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勋[1](2020)在《基于四象医学的BAEP特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朝医四象体质间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差异,探讨朝医脏腑与器官间的内在关联,为朝医辨象诊断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①以延边大学105名(男性31名,女性74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学生年龄分布在18岁到27岁之间(平均年龄21.0±2.4岁),受试者自述无神经方面的疾病及相关病史并且无头部外伤。②实验前所有受试对象填写辨象调查表,并采集受试对象的全身图像,包括正面、背面、侧面和面部特写。由多名专家参与辨象,每位专家通过观察受试者填写的辨象表和采集的照片中受试者的体型及头面部特征进行辨象。③测试方法:应用海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实验室温度保持在26℃左右,湿度适中。根据国际脑电图10~20系统,将记录电极一起安放在头顶部Cz点,参考电极分别置于双耳垂A1、A2,地线置于前额处FPz点。首先使用棉棒取适量nuPreP磨砂膏对受试者安放电极的部位进行擦拭,盘状电极中涂抹导电膏,测试电极阻抗小于5千欧方可进行测量记录。短疏音分别刺激左右耳,对侧耳用噪音掩蔽,声音强度设置为高于受试者主观听阈+60dB,叠加平均2000次,重复2次,刺激频率为30Hz。④根据辨象结果,对四象组间和四象组内的BAEP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四象组间比较:女性四象组间,左侧BAEPⅠ-ⅠP波间期少阳人较太阴人、少阴人延长(分别为P<0.01、P<0.05):Ⅴ-ⅤP波间期太阴人较少阳人延长(P<0.05)。男性四象组间,左侧Ⅱ波潜伏期太阴人较少阳人缩短(P<0.05)。②四象组内男女间比较:太阴人:左侧,Ⅰ、ⅠP波潜伏期男性较女性延长(均P<0.05)。右侧,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波间期男性较女性延长(分别为P<0.01、P<0.05、P<0.05)。少阳人:左侧,Ⅰ、Ⅱ、Ⅲ、Ⅴ、ⅤP波潜伏期及V-VP波间期男性较女性延长(分别为P<0.05、P<0.01、P<0.01、P<0.05、P<0.01、P<0.01);Ⅰ-ⅠP波间期男性较女性缩短(P<0.01)。右侧,少阳人Ⅰ、Ⅲ波潜伏期男性较女性延长(分别为P<0.05、P<0.01);Ⅰ-ⅠP波间期男性较女性缩短(P<0.01)。③四象组内左右间比较:男性:太阴人ⅠP波潜伏期右侧较左侧缩短(P<0.05);少阳人Ⅴ-ⅤP波间期右侧较左侧缩短(P<0.05)。女性:少阳人Ⅱ波潜伏期右侧较左侧延长(P<0.05);Ⅰ-ⅠP波间期右侧较左侧缩短(P<0.05)。结论:朝医四象人体质的确存在个体间差异。可表现在四象组间BAEPⅡ波潜伏期和Ⅰ-ⅠP、Ⅴ-ⅤP波间期的差异。四象组内左右间、太阴人和少阳人男女间都存在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差异。

徐侦,朱汉卿,冯美江[2](2020)在《MRI灌注显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观察MRI灌注成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后循环的血液灌注状况,以及用于椎基底动脉供不足的临床鉴别诊断,以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临床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30例以眩晕为主诉的住院患者,入院后予以行相关生化检查、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头颅MRI+MRA以及PWI,筛选出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再分别对30例患者行MRI脑血流灌注成像,观察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的区域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无论是VBTIA还是VBCI,都存在着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灌注不足状态,则有可能在MRI的灌注成像上可能见到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区域的脑组织的低灌注现象。rCBV、rCBF降低,MTT、TTP延长。结论 MRI灌注成像可以成为临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的辅助手段,提高该疾病的检出率,以便于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最终卒中的发生。

蒋青青[3](2019)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后循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的特点,并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比较,初步探讨BAEP在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识别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头颅MRI显示急性后循环梗死病灶患者36例为急性组,显示慢性梗死病灶的患者32例为慢性组,同时选择正常健康人群32例为对照组。观察Ⅰ、Ⅲ、V各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各峰间潜伏期(IPL)、Ⅲ~Ⅴ/Ⅰ~Ⅲ波间期比值等数据的变化特点,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厚度、狭窄比率进行相关性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BAEP结果,其Ⅲ波、Ⅴ波峰潜伏期平均值4.08±0.30mm、6.09±0.4mm,颈动脉IMT平均0.85±0.15mm、斑块厚度平均1.01±1.15mm,狭窄比率平均0.2±0.19。各波PL值与IMT、斑块厚度、狭窄比率均有显着相关性(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超声提示急性组有3例单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1例单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增高,慢性组有1例单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均未检出斑块与明显狭窄。急性组Ⅰ波平均PL为1.88±0.95ms、Ⅲ波平均PL为4.39±0.25ms、Ⅴ波平均 PL 为 6.43±0.36ms,Ⅰ~Ⅲ波平均 IPL 为 2.66±0.28ms、Ⅲ~Ⅴ 波平均IPL为2.04±0.26ms、Ⅰ~Ⅴ波平均IPL为4.71±0.39ms。慢性组Ⅰ波平均PL为 1.73±0.13ms、Ⅲ波平均 PL 为 3.96±0.20ms、V波平均 PL 为 6.04±0.26ms,Ⅰ~Ⅲ波平均 IPL 为 2.24±0.24ms、Ⅲ~Ⅴ波平均 IPL 为 2.09±0.25ms、Ⅰ~V波平均IPL为4.33±0.31ms。对照组Ⅰ波平均PL为1.66±0.11ms、Ⅲ波平均 PL 为 3.86±0.11ms、V波平均 PL 为 5.74±0.16ms,Ⅰ~Ⅲ波平均 IPL为2.19±0.13ms、Ⅲ~Ⅴ波平均 IPL 为 1.88±0.11ms、Ⅰ~Ⅴ波平均 IPL 为 4.08±0.18ms。急性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者Ⅲ波、Ⅴ波峰潜伏期、Ⅰ~Ⅲ、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均较慢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Ⅲ~Ⅴ波峰间潜伏期较慢性组无明显延长(P>0.05)。慢性组Ⅲ波、V波峰潜伏期、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Ⅲ波峰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Ⅴ/Ⅰ~Ⅲ>1异常的慢性组9例,急性组2例,两组比较(P值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异常累及耳蜗段1例(2.8%),累及桥脑段3例(8.3%),耳蜗、桥脑段同时累及30例(83.3%),单侧异常8例(22.2%),双侧异常26例(72.2%),慢性组异常累及耳蜗段0例(0%),累及桥脑段11例(34.4%),耳蜗、桥脑段同时累及6例(18.8%),单侧异常12例(37.5%),双侧异常6例(18.8%),总异常率急性组34例(94.4%),慢性组18例(56.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AEP检查能灵敏地检测出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听觉感觉通路的电生理异常,与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正相关。2、急性组BAEP结果Ⅲ、Ⅴ波PL、Ⅰ~Ⅲ、Ⅰ~Ⅴ波IPL均显着延长,以Ⅲ波PL、Ⅰ~Ⅲ波IPL延长为主;慢性组BAEP结果Ⅲ、Ⅴ波PL、Ⅲ~Ⅴ、Ⅰ~Ⅴ波IPL延长,以Ⅴ波PL、Ⅲ~Ⅴ波IPL的延长为主。客观反映了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的脑干功能障碍特点。3、急性、慢性后循环脑梗死可存在耳蜗和/或桥脑段结构的功能性损害,并可通过BAEP检查表现的不同特征予以鉴别,为早期识别、防治后循环脑干功能障碍提供了的可靠的功能性指标依据。

曹洪弘[4](2019)在《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合并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以及椎动脉狭窄程度对神经电生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后循环TIA合并椎动脉狭窄的患者30例,分别进行瞬目反射(BR Blink reflex)及三叉神经-颈反射(TCR Trigeminal cervical reflex)检查。观察 BR 双侧的 R1、R2、R2c 各成分潜伏期,R1波幅,R2、R2c的面积;TCR的双侧P19、N31潜伏期,检测波幅/背景波幅的开方。将30例患者与20例无椎动脉狭窄的健康者的结果比较分析;并将轻中度和重度椎动脉狭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0例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BR异常29例。结果显示:R1异常为8例,占27%,其中右侧异常2例(右侧R1潜伏期延长1例,右侧R1缺失1例)。左侧异常4例(2例为左R1潜伏期延长合并波幅降低,1例为R1波幅降低,剩余1例为左侧R1潜伏期延长)。剩余2例为双侧R1潜伏期延长。R2异常者29例,异常率为97%。其中单纯双侧R2,R2c潜伏期延长者14例;其余的15例除了潜伏期的延长,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R2和R2c的面积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的双侧R1和双侧R2、R2c的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28522,左 R2 P=0.000001,左 R2c P<0.000001,右 R1 P=0.011205,右R2 P<0.000001,右R2c P<0.000001),而双侧R1波幅和R2、R2 c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椎动脉狭窄的两组和对照组之间相互比较,双侧R1和双侧R2、R2c的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04594,左 R2 P=0.000003,左 R2c P=0.000115,右 R1 P=0.003471,右 R2 P=0.000001,右 R2c P=0.000002)。其中轻中度和重度狭窄两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所得的潜伏期P值均小于0.05;双侧R1波幅和双侧R2、R2c的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30例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TCR结果异常27例,其中潜伏期异常者26例,A值异常者5例。椎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所有引出波的潜伏期比较P值均小于0.05(左P 19 P=0.00014,左 N31 P<0.000001,左 P 19c P<0.000001,左 N31c P=0.000011,右P 19 P=0.000003,右N31 P=0.001868,右P 19c P=0.0.000001 左 N31c P=0.000021),有显着差异;而双侧A值、Ac值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椎动脉狭窄的两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双侧P19、N31、P19c、N31c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04594,左 R2 P=0.000003,左 R2c P=0.000115 右 R1 P=0.003471,右R2 P=0.000001,右R2c P=0.000002)。其中轻中度和重度狭窄两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的各波潜伏期P值均小于0.05;而双侧A、A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合并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中,BR和TCR的综合异常率100%。结论:1、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BR异常率97%,主要为各波潜伏期的延长而各波反应幅度的改变不明显。TCR异常率为90%,主要为反应波的潜伏期的延长而A值改变不明显。两种检查综合异常率为1O0%。2、轻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各波潜伏期及反应幅度互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两组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出现潜伏期的明显改变而无反应波幅的明显改变。3、后循环TIA伴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极易出现B R和T C R的反射通路的神经电生理改变,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李牧真[5](2016)在《微针刀松解术结合整脊调神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推拿和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并对提取内容进行分析,为本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以及临床研究的可行性与创新性提供文献依据。同时,通过观察对比临床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从患者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测指标两方面分别分析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就发病机制、诊疗机理及观察指标设定依据等方面做相关探讨。以期减少颈性眩晕临床诊疗中的盲目性,提高诊断正确率,制定出一个操作安全、起效快、疗效持久的颈性眩晕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及内容分析法对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并参考结果设定课题的相关研究标准与观察指标,采用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把纳入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平均分为微针刀松解结合整脊调神推拿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结合整脊调神推拿组(对照组)。均治疗2疗程后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L-36)、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的变化;测量颈椎X线片中颈椎曲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中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波潜伏期、波间期的数值变化。并采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文献研究中,统计分析了301篇推拿相关文献及84篇针刀相关文献的各项提取内容。临床研究中,无不良反应发生,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6.67%。各项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可发现,两组患者主观感受指标中的SL-36与SCL90评分仅部分项目治疗前后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中各项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与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相比,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客观检测指标中,两组治疗前后X线中的颈椎曲度指数与TCD中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的BEAP治疗前后变化并不明显,仅在PLⅤ一项中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临床与相关文献研究可发现,本课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创新性,两组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且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与各项评价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于患者主观感受指标的观测可发现,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部分改善;在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的治疗效果较显着,且疗效较持久。在客观检测指标方面,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对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起到积极影响,有效调整患者颈椎整体曲度,说明TCD与颈椎X线均可作为颈性眩晕患者较敏感的临床诊疗指标;但患者对于BEAP的检测结果并不敏感,无法获取有效观测结果。本课题为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

吕安坤[6](2012)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评估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VEMP变化特点,及其对疾病临床评估及预后的临床意义;通过对评价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前庭及脑干功能,进一步揭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耳短声刺激记录71例PCTIA患者及68例正常受试者的P13-N23波潜伏期、波幅变化,并计算出耳间潜伏期差(ΔNP13)、耳间振幅比(SR)。所有受试者均通过TCD筛查是否存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共检测PCTIA患者71例,其中PCTIA组VEMP检查异常的有41例(73.47%),而在正常对照组受试者中,存在VEMP异常者6例(8.82%)。两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CTIA组较正常组P13、N23波潜伏期均有延长,波幅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P13波潜伏期:PCTIA组(左18.59ms、右19.57ms)要长于正常对照组(左14.14ms、右14.11ms);N23波潜伏期:PCTIA组(左31.81ms、右35.68ms)要长于正常对照组(左24.52ms、右24.10ms);P13-N23波幅:PCTIA组(左78.74μv、右79.95μv)要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左157.3μv、右151.4μv)。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耳间潜伏期差(ΔP13):PCTIA组(2.33ms)要宽于正常对照组(0.28ms);耳间振幅比(SR):PCTIA组(1.22)略大于正常对照组(1.08)。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该研究中共有29例VEMP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治疗14天后复查VEMP,其中有21例VEMP检查完全恢复正常,8例患者VEMP检查也有明显恢复。PCTIA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均可造成其VEMP异常比率上升(P<0.05)。结论:P13-N23波潜伏期延长与耳间潜伏期差(△P13)的增大可作为VEMP检查判断PCTIA患者是否存在脑神经传导通路障碍的参考指标。PCTIA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可造成VEMP异常比率上升。VEMP可作为一种新的诱发电位检查用于辅助判定PCTIA患者是否存在脑干功能缺损。

肖瑶[7](2012)在《眩晕定颗粒对家兔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眩晕模型前庭系统供血障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BAEP),以及前庭神经核区Bcl-2/Bax、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变化的检测,探讨眩晕定颗粒(XYDG)对家兔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眩晕模型前庭系统供血障碍的影响,从而评价眩晕定颗粒抗眩晕以及改善脑组织局部血流量的疗效。[方法]选取9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从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动物采用饥饿+高脂饲料+旋转十颈椎旁硬化剂注射复合方法造模,并对模型进行评定。将符合模型标准的家兔随机分为7组,即眩晕定颗粒高、中、低剂量组、眩晕定汤剂组、西比灵组、眩晕宁组和模型组。用诱发电位仪测试家兔的脑干诱发电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BDNF在前庭神经核区的表达变化。[结果]1眩晕定颗粒对眩晕家兔BAEP的影响1.1正常组与造模成功后其它各组BAEP比较造模后,各造模组波峰潜伏期较正常组比较明显延长或出现波形分化不良,正常组与模型组、西比灵组、眩晕宁组、眩晕定汤剂组、眩晕定颗粒三个剂量组比较V波、Ⅰ~Ⅴ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此眩晕模型可能影响家兔脑干前庭系统的血供,从而影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1.2眩晕定颗粒对眩晕家兔BAEP的影响①药物干预后各组BAEP比较V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各药物干预组波峰潜伏期与正常组比较仍延长,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改善;正常组与模型组、西比灵组、眩晕宁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与眩晕定汤剂组及眩晕定颗粒中、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眩晕定颗粒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眩晕定汤剂组、眩晕定颗粒三个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②各组BAEP比较Ⅰ~Ⅴ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各药物干预组峰间潜伏期与正常组比较仍延长,与模型组比较有所改善;正常组与模型组、眩晕宁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与西比灵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眩晕定汤剂组、眩晕定颗粒三个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定汤剂及颗粒剂对眩晕家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均有改善作用,提示眩晕定颗粒可能改善眩晕家兔脑干前庭系统的供血障碍。2眩晕定颗粒对眩晕家兔前庭神经核Bcl-2/Bax表达的影响2.1眩晕定颗粒对眩晕家兔前庭神经核区Bcl-2表达的影响各组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较其他各组比较平均光密度值较大,其中与眩晕定汤剂组、眩晕定颗粒三个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较其他各组比较平均光密度值降低,与眩晕定汤剂组、眩晕定颗粒高、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与眩晕定颗粒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灰度值结果与光密度相反。提示该造模方法可以影响前庭神经核区Bcl-2的表达,且眩晕定汤剂及颗粒剂能提高Bcl-2的平均光密度,其可能抑制前庭神经核区细胞的凋亡。2.2眩晕定颗粒对眩晕家兔前庭神经核Bax的影响各组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较其他各组比较平均光密度值较小,与眩晕定汤剂组、眩晕定颗粒三个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较其他各组比较平均光密度值增大,与眩晕定汤剂组、眩晕定颗粒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与眩晕定颗粒中、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灰度值结果与光密度相反。提示此造模方法可以影响前庭神经核区Bax的表达,而眩晕定汤剂及颗粒剂能降低Bax平均光密度,其可能抑制前庭神经核区细胞的凋亡。3眩晕定颗粒对眩晕家兔前庭神经核BDNF表达的影响眩晕定颗粒对眩晕家兔前庭神经核BDNF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的影响,各组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较其他各组平均光密度均较大,其中与眩晕定汤剂组、眩晕定颗粒高、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眩晕定颗粒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较其他各组比较平均光密度均降低,与眩晕定汤剂组、眩晕定颗粒高、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与眩晕定颗粒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眩晕定颗粒高剂量组与眩晕定颗粒低剂量组比较平均光密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较其他各组比较平均灰度值均较小。提示此造模方法可以影响前庭神经核区BDNF的表达,而眩晕定颗粒能提高BDNF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可能对脑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结论]1.饥饿+高脂饲料+旋转+颈椎旁硬化剂注射复合造模法,可以影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以及前庭神经核区相关因子的表达。2.眩晕定颗粒可以改善眩晕家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能改善脑干前庭系统的供血情况。3.眩晕定颗粒改善眩晕家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眩晕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一是提高眩晕家兔前庭神经核区Bcl-2的表达,同时降低Bax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4.眩晕定颗粒改善眩晕家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眩晕症状的作用机制之二是提高眩晕家兔前庭神经核BDNF的表达。5.眩晕定颗粒改善前庭系统血供及抗眩晕效果与眩晕定汤剂、西比灵相当,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韩璐[8](2011)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电生理检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后循环缺血常见的临床类型之一,因其发作时间短暂,症状多为一过性,故在临床实践中对后循环TIA的正确认识和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BR),三叉神经-颈反射(TCR)检查对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干功能受损的诊断价值。方法:入组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50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短暂、可逆、反复急性发作的或小脑或脑干或枕叶或海马功能缺失,每次发病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未遗留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头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未见新鲜梗死灶,于症状消失后3天内行BAEP, BR, TCR检查,观察BAEP中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计算瞬目反射R1、R2及R2’各成分平均潜伏期,TCR中P19/N31波的潜伏期并与4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1.TIA组BAEP异常36例(72%),其中左侧异常12例,右侧异常14例,双侧异常10例。异常患者中,20例表现为Ⅰ波正常,Ⅲ、Ⅴ波PL延长或波型分化差,其中Ⅰ-Ⅲ波的IPL延长11例(双侧均延长3例),Ⅲ-Ⅴ波的IPL延长及Ⅲ-Ⅴ/Ⅰ-Ⅲ>1的6例(双侧均延长1例)、Ⅰ-Ⅴ波的IPL延长3例(双侧均延长1例);12例既有Ⅰ波PL延长,又有Ⅲ、Ⅴ波PL延长,其中Ⅰ~Ⅲ波的IPL延长6例(双侧均延长2例)、Ⅲ~Ⅴ波的IPL延长及Ⅲ-Ⅴ/Ⅰ-Ⅲ>1的3例(双侧均延长1例)、Ⅰ~Ⅴ的IPL延长3例,4例仅Ⅰ波PL延长(双侧均延长2例),Ⅰ-Ⅲ波及Ⅲ~Ⅴ波的IPL未见明显异常。与对照组相比,TIA组各波峰潜伏期和峰间期均明显延长(P<0.01)。2.TIA组BR异常38例(76%),其中R1异常12例(一侧异常8例,双侧异常4例),R2或R2’异常16例(一侧异常6例,双侧异常10例),一侧或双侧R1异常伴一侧或双侧R2、R2’异常10例。与对照组比较,TIA组各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3.TIA组TCR异常15例(30%),表现为双侧P19/N31波双侧潜伏期不对称10例,双侧潜伏期延长(5例)。与对照组比较,TIA组各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4.50例TIA组中,BAEP和BR, TCR三项联合检测,总计异常41例(82%)。结论:1、BAEP各波的发生源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域相吻合,本研究显示后循环TIA患者BAEP异常以Ⅲ波潜伏期及Ⅰ-Ⅲ波峰间潜伏期异常明显,能敏感地反映脑干缺血的程度和脑干神经核团血液灌流状态的变化,早期反映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异常。2、本组观察后循环TIA患者BR异常率最高(占76%),它可早期反映脑干特别是脑桥下段的功能且不受患者听力的影响,弥补BAEP不足。3、本文后循环TIA患者TCR的异常表现为双侧P19/N31的双侧潜伏期不对称及双侧潜伏期延长,可以早期反映脑桥下段,特别是延髓的功能状况简便方法。4.TIA患者BAEP、BR、TCR三项检查的异常率为82%,三者反应的脑干结构均不同程度的功能交叉重叠,互为补充,联合应用更易早期全面发现脑干功能的异常改变。5.、神经电生理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的特点,作为功能性检查,可以早于影像学检查出现异常,同时可以作为监测,动态观察病情的客观指标。

罗丽[9](2010)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的临床疗效及从电生理角度探讨针刺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治疗中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探讨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作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将7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8例和针刺组40例。两组均采用统一的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疗效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图形的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结果:常规组与针刺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EP异常率方面,治疗前针刺组与常规组BAEP异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EP各波的PL和IPL变化方面,针刺组、常规组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与常规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着(P<0.01,P<0.05),针刺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和针刺配合常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均有效,但采用针刺配合常规治疗效果更显着。常规治疗和针刺配合常规治疗均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BAEP的Ⅰ、Ⅲ、Ⅴ波PL和Ⅰ~Ⅲ、Ⅲ~Ⅴ、Ⅰ~ⅤIPL,从而降低异常率,且针刺配合常规药物治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刘建芝,吴欣娟,李群彦,康晨霞,张素娥[10](2009)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VBI)的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查,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VBI组BAEP异常率为56.6%。VBI组EP各波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Ⅰ、Ⅴ波的PL,Ⅰ-Ⅲ、Ⅰ-Ⅴ波的IPL较前缩短(P<0.05)。结论:BAEP可作为脑干缺血及其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四象医学的BAEP特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朝医理论
    1.2 朝医辨象
    1.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1.4 BAEP与四象医学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朝医学辨象
        2.4.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方法
        2.4.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四象组间BAEP参数
    3.3 四象组内BAEP参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综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BAEP的临床应用
        1.1 与诊断之间的关系
        1.2 与疾病治疗和评价预后的关系
        1.3 与患儿的关系
        1.4 在手术中的应用
    2. BAEP的影响因素
    3. 朝医四象体质
        3.1 朝医四象人体质形成及辨象依据
        3.2 与朝医四象体质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2)MRI灌注显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生化检查:
        1.2.2 TCD:
        1.2.3 MRI、MRA检查:
        1.2.4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1.2.5 PWI检查:
2 结果
    2.1 TCD检查:
    2.2 MRI诊断结果:
    2.3 MRA诊断结果:
    2.4 PWI诊断结果:
3 讨论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后循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BAEP检查方法
        2.3 异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判断标准
        2.4 正常值参考
    3. 统计学处理
    4. 偏移控制
结果
    1. 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
    2. IMT、斑块厚度、狭窄比率与BAEP各波PL和IPL值相关性检验
    3. 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的BAEP各波的PL和IPL值比较
    4. 急性组和慢性组的BAEP结果异常率比较
讨论
    1.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
    2.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3.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4.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诊断
    5. BAEP概述
    6. BAEP在检测脑干病变时的变化特点
    7. BAEP在后循环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全文总结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设备和检查患者照片
    2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文章
    3 脑梗死患者在心理应激方而的个体差异与梗死后抑郁的关系
        参考文献
    4 缩略词

(4)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BR检查
        2.2 TCR检查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类别和数量
    2 BR的检测结果
        2.1 对照组的BR检查结果
        2.2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的BR结果
    3 TCR的检查结果
        3.1 对照组的TCR的检查结果
        3.2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TCR结果
    4 综合异常率
讨论
    1 BR在后循环缺血的意义
    2 TCR在后循环缺血的意义
    3 BR及TCR联合检查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5)微针刀松解术结合整脊调神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文献计量分析
        (一)数据库选择
        (二)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检索方法及策略
        (五)检索结果
        (六)提取内容
        (七)分析结果
    二、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文献计量分析
        (一)数据库选择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检索方法及策略
        (五)检索结果
        (六)提取内容
        (七)分析结果
    三、分析与评价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项目及指标
        (四)疗效评定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结果及分析
讨论
    一、对颈性眩晕的现有认识
        (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意义
        (二)对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微针刀松解术结合整脊调神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探讨
        (一)微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探讨
        (二)整脊调神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探讨
    三、临床研究观察指标设定依据
        (一)客观检查指标设定依据
        (二)患者主观感受指标设定依据
    四、临床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6)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后循环TIA患者组
        1.2 正常对照组
    2 研究方法
        2.1 TCD检查
        2.2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
        2.3 技术路线图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眩晕定颗粒对家兔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眩晕模型前庭系统供血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受试药物
        1.4 所需试剂
        1.5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2.2 眩晕模型判定表
        2.3 分组及用药方法
        2.4 指标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家兔眩晕模型制作结果
    2 眩晕定颗粒对眩晕模型家兔BAEP的影响
    3 眩晕定颗粒对眩晕模型家兔前庭神经核Bcl-2/Bax表达的影响
    4 眩晕定颗粒对眩晕模型家兔前庭神经核BDNF表达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眩晕的中医药研究
    2 血管性眩晕与气虚血瘀的关系
    3 眩晕定颗粒的组方特点
    4 眩晕定颗粒对眩晕模型家兔BAEP的影响
    5 眩晕定颗粒对眩晕模型家兔前庭神经核Bcl-2/Bax表达的影响
    6 眩晕定颗粒对眩晕模型家兔前庭神经核BDNF表达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图片
附录二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8)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电生理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三叉神经一颈反射的发生机理及 其在神经科疾病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正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案
    3 检查方法
    4 BAEP 异常判断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四象医学的BAEP特征性研究[D]. 黄勋. 延边大学, 2020(05)
  • [2]MRI灌注显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徐侦,朱汉卿,冯美江.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0(S2)
  • [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后循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蒋青青. 苏州大学, 2019(02)
  • [4]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D]. 曹洪弘. 苏州大学, 2019(04)
  • [5]微针刀松解术结合整脊调神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及相关文献研究[D]. 李牧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评估中的价值[D]. 吕安坤.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7]眩晕定颗粒对家兔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眩晕模型前庭系统供血障碍的影响[D]. 肖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电生理检测分析[D]. 韩璐.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9]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中的应用研究[D]. 罗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1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J]. 刘建芝,吴欣娟,李群彦,康晨霞,张素娥. 中国医药导刊, 2009(05)

标签:;  ;  ;  ;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