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狮生物学和圈养

蚁狮生物学和圈养

一、蚁狮生物学和人工饲养(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辰[1](2019)在《钩臀蚁蛉生物生态学及其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钩臀蚁蛉Myrmeleon bore Tjeder属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脉翅目Neuroptera蚁蛉科Myrmeleontidae。幼虫通过筑穴捕食多种节肢动物,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在医学上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论文研究了钩臀蚁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钩臀蚁蛉协同金龟子绿僵菌对蛴螬类害虫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的致病力,为钩臀蚁蛉的人工繁育及其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防控蛴螬类害虫白星花金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钩臀蚁蛉为完全变态昆虫。成虫棕褐色,复眼呈金属黄色,触角末端膨大呈棒状,翅膜质透明,脉序网状;卵散产,近圆形;幼虫3个龄期,体形呈纺锤状,头部前端有一对钳状颚管,中后胸体侧毛瘤突出,腹部末端特化为泌丝器;蛹为离蛹,近似球形,表面粘满沙粒。2.钩臀蚁蛉在泰安地区1年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下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6月中下旬成虫出现,交配产卵。10月下旬幼虫进入越冬状态。3.钩臀蚁蛉的发育历期受食物量影响较大,人工饲养从幼虫到成虫最短67d。在不同的饲食频率下,钩臀蚁蛉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与存活率差异显着。随着饲食间隔的增大,钩臀蚁蛉幼虫的发育历期增长,存活率降低。钩臀蚁蛉幼虫耐饥饿能力极强,人工饲养以一日一饲和三日一饲为宜。室内观察发现,钩臀蚁蛉幼虫通过筑穴等待或主动捕食,具假死性,当饲养密度过大或食物缺乏时会互相残杀。老熟幼虫在沙粒中结茧化蛹。成虫羽化后会排出宿便,产卵具有选择性。4.野外调查钩臀蚁蛉密集发生地的穴口直径大小,1、2、3龄幼虫分别为11.14±0.38mm、37.17±0.84mm、44.95±0.95mm,1龄幼虫的穴口直径大小相对集中,2、3龄幼虫不同个体穴口直径差距较大;生境含水量影响钩臀蚁蛉幼虫的筑穴行为,在含水量≤2%时具有较高的筑穴率,且无明显差异,含水量过大会阻碍钩臀蚁蛉幼虫筑穴捕食;选取细沙、细土、发酵料(白星花金龟饲料)3种不同的生活环境饲养钩臀蚁蛉,结果发现钩臀蚁蛉在3种生境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无显着性差异,由此可见,钩臀蚁蛉可以在土中以及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下生活。5.研究钩臀蚁蛉幼虫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作用对白星花金龟幼虫的致病力发现:钩臀蚁蛉幼虫主动捕食1、2龄的白星花金龟幼虫,且对1龄幼虫捕食效果显着;金龟子绿僵菌对钩臀蚁蛉幼虫安全,钩臀蚁蛉幼虫咬伤白星花金龟幼虫,加快金龟子绿僵菌侵染白星花金龟幼虫,两者联合对2龄白星花金龟幼虫的效果最好,在106孢子/mL浓度下,联合作用的LT50为18d少于直接侵染的43d,差异性显着。

张杰[2](2017)在《蚁蛉科幼虫形态与分子鉴定研究(脉翅目:蚁蛉科)》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包括两个方面:(1)蚁蛉幼虫的形态鉴定;(2)蚁蛉幼虫的分子鉴定。论文概述了蚁蛉科幼虫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系统研究了蚁蛉幼虫外部形态特征,对常用形态术语做了定义和注释。对蚁蛉幼虫的形态鉴定是通过将蚁蛉幼虫饲养至成虫,再根据成虫确定幼虫的学名。本文鉴定了中国分布的23种蚁蛉幼虫,涉及到1亚科(Myrmeleontinae)5族(Myrmeleontini,Myrmecaelurini,Nemoleontini,Nesoleontini,Acanthaclisini)5 属和 3 未定名属,对这 23 种蚁蛉幼虫做了详细的形态描述,编写了各级检索表。国外的蚁蛉幼虫研究,笔者检视了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NHMUK)馆藏的88头蚁狮(即蚁蛉幼虫)标本,采集地包括非洲、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其中己鉴定的16种,涉及2亚科(Myrmeleontinae,Palparinae)5族(Myrmeleontini,Myrmecaelurini,Nemoleontini,Acanthaclisini 和 Palparini)8 属,对该 16 种蚁狮做了形态描述。本文提供了国内23种和国外16种蚁蛉幼虫的形态记录图像共计39版398张。为了缩短蚁蛉幼虫的鉴定时间,解决形态相似种的混淆问题,笔者探索了蚁蛉幼虫的分子鉴定方法。本实验测得蚁蛉成虫10种21条mtDNACOI基因片段,结合来自BOLD网站的29种105条COI条形码,基于Kimura-2-parameter(K2P)模型计算样本间遗传距离,结果表明61%的样本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小于0.02,35%的样本种内最大遗传距离位于0.02-0.03之间,4%的样本最大种内遗传距离位于0.03-0.04之间。不同亚科的蚁蛉种间遗传距离高达0.262,属内种间遗传距离均大于0.072,因此遗传距离0.03在本实验中被暂定为蚁蛉科同种的判定标准。将这39种蚁蛉的COI条形码作为参比系,与本实验测得的9种蚁蛉幼虫共23条COI基因序列相比对,其中得到种级鉴定结果的7种幼虫与其同种成虫的COI遗传距离为0.00-0.02。另外2种待定幼虫没有得到种级鉴定结果,是因为目前能得到的参比项中,没有与其COI遗传距离小于0.03的目标种。通过形态鉴定结果与分子鉴定结果的比较表明,COI基因片段在部分蚁蛉幼虫的鉴定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积累分子数据是深入开展蚁蛉分子鉴定研究的关键,为此笔者测定了浅蚁蛉Myrmeleon immanis的线粒体基因组,该基因组全长15802 bp,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个核糖体RNA(rRNA),22个转运RNA(tRNA)和一段968 bp的控制区。论文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论文总结了研究中遗留的问题,展望了深入开展此项研究的前景。

张娜[3](2016)在《福建泰宁、冠豸山丹霞洞穴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丹霞地貌是在中国命名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红层地貌,距今已有80多年的研究历史。2010年“中国丹霞”申报并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更是激起了科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潮。尽管丹霞地貌作为地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已从静态描述走向过程和成因研究,但对丹霞微地貌的研究却一直是薄弱环节。丹霞洞穴是丹霞地貌中较常见的一种微地貌类型,勾勒了丹霞地貌的奇险多姿。笔者基于对中国部分丹霞地貌区的实地考察和调研,选取福建泰宁和冠豸山丹霞洞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文献查阅、岩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泰宁和冠豸山不同类型丹霞洞穴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理,并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丹霞洞穴的发育受物质基础控制,发育在泰宁和冠豸山红层盆地的岩层主要是红色陆相粗碎屑岩,岩层厚度差异和岩性差异风化是形成丹霞洞穴的主要因素。砂岩的干(湿)抗压强度低于砾岩抗压强度,且同种岩性的湿抗压强度低于干抗压强度,这表明,岩体经受雨水浸润后,易遭受侵蚀风化剥落。此外,岩体抗酸实验表明白垩纪火山喷发形成的酸雨环境以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冷暖交替的环境,促进丹霞洞穴的风化剥蚀。上述实验所得结果和岩性密切相关,通过偏光显微镜鉴定发现,砾岩和砂岩组分成分、组成结构不同,就会产生差异风化。从泰宁未风化的岩石中和风化物中CaO含量的对比分析可知,泰宁丹霞岩体中含有更多的碳酸盐胶结物,这些增加了砂砾岩的透水性、可溶性和易分解性,砂岩钙质含量高、裂隙多,在雨水丰富的时节里,水流会带走一部分碳酸钙,从而促进洞穴的发育。(2)丹霞洞穴的形成和发展受外动力条件影响,如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其中,降雨冲刷和流水侵蚀是主要外动力因素。与此同时,重力崩塌作用加速新一轮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蚀的进行,促进洞穴的发育和形成。笔者根据丹霞洞穴成因类型可将其主要分为水流冲刷侵蚀型、重力崩塌型、溶蚀风化型、溶蚀风化崩塌型四种主要类型。此外,野外实地调研发现,丹霞地貌区存在大量蚁狮,其生物活动促进丹霞洞穴的进一步风化剥蚀。丹霞洞穴的发育、形成和发展,往往不是受某一种外动力作用形成,其成因或以某一种外动力作用为诱因或主导作用,然后在多种外动力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3)对比泰宁和冠豸山的抗压岩石实验结果发现,泰宁砾岩和砂岩干湿抗压强度差异较泰宁更为明显;对比元素氧化物X荧光光谱测定实验结果,泰宁岩石CaO含量差异大,由此可知,泰宁岩石岩性不均一性更为明显,其差异性风化现象更为明显,综合泰宁地质构造特征,节理(裂隙)多发育,多为陡峭的高山峡谷地形地貌,故泰宁洞穴发育比冠豸山更为成熟。

杨娟,胡宗文,黄新球,荀利杰,余玉生[4](2015)在《定地饲养西方蜜蜂与混养蚁狮模式的探讨》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定地饲养西方蜜蜂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爬行蜂的资源,我们在蚁狮的每个孔穴中投递1只体型完整的爬行蜂饲喂蚁狮,测定不同时间间隔下蚁狮孔穴的直径、捕食时间以及蚁狮对蜜蜂个体的消化率。结果表明:间隔48 h投递蜜蜂蚁狮捕食耗费时间最短,为41.12 s;投递间隔时间对蚁狮孔穴的直径影响不大;间隔72 h投递蜜蜂,蚁狮消化率最高为61.49%。利用爬行蜂饲喂蚁狮,为降低养蜂成本,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颖娟,李子忠,张培[5](2012)在《温度对锈翅蚁蛉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明确温度对锈翅蚁蛉(Myrmeleon ferrugineipennis)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锈翅蚁蛉试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7℃温度范围内,锈翅蚁蛉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着正相关;在31℃下发育速率降低。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27℃>23℃>19℃>15℃>31℃,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33℃、11.55℃、8.30℃、8.42℃和7.24℃,有效积温为254.51、312.39、535.59、1164.20和574.01日.度。温度对锈翅蚁蛉种群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率具有明显的影响。

王颖娟,李子忠[6](2012)在《锈翅蚁蛉(脉翅目:蚁蛉科)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文中指出锈翅蚁蛉为全变态类昆虫,在贵州省一年发生1代,11月下旬开始越冬,各龄幼虫均可越冬,次年3月苏醒。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卵期13d±0.56d,幼虫期63.58d±1.81d,蛹期26.35d±1.14d,成虫期20d±1.06d。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详细描述了锈翅蚁蛉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幼虫的筑穴、捕食、蜕皮、化蛹、羽化以及成虫的捕食、交配等行为习性。

杨展[7](2011)在《穴蚁蛉幼虫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s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昆虫穴蚁蛉Myrmeleon sagax (Walker)的幼虫俗称蚁狮,属脉翅目蚁蛉科昆虫。自古以来,蚁狮就被我国传统医学用于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其干粉可用于治疗泌尿道结石、脉管炎、高血压、中耳炎和血栓等多种慢性疾病,其体内含有多种未知的抗菌及其它药用功能的蛋白。本研究首先利用大肠杆菌诱导蚁狮产生免疫反应,收集诱导后3hr、6hr和12hr时段的蚁狮全虫,分离纯化mRNA,结合SMART (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全长cDNA文库与DSN (duplex-specific nuclease)均一化技术,以质粒pDNR-LIB为载体,构建穴蚁蛉幼虫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并通过平板计数法和菌落PCR方法评估文库的质量。所得的原始文库滴度达到7.5×105cfu/ml,而扩增文库则为1.95×1011cfu/ml,平均插入片段长度为1200 bps。从文库随机挑选192个单克隆进行5′端EST测序,共得到190条有效序列,平均读长为1340bps。文库重组率达到98.96%,序列信息在GenBank登录号为HO059798-HO059987。利用EST piper等系列软件平台对EST序列进行处理和拼装后,共得到179条独立基因(Unigenes),其有效序列长度主要集中在650bp-850bp之间,平均长度为683bp,文库的非冗余率为97.26%。经Blast2go和DNA star软件进行功能注释和分类,结果发现,这些基因中含有:1)与昆虫免疫相关基因,包括防御素1前体、防御素C以及攻击素E等;2)与心血管相关的基因,如血管紧张素受体相关蛋白和激肽释放酶等;3)多种与消化相关的酶类,如糜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和胰蛋白酶等;此外,还有多种与能量代谢等相关的蛋白质等。蚁狮全长均一化文库的构建可为日后筛选药用功能蛋白以及从基因水平上研究这类昆虫生长发育提供平台。

王颖娟,李子忠[8](2011)在《泛蚁蛉幼虫饲料及饲食频率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比较了泛蚁蛉幼虫取食3种饲料后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性比以及对蝇蛆和黄粉虫的利用率;比较了泛蚁蛉在蝇蛆不同饲食频率下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结果表明取食蝇蛆和黄粉虫的泛蚁蛉幼虫的发育历期短,存活率高,性比接近于1;泛蚁蛉幼虫对蝇蛆的利用率高于黄粉虫;泛蚁蛉幼虫在蝇蛆1日一饲和3日一饲的频率下发育历期短,存活率高。

黄红英,秦钟,徐剑,章家恩[9](2010)在《丹霞山风景区巴寨景点蚁狮的空间分布》文中认为2009年2月对广东韶关丹霞山风景区巴寨景点蚁狮Myrmeleon(Morter)sagax(Walker)种群进行了调查,采用了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Taylor的幂法则与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蚁狮种群空间格局在局域斑块尺度属于均匀分布,种群密度越高分布越均匀。蚁狮种群的生境特点、捕食行为、种内竞争等可能对其种群密度及空间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

黄伯有,王方海,蔡毅,李广宏,张宣达,周汉辉,庞义[10](2010)在《四种昆虫饵料对穴蚁蛉幼虫生长发育及消化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选择4种可规模化饲养的昆虫——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家蝇Musca domestic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幼虫来饲养穴蚁蛉Myrmeleon sagax(Walker)幼虫(俗称蚁狮),研究这4种饵料对蚁狮生长发育及消化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用家蝇幼虫饲养的蚁狮,其体重增长、相对生长率、化蛹率、蛹重均显着高于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饲养的蚁狮,而幼虫历期则比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饲养的短;用米蛾幼虫饲养,虽然蚁狮体重增长、化蛹率和蛹重与用家蝇幼虫饲养的差异不显着,但其相对生长率却显着低于用家蝇幼虫饲养的蚁狮,幼虫历期也比用家蝇幼虫饲养的明显延长。同时食物消化利用的结果显示,用4种饵料饲养蚁狮,它们的近似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但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均以家蝇幼虫饲养的蚁狮最高。经分析比较,在4种饵料昆虫中,以用家蝇幼虫每4d喂蚁狮1次的饲养效果最佳。

二、蚁狮生物学和人工饲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蚁狮生物学和人工饲养(论文提纲范文)

(1)钩臀蚁蛉生物生态学及其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蚁蛉的研究进展
        1.1.1 蚁蛉的分类研究
        1.1.2 蚁蛉的生物学研究
        1.1.3 蚁蛉的生态学研究
        1.1.4 蚁蛉的药用价值
        1.1.5 蚁蛉作为捕食性天敌的应用
    1.2 白星花金龟的研究进展
        1.2.1 白星花金龟的发生规律
        1.2.2 白星花金龟的为害特点
        1.2.3 白星花金龟的防治
    1.3 金龟子绿僵菌的研究进展
        1.3.1 金龟子绿僵菌的分类
        1.3.2 金龟子绿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1.3.3 金龟子绿僵菌的侵染机理
        1.3.4 金龟子绿僵菌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菌种
        2.1.3 供试饲料
        2.1.4 试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钩臀蚁蛉的生物生态学研究
        2.2.2 钩臀蚁蛉幼虫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作用的研究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钩臀蚁蛉生物学研究
        3.1.1 钩臀蚁蛉的形态特征
        3.1.2 钩臀蚁蛉的生活习性
        3.1.3 钩臀蚁蛉在泰安地区的年生活史
        3.1.4 钩臀蚁蛉在不同饲食频率下的发育历期及存活率
    3.2 钩臀蚁蛉生态学研究
        3.2.1 钩臀蚁蛉幼虫穴口直径大小调查
        3.2.2 钩臀蚁蛉在不同生境下的发育历期及存活率
        3.2.3 含水量对钩臀蚁蛉幼虫筑穴的影响
    3.3 钩臀蚁蛉幼虫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作用的研究
        3.3.1 钩臀蚁蛉幼虫对白星花金龟幼虫的捕食作用
        3.3.2 金龟子绿僵菌对钩臀蚁蛉幼虫的安全性评价
        3.3.3 钩臀蚁蛉幼虫协同金龟子绿僵菌对白星花金龟幼虫致病力的研究
4 讨论
    4.1 钩臀蚁蛉的生物学研究
    4.2 钩臀蚁蛉的生态学研究
    4.3 钩臀蚁蛉在蛴螬防控上的应用前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蚁蛉科幼虫形态与分子鉴定研究(脉翅目:蚁蛉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蚁蛉科幼虫简介
1.2 蚁蛉科幼虫形态学研究简史
1.3 蚁蛉科幼虫内部解剖研究进展
1.4 蚁蛉科幼虫生物学研究进展
1.5 蚁蛉科幼虫药用价值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蚁蛉科幼虫形态学研究
3.1 蚁蛉科幼虫形态学特征 第四章 中国蚁蛉科幼虫形态描述
4.1 蚁蛉族Myrmeleontini
    1. 蚁蛉属Myrmeleon Linnaeus,1767
    
(1) 双斑蚁蛉Myrmeleon bimaculatus Yang,1999
    
(2) 钩臀蚁蛉Myrmeleon bore (Tjeder,1941)
    
(3) 浅蚁蛉Myrmeleon immanis Walker,1853
    
(4) 角蚁蛉Myrmeleon trigonois Bao&Wang,2006
    
(5) 狭翅蚁蛉Myrmeleon trivialis Gerstaecker,1885
    
(6) Myrmeleon sp.1
    
(7) Myrmeleon sp.2
    
(8) Myrmeleon sp.3
    
(9) Myrmeleon sp.4
    2. 东蚁蛉属Euroleon Esben-Petersen,1918
    
(10) 朝鲜东蚁蛉Euroleon coreanus (Okamoto,1926)
    
(11) 黄体东蚁蛉Euroleon flavicorpus Wang,2009
    
(12) 多斑东蚁蛉Euroleon polyspilus (Gerstaecker,1885)
    3. 哈蚁蛉属Hagenomyia Banks,1911
    
(13) 连脉哈蚁蛉Hagenomyia coalitus (Yang,1999)
    
(14) 褐胸哈蚁蛉Hagenomyia fuscithoraca Yang,1999
    
(15) 哈蚁蛉属未知种1Hagenomyia sp.1
    4. 蚁蛉族未知属Myrmeleontini gen
    
(16) 蚁蛉族未知种Myrmeleontini sp.
4.2 尼蚁蛉族Nesoleontini
    5. 多脉蚁蛉属Cueta Navas, 1911
    
(17) 索氏多脉蚁蛉Cueta sauteri (Esben-Petersen, 1913)
4.3 囊蚁蛉族Myrmecaelurini
    6. 瑙蚁蛉属Nohoveus Navas, 1918
    
(18) 黑瑙蚁蛉Nohoveus atrifrons Holzel, 1970
    
(19) 点斑瑙蚁蛉Nohoveus zigan (Aspock, Aspock & Holzel, 1980)
    7. 囊蚁蛉族未知属Myrmecaelurini gen
    
(20) 囊蚁蛉族未知种Myrmecaelurini sp.
4.4 恩蚁蛉族Nemoleontini
    8. 恩蚁蛉族未知属Nemoleontini gen
    
(21) 恩蚁蛉族未知种1 Nemoleontini sp.1
    
(22) 恩蚁蛉族未知种2 Nemoleontini sp.2
4.5 棘蚁蛉族Acanthaclisini
    9. 棘蚁蛉族未知属Acanthaclisini gen
    
(23) 棘蚁蛉族未知种Acanthaclisini sp. 第五章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蚁狮标本形态学研究
5.1 蚁蛉族Myrmeleontini
    1. 蚁蛉属Myrmeleon Linnaeus,1767
    
(1) Myrmeleon alternans Brulle in Webb, 1839
    
(2) Myrmeleon celebensis McLachlan, 1875
    
(3) Myrmeleon exitialis Walker, 1853
    
(4) 泛蚁蛉Myrmeleonformicarius Linnaeus, 1767
    
(5) Myrmeleon inconspicuus Rambur, 1842
    
(6) Myrmeleon lynceus Fabricius, 1787
    
(7) Myrmeleon obscurus Rambur,1842
    
(8) Myrmeleon tenuipennis Rambur,1842
    2. 东蚁蛉属Euroleon Esben-Petersen, 1918
    
(9) Euroleon nosLtras (Geoffroy in Fourcroy,1785)
    3. 哈蚁蛉属Hagenomyia Banks, 1911
    
(10) 闪烁哈蚁蛉Hagenomyia micans (McLachlan, 1875)
5.2 囊蚁蛉族Myrmecaelurini
    4. 囊蚁蛉属Myrmecaelurus Costa,1855
    
(11) Myrmecaelurus trigrammus (Pallas, 1771)
5.3 恩蚁蛉族Nemoleontini
    5. 平肘蚁蛉属Creoleon Tillyard, 1918
    
(12) 朴平肘蚁蛉Creoleon plumbeus (Olivier,1811)
5.4 棘蚁蛉族Acanthaclisini
    6. 击大蚁蛉属Synclisis Navas,1919
    
(13) Synclisis baetica (Rambur,1842)
5.5 须蚁蛉族Palparini
    7. 须蚁蛉属Palpares Rambur, 1842
    
(14) Palpares stuhlmanni Kolbe,1897
    8. Parapalpares
    
(15) Parapalpares latipennis (Rambur,1842)
    
(16) Parapalpares sp.1 第六章 蚁蛉幼虫mtDNA COI条形码鉴定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浅蚁蛉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2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 第八章 总结与思考
8.1 总结
8.2 研究遗留的问题及思考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实验涉及BOLD网站COI的信息 附录Ⅱ 基于蚁蛉科成虫与幼虫的COI基因片段建立的NJ树 图版 致谢 个人简历

(3)福建泰宁、冠豸山丹霞洞穴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1.2.2 丹霞洞穴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与路线
    1.4 研究过程与工作量
        1.4.1 研究过程
        1.4.2 研究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福建泰宁与冠豸山丹霞地貌区概况
    2.1 区域地理环境
    2.2 区域地质特征
    2.3 地层与岩性特征
        2.3.1 泰宁地区
        2.3.2 冠豸山地区
    2.4 断层和节理特征
        2.4.1 泰宁盆地内的断裂和节理构造
        2.4.2 冠豸山盆地内的断裂和节理构造
第三章 丹霞洞穴发育形态及类型
    3.1 研究区丹霞洞穴发育条件
    3.2 洞穴发育形态特征及分布特征
        3.2.1 泰宁典型丹霞洞穴形态特征
        3.2.2 冠豸山典型丹霞洞穴形态特征
        3.2.3 泰宁和冠豸山洞穴分布特征
    3.3 泰宁和冠豸山丹霞洞穴的差异性
第四章 岩石与实验岩石学分析
    4.1 实验目的
    4.2 样品采集
    4.3 实验方法
    4.4 岩体抗压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4.5 岩体抗酸侵蚀实验过程及分析
    4.6 岩体吸水率实验及数据分析
    4.7 全岩氧化物含量测定
    4.8 偏光显微镜鉴定
第五章 讨论
    5.1 丹霞洞穴的成因类型分析
        5.1.1 水流冲刷侵蚀型
        5.1.2 重力崩塌型
        5.1.3 溶蚀风化型
        5.1.4 溶蚀风化崩塌型
    5.2 泰宁和冠豸山丹霞洞穴产生差异的原因
        5.2.1 岩石抗侵蚀差异对比
        5.2.2 地形地貌差异对比
    5.3 蚁狮生物活动对丹霞洞穴的影响分析
        5.3.1 蚁狮的生活习性
        5.3.2 蚁狮对丹霞洞穴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定地饲养西方蜜蜂与混养蚁狮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捕食时间的变化
    3.2 空穴直径的变化
    3.3 饲喂蜜蜂个体质量的变化
    3.4 消化率的比较
3讨论

(5)温度对锈翅蚁蛉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虫源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平均发育速率和温度间的关系模型
        1.2.3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锈翅蚁蛉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2.2 温度与锈翅蚁蛉各幼虫期和蛹期发育速率的关系
    2.3 锈翅蚁蛉各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2.4 温度对锈翅蚁蛉种群存活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穴蚁蛉幼虫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s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穴蚁蛉幼虫的研究进展
        1.1 穴蚁蛉幼虫简介
        1.2 药用价值
        1.3 功能基因研究
    2 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
        2.1 cDNA文库的特点及分类
        2.2 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的方法及原理
        2.3 cDNA文库的应用及缺点
    3 EST技术研究概况
        3.1 EST的概念及原理
        3.2 EST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肠杆菌免疫刺激蚁狮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
    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大肠杆菌免疫刺激蚁狮
        2.2 蚁狮血淋巴抑菌试验
        2.3 总RNA的提取及mRNA分离
        2.4 cDNA的合成
        2.5 cDNA的均一化
        2.6 Sfi I酶处理并回收
        2.7 cDNA与载体pDNR-LIB连接
        2.8 电转化
        2.9 原始均一文库滴度的测定
        2.10 原始文库的扩增及扩增文库滴度的测定
        2.11 文库插入片段检测
        2.12 随机挑选单克隆进行5'端EST测序
    3 实验结果
        3.1 蚁狮血淋巴抑菌试验
        3.2 总RNA的提取及mRNA分离
        3.3 全长cDNA的合成
        3.4 均一化
        3.5 均一化cDNA后第二次扩增
        3.6 文库滴度计算
        3.7 插入片段长度和重组率的检测
        3.8 部分单克隆EST测序及文库重组率
    4 讨论
        4.1 蚁狮诱导
        4.2 RNA的提取及mRNA分离
        4.3 cDNA文库的构建
        4.4 克隆数目和重组率的鉴定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部分单克隆EST测序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测序
        1.3 软件
        1.4 数据库
        1.5 分析方法
        1.6 EST分析流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EST序列信息处理及结果
        2.2 功能基因预测及GO注释
    3 讨论
        3.1 EST批量注释与功能分类
        3.2 EST功能基因的预测
    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EST序列GenBank登录码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丹霞山风景区巴寨景点蚁狮的空间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空间分布及统计指标计算
        1.3.1 聚集指标的选择及应用
        1.3.2 线性回归方程检验
        1.3.2. 1 m*-m回归分析法
        1.3.2. 2 Taylor冥法则
2 结果与分析
    2.1 聚集度指标的检验与分析
    2.2 用线性回归方程检验与分析
        2.2.1 m*
        2.2.2 Taylor法测定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10)四种昆虫饵料对穴蚁蛉幼虫生长发育及消化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饵料昆虫: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饵料对蚁狮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不同饵料对蚁狮消化利用的影响
        1.3.3 家蝇幼虫饵料最佳投喂时间选择
        1.3.4 水分测定
        1.3.5 氮含量测定
        1.3.6 生长与消化利用率的计算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饵料对蚁狮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不同饵料对蚁狮消化利用的影响
    2.3 家蝇幼虫饵料最佳投喂时间选择
3 讨论

四、蚁狮生物学和人工饲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钩臀蚁蛉生物生态学及其与金龟子绿僵菌联合作用研究[D]. 刘晓辰.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蚁蛉科幼虫形态与分子鉴定研究(脉翅目:蚁蛉科)[D]. 张杰.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3]福建泰宁、冠豸山丹霞洞穴成因研究[D]. 张娜. 南京大学, 2016(05)
  • [4]定地饲养西方蜜蜂与混养蚁狮模式的探讨[J]. 杨娟,胡宗文,黄新球,荀利杰,余玉生. 蜜蜂杂志, 2015(07)
  • [5]温度对锈翅蚁蛉生长发育的影响[J]. 王颖娟,李子忠,张培.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6)
  • [6]锈翅蚁蛉(脉翅目:蚁蛉科)的发育生物学研究[J]. 王颖娟,李子忠. 四川动物, 2012(02)
  • [7]穴蚁蛉幼虫全长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s初步分析[D]. 杨展. 暨南大学, 2011(10)
  • [8]泛蚁蛉幼虫饲料及饲食频率的选择研究[J]. 王颖娟,李子忠. 湖北农业科学, 2011(06)
  • [9]丹霞山风景区巴寨景点蚁狮的空间分布[J]. 黄红英,秦钟,徐剑,章家恩. 昆虫知识, 2010(02)
  • [10]四种昆虫饵料对穴蚁蛉幼虫生长发育及消化利用的影响[J]. 黄伯有,王方海,蔡毅,李广宏,张宣达,周汉辉,庞义. 昆虫知识, 2010(01)

标签:;  ;  ;  ;  ;  

蚁狮生物学和圈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