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我们奔跑

2003,我们奔跑

一、2003,我们奔跑(论文文献综述)

许思雨[1](2021)在《“走”“跑”义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何慧[2](2021)在《定向运动线路设计分析 ——以2015年至2019年国内外四大锦标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定向运动是一项体能与智力相结合的运动。在定向运动中,运动员不仅需要具备体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定向技能。定向技能是运动员对地图信息的识别和路线选择所具备的技能,而竞赛场地相当于考场,地图就像考卷,线路设计是考题,定向技能则是考核的知识。掌握线路设计的考核内容对提高竞赛成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在线路设计上的研究较少,且研究的时间间隔较长,所以分析定向运动线路设计上的差异与发展趋势,对于国内定向技术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选取2015年至2019年国内外四大定向越野锦标赛中最具代表性的竞赛项目:短距离赛和长距离赛中难度最高的精英组线路设计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围绕比赛线路设计,分析两个竞赛项目精英组的线路设计在场地选择、比例尺设置和直线距离等方面的差异,通过个案加以验证,得出以下结论:⑴赛事设计方面。国内外短距离赛线路设计都出现线路设计简单化;世界锦标赛的长距离赛线路设计中定向技术难度一直保持高难度不变,国内锦标赛的变化趋势为,长距离赛事场地的选择逐渐简单化、直线距离长度逐渐缩短、比例尺逐渐变大,长路段的检查点设置逐渐消失。⑵竞赛成绩上。国内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在竞赛上产生巨大差异的主要体现在起始路段的读图、入图速度慢;短路段靠近检查时的精确定位出现偏差;长路段的路线选择出现“平衡速度”失衡。⑶线路设计与定向地图的发展。国内的地图发展历程晚于国外近一百年,地图绘制发展较为缓慢,直至近几年差距逐渐缩小但仍需努力,线路设计发展与定向地图紧密联系。针对以上结论提出建议:⑴定向运动在赛事线路设计上,突出不同项目的线路设计;⑵完善赛事组织形式与参赛制度,增加运动员实战经验;⑶注重线路设计对定向运动专项技术能力的提高;⑷加强定向教练员、制图员专业培训。

冯鹏凌[3](2021)在《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与鲁棒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轮腿式复合型移动机器人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将轮式机器人和腿式机器人的优点相结合,具备了快速性和强地势适应性等特点,成为现在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虽然现阶段针对复合型移动机器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本文所研究的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是一种典型的轮式腿型复合机器人,该机器人六条腿分两组均匀交错的分布在机身两侧,单腿交替支撑前进,可将其视作单腿跳机器人的异化形式,本文针对这种六腿机器人的动力学和控制问题开展研究。在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面,基于经典的弹簧倒立摆和独轮机器人模型,将整个机器人系统解耦为俯仰和横滚两个运动方向,针对两个方向上的系统均采用拉格朗日法建立其动力学模型,根据机器人的运动特点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简化,最终得到两个方向上的标准动力学方程,为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奠定了基础。针对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问题,根据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在机器人的平衡点处分别对俯仰和横滚两个运动方向的动力学方程特殊线性化,根据状态空间方程判断了两个系统是不稳定的,两个系统是能控能观性的,并根据动力学方程分析了机器人轮腿重心和飞轮转动惯量对系统的影响,为后续机器人的鲁棒控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机器人的鲁棒控制问题,在系统的俯仰方向和横滚方向上分别设计了滑模鲁棒控制器和反步滑模控制器。其中,俯仰方向上采用了基于HJI理论的滑模鲁棒控制算法,该算法将系统外界干扰考虑在内,设计了满足HJI不等式鲁棒控制条件的滑模控制律,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横滚方向上在反步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滑模项,设计了反步滑模控制器,从而保证了控制器的鲁棒性。使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在给定干扰的情况下验证了两种控制算法在机器人俯仰和横滚方向上的鲁棒性,实现了机器人的稳定跟踪控制。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问题中,针对机器人路径多目标点距离最短问题,采用旅行商问题的思路寻求最短路径,引入遗传算法,增加了算法的鲁棒性,并对算法的步骤和重要参数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将算法在MATLAB上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了使用遗传算法求解的轨迹是最优的参考轨迹,为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提供了参考。

王慧丛[4](2021)在《《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移动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属于常用动词,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容易地掌握空间位移动词发展变化的规律。然而,我们并未发现有关中古汉语时期的《水经注》与近代汉语时期的《梦溪笔谈》位移动词的比较研究,这也是我们做此研究的必要性之一。由于两书相差数百年且属不同语言历史分期,其位移动词的发展既有相承之处,亦有不同特点。本文以界定出的《水经注》中152个位移动词与《梦溪笔谈》中214个的位移动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统计、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语义分类、多义性以及语法功能的角度,对两书中位移动词进行系统性多层次的对比分析,以期在呈现不同时期位移动词概貌的同时,为位移动词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借鉴。本文对位移动词进行界定:含有[+位移]这个核心语义特征并能够使人或物体发生位置变化的动词是位移动词。此外,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两书中来去类、上下类、出入类位移动词,分别以其代表性位移动词再细分为“来”义、“去”义、“来去”义、“上”义、“下”义、“上下”义、“出”义、“入”义、“出入”义位移动词,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此外,从成员变化、出现频率及其语义变化等方面,利用表格统计对比出《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较之于《水经注》的变化差异。第二章考察了两书中经过类、迎送类、飞行类、达至类位移动词,除经过类与达至类外,分别以其代表性位移动词再细分为“迎”义、“送”义、“迎送”义、“飞翔”义、“行走”义、“流动”义位移动词,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同样,从成员变化、出现频率及其语义变化等方面,利用表格统计对比出《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较之于《水经注》的变化差异。第三章考察了两书中的8个具有多义性的位移动词,它们分别是:奔、赴、进、过、及、逐、行、走。从认知语义和意象图式等方面对几组位移动词进行了详细的多义性分析,并在举例分析地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区分出位移动词多义性的策略。第四章考察了两书中位移动词的语法功能,分别从句法功能、作谓语的搭配情况以及进入特殊句式等方面对位移动词进行描写并作对比分析,利用表格数据对比出《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较之于《水经注》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尹琼[5](2021)在《“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及语义地图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行走”动词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汉语中的“行”“走”“跑”“奔”“步”“趋”以及英语、韩语、日语、泰语中的“行走”动词。归纳“行走”动词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汉语方言以及其他语言中的语义功能,构建“行走”动词的概念空间并绘制其在普、方、古、外四个维度的语义地图。论文总共包含五章。第一章是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确定“行走”动词的成员,界定研究范围,整理和评述语义地图和“行走”动词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古代汉语中“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根据《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对“行”“走”“跑”“奔”“步”“趋”的解释,立足语料、遵循语义演变的规律,归纳出“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厘清各个语义之间的引申关系并绘制词义引申图。第三章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对“行”“走”“跑”“奔”“步”“趋”的解释,立足现代汉语语料,归纳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厘清各个语义间的引申关系并绘制词义引申图。第四章首先分析现代汉语方言中“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其次根据权威的汉外词典对“行走”动词的解释,归纳英、日、泰、韩四种外语中“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再根据语义功能构建“行走”动词的概念空间;最后在概念空间上切割出普、方、古、外四个维度“行走”动词的语义地图并对语义地图进行解释和说明。第五章是结语。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文章的结论并指出论文的不足。

王相吉[6](2021)在《面向高速奔跑四足机器人的步态及腿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幅员辽阔,占地960万平方公里,其中不乏大面积的山地、沟壑、沙土等复杂地形。由于传统轮式、履带式移动工具的局限性,在复杂环境中运输、勘探、侦查、巡逻等任务均需由工作者步行完成。仿生四足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只需要一些离散的支撑点即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行走与翻越,其灵活性远高于传统移动机器人,在加装机械臂等操作设备后,能够代替人完成复杂、危险的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移动速度作为四足机器人重要性能参数,高速且稳定的行走能够大大提升机器人工作效率,同时在某些特定工作中“高速”还是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经过上亿年的进化,生物界中有很多运动能力强的四足哺乳动物,如猎豹、马等。实现机器人快速奔跑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借用大自然的力量,对生物界奔跑能力强的动物进行仿生研究,分析不同速度下的步态选用准则,并设计简单有效的步态控制策略。机器人良好的顶层控制策略也需要高精度底层控制作为支撑,腿部摆腿与力伺服控制在高速奔跑中显得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导致奔跑失败,而机器人自身腿部动力学作为关键干扰量之一,若能对其进行补偿,将大幅度提升腿部运动控制效果。本文以实现机器人高速奔跑步态控制,提升高速四足机器人腿部运动控制性能为目标,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分析哺乳动物的常用步态,了解各种步态的应用场景与优势,从哺乳动物常用高速奔跑步态入手,对哺乳动物高速步态下的动力学系统进行简化,得到简单的多杆模型;分析双飞行相Bound步态与Rotary gallop步态不同运动相位下的力学环境,研究步态的运动原理并推导其动力学模型;介绍高速四足机器人腿部机械结构及驱动元件,推导腿部极坐标运动学与静力学。(2)在高速步态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LIP模型“三分法”的控制思路,设计双飞行相Bound步态奔跑控制策略;随后优化SLIP模型得到具备两条触地腿的D-SLIP模型,分析其动力学特性,设计D-SLIP模型的运动控制策略,并将其作为Rotatory gallop步态单侧腿机理模型应用于步态运动控制策略中;最后搭建SLIP模型、D-SLIP模型、双飞行相Bound步态、Rotatory gallop步态四组Adams虚拟样机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控制系统,对所设计控制策略进行验证。(3)对机器人腿部进行分析,结合受力特性与结构特性对腿部进行简化,利用简化后模型推导并得到机器人腿部动力学;针对高速四足机器人腿部,设计基于力阻抗控制实现方法,结合机器人腿部运动学正反解与静力学正反解搭建基于力阻抗控制框图,阐述具体实现过程;将动力学引入到机器人腿部基于力的阻抗控制系统中,分别针对腾空相与触地相搭建基于动力学补偿的力阻抗控制系统框图,并分析动力学补偿原理;最后,搭建Adams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控制系统,对基于动力学补偿的力阻抗控制方法进行仿真验证。(4)对高速机器人样机、控制系统、传感元件与奔跑平台进行介绍;进行高速四足机器人样机摆腿实验、弹跳-跌落实验等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机器人样机具有良好的运动控制效果;引入双飞行相Bound步态控制方法,搭建实验控制系统并进行奔跑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高速机器人性能良好能够进行稳定的加速奔跑,步态控制方法具有正确性和可行性。

张烁[7](2021)在《人车碰撞中行人避撞姿态对头部损伤影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在交通事故中,行人作为弱势群体,死亡率高达25%。由统计数据得出,大约62%的行人会在人车碰撞时采取一定的避撞措施,因此对于行人不同避撞姿态下头部损伤影响规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缺陷管理中心资助项目“基于车辆事故深度调查的车辆缺陷分析判定技术应用研究”,后文简称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在此项目中采集事故数据,通过对相应事故进行查勘与统计,得出人车碰撞过程中行人避撞姿态与头部损伤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首先,简单介绍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中人车碰撞事故深度调查方法,通过对哈尔滨地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的263起交通事故进行梳理统计,并对收集的事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面临危险时有一部分行人会采取转向、半蹲、行走、奔跑的避撞姿态。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理论与MADYMO软件,对三起不同车型的人车碰撞事故进行还原及仿真工作,还原碰撞过程,利用行人一次碰撞头部损伤HIC值验证模型准确性与可行性。然后,依据统计出的结果总结归纳我国人车碰撞事故特点,设计出6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并采用极差分析方法,把行人一次碰撞头部HIC值作为评价指标,发现碰撞速度、车型、制动减速度对行人头部损伤影响较大,从而针对性分析以上三个因素在行人不同避撞姿态下对行人头部损伤影响规律。最终得出:当碰撞车速较小时,车辆与行走姿态行人碰撞时产生了最严重的行人头部损伤,而车辆与奔跑姿态行人碰撞时行人头部损伤相对最轻;碰撞车速超过50km/h时,车辆与半蹲姿态行人碰撞时产生的头部损伤最严重,转向次之,奔跑姿态最轻;行人与SUV、Sedan和MPV发生碰撞时,行人与车辆产生的头部伤害最重的是行走姿态;相同制动减速度下,行人与车辆产生的头部伤害最重的是行走姿态,行人与车辆产生的头部伤害最轻的为奔跑姿态。行人与地面产生的头部伤害最重的是半蹲姿态,行人与地面产生的头部伤害最轻的为奔跑姿态。

韦晴晴[8](2020)在《贾玲小品的修辞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喜剧小品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以贾玲历年在央视及地方卫视春晚中17部原创小品为研究对象,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以及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微观修辞和宏观修辞的角度对贾玲小品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探讨贾玲小品的基本情况和历来的研究状况。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析了贾玲小品具有生活化、幽默性和巧思性的特点。第二章主要从词汇、句式和口语修辞方式等方面研究贾玲小品,分析贾玲小品对词汇和句式的选择,并通过贾玲小品中唱话和语速的调节等口语修辞方式的研究,发现其生活化特征。第三章是对贾玲小品的幽默性进行探究,发现其幽默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顺口、谐音等语音修辞方式的使用增强小品的幽默性,二是采用自我嘲讽的手段制造小品的包袱,三是对衬跌、夸张、异语、对比等幽默修辞格的使用。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从微观的角度对贾玲小品进行分析,第四章则从宏观上探究贾玲小品的特点。通过对贾玲小品故事情节的安排、篇章设计、话题选择等方面的探索找到贾玲小品具有巧思性的特征。第五章主要是基于对贾玲小品的整体思考,结合幽默小品创作手法找到贾玲小品在制造幽默性上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鄢婧雯[9](2020)在《行动主义视野下的参与式影像实践 ——以个人作品《奔跑的Vlogger》为例》文中研究说明9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一股影像行动主义热潮,其中参与式影像在促进社会对话、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成效显着,本研究立足于个人作品《奔跑的Vlogger》,借助参与式影像工作方法,在行动主义指导下,探索视障者如何通过拍摄影像实现赋权。论文通过梳理参与式的人类学脉络,把握参与式中的田野方法和主客位换置思想。研究者在进入广州市无障碍健康运动协会社群展开田野调查后发现,视障者拍摄影像的动机是希望获得对身体权力和媒介权力的重新掌控,参与式影像行动中个体表达、知识共享、社会变革的特点能帮助他们实现权利主张。在影像实践过程的过程被完整记录在《奔跑的Vlogger》中,创作者在场和介入的痕迹均得到保留,以此塑造影像的真实性。最终绘制出《奔跑的Vlogger》呈现的参与式影像行动路径,从个人层面、社群层面和社会层面展现影像行动成果。本研究利用纪录片将行动过程影像化,进一步挖掘影像的价值,帮助弱势群体在公共视野中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维护自身权益。

姚芳[10](2020)在《语言学论文Manners of human gait:a crosslinguistic event-naming study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学术文本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交往目的,即传播科学思想、交流学术成果。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文本是一篇题为《人类运动的方式:跨语言事件命名研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从泰尔米的二元类型学理论出发,研究动词框架语言和附加语框架语言使用表层结构描绘运动方式时的词汇多样性。该文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对国内运动事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案例分析部分从词语和句法两个层面展开,以文中最具代表性的名词化结构、现在分词结构以及句子主语的翻译为例,对文中重点且较有难度的词句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对翻译策略加以总结提升。

二、2003,我们奔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我们奔跑(论文提纲范文)

(2)定向运动线路设计分析 ——以2015年至2019年国内外四大锦标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内外定向运动发展现状和差异
        1.1.2 线路设计在定向运动中的重要性
        1.1.3 国内外定向赛事线路设计的差别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诠释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定向运动竞赛的相关研究
        2.2.2 定向运动技术训练的研究
        2.2.3 定向运动线路设计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录像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定向运动线路设计的概述
        4.1.1 定向地图与线路设计的发展历程
        4.1.2 国际定向地图规范ISOM2000与ISOM2017-2
        4.1.3 短距离制图规范ISSOM2007与ISSprOM2019
    4.2 影响线路设计的相关因素
        4.2.1 国内外赛事组织差异
        4.2.2 线路设计的内容梳理
    4.3 四大锦标赛线路设计差异分析
        4.3.1 场地选择
        4.3.2 比例尺设置
        4.3.3 直线距离设置
        4.3.4 线路设计总结
    4.4 个案分析
        4.4.1 基本情况概述
        4.4.2 起始路段
        4.4.3 短路段
        4.4.4 一般长度路段
        4.4.5 长路段
        4.4.6 终点路段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件三
致谢

(3)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与鲁棒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机器人整体结构设计
    2.3 机器人动力学建模
        2.3.1 俯仰方向动力学建模
        2.3.2 横滚方向动力学建模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稳定性分析
    3.3 系统能控性能观性分析
    3.4 弹性腿重心高度分析
    3.5 飞轮转动惯量分析
    3.6 动力学仿真
    3.7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的鲁棒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俯仰方向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4.3 横滚方向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4.4 仿真分析
        4.4.1 俯仰方向仿真分析
        4.4.2 横滚方向仿真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的路径规划
    5.1 引言
    5.2 旅行商问题的描述
        5.2.1 旅行商问题的数学模型
        5.2.2 旅行商问题主要求解算法
    5.3 基于遗传算法的TSP问题优化
        5.3.1 遗传算法的组成
        5.3.2 遗传算法的步骤
    5.4 路径规划的TSP仿真
        5.4.1 基于遗传算法求解TSP问题的设计
        5.4.2 软件设计
        5.4.3 算法仿真及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现状
    三、研究语料与版本
    四、研究方法与说明
    五、位移动词的界定
第一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语义分类对比(上)
    第一节 来去类
        一、“来”义位移动词
        二、“去”义位移动词
        三、“来去”义位移动词
        四、来去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上下类
        一、“上”义位移动词
        二、“下”义位移动词
        三、“上下”义位移动词
        四、上下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三节 出入类
        一、“出”义位移动词
        二、“入”义位移动词
        三、“出入”义位移动词
        四、出入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二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语义分类对比(下)
    第一节 经过类
        一、经过类位移动词
        二、经过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二节 迎送类
        一、“迎”义位移动词
        二、“送”义位移动词
        三、“迎送”义位移动词
        四、迎送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三节 飞行类
        一、“飞翔”义位移动词
        二、“行走”义位移动词
        三、“流动”义位移动词
        四、飞行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四节 达至类
        一、达至类位移动词
        二、达至类位移动词对比分析
第三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多义性对比分析
    第一节 “奔、赴”的多义性对比分析
        一、“奔”的多义认知解释
        二、“赴”的多义认知解释
    第二节 “进、过”的多义性对比分析
        一、“进”的多义认知解释
        二、“过”的多义认知解释
    第三节 “及、逐”、“行、走”的多义性对比分析
        一、“及、逐”的多义认知解释
        二、“行、走”的多义认知解释
    第四节 区分位移动词多义性
第四章 《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语法功能对比考察
    第一节 位移动词的句法功能
        一、位移动词作主语
        二、位移动词作宾语
        三、位移动词作定语
        四、位移动词作状语
    第二节 位移动词作谓语的搭配情况
        一、位移动词搭配的主语
        二、位移动词搭配的宾语
        三、位移动词搭配的状语
        四、位移动词搭配的补语
    第三节 位移动词的入句功能
        一、位移动词进入连动式
        二、位移动词进入特殊句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及语义地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语义地图的研究现状
        1.3.2 “行走”动词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古代汉语“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
    2.1 “行”的语义功能
        2.1.1 “行走”义
        2.1.2 “离开”义
        2.1.3 “往返”义
        2.1.4 “施行”义
        2.1.5 “经历”义
        2.1.6 “将要”义
        2.1.7 “行”的词义引申图
    2.2 “走”的语义功能
        2.2.1 “奔跑”义
        2.2.2 “朝向”义
        2.2.3 “行走”义
        2.2.4 “离开”义
        2.2.5 “流动”义
        2.2.6 “走”的词义引申图
    2.3 “跑”的语义功能
        2.3.1 “刨挖”义
        2.3.2 “奔跑”义
        2.3.3 “逃跑”义
        2.3.4 “失去”义
        2.3.5 “行走”义
        2.3.6 “跑”的词义引申图
    2.4 “奔”的语义功能
        2.4.1 “奔跑”义
        2.4.2 “逃跑”义
        2.4.3 “奔向”义
        2.4.4 “崩塌”义
        2.4.5 “奔”的词义引申图
    2.5 “步”的语义功能
        2.5.1 “行走”义
        2.5.2 “测量”义
        2.5.3 “跟随”义
        2.5.4 “步”的词义引申图
    2.6 “趋”的语义功能
        2.6.1 “疾行”义
        2.6.2 “奔向”义
        2.6.3 “疾速”义
        2.6.4 “趋”的词义引申图
第三章 现代汉语普通话“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
    3.1 “行”的语义功能
        3.1.1 “行走”义
        3.1.2 “施行”义
        3.1.3 “可以”义
        3.1.4 “能干”义
        3.1.5 “将要”义
        3.1.6 “行”的词义引申图
    3.2 “走”的语义功能
        3.2.1 “行走”义
        3.2.2 “通过”义
        3.2.3 “趋向”义
        3.2.4 “离开”义
        3.2.5 “走”的词义引申图
    3.3 “跑”的语义功能
        3.3.1 “奔跑”义
        3.3.2 “偏离”义
        3.3.3 “泄漏”义
        3.3.4 “跑”的词义引申图
    3.4 “奔”的语义功能
        3.4.1 “奔跑”义
        3.4.2 “紧急”义
        3.4.3 “向”义
        3.4.4 “将近”义
        3.4.5 “奔”的词义引申图
第四章 “行走”动词的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
    4.1 跨语言“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
        4.1.1 现代汉语方言“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
        4.1.2 其他语言中“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
    4.2 “行走”动词的概念空间
    4.3 “行走”动词的语义地图
        4.3.1 古代汉语“行走”动词的语义地图
        4.3.2 现代汉语普通话“行走”动词的语义地图
        4.3.3 现代汉语方言“行走”动词的语义地图
        4.3.4 其他语言“行走”动词的语义地图
    4.4 分析和解释
        4.4.1 语义地图分析
        4.4.2 语义地图中的例外和说明
        4.4.3 语义地图中的“回路”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面向高速奔跑四足机器人的步态及腿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四足机器人系统研究现状
        1.2.2 四足哺乳动物与四足机器人步态
        1.2.3 足式机器人阻抗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速步态动力学推导与机器人腿部系统分析
    2.1 引言
    2.2 哺乳动物高速步态运动特性分析
    2.3 四足哺乳动物高速奔跑步态动力学分析
        2.3.1 双飞行相Bound步态动力学分析
        2.3.2 Rotatory gallop步态动力学分析
    2.4 高速奔跑机器人腿部结构介绍及其运动学、静力学推导
        2.4.1 机器人腿部驱动元件与机械结构设计
        2.4.2 高速奔跑机器人腿部运动学、静力学推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足机器人高速奔跑步态控制
    3.1 引言
    3.2 双飞行相Bound步态控制策略设计
        3.2.1 SLIP模型控制策略
        3.2.2 基于SLIP模型的双飞行相Bound步态控制策略
    3.3 Rotatory gallop步态机理模型优化与控制策略设计
        3.3.1 SLIP模型优化
        3.3.2 D-SLIP模型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
        3.3.3 基于D-SLIP模型的Rotatory gallop步态控制
    3.4 高速奔跑步态仿真
        3.4.1 SLIP模型仿真
        3.4.2 双飞行相Bound步态仿真
        3.4.3 D-SLIP模型仿真
        3.4.4 Rotatory gallop步态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奔跑机器人腿部阻抗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机器人腿部动力学推导
        4.2.1 高速奔跑机器人腿部动力学
        4.2.2 关节转矩静力学
    4.3 单腿动力学验证
    4.4 高速机器人腿部基于力阻抗控制研究
        4.4.1 机器人腿部腾空相动力学补偿控制
        4.4.2 机器人腿部腾空相动力学补偿效果仿真分析
        4.4.3 机器人腿部触地相动力学补偿控制
        4.4.4 机器人腿部触地相动力学补偿效果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机器人样机奔跑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高速奔跑机器人样机介绍
    5.3 高速机器人奔跑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人车碰撞中行人避撞姿态对头部损伤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人车碰撞事故调查与统计分析
    2.1 交通事故深度调查
        2.1.1 交通事故调查基本流程
        2.1.2 交通事故数据采集
        2.1.3 交通事故数据分析
        2.1.4 交通事故现场图绘制
    2.2 人车碰撞事故统计分析
        2.2.1 车辆信息统计分析
        2.2.2 人员信息统计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及行人损伤评价
    3.1 多刚体运动学理论
        3.1.1 参考坐标系
        3.1.2 多体系统
        3.1.3 刚体的运动学
    3.2 多刚体动力学理论
        3.2.1 刚体的动能
        3.2.2 角动量
        3.2.3 多刚体动力学方程
    3.3 假人模型
    3.4 行人头部损伤评价方法
        3.4.1 头部创伤分级标准AIS
        3.4.2 头部损伤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车碰撞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1 MADYMO软件介绍
    4.2 Sedan与行人碰撞案例
        4.2.1 案例详情
        4.2.2 基于MADYMO建立碰撞模型
        4.2.3 事故再现分析及模型验证
    4.3 SUV与行人碰撞案例
        4.3.1 案例详情
        4.3.2 基于MADYMO建立碰撞模型
        4.3.3 事故再现分析及模型验证
    4.4 MPV与行人碰撞案例
        4.4.1 案例详情
        4.4.2 基于MADYMO建立碰撞模型
        4.4.3 事故再现分析及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避撞姿态下行人头部损伤分析
    5.1 正交试验方法与相关理论
    5.2 设计正交试验
        5.2.1 参数选择及试验过程
        5.2.2 试验结果
    5.3 相关因素对行人头部损伤影响
        5.3.1 碰撞速度对避撞姿态下行人头部损伤影响
        5.3.2 车型对避撞姿态下行人头部损伤影响
        5.3.3 制动减速度对避撞姿态下行人头部损伤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贾玲小品的修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贾玲小品的生活化
    2.1 生活化的词汇
    2.2 简短的口语句式
        2.2.1 精简的短句
        2.2.2 以词为句现象
    2.3 口语性的修辞方式
        2.3.1 唱话
        2.3.2 多变的语速
第3章 贾玲小品的幽默性
    3.1 幽默的语音形式
        3.1.1 音韵相协
        3.1.2 谐音别解
        3.1.3 方言生趣
    3.2 自嘲式的幽默
    3.3 妙用辞格
        3.3.1 妙用衬跌
        3.3.2 巧用夸张
        3.3.3 异语增趣
        3.3.4 对比成趣
第4章 贾玲小品的巧思性
    4.1 精巧的情节安排
        4.1.1 铺垫式的开场
        4.1.2 重复式的情节发展
        4.1.3 呼告式结尾
    4.2 移时的篇章设计
    4.3 蕴含深刻的话题选择
        4.3.1 反映现实问题
        4.3.2 吸引观众眼球
        4.3.3 符合社会潮流
第5章 对贾玲小品创作的几点建议
    5.1 凸显方言的个性化特征,增强语言幽默特色
    5.2 丰富修辞方式,增强小品的艺术表现力
    5.3 增加情节的笑点包袱,增强小品的喜剧性
    5.4 减少以胖自嘲的幽默消费,丰富小品制造幽默的手段
第6章 结语
    6.1 内容总结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行动主义视野下的参与式影像实践 ——以个人作品《奔跑的Vlogger》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2 作品综述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参与式影像的起源与发展
    2.1 参与式的人类学传统
    2.2 参与式的人类学影像
    2.3 《奔跑的Vlogger》的人类学观察
3 行动主义指导下的参与式影像
    3.1 影像与行动:历史中的影像行动主义
    3.2 影像与实践:国内影像的行动脉络
    3.3 影像即权力:影像行动的赋权功能
4 参与式影像行动主义实践
    4.1 个人层面:Vlog拍摄
    4.2 社群层面:社群动员
    4.3 社会层面:社会对话
    4.4 参与式影像中的行动赋权
5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语言学论文Manners of human gait:a crosslinguistic event-naming study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一、译为动词
        二、译为动宾结构
        三、译为偏正结构
    第二节 现在分词的翻译
        一、译为动词
        二、译为形容词
        三、译为名词
    第三节 主语的翻译
        一、译为有灵主语
        二、译为话题主语
        三、译为零位主语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四、2003,我们奔跑(论文参考文献)

  • [1]“走”“跑”义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D]. 许思雨.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定向运动线路设计分析 ——以2015年至2019年国内外四大锦标赛为例[D]. 何慧.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六腿滚动式奔跑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与鲁棒控制研究[D]. 冯鹏凌.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水经注》与《梦溪笔谈》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 王慧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及语义地图研究[D]. 尹琼. 延边大学, 2021
  • [6]面向高速奔跑四足机器人的步态及腿部控制方法研究[D]. 王相吉. 燕山大学, 2021
  • [7]人车碰撞中行人避撞姿态对头部损伤影响规律研究[D]. 张烁.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8]贾玲小品的修辞学研究[D]. 韦晴晴.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9]行动主义视野下的参与式影像实践 ——以个人作品《奔跑的Vlogger》为例[D]. 鄢婧雯. 暨南大学, 2020(07)
  • [10]语言学论文Manners of human gait:a crosslinguistic event-naming study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姚芳. 黑龙江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2003,我们奔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