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内生真菌研究Ⅰ:细菌的分离与分类

细辛内生真菌研究Ⅰ:细菌的分离与分类

一、灯盏细辛内生真菌的研究 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寇晓琳,谢楠,吴彩娥,范龚健,洑香香[1](2020)在《青钱柳产黄酮类物质真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青钱柳产黄酮内生真菌进行鉴定,探究提取黄酮类物质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对青钱柳枝、叶、根、皮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通过显色反应、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筛选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真菌,并测定总黄酮产量。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真菌rDNA的居间序列(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系统进化分析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7株内生真菌,通过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隶属于3纲、4目、6科、10属;最终确定4株产黄酮物质的内生真菌:PZ06、CY12、CP06、PP03,其中黄酮产量最多的是菌株PZ06,产量为3.61 mg/L。分子鉴定结合4种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PZ06、CP06、PP03均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CY12属于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结论】青钱柳产黄酮的优势菌群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该研究对植物内生菌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参考意义,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真菌的发现为活性物质的提取提供了新方法。

杨梦莉,赖泳红,郭凤根,崔晓龙,王永霞,肖炜,李治滢[2](2018)在《灯盏花内生真菌分离及其产黄酮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对昆明市寻甸县人工栽培的大田灯盏花的根、茎、叶、花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旨在筛选产黄酮的内生真菌菌株。【方法】采用纯培养方法分离植物内生真菌,利用形态鉴定及显色反应筛选产黄酮内生真菌。【结果】共获得内生真菌40株,经显微形态观察40株内生真菌初步分类鉴定为14个属。通过黄酮类物质特异颜色反应,筛选到7株内生真菌产黄酮类物质,这7株内生真菌经初步鉴定为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镰孢霉属(Fusarium sp.)、痕格孢属(Sirosporium sp.),根中内生菌产黄酮最高质量浓度为2.625 mg/L。【结论】灯盏花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和种群存有差异性,从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真菌产黄酮类质量浓度最高。

宋欢[3](2017)在《内生细菌与内生真菌组合对雷公藤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是珍贵的传统药用植物之一,体内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菌、抗艾滋病毒、抗肿瘤和免疫抑制等作用。然而由于野生雷公藤资源蕴藏量少,加之人工栽培生长期长,该药用植物已远远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相关研究表明,内生菌对宿主植物的生理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促进铁载体的合成、分泌吲哚乙酸和溶磷的产生,增强宿主植物的抗性,参与合成宿主植物相同或相近的次生代谢产物。本研究通过对雷公藤内生细菌与内生真菌及其组合有益生物活性进行评价,以及与宿主组培苗共生体系的建立和细胞悬浮诱导子添加技术,研究雷公藤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组合对宿主植株和细胞生长、生理生化特征以及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雷公藤内生真菌Fusariuum oxysporum NS33和Penicilliurr steckii NS6、内生细菌 Enterobacter cloacae sub sp LG3 和 Serratia marcescensLY1以及真菌与细菌的四个组合NS33-LG3、NS33-LY1、NS6-LG3、NS6-LY1的促生特性及促进小麦萌发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内生真菌NS6、NS33及混合菌株NS33-LG3具有较高的产铁载体能力和IAA分泌能力;混合菌株NS33-LY1具有较高的产铁载体能力和溶磷能力;而菌株LY1亦显示出较高的溶磷能力。多数菌株及菌株组合显着促进了小麦种子萌发、芽伸长、根系活力及幼苗叶绿素含量;菌株NS33与菌株LG3能够协同促进IAA的分泌,两者混合接种的小麦幼苗根系活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将目标菌株及组合与雷公藤细胞分别进行悬浮共培养,研究了不同共培养体系雷公藤细胞的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在共培养前期,与对照相比,接种单一内生菌株提高了细胞的干重,其中菌株NS6的促生效果最明显;而在共培养后期,无论是单一内生菌还是混合内生菌均对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内生真菌和菌株组合处理的培养液pH值有明显的升高,而内生细菌LY1则明显降低了培养液的pH值,其具有产酸性。另外,当雷公藤细胞同混合菌株共培养时,培养基中总糖消耗量是最大的,而接种单独菌株时则对细胞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接种内生菌会影响雷公藤细胞的POD、CAT及SOD活性,与对照相比,接种单独菌株会更加提升POD与CAT的活性,而细胞MDA含量则明显下降。(3)将目标菌株及其组合制备成菌液(JY)、菌体(JT)诱导子添加至雷公藤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中,各个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的鲜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降低了培养液的pH,其中比较显着地是LG3-JY、LY1-JY诱导子。JY诱导子提高了培养液电导率,而JT诱导子降低了培养液电导率。各诱导子均能提高悬浮细胞培养液中营养成分的消耗速率。在不同培养阶段,诱导子添加对细胞POD、CAT、SOD活性的影响不同,而MDA含量则呈有规律的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4)将目标菌株及其组合接种于雷公藤组培苗,8种接种处理对组培苗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内生真菌比内生细菌的促进作用更强,多数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的混合接种相对于单独接种对雷公藤组培苗生长的促进效应没有明显的提高或降低。接种内生菌能明显提高雷公藤组培苗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然而却降低了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接种内生菌及其组合降低了组培苗CAT、MDA、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混合菌株的降低作用更明显。(5)接种目标菌株及其组合的雷公藤组培苗对C、N、P、K营养元素的吸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接种各菌株及菌株组合的组培苗体内C、K含量明显提高,而接种内生细菌LG3、LY1促进了组培苗N积累,接种菌株NS33、LG3、LY1及菌株组合NS33-LY1有利于组培苗P含量的增加。相对于单独接种,混合接种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对雷公藤组培苗营养元素的吸收即有正效应亦有负效应。各菌株及其组合均能明显提高雷公藤组培苗中甲素和红素的积累,其中混合菌株NS33-LG3和菌株LG3的作用最明显。混合接种菌株NS33和LG3、NS6和LY1对雷公藤红素的积累表现出正效应。

佟永春,刘雅茹,何蕾,樊佳佳,姜春丽,孙奕[4](2017)在《水母雪莲内生真菌Alterraria sp.的次级代谢产物鉴定》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藏族药水母雪莲内生真菌Alterraria sp.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从植物水母雪莲中分离得到内生菌Alterraria sp.,在考察培养条件后,对该菌种进行了扩大培养。运用反复硅胶柱色谱,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并结合液质联用分析技术,对菌液的总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测定及光谱学(1D和2D NMR,MS等)数据分析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对水母雪莲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交链孢菌属Alterraria sp.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共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pirotryprostatin A(1),对羟基苯甲醛(2),4-羟基苯基-2’-羟基丙酯(3),二氢对甲氧基肉桂酸(4),4-甲氧基苯甲酸(5),对羟基苯乙酸甲酯(6),4-羟基苯乙醇(7),对羟基苯甲酸(8),3-苯基丙酸(9)。细胞毒测试结果表明,从TPXa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对肺癌细胞株A549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其IC50为2.0 mg·L-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交链孢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周雯娜[5](2015)在《云南大围山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内生菌指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部而不引起宿主植物明显症状改变的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内生菌与宿主协同进化,二者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共生关系。考古研究发现,4亿年前的植物化石中就已存在内生菌,这一发现使人们不禁猜想内生菌有可能在植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以及植物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工作及其结果对揭示内生菌的生态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大围山是中国大陆唯一具有湿润雨林和热带山地森林垂直带系列完整的地区,并且在地质史上未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可以提供具有历史连续性的研究材料。因此,本项目对该地区处于不同进化地位的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共14种)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力图发现内生真菌多样性与植物进化地位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二者协同进化关系和内生真菌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可能生态学功能提供一些线索,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从苔藓(提灯藓(Mnnium sp.)、地钱(Marchantiapolymorpha)、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塔藓(Hylocomium splendens))、蕨类(大瘤足蕨(Plagiogyria maxima)、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红腺蕨(Diacalpe aspidioides)、心基凤、丫蕨(Coniogrammepetelotii)、倒挂铁角蕨(Aspleniumnormale))和种子植物(秃杉(Taiwanna cryptomerioide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龙骨酸藤子(Embeliapolypodioides)、柳叶斑鸠菊(Vernoniasaligna)和髯柱露柱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共14种植物的2640个组织块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3526株,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分离频率、以及多样性指数分别介于93.75%-100%、1.01-1.95和1.74-3.22之间,表明该地区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非常丰富。(2)苔藓植物光合作用组织和假根部分的内生真菌分离频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地下组织与地上组织的差异最显着。这说明随着植物进化和组织分化的完善,植物各组织中内生真菌的丰富度存在显着差异。(3)通过形态学和18S rDNA序列分析,所有内生真菌被鉴定为68个分类单元,其中,炭角菌属(Xylaria)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为该地区广布且较为优势的内生真菌类群。同时,内生真菌类群也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和组织专一性或偏好性。(4)总体而言,各种植物之间内生真菌的相似度较高(0.409-0.756),但进化程度较近植物间内生真菌的相似度高于进化程度较远植物间的相似度,并且随着植物进化地位的提高,内生真菌中一些类群(如: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等)的优势在削弱,而另一些类群(如: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穗黑孢霉(Nigrospora oryzae))的优势则逐渐增强。(5)对该地区的优势内生真菌——炭角菌属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种内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并且其中的A类群仅来源于种子植物,这表明有些内生真菌可能与宿主植物的进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接下来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

胡清霞[6](2015)在《雷公藤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文中提出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属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是一种珍贵的传统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台湾等省份。植物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各种健康植物的组织或器官中,在与宿主植物的长期生活中互相影响形成互利共生体。在植物微生态系统中,内生真菌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对宿主植物的生理生长产生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具有益生长、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增强宿主植物代谢等多种生物学作用,有的内生真菌还能够合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近的次生代谢产物。目前,雷公藤的来源主要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而自然界中雷公藤资源的数量有限,这就导致雷公藤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实验通过对内生真菌与宿主组培苗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并对内生真菌有益生物活性进行评价和悬浮诱导子添加技术,研究雷公藤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将筛选至健康雷公藤体内的18株内生真菌接入至雷公藤组培菌苗中发现,18株内生真菌中有7内生真菌对苗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剩余的1 1株真菌中发现NS1、NS6、NS31、NS32、NS33不但对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显着提高不同器官内甲素、红素的含量。进一步对这11株内生真菌进行有益生物活性评价,发现NS-6、NS7、NS14和NS32具有较高的合成IAA能力,NS1和NS31具有较高的溶磷能力,NS1、NS4、NS6、NS25、NS-31、NS33具有合成铁载体的能力。通过综合比对各项指标将NS6、NS31、NS32、NS33选为目标菌株,进一步的研究。2、经真菌26s rDNA序列鉴定及同源性分析发现NS-6和NS-32分别与penicillium steckii和hypocrea nigricans 的相似度达到 99%;而 NS31 与 meyerozma gull iermondii 的相似度达到 99%;NS33 与 fusarium oxysporum的相似度达到 99%。3、将四株内生真菌两两混合接入至无菌苗中发现,6种混合菌对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各混合菌还能提高雷公藤各器官对C、N、P、K元素的吸收,提高植株体内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值,但NS31-N32和NS31-N33叶绿素含量及NS6-N31和NS31-N33荧光值低于空白对照。各混合菌对雷公藤各器官合成雷公藤甲素、红素具有促进作用,对促进甲素合成最为明显的为NS31-N33混合菌,而对促进红素合成最为明显的为NS6-N32和NS6-N33混合菌。4、将4株目标菌株制备成菌液(JY)、菌体(JT)诱导子添加至雷公藤悬浮细胞中,结果表明:各诱导子均能提高悬浮细胞培养液中营养成分的消耗速率;除NS33-JT和NS31-JY诱导子外其余诱导子能提高悬浮细胞细胞活力;且在NS32-JT和NS33-JT诱导子的影响下,悬浮细胞细胞鲜重要低于其他诱导子处理和空白对照;胞内甲素中以NS31-JY和NS31-JT含量最高,胞外甲素则以NS32-JT和NS31-JY含量较高;雷公藤红素的合成以NS32-JT和NS31-JT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而在培养液中并未检测到红素的存在。5、对6种混合菌进行有益生物活性评价,选取NS6-31混合菌制备成菌液(JY)、菌体(JT)、活菌(HJ)3种诱导子添加至雷公藤悬浮细胞中,结果表明:与第四章试验结果相同各诱导子均能提高悬浮细胞培养液中营养成分的消耗速率;HJ诱导子提高了培养液PH值而JY、JT诱导子降低了培养液的PH,加入诱导后培养液中电导率液均低于空白对照;JY和JT诱导子能提高悬浮细胞细胞活力和细胞生物量,但HJ诱导子则降低了细胞的活力和细胞生物量;JY诱导子对雷公藤细胞合成甲素具有促进作用且各诱导子均能提高胞外甲素的含量;JT和JY诱导子能促进悬浮细胞合成雷公藤红素,与第4章试验结果相同在培养液中并未检测到红素的存在。

黄艳华[7](2015)在《金线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线莲又名金线兰、鸟人参、金钱草,为兰科(Orchidaceae)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植物。它作为我国一种珍稀名贵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些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限的野生资源遭受了掠夺性采挖,野生金线莲储量锐减、日益匮乏,已被福建省省政府列为濒危药用植物。据相关文献报道显示,金线莲正品主要是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然而市场上金线莲的混伪品掺杂其中,品种来源混乱,导致金线莲准确鉴定面临巨大挑战,严重影响中医用药的安全和临床疗效。目前,中药的鉴别主要依靠性状和显微等传统鉴定手段。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鉴定工作量激增,传统鉴定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医院、药店、企业、海关等各行业鉴定需求,亟需一种能快速准确鉴定中药的新方法。因此,本论文针对金线莲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质量保证,以期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科学的分子生物学鉴别方法用于区分金线莲正品及其混伪品,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野生金线莲资源进行实地资源调查、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和商品品种来源、质量考察。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福州市三个有金线莲分布的地区,对金线莲种类、生物学特性、生境特点以及与金线莲易混淆的种类进行观察分析研究,为深入探讨和合理开发金线莲资源提供参考。资源调查结果得出:野生金线莲多生长分布于海拔高度为500米-700米之间,经纬度为福州三叠井国家森林公园(北纬26°15’41.57"-26°16’10.65”,东经119°09’43.47"-119°09’31.69")、旗山国家森林公园(北纬 25°58’44.56"-25°58’22.86",东经 119°07’43.40"-119°07’17.85")和天门山峡谷生态旅游景区(北纬25°49’07.14",东经119°00’10.62")。金线莲植株形态特征差异明显。探究其原因是受不同地区的气候、光合作用和土壤等多种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引起的个体形态变异。收集不同商品药材市场、药店和公司的样品(鲜品、干品),并对收集的34份样品进行了外观性状的观察、分析和品种鉴定。并进行了不同产地金线莲药材样品的比对及伪品的鉴别和品种的确定。商品调查结果得出:市场上金线莲的易混伪品种类主要是斑叶兰属的小斑叶兰和血叶兰属的血叶兰。2.使用DNA条形码ITS2序列对正品金线莲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金线莲的混伪品种类包括:斑叶兰属的小斑叶兰(Goodyera repens)、和血叶兰属的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等。试验结果表明,金线莲及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分析ITS2二级结构发现,金线莲及其混伪品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金线莲最大种内K2P遗传距离远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K2P遗传距离;由所构建的NJ树图可以看出,金线莲与其混伪品可明显分开。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方便快捷地鉴别金线莲正品及其混伪品,为其种质资源鉴定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分子依据。3.采用常规组织分离纯化方法从金线莲的根、茎、叶不同组织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17株,其中从根中分离出8株,茎中5株,叶中4株。根、茎、叶分离率分别为46.9%、28.1%、15.6%。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和真菌ITS分子鉴定方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类鉴定得出属于4个纲、6个目、6个科、8个属。其中青霉菌属为金线莲的优势菌,占分离总菌株的29.4%;其次是曲霉属和炭疽菌属(各占总菌株的17.6%)。并进一步对筛选出的目的菌株作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FZ1(xx02)、FZ2(xx03)、FZ3(xx06)和 FZ11(xx29)对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ehumeamelliae Masse)有抑制作用;FZ2(xx03)FZ3(xx06)和 FZ10(xx28)对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ioides)有抑制作用。FZ5(xx09)、FZ6(xx10)、FZ8(xx18)和 FZ12(xx3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抑制作用;而17株内生真菌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均未发现有明显抑制作用。

李国庆[8](2014)在《雷公藤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产甲素研究》文中指出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属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是一种珍贵的传统药用植物,在我国已有700多年的利用历史,药理作用广泛,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台湾等省份。植物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各种健康植物的组织或器官中,在与宿主植物的长期生活中互相影响形成互利共生体。在植物微生态系统中,内生真菌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对宿主植物的生理生长产生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具有益生长、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增强宿主植物代谢等多种生物学作用,有的内生真菌还能够合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近的次生代谢产物。目前,雷公藤的来源主要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而自然界中雷公藤资源的数量有限,这就导致雷公藤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对产雷公藤甲素内生真菌的分离、雷公藤内生真菌间的交互作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内生真菌合成雷公藤甲素的影响、雷公藤内生真菌与内生细菌的相互作用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以期加深对雷公藤及其内生真菌的了解,寻求一条生产雷公藤甲素的有效途径,保护雷公藤野生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雷公藤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本研究对雷公藤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液体培养、发酵液分析检测,并对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得到一株产雷公藤甲素的活性菌株NS-1。根据真菌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初步确定该菌株为镰刀菌属。(2)内生真菌互作对雷公藤甲素合成的诱导作用研究。本研究通过建立内生真菌交互共培养体系,筛选出合成雷公藤甲素能力最强的优势组合NS-1+NS-8,其雷公藤甲素合成量是单独培养NS-1的1.56倍。后将NS-8制备成不同的粗提物(发酵液P、菌丝体粗提物Q),添加到指数生长末期的NS-1中,研究NS-8对NS-1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发酵液P极大地促进了 NS-1对雷公藤甲素的合成,胞外雷公藤甲素的积累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0.2039μg/ml,为对照组的4.2倍;菌丝体粗提物Q在诱导实验中不仅没有促进NS-1的生长,反而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正常生长,实验组NS-1的生物量较CK偏小,糖耗速率也较CK偏低,胞外甲素的产量也明显低于CK,胞内甲素的量与CK相近。(3)大孔吸附树脂对雷公藤内生真菌合成雷公藤甲素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NS-1发酵培养体系中的TPL进行吸附,能够明显促进NS-1合成TPL的能力。结果显示,在NS-1液体培养第4天,加入2.0g NKA-9型树脂,吸附30h后收获对TPL的吸附效果最好。(4)通过将雷公藤内生真菌NS-1与分离到的23株雷公藤内生细菌共培养,发现内生细菌LY-3对NS-1甲素合成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两者共培养所合成的雷公藤甲素是单独培养NS-1所合成甲素量的1.41倍。将LY-3制备成不同的诱导子(活性诱导子H、失活诱导子S),添加到指数生长末期的NS-1中,研究LY-3对NS-1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诱导子H的加入促进了雷公藤甲素的积累,在加入后的24h培养液中TPL的积累量达到最大值0.0069ug/ml,为对照组的1.41倍;加入失活诱导子S的实验组,对雷公藤甲素积累的促进效果并不显着,同样在加入后的24h达到最大值,但其最大值0.0051 ug/ml仅为对照CK的1.04 倍。

李永[9](2013)在《健康与染溃疡病107杨、中林46杨树皮真菌和细菌群落研究》文中认为杨树是杨柳科(Salicacae)杨属(Populus L.)植物的统称,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近年来华北平原大面积推广栽培优良品种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仅在河南濮阳就有数十万亩。但自2005年以来欧美杨品种107杨和中林46杨(P.×euramericana cv.’Zhonglin46’)发生一种新的溃疡病,对欧美杨的发展造成威胁。如何有效地控制病害已成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植物内生菌控制病害可能成为防治的一个新途径。本研究以欧美杨品种107杨和中林46杨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对欧美杨健康树皮内生真菌、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群季节性变化动态分析。对近年发生的欧美杨溃疡病病斑中的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分离到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Brisou and Prevot1954)和Lonsdalea Brady et al.2012属的细菌进行多相分类鉴定。通过比较两品种健康植株与染病植株干部树皮内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变化,分析讨论病害发生过程中可能的协同菌群,明确溃疡病发生对杨树树皮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研究工作可为理解微生物环境对欧美杨溃疡病发生的影响,发掘可能的生防菌资源,进而有效防治欧美杨溃疡病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7杨和中林46杨树皮具有丰富的内生真菌、细菌物种多样性,其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8和2.36,分离得到17属、30种及未定种子囊菌内生真菌以及32属58种的内生细菌。该结果揭示了107杨和中林46杨树皮中蕴藏着大量的待开发的微生物资源。内生真菌优势种群包括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1912)、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g.) Ces.&De Not.1863)、桑砖红镰孢(Fusarium lateritium Nees1816)、间座壳菌(Diaporthe sp.)和Fusarium incarnatum-equiseti,其中链格孢、葡萄座腔菌是最为常见的优势种群。温度湿度气候条件对内生菌数量、组成及其多样性指数具有重要的影响,内生细菌数量季节变化规率为夏季>春季和秋季>冬季;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健康107杨和中林46杨树皮内生菌组成中,有很多种类是对植物生长或微生态环境有利的菌群,如Pseudomonas、Pantoea等能产生IAA促进植物生长并且能起到解磷作用的属,Rhizobium能够结瘤固氮的属,Trichoderma等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属,该结果揭示了两个品种树皮内具有丰富的待开发的偍生、生防菌资源。107杨和中林46杨健康树皮中分离到了三种植物潜在致病菌,如葡葡座腔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1881)和茄科黄单胞(Xanthomonas vesicatoria (ex Doidge1920)Vauterin et al.1995),而且葡葡座腔菌还足优势种群之一,说明本研究试验林的杨树存在较大的发病风险。溃疡病的发生改变了树皮的生理生化组成与结构,也改变了其中的真菌与细菌群落结构,使得健康和染病107杨和中林46杨树皮真菌细菌组成差异非常大。新增加的微生物种类可能来自土壤、空气和树皮表面。健康植株树皮微生态系统中以对植物生长或微生态环境有利的菌群为主,如Pseudomonas)属、Pantoea属、Rhizobium属、Microbacterium属和Bacillus属。而感染溃疡病的树皮发病部位微生态系统则以各类病原菌、肠道细菌和能发酵细菌为主,真菌优势种群为茄镰孢菌,细菌优势种群为"Lonsdalea quercina subsp. populi’Timea Toth et al.2012,另外还包括柳树水纹病病菌(Brenncria salicis Hauben et al.1999)、马铃薯茎腐病病菌(Pectobacterium wasabiae (Goto and Matsumoto1987) Gardan et al.2003)、软腐果胶杆菌软腐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 (Jones1901) Hauben et al.1999)等植物病原菌,这些病原菌与该病害病原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还分离到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Orla-Jensen1919) Bergey et al.1923)、微黄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flavescens Barksdale et al.1979)和变异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variabile (Miiller1961) Collins1987)等发酵型菌株,这些菌种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欧美杨主要病原菌Lonsdalea属多相分类研究表明,菌株N-5-1、HZ1031和4-4等5个菌株鉴定为‘L. quercina subsp. populi")亚种,是我国的新纪录。本研究将7个不动杆菌的菌株鉴定为3个新种,菌株BQ4-1T和NH13-2命名为Acinetobactcr puyangensis sp. nov、菌株PBJ7T和PZ6拟命名为Acinetobactcr populi sp. nov、菌株BJl、2C-3-1和HF5-2拟命名为Acinetobacter qingfengensis sp. nov.。

赵育卉[10](2013)在《盐生海芦笋及其内生真菌Salicorn-5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表明,植物内生真菌能产生与寄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这为天然抗癌药物和抗氧化剂的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此外,极端环境中的植物内生真菌,如嗜盐菌,由于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方式,使其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且具有独特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在生物医药、功能性食品、化学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本研究以野生海芦笋为原料,利用甲醇提取得到粗提物,分离鉴定其中的化合物,并分离鉴定海芦笋内生真菌、优化发酵条件、分离鉴定发酵产物中的化合物,初步评价了所获得化合物的抗氧化与抗肿瘤活性,具体研究结果和内容如下: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硅胶柱层析、凝胶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从海芦笋甲醇粗提物中共分离到9个单体化合物,利用1D和2D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1H-1HCOSY,HSQC, HMBC)、红外IR、紫外UV和质谱MS等现代波谱技术及相关文献检索,鉴定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其中化合物Bigelovii C (3)和D(4)为新化合物,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8-羟基-9-十六烯酸甲酯(1),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东茛菪内酯)(2),齐墩果酸(5),丝石竹皂苷元(6),脱镁叶绿素a(7),15a-羟基-脱镁叶绿素a(8)和卟啉二甲酯(9)。采用PDA平板法和斜面法对盐生海芦笋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菌株Salicorn-5,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并结合形态学分析其鉴定为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 sp.)。并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菌株Salicorn-5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其优化后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6 g·L-1酵母膏,17 g·L-1蛋白胨,300 g·L-1土豆,30 g·L-1麦芽糖,30 g·L-1甘露醇,5 g·L-1葡萄糖,10 g·L-1味精,10 g·L-1氯化钠,pH为7;采用此培养基所得发酵产物对DPPH的最大清除率为78.25%,比优化前(清除率66.55%)有显着提高。采用最佳培养基配方对菌株Salicorn-5进行大量发酵,通过溶剂萃取、柱层析分离纯化、波谱学手段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油酸(10),亚油酸(11),γ-亚麻酸(12),3-油酸单甘油酯(13),硬脂酸甘油酯(14),β-谷甾醇(15),1,3-二油酸甘油酯(16),1,2-二油酸甘油酯(17),过氧化麦角甾醇(18)。采用总抗氧化法(FRAP值)与DPPH法对分离得到的18个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2、3、4、7、8和9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东茛菪内酯)(2)的活性最强,在1 mM浓度下,其FRAP值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255.08 mmol/100 g和88.41%,均与阳性对照Vc相接近。其次是卟啉二甲酯(9),FRAP值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5.79 mmol/100 g和75.33%。初步推断化合物结构中的双键、羟基等可能是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官能团。利用MTT法对抗氧化活性相对较强的6个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脱镁叶绿素a(7)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浓度为50μM时,对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率达到88.68%和81.12%,且高于阳性对照药物依托泊苷(Etoposide),其IC50分别为6.15和17.56μM;其次为化合物Bigelovii C(3),浓度为501μM时,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8.49%,具有中等的抗肿瘤活性。

二、灯盏细辛内生真菌的研究 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灯盏细辛内生真菌的研究 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青钱柳产黄酮类物质真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培养基
    1.2 青钱柳内生真菌分离
    1.3 内生真菌菌株的初步鉴定
    1.4 内生真菌发酵液制备
    1.5 显色反应鉴定黄酮类物质
    1.6 薄层层析
    1.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8 内生真菌系统发育分析
    1.9 产黄酮内生真菌的电镜扫描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钱柳的内生真菌
    2.2 内生真菌的产黄酮性
    2.3 产黄酮内生真菌的鉴定
    2.4 产黄酮内生真菌的电镜观察
3 讨 论

(2)灯盏花内生真菌分离及其产黄酮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
    1.2 分离培养基
    1.3 内生真菌的分离
    1.4 分类鉴定
    1.5 菌株液体发酵培养
    1.6 标准曲线的绘制
    1.7 检测样品的制备
    1.8 产物鉴定
        1.8.1 黄酮的显色反应检测
        1.8.2 分光光度计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灯盏花内生真菌分离
    2.2 产黄酮类内生真菌筛选
    2.3 产黄酮内生真菌发酵
3 讨论
4 结论

(3)内生细菌与内生真菌组合对雷公藤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雷公藤概述
        1.1.1 雷公藤的资源分布
        1.1.2 雷公藤的主要物质成分
    1.2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1.2.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1.2.2 植物内生菌的分布
        1.2.3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功能
    1.3 内生菌与药用植物之间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雷公藤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及其组合的植物促生效应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促生指标的测定
        2.2.2 种子的萌发实验
        2.2.3 根系活力的测定
        2.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及其组合的促生特性
        2.3.2 菌株及其组合对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2.3.3 菌株及其组合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2.3.4 菌株及其组合对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及其组合与雷公藤细胞悬浮共培养的生理生化特性
    3.1 试验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的活化培养
        3.2.2 细胞悬浮培养
        3.2.3 细胞干重的测定
        3.2.4 培养液pH值的测定
        3.2.5 总糖含量的测定
        3.2.6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3.2 对培养液pH值的影响
        3.3.3 对培养液总糖消耗的影响
        3.3.4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5 对POD活力的影响
        3.3.6 对CAT活力的影响
        3.3.7 对SOD活力的影响
        3.3.8 对MDA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内生菌诱导子对雷公藤细胞悬浮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细胞悬浮培养
        4.3.2 不同内生菌诱导子的制备
        4.3.3 悬浮细胞鲜重的测定
        4.3.4 培养液pH值的测定
        4.3.5 培养液电导率的测定
        4.3.6 总糖含量的测定
        4.3.7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4.4.2 对培养液pH值的影响
        4.4.3 对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
        4.4.4 对培养液总糖消耗的影响
        4.4.5 对细胞POD活力的影响
        4.4.6 对细胞CAT活力的影响
        4.4.7 对细胞SOD活力的影响
        4.4.8 对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样品来源
        5.1.2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目标菌株以及组合菌株菌悬液的制备
        5.2.2 营养液的制备
        5.2.3 不同内生菌与雷公藤组培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5.2.4 生长指标的测定
        5.2.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5.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7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力的测定
        5.2.8 硝酸还原酶(NR)活力的测定
        5.2.9 CAT活力的测定
        5.2.10 MDA含量的测定
        5.2.1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活力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5.3.2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3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3.4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5.3.5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PAL活力的影响
        5.3.6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NR活力的影响
        5.3.7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CAT活力的影响
        5.3.8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MDA含量的影响
        5.3.9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营养吸收及甲素、红素积累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1.1 样品来源
        6.1.2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植物样品处理
        6.2.2 营养元素的测定
        6.2.3 甲素和红素含量的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C吸收的影响
        6.3.2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N吸收的影响
        6.3.3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P吸收的影响
        6.3.4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K吸收的影响
        6.3.5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产甲素的影响
        6.3.6 内生菌及其组合对雷公藤组培苗产红素的影响
    6.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水母雪莲内生真菌Alterraria sp.的次级代谢产物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提取与分离
3 结构鉴定
4 细胞毒活性
    4.1 仪器与试药
    4.2 方法
5 讨论

(5)云南大围山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内生真菌
    1.1.1 植物内生真菌的定义
    1.1.2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1.1.3 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的关系
1.2 大围山植物内生真菌
    1.2.1 大围山是研究植物内生真菌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绝好样地
    1.2.2 三类不同进化程度植物及其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1.3 炭角菌属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ITS rDNA序列分析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创新性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围山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2.1 供试材料
    2.1.1 植物样品
    2.1.2 试剂、培养基及仪器设备
2.2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2.2.1 植物样品采集和保存
    2.2.2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2.2.3 植物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4 部分植物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2.4 结果
    2.4.1 内生真菌分离结果
    2.4.2 内生真菌的组成
    2.4.3 植物内生真菌的相似性系数
    2.4.4 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比较
2.5 讨论
    2.5.1 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和定殖率
    2.5.2 内生真菌的组成
    2.5.3 内生真菌的相似性系数 第三章 内生炭角菌属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雷公藤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雷公藤概述
        1.1.1 雷公藤形态特征
        1.1.2 雷公藤地理分布及生长特性
        1.1.3 雷公藤化学成分
        1.1.4 雷公藤药理作用
    1.2 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1 内生真菌的分布
        1.2.2 内生真菌的普遍多样性
        1.2.3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1.2.4 内生菌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单种内生真菌对雷公藤组培苗生长特征及活性成分生成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剂与培养基
        2.3.1 主要试剂
        2.3.2 主要培养基
    2.4 试验方法
        2.4.1 非致死菌株的筛选和菌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2.4.2 鲜、干重的测定
        2.4.3 株高、根长、叶片数的测定
        2.4.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5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2.4.6 雷公藤内C、N、P、K元素的测定
        2.4.7 雷公藤甲素、红素含量的测定
        2.4.8 内生真菌有益生物学特性评价
        2.4.9 目标菌株生物学鉴定
    2.5 结果与分析
        2.5.1 非致死菌株的筛选
        2.5.2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鲜重的影响
        2.5.3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干重的影响
        2.5.4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株高的影响
        2.5.5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根长的影响
        2.5.6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叶片数的影响
        2.5.7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8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2.5.9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C、N、P、K的影响
        2.5.10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甲素含量的影响
        2.5.11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红素含量的影响
        2.5.12 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评价
        2.5.13 菌株鉴定结果
    2.6 小结
第三章 内生真菌互作对雷公藤生长特征及活性产物生成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内生真菌与雷公藤组培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3.2.2 鲜、干重的测定
        3.2.3 株高、根长、叶片数的测定
        3.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2.5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3.2.6 雷公藤内C、N、P、K元素的测定
        3.2.7 雷公藤甲素、红素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鲜、干重的影响
        3.3.2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株高、根长的影响
        3.3.3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叶片数的影响
        3.3.4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叶绿素的影响
        3.3.5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3.6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营养元素C、N、P、K吸收的影响
        3.3.7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甲素生成的影响
        3.3.8 内生真菌交互作用对雷公藤红素生成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内生真菌对雷公藤悬浮细胞生长特征及活性产物积累的诱导效应
    4.1 试验材料
    4.2 主要试剂
    4.3 主要仪器
    4.4 试验方法
        4.4.1 雷公藤细胞悬浮培养
        4.4.2 真菌诱导子的制备
        4.4.3 培养液中蔗糖含量的测定
        4.4.4 培养液中NO_3~-的测定
        4.4.5 培养液中PO_4~(3-)的测定
        4.4.6 培养液中NH_4~+的能测定
        4.4.7 培养液PH、电导率的测定
        4.4.8 悬浮细胞细胞活性的测定
        4.4.9 悬浮细胞鲜重的测定
        4.4.10 悬浮细胞中甲素、红素的测定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蔗糖消耗的影响
        4.5.2 不同诱导子对NO_3~-的影响
        4.5.3 不同诱导子对PO_4~(3-)的影响
        4.5.4 不同诱导子对NH_4~+的影响
        4.5.5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PH的影响
        4.5.6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
        4.5.7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
        4.5.8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鲜重的影响
        4.5.9 不同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胞内甲素的影响
        4.5.10 不同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胞外甲素的影响
        4.5.11 不同诱导子对雷公藤悬浮细胞胞内红素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内生真菌互作对雷公藤悬浮细胞生长特征及活性产物积累的诱导效应
    5.1 试验材料
    5.2 主要试剂
    5.3 主要培养基
    5.4 主要仪器
    5.5 试验方法
        5.5.1 混合菌有益生物学特性评价
        5.5.2 雷公藤细胞悬浮培养
        5.5.3 真菌诱导子的制备
        5.5.4 培养液中蔗糖含量的测定
        5.5.5 培养液中NO_3~-的测定
        5.5.6 培养液中PO_4~(3-)的测定
        5.5.7 培养液中NH_4~+的能测定
        5.5.8 培养液PH、电导率的测定
        5.5.9 细胞活性的测定
        5.5.10 悬浮细胞鲜重的测定
        5.5.11 悬浮细胞中甲素、红素的测定
    5.6 结果与分析
        5.6.1 混合菌有益生物学特性
        5.6.2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蔗糖消耗的影响
        5.6.3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NO_3~-的影响
        5.6.4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PO_4~(3-)的影响
        5.6.5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中NH_4的影响
        5.6.6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PH的影响
        5.6.7 不同诱导子对培养液电导率的影响
        5.6.8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
        5.6.9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细胞鲜重的影响
        5.6.10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合成甲素的影响
        5.6.11 不同诱导子对悬浮细胞合成红素的影响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金线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1.1 金线莲概况
        1.1.1 金线莲的生物学特性
        1.1.2 金线莲野生资源现状与生长环境
        1.2 金线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 黄酮类
        1.2.2 多糖
        1.2.3 挥发油
        1.2.4 甾体化合物
        1.2.5 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成分
        1.3 金线莲的药理作用研究
        1.3.1 降血压作用
        1.3.2 降血糖作用
        1.3.3 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3.4 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
        1.3.5 其它药理作用
        1.4 金线莲的临床应用研究
        1.5 金线莲的组织培养研究
        1.6 金线莲的鉴别研究概况
        1.6.1 金线莲的鉴别研究现状
        1.6.2 金线莲的真伪鉴别研究技术
    2 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概况
        2.2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应用的意义
        2.3 DNA条形码技术(ITS2序列)在药用植物鉴定的研究进展
    3 内生真菌研究概述
        3.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3.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活性作用研究
        3.2.1 抑菌活性作用
        3.2.2 抗肿瘤作用
    4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福州地区野生金线莲种质资源调查和商品调查分析
    1 金线莲的植物来源
    2 金线莲的分布与现状概况
        2.1 我国金线莲的分布
        2.2 金线莲的生态环境特点与资源现状
    3 金线莲种质资源调查方法与内容
        3.1 福州野生金线莲资源野外实地考察
        3.1.1 资源调查地点
        3.1.2 资源调查的分布条件
        3.1.2.1 自然分布条件
        3.1.2.2 垂直分布条件
        3.1.3 资源调查结果分析
        3.1.3.1 金线莲分布
        3.1.3.2 生境特点
        3.1.3.3 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
        3.2 金线莲商品市场资源调查
        3.2.1 金线莲市场存在的问题
        3.2.2 金线莲市场商品质量、混伪品调查
        3.2.2.1 商品市场样品的收集
        3.2.2.2 商品调查分析
        3.2.2.3 金线莲混伪品的种类初步调查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5.1 资源调查
        5.2 商品调查
第三章 基于ITS2序列的金线莲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的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1.3 实验试剂
        1.4 溶液配制
        1.4.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试剂制备
        1.4.2 引物
        1.4.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用液
        1.4.4 70%乙醇溶液
    2 实验方法
        2.1 金线莲植物DNA提取方法
        2.1.1 金线莲新鲜组织预处理
        2.1.2 DNA提取试剂盒操作方法
        2.1.3 DNA电泳检测及鉴定
        2.2 PCR扩增
        2.2.1 配置PCR反应体系(25μL)
        2.2.2 PCR扩增反应条件(ITS2)
        2.3 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4 PCR扩增产物测序
        2.5 测序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金线莲及其混伪品的ITS2序列的比较
        3.1.1 金线莲种内序列比对分析
        3.1.2 金线莲及其混伪品序列比对分析
        3.2 金线莲及其混伪品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分析
        3.3 金线莲及其混伪品的遗传距离分析
        3.4 金线莲及其混伪品的NJ树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金线莲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金线莲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和形态鉴定
        1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培养基
        1.1.2.1 分离培养基
        1.1.2.2 纯化培养基
        1.1.3 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生产厂家
        2 实验方法
        2.1 内生真菌分离与纯化
        2.2 表面灭菌效果检测
        2.3 菌种保藏
        2.4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金线莲内生真菌的分子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引物
        1.3 试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菌体的培养与制备
        2.2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3 PCR扩增
        2.3.1 PCR扩增反应体系(25μL)
        2.3.2 PCR扩增反应条件(ITS)
        2.3.3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4 测序
        2.5 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金线莲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抑菌测试指示菌
        1.3 培养基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金线莲内生真菌及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的预处理
        2.1.1 内生真菌液体培养物活化及其代谢产物处理
        2.1.2 病原菌的活化与制备
        2.2 抑菌活性实验的测定方法
        2.2.1 病原真菌抑菌活性测定
        2.2.2 病原细菌抑菌活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金线莲内生真菌代谢物质对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3.2 金线莲内生真菌代谢物质对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1 试验内容
    2 结论
    3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8)雷公藤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产甲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药用植物雷公藤概况
        1.1.1 雷公藤形态特征及分布
        1.1.2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
        1.1.3 雷公藤的价值和应用
    1.2 微生物次级代谢及其调节
        1.2.1 微生物次级代谢的概念
        1.2.2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类型
        1.2.3 微生物次级代谢的调控
    1.3 植物内生真菌
        1.3.1 内生真菌的定义
        1.3.2 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1.3.3 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1.4 国内外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
        1.4.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4.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合成活性物质的机制
        1.4.3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前景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产甲素雷公藤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雷公藤内生真菌的分离
        2.2.2 雷公藤甲素的提取及分离
        2.2.3 雷公藤甲素的测定及产甲素菌株筛选
        2.2.4 产甲素雷公藤内生真菌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雷公藤内生真菌的分离及纯化
        2.3.2 产甲素菌株的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内生真菌互作对雷公藤甲素合成的诱导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产雷公藤甲素能力最强组合的筛选
        3.2.2 内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2.3 内生真菌诱导子对NS-1相关生长代谢指标的影响
        3.2.4 内生真菌诱导子对胞外甲素的影响
        3.2.5 内生真菌诱导子对胞内甲素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 大孔吸附树脂对雷公藤内生真菌合成雷公藤甲素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总糖的测定
        4.1.4 生物量的测定
        4.1.5 pH的测定
        4.1.6 真菌胞内及胞外甲素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NS-1的发酵培养
        4.2.2 不同树脂型对NS-1的生长及其合成雷公藤甲素的影响
        4.2.3 树脂加入量对TPL吸附效果的影响
        4.2.4 树脂添加时间对TPL吸附效果的影响
        4.2.5 树脂收获时间对TPL吸附效果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内生细菌对内生真菌合成雷公藤甲素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内生细菌的分离
        5.2.2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5.2.3 菌种鉴定结果
        5.2.4 产雷公藤甲素能力最强组合的筛选
        5.2.5 内生细菌诱导子对胞外甲素的影响
        5.2.6 内生细菌诱导子对胞内甲素的影响
    5.3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健康与染溃疡病107杨、中林46杨树皮真菌和细菌群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1.3 植物染病组织微生物组成研究进展
    1.4 真菌、细菌分类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07杨、中林46杨树皮内生真菌、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2.1 树皮内生真菌分离方法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107杨、中林46杨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107杨、中林46杨树皮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2.3.1 试验林地概况和样品采集
        2.3.2 材料和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3 107杨、中林46杨溃疡病病斑真菌、细菌组成及分离鉴定
    3.1 107杨、中林46杨溃疡病病斑真、细菌组成及优势种群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Lonsdalea属多相分类研究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3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多相分类研究
        3.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5 新种描述
4 健康与染溃疡病107杨和中林46杨树皮真菌、细菌组成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项目情况
导师简历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盐生海芦笋及其内生真菌Salicorn-5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索引
文献综述
    1 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1.1 内生真菌简介
        1.1.1 内生真菌多样性
        1.1.2 内生真菌生物学作用
        1.2 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
        1.2.1 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
        1.2.2 抗菌活性代谢产物
        1.2.3 抗氧化活性代谢产物
        1.2.4 其他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
    2 海芦笋研究进展
        2.1 海芦笋简介
        2.2 海芦笋化学成分的研究
    3 选题依据
第一章 海芦笋甲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提取和分离
        2.2 海芦笋甲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构解析
        2.3 海芦笋甲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相关波谱数据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盐生海芦笋内生真菌发酵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2.2 菌株Salicorn-5的形态学鉴定
        2.3 ITS rDNA扩增与序列分析
        2.4 系统发育学分析
        2.5 菌株Salicorn-5的发酵条件优化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盐生海芦笋内生真菌Salicorn-5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Salicorn-5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2.2 菌株Salicorn-5代谢产物结构解析
        2.3 菌株PJX-29代谢产物的波谱数据
        2.4 脂肪酸化学成分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芦笋及其内生真菌Salicorn-5代谢产物生物活性评价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氧化活性评价
        2.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灯盏细辛内生真菌的研究 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钱柳产黄酮类物质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 寇晓琳,谢楠,吴彩娥,范龚健,洑香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2]灯盏花内生真菌分离及其产黄酮内生真菌的初步研究[J]. 杨梦莉,赖泳红,郭凤根,崔晓龙,王永霞,肖炜,李治滢.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2)
  • [3]内生细菌与内生真菌组合对雷公藤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宋欢.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4]水母雪莲内生真菌Alterraria sp.的次级代谢产物鉴定[J]. 佟永春,刘雅茹,何蕾,樊佳佳,姜春丽,孙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07)
  • [5]云南大围山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D]. 周雯娜.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6]雷公藤内生真菌对宿主生长及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D]. 胡清霞.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7]金线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黄艳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8]雷公藤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产甲素研究[D]. 李国庆.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健康与染溃疡病107杨、中林46杨树皮真菌和细菌群落研究[D]. 李永.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10]盐生海芦笋及其内生真菌Salicorn-5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 赵育卉.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细辛内生真菌研究Ⅰ:细菌的分离与分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