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滤塔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工艺特性研究

生物滤塔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工艺特性研究

一、生物滤塔工艺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智[1](2021)在《炼油化工污水处理场VOCS恶臭气体处理现状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简单回顾国家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发布,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的治理背景和历程;描述、分析污水处理场高、低浓度VOCs恶臭气体来源、组分、比例和混合气体浓度,以及生化处理结合充分预处理的VOCs恶臭气体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场VOCs恶臭气体混合气体的适应性;对现行污水处理场以生物处理为主的VOCs恶臭气体处理工艺在设计思路、设计参数及设备选项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合理之处提出对策。

李俊虎,周珉,王乔,张利华,陈春玥[2](2021)在《石化园区污水厂臭气组分和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化园区污水厂采用生物滤塔和活性炭吸附联合工艺对污水厂产生的臭气进行处理。经检测分析石化园区污水厂臭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是从废水中挥发出来的,其主要组分为芳香烃类,如异丙苯、苯、苯乙烯等。生物滤塔工艺容易受到臭气组分浓度变化的影响,对臭气中污染物的去除率在50%~80%之间波动,单一生物滤塔工艺难以将臭气处理至排放标准。活性炭吸附工艺对臭气中的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率和适应性,生物滤塔和活性炭吸附联合工艺对污染物去除率可达90%以上,能满足排放标准,适用于石化园区污水厂臭气处理。

杨南阳[3](2019)在《微生物包埋固定化技术在废气生物过滤工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生物过滤技术由于其环境友好,操作成本低廉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废气的处理。目前的生物过滤塔多利用传统挂膜技术,但该技术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稳定的操作条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不仅保持了普通生物法的优点,而且微生物经固定化后,对高有机废气浓度、瞬时冲击负荷及停歇运行等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有毒有害有机废气的耐受能力得到了大大改善。本研究中首先利用包埋固定化技术自制了可适用于生物过滤塔的凝胶胶囊填料。该填料以聚乙烯醇(4%),海藻酸钠(6%)为包埋载体,并且添加粉末活性炭(1%)强化填料的传质性能及机械强度,采用SEM观察到其内部具有三维交联网络结构。随后将其组装在3D网格材料中并填入生物过滤塔(GEBF),同时以珍珠岩填料作为传统挂膜技术的代表填入另外一座生物过滤塔(BF)作为对照。系统比较了两座生物过滤塔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在GEBF中,对氯苯气体的总体降解效果要明显优于BF。Michaelis-Meten模型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GEBF的最大生物降解率为26 g/(m3 h),高于BF的18 g/(m3 h)。GEBF在冲击负荷(维持1小时)后3个小时即恢复到了之前的去除效果,而BF需要更长时间(4个小时以上)才能恢复。在6天的短期饥饿后,GEBF和BF分别需要3和6天才能完全恢复到之前的去除效果。在20天的长期饥饿后,GEBF在9天后完全恢复了去除性能,而BF在此时仅恢复了之前降解效果的70%。两座生物过滤塔内微生物特性也存在显着差异。结果表明,GEBF中微生物的平均代谢活性为0.052 h-1,高于BF的0.038 h-1。另外,GEBF中的微生物群落相比在BF中的微生物群落具有较低的丰度。微生物细胞的存活状态分析结果表明,GEBF内的完整细胞在饥饿时期与饥饿后的恢复时期基本没有发生改变,而BF内细胞在饥饿期间的完整细胞数目要比恢复9天后的样品少了约10%,且饥饿20天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明显上升。GEBF中的微生物的平均代谢活性在饥饿6天后与饥饿前相比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BF中的微生物平均代谢活性与饥饿前相比下降了将近30%。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饥饿20天后,BF中的微生物群落出现了一些耐干燥及贫营养的菌属。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座塔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饥饿期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聂阳[4](2019)在《微包埋恶臭假单胞菌复合填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法净化挥发性有机废气具有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其中填料是生物滤塔的核心组件,对生物滤塔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聚乙烯醇、海藻酸钠、腐熟植物纤维等为辅料,采用微包埋技术制备出一种包埋恶臭假单胞菌的复合填料,对填料的理化性质及营养缓释性进行测定,并将其装填于生物过滤塔中评价其对甲苯的净化性能。实验结果如下:(1)填料制备:所制备填料物料配比为聚乙烯醇3036%,海藻酸钠1218%,聚丙烯纤维48%,腐熟植物物质1525%,碳酸钙1525%,活性炭410%,恶臭假单胞菌0.51.5%。填料机械强度为153 N、堆积密度271 kg·m-3、饱和含水率55.3%、孔隙率13%。填料中氮磷钾的总含量分别为0.91%、0.73%、0.58%,在19 d内累计释放量低于5%,填料pH保持在78。(2)装塔运行:生物滤塔第8 d甲苯去除率达到81%,启动成功。在进气负荷较小时,生物滤塔下层对甲苯的去除率最高。在进气流量低于600 L·h-1,进气负荷低于30.85 g·m-3·h-1时,生物过滤塔对甲苯的去除率高于95%。生物过滤塔对甲苯的最大去除能力为55.08 g·m-3·h-1。动力学研究,与Michaelis-Menten模型相比,Haldane模型对该复合填料的生物净化过程拟合度较高。系统停运3 d和7 d,重新启动1 h后,去除率即可恢复至80%以上,停歇15 d重新启动1 d后去除效率可达到80%以上。生物滤塔在运行过程中压降会随着微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由初期56 Pa增加到378Pa。甲苯经生物滤塔降解后气体中间产物包含苯。(3)菌种测定:生物滤塔运行过程中优势菌种为Firmictes、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综上本研究制备复合填料理化性能好,对甲苯具有较高净化效果,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王集军[5](2019)在《典型行业恶臭废气的污染特征及其生物降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恶臭污染是目前全世界存在的一种很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这种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恶臭污染物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其中含硫恶臭污染物是环境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污染物,它们的嗅觉阈值极低,且极具难闻的气味。因此,对该类污染物的去除是势在必行的,在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方法中,生物法降解恶臭有机废气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这是由于生物法降解恶臭废气相比其他方法具有更大优势。本研究检测分析了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压缩站的恶臭气体排放情况;并将喷淋塔-生物过滤塔联用装置应用于纺织印染废水处理厂处理排放的废气,从恶臭废气的污染状况和净化及其生物过滤塔塔中的微生物群落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以含硫恶臭污染物为底物分离纯化了一株高效降解菌,并研究其降解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广州市某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压缩站对居民生活垃圾释放的恶臭气体进行监测分析,发现两站恶臭物质相同组分浓度均大致相同,高浓度组分为NH3、NO、N2和HCl,浓度高达几百个ppb;其他含硫化合物、酸类、酮类和醛类等浓度较低。在两站所研究恶臭物质中NH3浓度平均占比达到47.9%,NO平均占比23%,N2平均占比18.5%,HCl平均占比6.9%,而其他类恶臭成分总平均占比仅约3.75%。说明两站中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恶臭物质为含氮化合物。(2)将喷淋塔-生物过滤塔联用装置用于广东省某大型印染厂废水所释放的恶臭气体进行进化研究。发现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中占比最大的是含氮、含氧类化合物(NAOCCs),达到85.1%;其次是脂肪烃类(AIHs)为7.05%,芳烃类(AHs)6.3%和卤代烃类(HHs)1.53%。经过装置连续运行处理90天后,各组分NAOCCs,AIHs,AHs和HH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7%,67.9%,11.7%和52.08%,说明联用装置能有效的去除VOCs。同时通过毒性评估发现,在未经处理第1天,第20天,第90天的样品的癌症风险比大于1,对工人表现出潜在的癌症风险,而经ST-BF处理过后所有研究的VOC癌症风险大大降低,该联合技术能大大降低排放的VOCs带来的癌症风险。对所得微生物群落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VOC的主要降解菌门,嗜酸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是VOC降解过程中的优势菌种。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排放的VOCs显着相关。(3)从广州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分离纯化筛选出了一株能同时降解乙硫醇和二甲基二硫醚的高效降解菌种,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析该菌株属于革兰氏阳性菌,与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在同一分支,且同源性为100%,属于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我们最终将其命名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 GDUTAN6。该菌种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35°C,最适pH为7,在转速为200 rpm与250 rpm时降生长最为良好。乙硫醇初始浓度为5 ppm,经过120 h降解,降解率可达93.17%;二甲基二硫醚初始浓度为75 ppm,经过68 h降解,降解率可达100%。

杨海龙[6](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氧化处理含氯含苯类VOCs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工业的持续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大力推行减排政策和治污手段的前提下,虽然NOx、PM2.5、SO2排放量逐年下降,但VOCs的排放量却逐年上升。其中医药化工行业是VOCs的主要排放源之一,而氯苯最初是用作生产军用炸药所需的苦味酸,目前主要用于制造苯酚,硝基氯苯,苯胺以及杀虫剂DDT,是医药化工等领域的重要中间体。传统VOCs治理技术(吸收法、吸附法等)均存在治理效果差,无法长期运行,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弊端,不同行业行业的VOCs排放又有其特殊性,针对不同行业的VOCs排放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高效稳定的处理VOCs。生物法处理VOCs碳化率较高,运行从成本较低,对大气环境无二次污染,但是因为其毒性承受能力仅能处理浓度较低的VOCs,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范围广,而碳化率较低,但如果以低温等离子体为预处理手段,可以降低生物系统的毒性从而提高整体系统降解效率。本研究利用低温等离子体耦合生物滴滤技术处理医药化工行业的VOCs排放,选取医药化工行业典型有机污染物氯苯作为处理目标。在进行生物滴滤系统研究以氯苯为唯一碳源,利用快速排泥法经过600 h的运行挂膜成功运行挂膜成功;挂膜成功后系统对氯苯实现了高效稳定降解。在进口浓度为1000 mg·m-3时,滴滤塔的降解效果仍可以超过7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反应器挂膜效果,发现反应器下层的挂膜度比上层更致密。对生物滴滤系统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发现生物滴滤系统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氯苯进口浓度700 mg·m-3,停留时间80s,喷淋密度10.36 L·m-3·s-1,pH在7-8之间,氧气浓度10%。因为二甲苯广泛用于医药等行业做合成单体或溶剂,是医药化工的特征有机污染物之一,所以引入二甲苯考察生物系统在降解复合VOCs的过程中,不同有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二甲苯对氯苯降解效率的影响发现,氯苯与二甲苯废气浓度为1:1时,生物滴滤塔对混合废气降解效果达到87.6%,通过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分析,生物滴滤塔在通入二甲苯时,对氯苯的降解存在抑制,相反对二甲苯自身的降解存在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进行氯离子平衡分析时发现氯苯可被生物系统完全降解,含氯部分进入循环液中全部以氯离子形式存在,并且随着离子体的不断积累,生物系统呈现出较高的耐受性,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对生物滴滤系统进行高通量分析发现,在以不同底物作为微生物碳源时,生物系统的微生物群落有较大差异,通过生物滴滤系统中微生物菌种丰度分析,得到系统挂膜完成阶段,微生物在不同分类水平上有12个门、18个纲、34个目、53个科、60个属、6个种;在以二甲苯为唯一碳源时,在不同分类水平上有9个门、13个纲、15个目、17个科、17个属、1个种;在以氯苯、二甲苯为混合碳源时,在不同分类水平上有17个门、22个纲、45个目、71个科、84个属、43个种;而运行到后期再次以氯苯为唯一碳源,滴滤塔营养液pH维持在偏酸性化境情况下,在不同分类水平上有9个门、12个纲、20个目、25个科、29个属、17个种,氯苯和二甲苯的降解特征菌科分别为噬几丁质菌科和丛毛单胞菌科。最后,本文研究低温等离子体的工艺参数及低温等离子体-生物集成系统对氯苯的降解效果。低温等离子体的最佳运行条件为:放电电压7kV,进口浓度700 mg·m-3,停留时间为5.5 s,此时等离子体的降解效果达到80%,能量效率也可以达到550mg·kWh-1。并且耦合系统对氯苯的降解效率和去除负荷相比于单一的生物滴滤系统均有提高,进口浓度从50mg·m-3逐渐提高至1500mg·m-3,耦合系统的降解效果均要高于单独的生物系统,降解效率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提高10%20%。

李世博[7](2019)在《外墙保温板材检测燃烧废气净化设计及运行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外墙保温板材使用率随之提高,为保证保温板材质量,每批样品均需第三方进行阻燃性能检测。目前针对保温板材检测燃烧过程排放挥发性有机废气(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研究较少且处理技术落后。本试验选取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模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材(E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材(XPS)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检测燃烧过程VOCs排放特征,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及阈值稀释倍数,并估算检测行业VOCs年排放总量。根据烟气的组分、浓度、流量等,设计一套基于生物法的烟气净化工艺并对设备选型、关键技术参数进行计算。验证该生物净化系统VOCs去除能力,探究各处理单元对苯、甲苯、二甲苯等恶臭物质的去除效率,并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EPS、XPS检测燃烧过程排放VOCs浓度分别为194.5±47.4和88.9±12.5mg·m-3,烷烃为主要成分,其浓度占比分别为95.8%、77.9%。依据等效丙烯浓度法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计算EPS、XPS检测燃烧VOCs的OFP,结果分别为27.0278.1和11.2151.1mg O3?m-3,烯烃是XPS板材OFP的重要贡献源(49.8%),EPS板材OFP贡献源主要是烷烃(80.0%)。EPS、XPS保温板材阈值稀释倍数分别为3.7±0.9、14.2±9.1,废气存在恶臭污染,其来源主要为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芳香烃。经初步估算,2018年全国保温板材第三方检测行业VOCs年排放量高达226.7t。(2)依据污染源特征及实际情况,设计工程处理规模为2500 m3?h-1,烟气净化采用“填料吸收塔+静电除尘器+生物过滤器”耦合处理工艺。吸收塔选用分段式填料吸收塔,经计算填料吸收塔尺寸为1200×600×2500mm,塔内填充鲍尔环填料,填料层厚度为500 mm,喷淋密度为35 m3/(m2?h-1)。设计生物净化器尺寸为2000×2000×1500mm,选用松树皮为填料,填料层体积为4.2m3,空床停留时间为6s。(3)生物净化器内部温度变化范围在32°C~53°C,相对湿度变化范围在34%~63%。生物净化系统对EPS、XPS板材检测燃烧排放TVOC的最大净化效率分别达到59.7%、70.4%。各处理单元对EPS、XPS板材排放的苯、甲苯、二甲苯等组分的去除效率为喷淋段11.4%、10.4%,电除尘段21.3%、17.6%,生物段89.7%、91.6%。净化系统能够有效去除恶臭污染并且拥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恢复能力,但运行过程燃烧产生的炭黑等颗粒物易堵塞填料层,影响生物净化系统的去除效率。(4)使用PCR-DGGE技术对生物净化器内部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启动期微生物多样性较高,分布更均匀,稳定期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显着。生物净化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放线菌门为主,最大优势菌种为褐色嗜热裂孢菌(Thermobifida fusca),丰度占比由运行初期的5.5%上涨到49.1%。生物净化器内部温度升高对放线菌有明显的筛选作用,运行过程生物净化系统去除效率变化规律与优势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及降解功能特性一致。

王洁[8](2019)在《废气中醋酸丁酯回收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醋酸丁酯又名乙酸正丁酯,在空气中极易挥发,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化工、制药和皮革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醋酸丁酯具有易燃的特性,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有强烈的刺激性,对生产企业产生着安全隐患,其又属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中一种。在青霉素的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醋酸丁酯,这些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严重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回收利用。根据醋酸丁酯的性质设计出废气处理工艺,根据工艺加工组装一套废气处理装置,可同时进行吸收和解吸操作,具有节能高效、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选择了实验室已有的三种填料进行了塔压降和醋酸丁酯气体吸收效率的研究,三种填料的塔压降大小顺序为12 mm陶瓷拉西环<16 mm金属鲍尔环<6 mm金属西塔网环,其中,12 mm陶瓷拉西环对醋酸丁酯吸收效果最好。以油酸甲酯和油酸乙酯混合液(体积比为1:1)为吸收剂,研究了吸收剂温度、填料层高度、吸收剂的循环使用对醋酸丁酯废气的吸收效果。根据天津市VOCs排放标准,设计出双塔吸收工艺,通过实验研究了达到排放标准的最适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当填料层高度1000mm,吸收剂温度10℃时,醋酸丁酯吸收率可达94.4%,在解吸后的吸收剂重复使用时其吸收率稳定在91.3%;双塔吸收中,当吸收剂流量3.7 L/h、进塔气体流量2.0 m 3/h、吸收剂温度10℃时,醋酸丁酯最终出塔浓度均小于80 mg/m3,达到天津市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为找到一种更为廉价的吸收剂,选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吸收剂吸收醋酸丁酯废气,研究了不同类型的Tween表面活性剂和Span-80对醋酸丁酯废气的吸收效果,并以复配表面活性剂为吸收剂分析了吸收剂温度、液气比、进塔浓度对醋酸丁酯废气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ween-80水溶液对醋酸丁酯吸收率最高,加入Span-80后不但能够消除起泡现象还能提高醋酸丁酯吸收率,其加入量越大吸收率越大。以体积浓度3.0%的Tween-80与3.0%的Span-80复配水溶液吸收醋酸丁酯废气,在吸收剂温度为10℃,进塔废气流量为1.0 m3/h,液气比为15 L/m3时,醋酸丁酯吸收率可达90.65%。吸收剂在解吸后循环使用其吸收率为81.21%,且随着解吸次数的增加吸收率略有降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对醋酸丁酯的吸收率小于酯类化合物,但表面活性剂配制的水溶液总成本较低。企业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将两种吸收剂循环交替使用,以达到想要的处理效果。

杜玲改[9](2018)在《生物滴滤塔处理甲苯和二氯甲烷混合模拟废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高度关注,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因对人体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危害,而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常见的几种VOCs的治理技术中,生物法因工艺简单,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是当前处理低浓度VOCs经济性较好的一种处理技术。本研究选择用生物滴滤塔工艺对甲苯和二氯甲烷的混合模拟废气进行降解。在进气口浓度为400 mg/m3,水浴温度30oC,循环营养液的喷淋量4 L/h,进气流量0.15 m3/h,气液比40,停留时间160s的条件下启动实验装置。去除效率稳定后,将进气浓度增大到1000mg/m3,其他条件不变,考察浓度变化对降解效率的影响。考察4种表面活性剂分别对甲苯和二氯甲烷的增溶性效果,及4种表面活性剂和4种金属离子分别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增溶性实验中吐温-20对甲苯和二氯甲烷增溶效果较好;在对微生物生长影响实验中吐温-20和Ca2+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效果最明显,最大吸光度值分别为0.311和0.205。将不同浓度的吐温-20添加到生物滴滤塔内,考察吐温-20对混合模拟废气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当添加50 mg/L吐温-20时,生物滴滤塔对混合模拟废气的去除效率最高,为81.82%,去除能力为20.07g/(m3·h)。在此的基础上,考察Ca2+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50 mg/L吐温-20的基础上,加入35mg/L的Ca2+,去除效率最好,为97.61%,去除能力为23g/(m3·h)。为了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考察有机负荷和停留时间的变化对滴滤塔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塔对混合废气的去除效率随着有机负荷的增高而降低,但对甲苯和二氯甲烷的去除能力有一定提高;停留时间为240s和160s时,对去除效果未产生较大影响,当停留时间小于160s后,去除效率随着停留时间的减小而下降。添加吐温-20和Ca2+强化了生物滴滤塔的性能,使其能够快速的恢复活性并能保持长期的稳定运行。

廖东奇[10](2018)在《生物滴滤池处理复杂VOCs废气及其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众多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这些工业源的VOCs往往量大而浓度低,持续排放会有损人体健康和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生物过滤技术由于具有高效、经济节约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处理单组分及多组分挥发性有机废气。本研究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VOCs废气组分复杂难以同步高效去除、氯苯等难降解物质的去除效率低等问题,利用生物滴滤技术展开了中试和小试等一系列实验研究。设计了电子垃圾焚烧处理现场的有机废气组成分析、工艺优化、VOCs组分相互作用鉴定、滴滤池生物膜内微生物组成以及接种滴滤池的菌群优化等一系列试验,分析了VOCs组分和浓度的变化对生物滴滤池去除能力的影响,并利用PCR-DGGE、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态学技术分析了微生物菌群结构随VOCs组分和浓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筛选高效降解菌和将高效降解菌应用于生物滴滤池,研究强化对氯苯的去除性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电子垃圾拆解排放有机废气的主要VOCs组分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氯苯、三甲基苯和苯甲醛;利用中试规模的生物滴滤池处理这类VOCs发现生物滴滤池对不同组分VOCs的去除效率为81.1%97.8%,生物滴滤池对TVOCs的去除性能随废气中TVOCs的浓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线性正相关,表明生物滴滤池处理电子垃圾拆解排放的有机废气具有较好的效果;电子垃圾拆解排放的VOCs经生物滴滤池处理后非致癌毒性风险显着降低;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发现生物滴滤池中微生物的菌群结构以变形菌门为主,起始接种物和运行后富集的微生物均对VOCs的去除发挥重要作用。2、同时运行四个起始条件相同的生物滴滤池,利用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长期驯化的菌群(TXS)研究了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和四组分条件下对苯、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BTXS)的去除能力,鉴定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四种组分中甲苯最容易被去除,其次为苯乙烯和二甲苯,而单组份条件下的苯几乎不能被去除。生物滴滤池的去除能力会随VOCs组分的增加而减少;通过相互作用指数鉴定双组分BTXS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虽然生物滴滤池不能去除单组分的苯,但是在其他组分存在时能促进苯的降解。而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的降解在其他组分存在的情况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二甲苯受到的抑制作用最强,甲苯受到的抑制作用最弱。研究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现:微生物的菌群结构会随着进气中BTXS组分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生物滴滤池的去除性能。其中,生物滴滤池在处理单组分和双组分的BTXS时,生物膜中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占主导地位,而在驯化启动阶段、处理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三组分(TXS)和苯、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四组分(BTXS)时,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占主导地位。此外,一些丰度相对较低的微生物在处理三组分以上的VOCs中长期稳定存在。3、利用本实验室菌种保藏库中一株具有铁还原功能的菌株-希瓦氏菌S12(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 S12),发现其对氯苯具有较好降解效果,通过摇瓶批式实验发现能够将浓度为100 mg/L的氯苯在28 h时完全降解,生物量到达27.27 mg/L;氯苯完全被降解后,矿化较完全:CO2的产率为83.85%,氯离子的生成量与理论上的计算值基本相同;希瓦氏菌S12降解氯苯的动力学过程拟合Monod模型,在氯苯浓度为100 mg/L时,获得最大比降解速率(μmax),为0.29h-1;利用气质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等检测到希瓦氏菌S12降解氯苯过程中的部分代谢产物:邻氯苯酚、邻苯二酚、3-氯邻苯二酚。通过酶活测定,发现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是氯苯开环的关键酶,在此基础上推测了S12菌株降解氯苯可能的代谢途径。4、利用希瓦氏菌株S12和长期在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条件下驯化的菌群(TXS)作为接种物,分别接种并启动运行三套生物滴滤池(BTF),比较希瓦氏菌S12和TXS菌群在单独和组合条件下对氯苯的去除能力。三套BTFs(S12+TXS,S12,TXS)在氯苯的浓度从100 mg/m3-500 mg/m3时,分别在14 d、20 d和25 d对氯苯的去除率达到90%;BTF运行至30 d时的生物量分别为0.341mg/g、0.312 mg/g和0.274 mg/g。表明希瓦氏菌S12添加到TXS菌群中能加速反应器的驯化和挂膜;接种希瓦氏菌S12+TXS菌群启动的生物滴滤池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氯苯的去除能力和CO2产生率分别为122.97 g/m3h和87.22%,均大于分别接种希瓦氏菌S12和TXS菌群启动的BTFs,表明希瓦氏菌S12能够强化生物滴滤池内TXS菌群对氯苯的去除能力;三套分别接种希瓦氏菌S12+TXS菌群、希瓦氏菌S12和TXS菌群的生物滴滤池对氯苯的去除性能拟合Michaelis-Menten模型,对氯苯的最大去除能力分别为130.16、107.42和64.55g/m3h,气体饱和常数(Ks)分别为0.3722、0.2656和0.1328 g/m3,证明添加希瓦氏菌S12能够提高生物滴滤池的去除性能。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发现:希瓦氏菌S12能够长期稳定存在去除氯苯的生物滴滤池内,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二、生物滤塔工艺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工艺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滤塔工艺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炼油化工污水处理场VOCS恶臭气体处理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和历程
2 污水处理场VOCs恶臭气体的处理现状及对策
    2.1 污水处理场VOCs恶臭气体混合气体浓度
    2.2 一些生物处理工程案例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2.1 问题一:抽吸工况
        2.2.2 问题二:前端预处理
        2.2.3 问题三:预处理
        2.2.4 问题四:生物处理
3 结语

(2)石化园区污水厂臭气组分和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石化园区污水厂臭气组分及浓度
    2.2 生物滤塔工艺对臭气中污染物组分的去除
        2.2.1 生物滤塔A中污染物去除率
        2.2.2 生物滤塔B中污染物去除率
        2.2.3 生物滤塔A和B中污染物去除率对比
    2.3 石化园区污水厂臭气处理工艺评估
3 结论与展望

(3)微生物包埋固定化技术在废气生物过滤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VOCs的产生与危害
        1.1.2 VOCs的控制技术
        1.1.3 生物过滤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1.2 微生物包埋固定化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2.1 固定化技术的发展过程
        1.2.2 微生物包埋固定化技术在废气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生物过滤技术处理废气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凝胶胶囊填料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凝胶胶囊的制备方法
        2.2.4 最优化凝胶胶囊填料的比选方法与评价指标
        2.2.5 凝胶胶囊微观形貌表征方法
        2.2.6 凝胶胶囊机械稳定性评估方法
    2.3 凝胶胶囊填料最优化载体配比的选择
    2.4 凝胶胶囊的形貌表征结果
    2.5 凝胶胶囊的机械稳定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凝胶胶囊生物过滤塔处理VOCs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菌种来源及驯化
        3.2.4 实验装置
        3.2.5 操作条件
        3.2.6 分析方法
        3.2.7 动力学分析方法
    3.3 生物过滤塔运行条件对VOCs去除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pH的影响
        3.3.2 不同空塔停留时间的影响
        3.3.3 进口浓度的影响
        3.3.4 冲击负荷的影响
        3.3.5 停歇运行的影响
    3.4 稳定运行条件下生物过滤塔对VOCs降解性能的动力学分析
    3.5 凝胶胶囊长期运行过程中的机械稳定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凝胶胶囊生物过滤塔中微生物的代谢特性与群落结构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微生物样品前处理与Biolog分析
        4.2.4 微生物样品前处理与流式细胞仪分析
        4.2.5 高通量测序分析
    4.3 包埋固定化技术和传统挂膜技术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4.3.1 稳态运行条件下微生物活性的比较
        4.3.2 饥饿期前后微生物活性变化的比较
    4.4 包埋固定化技术和传统挂膜技术对微生物存活状态的影响
    4.5 包埋固定化技术和传统挂膜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微包埋恶臭假单胞菌复合填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的概述
        1.1.1 挥发性有机物定义
        1.1.2 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与危害
        1.1.3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法规与标准
    1.2 挥发性有机物净化技术
        1.2.1 生物法
        1.2.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1.3 生物填料
        1.3.1 木质填料
        1.3.2 泥质填料
        1.3.3 烧结填料
        1.3.4 混合填料
        1.3.5 人工合成填料
    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课题创新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案与方法
        2.3.1 实验方案
        2.3.2 微包埋恶臭假单胞菌复合填料合成
        2.3.3 复合填料对甲苯净化性能研究
    2.4 填料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4.1 堆积密度ρ
        2.4.2 真密度ρ
        2.4.3 空隙率γ的测定
        2.4.4 机械强度的测定
        2.4.5 饱和含水率ω的测定
        2.4.6 填料p H的测定
        2.4.7 比表面积的测定
        2.4.8 压降的测定
        2.4.9 微生物量的测定
    2.5 缓释性能的测定
        2.5.1 电导率的测定
        2.5.2 氮磷钾元素的测定
    2.6 生物滤塔系统运行设定
        2.6.1 生物滤塔运行参数
        2.6.2 生物滤塔相关参数计算
    2.7 甲苯浓度的测定
    2.8 二氧化碳(CO2)浓度测定
    2.9 微生物分析
    2.10 生物滤塔降解甲苯动力学实验
3 填料制备及其性能测定
    3.1 填料制备方法
        3.1.1 胶黏剂添加量及交联时间对填料机械强度的影响
        3.1.2 纤维物质添加量对填料机械强度的影响
        3.1.3 营养物质添加量对填料机械强度的影响
    3.2 填料的基本理化性能
    3.3 填料营养缓释性测定
        3.3.1 营养物质整体释放测定
        3.3.2 氮磷钾元素释放测定
    3.4 填料的pH缓冲性测定
    3.5 本章小结
4 生物滤塔降解甲苯性能研究
    4.1 启动阶段对甲苯净化研究
        4.1.1 启动阶段运行状况
        4.1.2 启动阶段生物滤塔各层对甲苯的净化性能
    4.2 BF1 对甲苯的净化性能评价
        4.2.1 不同阶段BF1 对甲苯的净化性能
        4.2.2 进气负荷对降解性能的影响
        4.2.3 BF1 动力学研究
        4.2.4 停歇恢复实验
    4.3 生物滤塔压降及微生物量变化
    4.4 甲苯降解产物分析
        4.4.1 CO2 含量测定
        4.4.2 气质分析
    4.5 填料微生物变化
        4.5.1 不同填料层微生物种类变化
        4.5.2 不同运行阶段微生物种类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典型行业恶臭废气的污染特征及其生物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
    1.2 恶臭污染物的来源及分类
    1.3 恶臭污染物的危害
    1.4 恶臭污染物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恶臭污染物的生物控制方法
        1.5.1 生物过滤塔(Biofilter)
        1.5.2 生物滴滤塔(Biotrickling filter)
        1.5.3 生物洗涤塔(Bioscubber)
        1.5.4 联合工艺
    1.6 生物控制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
        1.6.1 微生物的影响
        1.6.2 底物的影响
        1.6.3 操作参数的影响
        1.6.4 填料的影响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课题研究意义
        1.7.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垃圾中转站及垃圾压缩站恶臭气体研究
    2.1 前言
    2.2 方法与仪器
        2.2.1 样品采集
        2.2.2 仪器设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垃圾中转站及垃圾压缩站恶臭气体组分分析
        2.3.2 垃圾中转站及垃圾压缩站恶臭相同组分气体变化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喷淋塔-生物过滤塔处理纺织印染废气中试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设置
        3.2.2 样本收集
        3.2.3 样本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处理前后的VOCs水平和成分
        3.3.2 联用技术对VOC的去除分析
        3.3.3 处理前后VOCs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评估
        3.3.4 PCA分析ST-BF处理前后的VOCs变化
        3.3.5 微生物多样性
    3.4 结论
第四章 一株具有乙硫醇和二甲基二硫醚降解能力的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降解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降解菌的分离与纯化
        4.2.3 降解菌生长曲线测定
        4.2.4 降解菌降解效率测定
        4.2.5 降解菌生理生化鉴定
        4.2.6 降解菌的16sRNA基因序列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降解菌生长曲线测定
        4.3.2 降解菌降解效率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之处与展望
        5.3.1 不足之处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致谢

(6)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氧化处理含氯含苯类VOCs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概述
        1.1.1 VOCs的定义以及分类
        1.1.2 VOCs的来源及危害
        1.1.3 VOCs排放现状
    1.2 VOCs控制技术
        1.2.1 回收法
        1.2.2 消除法
        1.2.3 集成技术的研究发展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营养液配制
        2.1.4 试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测试方法
        2.2.2 工艺参数分析方法
第三章 生物滴滤塔挂膜启动研究
    3.1 挂膜启动
        3.1.1 菌种采集
        3.1.2 菌种驯化
    3.2 滴滤塔挂膜结果分析
        3.2.1 挂膜期间降解效果分析
        3.2.2 电镜扫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滴滤塔工艺特性研究
    4.1 进口氯苯浓度对生物滴滤塔降解效果的影响
    4.2 停留时间对生物滴滤塔降解效果的影响
    4.3 喷淋密度滴滤塔降解效果的影响
    4.4 pH大小对滴滤塔降解效果的影响
    4.5 氧气浓度对滴滤塔降解效果的影响
    4.6 复合有机组分对滴滤塔降解效果的影响
    4.7 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分析
    4.8 氯离子平衡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滴滤塔高通量分析
    5.1 高通量测序深度分析
        5.1.1 测序数据分析
        5.1.2 α多样性分析
        5.1.3 Rank-Abundance曲线分析
    5.2 滴滤塔生物群落分析
        5.2.1 滴滤塔生物系统在门水平的菌落结构分析
        5.2.2 滴滤塔生物系统在纲水平的菌落结构分析
        5.2.3 滴滤塔生物系统在目水平的菌落结构分析
        5.2.4 滴滤塔生物系统在科水平的菌落结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温等离子体耦合生物滴滤系统工况研究
    6.1 放电电压对单一等离体子降解氯苯的影响
    6.2 进口浓度对单一等离体子降解氯苯的影响
    6.3 停留时间对单一等离体子降解氯苯的影响
    6.4 等离子体降解氯苯能量效率分析
    6.5 耦合系统降解氯苯效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外墙保温板材检测燃烧废气净化设计及运行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保温板材
        1.2.1 保温板材种类
        1.2.2 不合格保温板材的危害
        1.2.3 保温板材阻燃性能检测
    1.3 挥发性有机物危害及控制技术
        1.3.1 VOCs的危害
        1.3.2 VOCs控制技术
    1.4 生物处理技术
        1.4.1 生物处理技术典型工艺
        1.4.2 生物法净化原理
        1.4.3 影响生物法的主要因素
        1.4.4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2 试验方案
    2.1 VOCs采集及分析方法
        2.1.1 VOCs采集方法
        2.1.2 VOCs分析测定方法
        2.1.3 微生物分析方法
    2.2 计算方法
        2.2.1 OFP计算方法
        2.2.2 排放量计算方法及阈值稀释倍数
    2.3 废气工程设计
3 外墙保温板材检测过程VOCs排放特征
    3.1 VOCs组分特性
    3.2 臭氧生成潜势
    3.3 恶臭分析
    3.4 VOCs排放量估算
    3.5 本章小结
4 燃烧烟气净化系统设计
    4.1 保温板材废气处理工程建设背景
        4.1.1 项目名称
        4.1.2 项目概况
        4.1.3 设计依据与原则
    4.2 废气治理工艺思路
        4.2.1 预处理工艺比选
        4.2.2 生物处理工艺比选
        4.2.3 废气气量
        4.2.4 工艺流程
    4.3 废气净化装置设计
        4.3.1 填料吸收塔设计
        4.3.2 生物净化器设计
    4.4 工程占地
    4.5 经济效益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生物净化系统运行性能评价
    5.1 生物净化器温湿度变化
    5.2 生物净化系统TVOC去除效率
    5.3 各处理单元去除效率
        5.3.1 预处理喷淋段去除效率
        5.3.2 电除尘段去除效率
        5.3.3 生物净化段去除效率
    5.4 微生物群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废气中醋酸丁酯回收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VOCs处理技术简介
        1.1.1 光催化氧化技术
        1.1.2 等离子体技术
        1.1.3 生物法
        1.1.4 冷凝法
        1.1.5 吸附法
        1.1.6 吸收法
    1.2 醋酸丁酯废气的治理及必要性
        1.2.1 醋酸丁酯的性质
        1.2.2 醋酸丁酯用途及供需状况
        1.2.3 醋酸丁酯废水和废气处理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2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 主要药品
    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3 醋酸丁酯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的设计
    3.1 醋酸丁酯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的结构和工艺设计
        3.1.1 醋酸丁酯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工艺过程
        3.1.2 一体化实验装置结构设计
        3.1.3 吸收塔和解吸塔的设计
        3.1.4 塔顶冷凝回收装置的设计
        3.1.5 气体和蒸汽发生装置的设计
    3.2 填料的特性及选择
        3.2.1 填料的特性
        3.2.2 填料塔的压降实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复合溶剂吸收醋酸丁酯废气实验研究
    4.1 实验所需仪器与药剂
    4.2 吸收实验装置流程图
    4.3 实验过程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填料层高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4.4.2 吸收剂温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4.4.3 吸收剂重复使用次数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4.4.4 双塔吸收中气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4.4.5 双塔吸收中进塔吸收剂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4.4.6 双塔吸收中进塔浓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4.4.7 吸收液中醋酸丁酯的回收
        4.4.8 停留时间与吸收率的关系
    4.5 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_ya与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OG的确定
        4.5.1 进塔浓度、气体流量、吸收剂流量对吸收率的影响
        4.5.2 不同条件对K_ya与HOG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复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吸收醋酸丁酯废气研究
    5.1 实验所需仪器与药品
    5.2 实验装置流程图
    5.3 实验过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吸收剂的筛选
        5.4.2 表面活性剂加入量对醋酸丁酯吸收率的影响
        5.4.3 吸收剂温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5.4.4 液气比对吸收效果影响
        5.4.5 进塔醋酸丁酯浓度对吸收效果影响
        5.4.6 吸收剂的循环使用
    5.5 两种吸收剂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 致谢
附图1 实验装置工艺流程图

(9)生物滴滤塔处理甲苯和二氯甲烷混合模拟废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及来源
        1.2.1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
        1.2.2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1.3 挥发性有机物的处理技术
    1.4 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的工艺
        1.4.1 生物法去除有机废气的机理
        1.4.2 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工艺的选择
    1.5 国内外关于生物滴滤塔的研究现状
        1.5.1 去除VOCs种类及操作条件的研究
        1.5.2 填料的选择方面的研究
        1.5.3 动力学模型
        1.5.4 微生物相及生物量的研究
    1.6 添加剂对降解VOCs的作用
        1.6.1 表面活性剂
        1.6.2 金属离子
    1.7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2.2 实验材料
        2.2.1 模拟气体
        2.2.2 微生物菌种的来源
        2.2.3 填料
        2.2.4 营养液
        2.2.5 添加剂
    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1 实验试剂
    2.4 实验条件
        2.4.1 温度
        2.4.2 湿度
        2.4.3 pH
        2.4.4 压降系统
    2.5 试验方法
        2.5.1 气相分析方法
        2.5.2 生物量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 菌种的驯化及强化因子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3.1 菌种的驯化与筛选
    3.2 表面活性剂对甲苯和二氯甲烷增溶性的研究
    3.3 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3.1 硬脂酸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3.2 大豆卵磷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3.3 新洁尔灭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3.4 吐温-20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3.5 最适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4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4.1 Ca~(2+)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4.2 Mg~(2+)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4.3 Zn~(2+)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4.4 Mn~(2+)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4.5 最适金属离子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滴滤塔对甲苯及二氯甲烷混合气体的去除
    4.1 实验方法
        4.1.1 生物滴滤塔的启动与挂膜
        4.1.2 添加吐温-20对生物滴滤塔的强化效果
        4.1.3 添加Ca~(2+)对生物滴滤塔的强化效果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生物滴滤塔的启动和挂膜
        4.2.2 提升甲苯和二氯甲烷混合气体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 吐温-20对生物滴滤塔的强化效果
        4.2.4 Ca~(2+)对生物滴滤塔的强化效果
        4.2.5 生物膜蓄积情况
        4.2.6 生物滴滤塔各层的去除效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操作条件对生物滴滤塔运行效果的影响
    5.1 实验方法
        5.1.1 改变生物滴滤塔的运行条件对去除率的影响
        5.1.2 生物滴滤塔的闲置与恢复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有机负荷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5.2.2 停留时间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5.2.3 生物滴滤塔的闲置与恢复情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10)生物滴滤池处理复杂VOCs废气及其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概况
        1.1.1 挥发性有机物的定义及常见的种类
        1.1.2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分布特征与危害
        1.1.3 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排放的法律法规
    1.2 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
        1.2.1 回收技术
        1.2.2 分解技术
    1.3 生物处理技术处理VOCs的起源、发展、原理和工艺种类
        1.3.1 生物过滤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1.3.2 生物过滤技术的原理
        1.3.3 不同类型的生物过滤工艺
    1.4 生物过滤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
        1.4.1 VOCs的种类和浓度
        1.4.2 填料的特性和种类
        1.4.3 功能微生物
        1.4.4 控制工艺参数
    1.5 生物过滤技术净化多组分VOCs的研究进展
    1.6 生物过滤技术净化多组分VOCs过程中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1.6.1 生物过滤过程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和降解性能研究
        1.6.2 生物过滤工艺参数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1.6.3 生物过滤过程中功能微生物的代谢活性,种群丰度与微生物菌群结构多样性之间的关联性
        1.6.4 生物过滤技术净化多组分VOCs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时空演替规律
        1.6.5 生物过滤技术净化多组分VOCs过程中生物膜发育规律研究
    1.7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试规模的生物滴滤池对电子垃圾拆解排放有机废气的去除效果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气体的采集
        2.1.3 实验装置
        2.1.4 生物滴滤池的启动和驯化
        2.1.5 环境条件
        2.1.6 分析方法
        2.1.7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2.1.8 生物滴滤池处理VOCs性能评估和健康风险评价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焚烧不同类型的电路板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
        2.2.2 生物滴滤池在不同运行期间对单组份VOC去除效果分析
        2.2.3 生物滴滤池在不同运行期间对TVOCs去除效果分析
        2.2.4 生物滴滤池在不同运行期间对TVOCs去除能力分析
        2.2.5 生物滴滤池在不同运行期间生物量的变化情况
        2.2.6 流量对VOCs去除率的影响
        2.2.7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滴滤池处理苯、甲苯、二甲苯和苯乙烯的去除性能及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装置及接种物
        3.1.2 实验过程及条件
        3.1.3 分析测试方法
        3.1.4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生物滴滤池的启动
        3.2.2 生物滴滤池对单组份BTXS的去除能力
        3.2.3 生物滴滤池对双组份BTXS的去除能力
        3.2.4 生物滴滤池对三组分和四组分BTXS的去除能力
        3.2.5 不同双组份BTXS之间的相互作用指数比较
        3.2.6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希瓦氏菌S12(ShewanelladecolorationisS12)对氯苯的降解性能及代谢机理研究
    4.1 希瓦氏菌株S12降解氯苯性能研究
        4.1.1 希瓦氏菌株S12种子液的制备
        4.1.2 希瓦氏菌株S12降解不同浓度的氯苯研究
        4.1.3 希瓦氏菌株S12降解氯苯的降解动力学和细胞产率研究
        4.1.4 希瓦氏菌株S12对降解不同浓度氯苯的矿化率研究
        4.1.5 希瓦氏菌株S12降解氯苯过程中中间代谢产物分析
        4.1.6 氯苯和二氧化碳的定量分析
        4.1.7 氯离子的定量分析
        4.1.8 酶活测定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希瓦氏菌株S12对不用浓度氯苯的降解能力
        4.2.2 希瓦氏菌株S12降解不同浓度氯苯的矿化率分析
        4.2.3 希瓦氏菌株S12降解氯苯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4.2.4 希瓦氏菌株S12降解氯苯过程中代谢产物分析
        4.2.5 氯苯降解代谢途径中的开环酶活性测定
        4.2.6 希瓦氏菌株S12降解氯苯的代谢途径推测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希瓦氏菌S12(ShewanelladecolorationisS12)强化生物滴滤池去除氯苯的性能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分析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生物滴滤池启动挂膜阶段对氯苯的去除率
        5.2.2 生物滴滤池启动挂膜阶段生物量的变化情况
        5.2.3 生物滴滤池稳定阶段,进气负荷和空床停留时间对氯苯去除能力的影响
        5.2.4 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5.2.5 不同菌种组合的生物降解动力学分析
        5.2.6 不同菌种组合的生物滴滤池微生物生态学分析
        5.2.7 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的优势菌以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中的常用试剂
    主要仪器设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生物滤塔工艺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工艺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炼油化工污水处理场VOCS恶臭气体处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 邹智.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21(05)
  • [2]石化园区污水厂臭气组分和处理工艺研究[J]. 李俊虎,周珉,王乔,张利华,陈春玥. 环境科技, 2021(02)
  • [3]微生物包埋固定化技术在废气生物过滤工艺中的应用研究[D]. 杨南阳. 天津大学, 2019(01)
  • [4]微包埋恶臭假单胞菌复合填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聂阳. 郑州大学, 2019(07)
  • [5]典型行业恶臭废气的污染特征及其生物降解研究[D]. 王集军.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6]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氧化处理含氯含苯类VOCs工艺研究[D]. 杨海龙.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19(07)
  • [7]外墙保温板材检测燃烧废气净化设计及运行性能评价[D]. 李世博. 郑州大学, 2019(07)
  • [8]废气中醋酸丁酯回收工艺的研究[D]. 王洁.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9]生物滴滤塔处理甲苯和二氯甲烷混合模拟废气的研究[D]. 杜玲改.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生物滴滤池处理复杂VOCs废气及其微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D]. 廖东奇.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生物滤塔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工艺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