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水源水质预测研究

城市地下水源水质预测研究

一、城市地下水水源地水质预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菲[1](2021)在《某沿海城市地下水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沿海城市,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全面掌握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现状是对其进行管理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度剖析水质形成原因,可以进一步提高保护措施的精准度。本文基于某沿海城市地下水长期检测数据,揭示地下水时间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并追溯水质成因,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得到此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区及类似沿海城市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某沿海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搭建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实现水质预测,为揭示水质时间演变规律提供依据。综合运用水化学领域相关知识揭示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不同点位的水化学类型,并借助Matlab实现离子浓度空间分布可视化,直观地反映各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对特定因子进行溯源分析,结合地质情况进一步确定水质成因。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研究区内3个长时间序列水样检测数据及降雨量数据,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首先,对离子浓度数据和降雨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明确枯、丰水期的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以便于确定模型参数。然后,对基础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包括填补空缺值和归一化处理。从处理后的数据集中随机选取90%的数据作为训练集,剩余10%即为测试集,借助训练集不断优化模型参数。最后,对测试集的输出结果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有效利用长时间序列数据,实现较高精度的水质预测。(2)基于研究区内42个短时间序列水样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北部内陆区域(Ⅰ区)水质整体优于南部沿海区域(Ⅱ区)。Ⅱ区主要阴、阳离子与海水成分类似,初步证明沿海地区地下水可能受海水影响。借助双调和样条插值法和Matlab输出的离子浓度分布图可以直观展示空间分布情况,除HCO3-外,其余指标呈现了类似的分布规律:Ⅰ区内大部分点位浓度增长速度较慢,且整体浓度较低,Ⅱ区离子浓度增长较快。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和Piper三线图法确定水化学类型,再次验证Ⅰ区地下水水质受含水介质控制,而Ⅱ区则受海水控制。(3)基于研究区内42个短时间序列水样数据,对其进行水质成因分析。借助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呈显着相关的因子进行初步来源分析,在对比异同点的过程中证明了不同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和含水介质都促成了不同的地下水水质特征。Gibbs图的说明了研究区地下水水质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部分点位受海水入侵和人类活动影响。采用四种离子比例系数和氯碱指数对特定因子进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水质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岩石溶解作用、海水入侵及人为因素,补充揭示了Ⅱ区的正向阳离子交换作用是Gibbs图中个别超出模型的点位原因。

袁治程[2](2020)在《西安市西北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水资源已经上升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西安市地下水资源需求旺盛,常年开采及高峰期(5~7月)的超量开采使西安市西北郊水源地地下水水位持续降低,为了稳定开采地下水资源,保证城市可持续供水,将水源地开采规模控制在允许开采量范围内,需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分析。本论文在调查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计算各含水岩组的地下水资源量及水源地可开采量;其次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分析地下水水质,划分水源地保护区范围;最后根据河流径流量及开采量设计6种开采方案,采用数值模拟对水源地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分析,评价不同环境下水源地的开采潜力。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计算水源地各含水层单井水质的评价指数,采用综合评价法分析混合样水质。潜水井水样各项指标均符合地下水Ⅲ类质量标准;浅层承压水井中个别单井的锰、镉和铅含量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6.7%、2.7%和2.7%,深层承压水中个别单井的铁、锰含量超标,超标率分别为6.25%、15.6%,承压水其余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地下水Ⅲ类质量标准。混合样年内、年际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地下水Ⅲ类质量标准,总体水质良好,满足出水水质要求。(2)运用解析法、水均衡法和开采系数法等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根据确定的研究区给水系数、渗透系数、越流系数和井损等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出各含水岩组的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存量。潜水含水岩组补给量为2451.93×104m3/a,浅层承压含水岩组补给量为1841.5×104m3/a,深层承压含水岩组补给量为1517.64×104m3/a,西北郊水源地地下水可开采总量为 4648.86×104m3/a。(3)建立研究区数学模型,依据开采量和河流径流量,设计6种开采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到预测结果,结合地下水水位控制值,确定水源地不同保证率下各含水层的控制开采量及水源地控制开采总量。实际环境下水源地75%保证率开采量为5.43×104m3/d;50%保证率开采量为9.31×104m3/d;25%保证率开采量为11.69×104m3/d。较为极端环境下水源地75%保证率开采量为3.95×104m3/d;50%保证率开采量为7.72×104m3/d;25%保证率开采量为9.65×104m3/d。参照西北郊水源地近三年平均开采量,可知在实际环境及较为极端环境下的水源地均具有开采潜力,且在一定范围内的开采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李渊[3](2020)在《汾河流域饮用水源中氟和砷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山西省处于半干旱地区,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之一,居民的饮用水主要来自汾河流域的饮用水源,包括引水工程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此外,山西是一个典型的饮水型氟中毒和砷中毒地区。近年来,山西省人口迅速膨胀引起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污染程度大大超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质不断恶化,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潜在的健康风险。本研究基于汾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分析多种水化学指标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生态风险和对居民的健康风险。研究发现:1、山西省改善水中的氟化物浓度为0.7–1 mg/L,但在未处理的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浓度为1.8–6.2 mg/L。山西省分别有10%、1.3%和0.06%的儿童存在患龋齿、氟斑牙和氟骨症的风险。对于一些儿童存在高氟风险的特定地区,应给予更多的健康关注,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以减少对健康的不利影响。2、太原市不同地区地下水中的氟化物浓度范围为0.1–5.7 mg/L。50%的饮用水样品显示氟化物浓度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小日摄入量(0.5 mg/L),37.53%的氟化物浓度范围为0.5–1.0 mg/L,12.37%的氟化物浓度高于1.0 mg/L。由于郊区(煤矿和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所在地)水资源利用率高于城市,郊区需要更多的地下水保护政策。3、2010–2017年,人为因素引起土地利用变化,F和As增加趋势显着。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地下水中氟化物和砷的浓度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上升。太原市大部分地区健康风险较低,太原市南部地区健康风险相对较高。此外,砷浓度波动比氟化物浓度波动大。4、2009–2018年,高浓度地下水污染物主要分布在植被指数(NDVI)较低的地区。随着植被覆盖的增加,地下水中高浓度污染物出现的频率较低。5、引黄工程水化学指标总体上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中游河段水质较差,有80%的年平均值接近污染边缘,下游河段总磷和总氮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明显增加,可能导致富营养化等问题,需要重视铜和锌对水生生物的潜在破坏作用。

湛昊[4](2020)在《某化工厂地下水有机污染分析及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地下水是我国十分宝贵的淡水资源,是我国工农业蓬勃发展和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地下水污染问题也越发尖锐。本文以北方某小化工厂有机污染物泄露为研究背景,在对研究区资料收集、水文地质勘察、野外试验等基础上,采集地下水水样并对其进行检测分析,查清研究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类型、污染类别、污染程度。使用基于GIS的DRASTIC模型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划分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分析研究区的防污能力。构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软件GMS分别建立地下水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动态模拟分析地下水特征有机污染物之一四氯化碳的迁移转化过程,并预测污染羽的迁移路径和范围,为研究区内地下水资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71个地下水样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1,1,2-三氯乙烷、四氯乙烯、三氯甲烷六种有机污染指标。三氯甲烷检出率最大,为43.66%;四氯化碳超标率最大,为36.62%,最大超标倍数31349倍。(2)使用F值综合指数法对地下水样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显示:优良水样42个,占取样总数的59.15%;属于极差的水样多达21个,占取样总数的29.58%。使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水质评价的结果显示:清洁水样42个,占取样总数的63.38%;属于严重污染的水样多达22个,占取样总数的30.99%;在22个严重污染的水样中,118-2号水样内梅罗污染指数P最大,为22493.27,同时是严重污染水质等级系数的4498.65倍。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相较于F值综合指数法更加突出了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和作用。(3)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脆弱性强及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化工厂上游一带,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内属于山前丘陵地带,全风化较厚,第四系砂土较厚、含水层透水性较强,上部包气带渗透性相对较强,易受到地表污染的下渗影响;脆弱性弱的主要分布于计算区西南侧,主要是由于该区以黏性土为主,含水层渗透性弱且薄所致。(4)使用GMS在对溶质运移模型进行识别验证的基础上,对四氯化碳污染羽的扩散范围进行预测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四氯化碳迁移范围是以渗漏点为圆心,以主水流方向为长轴的一个类椭圆形污染区,渗漏中心点污染物浓度最大,往外浓度不断减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四氯化碳继续大致沿水流方向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运移,并对含水层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到2030年,四氯化碳污染(即三类水限值的范围)最远运移了1230m,影响面积达2.81×105m2。

计量[5](2020)在《山东莒县地下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区划分》文中指出地下水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们日常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地下水埋藏深,水质好,不易污染,开采容易。但是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极难修复。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和地区地下水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污染,地下水保护迫在眉睫,特别是作为水源地的地下水保护更为重要。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和保护区划分是常见的保护地下水的有效方法。莒县地下水水源地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是一个主要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由于水源地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地下水水质情况堪忧。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莒县地下水水源地为研究区,进行研究区的脆弱性评价和保护区划分,为该地区地下水的保护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对地下水的保护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依托《山东省地下水水源地调查评价》项目,在相关资料收集和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进行了如下研究:(1)研究分析研究区特点和类型,在传统的DRASTIC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出适用于研究区的脆弱性评价方法DRTIC-IAG。分析总结研究区脆弱性评价参数及各个参数之间的相对重要关系,确定权重,并做好全区的参数分布及对应评分,进行叠加,得到脆弱性评价结果。整个评价方法借助于ArcGIS软件,利用软件的叠加等功能进行制图、运算。(2)根据研究区的基础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应用GMS软件中MODFLOW模块建立模型,确定模型的范围、边界条件、源汇项情况、降水蒸发等条件,建立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之后进行调参和模型的识别和验证。(3)在水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MS中MODPATH模块建立粒子示踪模型,并以相关规范为基础,确定研究区水源地地下水保护区范围。论文的主要结论为:(1)高脆弱性区集中于工业区和沭河中游地区,工业区主要受化工厂影响,沭河中游地区净补给量大、渗流区介质颗粒粗、开采分数相对较大,因此脆弱性最高;较高脆弱性区集中于除沭河中游之外的河道一带,主要是因为净补给量大、渗流区介质颗粒粗;中等脆弱性区集中于研究区四周,主要是因为渗流区介质颗粒粗、地下水埋深浅;较低脆弱性区域与低脆弱性区域集中于中部平原区,各指标评分均较低,地下水防污性能最强。(2)通过对改进的方法结果与传统方法结果的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在结果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说明改进的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同的地方则体现出改进的方法选取的因素更全面和评价结果更准确。因此,改进的DRTIC-IAG方法在本文选取的研究区中的评价应用合理可信。(3)根据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模拟区地下水流系统及边界条件,确定模型的范围及边界条件、模型分层、源汇项的处理以及模型相关初始参数;根据2016年的统测水位进行模型识别,2017年统测水位进行验证。识别验证结果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良好。(4)根据地下水流模型建立了粒子示踪模型,确定了地下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为了对水源地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建立了水源地监控区。

高帅[6](2020)在《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文中指出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所处环境的好与坏不仅影响着自然生态的平衡,还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农业种植、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其他方面。尤其在北方干燥地区,此特征尤为突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人口快速增加,生产生活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日益增多,致使污染物大量渗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开展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晋城市坐落于中国山西省东南部,近几年来,工农业发展较快,污染物排放量急速增加,但对地下水环境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与保护,致使当地地下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出现断流,这使得原本就面临着严峻形势的地下水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对此,我们以晋城市作为研究区,识别该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地下水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保护与改善地下水环境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晋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实际调查和地下水水质监测,并收集了晋城市多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开展了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的识别以及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分别采用DRASTIC与ORAST模型对晋城市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脆弱性进行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照研究区自然概况将脆弱性综合指数分为五个等级,并绘制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以中等脆弱性分区为主,面积约为3890.76km2;深层地下水以较低脆弱性分区为主,面积约为5467.2km2。(2)调查、整理、分析了研究区内的污染源位置、种类等信息,根据污染源的种类、释放污染物的可能性以及释放污染物的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区污染荷载评价,发现污染源荷载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平市南部、泽州县北部及南部地区,并得到晋城市污染荷载评价分区图。(3)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然后对污染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警戒区分布最为广泛,约占浅层地下水总面积的94.99%,深层地下水警戒区面积约占深层地下水总面积的94.41%。根据总硬度、硫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高锰酸钾指数、硝酸盐等污染因子的历年变化,分析各污染因子含量的趋势,其结果表明多数污染因子例如硫酸盐、氟化物在持续升高,有加重污染的趋势。(4)根据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负荷评价、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等结果,并结合野外的实际调查,对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了识别,主要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区的生产生活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2)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环境的恶化;3)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4)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资源的开采严重影响地下水环境等。(5)综合考虑地下水脆弱性、污染荷载以及地下水功能价值三方面,计算地下水污染防控值(R)。并按照防控值高、中、低三个等级,结合水源地与岩溶泉域保护区以及水质污染现状分区,进行了晋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控分区研究,并得到晋城市污染防治分区图。由图可知,浅层地下水保护区主要集中在沁水县,在高平市有零星分布,一般治理区主要集中在巴公镇附近;深层地下水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润城镇至演礼乡一带、高平市城区等地区,重点治理区与一般治理区主要集中在泽州县南部等地区。最后结合污染防控分区及其存在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提出了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韩慧[7](2019)在《徐州市区地面水厂供水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近几年,徐州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期,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供水能力却面临短缺的局面,增加城市供水量是目前比较迫切的需求。由于近些年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使用过量,己经不能再作为徐州城市主要的城区供水饮用水源,徐州市各级供水部门应改变严重依赖地下水的现状,将城市地表水水源作为徐州城市城区供水主要饮用水源,增加城市地表水水源供应量,解决徐州城市城区缺水,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徐州市供水环境的调查,分析了徐州市供水系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水源结构不够理想,应适当减少城市供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增加其对地表水的综合利用率;二是鉴于地下水的逐渐压采,城市地表水厂紧缺,应该着重发展地面水厂;三是随着污染状况的加剧和污染物的复杂化,对水厂净水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通过对徐州市供水环境的分析,结合徐州市的地表水水资源环境,经过城市需水量预测,分析出徐州市近期145万m3/d,远期185万m3/d的城市需水量。2)通过对徐州市水资源的分析,确定了应加大对骆马湖的开发利用的思路。综合城市总得供水需求和城市水源地的供水能力,设计了新建地面水厂30万m3/d的生产规模。3)通过对骆马湖原水水质的分析,以及各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新建地面水厂净水工艺:原水→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4)针对现阶段的供水保障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的相关措施。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整理出徐州市区新建供水工程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建设思路,可为徐州市区以后的供水工程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提高城市供水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冯茜[8](2019)在《白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境内地貌多样,水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地下水利用量占白城市总用水量的55.9%,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地下水超采形成2级超采区;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质堪忧;污水处理能力弱;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效率低;湿地生态失衡严重。因此,研究白城市地下水保护方案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白城市自然地理、水文地质以及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整理,明确了白城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利用现有资料计算得出白城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1.74亿m3、可开采量15.9亿m3、补给量22.18亿m3和排泄量22.87亿m3。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水质整体水平较差。为更加准确的确定水质治理的方向,本论文在单指标评价基础上进行了污染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各个地区的主要污染因子,分析了各个主要污染的来源。本文主要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来设计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工程措施方面,主要采用新建水利工程以及其他节水工程来进行地下水资源量的保护。新建水利工程有小型拦河坝1座;新建引水工程,新增引水渠系45.22km;新建回灌工程,布设回灌井50眼和10个渗水坑进行回灌;在已有灌区内进行渠道防渗,并新建节水灌溉工程。以上工程通过增加地表水使用量、地下水补给量来改善地下水水位下降和超采的状况,以达到地下水保护的目的。依据白城市地下水保护需要,主要的非工程保护方案有: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7.253km2;在2030年建设460个备用水源地,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以及有助于地下水保护事业的顺利进行;扩建洮北区的污水处理厂,建立小型中水处理站257座。以2016年为现状年,预测2020年工业用水量和工业生产总值,并计算工业用水节水量718.16万m3,分析节水潜力。农业用水在现状年的基础上,预测在2020年地下水节水量为2.09亿m3。在农业方面通过减少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来降低农田垂向污染,以此减少地下水水质污染。超采区基于回灌工程和压采方案,在2025年达到基本不超采。

豆明伟[9](2019)在《聊城市超采区地下水数值模拟及修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地下水无节制的开采引发了资源、环境、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山东省聊城市处于北方重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8%,地下水被过量开采,逐步形成了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出现了大面积的降落漏斗。由地下水超采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超采区地下水修复,使地下水资源环境得到提升,是当前聊城市地下水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Visual MODFLOW模型对聊城市地下水超采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在对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地下水补给、排泄、径流状况、边界条件等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之后基于聊城市超采区地下水系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基于Visual MODFLOW的地下水模拟模型。采用聊城市2015年和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得到入渗系数、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地下水超采区水流的动态变化规律,水文地质参数符合实际情况。最后通过超采区的地下水均衡分析,得到超采区地下水系统的蓄水变化情况,并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结果的合理性。针对聊城市地下水修复治理,本文基于地下水压采、水源置换、人工回灌等三类措施,设计了13种地下水修复方案,其中压采方案5种,水源置换方案5种,人工回灌方案3种。针对上述方案以及无修复措施的基准方案,运用率定验证后的模型进行了修复效果的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若不对超采区进行人工修复,聊城市超采区地下水位将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修复方案可以减缓该趋势。本文通过评估还发现,水源置换方案对地下水的修复效果最好,30%水源置换方案可以在3年内减少50%以上的地下水降幅,再考虑到实际工程操作的难易程度,水源置换方案效果最优。最后,本文给出30%水源置换方案+10%压采方案+30%回灌方案组合方案,在该方案下,聊城市超采区可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卫佳佳[10](2019)在《基于GIS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与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是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开发利用程度逐年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遭受污染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和整理研究区内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综合分析本次野外调查中所采集的水质数据以及收集的2011年至2018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的质量评价与预测研究,并分析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根据本次野外调查所采集的地下水水质全分析数据,进行地下水水化学统计分析,并基于GIS技术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矿化度中等偏低的中性-弱碱性水,主要阳离子为Ca2+、Na+,主要阴离子为HCO3-。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以HCO3-Na、HCO3-Ca和HCO3·Cl-Na为主。(2)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内梅罗指数法对研究区的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首先,选取23项地下水水质指标采用单因子指标法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23项水质指标中超III类水质指标有12项,主要超标指标为NO3-、Fe、Mn;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指标为Cl-、Fe、Mn、NO3-、SO42-、F-;最后,选取这六项主要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ArcGIS平台绘制水质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主要为较好和较差,且研究区南部的地下水水质好于中部和北部的地下水水质,南部大别山区的地下水水质好于南部沿江丘陵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水质。(3)选取研究区2011年至2018年的NO3-、Fe、Mn 3项水质指标作为预测指标,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质预测模型,对10个监测点的2025年地下水水质进行了预测并进行内梅罗指数法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部分监测点的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绘制合肥地区2011年和2025年的水质分区图,分析合肥地区的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合肥地区地下水水质为较好和较差的面积在减少,而极差的面积在增加。

二、城市地下水水源地水质预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地下水水源地水质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沿海城市地下水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水质预测
        1.3.2. 地下水水化学分析方法
        1.3.3. 地下水水质成因分析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地下水水质时序预测
    2.1. 研究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1. 样品的采集与检测方法
        2.2.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2.2.3. 数据预处理
    2.3. 基于LSTM的水质预测模型
        2.3.1. LSTM模型原理
        2.3.2. 基于LSTM水质预测模型的整体流程
    2.4.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
    3.1. 水文地质概况
    3.2.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组分含量特征
        3.2.1. 样品采集与收集
        3.2.2. 地下水组分描述性统计特征
    3.3. 地下水组分特征的可视化研究
    3.4.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成因分析
    4.1. 地下水组分溯源分析
    4.2. 蒸发浓缩作用
    4.3. 含水介质溶解作用
        4.3.1. 离子比例系数法
        4.3.2. 氯碱指数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2)西安市西北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1.3.2 地下水水质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社会经济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岩组特征及富水性
        2.3.2 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4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4.1 西安市地下水开发情况
        2.4.2 西北郊地下水源地概况
3 地下水水质分析
    3.1 地下水化学类型
    3.2 采样时间及地点
    3.3 检测方法
    3.4 评价标准
        3.4.1 单因子标准指数法
        3.4.2 综合评价法
    3.5 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
        3.5.1 划分原则
        3.5.2 划分方法
    3.6 水资源保护措施
    3.7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资源量
    4.1 参数计算
        4.1.1 给水系数
        4.1.2 井损
        4.1.3 渗透系数、影响半径
        4.1.4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
        4.1.5 越流系数
    4.2 地下水补给量
        4.2.1 潜水补给量
        4.2.2 承压水补给量
    4.3 地下水排泄量
        4.3.1 潜水排泄量
        4.3.2 承压水排泄量
    4.4 地下水均衡计算
        4.4.1 潜水储存变化量
        4.4.2 浅层承压水储存变化量
    4.5 地下水储存量
        4.5.1 潜水储存量
        4.5.2 承压水储存量
    4.6 地下水可开采量
        4.6.1 可开采系数
        4.6.2 地下水可开采量
    4.7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1 模拟区范围
        5.1.2 边界条件概化
        5.1.3 源汇项概化
        5.1.4 含水层结构概化
        5.1.5 水文地质参数处理
        5.1.6 初始条件处理
    5.2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5.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5.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5.2.3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
    6.1 地下水水位、水量管理
        6.1.1 地下水水位管理
        6.1.2 地下水水量管理
    6.2 河流径流量预测
    6.3 开采方案设计与分析
        6.3.1 开采方案的设计
        6.3.2 开采预报及分析
    6.4 开采潜力分析
        6.4.1 实际环境下的控制开采量
        6.4.2 较为极端环境下的控制开采量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汾河流域饮用水源中氟和砷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饮用水中氟化物的研究现状
        1.1.1 氟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1.1.2 氟化物对人体的影响
        1.1.3 中国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1.1.4 饮用水中氟化物的去除
    1.2 饮用水中砷的研究现状
        1.2.1 砷的来源和危害
        1.2.2 砷对人体的影响
        1.2.3 中国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1.2.4 饮用水中砷的去除
    1.3 水体中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1.3.1 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
        1.3.2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
        1.3.3 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1.4 生态风险评价
        1.4.1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1.4.2 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1.5 健康风险评价
        1.5.1 健康风险评价
        1.5.2 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1.6 人类活动对饮用水中化学指标的影响
        1.6.1 城市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1.6.2 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1.6.3 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饮用水中氟化物的分布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3 样品分析
        2.1.4 数据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浓度
        2.2.2 饮用水中氟化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2.2.3 饮用水中氟化物的时间分布格局
        2.2.4 儿童患病风险分析
        2.2.5 饮水氟摄入对儿童的健康风险分析
    2.3 讨论
        2.3.1 氟化物的时空动态分析
        2.3.2 氟化物的健康风险分析
        2.3.3 各地氟化物浓度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城乡饮用水源中氟化物的分布差异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样品分析
        3.1.4 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地下水氟浓度的描述性统计
        3.2.2 地下水氟化物的时间动态
        3.2.3 地下水氟化物的空间动态
        3.2.4 健康风险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地下水中氟和砷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1.3 数据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2 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地下水中氟和砷的浓度
        4.2.3 健康风险评价
        4.2.4 氟砷暴露的健康风险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植被覆盖变化与饮用中氟和砷的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5.1.3 数据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地下水中氟化物浓度和NDVI关系
        5.2.2 地下水中砷浓度和NDVI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引黄工程其他水质指标的时空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1.3 样品分析
        6.1.4 数据分析
    6.2 实验结果
        6.2.1 水化学指标的空间分布
        6.2.2 水化学指标的时间分布
        6.2.3 水质指数的时空差异
        6.2.4 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
        6.2.5 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
    6.3 讨论
        6.3.1 水化学指标的空间分布的探讨
        6.3.2 水化学指标的时间分布的探讨
        6.3.3 水质指数的时空差异的探讨
        6.3.4 引黄工程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生态风险的探讨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某化工厂地下水有机污染分析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污染评价
        1.2.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1.2.3 地下水数值模拟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及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概况
        2.3.1 含水岩组的划分
        2.3.2 地下水动态特征
        2.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及污染评价
    3.1 地下水有机污染现状
        3.1.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1.2 检出率与超标率统计分析
    3.2 地下水污染评价
        3.2.1 评价方法
        3.2.2 F值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分析
        3.2.3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4.1 DRASTIC脆弱性评价方法
    4.2 各指标评分及权重确定
        4.2.1 地下水埋深
        4.2.2 净补给量
        4.2.3 含水层介质
        4.2.4 土壤介质
        4.2.5 地形坡度
        4.2.6 包气带影响
        4.2.7 水力传导系数
    4.3 脆弱性等级划分
第五章 地下水污染数值模型及其模拟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1 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
        5.1.2 水文地质结构
        5.1.3 地下水流场及流动特征
        5.1.4 水文地质参数
        5.1.5 补排项的处理与确定
        5.1.6 含水结构概化
    5.2 地下水水流模型
        5.2.1 地下水水流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5.3 地下水污染运移数值模型
        5.3.1 数学模型
        5.3.2 四氯化碳污染过程反演
        5.3.3 四氯化碳污染扩散范围预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山东莒县地下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区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脆弱性评价概念
        1.2.2 脆弱性评价国外研究现状
        1.2.3 脆弱性评价国内研究现状
        1.2.4 保护区划分国外研究现状
        1.2.5 保护区划分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资源与人文经济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象与水文
    2.2 区域地质条件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类型与富水性特征
        2.3.1.1 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
        2.3.1.2 主要富水地块划分及其水文地质条件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
        2.3.2.1 地下水补给
        2.3.2.2 地下水径流
        2.3.2.3 地下水排泄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第3章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1 DRTIC-IAG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3.1.1 DRASTIC模型评价指标
        3.1.2 DRTIC-IAG模型评价指标
        3.1.3 DRTIC-IAG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3.2 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评分分值确定
    3.3 评价指标体系各权重确定
        3.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3.2 指标权重计算
    3.4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析
        3.4.1 计算方法
        3.4.2 评价结果分析
        3.4.3 DRTIC-IAG模型与DRASTIC模型对比分析
第4章 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1 划分方法
        4.1.1 固定半径法
        4.1.2 数值模拟法
    4.2 划分依据原则和技术要求
        4.2.1 划分依据
        4.2.2 划分原则
        4.2.3 划分要求
    4.3 地下水数值模型在保护区划分中的应用
        4.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3.1.1 含水层概化
        4.3.1.2 含水层的水力特征概化
        4.3.1.3 边界条件概化
        4.3.2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3.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4.3.2.3 空间离散
        4.3.2.4 时间离散
        4.3.2.5 参数分区及初始值
        4.3.3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4.3.3.1 源汇项处理
        4.3.3.2 模型的识别结果
        4.3.3.3 模型的验证结果
        4.3.4 地下水粒子示踪模拟
        4.3.4.1 水源地概况
        4.3.4.2 MODPATH的应用
        4.3.4.3 固定半径法在保护区划分中的应用
        4.3.4.4 模拟区监控区的建立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6)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环境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晋城市基本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构造
    2.3 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2.3.3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三章 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1 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1.1 评价思路与方法
        3.1.2 评价因子选取及级别划分
        3.1.3 计算指标权重
        3.1.4 评价结果
        3.1.5 评价结果分析
    3.2 深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2.1 评价模型构建
        3.2.2 评价因子选取及级别划分
        3.2.3 计算指标权重
        3.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荷载评价
    4.1 污染源概况
        4.1.1 工业污染场地
        4.1.2 矿山开采区
        4.1.3 填埋处置场
    4.2 污染荷载评价
        4.2.1 污染源荷载评价思路与方法
        4.2.2 分级标准
        4.2.3 污染荷载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
    5.1 地下水污染评价及趋势预测
        5.1.1 地下水评价因子的确定
        5.1.2 环境本底值的确定
        5.1.3 评价方法
        5.1.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1.5 地下水污染趋势预测
    5.2 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5.2.1 浅层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5.2.2 深层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晋城市地下水保护研究
    6.1 水源地及岩溶泉域保护区概况
        6.1.1 水源地保护区概况
        6.1.2 岩溶泉域保护区概况
    6.2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
        6.2.1 地下水水质评价
        6.2.2 地下水富水性评价
        6.2.3 地下水功能价值分区
    6.3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
        6.3.1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依据
        6.3.2 地下水污染防控值
        6.3.3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结果
    6.4 地下水保护对策
        6.4.1 保护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6.4.2 防控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6.4.3 治理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项目
致谢

(7)徐州市区地面水厂供水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和现状
        1.2.1 国内研究和现状
        1.2.2 国外研究和现状
        1.2.3 国外先进供水规划借鉴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徐州市供水现状分析
    2.1 区域概况
    2.2 供水工程现状分析
        2.2.1 城市水源
        2.2.2 水厂情况
        2.2.3 制水工艺
        2.2.4 存在问题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城市供水需水量预测
    3.1 需水量预测的意义
    3.2 需水量预测方法
    3.3 需水量预测
        3.3.1 需水量预测范围及预测年限
        3.3.2 供水普及率及供水人口
        3.3.3 综合生活用水比例相关法
        3.3.4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3.3.5 需水量预测结果
    3.4 徐州市区供水规模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徐州市区供水水源结构探讨
    4.1 徐州市区水源结构分析
    4.2 徐州市区水源分析
        4.2.1 水源地选择原则
        4.2.2 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4.2.3 水源地水量分析
    4.3 水源结构调整方案
第五章 徐州市区地面水厂净水工艺探讨
    5.1 原水水质与出水水质分析
    5.2 主要净水工艺及其特点分析
    5.3 净水工艺比选
        5.3.1 常规处理方式比选
        5.3.2 净水构筑物比选
        5.3.3 深度处理方案比选
        5.3.4 净水药剂和消毒方式
    5.4 净水工艺确定
第六章 徐州市区供水安全保障措施探讨
    6.1 水源地保护
    6.2 应急供水保障
        6.2.1 应急供水调度预案
        6.2.2 应急供水保障措施
    6.3 供水预警应急机制
    6.4 永质安全保障
        6.4.1 水质监测保障系统
        6.4.2 水质检测体系建设
        6.4.3 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白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资源保护发展
        1.2.2 国内地下水资源保护现状及进展
        1.2.3 水利工程发展
        1.2.4 白城市水资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2 水文气象条件
        2.2.1 气象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2.3 水利工程
    2.3 区域地质条件
        2.3.1 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1 含水层与地下水类型
        2.4.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3 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及特征
        2.4.4 地下水化学特征
    2.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5.1 地下水资源供水量现状
        2.5.2 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
    2.6 社会经济
第3章 白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
    3.1 地下水资源量
        3.1.1 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
        3.1.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3.1.3 地下水可开采量
    3.2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3.2.1 单指标评价法
        3.2.2 单指标评价结果
    3.3 浅层地下水污染评价
        3.3.1 因子分析法
        3.3.2 污染来源分析
        3.3.3 各行政区污染情况
        3.3.4 污染空间分布规律
    3.4 地下水资源超采区评价
        3.4.1 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动态
        3.4.2 超采区地下水开采现状
    3.5 地下水存在的问题
        3.5.1 水量短缺
        3.5.2 水质污染
第4章 用于地下水保护的水利工程设计
    4.1 拦河坝设计
        4.1.1 坝址选择
        4.1.2 过坝洪水计算
        4.1.3 坝身设计
    4.2 引水工程设计
        4.2.1 洮儿河现状
        4.2.2 引水工程方案
    4.3 回灌工程设计
        4.3.1 渗水坑回灌量计算
        4.3.2 回灌井的布设
    4.4 灌区节水工程建设
        4.4.1 总体布局
        4.4.2 渠道防渗(以洮儿河灌区为例)
        4.4.3 节水灌溉工程
    4.5 水利工程维护与管理
        4.5.1 渠道清理提高灌溉效率
        4.5.2 建筑检修安全第一
        4.5.3 废弃井安全回填
第5章 地下水资源保护非工程方案
    5.1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方案
        5.1.1 保护区划定
        5.1.2 保护区保护方案
        5.1.3 保护区风险防控方案
        5.1.4 新建饮用水备用水源地保护方案
    5.2 工业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5.2.1 工业用水情况
        5.2.2 工业用水预测以及节水潜力分析
        5.2.3 工业用水水质保护
    5.3 农业用水区地下水保护方案
        5.3.1 农业用水预测
        5.3.2 农业用水节水潜力分析
        5.3.3 农业用水水质保护方案
    5.4 湿地保护区地下水保护方案
        5.4.1 湿地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5.4.2 湿地保护区地下水保护方案
    5.5 超采区地下水保护方案
        5.5.1 超采区控制方案
        5.5.2 超采区采补平衡分析
    5.6 基于地下水保护的污水处理方案
        5.6.1 扩建污水处理厂
        5.6.2 新建污水处理厂
        5.6.3 新建中水回用站
    5.7 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护方案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聊城市超采区地下水数值模拟及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发展现状
    1.3 聊城市已有研究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数据
    2.1 研究区域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概况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1.5 浅层超采区地下水动态变化
    2.2 研究数据
        2.2.1 数据获取
        2.2.2 数据处理
    2.3 小结
第3章 Visual MODFLOW模型原理
    3.1 功能与结构
        3.1.1 Visual MODFLOW功能
        3.1.2 Visual MODFLOW结构
        3.1.3 Visual MODFLOW所需数据
    3.2 原理与求解方法
    3.3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4.1.1 目标含水层
        4.1.2 含水层边界条件概化
        4.1.3 含水层水力特征概化
    4.2 模型的建立
        4.2.1 研究区域网格划分
        4.2.2 时间离散及初始条件
        4.2.3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及初值
        4.2.4 抽水井及观测井
        4.2.5 垂向面状补给
        4.2.6 河渠补给与渗漏
        4.2.7 侧向边界
    4.3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4.3.1 模型率定
        4.3.2 模型验证
    4.4 地下水水量均衡论证
    4.5 小结
第5章 地下水修复方案及评估
    5.1 地下水修复方案设计
        5.1.1 压采方案
        5.1.2 水源置换方案
        5.1.3 回灌方案
    5.2 地下水修复方案模型模拟预测
        5.2.1 初始条件和模拟时段的确定
        5.2.2 边界条件的设定
        5.2.3 源汇项设定
    5.3 修复效果评估
        5.3.1 基准方案
        5.3.2 压采方案
        5.3.3 水源置换方案
        5.3.4 回灌方案
        5.3.5 方案总结与比较
        5.3.6 组合方案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GIS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化学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水质评价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水质预测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地质背景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下水含水系统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3.3 郯庐断裂带控水作用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
    3.1 主要水化学组分特征
        3.1.1 统计特征
    3.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3.2.1 地下水化学类型特征
        3.2.2 地下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4.1 基于单因子指标法的地下水水质评价
        4.1.1 单因子指标评价方法
        4.1.2 单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4.1.3 超标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内梅罗指数法地下水水质评价
        4.2.1 主成分分析方法简介
        4.2.2 主成分分析结果
        4.2.3 内梅罗指数法评价方法
        4.2.4 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预测
    5.1 BP神经网络简介
        5.1.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5.1.2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5.2.3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5.2.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5.3 地下水水质预测成果分析
        5.3.1 内梅罗指数法水质评价
        5.3.2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果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城市地下水水源地水质预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沿海城市地下水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D]. 李雪菲.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西安市西北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D]. 袁治程.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汾河流域饮用水源中氟和砷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和植被变化的影响[D]. 李渊. 山西大学, 2020(12)
  • [4]某化工厂地下水有机污染分析及模拟研究[D]. 湛昊. 济南大学, 2020(01)
  • [5]山东莒县地下水水源地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区划分[D]. 计量. 吉林大学, 2020(08)
  • [6]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D]. 高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徐州市区地面水厂供水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D]. 韩慧. 扬州大学, 2019(06)
  • [8]白城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研究[D]. 冯茜. 吉林大学, 2019(10)
  • [9]聊城市超采区地下水数值模拟及修复研究[D]. 豆明伟. 清华大学, 2019(02)
  • [10]基于GIS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与预测[D]. 卫佳佳.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城市地下水源水质预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