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电信枢纽大楼基坑排水设计方案及效果评价

周口电信枢纽大楼基坑排水设计方案及效果评价

一、周口电信枢纽大楼基坑降水设计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轩[1](2020)在《兰州轨道交通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的初衷,轨道交通建设期间必然对城市核心区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各类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相较于其他工程类型,轨道交通具备建设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工期一般较长、制约因素多、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加之工程本身建设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再者与周边施工环境的诸多复杂情况交织,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期的各个环节风险控制和管理则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大多处于城市繁华地段,与周边环境(如管道、道路、建筑物等)相互制约影响较大。尤其是盾构穿越建筑物区域,受施工扰动、地层损失、工程降水等影响,不可避免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产生影响,如地基下沉、建筑开裂、倾斜,甚至倒塌。侧穿是相对正穿而言,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局部穿越或临近通过建筑物,这种方式对建筑物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更加明显,风险更大。因此对盾构侧穿重要建筑物风险控制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针对盾构侧穿重要建筑物这一风险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深入调研了项目风险、工程风险管理、轨道交通风险管理、盾构风险管理等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现状,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地铁盾构穿越既有建(构)筑物的实例以及安全事故可以得出,地铁盾构区间穿越既有建(构)筑物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全面,仍存在由于项目特性、地域限制、周边环境千差万别等造成风险管理的应用普遍性不强,理论研究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盾构穿越重要建筑物风险管控的体系的系统性不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全面等问题。在论述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主要内容,形成了基本技术路线,然后依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分析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基本方法,并由针对性的对盾构穿越重大建筑的施工风险管控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轨道交通施工的风险特点和基本的管理流程。通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对盾构穿越建筑的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等进行分析。其中,辨识是全面梳理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而评价是对辨识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确定风险的等级和重要程度,为提出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提供支撑。在评价的过程中,依据综合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建立相应风险计算模型。同时为验证研究模型的可行性,以兰州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某区间侧穿近邻高重建筑物为工程案例,该区间施工过程中将穿越大型商场等密集场所,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是对预先建立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行实际运用,验证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中,案例针对区间盾构侧穿近邻高重建筑物的相关建设和监测数据,采用专家问卷调查形成风险源清单,并建立相应的风险计算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逐层进行风险指数的计算,得出工程总体风险指数和最重要控制因素。本文采取方法为集成优化后的评估模型,该模型的计算和评价的基础是优化后的层次分析法,同时融入了专家调查与打分,使成果更加的可靠。从本质上讲,该方法是一种决策思维方法。AHP是首先建不同元素间两两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将原来复杂的因素,分解成了多个层次、多种属性、阶梯结构的模型,综合判断决策因素重要性排序后,对目标方案进行决策优化的系统方法。根据评估出的总体风险指数,针对盾构施工本身的隧道埋深、相邻隧道空间位置,并结合项目周边影响的建(构)筑物、市政道路及各类埋地管线等,重点考虑邻近建筑物等设施的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结合项目的工程水文地质、工艺工法、其他周边环境进行风险分析及计算,综合评价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及风险损失等级,并针对各类风险,确定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工艺措施、科学的监控量测、法律及经济措施等进行风险应对措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工程管理实施建议,如通过加强超前探孔、空洞检测、重点部位预注浆、选取合理的换刀位置,并注重科学的监控量测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演练等一系列信息化措施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管理,有效控制了风险,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同时由于工程背景、案例地域限制等,论文对下一步仍需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展望,例如本次采用的评价方法为在全面风险辨识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的综合评价,虽然对现有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但仍属于较为传统的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提供、可借鉴、可视化的资料、案例将越来越多,智能化实时监测、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更加发达,为进一步进行轨道交通盾构施工、穿越重大风险源的管控和研究提供了可能。总的来说,本文充分利用计算结果,综合评价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及风险损失等级,本文建立的风险评价模型能够合理、可靠地得出城市轨道交通盾构侧穿近邻高重建筑物关键风险因素的等级和损失,将多元化、多目标的复杂问题进行梳理和简化。实现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盾构施工侧穿高重建筑物的风险的定型分析和定量化评价,为决策者确定风险因素重要性排序并实施管理控制方法提供技术依据。

郑甲[2](2020)在《兰州轨道交通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随着而来的是大量公共建筑、住宅、公共设施等兴建,城市化进程也愈发明显。为缓解城市拥堵、人口密集等问题,很多城市采取建设高架立交、大量开发地下空间等措施来进行改善,其中地铁的建设是其中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便捷、运能大、能耗低等优点,使得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改善了整个社会环境,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在轨道交通规划选线时,车站的选址都会优先考虑人员聚集、交通出行、商业聚集、经济发展等因素,因而大多数车站会选择在人员较为密集、既有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其附近一般会临近既有管线、道路、建构筑物。加上深基坑自身就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准确的对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动态的管控,有效的降低风险,就成为车站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研究,可为类似深基坑工程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经验,可以说,既有应用价值,也有学术价值。地铁车站风险管理从研究阶段开始,至交付运行使用,是一个全阶段、全覆盖的过程。因此,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地铁车站施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然后对车站施工按照工程总体-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工序进行分解,按照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顺序,利用以WBS-RBS技术为基础的专家调查法,形成各工序(各风险源)的风险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逐层计算上一层次的风险指标,最后形成车站深基坑施公安全风险总体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车站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最后以兰州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邮电大楼站车站风险控制为例,分别从风险辨识、评估、管理、控制等方面建立风险管控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继续优化,以期达到合理、有效、可靠的目的。本文借鉴质量管理中PDCA的思路,按照辨识(计划)、评价(实施)、管控(检查)、验证(处理)的循环进行,即首先对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的任务进行分解、辨识,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任务分解层的指标权重,同时结合专家评价(评分),得出车站深基坑施工总体风险和面临的重大风险;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最后应用于实际工程(邮电大楼站)风险管控当中,以验证评价管理模型的可靠性。

倪杭生[3](2014)在《杭州新东站枢纽广场深基坑支护与施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坑工程是指在地表土以下开挖的一个纵深地下空间和为之所配套施工的基坑支护体系:而作为保证基坑开挖、保护基础施工顺利进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勘察、设计、支护、降水、挖土、打桩、监测、建筑、监理、质检多个施工队伍或行业,结构、岩土、水文地质、土建施工、测量、测桩等多个专业。主要包括:支护方案、降水方案(如需要降水的话)、挖土方案、监测方案和应急方案。其中的基坑支护体系,作为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为基坑的开挖提供了先决条件,因为不同的支护方式,意味着开挖方案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其次,基坑支护的稳定可靠,关系到整个基坑周边建构物的稳定,水文环境的保持与环境安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新型建材的研发,土地资源的日渐紧缺,高大深项目的开发,基坑支护这个建筑工程中古远的话题又日渐引起建筑同行们的关注。基坑支护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土石工程难题,不仅涉及建筑力学中强度受力分析,又包含了各类变形问题,同时还涉及支护作为一个与岩土一起承载荷载的共同体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通过选取杭州市新火车东站枢纽工程为工程实例进行了相关探讨,从周边环境条件、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施工工艺及施工机具、基坑检验和安全检测诸多方面讲述,通过基坑支护方案的比较、施工及检测数据的收集和汇编,进一步认识土钉在复杂多变的土层中的应用方法和适用范围。本文也对SMW工法围护桩结合使用的效果进行了比较。项目整体来说,选用的基坑支护方法科学合理,施工工艺成熟有效,对复合土钉支护的应用能力有了更精准的控制,研究总结了土钉的施工技术参数的修正范围,以利于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发展;通过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保证了质量目标的实现,进而满足设计施工安全性的要求。杭州新火车东站枢纽工程广场基坑支护体系复杂且基坑面积大、开挖深度深、地下土质条件复杂,在基坑东侧和南侧存在河流,地下水资源丰富,相邻基坑同期施工,给地下结构施工带来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与东广场项目类似的工程案例在国内早已存在但并不常见,且每个施工区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施工难点,不能完全照搬以前的施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新的技术难点需要攻克。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根据特定的工程要求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编制安全、可靠、经济的包括围护、支护体系、土方开挖、降水、地基加固、监测和环保的整体施工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重大成果,同时总结和提炼出新的技术关键点以供日后同类工程借鉴和参考。

王旭军[4](2014)在《上海中心大厦裙房深大基坑变形特性及盆式开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大厦基坑工程为近年来上海软土地区罕见的超大、超深基坑工程。其周边环境复杂,变形控制要求高;且因该地区隔水性好的第⑧粘性土层的缺失,导致第⑦和第⑨砂土承压含水层贯通,地下连续墙未能隔断坑内外承压水层的水力联系,且水头降深大、降水时间长,从而导致承压降水对基坑变形影响显着。该基坑工程采用“主楼顺作+裙房逆作”的总体施工方案,采用圆形地墙将主楼区和裙房区临时隔开,先行施工主楼区基坑,后再逆作施工裙房区基坑。由于工程的特殊性,针对此类裙房基坑变形特性的研究甚少。同时,现采用逆作法施工的深大基坑工程普遍采用盆式土方开挖技术;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参数通常只根据施工经验确定,甚至有时较为随意,从而容易导致基坑变形过大。另外,基坑工程总体施工方案合理与否,对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起到关键作用。由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基坑降水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本裙房基坑工程的变形特性、深大基坑的盆式土方开挖技术、及本工程的总体施工方案合理性验证等方面内容,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FLAC渗流分析模块对不同土层分布的孔压场进行了研究,定性把握了不同土层及渗流边界条件下的孔压分布规律;并依此规律,针对上海软土地区常见三类深基坑降水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考虑渗流作用的水压分布计算简化方法,且对此合理性作了相应论证;同时结合本裙房基坑工程实例,对给出的水压分布简化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给予了验证。(2)依据实测数据详细分析了围护墙侧移的整体变形性状、最大侧移值及发生位置和三维空间效应,并分析了基坑开挖宽度和出入口进出施工车辆对围护墙侧移的影响;同时着重分析了混凝土垫层的设置和水平梁板及大底板的混凝土结构收缩对围护墙侧移的影响,指出混凝土垫层对围护墙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及超长水平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对围护墙变形影响显着。另外,围护墙顶竖向位移、立柱的隆沉、墙柱之间的差异沉降、墙后地表沉降及基坑周边历时建筑和临近管线沉降作了详细分析。突出说明了承压降水对基坑变形的显着影响。(3)基于FLAC有限差分软件对基坑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模拟中,结合水土分算原则,土体物理参数采用有效应力指标,并根据实际施工过程降水情况,及前面考虑渗流作用的水压分布研究成果,考虑了土中孔压变化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讨论了主楼区与裙房区之间的临时隔断圆形地墙的简化方式、是否考虑地下水和工程桩的作用等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了基坑开挖宽度及水平支撑刚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并对裙房基坑中间部位的变形特性做了较全面的计算分析,且比较了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关系,特别说明了基坑北侧部分地表测点有所隆起的原因;同时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对作用在围护墙上的水土压力大小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说明了采用前面提出的考虑渗流作用的水压分布计算方法用于水土压力计算的合理性。(4)为合理确定逆作法深大基坑工程的盆式土方开挖方案,依据悬臂和带撑两种不同条件的特点,对土方开挖的分块大小、盆边开挖深度、盆中开挖深度、盆边留土宽度和坡度及分块开挖顺序等施工参数的确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说明。并提出了盆边开挖路径向相关区和盆中开挖路径非相关区的概念及划分。且对盆式开挖盆边留土宽度的对基坑变形影响作较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合理确定的方法和建议。(5)为论证背景基坑工程现行总体施工方案的合理性,首先详细分析了该基坑工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比选方案:中间大开口全顺作、中间大开口全逆作、主楼区顺作+裙房区顺作、主楼区顺作+裙房区逆作等方案;接着从工期、经济成本、周边环境影响、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方案了比较分析。同时对现行所采用方案的优点作了进一步说明。

吕金鹏[5](2014)在《深基坑井点降水的优化设计及数值模拟》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工程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深基坑、超深基坑工程不断涌现,岩土工程问题日益突出。基坑降水工程作为基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确保基坑开挖安全顺利的关键,在实际施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工程中,绝大部分基坑降水方案趋于保守,实际水位降深值远远大于设计水位降深值,基坑总涌水量大幅度增加,对周围建筑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增加了工程降水费用,因此在保证基坑开挖安全顺利的前提下,对于基坑降水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优化降低基坑总涌水量,使得实际降深值尽可能接近于设计水位降深值,减小对周围建筑的影响,降低工程降水费用。本文阐述了基坑降水的主要方法,并对基坑降水基本理论以及降水优化设计做了一定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各个控制点水位降深最大值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单井出水量为设计变量,通过把控制点水位降深大于设计水位降深、单井出水量小于单井最大出水量作为约束条件,同时考虑实际降水井的最大井深和最小井径问题,建立了以单井出水量为变量的数学优化模型;(2)考虑工程降水井布置问题,为了寻求最佳降水井布局,使得水位降深值趋于平稳,本文建立了以井距为设计变量,以控制点水位降深最大值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深基坑降水优化数学模型;(3)运用所建数学模型分别对沈阳世贸五里河T3-T5及S3楼深基坑降水工程和另一工程实例进行优化设计,并运用MATLAB软件优化函数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减小了世贸五里河工程的基坑总涌水量,得到了工程实例二的合理井距;(4)采用三维地下水渗流软件Visual Modflow通过对沈阳世贸五里河T3-T5及S3楼深基坑研究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概化条件模型,并分别对上文优化结果与原设计方案进行仿真模拟,得到了良好的仿真效果,对前文建立优化模型进行验证;(5)在所建数值模型的基础上,Visual Modflow软件的井优化模块对沈阳世贸五里河T3-T5及S3楼深基坑研究区域进行降水井单井抽水量的优化,并将优化结果输入模型,重新仿真计算,对比分析结果再次验证了上文建立数学优化模型的可行性。

万汉斌[6](2013)在《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发展是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的必然需求,但是如何融入城市空间体系是当前我国城市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难题。当前城市建筑高度与密度的不断上升与地下空间基础的支撑严重脱节,导致城市地面空间十分拥挤,交通拥堵加剧、景观绿化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人性化空间缺失等城市问题。新世纪来临,在我国城市经济建设能力快速提高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与利用对于消解或缓解城市地面空间紧张,提升地上空间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致力于如何能够开发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高密度发展地区的空间环境,建立紧凑型、立体化、高效率的城市空间体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分析。与欧洲城市发展地下空间起始于地铁不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源于早期人民防空工程的平战结合需求,缺乏最初将地下空间纳入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的初始契合期,但未来走向城市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中潜力巨大的空间资源,能够满足地面、地上进一步的空间需求,地铁建设与地下建筑的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空间体系。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愿景,探索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是城市空间体系优化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经济高密度三者交织在一起,对于城市特定地区即高密度建设地区的空间容量及需求猛增,从而产生了对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巨大需求。另外,我国城乡结构发生转变,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后,由注重城镇化数量向注重质量进行转型,也需要探索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下建筑空间、地下交通空间与地下环境安全空间三者之间的融合途径、法则、模式等问题,实现城市紧凑化、高效化、立体化、复合化的健康发展道路。本文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开发特点与开发方式,通过理清我国城市高密度地区空间开发属性、空间类型、密度特征,分析高密度地区空间集聚必要性和矛盾性。分析认为城市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轨道(TOD模式)周边高密度开发地区的地下空间系统性开发的需求最为强烈,引导这些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有利于实现土地高密度混合开发、地上地下城市空间一体化开发、城市交通立体化开发的发展目标。在论文内容组织安排上上,首先分析了当前地下空间在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复杂性与需求的现实困境。力求通过理论发展研究、典型案例实证、实践经验总结及开展对一个特定旧城高密度商业区(北京东城区的旧城密集地区)更新改造地上、地下空间需求与矛盾的深入调研,论证高密度地区城市地上空间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出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入手,支撑城市地上空间开发的巨大机遇。其次,文章选取城市高密度开发的四种典型地区,城市CBD地区、新城中心区、旧城核心区及高密度开发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类型、强度、规模与地上空间开发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地下空间在延伸城市功能、建筑空间组合、地下轨道交通与地下停车的空间组合方法及实践,论证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融合的创新策略与规划设计。再次,针对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在安全及环境品质的高要求,论文研究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环境质量标准及地下空间开发宏观与微观适应性等问题。针对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品质要求研究如何改善地下空间的湿热、通风与除菌环境,通过地下空间生态化、艺术化、安全化设计实现建设生态化地下空间标准的策略。最后,论文总结并完善了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编制体系与设计方法。在城市地下空间建构方法上提出“柔性映射”、“紧凑聚合”、“网络岛链”、“捷径追踪”、“持续秩序”5项法则,在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上提出“环形联结”、“脊轴带动”、“枝状生长”3种典型模式,有利于提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层次、内容及技术方法。

张雪婵[7](2012)在《软土地基狭长型深基坑性状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基坑施工事故屡屡发生,特别是在软土地区,这种事故发生的概率更大,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开展软土地基狭长型深基坑性状分析,只有对影响基坑开挖的因素有了充分了解,才能准确地预测基坑变形的发展,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杭州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典型的软土地质条件,对该地区基坑开挖性状的研究可以为类似软土地区的基坑建设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数值反分析建立了硬化土小应变(HSS)模型的参数简便确定方法,并对杭州地区的内撑式基坑工程进行统计,归纳出典型的地质条件和设计参数,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理念通过数值试验分析了各设计参数对基坑开挖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杭州高承压水地基某深基坑工程做了详细介绍,对该工程建立了包括土、围护墙、水平支撑体系和竖向支撑体系共同作用的二维有限元模型。采用能考虑塑性变形、土体硬化,并具有区分加、卸载和刚度随应力变化特性的小应变模型(HSS模型)模拟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土体特性。考虑到HSS模型参数确定的困难性,通过数值反分析建立了一套适合工程应用的HSS模型参数简便确定方法。(2)分有止水帷幕和坑底加固、只有坑底加固、只有止水帷幕和没有坑底加固和止水帷幕四种情况对承压水地基深基坑开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止水帷幕和坑底加固在处理承压水地基深基坑开挖问题中的效果。通过分析指出当坑底以下至承压含水层顶面之间的土体重度不足以抵抗承压水压力时应考虑承压水的影响并对承压水进行处理,当坑底以下至承压含水层顶面之间的土体重度能够抵抗承压水压力时不需考虑承压水的影响,做常规设计即可。(3)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杭州地区内撑式基坑工程的相关资料以及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和杭州浙大福世德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的内部勘察报告,搜集了杭州地区65个基坑工程的地质和相关设计参数,归纳出杭州城东和城西地区典型的地质条件。指出在城东地区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应考虑承压含水层。城西地区砂、卵、砾石层很薄或缺失,基坑设计时可不考虑承压水的影响,城西地区基岩埋藏深度较浅。(4)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理念对杭州城东和城西地区的两个典型基坑工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选取围护墙墙顶侧移、围护墙墙底侧移、围护墙最大侧移、墙后地表最大沉降和坑底最大隆起量作为试验指标,围护墙插入比、首道支撑位置、坑底被动区加固体置换率、支撑水平间距和竖向间距作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取5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总结了各设计参数对各指标影响的敏感性,指出首道支撑位置应设置在地面以下2m范围内,试图仅通过增加插入比和加固体置换率来控制基坑的变形是不可行的,另外城西地区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较厚的软土地基,在相同的设计条件下,基坑的变形较城东地区大很多,深基坑建设不能简单的套用城东地区的经验。(5)对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站北2基坑从勘察、开挖、滑动面、支撑、监测以及加固等方面对事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基坑超挖,钢管支撑架设不及时,垫层未及时浇筑,钢支撑体系存在薄弱环节等因素,引起局部范围地下连续墙墙底产生过大侧向位移,造成支撑轴力过大及严重偏心。同时基坑监测失效,未采取有效补救措施。以上直接因素致使部分钢管支撑失稳,钢管支撑体系整体破坏,基坑两侧地下连续墙向坑内产生严重位移,其中西侧中部墙体横向断裂并倒塌,风情大道塌陷。(6)为了对北2基坑破坏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思想,以连续墙最大侧移、墙后地表最大沉降、坑底最大隆起、连续墙最大弯矩和第一道支撑轴力以及第三道支撑轴力作为试验指标,对支撑刚度、不平衡堆载、坑底加固体置换率、以及超挖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数值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取消坑底加固和未设置第四道支撑开挖到底是引起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另外第四道支撑的取消也使得第三道支撑的轴力显着加大,超出了钢支撑的承载能力。

王建西[8](2012)在《排桩支撑体系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越来越向高层、超高层或地下空间发展。基坑开挖深度越深,开挖面积越大,带来的基坑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越重,这已成为基坑设计和施工的难点。温州地处沿海软土地区,地质条件差,水文复杂,基坑设计和施工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对国内外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归纳整理了常见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结合温州地区独特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对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调查和详细分析,指出排桩加内支撑系统是温州最为适用的支护结构体系。结合温州中心区电信大楼基坑工程案例,进行了实证检验。工程实践中,充分考虑并运用了时空效应原理进行土方开挖,采取分步开挖和及时支撑来调动未开挖部分土体的承载能力,较好地解决了软土地区深基坑的稳定和变形问题。同时,对基坑支护结构以及周边土体进行了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技术,保证了基坑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王建秀,吴林高,胡力绳,李国,唐益群,杨坪,许旭,娄荣祥[9](2010)在《复杂越流条件下超深基坑抽水试验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以上海宝钢集团浦钢公司搬迁工程(特殊钢分公司部分)炉卷热轧机项目(第二批)旋流池基坑为例,通过抽水试验认识到含水层之间存在复杂越流,建立其合理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基于该概念模型设计坑内-坑外联合作用的降水方案,群井试验验证了降水设计的正确性。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坑内-坑外抽水井的联合作用,完全达到预期降水效果,开挖过程中,坑内干爽。结合群井试验中出现的隔断承压含水层无法疏干,2口井抽水,停泵1口后,另一口抽水井水位恢复较快情况,基于试验数据预测地墙存在渗漏,建立应急预案,在问题出现后及时处理,避免重大工程事故的发生。此工程实践也可作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降水的参考依据。

王建秀,吴林高,胡力绳,李国,唐益群,杨坪,许旭,娄荣祥[10](2010)在《复杂越流条件下超深基坑抽水试验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以上海宝钢集团浦钢公司搬迁工程(特殊钢分公司部分)炉卷热轧机项目(第二批)旋流池基坑为例,通过抽水试验认识到含水层之间存在复杂越流,建立其合理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基于该概念模型设计坑内-坑外联合作用的降水方案,群井试验验证了降水设计的正确性。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坑内-坑外抽水井的联合作用,完全达到预期降水效果,开挖过程中,坑内干爽。结合群井试验中出现的隔断承压含水层无法疏干,2口井抽水,停泵1口后,另一口抽水井水位恢复较快情况,基于试验数据预测地墙存在渗漏,建立应急预案,在问题出现后及时处理,避免重大工程事故的发生。此工程实践也可作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降水的参考依据。

二、周口电信枢纽大楼基坑降水设计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口电信枢纽大楼基坑降水设计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兰州轨道交通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盾构施工风险相关理论
    2.1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定义
        2.1.2 风险的概念及类型
        2.1.3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2.2 盾构施工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盾构施工风险管理的概念
        2.2.2 盾构施工风险分析
        2.2.3 盾构侧穿建筑物施工风险的特点
        2.2.4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风险的管理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盾构侧穿近邻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辨识
    3.1 概述
        3.1.1 风险识别的依据
        3.1.2 风险识别的过程及内容
    3.2 风险识别的方法
    3.3 盾构施工风险辨识
    3.4 辨识内容
    3.5 重要建筑物
    3.6 本章小结
4 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评估
    4.1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
        4.1.1 层次分析法计算流程
        4.1.2 计算过程
    4.2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4.2.1 盾构施工自身风险分级
        4.2.2 环境风险分级标准
    4.3 风险等级划分
        4.3.1 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
        4.3.2 风险损失等级
        4.3.3 风险等级
    4.4 本章小结
5 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控制
    5.1 概述
    5.2 工程风险应对
        5.2.1 风险规避
        5.2.2 风险减轻
        5.2.3 风险预防
        5.2.4 风险转移
        5.2.5 风险自留
    5.3 盾构侧穿高重建筑一般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工程概况
        6.1.1 区间概况
        6.1.2 工程地质
        6.1.3 水文地质
        6.1.4 环境概况
    6.2 施工方法
        6.2.1 正线施工
        6.2.2 端头加固措施
        6.2.3 联络通道施工
    6.3 结构自身主要风险分析
        6.3.1 盾构始发与接收风险
        6.3.2 较小净距隧道施工风险
        6.3.3 联络通道施工风险
    6.4 重要建筑物主要风险分析
        6.4.1 国芳大酒店裙楼
        6.4.2 国芳大酒店主楼
        6.4.3 区间左线隧道下穿兰州市亨得利钟表装配楼
        6.4.4 区间左线侧穿甘肃省水电设计院办公楼
    6.5 风险评估
        6.5.1 风险源清单
        6.5.2 风险分数计算
        6.5.3 区间风险整体得分
    6.6 评估结论
    6.7 区间盾构穿越风险控制及管理整体建议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兰州轨道交通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相关理论
    2.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2.1.1 风险识别方法
        2.1.2 风险评价方法
        2.1.3 风险控制方法
    2.2 风险管理流程
3 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辨识与评价
    3.1 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辨识
        3.1.1 车站深基坑工作分解结构
        3.1.2 地铁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分解结构
        3.1.3 耦合矩阵的建立
        3.1.4 兰州轨道交通典型车站风险源识别清单
    3.2 地铁深基坑施工风险评价
        3.2.1 风险评估方法
        3.2.2 风险评估评分标准
4 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施工工法
        4.1.2 工程地质条件
        4.1.3 水文地质条件
        4.1.4 不良地质
        4.1.5 周边环境
    4.2 风险辨识
        4.2.1 工程自身风险
        4.2.2 周边环境风险
        4.2.3 自然及地质风险
        4.2.4 风险源清单
    4.3 风险评价计算过程
        4.3.1 计算风险指标权重
        4.3.2 车站总体风险等级
        4.3.3 风险评估结果
    4.4 重大风险源分析
        4.4.1 强风化砂岩车站基坑施工
        4.4.2 周边建筑物
    4.5 车站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施工风险控制
        4.5.1 风险管控主要措施
        4.5.2 兰州轨道交通典型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控制
    4.6 风险管控整体方案
        4.6.1 风险管控方案
        4.6.2 风险告知
        4.6.3 风险控制
        4.6.4 风险事件管理
        4.6.5 应急管理
        4.6.6 信息化管理
    4.7 风险管控效果
5 结论及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杭州新东站枢纽广场深基坑支护与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基坑的概况
    1.2 土钉支护结构和 SMW 工法的概况
    1.3 本文论述的内容和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钉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
    2.1 土钉的工作内在机制和基本性能
    2.2 土钉墙的设计及构造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杭州新东站枢纽广场工程概况
    3.1 基坑基本情况
    3.2 基坑及围护设计概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坑开挖施工研究
    4.1 基坑岩土地质情况
    4.2 案例工程基坑开挖的重点难点分析
    4.3 基坑开挖详细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室基坑围护体系结构设计
    5.1 计算理论和使用辅助软件情况说明
    5.2 参数设计及土工学技术指标
    5.3 围护结构平面布置图及剖面 1-1、4-4 计算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与现场监测
    6.1 概述
    6.2 支护结构的施工
    6.3 施工现场的监测
    6.4 监测服务期与监测频率
    6.5 监测控制值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和研究结果
    7.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上海中心大厦裙房深大基坑变形特性及盆式开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水土压力研究现状
        1.2.2 深基坑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2.3 预留土堤计算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计算模拟相关理论及计算参数的确定
    2.1 引言
    2.2 修正剑桥模型及其计算参数的确定
        2.2.1 修正剑桥模型
        2.2.2 修正剑桥模型计算参数的确定
    2.3 连续墙与土体的接触算法
    2.4 上海中心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及土层计算参数的确定
        2.4.1 上海中心大厦基坑工程地质条件
        2.4.2 土体计算参数的确定
        2.4.3 接触面计算参数的确定
    2.5 基坑支护结构的模拟
        2.5.1 围护墙的模拟
        2.5.2 水平支撑的模拟
        2.5.3 立柱的模拟
    2.6 小结
第3章 基坑降水作用下的水压力分布模式研究
    3.1 引言
    3.2 现有水压力简化分布模式介绍
    3.3 FLAC 渗流计算相关理论
        3.3.1 FLAC 渗流计算特点
        3.3.2 FLAC 渗流数值计算的基本控制方程
        3.3.3 渗流计算参数的确定
    3.4 不同土层分布的孔隙水压力分布研究
        3.4.1 均匀土层渗流条件下的孔压分布分析
        3.4.2 上层砂土下层粘土的孔压分布特性分析
        3.4.3 上海地区层状土条件下的孔压分布特性分析
    3.5 上海地区考虑渗流作用的水压力分布简化模式研究
        3.5.1 初始水压力分布的确定
        3.5.2 情况 1 降水时的水压力分布确定
        3.5.3 情况 2 降水时的水压力分布确定
        3.5.4 情况 3 降水时的水压力分布确定
    3.6 考虑渗流作用的水压力分布简化计算模式实例验证
        3.6.1 各开挖阶段作用在围护墙上的水压力计算
        3.6.2 围护墙上水压力实测值与简化计算值对比
        3.6.3 水压力计算对水土压力值的影响分析
    3.7 小结
第4章 裙房深大基坑开挖卸载变形特性实测分析
    4.1 引言
    4.2 工程简介
        4.2.1 工程概况
        4.2.2 周边环境
        4.2.3 地质水文条件
        4.2.4 施工工况
        4.2.5 现场监测方案
    4.3 围护墙的侧向变形实测分析
        4.3.1 围护墙侧移的整体变形性状分析
        4.3.2 围护墙的最大侧移
        4.3.3 围护墙最大侧移发生的位置
        4.3.4 围护墙变形的三维空间效应
        4.3.5 基坑开挖宽度对围护墙变形的影响
        4.3.6 现场出入口处进出车辆对围护墙变形的影响
    4.4 水平混凝土结构对围护墙侧移变形影响实测分析
        4.4.1 分析测点墙体侧移实测说明
        4.4.2 混凝土垫层的支撑效应实测分析
        4.4.3 水平梁板结构混凝土收缩对围护墙侧移的影响
        4.4.4 大底板结构混凝土收缩对围护墙侧移的影响
    4.5 围护墙顶及立柱竖向位移
        4.5.1 围护墙顶竖向位移
        4.5.2 立柱的竖向位移
        4.5.3 墙体与立柱之间的差异沉降
    4.6 墙后地表、临时建筑及管线沉降
        4.6.1 墙后地表沉降
        4.6.2 临时建筑及邻近管线沉降
    4.7 小结
第5章 裙房深大基坑开挖卸载变形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5.1 模型的建立及部分计算参数说明
    5.2 圆形地墙对裙房围护墙变形影响分析
        5.2.1 主楼区圆形地墙的简化
        5.2.2 圆形地墙的简化方式对计算结果影响分析
    5.3 基坑开挖宽度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5.4 是否考虑地下水的作用对计算结果影响分析
    5.5 是否考虑工程桩作用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5.6 超大面积的水平支撑刚度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5.7 裙房基坑各边中间部位基坑变形计算结果分析
        5.7.1 围护墙侧移
        5.7.2 坑底隆起分析
        5.7.3 工程桩的隆起
        5.7.4 坑外土体变形分析
        5.7.5 水土压力分布分析
    5.8 小结
第6章 逆作法深大基坑盆式开挖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逆作法深大基坑盆式开挖方案的确定要点
        6.2.1 首层盆式开挖方案确定要点
        6.2.2 带撑暗挖条件下的盆式开挖
    6.3 逆作法深大基坑盆边预留土堤设置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不同地墙简化方式及地墙刚度对墙体侧移影响分析
        6.3.3 首层盆式开挖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6.3.4 首层盆边预留土堤尺寸对基坑变形分析
        6.3.5 带撑条件下的盆边预留土堤尺寸对基坑变形分析
        6.3.6 盆式开挖预留土堤尺寸设计建议
    6.4 小结
第7章 上海中心深大基坑总体施工方案比选分析
    7.1 基坑工程特点分析
    7.2 总体施工方案的比选
    7.3 “主楼顺作+裙房逆作”的优点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深基坑井点降水的优化设计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坑降水工程发展概况
    1.3 基坑降水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3.1 “大井”法
        1.3.2 数值法
    1.4 基坑降水井群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基坑降水井群最优化的概念
        1.4.2 基坑降水井群优化方法
        1.4.3 基坑降水井群优化方法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坑降水方法
    2.1 概述
    2.2 基坑降水主要方法及适用范围
        2.2.1 明排水方法
        2.2.2 轻型井点降水
        2.2.3 喷射井点降水
        2.2.4 管井井点降水
        2.2.5 电渗井点降水
        2.2.6 回灌井点降水
    2.3 深基坑井点降水设计
        2.3.1 深基坑工程降水的分类及特征
        2.3.2 深基坑工程降水设计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坑降水基本理论及降水优化设计
    3.1 渗流基本定律和微分方程
        3.1.1 达西定律
        3.1.2 地下水运动基本微分方程
        3.1.3 三维稳定流微分方程定解条件
    3.2 井点降水基本理论
        3.2.1 井点系统排水量
        3.2.2 井点管埋置深度
        3.2.3 井点管数量与间距
        3.2.4 任意排列的完整井点系统的基坑内任意点水位降深
    3.3 基坑井群降水的优化设计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目标函数法水位降深控制的基坑降水优化设计
    4.1 问题的提出
    4.2 优化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一——以单井出水量为设计变量的数学模型
        4.2.2 模型二——以井距为设计变量的数学模型
        4.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4.2.4 控制条件的确定
    4.3 优化模型的求解
        4.3.1 MATLAB软件优化功能介绍
        4.3.2 fminimax函数求解最大最小化
    4.4 工程实例一
        4.4.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4.4.2 原降水设计方案
        4.4.3 模型一的建立与求解
    4.5 工程实例二
        4.5.1 工程概况
        4.5.2 确定设计降深和井数
        4.5.3 模型二的建立与求解
    4.6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坑降水优化的数值仿真模拟
    5.1 概述
    5.2 Visual Modflow软件简介
    5.3 基坑降水优化数值仿真模型
        5.3.1 工程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5.3.2 建立模拟区域概化模型
        5.3.3 模拟结果
    5.4 对比分析
    5.5 Visual Modflow井优化模块优化基坑井群降水设计
    5.6 目标函数法与数值法优化结果的比较分析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框架
        1.2.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研究综述
    2.1 研究概念解析
        2.1.1 高密度与紧凑型城市
        2.1.2 城市地下空间
    2.2 地下空间研究综述
        2.2.1 国外地下空间理论
        2.2.2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理论及实践
    2.3 城市密度研究综述
        2.3.1 城市高密度研究综述
        2.3.2 紧凑型城市研究综述
    2.4 以往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的复杂性分析
    3.1 当前城市高密度发展状态
    3.2 现状城市空间拥挤与空间矛盾凸显
        3.2.1 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开发使用呈现脱节状况
        3.2.2 单一地面交通组织与交通立体化需求不适应
        3.2.3 当前城市环境状况与现代城市品质极不协调
        3.2.4 城市更新改造及历史街区保护地上空间冲突
    3.3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功能多样化趋向
        3.3.1 城市土地高密度混合提升空间效能
        3.3.2 人口职住空间融合促进城市空间紧凑化
        3.3.3 城市空间多功能与高度深度的并重发展
    3.4 高密度地区交通组织立体化与复杂化
        3.4.1 轨道交通引导地下交通空间快速发展
        3.4.2 TOD 模式引导空间一体化开发
        3.4.3 静态与步行交通得到高度关注
    3.5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与安全风险较严峻
        3.5.1 地下市政管廊集成化亟待加强
        3.5.2 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地下化转变
        3.5.3 地下空间安全水平需大力提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一体化建构
    4.1 高密度地区城市空间一体化建构
        4.1.1 高密度地区城市空间
        4.1.2 城市高密度开发态势
        4.1.3 高密度地区立体开发实践
    4.2 高密度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典型方式
        4.2.1 城市 CBD 地区空间一体化开发
        4.2.2 新城中心区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
        4.2.3 基于旧城保护的地下空间开发
        4.2.4 旧城高密度地区地下商业街开发
    4.3 高密度地区地下交通空间一体化建构
        4.3.1 基于 TOD 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开发
        4.3.2 交通触媒催化的地下空间开发
        4.3.3 轨道站域周边高密度开发
        4.3.4 轨道站域周边立体化开发
        4.3.5 机动及静态交通地下化
        4.3.6 地下步行空间的优化与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安全环境研究
    5.1 地下空间环境安全评估
        5.1.1 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分析
        5.1.2 地下空间环境安全应用
        5.1.3 地下空间开发宏观适应性
        5.1.4 地下空间开发微观适应性
    5.2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优化
        5.2.1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要素
        5.2.2 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优化
        5.2.3 地下空间艺术与生态化设计
    5.3 地下空间安全防御对策
        5.3.1 地下空间安全防御优势
        5.3.2 地下空间防灾减灾一体化
        5.3.3 地下空间应急及安全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6.1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现实价值
        6.1.1 地下空间规划适应空间集聚化需求
        6.1.2 地下空间规划系统化与秩序化需求
    6.2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建构 5 项法则
        6.2.1 地下空间规模强度的“柔性映射”
        6.2.2 地下空间组织方式的“紧凑聚合”
        6.2.3 地下空间形态结构的“网络岛链”
        6.2.4 地下空间交通联系的“捷径追踪”
        6.2.5 地下空间开发导向的“持续秩序”
    6.3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模式
        6.3.1 “环形联结”模式
        6.3.2 “脊轴带动”模式
        6.3.3 “枝状生长”模式
    6.4 旧城更新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案例实践—以北京东城区内城为例
        6.4.1 北京东城区旧城高密度区现状
        6.4.2 东城区地区整体规划与旧城高密度区更新保护
        6.4.3 东城区内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导向
        6.4.4 重点功能区地下空间设计
    6.5 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层次与方法
        6.5.1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层次
        6.5.2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技术方法
        6.5.3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技术方法
        6.5.4 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技术方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后续展望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软土地基狭长型深基坑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区域性基坑监测成果
        1.2.2 连续介质有限元法在基坑工程中的发展
        1.2.3 基坑开挖模拟中的土体本构模型比较
        1.2.4 典型城市承压含水层特性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有限元分析模型
    2.1 引言
    2.2 硬化类弹塑性本构模型
        2.2.1 硬化土(HS)模型
        2.2.2 硬化土小应变(HSS)模型
    2.3 墙体与土体的接触算法
    2.4 基坑有限元分析模型
        2.4.1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2.4.2 本构模型和单元
        2.4.3 基坑变形变量定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化土小应变(HSS)模型参数简便确定方法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2.1 地质条件
        3.2.2 围护结构设计
        3.2.3 承压水及处理措施
        3.2.4 监测布置
        3.2.5 坑底加固
    3.3 数值分析建模及参数确定
        3.3.1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3.3.2 围护结构及支撑模拟
        3.3.3 土体参数
    3.4 基于数值反分析的HSS模型刚度参数近似关系
        3.4.1 土与加固土常规参数
        3.4.2 刚度参数反分析
        3.4.3 HSS模型参数简便确定方法
    3.5 止水帷幕和坑底加固对高承压水地区基坑开挖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正交试验的基坑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1 引言
    4.2 交试验基本理论
        4.2.1 指标、因素与水平
        4.2.2 分析方法
        4.2.3 交互作用
        4.2.4 试验步骤
        4.2.5 正交表选取原则
    4.3 杭州地区典型地质条件
        4.3.1 杭州地区水文地质特点
        4.3.2 区域性土层分层与简化
    4.4 交试验说明
        4.4.1 模型基本假定
        4.4.2 正交试验3要素
    4.5 城东地区地铁类狭长基坑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5.1 计算结果
        4.5.2 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6 城西地区地铁类狭长基坑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6.1 计算结果
        4.6.2 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4.7 城东、城西地区计算结果比较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站北2基坑坍塌事故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
    5.3 调查与分析
        5.3.1 勘察
        5.3.2 开挖
        5.3.3 滑动面
        5.3.4 支撑
        5.3.5 监测
        5.3.6 加固
        5.3.7 其他原因
    5.4 数值分析
        5.4.1 模型简介
        5.4.2 正交试验
        5.4.3 试验结果
        5.4.4 试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1 杭州地区内撑式基坑工程案例表
附录2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作者简历

(8)排桩支撑体系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深基坑工程的发展趋势
    1.3 时空效应理论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温州地区基坑支护技术发展与应用
    2.1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选型分析
    2.2 温州地区基坑工程的发展情况
    2.3 排桩加内支撑围护形式在温州地区的应用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深基坑支护工程相关理论
    3.1 引言
    3.2 时空效应理论
        3.2.1 时间效应
        3.2.2 空间效应
        3.2.3 考虑时空效应的施工技术要点
    3.3 基坑监测
        3.3.1 基坑监测的特点
        3.3.2 基坑监测存在的几个问题
        3.3.3 监测项目
        3.3.4 监测频率
        3.3.5 监测点布设、施工
    3.4 小结
第四章 工程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场地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
        4.1.2 地层构造及岩土工程性质特征
        4.1.3 水文情况
        4.1.4 周边管网、道路情况
        4.1.5 基坑开挖的不利影响因素
    4.2 工程围护结构设计
        4.2.1 竖向围护结构设计
        4.2.2 水平支撑体系选型
        4.2.3 止水帷幕
        4.2.4 被动区土体加固
        4.2.5 局部深坑的处理
    4.3 基坑监测方案设计
        4.3.1 监测内容
        4.3.2 监测采用的仪器、方法及精度
        4.3.3 监测警戒值的控制标准
    4.4 基坑工程实施
        4.4.1 施工难点分析
        4.4.2 土方开挖及施工过程
        4.4.3 监测预警及应急
        4.4.4 工程实施结果分析
    4.5 小结和体会
        4.5.1 考虑时空效应的基坑施工
        4.5.2 基坑监测
        4.5.3 施工中的管理机制
        4.5.4 搅拌桩与围护桩(钻孔灌注桩)的施工顺序问题
        4.5.5 基坑北侧出现的突涌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复杂越流条件下超深基坑抽水试验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于抽水试验的地层复杂越流特性分析
    2.1 抽水试验设计
    2.2 地层复杂越流特性分析
        2.2.1 第一、二层承压水水力联系
        2.2.2 第二、三层承压水水力联系
        2.2.3 复杂越流条件下降水概念模型
3 基于抽水试验的基坑降水效果检验
    3.1 抽水试验设计
    3.2 基坑降水效果的群井试验
4 基于水位恢复的地墙渗漏分析与控制
    4.1 抽水试验设计
    4.2 基于水位恢复的地墙渗漏分析
    4.3 地墙渗漏控制
5 结论

四、周口电信枢纽大楼基坑降水设计方案及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轨道交通盾构侧穿高重建筑物施工风险识别与控制管理研究[D]. 赵亚轩.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2]兰州轨道交通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郑甲.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杭州新东站枢纽广场深基坑支护与施工研究[D]. 倪杭生. 湖南科技大学, 2014(05)
  • [4]上海中心大厦裙房深大基坑变形特性及盆式开挖技术研究[D]. 王旭军. 同济大学, 2014(12)
  • [5]深基坑井点降水的优化设计及数值模拟[D]. 吕金鹏. 沈阳建筑大学, 2014(05)
  • [6]城市高密度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策略研究[D]. 万汉斌. 天津大学, 2013(12)
  • [7]软土地基狭长型深基坑性状分析[D]. 张雪婵. 浙江大学, 2012(06)
  • [8]排桩支撑体系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 王建西.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9]复杂越流条件下超深基坑抽水试验及工程应用[A]. 王建秀,吴林高,胡力绳,李国,唐益群,杨坪,许旭,娄荣祥. 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0(总第234期)
  • [10]复杂越流条件下超深基坑抽水试验及工程应用[J]. 王建秀,吴林高,胡力绳,李国,唐益群,杨坪,许旭,娄荣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S1)

标签:;  ;  ;  ;  ;  

周口电信枢纽大楼基坑排水设计方案及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