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地区蜥蜴动物及其生态学

广东韶关地区蜥蜴动物及其生态学

一、广东省韶关地区蜥蜴类动物及其生态(论文文献综述)

蒋梦冉[1](2018)在《基于水生木本植物的复层水景植物配置模式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改善纯草本水景绿化结构单薄、养护程度过高、净水效应和造景效果受季节影响较大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水湿生木本植物的水景复层植物配置方法,将水生的木本与草本植物相结合,构建层次丰富的水体植物景观。水景复层植物配置方法集艺术性、生态性、经济性于一体,符合生态水景的需要。本文采用文献归纳、野外调查、试验研究等方法,对两个公园水景植物景观进行案例调查和分析,同时开展水生、湿生木本植物资源调研和总结,补充部分水适应性研究佐证。在此基础上,运用水生植物造景的相关原理,构建出基于木本植物的水体复层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并通过试验,对配置模式植物生长状况及水质保持效果进行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海珠湖湿地公园水景调查中,统计共有水生草本植物54种,水湿生木本植物28种。主要配置方式有纯草本群丛、乔木-草本群丛,乔木-灌木-草本群丛。水中复层群落主要以落羽杉、水杉作为建群种。明湖公园应用水生草本植物50种,水生木本植物种类达18种,植物造景以水生木本-挺水草本构成的复层水景为主。2.根据筛选原则,在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宜华南地区的水湿生木本植物46种,草本植物23种。对淹水处理的香港算盘子、喜树、马甲子、梨果榕及方枝蒲桃的根系活力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马甲子、梨果榕根系活力较大,对水适应性更强。对香港算盘子进行淹水、干旱等4种条件的处理,测定其光合作用。结果表明,香港算盘子在淹水3cm的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3.运用美学、生态群落学、植物造景原理,构建9种水景复层植物配置模式,测定每种配置模式中水体的TN、NH4+-N、TP、CODCr、浊度和pH。结果表明9种配置均对水质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其中T7(串钱柳+神秘果+黄槿-水团花-淮叶萍)和T8(香港算盘子-石菖蒲+鸢尾+香菇草-苦草)这两个组合的综合净水效果较好,优于T10(纯草本组合)。试验结束时,13种木本植物仍表现出良好的水适应性。在试验基础上对配置模式进行优化,提出6种改进模式。

汪巧云,张富华,吴诗宝,邹翠云,张莉[2](2017)在《广东是否有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的自然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一直认为广东有圆鼻巨蜥的自然分布,但缺乏科学证据支持。我们在文献分析、访问调查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圆鼻巨蜥生态习性和栖息地知识,对广东是否有该物种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广东历史上有圆鼻巨蜥的自然分布;文献资料记载的韶关、云浮、深圳和阳江发现的圆鼻巨蜥实体实为走私放生或走私途中逃离的个体,不是本地种;296名受访者中仅茂名有2人在野外见过圆鼻巨蜥,但为当地林业局放生的走私个体;在野外布设的21条样线上没有观察到圆鼻巨蜥实体或痕迹;清远、韶关、云浮属亚热带气候,气温较低,并不适宜热带动物巨蜥生存;茂名和阳江气候偏热,自然环境符合巨蜥对栖息地的要求,在阳江放生的圆鼻巨蜥种群可能已经存活下来,且建立了自然种群,大致的分布范围是茂名林洲顶鳄蜥自然保护区、阳江百涌保护区和漠阳江流域,但数量相当稀少;在韶关等地放生的个体,可能由于气候原因没有存活下来。本研究有助于科学制定广东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俞方洁[3](2017)在《横断山区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横断山区包括川西高原、藏东和滇西地区。通过对上述地区典型遗址的层位关系、器物形态以及碳十四等数据的综合分析,首先构建起横断山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将旧石器文化分为三个区域类型,将新石器时代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确立了这一地区石器时代的考古编年体系。对比研究了这一地区与我国华北、欧洲、东南亚、南亚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认为旧石器时代三个区域类型分别与华北小石器文化、东南亚和平文化和旧大陆西侧莫斯特文化关系密切,新石器时代四个阶段与甘青地区、南亚东北部、东南沿海和东南亚亦有文化交流。尝试运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引入环境考古学、人地关系、分子遗传学及语言学的方法论,以个案研究结合综合分析,深入剖析了横断山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的成因,复原了考古学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如何更好地展开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进行了新的探索。通过对这一区域的综合研究,认为横断山区作为人类起源地的可能性不大,它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现代人从非洲向东亚迁徙的重要通道。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横断山区石器工业处于南北技术的交汇地带,东北部受华北小石器技术直接影响,东南部与旧大陆西侧莫斯特工业密切相关,西部作为“和平文化技术丛”的发源地对我国华南、东南亚中石器时代石器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石器时代,横断山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横断山区东北部(岷江上游、大渡河上游)受到了来自陕甘宁庙底沟类型的直接影响,这里发现了庙底沟类型的口沿内带凸棱钵、钝角底尖底瓶、双唇口式、退化重唇口式小口瓶和弧边三角纹、变体鸟纹彩陶等;第二阶段,横断山区北部(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和澜沧江上游)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典型器物如卷沿盆、高领罐、长颈壶和平行条纹、水波纹、草卉纹等彩陶片可看出甘青马家窑类型对该区域的直接影响。其中西北部(澜沧江上游)不仅受到马家窑文化影响,还与南亚西北部新石器文化存在文化交流。卡若文化用衬花手法表现的折线纹、回字纹、三角纹等陶器图案见于年代更早的梅尔伽赫文化。南亚西北部新石器文化还出土了卡若文化的穿孔石刀、骨笄、玉珠等。第三阶段,横断山区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较小,区域内部交流加强。第四阶段,东南沿海尤其是两广地区对横断山区南部(怒江中游、澜沧江下游以及金沙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有段石锛、磨制双肩石斧、有肩有段石锛、印纹陶等都可在这些区域的新石器文化中见到。通过磨制双肩石斧、偏刃小型石锛、尖尾斧、衬花刻印纹陶等文化因素可以发现怒江、澜沧江流域对南亚东北部、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西部新石器文化产生了影响。横断山区北部新石器文化中的庙底沟和马家窑文化因素可能与北方人口的南迁有关。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波动事件(降温)引起资源紧张,人群竞争加剧导致了人口持续南迁。藏东高原新石器文化出现的南亚西北部文化因素可能与交换贸易有关,为适应高原不稳定的生态环境,狩猎采集、物品交换成为农业经济必要补充,加之人群不定期的迁徙促使远距离商贸网络形成。横断山区南部(怒江中游、澜沧江下游)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经济落后,文化堆积瘠薄,人群不定期的迁徙导致了文化扩散。

符史杭[4](2010)在《虎纹蛙在海南的濒危状况及其保护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全球两栖动物数量正在下降,虎纹蛙已经被收录进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也已经被确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其濒危程度已经得到共识。海南岛是我国虎纹蛙主要分布区域,历史上虎纹蛙曾广泛分布在全岛各地,近年在野外难见到虎纹蛙的踪迹,以致有学者认为海南虎纹蛙已经消失,了解、把握虎纹蛙资源的现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保护虎纹蛙这个濒危物种已经极为迫切。为了有效保护海南岛虎纹蛙,作者2006年以来多次在岛内进行调查和实验,掌握海南岛虎纹蛙分布、种群数量、非法贸易、农田用途与种群关系、保护执法、食性、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人工养殖等情况,结合海南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种适合基层使用的执法方法。探讨了海南岛养殖虎纹蛙的最佳模式,将使虎纹蛙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在对虎纹蛙的偷捕痕迹进行记录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证明1991--2007年在海南岛的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澄迈、定安、屯昌、琼中、临高、儋州、昌江、东方、白沙、乐东等十六市县都有虎纹蛙的分布。2006年3、4、5、8月在海南岛的海口、三亚、琼海、白沙、昌江等五市县采取重捕标志法进行虎纹蛙种群数量研究,根据捕获数量和重捕数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海口市大坡镇227亩的农田生境范围内2006年3月分布约有96只虎纹蛙,2007年3月约有56只虎纹蛙;在桂林洋研究点2006年约有37只虎纹蛙;2007年3月没有发现虎纹蛙的存在;琼海市塔洋镇的研究点2006年4月约有18只虎纹蛙;2007年4月约有9只虎纹蛙;位于昌江县七叉乡的研究点2006、2007年均没有发现虎纹蛙的分布;白沙县青松乡研究点2006、2007年种群数量分别为58只、63只,三亚市高峰乡研究点2006、2007年种群数量分别为21只、11只。目前海南岛虎纹蛙生存的环境主要是正在种植水稻的农田、种植莲藕的农田、种植水芹的农田、农田中的排水沟、撂荒的农田、罗非鱼养殖泥塘、废弃的水塘、种植水芋头的农田等等。表明海南岛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虎纹蛙种群,但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明显。水田是虎纹蛙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海南岛在发展热带高效农业过程中,实践香蕉下水田、反季节蔬菜生产等新的生产,使水田用途发生相应变化,水田耕作方式也发生变化。通过2006、2007、2008年在海口市东昌农场后湖洋、冯符洋、昌隆洋的研究,发现种植水稻、水芹、水芋头的水田、养殖罗非鱼的泥塘、杂草重生的种植香蕉的水田是虎纹蛙的良好栖息地,种植香蕉、年桔、甘蔗、地瓜、柠檬、青皮冬瓜、番石榴的田块基本没有发现虎纹蛙的分布,表明把水稻田改造为种植水芹、水芋头和养殖罗非鱼的泥塘对虎纹蛙种群的数量没有影响,把水稻田改造为种植香蕉、年桔、甘蔗、地瓜、柠檬、青皮冬瓜、番石榴的田块对虎纹蛙种群数量影响突出,说明在水稻田改种某些作物会对海南岛虎纹蛙种群带来致命的影响,生产中必须慎重考虑改变水田的用途。通过2006-2008年对海南岛虎纹蛙市场贸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海南岛18个市县都存在虎纹蛙贸易现象,大多数市县除每年的1、2月份外,其它的月份均发现存在虎纹蛙贸易现象。非法贸易的前提是获得虎纹蛙,这就引发偷捕虎纹蛙,破坏虎纹蛙资源现象的发生。海南岛存在职业偷捕者,偷捕方法已经发生变化,目前流行的是电击法,其对虎纹蛙种群的破坏力极大。虎纹蛙市场贸易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饮食观念导致消费市场的发生、发展;容易捕获;非法贸易的经济利益较大。上述情况表明非法贸易引发的偷捕虎纹蛙行为已经对海南岛虎纹蛙种群造成严重影响。在三年的市场贸易调查过程中检查了2691只虎纹蛙,发现寄生虫病,而没有发现人工养殖中多发的腐皮病、胃肠炎、白内障、红腿病、烂腮病等疾病,没有发现野外虎纹蛙成群死亡的现象,说明目前疾病还没有对海南岛虎纹蛙种群造成明显的影响。对94家养殖场的调查发现2008年海南岛养殖虎纹蛙中疾病的种类有寄生虫病、腐皮病、胃肠炎;2008年海口市、文昌市、三亚市、琼海市在3个养殖周期中都发生过寄生虫病、腐皮病、胃肠炎。养殖中存在对病死虎纹蛙尸体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废水随意排放、亏损出现时停止病蛙治疗向环境放生等现象,对虎纹蛙野生资源将造成一定影响。通过解剖309只虎纹蛙,发现其中的195只虎纹蛙的胃中没有食物残留,114只虎纹蛙的胃中有食物残留,残留食物的成分主要有中腹足目田螺科、蜘蛛目地蛛科、蜈蚣目蜈蚣科、直翅目蝼蛄科、直翅目蟋蟀科、鞘翅目瓢虫科、鞘翅目金龟子科、鳞翅目天蛾科、无尾目蛙科、十足目溪蟹科、直翅目蝗科、莎草目禾本科。其中蝗科23.3%、蝼蛄科22%、瓢虫科11%、溪蟹科9.39%、蟋蟀科9.39%、地蛛科9.39%、金龟子科4.21%、天蛾科4.21%、田螺科2.91%、蜈蚣科2.67%、蛙科1.94%。研究还发现虎纹蛙成蛙个体的大小与虎纹蛙对食物成分的摄食没有显着的差异,虎纹蛙成蛙个体性别与虎纹蛙对食物成分的摄食没有显着的差异。虎纹蛙是被国家林业部批准开展人工养殖的物种之一,其子二代可以上市销售。海南省保护执法中需要鉴定查处没收的虎纹蛙是否为野生虎纹蛙。由于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两栖动物鉴定方法不适合在基层执法单位适用,利用野生虎纹蛙食物成分(主要是中腹足目田螺科、蜘蛛目地蛛科、蜈蚣目蜈蚣科、直翅目蝼蛄科、直翅目蟋蟀科、鞘翅目瓢虫科、鞘翅目金龟子科、鳞翅目天蛾科、无尾目蛙科、十足目溪蟹科、直翅目蝗科、莎草目禾本科)与养殖虎纹蛙食物成分(均为膨化颗粒状配合饲料)的差异,可以建立起简便可行的食物成分鉴定方法。从养殖场买来60日龄、90日龄、120日龄、150日龄虎纹蛙,按照相同日龄分组,用混合饲料喂养1周后,绝食24小时,喂人工饲料和蝗虫、蝼蛄、蟋蟀、蜘蛛、田螺、瓢虫、虎纹蛙幼蛙、溪蟹等单种食物,观察排粪情况,用X光透视进行确认。研究发现,蝗虫、蝼蛄、蟋蟀、蜘蛛在同日龄虎纹蛙的胃停留时间基本相同,6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48h±24h、9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48h±12h、12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48h±6h、15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48h±5h。田螺、瓢虫、虎纹蛙幼蛙、溪蟹在相同日龄虎纹蛙的胃中停留时间基本相同,6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96h±24h、9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96h±12h、12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72h±12h、15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48h±12h。蛙膨化型配合饲料在6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24h±12h、9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24h±6h、12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12h±6h、150日龄虎纹蛙的停留时间为12h±2h。说明单种膨化型配合饲料在虎纹蛙胃中停留的时间随虎纹蛙的个体增大变短。研究结果说明在海南岛虎纹蛙执法取证的最佳时间是10小时以内,时间超过120小时将失去取证的意义。根据本研究发现虎纹蛙各种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不同,其中最短时间为10小时,最长时间为120小时的结果,有助执法者准确把握虎纹蛙食性分析时机,提高执法的有效性。从海南省林业局收集到的信息,表明海南省虎纹蛙养殖业开始于1995年,1998年推广到全省,2000、2003、2004、2005、2006、2007年产量分别为超过6000万公斤、200万公斤、150万公斤、558万公斤、648万公斤、518万公斤,2000、2003、2004、2005、2006、2007年产值分别为约108000万元、约8000万元、约6000万元、约3300万元、约3800万元、约3000万元。2000年产量、产值均为养殖史上的最大值。目前虎纹蛙养殖产量处于缓慢恢复的阶段,商品蛙的价格处在低谷徘徊中。对500名虎纹蛙养殖业从业者的调查发现96.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市场销售价格低影响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原因分析中95.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饲料太贵、81.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饲料老板垄断市场,操纵商品蛙的收购价格。海南岛虎纹蛙养殖业的家庭为投资主体的特点,决定了通过降低投入来提高在海南岛养殖虎纹蛙的经济效益的空间不大。根据海口市和文昌市两个虎纹蛙养殖场虎纹蛙生长的数据,发现在雌雄混合养殖条件下,50、100、150日龄雌蛙的平均体重分别为55.14g、232.76g、386.45g,雄蛙的平均体重分别为30.06g、130.92g、193.15g;在雌雄单性养殖条件下,50、100、150日龄雌蛙的平均体重分别为58.63g、248.22g、415.00g,雄蛙的平均体重分别为30.45g、142.02g、219.15g;在雌雄混合养殖条件下,200、250、300、365日龄种蛙雌蛙的平均体重分别为495.95g、546.79g、576.83g、598.41g,种蛙雄蛙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34.60g、260.85g、282.47g、396.92g。说明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雌蛙的生长快于雄蛙;在不同的养殖条件下,单性雌蛙养殖的生长最好,可见养殖虎纹蛙的最佳模式为雌蛙单性养殖。通过室内外试验发现,室外环境中水温在20℃±8℃、22℃±9℃、26℃±8℃、30℃±8℃时,孵化出雌性虎纹蛙的比例分别为72%、67%、55%、12%;室内恒温状况下,15℃、20℃、25℃、30℃、35℃实验组的孵出雌蛙率分别为86%、71%、67%、19%、0%,说明相对的低温有效提高虎纹蛙的雌性比例,相对的高温孵出的虎纹蛙中雄蛙比例较高。研究发现,在室外环境的孵化桶水温为20℃±8℃,孵化水体中苯甲酸雌二醇的浓度为0 mg/L、0.01mg/L、0.1mg/L、1mg/L时孵出雌性虎纹蛙占全部孵出蛙的71%、56%、65%、80%。;在室外环境的孵化桶水温为30℃±8℃,孵化水体中苯甲酸雌二醇的浓度为0 mg/L、0.01mg/L、0.1mg/L、1mg/L时孵出雌性虎纹蛙占全部孵出蛙的24%、58%、63%、81%,可见苯甲酸雌二醇明显影响虎纹蛙性别的分化。研究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只要水体中激素浓度相同,孵出雌蛙的比例基本相同,说明在温度和激素条件共同作用下,激素的诱导作用更加明显。

熊洪林,田璧瑞,陈嶙[5](2010)在《无尾两栖类鸣叫行为的生物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绝大多数无尾两栖类具有声带,雄性个体还具有起共鸣作用的声囊。无尾两栖类的鸣叫行为在种间识别,召唤、集群和防御,占区、炫耀和求偶,性别识别,雌雄鉴别以及物种鉴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由于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要大力保护无尾两栖类动物。

郑敏[6](2010)在《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差异的生态补偿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补偿作为一种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可使生态产益者获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生态受益者承担应该的生态成本,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着,资源与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系统压力也日益增大。而省内不同区域原有的资源环境条件及产业发展情况各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出现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如何协调广东省各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调节区内各城市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利益冲突,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成为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为主要依据,通过对生态补偿理论的分析和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方法的探讨,建立了区域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核算方法和区际生态系统价值转移的经济补偿方法。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将广东省划分为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4大区域进行研究,并从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8类土地利用类型入手,通过不同的生态单元具体功能的侧重,将广东省土地利用/覆被生态系统单元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5大生态系统,再结合前人的研究积累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建立了广东省土地利用/覆被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并针对广东省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区域年均单位面积农田自然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来对广东省4大区域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修正,计算了广东省4大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2008年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省生态系统价值的区际及区内差异,并结合不同区域及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支付意愿程度的差异,估算了广东省生态补偿标准,最后提出广东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戴冬亮[7](2007)在《鳄蜥的景观格局分析和生境选择》文中指出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又名大睡蛇、落水狗、五爪金龙,1989年被列入CITES附录Ⅱ中(Zhang,2002)[41],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越南。在国内仅分布在广西金秀县、昭平县、贺州市、桂平县、蒙山县等县(市)的部分村内和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区域,并且广西境内的一些鳄蜥分布区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已经很难发现鳄蜥了。在国外,也仅越南东北部广宁省安图自然保护区有少量分布。本次研究通过调查更多的鳄蜥生境,记录鳄蜥春季、夏季和秋季一整年的生境选择参数,利用尽量完整的生态因子,分析鳄蜥的生境,以弥补对鳄蜥生境研究的一些不足和空白。同时,利用3S技术分析国内鳄蜥的景观格局,从景观角度分析鳄蜥栖息地的质量和破碎化情况。开展本研究可为保护鳄蜥的生境,为鳄蜥的有效管理和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依据。景观格局部分的研究区域为金秀县、昭平县、贺州市、桂平县、蒙山县和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生境选择部分的研究区域为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TM卫星遥感图像、地形图和电子地图为基础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各个鳄蜥栖息地进行景观分类,分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草丛、裸地、居民地、农田和水体九种景观类型。2、利用Fragstats和Patch Analyst分析软件对广东罗坑,贺州里松,贺州大桂山,昭平,蒙山古修,金秀白牛、罗香及龙军,金秀大垌,桂平三莲、罗宜和桂平大藤峡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和破碎化情况分析:2.1各区域总面积分别为:7384.61 ha,485.39 ha,2879.81ha,33508.19 ha,220.40 ha,1017.12 ha,353.94 ha,571.60 ha,1030.34 ha。2.2各区域平均斑块大小分别为:17.42 ha,4.08 ha,9.41 ha,14.58 ha,20.04 ha,3.69 ha,3.13 ha,12.99 ha,18.73 ha。2.3各区域蔓延度指数分别为:79.47,62.35,54.46,52.45,70.22,59.64,59.69,56.84,62.85。2.4各区域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2,0.92,1.22,1.20,1.12,0.58,1.12,1.34,0.95,0.96。2.5各景观块数破碎化指数分别为:0.0052,0.0317,0.0095,0.0062,0.0041,0.0243,0.0285,0.0068,0.0047。2.6各区域森林斑块面积破碎化指数分别为:0.1384,0.3426,0.5230,0.3572,0.2190,0.4649,0.4921,0.6131,0.4155。3、2006年3-10月份期间,我们共发现鳄蜥133只,采用吴陆生等(2005)[56]的资源选择函数方法对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内鳄蜥的生境选择做了分析:春季对鳄蜥生存影响最大的四个生态因子分别为植被盖度、枯枝百分比、植被类型和回水塘底质;夏季对鳄蜥生存影响最大的四个生态因子分别为植被盖度、植被类型、回水塘底质和回水塘大小;秋季对鳄蜥生存影响最大的四个生态因子分别为植被盖度、植被类型、岸边条件和回水塘底质。4、鳄蜥生境选择具有季节性差异,其中植被盖度、植被类型、回水塘底质这三个因子都是鳄蜥春季、夏季和秋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三个季节的差异为:春季,鳄蜥偏好选择枯枝作为隐蔽物;夏季,鳄蜥偏好选择回水塘体积中等的生境;秋季,鳄蜥偏好选择岸边条件好的生境。

徐大德,陆洪良,计翔[8](2005)在《肇庆七星岩中国壁虎生物学特征的基本描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中国壁虎(Gekko chinensis)形态特征、食性和雌性繁殖的基础数据。中国壁虎是中国特有种,但人们对该种的生物学特征知之甚少。作者从广东肇庆七星岩采集了20头中国壁虎成体。根据该样本,成体个体大小无显着的两性差异,但雄性成体的头部大于雌性成体。繁殖雌体自五月上旬开始产卵,每次恒定产两枚刚性卵。卵重、卵长径和卵短径平均值(N=11)分别为0.357 g、13.5 mm和9.9 mm。中国壁虎成体平均体长大于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成体,但平均卵重小于多疣壁虎。这一差异可能为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蜥蜴因孵出幼体当年越冬前生长期较短而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产较大的卵的结果提供了证据。

黄红英[9](2001)在《广东省韶关地区蜥蜴类动物及其生态》文中指出1999年 9月至 2 0 0 0年 9月 ,在韶关地区调查了蜥蜴亚目动物的种类与生态 ,暂时经鉴定和分类的蜥蜴类动物有 5科 7属 ,其中大部分属于华南种类 ,少数广布种类 .

二、广东省韶关地区蜥蜴类动物及其生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韶关地区蜥蜴类动物及其生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生木本植物的复层水景植物配置模式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水生植物的生态与净水功能
        1.5.2 湿生木本植物净水效应研究
        1.5.3 湿生木本植物水适应性研究
        1.5.4 水体植物景观营造
第二章 水景植物配置案例调查分析
    2.1 海珠湿地公园水景植物配置分析
        2.1.1 植物种类应用
        2.1.2 海珠湖区域植物群丛景观分析
        2.1.3 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2.2 明湖公园水景植物配置分析
        2.2.1 植物种类应用
        2.2.2 植物群落分析
        2.2.3 植物景观造景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复层水生植物景观模式构建
    3.1 基本原则
        3.1.1 美观性原则
        3.1.2 生态性原则
        3.1.3 净水性原则
        3.1.4 经济性原则
    3.2 基本原理
        3.2.1 生态学原理
        3.2.2 美学原理
    3.3 复层水景植物资源及种类筛选
        3.3.1 复层水景植物筛选原则
        3.3.2 草本植物种类筛选
        3.3.3 木本植物种类筛选
    3.4 典型木本植物水适应性试验研究
        3.4.1 5种木本植物在浅水条件下的根系活力
        3.4.2 香港算盘子在4种水分条件下的光合作用
        3.4.3 小结
    3.5 9种植物配置模式构建
第四章 9种植物配置模式净水效应及模式优化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9种配置模式植物生长适应性
        4.2.2 9种配置模式对水体pH的影响
        4.2.3 9种配置模式对水体浊度的影响
        4.2.4 9种配置模式对水体TN浓度的影响
        4.2.5 9种配置模式对水体NH4+-N浓度的影响
        4.2.6 9种配置模式对水体TP浓度的影响
        4.2.7 9种配置模式对水体COD浓度的影响
    4.3 小结
    4.4 复层景观模式优化
        4.4.1 9种配置模式综合分析
        4.4.2 模式优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A 海珠湖湿地水生草本植物名录
附录B 海珠湖湿地水湿生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C 明湖湿地公园草本植物名录
附录D 明湖湿地公园木本植物名录

(2)广东是否有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的自然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
        1.2.2 问卷访问调查
        1.2.3 野外现场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资料记载
    2.2 问卷访问调查
    2.3 野外现场调查
    2.4 分布与数量
3 结论

(3)横断山区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观察
    第一节 作为人类起源地的思考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研究
    第三节 与外部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第二章 横断山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
    第一节 岷江上游流域
    第二节 大渡河流域
    第三节 金沙江流域
    第四节 澜沧江流域
    第五节 怒江流域
    第六节 总分期与绝对年代
第三章 横断山区与周边新石器文化联系
    第一节 与黄河中上游新石器文化联系
    第二节 与南亚次大陆新石器文化联系
    第三节 与东南沿海、东南亚新石器文化联系
    第四节 横断山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 横断山区区域文化成因分析
    第一节 环境与文化变迁
    第二节 基因、语言与人群迁徙
    第三节 生业模式与文化发展
    第四节 文化传播路线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说明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虎纹蛙在海南的濒危状况及其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两栖动物的现状
        1 世界两栖动物的现状
        2 中国两栖动物的现状
        3 两栖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3.1 紫外线辐射
        3.2 生境破碎及生境改变
        3.3 生物入侵
        3.4 过度捕捉和贸易
        3.5 疾病
        3.6 环境污染
        3.7 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野生动物贸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 野生动物贸易特点
        1.1 历史长
        1.2 范围广
        1.3 种类多
        1.4 规模大
        2 影响野生动物贸易活动的因子
        2.1 需求与价格因素
        2.2 生物因素
        2.3 社会因素
        2.4 文化因素
        3 野生动物贸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对贸易物种的直接破坏
        3.2 对关联物种的破坏
        3.3 对动物福利的践踏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海南岛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的研究现状
        1 海南岛的陆生脊椎动物
        2 海南岛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设置及队伍建设
        3 海南岛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的研究现状
        3.1 两栖类研究情况
        3.2 爬行类研究情况
        3.3 哺乳动物研究情况
        3.4 鸟类研究情况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虎纹蛙的研究现状
        1 生态学研究
        2 遗传学研究
        3 生理及发育研究
        4 组织学研究
        5 营养学研究
        6 人工养殖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海南岛虎纹蛙分布与种群数量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时间
        1.3 调查范围
        1.4 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虎纹蛙的分布
        2.2 虎纹蛙的种群数量
        2.2.1 调查地点及其环境
        2.2.2 虎纹蛙种群数量
        2.3 虎纹蛙的栖息地
        3 讨论
        3.1 分布
        3.2 种群数量
        3.3 栖息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海南岛水田用途变化对虎纹蛙种群数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时间
        1.3 调查范围
        1.4 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2006年3月的调查结果
        2.2 2007年3月的调查结果
        2.3 2008年3月的调查结果
        2.4 2009年3月的调查结果
        3 讨论
        3.1 种植水稻的田块的虎纹蛙数量
        3.2 由种植水稻转为种植香蕉的田块的虎纹蛙数量
        3.3 种植番石榴、年桔、甘蔗、柠檬、旱生蔬菜、旱芋头的田块的虎纹蛙数量
        3.4 种植水芹、水芋头的田块的虎纹蛙数量
        3.5 罗非鱼养殖泥塘的虎纹蛙数量
        3.6 种植青皮冬瓜田块的虎纹蛙数量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海南岛虎纹蛙市场贸易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虎纹蛙贸易的历史
        2.2 虎纹蛙贸易的数量
        3 讨论
        3.1 虎纹蛙贸易的历史、现状及特点
        3.2 非法贸易对虎纹蛙种群的影响
        3.3 非法贸易的主要原因
        3.4 捕捉方法的变化
        3.5 相关的保护法律及条令
        4 保护与管理建议
        4.1 加大执法力度
        4.2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保护意识
        4.3 强化研究,全面监测
        4.4 扩大人工养殖虎纹蛙的规模,在替代野生资源的同时适时野放,补充自然种群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海南岛虎纹蛙疾病的调查
        1 方法
        1.1 市场贸易的虎纹蛙疾病调查
        1.2 人工养殖虎纹蛙疾病调查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海南岛人工养殖虎纹蛙的疾病
        2.1.1 疾病种类
        2.1.2 疾病分布
        2.1.3 疾病在各养殖周期发生的情况
        2.2 海南岛野外虎纹蛙的疾病
        3 讨论
        3.1 海南岛虎纹蛙养殖中疾病种类及流行情况
        3.2 海南岛野外虎纹蛙的疾病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海南省野生虎纹蛙食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2006年10月批次的解剖结果
        2.2 2008年8月批次的解剖结果
        3 讨论
        3.1 虎纹蛙的食物成分
        3.2 虎纹蛙食物出现的频次
        3.3 虎纹蛙成体大小与食性的关系
        3.4 虎纹蛙成体性别与食性的关系
        3.5 虎纹蛙食性分析在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中的应用思路
        3.6 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同食物在海南岛虎纹蛙胃中停留时间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蝗虫、蝼蛄、蟋蟀、蜘蛛在虎纹蛙胃中停留的时间
        3.2 螺、瓢虫、虎纹蛙幼蛙、溪蟹在虎纹蛙胃中停留的时间
        3.3 配合饲料在虎纹蛙胃中停留的时间
        3.4 天然食物与配合饲料在虎纹蛙胃中停留时间的比较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海南省人工养殖虎纹蛙现状的调查
        1 方法
        1.1 从海南省林业局收集海南省虎纹蛙养殖业的历史、规模、产量、产值信息.
        1.2 对500名虎纹蛙养殖业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从业者对影响养殖积极性的看法
        1.3 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
        2 结果
        2.1 海南省人工养殖虎纹蛙的现状
        2.1.1 养殖历史
        2.1.2 养殖范围
        2.1.3 养殖规模
        2.2 影响养殖虎纹蛙积极性的因素
        3 讨论
        3.1 海南岛虎纹蛙养殖业的发展
        3.1.1 养殖规模
        3.1.2 养殖效益
        3.2 海南岛的虎纹蛙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养殖经济效益视角下的问题
        3.2.2 野生虎纹蛙资源保护视角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虎纹蛙两性体重差异及人工养殖模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虎纹蛙蝌蚪完成变态的时间
        2.2 虎纹蛙雌雄混合养殖的体重
        2.3 虎纹蛙单性养殖的体重
        2.4 虎纹蛙种蛙混合养殖的体重
        3 讨论
        3.1 混合养殖的雌雄虎纹蛙体重差异
        3.1.1 生长速度差异
        3.1.2 体重差异
        3.2 单性饲养的雌雄虎纹蛙体重差异
        3.2.1 生长速度差异
        3.2.2 体重差异
        3.3 单性养殖与混合养殖的比较
        3.4 雌雄虎纹蛙养殖模式比较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温度和苯甲酸雌二醇对虎纹蛙性别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温度对虎纹蛙性别分化的影响
        2.2 苯甲酸雌二醇对虎纹蛙性别分化的影响
        3 讨论
        3.1 温度对虎纹蛙性别分化的影响
        3.2 苯甲酸雌二醇对虎纹蛙性别分化的影响
        3.3 温度、激素诱导虎纹蛙性别分化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的设想
        3.3. 1养殖户自孵化供自家使用的养殖模式,应该规范苯甲酸雌二醇诱导方法
        3.3.2 使用苯甲酸雌二醇应该注意的问题
        3.3.3 建设专业孵化场集中生产虎纹蛙苗的养殖模式中,建议在海南岛高海拔地区建虎纹蛙孵化场,利用低温生产雌蛙苗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差异的生态补偿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地利用/覆被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生态补偿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补偿理论分析
    2.1 生态补偿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2.1.1 生态补偿内涵
        2.1.2 理论基础
    2.2 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2.3 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2.4 生态补偿的途径及方式
    2.5 生态补偿的标准
第三章 广东省概况及土地利用/覆被区域差异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侯与水文
        3.1.3 土壤、植被与生物资源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土地利用现状
    3.4 广东省土地利用/覆被区域差异
第四章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差异的生态价值的核算
    4.1 生态系统单元的划分
        4.1.1 生态系统的内涵
        4.1.2 生态系统单元的划分
    4.2 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方法及方法确定
        4.2.1 生态系统价值的来源与内涵
        4.2.2 生态系统价值的估算方法
        4.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方法比较及确定
    4.3 广东省生态价值量核算
        4.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当量因子法
        4.3.2 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单价的区域修正
        4.3.3 广东省各区域各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核算
        4.3.4 广东省各区域内各市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总量核算
    4.4 广东省生态价值量的差异分析
        4.4.1 广东省各市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总量的空间差异分析
        4.4.2 广东省生态系统之间生态价值量差异分析
        4.4.3 区域生态价值量差异分析
第五章 广东省生态补偿机制
    5.1 生态补偿量的确定方法
        5.1.1 生态服务价值理论补偿量的计算
        5.1.2 经济发展水平系数的调节
        5.1.3 社会发展阶段系数的修正
    5.2 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
    5.3 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生态补偿
    5.4 补偿的主体
    5.5 补偿的途径及方式
    5.6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研究展望
    6.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鳄蜥的景观格局分析和生境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生境选择研究概况
        1.1 生境选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研究概况及影响因素
        1.3 生境选择的研究方法
    2 景观格局分析与35 技术概况
        2.1 景观格局
        2.2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2.3 3S 技术简介
        2.3.1 遥感技术(RS)
        2.3.2 地理信息系统(GIS)
        2.3.3 全球定位系统(GPS)
        2.3.4 RS,GIS,GPS 三者的结合
        2.3.5 3S技术在野生动物生境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3 鳄蜥的研究现状
        3.1 鳄蜥的生境特征
        3.2 野外鳄蜥种群数量的变化
        3.3 野外鳄蜥种群的现状
        3.4 前人对鳄蜥的主要研究成果
        3.5 展望
    4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鳄蜥生境景观格局分析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贺州市
        1.2 昭平县
        1.3 蒙山县
        1.4 金秀县
        1.5 桂平市
        1.6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
    2 数据处理
        2.1 各分布区域的确定
        2.2 数据资料的收集
        2.3 研究区景观类型信息提取
        2.3.1 图像几何校正及切割
        2.3.2 遥感图像最佳波段的选取
        2.3.3 图像增强
        2.3.4 遥感图像分类
        2.4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鳄蜥栖息地之间的隔离
        3.2 鳄蜥栖息地景观格局分析结果
        3.2.1 广东罗坑鳄蜥分布区(附图1)
        3.2.2 贺州里松鳄蜥分布区(附图2)
        3.2.3 贺州大桂山鳄蜥分布区(附图3)
        3.2.4 昭平鳄蜥分布区(附图4)
        3.2.5 蒙山古修鳄蜥分布区(附图5)
        3.2.6 金秀白牛、罗香及龙军鳄蜥分布区(附图6)
        3.2.7 金秀大垌鳄蜥分布区(附图7)
        3.2.8 桂平三莲、罗宜鳄蜥分布区(附图8)
        3.2.9 桂平大藤峡鳄蜥分布区(附图9)
        3.3 各个分布区景观格局和破碎化比较
    4 讨论
第三章 鳄蜥的生境选择
    1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简介
    2 研究方法
        2.1 样方的确定
        2.2 生态因子的确定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3.1 数据处理方法
        3.2 主要因子的选取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4 鳄蜥生境选择的研究结果
        4.1 鳄蜥春季对生境的选择
        4.2 鳄蜥夏季对生境的选择
        4.3 鳄蜥秋季对生境的选择
    5 分析及讨论
        5.1 鳄蜥春季对生境的选择
        5.2 鳄蜥夏季对生境的选择
        5.3 鳄蜥秋季对生境的选择
        5.4 鳄蜥生境选择的季节性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广东省韶关地区蜥蜴类动物及其生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 Duumeril et Bibron]:属于蜥蜴亚目,壁虎科,壁虎属.
    2.2 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属于蜥蜴亚目,石龙子科,石龙子属.
    2.3 蓝尾石龙子[Euneces elegans Boulenger]:属于蜥蜴亚目,石龙子科,石龙子属.
    2.4 蜓[Sphenomoephus indius Gray]:属于蜥蜴亚目,石龙子科,蜓属.
    2.5 南草蜥[Takdromus sexlineatus Ocllatus cuvier]:属于蜥蜴亚目,蜥蜴科,草蜥属.
    2.6 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属于蜥蜴亚目,鬣蜥科,鬣蜥属.
    2.7 巨蜥:[Varanus salator]爬行纲,蜥蜴亚目,巨蜥科,巨蜥属.
    2.8 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蜥蜴亚目,鬣蜥科,棘蜥属.
3 讨论

四、广东省韶关地区蜥蜴类动物及其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生木本植物的复层水景植物配置模式及效应研究[D]. 蒋梦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7)
  • [2]广东是否有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的自然分布[J]. 汪巧云,张富华,吴诗宝,邹翠云,张莉. 野生动物学报, 2017(02)
  • [3]横断山区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研究[D]. 俞方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4]虎纹蛙在海南的濒危状况及其保护措施[D]. 符史杭.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5]无尾两栖类鸣叫行为的生物学意义[J]. 熊洪林,田璧瑞,陈嶙.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 [6]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差异的生态补偿 ——以广东省为例[D]. 郑敏. 广州大学, 2010(05)
  • [7]鳄蜥的景观格局分析和生境选择[D]. 戴冬亮. 广西师范大学, 2007(05)
  • [8]肇庆七星岩中国壁虎生物学特征的基本描述[A]. 徐大德,陆洪良,计翔. 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2005
  • [9]广东省韶关地区蜥蜴类动物及其生态[J]. 黄红英.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2)

标签:;  ;  ;  ;  ;  

广东韶关地区蜥蜴动物及其生态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