处理改良优势明显,但其显着引起较高电导率。经过连续定位改良和种植燕麦,CK、F、S和FS处理0-40 cm土层土壤阳离子(Ca2+、Mg2+、Na+)总含量较改良前降低8.24%82.78%,SO42-含量降低56.27%80.88%,土壤K+含量增加49.65%171.88%。依据土壤阳离子Ca2+、Mg2+、Na+和阴离子SO42-的降低幅度,FS处理改良优势最好,且该措施土壤水溶性盐离子含量对燕麦品质的影响程度降低,有效缓减盐碱土壤盐害,并提高燕麦籽粒和饲草品质。(3)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和真菌毛霉门、根霉属丰度较高,而细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真菌子囊菌门、被孢霉门丰度较低,且燕麦根际土壤pH较低,NH4-N、NO3-N和总有机酸(草酸、甲酸、苹果酸和乙酸)含量较高。F处理显着提高根际和非根际有机酸含量,提高根际真菌毛霉门和根霉菌属。FS处理显着提高燕麦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真菌子囊菌门相关的有害菌群,而显着降低细菌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以及真菌毛霉门和根霉属等有益菌群。S处理显着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而S与FS处理均显着降低土壤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菌肥和腐熟秸秆对土壤含水量、NH4-N、速效钾、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及总有机酸含量均有显着影响,这些环境因子均显着驱动着土壤微生物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4)耐盐碱型品种白燕2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细菌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固氮菌、假单胞菌)和真菌赤霉素属、黄斑黄菌属、镰刀菌属、海草属和双极菌属均显着高于草莜1号,而分泌物(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和细菌厚壁菌门显着低于草莜1号。F处理显着增加两品种燕麦根际细菌变形菌门和真菌根霉菌等有益菌群,降低细菌厚壁菌门和真菌子囊菌门等病原菌,均与有机酸(苹果酸和柠檬酸等)含量显着增加和土壤pH显着降低有关;S、FS处理显着降低草莜1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真菌毛霉门和接合菌门(根霉菌)等有益菌,增加其根际土壤细菌厚壁菌门、真菌群落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子囊菌门相关的病原菌,均与土壤盐分、速效养分(氮、磷、钾)含量显着提高和分泌物(可溶性糖和有机酸)显着降低有关,但FS处理并未引起白燕2号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显着变化。综上所述,腐熟秸秆配施菌肥结合种植耐盐碱型品种燕麦更具改良优势,可作为当地盐碱地改善和作物增收的方式之一。

华羚淇[4](2021)在《苦豆子-微生物复合肥料的研制及其果蔬增甜机制与微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人口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大,长期以来,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供应,种植者广泛使用大量化学肥料。化学肥料能够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但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危害。近期的研究表明,人为干预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改变。新疆当地种植者在种植瓜类时,经常用苦豆子地上部分作为绿肥施用于作物根际,以提高瓜类的甜度,然而,对西瓜和甜瓜根系施用增甜肥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微生物与甜瓜果实糖分积累的关系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苦豆子植株含有多种生物碱成分,其中苦参碱在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杀蚜虫活性和抗菌活性,作为农用杀虫剂应用,苦豆子在农业中的应用潜力尚有待开发。本研究以苦豆子和羊粪为原料,研制了一种有机肥。探讨了有机肥提高果蔬甜度的作用机理,并探究了苦豆子所含生物碱提高甜度的作用机理。同时通过从本地作物根际分离出具有高效解磷?解钾?固氮功能的菌株,并与此前分离得到的生防菌混配,构成各菌种共存?协同生长的复合微生物菌群,并在后续实验中应用于甜瓜、西瓜和番茄等作物,验证其应用价值,并探究苦豆子有机肥、生物碱和复合微生物肥料对作物根际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豆子有机肥施用后改变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促进甜瓜植物根际有益细菌的生长,提高了Pseudomonas,Bacillus,Mycobacterium,Burkholderia,Streptomyces,Acinetobacter,Proteobacteria,Lysobacter,actinomycetes,Penicillium和Aspergillus的丰度,增加植物对磷的供给,从而提高果实中糖的含量,达到增甜的效果。苦豆子生物碱则通过提高Tricharina,Botryotrichum,Zopfiella,Mycothermus和Thermomyces的丰度,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果实中糖的含量,达到增甜的效果。施用生物碱和复合微生物菌肥的番茄根际Aeromicrobium,Altererythrobacter,Erythrobacter,Hyphomicrobium,Pedomicrobium,Steroidobacter,Streptomyces和Lysobacter的丰度提升,促进了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有利于番茄植株通过增强光合作用来提升果实的糖分累积,达到增甜效果。

冯媛媛[5](2021)在《根际促生细菌对樱桃重茬土壤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樱桃属于蔷薇科、樱属植物,具有“开春第一果”之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入我们国家,在山东省烟台、辽宁省大连等地开始种植,如今已呈现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果树。由于近年来的市场对于樱桃需求量的增长,使得果园出现集约化、种植单一的现象,并且随着同一果园的种植年限的增加,影响了土壤的环境,造成了樱桃品质与产量的下降,限制了樱桃产业的高速发展。连作障碍已经成为樱桃果园急需解决的问题。化学肥料的施用可以直接刺激产量的增加,但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可忽略,如环境污染,造成土壤板结等一系列缺点。由于人们对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并且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肥料成为农业生产的热点。这种新型肥料即为微生物菌肥。本实验分离筛选出植物根际促生菌,进行分子鉴定与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研究根际促生细菌对重茬土壤与正茬土壤的吉塞拉6号组培苗及其土壤环境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探讨研究单一菌株与复合菌株对吉塞拉6号组培苗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促生作用及土壤的生态因子的影响。旨在发现根际促生细菌对于重茬土壤栽种的植株的影响,以期为微生物菌肥的研究材料,提供理论和生产实用依据。本研究2019—2021年在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果树实验室进行。试验以吉塞拉6号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五株根际促生细菌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甲营养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链霉菌(Streptomycetaceae),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对重茬与正茬吉塞拉6号组培苗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土壤环境等指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对重茬土与正茬土的吉塞拉6号组培苗的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幼苗地上部分的生理指标,地下部分的根形态等指标与对照处理相比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2、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高浓度的菌悬液对组培苗的促进作用高于低浓度的菌悬液对组培苗的促进作用。随着各个单一菌液的浓度的降低,组培苗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各项指标增长率也随之降低。土壤中真菌的数量随着菌悬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土壤中细菌的数量随着菌悬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3、复合菌株共同发酵得到的菌悬液对组培苗的促进作用高于单一菌悬液对组培苗的促进作用。对土壤中有害真菌的数量的抑制影响高于单一菌悬液的影响,对土壤中的细菌数量的促进效果高于单一菌液处理的影响。4、植物根际促生菌对重茬土壤组培苗的促进作用高于正茬土壤樱桃组培苗的影响。重茬土组培苗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土壤环境的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均高于正茬土组培苗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土壤环境的增长率。

黄涛[6](2020)在《玉米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机理初步研究》文中提出PGPR自从被人们认识以来,学者们就对其对植物的促进作用机理十分感兴趣。如今,国内外工作者对于PGPR的作用机制已进行了诸多研究,现认为PGPR的促生机制包括固氮、溶磷、解钾、分泌激素以及生防作用等。由于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植物的种类,同时根际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种类也具有专一性,所以为了筛选出来更适宜玉米根际环境PGPR,从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从玉米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出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生长的优良PGPR,为以后制作微生物肥料提供优良菌株。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菌株的固氮、溶磷、解钾特性进行分析筛选。从111株菌株中筛选出40株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对各菌株的固氮酶活性进行定量分析,证实筛选的40株菌均具有固氮酶活性;对筛选得到的40株固氮菌进行溶磷能力测定,最终筛选出11株溶无机磷菌株和12株溶有机磷菌株;对筛选得到的40株固氮菌进行解钾能力测定筛得8株具有解钾能力的菌株。结合各菌株固氮、溶磷、解钾能力,筛选出能力较为优秀的18株菌株。(2)对筛选出的18株菌株分泌生长素(IAA)能力进行测定。其中,可分泌IAA的有16株,占总数的88.9%。其中Microbacterium D1-14的分泌IAA能力最强,上清中IAA含量为32.8 mg/L,显着高于其他处理。(3)对筛选得到的40株固氮菌进行分泌铁载体能力测定。根据MKB-CAS双层平板实验,筛选出12株具有分泌铁载体能力的菌株,进一步对其铁载体活性(Sideropphore Units,SU)进行测定后,发现Atlantibacter D1-17上清中的铁载体活性最高,为33.21%,显着高于其他菌株。(4)对筛选得到的40株固氮菌进行病原菌拮抗实验。使用对峙平板法,测定不同菌株对禾谷镰刀(Fusarium graminearum)、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层出镰刀(Fusarium proliferatum)四种病原菌的拮抗能力。最终筛选出六株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Burkholderia D4-10和Arthrobacter D4-36可以同时拮抗禾谷镰刀、轮枝镰孢、层出镰刀。(5)结合以上实验结果,筛选出18株菌株。使用游动平板法对这18株菌株进行趋化运动性测定,结果显示Pantoea D1-28在0.4%模拟的半固体表面中运动距离最远,其次为Bacillus F、Bordetella D4-15、Variovorax D4-24。(6)对上述18株细菌的产生物膜能力进行测定,最终筛得Streptomyces Z3-46、Burkholderia D4-10、Staphylococcus D2-23、Paraburkholderia D2-1、Arthrobacter D4-36 5株具有较强产生生物膜能力的菌株,其中Paraburkholderia D2-1、Burkholderia D4-10、Streptomyces Z3-46 3株产生物膜能力突出。(7)综合菌株的促生、生防、定殖潜力后,我们筛选出9株细菌进行盆栽实验。经Pantoea D1-28菌液处理过的幼苗株高最高,为16.6cm,相比对照组增加7.10%;使用Bacillus F、Paraburkholderia D2-1处理的幼苗,株高相较对照组增加了5.4%、3.1%。Bacillus F处理组相比对照组,在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方面分别增加41.6%、30.4%、20.1%,且总根长显着高于对照组;Paraburkholderia D2-1处理组,相较对照组提高8.3%、15.6%、23.4%;Burkholderia D4-10处理组提高15.1%、8.9%、2.6%。

杨晓玫[7](2020)在《珠芽蓼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文中提出微生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之一,是地球上最大的、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蕴藏着巨大的产业价值。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已经成为全球生物资源竞争的战略重点。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作为微生物资源的主要分支,在我国微生物资源利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充分合理的利用亦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GPR的研究多数主要集中在菌株分离筛选生物学性能方面,而在分子机理方面研究略少,因此深入研究PGPR菌株的促生机理、代谢调控及控制促生作用的基因,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PGPR的促生机理,深入挖掘内在促生基因,掌握促生的分子机制,促进PGPR的分子生物方法研究,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利用PGPR菌株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研究促生特性突出的一株优良植物根际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和同属菌株(参比菌株六株)比较基因组学的持家基因和差异基因,预测基因组中可能存在功能相似的功能基因,研究菌株固氮溶磷特性相关的基因,确定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主要代谢产物,为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和同属参比菌株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表明: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序列的总长度为5,597,907bp,GC含量为35.57%,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792.17 bp,在进化关系方面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与芽孢杆菌菌株AH621(CM000719.1)和AH603(CM000737.1)16Sr DNA同源性比对中有95%的同源性,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和参比菌株之间的共线性较低,说明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基因组相比同属之间发生重新排列,差异较大有继续研究的潜能。不同菌株的基因组成不同,均有基因特异性,其中固氮和溶磷相关的功能基因与基因蛋白酶的调节、色素、不同的分泌系统有关。(2)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基于Mauve的菌株基因家族分析,共有3322个相同基因,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中有515个特异性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Bacillus mycoides AH621菌株与Bacillus mycoides Gnyt1菌株在基因功能与组成表达方面进化较近,可预测出表达性状一致的功能基因,可能有相同的调控机制、功能相同的持家基因。(3)根据已获得固氮的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克隆出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中的5个固氮基因(nif D,nif R,nif S,nif U和nif Ux),分别双酶切连接表达载体p BI121,命名为p BI-nif D,p BI-nif R,p BI-nif S,p BI-nif U和p BI-nif Ux,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克隆出的固氮基因接近根瘤菌。菌株固氮酶活性测定验证了克隆出的固氮基因均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5个重组固氮菌株均具有固氮能力。(4)根据已获得溶磷的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克隆出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中的4个溶磷基因(pqq A,pqq B,pqq C和pqq E),分别双酶切连接表达载体p BI121,命名为p BI-pqq A,p BI-pqq B,p BI-pqq C和p BI-pqq E,生物信息学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克隆出的溶磷基因均接近溶磷家族蛋白组的聚类。菌株有机酸含量的测定验证了克隆出的溶磷基因均能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4个重组溶磷菌株均具有溶磷能力。(5)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全基因组信息和与铁载体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与铁载体分泌相关的基因GYT1和基因GYT2主要存在于Porphyrin metabolism(卟啉代谢)途径中,主要与细胞内铁的运输代谢有关,基因的产物均与铁的螯合、转运有关,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6)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固氮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趋势不一致,固氮基因重组菌株p BI-nif D、p BI-nif R、p BI-nif U和p BI-nif Ux在培养时间4h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培养时间呈明显的最高表达趋势,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是对照的2.4倍、4.3倍、4.9倍和4.5倍,而固氮基因重组菌株p BI121-nif S在培养时间12h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培养时间呈明显的最高表达趋势,显着高于对照(P<0.05),是对照的2.4倍。固氮基因nif U为表达水平最高的基因。(7)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溶磷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减弱,溶磷基因重组菌株p BI-pqq A、p BI-pqq B、p BI-pqq C和p BI-pqq E在培养时间4h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其他培养时间均呈明显的最高表达趋势,显着高于对照(P<0.05),为基因表达的最高水平,分别是对照的4.25倍、1.78倍、1.7倍、4.2倍。其中菌株p BI-pqq A和p BI-pqq E溶磷基因表达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菌株p BI-pqq C溶磷基因表达的相对表达量最低。溶磷基因pqq A为表达水平最高的基因。(8)菌株Bacillus mycoides Gnyt1的固氮重组菌株和溶磷重组菌株基因的靶向代谢产物分析表明:重组固氮菌株p BI-nif U分泌的代谢物主要为柠檬酸、异柠檬酸、苹果酸、泛酸、琥珀酸和乳酸,重组溶磷菌株p BI-pqq A分泌的代谢物主要为泛酸、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乳酸。

王应兰[8](2020)在《解磷微生物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制备肥料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煤炭产业发展,煤矸石不断积累,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之一。煤矸石露天堆积会造成环境污染并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为有效缓解煤矸石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众多学者对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行了探索,根据煤矸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煤矸石可用于发电、用作建筑材料、筑路回填、制备化工产品和矸石肥料等。本研究采用解磷菌处理煤矸石制备肥料,从而充分利用煤矸石含有的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以及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元素。利用云烟87进行盆栽实验以验证所制备的煤矸石肥料的肥效,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肥料能为植物生长供给一定量的营养元素,同时还能避免过度施用传统肥料造成土壤盐渍化、板结等。煤矸石的资源化再应用,可以有效缓解煤矸石大量堆积给环境带来的负担。本研究采用难溶无机磷培养基进行初筛,并以商业菌株巨大芽孢杆菌为对照菌株进行砂培法复筛得到3株具有优异解磷能力的细菌,分别为Q-51、Y-75和90号菌株,三株细菌的解磷能力均不逊色于巨大芽孢杆菌。经过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Q-51、Y-75和90号菌分别为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 strain),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 sp.strain)和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strain)。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煤矸石粒径、体系pH、接菌量和培养时间分别对Q-51、Y-75、90号菌株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煤矸石的解磷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设计L9(3)4正交实验探究Q-51、Y-75、90号菌株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煤矸石制备肥料的最佳条件,并分别按照最佳条件制备肥料。Q-51号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中有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76.98mg/kg,640.43mg/kg,987.00mg/kg;Y-75号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中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78.35mg/kg,971.92mg/kg,444.50mg/kg;90号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中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53.14mg/kg,839.33mg/kg,539.00mg/kg;巨大芽孢杆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中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59.45mg/kg,826.07mg/kg,693.70mg/kg。而空白煤矸石的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分别为7.44mg/kg,110.39mg/kg,151.20mg/kg。采用云烟87进行盆栽实验,对云烟87移栽初期以及培育25天后的烟草性状进行观察记录,对种植云烟87的土壤的肥效指标进行测定,验证所制得肥料的肥效。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的煤矸石肥料和菌液对云烟87早期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Q-51、Y-75和90号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和菌液的促生效果优于巨大芽孢杆菌制备的煤矸石肥料和菌液。细菌煤矸石肥料以及菌液的施用都会影响土壤吸收利用磷的能力,施用细菌煤矸石肥料对土壤的影响更小。

王孝先[9](2020)在《砂生槐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干旱胁迫下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生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严重危害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全球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西藏高原是一个自然环境独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迥异于其它地区的独特地域单元,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所处荒漠化区域,严重地影响到了藏区工农业生产和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给西藏自治区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构成了直接威胁。砂生槐作为高原主要建群种之一,有着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并且饲用和药用价值可观,由于砂生槐分布的特殊地理环境,一年中遭受低温和大风的时间较长,还有放牧、人为砍伐、水灾和干旱等多种不利的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砂生槐本身造林成活率低下,一直制约着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的恢复与发展。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包括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固氮菌、溶磷菌和生长素等物质。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植物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其他养分的适应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使植物更加容易吸收营养物质,防止流失,是一种新型的提高作物产量、缓解胁迫、保护环境的新型微生物肥料,所以如何筛选出具有高效促生能力的菌株至关重要。本试验以筛选出具有良好促生作用的砂生槐植物根际促生菌为研究目标,试验地点选择在西藏农牧学院生物技术中心展开,探究筛选获得的根际促生菌的溶磷、固氮和产IAA能力,通过使用平板对峙法来测定菌株的拮抗作用,采用革兰氏染色探究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干旱胁迫下筛选菌株对砂生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在模拟自然干旱条件下设立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菌株促生能力,探究干旱胁迫下接种PGPR对砂生槐幼苗的影响。最终实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西藏米林县、朗县、加查县、林周县、白朗县、拉萨市、日喀则市、贡嘎县、扎囊县等地采集盛花期和结荚期砂生槐根际土壤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及促生性测试获得固氮菌株12株,解有机磷菌株10株,解无机磷菌株4株,其中有10株菌株产IAA。(2)通过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和钼锑抗比色法分别测定菌株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菌株氮含量在108~225μg/m L之间,其中菌株N24-2氮含量最高为225μg/m L,其次是菌株N23-3,氮含量为200μg/m L。14株溶磷菌中菌株SR21-1的D/d比值最大为3.8,菌株SR15-1和SR10-6的D/d比值最小为2.0;解磷菌中有效磷含量最高的菌株是SR19-2,有效磷含量为96.13μg/m L,其次为SR19-1,为92.13μg/m L。有效磷含量最低的菌株为SR10-3,有效磷含量仅有33.25μg/m L,溶磷圈大小也较小,D/d比值为2.4。其中筛选得到的菌种中有10株菌株具有分泌IAA的能力,菌株SR26-3产IAA的量最高,为43.28 mg/L,产IAA量最低的是菌株SR21-1,分泌IAA量为19.02 mg/L。(3)菌株与病原菌的拮抗实验结果显示筛选所得的菌株N40-4和N22-5对小麦纹枯病原菌、小麦赤霉病原菌、小麦根腐病原菌、马铃薯干腐病原菌和玉米大斑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其中N21-1只对马铃薯干腐病原菌不产生拮抗作用,SR19-2只对小麦赤霉病原菌不产生拮抗作用,对其余四种病原菌均产良好的抑制效果;大多数菌株对小麦赤霉病原菌、小麦根腐病原菌和玉米大班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相比较而言,菌株对小麦纹枯病原菌和马铃薯干腐病原菌的抑制整体来说相对较弱。(4)PGPR对砂生槐种子萌发和在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的促生实验表明在种子萌发期间,接种菌悬液的情况下对砂生槐种子萌发影响较大,种子萌发期间接种固氮菌和溶磷菌时,除N35-2和SR22-3外,其余菌株均对砂生槐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菌株N21-1和SR21-1对种子促生效果最好。在不同PEG浓度的影响下,通过对照CK1(无菌水条件)和CK2(有机磷对照培养液)的种子萌发以及各项指标综和分析,不同菌株的处理在不同PEG浓度梯度下对砂生槐种子萌发表现出不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SR21-1、SR26-3两个菌株综合评价最好,耐旱等级为1级,在模拟干旱条件下促进了砂生槐种子的萌发并显着增强了砂生槐的抗旱性。(5)通过菌株形态特征观察发现:两组菌株均呈白色,不透明,隆起度为凸起。其中SR21-1为椭圆形,齿状边缘,表面较为干燥;SR26-3为圆形,边缘完整,表面较为湿润。通过对菌株的细胞特征观察发现,SR21-1和SR26-3细胞形态均呈杆状,均不产生芽孢,且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G-);菌株经16S r DNA分子鉴定初步结果显示:菌株SR21-1鉴定结果为曼格洛维杆菌;菌株SR26-3鉴定结果为普利茅斯沙雷氏菌。(6)自然干旱胁迫下在对砂生槐幼苗接种PGPR的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随着时间梯度的进行接种PGPR后的砂生槐幼苗体内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会随着不同的干旱时间而做出改变,均有增长的趋势,并且在接种促生菌后,叶绿素的含量较CK明显增加,表明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能够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明显提高光合速率,促进砂生槐幼苗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最终筛选获得的SR26-3和SR21-1具有良好的耐干旱能力,可初步作为缓解砂生槐在干旱胁迫下生长的优良菌株,为后期砂生槐根际促生菌的筛选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汤嘉雯[10](2020)在《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对滨海盐碱土的联合改良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土壤盐碱化已成为制约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生物炭与微生物的联合修复作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土壤改良方法。本研究以外来入侵种加拿大一枝黄花为原料,制备并筛选对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优异的生物炭,并探究其与褐球固氮菌的联合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可为滨海盐碱土的绿色改良措施提供新思路和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对不同热解温度下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炭进行基本理化性质表征、安全性评估和发芽测试实验,筛选生物炭的最佳制备温度。结果表明,550℃以下热解制得的低温生物炭存在酚类、羧酸类等有毒化合物,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存在负效应;550℃及以上热解制得的高温生物炭毒性作用不显着,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具有改善效果。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炭应用于盐碱土改良时的最优添加量。结果表明,当生物炭添加量为2.5%时,对土壤容重和保水保肥能力显着改善,有效缓解了土壤中过量可交换钠的胁迫,对植物生长和生产促进效果最显着。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分析,探究褐球固氮菌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温度32.28℃、pH 6.82、转速261.86 rpm·min-1为最优培养条件。在该条件下,以10 mL·kg-1的接种量将褐球固氮菌应用于滨海盐碱土改良,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显着提升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降低反硝化细菌数量,增强对土壤氮养分的保留。过量的菌剂接种易造成土壤中微生物的不良竞争,导致土壤养分吸收率和利用率的下降。基于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的最优筛选结果,将其分别按最适添加量添加至滨海盐碱土中,以探究二者联合作用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和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添加相比,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的联合作用可显着提高土壤健康水平和生产力,改善土壤结构状况,缓解盐碱胁迫,同时直接提供丰富的养分以显着改善土壤肥力,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改善以及植物的生长。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褐球固氮菌对土壤改良的单独贡献率为14.78%,主要表现在土壤氮养分方面;生物炭单独贡献率为8.20%,主要体现在土壤结构和盐碱胁迫的改善;二者共同贡献率为27.64%,存在共相关。此外,通过无菌孵化实验发现,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之间存在协同促进作用。生物炭中丰富的碳源物质为固氮菌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环境,可有效提高nifH固氮基因的相对丰度和土壤固氮酶活性,以增加土壤氮养分含量;同时,褐球固氮菌可有效减少生物炭中的不稳定碳源,以提高生物炭及土壤碳库整体的稳定性。

二、水稻应用联合固氮菌肥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应用联合固氮菌肥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现状及其在作物上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
    1.1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制
    1.2 微生物肥料在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
2 微生物肥料在作物中的应用进展
    2.1 微生物肥料在玉米中的应用进展
    2.2 微生物肥料在水稻中的应用进展
    2.3 微生物肥料在马铃薯中的应用进展
3 展望

(2)微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肥料概述
2 微生物肥料类型及其在玉米生产中发挥的作用
    2.1 不同种类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的促生作用
        2.1.1 固氮菌剂
        2.1.2 溶磷菌剂
        2.1.3 硅酸盐菌剂
        2.1.4 其他单一菌剂
        2.1.5 复合菌剂
        2.1.6 生物有机肥
    2.2 微生物菌肥对玉米的生防作用
    2.3 微生物肥料提高玉米的抗逆性
    2.4 微生物肥料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5 应用微生物肥料对玉米的节肥潜力
3 研究展望

(3)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燕麦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作物的影响
        1.2.2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3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4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1.2.5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1.2.6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2.7 土壤微生态环境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1.3 本研究切入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拟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取样与分析测定
        2.4.1 植株取样与测定
        2.4.2 土壤取样与测定
        2.4.3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测定
        2.4.4 高通量测序
        2.4.5 经济效益
        2.4.6 气象数据收集
        2.4.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系特征的影响
        3.1.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渗透生理的影响
        3.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3.1.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品质的影响
        3.1.5 经济效益分析
        3.1.6 燕麦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讨论
    3.3 小结
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4.1 结果与分析
        4.1.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4.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产质量的影响
        4.1.4 土壤特性与燕麦产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4.2.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
        4.2.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产质量的影响
    4.3 小结
5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分泌物的影响
        5.1.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5.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5.1.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1.5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与相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分泌物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5.2.2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土壤31 种碳源的影响
        5.2.3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5.2.4 根际与非根际微生态环境“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机制
    5.3 小结
6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生长的影响
        6.1.2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分泌物的影响
        6.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
        6.1.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6.2 讨论
        6.2.1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两燕麦植株形态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6.2.2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两燕麦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
        6.2.3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两燕麦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6.2.4 菌肥和腐熟秸秆对两燕麦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
    6.3 小结
7 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菌肥和腐熟秸秆促进燕麦生长和提高产质量及经济效益
        7.1.2 菌肥和腐熟秸秆提高盐碱土壤质量
        7.1.3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燕麦根际与非根际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
        7.1.4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两品种燕麦根际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
    7.2 创新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苦豆子-微生物复合肥料的研制及其果蔬增甜机制与微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1 土壤微生物组与植物关系研究进展
        1.1.2 根际促生功能菌株的相关研究进展
        1.1.3 甜瓜、西瓜果实糖分累积机制研究进展
        1.1.4 生物及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研究进展
    1.2 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微生物复合肥料的研制
        1.2.3 苦豆子对果实增甜机制的研究
        1.2.4 苦豆子生物碱与复合微生物肥料对作物土壤微生态效应的研究
        1.2.5 技术路线
第2章 苦豆子有机肥及复合微生物肥料研制
    2.1 供试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苦豆子有机肥的制备
        2.2.2 解磷解钾菌的筛选
        2.2.3 菌株复筛
        2.2.4 菌株的鉴定
        2.2.5 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制备
    2.3 结果
        2.3.1 苦豆子有机肥的制备
        2.3.2 解磷菌的溶磷圈和菌种特性
        2.3.3 解钾菌的解钾能力和菌种特性
        2.3.4 解有机磷细菌 16S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
        2.3.5 解钾菌 16S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
        2.3.6 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制备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苦豆子有机肥及生物碱的甜瓜增甜效果与微生态效应研究
    3.1 供试材料
        3.1.1 供试植物与药剂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3.2.3 甜瓜中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含量的测定
        3.2.4 甜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3.2.5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苦豆子有机肥增甜效果实验结果
        3.3.2 苦豆子生物碱增甜效果实验结果
    3.4 讨论
        3.4.1 苦豆子有机肥实验结果讨论
        3.4.2 苦豆子生物碱实验结果讨论
第4章 苦豆子生物碱的西瓜增甜效果与微生态效应研究
    4.1 供试材料
        4.1.1 供试植物与药剂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苦豆子生物碱增甜效果实验
        4.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4.2.3 西瓜果实糖含量的测定
        4.2.4 西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4.2.5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苦豆子生物碱处理后西瓜果实的糖含量
        4.3.2 施用苦豆子生物碱对西瓜根际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影响
        4.3.3 施用苦豆子生物碱对西瓜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4 Beta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Co A)和功能单元主坐标分析(PCo A)
        4.3.5 冗余分析(RDA)
    4.4 讨论
第5章 复合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碱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5.1 供试材料
        5.1.1 供试植物与药剂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土壤样品的采集
        5.2.3 番茄根际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5.2.4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苦豆子生物碱与复合微生物菌群处理后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糖含量变化
        5.3.2 苦豆子生物碱与复合微生物菌群处理后番茄植株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与酶活性
        5.3.3 施用苦豆子生物碱与复合微生物菌群对番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4 主坐标分析(PCo A)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
        5.3.5 冗余分析(RDA)
    5.4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苦豆子有机肥增甜实验的LEf Se分析结果
附录2 苦豆子生物碱增甜实验的优势微生物热图
附录3 复合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碱微生态效应实验优势微生物热图

(5)根际促生细菌对樱桃重茬土壤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的研究进展
        1.2.1 连作障碍
        1.2.1.1 连作障碍的研究历史
        1.2.1.2 樱桃连作障碍的原因
        1.2.1.2.1 樱桃土壤状况变化
        1.2.1.2.2 樱桃根系自毒物质分泌
        1.2.1.2.3 樱桃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1.2.1.3 樱桃连作障碍的危害
        1.2.1.3.1 影响樱桃生长
        1.2.1.3.2 加重樱桃的病虫害
        1.2.1.3.3 导致樱桃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
        1.2.1.4 应对樱桃连作障碍的防治方法
        1.2.2 植物根际促生菌
        1.2.2.1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概念
        1.2.2.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种类
        1.2.2.3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促生机制
        1.2.2.4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制
        1.2.2.5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应用研究
        1.2.2.6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现状及前景
    1.3 本实验的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实验的创新点
    1.5 本实验的技术路线
2 促生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2.1 主要仪器
    2.2 材料
        2.2.1 菌种样品
        2.2.2 培养基
    2.3 方法
        2.3.1 生防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3.2 生防菌株的筛选
        2.3.3 生防菌株的鉴定
        2.3.3.1 形态学鉴定
        2.3.3.2 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目的菌种的鉴定
        2.4.1.1 形态特征
        2.4.1.2 生理生态特征
        2.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 根际促生细菌对樱桃土壤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PGPR菌悬液的制备
        3.2.2 实验方法
    3.3 测定项目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5.2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根系形态及根的鲜重的影响
        3.5.3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5.4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土壤主要生物因子的影响
        3.5.5 不同菌液对重茬土樱桃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6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5.7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根系形态及根的鲜重影响
        3.5.8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5.9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土壤主要生物因子的影响
        3.5.10 不同菌液对正茬土樱桃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根际促生细菌对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4.2 根际促生细菌对幼苗根系的影响
    4.3 根际促生菌对土壤的影响
5 结论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玉米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机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根际微生物
    1.2 根际促生菌
        1.2.1 PGPR的定义及种类
        1.2.2 PGPR促生机制
        1.2.3 PGPR辅助植物抗逆作用
        1.2.4 趋化性和运动性
        1.2.5 存在问题及分析
    1.3 本研究意义、目的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根际可培养细菌营养促生性状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菌株
        2.2.2 培养基和溶液配方
        2.2.3 固氮菌的筛选
        2.2.4 溶磷能力的测定
        2.2.5 溶钾能力的测定
        2.2.6 产生长素(IAA)的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固氮菌的筛选
        2.3.2 溶磷特性
        2.3.3 解钾特性
        2.3.4 产生长素(IAA)能力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三章 候选菌株生防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培养基
        3.2.4 产铁载体能力测定
        3.2.5 病原菌拮抗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产铁载体的筛选
        3.3.2 菌株拮抗能力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优良PGPR的定殖相关特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菌株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培养基
        4.2.4 趋化性试验
        4.2.5 产生物膜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运动趋化性
        4.3.2 产生生物膜能力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五章 盆栽试验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培养基质准备
        5.2.4 玉米苗期盆栽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盆栽试验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小结
        5.4.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珠芽蓼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前言
    研究内容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农业发展与植物根际的关系
    1.2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定义及功能
        1.2.1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定义
        1.2.2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1.3 植物根际促生菌
        1.3.1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念
        1.3.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分类
        1.3.3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理
    1.4 微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技术运用的研究现状
        1.4.1 基因组测序技术
        1.4.2 生物信息技术
        1.4.3 微生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1.4.4 固氮基因的研究现状
        1.4.5 溶磷基因的研究现状
        1.4.6 与铁载体有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1.5 优良植物根际促生菌株Bacillus mysoides Gnyt1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2.2 菌株对pH的适应能力的测定
        2.2.3 菌株对温度耐受性的测定
        2.2.4 菌株溶磷特性的测定
        2.2.5 菌株分泌植物激素特性的测定
        2.2.6 菌株固氮特性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2.3.2 菌株最适pH的测定
        2.3.3 菌株最适温度的测定
        2.3.4 菌株的溶磷能力
        2.3.5 菌株的分泌植物激素能力
        2.3.6 菌株的固氮能力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特征
        3.2.2 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圈图
        3.2.3 基于单拷贝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3.2.4 基于Mauve的共线性分析
        3.2.5 基因家族分析
        3.2.6 基于MUMmer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Bacillus mycoides Gnyt1固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4.1.1 培养基配方
        4.1.2 主要试剂耗材
        4.1.3 PCR引物与设计
    4.2 实验方法
        4.2.1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预测
        4.2.2 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4.2.3 RNA分离和cDNA合成
        4.2.4 克隆基因nifDRSUUx
        4.2.5 目的基因连接克隆载体
        4.2.6 构建pBI-nifDRSUUx不同长度目的基因表达载体
        4.2.7 表达载体pBI121质粒双酶切
        4.2.8 表达载体pBI121与目的片段连接
        4.2.9 连接产物大肠杆菌的转化
        4.2.10 蓝白斑筛选与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4.2.11 重组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克隆Bacillus mysoides Gnyt1菌株的5个nif基因
        4.3.2 质粒的构建
        4.3.3 回收双酶切质粒
        4.3.4 连接表达载体
        4.3.5 系统发育分析
        4.3.6 大肠杆菌转化
        4.3.7 固氮酶活性的鉴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Bacillus mycoides Gnyt1溶磷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5.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5.1.1 培养基配方
        5.1.2 主要试剂耗材
        5.1.3 PCR引物与设计
    5.2 实验方法
        5.2.1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预测
        5.2.2 Bacillus mycoide Gnyt1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5.2.3 克隆基因pqqABCE
        5.2.4 目的基因连接克隆载体
        5.2.5 构建pBI-pqqABCE不同长度目的基因表达载体
        5.2.6 表达载体pBI121质粒双酶切
        5.2.7 表达载体pBI121与目的片段连接
        5.2.8 连接产物大肠杆菌的转化
        5.2.9 蓝白斑筛选与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5.2.10 重组菌溶磷菌能力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克隆Bacillus mycoide Gnyt1的4个pqq基因
        5.3.2 质粒构建
        5.3.3 回收双酶切质粒
        5.3.4 连接表达载体
        5.3.5 系统发育树分析
        5.3.6 大肠杆菌转化
        5.3.7 溶磷特性分泌有机酸的鉴定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铁载体分泌相关功能基因的挖掘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铁载体的检测
        6.1.3 DNA的提取与检测
        6.1.4 测序文库的构建
        6.1.5 全基因组测序
        6.1.6 序列处理
        6.1.7 功能基因的注释
        6.1.8 与铁载体相关基因的代谢途径
    6.2 结果和分析
        6.2.1 产铁载体测定
        6.2.2 DNA的检测
        6.2.3 序列信息统计
        6.2.4 基因组圈图绘制
        6.2.5 蛋白编码基因功能注释
        6.2.6 菌株Gnyt1基因组的组成
        6.2.7 与铁载体有关基因的注释
        6.2.8 功能基因代谢途径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qRT-PCR分析植物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固氮基因和溶磷基因的表达
    7.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7.1.1 培养基配方
        7.1.2 主要试剂耗材
    7.2 实验方法
        7.2.1 不同时期固氮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7.2.2 不同时期溶磷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7.2.3 重组菌株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7.2.4 表达量分析
        7.2.5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固氮基因RNA的检测结果
        7.3.2 溶磷基因RNA的检测结果
        7.3.3 固氮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表达量差异
        7.3.4 溶磷基因不同培养时间基因表达量差异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重组固氮菌株和重组溶磷菌株的主要代谢产物研究
    8.1 试验材料与试剂耗材
        8.1.1 培养基配方
        8.1.2 主要试剂耗材
    8.2 实验方法
        8.2.1 菌株培养
        8.2.2 色谱条件
        8.2.3 质谱条件
        8.2.4 供试品样品制备方法
        8.2.5 提取代谢物
        8.2.6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分析
        8.3.1 重组菌株靶向代谢组学的检测结果
        8.3.2 重组固氮菌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
        8.3.3 重组溶磷菌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代谢产物定性定量分析
        8.3.4 重组菌株靶向代谢组学固氮溶磷菌株热图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9.2.1 研究特色
        9.2.2 研究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8)解磷微生物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制备肥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矸石简介
        1.1.1 煤矸石概述
        1.1.2 煤矸石的危害
        1.1.3 煤矸石的利用现状
    1.2 解磷细菌的研究现状
        1.2.1 解磷细菌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1.2.2 解磷细菌的解磷机制
        1.2.3 解磷细菌的应用
    1.3 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1.3.1 传统磷肥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1.3.2 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1.3.3 解磷菌肥的研究现状
    1.4 磷对烟草生长的影响
        1.4.1 磷对烟草根系发育的影响
        1.4.2 磷对烟草叶片结构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测定方法
        2.2.1 土壤和煤矸石及其肥料中水解氮的测定
        2.2.2 土壤和煤矸石及其肥料中有效磷的测定
        2.2.3 土壤和煤矸石及其肥料中速效钾的测定
        2.2.4 土壤和煤矸石及其肥料中交换钙的测定
        2.2.5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2.6 细菌耐酸碱性的测定
        2.2.7 细菌发酵液中pH的测定
        2.2.8 土壤磷吸收系数的测定
第三章 解磷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培养基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初筛
        3.2.2 复筛
        3.2.3 菌种保藏
        3.2.4 菌种培养
        3.2.5 革兰氏染色方法
        3.2.6 生理生化鉴定
        3.2.7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解磷细菌初筛
        3.3.2 解磷细菌复筛
        3.3.3 形态观察
        3.3.4 生理生化测定
        3.3.5 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细菌生长特性的测定
    4.1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4.2 细菌耐酸碱性测定
    4.3 利用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磷酸钙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矸石肥料的制备
    5.1 实验原料
    5.2 煤矸石肥料的制备工艺
        5.2.1 菌液制备
        5.2.2 煤矸石的破碎
        5.2.3 肥料的制备
    5.3 利用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制备煤矸石肥料的研究
        5.3.1 单因素实验法探索不同条件对制备煤矸石肥料的影响
        5.3.1.1 培养时间的影响
        5.3.1.2 煤矸石粒径的影响
        5.3.1.3 体系pH的影响
        5.3.1.4 接菌量的影响
    5.4 正交实验法探索制备肥料的最佳条件
        5.4.1 Q-51号细菌处理煤矸石的正交实验
        5.4.2 Y-75号细菌处理煤矸石的正交实验
        5.4.3 90号细菌处理煤矸石的正交实验
        5.4.4 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煤矸石的正交实验
    5.5 煤矸石肥料中肥性指标的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煤矸石肥料和菌液的盆栽实验研究
    6.1 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煤矸石肥料的盆栽实验研究
    6.2 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菌液的盆栽实验研究
    6.3 Q-51、Y-75、90和巨大芽孢杆菌煤矸石肥料和菌液对土壤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本文的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砂生槐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干旱胁迫下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概述
    1.2 根际促生菌主要种类
    1.3 根际促生菌的作用
        1.3.1 直接作用
        1.3.2 间接作用
    1.4 PGPR研究进展
        1.4.1 植物固氮菌研究进展
        1.4.2 植物溶磷菌研究进展
        1.4.3 分泌吲哚乙酸IAA
        1.4.4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砂生槐根际促生菌的分离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培养基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菌株初筛
    2.3 菌株生防特性
        2.3.1 病原菌
        2.3.2 菌株的拮抗性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根际促生菌的筛选
        2.5.2 菌株分泌IAA特性
        2.5.3 菌株的生防特性
    2.6 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下PGPR对砂生槐的促生效果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种子萌发试验设计
        3.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对砂生槐种子萌发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下PGPR对砂生槐种子和幼苗的影响
    3.4 不同菌株处理砂生槐耐旱性综合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菌株鉴定
    4.1 材料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观察及革兰氏染色
        4.1.3 菌株生理生化反应特性
        4.1.4 菌株分子学鉴定
    4.2 结果分析
        4.2.1 菌株菌落形态特征、细胞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
        4.2.2 菌株16S rDNA分子学鉴定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下接种PGPR对砂生槐幼苗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条件概况
        5.2.2 盆栽实验设计
        5.2.3 幼苗抗逆性相关指标测定
        5.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干旱胁迫下对砂生槐幼苗株高根长指标的影响
        5.3.2 干旱胁迫对砂生槐幼苗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3.3 干旱胁迫对砂生槐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5.3.4 干旱胁迫对砂生槐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对滨海盐碱土的联合改良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滨海盐碱土改良研究现状
        1.2.2 生物炭对土壤改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2.3 微生物对土壤改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2.4 生物炭与微生物联合作用的潜能
    1.3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炭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2.2.2 褐球固氮菌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2.2.3 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对滨海盐碱土的联合改良作用与机制
    2.3 数据处理与实验软件
第三章 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炭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3.1 生物炭基本性质与表征
        3.1.1 原料热重分析
        3.1.2 生物炭基本理化性质
        3.1.3 官能团分析
        3.1.4 物相组成分析
        3.1.5 安全性分析
    3.2 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滨海盐碱土改良的影响
        3.2.1 添加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添加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2.3 添加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微生物代谢活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3.2.4 主成分分析
    3.3 生物炭添加量对滨海盐碱土改良的影响
        3.3.1 不同添加量对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添加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褐球固氮菌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
    4.1 褐球固氮菌生理生化特性
        4.1.1 形态特征
        4.1.2 生长曲线
    4.2 褐球固氮菌培养条件优化
        4.2.1 单因素实验
        4.2.2 最优培养条件筛选
    4.3 不同褐球固氮菌添加量对滨海盐碱土改良的影响
        4.3.1 不同菌剂添加量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4.3.2 不同菌剂添加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3 不同菌剂添加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4 褐球固氮菌对滨海盐碱土改良机制探究
        4.4.1 土壤养分有效性
        4.4.2 土壤氮循环微生物丰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对滨海盐碱土的联合改良作用与机制
    5.1 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联合对滨海盐碱土改良的影响
        5.1.1 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联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1.2 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联合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1.3 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联合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1.4 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对土壤改良贡献程度分析
    5.2 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互作机制探究
        5.2.1 褐球固氮菌丰度及活性
        5.2.2 土壤碳组分变化及生物炭稳定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水稻应用联合固氮菌肥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现状及其在作物上的应用进展[J]. 王景超,于晓菲,商姗姗. 农业与技术, 2022(01)
  • [2]微生物肥料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李可可,陈腊,米国华,胡栋,隋新华,陈文新. 玉米科学, 2021(03)
  • [3]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燕麦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控机制[D]. 卢培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苦豆子-微生物复合肥料的研制及其果蔬增甜机制与微生态效应研究[D]. 华羚淇. 塔里木大学, 2021
  • [5]根际促生细菌对樱桃重茬土壤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D]. 冯媛媛. 烟台大学, 2021(12)
  • [6]玉米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机理初步研究[D]. 黄涛.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7]珠芽蓼根际促生菌Bacillus mycoides Gnyt1比较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研究[D]. 杨晓玫.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8]解磷微生物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制备肥料的研究[D]. 王应兰. 贵州大学, 2020(01)
  • [9]砂生槐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干旱胁迫下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生效应研究[D]. 王孝先. 西藏大学, 2020(12)
  • [10]生物炭与褐球固氮菌对滨海盐碱土的联合改良作用及机制[D]. 汤嘉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水稻配合固氮菌肥施用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