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病史与疟原虫血症关系研究(英文)

疟疾病史与疟原虫血症关系研究(英文)

一、疟史与疟原虫血症关系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琼[1](2020)在《多中心过敏性紫癜肾炎和IgA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回顾性分析多中心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Ig A肾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比较两者差异及总结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病规律;2.回顾性分析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特征与肾脏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寻找与肾脏病理分级相关临床指标,为临床诊断增加更多参考数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3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期间就诊于吉林省三甲医院肾内科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80例和Ig A肾病患者354例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资料。2、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1)分析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Ig A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理资料间的差异及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病特点。(2)8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分别根据ISKDC分级标准、Bohle A分级标准进行病理分级,比较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分级与年龄、血压、体重指数(BMI)、蛋白尿、血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 GFR)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寻找与肾小球、肾小管病理分级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1、本研究HSPN患者80例和Ig A肾病患者354例,HSPN组和Ig A肾病组男女比例分别为1:1.74,1.14:1,两组性别间存在差异(P<0.05)。HSPN和Ig A肾病患者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38(25,57)岁,37(27,47)岁。以春、夏季发病多见。2、HSPN患者以过敏、上呼吸道感染起病多见,其中过敏史与Ig A肾病组相比差异显着(P<0.001)。HSPN患者出现皮疹、肾外表现与Ig A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存在肉眼或镜下血尿;尿蛋白定量以≥1.0g/d为主,其中1.03.5g/d占51.25%。3、HSPN患者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Ig A肾病(P<0.05),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低于Ig A肾病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更轻,高血压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更少(P<0.05)。 4、HSPN和Ig A肾病肾脏病理相似,但HSPN细胞性新月体比例、内皮细胞增生、血管攀坏死较Ig A肾病高,而肾小球硬化比例(主要为肾小球全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比例、炎细胞浸润范围、系膜增生程度较Ig A肾病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沉积少于Ig A肾病组(P<0.05);5、HSPN患者和Ig A肾病肾小球病理分级均以Ⅲ级多见,分别占78.75%,36.72%(P<0.05)。Bohle A分级均以++级最多,各占66.25%、50.28%。两组Bohle A分级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6、HSPN患者ISKDC分级在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不同组别间存在差异(P<0.05)。ISKDC分级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转铁蛋白、尿酸、尿素氮、肌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呈正相关,与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P<0.05)。其中尿转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素氮、FDP与ISKDC分级相关性较强。Bohle A分级与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具有相关性(P<0.05)。Bohle A分级与ISKDC分级间具有相关性(rs=0.402,P=0.000)。结论:1、HSPN临床表现与Ig A肾病患者相似,以青年多见。发病诱因主要为过敏和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患者有血尿,以中、重度蛋白尿多见。2、HSPN较Ig A肾病肾脏功能损害更轻,以急性病变为主,肾小管间质损害发生率较高,程度偏轻。3、HSPN患者ISKDC分级与尿蛋白、肾功能呈正相关,与白蛋白、e GFR呈负相关;Bohle A分级与肌酐、e GFR相关。

李质明[2](2019)在《氯舒隆脂质体制备、质量评价及对羔羊肝片吸虫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肝片吸虫病对羊健康影响较大,氯舒隆对肝片吸虫病有较好的疗效,但氯舒隆不稳定,毒副作用较大,将其制备成脂质体,可提高稳定性,达到靶向作用,更利于对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本试验拟将氯舒隆制备成脂质体,对其进行表征测试,并观察其对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效果。本实验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氯舒隆脂质体,利用HPLC测定脂质体包封率,利用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处方工艺,测定脂质体的粒径,绘制粒径分布图,考察脂质体体外释放情况和稳定性。最后,以患肝片吸虫病羊对象研究脂质体对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所得标准曲线为:y=18675x+8514.4,R2=0.9999,对照品日内精密度RSD为0.87%1.21%,日间精密度RSD为0.92%1.15%,平均回收率达到99.69±0.36%,RSD为0.46%。最佳制备处方工艺为磷脂-胆固醇质量比为2:1,药脂比1:2,超声时间5 min,水化温度37℃,所得的脂质体包封率分别达到(89.46±0.84)%。脂质体呈圆形或类椭圆形,粒径主要分布在400 nm500 nm范围,含量平均值为22.28±0.14%,5℃保存3个月包封率无明显的变化,其在体外24 h药物释放完全,磷脂氧化指数均小于0.2。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有一定驱虫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羊肝功能指标参数,并有利于羊的健康生长。总体结果表明,所制备氯舒隆脂质体形状较好,粒径分布较为均匀;所选取的含量测定方法可行,有利于包封率和含量的准确测定,能符合临床用药的要求;对羊只进行腹腔注射氯舒隆脂质体混悬液5 mg/kg,给药组均连续给药3d,2次/d,能降低成本的同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李悦[3](2019)在《PDL1融合蛋白及褪黑素保护血脑屏障对脑型疟的辅助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疟疾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是恶性疟原虫感染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CM治疗中,除了给予足量足疗程青蒿素类药物杀虫治疗,必要时可以联合使用激素抑制宿主过于强烈的炎症水平。但即使经过积极抗疟治疗,CM死亡率仍高达18%,部分幸存者还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此外,大剂量激素治疗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临床急需更有效、更安全的辅助治疗药物来提高CM治疗的成功率。脑微循环障碍和免疫病理损伤协同造成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坏是CM最主要的病理变化,而活化的疟原虫特异性CD8+T细胞靶向杀伤脑血管内皮细胞被认为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另一方面,新的研究证实,巨噬细胞作为宿主固有免疫阶段吞噬疟原虫的主要效应细胞,对CM的发生、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如能通过某种途径适度下调宿主过于强烈的免疫应答,减轻其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杀伤活性,并联合其他小分子药物进一步强化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有望成为CM辅助治疗的新方法。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靶点取得的成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启发,它与配体PDL1结合可诱导重要的免疫抑制信号。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初步证实PDL1融合蛋白能够降低CD8+T细胞活化水平,抑制其杀伤功能,进而减轻实验型脑型疟(experimental cerebral malaria,ECM)小鼠BBB损伤程度,减少ECM发病率,但该融合蛋白能否通过对疟原虫感染早期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以及抗原提呈能力的调节进而影响CM的病程或结局尚不清楚。另一方面,能否找到某种安全性良好且对脑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双管齐下”保护BBB的完整性,也是课题组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课题组发现,褪黑素作为一种自身分泌的胺类物质,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作用,但其能否在ECM小鼠模型中对BBB发挥保护性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PDL1融合蛋白是否对疟原虫感染早期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具有调节作用;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改变对其后续向CD8+T细胞提呈抗原的能力以及杀伤活性有何影响;并探讨褪黑素是否对ECM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性作用,以期探索CM辅助治疗的新思路。【实验对象及方法】第一部分PDL1融合蛋白对ECM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及其抗原提呈能力的影响1.不同极化状态下巨噬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检测:分离、纯化野生型C57BL/6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培养至铺满6孔板,实验分M0未诱导组,诱导M1极化组,诱导M2极化组和对照组。分别用20 ng/ml IFN-γ和100 ng/ml LPS诱导M1极化,用20 ng/ml IL-4诱导M2极化。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在不同极化状态下PD-1的表达水平变化。2.ECM小鼠模型的构建:以1×107个伯氏疟原虫ANKA株(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A)感染的红细胞(parasitized-red blood cells,pRBCs)腹腔注射接种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构建ECM模型。3.PDL1融合蛋白对ECM小鼠感染早期巨噬细胞关键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及体内炎症水平的影响:PbA感染小鼠的当天经尾静脉注射100μl PDL1融合蛋白(1 mg/ml),感染后第4天(4 day post infection,4 dpi)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冻存;并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上述实验处理组小鼠脾脏巨噬细胞,采集细胞培养上清冻存。采用MILLIPLEX?Map Kit检测上述分别收集的小鼠血清和该小鼠巨噬细胞体外培养上清中IFN-γ、IL-1β、TNF-α等15种关键细胞因子水平。4.PDL1融合蛋白对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向CD8+T细胞提呈疟原虫抗原能力的影响:分离、纯化野生型C57BL/6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培养至铺满6孔板,分别加入0.5 ng/ml IFN-γ和1×107个pRBCs,在诱导巨噬细胞活化、增殖的同时促进其吞噬疟原虫抗原;实验组加入20μg/ml PDL1融合蛋白。继续培养24 h后,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IL-10、IL-12p70、TNF-α等巨噬细胞极化关键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再用PBS缓冲液洗板3遍,以去除可能残留的PDL1融合蛋白对CD8+T细胞的影响;然后向上述已处理巨噬细胞中添加磁珠分选所获的C57BL/6小鼠脾脏CD8+T细胞,共孵育24 h。继而分离、纯化CD8+T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检测CD8+T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水平。第二部分褪黑素对ECM小鼠BBB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1.褪黑素对ECM小鼠脑型疟症状的影响:ECM小鼠从0 dpi至死亡前,每日腹腔注射10 mg/kg剂量的褪黑素,监测小鼠生存时间、原虫血症以及体重等一般指标变化。2.褪黑素对ECM小鼠BBB损伤程度的影响:用伊文思蓝渗出实验、脑含水量实验、脑石蜡切片HE染色、CD31免疫荧光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ECM小鼠BBB开放程度、脑水肿严重程度、BBB内皮细胞凋亡等情况,以综合判断褪黑素对ECM小鼠BBB损伤是否具有保护性作用。3.褪黑素对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炎症状态的影响:用bEnd.3内皮细胞系铺满10cm培养皿,加入8 ng/ml IFN-γ和1×108个pRBCs以诱导bEnd.3细胞活化、促进其内化疟原虫抗原;实验组加入20μg/ml褪黑素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bEnd.3细胞,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凋亡相关分子(包括NF-κB、Bax、Bcl-2)和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变化。【实验结果】第一部分PDL1融合蛋白对ECM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及其抗原提呈能力的影响1.不同极化状态下巨噬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检测:巨噬细胞在M0未诱导状态、体外诱导的M1极化或M2极化状态,其表面均表达PD-1,且不同极化状态下PD-1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2.PDL1融合蛋白对ECM小鼠感染早期巨噬细胞关键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及体内炎症水平的影响:PDL1融合蛋白显着降低了ECM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的水平,但对血清中其他细胞因子的水平未见明显影响。此外,PDL1融合蛋白对同一时间点ECM小鼠脾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也未见明显影响。3.PDL1融合蛋白对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向CD8+T细胞提呈疟原虫抗原能力的影响:PDL1融合蛋白显着降低了共孵育模型中巨噬细胞IL-6,IL-12p70和TNF-α的分泌水平,IL-10的分泌水平升高。CD8+T细胞在与PDL1融合蛋白预处理的巨噬细胞共孵育后,其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第二部分褪黑素对ECM小鼠BBB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1.褪黑素对ECM小鼠脑型疟症状的影响:褪黑素显着延缓ECM小鼠的发病,对ECM小鼠原虫血症和体重变化等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2.褪黑素对ECM小鼠BBB损伤程度的影响:相比未经褪黑素处理的ECM小鼠,褪黑素处理组ECM小鼠脑实质伊文思蓝渗出显着减少,脑含水量降低,脑微血管中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减少,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减少。3.褪黑素对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炎症状态的影响:qPCR检测显示,褪黑素处理后的bEnd.3小鼠内皮细胞系IL-6、TNF-α、NF-κB和Bax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Bcl-2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IL-1β的mRNA水平与阳性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Western blot实验显示,褪黑素处理后的bEnd.3细胞中NF-κB蛋白水平和Bax/Bcl-2比值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研究结论】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在ECM模型中,PDL1融合蛋白呈现出一定的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的功能;这种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巨噬细胞向CD8+T细胞提呈疟原虫抗原的能力,从而间接下调了CD8+T细胞的活化水平,有利于减轻CD8+T细胞对脑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杀伤,保护BBB的完整性,缓解ECM症状,延长ECM小鼠生存时间。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初步证实了褪黑素在ECM模型中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褪黑素降低BBB内皮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信号有关。总之,本研究为CM的辅助治疗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若能与青蒿素类药物联合使用,有望进一步提高CM治疗的成功率。

贾婷[4](2019)在《中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鹤科鸟类(Gruidae)大多处于濒危状况,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旗舰物种”。北京动物园和全国各地区多有血孢子虫致死幼鹤,前期研究鉴定出鹤类血孢子虫病原种类,本论文进一步开展我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血涂片、病理切片镜检观察、PCR检测、测序分析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等方法确定了不同地区血孢子虫分布及流行特点,制定了建立防蚊虫大棚的防控措施,效果显着,为我国珍稀鹤类种群疫病的科学防控奠定基础。对2007~2014年北京动物园10种104只鹤类样品血孢子虫的纵向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血孢子虫感染率23.08%(n=104);血孢子虫病主要发生在夏季,每隔1-2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幼鹤易感,病死率较高,存在疟原虫和住白细胞原虫的混合感染,残疟原虫(Plasmodium relictum)是优势虫种。对2013年度我国6省8市城市动物园以及自然保护区鹤类种群血孢子虫的横向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血孢子虫感染率高达37.99%(n=379),夏季高发,幼鹤的感染率显着高于成鹤,湿地自然保护区鹤类血孢子虫感染率显着高于城市动物园,鹤血变原虫Haemoproteus antigonis(GRUAME01)为优势虫种。调查共鉴定出11个血孢子虫进化支,包括5种疟原虫、2种血变原虫、4种住白细胞原虫。其中可以鉴定出5个物种,分别为残疟原虫(P.relictum)、似嗜核疟原虫(Plasmodium homonucleophilum)、长疟原虫(Plasmodium elongatum)、鹤血变原虫(H.antigonis)以及住白细胞原虫(Leucocytozoon majoris)。病理学观察发现,病死鹤肝脏有大量黑色或褐红色坏死灶以及白色钙化灶。肝、脾、肺和肾等脏器出血、坏死严重,存在大量血孢子虫裂殖体增殖。本研究还调查了北京动物园、扎龙、向海和德令哈自然保护区4种5118只253份吸血昆虫和31种216只水鸟血孢子虫流行情况,以分析血孢子虫病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情况。吸血昆虫血孢子虫的检出率为2.4%(n=253),隶属3个进化支:残疟原虫pSGS1、疟原虫PXK13、血变原虫hOCHCAS01。血变原虫hOCHCAS01与向海和扎龙丹顶鹤中所检测出的血变原虫进化支相同。水鸟血孢子虫的检出率为2.3%(n=216),隶属4个进化支:疟原虫SW5、残疟原虫pSGS1、血变原虫GRUAME01、住白细胞原虫YY8。我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为易感幼鹤建立防蚊虫隔离饲养大棚的物理隔离法是保护幼鹤预防血孢子虫感染的有效方法;圈养鹤类大种群以及高饲养密度单位需加强血孢子虫的监测,建成监测体系;根据湿地自然保护区与城市动物园圈养种群血孢子虫的流行差异,因地制宜制定防控策略。本论文首次开展12种珍稀鹤类血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孢子虫鹤类新宿主,进行防控措施探索,取得良好效果,并制定出鹤类血孢子虫诊断操作规程。采用防蚊虫隔离饲养大棚的物理隔离是保护幼鹤预防血孢子虫感染的有效方法,在城市动物园具有推广意义。

李春亭[5](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日战争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抗战期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并逐渐覆盖到边远和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加之医学院校和卫生人才内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卫生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等级的卫生院有了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到一定保障。防疫是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环境卫生则是其主要内容。通过构建省县两级卫生组织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空袭救护医疗,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国际组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捐款捐药、民众积极参与,在战争时期形成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合力。妇幼卫生和学校卫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卫生政策和法规在实施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短缺、卫生人才紧缺、政策协调性差、贪污腐化使很多想法无法落到实处,公共卫生建设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当时,国家权力意图借助卫生,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效果并不理想。新式的报纸和期刊,在互动中传播了卫生观念。即使西医借助知识和权力,占据了卫生行政与医疗技术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却无法改变中医在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的医疗选择日趋多元,底层民众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4年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公共卫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绝不是让人满意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卫生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优化健康教育,重视调查研究。要在健康扶贫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孙艾明[6](2017)在《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多态与青蒿素耐药性的遗传关联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了解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Kelch13基因多态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PfKelch13基因突变与青蒿素耐药性间的关联程度进行间接评估,为云南省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性分子监测标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经确诊的云南省恶性疟疾报告病例血样202份,2009年1月-2012年12月经确诊的缅甸籍恶性疟疾病例血样384份;青蒿琥酯耐药性体内受试对象为:年龄260岁、2周内无抗菌药服药史或/和抗疟药史的缅甸籍恶性疟疾病例,接受青蒿琥酯耐药性体内测试。(2)参照QIAamp DNA Mini Kit疟原虫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巢氏PCR扩增PfKelch13基因kelch结构域,对测序基因片段的单倍型及期望杂合度(He)、基因多态系数(H)和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进行分析;构建PfKelch13基因kelch结构域单倍型中介网络图,对云南省及缅甸籍病例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类群间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3)统计学方法分析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Kelch13基因kelch结构域突变型与青蒿素治疗失败之间的关联性。(4)参照QIAamp DNA Mini Kit疟原虫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PCR扩增Pfhrp2基因的exon2区,并进一步对PCR扩增出的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对测序基因片段的单倍型及期望杂合度(He)、基因多态系数(H)和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进行分析,构建Pfhrp2基因exon2区单倍型中介网络图,对云南省及缅甸籍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hrp2基因exon2区类群间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PfKelch13基因kelech结构域DNA序列中,单倍型共有13种,He为0.0481,错义突变序列占34.7%(66/190),在16、446和676等10个位点发生单位点突变,F446I的突变率最高,为25.3%(48/190);缅甸籍病例PfKelch13基因kelech结构域DNA序列中,单倍型共有19种,He为0.0440,错义突变序列占58.8%(114/194),在446、76和492等12个位点发生单位点突变,F446I的突变率最高,为43.3%(84/194)。(2)本研究中云南及缅甸籍病例PfKelch13基因kelech结构域的遗传分化指数Fst=0.0410(P<0.05),群体内、群体间的变异分别占95.90%和4.10%,且各类群内的单倍型中介网络图均显示“星状”布局。(3)研究中,以缅甸籍病例推算的青蒿素耐药性与PfKelch13基因kelech结构域446位点突变的OR值为1.640(95%CI:1.2842.095)、与PfKelch13基因kelech结构域12种位点突变的OR值为1.840(95%CI:1.4122.398)。(4)本研究中云南疟疾报告病例与缅甸籍病例Pfhrp2基因exon2区的遗传分化指数Fst=0.0047(P<0.05),两类群间遗传变异微弱、几乎无分化,且两类群内的单倍型中介网络图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地理域聚类分支。【结论】(1)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与缅甸籍病例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kelch结构域具有多态性。(2)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与缅甸籍病例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类群在PfKelch13基因kelch结构域上的分化程度低,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3)以缅甸籍病例推算的青蒿素耐药性产生与PfKelch13基因kelech结构域446位点突变的OR值为1.640(95%CI:1.2842.095)、与12种位点突变的OR值为1.840(95%CI:1.4122.398),以缅甸籍病例分离株推算出的PfKelch13基因突变与青蒿素耐药性产生的遗传关联程度适用于云南报告病例的恶性疟原虫类群。(4)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与缅甸籍病例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类群在Pfhrp2基因exon2区的分化程度低,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

方海清[7](2016)在《我国基层疟疾监测的能力现状和成本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了解我国基层疟疾监测的能力及监测的成本效益现状,发现基层疟疾监测能力存在的问题,测算监测的成本与效益结构及比值,提出优化基层疟疾监测工作及资源配置的建议,为基层进一步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及文献计量分析,了解国内外关于基层疟疾监测现状及其研究热点与前沿;通过现场问卷法收集基层疟疾监测的基本数据,运用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基层疟疾监测的能力现状;基于文献及专家咨询法确定成本与效益分析框架,并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分析疟疾监测的投入产出情况。【结果】(1)国内外关于基层疟疾监测的文献计量研究显示,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仍然较为集中在疟疾病例检测与识别、疟疾传播途径的诊断、疟疾发病的治疗以及疟疾病原学发现等方面,对基层监测能力的评估与经济学评价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2)样本地区基本建立了消除疟疾的政府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防治参与机构主要包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以及出入境监测管理机构。(3)样本地区疟疾工作人员的疟疾核心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73.06%,其中疟疾基础知识、疟疾防治知识、疟疾病症知识、疟疾病原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1.82%、71.92%、71.47%、65.62%;县级医院及县疾控的工作人员的总体知晓率均超过80%,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知晓率分别为67.02%和56.20%;工作人员监测能力的平均得分为76.52±15.9分,有52%的人员处于高水平组(>80分),33%的人员处于中等水平组(60-80分),仅有15%的疟疾工作人员处于低水平组(60分以下);监测能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包含职称(χ2=55.676,P<0.001)、学历(χ2=0.040,P<0.001)、机构类别(χ2=100.255,P<0.001)、月均收入水平(χ2=68.091,P<0.001)、上年培训次数(χ2=7.130,P<0.028)。(4)基层疟疾监测成本效益分析框架中,成本框架包含5项21个指标,效益框架包含3项9个指标。(5)T县2013年疟疾监测的总成本约为937963元,其中病例检测与治疗、疫情监测、培训与会议总成本、健康教育、督导考核等成本分别占比84.80%、8.79%、3.01%、1.61%和1.79%;T县2013年疟疾监测的总效益为1415618元,其中避免疟疾患病产生的效益、避免疟疾患者住院产生的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占31.67%、12.35%和55.98%。(6)T县全县人均疟疾监测成本和人均疟疾监测效益分别为0.83元和1.25元,成本效益比1:1.51,单位血片监测成本为70.16元,单位阳性血片监测成本为40781元。【结论】(1)在消除疟疾阶段,我国基层疟疾监测能力有了显着提升,但与消除疟疾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疟疾监测的经费投入和物力投入有待加强,需进一步提升受疟疾威胁人群的疟疾核心知识知晓率及工作人员主动监测的积极性。(2)基层疟疾监测能力,尤其是乡村两级的监测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同时,需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疟疾防治人员的疟疾相关知识的培训。(3)基层疟疾监测的成本结构不太合理,可在确保疟疾病例发现能力提升的前提下适时推广使用耗时更短、成本更低的快速诊断试剂进行疟疾初筛,节约监测成本。血检阳性率较低,成本效益比值相对偏低。

唐克香[8](2012)在《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Ⅲ期临床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评价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的保护性;2观察评价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的安全性;3观察评价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依从性;方法(1)本研究选择在缅甸克钦邦拉咱市,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疟疾带虫率基线调查,选择4个带虫率在10%以上的自然村为研究现场。(2)选择5-65岁村民,疟疾镜检阴性、通过健康体检和自愿参加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人员为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400例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配入组,药物组和安慰剂组各200例。疟疾带虫率基线调查中发现的疟原虫阳性病人和带虫者给予正规治疗。(3)药物组成人剂量600mg,512岁组为1/2成人量,1316岁为3/4成人量,每月服药一次,共服药2次。安慰剂组服用方法和剂量与药物组相同。(4)首次服药当天及服药后每周随访观察,以及第2次服用后的第2周和第4周,对受试者进行全身各系统体格检查,镜检是否有感染疟原虫,对感染疟原虫的受试者给予正确的治疗药物。在服药的当天和服药后的第1、4、8周分别进行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检测。(5)详细记录每次随访的不良事件以及感染疟原虫的情况,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受试者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分布结果在基线期筛选的604例中,选择符合标准的400例,进行首次服药。期中有370例接受至少一次服药后安全评价,为入组总人数的92.50%,期中药物组181例,安慰剂组189例。有309例进行了第2次服药,为入组总人数的77.25%,其实药物组为156例,安慰剂组153例。(2)两组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结果临床观察的370名受试者中,年龄是5到65岁,平均年龄为(25.57±18.46),药物组的平均年龄是(24.50±17.36),安慰剂组的平均年龄是(26.63±19.56)。二组受试者基线期体温在35.737.1℃之间,无发热,药物组平均体温是(36.46±0.199),安慰剂组平均体温是(36.45±0.238)。370例受试验者中,女性人数为58.10%(215/370),男性人数为41.89%(155/370)。药物组女性为59.67%(108/181),男性为40.33%(73/181)。安慰剂组女性为56.61%(107/189),男性人数为43.38%(82/189)。组间比较性别构成P值=0.552>0.05,无统计学差异。在370例受试者中,有129例(34.86%)在入组2周前有疟疾病史,其中药物组有63例34.80%(63/118),在安慰组有66例34.92%(66/189),组间比较P值=0.982>0.05,无统计学差异。(3)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的保护性结果药物组60天的累计出虫率是0.64%,安慰剂组60天累计出虫率为12.50%,两组间比较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药物组30天保护率为94.16%,60天保护率为94.88%。(4)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的安全性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药物组有15例不良事件,安慰剂组有14例不良事件。两组间比较P值=0.847>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磷酸萘酚喹对疟疾流行区有一定免疫力人群具有很好预防效果。本研究每月口服一次,连续观察二个月,60天保护率为94.88%,保护率与美国近期推出的马拉龙相似,提示该药物在流行区对疟疾具有很好预防作用。2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安全性高。本研究在60天服药临床观察过程中药物组实验室异常发生率7.50%(15/200),安慰剂组的实验室异常发生率7.00%(14/200),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所有不良事件均属轻度且在用药后1周内恢复正常。提示该药物在疟疾流行区预防疟疾安全性较好。3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依从性好。本试验在60天的观察中,除部分受者因局部战争等客观原因未能完成全程观察外,药物组156名中仅1名观察对象拒接服药,其他155名乐意接受预防药。

王真瑜[9](2012)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疟原虫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蚊媒传播的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热带传染病,在全世界人群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疟疾和艾滋病、结核病一起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准确诊断一直是疟疾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显微镜检查作为金标准目前仍是诊断疟疾的主要手段。但是镜检需要专业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如今有经验的镜检人员越来越缺乏;PCR检测是另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尽管其敏感性高,但耗费时间长且需要特殊仪器、检测成本较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敏感、特异和简便的疟原虫检测方法。目的运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一种快速、简便、敏感度高的疟原虫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确定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合成特异性LAMP引物。构建间日疟原虫18S核糖体小亚基ssRNA特异性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DNA (Pv-rDNA)作为阳性对照。优化Mg2+浓度、dNTPs浓度、Bst DNA聚合酶添加量、反应温度、时间以及设计引物缺省试验。评估优化后的LAMP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133份患者血样,以显微镜检方法为金标准,比较LAMP和多重PCR法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初步应用LAMP法检测斯氏按蚊体内鼠约氏疟原虫,对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评估。结果建立了采用LAMP技术快速检测人体内间日疟原虫的方法,LAMP法检测重组质粒DNA (Pv-rDNA)的灵敏度达到10-10,为传统PCR方法的100倍。镜检确诊的68例间日疟患者,43例恶性疟患者和22例非疟疾患者中,LAMP法和多重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为98.53%和97.06%,两法检测灵敏度一致;特异性为86.15%和100%,LAMP法低于多重PCR法。LAMP法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16%和98.25%,多重PCR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7.01%。选择斯氏疟原虫唾液腺子孢子微线体SPECT2作为靶基因合成LAMP反应引物,用该法初步应用于斯氏按蚊体内鼠约氏疟原虫的检测,特异性好,敏感性为能检测出在80只阴性斯氏按蚊中有1只约氏疟原虫阳性的斯氏按蚊的混合样本。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人体内间日疟原虫LAMP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敏感性高、设备要求低、成本低廉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前景;LAMP法初步应用于斯氏按蚊体内鼠约氏疟原虫的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好,为进一步研究蚊体内疟原虫子孢子LAMP法检测奠定基础。

常巧呈[10](2011)在《疟原虫种间鉴定及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质功能分析》文中指出疟原虫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单细胞生物,属于真球虫目,疟原虫科,疟原虫属,是疟疾的病原体。目前世界上近23亿人处于感染疟疾的危险之中。每年约有2.5亿感染,死亡人数近100万。疟疾在非洲流行一直非常严重,每年由疟疾导致的儿童死亡率占儿童总死亡率的20%(2009年3月WHO)。虽然科学家对疟疾疫苗的研制一直没有中断,但还没有研制出一种值得信赖的疟疾疫苗。同时由于疟原虫耐药性和按蚊抗药性的增加,目前已经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应对疟疾的流行。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第一部分疟原虫的种间鉴定常见的感染人的疟原虫有4种,它们分别是间日疟原虫(P. vivax)、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 ovalee)。2004年,又发现一种疟原虫可以感染人类,即诺氏疟原虫(P. knowlesi)。它原本是一种感染长尾猕猴的疟原虫,但最近在马来西亚婆罗洲、泰国、缅甸和菲律宾等地已经发现了诺氏疟原虫感染人的病例并引起死亡。因此,诺氏疟原虫被认为是感染人的第五种疟原虫,同时诺氏疟也成为了一种人兽共患病。2008年,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送检了146份疟原虫病人的血液样品。这些样品均来自于与中国云南边境相接壤的缅甸境内。本试验应用一种巢式PCR检测方法,以核糖体小亚基18S RNA基因(18S SSU rRNA,18S)为参考序列,分别检测寄生于人体的五种疟原虫P. vivax, P.falciparum, P. malariae, P. ovalee和P. knowlesi。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用于检测诺氏疟原虫的引物pmk8和pmkr9扩增的条带不是十分特异,影响了诺氏疟原虫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试验应用另一个子孢子表面重要蛋白-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 CSP)为参考基因设计引物进行诺氏疟原虫的验证检测,以辅助核糖体小亚基18S RNA基因的检测。结果在该地区首次检测到诺氏疟原虫感染人的病例,研究结果对我国疟疾防控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在该地区首次鉴定到诺氏疟原虫感染人的病例,我们在当地采集了45份猴的血样,以期对该地区猴的诺氏疟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猴的血液样品中并未检测到任何一种疟原虫。第二部分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功能分析恶性疟原虫是到目前为止最致命的一种疟原虫,绝大多数疟疾死亡病例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恶性疟疾由雌性按蚊叮咬释放疟原虫子孢子传播引起,疟原虫子孢子一旦进入血液循环,迅速侵入肝细胞,然后侵入红细胞,导致疟疾的发作。子孢子侵入肝细胞是疟疾感染的关键,阻断子孢子的侵入,即可防止疟疾感染。子孢子表面蛋白CSP和血凝素相关黏附蛋白(thrombospondin-related anonymous protein, TRAP)是子孢子表面表达量最多的蛋白,在子孢子入侵肝细胞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CSP和TRAP的免疫原性对子孢子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子孢子入侵肝细胞的机制尚未完全弄清楚,但入侵的关键点是子孢子表面的配体蛋白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CSP和TRAP被认为是子孢子入侵肝细胞的配体蛋白,理由是CSP和TRAP均位于子孢子表面,且它们的抗体能抑制子孢子入侵肝细胞。CD81分子是表达于肝细胞表面的一种膜蛋白,CD81缺陷型小鼠不能感染疟原虫。所以CD81可能是肝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因此本试验围绕着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的免疫原性和子孢子入侵肝细胞过程中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展开。根据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质CSP和TRAP的结构和功能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将CSP分成3段,分别为C1,C2和C3:将TRAP分成2段,分别为T1和T2。分别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C1, pGEX-4T-1-C2 pGEX-4T-1-C3, pGEX-4T-1-T1和pGEX-4T-1-T2。将上述质粒分别转化入BL21-CodonPlus(DE3)-RIPL中。同时根据CD81大胞外区(CD81-LEL)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2b-CD81-LEL并转化入Rosetta(DE3)中。对鉴定正确的上述重组菌分别应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优化表达条件。再分别应用Glutathione SepharoseTM 4B和His GraviTrap进行纯化,经过透析除盐,BCA法进行浓度的测定,得到纯度和浓度均较高的重组蛋白质为研究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免疫原性和子孢子入侵入肝细胞的机制提供物质储备。在免疫原性分析中采用弗氏佐剂分别与子孢子表面重组蛋白质C1, C2 C3, T1和T2混合乳化免疫Wistar大鼠,通过应用间接ELISA方法比较不同重组蛋白组中免疫血清的抗体动态变化、抗体效价、抗体IgG亚型来确定其免疫原性的强弱。发现这些子孢子表面蛋白在大鼠体内均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在3免后抗体效价达到高点,并能持续一定的时间。所有的子孢子表面蛋白在大鼠内产生IgGl/IgG2a的比值均小于1,但接近1。表明以Th1和Th2混合反应为主。为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重组蛋白质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入侵机制研究中将分段表达纯化的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C1, C2 C3, T1, T2和GST蛋白与人类肝细胞进行黏附试验,证实了CSP和TRAP的各段蛋白具有与HepG2细胞黏附的特性,其中C3和T2与HepG2细胞的结合能力相对较强。将这些蛋白分别与纯化的肝细胞表面蛋白CD81-LEL进行结合试验,通过GST-pulldown和His-pulldown证明了重组表达的子孢子表面蛋白C2与CD81的大胞外区具有结合作用。从而在蛋白水平上确定了CD81的大胞外区与C2蛋白具有结合能力。该试验为子孢子入侵肝细胞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二、疟史与疟原虫血症关系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疟史与疟原虫血症关系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多中心过敏性紫癜肾炎和IgA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2章 综述: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IgA肾病研究新进展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2.1 IgA1 糖基化异常
        2.2 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
        2.3 补体系统活化
        2.4 凝血机制
        2.5 其他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肾脏病理
    5 治疗与预后
        5.1 无需特殊治疗
        5.2 对症支持治疗
        5.3 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5.4 预后
    6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入选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临床资料
        3.2.2 病理资料
        3.2.3 研究分组及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HSPN和 IgA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4.1.1 一般资料特点
        4.1.2 发病诱因特点
        4.1.3 病程及发病季节
        4.1.4 一般临床表现
        4.1.5 HSPN和 IgA肾病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4.1.6 HSPN和 IgA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4.2 HSPN和 IgA肾病患者肾脏病理资料比较
    4.3 HSPN病理分级及特点的分析
        4.3.1 HSPN和 IgA肾病肾小球病理分级比较
        4.3.2 HSPN和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分析
        4.3.3 HSPN病理分级与临床指标分析
    4.4 尿检结果与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4.5 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与肾小球病理分级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1 HSPN患者和IgA肾病患者一般资料讨论
    2 HSPN患者和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比较讨论
    3 HSPN和 IgA肾病患者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讨论
    4 HSPN患者临床表现与肾小球病理分级和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关系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氯舒隆脂质体制备、质量评价及对羔羊肝片吸虫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肝片吸虫的研究现状
        1.1 肝片吸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1.1.1 肝片吸虫的生活史
        1.1.2 影响流行的因素
        1.1.3 流行情况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1.2.1 临床表现
        1.2.2 诊断
        1.3 肝片吸虫的防治
        1.4 肝片吸虫的耐药性
    2 氯舒隆的研究现状
        2.1 氯舒隆概况
        2.2 氯舒隆历史
        2.3 氯舒隆理化性质
        2.4 氯舒隆药理学
    3 脂质体治疗寄生虫进展
        3.1 治疗利什曼原虫
        3.2 治疗疟疾
        3.3 治疗其它原虫疾病
        3.4 治疗吸虫病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氯舒隆脂质体的制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1.1.1 试验药材及材料
        1.1.2 试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氯舒隆脂质体的制备
        1.2.2 氯舒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1.2.3 氯舒隆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1.2.4 正交试验筛选最佳脂质体制备处方
        1.2.5 验证试验
    2 结果及分析
        2.1 适应性及专属性实验结果
        2.2 标准曲线结果
        2.3 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结果
        2.4 正交试验结果
        2.5 验证试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氯舒隆脂质体的表征测试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1.1.1 试验药材及材料
        1.1.2 试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氯舒隆脂质体的形态及粒径
        1.2.2 氯舒隆脂质体的含量测定
        1.2.3 氯舒隆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
        1.2.4 氯舒隆脂质体的释放度测定
        1.2.5 氯舒隆脂质体的磷脂氧化指数测定
    2 结果及分析
        2.1 脂质体的形态结果
        2.2 脂质体的粒径结果
        2.3 脂质体的含量测定结果
        2.4 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结果
        2.5 脂质体的释放度考察结果
        2.6 脂质体的磷脂氧化指数测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氯舒隆脂质体对羔羊肝片吸虫药效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1.1.1 试验药材及材料
        1.1.2 试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
        1.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1.2.3 分组
        1.2.4 样品采集
        1.2.5 虫卵计数
        1.2.6 驱虫效果判定
        1.2.7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2.8 生产性能观察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及分析
        2.1 驱虫效果判定结果
        2.2 血液生化测定结果
        2.3 生产性能测试
    3 讨论
    4 结论
总体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PDL1融合蛋白及褪黑素保护血脑屏障对脑型疟的辅助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PDL1 融合蛋白对ECM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及其抗原提呈能力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褪黑素对ECM模型中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鹤类保护及相关疾病
        1.2.1 鹤的种类
        1.2.2 鹤的保护情况
        1.2.3 鹤类疾病研究进展
    1.3 鸟类血孢子虫研究进展
        1.3.1 鸟类疟原虫研究进展
        1.3.2 鸟类血变原虫研究进展
        1.3.3 鸟类住白细胞原虫研究进展
第二章 北京动物园珍稀鹤类血孢子虫流行情况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调查范围
        2.2.2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2.2.3 调查方法
    2.3 结果
        2.3.1 北京动物园圈养珍稀鹤类种群状况
        2.3.2 北京动物园2007-2014年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调查结果
        2.3.3 北京动物园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的病原学鉴定
    2.4 讨论
        2.4.1 北京动物园2007-2014年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特点分析
        2.4.2 北京动物园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原学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2.4.3 北京动物园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病理变化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情况调查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范围
        3.2.2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3.2.3 调查方法
    3.3 结果
        3.3.1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3.3.2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特点
        3.3.3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原学调查结果
    3.4 讨论
        3.4.1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3.4.2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特点分析
        3.4.3 全国圈养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原学以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传播媒介与传染源调查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样品保存
        4.2.3 主要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实验器材
        4.2.4 基因组DNA提取
        4.2.5 分子生物学PCR扩增测序
        4.2.6 测序结果分析方法
        4.2.7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血孢子虫吸血昆虫传播媒介调查结果
        4.3.2 血孢子虫非鹤科鸟类传染源调查结果
        4.3.3 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血孢子虫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4.3.4 珍稀鹤类血孢子虫潜在传播媒介种类以及分布
    4.4 讨论
        4.4.1 鹤血变原虫(H. antigonis)的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分析
        4.4.2 残疟原虫(P. relictum)的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分析
        4.4.3 其他血孢子虫的传播媒介以及传染源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血孢子虫的预防控制对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建立防蚊虫隔离大棚饲养实验
        5.2.2 血孢子虫病的监测
        5.2.3 血孢子虫病的治疗
    5.3 结果
        5.3.1 血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5.3.2 建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案
        5.3.3 建立诊断平台
        5.3.4 案例分析
    5.4 讨论
        5.4.1 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5.4.2 药物防治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5)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与现实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国外医疗史研究概况
        (二) 国内医疗史研究概况
        (三)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研究概况
    三、概念与论域界定
        (一) 公共卫生
        (二) 研究的时空断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资料概况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因势而动: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因应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自知者“明”:中国人眼里的“不卫生”状况
        二、旁观者“清”:西方人记述的“不卫生”形象
        三、医疗与救国的想象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抗战前云南卫生概观
        一、“积弱”的边疆云南
        二、“瘴气”的区域影响
        三、疫病的传统应对
    第三节 近代云南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一、清末民初云南医疗卫生的革新
        二、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发展
        三、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模粗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形成
        一、卫生行政体系的变革
        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地方公共卫生的运作
        一、经费保障
        二、业务开展
    第三节 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一、卫生法规的制定
        二、卫生法规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死扶伤:疫病防控与空袭救护
    第一节 疫病防控
        一、疫病的流行:抗战时期云南传染病的流布
        二、官方的措施:构建防疫体系
        三、民间的应对:以1942年呈贡县霍乱防治为例
    第二节 空袭救护与毒气防御
        一、空袭救护
        二、毒气防御
    第三节 战时卫生资源的整合
        一、由外而内:国家卫生的在场
        二、人道主义:国际力量的援助
        三、无问西东:社会资源的整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
    第一节 清洁:公共空间的卫生治理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二、基层环境卫生的改善
    第二节 保健:妇婴卫生
        一、新法接生
        二、儿童保健
    第三节 教养:学校卫生
        一、卫生教育
        二、环境卫生
        三、预防传染
        四、健康检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阐释转化:卫生知识、医疗行为与卫生治理
    第一节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
        一、卫生的动员
        二、卫生知识的灌输
        三、卫生知识的互动
        四、卫生的消费——以报刊医药卫生广告为中心
    第二节 日常疾病及其医疗
        一、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疾病与医疗
        二、边区的疾病与医疗
        三、中西医之争下的医疗选择
    第三节 边疆卫生治理模式的探索:以边疆开发方案为中心
        一、扑灭“瘴疠”
        二、改良环境卫生
        三、发展医疗卫生设施
        四、发展社会生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顾展望: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效与启发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发展滞后
        二、局势动荡
        三、工作经费匮乏
        四、贪污腐化严重
        五、卫生观念滞后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绩
        一、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支持
        二、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建设
        三、奠定战后云南医疗卫生发展的基础
        四、促进云南边疆开发建设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局限
        一、政策协调性差
        二、制度难以落实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
        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注重政策衔接
        四、培养卫生人才
        五、优化健康教育
        六、深化研究与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多态与青蒿素耐药性的遗传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疟疾流行现状
    2 云南省疟原虫耐药性现状
    3 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青蒿素耐药性突变
    4 研究所采用的恶性疟原虫群体
    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第二章 青蒿素耐药性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及样本采集
        2.3 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多态性检测
    3 结果
        3.1 样本信息
        3.2 PfKelch13基因PCR扩增
        3.3 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多态性及分布
        3.4 缅甸籍病例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多态性
        3.5 不同类群恶性疟原虫的PfKelch13基因遗传分化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突变与青蒿素耐药性的关联性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
        2.3 青蒿素类药物耐药性体内法测试
        2.4 青蒿素耐药性观察的缅甸籍血样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多态性检测
        2.5 PfKelch13基因突变与青蒿素耐药性的关联程度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样本信息
        3.2 缅甸籍病例血样的PfKelch13基因PCR扩增产物
        3.3 缅甸籍病例血样的PfKelch13基因多态性
        3.4 青蒿琥酯耐药性体内测试结果
        3.5 PfKelch13突变型基因与青蒿素耐药性之间的关联程度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个研究类群恶性疟原虫的遗传背景分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样本
        2.3 疟原虫Pfhrp2基因exon2区PCR扩增
        2.4 两类群恶性疟原虫Pfhrp2基因的遗传分化
    3 结果
        3.1 样本信息
        3.2 Pfhrp2基因PCR扩增
        3.3 两个类群恶性疟原虫的Pfhrp2基因单倍型构成
        3.4 Pfhrp2基因在两类群中的遗传分化
        3.5 两个类群恶性疟原虫Pfhrp2基因单倍型的中介网络进化图分析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7)我国基层疟疾监测的能力现状和成本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基层疟疾监测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基层疟疾监测的文献计量分析
        1.2.2 国内关于基层疟疾监测的文献计量分析
        1.2.3 国内关于基层疟疾监测的研究现状
        1.2.4 我国基层疟疾监测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层疟疾监测的相关内涵界定
    2.1 监测相关内涵界定
    2.2 监测成本效益相关内涵界定
    2.3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基层疟疾监测的能力现状分析
    3.1 基层样本地区疟疾防控现状
        3.1.1 样本地区的选取
        3.1.2 样本地区疟疾流行状况
    3.2 基层样本地区疟疾监测的组织体系运行情况
    3.3 基层样本地区疟疾工作人员的疟疾监测能力现状分析
        3.3.1 基层样本地区疟疾工作人员的结构分析
        3.3.2 基层样本地区疟疾工作人员的疟疾核心知识知晓率现状分析
        3.3.3 疟疾工作人员监测能力现状
        3.3.4 疟疾工作人员监测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基层样本地区疟疾监测的财力投入情况
    3.5 基层样本地区疟疾监测的物力投入情况
    3.6 小结
第四章 我国基层疟疾监测的成本效益分析
    4.1 疟疾监测的成本与效益框架确定
        4.1.1 文献研究法初步确定成本效益分析框架
        4.1.2 专家咨询法确定成本效益框架
    4.2 样本地区疟疾监测的成本与效益的核算
        4.2.1 样本地区与周期的选取
        4.2.2 基层疟疾监测的成本效益核算的假定条件
        4.2.3 样本地区的疟疾监测的成本核算
        4.2.4 样本地区的疟疾监测的效益核算
    4.3 样本地区疟疾监测的成本效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我国基层疟疾监测能力及成本效益的讨论分析
    5.1 基层疟疾监测的能力现状讨论分析
    5.2 基层疟疾监测的成本效益讨论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及展望
        6.2.1 研究的创新性
        6.2.2 研究的局限性
        6.2.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调查问卷及专家咨询表

(8)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Ⅲ期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ChineseAbstract)
英文摘要(EnglishAbstract)
前言(Preface)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
结果(Results)
讨论(Discusions)
结论(Conclusions)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附录
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
    参考文献
致谢(Acknowledgements)

(9)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疟原虫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缩写检索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疟疾的全球流行形势
        1.1.2 疟疾的概况
        1.1.3 疟疾检测方法的现状
        1.1.4 疟疾传播媒介检测方法的现状
        1.1.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1.2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主要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2.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人体内间日疟原虫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LAMP反应条件优化
        2.2.2 优化后的最适LAMP反应条件和体系
        2.2.3 LAMP反应的特异性
        2.2.4 LAMP反应的灵敏性
    2.3 讨论
第三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人体内间日疟原虫方法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蚊体内鼠疟原虫方法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LAMP法检测斯氏按蚊体内鼠约氏疟原虫的特异性
        4.2.2 LAMP法检测斯氏按蚊体内鼠约氏疟原虫的敏感性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10)疟原虫种间鉴定及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质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疟疾诊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1.1 病原学诊断
        1.2 免疫学诊断
        1.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4 结语
    第2章 疟原虫子孢子入侵肝细胞的机制
        2.1 子孢子进入肝脏
        2.2 子孢子侵入肝细胞
        2.3 小结
        2.4 结语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人血液样品中疟原虫的检测及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猴血液样品中疟原虫的检测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人肝细胞表面蛋白CD81大胞外区的重组表达及纯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膜蛋质的表达及纯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质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疟史与疟原虫血症关系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多中心过敏性紫癜肾炎和IgA肾病临床与病理特点的研究[D]. 李艳琼. 吉林大学, 2020(08)
  • [2]氯舒隆脂质体制备、质量评价及对羔羊肝片吸虫药效学研究[D]. 李质明.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3]PDL1融合蛋白及褪黑素保护血脑屏障对脑型疟的辅助治疗研究[D]. 李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4]中国珍稀鹤类血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研究[D]. 贾婷.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5]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D]. 李春亭. 云南大学, 2018(09)
  • [6]云南省疟疾报告病例恶性疟原虫pfKelch13基因多态与青蒿素耐药性的遗传关联性分析[D]. 孙艾明. 大理大学, 2017(02)
  • [7]我国基层疟疾监测的能力现状和成本效益分析[D]. 方海清.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 [8]磷酸萘酚喹预防疟疾Ⅲ期临床试验[D]. 唐克香. 大理学院, 2012(10)
  • [9]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疟原虫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 王真瑜. 东华大学, 2012(07)
  • [10]疟原虫种间鉴定及恶性疟原虫子孢子表面蛋白质功能分析[D]. 常巧呈. 吉林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疟疾病史与疟原虫血症关系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