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叛徒问题

鸦片战争中的叛徒问题

一、试论鸦片战争中的汉奸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1](2019)在《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专题叙录与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大英图书馆历来以馆藏宏富着称於世,尤其以敦煌文书爲国内学者所熟知。然而,其所藏大量的其他中文写本文献一直默默无闻,不爲学界所知。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通过专题叙录和个案研究两个角度,深入揭示这批文献的特色、来源、编目情况及价值。总体来看,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文稿抄本,而是以历史档案爲主,兼及其他学科。它们体现了英国人讲求现实利益的实用主义,带有窥视异域风情的心理及作爲战争胜利者的炫耀心理。它们的主要来源是购买和捐赠,18世纪入藏较少,19世纪随着英国势力的深入开始大量入藏,20世纪趁我国战乱导致书籍流散的时机而发展壮大。入藏後,经郭士立、普罗维斯特、道格拉斯、翟林奈等人编目,尤其以道格拉斯的《大英博物馆中文刻本、写本、绘本目录》及其《补编》影响较大。然而,这些目录均未反映这批文献的全貌,而且不着录抄写时代,不便於中国读者查閲。本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分语言类文献、地理类文献、历史档案文献、艺术类文献、宗教类文献等专题,逐一着录每一种文献的书名、版本、作者、版式、主要内容、题记、来源等具体信息,力求全面揭示每一种文献。语言类文献以字典爲主,主要是汉英字典,也包括欧洲其他语种、我国主要少数民族语种、方言语种字典。地理类文献分舆图和专着两类。舆图主要是清代东南沿海军事图,专着主要关注新疆、云贵等边疆地区,目的性强。历史档案类是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类文献,包括诏令奏议、军事文档、信札名帖、太平天国及洪门史料、经贸文献、外交档案、地方官府文书等,大多从两次鸦片战争中得自江浙和庚东。艺术类文献主要有书法、绘画、篆刻三类。书法文献以清人爲主,不乏唐宋元明名家作品,然真僞杂陈;绘画类主要是人物画,尤其以风俗画爲特色,是研究清代民俗的重要史料;篆刻类藏品数量较少。宗教类文献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数量从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依次递减。从文本个案的角度来看,《福次咸诗草》印证了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湘云友朋信札》是研究清代师爷的重要资料,反映了他们是如何谋得职位、如何以诗词唱和来丰富业余生活的。《各府州清册》表明,清代官员年终密考的范围不仅仅是道府以上官员,也包括州县及佐杂等员,密考程序是由府、道、两司分别上报供督抚采择。《关於浙江慈溪县交通及兵力部署的密信》《鄞慈镇三县水陆地图》证实了郭士立作爲鸦片战争中英军谍报负责人的角色,《中文图书目录》又坐实了他中文文献收集人和编目人的角色。《南洋视学札》帮助我们还原了清末刘士骥南洋视学的史寅,有助於我们了解他此行目的、出行的经过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大英图书馆藏中文写本以清代中後期爲主,主要来自江浙、广东、北京等地区。他们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和中英交往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发掘。

向月翠[2](2019)在《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舟山的侵略(1838-1846)》文中研究表明舟山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中国海岸线的中心,重要军事要塞。由于舟山所处的独特区位优势,明清以来一直为西方殖民者所觊觎,在此国际背景下,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也多次遣使来华,迫切为英国商品打开中国市场,而舟山无疑可以成为英国进出口货物的最佳集散地,但英国的无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严词拒绝后,英国决定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本文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节点,考察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对舟山的觊觎和侵占历程,从而揭示舟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突出舟山海防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侧重考察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开埠通商的历程。从1637年第一艘英国船只来华开始,英国就决定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东印度公司人员和英国政府使团先后来华,要求打开中国市场并割让舟山作为贸易中转站,但英国政府的这些无理要求均被清政府拒绝。在英国使团三次访华要求开埠通商无果后,英国决定武力侵华。第二部分,侧重考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对舟山的军事占领情况。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军一路北上,7月占领舟山,由于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气候、疟疾等原因,英军不得不从舟山撤退。然而,英国政府对此极为不满,次年10月再次占领舟山,从而开启了对舟山长达五年半的殖民统治。第三部分,侧重考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舟山的短暂殖民统治以及中英谈判、清政府收回舟山等问题。英军再次占领舟山后,将舟山作为英国在华的第一块势力范围,进行殖民统治,宣布舟山为自由港。中英双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在1846年签订了《退还舟山条约》,英军在拖延了半年后才从舟山全部撤军。第四部分,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中央王朝,特别是清朝对舟山的认识,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对舟山的影响。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认识到舟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升定海县为定海直隶厅,加强对舟山的海防建设。第五部分结论。通过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侵占舟山始末的考察,明确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对舟山的影响及舟山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警示我们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今天,以史为鉴,重视舟山文化、经济与海防“三位一体”建设,免蹈历史覆撤。

杨研[3](2019)在《清朝道咸时期的俘虏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俘虏作为战争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一群体产生的相关政策,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清朝道咸时期,内外战事频繁,清军在战斗中捕获了大量身份各异的俘虏。在处理俘虏的问题上,清朝能够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结合当时的战局,对其进行区别处理,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在军法中,清朝对士兵获俘作了一定程度的规定,规范了获俘的行为与程序,并且制定了对获俘将士的奖励标准,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调动士兵作战积极性的作用。清军在审问俘虏的过程中,会讲究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并且会结合刑讯,力求使俘虏的价值最大化。对于重要的俘虏,清朝还要进行转运,在京师举行隆重的献俘礼,借此来宣扬国威。恰当的俘虏政策,减轻了清军作战中的压力,减少了将士的伤亡,这对于缓和敌我矛盾、加速地方重建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甚至有利于发掘出俘虏中的一些有用之才,充实本方实力。而不恰当的俘虏政策,会增加军事斗争的难度,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尤其清军在作战中还存在着虐杀俘虏的现象,违反了基本的人道原则,激起敌方更加强烈的反抗。道咸时期的俘虏政策,一定程度折射出老旧帝国的人文观念与价值观念,这与西方崇尚优待俘虏的精神理念有较大差距。在西方的影响下,清朝的俘虏观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

刘怡萍[4](2018)在《鸦片战争时期国人爱国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外的各种思潮随之涌入,使得国人的思想趋于多元化。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需要加强对国人的爱国教育,此显得尤为必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时期不同群体的国人爱国与否呈现出矛盾性与多元性,此种状况是非常突出和令人惊讶的。本文以鸦片战争时期国人爱国与否的状况为研究对象,在时间上以战争爆发的19世纪40年代为中心。力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查阅中西相关史料,结合文献研究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和交叉学科研究法,从清朝统治集团、前线将领和士兵及普通民众三个群体爱国与否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论述,并从中选取代表性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为典型个案,分析此时期国人爱国表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道光帝及其属下的五位钦差,爱国均是行知不足、观念过剩与剿抚不定;前线发号施令的诸多文臣们的行知是爱国与忠君对等,尽管他们有主战派、主和派乃至投降派等不同称谓;对于战区御敌的主力军—八旗和绿营官兵,多数官兵一触即溃居然成了主旋律;战区广大民众对此次战争的行知,漠然置之者居然成了主流;由于以上国人爱国行知矛盾的凸现,对上至国家下至沿海民众造成一系列正反面皆有但主要是负面的后果。造成当时官方上下爱国矛盾与多元问题的原因,首先,传统忠君思想和家国利益的统一两个方面,使得绝大多数国人呈现出爱国的一面;其次,腐朽的封建统治、衰落的社会经济和落后的军事科技三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部分国人呈现出不爱国令人痛心的一面。通过研究,发现爱国问题具有双向性与历史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爱国的行知需要国家经济雄厚、军事实力强大的支撑;国家的苦难首先唤醒的是部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鉴古知今,拙研究对当今国人爱国教育与弘扬有一定的警示和启示作用,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其次,爱国精神要从理论走向实践;最后,爱国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

张耀元[5](2017)在《再读之《天朝的崩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朝的崩溃》是茅海建先生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茅先生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本文以《天朝的崩溃》一书为主要内容,以触动笔者的三个问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力求在原着的基础上,再增添几分自己对本书的理解。

金源云,李国强[6](2016)在《英军在浙东战役时的情报活动探微》文中研究指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浙东三城反击战,清政府耗费数百万帑金,调集五六省兵力,欲一举扭转败局,最终却"图之数月,隳之崇朝"。战役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英军及时、全面的情报活动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浙东战役中,英国军队通过秘购、分析《京报》以掌握清廷决策动态;借助传教士潜入内地搜集军事情报;收买汉奸窃取清军内部情报,从而全方位获取了清军的政治、军事情报。其情报内容从清军的战略意图到战术安排,从官员个人情况到官员间关系,从军用物资调配到武器储备和使用情况无所不至,对清军战备情况达到了若指掌的程度。在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军队战斗力等方面,清军本已处于劣势,英军的情报活动更使之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三城反击战的彻底溃败。

葛夫平[7](2016)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回顾60余年的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大致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经历了从单纯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史向近代化史、政治史、军事史、中外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等多元研究的转变过程,并达到相当的学术高度。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同观点和认识,有些固然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所致,但从科学的态度来说,这些不同研究取向彼此并不相抵牾,它们都各自反映了历史真实的一面。国内鸦片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最大症结,实际上在于如何处理好学术与政治关系的问题。这是研究晚清中国历史始终绕不开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晚清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一个组成部分的特殊性。

黄梅[8](2016)在《清代边疆地区“汉奸”问题研究 ——以西南边疆为中心》文中提出本文以清代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矛盾的变化为背景,提出“汉奸”治理成为清朝治边的重要任务,归纳了清朝统治者对“汉奸”危害的认识和治理“汉奸”的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对清代“汉奸”治策的得失进行分析,剖析了清代“汉奸”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原因,并对“汉奸”词语在清代的使用特点做了分析,指出“汉奸”词语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一个用于边疆治理问题的词汇。雍正朝在土司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不法汉人为自身利益而教唆土司和苗民抵抗清政府的改土归流,边疆地区的汉奸问题开始显现。改土归流改变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结构,外来汉民和新设流官政权对夷民的欺凌成为边疆地区的主要社会矛盾,导致了新的汉奸形式的出现。煽惑土司和苗夷的不法行为、盘剥土司和夷民财产、包揽和教唆诉讼、协助藩属国损害清政府利益和参与藩属国内部斗争,构成清代汉奸违法活动的主要形式。“汉奸”的一系列行为严重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引起了清统治者的高度关注。一是主使土司和苗民的不法行为,具体表现为主使土司抵制改土归流、挑起土司之间的争斗、充当苗人叛乱的策划者和教唆夷民烧杀抢劫。二是参与土司和苗民变乱,具体表现为参与土司的反叛斗争、充当苗民起义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及为番民贩私和销赃。三是侵占夷民和土司的田地。四是参与藩属国危害中国利益活动。五是进入藩属国为匪。汉奸直接主使和参与夷民反对中央政府斗争的行为,阻碍了清政府的边疆开发进程;汉奸侵占田产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夷民的生计,夷民为生存而被迫变乱,导致边疆地区经常性的动荡不安。清朝统治者将汉奸视为影响边疆地区安定的重要因素,制定了一系列打击和根除汉奸的措施。一是直接打击汉奸的对策,包括对汉奸严密缉拿和从重究拟、禁止汉民私往夷地、将稽查和捉拿汉奸列入土司与流官考成、对土司聘用主文和延幕进行严格控制及颁行保护夷民田地所有权和利益的措施。二是消除汉奸危害的产生的基础。清统治者认识到兵役的欺凌、夷民文化水平的低下和生计困难是汉奸得以教唆和欺凌夷民的基础,制定了严惩官史和兵役欺压夷民的行为、以夷治夷、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停止将遣犯安置于偏远夷民聚集地区和推行多项保障少数民族生计的措施等政策来消除汉奸危害产生的根源。清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惩治和根除汉奸的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夷民和土司利益的积极效果,在一定程度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但汉奸治理中一些关键措施的缺失,也使得汉奸问题在清代一直延续。清政府对生夷和生苗坚持不编户的原则,保甲制度的缺失导致地方官员无法彻底清查汉奸,为潜居苗疆和土司地区的“汉奸”保留了生存空间。对于土地侵占这一导致苗疆动乱的重要诱因,清政府主要通过民、苗隔离和划界等方式来解决,苗民的土地所有权未得到政府的确认,汉奸侵占苗民田产的行为得以长期持续。清政府于苗变后在苗疆大量安插屯军,授给良田,幸存的苗民只分得山头地角的贫瘠耕地。随着人口的增长,苗民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苗民为生存而被迫起事,汉奸产生的基础条件被再度强化。清政府将民、苗隔离视为根除“汉奸”的主要治策,试图通过禁止民、苗杂居和通婚来断绝汉奸教唆和欺凌夷民的机会。民、苗隔离政策是把“双刃剑”,在保护夷民的同时,也阻碍了夷民学习内地生产技术和通过贸易来改善生活的途径,不利于消除生计困难这一汉奸得以教唆夷民的根源。“汉奸”一词中的汉并非专指汉人,也包括熟番、熟苗和熟夷等已编户的边疆民族,“内地民人”成为汉奸的必备身份条件,增加了清政府在汉奸认定和处置上的复杂性。清政府将强占和盘剥夷民田地的内地民人定为“汉奸”,但对这一类型汉奸的处置则是较宽松的,显示了清朝统治者开发边疆的积极态度。清政府认定和处置汉奸的法律依据不足,主要是依据清朝皇帝的主观判断,导致地方官员在汉奸认定和处置上混乱。边疆地区的持续动荡使得清统治者的汉奸治策出现了倒退和矛盾,对边疆民族由教化到愚民、由同化到隔离和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封禁,都体现了传统羁縻思想对解决“汉奸”的问题的制约。

黄付才[9](2015)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汉奸”乱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鸦片战争时期的"汉奸"乱象一直是鸦片战争史研究中"谈而不精"的问题。也是困扰研究者"悬而未决"的问题。更是使读者"困惑不解"的问题。期间虽有学者多次谈及自己的疑惑,也有学者对此期的汉奸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但都未全面对该时期的"汉奸"乱象进行精细的划分,深层次的历史探源,以史为鉴的历史审视。借助学者之疑思,笔者就该时期"汉奸"群体之类分、"汉奸"乱象之探源、历史眼光之审视三个视角,浅议对该时期"汉奸"乱象这一问题的思考。

罗三洋[10](2014)在《当中国商人主宰地球时《广东十三行史话》之二十一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与广东十三行的终结》文中研究说明公元1839年9月4日,"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令炎黄子孙猝不及防的方式掀开了帷幕。当年8月,应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紧急请求,他的表兄、英国驻印度总督奥克兰勋爵派遣载炮28门的战舰"窝拉疑号"和载炮20门的战舰"海阿新号"扑向广东海面,开始武装挑衅。9月4日,"窝拉疑号"因购买食物和淡水遇阻,向在九龙半岛水域航行的清军水师开炮,鸦片战争爆发。两国中央政府对战争的反应迟缓得多: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会议补办了批准奥克兰勋爵派遣印度海军进攻中国的手续;1840年4月7日和8日,英国上、下议院在经过激烈的辩论之

二、试论鸦片战争中的汉奸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鸦片战争中的汉奸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专题叙录与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英图书馆藏中文写本概论
    第一节 文献价值
    第二节 文献来源
    第三节 编目情况
第二章 语言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含欧洲其他语种的汉语文献
    第二节 汉英双语文献
    第三节 中国其他语种文献
    第四节 汉语及其他语种文献
第三章 地理类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舆图
    第二节 专着
第四章 历史档案类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诏令奏议
    第二节 官府文书
    第三节 军事文档
    第四节 经济贸易
    第五节 外交档案
    第六节 太平天国及洪门档案史料
    第七节 信札名帖
第五章 艺术类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书法
    第二节 绘画
    第三节 篆刻
第六章 宗教类文献专题叙录
    第一节 佛教
    第二节 道教
    第三节 基督教
    第四节 伊斯兰教
第七章 个案研究
    第一节 稿本《福次咸诗草》文献价值简论
    第二节 大英图书馆藏《湘云友朋信札》考论
    第三节 《各府州清册》考论
    第四节 郭士立角色新论
    第五节 刘士骥与《南洋视学札》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舟山的侵略(1838-184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资料选用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2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在舟山开埠通商的企图
    2.1 英国东印度公司开辟舟山市场受挫
    2.2 英国政府派遣使团开辟舟山市场受挫
        2.2.1 卡思卡特访华
        2.2.2 马戛尔尼访华
        2.2.3 阿美士德访华
    2.3 英船“阿美士德号”对舟山的军事侦测
    2.4 小结
3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对舟山的军事占领
    3.1 英国将舟山作为首个进攻目标
    3.2 两次定海之战
        3.2.1 第一次定海之战
        3.2.2 英军定海撤退
        3.2.3 第二次定海之战
    3.3 小结
4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舟山的短暂统治
    4.1 英国在华的第一块势力范围
    4.2 英国宣布定海为自由港
    4.3 英军退出舟山
    4.4 小结
5.英国侵略舟山的历史影响
    5.1 定海县建制沿革
    5.2 舟山行政级别的提高
        5.2.1 康熙定海县建设
        5.2.2 光绪定海厅建设
    5.3 舟山军事地位的提升
        5.3.1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舟山的军事活动
        5.3.2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舟山的军事活动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鸦片战争在舟山大事记
附录2 相关稿件
附录3 舟山定海相关图示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清朝道咸时期的俘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 相关着作
        (二) 相关论文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道咸时期俘虏的种类
    一、国内战争中的俘虏
        (一) 农民起义军俘虏
        (二) 少数民族俘虏
    二、抗击列强侵华战争中的俘虏
        (一) 外籍俘虏
        (二) 为西方列强效命的中国俘虏
第二章 道咸时期关于俘虏的律法规定及奖励措施
    一、关于俘虏问题的律法规定
        (一) 入关前关于俘虏问题的规定
        (二) 《大清律例》中有关俘虏问题的规定
        (三) 《八旗通志》中有关俘虏问题的规定
    二、抓获俘虏的奖励政策
        (一) 物质奖励
        (二) 官职奖励
第三章 道咸时期对俘虏的处理
    一、对各种类型俘虏的处理方式
        (一) 农民起义军俘虏
        (二) 投敌复归者
        (三) 胁民
        (四) 少数民族俘虏
        (五) 对外战争中的俘虏
    二、俘虏的审讯、看押、转运与献俘
        (一) 审讯与看押
        (二) 转运
        (三) 献俘
    三、虐俘与杀俘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鸦片战争时期国人爱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与爱国问题的概述
    第一节 鸦片战争概述
        一、鸦片战争的起因
        二、鸦片战争的历程
    第二节 爱国的相关理论问题
        一、爱国的涵义和特征
        二、爱国与民族、国家的关系
        三、爱国与忠君的关系
第二章 鸦片战争时期国人不同群体的爱国与否的表现
    第一节 清朝统治集团的表现
        一、在位皇帝的表现
        二、封疆大吏的表现
    第二节 前线将领与士兵的表现
        一、前线将领的表现
        二、前线士兵的表现
    第三节 普通民众的表现
        一、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抗争
        二、遍及沿海的“汉奸”活动
第三章 影响鸦片战争时期国人爱国与否的原因
    第一节 爱国的原因探析
        一、传统忠君思想的影响
        二、家、国利益的统一
    第二节 不爱国的原因探析
        一、腐朽的封建统治
        二、衰落的社会经济
        三、落后的军事科技
第四章 鸦片战争时期爱国问题的反思及启示
    第一节 对鸦片战争时期国人爱国问题的反思
        一、爱国具有双向性
        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唤醒部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
    第二节 对当今国人爱国精神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二、爱国精神要从理论走向实践
        三、爱国精神要与时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再读之《天朝的崩溃》(论文提纲范文)

一、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 军事力量
    (二)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 满汉民族矛盾以及家、国观念的割裂
        1. 满汉民族矛盾贯穿于清朝统治的始终
        2. 汉奸与情报
二、对罗志田先生对本书提出的一些看法而想到的
    (一) 罗志田先生在论文中提及“有些茅君自认为是鸦片战争‘当时的观念’, 倒是很像我们当代的观念;而茅君解释时所合的‘情理’, 不少也仍是我们‘当代’的情理” (11) 。
    (二) 鸦片战争清朝是否必败?哪种方式应对鸦片战争才是正确的?

(6)英军在浙东战役时的情报活动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军在浙东战役中的情报来源
    渠道一:秘购《京报》并分析利用
    渠道二:借助潜入内地的传教士
    渠道三:收买利用汉奸
二、英军所获情报及其作用
    其一,清中央政府“战与和”的态度。
    其二,浙东战役主帅及主要将领的情况。
    其三,关键信息:清军在浙东的军事情报。

(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述
二关于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
三关于中英冲突及列强对华政策研究
四关于清朝统治集团及相关人物研究
五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性质、失败原因及影响

(8)清代边疆地区“汉奸”问题研究 ——以西南边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边疆地区“汉奸”问题的产生和演变
    第一节 改土归流与“汉奸”问题的显现
        一、西南边疆地区的“汉奸”现象于明代已显现
        二、康熙朝对“汉奸”现象的少量关注
        三、雍正朝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与“汉奸”问题的突显
    第二节 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汉奸”问题的发展
    第三节 “汉奸”行为类型与发展演变
        一、煽惑土司和苗夷的不法行为
        二、盘剥土司和夷民财产
        三、包揽和教唆诉讼
        四、协助藩属国损害清政府利益和参与藩属国内部斗争
第二章 “汉奸”的活动与社会危害
    第一节 主使土司和苗民的不法行为
        一、主使土司抵制改土归流
        二、挑起土司之间的争斗
        三、充当苗人叛乱的策划者和教唆者
        四、教唆夷民烧杀抢劫
    第二节 参与土司和苗民变乱
        一、参与土司的反叛斗争
        二、苗民起义的参与者和追随者
        三、为番民贩私和销赃
    第三节 侵占夷民和土司的田地
    第四节 参与藩属国危害中国利益的活动
    第五节 进入藩属国为匪
第三章 清政府的“汉奸”治策
    第一节 清廷内部关于安定苗疆的讨论
    第二节 “汉奸”治理的直接对策
        一、严密缉拿,从重究拟
        二、严格保甲制度,禁止汉民私往夷地
        三、将稽查和捉拿汉奸列入土司与流官考成
        四、对土司聘用主文和延幕进行严格控制
        五、颁行保护夷民田地所有权和利益的措施
    第三节 “汉奸”治理的间接措施
        一、严惩官史和兵役欺压夷民的行为
        二、以夷治夷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四、对遣犯在偏远夷民聚集区的安置进行限制
        五、推行多项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生计的措施
第四章 清代“汉奸”治策的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清代“汉奸”治策的成效
        一、“汉奸”治策的全面性
        二、客观上保护了苗夷民众的利益
        三、维持了土司地区的稳定
    第二节 “汉奸”治理中关键措施的缺失
        一、保甲制度未在苗疆和土司地区严格推行
        二、未完善苗疆的土地所有权制度
        三、忽视了夷民人口增长与土地生产力不足的矛盾
        四、堵塞番民借以改善生活的贸易途径
第五章 清代“汉奸”问题的复杂性
    第一节 民夷隔离:“汉奸”治理的一把“双刃剑”
        一、禁止民人进入苗寨和番地
        二、对民夷通婚的时驰时禁
        三、禁止内地民人私入藩属国
    第二节 从“汉民”到“内地民人”:清代“汉奸”身份条件的扩展
        一、“内地”和“民人”的涵义
        二、内地民人:“汉奸”的身份条件
    第三节 摇摆不定的“汉奸”治策:对盘剥田产者的宽松处理
    第四节 “汉奸”认定和处置缺乏法理依据
    第五节 “汉奸”治策实施过程中的倒退和矛盾
        一、从“教化”到“愚民”:清政府在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倒退
        二、从“同化”到“隔离”:清政府在民、苗通婚中的矛盾心理
        三、“汉奸”治理的关键:封禁与开发之争
        四、因“汉奸”危害被夸大而忽略其它导致边疆动乱的因素
结语
    一、“汉奸”:一个主要用于边疆治理问题的词汇
    二、羁縻思想影响下“汉奸”治策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鸦片战争时期的“汉奸”乱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奸”群体之类分
    (一) 名副其实之汉奸
    (二) 阶级敌对之“汉奸”
    (三) 羁縻政策之汉奸
    (四) 民族歧视之“汉奸”
    (五) 民族意识缺失之“汉奸”
    (六) “莫须有”之“汉奸”
二、“汉奸”乱象之探源
    (一) 阶级与民族矛盾的交叉
    (二) 歧视与羁縻政策的推行
    (三) 传统与民族观念的局限
三、历史眼光之审视
    (一) 明辨“汉奸”身份, 进行合理定位
    (二) 明晰战争罪责, 还原历史真相
    (三) 注重以史为鉴, 加强民族教育

(10)当中国商人主宰地球时《广东十三行史话》之二十一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与广东十三行的终结(论文提纲范文)

包世臣何许人也?
包世臣两项指控能够成立吗?
天地会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态度
定海之战与关闸之战的失败
义律与琦善
战胜者义律突然向战败者作出重大让步
三元里抗英与一桩血案
《南京条约》等于宣判了广东十三行的死刑

四、试论鸦片战争中的汉奸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英图书馆中文写本专题叙录与个案研究[D]. 王珂. 山东大学, 2019(02)
  • [2]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舟山的侵略(1838-1846)[D]. 向月翠. 宁波大学, 2019(06)
  • [3]清朝道咸时期的俘虏问题研究[D]. 杨研.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4]鸦片战争时期国人爱国问题研究[D]. 刘怡萍. 河南科技大学, 2018(12)
  • [5]再读之《天朝的崩溃》[J]. 张耀元.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11)
  • [6]英军在浙东战役时的情报活动探微[J]. 金源云,李国强. 河北学刊, 2016(06)
  • [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J]. 葛夫平. 史林, 2016(05)
  • [8]清代边疆地区“汉奸”问题研究 ——以西南边疆为中心[D]. 黄梅. 云南大学, 2016(12)
  • [9]鸦片战争时期的“汉奸”乱象[J]. 黄付才. 学理论, 2015(20)
  • [10]当中国商人主宰地球时《广东十三行史话》之二十一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与广东十三行的终结[J]. 罗三洋. 中国民商, 2014(Z1)

标签:;  ;  ;  ;  ;  

鸦片战争中的叛徒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