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秀平,韩丽丽,胡新煜,徐健,张立昌[1](2021)在《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现阶段体系最全面的工程类专业教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范畴明确定位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体现在毕业要求的八个能力中。以复杂工程问题的内涵分析入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来有效支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地方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支撑。

黄俊,冯曰海,张德库,王克鸿[2](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面向"新工科"背景,基于创新创业型实践性教学理念,运用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模式,采用企业实践课程、企业实习、驻企毕业设计等多元化企业培养方式,创新构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较好地实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以期为材料类"新工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李擎,崔家瑞,杨旭,阎群[3](2020)在《基于工程认证持续改进理念的云景互动实践教学平台》文中指出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产出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的指导下,搭建了"云景"互动实践教学平台。"景"是指实体教学资源,其中包括自制的实验设备和配套的实验软件、计算机终端和手机APP等教学资源,学生在"景"中完成各门实践课程的具体实验项目。"云"是基于IMoodle环境的课程教学管理平台,具有教学资源共享、智能考核评价、优秀案例汇聚、学生能力提升指导四大功能。其中,智能考核评价功能完成对学生过程数据的自动打分和报告的自动分档及关键段落标注,方便教师最终评分;学生能力提升指导功能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阶段性达成度设定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下一学期可选修的实验项目,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持续改进。三年的应用效果表明,该平台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实践类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对于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陈宇[4](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薛黎萍[5](2020)在《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离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基于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视角》文中提出本论文以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相关理论为分析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梳理了 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从专科到本科、从蚕桑农科到蚕桑绸多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与地方蚕丝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特点及其若干启示。我国近代蚕丝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苏州地区作为我国蚕丝业的重镇,蚕丝高等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一直处于我国蚕丝高等教育发展的前列。在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蚕丝教育的初步发展及服务于产业的阶段。1911年,上海女子蚕业学堂转变为公立性质,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堂,迁往苏州浒墅关继续办学,1912年再一次正式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迁校上海和四川两地,1941年沪分校停办也转入四川。抗战结束后,学校搬往浒墅关复校。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蚕桑专科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及服务于产业的阶段。学校经过建国初期的归并与调整,蚕桑专科教育逐步走向正轨。经过调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与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合并,合并后学校改称公立蚕丝专科学校。但此后随着政治运动的起伏,学校所身处的教育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艰难处境中曲折前进,学校的名称也经历了若干次改变,195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第三阶段,是20世纪后半叶蚕、丝分家后丝绸本科教育发展及服务于产业的阶段。1956年在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基础上,实行蚕、丝分科建校,建立中专性质的江苏省立丝绸工业学校。1958年江苏省立丝绸工业学校更名为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学校性质从中专上升为大专。1960年,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性质,建立苏州丝绸工学院。在这个阶段,苏州蚕丝高等教育在专科、本科两个层次上有计划地发展并服务于产业,直到20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苏州蚕丝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的更大发展,服务于产业的手段。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的创办与发展,既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方面,也是行业高校与实际产业互动发展的一个鲜活案例。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本质要求,它主要体现在:培养产业所需人才是行业高校社会服务的核心;面向产业开展科学研究是行业高校社会服务的基础;解决产业实际问题是行业高校提供的直接社会服务。

沈南燕,李静,刘丽兰,钱晖,方明伦[6](2019)在《面向智能制造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课程标准探索》文中指出论文围绕智能制造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课程标准进行了探索:首先介绍该课程所应具备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介绍课程培养目标和以四个模块为核心的课程结构,随后分层次详细阐述课程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实践平台并以重点课程为例展现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

陈飞[7](2019)在《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同时带来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对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维修保养、安装调试类一线技术人才的急需。然而,当前处于探索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已经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训设备和师资不足、实训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脱节等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矛盾,因此本文确立中职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为研究方向。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课程理论研究,确立了以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理论基础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通过对工业机器人企业调研和分析,确立了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结归纳面向中职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并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在读学生的调研,在学习领域的基础上优化了实训课程结构,确立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课程为目标,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能力素养、企业实习实训模式,形成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框架。基于项目课程特点、职业能力导向、行动导向等教学思想,以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对已构建好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工业机器人维护与保养》为例进行了课程项目的构建和优化,并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视角,合理选取企业实际工作案例,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方式进行了教学设计研究。最后,本文以当前中职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案例为对象,分析了产教融合模式,以及当前产教融合效果,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策略。

陈楚芬[8](2019)在《AB公司经营诊断报告》文中指出自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导致企业的经营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情况常常使中小企业业主、经营者应接不暇。而事实上,企业的生命力也非常脆弱,不仅要迎接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挑战,还要应对同行竞争对手。笔者认为,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市值高低,每家企业都应作一次全面、整体的诊断。深入剖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瓶颈以及阻碍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一一对症下药。该论文主要研究德国一家自动化公司目前在中国的经营现状以及在当前形势下业务开始出现增长放缓的现象;与此同时,该公司也面临着技术先进、产品更新迭代快,相关管理和营销策略跟不上业务和规模的发展。由于该企业为德资企业,亦是家族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没有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地化管理,导致其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受文化影响出现“大锅饭”现象。本文精心设计了一套科学、客观的访谈表,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并通过与该公司管理高层进行多达20次深度访谈、座谈方式,并且运用了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EFE和IFE内外部矩阵分析、SWOT分析等诊断工具,对当前该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信息收集,在对所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并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试分析该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发展战略、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给出诊断建议。

杨盼盼,闫茂德,左磊,龚贤武[9](2019)在《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近年来长安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自动化专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围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这一核心议题,采用项目导向方式,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项目训练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就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陈锐鸿[10](2019)在《工业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工业自动化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技术,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工业自动化是工业4.0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走向智能化的关键技术。针对当前工业自动化人才需求的特点,文章从研究分析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开发能力训练三个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出发,在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项目研发能力培养体系等方面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业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二、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度定位
2 自动化专业中复杂工程问题内涵
    2.1 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分析问题
    2.2 复杂工程问题涉及多方面技术和工程等因素必须考虑因素间的矛盾和冲突
    2.3 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抽象模型才能得以解决问题且在建模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意识
    2.4 突破常规方法思维适应变化的工程问题
    2.5 影响工程问题的因素超出专业工程实践标准和规范的驾驭能力培养
    2.6 问题相关各方利益的兼顾
    2.7 面向较高综合性的工程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
3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体系
4 结语

(2)“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卓越计划”企业培养目标
2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模式
    2.1 创新创业型实践性教学模式
    2.2 校企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
3 多元化实施方式
    3.1 企业课程
    3.2 毕业实习
    3.3 毕业设计
4 结语

(3)基于工程认证持续改进理念的云景互动实践教学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云景”互动教学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三、 “景”端资源设计
    1. 自制的实验教学设备。
    2. 配套的实验系统软件。
    3. 编写了系列配套实训教材和讲义。
四、 “云”端管理平台设计
    1. 教学资源共享。
    2. 智能考核评价。
        (1) 预习测试。
        (2) 过程数据智能打分。
        (3) 方案及报告查重。
        (4) 方案及报告自动分档。
        (5) 方案及报告教师最终评分。
        (6) 实验项目成绩。
        (7) 课程成绩打分。
    3. 优秀案例汇聚。
    4. 学生能力提升指导。
五、 平台应用成果
六、 结论

(4)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留学和留学生
        (二)来华留学生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五、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七、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三)相关借鉴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离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基于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蚕业生产及蚕业教育的研究
        (二) 关于丝绸教育的研究
        (三) 关于行业高校的研究
        (四) 关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五) 关于20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蚕丝高等教育
        (三) 行业高校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苏州地区蚕丝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蚕丝教育创始背景
    二、20世纪上半叶苏州地区蚕丝教育发展过程
    三、20世纪上半叶苏州地区蚕丝教育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 面向产业的蚕业人才和制丝业人才培养
        (二) 面向产业的蚕种科学研究
        (三) 蚕种及制丝技术的改进与推广
第二章 建国后苏州地区蚕桑专科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蚕桑专科教育发展背景
    二、苏州地区蚕桑专科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苏州地区蚕桑专科教育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 面向产业的蚕桑农业人才培养
        (二) 面向产业的蚕桑农业科学研究
        (三) 蚕桑技术的推广和服务
第三章 蚕、丝分家后丝绸本科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丝绸高等教育发展背景
    二、苏州地区丝绸本科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苏州地区丝绸本科教育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 面向产业的丝绸专业人才培养
        (二) 面向产业的丝绸科学研究
        (三) 丝绸技术的改造和开发
第四章 行业高等学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一、行业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之核心:培养产业所需人才
        (一) 适时增设调整专业,满足产业基本的发展需求
        (二)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 扩大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满足产业多层次的发展需求
    二、行业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之基础:面向产业开展科学研究
        (一) 应用研究:解决产业技术和工艺问题
        (二) 基础研究:夯实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石
    三、行业高等学校的直接社会服务: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一) 参与产业技术改造与推广
        (二) 参与产业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面向智能制造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课程标准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课程特征
三、设计思路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结构
四、“数字制造工艺”模块
五、“智能制造装备”模块
    (一)““数控机床与制造系统”实践环节
    (二)““工业机器人”实践环节
六、“工业自动化”模块
    (一)““自动化控制基础”实践环节
    (二)““工业以太网基础”实践环节
七、“现代信息技术”模块
    (一)““制造业信息化”实践环节
    (二)““人工智能基础”实践环节
八、实践平台与实践课程设计实例
    (一)实践平台
    (二)实践课程设计实例
        1. 实践的目的与要求
        2. 实践平台
        3. 实践内容
        4. 实践考核
九、结论

(7)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发展水平提升
        二、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
        三、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引领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机器人教育研究
        二、实训课程建设研究
        三、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课程体系相关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学校
        二、工业机器人专业
        三、实训课程体系
    第二节 课程相关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行动导向教学观
        三、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第三章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与实训课程现状分析
    第一节 网络信息调查
    第二节 企业问卷调研
        一、企业一线技术员工学历层次分析
        二、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三、企业对中职学生专业能力需求
        四、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工作岗位群
        五、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分析
    第三节 学生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一、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和专业认知分析
        二、实训课程调查分析
        三、实训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四、学习能力分析
    第四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岗位需求量大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
        三、工业机器人专业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四、中职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结构不完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第一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整体思路
    第二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具体方式
    第三节 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第四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注意问题
        一、以岗位职业素养和工作过程为基本要素
        二、以职业适用性原则分配理论课程教学
        三、加强实训课程课时安排,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实施
    第一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第二节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二、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第三节 学习领域转化
    第四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结构优化
        一、实训课程体系分析
        二、实训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第五节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构建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实训课程优化和实施策略
    第一节 实训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与内容组织
        一、实训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二、实训教学案例设计
    第二节 实训课程教学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一、实训课程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二、教学评价问卷综合分析
    第三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产教融合实训课程体系案例分析
        一、校中厂模式——以顺德勒流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二、厂中校模式——以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为例
    第四节 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实施策略
        一、专业建设方向融合
        二、课程建设标准融合
        三、实训项目建设融合
        四、师资团队建设融合
        五、考核评价机制融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AB公司经营诊断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企业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诊断国外研究现状
        1.2.2 企业诊断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企业诊断理论及外部环境分析
    2.1 企业诊断的基本理论
    2.2 外部环境分析
        2.2.1 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2.2.2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B公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AB德国总部概况
        3.1.1 发展历程
        3.1.2 产品和技术特点
        3.1.3 与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技术差异化
    3.2 AB中国公司概括
        3.2.1 组织架构
        3.2.2 业务发展
    3.3 新形势下AB公司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B公司经营诊断分析
    4.1 诊断方法
    4.2 发展战略
        4.2.1 AB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4.2.2 EFE矩阵分析
        4.2.3 AB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2.4 IFE矩阵分析
        4.2.5 发展方向特征
    4.3 营销模式分析
        4.3.1 区域布局分析
        4.3.2 行业覆盖分析
        4.3.3 销售渠道分析
        4.3.4 市场推广分析
        4.3.5 业务属性分析
    4.4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
        4.4.1 人员培训
        4.4.2 绩效考核
        4.4.3 激励机制
        4.4.4 薪酬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诊断建议解决方案
    5.1 SWOT备择战略匹配
    5.2 营销模式调整措施
        5.2.1 营销模式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5.2.2 营销模式调整的可行性分析
        5.2.3 实施调整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5.3 建立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
        5.3.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5.3.2 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制
        5.3.3 建立具有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及优化现有薪酬体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脱节。
    2. 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3. 人才培养模式僵化。
    4. 学生创新意识欠缺。
三、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1. 根据自动化领域企业具体需求, 修订2016版培养方案。
    2. 围绕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目标, 构建以项目为导向的交叉融合式课程体系。
    3. 以项目为导向, 形成了“四层次, 三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4. 以项目为导向, 优化资源配置, 开展创新项目训练。
    5. 打破校企壁垒, 促进师资交流, 提升教师创新实践能力。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 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探索。
    2. 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学校内部改革。
    3. 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4. 强化监管考核。
五、结束语

(10)工业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特点
2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3 实施效果
4 结束语

四、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实践探索[J]. 刘秀平,韩丽丽,胡新煜,徐健,张立昌.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21)
  • [2]“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J]. 黄俊,冯曰海,张德库,王克鸿.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1(02)
  • [3]基于工程认证持续改进理念的云景互动实践教学平台[J]. 李擎,崔家瑞,杨旭,阎群.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4)
  • [4]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离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基于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视角[D]. 薛黎萍. 苏州大学, 2020(03)
  • [6]面向智能制造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课程标准探索[J]. 沈南燕,李静,刘丽兰,钱晖,方明伦. 大学教育, 2019(11)
  • [7]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陈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8]AB公司经营诊断报告[D]. 陈楚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J]. 杨盼盼,闫茂德,左磊,龚贤武. 教育教学论坛, 2019(08)
  • [10]工业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 陈锐鸿. 山东工业技术, 2019(04)

标签:;  ;  ;  ;  ;  

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