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贷款是如何核销的

巨额贷款是如何核销的

一、巨额贷款是怎样被核销的(论文文献综述)

马乃斌[1](2019)在《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坚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坚持推动高水平开放,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相关政策要求的落实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前期积聚及近期形成的金融风险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金融风险不易显现,一旦转入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原本低风险的领域和行业出现风险的概率也大为增加。东亚地区的追赶型经济体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甚至金融危机。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银行同业都需要认清形势发展趋势、加强统筹协调,共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上述宏观经济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相关课题,便拥有了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及实地调研法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意义,讲述研究现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为概念与理论,阐述了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处置的概念与原则、不良贷款形成及处置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为L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阐述了银行概况、不良贷款现状及产生原因。第四部分为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分析,阐述了不良贷款处置现状、主要手段及政策要求,借助三个具体案例分析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等。第五部分为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的改进对策,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债务落实难度大、处置周期过长、实际回收率低、严重拉低经营利润、被地方政府过分干预的问题,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管理模式和法律机制落后、市场机制和诉讼过程受限、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缺位、地方保护主义与缺乏创新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改进措施,LC银行在今后的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应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风险;推动失信惩戒机制落实,提高依法收贷能力;注意建立专业的资产保全团队,重视培养不良处置业务骨干;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同业协作,发挥债权人主体作用,制衡地方保护主义;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处置方式等从而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提高实际回收率,实现LC银行资产质量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

赵琰乐乐[2](2019)在《建行SX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然是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国内商业银行也随之大力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但伴随着业务品种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和变化,潜在的业务风险随之加剧和复杂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早已替代传统的信贷业务,为商业银行赚取了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也成为各商业银行间比拼综合竞争力的利器。风险与利润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相依相随,商业银行追求在能有效识别风险并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创造利润。商业银行做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既能促进商业银行自身国际业务高速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也能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助推器与稳定器,还能推动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本文主要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描述了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简单介绍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概念、起源、种类、特点,还特别介绍了一些建设银行SX分行最新的创新类贸易融资产品。然后,阐述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四种主要理论及其历史沿革。之后,介绍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类别及其成因,并逐一介绍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原则与基本流程。随后,以建行SX分行为例,介绍了日常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出现的一些风险案例,根据这些风险案例暴露出来的问题得出将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启示。最后从做好客户和信贷资产分类、计量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资本、优化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内控制度、科学认知风险、善用金融衍生工具、反洗钱、人才队伍建设等角度对如何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和未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万昉[3](2016)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监控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企业,因其经营业务的特殊性,时刻面临着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如果没有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制度,商业银行出现的风险问题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曾一度高达39%,近年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正持续加速增长,巨额的不良贷款不仅给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带来损失,也成为我国金融体系持续运行的不安定因素,抑制国民经济发展,同时给政府造成极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做好贷款风险管控和不良贷款管理工作对保障商业银行稳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监控的阐述从不良贷款认定、清收、处置、核销四个方面展开,共分为七大部分。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不良贷款的危害、定义、分类、基本处置模式等内容。第二、第三部分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控的认定、清收、处置、核销四个环节的阐述,分析每个环节现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四、第五部分阐述我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控政策与手段,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监控的现状及问题,并对比国外相关经验,提出我国可借鉴的部分国外经验。第六部分提出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增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核销的自主性等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监控的政策和立法建议。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在不良贷款监控问题上未来将继续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秦凯[4](201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税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银行业的安全、效率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乃至经济的安全、效率和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给银行业提出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进行研究,探索保障和促进银行业安全、效率、发展的税收政策作为的空间及其局限,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一中心,本文选定以经济全球化作为研究中国银行业税收问题研究的坐标系,确定以经济学理论作为中国银行业税收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运用以数学模型等规范分析方法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工具,选择样本采集数据,对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在机理和操作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全球经济化背景下银行业的现状、对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银行业税收的公共需求、银行业税收的信贷效应、银行业税收的效率公平、银行业税收的金融风险分析及中外银行业税收制度比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从中得出推进我国银行业自身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并据此提出了银行业税收制度的应对策略。(一)本文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贡献本文对该问题研究的贡献,首先体现在研究思路上。为了保障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按照方法论要求,本文采用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了有关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解读,提出本文要研究的主题,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的研究;同时,为主题研究搭建坐标系,经济全球化对银行业税收制度提出多维度的要求,将银行业税收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中确定位子,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内容作为研究标准和框架,以期探索使我国银行业达到安全、效率和发展的税收途径。其次,以确定的坐标系为参照标准,对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进行了公共需求分析,信贷效益分析,公平效率分析、金融风险分析和中外比较分析。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就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从基本原则、整体思路、风险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并从制度框架上就税收负担设定、税种安排、税基税率和征收环节确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搭建。本文对该问题研究的第二个贡献,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基于经济全球化多维度的要求,本研究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尤其是在公共需求、信贷效应、金融风险和公平效率、中外银行业税收制度比较等分析中分别建立模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所做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分析:银行业税收的公共需求分析,从边际社会效用出发,进行公共物品的理论研究,及两个实践案例的分析,得出“讨价还价”是实现银行业税收公共性的途径和方法。银行业税收的金融风险分析,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入手,通过对风险偏好与现实风险关系的解析,深入分析了银行、政府监管和财税部门三者之间在风险承担、风险防控的内在机理,提出了税收政策在降低银行业金融风险方面的作为空间。银行业税收的公平效率分析,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数据分析,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对银行业征收的税收,对银行业经营产生的影响不显着,税收中性程度较好,缺乏有信服的数据能够证明营业税造成了社会福利减少。银行业税收的信贷效益分析,主要就李文宏2004年提出的模型,对其推导过程提出修改意见,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其理论分析结果进行补充,进一步完善了李文宏2004年提出的有关模型。中外银行业税收制度比较分析。主要是使用数学工具对中外银行业税收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加强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的启示。本文对该问题研究的第三个贡献,体现在研究成果上。通过分析,提出了银行业税收应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课题,即公共需求、行业竞争、金融风险、公平效率和国际趋势。通过模型推导和理论分析,得出“讨价还价”机制是公共税收实现的方式和途径。对李文宏2004年分析税收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机理的前提和推理过程提出了修改意见。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银行业的营业税对社会福利损失影响较小的结论。同时,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风险偏好对风险管理的制约及其政策制定空间。最后,通过数学工具,对中外银行业税收制度发展历史、中外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思路、中外银行业税收制度具体安排及中外银行业税收制度后金融危机对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加强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的主要启示,对推进我国银行业税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第四是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优化对策。通过分析、研究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与国外银行业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服务实体经济部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银行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全球化视角下银行业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优化策略,包括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的整体思路、基本策略,及税种结构、所得税、流转税等方面的具体设计,为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二)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全球化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提出了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的思考路径及其基本策略。三是提出了对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进行系统优化的政策建议。(三)本文研究的主要不足及局限一是在实证分析中,由于获得数据渠道的有限性,对有些问题的分析只能停留在定性上。二是由于获得的数据,其原始统计口径不同,数据之间的可比较性不强,进而得出的结论仅能供参考。三是本文的理论分析,均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下,所以,这种理论分析受制于假设。一方面假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决定了理论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的导出和建立是在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之间会存在差异。四是本文所进行的理论分析,基本均使用了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数学语言数学工具有其严谨的一面,但同时也受到数学抽象的限制,对丰富的实际情况分析得不一定全面。(四)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一是可以将国内外银行业税收制度和实践,尤其是后金融时代世界各国银行税的实践,纳入到一个数学模型中进行考察分析,从而在理论上能将税收的中外实践进行一个整体分析,再对各国的特殊因素进行修正,经过实证分析后,可以得出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的优化路径。这种分析在视野上更宽广,在分析方法上更加严谨,在结论上更代表国际趋势。二是关于银行信贷过程中金融放大作用在银行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分配关系进行分析,然后研究税收在此关系中作用。为研究税收在银行这一特殊行业的调节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三是对银行业税收制度的研究分析,可以采用综合建模进行分析,这将在现有分立分析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四是关于税收在控制和降低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作用方面,可以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从而明晰税收在银行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定性与定量的作为空间。

李碧荣[5](2011)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影响因素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针对贷款损失估计和提取的用以防范可能发生贷款风险的准备金,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重新审视并更加重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并对银行资本监管及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及金融系统的稳定。本文从我国的制度和政策背景出发,以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商业银行2002-2009年间104个公司年为样本,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从主客观影响两个角度出发,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决定因素分为非任意决定因素和任意决定因素两类。结论表明:银行收益水平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显着正相关,银行规模、未来收益水平的变动及贷款增长率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不相关,在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显着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显着负相关。即商业银行有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此外,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有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资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动机。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银行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有益的数据支持,以明确拟制定的各项政策制度的实施可能对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影响,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线索。

陶广峰,张晓云[6](2010)在《信托业破产重整研究——以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宁夏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破产重整属于《破产法》实施后我国首例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重整,对信托业的改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国务院正在制定的《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的背景下,对该案例的梳理研究,不仅对《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立法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我国信托业、非银行金融业乃至对我国金融业的监管、规范都将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孙曼曼[7](2009)在《呆账核销法律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呆账核销并没有终结原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仍保留未来对借贷者追偿的权利。面对巨额银行不良资产,从银行业风险防范目的出发,银监会有权要求银行业依法认定呆账并予以核销。呆账核销中特别注意防范银行业和债务人的道德风险,已核销呆账注意诉讼时效,做到帐销案存权在。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课题组,张时飞[8](2008)在《养老保险和农村金融双赢的制度安排——新疆呼图壁县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呼图壁县首创的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是一种集农民养老保障、农户资产建设、农村金融发展多赢的制度安排。研究和倡导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探索这一模式,对改革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和实践价值。本文的基本假设是:有强烈致富动机的中低收入户,最有可能通过养老保险证质押方式贷款;农民在使用养老保险质押贷款后,其燃眉之急有所缓解,家庭财富有所增加,人际关系、社区和谐有所改善,农保制度在财务和政治上更加可持续。导致上述积极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突破了现行农保制度"再分配与消费取向"的规限,赋予了其"生产与投资"的功能;明晰了养老保险证的产权,真正体现了个人账户属于农民个人所有的精神实质;在拓宽农保资金保值增值渠道的同时,也创建了一个积累家庭资产和本地财富的新循环。一句话,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通过拓展农民个人养老账户的发展功能,使之成为一个促进农民迈入小康生活的"资产账户"。

岳小迪[9](2008)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与实务研究 ——基于美国银行业的经验与教训》文中研究说明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直困扰会计界和银行界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以美国为例,自1975年FASB发布SFAS NO.5以来,美国会计部门、证券监管机构以及银行监管机构对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问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止。我国理论界对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国际和国内贷款损失准备金政策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思路。第二章对国内外有关贷款损失准备金问题的实证及规范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归纳出我国在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及计提实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在第五至第八章从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角度系统回顾了美国1975年以来在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问题上所经历的模糊、分歧、冲突与协调历程及其对银行稳健和信息透明的影响,并对其在贷款资产价值计量问题的上最新发展动态进行追索和讨论;第九章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与实务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第十章给出本文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希望能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益的经验支持,借以明确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李文喆[10](2008)在《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三个目标是: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农民有足够渠道获得生产经营所需贷款、政府支农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由于农民收入易受自然灾害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且农民缺乏可抵押财产,使得农民成为信用质量较差的贷款客户,农户贷款业务也成为信用风险较高的金融业务。过高的信用风险阻碍了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大量借贷,农民也得不到充足资金支持其脱贫致富的步伐。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对风险的主要来源,即农民收入的易波动性与农民缺乏可抵押财产,进行控制。在对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手段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农村金融实践中创新型信用风险管理手段的产品特点、应用优势和局限性。本文分析表明,政府担保基金解决了由农民缺乏可抵押财产导致的信用风险问题,农业保险则解决了由农民收入易受自然灾害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导致的信用风险问题,其中新兴的指数化保险产品具有管理成本低、能克服道德风险、易于定价等优点,本文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其进行了定价演示。2006-2007年由清华大学与汇丰银行合作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调研发现,中国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仍停留在信用评级、联保、抵押、个人担保等有限的手段,并不能使农村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也使农村金融的发展陷于瓶颈。本文对政府担保基金与农业保险等创新管理手段在中国农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实证研究。经过测算,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在全国推广政府农业担保基金,而且中国也有必要推广政府担保基金;同时农业保险的两种产品在中国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指数保险产品,非常适用于我国广大自然条件较差、农田规模普遍较小的农村地区。根据北京市建国以来的小麦单产和降水量数据,本文进行了指数化保险产品的实证设计,应用结果表明,指数产品对北京市农民小麦种植收入起到良好的平滑作用,有效的控制了风险。本文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规划、推广政府担保基金、加强金融机构创新、适时推出新型保险产品等。

二、巨额贷款是怎样被核销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额贷款是怎样被核销的(论文提纲范文)

(1)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不良贷款的概念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2.1.3 不良贷款处置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2.2 理论基础
        2.2.1 不良贷款形成的相关理论
        2.2.2 不良贷款处置的相关理论
第3章 L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3.1 LC银行概述
    3.2 LC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3.2.1 不良贷款的基本情况
        3.2.2 不良贷款的特点
    3.3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3.3.1 经济环境因素
        3.3.2 企业经营风险
        3.3.3 担保圈风险传递
        3.3.4 银行信贷管理不健全
第4章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分析
    4.1 不良贷款处置现状
    4.2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主要手段及政策要求
        4.2.1 现金回收
        4.2.2 贷款重组
        4.2.3 债权转让
        4.2.4 呆账核销
    4.3 具体案例分析
        4.3.1 贷款重组案例
        4.3.2 债权转让案例
        4.3.3 呆账核销案例
        4.3.4 小结
    4.4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4.1 债务落实难度大
        4.4.2 处置周期过长
        4.4.3 处置回收率低
        4.4.4 严重影响经营利润
        4.4.5 地方政府过分干预
    4.5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5.1 信贷风险理念不强
        4.5.2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4.5.3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缺位
        4.5.4 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落后
        4.5.5 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问题
        4.5.6 市场机制与法律机制不健全
第5章 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的改进对策
    5.1 强化信贷风险理念
    5.2 推动失信惩戒机制落实
    5.3 建立专业的资产保全团队
    5.4 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5.5 加强同业协作制衡地方干预
    5.6 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竞争
    5.7 创新处置方式
        5.7.1 “互联网+”模式
        5.7.2 资产证券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建行SX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框架
        二、研究的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研究现状
    第二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及其风险管理的概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概述
        一、当前国际贸易形势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定义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起源及发展趋势
        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
    第二节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产品
        一、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二、建行SX分行创新类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第三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一、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二、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四、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第四节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种类及成因分析
        一、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种类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第五节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和流程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原则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流程
第四章 建行SX分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建行SX分行国际业务总体运行概况
    第二节 当前建行SX分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缺乏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认知
        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识别控制能力一般
        四、银行间市场同业无序、过度竞争
        五、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节 建行SX分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典型模式总结
        一、没有深入了解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模式
        二、没有严格审核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
        三、没有做好信用风险防范的动态管理工作
        四、没有对大宗商品、汇率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足够重视
第五章 建行SX分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对策
    第一节 从风险管理流程方面采取的提升措施
        一、从风险识别、评估环节,做好客户及资产评级分类工作
        二、从风险监测环节,做好计量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
        三、从风险控制环节,实施综合授信额度来防止过度授信
    第二节 其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措施
        一、配套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
        二、优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来降低内部操作风险
        三、做好金融制裁合规与反洗钱工作
    第三节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长期发展措施构想
        一、打造本外币一体化业务流程风险监管覆盖业务全过程
        二、科学认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三、加快推进国际业务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析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写作基本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定义及特征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
    2.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处置方式
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监控现状
    3.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认定
        3.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
        3.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认定法律监控的现状
    3.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清收
        3.2.1 联合清收
        3.2.2 委托清收
        3.2.3 处置清收
        3.2.4 诉讼清收
    3.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组
        3.3.1 贷款重组的主要方式
        3.3.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重组的现状
    3.4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转让
        3.4.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3.4.2 不良贷款证券化
        3.4.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转让的现状
    3.5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核销
        3.5.1 不良贷款核销的前置条件
        3.5.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核销的现状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控立法现状及问题
    4.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控立法现状
    4.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认定中法律监控的问题
        4.1.1 金融监管部门与财政、税收部门的标准存在出入
        4.1.2 金融监管部门的双重标准问题
    4.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法律监控的问题
        4.3.1 商业银行债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缺失
        4.3.2 司法功能相对弱化
    4.4 相关规定效力不足,可操作性有待提升
        4.4.1 部分规定法律效力层级较低
        4.4.2 部分规定可操作性不足
5 国际上对金融风险及不良贷款的法律监控
    5.1 国际上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监控的发展趋势
    5.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控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5.2.1 选择适当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5.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转让的国际经验
        5.2.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国际经验
        5.2.4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核销的国际经验
6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监控的建议
    6.1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控的立法和司法建议
        6.1.1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防控法律制度体系
        6.1.2 确立统一的不良贷款认定、核销标准
        6.1.3 司法上加强金融债权的保护
    6.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监控的政策建议
        6.2.1 减少政府干预
        6.2.2 强化和改进金融监管框架
        6.2.3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税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理论研究综述
        0.2.2 国外银行业课税文献综述
    0.3 论文的理论框架及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方法
        0.3.1 本文的主要理论框架
        0.3.2 使用的主要工具及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0.4.1 基本思路
        0.4.2 整体框架及其逻辑结构
        0.4.3 各章的主要内容
    0.5 贡献与不足
        0.5.1 贡献
        0.5.2 不足
1. 经济全球化对银行业税收提出的要求
    1.1 经济全球化的标志、特点
        1.1.1 经济全球化的标志及其主要表现
        1.1.2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主要理论
        1.1.3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主要趋势
    1.2 经济全球化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2.1 银行存在的价值
        1.2.2 经济全球化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2.3 金融危机给予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1.3 银行业税收的作用
        1.3.1 税收的定义
        1.3.2 税收的主要职能和作用
        1.3.3 税收的分类
        1.3.4 税收原则
        1.3.5 银行业税收应对经济全球化面临旳课题
2. 银行税收的公共需求分析
    2.1 经济全球化的公共税收问题
    2.2 有关公共需求的基本假设
        2.2.1 公共产品
        2.2.2 社会效用
        2.2.3 资金来源
        2.2.4 经济载体
    2.3 理论分析
        2.3.1 税收的本质—公共需求
        2.3.2 公共需求在银行业税收的体现
    2.4 我国银行业税收“讨价还价”的案例分析
        2.4.1 银行业争取税收利益的行动
        2.4.2 公共需求对银行业税收的压力
3. 银行业税收的信贷效应分析
    3.1 促进银行业发展是税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课题
    3.2 银行经营效益的理论分析
        3.2.1 基本模型的建立
        3.2.2 利润最大化的优化问题
    3.3 税收效应的理论分析
        3.3.1 营业税的信贷效应分析
        3.3.2 所得税效应分析
    3.4 营业税与信贷比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3.4.1 营业税与信贷比的相关性观测
        3.4.2 营业税与信贷比相关性弱的原因分析
        3.4.3 银行业税收与信贷效应理论的实际修正
4. 银行业税收的效率公平分析
    4.1 经济全球化的税收公平效率问题
    4.2 税收效率的理论分析
        4.2.1 社会福利
        4.2.2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社会福利
        4.2.3 税收的社会福利损失
        4.2.4 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市场影响
    4.3 税收公平的理论分析
        4.3.1 资源的公平配置
        4.3.2 税收的公平
        4.3.3 税收负担比较
        4.3.4 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4.4 我国银行业税收公平效率的情况分析
        4.4.1 流转税的社会福利损失问题
        4.4.2 税收中性原则问题
        4.4.3 税收负担问题
        4.4.4 弹性分析-拉弗曲线问题
5. 银行业税收的金融风险分析
    5.1 经济全球化的税收金融风险问题
    5.2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5.2.1 不确定条件下的银行呆帐准备金
        5.2.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风险承担
    5.3 银行业呆账税务处理实证分析
        5.3.1 呆账税务处理的国际比较
        5.3.2 我国银行呆账税务处理存在的主要风险
        5.3.3 银行金融风险承担的税收机制
6. 中外银行业税收制度比较分析
    6.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外税收比较问题
        6.1.1 研究借鉴国际趋势发展的内在要求
        6.1.2 比较分析的主要方法概述
        6.1.3 抽象分析的主要工具
    6.2 银行业税收制度发展历史的比较分析
        6.2.1 基本情况对比
        6.2.2 关于抽象分析
        6.2.3 主要启示
    6.3 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思路的比较分析
        6.3.1 基本情况对比
        6.3.2 关于抽象分析
        6.3.3 主要启示
    6.4 银行业税收制度具体安排的比较分析
        6.4.1 基本情况对比
        6.4.2 关于抽象分析
        6.4.3 主要启示
    6.5 银行业税收制度后金融危机对策的比较分析
        6.5.1 基本情况对比
        6.5.2 关于抽象分析
        6.5.3 主要启示
7. 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优化对策
    7.1 研究的主要方法
    7.2 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银行业的要求
        7.2.2 全球化视角下银行业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7.2.3 银行业税收立足于全球化需要考虑的问题
    7.3 税收制度分析提供的原理和经验
        7.3.1 公共需求分析提供的原理和经验
        7.3.2 信贷效应分析提供的原理和经验
        7.3.3 公平效率分析提供的原理和经验
        7.3.4 金融风险分析提供的原理和经验
        7.3.5 中外比较分析提供的原理和经验
    7.4 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的整体思路
        7.4.1 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7.4.2 指导思想的确立
        7.4.3 遵循的基本原则
        7.4.4 分析思考路径
    7.5 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的基本策略
        7.5.1 关于财政收入问题
        7.5.2 关于税收负担问题
        7.5.3 关于税收效率问题
        7.5.4 关于银行业发展问题
        7.5.5 关于降低金融风险问题
        7.5.6 关于鼓励特定行业产业问题
    7.6 我国银行业税收制度建设的具体安排
        7.6.1 税收负担
        7.6.2 税种结构
        7.6.3 流转税方面
        7.6.4 企业所得税方面
        7.6.5 风险类
8. 结束语
    8.1 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其结论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8.2.1 关于分析问题的坐标系、理论和工具方面的创新点
        8.2.2 关于税收效应分析方面的创新点
        8.2.3 关于税收制度优化对策方面的创新点
    8.3 本文的主要不足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8.3.1 本文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局限
        8.3.2 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影响因素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小结
3 制度背景
    3.1 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制度
    3.2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范
    3.3 贷款损失税收政策
4 研究假设
    4.1 非任意决定因素
    4.2 任意决定因素
5 样本、数据与方法
    5.1 样本与数据
    5.2 样本区间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分析
    5.3 变量定义及实证回归模型
6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2 单变量检验
    6.3 回归结果分析
    6.4 稳健性测试
    6.5 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信托业破产重整研究——以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案例
二、信托业破产重整缘起
    1.金融稳定
    2.信托业之封闭性
三、信托业破产重整问题梳理
    (一) 信托业破产重整之前置程序“托管” (停业整顿)
    (二) 信托业破产重整条件
    (三) 部分债权人债权之核销问题
        1.是否破坏“同类债权同等清偿”
        2.被核销债权之债权人能否参加债权人委员会
    (四) 信托业破产重整申请人
    (五) 信托业破产重整执行人
    (六) 重整计划之调整 (未经债权人会议通过)
    (七) 确定的清偿债权比例
    (八) 原出资人全部无条件退出
四、信托业破产重整新思路:第三方参与
五、信托业破产重整程序实质:准破产程序

(7)呆账核销法律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呆账核销不能消灭房屋按揭人的贷款偿还义务
二、银监会有权要求各商业银行认定呆账并及时核销
三、已核销呆账诉讼时效问题
四、结语

(8)养老保险和农村金融双赢的制度安排——新疆呼图壁县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二) 个案访谈的研究设计
三、研究结果
    (一) 贷款农户
    (二) 借证农户
    (三) 不贷不借农户
    (四) 所有受访户
四、结论及讨论
    (一) 贷款农户主要是那些致富意愿较强、家庭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及偏下水平的参保农民
    (二) 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具有多重福利功效
五、机制分析
    (一) 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突破了现行农保制度“再分配与消费取向”的定位, 赋予其“生产与投资”功能
    (二) 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明晰了农民对个人账户的产权, 强化了他们对账户资产的控制权和选择权
    (三) 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在拓宽农保资金保值增值渠道的同时, 也创建了一个积累家庭资产和本地财富的新循环
六、启示与建议
    (一) 研究启示
    (二) 政策建议
    (三)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风险认识问题。
        2、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功能定位问题。

(9)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与实务研究 ——基于美国银行业的经验与教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实证研究综述
    2.2 国外规范研究综述
    2.3 国内研究综述
    2.4 简短评述
3 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发展历程回顾及评述
    3.1 按单一比例提取阶段(1986-2000)
    3.2 按贷款质量分类提取阶段(2001-2005)
    3.3 按贷款现值计量结果提取阶段(2006至今)
4 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应用及计提实务
    4.1 商业银行现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应用比较
    4.2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实务分析
    4.3 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政策存在问题总结
5 美国经验教训之一:准则模糊与银行危机(1975-1992)
    5.1 SFAS NO.5: FASB首份涉及贷款损失的会计准则
    5.2 SFAS NO.5在贷款损失会计政策上的模糊性
    5.3 银行危机:准则模糊难辞其咎
6 美国经验教训之二:部门分歧与实务混乱(1993-1998)
    6.1 SFAS NO.114:首份专门针对贷款计量的会计准则
    6.2 1993联合公告:银行监管部门的分歧性理解和规定
    6.3 SunTrust事件:政策冲突白热化的起点
7 美国经验教训之三:争论、协调与妥协(1999-2006)
    7.1 Viewpoint: FASB的重申和澄清
    7.2 银行监管部门的坚持及与会计部门的争论
    7.3 协调后初步达成共识
    7.4 SOP: AICPA为制定详细准则所做的努力
    7.5 2006联合公告:银行监管部门的妥协
8 美国经验教训之四:计量模式的变革与探索(1991-2007)
    8.1 贷款现行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比较
    8.2 FASB在贷款公允价值计量上的探索和阻力
    8.3 贷款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理论与实务挑战
9 对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的思考
    9.1 充分重视贷款损失准备金在银行稳健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9.2 贷款损失准备金相关政策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9.3 制定高质量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准则
    9.4 积极探索并谨慎对待贷款计量模式变革
10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意义
    1.2 国外研究情况和进展
    1.3 国内研究情况和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1.4.1 本文研究思路
        1.4.2 本文结构
第2章 信用风险概述及管理框架
    2.1 信用风险概述
        2.1.1 信用风险及信用风险管理定义
        2.1.2 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及其必要性
    2.2 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2.2.1 逆向选择
        2.2.2 信用风险集中
        2.2.3 道德风险
    2.3 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2.3.1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2.3.2 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第3章 农村金融信用风险主要管理手段
    3.1 专注于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手段研究的原因
    3.2 农村金融信用风险来源因素辩析
    3.3 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手段
        3.3.1 贷款人信用的事先控制
        3.3.2 减少与控制信用风险
        3.3.3 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和足额拨备
        3.3.4 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
    3.4 使用农业保险作为管理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3.4.1 农业保险定义
        3.4.2 农业保险功能
        3.4.3 农业保险产品分类
第4章 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型手段研究
    4.1 扩大金融机构的规模并限制农业贷款的比例
    4.2 政府农业担保基金
        4.2.1 政府农业担保基金定义
        4.2.2 江苏案例及其运作方式
        4.2.3 江苏模式评价
    4.3 谷物保险产品
        4.3.1 收成保险机制
        4.3.2 收益保险机制
        4.3.3 谷物保险成功实行的基础
        4.3.4 谷物保险在美国的应用
        4.3.5 谷物保险局限性
    4.4 指数化保险产品
        4.4.1 指数选取
        4.4.2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原理
        4.4.3 区域谷物收成指数保险产品原理
        4.4.4 指数保险产品应用案例
        4.4.5 指数保险产品优劣势
    4.5 农业保险产品定价
        4.5.1 农业保险产品定价原理
        4.5.2 农业保险产品定价示例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应用创新
    5.1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概述
        5.1.1 信用评级
        5.1.2 联保贷款
        5.1.3 担保
        5.1.4 抵押与质押
        5.1.5 农业保险
        5.1.6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现有信用风险管理手段评价
    5.2 风险管理创新手段在中国应用前景研究
        5.2.1 扩大金融机构规模并限制农业贷款比例
        5.2.2 政府农业担保基金
        5.2.3 谷物保险与指数化保险产品选择
    5.3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实例
        5.3.1 产品实现原理
        5.3.2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应用效果
    5.4 畜牧业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实例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附录B 1969-2000 年北京市降水及小麦产量数据
附录C 文中示例计算SAS 程序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巨额贷款是怎样被核销的(论文参考文献)

  • [1]LC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乃斌.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建行SX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赵琰乐乐.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5)
  • [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法律监控研究[D]. 万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6(03)
  • [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税收问题研究[D]. 秦凯.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5]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影响因素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D]. 李碧荣. 暨南大学, 2011(11)
  • [6]信托业破产重整研究——以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为例[J]. 陶广峰,张晓云. 金融服务法评论, 2010(01)
  • [7]呆账核销法律问题探讨[J]. 孙曼曼. 法制与社会, 2009(05)
  • [8]养老保险和农村金融双赢的制度安排——新疆呼图壁县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J].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研究课题组,张时飞. 东岳论丛, 2008(04)
  • [9]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政策与实务研究 ——基于美国银行业的经验与教训[D]. 岳小迪. 暨南大学, 2008(03)
  • [10]农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创新研究[D]. 李文喆. 清华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巨额贷款是如何核销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