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电泳法评价健康人血清蛋白成分参考值

凝胶电泳法评价健康人血清蛋白成分参考值

一、应用凝胶电泳仪检测健康人血清蛋白组分参考值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安崇文,李海霞,焦莉莉[1](2021)在《V8 Nexus高速自动毛细管电泳仪血清蛋白电泳参考区间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初步建立V8 Nexus高速自动毛细管电泳仪(简称V8毛细管电泳仪)血清蛋白电泳(SPE)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表面健康者649名,按年龄分为18~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及≥60岁组。采用V8毛细管电泳仪[毛细管电泳(CE)法]检测所有对象的血清样本,依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402—2012《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建立SPE的参考区间。结果男、女性所有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P>0.05)。男、女性之间白蛋白、α2球蛋白、β1球蛋白和γ球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α1球蛋白、β2球蛋白和β球蛋白结果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18~59岁各组白蛋白、α2球蛋白、β1球蛋白与≥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59岁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α1球蛋白、β2球蛋白、γ球蛋白和β球蛋白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18~59岁各组白蛋白、β1球蛋白、β2球蛋白、β球蛋白与≥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59岁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α1球蛋白、α2球蛋白和γ球蛋白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SD检验、SNK检验和Z检验结果,可将各年龄组合并为一组,建立SPE的参考区间。结论初步建立了V8毛细管电泳仪(CE法)SPE的参考区间。对于SPE而言,各临床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按性别或年龄分层建立参考区间。

王馨雪[2](2020)在《β2微球蛋白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能力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床医生的诊断结论80%依靠检验结果。β2微球蛋白是肾脏疾病的最重要的诊断标志物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脑卒中的诊断标志物。由于相关标准物质的缺乏,检测试剂无法溯源,导致临床检验实验室的结果偏差大,严重影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由于蛋白质的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其标准物质研制难度极大,目前我国蛋白质类一级纯品标准物质仅有7个。本研究建立了两种不同原理的β21、Pro三种氨基酸进行定量,通过实验得到最优水解时间为36 h,同时优化了氨基酸及其标记氨基酸的质谱条件,得到水解法定值结果为199.35μg/g;另外一种是 酶 切 法,选 择 IQVYSR(IR),VNHVTLSQPK(VK),SNFLNCYVSGFHPSDIEVDLLK(SK)三条特征肽段进行定量,对定量所用的合成肽段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纯度分析;优化酶切实验,蛋白与酶最优比为50:1;优化肽段的液相条件和质谱条件;得到酶切法定值结果为193.78μg/g。通过验证两种定值方法的结果一致性并计算实验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最终得到β2微球蛋白纯品标准物质定值结果为(198.01±6.82)μg/g(k=2),为β2微球蛋白的标准物质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针对脑卒中重要指标—Hcy组织了华东地区102家临床实验(包括45家三甲医院、56家二甲医院和1家独立实验室)的能力验证工作。通过6家参考实验室对考核样进行了赋值,并进行了互换性验证。通过应用自主研制的同型半胱氨酸标准物质,为Hcy能力验证工作提供了具有计量溯源保证的标准值。在能力验证补充实验中,25家实验采用Hcy标准物质校准后的测量系统检测样品,最终Hcyl样品仅4家不合格,不合格率降至16%;Hcy2样品检测结果全部合格,不合格率降低至0%;Hcy3样品检测仅1家不合格,不合格率降低至4%。校准后显着降低了Hcy测量偏差,建立了从溯源源头SI单位到终端用户的完整溯源链,为Hcy临床检验的溯源性提供了有力技术保支撑。

舒小军[3](2018)在《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栓复发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是指深静脉血管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导致脉管腔血回流障碍,常发生于下肢,表现为局部静脉曲张、肿胀疼痛、皮肤发热等症[1]。Naess IA等[2]指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每年病率分别为1.43%、0.93%、0.50%,且在逐年增加。DVT在临床很常见,易反复发作,如果不能及时的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干预,往往会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后果,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发生猝死[6]。其病因与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损伤三大因素具有密切关系[8-9]。Vigneaud学者于1932年首次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甲硫氨酸转甲基代谢的中间产物[12]。有学者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早发的心梗、中风以及在青少年阶段引起死亡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栓塞有关[15]。Hcy最早被证明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在1976年,该结论是通过Wilcken等[16]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相继有大量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High homocysteine,H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17-18],而国内关于其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研究却很少报道。1985年国外学者就意识到Hcy相关的血管疾病51%是静脉源性的,但是直到1991年Hcy与DVT有相关性的文章才发表[19]。许多研究表明Hcy与DVT有相关性[20-21],并且,大量研究还表明[22-23]高Hcy血症是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如此,高Hcy血症还被证明与血管危险性之间呈剂量依赖关系[24]。所以,高Hcy血症是下肢DVT一个新的不容轻视的危险因素。在Hcy代谢过程中,叶酸和VB12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叶酸和VB12摄入不足导致Hcy水平增高占所有HHcy发病者2/3[25],体外研究也显示,Hcy水平可因同时补充叶酸、VB12而有效控制并降低[26]。叶酸缺乏是导致高Hcy血症的常见原因,但是叶酸不能体内自身合成,必须经饮食或药物补充,那么,补充两种药物对高Hcy血症合并下肢DVT是否有较好的疗效?不同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所产生的效果是否一致?高血浆Hcy的代谢过程和叶酸、维生素B12紧密相关。那么,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栓复发的预防是否有一定的效果呢?这些都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第一章将通过构建新西兰大白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伴深静脉血栓模型,第二章在此基础上体外条件下给予不同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进行干预,前瞻性的考察其治疗效果,本研究第三章主要揭示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的影响。方法1.用含1%蛋氨酸的饲料喂养新西兰大白兔,建立HHcy模型,再用阻断法构建兔左后肢股静脉DVT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2.体外研究:将造模成功的HHcy伴DVT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低剂量组(叶酸片5 mg/d+维生素B12片0.25 mg/d)及高剂量组(叶酸片15mg/d+维生素B12片0.5 mg/d)。测定各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血浆Hcy、D-二聚体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血管组织TF m RNA的表达,光镜下观察各组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理组织学改变,各组血栓预后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3.临床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45例。干预组口服叶酸、维生素B12治疗,非干预组则不采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总结其发病特点,并观察发病分布的规律,对比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Hcy与性别、年龄、血清指标的相关性,对比分析两组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探讨干预组患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的相关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抗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详细记录INR的首次达标时间、稳定值时间、获INR稳定值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两组血栓复发的情况。结果1.采用饲料中含1%蛋氨酸喂养第4周后,63只新西兰大白兔血清Hcy的浓度为(12.18±1.23)μmol/l。结扎后,共有3只兔死亡,存活的60只兔子左后肢股静脉阻断法DVT模型造模成功率为100%。2.新西兰大白兔造模后3 d与造模后10 d,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较模型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建模前,三组的Hcy、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后10 d,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Hcy、D-二聚体水平较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10d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TFm 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依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呈现剂量依赖性下降趋势(P<0.05=。建模10 d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兔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理组织学改变明显减轻,而高剂量组改善程度最佳。建模10 d后,高剂量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有效率为100%,均高于低剂量组及模型对照组(P<0.05)。3.本组中男、女发病高峰均为50-59岁;双下肢、右下肢、左下肢血栓构成比分别为8.89%、25.56%、65.55%,两两之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血栓的构成比分别为24.07%、29.63%、46.30%,周围型与中央型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而混合型与周围型、中央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采用肢静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股-腘静脉、髂静脉、腘静脉检查,结果血栓检出率分别为29.63%和28.70%、23.15%和11.11%以及46.30%和32.41%,两种检查技术在股-腘静脉处血栓检出率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在髂静脉、腘静脉以下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其他生化指标包括肝肾功能、血栓的类型、患肢血栓的分布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患者比较,Hcy水平无差异(P>0.05);但是≥60岁组与另外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血清Hcy水平与各项血清学指标均无相关关系(P均≥O.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组干预后Hcy明显下降(P<0.05),而干预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着上升(P<0.05),非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Hcy与叶酸呈负相关(r=-0.376,P<0.05);干预组患者Hcy与维生素B12呈负相关(r=-0.583,P<0.05);干预后,干预组INR首次达标时间、稳定值时间、获INR稳定值时间均优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APTT及PT平均值低于非干预组(P<0.05);干预组下DVT再发生率低于非干预组(4.4%vs28.9%,P<0.05。结论1.蛋氨酸饮食负荷复制兔高同Hcy血症模型,符合高Hcy血症的诊断标准,说明高Hcy血症模型建成;兔子左后肢股静脉结扎DVT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00%,说明成功建立兔DVT伴高同Hcy血症模型。2.与低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比较,高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用于兔DVT伴高Hcy血症治疗,可以显着降低血浆Hcy、D-二聚体水平,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栓病理组织改变程度。3.Hcy与叶酸、维生素B12均呈负相关。叶酸、维生素B12可降低高Hcy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Hcy水平来预防血栓的复发。

栾潇潇[4](2018)在《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红细胞叶酸是不良妊娠的重要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云南地区妇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以及叶酸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和不良妊娠发生的关系,从而为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提供客观、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医学指导,以预防不良妊娠的再次发生。研究对象:收集2017年7月到2017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遗传诊断中心门诊进行孕前咨询妇女及其配偶共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填写叶酸增补调查表。根据统计到的有效调查问卷,分为不良妊娠组和正常妊娠组。不良妊娠史包括: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患儿、早产、自发流产、脑部发育异常患儿、其他染色体畸变、胎儿形态畸形早产、胎儿发育受限或停止发育等;每组全部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叶酸、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再根据叶酸增补情况将不良妊娠分为备孕期间服用叶酸组和未服用叶酸组。比较每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叶酸、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含量。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参考范围是515 umol/L,红细胞叶酸水平参考值范围1328.74315.2 nmol/L,血清叶酸水平参考范围13.456.2 nmol/L,维生素B12水平参考范围180914 pg/mL。根据统计到的有效调查问卷收集不良妊娠和正常妊娠病例各400例,进行叶酸代谢相关基因位点MTHFR C677T,MTHFR A1298C,MTRR A66G,MTR A2756G,RFC1 A80G,MTHFD G1958A的基因频率检测。再对这800例样本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叶酸同叶酸多态性位点相关性分析。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BECKMAN COULTER UniCel DxI 800)Access Immunoassay syste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用全自动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测定红细胞叶酸水平(Dia Sorin LIAISON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ACQUITY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叶酸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分析。统计分析:采用Excel电子表格记录相关数据,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7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则表示差异有极显着性。结果:不良妊娠组女性有636例,平均年龄(28.7±5.1)岁;正常妊娠组女性有435例,年龄(29.5±4.3)岁。正常妊娠组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低于不良妊娠组,但是红细胞叶酸水平和维生素B12水平高于不良妊娠组。同型半胱氨酸、红细胞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正常的人群在正常妊娠组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不良妊娠组(P值均<0.05)。血清叶酸水平正常的人群在不良妊娠组的分布频率要高于要优于正常妊娠组P>0.05,没有显着差异。不良妊娠(备孕期间没服用叶酸)组有205例,年龄(28.4±5.4)岁;不良妊娠(备孕期间服用叶酸)组有431例,年龄(27.8±5.2)岁。不良妊娠(备孕期间服用叶酸)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要低于不良妊娠(备孕期间没服用叶酸)组,但是FA、Vit B12以及血清叶酸水平均高于备孕期间没服用叶酸组,P均<0.05,有显着差异性。叶酸代谢相关基因位点MTHFR C677T和MTR A2756G位点突变是影响不良妊娠发生的主要原因,MTHFR C677T和MTR A2756G多态性所造成的不良妊娠主要表现在高龄组。影响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最显着的位点是MTHFR C677T和MTR A2756G,以及MTHFD G1958A;影响红细胞叶酸水平最显着基因位点MTR A2756G和MTHFD G1958A。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叶酸和维生素B12降低是发生不良妊娠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血清叶酸对不良妊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影响并不显着。多态性位点MTHFR C677T和MTR A2756G的纯合突变与不良妊娠的发生密切相关;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受MTHFR C677T和MTR A2756G以及MTHFD G1958A三个位点突变影响最大;影响红细胞叶酸水平最显着基因位点MTR A2756G和MTHFD G1958A。

王月婷,陆桂琴,苏照环,于嘉屏[5](2013)在《超薄型琼脂糖凝胶板的制作及血清蛋白电泳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制作超薄型琼脂糖凝胶板并建立血清蛋白电泳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软玻璃及透明胶片自制胶板模具;采用透明胶片刻制加样膜条;恒压65V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结果所配制的琼脂糖凝胶板厚度小于0.8mm;一块板同时可分析8个样品;各蛋白区带的批内CV值小于16%,批间CV值小于27%;120名体检正常人血清的参考范围为:清蛋白53.1%~70.3%、α1-球蛋白0.9%~3.5%、α2-球蛋白3.5%~8.9%、β-球蛋白7.1%~14.3%和γ-球蛋白13.0%~25.4%。结论自制的超薄型琼脂糖凝胶电泳板能清晰分离血清中5类蛋白质,染色脱色时间短,背景清楚,性能指标稳定,可用于血清蛋白的分离及检测。

刘威[6](2012)在《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多肽指纹图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因职业性接触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而引起中毒的事件屡见报道,其中以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ccupational Medicamentosa-Like Dermatitis induced by Trichloroethylene, OMLDT)居多。自1988年以来广东省先后在TCE接触工人中发现以严重皮损、发热、肝功能损害和浅表淋巴结肿大为表现的病例,至2009年已有394例,并且每年约有20例新发病例出现,被动接触人群也是逐年增加。该病起病急、易误诊、后果严重,现有预防措施效果不理想,己成为我国职业病危害的新问题。但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的疾病诊断和监测的生物学手段。因此,阐明其发病机制、寻找早期诊断生物标志以及治疗靶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OMLDT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病例分析、回顾性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疾病易感基因多态性、免疫损伤机制等方面,但这些研究结果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尚未在人群中验证,因此还无法作为有效的防治手段应用于实际工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清中的蛋白质/多肽常常是疾病的诊断标志,是获得生物标志的丰富资源之一。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下血清蛋白质的差异,将有助于寻找关键蛋白和标志蛋白,对于阐明疾病发生机制、寻找早期生物监测指标以及药物治疗靶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功能磁珠、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和ClinProTools生物信息学方法分离和筛选OMLDT患者发病各时期血清样本,建立OMLDT诊断模型,并分析其中蛋白质/多肽变化情况以了解整个病程中不同时期血清蛋白/多肽的动态变化规律,有望找到差异蛋白/多肽,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筛选高危人群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对象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共收集21例(?)OMLDT患者、64例职业性TCE接触工人、56例正常人用于临床调查研究;筛选18例OMLDT患者、29例职业性TCE接触工人、29例正常人用于OMLDT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7例OMLDT典型患者用于动态变化研究。2、临床调查研究对21例OMLDT患者临床资料和临床检测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其发病特点和规律、暴露和防治情况,并与64例职业性TCE接触工人以及56例正常人进行比较。3、OMLDT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首先将2大影响血清蛋白/多肽指纹图谱的因素——样品处理和质谱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主要包括整个实验的重复性评估、蛋白定量对模型的影响。然后按照一定标准选择OMLDT患者、TCE接触者和正常人群血清样品,采用MB-WCX联合MALDI-TOF-MS技术检测血清多肽指纹图谱,应用ClinProTools软件建立OMLDT疾病诊断模型,初步筛选OMLDT差异蛋白/多肽。然后用另一部分实验对象验证模型,评价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将急性期/接触者模型和急性期/正常人模型中的差异峰进行统计,以找到属于OMLDT的特征峰。4、OMLDT典型病例动态变化研究根据OMLDT的特征峰,分析7例患者各个时期血清多肽指纹图谱,了解整个病程中不同病期血清蛋白组学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时进一步筛选并初步验证OMLDT血清蛋白/多肽标志。结果1、临床调查研究结果OMLDT发病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起病时不易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而延误治疗。发病时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纳差厌油腻、皮疹和肝损害,伴有眼损害。B超发现肝胆脾受损严重。绝大部分患者WBC、EO和CRP明显升高,RBC和HGB水平显着降低;大部分都是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蛋白水平降低,而胆红素和酶学指标水平明显升高;肾功能基本稳定。甲基强的松龙激素治疗有效,有7例出现了病情反跳,1例转院治疗,其余均治愈出院。职业调查发现OMLDT患者存在于不同车间不同环境中,发病主要原因是防护措施过于简单、车间通风不良、工作人数较多以及工作时间长。2、OMLDT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结果2.1血清多肽指纹图谱实验条件优化结果不管是日内重复性还是日间重复性,各次实验的血清多肽指纹图谱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峰的CV值<40%,表明基于MB-WCX的MALDI-TOF-MS技术能够得到重复性高和稳定性好的血清多肽指纹图谱;同样的样本经过定量得到的血清多肽谱峰数要明显多于没有经过定量的,而且模型交互验证和识别能力也要基本高于未定量样本,但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却低于未定量样本。我们认为,定量样本用于建模和验证更加严谨、可靠。2.2急性期和正常人模型我们对OMLDT急性期患者和正常人血清多肽指纹图谱进行统计共得到158个峰,72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峰,其中有52个差异峰。52个差异峰中,有28个相对于正常人是低表达的,有24个是高表达的。我们从2D分布图上明显看到m/z为2106和2135Da的2个差异峰能够很好地区分急性期患者和正常人。ROC曲线分析也表明m/z为2106和2135Da的2个差异峰AUC值最大,几乎接近1,能够很好地区分急性期患者和正常人。我们应用SNN算法进行识别分析后筛选出由3个m/z分别为2106.3、2134.5和3263.67Da构建的诊断模型,交叉验证和识别能力分别是94.44%和100%。进一步用另一部分实验对象对模型进行验证,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100%和66.7%。2.3急性期和接触者模型我们对OMLDT急性期患者和TCE接触者血清多肽指纹图谱进行检测共得到157个峰,72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峰,其中有35个差异峰。35个差异峰中,有13个相对于TCE接触者是低表达的,有22个是高表达的。进一步通过2D峰分布图发现m/z为1450和5065Da的2个差异峰可以对两组样本进行有效区分,ROC曲线分析也表明这2个差异峰能够较好地区分急性期患者和接触者。我们应用SNN算法建立了由m/z为1450.33、1866.16、3262.39、4109.55、5064.85、5248.05、5956.57和6667.04Da共8个多肽峰组成的疾病诊断模型,交叉验证和识别能力分别是97.22%和100%。进一步用另一部分实验对象对模型进行验证,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1.3%和100%,说明建立的OMLDT急性期患者和TCE接触者诊断模型显示了良好的区分能力。2.4OMLDT特征峰分析结果我们将急性期/正常人模型和急性期/接触者模型中的差异峰进行统计,结果共得到21个相同的差异峰,并且其表达水平变化也是一致的。其中有9个相对于接触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是低表达的,有12个是高表达的。3、OMLDT典型病例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在OMLDT21个特征峰中,我们发现4例病情反跳者在皮疹剥脱期、皮疹反跳期和恢复正常期3个时期内有4个蛋白/多肽峰的动态变化是基本一致的,m/z分别是4109、4267、5065和9287Da;3例非病情反跳者在急性皮疹期、皮疹剥脱期和恢复正常期3个时期内有2个蛋白/多肽峰的动态变化是完全一致的,m/z分别是4109和9173Da。而m/z为4109Da的特征峰在反跳组和非反跳组中均有出现,并且其表达水平随病程的变化呈现升高的趋势,提示其也许是OMLDT特有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结论1、OMLDT主要以畏寒发热、纳差厌油腻、皮疹和肝损害为主要特征;激素治疗有效;由接触TCE引起,发病也许跟个体遗传易感因素有关,为一种职业性免疫损伤疾病;职业防护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2、本研究应用MB-WCX联合MALDI-TOF-MS技术结合ClinProToolsTM软件首次对OMLDT建立诊断模型并进行验证,得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筛选到了特异性差异蛋白/多肽,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参考。3、特征峰峰面积概率分布规律能够准确反映OMLDT患者不同病期蛋白/多肽水平的动态变化,为监测疾病病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陈扬,张淑芳,冯女[7](2009)在《应用Helena Spife 3000全自动电泳仪建立血清蛋白的参考范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海口地区血清蛋白正常参考范围。方法应用Helena Spife 3000全自动电泳仪对114例健康成年人血清蛋白各组分进行分析,进而确定适合本地区的参考范围。结果海口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清蛋白各组分白蛋白(Alb)、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正常参考值分别为47.45%57.77%、2.81%7.25%、6.71%12.35%、10.34%16.22%、13.49%25.61%。结论本研究初步确定了海口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清蛋白各组分参考值,以协助临床正确诊疗。

张海晨,宋云霄,钟琦,赵智赟[8](2007)在《电泳法与化学法检测健康人血清蛋白组分和白/球蛋白比值差异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本实验室血清蛋白电泳的参考范围。方法应用Helena SPIFER 3000半自动琼脂电泳分析仪检测98名成年健康人血清蛋白组分并确立其参考范围和白/球蛋白(A/G)比值,应用美国Bayer ADVIA1650生化分析仪同步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和A/G比值,比较两者间差异。结果上海地区健康人群血清蛋白各组分参考值为Alb 57.53%±3.71%、α1球蛋白3.16%±1.19%、α2球蛋白8.60%±1.65%、β球蛋白12.79%±1.35%(β1球蛋白7.44%±1.11%,β2球蛋白5.38%±0.88%)、γ球蛋白17.91%±3.51%,电泳法和化学法A/G比值分别为1.37±0.21和1.40±0.1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室必须建立本实验室血清蛋白电泳参考值范围,不同检验方法其结果应具可比性。

刘红柏[9](2004)在《史氏鲟免疫学研究》文中提出史氏鲟是黑龙江特有的经济鱼类,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养殖品种。对史氏鲟免疫学的研究是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治以及免疫技术应用的基础。本文采用组织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等方法对史氏鲟的免疫学及相关因子进行了研究,同时也探讨了史氏鲟免疫系统在免疫应激(包括疾病感染和免疫药物刺激)中的变化。 血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相关细胞。光镜下可以看到史氏鲟的外周血中有网织红细胞和处于分裂状态的红细胞,含有四种类型白细胞,分别为淋巴细胞、粒细胞、血栓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中具有少量的细胞器;淋巴细胞结构典型:单核细胞较粒细胞稍小且具有较多线粒体;血栓细胞具有梭形和圆形两种,胞质较少,其中梭形的血栓细胞胞质几乎透明;史氏鲟的粒细胞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电子密度高及电子密度低的颗粒。 鱼类的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其中的抗体构成了—个特异性的体液防御体系。对2+龄史氏鲟,3+龄中华鲟及3龄达氏鳇的血清蛋白及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了研究。血清蛋白分析的结果表明:史氏鲟、达氏鳇及中华鲟分别有11、8及7条血清蛋白谱带;血清蛋白相似系数的结果表明中华鲟和史氏鲟的相似性要高于达氏鳇和史氏鲟;三种鲟鱼的血清蛋白及其组分的含量也存在差别。采用凝胶层析的方法,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这三种鲟鱼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采用蛋白免疫印迹验证了所提纯物质IgM,同时检测出其重链池具有一定的抗体活性而轻链的检测结果呈阴性。通过PAGE的方法测定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KD,896KD和924KD;这三种鱼IgM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KD,都具有29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KD的轻链蛋白。对这三种鲟鱼IgM的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们的血清Ig具有同源性,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都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鲤血清Ig无同源性。三种鲟鱼血清IgM可被木瓜蛋白酶水解并得到两个均一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44KD和66KD的片段,其中66KD片段免疫印迹检测结果为阳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这三种鲟鱼血清中IgM的平均浓度。 史氏鲟在受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情况下,血清中补体C3、C4的含量均有所升高,其中C3的含量呈现显着性的升高,表明C3在史氏鲟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溶菌酶的量在史氏鲟血清和组织中总的趋势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但对于不同的组织,溶菌酶在每个温度梯度之间变化的规律有所差别。血清、粘液、肝、胃及后肠在本研究的最低温和最高温时有显着性的差异,其余各组织的溶菌酶随温度变化无显着性差异。溶菌酶在各组织中分布不同,前肠的溶菌酶量在各温度下均占据优势,幽门垂、后肠及脾中溶菌酶的量也较高,而粘液和血清中溶菌酶的量较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史氏鲟血清溶菌酶量呈升高趋势,但变化不显着,肝脏除在1今15℃无变仕汐卜,其余温度下较健康对照有显着性升高;史氏鳃感染后胃、鳃及粘腋熔菌酶随温度产生不同的变化;史氏鳃前肠、后肠及幽门垂在感染后溶菌酶的活性均呈现阳氏的趋势,表明不同组织在感染中的变化不同。史氏鳃与小体鳃溶菌前在组织中的分布表明,虽然同为鳃科鳃属,其差另琳王剥良显着的。 史氏瞬各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AKP周州郎明顶序为:有旗酥幽门塑乡后服卜鲤卜用卜胃:小体鳃各组织中AKP活性的排列须序为幽门夔乡蒯卧后服卜鳃明升胃。史氏鳃各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抖陌山项序为蒯卧用卜幽门菠乡后服卜胃>鳃:小体鳃各组织中ACP活性的排列顺序为月卜幽门诬卜育旗淤后服卜鲤卜胃。史氏鳃的血清中AKP活性显着高于小体鳃,月刊胜中AKP的活性则明显低于小体鳃,两种鱼其它各组织AKP无明显差别,两种鱼各组织中的ACP活性亦无显着差异。对两个生长阶段史氏瞬及其它五种鳃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月哥访酶、淀粉酶周幽荆于了测定。除个另师在较大差异外,三种消化酶活性在六种鳃鱼间大体上没有明显差异。 一氧化氮NO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史氏鳃血清中检钡怪U了NO的显着性升高,月刊胜中的NO在感染后变化不显着。一氧化氮合酶NOS在NO的合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史氏鳃感染后血清及肝脏中的NOS活性无显着性的变化。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黄蔑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采用灌服的方法研究了黄茂对史氏鳃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灌服称劝口剂量为1%的黄蔑的史氏鳃与对照比肝脏溶菌酶量有显着升高,其余组织中溶菌酶量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摺貌受截茂后史氏鳃血清中NO及NOS无显着变化,但1.仓场组及2.创毛红明升吐NO的量及2.嘶组肝脏NOS活性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同感染试验相比,药物调节的NO及NOS变化不同;黄茂具有抗氧化能力,显着阳氏了史氏鳃血浆中的月断欣峰以户物MDA,对红细胞、血浆及肝脏SOD活性总的来说有增强作用,添加剂量为1%时效果显着。

竺澎波,关平,曾少芳[10](2004)在《应用凝胶电泳仪检测健康人血清蛋白组分参考值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本实验室血清蛋白电泳分析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通过文献复习提出确立此项参考范围的一些建议。方法用Sebia半自动凝胶分析仪对100份健康人血清标本进行血清蛋白组分分析而确立其参考范围,并结合文献复习对结果进行评析。结果应用Sebia半自动凝胶分析仪测定广州地区健康人血清蛋白各组分参考值分别为(以百分含量计)ALB为(624±163)%、α1为(256±024)%、α2为(940±083)%、β为(947±105)%、γ为(161±152)%。与吴瑜霞[1]、王丽[2]等分析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各个实验室必须根椐本地区实际情况确立该实验室的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参考值范围。

二、应用凝胶电泳仪检测健康人血清蛋白组分参考值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凝胶电泳仪检测健康人血清蛋白组分参考值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2)β2微球蛋白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能力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标准物质
    1.2 β2微球蛋白
        1.2.1 尿液中的β2微球蛋白
        1.2.2 血液中的β2微球蛋白
        1.2.3 β2微球蛋白的检测方法
        1.2.4 β2微球蛋白标准化现状
    1.3 同型半胱氨酸
        1.3.1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方法
        1.3.2 同型半胱氨酸的能力验证
    1.4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B2M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方法研究
    2.1 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β2微球蛋白标准物质候选物的制备
    2.3 β2微球蛋白纯度分析
        2.3.1 SDS-PAGE分析β2微球蛋白纯度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β2微球蛋白纯度
    2.4 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方法
        2.4.1 氨基酸水解实验中氨基酸的选择
        2.4.2 氨基酸标准溶液配制
        2.4.3 质谱条件
        2.4.4 色谱条件
        2.4.5 水解样品前处理
        2.4.6 水解时间优化
    2.5 水解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结果
        2.5.1 分析过程
        2.5.2 数据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2M酶切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方法研究
    3.1 仪器和试剂
    3.2 酶切肽段的选择、定性和纯度分析
        3.2.1 特征肽段的选择
        3.2.2 合成的特征肽段的定性
        3.2.3 合成的特征肽段的纯度分析
    3.3 酶切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
        3.3.1 肽段标准溶液的配制
        3.3.2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3.3 酶切样品前处理
        3.3.4 酶切条件优化
        3.3.5 定值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2M标准物质性能验证和不确定度计算
    4.1 均匀性检验
        4.1.1 均匀性检验的统计方法
        4.1.2 均匀性检验的统计结果
    4.2 稳定性检验
        4.2.1 稳定性检验方法
        4.2.2 长期稳定性检验
        4.2.3 短期稳定性检验
    4.3 定值数据评估
        4.3.1 测量数据正太分布检验
        4.3.2 方法一致性检验
        4.3.3 B2M蛋白溶液标准值的确定
    4.4 不确定度计算
        4.4.1 均匀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4.4.2 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
        4.4.3 定值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
        4.4.4 合成不确定度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血清中总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能力验证
    5.1 主要仪器和试剂
    5.2 能力验证实验方案
    5.3 Hcy考核样品制备
    5.4 Hcy考核样本定值
        5.4.1 标准溶液配制样品前处理
        5.4.2 质谱分析
        5.4.3 数据处理
    5.5 Hcy检测的能力验证
        5.5.1 考核样参考值确定
        5.5.2 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5.5.3 Hcy检测的能力验证补充实验
        5.5.4 能力验证结果分析与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项目支持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3)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栓复发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兔深静脉血栓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模型的构建
    前言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的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兔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的影响
    前言
    1 病例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进展
    1 与HCY代谢相关的物质
    2 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4)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红细胞叶酸是不良妊娠的重要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同型半胱氨酸
        1.1.1 同型半胱氨酸的存在形式和影响因素
        1.1.2 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相关基因位点
        1.1.3 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在不良妊娠发生上的致病机理
    1.2 叶酸
        1.2.1 影响叶酸代谢的相关基因位点
        1.2.2 叶酸与不良妊娠的发生
        1.2.2.1 叶酸与习惯性流产
        1.2.2.2 叶酸和早产
        1.2.2.3 叶酸与其他出生缺陷疾病
    1.3 维生素B_(12)
        1.3.1 维生素B_(12)代谢功能
        1.3.2 维生素B_(12)缺乏影响因素
        1.3.3 维生素B_(12)缺乏与不良妊娠的发生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1.1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试剂
        2.1.1.2 红细胞叶酸测定试剂
        2.1.1.3 维生素B_(12)测定试剂
        2.1.1.4 DNA提取试剂
        2.1.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收集
        2.2.2 实验技术路线
        2.2.3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
        2.2.3.1 检验原理
        2.2.3.2 操作步骤
        2.2.4 维生素B_(12)检测
        2.2.4.1 检验原理
        2.2.4.2 操作步骤
        2.2.5 叶酸检测
        2.2.5.1 检验原理
        2.2.6 样品DNA提取
        2.2.6.1 实验原理
        2.2.6.2 实验步骤
        2.2.7 PCR的扩增
        2.2.8 PCR产物的酶切
        2.2.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Hcy、FA、VitB_(12)以及血清叶酸水平的测定结果比较
        3.1.1 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比较
        3.1.1.1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比较
        3.1.1.2 同型半胱氨酸正常与异常人群在不同组别中分布情况比较
        3.1.2 红细胞叶酸结果比较
        3.1.2.1 叶酸检测结果比较
        3.1.2.2 红细胞叶酸正常与缺乏人群在不同组别中分布情况比较
        3.1.3 血清叶酸结果比较
        3.1.3.1 血清叶酸检测结果比较
        3.1.3.2 血清叶酸正常与缺乏人群在不同组别中分布情况比较
        3.1.4 维生素B_(12)结果比较
        3.1.4.1 维生素B_(12)检测结果比较
        3.1.4.2 维生素B_(12)正常与缺乏人群在不同组别中分布情况比较
    3.2 不良妊娠(备孕期间没服用叶酸)组和不良妊娠(备孕期间服用叶酸)组之间Hcy、FA、VitB_(12)以及血清叶酸水平的测定结果的比较
    3.3 叶酸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
        3.3.1 不良妊娠的基因型及风险分析
        3.3.2 不良妊娠发生的等位基因频率及风险
        3.3.3 MTHFRC677T,MTRA2756G基因多态性及受检者年龄的关系
        3.3.4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叶酸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关系
        3.3.5 红细胞叶酸水平以及叶酸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_(12)、红细胞叶酸和血清叶酸与不良妊娠
    4.2 叶酸代谢相关基因位点与不良妊娠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超薄型琼脂糖凝胶板的制作及血清蛋白电泳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6)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多肽指纹图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OMLDT概述
    1.2 OMLDT职业流行病学研究
    1.3 OMLDT生物标志研究概况
    1.4 磁珠联合MALDI-TOF-MS技术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实验方案
第二章 OMLDT临床调查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MLDT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MLDT典型病例血清多肽谱的动态变化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Ⅰ: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应用Helena Spife 3000全自动电泳仪建立血清蛋白的参考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Spife琼脂糖凝胶电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2.2
3 讨论

(9)史氏鲟免疫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鱼类血细胞的研究进展
        1.2.2 鱼类血清蛋白的组成及免疫球蛋白的研究进展
        1.2.3 鱼类补体研究进展
        1.2.4 鱼类溶菌酶的研究进展
        1.2.5 鱼类-氧化氮及-氧化氮酶的研究进展
        1.2.6 鱼类的粘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1.2.7 影响鱼体免疫力的因素
        1.2.8 鲟鱼免疫系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外周血细胞数目、形态、显微及超显微结构的观察
        2.1.1 实验材料
        2.1.2 血细胞计数
        2.1.3 光镜样品制备
        2.1.4 电镜样品制备
    2.2 血清蛋白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
        2.2.1 实验材料
        2.2.2 血清蛋白的分析
        2.2.3 SDS-PAGE标准曲线的制作
        2.2.4 免疫球蛋白的纯化
        2.2.5 免疫球蛋白分析
        2.2.6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鲟鱼血清中Ig浓度
    2.3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测定
        2.3.1 实验材料
        2.3.2 血清中补体C3及C4含量的测定
        2.3.3 血清、粘液及组织样中溶菌酶含量的测定
    2.4 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2.4.1 实验材料
        2.4.2 AKP及ACP的测定
        2.4.3 消化酶的测定
    2.5 血清及肝脏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测定
        2.5.1 实验材料
        2.5.2 NO的测定
        2.5.3 NOS的测定
    2.6 中药黄芪对史氏鲟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6.1 实验材料
        2.6.2 黄芪对史氏鲟溶菌酶含量影响的测定
        2.6.3 黄芪对史氏鲟血清及肝脏中NO浓度影响的测定
        2.6.4 黄芪对史氏鲟血清及肝脏NOS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2.6.5 黄芪对史氏鲟血浆、红细胞及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6.6 中草药对史氏鲟血浆及肝脏中丙二醛(MDA)量的影响
3 结果
    3.1 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
        3.1.1 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的分类计数
        3.1.2 血细胞的光镜观察
        3.1.3 血细胞的电镜观察
    3.2 史氏鲟血清蛋白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
        3.2.1 史氏鲟与达氏鳇及中华鲟血清蛋白的分析比较
        3.2.2 史氏鲟、达氏鳇及中华鲟免疫球蛋白的柱层析结果
        3.2.3 史氏鲟与达氏鳇及中华鲟免疫球蛋白及其重链、轻链分子量的比较
        3.2.4 史氏鲟与达氏鳇及中华鲟血清Ig及其轻、重链Westen-blotting检测结果的比较
        3.2.5 史氏鲟、达氏鳇及中华鲟IgM免疫扩散实验结果
        3.2.6 史氏鲟、达氏鳇及中华鲟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的分析结果
        3.2.7 史氏鲟与达氏鳇及中华鲟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浓度的比较
    3.3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3.3.1 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史氏鲟血清补体含量的变化
        3.3.2 不同温度下史氏鲟血清及组织中溶菌酶含量的比较
        3.3.3 病理状态下史氏鲟溶菌酶含量的变化
        3.3.4史氏鲟与小体鲟溶菌酶含量的比较
    3.4 史氏鲟ACP、AKP及消化酶的测定结果
        3.4.1 史氏鲟血清及组织中AKP及ACP的活性及其与小体鲟的比较
        3.4.2 史氏鲟与其它几种鲟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
    3.5 史氏鲟感染Ah后血清、肝赃中NO及NOS的变化
    3.6 黄芪对史氏鲟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6.1 黄芪对史氏鲟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3.6.2 黄芪对史氏鲟血清及肝脏中NO及NOS的影响
        3.6.3 黄芪对史氏鲟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6.4 黄芪对史氏鲟丙二醛(MDA)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史氏鲟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4.2 史氏鲟、中华鲟及达氏鳇血清蛋白的分析
    4.3 鲟鱼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
        4.3.1 鲟鱼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4.3.2 鲟鱼IgM重链及轻链的特点
        4.3.3 鲟鱼血清Ig的水解片段分析
        4.3.4 鲟鱼免疫球蛋白的浓度
    4.4 疾病对补体C3及C4水平的影响
    4.5 不同组织、种类、温度、疾病对溶菌酶的影响
    4.6 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测定的意义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活性
    4.7 鲟鱼的消化酶活性及其测定的意义
    4.8 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疾病感染中的变化和作用
    4.9 中药黄芪对史氏鲟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4.9.1 黄芪对史氏鲟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4.9.2 黄芪对史氏鲟NO、NOS、MDA及SOD的影响
5 结论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应用凝胶电泳仪检测健康人血清蛋白组分参考值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V8 Nexus高速自动毛细管电泳仪血清蛋白电泳参考区间的建立[J]. 安崇文,李海霞,焦莉莉. 检验医学, 2021(01)
  • [2]β2微球蛋白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能力验证[D]. 王馨雪.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对DVT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栓复发影响的研究[D]. 舒小军. 苏州大学, 2018(06)
  • [4]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红细胞叶酸是不良妊娠的重要影响因素[D]. 栾潇潇.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5]超薄型琼脂糖凝胶板的制作及血清蛋白电泳方法的建立[J]. 王月婷,陆桂琴,苏照环,于嘉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16)
  • [6]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多肽指纹图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 刘威.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7]应用Helena Spife 3000全自动电泳仪建立血清蛋白的参考范围[J]. 陈扬,张淑芳,冯女. 山东医药, 2009(36)
  • [8]电泳法与化学法检测健康人血清蛋白组分和白/球蛋白比值差异探讨[J]. 张海晨,宋云霄,钟琦,赵智赟. 检验医学, 2007(05)
  • [9]史氏鲟免疫学研究[D]. 刘红柏.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10]应用凝胶电泳仪检测健康人血清蛋白组分参考值评析[J]. 竺澎波,关平,曾少芳. 现代医院, 2004(01)

标签:;  ;  ;  ;  ;  

凝胶电泳法评价健康人血清蛋白成分参考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