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发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计划与剂量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解平[1](2020)在《基于三维残差与U-Net混合网络的调强放疗自动计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调强放射治疗是目前国内外最主要的放疗技术之一,但其计划设计的优化参数众多,不同计划设计者之间由于经验、技巧以及时间等差异导致治疗计划质量差别较大,严重地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目前主要采用“基于经验的放射治疗”(Knowledge Based Radiotherapy,KBRT)提高调强放疗计划质量和效率,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该方法常使用手动方式提取解剖结构的几何特征,过程繁琐且特征提取不够全面,导致剂量预测不够精确;其次,预测的剂量通常为一维的DVH或零维剂量点参数,不能精确地反应三维剂量分布;最后,该方法通常仅预测剂量分布,并未进一步地实现放疗计划的自动设计。本博士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实现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自动优化设计。研究任务包括:(1)调强放疗计划三维剂量分布的精确预测: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疗数据库中选取高质量的调强放疗计划,包括直肠癌IMRT和鼻咽癌VMAT计划,构建三维残差与U-Net混合网络自动地提取三维解剖结构中多尺度、多层次特征实现精确的剂量分布预测;(2)基于预测剂量的调强放疗计划自动优化设计:构建基于体素预测剂量约束的二次函数优化模型,将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s)的单个体素作为优化对象,采用直接子野优化技术实现调强放疗计划的自动优化设计;最终将自动计划的相关模块集成到中国科大自主研发的治疗计划系统DeepPlan上解决其临床应用问题。采用临床上常用的剂量指标评估剂量预测的精确性;使用剂量及物理参数指标评估自动计划的质量。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剂量预测的精确性 对于直肠癌IMRT,体素剂量的平均预测偏差是(-1.45±5.79)%~(1.58±3.37)%,平均绝对预测偏差是(2.63±3.16)%~(5.19±4.78)%;所有病例各等剂量面的Dice相似性系数均在0.90以上,平均Dice系数达到0.92以上,特别是20Gy以下其Dice系数达到0.95以上;除膀胱的Dmean以外,其他所有的DVH剂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鼻咽癌VMAT,体素剂量的平均预测偏差为(-2.63±5.72)%~(2.76±5.22)%,平均绝对预测偏差为(2.76±2.90)%~(7.1 1±7.11)%;57Gy以下和66Gy以上所有等剂量面的Dice相似性系数均在0.90以上;所有计划靶体积和OARs的DVH剂量学参数差异较小,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自动计划结果 直肠癌IMRT自动计划的三维剂量分布在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等层面上约35Gy剂量的热点区均小于原临床计划;绝大多数OARs的DVH剂量学参数也均略小于原临床计划,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自动计划的平均子野数和机器跳数分别为76.00±6.94个和509.18±108.85MU,与原临床计划相比,子野数量增加而机器跳数减少。鼻咽癌VMAT自动计划的三维剂量分布形状、各计划靶体积和OARs的DVH剂量参数与原临床计划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自动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为636.35±108.04MU,比原临床计划略有减小。对于计划的设计效率,自动计划在添加射束及给定射束方向后,点击优化按钮,集成于DeepPlan计划系统的剂量预测模块会在数秒内预测出三维剂量分布,剂量优化模块构建出基于体素预测剂量约束的优化函数实现自动优化,整个优化过程无需添加任何辅助优化的结构且仅进行一轮的优化循环就得出上述的自动计划结果。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本论文利用三维残差与U-Net混合网络实现调强放疗计划三维剂量的精确预测,并利用DeepPlan计划系统构建基于体素剂量约束的优化模型实现调强放疗计划的自动设计,提高了治疗计划的质量和效率。
刘宇[2](2020)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下调气管受照剂量的相关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因具有较好的靶区适形度及剂量均匀度,提高疗效的同时可以使脑、眼、视神经、内耳、腮腺等危及器官也获得较好的保护,现已成为鼻咽癌放疗的主流技术。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并未像先前三维适形放疗那样对气管设专门挡块防护,若在计划制作时不给予足够的剂量限制指令,容易导致气管受到较高照射剂量,发生较严重放射性气管炎,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闷,严重者还会发生剧咳,影响休息;与咽痛、恶心、呕吐协同增加病人痛苦,导致病人营养不良。从目前鼻咽癌调强放疗相关研究剂量结果也提示了气管限量容易满足,其受照剂量具有较大下调空间。本研究尝试在目前气管限量阈值Dmean4500cGy的基础上,逐步下调限量阈值,以探索下调气管限量对气管保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了2017-2至2018-9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治疗的31例初治鼻咽癌(NPC)病人;治疗计划全部来自于Monaco治疗计划系统。此研究病人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依据UICC/AJCC第八版TNM分期标准。其中T1、T2、T3、T4患者分别为2、9、15和5例;N1、N2、N3患者分别为5、16、10例;Ⅱ、Ⅲ、ⅣA期患者分别为6、16和9例。在计划系统剂量限定设置时,同一患者气管Dmean限量从4500cGy依次下调至4000cGy、3500cGy、3000cGy和2500cGy,靶区及其余危及器官限量条件不变,每例患者分别制作5个相应放疗计划;评价每个计划靶区受照剂量及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情况。结果:气管限量Dmean的下降与气管、食管及喉/下咽Dmean变化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6、0.505、0.199,P值分别为0.000、0.000、0.005):随着气管限量从4500cGy依次降至4000cGy、3500cGy、3000cGy和2500cGy,气管Dmean呈显着下降趋势(依次为4252.3cGy、3827.9cGy、3324.0cGy、2792.4cGy、2284.4cGy);同时食管Dmean也呈逐渐下降趋势(依次为4378.1cGy、4229.8cGy、4106.1cGy、3839.8cGy、3546.9cGy),下咽/喉Dmean同样呈逐渐下降趋势(依次为4500.9cGy、4495.7cGy、4459.5cGy、4462.5cGy、4384.5)。气管限量变化与靶区GTVnx和GTVnd的Dmean、VD100%和VD107%指标变化均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与CTV1和CTV2的VD100%的变化也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气管剂量限值的下调与靶区GTVnx(HI)、GTVnx(CI)、GTVnd(HI)、GTVnd(CI)、CTV1(HI)、CTV1(CI)、CTV2(HI)、CTV2(CI)的剂量改变均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气管Dmean限量值下调与其余危及器官(脊髓、脑干、颞叶、腮腺、耳蜗、口腔、眼球、视神经、视交叉、颞颌关节和下颌骨)受照剂量变化也不存在相关性(P均>0.05)。对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层后结果发现,不管是单侧还是双侧、不论下颈淋巴结是否转移、不论N分期由N1-3变化,气管的实际受照剂量都会随着气管限量值的下调而下降,且靶区剂量及其余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未见明显影响。结论:下调气管限量阈值,在不影响靶区受照剂量也不增加其余危及器官照射基础上,能显着降低气管受照剂量,一定程度降低食管和下咽喉的受照剂量;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气管限量Dmean值从4500cGy下降至2500cGy是可行的。
侯震[3](2019)在《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以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肿瘤靶区的辐射剂量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来提高病灶的局部控制率,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然而,尽管最新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有效地提高了肿瘤靶区的照射精度和剂量的均匀性,但由于恶性肿瘤本身的异质性和复杂的微环境,使其治疗十分复杂且疗效难以预测;并且再精确的放疗技术也无法避免X射线对周围正常器官的损伤,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引起放疗并发症的出现。针对不同部位肿瘤的病理及结构特点,个体化治疗逐渐被临床认可,大量文献表明,早期预测肿瘤治疗反应及副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进一步指导肿瘤治疗,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临床实践中需要一种针对放疗疗效和并发症的预测技术,它能够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对疗效和某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做出预测,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影像组学(Radiomics)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分析技术,采用非侵入式的方法来获取肿瘤的综合特征信息,能够反映肿瘤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问题,通过对大量影像特征的定量、高通量分析来综合评价肿瘤表型。放疗作为局部晚期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治疗前需要获取大量影像以进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这就为临床将Radiomics结合于肿瘤放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理论基础。本课题从食管癌和头颈癌患者治疗前的医学影像入手,致力于放疗Radiomics预测模型的研究,采用统计学分析与机器学习建模方法,以实现对食管肿瘤放疗疗效的早期预测(治疗反应相关);以及Radiomics参数与头颈癌照射野内复发的预测分析(复发相关);同时探索基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based)的Radiomics方法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中的价值(治疗副反应相关)。概括全文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预测中的研究a)分析了文献中提出的四大类Radiomics特征提取算法,逐一分析和介绍了基于形态学、基于灰度直方图、基于纹理和基于滤波变换方法的数学表达形式,并比较了不同方法所提取的特征参数的数学、影像学意义及相互关系;b)创新性地探索了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Radiomics分析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CRT)疗效中的价值。筛选出可区分治疗敏感者(Responder)和非敏感者(Nonresponder)的特征参数,并且引入了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验证了Radiomics模型用于食管癌CRT疗效预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c)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了基于治疗前的T2W和SPAIR T2W序列的磁共振结构像的Radiomics分析对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分别基于上述两个序列的Radiomics特征结合ANN和SVM算法构建了并验证了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两个序列的特点和预测能力,分析了其作用原理及对临床实践的意义。2.影像组学在头颈癌复发模式中的应用研究a)分析了文献中头颈癌患者放疗后复发的剂量学模式,从剂量学角度探究了出现不同复发模式的原因,明确了野内复发是头颈癌的主要复发模式,分析了野内复发与放疗抵抗之间的关系;b)针对本中心鼻咽癌IMRT后复发的患者,借助剂量叠加工具,分别分析了其复发的剂量学模式,证明了野内复发是鼻咽癌IMRT后的主要复发模式,筛选出因放疗抵抗而出现复发的患者;c)原创性地提出引入Radiomics分析方法,通过高通量地对患者治疗前的SPAIR T2W磁共振影像提取定量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肿瘤的放疗抵抗性预测模型。3.影像组学在食管癌放射性肺损伤中的预测价值a)分析和总结了基于肺部CT的影像组学方法在放射性肺损伤(RILI)预测中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新,重点关注治疗前肺部高剂量区域的CT影像对局部RILI的预测价值;b)原创性地提出采用基于迁移的深层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即基于深度学习的Radiomics方法,使其能够自主挖掘与RILI预测相关的影像特征,并将微调后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AlexNet和GoogleNet)用于预测RILI;c)实验验证了基于自然图像训练的AlexNet和GoogleNet模型经少量医学样本微调(Fine tuning)后对局部RILI的预测能力,并分析其原理及临床意义。
徐晨阳[4](2019)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初步分析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完成后的生存曲线和毒性反应,评估螺旋断层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在鼻咽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肿瘤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接受螺旋断层放疗的85例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III期至IVa期,AJCC第八版分期)。共计97.6%(83/85)的患者接受了化疗,包括诱导、同步或者辅助化疗,其中接受了诱导化疗(induction chemotherapy,IC)的患者83例,接受了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的患者80例,接受了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AC)的患者10例,有2例患者因为个人原因拒绝化疗。所有病例均完成鼻咽和颅底部位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用来帮助肿瘤靶区体积(tumor target volume,GTV)勾画。结果:中位随访27个月,8例患者局部复发,1例患者颈部复发,3例患者有远处转移。卡氏分析(Kaplan-Meier,KM)结果显示所有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局部无复发生存期(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淋巴结复发无生存期(nodal relapse-free survival,NRFS),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istant metastases-free survival,DM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90%,96.3%,98.8%,96.3%和96.3%。放化疗期间主要急性毒性反应为血液毒性反应,其中出现4级白细胞减少症患者4例。晚期毒性反应主要是口腔干燥症,其中出现3级口干症患者5例,3级听力损失患者4例,未发生4级远期毒性损伤。结论:螺旋断层放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治疗中实现了较好的疾病控制和总体生存,即使选择诱导+同步+辅助这种长时辰、多周期的化疗模式,严重的急性和晚期毒性反应发生率仍然较低,及时予以对症处理后并不会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关于螺旋断层放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中的远期优势,仍需要进一步配对分析和长期随访观察确认。
周敬淳[5](2019)在《DCE-MRI,DWI及血清氨基酸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采用定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方法,测定鼻咽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前后各定量参数值(Ktrans、Kep、Ve)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情况,以期探讨DCE-MRI及DWI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30例经病理科诊断为低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在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析不同临床分期鼻咽癌与DCE-MRI各参数(Ktrans、Kep、V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相关性;比较诱导化疗加放疗前后DCE-MRI各参数(Ktrans、Kep、V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并比较不同疗效以及不同预后患者治疗结束时各参数的差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氨基酸浓度。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1)放化疗前,鼻咽癌肿瘤区DCE-MRI各参数(Ktrans、Kep、V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高于健侧翼外肌。除II期与Ⅲ期的Kep,Ⅲ期与Ⅳ期间的AD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间Ktrans、Kep、Ve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咽癌临床分期、T分期与Ktrans呈正相关,与ADC呈负相关。Ⅲ期与Ⅳ期间的AD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放化疗后的Ktrans、Kep、Ve值均低于放化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的ADC值高于放化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完全有效者有6例,部分有效者有17例,稳定者有7例,未出现恶化者,有效率为76.67%。根据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DCE-MRI各定量参数及ADC值的改变计算其变化百分率(Percentage change):(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X 100%,不同疗效患者的DCE-MRI各定量参数及ADC值变化百分率(K(PC)trans、Kep(PC)、Ve(PC)、ADC(PC))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4)在随访过程中,放化疗后复发者有3例,复发肿块的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复发肿块的DWI呈高或稍高信号,ADC值为(0.91±0.06)×10-3mm2/s;无复发者的大多数DWI呈等、稍高信号,少数呈稍低信号,ADC值为(1.29±0.21)×10-3mm2/s,复发者与无复发者的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液相色谱方法分析30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中20种氨基酸代谢产物。治疗后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天冬氨酸、苏氨酸、瓜氨酸、鸟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明显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牛磺酸、丝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明显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丙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放化疗前,牛磺酸、苏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瓜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与鼻咽癌肿瘤区DCE-MRI参数Ktrans呈正相关(P值均<0.05)。牛磺酸、谷氨酸、缬氨酸和半胱氨酸与DCE-MRI参数Kep呈正相关(P值均<0.05)。谷氨酰胺、缬氨酸与DCE-MRI参数Ve呈正相关(P值均<0.05)。谷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与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呈正相关(P值均<0.05)。脯氨酸与Ktrans和Kep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放化疗后,缬氨酸与Ktrans呈正相关(P=0.032)。瓜氨酸与Ktrans呈负相关(P=0.006)。丝氨酸和甘氨酸与Kep呈正相关(P值均<0.05)。甘氨酸、亮氨酸与Ve呈正相关(P值均<0.05)。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与ADC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1)通过定量DCE-MRI及DWI测量Ktrans、Kep、Ve及ADC值,能够反映出正常组织结构与鼻咽癌病灶间的差异,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侵及周围组织。Ktrans和ADC可以区分鼻咽癌的早期与晚期,能够很好地对鼻咽癌临床分期进行诊断。(2)通过放化疗治疗后Ktrans、Kep、Ve值均明显降低,ADC值明显升高,有效率达76.67%,说明放化疗对鼻咽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另外,放化疗的疗效越好,则定量DCE-MRI各参数及ADC值的变化百分率越高,因此可以通过各参数的变化百分率来评价放化疗的临床疗效。(3)定量DCE-MRI可基本反映鼻咽癌放化疗后的局部变化情况,对鼻咽癌的复发具有重要诊断价值。DWI能够从分子水平提供病变的特征信息,结合DWI与ADC值能够为鼻咽癌放化疗后复发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定量DCE-MRI及DWI可以从不同的病理生理学角度,对鼻咽癌的放化疗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为临床鼻咽癌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5)血清氨基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鼻咽癌患者的放化疗效果和血清代谢图谱变化的关系,检测氨基酸对于了解鼻咽癌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闫婧[6](2017)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及磁共振IVIM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鼻咽癌是亚洲特别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鼻咽癌的发病位置隐匿、周围毗邻重要器官,难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但对放化疗敏感性较高,因此,放射治疗是初治鼻咽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但由于普通放射治疗的靶区剂量分布不均匀,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较高,使得患者近期及远期不良反应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三维放疗技术,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调强放疗和图像引导的调强放疗技术,在剂量分布、治疗的精确性和正常组织保护等方面明显优于二维放疗,在鼻咽癌的放疗中己成为主要放疗技术。但由于鼻咽部的解剖结构复杂,目前常用的静态调强放疗技术,在治疗的精准程度、正常组织保护方面等仍有待提高。特别是随着鼻咽癌治疗水平的进步,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提高放疗精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鼻咽癌放疗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therapy,简称TOMO)是一种新型的调强放疗的方式。该放射治疗系统是将一台医用直线加速器的主要部件安装在螺旋CT的滑环机架上,属于目前唯一采用放射治疗与CT同源的影像引导放疗系统。这种设计理念使得TOMO系统集IMRT(调强放射治疗)和IGR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于一体,以螺旋CT旋转扫描方式,结合断层影像的导航调校,从而实现在40 cm×160 cm调校范围内的剂量分布,而无需担心肿瘤病灶的分布、位置和形状,是现代影像引导放疗的典型代表。鼻咽部结构精细复杂,放疗前对于病灶的大小、浸润范围的判断对于放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磁共振技术及PET-CT等的发展,提高了对鼻咽癌原发病灶及颈部淋巴结的良恶性的诊断效能,为准确的判断疾病分期以及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提高放射治疗的精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PET-CT价格昂贵,且大多数医院不配备。磁共振技术无辐射、价格相对较低,且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和多序列扫描等优势,在头颈部肿瘤的诊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新近出现的功能磁共振技术:体素内不一致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motion,IVIM)技术,不仅可以更好的鉴别肿瘤与炎症、判断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分界,而且将放疗前后的影像学对比,还可较早的发现肿瘤组织血供及代谢状态的改变,为判断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个体化制定放疗计划提供依据;功能磁共振还可以通过正常组织的代谢水平的变化,较早期发现正常组织损伤,为尽早干预、减少放疗不良反应提供帮助。本研究拟基于TOMO放疗技术和IVIM-MRI技术,通过提高放疗定位的精准性和计划制定实施的精准性进行鼻咽癌放疗,着重探讨集调强放疗和图像引导于一身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从剂量学方面与静态调强(以下称为IMRT)进行全面细致的比较,并研究了其图像引导的配准方法及摆位误差,客观全面的评价螺旋断层放疗在鼻咽癌放疗中的优缺点。同时以IVIM技术,研究鼻咽癌放疗前后肿瘤组织及腮腺组织弥散、血流灌注状态等的改变,判断肿瘤放疗敏感性及腮腺分泌功能的变化,为后续研究其在肿瘤复发的预测和诊断中的意义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03--2016-11在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接受放射治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经病理证实为鼻咽鳞癌,按照AJCC第七版分期为II期~IVb期,患者有放疗指征,且接受TOMO治疗。(1)分别制定7野静态调强放疗计划和9野静态调强计划,与TOMO治疗计划比较,分析肿瘤区剂量的HI和CI、各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的不同;(2)TOMO放射治疗前患者需接受MVCT扫描,将MV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图像配准,有骨配准、骨与软组织配准、全部像素配准等三种自动配准方式。随机选取15例患者的110组图像,分别采用三种配准方式与手动配准进行比较,分析鼻咽癌TOMO放疗中各种配准方式的优劣;(3)分析手动配准后的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为靶区勾画时CTV的外放边界提供依据。2、选择2015-03-2016-11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经病理证实为鼻咽鳞癌,按照AJCC第七版分期为I期~IVb期。患者有放疗指征,接受静态调强放疗或者TOMO治疗,照射剂量为70Gy~74Gy/35次~37次。分别在患者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冠横两方位T2压脂序列、横断位T1和T2加权成像序列、冠横矢三方位T1压脂增强序列以及横断位DWI和IVIM磁共振成像序列。IVIM磁共振成像序列在钆双胺对比剂注射之前进行扫描。将IVIM图像导入DWI-Tool后处理软件处理,选择肿瘤区(鼻咽原发灶或颈部淋巴结)、正常组织(腮腺)作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ing,ROI),分别计算IVIM参数D、D*、f,比较其与ADC值的一致性;比较同一患者在放疗前后肿瘤区及正常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的变化,以及采用不同放疗技术的患者之间的差别。研究结果:1、TOMO在鼻咽癌放疗中的优势:1.1分别制定了 31例患者的TOMO放疗计划、7野调强计划和9野调强计划,结果显示:(1)适形度指数CI:TOMO平均为0.85±0.02,均优于9野IMRT(0.81±0.05,P<0.001)和 7 野 IMRT(0.78±0.03,P<0.001);(2)均匀性指数HI:TOMO平均为0.06±0.01,显着优于9野IMRT计划的HI(0.15土 0.028,P<0.001)和 7野 IMRT(0.15±0.03,P<0.001);(3)各危及器官受量:TOMO显着减少了颌下腺、脑干、脊髓、右侧内耳等受照射剂量,腮腺、晶体、视神经等受照射剂量略高,但均在耐受剂量以内。1.2 随机选取15例病人110组MVCT扫描图像数据,所选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三种自动配准技术及手动配准的摆位误差提示,在鼻咽癌的治疗摆位中,骨配准技术、骨与软组织配准技术优于全部像素配准;1.3 分析28例患者的856组MVCT验证的数据,提示鼻咽癌放疗中,在使用头颈肩模固定的情况下,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平均分别为X(左右)方向为 1.668±0.464mm,Y(头脚)方向 1.777±0.454mm,Z(腹背)方向 1.272±0.474mm,沿身体长轴的旋转的角度为0.984±0.313°,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577~1.759mm、1.688~1.866mm、1.179~1.365mm 和 0.923°~1.046°。2、IVIM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共有50例患者入组。放疗后鼻咽原发灶的ADC、D和f值均显着升高,D*值变化不大。除了右侧腮腺D*值之外,放疗后1个月腮腺的ADC值和IVIM参数值均显着升高。除了 TOMO治疗患者放疗前后右侧腮腺ADC值显着高于IMRT治疗患者外,其他参数包括TOMO治疗患者放疗前后腮腺D值、D*值和f值变化率以及鼻咽原发灶ADC值和IVIM参数值变化率与加速器治疗患者均无显着差异。近期有效率(放疗后1个月)CR+PR为100%。中位随访19个月,2例患者出现治疗失败,1例为骨转移及局部复发,PFS为8个月;1例为局部复发,PFS为21个月。此2例复发的患者,其放疗前后ADC值、D值、D*和f值的变化均明显低于平均值。研究结论:1.TOMO放疗计划可显着提高肿瘤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和适形度,从而有可能减少复发风险;TOMO计划可显着减少颂下腺、脑干、脊髓、部分内耳的照射剂量,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鼻咽癌TOMO治疗的图像配准以骨配准技术或骨与软组织配准为最佳;鼻咽癌患者定位和治疗时使用头颈肩模固定体位,摆位误差在2mm以内;在靶区设计时由CTV外放至PTV的边界为2mm即可覆盖95%以上的肿瘤区域。2.IVIM磁共振成像可以很好地反映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腮腺及鼻咽原发灶的微观结构改变,为后续判断预后及及早发现肿瘤复发提供可行性。因随访时间较短,还需要进一步验证IVIM参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唐世强,成浩,王志芳[7](2012)在《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正向计划的设计及优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正向计划的设计及优化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例鼻咽癌后程加量的患者,在PROWESS PANTHER计划系统上进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正向计划的设计及优化,通过射野数目、射野方向、射野权重因子的合理设定及选择,结合DVH图和剂量曲线分布情况选择最优方案。结果:分析患者的DVH图,显示各靶区均能达到较好的剂量曲线分布,在给予靶区致死剂量的同时,周围危及器官受量都在其耐受剂量范围内。结论:在没有开展调强放疗技术的单位,根据鼻咽癌患者病变侵犯情况,选择合适的射野进行三维适形放疗正向计划设计及优化,也能得到符合临床要求的较佳的治疗计划,从而可提高鼻咽癌局部控制率,有效保护危及器官,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钟伟铭[8](2009)在《复发性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复发性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56例复发性鼻咽癌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鼻咽部剂量50~70Gy/36~52d(中位64Gy/44d)。结果全组病例随访3年以上。3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鼻咽部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8.2%、44.6%和53.6%。复发间隔时间>2年和复发临床分期T2期者,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高(P<0.05);再程放疗剂量≥60Gy者,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优于<60Gy。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复发性鼻咽癌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复发间隔时间、复发临床分期和再程放疗剂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李厨荣[9](2009)在《早期鼻咽癌常规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鼻咽癌采用单纯放射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以往的常规放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引起了严重的急性和晚期放射反应。随着放疗设备、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发展,精确放疗技术已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主流的放疗技术包括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适形放疗、近距离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但可以用于初治鼻咽全程放疗的技术仍为常规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本实验选取了10例早期鼻咽癌患者的影像资料,模拟治疗状态下的情况,分别勾画常规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靶区,对每一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两种计划设计。利用TPS计划系统的自动计算功能,获取每个计划的DVH图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两种计划方式的剂量学优劣,对早期鼻咽癌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计划方式的各项统计指标,结果显示调强适形放疗方式对鼻咽癌靶区的剂量学分布优势明显,其剂量能更好地覆盖靶区范围,能更好地使靶区剂量达到剂量学的要求,适形度高,可能提高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局控率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减少周围重要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尤其对腮腺和颞颌关节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降低了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了病人放疗后的生存质量。
董令仪[10](2008)在《超分割放射治疗宫颈癌与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宫颈癌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妇女身体健康的疾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球每年大约有47万新发病例,死亡病例近23万。新增病例中80%为鳞状细胞癌,中晚期患者(Ⅱb晚~Ⅳb期)比例较多。放射治疗是中晚期宫颈癌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经根治性放疗后仍有部分病例原发肿瘤残存,导致后期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随着宫颈癌的期别升高,5年存活率递减,常规放疗后Ⅲb期以上的宫颈癌5年存活率仅为15.0~43.3%。因此如何提高宫颈癌病灶控制率成为提高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疗效的核心问题。随着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化疗在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得到肯定,本课题进行了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观察,并对超分割放疗初对宫颈癌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以及增殖指标(PCNA)表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目的:评价超分割放疗结合以顺铂为基础化疗方案的制定及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可行性,以及该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45例Ⅲb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随机分入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接受同步放化疗。超分割组(24人)放疗每次1.2Gy,每天两次,间隔大于6小时,每周5天;当外照射达到36Gy时放射野中央挡铅,全盆外照射总剂量55.2Gy。常规分割组每次1.8Gy,每天1次,每周5天;外照射达到30.6Gy后放射野中央挡铅,全盆外照射总剂量45Gy。两组患者后装腔内照射剂量以及方法基本相同,A点剂量42Gy。两组均于放疗4~5周同时开始化疗行PVB(顺铂100mg+长春新碱1mgd1-3+博来霉素15mgd1-3)方案。结果:两组患者除皮肤反应超分割组重于常规分割组外(P<0.05)余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反应率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分别为:100%和76.19%(P<0.05),两组2年累计生存率为92.%和55%,无统计学差异。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对外照射的反应是影响预后的惟一因素(P<0.01)。结论:超分割放疗并不加重患者的放射副反应,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基本相似。超分割组2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常规分割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对外照射的反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因素。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割放疗对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及方法:99例宫颈鳞癌组织标本均来自于入组超分割放化疗临床研究的患者。取自放疗前、放疗两周以及放疗四周。其中超分割组23人,常规分割组10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组织中PCNA、bcl-2以及ba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组在放疗前后及放疗中的动态变化和差异。结果:放疗两周后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促凋亡蛋白bax蛋白的表达均较放疗前明显增强(P<0.05),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CNA的表达亦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分割放疗上调bax蛋白的表达,但是未检测出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在放疗两周时,在两组中均未发现细胞的加速再增殖现象。放疗对宫颈癌治疗的作用整体是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割放疗对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表达的影响。材料及方法:99例宫颈鳞癌组织标本均来自于入组超分割放化疗临床研究的患者。取自放疗前、放疗两周以及放疗四周。其中超分割组23人,常规分割组10人。采用RT-PCR检测宫颈癌组织中PCNA、bcl-2以及bax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组在放疗前后及放疗中的动态变化和差异。结果:放疗两周后超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促凋亡蛋白bax基因的表达较放疗前明显增强(P<0.05),常规分割组则无统计学差异。抗凋亡蛋白bcl-2基因的表达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PCNA的表达亦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分割放疗上调bax基因的表达,但是未检测出对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放疗两周及放疗四周时,在两组中均未检测到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现象。
二、复发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计划与剂量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发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计划与剂量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维残差与U-Net混合网络的调强放疗自动计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 |
1.2 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工作流程 |
1.3 调强放疗计划质量的不确定性及自动计划的发展 |
1.4 调强放疗自动计划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
1.5 深度学习及在调强放疗自动计划中的应用 |
1.6 论文的研究目标、任务及研究内容 |
1.6.1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任务 |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研究 |
2.1 基于三维残差与U-Net混合网络的调强放疗三维剂量分布预测的方法研究 |
2.1.1 直肠癌IMRT计划数据库及其处理方法研究 |
2.1.2 鼻咽癌VMAT计划数据库及其处理方法研究 |
2.1.3 卷积神经网络及其常见操作 |
2.1.4 三维残差与U-Net混合网络3D U-Res-Net的构建及训练方法研究 |
2.1.5 剂量预测精确性的评估方法研究 |
2.1.6 剂量预测模块DeepPlan计划系统集成的方法研究 |
2.2 基于体素预测剂量的调强放疗计划自动设计的方法研究 |
2.2.1 基于体素预测剂量的自动计划流程 |
2.2.2 基于体素预测剂量的优化目标函数构建 |
2.2.3 基于直接子野优化技术的自动计划优化 |
2.2.4 自动计划的评估与验证方法研究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基于三维残差与U-Net混合网络的调强放疗剂量分布预测结果与讨论 |
3.1.1 基于3D U-Res-Net的直肠癌IMRT剂量预测结果 |
3.1.2 基于3D U-Res-Net与其他网络模型的直肠癌IMRT剂量预测结果比较 |
3.1.3 直肠癌IMRT剂量预测结果的讨论 |
3.1.4 基于3D U-Res-Net的鼻咽癌VMAT剂量预测结果 |
3.1.5 鼻咽癌VMAT剂量预测结果的讨论 |
3.2 基于体素预测剂量的调强放疗自动计划结果与讨论 |
3.2.1 直肠癌IMRT的自动计划结果 |
3.2.2 鼻咽癌VMAT的自动计划结果 |
3.2.3 自动计划结果的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1.1 基于三维残差与U-Net混合网络的IMRT等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分布预测 |
4.1.2 利用精确预测的剂量构建基于体素的优化模型实现IMRT等调强放疗计划的自动设计 |
4.1.3 本博士论文创新点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下调气管受照剂量的相关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常用略语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 |
1.2.1 放疗技术的发展 |
1.2.2 IMRT放疗计划设计与实施 |
1.2.2.1 导入患者数据 |
1.2.2.2 图像融合与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 |
1.2.2.3 采用IMRT方式确定照射野参数 |
1.2.2.4 计划评估 |
1.2.2.5 放疗计划确认与实施 |
1.2.3 食管癌放射治疗 |
1.2.3.1 食管癌流行病学 |
1.2.3.2 食管癌的治疗及放疗的地位 |
1.2.4 头颈癌放射治疗 |
1.2.4.1 头颈癌流行病学 |
1.2.4.2 头颈癌的治疗及放疗的地位 |
1.3 多模态影像与现代精准放疗技术相结合 |
1.3.1 多模态影像在放疗中的应用价值 |
1.3.2 影像组学 |
1.3.3 影像组学的工作流程 |
1.3.4 影像组学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4 食管癌和头颈癌放疗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预测中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2.1 基于形态学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2.2 基于灰度直方图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2.3 基于纹理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2.4 基于滤波和变换的组学特征提取算法 |
2.3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诊疗中的应用 |
2.3.1 Radiomics与食管肿瘤分期 |
2.3.2 Radiomics与食管癌疗效预测 |
2.3.3 Radiomics与食管肿瘤预后 |
2.3.4 Radiomics与放射性肺炎预测 |
2.4 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研究 |
2.4.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2.4.2 数据和方法 |
2.4.2.1 入组患者情况 |
2.4.2.2 IMRT |
2.4.2.3 疗效评估 |
2.4.2.4 肿瘤感兴趣区(ROI)勾画 |
2.4.2.5 二维和三维CT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
2.4.2.6 统计分析 |
2.4.2.7 特征选择与预测模型 |
2.4.2.8 模型验证 |
2.4.3 实验结果 |
2.4.4 讨论 |
2.5 基于治疗前的T2W和 SPAIR T2W MR图像的二维影像组学分析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
2.5.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2.5.2 数据和方法 |
2.5.2.1 入组患者情况 |
2.5.2.2 MR扫描参数 |
2.5.2.3 IMRT |
2.5.2.4 疗效评估 |
2.5.2.5 肿瘤感兴趣区(ROI)勾画 |
2.5.2.6 二维MR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
2.5.2.7 统计分析 |
2.5.2.8 特征选择与预测模型 |
2.5.2.9 模型验证 |
2.5.3 实验结果 |
2.5.4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2.7 本章创新点 |
第三章 影像组学在头颈癌复发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头颈肿瘤放射治疗复发模式-野内、野外、边缘 |
3.3 基于SPAIR T2W MR图像的三维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鼻咽癌野内复发 |
3.3.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3.3.2 数据和方法 |
3.3.2.1 入组患者情况 |
3.3.2.2 MR扫描参数 |
3.3.2.3 IMRT |
3.3.2.4 复发病灶剂量学分析及复发模式的定义 |
3.3.2.5 三维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
3.3.2.6 统计分析 |
3.3.2.7 特征降维与预测模型 |
3.3.3 实验结果 |
3.3.4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3.5 本章创新点 |
第四章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
4.1 引言 |
4.2 Radiomics分析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相关研究进展 |
4.3 卷积神经网络和迁移学习在医学图像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
4.4 基于CT和迁移学习的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
4.4.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4.4.2 数据和方法 |
4.4.2.1 入组患者情况 |
4.4.2.2 图像配准和肺部感兴趣区(ROI)获取 |
4.4.2.3 ROI标定 |
4.4.2.4 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增强 |
4.4.2.5 迁移学习网络 |
4.4.2.6 模型训练和验证 |
4.4.3 实验结果 |
4.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4.6 本章创新点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1.1 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研究 |
5.1.2 基于治疗前的T2W和 SPAIRT2WMR图像的二维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
5.1.3 基于SPAIR T2W MR图像的三维影像组学分析预测鼻咽癌野内复发 |
5.1.4 基于CT和迁移学习的食管癌局部放射性肺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4)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 |
2.3 化疗方案 |
2.4 患者随访数据收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数据描述 |
3.2 急性和晚期副反应 |
3.3 失败的模式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DCE-MRI,DWI及血清氨基酸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咽癌放化疗及影像学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6)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及磁共振IVIM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磁共振IVIM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咽癌放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正向计划的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图像数据的获取 |
1.3 靶区和敏感器官的确定 |
1.4 治疗计划设计 |
1.4.1 正向计划的设计和实施 |
1.4.2 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正向计划的设计及优化 |
1.4.3 计划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早期鼻咽癌常规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鼻咽癌放疗靶区的确定及PET-CT 在确定生物靶区中的研究 |
1.2 常规放射治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1.3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1.4 调强适形放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1.5 近距离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1.6 立体定向放疗(SRS)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1.7 展望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病例的临床资料 |
2.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评价指标及说明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两种计划设计方式对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 |
3.2 两种计划设计方式的等剂量线对靶区覆盖率、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的影响 |
3.3 两种计划设计方式对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 |
第4章 讨 论 |
4.1 两种计划设计方式对靶区剂量学分布的影响 |
4.2 两种计划设计方式的等剂量线对靶区覆盖率、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的影响 |
4.3 两种计划设计方式对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 |
第5章 结 论 |
5.1 两种计划设计方式对靶区剂量学分布的影响 |
5.2 两种计划设计方式的等剂量线对靶区覆盖率、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的影响 |
5.3 两种计划设计方式对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0)超分割放射治疗宫颈癌与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词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宫颈癌放射治疗进展 |
1.宫颈癌放射治疗发展概况 |
1.1 体外照射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
1.2 后装腔内放射治疗 |
1.3 常规体外及腔内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
2.宫颈癌放射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模拟定位技术 |
2.2 超分割及后程加速放疗技术 |
2.2.1 超分割放疗 |
2.2.2 加速超分割放疗 |
2.3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
2.4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
2.5 插植放射治疗 |
3 宫颈癌放射治疗与其他治疗的联合 |
3.1 宫颈癌的放化同步治疗 |
3.2 与手术的联合 |
3.3 与热疗联合 |
4 影响宫颈癌放射治疗的主要临床病理及生物学因素 |
4.1 临床病理因素 |
4.2 生物学因素 |
5 宫颈癌分割放疗的放射生物学研究现状 |
5.1 放射生物学概述 |
5.2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的可能机理 |
5.3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与细胞因子 |
5.4 测定肿瘤细胞再增殖的生物动力学指标及临床价值 |
6 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与细胞凋亡 |
6.1 细胞凋亡的概念 |
6.2 细胞凋亡的过程及其物理化学的改变 |
6.3 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 |
6.4 肿瘤细胞凋亡的特点 |
6.5 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及生物学功能 |
6.6 肿瘤细胞的加速再增殖与细胞凋亡 |
7 本研究的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超分割放疗加同期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前言 |
2.临床资料及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分割放疗对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前言 |
2.临床资料及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复发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计划与剂量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维残差与U-Net混合网络的调强放疗自动计划方法研究[D]. 周解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2]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下调气管受照剂量的相关探索[D]. 刘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3]影像组学在食管癌和头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侯震. 东南大学, 2019(06)
- [4]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徐晨阳. 南华大学, 2019(01)
- [5]DCE-MRI,DWI及血清氨基酸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周敬淳. 暨南大学, 2019(03)
- [6]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及磁共振IVIM技术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应用研究[D]. 闫婧.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7]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正向计划的设计及优化[J]. 唐世强,成浩,王志芳. 现代肿瘤医学, 2012(04)
- [8]复发性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J]. 钟伟铭.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09(02)
- [9]早期鼻咽癌常规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D]. 李厨荣. 吉林大学, 2009(08)
- [10]超分割放射治疗宫颈癌与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D]. 董令仪.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