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好新闻照片(一)

如何拍好新闻照片(一)

一、怎样拍好新闻照片(一)(论文文献综述)

叶定宇[1](2019)在《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文澜是整个新时期摄影史中一位声名显赫的摄影艺术家,他一生致力于摄影事业,其摄影类型广泛,涉及纪实摄影、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等多个领域。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王文澜形成了独特的摄影观,并对当代的摄影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中国日报》的摄影部主任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王文澜不仅是我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我国新时期摄影产业的启动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摄影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其创作自然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这导致了摄影作品的整体基调倾向于“假大空、高大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但摄影却依旧停留在简单的拍摄记录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式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摄影的发展。基于此背景,以王文澜为首的一批摄影师开始觉醒,他们认为政治人物应该走下神坛,而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才是摄影镜头的焦点,并开始着重追求摄影的人性化表现。王文澜提出的“局部美学”理论以及让镜头“暗中眨眼”等观点对当今摄影从业者来说仍具启发意义,他也成为从政治工具、宣传画式的摄影到确立本体性的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本文重点关注王文澜摄影作品中的纪实价值、新闻价值和美学价值,并以此为切入点,剖析其摄影作品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从而探究王文澜的创作手法和拍摄心理。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王文澜及其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究王文澜的摄影观对当代摄影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此外,王文澜的摄影作品乐观化地图饰现实,并且摄影实践中的变革不够彻底,这些局限性也值得我们关注。

杜瑶华[2](2019)在《《中国摄影》中的农业题材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尝试。新中国时期的摄影记者如何运用手中的相机选取需要拍摄的画面,图解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中国摄影学会的成立作为开端,阐述了其成立前的社会背景、成立时召开的会议、它的任务以及它对当时社会所作的一些贡献。中国摄影学会决定创办一本摄影期刊——《中国摄影》于1957年问世,它收录了当时摄影界水平较高的一批摄影作品,极具参考价值。土地改革时期,由于农民土地私有制并未发生变化,摄影记者拍摄的农村景观也没有变化,当农业合作社纷纷建立,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更为集体所有制后,摄影记者在拍摄农业题材的照片中就要突显出“集体化”的特点,摄影记者采取大片的无差异、秩序化的秧田来体现“集体化”的优越性。人民公社化时期,这种拍摄手法并未消失,但披上了一层“浮夸”的外衣,本文用棉花丰收这一题材来阐述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国摄影》中农业题材摄影的特点。人民公社化初期,摄影记者喜欢将女性形象和棉花丰收结合起来,首先是由于人民公社化后女性劳动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其次是棉花丰收对于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是棉花姑娘获得丰产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后来,摄影记者喜欢用棉山和棉墙来诠释集体化的优势。农业学大寨时期,照片中呈现的“集体化”特点又有了新的变化,摄影记者拍摄大寨的新面貌,与旧面貌作对比;也拍摄社员一起劳动的场景,并将其比喻为愚公移山,用来体现集体化的优越性。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力提高的标志,只有工业化的发展才能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又带动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摄影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这个题材,在本文中,可以在农业机械化摄影中看出工农联盟,工人处于主导地位。本文主要论证了新闻摄影并不是忠实地反映现实,摄影记者通过摆布和组织加工的方式去选取自己想要的画面进行拍摄,更好的为当时的政治需要作宣传。

梁君健[3](2017)在《当代中国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以“抓拍”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摄影观念对于业务教育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多表述都以抽象的规则和条目的方式出现,基于观念形成机理而展开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的探究还较为缺乏。本文以具有本土特征的"抓拍"观念为案例,通过对首倡者蒋铎的深度访谈、代表性新闻作品和相关的论述文章等材料展开分析,将抽象观念置于个体实践和时代背景的具体语境中来研究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方式。本文认为,"抓拍"的新闻摄影观念首先是对此前主导的"摆拍"式摄影报道的反思;这种反思既来自个体记者的能动性实践和思考,同时还借助了上世纪80年代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整体政治气氛、"按新闻规律办事"的专业原则和人本主义的文艺思潮等中国独特的历史资源。因此,虽然在观念上与西方的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媒介的社会功能有若干交集,但"抓拍"更多体现的是特定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下新闻观念的历史延续性和本土起源,有助于发掘和理解中国新闻观念的独特性。

周珊珊[4](2015)在《会议新闻摄影:最难拍,突破机会也最多——着名摄影记者贺延光访谈录》文中指出贺延光,《中国青年报》原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原副主席。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三十年来,贺延光曾4次获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前身)摄影奖;2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专题照片:SARS病房、《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1次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1998年抗洪期间拍摄的《长江九江段4号闸决堤30米》)。"不为历史留下空白",是贺延光从事摄影工作所奉行的理念。前不久,笔者对贺延光老师做了专题访谈,他对自己从事新闻摄

杨健[5](2014)在《政治、宣传与摄影 ——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中共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根据地,中共第一位摄影记者、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也诞生于此。以《晋察冀画报》及丛刊、画刊等相关摄影出版物为媒介平台,晋察冀的摄影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摄影创作、人才培训、组织机构、画报出版、摄影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宣传武器的作用,也为建国后的体制摄影奠定了组织、人才、观念基础。本文以《晋察冀画报》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晋察冀的相关摄影出版物,考察了中共根据地军政一体化战时体制下摄影与政治、宣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了晋察冀摄影出版和摄影活动的成就、影响及历史局限,同时对画报创办者、着名摄影家沙飞的摄影作品、摄影理念进行细致剖析,以探求特定时代与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晋察冀画报》诞生过程的考察,揭示影响摄影出版的三大制约因素:物质、技术和人员。通过分析画报的内容和构成,指出《晋察冀画报》的宣传属性,并以“毛主席图像”在画报中的刊载为例分析了图像传播中的政治因素。对画报、丛刊、画刊三大类画报进行概要介绍,并对其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第二章详细考察了战时图像生产的三大要素:摄影理念、组织人才、物质条件。首先指出“摄影武器论”是根据地图像生产的基本理念,它导致政治第一的创作倾向,并在实践中引发抓摆之争及新闻摄影真实性的争论。其次通过对晋察冀根据地摄影人才培训和摄影网络建立的考察,指出摄影体系的建立对于摄影题材和风格具有重要影响。最后强调了物质条件和主观意识对于图像生产的制约作用。第三章在分别考察了晋察冀画报和摄影的传播路径之后,重点对《晋察冀画报》的图像建构特征和《晋察冀画刊》的战争动员功能详加分析。论文认为《晋察冀画报》通过对根据地的战争、民主和日常生活的选择性建构,建构了一个“战无不胜、政治民主、积极生活”的根据地形象。而内战时期的《晋察冀画刊》以战争动员为功能取向,影像风格日趋模式化,不过其版面修辞却逐渐走向成熟。第四章从历史的纵向角度考察晋察冀画报的历史贡献,对革命图像叙事的影响与局限进行分析,指出摄影家沙飞在摄影实践和摄影理念之间的存在矛盾之处,正是这种矛盾反映了沙飞对新闻摄影“真实性”理念的坚守。

张祖道[6](2010)在《跟郑景康学摄影的日子》文中认为在中国的摄影历史上,“中国摄影大师”郑景康的名字如雷贯耳,但有关他生平的介绍和推介近年来并不多。2009年年底至2010年3月,由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辖下澳门博物馆主办的《红色岁月——郑景康摄影展》在澳门博物馆举行。展览除展出了115幅郑景康在抗日战争时期至上世纪60年?

贺延光,蔡焕松[7](2010)在《“不管怎样,拍下来再说”——摄影家贺延光访谈》文中研究指明"我们要向历史负责"蔡焕松:你是从事职业新闻摄影几十年的老记者,既很理智也善于总结经验。在你大量成功的摄影作品中,不难看出你坚守着自己"不管怎样,拍下来再说"的新闻摄影理念,你这种理念是怎么形成的?

淡然[8](2009)在《千钧一发 凝固精彩瞬间》文中研究指明从解海龙"希望工程"摄影纪实中的《大眼睛的希望》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明天的希望;从艾森斯塔特拍摄的《胜利之吻》中得到的是对胜利的喜悦欢快及对军人由衷的热爱和敬意:从罗伯特·卡帕的《自由战士之死》里感受到战争的惊心动魄、残酷的现实;而乌干达骨瘦如柴的儿童又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和人性的震撼……无论是照片中的一个突然的瞬间,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或是一个随意的动作,给人所带来的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灵魂的感动,这就是决定性瞬间的魅力。在漫长而有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其实有许许多多的瞬间,只是我们无法预知哪一个瞬间会是令人兴奋的,也无法想象哪一个瞬间是意外的,是使人遗憾终生的。如何把握?如何捕捉?如何展现?正是众多摄影人所不懈追求的目标,将这些动人的瞬间——凝结、展现在人们面前,留下的是一张张照片、一个个震撼、一段段激情、一份份感动以及发自心灵深处的共鸣。

周凤桥,于文国[9](2004)在《摄影记者思想储存在先——周凤桥对话于文国》文中提出作为摄影记者或者叫新闻照片的“生产者”们,无不希望自己多拍好照片,而从事报纸工作的总编辑、版面编辑,也希望版面上多用好照片、大照片。但现在的问题是,好新闻照片尤其是有深度的新闻照片仍然不能满足报纸的需求。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 摄影记者如何拍出好照片?我国报纸在使用照片方面的现状如何?……等,就此问题《中国记者》高级编辑周凤桥(以下简称周) 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兼学术研究部常务副主任、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以下简称于)进行了对话。

訚洪[10](2004)在《试论新时期摄影记者观念的转变》文中研究表明摄影记者是新闻记者队伍中的一个特殊兵种,是新闻队伍中的“尖刀班”和“敢死队”。摄影记者从属整个报社、通讯社的新闻报道大系统。首先,他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执行着各种新闻摄影采访、报道任务,从而阐发了他肩负着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传播新闻的使命。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个欣赏方式由读写时代向读图时代迈进的崭新时代,摄影记者身肩重任,能否继续担当新闻采编队伍的主体,而不是配角,使他们用相机捕捉下了稍纵即逝的场面,从而记录下历史的变革,通过视觉形象使我们能够完整地感受生活,这就需要摄影记者跳出旧框框,涉及到“数字化”,人文关怀、平民视角、策划理念等方面的观念转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危思安,奋发学习,勇于创新,才可能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推陈出新,在百舸争流的传媒竞争中拍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新闻摄影佳作。 生存在数字化时代,一名摄影记者必须从观念上、技术上和应用能力上转变,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拍好、报道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些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这是人民交给我们的社会责任,这是读者对我们的企盼。

二、怎样拍好新闻照片(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拍好新闻照片(一)(论文提纲范文)

(1)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王文澜的研究
        二、关于王文澜摄影观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文澜摄影观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
        二、家庭环境
        三、工作环境
        四、个人爱好
    第二节 国外摄影思想的影响
        一、国外摄影理论思潮的引入
        二、国外摄影家的影响
    第三节 同时代摄影群体的推动
        一、四月影会
        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三、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四、美联社华裔摄影记者刘香成
第二章 王文澜摄影的纪实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纪实观下摄影实践的主观性
        一、情绪的主观
        二、技术的主观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纪实观下摄影实践的人文性
        一、对被摄者的人文关怀
        二、题材选择的多样化
        三、拍摄身边事物
第三章 王文澜摄影的新闻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新闻观下摄影实践的新闻性
        一、新闻照片需要具备新闻性的典型瞬间
        二、寻找摄影选材角度,摆脱照片固化模式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新闻观下摄影实践的真实性
        一、新闻的真实
        二、历史的真实
        三、生活的真实
        四、逻辑的真实
第四章 王文澜摄影的美学观及其实践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美学观下摄影实践的艺术性
        一、局部美学
        二、让镜头“暗中眨眼”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美学观下摄影实践的戏剧性
        一、画面语言
        二、动作姿态
第五章 王文澜及其摄影观的影响与局限性
    第一节 王文澜对中国摄影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新时期中国摄影的推动者
        二、新时期中国摄影的启动者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的局限性
        一、未完成的摄影变革
        二、乐观化的图饰现实
结语
附录1: 王文澜简历及其主要作品
附录2: 王文澜部分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着
    二、报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中国摄影》中的农业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中国摄影》中农业题材摄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中国摄影》中的农业题材摄影研究的意义
    3 《中国摄影》中的农业题材摄影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1章 《中国摄影》概况
    1.1 中国摄影学会的成立
    1.2 《中国摄影》的创办
第2章 《中国摄影》创刊前的农业摄影
第3章 大跃进时期的农业摄影
    3.1 “棉花姑娘”诞生的成因
    3.2 棉花姑娘的拍摄手法
    3.3 棉花丰收的拍摄手法
第4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期的农业摄影
    4.1 大寨新貌拍摄
    4.2 大寨模范人物拍摄
    4.3 大寨劳动场景拍摄
第5章 《中国摄影》中的农业机械化题材
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3)当代中国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以“抓拍”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拍”的概念建构
    (一)概念建构:“抓拍”的历史溯源
    (二)反对“摆拍”:“抓拍”的现实起源
    (三)“抓拍”观念的认识论基础:主-客关系的辩证处理
    (四)抓拍的实践特征与价值构成
二、求新与用心:“抓拍”观念的个体能动性来源
三、“抓拍”观念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来源
    (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公式化摆拍
        首先,蒋铎多次提到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于自己和整个新闻摄影界带来的创作上的鼓舞。
        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所包含的反对官僚主义、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鼓励了新闻记者的现场抓拍工作。
        最后,在“实事求是”的政治气氛下,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得到强化,在弘扬新闻的舆论监督和反映民生的过程中,抓拍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图片记者可以专注于捕捉真实生活。
    (二)“按新闻规律办事”弘扬新闻摄影的主体性
    (三)纪实摄影和“人本主义”文艺思潮强调人的生动丰富性
四、总结与讨论

(5)政治、宣传与摄影 ——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及其文化出版事业
        二、《晋察冀画报》与晋察冀摄影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摄影史与画报史研究
        二、沙飞与摄影人物研究
        三、摄影图像与摄影理论研究
        四、战争宣传及战争影像研究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创制、演进与变迁——画报内史
    第一节 现代视觉传播的兴起——画报发展概述
        一、作为一种现代媒介——从美术画报到摄影画报
        二、抗战时期国统区画报概览
        三、抗战前中共摄影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战争中的摄影宣传——《晋察冀画报》的诞生
        一、风气之先——晋察冀根据地摄影工作的滥觞
        二、认识、物质与行动——铜版与晋察冀画报的诞生
        三、沙飞与聂荣臻——惺惺相惜的战地双璧
        四、宣传何以可能——从新闻摄影到宣传画报
        五、“毛主席图像”——画报宣传中的图像政治
    第三节 从画报到画刊——战时画报的演进之路
        一、晋察冀画报——纵贯战时的图像传播
        二、晋察冀画报丛刊——抗日战争的图像总结
        三、晋察冀画刊——“面向连队”的战争动员
        四、蔚为大观的晋察冀画报出版物
    第四节 燎原之火——根据地摄影画报群体的兴起
        一、《晋察冀画报》的终结与《华北画报》的诞生
        二、根据地摄影画报群体的兴起
第二章 理念、组织、物质——战争中的图像生产
    第—节 摄影武器论——战争语境中的摄影象征
        一、摄影武器论的来源与发展——从沙飞谈起
        二、政治第一——摄影武器论的观念落实
        三、抓摆之争与新闻真实
        四、“政治需要”与“专业主义”——《团结的堡垒排》创作辩论
    第二节 组织与个体——人才培养与观念撒播
        一、培训的自觉——从师带徒到摄影训练班
        二、组织的力量——根据地摄影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物质与精神——图像生产的限制与突破
        一、器材的焦虑
        二、精神的突破
第三章 从形象建构到战争动员——图像传播中的功能转向
    第一节 晋察冀的摄影传播与画报传播
        一、发稿与展览——摄影图像的内外传播方式
        二、晋察冀画报的传播路径与传播对象
        三、图像的力量——传播中的形象动员
    第二节 战争、民主、日常生活——抗日根据地的图像建构
        一、图像建构何以可能?
        二、正义与必胜——图像中的抗日战争
        三、人民当家做主——民主生活的形象呈现
        四、美好的家园——图像中的日常生活
        五、遮蔽的图像与溢出的刺点
    第三节 战争动员的典型文本——晋察冀画刊的内容与风格
        一、“为兵服务”——报道内容的一元转向
        二、战争动员——晋察冀画刊的功能取向
        三、整体性与丰富性——走向成熟的版面修辞
        四、“俗套照片”——走向模式化的影像风格
第四章 体系、影响、局限——历史视野中的画报
    第一节 晋察冀画报的历史影响与珍贵遗产
        一、开创之功——晋察冀画报的历史影响
        二、战争底片——中共革命的视觉遗产
    第二节 革命图像叙事的影响与局限
        一、何为“真实”——沙飞的矛盾与坚守
        二、红色摄影——革命宣传摄影模式的影响与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顾棣访谈(节选)
    附录二:顾瑞兰访谈(节选)
    附录三:杨振亚访谈(节选)
    附录四:赵银德访谈(节选)
致谢

(10)试论新时期摄影记者观念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摄影记者与“读图时代”
    1.1 摄影记者的发展史
    1.2 摄影记者的职业特点
    1.3 “读图时代”的到来
2 新时期对摄影记者面临的现状
    2.1 新闻摄影有被“淹没”的趋势
    2.2 现状中存在的三个“一”问题
    2.3 摄影记者“奶酪”变小了
    2.4 新闻摄影发展的误区
3 新时期摄影记者的要求
    3.1 摄影记者的自身修养
    3.2 摄影记者的业务要求
4 新时期摄影记者必须转变观念
    4.1 转变观念与“数字化”同步
    4.2 摄影记者人文关怀理念的转变
    4.3 摄影记者平民视角理念的转变
    4.4 摄影记者要有政治家的眼光
    4.5 摄影记者要始终对准生活的第一线
    4.6 摄影记者策划理念的转变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怎样拍好新闻照片(一)(论文参考文献)

  • [1]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D]. 叶定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2]《中国摄影》中的农业题材研究[D]. 杜瑶华. 四川美术学院, 2019(03)
  • [3]当代中国新闻摄影观念的形成——以“抓拍”为个案[J]. 梁君健. 新闻记者, 2017(04)
  • [4]会议新闻摄影:最难拍,突破机会也最多——着名摄影记者贺延光访谈录[J]. 周珊珊. 新闻记者, 2015(06)
  • [5]政治、宣传与摄影 ——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D]. 杨健. 复旦大学, 2014(01)
  • [6]跟郑景康学摄影的日子[N]. 张祖道. 中国摄影报, 2010
  • [7]“不管怎样,拍下来再说”——摄影家贺延光访谈[J]. 贺延光,蔡焕松. 中国摄影家, 2010(07)
  • [8]千钧一发 凝固精彩瞬间[J]. 淡然. 数码先锋, 2009(01)
  • [9]摄影记者思想储存在先——周凤桥对话于文国[A]. 周凤桥,于文国. 完善图片机制、提高履职能力——第十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 2004
  • [10]试论新时期摄影记者观念的转变[D]. 訚洪.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如何拍好新闻照片(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