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经济林植树五要点

山区经济林植树五要点

一、山地经济林栽植五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婧[1](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近年来其生态环境由于点源污染依旧严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潜在污染风险源存在等问题,而存在较大污染风险。为了保障丹江口水源区的水环境安全,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小流域治理工程,并研发出了大量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然而现有工程技术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导致整体治理效果不明显且持续性较差,难以满足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需要。因此,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以下简称“湖北水源区”)为研究区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现状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村各类景观要素,对现有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进行整合,提出可在湖北水源区推广应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体系,探索恢复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新方法,以期指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工作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湖北水源区为研究区域,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最佳汇流面积阈值设置为30km2,利用Arc GIS技术从研究区域提取出482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根据生态修复目标差异将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划分为生态农业型、城镇发展型、生态涵养型三种类型,得到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空间分布格局图,其中生态农业型小流域184条,城镇发展型小流域122条,生态旅游型小流域176条。同时分析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区位分布、地形分布、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特征、人口及居民点分布特征,为生态修复重点识别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选取湖北水源区不同类型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以胡家山、双塘河及清水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分析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再结合文献分析与GIS空间分析对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总结,最终确定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修复重点。(3)根据生态修复重点确定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目标,提出6种生态修复模式和21种组合式生态修复技术,由此构建湖北水源区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体系。

温学芬,徐财旺[2](2021)在《井陉县4种特色经济树种造林调查研究》文中认为依据井陉自然条件特点,选择了连翘、椋子、香椿和扁桃作为特色经济发展树种,通过一系列造林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着效果。采用密集坑截流及浅锅底形鱼鳞坑整地技术,并适当加大造林密度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容器苗造林,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还能有效延长栽植时期。在条件不足的地区,采用截干造林,成活率高达92%;扁桃和连翘建园必须配置授粉树,连翘长柱头花和短柱头花隔行或是隔株栽植,可有效提高座果率,且扁桃砧木以本砧(采用硬壳扁桃、苦味扁桃、桃巴旦)、桃砧为宜,不宜采用杏砧。

潘永柱,梁香媚,杨艺薇,鲍健青[3](2020)在《浙西南茶园套种香榧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技术》文中提出香榧产业投产期长、见效慢、投资大,采用"以短养长"的方式,大力发展茶园套种香榧立体生态高效种植新模式,推动林下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从园地选择、品种配置、田间管理、香榧采收、后熟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建设茶园套种香榧标准化示范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张博[4](2020)在《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古树名木是一个城市变迁发展的见证者,在文化、生态、旅游、科研和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普查登记、抢救复壮等工作,加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但是,随着乡村撤并大规模开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古树名木衰亡、损毁、盗伐等问题不断出现,加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需求日益迫切。本文首先对文章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方法做了简要介绍,接着研究了古树名木的内涵,明确了其分级标准。总结淮安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运用新公共管理、治理、公众参与阶梯等理论,通过调查问卷、访谈、SPSS等方式,找出淮安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存量少且增长缓慢;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知晓率及参与率低;缺少市级层面立法及配套规章规划;养护职责落实不到位且养护手段单一;缺乏濒危古树名木救治经费和日常养护管理经费;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问题颇多。分析原因主要是:政府重产业发展轻资源保护的政策引导;二元主管部门制定政策产生分歧;管理制度不完善且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平衡;社会力量调动不足且参与保护途径少;相关科学研究缺乏、缺少技术支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未列入同级财预算等。总结国内外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可行的措施,提出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对策:加快地方立法前提下制定配套政策规划;成立专门机构基础上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扩大来源渠道;加强繁育利用研究并开展专业人才培训;动员多元主体参与保护并拓宽参与途径。

王丹丹[5](2019)在《林地管理对香榧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提出香榧(Torreya grandis cv.merrillii)是榧树的唯一栽培种,也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经济树种。近年来随着香榧栽培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措施也进一步得到了完善。现阶段香榧产业发展快速,探讨不同林地管理措施对香榧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可为香榧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为此,选择具有不同经营管理措施的香榧林,通过调查分析其土壤的施肥及管理状况变化,以优化经营管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管理措施均能显着提高香榧林地土壤中EC、N03--N、P、Ca和DON的含量,其中以养鹅的方式最为显着,养鹅处理下的土壤肥力状况均高于未管理和管理;不同管理措施对香榧林地土壤的pH值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差异却没有达到显着的水平,说明不同管理措施对香榧林地土壤pH值影响较小。未管理下的各养分的差异不显着,因未管理的土壤不易随水流失,所以pH值、K、SOC和TN的含量较高。(2)不同种植坡向下香榧林地土壤中SWC、EC、SOC、TN、Mg和MBC含量差异性显着,不同坡向下土壤SWC随土层的加深而上升,且西北坡(阴坡)的SWC高于西南坡(阳坡),SOC和TN的含量是随土层的加深而下降,且西南坡(阳坡)的SOC和TN高于西北坡(阴坡),Mg的含量为西北坡(阴坡)的高于西南坡(阳坡);不同坡向下香榧林地土壤中pH和MBC的差异性不显着,说明不同种植坡向对香榧林地土壤pH值的影响较小。在0—10 cm、10—20 cm、20—30 cm 土层的土壤中pH和Ca是影响土壤肥力状况的主要因子,其中不同坡向对20—30 cm 土层的土壤肥力水平影响较大,且空间分布的差异性比较明显。(3)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林龄香榧林地土壤的肥力状况,发现在不同林龄下香榧林地土壤肥力存在着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香榧林地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不同林龄下香榧林地土壤理化指标存在着显着的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香榧林地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施肥处理能显着增加香榧林地土壤中SOC、TN和P的含量且各土层之间的含量差异性不大;施肥处理能显着增加Ca的含量;随着香榧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逐渐下降,土壤呈现出酸化的趋势,必要的时候可以撒施碱性肥料来缓解土壤酸化的趋势。

徐眉[6](2017)在《皖南山区香榧丰产生态栽培研究》文中指出从介绍皖南山区香榧丰产生态栽培试验开展情况出发,阐述了香榧丰产生态栽培项目的意义与价值,并论述了香榧丰产生态栽培项目的推广与成效。

赵博[7](2017)在《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区域发展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特色经济林果是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榧是我国所特有的珍稀经济林果,是诸暨市的传统地方特产,特别是以枫桥香榧闻名中外。香榧产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枫桥香榧主要集中分布在枫桥镇、赵家镇、东白湖镇等区域,具有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产业优势。香榧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诸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支柱之一,香榧是主产区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近年来,诸暨市香榧产量持续走高,产品内销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并外销日本、东亚、东南亚一带。本文以诸暨市香榧产业现状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条件、历程及其特点和发展成效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基于诸暨市赵家、东白湖两个镇60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使用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方法针对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提出对策。结果表明:诸暨市香榧产业今年来发展成效显着,一是香榧基地发展迅速,二是销售量连年增加,三是品牌建设日趋完美,四是精深加工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五是香榧文化日益浓厚。但是在成效显示出来的同时,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香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还需加大;(2)农户对于香榧经营积极性还有待提高;(3)对的良种壮苗建设力度比较弱小;(4)对于野生榧树开发利用率低,;(5)诸暨市香榧品牌日益增多,但对质量意识还需再次提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对诸暨市的香榧产业发展能够有一定的帮助,具体如下:(1)加强幼林管理,提高保存率;(2)加快实生榧树的开发与利用;(3)加强科技领先,促进香榧产业规模化发展;(4)实现农商一体化,护航香榧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5)整合资源优势,加强营销,创立品牌;(6)做好“电商强产”、“旅游强产”、“香榧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引领”等文章。

时玉芹[8](2015)在《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研究 ——以淄博聚相山都市农业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生活快捷方便,但是人居环境恶化、生活节奏紧张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久居城市中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都市农业应运而生,因其存在着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情,有着较大的客源市场和发展空间备受游客的青睐。同时,由于我国山地众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山地农业资源逐步开发利用,掀起了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热潮。但是,在建设中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产业链不完整导致运营失调、过度开发影响生态平衡、景观复制引发文脉流失等,这些问题引发设计者和研究者的思考。在都市农业园的规划建设中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发展,使得景观、农业、教育等方面相互联系起来,如何加大产业规模、增强景观效果、提高文化内涵等成为园区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山地型都市农业园为研究对象,以产业、景观和生态为切入点,总结出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思路和方法,为以后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第一部分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四大章节,首先,对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把握研究的总体方向;其次,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分类、特征和功能,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再者,从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产业规划、景观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规划要点。第二部分实践研究,主要以聚相山都市农业园规划为例进行探讨,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以第一部分的理论研究为基础,首先,从现状农业资源入手,进行土地适应性和景观构成的双重分析,提出总体目标和规划理念,对园区进行形象定位。其次,对聚相山都市农业园进行总体布局和专项建设,力求产业、景观、生态三者达到统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山地都市农业园区。本研究探讨总结出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理论和方法,以此补充和完善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建设的理论体系。课题的研究对加快都市农业园区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改善环境生态破坏和文化缺失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以为以后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建设提供相应的指导作用。

伏圣丰[9](2014)在《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的秦岭南麓景观艺术设计研究 ——以洋县水保科技示范园景观设计为例》文中认为目前,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的景观艺术设计研究的领域存在文献薄弱与迫切需求并存的现象,而学界针对于秦岭南麓为地域的研究至今处于空白。面对上述需求,本文利用景观美学思想对水土保持建设进行指导,依托秦岭南麓洋县牛头坡为基地,在水土保持功能下提出景观艺术设计研究的课题;即如何在治理山地水土流失的同时,从景观建设的角度去保持水土资源,或者说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去设计一个景观工程,同时满足水土保持和景观游憩的双重需求,旨在为区域水土保持美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当前国内“水土保持学”和“景观艺术设计学”两大学科之间无对接平台,两者独立设计严重缺乏融合的观念,导致传统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单一化、措施美观化严重不足、治理效果无创新性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缺少水保观念等现象与问题,通过理论和设计分析提出文章核心概念——“水土保持景观化”。文章以借鉴和创新两大学科的基础体系与设计方法,从山地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工程景观化设计、小流域景观方案规划设计、水保基础建筑设计、水土保持景观艺术设计、水土保持景观美化拓展和艺术美学原则、理念七方面,构成了水土保持功能下南麓景观艺术设计研究的综合体系;并进一步以“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景观设计”为案例,从设计的全程进行解析,归纳出水土保持功能下景观设计理论原则和具体设计方式,力求在准确水土保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水土保持美化分析,从而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模式。本文对秦岭南麓水土保持策略与景观营造进行艺术性的融合和美学鉴赏提升,用于实现美丽中国的号召,为秦岭南麓山地的可持续维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并潜在性的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外部公园空间。

王维[10](2009)在《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太行山中山区,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问题相当严重,一方面是严重缺水,另一方面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水资源大量浪费,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水上。水资源作为维护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命脉,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托,也是其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如何有效地保护并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推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该地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本文结合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石灰岩中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固土蓄水技术试验示范”子课题,以太行山中山区刘家村为试验区域,以不同规格、不同的尺寸的鱼鳞坑和隔坡复式梯田,不同植被配置的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以高效利用雨水资源为主要研究目的,在搜集和整理已有工作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原有试验成果与有关技术积累资料,通过对研究区各鱼鳞坑和隔坡复式梯田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及增墒、增肥效果的分析,探讨了坡地径流的再分配、利用,并通过对比分析选出最优的整地方式和规格;通过对不同植被配置类型的径流小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和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适宜太行山中山区的植被配置类型。研究表明,规格为1×2×3(尺)、4×3(m)的鱼鳞坑整地方式具有较强的蓄水保墒效果,并能很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指标,并利用山坡的石块资源进行覆盖鱼鳞坑以此来蓄水保墒,是比较经济,有效地覆盖措施;隔坡复式梯田整地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提高,对土壤的蓄水、保墒是极其有益的;采取的隔坡措施,合理的积蓄利用了坡面径流,对增加主体梯田土壤水分的作用明显,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含水率。试验结果表明,隔坡复式梯田山地经济林模式是切实可行的;在各植被配置模式中,油松与荆条、红豆草立体配置和荆条与红豆草配置的水土保持功能相对于其他模式较高,不仅能够有效拦截地表径流,而且能减少土壤泥沙量,达到有效蓄水保墒、保土的效果。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该区域6种植被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功能的差别主要是因为6种植被配置模式对土壤80min前土壤入渗率及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变能力及改变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在当地进行植被配置时应该选择要选择那些能改变土壤化学性质与入渗率较好的物种进行植被配置,以期较快抑制水土流失,有效利用雨水资源。通过在不同植被模式的区域修建集雨池来集蓄山坡的径流,更有效的利用坡地的雨水资源,灌草配置的集雨池的利用效率最高,达到47.29%,远大于其他几种配置模式的雨水利用效率。

二、山地经济林栽植五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地经济林栽植五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2.2 国内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划分
    2.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生态环境状况
    2.2 基于景观空间格局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边界划分
        2.2.1 划分方法
        2.2.2 划分步骤
        2.2.3 划分原则
        2.2.4 划分结果
    2.3 基于生态修复目标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类型划分
        2.3.1 湖北水源区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目标分析
        2.3.2 划分方法
        2.3.3 划分结果
    2.4 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4.1 区位分布特征
        2.4.2 地形分布特征
        2.4.3 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分布特征
        2.4.4 人口及居民点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3.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重点识别
    3.1 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及问题识别
        3.1.1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以胡家山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
        3.1.2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总结
        3.1.3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以双塘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
        3.1.4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总结
        3.1.5 生态涵养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以清水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
        3.1.6 生态涵养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总结
    3.2 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重点确定
    3.3 本章小结
4.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集成
    4.1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
        4.1.1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4.1.2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
        4.1.3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人居环境生态修复
    4.2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
        4.2.1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人居环境生态修复
        4.2.2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河(沟)道生态修复
    4.3 生态涵养型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
        4.3.1 生态涵养型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4.4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A 湖北省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表
附录 B 湖北省水源区生态林营建主要造林植物种类
附录 C 湖北省水源区经果林营建可用树种参考
致谢

(2)井陉县4种特色经济树种造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各树种生物学特性
2 调查内容
    2.1 适宜造林地
    2.2 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效果
        2.2.1 密集坑截流及浅锅底形鱼鳞坑整地技术
        2.2.2 容器苗造林技术
        2.2.3 椋子裸根苗截干造林技术
        2.2.4 合理配置授粉树
        2.2.5 扁桃不同砧木嫁接
3 结论

(3)浙西南茶园套种香榧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园套种香榧产业发展现状
2 茶园套种香榧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技术
    2.1 建园条件
    2.2 园地规划与建设
        2.2.1 园地规划
        2.2.2 道路建设
        2.2.3 水利系统
    2.3 香榧主栽品种选择
        2.3.1 主栽品种
        2.3.2 授粉配置
        2.3.3 苗木选择
    2.4 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技术
        2.4.1 挖穴
        2.4.2 栽植
        2.4.3 抚育管理
        2.4.4 配方施肥
        2.4.5 花果管理
        2.4.6 病虫害综合防治
        2.4.7 分批采收
        2.4.8 后熟处理
3 结语

(4)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古树概念及分级标准
        2.1.2 名木概念
        2.1.3 资源的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治理理论
        2.2.3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3 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
        3.1.1 淮安市地理环境
        3.1.2 淮安市林业资源保护现状
        3.1.3 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
    3.2 内外部调查
        3.2.1 访谈
        3.2.2 调查问卷
    3.3 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3.3.1 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存量少且增长缓慢
        3.3.2 公众实际参与人数少,参与形式少
        3.3.3 缺少市级层面立法及配套规章规划
        3.3.4 养护职责落实不到位且养护手段单一
        3.3.5 缺乏濒危古树名木救治经费和日常养护管理经费
        3.3.6 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问题颇多
    3.4 原因分析
        3.4.1 政府重产业发展轻资源保护的政策引导
        3.4.2 二元主管部门制定政策产生分歧
        3.4.3 管理制度不完善且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平衡
        3.4.4 社会力量调动不足且参与保护途径少
        3.4.5 相关科学研究缺乏、缺少技术支持
        3.4.6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4 国内外典型地区古树名木保护的经验借鉴
    4.1 北京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经验与措施
        4.1.1 北京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4.1.2 北京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特点
    4.2 绍兴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经验与措施
        4.2.1 绍兴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4.2.2 绍兴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特点
    4.3 美国怀俄明州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经验与措施
        4.3.1 美国怀俄明州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4.3.2 美国怀俄明州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特点
    4.4 国内外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启示和借鉴
        4.4.1 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
        4.4.2 古树名木资源动态管理
        4.4.3 创新古树名木管理机制
        4.4.4 财政资金保障充足
        4.4.5 扩大公众参与
        4.4.6 开展专业培训
5 改进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地方立法前提下制定配套政策规划
    5.2 成立专门机构基础上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5.3 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5.4 加强繁育利用研究并开展专业人才培训
    5.5 动员多元主体参与保护并拓宽参与途径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大纲

(5)林地管理对香榧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香榧相关研究进展
        1.2.1 香榧利用价值
        1.2.2 香榧生物学特性
        1.2.3 香榧生态习性
        1.2.4 香榧资源分布
        1.2.5 香榧的化学成分
    1.3 林地管理的研究进展
    1.4 土壤肥力评价研究进展
        1.4.1 土壤肥力的概念
        1.4.2 国内外土壤肥力评价研究进展
        1.4.3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区自然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香榧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3.1.3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3.1.4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管理香榧林地土壤各理化指标方差分析
        3.2.2 不同管理下香榧林地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
        3.2.3 不同管理下香榧林地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4 不同管理香榧林地各土层土壤理化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不同坡向对香榧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4.1.3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坡向香榧林地土壤各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2.2 不同坡向下各土层香榧林地土壤各理化指标
        4.2.3 不同坡向香榧林地土壤各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4 不同坡向香榧林地各土层土壤理化指标间的主成分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 不同林龄对香榧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样品采集和处理方法
        5.1.3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林龄香榧林地土壤理化性质
        5.2.1.1 不同林龄香榧林地0—10 cm土层土壤理化指标方差分析
        5.2.1.2 不同林龄香榧林地1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指标方差分析
        5.2.1.3 不同林龄香榧林地2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指标方差分析
        5.2.2 不同林龄香榧林地土壤理化指标
        5.2.2.1 不同林龄香榧林地0—10 cm土层土壤理化指标
        5.2.2.2 不同林龄香榧林地1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指标
        5.2.2.3 对不同林龄香榧林地20—30cm土层土壤理化指标
        5.2.3 不同处理下香榧林地土壤各土层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3.1 8年生香榧林地中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3.2 10年生香榧林地中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3.3 12年生香榧林地中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3.4 14年生香榧林地中土壤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4 不同处理下各林龄香榧林地土壤理化指标间的主成分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和难点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难点
2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条件与历程
    2.1 诸暨市香榧产业概况
        2.1.1 诸暨市概况
        2.1.2 诸暨市香榧产业基本情况
    2.2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2.1 地理位置优越
        2.2.2 香榧发展历史悠久
    2.3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3.1 发展历程
        2.3.2 发展特点
        2.3.2.1 香榧面积逐年增加
        2.3.2.2 加工企业逐年做大
        2.3.2.3 品牌意识逐年提高
        2.3.2.4 香榧文化逐年浓厚
3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现状
        3.1.1 香榧产业规模
        3.1.2 香榧产业生产总值
        3.1.3 香榧产业基地建设
        3.1.4 香榧产业品牌建设
        3.1.5 香榧产业精深加工成效
        3.1.6 香榧产业文化建设
        3.1.7 香榧产业科技发展
    3.2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2.1 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3.2.2 农户种植积极性有待提高
        3.2.3 良种壮苗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3.2.4 野生榧树开发利用率还需提升
        3.2.5 质量和品牌意识还需加强
    3.3 典型案例分析
        3.3.1 生产-销售-旅游一体化模式实施地点—钟家岭村概况
        3.3.2 钟家岭村香榧产业发展简介
        3.3.3 发展效果
        3.3.4 案例启示
4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香榧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4.3 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4.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3.2 因子分析的条件检验
    4.4 实证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4.4.1 诸暨香榧种植环节的影响
        4.4.2 诸暨香榧加工营销环节的影响
        4.4.3 诸暨香榧产业政策方面的影响
5 促进诸暨市香榧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基于种植户层面
        5.1.1 加强幼苗保护 ,提高生存率
        5.1.2 加快现存榧树的开发与利用
    5.2 基于企业层面
        5.2.1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香榧产业规模化发展
        5.2.2 实现农商一体化,护航香榧产品销售道路
        5.2.3 整合资源优势,加强营销,创立品牌
    5.3 基于政府层面
        5.3.1 利用电商做强产业
        5.3.2 开发旅游资源来加强香榧产业
        5.3.3 弘扬“香榧文化”打响香榧产业知名度
        5.3.4 做好香榧林的“生态保护”
        5.3.5 做好精密的规划,引领香榧产业发展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诸暨市香榧种植农户调查问卷
    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8)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研究 ——以淄博聚相山都市农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城市病产生
        1.1.2 城乡文化差异使旅游业向农业延伸
        1.1.3 山地资源正在逐步开发
    1.2 研究基础
        1.2.1 国外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课题的确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概念解读
    2.1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概念界定
        2.1.1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概念
        2.1.2 山地型农业园与平原型农业园的景观差异性比较
    2.2 都市农业园的分类
        2.2.1 生产型都市农业园
        2.2.2 观光型都市农业园
        2.2.3 科普型都市农业园
    2.3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特征
        2.3.1 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区位优势明显
        2.3.2 地域突出,景观呈现多样性
        2.3.3 生产与游览并存,效益呈现多元化
    2.4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功能
        2.4.1 经济功能
        2.4.2 生态功能
        2.4.3 社会功能
    2.5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2.5.1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发展现状
        2.5.2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3.1 相关学科理论
        3.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2 旅游学理论
        3.1.3 产业链理论
        3.1.4 循环经济理论
    3.2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指导思想
        3.2.1 挖掘农业资源
        3.2.2 培育优势产业
    3.3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原则
        3.3.1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3.3.2 以农为本,强农兴旅
        3.3.3 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
    3.4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思路
    3.5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方法
        3.5.1 产业格局规模化
        3.5.2 景观格局自然化
        3.5.3 生态格局全面化
    3.6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内容
        3.6.1 总体规划
        3.6.2 产业规划
        3.6.3 景观规划
        3.6.4 道路规划
        3.6.5 环境生态保护规划
        3.6.6 市场营销策略规划
    3.7 本章小结
4 实践研究—以淄博聚相山都市农业园规划为例
    4.1 现状分析
        4.1.1 项目开发背景
        4.1.2 区位分析
        4.1.3 资源分析
        4.1.4 土地适应性分析
    4.2 规划定位和总体目标
        4.2.1 规划定位
        4.2.2 总体目标
    4.3 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4.3.1 规划布局
        4.3.2 功能分区
    4.4 产业规划
        4.4.1 产业格局
        4.4.2 种植模式
    4.5 景观景点规划
        4.5.1 山地自然景观
        4.5.2 农业生产景观
        4.5.3 人文建设景观
    4.6 生态规划
        4.6.1 加强斑块互补
        4.6.2 保持物质循环
        4.6.3 维护廊道建设
    4.7 游憩项目规划
        4.7.1 参与体验型
        4.7.2 休闲娱乐型
        4.7.3 教育学习型
        4.7.4 住宿餐饮型
    4.8 种植景观规划
        4.8.1 生态林地景观
        4.8.2 经济林地景观
        4.8.3 杂粮种植景观
        4.8.4 蔬菜种植景观
    4.9 道路游线组织规划
        4.9.1 外部引导线规划
        4.9.2 内部游览线规划
        4.9.3 主次入.规划
    4.10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未来展望
图表目录
图表来源
参考文献
附图目录
附图图集
附: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社会实践经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的秦岭南麓景观艺术设计研究 ——以洋县水保科技示范园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美丽中国政策
        1.1.2 秦岭流域的涵养水源策略
        1.1.3 秦岭南麓旅游开发
        1.1.4 岭南麓水土保持政策指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提出及意义
        1.3.1 研究问题提出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水土保持学基本理论研究
    2.1 水土保持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2.1.1 水土保持的含义
        2.1.2 水土保持原理
    2.2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2.1 自然因素
        2.2.2 人为因素
    2.3 山地环境区域的治理措施
        2.3.1 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
        2.3.2 水土保持规划的治理方式
3. 景观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研究
    3.1 景观艺术设计概述
        3.1.1 景观艺术设计学基本概念
    3.2 景观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其要素
        3.2.1 景观艺术设计的特征
        3.2.2 景观艺术的构成要素
    3.3 美学及其理论
        3.3.1 景观美学的理论
        3.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3.3.3 景观美学中艺术理论
    3.4 色彩心理学相关内容
        3.4.1 设计中的色彩
    3.5 园林植物人文美学
        3.5.1 植物艺术的文化底蕴
4. 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的秦岭南麓景观艺术设计理论初探
    4.1. 秦岭南麓区域概况
    4.2 秦岭山地与景观艺术设计分析
        4.2.1 秦岭南麓自然景观与山地景观关系
        4.2.2 山地景观与景观艺术设计关系
    4.3 水土保持与秦岭山地景观的关系
        4.3.1 山地景观与秦岭水土保持关系
        4.3.2 传统水土保持设计存在问题
        4.3.3 传统山地景观艺术设计缺少水土保持观念
        4.3.4 水土保持设计者与景观艺术设计者
        4.3.5 水土保持景观化的概念
    4.4. 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的秦岭南麓景观艺术设计基本原则
        4.4.1 可持续发展原则
        4.4.2 生态基础设施优先原则
        4.4.3 整体优化性原则
        4.4.4 山地景观多样性原则
        4.4.5 美学性原则
    4.5 基于水土保持视觉下的秦岭南麓景观艺术设计理念
        4.5.1 景观设计艺术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4.5.2 景观设计艺术与水土保持相协调
        4.5.3 景观设计艺术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4.6 本章小结
5. 秦岭南麓洋县牛头坡基地概况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区域概况
        5.1.2 自然环境
        5.1.3 社会人文传统
        5.1.4 经济与农业概况
    5.2 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
        5.2.1 影响牛头坡水土流失的成因
        5.2.2 区域内水土流失的危害
        5.2.3 洋县水土保持的现状总结
        5.2.4 主要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5.3 “洋县牛头坡”设计地形综合分析
        5.3.1 地形现状分析
        5.3.2 土壤分析
        5.3.3 植被分析
        5.3.4 高程分析
        5.3.5 坡度分析
    5.4. 项目区设计要素的规划现状问题与设计优势
        5.4.1 项目区设计要素的现状问题与规划对策
        5.4.2 综合设计优势分析
6 . 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秦岭南麓景观艺术设计分析—以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为例
    6.1 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概述
        6.1.1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概述
    6.2 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洋县牛头坡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规划设计
        6.2.1 洋县牛头坡水保示范园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6.2.2 “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设计思路和布局
        6.2.3 “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设计理念探讨
        6.2.4 交通系统设计
        6.2.5 水系系统设计
        6.2.6 地形治理措施系统设计
        6.2.7 建筑基础设计
        6.2.8 服务设施和景观小品设计
    6.3 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水土科技示范园景观艺术设计分析
        6.3.1 水土保持原则下的植被策略分析设计
        6.3.4 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分区景观艺术设计
    6.4 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水保科技示范园景观美化实践拓展分析
        6.4.1 地形坡度下的景观工程策略分析
        6.4.2 农业景观水土保持措施
        6.4.3 景观化坡面工程措施
        6.4.4 植被生态修复与美化
    6.5 本章小结
7.结论
    7.1. 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模式性总结
        7.1.1 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总结性概述
        7.1.2 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设计模式的选择
    7.2. 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创新化的总结
        7.2.1 水保科技示范园创新化基础性原则
        7.2.2 水保科技示范园景观策略性总结
        7.2.3 植物水保原则下的色彩美学应用分析
    7.3 牛头坡模式的价值与启示
        7.3.1 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设计模式的潜在价值意义
        7.3.2 对山地景观研究方法启示
    7.4 讨论
        7.4.1 洋县牛头坡水保科技示范园景观设计模式的适宜性选择
        7.4.2 洋县牛头坡适宜性选择下的启示
        7.4.3 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I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雨水资源研究现状
        1.2.1 国内雨水资源研究现状
        1.2.2 国外水资源研究现状
    1.3 雨水集蓄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与展望
        1.3.1 雨水集蓄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
        1.3.2 雨水集蓄利用研究发展趋势
        1.3.3 雨水集蓄利用研究展望
2 研究区概括
    2.1 自然概况
    2.2 地质水文特征
    2.3 气候状况
    2.4 土壤状况
    2.5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和内涵
        3.1.1 雨水集蓄利用的内涵
        3.1.2 雨水集蓄利用的理论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
        3.4.1 试验区域气象因子调查
        3.4.2 试验区域立地因子调查
        3.4.3 试验区域生物因子调查
        3.4.4 试验区域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4.5 试验区径流量与含沙量的观测
    3.5 数据处理
        3.5.1 数据、图表处理所使用的软件及模块介绍
        3.5.2 相关因子的推算
4 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的改善效果
    4.1 鱼鳞坑整地措施对坡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4.1.1 鱼鳞坑整地方法
        4.1.2 鱼鳞坑整地规格
        4.1.3 鱼鳞坑整地的土壤物理特性分析
        4.1.4 鱼鳞坑整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析
        4.1.5 鱼鳞坑整地的保墒效果
    4.2 隔坡复式梯田对坡地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4.2.1 隔坡复式梯田整地
        4.2.2 隔坡复式梯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3 隔坡复式梯田的经济效益
5 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5.1 研究区域及方法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研究方法
        5.1.3 相关因子的观测与调查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植被配置模式下水土保持功能的差异性
        5.2.2 不同土壤理化性质下水土保持功能的差异性
        5.2.3 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5.2.4 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枯落物吸水能力分析
        5.2.5 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土壤蓄水能力
        5.2.6 不同植被配置模式的雨水利用情况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山地经济林栽植五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研究[D]. 王婧.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井陉县4种特色经济树种造林调查研究[J]. 温学芬,徐财旺. 河北林业科技, 2021(01)
  • [3]浙西南茶园套种香榧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技术[J]. 潘永柱,梁香媚,杨艺薇,鲍健青. 华东森林经理, 2020(03)
  • [4]淮安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博.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5]林地管理对香榧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王丹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皖南山区香榧丰产生态栽培研究[J]. 徐眉. 园艺与种苗, 2017(06)
  • [7]诸暨市香榧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研究[D]. 赵博.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 [8]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研究 ——以淄博聚相山都市农业园为例[D]. 时玉芹.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9]基于水土保持功能下的秦岭南麓景观艺术设计研究 ——以洋县水保科技示范园景观设计为例[D]. 伏圣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10]太行山石灰岩中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D]. 王维.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山区经济林植树五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