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与人类》杂志 2004 年总目录

《乳品与人类》杂志 2004 年总目录

一、《乳品与人类》杂志2004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马志愤[1](2020)在《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我国人均粮食消耗量与畜产品消耗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食物结构发生了时代转型,粮食这个“主食”在食物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奶类等动物性食品的人均消费量持续增长,为适应我国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业结构需随之相应调整和转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国农业结构转型优化和发展智慧农业。“草地农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伟大转变。”奶业作为草地农业四个生产层之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衔接植物生产层和前植物生产层,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奶业在整个草地农业发展中作为“火车头”起到了关键的带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加速,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战略资源,同物质、能量一样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本研究在草地农业思想指导下,以奶业为切入点,进行草地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前期探索性研究,利用大数据采集ETL(Extract-Transform-Load)架构、大数据处理引擎Apache Flink、大数据存储和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将其部署应用在我国21个省的197个奶牛场,基于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对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构建需求和基于奶业大数据特性设计构建出了奶业大数据实时数据平台(DRTDP,Dairy Real-time Data Platform),实现了对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中各种规模牧场的生产及奶业相关数据的实时高效采集、更新和管理。2)基于奶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管理实践构建了奶牛繁殖效率、牛群健康和产奶等关键生产性能评估模型,根据应用研究所得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参数构建关键指标预警模型和奶牛生产管理分析决策模型,采用完全集成的方式将构建的模型在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进行集成,构建出了“奶牛生产性能评估—预警—决策”一体化模型。3)采用Java SE Development Kit 1.8开发环境和Apache Flink分布式大数据处理引擎开发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包含奶牛生产管理系统,基于物质流的奶牛精准饲喂管理系统,牛只智能识别管理系统,牧场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奶业大数据可视化系统。能够部署在各种集群环境,可以实现对不同规模牧场的数据进行实时、快速计算,形成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构建的综合技术。4)将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部署应用在全国21个省197个牧场,总计697403头奶牛,基于此平台系统帮助牧场建立了规范的牛群动态档案和生产管理流程,辅助牧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将一线生产人员工作效率提升23倍,牧场盈利能力提升2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5)基于草原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从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应用的197个牧场中筛选累积数据超过一年的115个牧场,总计363062头奶牛,其中203341头成母牛(包含173229头泌乳牛),157351头后备牛的关键生产性能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首次对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进行研究,得出了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参数,其中:成母牛21天怀孕率(21-Day Pregnant Risk)四分位数范围为16%21%,平均值为18.8%,中位数为18%;成母牛年死淘率(Cow Cull Rate)四分位数范围为19.4%39.7%,平均值为30.5%,中位数为30.8%;产后60天死淘率(Cull Rate by DIM≤60)四分位数范围为5.3%10.8%,平均值及中位数均为7.9%;后备牛21天怀孕率(21-Day Pregnant Risk)四分位数范围为15.5%27%,平均值为21.7%,中位数为20%;犊牛60日龄死淘率(Cull Rate by Age≤60 days)四分位数范围为4.6%19.7%,平均值为15.2%,中位数为8.2%;成母牛平均单产(Avg.Milk/Day of Mature Cow)的四分位数范围为2328.4kg,平均值为25.4kg,中位数为25.1kg;泌乳牛平均单产(Avg.Milk/Day of Milking Cow)的四分位数范围为27.232.4kg,平均值为30kg,中位数为30kg。本研究在草地农业框架下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奶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应用研究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的评估体系和标准,为我国奶牛场生产管理以及奶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生态奶业研究以及植物生产层和动物生产层界面耦合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

吴氏燕娥(NGO THI YEN NGA)[2](2015)在《越南乳业股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增强体质的需求不断提高,促进了乳业适时而生和迅速发展。然而,越南的总体生产能力和消费观念仍较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此环境不太有利于乳品行业发展。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的市场营销知识来促进乳品行业的发展和改善乳业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本研究就此内容来探讨和找出正确方向。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越南乳业股份公司(VINAMILK),内容主要着重该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4P理论来实施市场营销战略,以便让公司变得强大和飞速发展。明白对企业来讲,正确的运用4P市场营销原则就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多方面上很好地运用和结合4P理论的前提下,则企业才能有飞跃的发展。本论文以VINAMILK的市场营销策略及实施过程作为探讨对象, 进行比较详细的描述并加以分析,阐述了该公司在产品、分配渠道、推销互动、价格等方面上如何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及实施,与此同时对越南乳品企业阐明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对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想要了解越南乳业市场的外企来说,本论文可以作为一份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的文献。

梁雪红[3](2015)在《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研究 ——以我国奶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以等价交换为核心原则的市场经济对传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当经济体制脱嵌于整个社会关系时,便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如社会诚信失范现象的遍及。其中,企业的失信现象尤为突出,体现在合同违约、商业欺诈、产品质量失信、恶意骗逃拖欠贷款税费、资本市场违规操作等各个方面。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企业的失信行为使得企业自身、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和声誉受损,社会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正常的交易规则被破坏、良善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被驱逐、社会稳定被撼动,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企业诚信对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诚信如何实现也成了多方面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我国乳品企业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方法,以我国奶业四大优势产区(大城市郊区、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北京、内蒙、河北、陕西4个省市中的9个乳品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明企业诚信的实现路径:其一,诚信是道德还是制度的问题;其二,制度干预的必要性;其三,制度干预在乳品企业发展中的体现:其四,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的关系。文章首先探讨了企业的本质以及企业本质决定下企业的诚信选择,继而从理论层面探讨和假设了制度干预与企业诚信选择之间的关系,包括制度干预对诚信选择的影响路径、诚信选择对制度干预实践效果的影响作用两个方面,最后以我国乳品企业为例,对三聚氰胺事件前后我国的相关制度体系和乳品企业诚信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本研究得出:首先,对“诚信是道德还是制度”探讨的回答。按照诺斯对制度的定义和分类,制度是一种社会和行为规则,包含了人为设计的、有意识建立起来诸如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正式制度;也包含了自发演进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如意识形态、价值信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笼统说来,道德是制度的一种形态,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而“诚信是道德还是制度”这一问题真正的讨论价值在于,实现诚信的有效路径到底应该是制度约束还是道德自觉。诚信是一个富含了个人德性、经济关系、期待利益、人际互动等多种内容的丰富的概念,是包含了道德内容的行为规则,因而,诚信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道德自觉所倡导的、受道德情绪影响的意志自由,更依赖于一系列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的约束。其次,诚信的实现需要市场规则之外的其他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本身也包含了一系列规则,但完美的市场机制是基于完全竞争和人的工具理性的假设,即,市场可以通过自身的价格机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且人们在所有活动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遵循的原则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标准是能否更加有效的实现既定目标,并且使得成本的承担符合自身的预期,至于其行为是否会损毁他人与社会整体利益并不在其考虑范畴。这种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从根本上忽略了市场的外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同时也违背了实质合理性,也就是社会价值对此类活动的认可与判断。因而,在市场机制之外,诚信需要另外的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的干预才可能得以实现。但是,强调正式制度并非是对非正式制度的否认,相反,非正式制度包含的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正式制度价值的支撑。最后,企业诚信选择与制度干预之间的关系。按照企业本质理论的阐述,无论是经济学中认为企业是具有生产属性和交易属性的经济组织、是一系列包含企业内部要素所有者间的契约及与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契约的联接,还是法学研究中将企业视为一个具有独立利益的权利主体,其中都隐含着企业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企业成立是为了减少市场价格机制的使用成本、企业具有独立的财产利益和意思能力这三种涵义。因此,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有着主观策略的选择能力,即,企业的诚信选择能力。在此前提下,一方面,制度干预通过制度目标与企业目标和诚信目标的竞合、增加企业的守信收益、加重企业的失信与惩罚成本等路径影响着企业的诚信选择;另一方面,企业的诚信选择对制度干预的实践效果又反过来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包括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对主体的理性期待、诚信要求以及失信引发的制度实践目标的偏离。2008年的三聚氰胺乳制品污染就是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低效的一类代表性事件。为了保障我国乳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聚氰胺前后的制度从法律法规、政策、契约以及行业规章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制度的变化,在引导着企业的诚信选择由原来的理性失信成为理性守信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事实论证了干预与企业的诚信选择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影响。尽管本文认为制度是诚信的实现路径,但文章结尾也讨论了制度因市场、科技等外部因素与主体本身的内部因素等导致的局限性,并指出,由于这种局限性的存在,我国乳品安全领域内企业的诚信仍然存在着新的风险。

权聪娜[4](2014)在《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文中指出乳制品在膳食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居民乳制品消费信心受到重创。众多学者关注了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分析和指导。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是要实现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科学监测评价,以理论分析为指导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研究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乳制品质量安全特性和博弈论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内容方面,在全面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监测指标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客观评价,使用定性监测指标对难以定量化却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在监管内容方面,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以及文献研究了解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方式,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具体监管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建立定量和定性监测指标体系。以系统论为指导,运用PEST分析法和HACCP分析法分别对外部和内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理论监测指标体系。依据重要性原则、定量化原则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选取17个定量指标,构建定量指标体系。遵循可行性和敏感性两个原则选取5个定性指标并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构建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实证研究。基于定量指标体系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及预警。采用5等级评价法,为17个定量指标确定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各指标历年数据对其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使用线性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各指标权重大小将定量指标分为关键指标、一般指标和次要指标。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2002-2008年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状态,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家加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2009-2010年上升到基本安全水平,2011-2012年达到较安全水平。利用指数平滑法和趋势外推法的10种模型拟合定量监测指标的样本数据,选择最优拟合曲线,进行单指标预警。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13年和2014年的综合状态进行预警,研究表明2013年和2014年均处于较安全状态。定性指标评价及预警。通过分析二级指标的安全状态,对5个定性指标进行评价,并对各指标未来状态进行预警。预计我国监管体系完善水平和兽医制度建设水平处于较安全的水平;奶牛养殖将面临更高的疫病风险;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将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案例研究。基于定量指标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与预警研究。分析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历年数据对17个定量指标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基本走势与全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基本一致。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查找现有市场机制本身和监管中的不足,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为指导,设计政府、企业自身、媒体和消费者四个监管主体。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提升消费者的监督能力。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一定创新:在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17个定量风险评价指标,针对对乳制品质量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定性因素确定定性指标,构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乳制品质量安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风险评价及预警实证研究。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轩福华[5](2013)在《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显着。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过度保护生态环境也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中采用适当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适度的活动强度,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重点。连环湖流域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结合区,流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本文以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协同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室内实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连环湖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连环湖沉积污染的特征,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赋权法对沉积污染和人类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在阐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探讨了二者的耦合过程。以期为相关经济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管理、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本研究对促进连环湖流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的分布及变化表明,连环湖沉积物粒度组成整体较粗,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主要受到砂含量的影响,而磁性矿物主要受到粗粉砂含量的控制。粒度和磁化率在年代序列上的变化除了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与人类活动特征也较为吻合。(2)沉积物重金属元素与粒度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连环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粒度效应”较为明显。重金属元素间的相关分析反映,重金属的来源较复杂,除了来自流域母质的风化侵蚀外,受人类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污染也较为明显。Li元素矫正后的重金属元素在年代序列上的分布特征表明,连环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除了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外,和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有较高的相关性。(3)沉积物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及营养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TOC在沉积过程中同时受到湖泊有机生产力、有机物质输入量、以及沉积物粒度的多重影响,TOC和TN可能有相似的来源,TN和TP可能来源不同。营养元素在年代序列上的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具有较为相似的规律。(4)沉积物中有机氯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分析表明,DDTs和HCHs是有机氯农药主要的污染物,且环境中有新的HCH污染物和工业DDT进入;多环芳烃以高环PAHs为主,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石油泄露污染,而且多环芳烃在沉积过程中受到TOC含量的影响。(5)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与相关沉积指标的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显示,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特征与对应时段沉积指标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相关性,表明湖泊在沉积过程中会受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6)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的耦合过程显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07年,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沉积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耦合作用不断增强,协调状态不断改善,环境-经济系统整体朝着有序方向发展。

方益昉[6](2012)在《生命科技政治特征分析和案例比较研究 ——以黄禹锡事件为轴心》文中研究指明作者从单向研究科技的进步,到多维关注科技的失衡,从而开始逐步聚焦导致生命科学技术扩张异化的历史与现实案例,以及构成这些案例的相关背景因素,近年来逐步将科技畸化的阐述和讨论,作为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本文聚焦当下生命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试图建立以政治元素为重点的科学技术历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①作者研究生命科技异化的目的,无非希望生命科学技术回归本义,让生命科学技术一如既往地成为人类个体和谐生存,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因素之一。本文关注的科学政治研究和写作,是基于生命科学技术的角度逐步拓展的。这种有关科学政治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应该也是可以在科学技术史的其他研究领域中,重复尝试和反复验证的。上述思考与研究,始于2005年下半叶爆发的韩国黄禹锡干细胞生物技术事件。为此,本文就以该事件为轴心,辅以中外科技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发生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展开比较研究和平行分析。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课题缘起、案例选择、立论假设、方法结构、概念界定、目的意义、研究背景以及创新特色。本文的研究特色在于,围绕韩国的黄禹锡事件,通过生物医学专业视角跟踪和剖析了该事件发生以来数年间不断披露和出现的细节,平行分析了决定黄禹锡科学研究成果影响力的其他关键因子。本文主要将发生在中国近代与当代社会的生物医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案例,比对黄禹锡事件,致力于发掘现实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值得警示的因素。本文目前主要关注影响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六项关键因素,逐章细化分析:本文第2章讨论科学伦理遭遇国家利益时的历史尴尬,即意识形态往往任意突破科学伦理的底线。通过剖析国家主义在韩国科学巨星黄禹锡腾空与陨落中的表现特征,分析了中国近代科研史上的创举,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过程中国家主义对科研的影响。此事并非孤例,上世纪50-60年代,李森科主义和遗传学理论在中国遭遇,成为生物学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历史现象。将生命绑架于技术的案例,二次大战中的曼哈顿计划是先例,即将核子技术偏离治病救人的核医学的轨道,转向摧毁生灵的核武器研发。上述案例的共性是,普遍存在违背科学共同体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突出了政治需要、政治正确、违背科学精神、引入军事思维等国家主义的表征。在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下,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伦理规范全部让位于国家利益,最终干扰着科学进程的纯洁,阻碍着生命科学的健康发展。历史表明,政权维护中不惜将生命科学拿来陪绑,这样一味崇尚国家利益至上,往往会将科学技术研究导向歧路,生命科技最终也会导致对生态的伤害。第3章主要回顾近5年中的干细胞克隆生物科技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2005年以后,黄禹锡中断干细胞克隆研究,但世界主要干细胞和克隆技术实验中心继续探究,对黄禹锡所有工作成就加以复核与认定,肯定了其在无性繁殖或孤雌繁殖的研究方向上,为干细胞克隆领域获得长足进取提供了依据。于是,生命话语的重心,再次转移到了西方学术共同体,东西方争夺学术话语权的波澜风起云涌。一方面,黄禹锡事件之后,西方获得丰盛的生物克隆和干细胞成果,直至合成生物学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生命。另一方面,就在西方抓住机遇全线突破的同时,东方特别是中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领域,却倒退至原始竞争阶段,某些骨干企业与技术人员不惜劫持生物技术,频频暴露出滥用技术与概念、危及生命健康的群体性丑闻。中国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伦理和道德危机集中爆发,直接危害着世界1/5人口的健康与未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来自东西方技术精英再度携手合谋,左右转基因主粮的东进战略。在第4章中,文章不仅将黄禹锡事件中的主要角色黄禹锡个人,还将其他相关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内精英人士的个性特征和所作所为,作为研究重点。同时,作者继续比较了曼哈顿计划中成功反击法西斯的精英共同理念,近代中国生命科学历史事件中,形形色色专业精英人士在阶级斗争年代以来的学术操守,有科技精英自动畸化,沦为行政工具;有科技学术被动畸化,成为外交工具;也有与奸商为伍,出卖灵魂与技术的个体。当下,生物科学技术正在成为政治巨鳄控制政权的玩物,转基因主粮种植的政治博弈中,隐现国际巨鳄的背影,居然有人熟视无睹。文章化繁为简,引证一位中学生的论文,旨在戳破类似皇帝新衣的转基因主粮包装。科学技术由人类发明和利用,研究科学技术首先依赖于从事研究的人类本质,或曰科学精英素质。关键科研人员的关键素质和研究背景,对核心科学技术的发明与维护,对核心专利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对于社会效益可以产生不容忽视的结局。个人的社会属性,愈来愈作用于科技项目。当代历史表明,科学工作者个体无法摆脱政治纠葛的现实困境。在中国生命科学技术领域,更要有针对性地重新呼唤学者的公共意识、独立意志和敬畏精神。第5章解析韩国卢武玄政府为了扶持黄禹锡团队,在人力、财力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大开绿灯的细节。但政府在黄禹锡遭受学术争议后,极力利用公权力,力图在第一时间摆脱与黄的瓜葛。至今,韩国政府的举国力挺模式,一直获得中国科技部的极力赏识,类似的政府行为在中国农业部运作转基因主粮市场化过程中集中体现,摆明了政府角色与利益集团的柔性联系。公权在生命科学中的位置相当微妙,美国利用宗教敬畏,试图制衡公权机构在生命科技上的过度出位。目前伦理框架下,到位的公权有助约束民间科学狂人冲撞生命科技伦理底线的危机事件。在我国,芸芸众生满怀善良与感恩之心,习惯将国家与政府概念合二为一,为此,必须明晰概念,国家是一种象征,政府则由一批代表人物集合而成,是行使公权的利益集团,不管他们声称代表国家利益、民众利益、还是其他利益,总之是有着明确利益导向的实体。政府的作为与政府的行政目标,最终有其政治目的,征收巨额税收是其中之一,托词包括维系国家机器的运转能力。学者需要看清政府在科学技术中的角色与目的,即他们坚定的利益诉求。第6章重点讨论资本对于科技发展的现实意义。人类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光游牧在农业社会,产生了生物技术历史上的童贞交流与人文牧歌,无欲无求,延绵生灵。公权与资本尚未崛起之时,技术与产品传播全球,养育人类。遇到全球航海契机,一面带来技术与产品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控制和征服。封建时代利用生物技术,比如中国的茶叶技术与产品,可以统治约束异族,但是中国从来没有过度利用这项先进武器。西方最后操起生物技术武器,大打经济战略,鸦片贸易就是西方击溃中国的技术亮器之一,烟草紧随其后,至今遗患中国。新世纪以来,西方的资本与技术结合,不仅在中国、韩国等东方国家的技术领域,同时也在与其相关的金融资本领域展开全面防线与围剿,韩国黄禹锡事件与中国的股市新宠海普瑞,以及外资操控下越来越多中国张略农产品等,先扬后抑,笼罩在西方战略的阴影下。资本市场上生物技术产业的波动,与国际资本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化和资本化上的作为,不仅是新兴的高技术博弈领域,也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新天地。生物技术和产品的战略规划布局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同步关联,为新世纪资本寻求技术中的利润,铺垫了逻辑依据。今日西方继续施展掌握生物技术控制力量的决心,启示我们不能轻视转基因主粮技术与产品背后的政治力量。资本与政治的天然联系,在现代生命科技中具有历史性的同盟关系。第7章讨论了黄禹锡事件中媒体报道及其产生的效果,这一结论的获得,部分是通过统计分析主要网络媒体的海量报道数据,了解了东西方媒体报道中的系统性倾向,揭示了大众文化与科技传媒的关系。在科技媒体报道诠释生命科学技术主题及其文化外延中,要求自律负责的媒体主动提升科技素质与职业道德,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公众科学文化提升的目的,共同抵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负面误导。近年来,我国媒体做出大量的“洪氏人人百岁”报道,“张氏绿豆治病”报道,“马氏独创治病”和“李氏道家养生”报道等等,大众媒体在涉及生命话语时,不断表现失常。我们主张科学传媒的专业精神与现实意义,重视它对公众生命话语把握的导向作用。为此,不仅需要鼓励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正面作用,也要警惕一旦出现媒体运作泛滥,将对生命健康的产生无穷威胁。合理运用信息化时代媒体技术,是生命科技话语掌控,及其影响力施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最后一章概括了四项研究结论:1.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实验中隔离净化培养出来的尤物。2.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至少与意识形态、话语竞争、学者操守、政府作为、资本野心和文化传媒等外界因子具备互动联系。3.现代生命科学的良性发展环境与健康运用背景,取决于上述外部因子的综合平衡。4.生命科学政治研究项目,着力揭示与探讨涉及上述研究因子的平衡艺术。最后,基于目前的初步研究,文末也强调了未来的研究重点有待深化,制定了预计的研究框架,即从单一因子的科学相关元素分析,开始侧重二元复合因子分析。

付宝森[7](2011)在《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乳制品安全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国频发的重大乳制品安全事件,更使乳制品安全问题成为关注度较高的社会问题。乳制品有着不同于其他食品的个性特征,即从饲料、饲养、原奶、收购、生产加工、交通运输、消费市场、餐桌等一系列环节都可能潜在着对乳制品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整个产业链很长,涉及到的市场主体较多,不同市场主体对利益诉求的目的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也有所不同。为了尽可能地消除潜在威胁,营造一个既安全、可信度又高的乳制品市场环境,增加人们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本文重点运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经济学理论,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博弈等方法,对乳制品安全规制市场失灵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乳制品安全规制体制和体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乳制品安全规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文章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乳制品安全规制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的梳理,以探求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创新。第三章乳制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理论。首先提出乳制品安全规制市场失灵的几个问题;其次对乳制品安全规制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指出影响乳制品安全规制绩效的因素;再次构建了乳制品安全规制的模型,对乳制品安全规制市场主体进行博弈行为分析,得出各市场主体在利益诉求上的合理阈值,为政府规制提供参考。第四章介绍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发展的历史沿革,介绍了目前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问题成因,为提出乳制品安全规制政策和措施打好基础。第五章主要通过对某些发达国家乳制品安全规制的比较分析,其中既分析了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多部门制乳制品安全规制的特点,又分析了以欧盟为代表的单一机构规制模式,同时也对韩国、澳大利亚和荷兰的乳制品安全规制情况进行研究,为完善中国的乳制品安全规制提供借鉴。第六章主要从规制体制和规制体系两个方面,对中国的乳制品安全规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郝晓燕[8](2011)在《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文中指出我国乳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产业链条长,部门关联效益显着,利益相关主体依存度高的产业经济系统。这个产业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关系到乳品企业和奶农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广大乳业投资者的利益,更关系到广大乳品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近年来,乳业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影响到整个乳业的正常运行,乳业的产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首先梳理了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继而分析了我国乳业的发展阶段;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乳业的产业安全分析范式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产业经济学视角的乳业安全研究框架(S-L-O-R);基于该理论框架,全文先从产业经济理论的四个方面:产业结构、布局、组织、规制作了单因素分析,继而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了多因素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前文分析的结果提出维护乳业产业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乳业研究和产业安全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总结,这一部分体现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研究基础。(2)第二部分从乳业产业发展的概况出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分析了产业周期与产业转移对我国乳业产业安全影响的机理,第三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3)第三部分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设计了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理论分析范式(第四章),继而分别从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的隐患机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4)第四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乳业安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九章),即对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大因素的综合分析,为政策建议部分提供实证依据。(5)第五部分基于前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果提出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十章)。文章的主要研究发现:(1)产业安全与产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对于处于幼稚和衰退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和衰退产业的转移,而对于处在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而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阶段,其产业规制处于亟待完善阶段。(2)产业安全的结构因素存在安全隐患,表现为:奶源生产的不稳定性已经成为乳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技术进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产业劳动密集程度显着上升,乳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畜牧业、饲料加工、乳业机械加工制造、批发零售业等这些后向关联产业发展滞后,也会影响乳业的稳定发展;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单一,受乳品企业营销影响较大;我国乳品进口的结构与国内消费结构不匹配,乳品进口的快速增长对我国乳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3)产业安全布局因素的隐患表现为:一方面我国乳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出现均等化现象;另一方面我国乳业发展存在空间的波动性。(4)产业安全组织因素的隐患表现为:我国乳业产业组织模式在保障奶农利益方面还存在改进的余地,保障奶农的利益已经成为稳定乳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乳制品加工环节的SCP分析表明乳业整体绩效较好,但在规模绩效和产权绩效方面已经存在产业安全隐患,外资企业的绩效高于国内乳品企业。(5)产业安全的规制因素分析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安全监管的机构体系、政策法律体系、技术标准与安全控制体系在内的政府规制体系。但是该体系在运行中存在机构职能交叉重合、产业政策尚未成熟等现实问题,集中表现为政府对乳业的安全规制存在严重失灵。(6)产业安全因素的综合分析表明,从空间的维度考虑,我国区域安全隐患因子主要有奶源因子、规模因子、消费水平因子、获利因子、资源禀赋因子、成长因子、后向关联产业因子、前向关联产业因子。从时间维度考虑,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影响乳业安全最显着的变量是政策变量,该结果表明维护乳业安全政府责无旁贷。基于以上研究,文章主要的创新点有:(1)文章首次尝试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广义理论分析范式(S-L-O-R),从产业结构、布局、组织、规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乳业产业安全的内外因素,并对四个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该研究视角同很多学者强调外资与外贸等外部威胁因素来考察产业安全的研究观点有所区别。(2)文章运用龚柏兹拟合曲线分析法和计算判断法对我国乳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进行了识别,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发展阶段,这与以往学者定性描述乳业的发展阶段有所区别;基于此判断,文章指出乳业受所处生命周期的影响,其安全隐患存在动态性,分析了我国乳业安全面临的共性和特性因素。(3)文章构建了包含技术进步因素的乳业增长模型,运用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法,测度了技术进步对我国乳业发展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明显上升,说明乳业的稳定发展已经日益影响到我国就业问题,而乳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乳业的产业安全。(4)文章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2007)的基础流量数据,对乳业进行了产业关联分析,从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测度产业安全问题引发的乳业与其关联部门间的风险波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后向关联产业部门的发展滞后会成为乳业安全的重要隐患。

胡卫中[9](2010)在《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国内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国内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实证研究结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开展讨论。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消费者食品购买决策的风险认知、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消费者信息需求、消费者信任与风险认知之间的关系、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信任及食品厂商信任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采用控制实验方法,就信息内容、信息源信任、信息偏向、知识水平、初始态度等因素对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效果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国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及其形成机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食品购买决策风险认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消费者的食品购买决策风险认知具有相似的组成结构。其次,消费者夸大与忽视食品安全风险的现象同时存在,对同一食品安全问题还可能存在认知矛盾。第三,国内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由严重后果与无能为力两类因素决定,国内外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由完全不同的因素决定,两者存在性质上的差异。第四,本文研究结果支持联想论者的观点,即消费者信任与风险认知都由消费者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的更一般态度决定,信任与风险认知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关系。第五,消费者信任能够影响正面信息的沟通效果,只有信任度水平超过一定界限的信息源发布的信息,才能有效降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但信息源信任对负面信息的沟通效果不产生显着影响。第六,负面偏向与极端偏向同时影响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效果,负面偏向受极端偏向的制约,但初始知识水平不影响食品安全风险沟通效果。第七,证实偏向不存在,反而可能存在反证实偏现象。第八,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及食品厂商的信任,受该组织实际行为的影响较大,受组织本身的特征的影响小。第九,低风险认知消费者信任厂商主导信息,高风险认知者信任个人主导信息及中性信息源。本文实证研究结论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提出了补充和修正意见,对政府的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及厂商基于食品安全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都具有现实政策意义。

李新[10](2010)在《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乳品与人类》杂志2004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品与人类》杂志2004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食物结构的时代转型
        1.1.2 我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
        1.1.3 我国农业结构转型与优化
        1.1.4 农业结构转型与发展智慧农业的政策支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助力我国农业结构转型
        1.2.2 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对我国奶业发展的支撑
    1.3 理论依据
        1.3.1 草地农业的多维结构
        1.3.2 大数据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1.4 研究方案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草地农业信息维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库建设
    2.1 奶业大数据实时数据平台架构设计
    2.2 大数据实时处理框架和引擎
    2.3 奶业大数据平台数据库构建与表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模型构建
    3.1 评估模型构建
        3.1.1 奶牛繁殖效率评估模型
        3.1.2 奶牛健康评估模型
        3.1.3 奶牛产奶性能评估模型
    3.2 决策模型构建
    3.3 预警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开发
    4.1 奶业大数据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4.2 奶业大数据平台设计目标
    4.3 平台系统设计与开发
        4.3.1 开发环境的选择与搭建
        4.3.2 奶牛生产管理系统
        4.3.3 奶牛精准饲喂管理系统
        4.3.4 牛只智能识别管理移动端应用
        4.3.5 牧场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
        4.3.6 奶业大数据可视化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部署及应用
    5.1 奶业大数据平台在我国牧场的部署实施
    5.2 奶业大数据平台在我国牧场的应用概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奶业大数据平台应用研究
    6.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6.2 研究方法
    6.3 我国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1 成母牛繁育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2 健康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3 后备牛繁育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4 犊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5 产奶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3.6 不同CSCS类型牧场奶牛关键生产性能现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体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总体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越南乳业股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意义及方法
    1.3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2.1 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
    2.2 STP营销理论
    2.3 4P营销组合理论
第三章 越南乳业股份公司市场营销现状
    3.1 公司发展历程
    3.2 公司经营基本特点
    3.3 公司市场营销主要特征
第四章 越南乳业股份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2 内部环境分析
    4.3 SWOT分析
第五章 越南乳业股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设计
    5.1 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目标
    5.2 公司市场营销策略
第六章 越南乳业股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建议
    6.1 集中资源以培养核心竞争力
    6.2 建立高级人才储备与培养机制
    6.3 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研究 ——以我国奶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诚信研究的理论借鉴
    1.4 研究设计
第二章 企业的本质和诚信选择
    2.1 企业的本质
    2.2 企业诚信的选择策略
    2.3 制度干预的必要性
第三章 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假设
    3.1 制度干预对诚信选择的影响路径
    3.2 诚信选择对制度干预实践效果的影响作用
    3.3 研究假设
第四章 我国乳品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诚信危机
    4.1 我国乳品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4.2 我国乳品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及其关联方式的演进
    4.3 利益分配结构与诚信危机
第五章 三聚氰胺时期的制度体系对乳品企业诚信选择的影响
    5.1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制度因素
    5.2 原有制度体系下我国乳品企业的诚信选择
    5.3 企业的诚信选择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后三聚氰胺时期制度干预对乳品企业诚信选择的影响
    6.1 三聚氰胺事件后相关制度体系的变化
    6.2 制度变化对企业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的影响
    6.3 企业诚信选择策略的变化
第七章 乳品企业诚信选择对制度实践的作用
    7.1 守信与制度目标的实现
    7.2 违信与制度的目标偏离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
    8.2 制度干预的局限性
    8.3 制度干预下新的诚信风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食品安全经济学特性研究
        1.2.2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1.2.3 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研究
        1.2.4 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研究
        1.2.5 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2.2 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
        2.2.1 食物安全内涵的发展
        2.2.2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2.2.3 HACCP 管理体系
        2.2.4 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2.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
        2.2.6 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预警
    2.3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特性
        2.3.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品质特性
        2.3.2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2.4 博弈论
        2.4.1 “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模型
        2.4.2 信号博弈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监测指标构建
    3.1 乳制品质量安全危害分析
        3.1.1 生物性危害
        3.1.2 化学性危害
        3.1.3 物理性危害
    3.2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3.2.1 阶段性
        3.2.2 隐蔽性
        3.2.3 变动性
        3.2.4 危害的不可逆性
        3.2.5 影响的外部性
    3.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3.1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3.3.2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3.4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理论指标体系设计
        3.4.1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4.2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意义
        3.4.3 理论指标体系的选取
    3.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用指标体系设计
        3.5.1 定量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5.2 定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定量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4.1 定量指标的评价
        4.1.1 评价和预警周期的选择
        4.1.2 单指标评价方法
        4.1.3 指标分析及评价
        4.1.4 各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4.2.1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4.2.2 赋权方法的选择
        4.2.3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2.4 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4.3 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4.3.1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4.3.2 单指标趋势预测
        4.3.3 质量安全预警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定性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5.1 定性指标的评价
        5.1.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评价
        5.1.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评价
        5.1.3 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评价
        5.1.4 奶牛疫病评价
        5.1.5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评价
        5.1.6 各定性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5.2 基于定性指标的风险预警
        5.2.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预警
        5.2.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预警
        5.2.3 奶牛疫病预警
        5.2.4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预警
    5.3 本章小结
6 案例与实证研究: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及预警
    6.1 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6.1.1 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6.1.2 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6.1.3 乳制品消费现状
    6.2 单指标评价
        6.2.1 定量指标体系
        6.2.2 指标评价
    6.3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6.4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6.4.1 单指标趋势预测
        6.4.2 单指标预警
        6.4.3 综合指标预警
    6.5 本章小结
7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7.1 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7.1.1 奶牛养殖业现状
        7.1.2 乳制品加工业现状
        7.1.3 乳制品销售现状
        7.1.4 乳制品消费现状
        7.1.5 乳制品进出口现状
    7.2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7.2.1 管理体系现状
        7.2.2 相关法律法规现状
        7.2.3 相关标准现状
        7.2.4 认证认可体系现状
        7.2.5 检验检测体系
        7.2.6 信息服务体系现状
    7.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2 生鲜乳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3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
    7.4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
        7.4.1 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制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7.4.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存在的问题
    7.5 本章小结
8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8.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分析
        8.1.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8.1.2 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8.1.3 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8.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
        8.2.1 预防性原则
        8.2.2 风险分析原则
        8.2.3 透明性原则
    8.3 监管主体
        8.3.1 政府监管
        8.3.2 企业自我监管
        8.3.3 媒体监督
        8.3.4 消费者监督
    8.4 本章小结
9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9.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9.1.1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9.1.2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9.1.3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9.1.4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9.1.5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9.1.6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
    9.2 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
        9.2.1 规范奶牛养殖场兽药使用
        9.2.2 继续推进奶牛适度规模化养殖
        9.2.3 提升奶农合作社的实力,矫正生鲜乳定价权的过度倾斜
        9.2.4 大力发展奶牛循环经济养殖模式,保障奶业可持续发展
    9.3 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9.3.1 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乳制品加工业长期发展
        9.3.2 推广 HACCP 体系,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9.4 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
    9.5 提高消费者监督能力
        9.5.1 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风险交流
        9.5.2 激励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信息
        9.5.3 加强媒体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
        1.4.1 生态经济学理论
        1.4.2 协同理论
        1.4.3 循环经济理论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目标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1.7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位置及范围
        2.1.2 气候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水源及引水工程
        2.1.6 连环湖水体化学性质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湖泊环境问题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实验方法
        3.2.1 频率磁化率
        3.2.2 粒度
        3.2.3 营养元素
        3.2.4 重金属元素总量
        3.2.5 有机氯
        3.2.6 多环芳烃
        3.2.7 年代测定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特征
    4.1 沉积物粒度变化特征
        4.1.1 沉积物粒度组成
        4.1.2 沉积物粒度变化
    4.2 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特征
        4.2.1 沉积物磁化率的相关性
        4.2.2 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参数的相关性
        4.2.3 沉积物磁化率变化
    4.3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4.3.1 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
        4.3.2 沉积物重金属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
        4.3.3 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判别
        4.3.4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过程
    4.4 沉积物营养元素变化特征
        4.4.1 TOC、TN、TP的分布特征
        4.4.2 TOC与TN的相关分析
        4.4.3 TP与TN的相关分析
        4.4.4 TOC、TN、TP与粒度的相关分析
        4.4.5 沉积物营养元素变化
    4.5 沉积物有机氯污染特征
        4.5.1 沉积物有机氯污染物的组成与污染过程
        4.5.2 沉积物有机氯污染物来源
        4.5.3 OCPs与TOC、Mz的相关分析
    4.6 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4.6.1 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
        4.6.2 沉积物中PAHs来源
        4.6.3 PAHs与TOC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类经济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5.1 人类经济活动与沉积环境相互作用机理
    5.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5.2.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历史
        5.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规律
        5.2.3 社会经济因素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5.2.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5.3 农业生产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5.3.1 农业活动发展历史
        5.3.2 农业活动指标与沉积污染指标相关分析
        5.3.3 农业生产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5.4 工业生产活动及交通运输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5.4.1 工业发展历史
        5.4.2 交通运输业发展
        5.4.3 工业生产及交通运输指标与沉积污染指标相关分析
        5.4.4 工业及交通运输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6章 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的耦合关系
    6.1 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综合评价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2 评价方法
        6.1.3 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综合评价
        6.1.4 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分湖泡评价
        6.1.5 连环湖流域人类经济活动综合评价
    6.2 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的耦合关系
        6.2.1 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概念
        6.2.2 耦合度和协调度的计算方法
        6.2.3 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耦合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生命科技政治特征分析和案例比较研究 ——以黄禹锡事件为轴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方法与学术背景
    1.1 课题缘起与案例选择
    1.2 立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1.3 概念界定与论文结构
    1.4 研究目的与创新意义
    1.5 科学政治学研究背景
第2章 科学伦理遭遇国家利益:意识形态至上任意突破科学底线
    2.1 黄禹锡崛起过程中蕴涵国家主义特征
        2.1.1 从高高举起到轻轻放下
        2.1.2 GDP曲线上的一个拐点
        2.1.3 黄禹锡事件并非孤立的科学史案例
    2.2 从化学合成胰岛素案例看国家主义特征
        2.2.1 兵团决战挤破急功近利的科研泡沫
        2.2.2 回归科学共同体研究范式收获成果
        2.2.3 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拒绝诺贝尔情结
        2.2.4 政治意识指导科研模式完全失败
    2.3 遗传学理论也要服从革命需要
        2.3.1 生物学概念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2.3.2 李森科学说挑动国家政治利益
        2.3.3 遗传学终究只是权争的牺牲品
    2.4 曼哈顿计划中的国家主义特征
        2.4.1 放射医学:核子技术的理想归宿
        2.4.2 原子弹:曼哈顿计划毁灭了生灵
    2.5 我国生命科技史上的国家主义:衰落还是兴起
第3章 西方的进展与东方的失衡:后黄禹锡时代生命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3.1 聚焦“孤雌繁殖”:黄禹锡启发了干细胞学术思路
    3.2 二年突破三项干细胞研究纪录的西方学术圈奇迹
    3.3 后黄禹锡时代的干细胞与克隆技术研究成果总汇
    3.4 合成生物学引领人类科技制造首例人造生命雏形
    3.5 缺乏科技敬畏的中国社会技术开发危及生命健康
        3.5.1 粗放型的添加剂技术泛滥在危害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领域
        3.5.2 专业监管缺位下引进的新技术意外加剧了食品安全危机
        3.5.3 技术与资本的内外勾结主导了转基因主粮种植逐利中原
第4章 人格操守影响科学伦理:解读生命科学事件中的精英作为
    4.1 黄禹锡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与行为操守
    4.2 曼哈顿计划的成功与反法西斯精英的共同理念
    4.3 近代中国生命科学历史事件中的形形色色专业人士
        4.3.1 科学精英的内在人格与学术多元
        4.3.2 阶级斗争年代中的学术精英操守
        4.3.3 科技精英自动畸化沦为行政工具
        4.3.4 科技学术被动畸化成为外交工具
        4.3.5 与奸商为伍出卖灵魂与技术的个体
    4.4 生物科学技术成为政治巨鳄控制政权的玩物
    4.5 转基因主粮种植的政治博弈中隐现国际巨鳄的背影
    4.6 高中生凭借基础知识关注着转基因粮食的十大疑问
    4.7 生命科学工作者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敬畏言行
第5章 崛起的冲动依托权力的本能:解析生命科学背后的政府作为
    5.1 紧握政府无形之手数年造就黄禹锡“大师”
    5.2 韩国政府力挺模式获得中国科技部极力赏识
    5.3 生命科学中的宗教敬畏得以制衡美国公权机构
    5.4 美国通过制度设计提升科学技术去政治化的水准
    5.5 利用公权约束民间科学狂人冲撞生命科技伦理底线
    5.6 转基因主粮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角色与利益集团诉求
    5.7 巨额税收是维系国家机器运转能力的主要来源
第6章 资本的欲望:千年生物技术产品史中资本的逐利生存战略
    6.1 光环下的韩国生物医药资本市场集体亢奋
    6.2 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国际资本追逐暴利野心
    6.3 横扫国际生物制品市场的千年资本逐利历史
        6.3.1 国际资本高盛公司捧杀中国企业海普瑞
        6.3.2 外资操控下的农产品制造潜伏隐性危机
        6.3.3 生物技术历史上的童贞交流与人文牧歌
        6.3.4 资本左右下的茶叶生理性依赖成为战略武器
第7章 多媒体时代的话语角力:科学精神与公民素养的平衡
    7.1 黄禹锡事件中的大众媒体角色
        7.1.1 事件发端阶段
        7.1.2 事件发酵阶段
        7.1.3 事件高潮阶段
        7.1.4 事件后续阶段
    7.2 媒体对于生命科技新闻热点选择性关注的统计分析
    7.3 解构MBC商业电视台的从业行为
    7.4 科学文化与传媒在韩国当代生命科技中的作用
    7.5 理性报道生命事件可以引导正面社会效应
    7.6 政府与媒体沟通处于失灵阶段的生命科技应用现况
    7.7 大众媒体急需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以适应科技时代
    7.8 科学传媒的专业精神与现实意义
第8章 总结
附表:黄禹锡事件时间表
附表:2005 年 12 月-2011 年 6 月间黄禹锡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7)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乳制品安全规制的经济学分析
    3.1 乳制品安全规制的理论依据
    3.2 乳制品安全规制各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3.3 乳制品安全规制中的三方博弈行为分析
第4章 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4.1 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的现状
    4.2 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问题的主要成因
第5章 主要发达国家乳制品安全规制比较与经验借鉴
    5.1 日本的乳制品安全规制
    5.2 美国的乳制品安全规制
    5.3 欧盟的乳制品安全规制
    5.4 发达国家乳制品安全规制的比较
第6章 完善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的对策分析
    6.1 积极探索乳制品安全规制体制新模式
    6.2 丰富和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功能,提高行业自我规制能力
    6.3 加强和普及乳制品安全教育,提高责任意识
    6.4 实行严格的乳制品安全进入规制
    6.5 加快完善中国乳制品安全法规体系
    6.6 完善和构建中国乳制品安全标准体系
    6.7 建立和完善乳制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6.8 构建中国乳制品安全预警体系
    6.9 加强乳制品安全信息规制
    6.10 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1.2.1 乳业相关研究
        1.2.2 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分类
        2.1.2 产业安全的定义与种类
        2.1.3 产业安全的特征
    2.2 产业安全的理论体系
        2.2.1 产业安全思想的理论溯源
        2.2.2 产业安全思想的总结
        2.2.3 产业安全理论的进展
    2.3 主要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
        2.3.1 发达国家
        2.3.2 发展中国家
    2.4 本章小结
3 乳业的发展阶段与空间转移
    3.1 中国乳业发展概况
        3.1.1 上游奶源
        3.1.2 中游乳制品加工
        3.1.3 乳品外贸
    3.2 中国乳业的产业周期
        3.2.1 产业生命周期的含义与各阶段特征
        3.2.2 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指标与方法
        3.2.3 中国乳业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
        3.2.4 产业周期与产业安全的关系
    3.3 乳业的扩张与产业转移
        3.3.1 世界乳业发展概况
        3.3.2 产业转移现状
        3.3.3 产业转移与产业安全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产业安全的研究框架设计
    4.1 乳业产业安全问题的提出
        4.1.1 乳业产业安全的相关概念
        4.1.2 乳业安全的现状
    4.2 乳业产业安全理论框架的构建
        4.2.1 分析范式——产业经济学视角
        4.2.2 理论模型
        4.2.3 产业安全因素评价体系
    4.3 本章小结
5 产业安全的结构因素分析
    5.1 供给因素
        5.1.1 乳业内部结构
        5.1.2 乳业的产业关联结构
    5.2 需求因素
        5.2.1 内部需求
        5.2.2 外部需求
    5.3 本章小结
6 产业安全的布局因素分析
    6.1 中国乳业的区域分布
        6.1.1 影响产业分布的一般因素
        6.1.2 影响我国乳业区域分布的因素
    6.2 中国乳业产业布局的安全因素分析
        6.2.1 研究现状
        6.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2.3 中国乳品制造业空间差异性的测算
        6.2.4 计算结果与启示
    6.3 本章小结
7 产业安全的组织因素分析
    7.1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7.1.1 基本概念
        7.1.2 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与发展
    7.2 SCP 范式的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组织因素分析
        7.2.1 我国乳业的产业组织模式
        7.2.2 原奶环节
        7.2.3 乳制品加工环节
    7.3 本章小结
8 产业安全的政府规制因素分析
    8.1 中国乳业政策及其法律法规的演变
        8.1.1 乳业主要政策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
        8.1.2 中国乳业主要政策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涉及的领域
    8.2 中国乳业安全的规制现状
        8.2.1 安全监管的机构体系
        8.2.2 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
        8.2.3 我国乳品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8.3 中国乳业安全规制的效果
    8.4 国外主要乳业政策及其安全监管体系
        8.4.1 主要发达国家的乳业政策及其安全监管体系
        8.4.2 主要发展中国家的乳业政策及其安全监管体系
    8.5 本章小结
9 产业安全隐患的综合分析
    9.1 产业安全隐患的因素识别——空间维度
        9.1.1 研究方法
        9.1.2 数据来源
        9.1.3 分析过程
        9.1.4 计算结果与启示
    9.2 产业安全隐患多因素分析——时间维度
        9.2.1 模型设定
        9.2.2 分析过程
        9.2.3 计算结果与启示
    9.3 本章小结
10 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10.1 产业结构方面
        10.1.1 存在的问题
        10.1.2 政策建议
    10.2 产业布局方面
        10.2.1 存在的问题
        10.2.2 政策建议
    10.3 产业组织方面
        10.3.1 存在的问题
        10.3.2 政策建议
    10.4 产业规制方面
        10.4.1 存在的问题
        10.4.2 政策建议
    10.5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观点
    二、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范围与目标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学术价值
    1.6 研究局限及展望
2 文献回顾
    2.1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
        2.1.1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内涵
        2.1.2 风险认知的度量
        2.1.3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决定
        2.1.4 不同消费者风险认知差异
        2.1.5 简要评述
    2.2 消费者信任与风险认知
        2.2.1 信任的内涵
        2.2.2 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
        2.2.3 信任与风险认知
        2.2.4 简要评述
    2.3 风险沟通与风险认知
        2.3.1 消费者的信息源信任
        2.3.2 对风险沟通效果的争论
        2.3.3 简要评述
    2.4 风险认知与消费者行为
    2.5 以往研究总结及本研究构思
        2.5.1 以往研究总结
        2.5.2 本文研究构思
3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3.1 消费者食品购买决策的风险认知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决定因素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数据分析
        3.3.4 讨论
        3.3.5 小结
4 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实证研究
    4.1 信息内容对沟通效果影响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信息偏向对沟通效果的影响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2.4 讨论
        4.2.5 小结
    4.3 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需求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数据分析
        4.3.4 讨论
        4.3.5 小结
5 信任与风险认知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机构信任与风险认知的关系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信息源信任与风险沟通效果
        5.2.1 研究目的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2.4 讨论
        5.2.5 小结
    5.3 消费者机构信任的影响因素
        5.3.1 研究目的
        5.3.2 研究方法
        5.3.3 数据分析
        5.3.4 讨论
        5.3.5 小结
    5.4 消费者食品厂商信任的影响因素
        5.4.1 研究目的
        5.4.2 研究方法
        5.4.3 数据分析
        5.4.4 讨论
        5.4.5 小结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6.1 主要结论
        6.1.1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
        6.1.2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形成机制
        6.1.3 消费者信任及信息需求
    6.2 政策含义
        6.2.1 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
        6.2.2 对食品厂商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消费者猪肉购买风险认知调查
    附录2:居民食品安全心理调查
    附录3:食品安全管理及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调查
    附录4:消费者对乳品企业的信任调查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0)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概况与家畜饲养管理经验
        一、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古代在家畜饲喂方面的主要技术
        三、中国古代家畜饲喂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影响了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二、国外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被引介到中国
        三、中国传统饲养方式的延续与面临的危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三、动物营养学日益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相关科研机构的建立
        二、相关教育机构的建立
        三、相关学会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相关学术着作与刊物
        一、相关刊物的刊行
        二、相关书籍的出版
    第三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先驱人物及其贡献
        一、陈宰均先生—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二、王栋先生—通研植物动物生产的畜牧大家
        三、许振英先生—为祖国工作六十年的动物营养科学先驱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和成果
        一、动物营养及营养生理研究
        二、科学饲养方式与传统习惯饲养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三、国内各种常见廉价饲料的畜禽肥育效果研究
        四、不同饲料饲用效能比较及替代试验研究
        五、中外不同品种家畜比较饲养试验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1978年以前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学会组织
        二、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学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的独立设置
        三、畜牧教育资源的调整重组和动物营养专业的设置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重要书刊的出版和刊行
        一、动物营养学重要书籍的出版
        二、动物营养学相关刊物的刊行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人才队伍
        一、成名于此时的几位主要动物营养学大家
        二、几支重要的动物营养学研究队伍
    第四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一、1949~1978年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三、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第四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第一节 中国落后的畜牧业亟待改进
        一、中国畜牧业落后情形日显
        二、国外先进动物营养科技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动物营养学发展
        一、国家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
        二、科技投入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发展空间拓展
        一、粮食有余和畜牧业的大发展
        二、饲料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急需动物营养学的跟进
    第四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业的影响
        一、动物营养科学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
        二、动物营养科学直接影响着饲料工业的发展
    第五节 动物营养科学在改善人民膳食的同时影响着农业结构
        一、动物营养科学为提高人民的膳食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第六节 动物营养科学与畜牧业污染
        一、现代化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二、动物营养在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上的作用
第五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
        一、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二、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动物营养相关问题及需求
        一、缓解饲料资源紧缺需要动物营养学发挥作用
        二、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动物营养学方法加以调控
        三、改善畜产品品质依赖动物营养新技术新产品
        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动物营养研究改变传统观念
    第三节 未来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趋势
        一、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扩展与目标思路的调整转变
        二、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三、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与实践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乳品与人类》杂志2004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草地农业视角下的奶业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研究[D]. 马志愤. 兰州大学, 2020(01)
  • [2]越南乳业股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吴氏燕娥(NGO THI YEN NGA). 南京大学, 2015(02)
  • [3]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研究 ——以我国奶业为例[D]. 梁雪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4]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D]. 权聪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5]连环湖流域沉积污染与人类经济活动的耦合关系研究[D]. 轩福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7)
  • [6]生命科技政治特征分析和案例比较研究 ——以黄禹锡事件为轴心[D]. 方益昉.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1)
  • [7]中国乳制品安全规制研究[D]. 付宝森. 辽宁大学, 2011(01)
  • [8]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D]. 郝晓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9]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D]. 胡卫中. 浙江大学, 2010(07)
  • [10]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D]. 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乳品与人类》杂志 2004 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