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活疫苗接种后过敏反应1例报告

乙脑活疫苗接种后过敏反应1例报告

一、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活疫苗发生超敏反应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孟娟,肖浩,张虹婷,贾巧茹,王良录[1](2020)在《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管理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儿童疫苗过敏临床上虽并不多见,但疫苗过敏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应引起重视。导致疫苗过敏的成分除了疫苗中的特异性病毒或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抗原外,还包括所含的其他药物或者试剂成分,例如明胶、抗生素、防腐剂及乳胶等。本文就疫苗含有的可能诱发过敏反应的药物和试剂成分,以及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管理策略进行综述。

王欣[2](2020)在《猪源GⅠ JEV弱毒株SD-F120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文中指出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亚洲地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脑炎,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播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和扩增宿主。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JE在猪群中的流行相当普遍,感染后虽不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但会导致公猪睾丸炎和妊娠母猪流产,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采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病毒分离等实验室技术对上海市奉贤区某猪场疑似感染JE的病猪样品进行检测,从流产胎儿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JEV,命名SD12株,并对其全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构建遗传进化树,鉴定为GⅠ JEV。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鼠感染模型,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测定病毒滴度及生物学特性并对其分子进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鉴于目前我国GⅠ/Ⅲ JEV共同流行的趋势,为快速、高效检测临床和实验样本中的JEV载量及其基因型,本研究通过对WHV、DENV、ZIKV和GⅠ/Ⅲ JEV毒株序列比对分析,设计特异的探针,建立了区分GⅠ/Ⅲ JEV的Taq Man RT-q PCR方法。经验证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重复性和特异性,为后续试验研究建立基础。迄今为止没有针对乙脑病毒的特异性抗病毒疗法,疫苗免疫仍是唯一重要且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用于免疫种猪群的JE疫苗是基于SA14-14-2株研发的HW1鼠脑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的SA14-14-2减毒活疫苗,均属于GⅢ乙脑疫苗。SA14-14-2株为20世纪50年代的分离株SA14株的致弱毒株,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与新流行毒株差异明显,且由于不同毒株的毒力差异较大,亟需评估其对新流行毒株的中和能力。本研究通过SA14-14-2弱毒疫苗株免疫小鼠后,分别感染致死剂量的GⅢ JEV NJ28株和GⅠ JEV SD12株,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小鼠发病和死亡情况以及中和抗体水平等评价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免疫两周后经NJ28感染的小鼠生存率为100%,但经SD12株感染的小鼠生存率为90%,相应的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普遍偏较低。基于GⅠ JEV SD12株经BHK-21细胞传代,病毒空斑纯化和动物实验筛选一株弱毒株命名SD-F120株,本研究通过小鼠免疫模型,依据临床症状及小鼠发病和死亡情况以及组织病毒载量评估其对小鼠的安全性,通过检测其对NJ28株和SD12株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其免疫原性。结果表明,SD-F120对小鼠是安全的,免疫两周后能够完全保护被NJ28株和SD12株感染的小鼠,空白对照组和免疫组小鼠生存率均100%,感染对照组小鼠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及死亡,生存率为0%,表明SD-F120对GⅠ/Ⅲ JEV强毒株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开展猪的免疫保护试验建立了前期数据。通过开展小公猪体内免疫实验,依据临床症状、病毒血症、组织病变及排毒情况等评估其安全性。通过攻毒保护实验,检测猪血清样本的抗体及中和抗体水平,评估SD-F120弱毒株对感染SD12株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其中感染对照组出现睾丸红肿、神经兴奋等症状,而经SD-F120免疫接种的猪没有出现JE相关临床症状,且产生的病毒血症低,无排毒现象。5.0 Lg PFU的SD-F120单剂次免疫后7天中和抗体可超过保护水平(1:10)达到1:20,14天最高可达到1:113,对照组中和抗体水平小于1:10。表明SD-F120弱毒株对小公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韦冠东[3](2017)在《日本乙型脑炎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真核表达差异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日本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贵州分离强毒株(GZ株)细胞培养物总RNA的提取,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NS1、NS2A和NS1-NS2A基因,并对其进行克隆和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真核表达质粒的表达以及动物实验研究日本乙型脑炎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真核表达的差异。1.乙型脑炎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基因的克隆参照GenBank已公布的SA14-14-2株(AF315119),SA14(U14163)和GZ株(KC915016)基因组序列,应用Primer5.0软件设计并合成6对特异性引物,以日本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贵州分离强毒株(GZ株)细胞培养物总RNA为模板分别扩增NS1、NS2A和NS1-2A全基因并观察JEV强弱毒株细胞病变效应(CPE)差异;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MD19-T Simple载体,并转化至Top10感受态细胞中,通过菌落PCR鉴定阳性菌落后抽提质粒,经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命名为pMD19-T Simple-NS1r、pMD19-T Simple-NS1q、pMD19-T Simple-NS2Ar、pMD19-T Simple-NS2Aq、pMD19-T Simple-NS1-2Ar和pMD19-T Simple-NS1-2Aq(r表示JEV弱毒株SA14-14-2株,q表示JEV GZ株强毒株),结果表明:乙型脑炎病毒强毒和弱毒感染BHK21细胞后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区别十分明显,强毒株感染细胞后产生明显的CPE现象的时间要早于弱毒株,且CPE现象也有典型的差异,其强毒株产生的蚀斑可达2-3mm,弱毒株产生的蚀斑较小仅0.5-1mm;乙型脑炎病毒强弱毒株克隆质粒构建成功。2.乙型脑炎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克隆质粒的基础上,分别将不同克隆质粒双酶切后回收纯化,得到含有BamHI和XhoI酶切位点的不同目的基因片段,将含有酶切位点粘性末端的目的基因分别与经同样双酶切纯化回收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在T4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并将连接产物转化至Top10感受态细胞中,通过菌落PCR鉴定阳性菌落后抽提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分别命名为pcDNA3.1(+)-NS1r、pcDNA3.1(+)-NS1q、pcDNA3.1(+)-NS2Ar、pcDNA3.1(+)-NS2Aq、pcDNA3.1(+)-NS1-2Ar和pcDNA3.1(+)-NS1-2Aq。通过MegAlign软件分析目的基因片段的序列和氨基酸差异,应用软件ExPASY(Protparam)程序和EditSeq对目的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理化性质的分析,同时用ProtScale程序分析蛋白疏水性,应用DNAstar软件中的Protan程序对目的蛋白的二级结构进行预测,进一步应用SIB生物信息学资源门户ExPASy中的在线跨膜区预测,最后应用TMpred程序对蛋白跨膜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乙型脑炎病毒强弱毒株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并通过相关软件初步分析发现强弱毒株NS1、NS2A和NS1-2A蛋白都没有信号肽,属于胞内表达蛋白,其氨基酸的改变没有影响其信号肽的有无,但弱毒株的NS2A蛋白与强毒株相比在99-121位多形成一个跨膜区,对于其它蛋白结构域的改变几乎没有影响。3.乙型脑炎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基因真核表达及其差异的研究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BHK-21细胞中进行表达,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RT-PCR检测mRNA以及Western-Blotting试验鉴定质粒表达效果。检测发现转染后24h即可通过RT-PCR检测到目的基因的mRNA,转染后36h可检测到特异性荧光,转染24h后Western-Blotting可分别检测约46.8kDa、17kDa和64.4kDa的特异性反应条带。结果表明:构建的6个真核表达质粒在BHK-21细胞中都能表达,具有一定的反应原性。选取90只4-5周龄Balb/c小白鼠,随机分成9组,每组10只,分为6个实验组和3个对照组(生理盐水组,JEV疫苗组和空载体组),注射按照制定的免疫方法和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每次免疫间隔2周,在一免前、二免前、三免前及三免后2周,分离血清,利用乙型脑炎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实验动物体液免疫水平。采集三免后三周动物抗凝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CD4+和CD8+T细胞含量,检测动物细胞免疫水平。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不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可以极显着或显着增加CD4+细胞的含量;同时CD8+细胞含量也有所增加。说明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诱发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重组真核质粒同组间比较对细胞免疫CD4+的影响为:强弱毒株NS1免疫组和NS1-2A免疫组均是强毒非结构蛋白免疫组略高于弱毒非结构蛋白免疫组,其中强弱毒株NS1免疫组差异显着(P<0.05)。强弱毒株NS2A免疫组弱毒株免疫组增加CD4+细胞的含量略高于强毒株免疫组。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重组真核质粒同组间比较对细胞免疫CD8+的影响为:强弱毒株NS1免疫组、NS2A免疫组和强弱毒株NS1-2A免疫组,均是强毒非结构蛋白免疫组略高于弱毒非结构蛋白免疫组。综合分析数据显示,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可以增强小鼠细胞免疫,显着或极显着的增加CD4+细胞含量,能够增加CD8+细胞含量,强毒组重组真核质粒在小鼠机体表达产生的细胞免疫效果优于弱毒组。

苗萌[4](2014)在《36例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是由嗜神经的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影响儿童的传染病,但随着疫苗的普及,儿童所受影响开始减小,但乙脑对成年人的影响被低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本研究总结和分析成人乙脑的临床表现、血清学、脑脊液及颅脑MRI特征,以其丰富诊断经验。方法: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8月到2013年9月间收治的36例乙脑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乙脑的诊断是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经ELISA法证实脑脊液及血清中乙脑IgM抗体阳性。所有患者均接受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CSF检查和颅脑影像学检查(CT/MRI)。结果:乙脑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100%)、意识及认知障碍、头痛、恶心、呕吐(86.1%),脑膜刺激征(80.6%),帕金森症状(30.6%)和癫痫(27.8%)也较常见。送检的36例患者血清和23例患者的脑脊液乙脑IgM抗体均为阳性。血常规可见16例(48.5%)白细胞升高,其中20例(60.6%)中性粒细胞升高,17例(51.5%)单核细胞升高,13例(39.4%)淋巴细胞降低,26例(78.8%)嗜酸粒细胞降低。20例(80.0%)血沉加快。共计24例患者行腰椎穿刺。颅内压增高13例(54.2%),送检的23例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均出现异常细胞反应,其中16例(72.7%)出现混合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比例在1%-38%之间),6例(27.3%)出现淋巴细胞反应。糖、氯基本正常,蛋白含量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22例例(61.1%)行颅脑MRI检查,17例(47.2%)行颅脑CT检查。影像学改变除常见的累及丘脑(59.1%)外,常合并有中脑、基底节、海马和其它脑叶(27.3%)的损害,4/22例(18.2%)患者未见异常。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除常见的急性脑炎综合征外,锥体外系症状(帕金森症状)也是乙脑的特征性症状之一。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主要表现为混合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混合细胞反应持续时间较长是乙脑区别于其它类型病毒性脑炎的重要特点;颅脑CT/MRI除出现特征性的丘脑损害的影像学改变外,还常见非特异性的改变,在颅脑MRI诊断中需重点关注T2W1及FLAIR序列,需注意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进行鉴别。

常利民[5](2012)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及其他相关疾病参考诊断标准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水平的不断提高,AEFI报告数量的不断增加,及时发现和报告AEFI相关疾病,并准确做出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保证疫苗安全性预警的关键。目前,AEFI相关疾病还没有诊断标准,急需出台全国统一的AEFI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以保证AEFI监测系统报告相关疾病特异性。本研究以疫苗接种后发生的过敏性休克的诊断为模板,确定诊断标准研究方法和内容,也为其他AEFI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研究积累经验。方法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对疫苗接种过敏性休克的文献采用系统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对2008-2010年间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中报告过敏性休克的个案采用描述性流行学方法进行分析,找出过敏性休克发生特征和诊断存在的问题,起草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的诊断标准,然后请专家评议,完善标准。采用循证医学方法,筛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其它相关疾病并起草初步标准。结果1.过敏性休克的系统评价共纳入52篇文献的76例个案,其中男性56例,女性20例,男女性比例为2.8:1。发病年龄最大69岁,最小仅出生1d,各年龄组均有发生。共涉及疫苗17种,54例为接种灭活疫苗,20例为接种减毒活疫苗,2例为同时接种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其中居前三位的是人用狂犬病疫苗(14例)、乙型肝炎疫苗(13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8例)。接种疫苗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间最短lmin,最长4h,中位数时间为l0min。最终结局有9例死亡,67例痊愈。临床表现以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紫绀、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意识不清或丧失为主要症状和体征。依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原则,可以发现报道的文献中,对于过敏性休克的诊断不完全准确,占个案数的31.6%。2.过敏性休克监测分析评价2008-2010年共报告180例过敏性休克,175例被分类为异常反应。175例过敏性休克病例中,发病年龄最大71岁,最小1为出生一天,各年龄组均有发生。共涉及疫苗25种,121例为接种灭活疫苗,54例为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疫苗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8小时,中位数时间为10分钟,30分钟内病例的占86.2%。临床表现以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紫绀、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意识不清或丧失为主要症状和体征。依据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间隔,可以发现监测报告的过敏性休克,有的诊断不够准确,占个案数的43.4%。3.过敏性休克诊断标准的制定拟定了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诊断标准,并进行了专家评议,进行了适当的修正。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为:①发生突然,多数发生于接种疫苗后1小时内;②症状严重,出现循环衰竭,血压急剧下降至休克水平,即10.7/6.7KPa(80/50mmHg)以下;③出现意识障碍或呼吸困难、紫绀或面色苍白;④血清IgE升高有助于确诊;⑤多合并皮疹或瘙痒症,早期可出现眼瘁、流泪、鼻塞、打喷嚏或卡他性鼻炎,头晕、胸闷、气短及腹部不定位的隐痛或绞痛,继之则可出现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等呼吸道症状。可伴有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脉搏细弱、心动过速等,在非常严重的过敏反应中也可以表现为心动过缓。患者还可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其他表现。4.起草了25个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参考诊断标准定义。结论1.对过敏性休克的系统性评价和监测数据分析提示,绝大多数(分别有87.3%和86.2%)的接种疫苗所致过敏性休克发生于接种后30min内;过敏性休克的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紫绀、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意识不清或丧失等。2.部分接种疫苗后的“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不完全符合过敏性休克的诊断;部分病例的发病与接种的间隔较长,不符合过敏性休克的本身的发生间隔;过敏性休克的疾病诊断和因果关系判断尚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3.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标准的制定,必需考虑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时间关联性、生物学合理性等原则。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对于规范调查诊断接种疫苗后发生的过敏性休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尹遵栋,罗会明,高君,张龙华,马福宝,周莉薇,石晓娟,鲁红莲,张振华,宁桂军,陈恩富,蒋征刚,张意坚,吴方,丁峥嵘,王金凤,岳丽,窦友剑,李军宏,李艺星[6](2011)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非洲绿猴肾细胞)和减毒活疫苗不同接种方案的安全性观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灭活疫苗(非洲绿猴肾细胞)[Japanese Encephalitis(JE)Inactivated Vaccine(Vero Cell),JEV-I(Vero)]和减毒活疫苗(JE Attenuated Live Vaccine,JEV-L)不同接种方案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对2453名8月龄、1074名2岁儿童随机分组,分别接种JEV-I(Vero)和JEV-L,观察接种后30min内、72h内和30d内的不良反应,并对JEV-I(Vero)和JEV-L进行比较。结果接种JEV-I(Vero)和JEV-L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37.1~37.5℃)、中度(37.6~39.0℃)发热,局部反应主要为红肿,未观察到严重的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8月龄儿童30min内即时反应轻、中度合并发热率,JEV-I(Vero)(第1剂)和JEV-L分别为5.4%和6.4%;72h内分别为16.1%和14.1%;JEV-I(Vero)(第1剂)和JEV-L72h内重度(>39.0℃)发热率分别为0.4%和0.1%。2岁儿童30min内即时反应轻、中度合并发热率,JEV-I(Vero)和JEV-L分别为6.8%和7.7%;72h内分别为18.2%和19.0%;JEV-L72h内重度发热率为0.2%。JEV-I(Vero)和JEV-L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30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72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8月龄儿童接种JEV-I(Vero)和JEV-L均有良好的安全性;曾在8月龄接种过JEV-L的2岁儿童,加强免疫JEV-I(Vero)或JEV-L也有良好的安全性。从安全性的角度,JEV-I(Vero)和JEV-L均可在预防控制JE中使用。

陈弟诗[7](2011)在《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文中指出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是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的三大主要病毒性病原,临床上常与免疫抑制性病毒:猪瘟病毒(HCV)、猪呼吸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等和一些细菌性疾病等混合或继发感染,除引起严重的繁殖障碍外,更导致猪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性,增加治疗和防控的难度,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节约人力简化免疫程序、降低免疫干扰、减小动物应激、鉴别疫苗与野毒,研发一种高效、稳定、安全、方便的新型疫苗来同时预防和控制好当前三种病毒病,是最大幅度降低猪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及相关疫病行之有效的途径。PRV活载体和PPV VP2病毒样颗粒的联合应用,为发展新型动物疫苗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开展了对四川省猪场猪只PRV和JEV的血清学调查,以掌握其流行现状;研究了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与PPV VP2嵌合DNA疫苗;并以猪伪狂犬病毒疫苗株SA215为载体,构建了JEV-PPV-PRV活载体疫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四川省部分猪场伪狂犬和乙型脑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PRV gE ELISA检测试剂盒对2009年-2010年以四川省18个地区的27个具有代表性大中小型猪场不同批次送检的血清1177份进行了伪狂犬野毒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猪场平均gE抗体阳性率为8.2%,阴性猪场占59.3%,川东北区阳性率最高为18.8%,公猪野毒感染率最高达7.4%,基础母猪规模为1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猪只伪狂犬野毒阳性率最高为52.7%。对四川省10个地区的14个猪场进行PRVgB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猪场gB抗体阳性率从最低的66.7%到最高100%,14个猪场平均抗体阳性率达87%,表明四川省PRV的免疫情况参差不齐,差异较大。采用JEV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四川14个地区21个规模化猪场从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的1100份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JEV抗体总阳性率为75.1%,川西区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3.6%,4月份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5月份阳性率达到第二高水平92.1%。将826份JEV ELISA检测为阳性的样品按照猪群类别分类随机抽样20%,采用JEV RT-PC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后备猪阳性率为6.5%最高,表明四川省猪群存在JEV感染。2、乙脑E基因多抗原表位基因的设计和原核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JEVE蛋白抗原表位进行了预测,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出5个B细胞表位和1个T细胞表位,为了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引入通用辅助T细胞表位(PADRE),选取合适的接头Linker序列将各表位进行不同顺序线性串联组合,初步优化获得基于多抗原表位疫苗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并用生物软件对串联的乙脑多表位肽进行了分析评价。以原核表达质粒pET-32a为载体,构建了含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e,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JEV阳性血清能特异性识别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的表达产物,表明JEV多抗原表达蛋白e具有免疫原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以便应用于基因疫苗研制。3、猪细小病毒VP2蛋白N端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对病毒样颗粒的形成及免疫原性的影响PPV VP2蛋白N端连续9个甘氨酸富集的编码区是VP3蛋白的切割位点,常规PCR扩增容易导致该区段的缺失,为研究该缺失对PPV VLPs的影响,探索VP2病毒样颗粒上适合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点,笔者构建了该区段缺失的VP2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并以完整VP2作为对照,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Vero细胞,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SDS-PAGE和Western-boltting,间接免疫荧光以及正染和免疫电镜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观察;进一步将重组质粒以核酸疫苗的方式直接肌注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T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免疫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显示,缺失△VP2和完整VP2在Vero细胞中均能自我装配成VLPs,并具有与完整病毒粒子类似血凝性,pCI-△VP2和pCI-VP2均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结果表明,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不影响VP2病毒样颗粒的装配和免疫原性,△VP2同样可进行PPV VPLs疫苗和抗原转运载体的研制,为VPLs载体改造和修饰位点的探索提供了新方向,为VP2基因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4、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按照哺乳动物密码子偏爱性对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进行了密码子优化,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将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连接到PPV VP2的N端,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含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的pCI-e和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与PPV VP2嵌合基因Ve的真核表达质粒pCI-Ve。构建的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由脂质体介导转染Vero细胞,经过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e和Ve成功表达,具有免疫原性,电镜观察重组质粒pCI-Ve的细胞表达产物,表明产物可能形成病毒样颗粒。5、JEV-PPV新型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将真核表达质粒pCI-Ve、pCI-e和pCI-VP2以肌肉注射方式,100μg/只剂量免疫健康昆明鼠,2周后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检测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情况,同时检测了中和抗体产生情况,还通过攻毒实验对pCI-Ve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CI-Ve够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对致死剂量的JEV强毒攻击能提供75%的保护率,表明pCI-Ve具有作为预防猪乙脑和细小病毒病的新型DNA疫苗的潜力。6、JEV-PPV-PRV活载体疫苗的研究将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基因e和PPV VP2嵌合基因Ve连接到本实验室的通用PRV SA215转移载体中,构建了转移载体pPI-Ve,通过与亲本株PRV SA215同源重组,构建了重组PRV SA215(G)。经Western-blot、PCR、绿色荧光和细胞病变的观察鉴定,结果表明PRV SA215 (G)构建成功。通过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变效应和电镜观察表明插入外源基因Ve几乎不影响亲本株SA215的生物学特性,电镜观察到PRV SA215 (G)在Vero细胞培养物中形成比VP2病毒样颗粒稍大的类似颗粒,推测表达了Ve嵌合病毒样颗粒。猪只免疫试验结果表明,PRV SA215 (G)以106.0TCID50/只,1次性肌肉注射免疫仔猪,能诱导较好的JEV、PPV和PRV体液免疫应答,能诱导良好的Thl型和Th2型细胞免疫应答,主要为Thl型,能产生亲本株类似的中和抗体效价。表明PRV SA215(G)可作为预防JEV、PPV和PRV的活载体疫苗的优良候选株。

包红红[8](2010)在《中国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 Live,HepA-L)和HepA-I (Hepatitis A Vaccine,Inactivated,HepA-I)上市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监测是评价HepA安全性的重要方法。我国从2005年开展AEFI监测,本文对2007~2008年北京、河北、上海、广东、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接种HepA-L和HepA-I后发生的AEFI和严重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Reaction)的发生率及特征进行分析,评价两种类型甲肝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目的:分析我国5个省接种HepA-L和HepA-I后发生的AEFI和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特征,评价两种HepA的安全性。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AEFI监测系统)报告收集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接种的HepA-L和HepA-I后发生的AEFI和严重不良反应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特征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从AEFI发生情况看,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5省共报告由HepA AEFI220例,总报告发生率为41.34/100万;报告发病率依次为河北、上海、广东、北京和广西,范围在3.39~274.22/100万;其中不良反应200例,报告发生率为37.61/100万,严重不良反应106例,报告发生率为19.93/100万。HepA-L严重不良反应28例,报告发生率为11.84/100万;HepA-I78例,报告发生率26.41/100万。两种HepA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中,重度发热(腋温≥38.6℃)53例,报告发生率9.97/100万;过敏反应52例,报告发生率9.78/100万(包括过敏性皮疹41例,报告发生率7.71/100万;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发生率0.19/100万;其它过敏反应10例,报告发生率1.88/100万);无菌性脓肿1例,报告发生率0.19/100万。无局部红肿直径>5cm、硬结直径>5cm、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瑟(Arthus)反应、血管性水肿、多发性神经炎、GBS、臂丛神经炎、癫痫、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在HepA-L2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重度发热15例,报告发生率6.34/100万;过敏反应13例,报告发生率5.50/100万(包括过敏性皮疹11例,报告发生率3.00/100万;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发生率0.42/100万;其它过敏反应1例,报告发生率0.42/100万)。在HepA-I7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高热38例,报告发生率12.87/100万;过敏反应39例,报告发生率13.20/100万(包括过敏性皮疹30例,报告发生率10.16/100万;其它过敏反应9例,报告发生率3.05/100万);无菌性脓肿1例,报告发生率0.34/100万。从性别构成比看,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中,男性68例,女性38例,男女性别比为1.79:1。HepA-L的严重不良反应28例,男性22例,女性6例,男女性别比为3.37:1;HepA-I的严重不良反应78例,男性46例,女性32例,男女性别比为1.44:1。从年龄构成比看,HepA的严重不良反应年龄分布情况:<1岁1例,占1.28%;1岁为34例,占43.59%;2~6岁43例,占55.13%。HepA-L的严重不良反应为为28例,1岁0例;1~2岁为11例,占39.29%;2~6岁17例,占60.71%。HepA-I的严重不良反应为78例,1岁1例,占1.28%;1~2岁为34例,占43.59%;2-6岁43例,占55.13%。从剂次分布上看,HepA-L28例严重不良反应均是1剂次;在HepA-I7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第1剂次为53例,占67.95%,第2剂次25例,占32.05%。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接种后≤1d发生的为27例,占79.24%;2-3d18例,占16.98%。在HepA-L2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接种后≤1d发生的为27例,占96.43%;2~3d1例,占3.57%;在HepA-I7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接种后≤1d发生的为57例,占73.08%;2~3d17例,占21.79%。从严重不良反应的转归看,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治愈74例,占69.81%;好转29例,占27.36%;无死亡和残留后遗症;不详3例,占2.83%。HepA-L的严重不良反应治愈17例,占60.71%;好转10例,占35.71%;后遗症0例;死亡0例;不详1例,占3.57%。HepA-I的严重不良反应治愈57例,占73.08%;好转19例,占24.363%;后遗症0例;死亡0例;不详2例,占2.56%。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住院的个案14例,占13.21%,其中住院≤10d的11例,占10.38%;>10d为3例,占2.83%。HepA-L住院个案7例,占43.75%,0~2d为1例,占3.57%,3~5天6例,占21.43%,平均住院天数为3.57天。HepA-I住院个案7例,占8.97%,0~2d为0例,3~5天2例,占2.56%,6~10天2例,占2.56%,11~15天1例,占1.28%,16~30天1例,占1.28%,31~60天1例,占1.28%,平均住院天数为13.71天。从企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构成比看,HepA-L厂商A报告例数为3例,占10.71%;B为9例,占32.14%;C为10例,占35.71%;D为2例,占7.14%;E为4例,占14.29%。HepA-I厂商a报告例数为30例,占38.46%,;b为21例,占26.92%;c为14例,占17.95%;d为7例,占1.75%;e为6例,占7.69%。HepA-L和HepA-I各生产企业均疫苗严重不良反应以发热(腋温≥38.6℃)和过敏性皮疹为主。各企业疫苗批号未发现聚集性反应。结论:我国接种HepA-L和HepA-I后发生的AEFI和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均较低。严重不良反应以发热(腋温≥38.6℃)和过敏性反应居多,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2-6岁组报告发病率高,多发生在1d内,多在3d内治愈或好转。未报告聚集性反应。HepA-L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较HepA-I低,二者均以发热(腋温≥38.6℃)和过敏性反应为主,各年龄组HepA-L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较HepA-I低,HepA-L严重不良反应住院平均时间较HepA-I短,二者均未报告聚集性反应。

吴冰冰[9](2010)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安全性监测初步分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甲流疫苗)上市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是除临床试验外评价甲流疫苗安全性的重要方法。2009年9月21日,我国开始甲流疫苗接种,并同时开展了AEFI监测和接种个案监测,本文对我国北京、河北、上海、江苏、甘肃、广西、湖北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接种甲流疫苗后严重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SAR)发生特征及危险性进行分析,以评价甲流疫苗安全性。目的:分析我国7个省接种甲流疫苗SAR的发生特征和危险性,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全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9年9月21日~2010年3月1日期间接种甲流疫苗后SAR个案信息,通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9年9月21日-2010年3月1日接种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年9月21日~2010年3月1日,7个省共报告AEFI 2372例,报告发生率12.65/10万。其中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1992例,占全部AEFI的83.98%,发生率10.63/10万。在1992例不良反应中,SAR 746例,报告发生率3.98/10万,其中高热(≥38.6℃)429例,报告发生率2.29/10万;严重局部反应(>5cm)16例,报告发生率0.09/10万;过敏反应292例,报告发生率1.56/10万;热性惊厥7例,报告发生率0.04/10万;臂丛神经炎2例,报告发生率0.01/10万。从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生产企业分布及聚集性反应分析:SAR总报告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但其中高热和热性惊厥报告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SAR报告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过敏性紫癜5-14岁组报告发生率最高;热性惊厥发生在5-14岁;随着年龄增长高热构成比下降,过敏反应构成比增加。按职业分SAR报告发生率最高的为儿童,其次为医务人员和学生、教师,且医务人员SAR构成比以过敏反应居多。从地域看SAR报告发生率最高的为江苏,其余依次为北京、河北、上海、广西、甘肃、湖北。8个生产企业SAR报告发生率最高的为企业C,其次为企业E、A、G和D。将生产企业按年龄组进行SAR发生率标化后显示,SAR发生危险性由高到低为:企业C>G>E>A>B>D>F。聚集性分析显示企业C和企业E两个企业聚集性反应发生率较高。在过敏反应中过敏性休克和喉头水肿发生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15min和30min。在2372例AEFI中,包括报告猝死3例(发生率0.02/10万),1例不排除心源性死亡,1例尸检结果显示有较严重的心脏疾患,1例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长期服药史;不能归类的病例4例,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 Barre Syndrome,GBS)2例(报告发生率0.01/10万),多发性神经炎、癫痫各1例。结论:我国甲流疫苗上市后预防接种安全性好。AEFI、SAR报告发生率均较低;无证据表明接种甲流疫苗可能增加死亡或GBS以及其他SAR发生的危险;我国甲流疫苗SAR报告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儿童、医务人员、学生报告发生率最高;生产企业E和生产企业C的甲流疫苗SAR发生率和聚集性反应均较高,生产企业F的SAR发生率较高但聚集性反应发生较低。

李么明[10](2009)在《乙型脑炎病毒与树突状细胞的互作研究》文中提出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虫媒传染病。该病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重大繁殖障碍性疫病之一。同时,它还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虫媒病之一。但长期以来,该病的致病和免疫机理尚不太清楚,临床中针对该病原的快速检测方法也很缺乏。因此,开展JEV与免疫细胞的互作机制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对于揭示该病毒的致病与免疫机理、新型疫苗开发和临床快速检测具有重要科学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JEV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载体疫苗、JEV强、弱毒株与小鼠DCs互作、JEV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JEV树突状细胞载体疫苗研究利用灭活的JEV P3株体外刺激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制备DC疫苗并免疫BALB/c小鼠,并于二次免疫后3周使用强毒攻击。结果显示:虽然DC疫苗免疫后诱导的JEV中和抗体低于灭活疫苗,但其诱导的IFN-γ和TNF-α水平却显着高于灭活疫苗,而且显着提升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水平。攻毒保护性试验表明:尽管DC疫苗的保护效力略低于灭活疫苗(100%),但仍然能提供90%的保护。本研究首次表明JEV负载的DC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较高的细胞免疫水平,并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力,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新型细胞疫苗。2.JEV强毒株(P3株)与小鼠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本研究通过探讨DC感染JEV P3株后的表型功能的变化,来揭示JEV强毒感染与机体免疫逃逸机制之间的关系。RT-PCR、Realtime-PCR、Western blot、空斑实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ELISpot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JEV强毒株可感染DC,并可在DC中复制,JEV P3株感染不仅抑制DC的MHCⅡ、CD40、CD80和CD86等免疫共刺激分子和抗原提呈相关分子的表达,显着降低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抗原提呈能力,而且还可促进T调节细胞的分化。该研究结果显示:JEV强毒株感染抑制DC的成熟,并降低其抗原提呈能力,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本研究从病毒与DC互作的角度揭示了JEV强毒株一种可能的免疫逃避机制,并为解析JEV强毒株的致病机理提供重要线索。3.JEV疫苗株(SA14-14-2)与小鼠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本研究通过研究DC感染JEV疫苗株后表型功能的变化,从而探讨疫苗株接种诱导机体强大的抗病毒免疫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JEV SA14-14-2株也可以感染并可在DC中复制,但是JEV SA14-14-2株感染不仅促进DC表面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和抗原提呈相关分子的表达,而且还可显着增强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抗原提呈能力,抑制T调节细胞的分化。说明:疫苗株可以促进DC成熟,增强DC抗原提呈能力并诱导免疫激活。本研究首次从疫苗毒与DC互作的角度揭示了JEV疫苗株感染引发强大的免疫激活效应的一种可能机制,并为揭示JEV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机理提供科学依据。4.检测JEV的胶体金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制备了JEV 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利用其中两株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针对JEV的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伪狂犬病毒(PRV)、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口蹄疫病毒(FMDV)和禽流感病毒(AIV)均无交叉反应。同时,用该方法对临床188份送检病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RT-PCR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9.3%和85.7%。说明:本研究建立检测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新型检测方法用于JEV的临床快速检测。

二、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活疫苗发生超敏反应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活疫苗发生超敏反应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过敏概述
    1.1药物过敏概念
    1.2药物过敏分类
    1.3药物过敏临床表现
2疫苗中含有的可能诱发过敏反应的药物或试剂成分
    2.1明胶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2.2硫柳汞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2.3抗生素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2.5苯氧乙醇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2.6乳胶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3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建议

(2)猪源GⅠ JEV弱毒株SD-F120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1.1 乙型脑炎病毒概述
        1.2 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功能概述
        1.3 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型及其转变研究概述
        1.4 乙型脑炎病毒疫苗研究与使用概述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GⅠ JEV分离、鉴定与分子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RT-PCR鉴定
        2.2 病毒分离
        2.3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试验
        2.4 LD_(50)和TCID_(50)
        2.5 序列分析
        2.6 遗传进化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GⅠ/Ⅲ JEV TaqMan RT-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TaqMan RT-qPCR标准曲线
        2.2 TaqMan RT-qPCR特异性检验
        2.3 TaqMan RT-qPCR的灵敏度和重复性
        2.4 临床样本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GⅠ SD12 在 C57BL/6 小鼠体内感染模型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GⅠ JEV SD12 感染C57BL/6 小鼠的临床症状
        2.2 GⅠ JEV SD12 感染C57BL/6 小鼠的生存曲线
        2.3 GⅠ JEV SD12 感染C57BL/6 小鼠的脑组织病理切片
        2.4 GⅠ JEV SD12 感染C57BL/6 小鼠的组织病毒检测
    3 讨论
第五章 JEV SD-F120 株在小鼠体内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GⅠ JEV SD12 株在小鼠体内感染剂量筛选
        2.2 GⅢ JEV NJ28 株在小鼠体内感染剂量筛选
        2.3 GⅢ JEV SA14-14-2 株在小鼠体内交叉保护
        2.4 GⅠ JEV SD-F120 株在小鼠体内交叉保护
        2.5 GⅠ JEV SD-F120 株在小鼠体内安全性
        2.6 GⅠ JEV SD-F120 株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
    3 讨论
第六章 JEV SD-F120 株在猪体内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GⅠ JEV SD-F120 株在猪体内安全性
        2.2 GⅠ JEV SD-F120 株在猪体内免疫原性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日本乙型脑炎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真核表达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JEV的病原学特性
        1.1 JEV的理化特性
        1.2 JEV的培养特性
    2 JEV致病的机制
    3 JEV分子生物学特性
        3.1 JEV的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3.2 结构蛋白
        3.3 非结构蛋白
    4 乙型脑炎疫苗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基因的克隆
    1 材料
        1.1 病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细胞接毒
        2.3 总RNA的提取
        2.4 RT-PCR扩增
        2.5 目的基因的回收纯化
        2.6 目的基因与pMD19-T Simple载体的连接
        2.7 重组质粒的转化
        2.8 菌落PCR
        2.9 重组质粒的抽提
        2.10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3 结果
        3.1 细胞接毒结果
        3.2 RT-PCR产物电泳检测结果
        3.3 重组质粒pMD19-T Simple菌落PCR结果
        3.4 重组质粒pMD19 Simple-T酶切鉴定结果
        3.5 序列测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
        1.1 菌种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真核表达载体的制备
        2.2 目的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2.3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2.4 转化
        2.5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6 序列测定
        2.7 乙脑病毒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
        3.1 重组质粒菌落PCR结果
        3.2 重组质粒pcDNA3.1(+)酶切鉴定结果
        3.3 乙脑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JEV强弱毒株NS1、NS2A和NS1-2A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其表达差异的研究
    1 材料
        1.1 菌种、细胞和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 pcDNA3.1(+)真核质粒的小量制备
        2.3 真核表达质粒的转染与表达产物的检测
        2.4 Triol法提取总RNA
        2.5 RT-PCR扩增
        2.6 pcDNA3.1 真核质粒的大量制备及纯化
        2.7 Western-boltting分析
        2.8 动物免疫试验
        2.9 真核表达质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3 结果
        3.1 真核表达质粒在BHK-21 细胞中的表达
        3.2 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ting分析
        3.3 免疫小白鼠血清IgG抗体检测结果
        3.4 免疫小白鼠血常规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
        3.5 真核表达质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本文用到的部分英文缩写及含义说明
附录三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的部分检测结果图
致谢

(4)36例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转归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附图表
参考文献
乙脑疫苗研究回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预防接种后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及其他相关疾病参考诊断标准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背景
研究目的
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国内接种疫苗后过敏性休克个案的文献复习
    2. 全国2008-2010年接种疫苗后过敏性休克监测结果分析
    3. 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参考诊断标准的研究制定
    4.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筛选和诊断标准的初步制定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国内接种疫苗后过敏性休克个案的文献复习
    第二部分 全国2008-2010年接种疫苗后过敏性休克监测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预防接种后过敏性休克诊断标准的研究制定
    第四部分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筛选和诊断标准的研究
讨论
结论
建议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表 过敏性休克个案信息提取表
附件:一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的诊断参考标准
中英文缩略语词汇对照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非洲绿猴肾细胞)和减毒活疫苗不同接种方案的安全性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使用的疫苗
    2 观察对象及分组
        2.1 观察对象
        2.2 年龄和疫苗接种分组
    3 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疫苗接种方法
        3.3 疫苗接种反应观察方法
        3.3.1 30min内即时接种反应观察
        3.3.2 主动监测和儿童监护人主动报告
        3.3.3 接种2剂次JEV-I (Vero) 儿童的不良反应观察
        3.4 接种后不良反应分级
        3.4.1 生命体征
        3.4.2 全身反应
        3.4.3 局部反应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学审查
结果
    1 接种JEV儿童入组及接种随访情况
    2 8月龄儿童接种2种JEV的安全性
        2.1 30min内即时反应
        2.2 72h内的不良反应
    3 2岁儿童接种2种JEV的安全性
        3.1 30min内即时反应
        3.2 72h内的不良反应
        3.3 30d内的不良反应
讨论

(7)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1.1 乙型脑炎
        1.2 乙脑的流行
        1.3 乙脑的传播
        1.4 分子生物学
        1.4.1 JEV的形态及基因结构
        1.4.2 病毒蛋白
        1.5 乙脑的疫苗研究进展
        1.5.1 鼠脑灭活苗
        1.5.2 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1.5.3 Vero细胞灭活苗
        1.5.4 减毒活疫苗
        1.5.5 兽用疫苗
        1.5.6 发展中疫苗
第二章 四川省部分猪场伪狂犬和乙型脑炎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检测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检测方法
        1.2.1 PRV gE(gpI)抗体ELISA
        1.2.2 PRV gB抗体ELISA
        1.2.3 JEV抗体ELISE检测方法
        1.2.4 JEV病原的RT-PCR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PRV的检测
        2.1.1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猪只PRV gE抗体的检测结果
        2.1.2 不同类别猪群RPVgE抗体阳性情况
        2.1.3 不同养殖规模猪场PVRgE抗体阳’’1l情况
        2.1.4 不同养殖规模猪场中不同类别猪群砂V野毒感染的情况
        2.1.5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猪只猪伪狂犬gB抗体的检测结果
        2.1.6 四川省不同类别猪群PVRgB抗体的检测结果
        2.2 JEV的检测
        2.2.1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JEV抗体ELISA检测情况
        2.2.2 不同类别猪群的JEV抗体情况
        2.2.3 四川省各猪场不同月份送检样品的JEV抗体情况
        2.2.4 四川省各猪场送检样品不同月份不同类别猪群JEV抗体阳性情况
        2.2.5 四川省各猪场送检样品不同季度不同类别猪群的JEV抗体阳性情况
        2.2.6 JEV病原的特异性RT-PCR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四川省猪场伪狂犬血清学检测
        3.2 关于四川省猪场乙脑抗体和抗原的检测
    4 小结
第三章 乙脑E基因多抗原表位基因的设计和原核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质粒、菌株和细胞
        1.1.2 酶和其它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的设计和选择
        1.2.2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设计及合成
        1.2.3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2.4 多表位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2 结果
        2.1 JEVE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与选择
        2.2 JEVE蛋白多表位串联基因的设计与合成
        2.3 JEVE基因多表位串联基因的抗原参数分析
        2.4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e的酶切鉴定
        2.5 JEV多表位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SDS-APGE和Westernblot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猪细小病毒VP2蛋白N端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对病毒样颗粒形成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菌株、质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
        1.4 VP2缺失基因和完整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1.4.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2 VP2缺失基因和完整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1.5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和pCI-VP2的构建
        1.6 重组质粒pCI-△VP2和pCI-VP2的表达
        1.6.1 重组质粒pCI-△VP2和pCI-VP2的转染Vero细胞
        1.6.2 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Western-blotting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1.6.3 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1.6.4 VLPs的粗纯及免疫电镜观察
        1.7 红细胞凝集试验
        1.8 AVP2真核表达的免疫原性的研究
        1.8.1 实验动物分组与免疫
        1.8.2 PPV抗体监测
        1.8.3 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1.8.4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监测
    2 结果
        2.1 PPV△VP2和VP2 PCR扩增及分析
        2.2 含PPV△VP2和VP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
        2.4 重组质粒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2.5 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2.6 表达产物的免疫电镜观察
        2.7 红细胞凝聚试验
        2.8 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
        2.9 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
        2.10 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密码子优化设计和合成
        1.5 PPV VP2基因的扩增
        1.6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的构建
        1.6.1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和pCI-neo的酶切回收
        1.6.2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与pCI-neo的连接
        1.6.3 pCI-e的酶切鉴定
        1.7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
        1.7.1 PPV VP2的扩增和TA克隆质粒构建
        1.7.2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的酶切回收
        1.7.3 T-VP2066的酶切回收
        1.7.4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基因的连接
        1.7.5 T-Ve的酶切鉴定
        1.7.6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
        1.7.7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酶切鉴定
        1.8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和pCI-Ve的表达
        1.8.1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和pCI-Ve的转染
        1.8.2 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Western-boltting检测
        1.8.3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1.8.4 真核表达载体pCI-Ve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的密码子优化和合成
        2.2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的酶切鉴定
        2.3 PPV VP2的扩增和TA克隆质粒的鉴定
        2.4 T-Ve的酶切鉴定
        2.5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酶切鉴定
        2.6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产物的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
        2.7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2.8 真核表达载体pCI-Ve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3 讨论
        3.1 JEV多抗原表位DNA疫苗的构建
        3.2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密码子优化
        3.3 JEV多抗原表位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
        3.4 用PPV VP2展示JEV多抗原表位的策略
    4 小结
第六章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的免疫原性
    1.材料和方法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表达质粒的大量制备
        1.5 实验动物分组与免疫
        1.6 JEV和PPV的抗体监测
        1.7 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1.8 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
        1.9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1.10 JEV中和试验
        1.10.1 JEV CQRC-1株TCID_(50)值的测定
        1.10.2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1.11 PPV血凝抑制试验
        1.22 免疫小鼠的JEV攻毒试验
    2 结果
        2.1 小鼠的JEV抗体监测
        2.2 小鼠的PPV抗体监测
        2.3 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
        2.4 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
        2.5 免疫小鼠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2.6 JEV CQRC-1株TCID_(50)值的测定
        2.7 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2.8 PPV血凝抑制试验
        2.9 免疫小鼠的JEV攻毒试验
    3 讨论
        3.1 PPV VP2和乙脑多抗原表位的研究
        3.2 JEV和PPV新型二价DNA疫苗的免疫
        3.3 JEV和PPV新型二价DNA疫苗的免疫途径
        3.4 重组质粒的体液免疫应答
        3.5 重组质粒的细胞免疫
        3.6 中和抗体和攻毒保护
        3.7 提高重组质粒免疫效果的策略
    4 小结
第七章 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
        2.1.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
        2.1.2 PRV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2.1.3 PRV移载体pPI-Ve的转染和绿色荧光表达观察
        2.2 PRV重组嵌合基因Ve活载体疫苗株的获得
        2.2.1 PRV转移载体pPI-Ve质粒的制备
        2.2.2 PRV SA215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2.2.3 脂质体介导的共转染
        2.2.4 重组病毒的空斑筛选
        2.2.5 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2.2.6 重组病毒的Western-boltting检测
        2.3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2.3.1 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效应观察
        2.3.2 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
        2.3.3 重组病毒的TCID_(50)测定
        2.4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免疫原性试验
        2.4.1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2.4.2 仔猪的分组和免疫
        2.4.3 免疫猪的JEV、PPV和PRV的抗体监测
        2.4.4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2.4.5 免疫组PR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2.4.6 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猪细小病毒抗体
        2.4.7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3 结果
        3.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图7-1)
        3.1.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3.1.2 PRV转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3.1.3 PRV转移载体pPI-Ve在Vero细胞中表达观察
        3.2 重组PRV SA215(G)的构建与筛选
        3.2.1 重组PRV SA215(G)的筛选和PCR鉴定
        3.2.2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Western-blotting检侧
        3.3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3.1 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效应观察
        3.3.2 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
        3.3.3 重组病毒的TCID_(50)测定
        3.4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
        3.4.1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3.4.2 免疫猪的PPV抗体监测
        3.4.3 免疫猪的JEV抗体监测
        3.4.4 免疫猪的PRV抗体监测
        3.4.5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效价测定
        3.4.6 免疫组PR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3.4.7 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猪细小病毒抗体
        3.4.8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4 讨论
        4.1 JEV、PPV和PRV三联疫苗的意义
        4.2 PRV载体的选择
        4.3 转移载体的构建
        4.4 提高同源重组效率的方法
        4.5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筛选
        4.6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表达
        4.7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4.8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对仔猪的安全性
        4.9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免疫应答
    5 小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时间
    2 研究地区
    3 病例定义与分类
    4 调查内容
    5 资料收集
    6 数据整理
    7 分析指标
    8 质量控制
    9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HepA-L和HepA-I AEFI报告情况
    2、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断及报告发生率
    3 HepA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性别分布
    4 甲肝疫苗严重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5 HepA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地区分布
    6 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接种剂次
    7 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间隔分布
    8 HepA的严重不良反应的转归
    9 两种HepA严重不良反应住院情况
    10 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企业分布
    11 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聚集性
讨论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甲型病毒性肝炎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简述
附件1 甲型病毒性肝炎AEFI个案报告卡
附录2 甲型病毒性肝炎AEFI个案调查表
附表3 甲型病毒性肝炎接种剂次数报告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 文章

(9)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安全性监测初步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方法
结果
    1 甲流疫苗AEFI发生的基本情况
    2 甲流疫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诊断分布
    3 甲流疫苗严重不良反应各厂家和批号聚集性分析
    4 甲流疫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间隔分析
    5 特殊病例调查结果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附录1 接种甲流疫苗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
    附录2 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个案信息登记卡
    附录3 甲型H1N1流感疫苗集体单位预防接种登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10)乙型脑炎病毒与树突状细胞的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乙型脑炎及其危害
    1.2 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1.2.1 乙型脑炎病毒的理化性质
        1.2.2 乙脑致病机制
    1.3 JE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3.1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1.3.2 病毒合成过程
        1.3.3 病毒毒株间变异
    1.4 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性
        1.4.1 流行特征
        1.4.2 传播媒介
        1.4.3 宿主
    1.5 乙型脑炎疫苗
        1.5.1 人用疫苗
        1.5.2 兽用疫苗
        1.5.3 开发中的乙脑疫苗
    1.6 乙型脑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6.1 病毒分离鉴定
        1.6.2 病原学鉴定
        1.6.3 血清学检测
    1.7 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1.7.1 DC分离与培养
        1.7.2 DC生物学特征
        1.7.3 DC作为疫苗载体
第2章 乙型脑炎病毒树突状细胞载体疫苗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灭活病毒刺激后bmDCs的表型变化
        2.3.2 免疫小鼠的中和抗体水平
        2.3.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小鼠脾细胞中IFN-γ mRNA水平
        2.3.5 ELISA检测免疫小鼠脾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和IL-6
        2.3.6 FACS分析免疫小鼠脾细胞内的IFN-γ水平
        2.3.7 灭活病毒刺激的bmDCs对致死性JEV的保护率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乙型脑炎病毒强毒株与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JEV P3株对体内与体外树突状细胞的感染性研究
        3.3.2 乙脑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3.3.3 乙脑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分泌的改变
        3.3.4 乙脑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激活的影响
        3.3.5 乙脑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对T调节细胞分化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乙型脑炎病毒弱毒株与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
    4.1 前沿
    4.2 材料和方法(见3-2)
    4.3 结果与分析
        4.3.1 JEV SA14-14-2对树突状细胞的感染性研究
        4.3.2 JEV SA14-14-2感染树突状细胞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4.3.3 JEV SA14-14-2感染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分泌的改变
        4.3.4 JEV SA14-14-2感染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激活的影响
        4.3.5 乙脑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对T调节细胞分化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乙型脑炎病毒胶体金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重组质粒pKG-E的构建和JEV E蛋白表达
        5.3.2 JEV E单抗活性鉴定
        5.3.3 JEV E单抗特性分析
        5.3.4 检测病毒抗原的胶体金试纸条的设计
        5.3.5 检测病毒胶体金试纸条敏感性试验
        5.3.6 检测病毒胶体金试纸条特异性试验
        5.3.7 胶体金试纸条与RT-PCR方法符合率试验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活疫苗发生超敏反应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管理策略[J]. 孟娟,肖浩,张虹婷,贾巧茹,王良录.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0(06)
  • [2]猪源GⅠ JEV弱毒株SD-F120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D]. 王欣. 长江大学, 2020(02)
  • [3]日本乙型脑炎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NS2A真核表达差异的研究[D]. 韦冠东. 贵州大学, 2017(05)
  • [4]36例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分析和影像学特点[D]. 苗萌. 山东大学, 2014(11)
  • [5]预防接种后发生的过敏性休克及其他相关疾病参考诊断标准的探索性研究[D]. 常利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4)
  • [6]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非洲绿猴肾细胞)和减毒活疫苗不同接种方案的安全性观察分析[J]. 尹遵栋,罗会明,高君,张龙华,马福宝,周莉薇,石晓娟,鲁红莲,张振华,宁桂军,陈恩富,蒋征刚,张意坚,吴方,丁峥嵘,王金凤,岳丽,窦友剑,李军宏,李艺星.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03)
  • [7]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D]. 陈弟诗.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8]中国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D]. 包红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
  • [9]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安全性监测初步分析评价[D]. 吴冰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
  • [10]乙型脑炎病毒与树突状细胞的互作研究[D]. 李么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乙脑活疫苗接种后过敏反应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