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斋画报》中的武汉旧风俗

《点石斋画报》中的武汉旧风俗

一、《点石斋画报》中的武汉旧习陋俗(论文文献综述)

胡慧凌[1](2020)在《《点石斋画报》中的晚清民俗研究》文中提出《点石斋画报》创办于1884年,其出版发行的十五年正好是晚清中国风云变幻的时期。作为新闻画报,它始终在记录晚清一代的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尤其是画报对民风民俗的记叙很有价值,被称为“中国近代风俗画史”。作为较有代表性的民间材料,它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点石斋画报》民俗报道部分的深入研究,探索其最终所呈现出的面貌的原因。本文力图通过这一较为新颖的视角,运用“期待视野”理论进行阐释分析,以期拓展《点石斋画报》民俗学领域的研究范畴,加强理论创新与研究深度。本文首先梳理了《点石斋画报》产生的时空背景,并结合统计方法,分析了画报中民俗文化的占比与报道主体。接着,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主要从报道形态、切入角度与价值导向入手进行探索,提取民俗报道的特点。然后,以前面的分析为基础,深入挖掘了《点石斋画报》中民俗叙事的成因。这部分主要从报道人心理、受众心理和时代风气三方面进行分析,前两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与特色。从报道人不同的身份与价值取向以及受众的“期待视野”来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具有理论意义的探讨。最后,说明了画报中所报道的民俗对时代的影响。这部分主要从民俗流变、市民消费和时代发展三部分进行说明,展示了时代产物对时代的反哺作用。研究发现,《点石斋画报》中的民俗报道总体较为真实,存在部分虚构和不实的内容。画报最终的呈现状态与报道人的双重身份和文人传统、受众的“期待视野”,以及时代风尚有关。报道人对于《点石斋画报》的报道内容有明确的主体意识,他们基于自身的文人身份具备了明确的社会价值引导与批判的责任感,又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主动迎合受众需求。而受众自身对于画报的期待在限制画报报道内容的同时,也在被画报悄然改变。最终,这样一份各方影响下的产物,也对时代产生了属于自己的影响。

曹杰琪[2](2019)在《《点石斋画报》视野下晚清体育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洋务思潮和维新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兵式体操被引进中国,然后又有田径、球类等近代运动项目的陆续传入,与中国传统体育相融合构成中国近代体育的雏形。《点石斋画报》以其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了晚清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对于体育的报道,本文依托这些图像分析晚清时段体育的发展情况,为研究晚期体育提供依据。本文以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点石斋画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画报系统的梳理,汇总出画报中与体育有关的图像,并将这些与体育有关的报道大致分为传统体育、军事体育、西方体育、女子体育四个大类,又将之细分为14个小类。然后,对《点石斋画报》所报道的晚清体育进行分析,其中涵盖《点石斋画报》中晚清体育的阶段特征、传播内容和创作者,随后分析《点石斋画报》的报道特点及对晚清体育推动作用,最后分析《点石斋画报》中晚清体育的功能解读。《点石斋画报》虽然一直被广大学者所喜爱,对该画报反映的时事政治、科技与医学、文化历史和书画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相关体育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且都大多局限于西方体育或上海体育,未有从整体上对体育进行论述的。因此,本论文对于晚清体育的研究就有其一定的价值,不仅可以为《点石斋画报》研究的相关研究填上一小部分空缺,还可以为晚清体育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黄薇[3](2019)在《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文中认为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处在中西文明冲突与交汇点上的上海,社会生活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了明显的偏离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迄今尚无专门着眼于西方基督宗教传播对上海社会风尚的影响。实际上,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上海一直是西方在华传教运动的中心。天主教和新教在上海的传教与社会事业,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占有较大的份额和突出的地位。因此,作为城市宗教与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无疑受到了包括基督宗教文明在内的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此前数量众多的以上海近代化为题的研究着作中,多将“西方”视作一个整体,很少注意到他们因不同的身份、国籍、行业、宗教信仰等,而产生的差别。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劝说”和“规训”两个维度,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下在华基督教会与传教士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关注点的变迁,及其对上海社会风尚造成的影响。“劝说”是指通过运用各种策略,使被劝说者愿意采用劝说者提出的意见或行为趋向。“规训”则是一种“权力—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在文化上的规训,即通过文化风气的熏陶,风俗习惯的养成,乃至意识形态的灌输,从而将其纳入到与规训者相同的文化语境中,减少“西方人”在殖民化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摩擦。本文依据传教士出版的各种回忆录、书信集,中外教会机构的档案,教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大量书籍、期刊等中西文献,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全文共分六章,楔子部分阐述了鸦片战争前,西方世界各种游记、笔记里的中国形象,以及传教士初来中国时在生活上的各种摩擦与碰撞;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勾勒了基督宗教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简要描绘了基督教的传教情况,及其在中西思想交流、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基督教东来后,与上海本土文化相遇时的摩擦。教会如何旗帜鲜明地反对诸如缠足、溺婴、一夫多妻等陋俗;第三章讨论了基督教倡导的城市生活理念,诸如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俭朴衣着、注意公共卫生等;第四章聚焦于基督宗教对于神职人员、中国教牧的日常规训,以餐饮、衣着、居家环境等要求为例,反映出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互动;第五章讨论了基督宗教在上海这个城市环境下,如何对教徒进行道德约束以及灵性的培养,以及如何实施适度的惩戒。本文最后认为基督教是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而的,但基督教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其中包含人类社会某些基本的价值观,为上海城市的现代化提供了部分道德基础,因而能引起上海本土文化的共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福音事业,对城市现代化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这些观念主要的言说者和传播者,传教士们无法摆脱时代及其自身身份的局限性,这就决定这些观念影响的有限性。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帝爱国运动,特别是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的兴起,使得基督教会与传教士渐渐处于社会的边缘角色,虽然留下雪泥鸿爪却并不能给上海城市社会风尚的变化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沈冠东[4](2017)在《《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点石斋画报》作为晚清画报中的翘楚,有着较为丰富的图像叙事语言。从图像语言类型上讲,它属于具象性的图像语言,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图像语言的基本样式与表现手法,同时也吸收了当时西洋图像的创作技巧。语言是叙事的媒介,《点石斋画报》丰富的图像语言为其出色地完成图像叙事提供了物质基础。叙事关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所以叙事性图像对事件的叙述或再现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表达。这样图像叙事或叙事性图像中两个核心要素被突显出来,即图像语言与时空表达。它们是如何共同致力于叙事表达?语言和时空表达之间貌似不言自明的关系背后显现了相关学科对两者关系研究的忽视,本文试从文化哲学的理论视角切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因为无论语言还是时空表达都是人的行为方式与存在模式,具有深刻的文化特质。而语言自身又是最具内涵与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形式,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人的思维、观念以及行动。时空表达相对于语言系统更具有能动性,它是人们富含着时空思维与实践的行为方式,在文化哲学的学理下易于明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梳理了《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的文化语境。它是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的共同基石。因为晚清上海的城市发展与都市大众文化的勃兴催生了《点石斋画报》,反之画报自身也参与了晚清大众文化的建设。时空观念的革新是晚清都市大众文化特点之一,而时空观念的革新势必会影响到时空表达,这些通过画报的图像语言得以表征。为了明晰《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的关系,本文主要采取了类型分析法、文本细读法以及图像分析法逐一研究了画报的语言与时空表达。画报的图像语言包括基本语素与图式。此外图像中的大量文字语言也参与了图像叙事。本文依据《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时间的处理方法,类分了时空表达的类型,即单一叙事顷间的时空表达、混合顷间、空间的时空表达以及连续时间的多幅图像叙事的时空表达。在分别梳理了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两者之间主要呈现共生与互动关系的结论。共生关系主要表现在图像语言作为时空表达的介质而存在,以及时空表达作为图像语言的修辞。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图式与时空表达的互动、语图互动这两个方面。如果说《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的共生与互动关系,是一种普遍的、一般的关系,那么依据语言相对论理论,本文认为它们还存在一种个别、特殊的关系,这就是语言相对论关系——《点石斋画报》图像语言影响、反映了思维与行动(时空观念与时空表达)。这种影响可分为两个层次,即观念层次与行动层次。观念层次对应为时空观念与视觉思维,行动层次对应为晚清图像叙事的时空表达实践。综上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点石斋画报》作为晚清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儒家文化在遭遇西方近代文化时的冲突与交融。《点石斋画报》所呈现的文化图景,折射了我国传统循环往复、天圆地方的时间、空间观念的松动。对于晚清国人而言这些文化图景具有视觉的现代性启蒙作用,它从视觉层面裂变了中国人的传统视界,重塑了晚清国人的视觉经验;《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不仅存在着共生与互动的关系,还存在语言相对论关系。其中语言相对论关系突显了论文研究的文化哲学意义,即图像叙事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形式是文化的高度表征,它反映文化现象背后人的总体性。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化形态与社会之间的固有关系。

吴英杰[5](2017)在《晚清武汉民间赛会研究(1861—1912)》文中提出民间信仰活动是中国底层社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赛会活动则是民间信仰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形式。研究民间赛会,对于深入发掘中国社会的“底色”、中国社会内部的运作机制以及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民间信仰活动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应有关注,遑论民间赛会活动。近些年来民间信仰以及民间赛会活动的研究开始勃兴,但由于此项研究的兴起较晚,在研究的地域上一直呈现着较为集中的态势,很多地方的民间信仰及赛会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本文选取了学术界关注度很低,但城市地位很高的武汉地区作为探究的区域,探讨晚清时期武汉地区的民间赛会活动。晚清时期武汉的民间赛会活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赛会类型形式多样,举办的次数也十分频繁,而且拥有着较为系统的组织,完备的流程以及数量十分庞大的参与者。但是由于赛会声势浩大,参与人数众多,因而往往也会发生一些意外和冲突事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当时的现代知识精英和政府均对赛会活动的举办表示反对。但由于赛会活动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具有许多有益于地方社会的功能,因而赛会活动却又屡禁不止。同时,由于汉口早在1861年即开埠,西方势力随即进入武汉,赛会活动也不可避免地与西方势力以及西方文化发生关联。但是事实是,西方势力以及西方文化的聚集地汉口租界内并没有明令禁止赛会,因而租界内依然经常举办赛会,有时租界内的赛会活动甚至会刺激租界外的民众举办赛会。而且,至少在晚清时期,基督教并没有在武汉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也并没有影响赛会活动的举办。通过对晚清时期武汉地区赛会活动的探究,从中反映了当时武汉社会的几个特点:社会内部有着较强的组织和自我协调能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较为和谐;西方势力及文化的冲击较为微弱。

胡天璧[6](2016)在《《点石斋画报》“公共性”研究》文中认为从“公共性”视野下看《点石斋画报》,涉及了叙事和视觉传达两个层面的内容。叙事层面指的是画报图像的构成元素,以及图像群所表现出的选择偏好和观念倾向。文章通过对所涉人群最广的“医教”、“娱乐”图像群的提炼,以及对其他一些领域中涉及到“公共职能”和“公共意识”的案例的分析,探讨叙事表达中“空间公共化”、“群体大众化”、“性别平等化”、“类型多元化”、“职能公益化”、“民族意识崛起”、“媒介批判性”等特点。视觉传达层面上的“公共性”,一方面可以在“空间”、“视域”和“观看”等视角中构建;另一方面可以在作者对图文和生活的理解,以及图片的制作过程中发现端倪。首先,《点石斋画报》在视觉元素的表达上,偏好表现公共空间,即使在某些室内和私密空间的表现上也注意其开放性;从视域上来说,喜好展示开放的视角、全景视域,注重新的视觉载体的表现和制造连续的视觉景观;从观看的角度来讲,注意观者的聚集性、符号化和多样性,注意表现观者的多种观看行为,如围观、窥视,同时重视对画报外阅读者视觉心理的把握;其次,由“不同作者分步完成图像”所造成的图文错位,以及图像在表意传达上的误差,或者由于不同风俗观念造成的文化上的误读造成了视觉表达层“公共性”构建的偏差。文章通过“定性研究”和“图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画报叙事层面和视觉传达层面“公共性”特质的构建,对图像本体进行多层次解读,希望能在《点石斋画报》如何成为“近代中国人视觉性来源”和“晚清中国视觉世界构造元素”的探讨上进行一些推进。

李营菊[7](2016)在《《点石斋画报》对晚清社会的图像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是中国画报发展的繁荣时期,而在众多晚清画报中,创刊于1884年5月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是中国报业史上里程碑式的刊物。《点石斋画报》创办于晚清上海,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动荡多变的中国政治环境与西学东渐的上海社会环境使画报在多方势力的交叉中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创办人美查敏锐独到的窥探到画报在中国市场上的巨大潜力,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下制定出集文字与图像于一体,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独特表现形式。不仅用直观、形象的图像记录了晚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图像中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低门槛要求更是赋予社会底层民众获取信息、接触外边世界的机会,致使清末上海出现全民看报的社会现象,为社会变革、思想启蒙提供了宣传平台,奠定群众基础。开启了图像叙事的新时代,这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读图时代”。本文将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对《点石斋画报》进行探讨。以画报发行15年间的4665幅新闻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把惯于用在文学上的叙事与具有表意功能的新闻图像相结合,通过分析《点石斋画报》的图像,探讨晚清这一特殊时期的社会文化形成。根据叙事学的研究脉络,将本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对《点石斋画报》及叙事学的研究现状做总结、整理,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出本文的研究脉络;第二部分,将《点石斋画报》置于整个社会语境之中,分析晚清中国政治环境,上海的独特社会环境,以及先进的技术条件,凸显画报的生存状态及叙事前提;第三部分,分析构成叙事的三个必备要素:叙事者,包括以吴友如为代表的创作队伍和以《申报》团体为代表的经营团队;叙事文本,主要探讨叙事图像的特征以及图像叙事视角;叙事接受者,通过分析图像所呈现出的在沪国内外人口,来分析画报的叙事接受者;第四部分,着眼于图像内容,对图像进行解读。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时事战争、国内女性和外来新科技作为这部分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画报在当时多种主客观因素作用下所形成何种叙事倾向;第五部分,探讨叙事者在何种叙事方法下完成叙事;第六部分,在前四部分的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图像的叙事功能与困境。《点石斋画报》无疑是晚清上海社会的形象记录者,但同时也存在叙事的表层化不足,与真实历史相比存在一定的偏差。《点石斋画报》无疑为晚清上海的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以期对当下的研究做点滴贡献。

葛传海[8](2015)在《画报反映下的清末社会文化 ——以《戊申全年画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庚子事变后,清政府的统治愈发动摇,民族危机亦愈发深刻。为此,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革新的方案与内容所涉及的广度及深度均超过之前的历次改革,扩展至政治、军事、教育、商业、法律等重要领域,企图建构新的秩序以维持统治。在倡导新政改革的同时,办报热潮如同雨后春笋,以民办报刊为主的舆论监督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以揭露现实、传播思想、启迪民智为己任。《戊申全年画报》便是代表之一。《戊申全年画报》所报导的内容与评论是以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新政与立宪时期的社会政治概况为主,适逢该年是光绪和慈禧两宫先后驾崩、宣统继承帝位之际,因此,这个时间范围尤为重要。当政局动乱、改革造成了重大的利益分配问题,又正值王朝易主、强势的领导不在,社会乱象与社会矛盾丛生。本文立足于《戊申全年画报》,辅之以其他史料,通过对清末社会旧习、社会新动以及社会控制这三个面向的分析,探讨清末光宣政权交接之际的社会秩序以及新政推行的社会效应,考察清末社会转型的特点,诠释清廷统治秩序分崩离析之势。从画报中推论出此时清末社会的几点变化:第一,社会变化与时局脉动紧密联系;第二,传统习俗、旧思想与新式风尚并存;第三,即使吏治的整顿和制度的改革已经启动,但依旧弥漫着腐朽的气息;第四,传统礼治规范在民间的影响力进一步削弱。

康保成[9](2012)在《生活就是民俗——关于民俗文化与都市发展的若干思考》文中认为生活就是民俗,都市民俗就是都市居民长期积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无论过去抑或当今,都市中都会同时具有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和种种陋俗,这二者都应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真正的都市新民俗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以人为本,而不是作秀。政府在民俗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若能及时把握都市民俗的建设方向,采取正确措施,就能成为移风易俗的主导力量。

苏全有,岳晓杰[10](2011)在《对《点石斋画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指出近30年来,学术界对《点石斋画报》的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这些成果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对画报本身的研究,二是对画报深层次的挖掘。第一层面对画报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对其办刊宗旨和经营理念以及内容和画师进行了研究。第二层面分析了画报中隐含的因素,从多元化角度对画报进行了深入探讨。至于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料整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素质等方面。

二、《点石斋画报》中的武汉旧习陋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石斋画报》中的武汉旧习陋俗(论文提纲范文)

(1)《点石斋画报》中的晚清民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第一章 《点石斋画报》产生的背景及民俗事项报道
    1.1 《点石斋画报》产生的时空背景
        1.1.1 晚清社会状况(1884-1898)
        1.1.2 作为《点石斋画报》产生土壤的上海
    1.2 《点石斋画报》中的民俗文化的占比
        1.2.1 民俗内容分类与占比
        1.2.2 民俗报道数量与占比统计
    1.3 《点石斋画报》中民俗事项报道主体
        1.3.1 古俗旧理,管窥传统
        1.3.2 新知格致,西学东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点石斋画报》中民俗报道的特点
    2.1 民俗报道图文互释的报道形态
        2.1.1 遵从左图右史的传统
        2.1.2 兼及不同受众群
        2.1.3 重趣味性雅俗共赏
    2.2 民俗报道切入角度与价值导向
        2.2.1 “新”与“异”的展示
        2.2.2 “旧”与“陋”的暴露
        2.2.3 推陈出新的价值导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点石斋画报》中民俗叙事的成因
    3.1 从民俗叙事看报道人心理
        3.1.1 中下层文人的价值取向
        3.1.2 报道人的叙事特色
        3.1.3 文人理想与商业利益的交织
    3.2 从民俗叙事看受众心理
        3.2.1 受众的“期待视野”
        3.2.2 受众心理分析
    3.3 时代风气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点石斋画报》中所报道的民俗对时代的影响
    4.1 对民俗流变的影响
        4.1.1 旧民俗的改造与消亡
        4.1.2 新民俗的产生与繁荣
    4.2 对市民消费的影响
        4.2.1 晚清上海的消费潮流
        4.2.2 民俗报道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4.3 对时代发展的影响
        4.3.1 时代启蒙作用
        4.3.2 性别观念的改变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点石斋画报》视野下晚清体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21世纪前对于《点石斋画报》的研究
        1.4.2 进入21世纪后有关于《点石斋画报》的研究
        1.4.3 对晚清体育的研究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内容分析法
        2.2.3 个案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研究结论与讨论
    3.1 《点石斋画报》概述
        3.1.1 《点石斋画报》的诞生背景
        3.1.2 《点石斋画报》的刊行情况
        3.1.3 《点石斋画报》的社会影响
    3.2 晚清时期体育发展的背景
        3.2.1 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
        3.2.2 晚清上海的社会背景
        3.2.3 影响晚清体育发展的社会思潮
    3.3 《点石斋画报》中体育的阶段性特征
    3.4 《点石斋画报》中体育传播内容
        3.4.1 晚清军事体育
        3.4.2 晚清西方体育
        3.4.3 晚清传统体育
        3.4.4 晚清女子体育
    3.5 《点石斋画报》中体育内容的创作者
    3.6 《点石斋画报》的报道特点及对晚清体育推动作用
        3.6.1 《点石斋画报》中晚清体育的报道特点
        3.6.2 《点石斋画报》对晚清体育的推动作用
    3.7 《点石斋画报》中晚清体育的功能解读
    3.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及研究回顾
        (一) 选题意义
        (二) 部分概念界定
        (三) 研究回顾
    二、史料运用
        (一) 在沪出版的教会期刊概述
        (二) 其他史料
楔子: 到中国去!
    (一) 想象中的异邦
    (二) 艰难的开始
第一章 近代基督宗教在上海的传播和发展
    一、成功与失败: 基督教在沪的早期活动
    二、挑战和回应: 条约体制下基督教在上海的传播
        (一) 开埠初期上海城市发展与移民潮
        (二) 鸦片战争后上海天主教发展
        (三) 基督新教在上海的发展
    三、调整与适应: 蓬勃发展的福音事业
    四、吸纳与融合: 城市生活中的西方元素
第二章 劝说: 基督教反对什么?
    一、传教士与在华西人的反缠足运动
    二、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禁烟运动
    三、传教士对近代中国女性生活的认识和批判
    四、传教士对中国一夫多妻制的再诠释
第三章 劝说: 基督教赞成什么?
    一、性别与任务: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
    二、健康与卫生: 怎样居住在大城市?
        (一) 教会与城市公共卫生
        (二) 个人生活与卫生理念
    三、滋养与修饰:怎样做一个近代都市人?
        (一) 西食东渐
        (二) “假辫子”和“剪辫子”
    四、观剧与体育:怎样做一个时髦的青年
        (一) 走,我们看戏去
        (二) 运动也快乐
第四章 规训:宗教戒律中的行为养成
    一、餐食有礼、进退有度
    二、都会时尚与着装规训
        (一) 教会的基本着装理念
        (二) 服饰变革风潮下的教会着装取向
        (三) 时尚潮流中的基督教会的规训
        (四) 女传教士的时尚天性与自我规训
    三、居住环境的布置
第五章 :规训:灵性追求和道德约束
    一、基督徒的日常生活
    二、基督徒的娱乐休养
    三、基督教会的规训与惩戒
结论: 基督宗教在上海:殖民沧桑中的“文化掮客”
附录一: 汉语基督教文献库中日常生活类文献书目
附录二: 近代江南地区出版饮食类书籍
附录三: 近代教会在沪文化机构选录
附录四: 本文主要图表目录
附录五: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致谢

(4)《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相关概念释义
        1.2.1 选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1.2.2 相关概念释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的文化语境
    2.1 城市与市民意识
        2.1.1 晚清上海的城市发展:从"夷场"到"洋场"
        2.1.2 新兴市民阶层的产生
    2.2 华洋杂处空间下的都市文化
        2.2.1 西学东渐与西方物质文化的输入
        2.2.2 大众文化萌发
    2.3 图像消费市场的兴起
        2.3.1 市民图像阅读需求的增长
        2.3.2 现代印刷技术的引进
        2.3.3 民间杰出职业画师的参与
第3章 《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的语言分析
    3.1 图像叙事中的语言
        3.1.1 语言及图像语言
        3.1.2 图像语言的语素与图式
    3.2 《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图像语言的基本语素
        3.2.1 人物形象
        3.2.2 建筑群像
        3.2.3 山水树木
        3.2.4 器物形象
    3.3 《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图像语言的基本图式
        3.3.1 聚焦式
        3.3.2 散点式
        3.3.3 全景式
    3.4 《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文字语言
        3.4.1 图文组合形式
        3.4.2 文字语言特点及作用
第4章 《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的时空表达类型
    4.1 单一叙事顷间的时空表达
        4.1.1 起始顷间
        4.1.2 决定性顷间
        4.1.3 一般描述性顷间
    4.2 混合顷间、空间的时空表达
        4.2.1 同时异地
        4.2.2 同地异时
        4.2.3 异时异地
    4.3 多幅图像叙事的时空表达
        4.3.1 主题并置型
        4.3.2 线性情节型
第5章 《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的共生互动
    5.1 共生关系
        5.1.1 图像语言作为时空表达的介质
        5.1.1.1 空间的形塑
        5.1.1.2 时间的隐喻
        5.1.2 时空表达作为图像语言的修辞
        5.1.2.1 图像语言:作为符号的能指
        5.1.2.2 时空表达:符号的修辞
    5.2 互动关系
        5.2.1 图式与时空表达的互动
        5.2.1.1 主旨式
        5.2.1.2 交叠式
        5.2.1.3 流布式
        5.2.2 语图互动
        5.2.2.1 文字语言的语象建构
        5.2.2.2 语象与图像的时空同构
        5.2.2.3 语象与图像的时空异构
第6章 《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的语言相对论
    6.1 观念层
        6.1.1 时空观念的默化
        6.1.2 视觉的现代性启蒙
    6.2 行动层
        6.2.1 近代连环画创作的先声
        6.2.2 版画、文学插图的仿效
        6.2.3 图像新闻形态的基本确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5)晚清武汉民间赛会研究(1861—19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论文空间界定
        (二) 论文时间界定
        (三) 民间赛会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一) 研究状况的回顾
        (二) 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武汉民间信仰与祠庙分布情形概述
    一、武汉民间信仰概述
        (一) 武汉民间信仰的类型
        (二) 武汉民间信仰的特点
    二、武汉民间祠庙的分布情形
        (一) 晚清时期武汉地区的主要祠庙
        (二) 晚清时期武汉地区祠庙的特点
第二章 武汉的民间赛会
    一、赛会的类型及其活动形式
        (一) 赛会的类型
        (二) 赛会的程序和仪式
    二、赛会的组织及其经费来源
        (一) 组织形式
        (二) 经费来源
第三章 政府、媒体与赛会
    一、赛会中的意外与媒体态度
        (一) 意外
        (二) 媒体态度
    二、政府的管控及其成效
        (一) 清代律法中有关赛会的规定
        (二) 禁与弛的纠结——地方政府对民间信仰活动的态度
        (三) 政府管控的形式及其效果
第四章 武汉民间赛会与地方社会
    一、赛会的功能
        (一) 娱乐功能
        (二) 商品贸易功能
        (三) 社会交往功能
        (四) 教化功能
        (五) 社区整合功能
        (六) 对民间文艺发展的促进功能
    二、从赛会窥视晚清武汉地方社会的一般特征
        (一) 社会内部的组织与自我协调能力
        (二) 较为和谐的政府与社会关系
        (三) 西方文化微弱的冲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点石斋画报》“公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公共性”的叙事性呈现——以《点石斋画报》中的医教、娱乐、商业、市政生活为例
    第一节 “新学”与“旧学”——“公共性”视野下的教育图景
        一、教育领域“公共性”的构建
        二、表现特色
    第二节 西式医疗的引入——“公共性”视野下的医疗图景
        一、医疗“公共性”的构建
        二、表现特色
    第三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公共性”视野下的娱乐生活
        一、娱乐领域“公共性”的构建
        二、表现特色
    第四节 商会——商业图景中可见的“公共空间”
    第五节 救火会——市政建设中“公共领域”典型样态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公共性”的视觉化呈现——视觉传达中的空间、视域、观者和误读
    第一节 公共空间
        一、对公共空间的偏好
        二、室内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开放性
    第二节 开放的视域
        一、全能视角
        二、新式视觉载体与视觉旅行
        三、连续的视觉全景
    第三节 大众观看
        一、观看者:聚集、符号化、多样性
        二、观看者的视角与行为
        三、画报阅读者的观看
    第四节 “公共性”视角下的误读
    本章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鸣谢

(7)《点石斋画报》对晚清社会的图像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叙事学及图像叙事研究现状
        (二)《点石斋画报》研究现状
    三、理论依据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点石斋画报》的图像叙事条件
    一、石印技术孕育图像叙事新时代
    二、西学东渐造就图像叙事新环境
        (一)晚清政治文化环境
        (二)晚清上海社会环境
第二章《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的构成要素
    一、叙事主体
        (一)以吴友如为代表的创作团队
        (二)以《申报》团体为代表的经营团队
    二、叙事文本
        (一)繁杂多样的文本内容
        (二)长于说教的叙事视角
    三、叙事接受者
        (一)上海华人
        (二)上海外侨
第三章《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解读
    一、战争叙事
        (一)中法战争中的精神胜利法
        (二)中日战争中的刻板印象
    二、女性叙事
        (一)延续封建礼教
        (二)启蒙近代思想
    三、科技叙事
        一、文化接纳
        二、文化冲突
第四章《点石斋画报》的多元叙事方法
    一、“画中有话”:图文互补叙事方法
    二、新闻故事化:介于小说与新闻之间的叙事方法
    三、叙事时间化:连续报道的叙事方法
    四、叙事空间化:主题并置的叙事方法
第五章《点石斋画报》的图像叙事功能与困窘
    一、图像叙事的功能
        (一)开启读图时代
        (二)促进思想启蒙
        (三)佐证晚清历史
    二、图像叙事的困窘
        (一)描绘社会的浅层化
        (二)记录历史的差错化
        (三)构建新事物的主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画报反映下的清末社会文化 ——以《戊申全年画报》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戊申全年画报》之时局背景、创办
    第一节 《戊申全年画报》之时局背景
    第二节 《戊申全年画报》之创办
第二章 《戊申全年画报》反映下的清末社会旧习及其改造
    第一节 民间信仰的是与非
    第二节 烟毒的危害与禁烟
    第三节 娼妓
第三章 《戊申全年画报》反映下的清末社会新动及其表现
    第一节 婚丧习俗的新与旧
    第二节 西学传播下国人观念的整合
    第三节 兴学与社会诉求
第四章 《戊申全年画报》反映下的清末社会控制
    第一节 新式警察制度与社会治安
    第二节 司法制度的转型与困境
    第三节 两宫国丧礼制及社会反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生活就是民俗——关于民俗文化与都市发展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0)对《点石斋画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画报本身的研究
    (一) 《点石斋画报》资料整理研究
    (二) 办刊宗旨及经营理念研究
    (三) 画报内容解读和画师吴有如研究
    (四) 停刊时间研究
二、对画报深层次的挖掘
    (一) 对画报中传统因素的研究
    (二) 对外国形象的研究
    (三) 对地域性特征的研究
    (四) 新兴学科视角研究
三、问题与不足
    (一) 资料整理方面
    (二) 研究内容方面
    (三) 研究方法方面
        第一, 理论运用方面。
        第二, 比较研究法。
        第三, 跨学科研究方法。
    (四) 研究者素质方面

四、《点石斋画报》中的武汉旧习陋俗(论文参考文献)

  • [1]《点石斋画报》中的晚清民俗研究[D]. 胡慧凌.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2020(01)
  • [2]《点石斋画报》视野下晚清体育的研究[D]. 曹杰琪.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7)
  • [3]劝说与规训:基督教与近代上海社会风尚[D]. 黄薇. 上海大学, 2019(02)
  • [4]《点石斋画报》图像叙事中语言与时空表达的关系研究[D]. 沈冠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5]晚清武汉民间赛会研究(1861—1912)[D]. 吴英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6]《点石斋画报》“公共性”研究[D]. 胡天璧.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7]《点石斋画报》对晚清社会的图像叙事研究[D]. 李营菊. 西南大学, 2016(02)
  • [8]画报反映下的清末社会文化 ——以《戊申全年画报》为中心的考察[D]. 葛传海.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
  • [9]生活就是民俗——关于民俗文化与都市发展的若干思考[J]. 康保成. 民俗研究, 2012(01)
  • [10]对《点石斋画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苏全有,岳晓杰.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  

《点石斋画报》中的武汉旧风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