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机械技术创新潜力巨大

工程建设机械技术创新潜力巨大

一、工程建设机械技术创新大有可为(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本刊编辑部[2](2021)在《庆建党百年 展特种担当——来自特种加工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文中提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展示特种加工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与《电加工与模具》编辑部近期分别对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部分特种加工界前辈及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采访,回顾特种加工发展历程、展望特种加工未来发展,分享他们在特种加工领域的科研心得,弘扬在党的领导下老一辈专家学者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和展示当代科学家们自立自强、勇于担当、创新发展的风采,激励新一辈年轻科技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李春憬[3](2020)在《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文中提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我国践行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民主形式之一。公民公平参与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动力。在我国的协商民主中,公民的公平参与是“短板”。从协商渠道而言,在我国的七大协商民主渠道中,与公民主体直接相关的是基层协商,在其他六渠道中,公民的参与感较低。从协商民主的运行过程来看,公民在发起协商、参与协商过程、影响协商结果等方面,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处于弱势地位。从协商能力来看,公民主体之间,公民与其他主体之间,协商能力差异明显,协商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公民在协商民主中的参与,成为一种“在场的缺席”。相对于政党、政府、政协、人大、人民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而言,公民如何公平地参与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国的协商民主是有根、有源、有生命力的,马恩列关于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提供了理论资源。马恩列关于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的思想,奠定了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向;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为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实践提供了借鉴。我国的协商民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协商民主的渠道、形式、制度不断完善,基本上满足了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的诉求,保障了人民民主。公民主体的协商意识不断增强,协商能力不断提升,在协商民主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参与效能感越来越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主体而言,公民主体在协商民主中的不公平参与问题越来越凸显。公民参与渠道的有限性、参与机会的不公平、参与资源的不均等、参与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的公平参与。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不公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复杂性下的共识困境,协商民主制度供给的不足,公民理性协商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公民协商能力不足,造成了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存在不公平现象。对于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来说,实现公民的公平参与需要回归公民本身,从公民主体出发,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公民政治社会参与的基础,公民参与意识的养成,有助于激发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公民践行主人翁地位的需求;培养公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激发公民主动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政治义务意识,激发公民理性参与协商民主的需求;培养公民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促使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成为一种自觉。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加强公民的协商能力建设,主要是提高公民的赋理协商能力、协商沟通能力、利益表达能力、偏好转换能力、组织联盟能力等。完善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渠道建设,健全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将公民纳入政党协商、政府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中,支持和鼓励公民通过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协商民主,实现公民参与的组织化;发展作为公民公平参与主场的基层协商民主,发展作为公民公平参与新场域的网络协商民主。增加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共享制度、公益代表人制度、协商监督制度、协商跟踪制度、协商回应制度、协商评估制度等。优化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打造包容联动发展的经济环境、构建权威与民主平衡的政治环境、构建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营造崇尚宽容妥协的文化环境、构建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环境。加强党对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领导,发展政党依规协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协商水平。总之,我们要使公民公平参与协商民主成为一种常态,使之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模式、一种生活。

周子建[4](2020)在《A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重管轻建是可预期的长期趋势,这对于行业内属于创业型中小企业的A水利设计公司而言,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市场规模在缩小,行业竞争在加剧,洗牌已在所难免。全过程咨询文件的出台、招投标法的修改,以及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全行业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意味着过去的游戏规则和竞争对手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A水利设计公司体量较小,人才、资金和技术储备相对不足。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如何积极应对变化,如何强化现有核心竞争力并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并制定适应环境变化的竞争战略,对A水利设计公司意义重大。本文以A水利设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在介绍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和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得出了水利勘察设计行业仍处于大有可为、天地广阔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投资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诸多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的结论。通过内部环境分析,理清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发现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工具,进行了企业战略定位和选择,确定了企业更适宜采用聚焦战略,通过聚焦于区域,提供区域市场差异化,形成区域竞争的相对竞争优势。将A公司的竞争优势定位于快速响应和提供优质的中小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提出了近期行动方案和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为A水利设计公司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竞争战略。因目前学术界对水利设计院和中小型设计院的竞争战略研究较少,本文除了对A水利设计公司的竞争战略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之外,对行业内其他水利设计院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本研究所确定的竞争战略,对行业外的中小设计院也提供了一定的战略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冀[5](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指出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高智伟[6](2020)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A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电梯使用率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跃居首位,中国市场中活跃着几百个大中小电梯品牌,带动了巨大的电梯产量和市场竞争。对于电梯企业而言,如何高质量发展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如何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稳固企业发展,已成为众多国内外电梯企业改革创新的新难题。本文以A企业为案例,进行电梯企业营销环境与市场分析。A企业以民营企业起步,经历合资并购重组,一步步发展成为实力民族品牌。A企业始终将“只为安全到达”作为品牌核心价值,将为创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强大的电梯品牌和企业作为不屑奋斗的美好愿景。文章深入探究A企业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发展情况,基于A企业现存的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的高质量品牌营销策略。首先,从企业背景到内部营销环境再到外部宏观、微观环境,充分利用SWOT、五力模型、PEST等营销分析理论工具作为辅助,深刻分析探究当前A企业存在的品牌营销策略偏传统化、分支机构能力良莠不齐、售后维保服务保障不力等高质量发展阻碍;A企业面临外企品牌抢占市场、供应链企业成长、相关企业扩张经营范围等外部威胁和主要竞争。这些阻碍与竞争威胁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倒逼企业为高质量发展寻找新出路。然后,通过阐述品牌营销策略的意义和对高质量企业发展的影响,引出本课题研究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由品牌营销策略选择与定位的概念为指导,准确把握理论概念,为A电梯企业品牌再定位树立正确方向;以STP理论为基础,明确电梯市场细分、选定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依据市场经济新常态与国家政策导向导致的细分市场新分布,有效的制定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品牌再定位;对品牌传播策略提出优化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介提高传播质量、对品牌销售策略提出广告促销、事件行销和通路策略的三维高质量全覆盖销售模式、对品牌管理策略提出强化品牌意识与完善管理机构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方案。最后,针对营销过程中对于品牌传播形式传统、品牌销售客户信息管理缺失、品牌分支机构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良莠不齐等品牌营销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措施,全方面覆盖高质量发展战略:1.以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塑造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形象。高质量发展要解放思维,紧跟科技前沿,重点打造精品产品、明星工程,提升产品高质量发展竞争力;2.以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接轨高质量发展的品牌价值。驱使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发展要明确定位,把握政策导向红利带来的细分市场变化趋势,稳固销售渠道;强化分支机构代理销售模式提供的品牌营销能力,拓宽销售渠道;顺应全球化市场需求搭建的多元合作平台,开放销售布局。3.以完善市场供需关系,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传播。通过创新的广告传播形式,走访调研市场客户特点和广告传播效果,建立合作客户备忘录,提升战略合作全天候,促进完善市场供需关系。

邵宇[7](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从新时代的特征与要求出发,对话语内容、形式、载体等要素进行改造与革新,以便更好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培养其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话语实践活动,具有需求引领性、时代适应性、生活实践性等主要特征,具备辩护、沟通、塑造等主要功能。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其蕴底气、涵时气、接地气,以回答好历史之间、时代之间、学生之间。新时代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其指明了前行方向,话语领域全球扩展为其拓宽了发展思路,网络媒体飞速发展为其打破了时空界限。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已取得了话语主体转变交往模式、话语内容扎根中国土壤、话语形式注重专题教育、话语载体拓宽传播渠道等主要成果,但也存在着话语主体沟通匮乏、话语内容适应性欠缺、话语形式吸引力不足、话语载体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为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坚持方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理论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教育者塑造可亲可敬的话语形象、学生增强话语主体自觉、共同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等途径不断加强话语主体间的沟通,通过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吸收国外话语优秀成果、回归生活世界等途径不断丰富话语内容,通过完善教材话语、提升口头话语表达技巧、善用网络话语等途径不断更新话语形式,通过网络载体加强联动、课堂载体同向同行、校园文化载体彰显特色等途径不断增强话语载体传播实效,协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春天。

李小兰[8](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工作,并针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研究这些重要论述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问题所阐发的一系列经典论述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探究这些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厘清相关论述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期为我们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讲话精神,进而开展更符合时代特点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一共由三大部分构成,分为五章展开具体论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选择本论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该项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2章,该部分主要分析了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陈述了国际形势大调整背景下西方思潮趁机冲击我国青年思想领域的事实,分析了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与青年教育的关系。同时追溯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的看法、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成才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立志成长的观点,论证了这些观点对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论述的理论支撑作用。第三部分为文章的第3章和第4章,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主要对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探究了这一系列论述的内容;其次根据习总书记青年教育讲话的内容探究了这些论述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最后阐述了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论述的特征及现实意义。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第5章,本章立足实际探讨了新时代落实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思想的路径,提出通过发挥各级党团委的领导作用、整合各级学校的教育资源、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等手段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提高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王丹[9](2020)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对外教育援助始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近三十年的发展史表明,坚持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真诚相待、平等互利是保证援助效果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维系双方友谊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二战后,大批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但碍于“冷战”的影响,无法专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我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有着相同的命运。基于此,我国积极开展对外援助活动。教育援助作为对外援助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保持受援国后续强劲的发展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对受援国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援助,具体包括接收外国留学生并为其提供奖学金、援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资料、派遣援外专家及教师、在华培训受援国的教师以及实习生等等,为受援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本研究以1949-1978年间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我国在这一时期所实施的对外教育援助进行分析与讨论,重点关注对外教育援助的史实及其历史影响,对这一时期的对外教育援助做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与论述,并借以反思并总结三十年间对外教育援助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而为当前的对外教育援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方向。除绪论外,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这一时期的对外教育援助划分为三个重大时期,主要划分依据是国际国内背景,以政治因素为重,分别是对外教育援助的起步阶段(1949-1956)、对外教育援助发展阶段(1956-1966)、对外教育援助的受挫阶段(1966-1978)。这三个具体的阶段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援外措施有着独特的援外特征。二是对这一时期对外教育援助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发现接收外国留学生是最为常见且规模最大的对外教育援助形式,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留学生管理体系;援建学校较少但对于受援国而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派遣援外教师历史悠久、选拔严格,为受援国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实习生及短期培训工培训时间短,对于急缺建设人才的受援国来说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三是纵观这一时期整体的对外教育援助状况,得出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四个显着特征:援助政策逐步完善、特色鲜明;援助对象以邻国为主,广泛争取;援助理念不干涉他国内政;援助形式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最后,对全文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影响及现实启示,同时也是对我国对外教育援助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的反思。认为对外教育援助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援助双方的实际情况,实现援助效果最大化,并将对外教育援助放在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框架下进行研究。

叶善青[10](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二、工程建设机械技术创新大有可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建设机械技术创新大有可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内涵和特征
        一、协商民主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三、协商民主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公民参与的内涵和形式
        一、公民参与的内涵
        二、公民参与的形式
    第三节 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的内涵
        一、公民公平参与
        二、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
第二章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 马恩列的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协商及公民公平参与思想
        二、列宁关于公民公平参与国家管理的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理论
        一、协商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二、充分保障公民协商主体的地位
        三、重视协商民主的多层次发展
        四、注重引导公民进行广泛的政治社会参与
    第三节 我国传统的协商及民众参与思想
        一、民本思想体现着民众参与的主体价值观
        二、和合思想体现着求同存异的协商理念
        三、中庸思想体现着执两用中的协商方法
    第四节 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论
        一、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前提条件是政治平等
        二、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理想状态是理性协商
        三、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基本保障是制度设计
        四、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重要载体是协商场域
        五、关于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形式的理论研究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发展历程
        一、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建设及民众参与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参与
        三、改革开放后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
        四、新时代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新发展
    第二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基本经验
        一、社会协商是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主要形态
        二、重视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的利益引导和需求引导
        三、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是公民公平参与的保障
        四、拓展公民的公共生活场域是公民公平参与的关键
第四章 当前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参与渠道的有限性
        二、公民参与机会的不公平
        三、公民参与资源的不均等
        四、公民参与能力参差不齐
    第二节 我国协商民主中公民参与不公平的原因
        一、社会复杂性带来的共识困境
        二、协商民主相关制度供给不足
        三、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缺失
        四、公民协商能力不足
第五章 推进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提升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能力素质
        一、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
        三、加强公民的协商能力建设
    第二节 完善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渠道建设
        一、健全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化渠道
        二、基层协商民主是公民公平参与的主场
        三、网络协商民主是公民公平参与的新渠道
    第三节 增加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供给
        一、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制度需求
        二、加强基于公民公平参与需求的制度建构
    第四节 优化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环境建设
        一、打造包容联动发展的经济环境
        二、构建权威与民主平衡的政治环境
        三、构建相对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
        四、营造崇尚宽容妥协的文化环境
        五、构建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环境
    第五节 加强党对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领导
        一、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二、党的领导是协商民主中公民公平参与的根本保证
        三、提高党领导协商民主的能力和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A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古典战略思想
        1.2.2 现代企业战略思想
        1.2.3 企业战略分析工具与模型
        1.2.4 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行业与市场环境分析
        2.2.1 行业基本情况
        2.2.2 市场及需求情况分析
        2.2.3 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2.2.4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2.3.1 基本介绍
        2.3.2 竞争情况比较分析
    2.4 行业内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2.4.1 政策扶持和客户满意
        2.4.2 雄厚的技术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2.4.3 体制灵活,优质服务赢得市场
    2.5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A水利设计公司简介
        3.1.1 A水利设计公司基本情况
        3.1.2 A水利设计公司经营理念
        3.1.3 A水利设计公司的成绩
        3.1.4 A水利设计公司的不足
    3.2 企业资源分析
        3.2.1 物理资源分析
        3.2.2 财务资源分析
        3.2.3 人力资源分析
        3.2.4 关系资源分析
        3.2.5 供应链资源分析
        3.2.6 资质资源分析
    3.3 企业能力分析
        3.3.1 项目管理能力分析
        3.3.2 质量管理能力分析
        3.3.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3.3.4 信息化管理能力分析
        3.3.5 财务管理能力分析
        3.3.6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3.3.7 资源整合能力分析
    3.4 核心竞争力分析
    3.5 企业内部优势与劣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战略的制定
    4.1 SWOT分析和可能的战略选择
        4.1.1 SO战略
        4.1.2 WO战略
        4.1.3 ST战略
        4.1.4 WT战略
        4.1.5 战略预案的组合
    4.2 企业的宗旨
    4.3 战略目标
    4.4 战略选择
        4.4.1 目标市场选择
        4.4.2 市场定位
        4.4.3 竞争优势定位
        4.4.4 区域定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实施和保障
    5.1 战略实施的原则与步骤
        5.1.1 战略实施的原则
        5.1.2 战略实施步骤
        5.1.3 近期行动方案
    5.2 战略保障措施
        5.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5.2.2 鼓励形成科技创新氛围
        5.2.3 围绕客户为中心,全员经营开拓市场
        5.2.4 建设以奋斗者为中心的人才资源体系
        5.2.5 强化财务支持
        5.2.6 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
        5.2.7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高质量发展视域下A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质量视域下电梯企业营销环境与市场分析
    2.1 A电梯企业简介
    2.2 A电梯企业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2.2.1 A电梯企业品牌定位分析
        2.2.2 A电梯企业SWOT分析
    2.3 高质量视域下电梯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2.3.1 政治环境分析
        2.3.2 经济环境分析
        2.3.3 社会环境分析
        2.3.4 科技环境分析
    2.4 高质量视域下电梯企业外部微观环境分析
        2.4.1 产品主要竞争者
        2.4.2 潜在加入竞争者
        2.4.3 供应商
        2.4.4 购买者
        2.4.5 替代品及相关威胁
第三章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品牌定位与营销策略
    3.1 品牌营销策略的综述与思路
        3.1.1 品牌营销策略的定义
        3.1.2 品牌营销策略的意义
        3.1.3 品牌营销策略的思路
    3.2 高质量发展的品牌营销策略再定位
        3.2.1 电梯市场细分
        3.2.2 目标市场选择
        3.2.3 确定市场定位
    3.3 高质量发展的品牌营销策略
        3.3.1 品牌传播
        3.3.2 品牌销售
        3.3.3 品牌管理
第四章 A电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营销措施
    4.1 塑造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形象
        4.1.1 实施精品打造工程
        4.1.2 扩展产品深度组合
    4.2 接轨高质量发展的品牌价值
    4.3 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传播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评论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概述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内涵厘定
        (一) 话语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三)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基本要素
        (一) 话语主体
        (二) 话语内容
        (三) 话语形式
        (四) 话语载体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特征
        (一) 需求引领性
        (二) 时代适应性
        (三) 生活实践性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功能
        (一) 辩护功能
        (二) 沟通功能
        (三) 塑造功能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语言观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话语理念
    二、国外相关话语理论
        (一)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二)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三) 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
        (四) 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现实境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时代要求与机遇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时代要求
        1.蕴底气: 回答好历史之问
        2.涵时气: 回答好时代之问
        3.接地气: 回答好学生之问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时代机遇
        1.指明前行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拓宽发展思路:话语领域全球扩展
        3.突破时空界限:网络媒体飞速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实践审视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主要成果
        1.话语主体转变交往模式
        2.话语内容扎根中国土壤
        3.话语形式注重专题教育
        4.话语载体拓宽传播渠道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问题省思
        1.话语主体间沟通匮乏
        2.话语内容适应性欠缺
        3.话语形式吸引力不足
        4.话语载体实效性不强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路径构建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方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 坚持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 坚持理论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 话语主体加强沟通
        1.教育者塑造可亲可信的话语形象
        2.学生增强话语主体自觉
        3.话语主体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
        (二) 话语内容博采众长
        1.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2.吸收国外话语优秀成果
        3.回归生活世界
        (三) 话语形式与时俱进
        1.完善教材话语
        2.提升口头话语表达技巧
        3.善用网络话语
        (四) 话语载体纵深拓展
        1.网络载体加强联动
        2.课堂载体同向同行
        3.校园文化载体彰显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国际背景
        2.1.2 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国内背景
    2.2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青年培育的思想开创了理论先河
        2.2.2 中国共产党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相关主张奠定了思想基础
        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青年立志成才观夯实了文化底蕴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内容和逻辑
    3.1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
        3.1.1 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3.1.2 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
        3.1.3 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问题
    3.2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逻辑结构
        3.2.1 逻辑起点:肯定青年学生“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3.2.2 逻辑中点:青年学生需要补充什么样的“钙”
        3.2.3 逻辑重点: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3.2.4 逻辑终点:砥砺青年学生“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特征和意义
    4.1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特征
        4.1.1 思想内容具有继承性
        4.1.2 语言表述极富创造性
        4.1.3 理论要求体现实践性
    4.2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意义
        4.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内涵
        4.2.2 为各级学校“理直气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思路指导
        4.2.3 为广大青年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5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论述精神的实施路径
    5.1 发挥党团委领导作用引领青年学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5.1.1 各级党委要“充分信任、热情关心、严格要求青年”
        5.1.2 共青团要带头“联系青年”做青年学生的榜样
    5.2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
        5.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5.2.2 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拓宽环境的育人功能
    5.3 调动青年学生主观能动性养成学生自我实现的良好习惯
        5.3.1 改进教育方式唤醒学生学习先进理论的主体意识
        5.3.2 改善引导方法激发学生实现青春梦想的自觉能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概念界定
    (四) 文献综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演变
    (一) 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起步(1949-1956)
    (二) 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发展(1956-1966)
    (三) 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受挫与复苏(1966-1978)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主要形式
    (一) 接收外国留学生
    (二) 对外援建学校
    (三) 派遣援外专家、教师
    (四) 短期培训及实习生
三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基本特点
    (一) 援助政策:逐步完善、特色鲜明
    (二) 援助对象:邻国为主、广泛争取
    (三) 援助理念:独立自主、不干涉内政
    (四) 援助方式: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四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影响及启示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影响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工程建设机械技术创新大有可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庆建党百年 展特种担当——来自特种加工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心声[J]. 本刊编辑部. 电加工与模具, 2021(03)
  • [3]我国协商民主中的公民公平参与研究[D]. 李春憬. 山东大学, 2020(08)
  • [4]A水利设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周子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高质量发展视域下A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高智伟. 山西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D]. 邵宇. 扬州大学, 2020(05)
  • [8]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研究[D]. 李小兰. 吉林大学, 2020(08)
  • [9]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历史研究(1949-1978)[D]. 王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工程建设机械技术创新潜力巨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