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中常用的几个倒转词的不同含义

音乐学中常用的几个倒转词的不同含义

一、音乐学中常见几个颠倒词的不同含意(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池[1](2020)在《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民谣是近年来大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其娓娓诉说的心事,细腻真切的情感表达引发了众多听者的共鸣,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新民谣的迅速传播与音乐曲调编制、歌手动情演绎密切相关,歌词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也功不可没。本文以新民谣歌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超常搭配、辞格等方面对新民谣歌词的语言特色展开分析。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选题的缘由、选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交代了语料的来源。第一章为本文的立论章,梳理了新民谣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新民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出新民谣歌词兼具文学性、音乐性的特征,从主题、创作方式、语言格式三个角度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类型。第二章为语音修辞,从押韵、衬词、节奏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特征,具体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韵辙、押韵类型、衬词分布、节奏形成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为词语修辞,从词语的分布、用词的特点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特点,描述了新民谣歌词日常性、口语性、典雅性、形象性和表情性的用词特征。第四章为超常搭配,从语义、语法、语码选择分析了新民谣歌词中的超常搭配现象,讨论了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第五章为辞格章,对新民谣歌词中使用的辞格做了细致的分析,描述了辞格的结构特征,分析了这些辞格在歌词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构建上的作用。第六章为语言风格,对新民谣歌词的主要语言风格进行了分类描述,讨论了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第七章为语言规范章,分析了新民谣歌词存在的词汇、语法方面的不规范现象,分析了不规范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是结语,对全文的观点做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待改进之处。

曹雨杨[2](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提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欧阳小璐[3](2019)在《湖南汉族民歌衬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以下简称《湖南卷》)中的湖南汉族民歌衬词。文章先从音节特征、用字特征、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几个方面对衬词进行了界定,然后着重对湖南汉族民歌中的衬词分布特征进行了宏观说明,再建构出湖南民歌衬词层级体系,通过对湖南汉族民歌衬词进行具体描写形成完整衬词系统。希望通过对湖南汉族民歌衬词的考察为民歌衬词研究提供一个范式,对湖南民歌研究和民俗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综述衬词和湖南民歌衬词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研究涉及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明确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思路,说明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衬词的界定及特征。先对汉族民歌衬词进行界定,再据多地汉族民歌中出现的衬词例证对衬词的语音特征、用字特征、语义特征、语法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具体描写。第三部分,湖南汉族民歌衬词体系。首先简述了湖南省地理概况和湖南汉族民歌概况。再对湖南汉族民歌不同体裁中衬词使用数量、在歌词中所占比重和所处位置三方面的分布情况进行列表说明。最后,以衬词的情绪义特征为第一层级,来源特征为第二层级,音节特征为第三层级,建立湖南汉族民歌衬词层级体系。其中,第一层级情绪义类型是由快乐、兴趣、惊奇、嫌恶、愤怒、痛苦、畏惧、慨叹八类组成,第二层级来源类型是由原生和次生两类组成,第三层级音节特征类型是由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三类组成。第四部分,湖南汉族民歌衬词系统。依据确立的湖南汉族民歌衬词层级体系对《湖南卷》已分析且含衬词的733首湖南汉族民歌中的代表性衬词进行具体描写。第五部分,结语。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看法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薛伟[4](2018)在《河洛民歌腔词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洛地区是中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和“国家”的地方。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河洛地区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周成王时的何尊铭文就称河洛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河洛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河洛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其古代音乐的典范性,创造了纷繁多彩、气象万千的音乐形式,映衬着古老的民歌,形成了具有历史传承的音乐文化系统,并以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各个时期音乐文化的代表和典范,在中国传统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核心作用。河洛民歌腔词关系的结合规律是河洛地域文化独有特色的特殊呈现。腔词关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很快穿透保护机制而获得对文化“气质”的一种理解,并且对这种文化所特有的心理特质和心理过程有所了解。河洛民歌从早期丰富多彩的状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继承、吸收和扬弃,持续下来的风格特征是河洛民歌现代性的诞生,河洛民歌在“现在”这一维度中不断延绵,腔词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当今在演唱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既是对河洛民歌历史样态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河洛民歌未来发展的瞻望。本研究论题“河洛民歌腔词关系研究”,就研究对象“河洛民歌”来说,本研究属于歌唱艺术中区域民歌研究的一个部分,从研究内容来看是一个边缘交叉、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民歌音乐与语言共生的特征,决定了研究民歌只研究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地采风、亲临民歌演唱的“场域”;从语言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视角,利用实证研究、实验分析等方法,对河洛民歌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对河洛民歌的两个共生要素:腔、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河洛民歌腔词关系的内部结构、外化形态等分析阐释,力图超越腔词之间的表层关系,为深入探讨腔词的深层关系、表演审美开辟新的领域。全文共有六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等问题。第一章主要从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方面对河洛民歌腔、词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洛民歌的体裁、题材进行分类概述。第二章主要对河洛民歌腔的板、眼等节律特征和声、调等调式音阶特征及唱词的声、韵、调等语音特征和衬词、叠字、特殊音色等其他显性特征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河洛民歌腔词的音调关系进行阐释。以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据,首先从河洛民歌的字调、腔格,以民歌中的单音节字和多音节词及方言调查字表为实验材料对河洛民歌方言字调进行实验语音学分析,通过三维语图和实验结果图表,使方言字调的高低走向可视化呈现,与唱词所对应腔格的高低起伏进行比较;其次,对河洛方言的语调特征进行分析归类,将语调的调型与唱腔旋律乐句的走向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从音乐结构的视角出发,首先,对河洛民歌唱词基本句式和变化句式中句幅、句逗、以及韵辙与唱腔旋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河洛民歌的唱词的段落与唱腔的曲体结构及二者之间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它们在结构方面的相互关系。第五章主要阐释河洛民歌唱词与唱腔节奏层面的关系。以音韵学理论为依据,对唱词节奏的习惯重音、逻辑重音和情感重音的特征以及与唱腔旋律中的重音“相顺”还是“相背”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六章主要以表演理论为依据,对河洛民歌的创作、演唱、演唱语境及传承进行研究。民歌作为口传艺术的一种,它的整个创作、演唱过程是“传统”和“即兴”的辩证统一。对河洛民歌演唱的“用嗓特征”、“咬字吐字”、“润腔”等特征进行研究,对河洛民歌演唱的审美特征“味儿”进行阐释。最后对河洛民歌艺术化演唱表现、多元化的跨界融合、时代化的创新传承等发展新样态进行分析。结论部分主要对河洛民歌腔词音调关系、结构关系和节奏关系进行归纳;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河洛民歌腔词关系发展规律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进行总结。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对本论题研究的延伸之处进行展望。

马雯[5](2017)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 ——以四个音乐版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它的语言精练,富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这也是现代很多作曲家以古诗词作为文本进行歌曲创作的重原因。如今,我国的古诗词歌曲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这体现了作曲家们不同的创作风格特点和对作品不同的理解。对于同一首古诗词,不同的作曲家也有不一样的理解,所以创作出的作品也就各具特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传诵于世,受到很多作曲家的青睐并为之谱曲。通过对梁弘志、王志信、朱良镇、汪国真这四位作曲家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进行分析,来探究各个音乐版本的艺术特色、作曲家为演唱者设计的演唱空间、不同唱法对不同音乐版本的解读以及四个音乐版本的美学思想体现和四首作品的不同演唱处理。

玉努斯江·艾力[6](2017)在《清代塔兰奇人研究》文中认为“塔兰奇”,是对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境内维吾尔人的旧称。塔兰奇,又译为“塔里雅沁”,系古突厥语,其产生与当时新疆地区的土地制相关。从文献学角度而言,该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50年代,但其作为特定人群身份的代称却出现较晚。清朝统一新疆后,在重新组织分散在阿克苏地区的伊犁原有居民的基础上,招募天山南路各地维吾尔人,把他们迁徙至伊犁河南北两岸各地从事农耕,保障了清军的粮食供应并让其上交赋税,按准噶尔旧例被冠以“塔兰奇”一词来称呼。1881年,伊犁维吾尔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后,塔兰奇一度成为中亚部分维吾尔人的民族称呼。1921年按照塔什干会议的精神,中亚维吾尔人放弃了这一名称,恢复原称——维吾尔。20世纪30年代,即民国新疆军阀盛世才统治时期,“塔兰奇”这一名称具有了民族的含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实体,一直延用到1950-1952年开展的第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中才被禁止使用。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围绕塔兰奇人的名称、准噶尔割据政权与天山南北的农耕人口、清朝平定准噶尔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首先就有关塔兰奇名称的几种观点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以及“塔兰奇”一词的词源进行研究;其次,就准噶尔割据时期天山北部的“塔里雅沁”“布哈拉人”“伯德尔格、乌沙克”等农耕人群进行探讨。第二章主要从军府制和清朝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清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实施的管理和统治方法、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等三个方面,探讨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塔兰奇人的司法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而勾画出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的全貌。第三章分三个部分对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进行研究。首先从伊犁地区复杂的民族矛盾以及陕甘回民起义对固勒扎事变的影响等方面,对事变爆发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探讨固勒扎事变后建立的塔兰奇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第三部分结合相关文献,对塔兰奇政权的内部斗争以及沙俄侵略伊犁等对塔兰奇政权的灭亡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对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的研究,阐述塔兰奇人被迫迁往七河省的过程以及迫迁对伊犁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塔兰奇人迁出伊犁后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等问题。为系统阐述清代塔兰奇人的历史,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运用历史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田野调查法、历史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吸收宗教人类学、音乐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口述访谈法的新成就和新方法对清代塔兰奇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塔兰奇人最初发祥地并不在伊犁,而是在今新疆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一带;“塔兰奇”一名是对历史上被准噶尔统治者强迫从事农耕的部分维吾尔人按照职业认同模式贴上的一种标识。回屯是清政府的一个创举,在清代伊犁的各类屯垦形式中成效最大。就目前而言,伊犁河两岸大部分村落是从清代回屯屯区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是其发展模式的延续。新疆伊犁农业的开发史事实上是各个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一部历史。

杨金彪[7](2015)在《新诗批评研究(2000-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的新诗批评,是20世纪以来新诗批评现代化进程中最近的一段,它在呼唤一种综合性的审视,当然,这将是也只能是一种“贴身的审视”。以“体验”作为新诗所涉及的生命本体进行概念层面的表述,通过对新世纪诗歌批评中的诗学问题的辨析,以期清理出有关新世纪新诗及新诗研究中某些重要诗学问题的内核所在和外部指涉,在这样的辨别中确立对诗歌乃至批评、学术有内在价值的方向,为未来的诗歌批评与研究提供一份“病例参考”。重点在于面对、透视新世纪以来缠绕新诗批评的具有提纲挈领意味的诗学问题的可能性与限度,这就是自新诗诞生以来就一直纠缠不休而在新世纪以来似乎更为严重的合法性问题。这并非一个孤立问题,而是与新诗的标准、身份问题相互纠结,一方面,合法性延伸为标准与身份这两重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标准与身份是紧扯并围绕合法性问题的诗学争辩。这三者作为一种诗学话语之点,构成相互缠绕的问题、话语之线,纠结着各个向度内的具体诗学问题,进而形成新诗批评复线演化的“大体”。为了使问题的探讨得到充分展开,主要选择“标准”问题进行了全方位透视,以此切入合法性与身份问题。新世纪两次新诗标准讨论的话语方式从诗学上看有三种:“诗歌标准”话语史的梳理、清理标准问题的逻辑“地基”、“标准提案”的构造。为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真实的进展,特以概念考古的方式探究“新诗标准”如何可能,并在对标准、新诗等概念进行重写的前提下清理出一种有关“新诗标准”的层级性构想:以“贴切”为终极标准,以理性标准为“参考”,以“贴切”的具体诗学实践为“特定标准”。除了对新诗合法性追求进行了正面的理论梳理、阐释,也以啄木鸟的姿态对这一追求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论纠偏,并涉及正反两个层面,一是主要对合法性诉求话语中最热烈的新诗标准问题讨论中诗学路向的再审视,这主要是融汇在对标准问题的讨论中进行;二是对新诗批评中理论运用中的偏向进行分析,这主要以个案分析的方式进行,涉及理论与其对象处于“过”与“不及”的摆动状态、综合不同理论资源时的生吞活剥以及新诗经典化批评中的“微言大义”阐释模式。在“纠偏”中,同时提出对当下新诗批评理论资源进行历史性清理,以新诗自身传统为本,对这多方资源做合情合理的整合,从而实现新诗批评话语模式的世纪转型,构建面向未来的、相对成熟的新诗批评理论体系的诗学构想。在对新世纪以来十多年新诗评论这样的一种“即时性”学术审视中,这样一种态度对诗性的探寻是非常关键的:以体验本体论来观照新世纪诸多诗歌问题,从而得出对这一时期诗歌评论在诗歌生命本体意义上的切合度与偏离度的判断,而不是以任何外在的、非诗的要求来看待它们的得失优劣。

曾智安[8](2006)在《清商曲辞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取音乐学与文献学、文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乐府诗集》中的“清商曲辞”一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共五章,前三章是关于音乐学、文献学的专门探讨,后两章则是在这一基础上所进行的音乐与诗歌的关系研究。前三章中的第一、二章,是在辨析概念、确定论题所涉对象的基础上,解决与“清商”有关的理论问题。第一章主要探讨“清商”内涵在唐前的历史衍变,指出它的所指随时代而变化,曾分别指“清商”调类的音乐、“清商”风格的音乐和清商署的音乐,到隋唐时,已经非常稳定地指清商署所管辖的各种音乐,包括汉魏旧曲和吴歌、西曲两种类型。第二章探讨了郭茂倩对“清商”概念的重新界定,认为郭茂倩是在唐人观念的基础上,有意将汉魏旧曲排除出去,从而使“清商曲辞”成为东晋至中唐时期吴歌、西曲的专称。第三章是在理论探讨之后,着力揭示与清商音乐有关的现实问题。探讨的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清商音乐的形态。本文对清商西曲、《神弦歌》、唐代“三调”的形态、来源问题都给出了新的回答。二是南朝清商乐歌与其它音乐部类的关系。本文指出,南朝时其它种类的娱乐音乐,在体制、形式方面都受到了吴歌、西曲的影响,表现出向其靠拢的趋势。三是清商乐歌的流传。本文进一步证明,清乐在唐代宫廷中的流传并不像《通典》所载那样亡于开元、天宝,而是一直延续到了中晚唐时期。后两章是在前三章探讨的基础上,致力于揭示“清商曲辞”与南朝、唐代诗歌的关系。第四章着重论述南朝清商乐歌与当时诗歌的互动关系。本章指出,清商乐歌包括雅歌、民歌两种类型,它们自身积累起来的歌辞创作技巧为梁诗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民歌为梁诗创作提供了更为新巧、丰富的文化内蕴;清商雅歌的曲辞创作也受到了当时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诗化”趋势等。第五章从唐人同时接受清商“曲”与“辞”的角度,认为他们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迎合现实的乐歌,顺从相应乐歌的曲辞体式、风格,如初唐宫廷诗人在宫中创作的雅歌曲辞,中晚唐的张祜、温庭筠等人对南朝清商民歌风格的吸取等。第二种是有选择地接受乐歌的类型,并在曲辞创作中将各种写作模式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对诗体的突破,如储光羲以清商曲题创作出了有兴寄的山水诗。第三种是在与清商乐歌有关的现实、文化背景中,既背离了现实的乐歌,也背离了曲辞的既有体式,如中晚唐时期,江南一带的诗人出现了以楚辞写吴越神弦歌辞的现象。

杨玉成[9](2005)在《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近代以来东蒙科尔沁地区所出现的说唱艺人——胡尔奇及其负载着的音乐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1) 胡尔奇及其音乐艺术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造成其兴盛衰微的原由和动力因素;(2) 科尔沁叙事系统的内在构成以及与民众观念、民俗生活之间的关系;(3) 胡尔奇表演——创作的本质及口头文本的基本属性;(4) 口头音乐的运作机制以及在口头表演中的应用;(5) 表演的意义、功能以及与语境之间的关系;(6) 胡尔奇与传统之间的关系;(7) 胡尔奇及其音乐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存在方式及变迁。

池水涌[10](2004)在《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曲艺是最具民族性和民间性的“国粹”艺术。不仅中国有曲艺这种艺术形式,朝鲜也有。可以说,曲艺和其他许多艺术形式一样,是一门世界性的艺术。不过,长期以来,中朝两国在这个领域缺乏必要的艺术与学术交流,再加上相互间类属称谓的迥异,未能互相沟通而建立起相应的学术共识。在朝鲜,甚至还没有指代一种艺术门类的“曲艺”这种称谓和概念,因此就连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形式——盘索里,也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概念界定。有鉴于此,笔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中朝两国曲艺艺术的比较上。 中朝两国的曲艺艺术源远流长,曲种也很丰富。不过,本文没有把中朝两国曲艺的整体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而是把比较的范围局限在个别曲种上,即把中国苏州弹词和朝鲜盘索里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而且,为了研究的方便起见,以苏州弹词与盘索里在封建时代的创演活动作为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尽管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为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还是有它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一、通过本文,可以对曲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本文可以为中朝两国学术界在曲艺领域内形成相应的学术共识,并进行必要的学术交流,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本文对蕴涵在两种曲艺形式中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审美方式等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阐明,从而使人能够对两种曲艺形式的文化品格及美学价值,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四、关于中朝两国曲艺艺术的比较研究,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处女地,因此,本文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苏州弹词与盘索里是由文学、音乐、表演这三者相互烘托、有机融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因此,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研究。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比较文学方法中的平行比较方法,并把它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此外,为了分析和阐明蕴涵在两种曲艺形式中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审美方式等因素,还适当地借鉴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 本文所体现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长期以来,朝鲜学术界对盘索里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也没有确立共同的定式。本文第一次把盘索里作为曲艺来研究,从而有助于改变朝鲜学术界对盘索里的模糊认识。二、第一次对苏州弹词和盘索里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且从文学、音乐、表演这三个方面作了全方位的、有机的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出苏州弹词与盘索里的不同文化品格及美学特征。三、对各部分的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主要的有:1)苏州弹词与盘索里文学都呈现出主题的多元化,但都有一个贯穿整个苏州弹词或盘索里文学的深层主题,那就是苏州弹词文学的市民情结和盘索里文学的民众情结。它们构成了苏州弹词与盘索里文学引起各自听众最深沉的情感共鸣的内在动因。2)对“说”本位的苏州弹词文学来说,它的最重要的话语模式为叙述话语;而对“唱”本位的盘索里文学来说,其最重要的话语模式为抒情话语。3)苏州弹词文学主要以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所以它的叙事结构表现为借重“关子”;而盘索里文学以演员、人物及听众在情感上的同化为主要的美感效应,因此它的叙事结构表现为借重“场面”。4)苏州弹词中叙述话语占主导地位,所以听—演关系上更多地体现为“理性互动”;而盘索里中抒情话语占主导地位,因此听—演关系上更多地体现为“情感互动”。

二、音乐学中常见几个颠倒词的不同含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学中常见几个颠倒词的不同含意(论文提纲范文)

(1)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民谣的概念
        (二)新民谣的影响
    二、研究现状
        (一)民谣的研究现状
        (二)歌词的研究现状
        (三)新民谣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语料交代
        (一)语料的选择方法
        (二)语料来源及摘录方法
        (三)具体语料交代
第一章 新民谣的起源及歌词的特征
    第一节 新民谣的起源与流行
        一、美国民谣摇滚
        二、台湾民谣运动
        三、大陆摇滚
        四、大陆校园民谣
        五、新民谣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特征
        一、文学性
        二、音乐性
        三、民间性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主题与形式
        一、主题类型
        二、创作形式
        三、格式分类
第二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押韵
        一、韵辙
        二、押韵方式
        三、押韵特点
        四、押韵功能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衬词
        一、衬词的分布
        二、衬词的功能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节奏
        一、主歌、副歌的节奏
        二、重章复沓的节奏
第三章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类型
        一、音节类型
        二、词类构成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汇特点
        一、日常性
        二、口语性
        三、典雅性
        四、形象性
        五、表情性
第四章 新民谣歌词的超常搭配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类型
        一、语义的超常搭配
        二、语法的超常搭配
        三、语码的转换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
        一、语义的朦胧
        二、意境的营造
        三、感官的跳跃
        四、语言的新颖
第五章 新民谣歌词的辞格运用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深层修辞格
        一、比喻
        二、比拟
        三、移就
        四、呼告
        五、拈连
        六、夸张
        七、反语
        八、对比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表层修辞格
        一、排比
        二、对偶
        三、反复
        四、列锦
        五、反问
第六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一、平易质朴
        二、唯美诗意
        三、婉转含蓄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七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规范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的失范现象
        一、词汇的失范现象
        二、语法的失范现象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失范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3)湖南汉族民歌衬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综述
        1.1.1 衬词的研究现状
        1.1.2 湖南民歌衬词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基本思路
        1.3.2 具体操作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衬词的界定及特征
    2.1 衬词的界定
    2.2 衬词的特征
        2.2.1 语音特征
        2.2.2 用字特征
        2.2.3 语义特征
        2.2.4 语法特征
        2.2.5 语用特征
第三章 湖南汉族民歌衬词体系
    3.1 湖南汉族民歌概况及其衬词分布
        3.1.1 湖南汉族民歌概况
        3.1.2 湖南汉族民歌衬词分布
    3.2 湖南汉族民歌衬词的层级体系
        3.2.1 第一层级衬词类型体系
        3.2.2 第二层级衬词类型体系
第四章 湖南汉族民歌衬词系统
    4.1 快乐类衬词
        4.1.1 快乐类原生衬词
        4.1.2 快乐类次生衬词
    4.2 兴趣类衬词
        4.2.1 兴趣类原生衬词
        4.2.2 兴趣类次生衬词
    4.3 惊奇类衬词
        4.3.1 惊奇类原生衬词
        4.3.2 惊奇类次生衬词
    4.4 嫌恶类衬词
        4.4.1 嫌恶类原生衬词
        4.4.2 嫌恶类次生衬词
    4.5 愤怒类衬词
        4.5.1 愤怒类原生衬词
        4.5.2 愤怒类次生衬词
    4.6 痛苦类衬词
        4.6.1 痛苦类原生衬词
        4.6.2 痛苦类次生衬词
    4.7 畏惧类衬词
        4.7.1 畏惧类原生衬词
        4.7.2 畏惧类次生衬词
    4.8 慨叹类衬词
        4.8.1 慨叹类原生衬词
        4.8.2 慨叹类次生衬词
    4.9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河洛民歌腔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反思
第一章 河洛民歌概说
    第一节 河洛民歌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气候因素
        三、河流因素
    第二节 河洛民歌的分类
        一、体裁分类
        二、题材内容
第二章 河洛民歌之“腔”与“词”
    第一节 河洛民歌之“腔”
        一、板、眼——“腔”之节律
        二、声、调——“腔”之调式
    第二节 河洛民歌之“词”
        一、声、韵、调——“词”之语音特征
        二、衬、色、叠——“词”之显性特征
第三章 河洛民歌腔词音调关系
    第一节 唱腔与字调关系
        一、唱词字调特征
        二、唱腔腔格特征
        三、唱腔与字调关系的顺与背
    第二节 唱腔与语调关系
        一、唱词语调特征
        二、唱腔腔句特征
        三、腔句与语调的相顺与相背
第四章 河洛民歌腔词结构关系
    第一节 腔词句式结构关系
        一、唱词句式结构
        二、唱腔句式结构
        三、腔词基本句式与变化句式之关系
    第二节 腔词曲体结构关系
        一、唱词段落结构
        二、唱腔曲体结构
        三、腔词曲式结构的变与同
第五章 河洛民歌腔词节奏关系
    第一节 河洛民歌强弱关系研究
        一、唱词轻重特征
        二、唱腔强弱特征
        三、唱词轻重与唱腔强弱关系
    第二节 河洛民歌腔词特征之解读
        一、河洛民歌腔词的个性管窥
        二、河洛民歌腔词的流变因素
第六章 河洛民歌的演唱
    第一节 河洛民歌的创作
        一、“传统”——河洛民歌创作的基本依据
        二、“即兴”——河洛民歌创作的个性特征
        三、河洛民歌的创作特征
    第二节 河洛民歌的“演唱”及语境结构
        一、“劲儿”——河洛民歌演唱的方法特征
        二、“味儿”——河洛民歌演唱的审美特征
        三、河洛民歌演唱的语境结构
    第三节 河洛民歌“演唱”的传承
        一、“歌师傅”——河洛民歌的传承主体
        二、口传心授——河洛民歌的传承形式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一)河洛民歌腔词音调的依字生腔
        (二)河洛民歌腔词节奏的合与破
        (三)河洛民歌腔词结构的变中求同
    二、讨论
        (一)河洛民歌演唱新发展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观察提纲
附录3:受访人基本情况表
附录4:访谈资料编码表
后记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 ——以四个音乐版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调查法
        1.3.2 谱例分析法
    1.4 创新之处
2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
3 四个音乐版本的艺术特色研究
    3.1 歌词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思想
        3.1.1 词作透射出作者豁达的情怀
        3.1.2 词作富有流动的韵律
        3.1.3 词作的美学思想
    3.2 四位作曲家的创作理念
        3.2.1 四位作曲家简介
        3.2.2 对比四位作曲家的创作特点
        3.2.3 四首不同版本歌曲的对比图表分析
4 四个音乐版本的演唱研究
    4.1 作曲家为演唱者设计的演唱空间
    4.2 不同的唱法对不同作曲版本的解读
    4.3 四个版本的演唱艺术处理
        4.3.1 演唱风格的把握
        4.3.2 吐字、咬字的运用
        4.3.3 对力度、速度的控制
        4.3.4 演唱中的情感处理
5 四个音乐版本的美学思想体现
    5.1 音乐共性
        5.1.1 四首作品的创作基调比较一致
        5.1.2 四首作品的音乐都非常流畅
    5.2 音乐个性
        5.2.1 作品在音乐的风格上有不同的艺术气质
        5.2.2 作品在音乐的情绪变化上各尽能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清代塔兰奇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史料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塔兰奇人
    第一节 论塔兰奇名称
        一、塔兰奇名称的由来
        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解读
        三、塔兰奇一名的语源及含义
    第二节 准噶尔汗国与天山北部的劳动群体
        一、塔里雅沁
        二、布哈拉人
        三、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第三节 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
        一、准噶尔汗国内部矛盾及其对塔兰奇社会的影响
        二、清朝政府征讨达瓦齐和塔兰奇人的归附
        三、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塔兰奇人的逃亡
第二章 清朝政府统治时期的塔兰奇人
    第一节 军府制与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
        一、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
        二、大规模的移民与发展农业生产
        三、伊犁农业发展史的“窗口”—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清朝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的管理
        一、清代伊犁伯克制度及各级伯克的职掌
        二、清代塔兰奇人的司法体系
        三、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
    第三节 清朝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
        一、在伊犁河南岸建立的玉孜村
        二、在伊犁河北岸建立的玉孜村
        三、伊犁河上游南岸的土地开发及塔兰奇村落
第三章 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伊犁塔兰奇割据政权
    第一节 固勒扎事变的爆发原因
        一、沉重的经济剥削和压迫
        二、陕甘回民起义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东干人的影响
        三、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一、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
        二、塔兰奇割据政权与乌鲁木齐和库车的关系
        三、塔兰奇割据政权与阿古柏和沙俄的关系
    第三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的灭亡
        一、政权内部斗争与托古斯塔拉事件
        二、塔兰奇人和东干人的冲突
        三、沙俄入侵伊犁与塔兰奇政权的灭亡
第四章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
    第一节 清朝政府收回伊犁与中俄伊犁条约
        一、沙俄侵占伊犁期间对塔兰奇人的统治
        二、《中俄伊犁条约》及其主要内容
        三、伊犁危机中的谣言与恐慌
    第二节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被划归俄属七河省的塔兰奇村落
        二、伊犁塔兰奇人迁移俄属七河省之因及过程
        三、迁移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迁出之后的安置与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塔兰奇人在俄属七河省建立的村落
        二、迁至土库曼斯坦的塔兰奇人及其对异地生活的适应
        三、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新诗批评研究(2000-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贴身的审视:新世纪新诗批评研究综论
第一章 “标准”与“身份”:新世纪新诗“合法性”的双重焦虑
    第一节 世纪之初:合法性在标准、身份两个核心维度的话语纠缠
    第二节 新诗合法性问题与其身份、标准问题的逻辑关系
    第三节 现代性:新诗合法性自我寻找的一种话语
第二章 新世纪:讨论“新诗标准”的方式
    第一节 “新诗标准”讨论概况
    第二节 对“新诗标准”话语史的梳理
    第三节 清理标准问题的逻辑“地基”
第三章 “标准提案”的构造
    第一节 2002年的第一场雪:《诗刊·下半月刊》新诗“标准”提案
    第二节 陈仲义“四动”说及其网络反响
    第三节 2008“标准年”:标准提案千层浪
    第四节 后标准年的标准提案纽结
第四章 “标准”何谓及“新诗标准”如何可能
    第一节 “标准”是什么
    第二节 “新诗”又是什么
    第三节 “新诗标准”是否可能
    第四节 终极标准的探寻
第五章 新世纪诗歌批评中的理论病状探视
    第一节 当下新诗批评中的“两极摆动”现象
    第二节 当下新诗批评“理论移植”的诗学向度
    第三节 经典化运动的理论偏执:以耿占春视域中的《春》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8)清商曲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从整体的视野来研究清商曲辞及其与诗歌的关系
    一 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及其中的一些问题
    二 确立整体研究视野的必要性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商”内涵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清商”内涵从指乐声向指乐种的转变
        一 “清商”所指音阶新论
        二 “清商”成为妙曲代称的原因与意义
    第二节 曹魏清商署的设置与“清商”内涵的演变
        一 曹魏清商署的设置时间、地点、初衷新论
        二 曹魏清商署的得名与“清商乐”、“清商三调”——兼论“清商三调”的归属
    第三节 北魏、隋朝清商署的设置与“清商”内涵的再次演变
        一 “清商曲辞”题解的断章取义及其对王僧虔本意的曲解
        二 南朝“清商”对吴歌、西曲的排斥
        三 北魏、隋朝的清商署与“清商”内涵的再次转变
    小结
第二章 《乐府诗集》对“清商曲辞”的界定
    第一节 “清商曲辞”的理论判定与实际收录
        一 隋唐的观念与陈代的文献
        二 《乐府诗集》对唐代“清乐”曲目的汰择
        三 《乐府诗集》针对《古今乐录》的增补
    第二节 “清商曲辞”补录
        一 “清商曲辞”曲目补录
        二 “清商曲辞”同题曲辞补录
        三 李煜《子夜歌》三首辨异
    小结
第三章 清商曲辞的音乐学研究
    第一节 清商乐歌形态新论
        一 清商西曲的场景联章叙事结构特征及其影响
        二 《神弦歌》的组曲结构及来源
        三 唐代《平调》、《清调》、《瑟调》及《清平调》补说
    第二节 清商乐歌对南朝其它娱乐音乐的影响
        一 中原旧曲的吴声化
        二 中原旧曲体式的演变
        三 北方乐歌向吴歌、西曲的演变
    第三节 清乐不亡于开元、天宝补证
    小结
第四章 清商乐歌与南朝诗歌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相关的两个理论问题
        一 清商乐歌不等于民歌——兼论清商民歌的“雅化”问题
        二 南朝歌辞创作并不完全等于诗歌创作
    第二节 清商雅歌歌辞的“诗化”
        一 “言志”的倾向与对含蓄趣味的追求
        二 从追求听觉叙述到追求视觉呈现
    第三节 清商乐歌对梁代诗歌的影响
        一 梁诗以吴歌、西曲为对象的“藏词”与其审美意蕴的拓展
        二 雅歌歌辞为梁代诗歌提供的经验、技巧
    小结
第五章 “清商曲辞”与唐代清商新辞及诗歌的创作
    第一节 唐人对“清商曲辞”的接受
        一 唐人对清商“曲”的接受
        二 唐人对清商曲“辞”的接受
        三 顺应或背离:“曲”、“辞”双重背景下的唐人创作倾向
    第二节 对“曲”、“辞”的双重顺应——初唐宫廷诗人与中晚唐时期江南诗人的曲辞创作
        一 初唐宫廷清乐的“雅”与清商新辞的创作
        二 张祜、温庭筠等人的价值取向与其曲辞的“俚俗”
    第三节 文人曲辞对清商曲辞“体”的突破——论储光羲清商曲辞的“山水田园化”和兴寄
        一 储光羲将清商曲辞改造成了有兴寄的山水田园诗
        二 清商雅歌及其曲辞创作倾向与储光羲曲辞的“山水田园化”
        三 储光羲对山水田园诗“体”的把握与兴寄的出现
    第四节 文人曲辞对清商曲辞“体”的背离——论唐人以楚辞体写吴越神弦歌的现象
        一 南朝《神弦歌》与《九歌》的差别
        二 唐代文人对江南神弦歌的接受
        三 唐人以楚辞体来写吴越神弦歌曲辞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一、几个相关名词的简介
        二、空间和时间的限定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概况及资料来源
        一、搜集概况
        二、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近代历史语境中的胡尔奇及其说唱艺术
    第一节 科尔沁音乐文化区及其近代历史语境
        一、科尔沁音乐文化区
        二、科尔沁音乐文化的多元传统
        三、科尔沁说唱艺术产生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胡尔奇及近代科尔沁说唱艺术的兴起
        一、历代文献中的“胡尔奇”以及蒙古族说唱艺人
        二、胡尔奇的职业构成要素
        三、胡尔奇职业的出现
    第三节 胡尔奇及其音乐艺术的时空变迁
        一、流浪艺人与胡仁·乌力格尔的北渐
        二、汉族民间音乐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三、文化传播与地方性重构
第二章 胡尔奇的叙述方式与民众观念
    第一节 近代科尔沁民间音乐艺术及其类型特征
        一、嬗变——再造型:蟒古思因·乌力格尔
        二、民族文化交融型:胡仁·乌力格尔
        三、新生——写实型:叙事民歌
        四、附着表演型:好来宝
    第二节 科尔沁民间说唱艺术的故事类型
        一、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的故事模式
        二、胡仁·乌力格尔的故事类型
        三、叙事民歌的故事类型
    第三节 说唱艺术作为历史的叙述方式
        一、蟒古思因·马力格尔:超验世界的想象史
        二、胡仁·乌力格尔:中原历史的构拟史
        三、叙事民歌——民众生活的演绎史
        四、三种类型之比较
第三章 胡尔奇的表演——创作及文本
    第一节 口头艺术的文本界定及胡尔奇的角色定位
        一、胡尔奇:口头音乐艺术的表演者和创作者
        二、“一般意义的歌”与“具体的歌”
        三、“一首曲调”和“这一首曲调”
    第二节 胡尔奇的“创作”技法
        一、程式及胡尔奇的“创作”手法
        二、主题与“艾”
        三、胡尔奇的故事建构模式
    第三节 曲调框架与曲调互文
        一、曲调框架
        二、曲调互文
    第四节 书写与口传
        一、“本子因·乌力格尔”与口头文本
        二、文本转换过程中的“艾”的纳入
        三、乐谱与口传音乐文本
第四章 胡尔奇的口头技艺:程式化传统句法与音乐形态
    第一节 唱词句式与音乐句式
        一、唱词结构与乐段结构
        二、平行式与音乐的结构逻辑
    第二节 步格、韵式与曲调形态
        一、步格、韵律与音乐的节拍、节奏
        二、韵式与唱腔形态
    第三节 曲调类型及其唱词诗行
        一、文体类型与曲调类型
        二、“艾”与唱词文体
        三、“索拉艾”与唱词文体
    第四节 乐器与唱腔
        一、伴奏与唱腔
        二、乐器与唱腔之间的相互规定
第五章 胡尔奇的演述行为及民间听赏
    第一节 民俗生活中的胡尔奇及其演述习俗
        一、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演述的仪式功能
        二、胡仁·乌力格尔演述的民俗功能
        三、好来宝演述的礼俗表达功能
        四、叙事民歌及其“作歌”习俗
        五、胡尔奇演述行为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 表演行为与表演语境
        一、语境中的表演行为
        二、表演场域
        三、表演语言
        四、胡尔奇与听众之间的互动
    第三节 表演语境中的音乐审美表达
        一、说唱音乐审美表达的概括指向
        二、类型化的曲调:民间审美尺度
        三、审美指向的可塑性与形象性
第六章 胡尔奇的技艺传承及风格流派
    第一节 胡尔奇的知识与技艺的传承
        一、选择
        二、学艺
        三、从艺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传统的多层构成与风格的多元性
        一、艺术关联的多层结构
        二、风格与认同
        三、共性与个性
    第三节 胡尔奇艺术流派及其风格描述
        一、风格区和流派的划分问题
        二、风格与流派的构成因素
        三、胡尔奇艺术风格区及其特征描述
第七章 胡尔奇的社会角色及生活变迁
    第一节 1947年以前:传统社会生活中的胡尔奇
        一、王府、寺院里的文化生活及胡尔奇
        二、乡民社会生活中的胡尔奇
    第二节 1947年以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转型中的胡尔奇
        一、1947——1965年:社会重构与角色转换
        二、1966——1976年:断裂与迷失
        三、1977年——至今:对再生的寻觅
结语
附录
参考书目
后记

(10)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苏州弹词与盘索里概观
    第一节 苏州弹词与盘索里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苏州弹词与盘索里的本体特征
第二章 苏州弹词与盘索里的文学内容比较
    第一节 题材内容的类似性与相异性
    第二节 主题思想的异同点
    第三节 苏州弹词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
    第四节 盘索里文学的理想主义风格
    第五节 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同点
第三章 苏州弹词与盘索里的文学形式比较
    第一节 语言风格的类似性与相异性
    第二节 话语模式的异同点
    第三节 借重“关子”的苏州弹词文学叙事结构
    第四节 借重“场面”的盘索里文学叙事结构
第四章 苏州弹词与盘索里的表演特征比较
    第一节 以说为主,唱演为辅-苏州弹词的表演特征
    第二节 演员.鼓手.听众三位一体-盘索里的表演特征
    第三节 不同的音乐特征
    第四节 表演艺术观念管窥
    第五节 听-演关系的不同特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一览表

四、音乐学中常见几个颠倒词的不同含意(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 张明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3]湖南汉族民歌衬词研究[D]. 欧阳小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河洛民歌腔词关系研究[D]. 薛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 ——以四个音乐版本为例[D]. 马雯.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6]清代塔兰奇人研究[D]. 玉努斯江·艾力. 兰州大学, 2017(07)
  • [7]新诗批评研究(2000-2013)[D]. 杨金彪. 南京大学, 2015(02)
  • [8]清商曲辞研究[D]. 曾智安.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9]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 杨玉成.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06)
  • [10]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D]. 池水涌.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音乐学中常用的几个倒转词的不同含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