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认证

德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认证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潘磊[1](2020)在《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宁夏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随着新兴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雄起,宁夏越发意识到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近几年,宁夏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逐渐建立了涵盖培训、竞赛、评价和增薪等全方面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及相应的政策支撑体系,但仍存在高技能人才结构性失衡、培养机构数量不足、相关环节工作落实不到位、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高技能人才社会整体地位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宁夏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瓶颈,通过总结国内外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资格认证、提升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经验,最终提出了解决宁夏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各项问题的策略。宁夏应当充分抓住新时期区域发展的关键机遇,借助新兴科学技术发展的浪潮,依托“一带一路”新平台,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创新区域化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打造区域化人才基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在做好相应的制度保障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运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切实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同感;优化学校的培养资源和制度,提高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加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邓帅[2](2020)在《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而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高技能人才“用工荒”的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导致了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日益扩大的高技能人才供求缺口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HJB公司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制造型企业,其生产方式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作为湖南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实现高技能人才与智能制造发展相互匹配,将有效推动企业发展和在全省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对HJB公司的高技能人才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德尔菲预测方法,先后开展两轮预测调查,对HJB公司2020-2025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供给的数量、不同技能等级、不同生产车间、不同专业、不同智能制造项目和不同工种人数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HJB公司2020-2025年高技能人才在数量上、结构上均存在较大短缺。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直接原因:一是技能人才外部引进数量不足;二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乏力;三是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技能人才供给。进而,通过应用学习投资收益决策模型和高技能人才个体流动决策模型,分析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此,HJB公司应当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健全招聘体系扩充引进数量;二是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内部供给;三是健全职业发展体系降低流失率;四是增强薪酬市场竞争力;五是营造重视高技能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六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政策措施。本文在分析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现状及成因基础上,提出的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中完善HJB公司组建工匠大师工作室、开展班组长训练营、“金蓝领”培训、多能工培训和校企合作“定向班”等举措,对于其它国有制造业企业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梁曼茹[3](2020)在《构建基于“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文中指出“互联网+”的春风孕育出新的用工方式,造就了用工新时代。以“互联网+零工经济”为基础的终身技能培训体系是在经济新常态、就业新形势下,借助互联网平台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劳动者自身价值,实现劳动力市场供给方和需求方双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技能人才精准有效供给的创新思路,是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探索,并为广州市荔湾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提供思路。职业技能培训是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举措,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荔湾区历年来“十件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变化、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培训者需求多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荔湾区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政策过渡期内,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政策的变化,是荔湾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对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改革进行分析,尝试构建以“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为基础、以“一个智慧平台、两个教育平台、三种培训模式、四项服务功能、五类参与主体、六类培训对象”(简称“123456”框架)为核心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从而为做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与零工经济市场的对接、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的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保障劳动者充分就业提供可行性建议。

张小梨[4](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李洋[5](2020)在《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以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战略资源,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力量。目前,昆明市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昆明市高质量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失衡、职业培训水平低、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社会氛围缺失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昆明经济发展的瓶颈。技能强省和技能提升行动开始以来,如何解决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提高职业培训公共服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和多元协同理论;第三部分:对昆明市经济发展情况和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概况进行分析,梳理了国家、云南省、昆明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以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为案例,研究了昆明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成效;第四部分,分析了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并对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第五部分借鉴了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对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启示;第六部分,通过对政府主导、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对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对策建议。

邵程林[6](2020)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基础。过去数年中“技工荒”一直成为困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尤其是高水平技术工人的缺乏严重制约着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能支撑和人才保证,尤其是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技能形成体系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在其构建过程中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平衡,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技能形成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在我国国内尚未得到系统的理解与深化。而在国外有关发达国家(例如英美等),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发达,产业工人的技能形成及开发体系较为完善,这也为我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构建与升级提供了参考借鉴。因此,本文主要参考借鉴了贝雷迪(Bereday,G.Z.)的经典比较教育研究模型,并结合奥斯特罗姆(Ostrom,E.)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方法论基础,构建了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比较分析框架与模型。在比较分析框架与模型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分析与剖面分析两条研究线索,选取美、英、德三国作为主要对比研究对象开展跨国别研究,最后对样本国家在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教训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本土国情构建中国本土化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通过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分析框架,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与研究范式,以期为我国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开发及终身学习提供参考与借鉴。

张健[7](2020)在《上海市职业技能培训的政府补贴研究 ——以美容师培训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国家培养技能人才,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最近几年,无论是从中央政府讲话还是各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中,都明确表示了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也在多方扶持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政府补贴培训就是政府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一项重要举措,参加补贴培训的学员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技能,还可以在考试合格后,获得政府给予的经济补偿,为许多学员分担了经济压力。随着补贴培训不断的发展,开始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办学,政府开始转变角色,利用政府购买的手段,引入私人培训学校,非营利性组织等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但是在拓展了培训的提供渠道和培训项目的同时,补贴培训中的许多问题也逐步暴露了出来,尤其是补贴培训相关制度的问题,社会力量加入之后的监管问题等等。这些都制约了补贴培训的健康发展。补贴培训作为政府推动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为市场和企业提供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社会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仔细研究政府补贴培训的相关内容,寻找其中的问题,并且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有益于培训发展的制度。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将上海市政府补贴职业培训服务的问题为主题,以美容师项目作为切入点,对上海市政府补贴培训美容师项目的培训质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等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和对于学员、老师一对一访谈,了解到第一手信息,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工作状态,培训目的等进行剖析,从而寻找出美容师项目存在的问题,包括培训内容与市场不匹配、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健全、监督监管仍有漏洞、培训质量层次不齐等问题。并且根据所征集的信息,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尝试寻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研究国外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英国在福利国家模式下建立起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体系,澳大利亚关于职业培训的三项制度建设等等。通过对于这些成功案例的研究分析,提出对于我国政府补贴培训发展的一些建议。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快补贴培训立法建设,加强依法监督管理,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框架和体系以及统一培训标准;在考核方式上,要灵活制定考核方式,让企业和行业更多参与到考核标准的制定中去;在管理机制方面,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沟通合作,不搞大包大揽式管理,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在经费投入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拓展资金来源,提高补贴的标准和补贴的层次。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对于政府补贴培训服务的研究,发现现阶段补贴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的发展美容师项目,补贴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一些借鉴,最终可以促进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发展,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

陈瑶[8](2019)在《企业办学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在国家大力支持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企业办学的校企合作问题,不能盲目地模仿和生硬照搬我国现阶段已有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更不能直接套用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应在吸收和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要素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构符合实际且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推动其不断发展和创新。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访谈调查法等方法,结合国外成熟办学模式和国内校企合作成功经验,从企业办学的新视角对企业举办的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进行个案分析和调查研究,总结出该校校企合作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专业与课程和招生就业方面已有的实践探索。采用座谈会和重点访谈的方式对该校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从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个层面对问题进行梳理。最终提出建构“企校共同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立足企业,面向行业”的标准和“共建、共管、共育、共享”的原则,通过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互联网+企校共同体”平台和健全互聘双导师队伍的方式,打通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的通道,将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企校联动、共育人才、协同发展、互通共享的“企校共同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对“企校共同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延伸,增加“进口”(招生)和“出口”(就业)的设计,为全民学习和拓宽就业提供机会和可能。以实现“企业用人需求、学校育人需求、学生自身需求”三方共赢的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谢赢亚[9](2019)在《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流的技工决定一流的制造业”已经得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的一致认同。纵观美、德、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它们都具有世界领先的制造技术、高质量高精度的制造产品、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保障。伴随着全球性的“技工荒”,技能人才的紧缺对经济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现实的深刻教训已经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保障。因此,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将技能人才保障的主体、客体、内外环境等因素纳入综合考虑,为促进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提供参考资料。本文首先明确了“技能人才”、“重点电子制造企业”等涵义,并回顾与梳理了国外相关重要理论与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然后,根据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在重庆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现实问题,分析了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与不足之处。再次,通过深入重庆重点电子制造企业实地调研,对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重庆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一是政府部门应出台关于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构建多渠道保障体系;二是社会主体公同参与,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三是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互惠互利的劳资关系;四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保障电子制造业发展需求;五是回归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借鉴国外典型培养模式,试点探索能有效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的新途径。

刘漫漫[10](2019)在《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实效性及其制约瓶颈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多个项目逐渐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竞技体育体制的改变不仅给在役运动员和后备体育人才带来了努力拼搏的动力,也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和发展带来了机遇。退役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就业时需要补充的职业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提高退役运动员的成功就业率,必须构建能适合退役运动员和岗位需求的双向选择的培训机制。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目前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得知,培训相关部门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再就业意识,从整体上提升运动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帮助运动员成功就业。运动员参加培训的目的不一,其中70.4%是期待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说明参加培训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我省的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包括综合素质和技能鉴定,每年培训的相关内容相差不多,平均参培率在73.8%,但每年的参培率不稳定。通过调查得知我省退役运动员的基本情况是:退役年龄主要集中在21-24岁之间,运龄基本达到10年以上,运动的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一级和国家健将级,退役时四分之三是本科学历。调查得知培训后有近40%的运动员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的内容并不能立即得到实际应用,对于培训的实效性有较大的影响。直接就业的学员大部分还留在体育行业就业。本研究通过与规范职业培训流程的对比、以柯氏四层次评估理论为基础,对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的分析以及个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与规范的职业培训流程相比,我省的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足,是制约培训实效性的主要因素。(2)退役运动员自身条件的复杂性对培训具有重要影响,包括运动员项目、年龄以及运动员在培训前的心理准备状态。(3)相关部门在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上存在缺失,运动员期待更具有权威的机构承办培训,目前的培训缺少监督系统和评估反馈环节。(4)培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缺乏针对性。我省对培训的内容并没有建立明确的标准,培训的内容具有广泛应用性,但培训时间较短,难以形成系统的学习效果。(5)培训缺乏与实习基地的对接,运动员在培训后,无法将所学应用在实际岗位中,培训的迁移效果不佳。(6)文章最后,根据我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制约瓶颈,提出了提高职业培训实效性的针对性建议。

二、德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技能人才研究现状及内涵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机制现状
        二、国内机制现状
    第二节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一、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一、高技能人才的特点
        三、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三节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外互动
        一、校企联合打造人才技能提升小环境
        二、政府人才策略造就人才发展大环境
第二章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
        一、日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
        三、积极调整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
        四、尝试更有效的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第二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持续增长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数量不足
        三、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四、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五、高技能人才社会整体地位不高
    第四节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片面性
        二、政府宏观引导作用不明显
        三、政府资金投入有限
第三章 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结合新时期区域发展的关键机遇
        一、创新区域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二、借力新兴科学技术发展浪潮
        三、依托“一带一路”新平台
    第二节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
        一、做好制度保障
        二、政府加强政策引导
        三、规范市场运行
        四、切实提高社会认同
    第三节 充分挖掘多方力量的培养潜能
        一、优化学校培养资源和制度
        二、提高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技能人才短缺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技能人才相关概念
        2.1.1 人才
        2.1.2 高技能人才
        2.1.3 高技能人才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力供需平衡理论
        2.2.2 学习型组织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职业高原理论
第3章 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现状
    3.1 HJB公司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现有规模
        3.1.3 体系建设
    3.2 HJB公司高技能人才存量分析
        3.2.1 高技能人才占比较低
        3.2.2 高技能人才老龄化
        3.2.3 高技能人才学历普遍较低
    3.3 HJB公司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3.3.1 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
        3.3.2 高技能人才预测模型的选择
        3.3.3 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3.4 HJB公司高技能人才供给预测
        3.4.1 高技能人才供给渠道现状分析
        3.4.2 高技能人才供给预测分析
    3.5 HJB公司高技能人才供求短缺分析
        3.5.1 高技能人才缺口总量较大
        3.5.2 不同技能等级高技能人才缺口
        3.5.3 不同智能制造项目高技能人才缺口
        3.5.4 不同生产车间高技能人才缺口
        3.5.5 不同专业高技能人才缺口
        3.5.6 不同工种高技能人才缺口
第4章 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2 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直接原因
        4.2.1 高技能人才外部引进数量不足
        4.2.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乏力
        4.2.3 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技能人才供给
    4.3 高技能人才短缺形成的内在机理——基于学习投资和流动决策模型分析
        4.3.1 高技能人才学习投资的决策模型分析
        4.3.2 高技能人才个体流动的决策分析
第5章 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对策
    5.1 HJB公司高技能人才发展目标
    5.2 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对策
        5.2.1 健全招聘体系扩充引进数量
        5.2.2 健全培训体系增加内部供给
        5.2.3 健全职业发展体系降低流失率
        5.2.4 增强薪酬市场竞争力
        5.2.5 营造重视高技能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
        5.2.6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HJB 公司高技能人才需求、供给调查问卷
附录 2 HJB 公司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调查问卷

(3)构建基于“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相关研究
        1.2.2 终身教育相关研究
        1.2.3 “零工经济”相关研究
    1.3 基于“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相关理论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州市荔湾区技能培训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广州市荔湾区基本概况
    2.2 荔湾区劳动就业和技能培训情况
        2.2.1 劳动人口规模与结构
        2.2.2 荔湾区劳动人口就业情况
        2.2.3 荔湾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2.3 荔湾区职业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2.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2.3.3 调查问卷的实施
        2.3.4 调查结果分析
    2.4 荔湾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4.1 新工种设置滞后,培训课程开发不及时。
        2.4.2 “三偏人员”比重大,就业困难且达不到培训门槛。
        2.4.3 培训师资不稳定,素质良莠不齐。
        2.4.4 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缺乏数据共享的线上培训平台。
第三章 国内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经验借鉴
    3.1 德国“双元制”
    3.2 美国“成人职业生涯路径”
    3.3 澳大利亚职业技能培训框架和“技能商店”
    3.4 英国产业大学网络学习平台
    3.5 陕西零工创客服务平台
    3.6 国内职业院校特色经验
    3.7 国内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的启示
        3.7.1 师资队伍素质是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关键
        3.7.2 以互联网为支撑,重视多方参与、协同共建
        3.7.3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第四章 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议
    4.1 创新服务意识,加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
        4.1.1 定期开展调研,了解劳动力市场动向。
        4.1.2 提升创新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4.2 完善培训政策,加强政策宣传,推广特色培训
        4.2.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对劳动者的激励引导
        4.2.2 针对不同群体,推广荔湾特色培训课程
    4.3 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力度
        4.3.1 加强职业培训师资管理,建立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4.3.2 加大培训机构监管力度,建立办学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4.4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1+123456”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4.4.1 运用尖端技术,借助多元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4.4.2 构建“互联网+零工经济”就业模式,保障零工者合法权益
        4.4.3 构建以“123456”框架为核心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荔湾区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以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对象、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
        一、职业教育
        二、高技能人才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二节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第二章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分析
    第一节 昆明市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概况
        一、昆明市经济发展情况
        二、昆明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概况
    第二节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历程
        一、我国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
        二、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
    第三节 昆明高级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昆明高级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概况
        二、昆明高级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
第三章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昆明市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不匹配
        二、昆明市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低
        三、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不足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外部氛围缺失
    第二节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不够
        二、政府缺少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
        三、“双师型”教师缺乏
        四、高技能人才社会影响力较差
        五、高端人才引领作用欠缺
第四章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一、德国“双元制”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美国“社区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二节 沿海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
        一、广州市“羊城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宁波市“院园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三节 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立法
        二、平衡高技能人才的供给和需求
        三、加大高技能人才的经费投入
第五章 昆明市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困境之对策
    第一节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政府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
        二、加强政府、学校和企业间协同治理
        三、人才培养与区域主导产业对接
        四、深化政府在“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作用
    第二节 提高政府对职业培训的服务水平
        一、增大政府对职业教育购买服务的力度
        二、加大昆明市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能力建设
    第三节 强化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一、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拓宽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学习渠道
        三、整合市属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学校资源
    第四节 营造适合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
        一、促进终身培训制度
        二、建立本地区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政策理论背景
        1.2.2 社会发展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图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工人的定义
        2.1.2 技能的定义
        2.1.3 技能形成与技能形成体系的定义
    2.2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产业工人的相关文献综述
        2.2.2 技能形成与技能形成体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2.2.3 文献述评
    2.3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理论基础
        2.3.1 新职业主义理论
        2.3.2 工作场所学习理论
        2.3.3 现代员工培训理论
        2.3.4 人力资本理论
        2.3.5 现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国际比较研究的方案及设计
    3.1 国际比较研究的缘由及思路
    3.2 国际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
        3.2.2 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3.2.3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3.3 国际比较研究“单元”及“路径”的选择
        3.3.1 比较分析“单元”的选择
        3.3.2 比较分析“路径”的选择
    3.4 国际比较分析框架与模型的构建
        3.4.1 比较分析框架的构建
        3.4.2 比较分析模型的构建
    3.5 研究样本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4.1 英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历史背景
    4.2 英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要素
        4.2.1 技能投资制度
        4.2.2 技能供给制度
        4.2.3 技能认证制度
        4.2.4 技能使用制度
        4.2.5 社会合作制度
    4.3 英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主要特点
        4.3.1 自主性与自由性相结合
        4.3.2 高度的市场适应性
        4.3.3 注重灵活性与公平性
第五章 美国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5.1 美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历史背景
    5.2 美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要素
        5.2.1 技能投资制度
        5.2.2 技能供给制度
        5.2.3 技能认证制度
        5.2.4 技能使用制度
        5.2.5 社会合作制度
    5.3 美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主要特点
        5.3.1 普职教育的深度融合性
        5.3.2 技能培养的高度开放性
        5.3.3 市场需求的紧密相关性
第六章 德国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6.1 德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历史背景
    6.2 德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核心要素
        6.2.1 技能投资制度
        6.2.2 技能供给制度
        6.2.3 技能认证制度
        6.2.4 技能使用制度
        6.2.5 社会合作制度
    6.3 德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主要特点
        6.3.1 以企业运作模式为核心
        6.3.2 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
        6.3.3 以职业实践技能为本位
第七章 三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比较分析
    7.1 比较分析的简要结果
    7.2 核心要素的比较分析
        7.2.1 技能投资制度比较研究
        7.2.2 技能供给制度比较研究
        7.2.3 技能认证制度比较研究
        7.2.4 技能使用制度比较研究
        7.2.5 社会合作制度比较研究
    7.3 比较分析的若干启示
        7.3.1 基本制度建构的必要性
        7.3.2 相关者利益协调的重要性
        7.3.3 教育培训作用的基础性
第八章 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建构
    8.1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制度框架
        8.1.1 建立责任分担的技能投资制度
        8.1.2 建立标准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技能供给制度
        8.1.3 建立科学公正的技能评价和资格认证制度
        8.1.4 建立公平可信的技能使用制度
        8.1.5 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合作制度
    8.2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路径选择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相关建议
    9.3 研究不足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上海市职业技能培训的政府补贴研究 ——以美容师培训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政府补贴培训服务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职业培训的涵义
        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条文依据
        三、政府购买职业培训服务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委托—代理人理论
        三、政府规制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章 上海市政府补贴培训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上海市政府补贴培训发展历程
        一、初期阶段
        二、探索阶段
        三、发展阶段
        四、提高阶段
    第二节 上海政府补贴培训现状
        一、上海市补贴培训项目内容
        二、上海市补贴培训对象
        三、上海市补贴培训补贴标准
第四章 上海市政府补贴美容师培训项目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上海市政府补贴美容师培训项目问卷调查
        一、调查说明
        二、调查情况
    第二节 上海市政府补贴美容师培训项目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制定上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
        二、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政策监控中仍有漏洞
    第三节 上海市政府补贴培训项目政策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制度建设需要更加完善
        二、政府补贴培训考核标准设置不够合理
        三、对市场和行业变化不够敏锐
        四、培训班级日常监管形式大于内容
        五、开设项目有局限性,培训质量有所欠缺
第五章 国外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经验启示
    第一节 英国对于重视立法的经验
    第二节 德国“双元制”培训的经验
    第三节 澳大利亚统一培训标准方面的经验
    第四节 日本重视技能培养的经验
    第五节 国外职业培训的启示
        一、完善的法律建设是首要前提
        二、理清政府,企业,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三、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紧密结合市场发展,调动各方力量
第六章 完善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政策制定上依法适应市场需求
        一、加快补贴培训立法建设
        二、让企业、行业作为考核标准的主要制定者
        三、建设职业培训框架和体系
    第二节 政策执行上更加灵活
        一、灵活确定考核方式,依靠技能获得补贴
        二、不搞大包大揽式管理
        三、增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沟通合作
        四、统一培训标准
    第三节 政策监控要落到实处
        一、加强依法监督管理
        二、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与监管,提升服务水平
        三、加强第三方监管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美容师补贴培训有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8)企业办学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顺应国家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要求
        二、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基于企业、学校自身的内在需求
        四、基于个人工作实践的探索与改革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企业办学
        二、校企合作
        三、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之处
        一、完善企业办学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探索“企校共同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第二章 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二、校企双方共同配合
第三章 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
    第一节 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背景简介
        一、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背景
        二、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简介
    第二节 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
        一、体制机制建设
        二、人才培养建设
        三、师资队伍建设
        四、实训基地建设
        五、专业与课程建设
        六、招生与就业情况
第四章 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政府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分配的不合理
        二、专门的法律法规未出台
    第二节 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
        二、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企业实习实训未达预期
    第三节 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
        二、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四、学校内部存在局限性
    第四节 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态度松懈
        二、综合素质不高
        三、对口就业率低
第五章 企业办学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第一节 建构“企校共同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内涵
        二、特征
    第二节 “企校共同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思路
        一、标准和原则
        二、建构思路
    第三节 “企校共同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政府层面
        二、企校层面
    第四节 “企校共同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三、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技能人才概念
        2.1.2 电子制造业概念
        2.1.3 重点电子制造业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激励理论
3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现状分析
    3.1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3.2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技能人才招聘保障存在的问题
        3.2.2 技能人才培训保障存在的问题
        3.2.3 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保障存在的问题
        3.2.4 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4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技能人才招聘的宣传力度偏弱
        4.1.1 舆论宣传力度偏弱
        4.1.2 招聘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4.2 社会舆论对电子技能人才存在偏见
        4.2.1 政府对技能人才发展的扶持不够
        4.2.2 企业对技能人才保障不足
    4.3 技能人才资源配置需求变化快
        4.3.1 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长快
        4.3.2 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
        4.3.3 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4.4 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滞后
        4.4.1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脱节
        4.4.2 中职教育缺少相应的政策规范保障
        4.4.3 中职教育理念落后
    4.5 电子制造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意愿度低
        4.5.1 企业只注重短期需求,缺乏长期培训
        4.5.2 企业缺乏培训计划和投入
        4.5.3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5 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的对策研究
    5.1 完善优化电子技能人才结构相关政策体系
        5.1.1 政府部门加强制度体系设计
        5.1.2 政府部门优化经费政策
        5.1.3 优化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5.2 规范电子技能人才职业认证制度
        5.2.1 建立技能人才多维评价体系
        5.2.2 规范健全技能人才鉴定制度
    5.3 政府加强引导提高重庆电子技能人才职业认同感
        5.3.1 为技能人才提供待遇福利和权益保障
        5.3.2 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5.4 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5.4.1 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地位
        5.4.2 深化校企合作,以企业需要促教育
        5.4.3 面向社会办学,引导企业完善培训机制
    5.5 激发人力资源市场化
        5.5.1 加快完善企业培训体系建设
        5.5.2 健全技能人才多元激励机制
        5.5.3 重视技能人才文化环境培育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表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实效性及其制约瓶颈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保障研究
        1.3.3 国外退役运动员安置保障研究
        1.3.4 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发展研究
        1.3.5 我国职业培训的发展现状及其实效性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个案研究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现状分析
        3.1.1 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目标定位
        3.1.2 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现状分析
        3.1.3 现行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与规范职业培训的对比分析
    3.2 江苏省职业培训退役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3.2.1 参加培训的退役运动员年龄和运龄状况
        3.2.2 退役运动员的等级
        3.2.3 退役运动员的学历分布
        3.2.4 退役运动员对再就业的准备
        3.2.5 职业培训的退役运动员就业情况
    3.3 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实效性分析
        3.3.1 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实效性分析理论基础
        3.3.2 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实效性
        3.3.3 江苏省职业培训退役运动员就业转型案例分析
    3.4 制约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效果的瓶颈及原因分析
        3.4.1 职业培训流程在完整性、规范性存在不足
        3.4.2 运动员自身条件的复杂性对就业和培训的影响
        3.4.3 相关部门在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上存在缺失
        3.4.4 培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3.4.5 培训缺乏与实习基地的对接,影响培训的迁移效果
    3.5 打破制约瓶颈的对策与建议
        3.5.1 统筹规划,制定全面、规范的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体系
        3.5.2 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培训,加强监督评价体制的建设
        3.5.3 更新培训课程体系,开发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3.5.4 促进与校企的联合培训机制,构建就业实践平台
        3.5.5 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建立规范的职业培养模式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四、德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D]. 潘磊.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HJB公司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与对策研究[D]. 邓帅. 湘潭大学, 2020(02)
  • [3]构建基于“互联网+零工经济”模式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研究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D]. 梁曼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5]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以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为例[D]. 李洋.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D]. 邵程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上海市职业技能培训的政府补贴研究 ——以美容师培训项目为例[D]. 张健.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8]企业办学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云南锡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为例[D]. 陈瑶.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9]重庆市重点电子制造业技能人才保障研究[D]. 谢赢亚. 重庆大学, 2019(05)
  • [10]江苏省退役运动员职业培训的实效性及其制约瓶颈调查研究[D]. 刘漫漫.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德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认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