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病理性骨折的诊治

四肢病理性骨折的诊治

一、四肢病理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1](2021)在《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转子下区转移瘤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转子下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下区转移瘤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44~77岁,平均(60.84±8.16)岁。已发生病理性骨折24例,濒临骨折8例。根据Mirls评分(Mirels Score System,Mirls)制定手术方案,Mirls评分>8分,行手术治疗。17例采用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假体组),15例行病灶刮除+交锁髓内钉联合骨水泥重建(髓内钉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术者完成,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疗效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疗效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Karofsky体能状况评分(Kam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估体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估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随访并记录局部复发及生存期情况。结果32例患者随访时间4~25个月,平均(14.23±1.32)个月。假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着小于髓内钉组(P<0.05)。髓内钉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显着小于假体组(P<0.05)。V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组间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两组患者治疗后体能状况较术前均得到改善。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月K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T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月与术后3月MST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髓内钉组患者术后1月MSTS评分结果优于假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1月,髓内钉组较假体组患肢功能改善情况更佳。术后3月两组MT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死亡26例,死亡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人工假体组(15.89±1.72)个月,髓内钉组(12.61±1.97)个月,两组术后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假体组:肺部感染1例,单纯伤口感染1例,伤口感染合并术后重度贫血1例,下肢肌间支静脉血栓1例;髓内钉组:重度贫血2例,切口感染1例,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髓内钉组中6例发生局部病灶复发,肿瘤假体组未出现。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内置物松动、断裂、周围感染、再发骨折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转子下区转移瘤均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髓内钉固定有利于早期下地活动,肿瘤假体重建有利于肿瘤局部控制。

文立,乔军,孟凡青,王冬梅,陈骏,陈亭亭,王雪迪,王守丰[2](2020)在《四肢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GCTB)伴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例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伴发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随访、功能评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发生关节外、关节内骨折各6例。12例一期行肿瘤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其中1例在一期手术后,经地诺单抗治疗,二期行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119(350±225)个月,无复发病例,MSTS评分20~30(270±42)分。10例无近远期并发症,骨折愈合;2例骨折未愈合行翻修术,其中1例行扩大切除人工髋关节假体重建术,另1例行扩大切除人工膝关节肿瘤型假体重建术。2例患者翻修术后分别随访2个月和5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28分及26分。无局部复发。结论四肢GCTB伴病理性骨折可行一期手术,选择肿瘤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术后功能良好。对于肿瘤巨大,骨质破坏明显的病理性骨折患者,如果能够保留关节,可选择二期手术。对于骨折不愈合或缺损较大、一期手术后畸形及功能障碍者可考虑行扩大切除假体重建术。

赵杰[3](2020)在《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保肢术已成为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的主流方式。然而使用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肱骨干恶性骨肿瘤仍然存在争议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提出基于改良的骨强度评分系统选择个性化重建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骨缺损的保关节术式策略。同时评估中药治疗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病人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使用保关节术式治疗的28例肱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岁(8-82岁)。使用骨强度评分系统评估肿瘤骨的强度。根据骨强度评分、病人年龄、肿瘤类型等因素使用四种不同的保关节术式重建瘤段切除后的节段性骨缺损。使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肢体功能。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生物重建组和非生物重建组的骨强度及术后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使用VAS评分、KPS评分评估转移癌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5月(15-66月),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肺转移死亡,其余6例患者(6/7,85.7%)无瘤生存。21例骨转移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8月(9–48月),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16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生物重建组与非生物重建组的平均骨强度评分分别是9.7±1.3和12.9±1.2,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术后平均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为26.7±1.4和26.1±1.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58)。非肿瘤学并发症包括1例内固定断裂、1例无菌性松动、1例桡神经损伤。中药治疗的转移癌患者在减轻术后残余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00)。结论:肱骨干原发恶性骨肿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选择酒精灭活回植的方式治疗;肱骨干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或转移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采用原位微波灭活的方式治疗;肱骨干转移瘤骨皮质不完整,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节段性假体更为合适。中药联合止痛药可以减轻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郭旭[4](2020)在《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单中心大数据真实世界研究,针对肺癌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及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早期筛查及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住院的肺癌患者,本研究队列样本均经病理或临床确诊为肺癌,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整理患者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吸烟史、饮酒史,肿瘤病史,家族肿瘤病史、初诊时肺癌的病灶数目(单发或多发)、肿瘤标记物、相关化验如ALP(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LDH)、血清SCC(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水平、血清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和血清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是否发生骨转移及骨转移确诊时间、肺癌的病理类型,是否远处转移、治疗手段、末次随访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肺癌患者,检验临床因素与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并确定出危险因素;根据计算的OR值对各危险因素赋值,分组,建立骨转移预测模型。运用Kaplan-Meier分析及Cox回归比例分析对有效随访的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与目标人群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根据确定的预后因素为改良预测模型提供建议。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了15930例肺癌患者数据,经排除纳入,符合标准的肺癌患者有15716例,其中小细胞肺癌患者1862例(11.85%),腺癌患者6956例(44.26%),鳞癌患者3161例(20.11%),大细胞肺癌患者218例(1.39%),混合型肺癌患者466例(2.97%),其他(包括未知)类型3053例(19.42%)。共有2738例肺癌患者发生了骨转移,骨转移发生率为17.42%,其中小细胞肺癌患者261例(9.53%),腺癌患者1302例(47.55%),鳞癌患者293例(10.70%),大细胞肺癌患者29例(1.06%),混合型肺癌患者75例(2.74%),其他(包括未知)类型778例(28.42%)。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46-65岁),具有吸烟史,饮酒史,恶性肿瘤病史,恶性肿瘤家族病史,KPS评分(5070),初诊时多发病灶,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为腺癌是肺癌发生骨转移的单因素致病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男性,KPS评分(5070),多发病灶,有淋巴结转移,腺癌是肺癌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建立肺癌骨转移预测模型,各危险因素的赋值分别为男性(1),KPS评分为5070分(3),原发灶数目大于1(1),存在淋巴结转移(2)及病理类型为腺癌(1)。根据赋值肺癌患者可以分为三组,即骨转移低风险组(04分),中转移风险组(56分)和高转移风险组(78分)。其中低风险组的骨转移发生率为16.59%(2497/15051),中风险组的发生率为34.23%(191/558),高风险组的发生率为46.73%(50/107),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本研究共有938例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随访资料是完整的。其中位生存期为11.53个月,95%CI(置信区间)为10.57-12.49个月,1年生存率为51%,3年生存率为17%,5年生存率为8%。Kaplan-Meier生存曲线筛选出了影响肺癌骨转移预后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一般身体状况(KPS评分)、淋巴转移情况、病理类型、血清LDH,Cyfra21-1和NSE高水平表达。进一步的Cox回归分析证实:吸烟史、NSE≥16.67ng/ml是影响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病理类型为腺癌是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17.42%。2.男性,KPS评分(5070),多发病灶,有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腺癌)是肺癌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骨转移危险因素赋值分别为男性(1),KPS评分为5070分(3),原发灶数目大于1(1),存在淋巴结转移(2),病理类型为腺癌(1)。肺癌患者根据评分模型可分为骨转移低风险组(04分),中风险组(56分)和高风险组(78分)。4.吸烟史、NSE≥16.67ng/ml是影响所有肺癌骨转移包括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病理类型为腺癌是肺癌患者骨转移预后的保护性因素。5.病理分型不仅是影响肺癌是否发生骨转移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郑志学,柏楠,张自琴,毕敬涛,崔爱民,刘亚奇,蔡轩,谭屾[5](2020)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病理性骨折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合并病理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8例PHPT合并病理性骨折并接受甲状旁腺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48例PHPT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升高,术前大多数患者出现血钙、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血碱性磷酸酶、尿钙、尿Ca/Cr升高,血磷、25-(OH)D3水平下降。术后1年患者甲状旁腺激素、血钙、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尿钙、尿Ca/Cr逐渐下降,血磷、25-(OH)D——3水平逐渐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术后1年复查X线、CT、骨扫描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恢复良好。结论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为PHPT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正确诊治和术后随访提供了重要依据,尽早发现并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是治疗PHPT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SocietyofOrthopaedicsBoneOncologyGroup[6](2019)在《四肢骨转移瘤外科治疗指南》文中研究说明四肢是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常见部位。四肢骨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加速死亡进程。鉴于骨转移瘤治疗理念和手段的不断进步,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日益完善,有必要对四肢骨转移瘤外科治疗方案进行更新与优化。因此,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从四肢骨转移瘤外科治疗的评估与决策、围手术期处理、治疗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为四肢骨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从而规范诊疗流程,进而改善四肢骨转移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周海振,杜娟娟,同志超,陈博,邵宇雄,陈秀锦[7](2019)在《四肢长骨转移瘤诊断和外科治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四肢长骨转移瘤的诊断技巧、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2012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54例四肢长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48~72(60.6±12.5)岁;股骨38例(70.4%),肱骨16例(29.6%)。54例长骨转移瘤患者均行X线、CT、MRI及全身骨扫描检查,19例进行组织活检。术前Tokuhashi评分≥12分者31例、9~11分者8例、≤8分者15例,术前Mirls评分为9~11分,平均10.3分;依据Tokuhashi评分及骨转移瘤部位拟定治疗方案,按照Mirls评分对濒临骨折患者的治疗决策进行评估。采用VAS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Karofsky体能状况评分(KP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身体状况、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5例(64.8%)患者通过病史资料和影像学评估获得长骨转移瘤的诊断,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9(35.2%)例通过病史资料、影像学评估和组织活检(15例芯针经皮穿刺活检+4例切开组织活检)获得长骨转移瘤诊断。54例患者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病死31例,术后平均存活10.5(4.5~30)个月;存活23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6个月生存率70.4%(38/54),1年生存率57.4%(31/54),2年生存率46.2%(25/54)。围手术期内患者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手术部位未发生内植物失效、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疼痛VA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5,P<0.01);术后3个月患者KPS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76,P<0.01)。MSTS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平均21.95(16~28)分,上肢平均20.54分、下肢平均23.36分;其中优24.07%(13/54)、良53.70%(29/54)、中20.37%(11/54)、差1.85%(1/54),优良率77.78%(42/54)。结论 病史资料评估结合详细的影像学分析可以对大部分四肢长骨转移瘤做出正确诊断;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需进行组织活检。恰当的外科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长骨转移瘤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婷婷[8](2018)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及与骨转移瘤的鉴别探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影像学表现,最大程度提高诊断价值。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发病率相对较低,也导致目前对原发性骨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掌握不完全,因而正确诊断率相对较低,极容易发生误诊等情况。本研究旨在探究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并通过影像学表现与本组病例首次影像诊断中占60%的骨转移瘤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研究对象与方法:1.收集原发性骨淋巴瘤27例,所有患者经由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原发性骨淋巴瘤。结合相关文献及病理、免疫组化结果,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征象(X线、CT、MRI),并进行影像学征象对比分析。2.收集骨转移瘤54例,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并已经找到原发灶;病例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X线、CT、MR),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特征。3.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其中主要鉴别指标:患者年龄、发病部位、骨质破坏的类型、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病理骨折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χ2进行检验,设α=0.05为检验标准,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病变部位:27例中病灶位于脊柱11例(40.7%)、股骨5例(18.5%)、胫骨2例(7.4%)、髋臼2例(7.4%)、上颌骨2例(7.4%)、颞骨2例(7.4%)、骶骨、枕骨、下颌骨各1例(3.7%)。20例为单发病灶,占74%;7例为多发病灶,占25.9%。(2)患者性别、年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区间范围3188岁,中位年龄55岁。(3)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B细胞源性25例,占92.6%;T细胞源性2例,占7.4%。(4)影像学表现及特征:27例原发性骨淋巴瘤中有23例行X线检查,24例分别行CT及MRI检查。22例有完整的X线、CT、MRI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从骨质破坏类型、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病理骨折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患者骨质破坏的特点分析,其中X线平片、CT表现:骨质破坏:该组病例中,溶骨型、混合型的病例数量分别为15例、12例。骨质破坏部分呈现出筛孔、多灶性,并且可伴有轻度膨胀性改变等表现。15例溶骨型部分病灶呈现浸润性骨质破坏,呈“溶冰征”,部分皮质连续性中断,骨小梁结构显示欠佳。12例混合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周围伴轻度骨质增生、硬化缘。其中,多发病灶的骨质破坏类型呈溶骨型,病灶呈现浸润性骨质破坏,骨小梁结构显示欠清晰。骨膜反应:其中5例伴有少许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类型为溶骨型。软组织肿块:20例病灶骨质破坏缺损周围伴大小不等、形态不规整的软组织肿块,其边缘欠清,密度略低于周围肌肉组织。其中3例病灶X线平片显示软组织肿块不明显,结合CT及MRI检查能更加清楚显示。本组病例中,发生于脊柱者,病灶未累及椎间盘;发生于骶髂关节者,病例未累及关节间隙。病灶MRI表现: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短或稍长T2信号,脂肪抑制T2序列呈高信号,病灶边缘可见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影。骨质浸润程度:邻近骨髓腔内T2信号不均匀,病变范围更大,边缘不清。患者行增强扫描显示骨髓腔明显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情况:20例患者病灶周围清晰显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其中本组病例中累及脊柱的11例病灶,部分软组织信号环绕椎体周围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部分压迫硬膜囊,脊柱椎管有效矢状径明显变窄,邻近脊髓明显受压,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本组原发性骨淋巴瘤病例病理结果中,2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未见明显骨膜反应,病灶周围包绕轻度软组织肿块。2.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病变部位:脊柱41例(75.9%)、骨盆10例(18.5%)、脊柱及骨盆多发3例(5.6%)、髌骨1例(1.9%)、股骨1例(1.9%)、右肩关节1例(1.9%)、肱骨1例(1.9%)。其中单发病例19例(35.2%),多发病例35例(64.8%)。(2)患者性别、年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区间范围48-83岁,中位年龄66岁。(3)其中原发病灶中肺癌居多,其次是前列腺癌、乳腺癌、肝癌。(4)影像学表现及特征:X线、CT表现:骨质情况:该组病例中36例溶骨型、16例骨质硬化型,2例混合型。36例溶骨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表现为虫蚀样骨质病灶破坏,病情进展逐步呈大面积骨质破坏。16例骨质硬化型表现为病灶部位出现结节状、斑点、片状高密度影,多见于前列腺癌骨转移。仅有2例混合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伴硬化缘,边界欠清晰。骨膜反应:1例(1.9%)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有少许骨膜反应,非常少见。软组织肿块:21例(39%)病灶骨质破坏周围伴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块,其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欠清,密度略低于周围肌肉组织。CT可以判断软组织内坏死、囊变及出血。病理骨折:其中30例(55.6%)发生病理骨折,本组病例中脊柱病例较多,发生在脊柱者常伴有椎体压缩性改变。关节间隙:其中41例(75.9%)脊柱病变,破坏椎体可呈现压缩性改变,病灶一般不越过椎间盘,本组病例中未见明显侵及椎间盘者。累及椎弓:其中33例(61.1%)累及椎弓,椎弓出现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其中椎弓根一旦崩解,很容易造成脊柱的滑脱。(5)MRI表现: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病灶在不同的序列上所呈现出的信号存在较大的差别,病灶T1WI通常呈现出较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等信号以及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现较高信号,并且皮质信号呈现边缘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髓腔内信号不均匀,边缘不清,T1WI序列呈现出较低的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影。MRI对附近软组织肿块侵犯的显示较CT、X线更为清晰、直观。其中21例病灶周围清晰显示不同程度软组织肿块,本组病例中病灶早期骨质破坏程度较轻者,很少伴有明显软组织肿块;如果病灶侵及多部位,且骨质破坏程度较重时才出现较为明显软组织肿块。3.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进行鉴别比较的指标统计学分析如下:(1)年龄: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50岁占67%,中位年龄55岁;转移瘤患者>50岁占98%,中位年龄66岁。(2)发病部位:脊柱居多,其中原发性骨淋巴瘤脊柱病灶占40.7%、单发病灶居多;骨转移瘤占75.9%、多发病灶居多,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骨质破坏的类型:溶骨型多见,原发性骨淋巴瘤占55.6%,骨转移瘤占66.7%;P>0.05二者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4)骨膜反应:原发性骨淋巴瘤占18.5%,骨转移瘤占1.9%;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病理骨折:原发性骨淋巴瘤占37%,骨转移瘤占55.6%;P>0.05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软组织肿块:原发性骨淋巴瘤占74%,骨转移瘤占39%,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7)病灶数量:原发性骨淋巴瘤单发占74%,骨转移瘤单发35.2%,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8)累及椎弓:原发性骨淋巴瘤累及椎弓占3.7%,骨转移瘤累及椎弓占61.1%,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原发性骨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中,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的影像学表现无差异,T细胞型及B细胞型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无差异。影像学诊断必须将X线、CT、MRI结合,提高诊断正确率。2.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的发病年龄基本相同,均为中老年;两组病例发病部位多见于脊柱,病灶以溶骨型破坏为主。3.单发病灶、病灶早期骨质破坏小而软组织肿块明显,骨膜反应少,骨质破坏以溶骨性破坏为主,发生在脊柱的病灶较少累及椎弓及椎间盘,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临床诊断中应首先考虑到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可能性。

董扬,桑尚,张智长,嵇伟平[9](2018)在《73例四肢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四肢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方法。方法前瞻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四肢转移性骨肿瘤73例,年龄23~83岁,平均(56±8)岁。男性31例,女性42例,病理性骨折11例。其中肺癌转移20例,乳腺癌转移15例,肾癌转移15例,甲状腺癌转移10例,肝癌转移9例、结肠癌转移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转移1例,直肠平滑肌肉瘤转移1例,胰腺癌转移1例。20例拒绝手术,选择保守治疗,另53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术,病灶刮除植骨术,截肢术等。随访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情况、疼痛减轻情况、生存率等。结果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26±19)个月。53例手术患者术后骨痛均明显减轻,肢体功能恢复均良好。20例保守治疗患者肢体功能较差,患肢疼痛较重。结论骨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主诉、影像学表现和病理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在治疗方法上,应首先评估患者有无手术指征,建议使用KPS标准,进而选择手术治疗或是保守治疗。对转移性骨肿瘤,应以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病理性骨折的预防尤为重要,一旦发生骨折,则增加痛苦,影响生活质量。

曲成明,殷楚强,李利平,解维峰[10](2018)在《介入栓塞术联合锁定钢板骨水泥填充治疗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下骨水泥填充加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转移癌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7年1月,对本院收治的32例骨转移癌伴长骨病理性骨折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术下锁定接骨板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分别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Enneking评分、Kanofsky评分评定术前、术后疼痛、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32.54±9.76)个月。术后即刻92.86%(26/28)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VAS评分较术前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5,P<0.05)。术后3个月Enneking评分(t=2.981,P<0.05)和Kanof sky评分(t=3.147,P<0.05)较术前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优良率85.71%(24/28),改善率为68.73%;Kanofsky评分改善率65.23%。末次随访生存率60.71%(17/28),死亡原因均为原发肿瘤。末次随访时,17例生存患者X线未出现骨水泥、内固定断裂和松动,骨端位置维持良好。[结论]动脉介入栓塞术下采用锁定钢板+骨水泥填充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伴四肢病理性骨折可明显减轻患处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四肢病理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肢病理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转子下区转移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文献综述 股骨转子下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

(2)四肢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外科治疗方法
    1.3 随访及功能评估
2 结果
    2.1 术前诊断与处理
    2.2 外科治疗、功能锻炼、术后随访与功能评估
    2.3 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及处理
3 讨论
    3.1 四肢GCTB伴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术前评估与分型
    3.2 治疗方式、手术时机的选择
    3.3 术后的复发率、并发症及处理

(3)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
引言
病人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基础资料分析
    三.术前评估瘤段骨强度
    四.手术技术
        1 肱骨肿瘤切除
        2 节段性重建骨缺损
        2.1 酒精灭活回植技术
        2.2 原位微波灭活技术
        2.3 节段性假体重建
        2.4 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
    五.术后管理
    六.随访及结果评估
    七.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肿瘤学结果
    2 手术结果
    3 并发症及处理
    4 中药治疗转移癌术后疼痛疗效评价
        4.1 术后止痛效果评估
        4.2 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讨论
    1 肱骨恶性骨肿瘤
        1.1 肿瘤类型及分布
        1.2 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特点
    2 外科治疗原则
        2.1 肱骨原发恶性骨肿瘤
        2.2 肱骨转移性骨肿瘤
        2.3 改良骨强度评分系统
    3 重建技术
        3.1 体外酒精灭活回植术
        3.2 原位微波热消融技术
        3.3 节段性肱骨干假体
        3.4 髓内针或钢板骨水泥内固定术
    4 中医药治疗骨肿瘤
        4.1 中医古籍对骨肿瘤的认识
        4.2 中西医治疗骨癌痛
        4.3 中医药防治原发恶性骨肿瘤化疗恶心呕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切除重建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肺癌骨转移危险因素的筛选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病历采集
        1.1.4 统计与分析
    1.2 结果
        1.2.1 患者临床特征
        1.2.2 单因素风险分析
        1.2.3 多因素风险分析
    1.3 讨论
        1.3.1 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
    1.4 小结
二、肺癌骨转移筛查评分系统的建立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危险因素及OR值
        2.1.2 赋值
        2.1.3 分类
        2.1.4 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赋值
        2.2.2 分类
        2.2.3 不同风险组
    2.3 讨论
        2.3.1 肺癌骨转移的发病率
        2.3.2 肺癌骨转移的诊断
        2.3.3 肺癌骨转移预测模型
    2.4 小结
三、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病例来源
        3.1.2 纳入流程
        3.1.3 病历采集
        3.1.4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
        3.2.1 临床特征
        3.2.2 单因素风险分析
        3.2.3 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
    3.3 讨论
        3.3.1 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
        3.3.2 肺癌骨转移单因素预后因素
        3.3.3 肺癌骨转移多因素预后因素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肺癌骨转移预后的危险因素和评估模型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病理性骨折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临床病例资料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围术期及术后随访实验室指标变化
    2.3 影像学检查
    2.4 手术情况
    2.5 术后情况及随访结果
3 讨论

(8)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及与骨转移瘤的鉴别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检查方法
结果
    1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2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3 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进行鉴别比较
讨论
    1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特征
    2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3 原发性骨淋巴瘤影像学鉴别诊断
    4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治疗、预后情况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73例四肢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及排除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三、治疗方法
    四、随访指标
    五、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随访结果
    二、生存率
    三、肢体疼痛缓解情况
    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
讨论
    一、转移性肿瘤的诊断
        (一) 患者的一般情况与病史
        (二) 影像学检查
        (三) 实验室检查
        (四) 活检
    二、转移瘤的治疗
        (一) 对病理性骨折的评估及预防
        (二) 手术治疗
        (三) 其他治疗

(10)介入栓塞术联合锁定钢板骨水泥填充治疗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评估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2.2 随访结果
    2.3 典型病例
3 讨论
4 结论

四、四肢病理性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转子下区转移瘤的疗效分析[D]. 张旭.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2]四肢骨巨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J]. 文立,乔军,孟凡青,王冬梅,陈骏,陈亭亭,王雪迪,王守丰.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20(05)
  • [3]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D]. 赵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预测分析[D]. 郭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20
  • [5]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病理性骨折的诊治分析[J]. 郑志学,柏楠,张自琴,毕敬涛,崔爱民,刘亚奇,蔡轩,谭屾. 中国医刊, 2020(03)
  • [6]四肢骨转移瘤外科治疗指南[J]. 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SocietyofOrthopaedicsBoneOncologyGroup. 中华骨科杂志, 2019(24)
  • [7]四肢长骨转移瘤诊断和外科治疗分析[J]. 周海振,杜娟娟,同志超,陈博,邵宇雄,陈秀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01)
  • [8]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及与骨转移瘤的鉴别探究[D]. 张婷婷. 青岛大学, 2018(02)
  • [9]73例四肢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观察[J]. 董扬,桑尚,张智长,嵇伟平.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05)
  • [10]介入栓塞术联合锁定钢板骨水泥填充治疗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J]. 曲成明,殷楚强,李利平,解维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8(18)

标签:;  ;  ;  ;  ;  

四肢病理性骨折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