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档案工作提升为省特级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档案工作提升为省特级

一、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档案工作晋升省特级(论文文献综述)

陈蜜娜[1](2020)在《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对于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称评定政策是对职称评定工作的一系列环节进行规定的法律条文和政策体制,职称评定政策在出台和落实过程中主要包括职称评定政策文本制定、职称评定政策执行以及职称评定政策监督等环节。其中,政策执行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政策执行是将政策内容转化为政策行动的重要环节,因此职称评定政策的执行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存在问题,对于职称评定政策效果的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选取保定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方法,对该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首先运用文献法总结归纳关于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形成研究述评。其次再运用访谈法对保定市11名大队辅导员老师和3名总辅导员老师分别进行访谈,掌握一手资料。最后运用问卷法向保定市大队辅导员老师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每个区、县和县级市发放4份问卷,共发放84份问卷,回收71份问卷。同时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保定市在辅导员基本信息、当前职称评定政策了解程度和评定方式、职称评定的程序与流程、职称评定的条件和指标、职称评定政策执行效果和差异、监督与申诉机制等方面的现实情况。本研究立足于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现状,对存在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文本设计不科学、政策主体管理不到位、政策环境存在区域和资源分配差异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且从政策设计情况、政策执行主体情况和政策环境方面针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剖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政策设计缺少操作性和特殊性、政策主体缺乏沟通协作和监督机制、政策环境缺少进修渠道和政策宣传等造成。论文针对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首先,科学制定政策文本,畅通评定渠道;其次,推动部门机制建设,加强制度保障;最后,营造良好政策宣传氛围,优化资源分配,以期推动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有效执行,促进辅导员群体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郭书剑[2](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杨凌云[3](2019)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践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人才兴则事业兴。2009年,成都市龙泉驿区创新提出实施人才引进“百千万”工程(力争引进100名博士、1000名硕士和10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随着近年龙泉驿区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的积累,投入的不断加大,人才工程实施情况如何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同时,在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正确评价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成效,如何正确分析龙泉驿区人才工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更好地健全体制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引进、留住、用好人才,让人才在龙泉驿区各项产业中发挥更大效应,促进龙泉驿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作为实际研究对象,从龙泉驿区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过程、特点及成果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地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龙泉驿区和国内外先进地区在人才发展方面的规章、要求、流程等文件,获取需要的基础研究资料,通过对我国人才工程发展进程和国内发达城市人才工程的实施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使用定量分析法对与人才工作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相互对比和结构分析,以发现龙泉驿区在人才引进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本文虽然是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作为个例进行研究,但在人才引进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于成都市各区(市)县的人才引进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孔放[4](2017)在《我国奖励制度和荣誉档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奖励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式,自古有之。封建社会时期,"奖惩"一直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两大权柄,现代社会奖励更是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发展与创新,以及形成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手段。奖励制度作为界定、规范奖励行为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建立系统、完善的奖励制度是发挥奖励作用与价值的重要举措。授奖环节产生的文件、实物,从获奖客体角度而言,是真实记录获奖成果的荣誉档案,是获奖者、获奖机构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对奖励及奖励制度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综合研究我国宏观奖励活动、奖励分类体系及奖励制度的理论和成果较少,针对荣誉档案的研究也较为宽泛。论文基于以往具体领域的奖励理论研究成果,将奖励、奖励制度与荣誉档案三者相联系,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我国目前具体奖项及奖励分类体系,从纵向角度提出以授奖主体为分类标准的奖励分类体系,并基于此分类体系分析我国荣誉档案的管理工作。论文共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从研究背景出发,提出选题的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奖励制度和荣誉档案管理的文献研究现状,并对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概括论文研究的三大主要对象——奖励、奖励制度和荣誉档案。一方面从奖励含义入手,重点介绍奖励的社会历史性、目的明确性和行为流程化的特点,以及奖励活动的四大阶段及其各阶段形成文件档案材料,随后分析了奖励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并分析奖励分类体系对奖励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出荣誉档案的概念,介绍其特征和重要价值,并分析荣誉档案与奖励类档案的关系,为第四章和第五章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从古代法家和儒家的奖励思想出发,回顾了奖励制度、荣誉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历史,划分两者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先秦时期、封建时期和近现代时期,通过列举每一历史阶段典型的奖励制度、荣誉档案种类以及最常见的荣誉档案管理方式,为第四章奖励分类体系和第五章荣誉档案管理工作提供背景信息和史料参考。第四章和第五章是论文研究的重点,第四章主要介绍奖励分类体系,此体系是在现有奖励分类的基础上,以授奖主体为分类标准而形成的,并列举了每一类奖励的典型奖项,加深对该类型奖励的了解。此外,利用"中国智库索引(CTTI)"数据库中数千条"荣誉"、"奖励"的数据,分析了具体奖项分布的特点。第五章将第四章的奖励分类体系和我国荣誉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提出荣誉档案管理工作的对象既包括机构以整体名义获奖而形成的荣誉档案,又包括重要的个人荣誉档案;在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下,重视荣誉档案管理工作的成套性、开放性和效益性原则;结合奖励分类体系,界定荣誉档案的收集范围和分类,综合利用多种方法鉴定荣誉档案的真伪和价值,并对荣誉档案保管和利用工作提出些许建议。第六章结语回顾全文,总结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主要观点,并概括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金礼久[5](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农村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也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行动。从实践层面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但从另一维度看,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实施,也在不断遭遇新的问题与困境。对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的研究成为深化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任务。本论文聚焦于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研究。全文从梳理和分析国家的政策目标和行动计划出发,紧紧以江苏为例,并将一条主线、一个观念、三个观测点贯穿于全文中,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目标定位、政策行动、政策成效以及政策问题。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每个时期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总是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要求相适应的,并由义务教育的要求来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其背后一定是义务教育普及对师资队伍建设相应的需求或要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出台的基本规律。贯穿其中的一个观念是国家主导的以社会为本的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在塑造伟大成就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甚至压抑农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有悖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基本运用。贯穿其中的三个政策观测点是政府、培训机构、农村教师这三个代表性的政策主体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行为及其差异。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等。为本研究提供立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章为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年)。合格教师的政策目标源于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政策重建、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学历补偿教育、地办校助培训模式开启了机构推动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满足了农村普及教育对合格教师数量的需求,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培训机构的官僚化和违背教育规律的低水平制造。第三章是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这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师资队伍从数量到质量的制度化要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化的政策行动强力推进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对培训效率的过度追求,导致了行动中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泛滥。第四章是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政策的推进(2000~今)。全员培训政策是与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以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网联计划、“国培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计划推进了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高端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而与工程化思维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则显示了“人”在培训中的缺失。第五章基于前三个阶段政策目标、政策行为、政策成效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社会为本向以教师为本转换的政策目标,尊重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以市场化来塑造农村教师培训场域多样性的共存、平等的主体关系和正当的利益关系,以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构筑互助合作、自主发展的伙伴关系,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推动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转型。

郭炜[6](2014)在《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至1992年是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历史阶段。拨乱反正政策的落实和新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出台都在这一关键时期成功地实践。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问题,从理解和关怀的角度,主动改善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以解决知识分子实际困难入手,通过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不断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能力和作用发挥的条件和环境。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正逐渐把知识分子问题放在“安邦兴国”的高度,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基本方针指导下,以积极的态度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国家利益与知识分子价值共赢的发展思路。中国共产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知识分子能动作用的发挥,波及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关系是通过知识分子政策不断进行调整的。这一时期,按国内环境背景,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主要归纳如下:如何改善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如何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如何保障知识分子的权益?如何促进知识分子的发展?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形成和确立。本文将从国内环境背景中厘定知识分子政策出台的现实依据;对政策文本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廓清不同时期问题集中的领域和政策调控的重点;通过搜集整理真实论据来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做简单评述。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在对大量材料进行梳理中完成对整体框架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全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首先是阐释问题的提出、选题的意义。其次是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对象。再次是研究基础与学术史回顾。对本文理论性、科学性的必要支撑进行说明,并阐述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是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揭示本文的思考脉络与内在逻辑,并论证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一章首先对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阐述。之后,详解在拨乱反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政策。基于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正确认知,中国共产党从恢复知识分子名誉地位、改善知识分子待遇、重视知识分子培养、规范知识分子管理和使用几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与知识分子的互信关系,为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第二章阐述在全面调整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目标要求,秉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方面,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的落实,为知识分子施展才华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第三章阐述在国内外政治局势趋于紧张、改革路遇深层次矛盾的困窘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从而保证了政策的平稳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高层次人才的优待、管理和使用,引导知识分子合理流动、保障知识分子权益几个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全面优化环境,通过健全法制保障知识分子权益,为促进知识分子的全面发展开辟新路径。在第四章,笔者通过获取和整理能够反映当时知识分子政策实施情况的政策文本、国家财政投入、教科文卫事业发展、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相关数据样本,在实证研究视阈下进行分析与阐释,全面总结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绩效。最后,笔者结合实际,阐释“尊重”应有的涵义。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理解和尊重知识分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规律性,是知识分子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政策执行的实效性的前提。“尊重”的立意首先要从知识分子主体性要求出发,准确把握知识分子问题的实质,强化知识分子参与政策制定的作用,以此构建中国共产党和知识分子互利共赢的和谐关系。其次,“尊重”的内容要具体,尊重的层面要扩大。在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立足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使政策内容具体化。要恰当地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政策的执行具有可操作性。要针对不同群体、分类细化知识分子政策,使知识分子政策真正惠及到更多的领域和群体。再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与氛围的营造,要围绕知识分子问题的解决,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排解矛盾与阻障,积极创造知识分子作用发挥的条件。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需要有健全的经济体制、社会机制等方面的保障。要建立良好的运行、监督、反馈机制,保证政策效力的发挥和政策目标的达成。最后,要适应发展的需要,统筹现实需求,全面优化环境。要不断完善知识分子政策,保障知识分子权益,体现知识分子主体地位,创造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良好局面。

何杰[7](2013)在《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文中提出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之间产生极大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因而,在新世纪,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支持性教育政策,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民生工程”。本文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对新世纪以来江苏省L县实施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支持性教育政策的特征和县域执行的路径进行反思与分析,并就支持性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议。因而本研究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实践上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本论文共七章。除第一章导论部分外,其余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新世纪我国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以及个案县L县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执行的总体性研究。第二章运用政策的“多源流理论”对支持性教育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动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并对国家和江苏省自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进行梳理,同时分析这些支持性教育政策执行所取得的总体成效。第三章是对研究个案县江苏省L县的总体性描述。通过对江苏省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变迁以及教育的现状描述,为支持性教育政策在L县的执行寻求历史和现实的土壤。同时对L县当前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行动与成效进行整体考察。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在这三章里,笔者从政策执行的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资料,依次对L县的支教政策、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政策的执行及其取得的积极成效、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第四章里,L县的支教政策执行出现支教动机异化、支教缺乏针对性、支教管理上的“真空”、人情在支教考核中的渗透等问题,研究者认为其在于支教政策执行中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农村学校在支教政策中的“失语”、支教执行评价主体单一、支持政策能力有限等原因所致。在第五章里,L县在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中之所以出现政策执行主体转移、对学校能力的过分依赖和对教育资源的分割利用等三个问题,研究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政策的目标群体真正置于关爱支持的“中心地位”。在第六章里,通过对政策链条上的县政府、教育局、镇政府、学校的政策执行考察,研究者认为需要关注政策县域执行过程中因县域内的“非话语权力”而导致的政策执行权力重构和关系运作现象。第三部分为第七章。本部分研究是对前面研究的反思与建议。首先,研究者总结了支持性教育政策特征,研究者认为,支持性教育政策作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政策,其政策特征体现在政策理念从促进义务教育的平等走向均衡、中央和省级政府逐渐成为政策的责任主体、政府财政成为执行的经费投入主体、政策调整对象逐渐多元化、城市教育对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等五个方面。其次,研究者对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行政驱动和民间驱动这两种典型的政策执行路径进行反思,分析了这两种政策执行模式的利弊。最后,研究者对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的有效执行提出建议,研究者认为,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构建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整合推进模式,而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强化支持性教育政策执行自由裁量权的伦理控制、完善支持性教育政策的县域运行机制、改善支持性教育政策的县域执行环境。

李中标[8](2007)在《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与时俱进做好机关档案工作》文中提出省委办公厅档案室是综合性的档案室,设在办文处。厅内有23个处室局。档案室现保存有文书、会计、基建、声像、实物档案、资料共3万多卷(册、盒),

涂怀京[9](2003)在《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1949—2000)》文中研究指明“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949年至2000年的51年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础教育事业踔厉前行,走上了一条振兴的希望之途。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是:全程聚焦于这一动态的发展过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法、分析比较法、案例研究法和必要的计量方法,追觅、解析、评述中小学教师法规的沿革轨迹、主要内容、制定实施及其所获成效,探寻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宏观背景下,依法治教、依法治师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以为当代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服务。 新中国51年期间,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经由了发轫、萧条、停滞、复苏、突破直至揭开繁荣时代帷幕的发展历程,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教育管理、教师管理的人治模式逐渐远去,法治模式轮廓初现且日益清晰。对之作一冷静的省察,人们会深切地体认到,中国国情对于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既有作为资源所固有的积极因素,也有作为阻力而存在的消极因素,这是人们在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中不能不格外留意的。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内容涵盖面很广,从事务纬度而言,包括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地位奖惩和进修培训等;从人员纬度而言,包括校长、班主任、普通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等。这些内容不仅多方面展现了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的历史面貌,而且为各个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工作提供了权威性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有效的中小学教师法规还远没有形成内容全面、上下有序的严密体系,控制执法机构权力、反映和保护作为个人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权利的力度还很不够。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制定,在立法主体的设置、立法权限的划分和立法程序的运行上,日臻科学、明晰和健全,成为整个教育法制链条中发展较快较好的一个环节。关于中小学教师法规的行政适用、司法适用和遵守,应该说均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师法规的中介机制正在形成和强化并呈现出逐步取代行政命令与民间调解相扭合的趋势。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曲折坎坷、多有变故,后20年则屡现重要转机,获得了稳步有序的推进,总体上体现出特有的演进节律。 回溯、检视20世纪下半叶我国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的历程,是为了对这段有特殊价值的历史进行理性的反诘,从中总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藉此筹划其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构建较为完善的中小学教师法规体系,建立富有成效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注重法律文化建设、增强教育法律意识,实现教师法规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只要所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始终坚定对教育法治的信仰与追求,就一定能够加快我国中小学教育法制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进程,致达理想的彼岸。

张树纯[10](2000)在《以定升级为杠杆推动档案事业全面发展》文中指出

二、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档案工作晋升省特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档案工作晋升省特级(论文提纲范文)

(1)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调查方案设计
    1.4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少先队辅导员
        2.1.2 职称评定
        2.1.3 教育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
        2.2.2 史密斯政策执行因素关系分析
        2.2.3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与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的适切性
第3章 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梳理
    3.2 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现状概述
    3.3 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的调查结果
        3.3.1 关于少先队辅导员基本信息的调查
        3.3.2 关于职称评定政策了解程度和评定方式的调查
        3.3.3 关于职称评定政策程序与流程的调查
        3.3.4 关于职称评定政策条件和指标的调查
        3.3.5 关于职称评定政策执行效果及差异的调查
        3.3.6 关于职称评定监督与申诉机制的调查
第4章 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存在的问题
        4.1.1 政策文本设计不科学
        4.1.2 政策主体管理不到位
        4.1.3 政策环境存在区域和资源分配差异
    4.2 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的原因分析
        4.2.1 政策设计缺少操作性和特殊性
        4.2.2 政策主体缺乏沟通协作和监督机制
        4.2.3 政策环境缺少进修渠道和政策宣传
第5章 推动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
    5.1 科学制定政策文本,畅通评定渠道
        5.1.1 出台单独政策文本,使辅导员“有章可依”
        5.1.2 增加非量化因素考量,考虑辅导员特殊性
        5.1.3 科学设计指标权重,做到因“级”制宜
    5.2 推动部门机制建设,加强制度保障
        5.2.1 强化部门沟通机制,推动政策落实
        5.2.2 完善监督与申诉机制,优化环境建设
        5.2.3 优化团教协作机制,推动协同发展
        5.2.4 完善进修机制,提升群体学历
    5.3 营造政策宣传氛围,优化资源分配
        5.3.1 多途径宣传政策,推广优秀案例
        5.3.2 平衡职称评定指标,优化资源分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3)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人才引进工程相关概念
        2.1.1 人才引进工程
        2.1.2 人才引进工程的特点
    2.2 相关理论及研究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才生态系统
        2.2.3 成就激励理论
        2.2.4 人才规划研究
3 国家、省、市层面人才引进实施历程分析
    3.1 我国人才工程实施历程
        3.1.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3.1.2 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
        3.1.3 二十一世纪以来
    3.2 近几年四川省人才引进分析
        3.2.1 集中引才领域范围
        3.2.2 健全保障激励措施
        3.2.3 注重后期服务与培养
    3.3 近几年成都市人才引进分析
        3.3.1 出台有力政策措施
        3.3.2 联合多方力量汇聚资源
        3.3.3 优化服务人才环境
    3.4 人才引进工程发展趋势
        3.4.1 人才支撑发展向人才引领发展转变
        3.4.2 人才工程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明显加强
        3.4.3 政府与市场的联动更加有效
        3.4.4 大数据科学在人才引进中的运用日益加强
4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施背景及过程
    4.1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施的主要背景
        4.1.1 经济“量质”双重跃升的迫切需要
        4.1.2 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4.1.3 区域发展争先竞位的迫切需要
    4.2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施主要过程
        4.2.1 探索起步阶段(1991-2005 年)
        4.2.2 发展推进阶段(2005-2010 年)
        4.2.3 深化创新阶段(2011 年以来)
    4.3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施人才引进主要措施
        4.3.1 健全体制机制,助力人才工作开展精准有序
        4.3.2 统筹重大人才工程,助益人才队伍建设量质双升
        4.3.3 搭建事业平台,助推人才发展服务高效协同
5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特点及成果总结
    5.1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工程实施特点
        5.1.1 龙泉驿区人才的主要特点
        5.1.2 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的主要特点
    5.2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成果总结
        5.2.1 人才总量壮大成效明显
        5.2.2 人才结构优化成效明显
        5.2.3 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匹配度明显提高
        5.2.4 人才效能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6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6.1 人才生态意识和人才效能发挥较为滞后
        6.1.1 人力资本投入有待加强
        6.1.2 人才引领发展滞后,高端人才优势缺乏
    6.2 政策体系不完善导致人才发展受限
        6.2.1 人才流失问题显现
        6.2.2 人才职业发展受限
        6.2.3 人才引进政策个性化程度不足
    6.3 人才服务保障和引育环境欠佳
        6.3.1 人才服务工作精细化程度需提高
        6.3.2 运用大数据支撑人才引育工作亟待深化
        6.3.3 人才发展环境还待优化
    6.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4.1 地缘环境因素
        6.4.2 公共环境因素
        6.4.3 政策环境因素
7 完善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的对策建议
    7.1 强化生态意识,做好顶层设计
        7.1.1 转变人才工作观念,增强人才生态意识
        7.1.2 强化人才规划引领,改进人才宏观管理
        7.1.3 落实人才普惠,统筹各类人才队伍
    7.2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引才力度
        7.2.1 完善战略政策,推动人才集聚
        7.2.2 借助大数据平台,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7.2.3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
    7.3 齐抓共管,营造良好引才氛围
        7.3.1 优化环境,加大服务保障力度
        7.3.2 深入推进人才产业良性互动,提升产业布局与人才匹配度
        7.3.3 加强人才引育,助推科研创新
        7.3.4 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人才流动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我国奖励制度和荣誉档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总体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奖励、奖励制度及荣誉档案概述
    2.1 奖励及其制度
        2.1.1 奖励概念
        2.1.2 奖励的特点
        2.1.3 奖励流程和奖励类档案
        2.1.4 奖励制度
    2.2 荣誉档案
        2.2.1 概念
        2.2.2 特征及其价值
        2.2.3 荣誉档案与奖励类档案的关系
    2.3 奖励、奖励制度与荣誉档案的联系
3 奖励制度和荣誉档案的历史沿革
    3.1 古代典型的奖励思想
        3.1.1 先秦法家的"信赏必罚"、"重刑厚赏"思想
        3.1.2 先秦儒家的"明德慎罚"、"赏罚必信"思想
        3.1.3 封建社会儒家的"阳赏阴刑"、"赏不逾时"思想
    3.2 奖励制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3.2.1 先秦萌芽时期
        3.2.2 封建发展成熟时期
        3.2.3 民国重构时期
        3.2.4 新中国新发展时期
    3.3 荣誉档案及其管理工作的历史沿革
        3.3.1 先秦时期
        3.3.2 封建社会时期
        3.3.3 民国成立后至今
4 奖励分类体系研究
    4.1 奖励分类的含义、标准与原则
    4.2 我国奖励的具体分类
        4.2.1 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奖励种类
        4.2.2 奖励分类体系——按照授奖主体标准划分
        4.2.3 具体奖项分布特点
5 荣誉档案管理工作——以奖励分类体系为基础
    5.1 荣誉档案管理工作的对象与原则
        5.1.1 对象
        5.1.2 原则
    5.2 荣誉档案的收集
    5.3 荣誉档案的分类
        5.3.1 奖励分类体系标准
        5.3.2 载体形态标准
    5.4 荣誉档案的鉴定方法
        5.4.1 真伪鉴定
        5.4.2 价值鉴定
    5.5 荣誉档案的保管与利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表
附录2 基于奖项分类体系的具体奖项分布表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简介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有缘农村教师
        (二) 有缘农村教师培训
        (三) 有缘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四) 有感师范院校承载的责任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农村教师的研究
        (二)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研究
        (三) 关于支持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政策研究
        (四) 以往研究的不足
    三、概念界定
        (一) 教师与农村教师
        (二) 对教师培训与教师教育、教师进修、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发展等概念的界定
        (三) 教师培训政策与教育政策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问卷调查与访谈
        (三) 教育政策分析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论文框架与不足
        (一) 研究思路与创新
        (二) 论文框架
        (三)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的提出与实施(1978~1984)
    一、学历补偿教育与合格教师培训政策议题的提出
        (一)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期待
        (二) 农村普及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教师”
        (三) 合格教师培训政策目标的确立
    二、机构推进:农村教师合格培训的政策行动
        (一) 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恢复与重建
        (二) 师范院校订单式的定向培养
        (三) 在职学历补偿教育的形式与待遇
        (四) “地办校助”的培训模式
    三、政策成效
        (一) 造就合格教师,解决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
        (二) 成就教师进修院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三) 依托师范院校,开创了农村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四、政策问题
        (一) 农村教师培训体系的官僚化
        (二) 管理模式的过于集中
        (三) 学历补偿教育中的低水平制造
第三章 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运行(1985~1999)
    一、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政策的形成
        (一)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期待
        (二)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制定
        (三) 江苏省关于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培训的政策目标
    二、制度化推进:农村教师学历达标与提高培训的政策强化
        (一)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务聘任制度的衔接
        (二) 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制度规约
        (三) 专业认证制度:对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复查与评估
    三、从江苏省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看农村教师提高培训的政策实施
        (一) 基本功训练政策议题的提出
        (二) 制度化考核的政策制定
        (三)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动员与政策行动
        (四) 基本功大赛的政策成效
        (五) 基本功考核制度化的政策评价
    四、政策成效
        (一) 政府行为突显主体责任
        (二) 提高培训助力农村教师成长
        (三) 联合办学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四) 以评促建掀起教师进修院校建设高潮
    五、政策问题
        (一) 运动式培训对效率的过度追求
        (二) 经费不足与市场化条件下的逐利倾向
        (三) 提高培训中的能力不足与业务转向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全员培训的政策推进(2000~今)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制定
        (一) 全员培训面临城乡教师的质量差距
        (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素质农村教师的政策期待
        (三) 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农村教师全员培训
    二、工程化推进: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政策执行
        (一) 新课程师资培训:先培训,后上岗
        (二) 教师网联计划: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
        (三) “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培育“种子”教师
    三、政策成效
        (一) 政府投入与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
        (二) 师范院校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主体
        (三) 信息技术开创了农村教师网络培训新时代
    四、政策问题
        (一) 自上而下的计划管控
        (二) 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三) 远程培训工程实施的困境
第五章 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展望
    一、“以教师为本”: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定位
        (一) 农村教师培训政策价值取向的异化
        (二) 尊重农村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
        (三) 从社会本位向教师本位的立场转换
    二、市场化选择:个性化农村教师培训的政策推进
        (一) 提供多样化的政策选择和平等参与机会
        (二) 型塑正当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
        (三) 共建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三、专业自主性:改变农村教师“被”培训的惯习
        (一) 自主性与专业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二) 专业化引领农村教师发展
        (三) 基于选择性学习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6)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理论背景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1978—198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知识分子及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
        三、五十年代中后期中共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节 1978—198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背景
        一、“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
        二、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与社会关系的调整
        四、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开启
    第三节 1978—1982 年中共领导集体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三、最大限度汇聚知识分子发挥作用
    第四节 1978—198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恢复知识分子名誉和地位
        二、改善知识分子的待遇
        三、重视知识分子的培养
        四、规范知识分子的管理和使用
    第五节 1978—198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小结
        一、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问题
        二、改善知识分子待遇,构建良好信任关系
        三、服务建设需要大规模造就知识分子队伍
第二章 1983—1988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
    第一节 1983—1988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背景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二、科教领域改革全面启动
        三、改革衍生问题的全面调整
    第二节 1983—1988 年中共领导集体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一、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加大科教投入
        二、利用国外智力,扩大对外开放
        三、推进体制改革,创造知识分子作用发挥的环境
    第三节 1983—1988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
        三、推进科教体制改革
        四、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第四节 1983—1988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小结
        一、科教改革拓展知识分子作用空间
        二、反思现实困境,调整知识分子政策
        三、综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强知识分子队伍建设
第三章 1989—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
    第一节 1989—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背景
        一、平息政治风波与领导层的平稳过渡
        二、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第二节 1989—1992 年中共领导集体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一、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二、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是衡量党的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不断深化改革,全面优化环境
    第三节 1989—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
        二、高层次人才的优待、管理和使用
        三、引导知识分子的合理流动
        四、保障知识分子权益
    第四节 1989—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小结
        一、深化改革为知识分子解缚松绑
        二、以激励政策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的管理与使用
        三、推动科技立法,保障知识分子权益
第四章 从数据看 1978—1992 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一节 政策文本相关数据研究
        一、关于组织领导
        二、关于激励政策
        三、关于人才流动
    第二节 国家财政投入相关数据研究
        一、关于财政科技拨款
        二、关于国家教育支出
        三、关于文教科卫事业投入
    第三节 教科文卫事业发展相关数据研究
        一、关于教育发展
        二、关于科技发展
        三、关于文化卫生事业发展
    第四节 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相关数据研究
        一、关于知识分子变化
        二、关于知识分子的荣誉奖励
结语“尊重”知识分子的当代解读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核心概念
    四、文献述评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产生与行动
    一、政策产生
    二、政策行动
第三章 个案县情: 江苏省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
    一、L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L县的教育变迁
    三、L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行动及其成效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L县教师支教政策执行考察
    一、支教政策的执行与积极成效
    二、支教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三、支教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L县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考察
    一、L县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现状
    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政策执行及其成效
    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L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政策执行考察
    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实践
    二、L县的政策执行与积极成效
    三、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的反思与建议
    一、支持性教育政策的特征
    二、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执行路径的反思
    三、支持性教育政策县域有效执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8)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与时俱进做好机关档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高度重视
二、不断完善工作制度
三、大力推进规范化管理
四、扎实做好基础工作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基础业务工作。
五、积极拓展档案的开发利用
    1.优质高效地开展档案服务工作。
    2. 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六、坚持不懈地抓好队伍建设
    1. 与时俱进,配备配强档案队伍。
    2.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升档案队伍的综合素质。
    3. 身体力行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9)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研究对象与范围
    二、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发轫奠基时期(1949-1956)
        一、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历史基础
        二、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初步奠基
    第二节 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5)
        一、 “左”倾思想对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冲击
        二、 调整带来的转机
    第三节 停滞破坏时期(1966-1976)
        一、 “文革”对中小学教师法规的破坏
        二、 “两个估计”的炮制
    第四节 恢复改革时期(1977-1992)
        一、 拨乱反正与中小学教师法规
        二、 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师法规
    第五节 规范配套时期(1993-2000)
        一、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历史突破
        二、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规范配套
        三、 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的逐步开展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主要内容(上)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管理法规
        一、 教师资格制度
        二、 教师职务制度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法规
        一、 德育工作
        二、 智育工作
        三、 体育工作
        四、 其他工作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地位奖惩法规
        一、 政治地位
        二、 专业地位
        三、 经济地位
        四、 奖励惩罚
    第四节 中小学教师进修培训法规
        一、 培训的组织机构
        二、 培训的规模重点
        三、 培训的保障支持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主要内容(下)
    第一节 中小学校长法规
        一、 校长与管理体制
        二、 校长的岗位职责
        三、 校长的职务培训
    第二节 中小学班主任法规
        一、 班主任的法定任务
        二、 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第三节 民办教师法规
        一、 整治消化方针
        二、 同工同酬原则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制定
        一、 教师法律的制定
        二、 教师行政法规的制定
        三、 教师部门规章的制定
        四、 教师法规的清理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法规的实施
        一、 教师法规的行政适用
        二、 教师法规的司法适用
        三、 教师法规的遵守
结语
    一、 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的主要成就
    二、 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的薄弱环节
    三、 中小学教师法规建设的未来走向
附录1 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大事记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档案工作晋升省特级(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定市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定政策研究[D]. 陈蜜娜. 河北大学, 2020(08)
  •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践与对策研究[D]. 杨凌云.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我国奖励制度和荣誉档案管理研究[D]. 孔放. 南京大学, 2017(09)
  • [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以江苏为例[D]. 金礼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6]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研究[D]. 郭炜.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7]新世纪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执行考察 ——以江苏省L县为例[D]. 何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8]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与时俱进做好机关档案工作[J]. 李中标. 档案时空, 2007(08)
  • [9]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1949—2000)[D]. 涂怀京.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10]以定升级为杠杆推动档案事业全面发展[J]. 张树纯. 兰台世界, 2000(02)

标签:;  ;  ;  ;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档案工作提升为省特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