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一、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尹梦雯[1](2018)在《产纤溶酶乳酸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栓栓塞类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利用纤溶酶溶解是血栓栓塞类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而微生物是非常重要的纤溶酶来源,且具有种类多、易于培养、繁殖快,人们的提取工艺也较为成熟的优点。乳酸菌广泛存在于发酵食品中,并且大多数乳酸菌是肠道内的有益微生物。因此,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产纤溶酶的乳酸菌,并对其产生的纤溶酶进行研究,对开发预防血栓栓塞类疾病的保健食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筛选产溶纤酶的乳酸菌,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基因序列综合鉴定,以确定菌株的种属;对目的菌株进行安全性的初步评估,选取安全的菌株进行后续研究。进行菌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菌株所产的纤溶酶进行分离纯化,并对酶学性质进行研究;采用响应面的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产酶条件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经初筛、纤维蛋白平板复筛,筛选出2株溶解纤维蛋白的菌株,分别命名为HYD09和HYN06。测定两株菌的发酵上清液酶活,其分别是115.3 U/mL和107.2 U/mL。根据菌株菌体特征、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判定两株菌均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2)进行安全性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菌株HYD09和HYN06溶血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酶试验、氨基脱羧酶试验的结果均呈阴性;12种抗生素作用后,并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菌株HYD09无毒力基因检出,而菌株HYN06检出esp毒力基因。综合以上结果,初步推测菌株HYD09安全。因此,后续试验以菌株HYD09作为实验对象。生物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菌株HYD09具有一定的耐酸性,且对胆盐的耐受力较好。其发酵上清液经过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处理后,仍具有纤溶活性且酶活无明显变化。(3)将菌株HYD09的发酵上清液进行不同硫酸铵饱和度的分级沉淀试验,选取60%为最佳硫酸铵饱和度对菌株HYD09发酵上清液进行盐析。盐析后,透析除盐,经过DEAE-Sephadex A-25交换层析等手段处理得到两个蛋白峰,将两个峰的收集液经过浓缩,采用纤维蛋白平板检测得出峰Ⅱ具有纤溶活性,峰Ⅱ经过活性电泳和SDS-PAGE电泳均显示为一个条带,分子量为31.018 kDa。整个纯化过程纤溶酶的比活力从203.2U/mg提高至1889.8 U/mg,纯化倍数为9.3,回收率为19.3%。(4)对纤溶酶HYD09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7.5;抑制剂PMSF、IAM、β-巯基乙醇对该酶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抑制率分别为2.3%、3.7%、5.8%;而EDTA则可以完全抑制该酶的活性,表明该酶可能为金属蛋白酶。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试验表明,Ca2+对纤溶酶HYD09的酶活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酶活提高了12.2%,Fe2+和Ba2+对该酶的酶活力有轻微的促进作用,酶活分别提高了3%和1.8%,Zn2+对此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酶活降低了86.8%。(5)主要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对菌株HYD09产酶活力影响较大的因素,选用响应面法对菌株HYD09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后确定出产酶量最大的发酵条件为:乳糖9 g/L,酵母提取物15 g/L,接种量为2.96%,初始pH值为7.0,此条件下,产酶量可达394.74 U/mL,酶活提高了3.4倍。本研究筛选出两株产纤溶酶的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HYD09和HYN06,对菌株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初步判定菌株HYD09为安全。进一步研究菌株HYD09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对纤溶酶HYD09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从而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高洋,孙艳[2](2018)在《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豆豉纤溶酶是以传统风味食品豆豉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一种纤维蛋白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综述了豆豉纤溶酶的制备、理化性质、功能特性及应用前景。

沈畅萱,王修俊,黄珊[3](2017)在《豆豉纤溶酶等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豉纤溶酶是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中分离得到一种具有溶解血纤维蛋白作用的蛋白酶。该文对近五年以豆豉纤溶酶为代表的微生物源纤溶酶的产生菌株筛选诱变与基因克隆表达、发酵工艺优化、酶的分离纯化、纤溶酶功能研究与相关制剂及保健品的开发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当下国内外对纤溶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对其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对纤溶酶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赵易宇,刘晓兰,邓永平,江成英,郑喜群[4](2016)在《微生物源纤溶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溶栓疗法效果显着。在新型溶栓制剂的研究中,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重组纤溶酶,实现酶的高效表达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张婵,李小东,王成涛[5](2014)在《豆豉纤溶酶载纳米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豆豉纤溶酶口服生物利用度,建立了豆豉纤溶酶载纳米脂质体系统,并对其表征进行评价。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的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为(52.74±4.24)%,粒径(72.04±31.2)nm,平均Zeta电位-44.2 mV,PdI 0.237。试验结果表明: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在体外稳定性好,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释放规律,豆豉纤溶酶在12 h后释放接近完全,无突释现象。豆豉纤溶酶及载酶纳米脂质体肠吸收液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豆豉纤溶酶及其载酶纳米脂质体在小肠均有吸收,吸收后仍具有纤溶活性。纳米脂质体可有效促进豆豉纤溶酶的吸收。

张雪[6](2012)在《Bacillus aerius S-7菌株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及纤溶活性分析》文中提出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脑血栓、肺静脉栓塞、动脉血栓和缺血性休克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高达30%。近年来,溶栓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为筛选新来源的溶栓药物,另一方面为通过基因工程和单克隆抗体技术改造已有溶栓药物,其目的是降低纤溶酶的抗原性,提高其安全性及活力。多数有效的溶栓剂是从生物体内发现的,生物体是溶栓药物的主要来源,由于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具有很多优点,所以其是纤溶酶的重要来源之一,已有多种纤溶酶产生菌被分离出来,因而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从豆豉中筛选到一株纤溶酶高产菌株,命名为S-7,进行菌株鉴定并优化其最佳液体发酵条件,分离纯化S-7菌株产生的纤溶酶,研究其酶学性质及体外溶栓特性,并对其动物安全性进行了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根据菌落、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纤溶酶产生菌S-7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的Bacillus aerius形态相似、生理生化特征基本相符,再结合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同源性分析,两者同源性达到99.60%,因此,初步确定纤溶酶产生菌S-7为Bacillus aerius。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Bacillus aerius S-7进行产纤溶酶摇瓶发酵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5 g,葡萄糖5 g,豆饼粉20 g,K2HPO4·12H2O 2 g,KH2PO4·2H2O 1 g,MgSO4·7H2O 1.5 g,CaCl2·2H2O 0.5 g,NaCl 1 g,蒸馏水1000 mL,培养基初始pH值7.5,最佳发酵条件为:250 mL三角瓶装液量30 mL,接种量2%,培养温度37℃、旋转摇床转数200 r/min,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该菌产纤溶酶酶活力(相当于尿激酶)达到942.09±4.18 U/mL,比未优化前提高4.7倍。通过硫酸铵沉淀、透析以及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提取纯化Bacillus aerius S-7产生的纤溶酶,结果获得单一纤溶酶组分(S-7FE-1),表观相对分子质量为55 kDa,测得S-7FE-1N-末端10个氨基酸为ANLNGTLGGM,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S-7FE-1与已报道的其它生物来源的纤溶酶没有同源性,属于新型纤溶酶。S-7FE-1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0℃,最适反应pH为8.0,在pH4到9以及4℃到50℃之间活性稳定,Fe3+使S-7FE-1完全失活,而其他离子对其作用不明显,EDTA对S-7FE-1的活性抑制作用较大,PMSF能完全抑制其活性,表明该酶可能是含金属离子的丝氨酸蛋白酶。体外溶栓和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S-7FE-1具有良好的溶栓及抗凝作用,无溶血现象,不引起机体出血,无机体过敏反应,初步结论为S-7FE-1较为安全。

齐海萍,胡文忠,姜爱丽,田密霞[7](2012)在《豆豉纤溶酶基因在枯草杆菌中表达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介绍了豆豉纤溶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基因在宿主表达菌——枯草杆菌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刘雪[8](2011)在《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文中认为豆豉纤溶酶是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中发现的新型纤溶酶,它具有纤溶活性高,无毒副作用,半衰期长,不引起内出血等优点,因此豆豉纤溶酶无论作为抗血栓药物还是防栓保健食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价值。本论文从我国民间传统发酵豆制品中筛选出具有纤溶酶活性的产生菌菌株,并进行液体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及其纤溶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从多种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中筛选出产纤溶酶的菌株42株,通过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比较法得到其中活力最高的一株HD4,纤溶活力为613.8U/mL;通过菌落与菌体形态、生理生化试验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DNA-MAN和MAGE4软件绘制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HD4与Bacillus subtilis在同一分支,且遗传距离最短,从而确定菌株HD4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一个菌株。2.以HD4菌株为出发菌株,对其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蔗糖2%,最佳氮源为酵母膏2.5%;无机盐组分为:CaCl2 0.02% ,K2HPO4 0.3%,KH2PO4 0.3%,MgSO4·7H2O 0.07% ;发酵培养的最佳温度为37℃,最佳pH为7.5,通气量以20mL/100mL为最佳,发酵周期在48h时活力最大;在该条件下发酵粗酶液纤溶酶活性达到827.2U/mL。3.根据纳豆激酶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以HD4菌株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豆豉纤溶酶(DFE)全基因序列(1491bp),与pBluescript II KS连接为重组质粒后克隆并测序,经同源性分析发现其与纳豆激酶(NAT)的同源性最高,为99%;根据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PCR获得豆豉纤溶酶原基因的序列(1059bp)。4.将克隆的纤溶酶全基因及纤溶酶原基因分别连接到PET-27b载体上,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通过纤维蛋白板检测纤溶活性,发现纤溶酶原基因在加入葡萄糖后进行诱导,能实现分泌活性表达,发酵液纤溶活力为212.6U/mL,经SDS- PAGE确定活性蛋白的大小为28kDa;同样条件下,纤溶酶全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中不能获得表达活性,表达产物的为胞内38 kDa的包涵体蛋白。

张璇[9](2011)在《豆豉纤溶酶研究概况及进展》文中指出豆豉纤溶酶是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分离得到一种具有强烈纤溶作用丝氨酸蛋白酶。该文对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筛选与诱变、发酵工艺、酶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同时还简介豆豉纤溶酶活性测定方法和抗栓、溶栓作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孙月娥,王卫东[10](2010)在《豆豉纤溶酶的功能及应用前景》文中认为豆豉纤溶酶源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具有溶解血栓等功能,是一种可以作为潜在溶栓药物的纤维蛋白酶。对豆豉纤溶酶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为开发新型溶栓药物指明了方向。

二、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产纤溶酶乳酸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汉及缩略词对照
1 前言
    1.1 食品中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简介
    1.2 纤溶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1.2.1 纤维蛋白平板法
        1.2.2 纤维蛋白块溶解时间法
        1.2.3 发色底物法
        1.2.4 酶联免疫吸附法
        1.2.5 血清平板法
    1.3 食品中微生物源纤溶酶菌种筛选研究进展
    1.4 食品中微生物源纤溶酶酶学性质研究进展
        1.4.1 纳豆激酶(NK)酶学性质
        1.4.2 豆豉纤溶酶酶学性质
        1.4.3 其他食源性纤溶酶酶学性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
        2.1.2 菌株
        2.1.3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产纤溶酶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2.2.2 产纤溶酶乳酸菌的安全性评估
        2.2.3 菌株生物学性质研究
        2.2.4 纤溶酶的纯化
        2.2.5 纤溶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2.2.6 菌株产酶条件优化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纤溶酶乳酸菌的分离
        3.1.1 产纤溶酶乳酸菌的筛选
        3.1.2 纤溶活性的测定
        3.1.3 产纤溶酶乳酸菌的鉴定
    3.2 产纤溶酶乳酸菌的安全性评估
        3.2.1 溶血试验
        3.2.2 耐药性试验
        3.2.3 有毒代谢产物检测试验
        3.2.4 毒力基因PCR检测
    3.3 菌株HYD09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3.1 菌株HYD09生长曲线的测定
        3.3.2 菌株HYD09酸耐受试验
        3.3.3 菌株HYD09胆盐耐受试验
        3.3.4 胃肠道主要蛋白酶处理对酶活的影响
    3.4 菌株HYD09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3.4.1 菌株HYD09纤溶酶的盐析
        3.4.2 DEAE-SephadexA-25离子交换层析
        3.4.3 纤溶酶HYD09纯化效果评价
    3.5 纤溶酶HYD09酶学性质
        3.5.1 纤溶酶HYD09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3.5.2 纤溶酶HYD09最适pH的测定
        3.5.3 纤溶酶HYD09不同抑制剂对纤溶活性的抑制作用
        3.5.4 纤溶酶HYD09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性影响测定
    3.6 菌株产酶条件优化
        3.6.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HYD09产酶的影响
        3.6.2 不同碳源对菌株HYD09产酶的影响
        3.6.3 不同氮源对菌株HYD09产酶的影响
        3.6.4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HYD09产酶的影响
        3.6.5 不同装液量对菌株HYD09产酶的影响
        3.6.6 不同初始pH值对菌株HYD09产酶的影响
        3.6.7 不同培养温度对菌株HYD09产酶的影响
        3.6.8 响应面优化结果
4 讨论
    4.1 产纤溶酶乳酸菌的筛选
    4.2 菌株HYD09安全性评估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4.3 纤溶酶HYD09酶学性质研究
    4.4 菌株HYD09发酵条件优化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一、个人基本情况
    二、教育及工作经历
    三、获奖情况
    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豆豉纤溶酶的功能特性
    1.1 溶血栓特性
    1.2 抗氧化性
    1.3 降血脂特性
2 豆豉纤溶酶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菌种的筛选
    2.2 豆豉纤溶酶的发酵
    2.3 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3 豆豉纤溶酶的应用前景

(5)豆豉纤溶酶载纳米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豆豉纤溶酶分离纯化[8]
        1.2.2 载酶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1.2.3 载酶纳米脂质体包封率测定
        1.2.4 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试验
        1.2.5 豆豉纤溶酶酶活力及浓度测定
        1.2.6 外翻肠囊法
        1.2.7 豆豉纤溶酶及其纳米脂质体对血凝块的溶解作用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2.2 载酶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2.3 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表征
    2.4 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稳定性评价
    2.5 豆豉纤溶酶载酶纳米脂质体的酶活性检测
        2.5.1 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吸收液酶活性
        2.5.2 血凝块溶解评价肠渗透液的酶活性
    2.6 豆豉纤溶酶纳米脂质体的体外释放
3 结论
4 讨论

(6)Bacillus aerius S-7菌株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及纤溶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血栓性疾病概述
        1.1.1 血栓性疾病
        1.1.2 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1.1.3 血栓的形成因素
        1.1.4 血栓的形成机制
        1.1.5 血栓的溶解机制
    1.2 血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2.1 血栓性疾病的预防
        1.2.2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1.3 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
        1.3.1 抗血小板药物
        1.3.2 抗凝药物
        1.3.3 溶栓药物
    1.4 微生物源溶栓药物的现状
        1.4.1 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
        1.4.2 豆豉纤溶酶(Douchi Fibrinolytic Enzyme,DFE)
        1.4.3 其他微生物来源的溶栓药物
        1.4.4 本实验室研究微生物源纤溶药物的进展
    1.5 溶栓药物的发展前景
    1.6 立题意义
第二章 纤溶酶高产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1 材料
        2.1.1 样品
        2.1.2 缓冲液及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纤溶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2.2 纤溶酶高产菌株的分离筛选
        2.2.3 S-7 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2.4 S-7 菌株总DNA 的提取和16S rDNA 序列测定
        2.2.5 16S rDNA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绘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纤溶酶高产菌株的分离筛选
        2.3.2 S-7 菌株的菌落形态
        2.3.3 S-7 菌株的菌体形态
        2.3.4 S-7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2.3.5 S-7 菌株的16SrDNA 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树
    2.4 讨论
第三章 Bacillus aerius S-7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3.1 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3.1.3 培养基
    3.2 方法
        3.2.1 Bacillus aerius S-7 菌株液体种子培养
        3.2.2 液体发酵培养及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
        3.2.3 纤溶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尿激酶活力标准曲线
        3.3.2 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对菌株Bacillus aerius S-7 菌株产酶的影响
        3.3.3 发酵工艺条件对菌株Bacillus aerius S-7 产纤溶酶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菌株Bacillus aerius S-7 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试验试剂及仪器
        4.1.4 缓冲液及电泳储存液
    4.2 试验方法
        4.2.1 纤溶酶活力测定
        4.2.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4.2.3 菌株Bacillus aerius S-7 纤溶酶粗品的制备
        4.2.4 纤溶酶粗品S-7FE 等电点的测定
        4.2.5 DEAE-Sepharose fast flow 阴离子交换层析
        4.2.6 蛋白纯度鉴定及表观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4.2.7 转膜测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
        4.3.2 菌株Bacillus aerius S-7 纤溶酶粗品的制备
        4.3.3 纤溶酶粗品S-7FE 活性成分等电点的测定
        4.3.4 DEAE-Sepharose fast flow 阴离子交换层析
        4.3.5 SDS-PAGE 电泳检测分离组分纯度及分子量的测定
        4.3.6 转膜及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
        4.3.7 蛋白纯化方案评价
    4.4 讨论
第五章 纤溶酶S-7FE-1 组分的酶学性质及体外溶栓特性
    5.1 材料
        5.1.1 供试酶
        5.1.2 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纤溶酶活力测定
        5.2.2 豆豉纤溶酶组分S-7FE-1 的酶学性质
        5.2.3 豆豉纤溶酶组分S-7FE-1 体外溶栓、抗凝及溶血的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豆豉纤溶酶组分S-7FE-1 酶学性质
        5.3.2 豆豉纤溶酶组分S-7FE-1 体外溶栓、抗凝及溶血的研究
    5.4 讨论
第六章 纤溶酶S-7FE-1 组分的安全性研究
    6.1 材料
        6.1.1 供试酶
        6.1.2 试验动物及试剂
    6.2 方法
        6.2.1 急性毒性试验
        6.2.2 皮下出血试验
        6.2.3 过敏性试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急性毒性试验
        6.3.2 皮下出血试验
        6.3.3 过敏性试验
    6.4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致谢

(7)豆豉纤溶酶基因在枯草杆菌中表达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豆豉纤溶酶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2 表达宿主菌———枯草杆菌
3 豆豉纤溶酶在枯草杆菌中的表达
4 结语

(8)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血栓性疾病及溶栓剂
        1.1.1 血栓的形成及溶栓机制
        1.1.2 溶栓剂的研究进展
    1.2 豆豉纤溶酶研究概况
        1.2.1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
        1.2.2 豆豉纤溶酶理化性质
        1.2.3 豆豉纤溶酶溶栓机制
        1.2.4 豆豉纤溶酶基因的克隆表达
    1.3 纤溶活性的测定
        1.3.1 纤维蛋白平板法
        1.3.2 纤维蛋白块溶解时间(CLT)法
        1.3.3 四肽底物法
        1.3.4 TAME 法
        1.3.5 血清平板法
        1.3.6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3.7 聚丙烯酰胺纤维蛋白平板法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1.5 染色剂及生理生化鉴定试剂
        2.1.6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及培养
        2.1.7 冻融法提取纤维蛋白原
        2.1.8 纤溶酶活性的比较与测定
        2.1.9 菌株的保存
        2.1.10 生理生化特征测试
        2.1.11 细菌 16S rRNA 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2.1.12 16S rRNA 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分离
        2.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豆豉纤溶酶产生菌 HD4 发酵条件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培养基
        3.1.5 菌种的保存与活化
        3.1.6 菌体生长曲线的绘制
        3.1.7 培养方法
        3.1.8 纤溶酶活力的比较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长曲线
        3.2.2 发酵条件的确定
        3.2.3 培养基组成的确定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豆豉纤溶酶全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培养基
        4.1.5 豆豉纤溶酶(DFE)基因的 PCR 扩增
        4.1.6 豆豉纤溶酶基因的克隆
        4.1.7 豆豉纤溶酶(DFE)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豆豉纤溶酶基因的扩增
        4.2.2 重组克隆载体的鉴定
        4.2.3 豆豉纤溶酶全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豆豉纤溶酶基因及纤溶酶原基因的原核表达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培养基
        5.1.5 豆豉纤溶酶原(pro-DFE)基因的 PCR 扩增
        5.1.6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5.1.7 外源基因的诱导表达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豆豉纤溶酶原(pro-DFE)基因的 PCR 扩增
        5.2.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酶切分析
        5.2.3 纤溶酶全基因及纤溶酶原基因的诱导表达
        5.2.4 葡萄糖在诱导表达中的作用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豆豉纤溶酶研究概况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酶菌种筛选与诱变
2 发酵工艺
    2.1 固体发酵
    2.2 液体发酵
3 酶分离纯化与理化性质研究
    3.1 分离纯化
    3.2 理化特性
        3.2.1 酶分子量
        3.2.2 酶等电点
        3.2.3 酶活性及稳定性
4 酶分子生物学研究
5 酶活测定
6 酶抗栓、溶栓作用
    6.1 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作用方式
    6.2 体内外药效实验
7 豆豉纤溶酶应用前景

(10)豆豉纤溶酶的功能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菌株的筛选、诱变与菌种鉴定
2 发酵工艺
3 酶的纯化、分子生物学和酶学特征
    3.1 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3.2 豆豉纤溶酶的分子生物学
    3.3 豆豉纤溶酶的酶学特征
4 豆豉纤溶酶的功能
    4.1 溶栓作用及其机制
    4.2 预防高血脂
    4.3 其他功能
5 前景展望

四、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产纤溶酶乳酸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D]. 尹梦雯.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2]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J]. 高洋,孙艳. 现代食品, 2018(10)
  • [3]豆豉纤溶酶等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沈畅萱,王修俊,黄珊. 中国酿造, 2017(08)
  • [4]微生物源纤溶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进展[J]. 赵易宇,刘晓兰,邓永平,江成英,郑喜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5]豆豉纤溶酶载纳米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J]. 张婵,李小东,王成涛. 中国食品学报, 2014(07)
  • [6]Bacillus aerius S-7菌株纤溶酶的分离纯化及纤溶活性分析[D]. 张雪.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7]豆豉纤溶酶基因在枯草杆菌中表达的研究进展[J]. 齐海萍,胡文忠,姜爱丽,田密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7)
  • [8]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 刘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9]豆豉纤溶酶研究概况及进展[J]. 张璇. 粮食与油脂, 2011(05)
  • [10]豆豉纤溶酶的功能及应用前景[J]. 孙月娥,王卫东. 中国酿造, 2010(09)

标签:;  ;  ;  ;  ;  

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