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寰枢椎脱位影像学表现及前路减压手术选择的初步研究

难治性寰枢椎脱位影像学表现及前路减压手术选择的初步研究

一、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影像学表现与前方减压术式选择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高德科[1](2021)在《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在寰枢椎不稳症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讨论分析采用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便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该技术。[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症的患者,均采用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治疗,共60例患者纳入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同时,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三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变化情况,和计算患者术后三月的改善优良率。观察术后寰枢椎的X线、CT等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并且根据螺钉与椎弓根的关系,对植入的椎弓根螺钉位置进行分级评估,并计算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率。另外,观察患者术后随访中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6~165 min,平均(130.82±17.22)min;术中出血量为70~420 ml,平均(148.37±65.65)ml;术后引流量15~400 ml,平均(108.67±78.50)ml。患者术后三月的颈椎JOA评分(14.42±1.56)分明显高于术前(8.38±1.70)分,而术后三月的VAS(1.97±0.76)分和NDI(13.93±3.86)%显着低于术前的 VAS(6.93±1.01)分和 NDI(41.45±8.44)%,经统计分析P<0.05,其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三月的改善优良率为81.67%(49/60)。入组病例中植入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共计240枚,其中0级螺钉179枚,1级螺钉42枚,2级螺钉18枚,3级螺钉1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率92.08%(221/240)。术后随访过程复查X线、CT等检查的结果显示寰枢椎的稳定性可靠,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内固定物均未出现松动脱出、疲劳断裂及移位等表现,大部分已经实现骨性融合。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显着,螺钉植入的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徐韬,甫拉提·买买提,买尔旦·买买提,郭海龙,盛军,邓强,盛伟斌[2](2020)在《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7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前后联合入路组23例和单纯后路组24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Chamberlain线(Chamberlain line,CL)、Wackenheim线(Wackenheim line,WL)、McGae线(McGae line,ML)、寰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canal angle,CCA)、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随访时间为(48.7±31.2)个月,单纯后路组为(44.4±33.4)个月。前后联合入路组JOA评分术前为(8.20±2.75)分,末次随访时为(14.98±1.05)分,改善率为77.35%±11.35%;单纯后路组JOA评分术前为(8.06±2.52)分,末次随访时为(14.71±0.62)分,改善率为74.38%±10.52%;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0.877,P=0.262)及改善率(t=1.478,P=0.20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联合入路组术前CL、WL、ML、ADI、CMA和CCA分别为(13.12±5.76)mm、(6.94±3.55)mm、(7.04±4.57)mm、(9.75±2.06)mm、110.85°±13.6°、95.32°±18.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8±2.53)mm、(-2.76±2.26)mm、(-1.52±2.43)mm、(1.12±1.55)mm、149.26°±12.6°、141.42°±13.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后路组术前CL、WL、ML、ADI、CMA和CCA分别为(12.52±5.17)mm、(6.59±3.04)mm、(6.94±4.32)mm、(9.88±1.93)mm、115.35°±12.4°、97.25°±16.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3.67)mm、(-3.06±1.85)mm、(-1.76±2.88)mm、(1.17±1.18)mm、146.76°±11.4°、137.56°±10.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联合入路组植骨融合时间为(9.2±4.9)个月,单纯后路组为(9.5±4.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7,P=0.382)。两组共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前后联合入路组6例(21.7%),单纯后路组2例(8.3%),单纯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前后联合入路组。结论一期后路松解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可获得与前后联合入路基本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后路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后联合入路。

王宇飞[3](2020)在《一种新型撑开钳的研制及其在寰枢椎脱位撑开复位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计并研制出一种用于寰枢椎脱位术中撑开复位的新型撑开钳,通过观察术中使用情况和对比分析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影像学变化、远期随访情况来评估新型撑开钳的使用效果,初步探讨新型撑开钳的运用价值。方法:收集并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亚专业组共收治的5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将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我科收治的23例采用传统撑开钳实施撑开复位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30例采用新型撑开钳实施撑开复位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纳入实验组。5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于术前明确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可复型),对于难以诊断的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动力位CT明确诊断及分型,手术方式均采用后颅凹减压+寰枢关节脱位术中撑开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并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治疗。通过对实验组患者术中新型撑开钳使用情况的观察,以及患者术前术后ADI值、神经功能症状恢复情况、影像学复查结果的对比分析评估新型撑开钳的初步使用效果,并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组间分析进一步评估新型撑开钳的使用效果。神经功能症状恢复程度按JOA评分法评定,包括JOA评分术前术后变化值及改善率,JOA评分改善率计算公式为(术后-术前)/(17-术前)*100%,其中改善率>60.00%为显效,25.00%60.00%为有效,<25.00%为无效。将实验数据运用SPSS20.0分别进行统计学综合对比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设计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0例术中使用新型撑开钳完成撑开复位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未出现撑开钳滑脱。通过短期追踪随访发现所有患者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寰齿间距由平均(6.31±0.89)mm复位到(2.74±0.91)mm,无1例患者行二次手术。30例患者JOA评分按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症状改善程度为准,由术前平均(12.67±2.70)分改善至(15.80±1.06)分,平均改善率为69.05%,其中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0例。经统计学分析ADI改善值、JOA评分术前术后变化值、JOA评分改善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23例术中使用传统撑开钳完成撑开复位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2例撑开钳滑脱,术后寰齿间距由平均(6.51±1.11)mm复位到(3.21±0.77)mm。23例患者JOA评分按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症状改善程度为准,由术前平均(11.87±2.22)分改善至(15.22±0.85)分,平均改善率为66.67%,其中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0例。经统计学分析ADI改善值、JOA评分术前术后变化值、JOA评分改善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中使用传统撑开钳完成撑开复位的患者术后ADI值复位3.30±1.30mm,术中使用新型撑开钳完成撑开复位的患者术后ADI值复位3.57±1.15mm,t=-0.810,P=0.42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使用传统撑开钳完成撑开复位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3.35±1.50分,术中使用新型撑开钳完成撑开复位的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3.13±1.92分,t=0.442,P=0.66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使用传统撑开钳完成撑开复位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66.67%(60.00,66.67),术中使用新型撑开钳完成撑开复位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69.05%(65.00,100.00),Z=-1.753,P=0.08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撑开钳的初步临床使用效果较为满意,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其优势在于既能有效避免术中出现撑开钳滑脱,又能安全有效的完成撑开复位,使脱位的寰枢关节尽可能达到或接近完全复位。

曾光亮[4](2020)在《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不同手术方式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不同手术方式与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9年07月至2020年01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九龙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9例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病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将合并颅底凹陷症的6例病例分为Ⅰ组,单纯Chiari畸形73例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ⅡA组单纯后颅窝减压术+寰枕筋膜松解术9例、ⅡB组后颅窝减压术+蛛网膜粘连松解术+枕大池重建术26例、ⅡC组后颅窝减压术+扁桃体切除术38例,并从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的好转率、术后小脑扁桃体的回缩情况及脊髓空洞的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术中是否使用人工硬膜将64例术中硬膜打开的病例分为人工硬膜组43例和自体筋膜组21例,并对比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二次手术、二次住院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Ⅰ组在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方面与其他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A组在扁桃体回缩和空洞改善方面明显差于ⅡB组和ⅡC组(p<0.05),而在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方面与其他3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ⅡB组和ⅡC组在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影像学改善方面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A、ⅡB及ⅡC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ⅡA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ⅡB组(p<0.05)和ⅡC组(p<0.05),而ⅡB组和ⅡC组之间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硬膜组和自体筋膜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两组病例的二次手术率及二次住院率,人工硬膜组的二次手术率及二次住院率均明显高于自体筋膜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人工硬膜组和自体筋膜组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筋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人工硬膜组。结论:Chiari畸形I型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均应在术前进行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评估,对于不稳的患者必须将其复位及固定,单纯后路颈枕复位内固定术即可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对于稳定的患者,则需根据压迫的位置进行减压;后颅窝骨性减压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枕大池重建组及扁桃体切除组,但扁桃体回缩及空洞改善情况较枕大池重建组和扁桃体切除组差;枕大池重建组和扁桃体切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人工硬膜的使用可能增加后颅窝手术后的二次住院和二次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自体筋膜组。

丁崇学[5](2020)在《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BI合并AAD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20例,通过自身对照研究对比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及Ranawat分级评估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测量钱氏线(CL)、颅底斜坡切线(WL)、枕孔线(ML)及寰齿间距(ADI)评估患者垂直及水平脱位情况、测量颈髓角(CMA)评估脊髓受压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中出现麻醉意外,余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周与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6月、末次随访与术前JOA评分差异显着(P<0.05),术后与术前CL线、WL线、ML线、ADI、CMA影像学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不仅能够显着改善患者脊髓受压情况而且能够达到良好的复位,重建颅颈交界区结构正常序列并维持其稳定性,且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风险相对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其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兰东兴[6](2020)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研究评估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差异,进而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寰枢椎不稳患者45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组24例,侧块螺钉组21例,分别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寰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椎动脉、神经根、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或CT评估螺钉是否松动、移位,植骨是否融合,并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而通过组间比较及统计学分析,评价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安全置钉,未发生严重神经、血管及脊髓损伤,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病例,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寰枢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组(表2,P值均小于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椎弓根螺钉组和侧块螺钉组患者平均改善率分别为76.4%和68.7%,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P=0.92>0.05)。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在椎弓根螺钉组由术前5.46±2.02分,减少至1.58±1.89分,侧块螺钉组由术前4.57±2.04分,减少至0.76±1.14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P=0.09>0.05)。椎弓根螺钉组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未见明显改善,考虑与病史较长、脊髓功能不可逆性改变有关;侧块螺钉组有4例术中出现静脉丛损伤,均通过明胶海绵压迫等处理后出血停止,成功置入侧块螺钉,其中2例给予术中输血;侧块螺钉组3例患者术后出现枕颈部疼痛加重,考虑C2神经根损伤,末次随访时均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患者颈椎X线片和(或)颈椎CT检查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螺钉位置满意,无松动、移位等。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无需暴露寰椎后弓下缘深部组织,可减少C2神经根损伤及静脉丛出血,且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率高,该手术通过解除压迫,重建上颈椎稳定性,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柯雨[7](2019)在《枕下减压联合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枕下减压联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畸形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从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6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颅底凹陷2例,颅底凹陷伴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8例,颅底凹陷伴寰枢脱位合并脊髓空洞6例。16例患者均行枕下减压联合枕颈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月、6月及1年测量每例患者的钱氏线,麦氏线,韦氏线,Klaus高度指数,延颈髓角及颅底角的影像学参数数值变化、脊髓功能评价方法,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以及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3月至1年的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12例,肢体感觉无变化2例,1例患者7天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VSD负压吸引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经清创并加压处理后好转。比较影像学参数以及神经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针对颅底凹陷症患者,经枕下减压联合枕颈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术中充分减压和必要的固定能够促进患者的治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修恩[8](2017)在《经口咽松解复位后路减压融合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分析难复性复杂枕颈畸形病例,探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共收治并随访57例伴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复杂枕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持续颅骨牵引下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此类畸形,术前、术后1月、3月、6月及12月随访时行JOA、VAS、NDI评分和颈椎X线、CT、MR检查,并测量齿状突超过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CMA)、寰齿前间隙(ADI)、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所有患者根据手术前后JOA、VAS、NDI评分和测量影像学相关径线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小时,术中出血量62~220ml(146±37ml),术中置钉良好,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术后鼻饲3~7天,2周出院。术后无口咽部感染病例,枕颈部感染2例,经清创VSD负压吸引后均治愈。术前 JOA 评分 6~12 分(8.281 ± 1.688),VAS 评分 0~7 分(3.158± 1.320),NDI评分8~40分(28.088±7.422),分别与术后12月JOA评分10~17分(15.228± 1.389),VAS 评分 0~4 分(1.316±0.929),NDI 评分 5~19 分(12.702±2.73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07,24.823,23.353,P<0.05)。术后复查影像学检查示内固定稳定,植入骨块达骨性融合,术后齿状突超过腭枕线距离-10.00~6.90 mm(3.956mm±2.453),CMA 137.00~159.50°(147.991±5.418°),ADI 值 1.70~5.80mm(3.640±0.947mm),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25.70~32.90mm(29.918±1.792mm),轴位脊髓空洞最大直径0~5.32mm(1.720±1.316),分别与术前齿状突超过腭枕线(Chamberlain线)距离5.30~16.70mm(11.149±2.604),CMA 109.00~129.80°(120.774±5.859°),ADI 值 5.30~9.10mm(7.205±1.008mm),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 6.00~18.80mm(13.419±3.374mm),轴位脊髓空洞最大直径 2.37~9.42mm(6.727±1.9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67,-163.512,189.485,-76.191,11.263,P<0.05)。[结论]难复性复杂枕颈畸形采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可使齿状突明显下移,纠正寰枢脱位,解除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吴星火,杨操,郜勇,刘玮,李帅,王琨,张宇坤,宋雨,邵增务,杨述华[9](2016)在《单纯后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成年型齿突游离小骨并寰枢关节脱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成年型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3例成年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9例可复性脱位患者行单纯后路复位+寰枢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4例难复性脱位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随访术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1.1)年;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5±1.6)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颈椎不适,但颈椎屈伸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1.65)分提高到(14.2±1.6)分(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寰枢椎融合术是治疗成年型游离齿突伴寰枢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术后对枕颈部活动影响较小;难复性脱位患者,建议采用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

袁慧敏,武春明,刘佳欢,孙风凡,刘晋闽[10](2016)在《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BI)是枕颈部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较低。初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出现,脊髓、神经受压部位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多能明确诊断。目前对于BI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目的在于有效解除脊髓和神经压迫、重建颈枕区序列结构的稳定性和脑脊液正常循环通路。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手术治疗BI已经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但BI的发病机制、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影像学表现与前方减压术式选择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影像学表现与前方减压术式选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在寰枢椎不稳症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寰枢椎不稳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一种新型撑开钳的研制及其在寰枢椎脱位撑开复位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不同手术方式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临床表现
    1.5 影像学表现
    1.6 术前准备
    1.7 手术方式
    1.8 疗效评价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各病例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空洞改善情况
    2.2 后颅窝骨质减压组、枕大池重建组和扁桃体切除组之间的比较
    2.3 人工硬膜组与自体筋膜组的比较
    2.4 典型病例介绍
讨论
    3.1 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分型及发病机制
    3.2 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
    3.3 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及影像学表现
    3.4 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治疗
结论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颅底凹陷症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1. 颅底凹陷症的历史进展
    2. 颅底凹陷症的解剖及发病机制
    3. 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4. 分型及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致谢

(5)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BI合并AA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寰枢椎不稳后路手术相关并发症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枕下减压联合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宄生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致谢

(8)经口咽松解复位后路减压融合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单纯后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成年型齿突游离小骨并寰枢关节脱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治疗
    1.3 手术方法
        1.3.1 前路经口咽减压
        1.3.2 后路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1.4 术后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2.2.1 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10)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枕颈交界区解剖
2 BI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分型
3 BI的临床表现
4 BI的临床诊断
5 BI的手术治疗
6 小结

四、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影像学表现与前方减压术式选择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植入技术在寰枢椎不稳症中的临床应用[D]. 高德科.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2]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型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比较[J]. 徐韬,甫拉提·买买提,买尔旦·买买提,郭海龙,盛军,邓强,盛伟斌. 中华骨科杂志, 2020(18)
  • [3]一种新型撑开钳的研制及其在寰枢椎脱位撑开复位中的临床应用[D]. 王宇飞.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不同手术方式及疗效对比[D]. 曾光亮. 苏州大学, 2020(02)
  • [5]后路加压器械撑开复位枕颈融合术治疗BI合并AAD的研究[D]. 丁崇学.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观察[D]. 兰东兴.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7]枕下减压联合枕颈融合治疗颅底凹陷畸形的疗效分析[D]. 柯雨.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经口咽松解复位后路减压融合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李修恩.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9]单纯后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成年型齿突游离小骨并寰枢关节脱位[J]. 吴星火,杨操,郜勇,刘玮,李帅,王琨,张宇坤,宋雨,邵增务,杨述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6(24)
  • [10]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 袁慧敏,武春明,刘佳欢,孙风凡,刘晋闽. 中医正骨, 2016(12)

标签:;  

难治性寰枢椎脱位影像学表现及前路减压手术选择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