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毒草紫锥花调查报告

盘县毒草紫锥花调查报告

一、盘县恶性杂草紫茎泽兰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高安慧,张家毓,陈荣贵[1](2014)在《贵州省盘县旱地杂草种类调查及化学防控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总结多年来盘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调查,预测预报以及防控经验,得出杂草对盘县农作物的危害程度不亚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其中,旱地杂草的危害尤为严重,每年旱地杂草的危害导致粮食产量损失10%30%,给盘县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防除杂草,针对几种除草剂对旱地杂草的抑制效果进行试验,筛选出药效高、低毒、低残留的适合盘县旱地杂草防除的除草剂,结果表明,50%旱草净防除效果最好,其次是41%草甘膦。

严加林[2](2014)在《紫茎泽兰褐斑病的诊断鉴定及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自20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云南省,现已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重庆等西南大部分地区广泛分布,成为当地一种难以根除的恶性杂草,严重危害的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及生态平衡。我国对紫茎泽兰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人工及物理防除和生物防治,其中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对环境安全且可持续性高的防治方法,具有很高的防治潜力。本研究对采自重庆市的紫茎泽兰发病植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主要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以及病原菌对主要农作物的安全性测定。紫茎泽兰褐斑病的主要症状及病原菌的分离:采集的紫茎泽兰发病植株均为叶发病,病斑生于叶片正面和背面,近圆形或多角形,外缘呈浅褐色,中部呈黑褐色,浸渍状。通过常规组织分离和柯赫式证病律获得8个致病菌株,其中,ZD014菌株致病性最强,具有生防应用潜力。本研究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主要包括病害症状调查和描述、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病原菌ZD014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在燕麦片(OA)培养基上培养,菌落圆形,边缘规则,气生菌丝少,具少量绒毛状菌丝,偶有墨绿色扇形区域NaOH测试呈黄色;镜检观察其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埋生或半埋生于培养基中,器壁厚;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透明,长椭圆形或棍棒状,具有两个明显的油球;分生孢子大小为3-7μm X2-3μm依据ZD014菌株的形态特征,参考相关资料将病原菌初步鉴定为茎点霉属(Phoma sp.).ZD014菌株的分子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ZD014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的特异性扩增,得到了长度约为570bp的特异性片段,BLAST比对后,明确该菌的有性时期属于亚隔孢壳属(Didymella sp.).ZD014菌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适合该菌菌落生长的培养基有马铃薯培养基(PDA)和胡萝卜培养基(CAA);最适生长温度为25℃;该菌在pH为3.0-12.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6.0;光照能促进菌落的生长。ZD014在玉米培养基(CMA)上产孢量最大;在20℃培养时适宜产孢;最适产孢的pH为7.0-8.0;光照对产孢具有促进作用。ZD014菌株寄主范围的测定:本研究通过病原菌对禾本科的玉米、小麦;茄科的番茄、辣椒、茄子;十字花科的白菜、甘蓝、油菜、萝卜,豆科的四季豆、豇豆,葫芦科的黄瓜、南瓜,菊科的莴笋、菊花、紫茎泽兰等6个科16种常见作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明确其寄主范围。接种15d后观察,在紫茎泽兰上观察到严重的褐斑病症状,而在其余供试植物上没有观察到病害症状,且植株的生长与相应的未接种对照植株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该病原菌对主要作物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因此,ZD014具有潜在的生防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紫茎泽兰褐斑病是国内外尚未报道的一种新植物病害,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合病害症状和柯赫氏证病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菌为一种茎点霉(Phoma sp.)其有性时期为亚隔孢壳属(Didymella sp.)真菌。此病原菌对紫茎泽兰的致病性很强,而对常见农作物不致病,所以在紫茎泽兰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程德荣[3](2012)在《紫茎泽兰生活史特性及其治理分析》文中提出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属于菊科泽兰属,多年生丛生型半灌木,原产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Auld,1969;1970;刘伦辉等,1985),现已广泛分布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中美洲原产地外,已广泛地传播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西班牙、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泰国、缅甸、越南、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太平洋群岛等国家(强胜,1998)。紫茎泽兰大

林森[4](2010)在《紫茎泽兰中EaCBF1基因的功能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一带,是一种有毒并具强侵占性的恶性杂草,在我国的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等地广泛发生,并有逐步向北扩散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温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制约因子,对紫茎泽兰向北入侵的速度和跨度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紫茎泽兰的耐冷方式,对深入了解其入侵机制,预测紫茎泽兰的入侵范围,预防其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冷敏感种群BS和冷抗性种群HGS以及转HGS的EaCBF1基因到BS后获得的转基因植株TG1的生理代谢及其EaCBF1基因表达量,目的是揭示这些种群在冷处理过程中的生理代谢差异,阐明EaCBF1对紫茎泽兰耐冷能力所产生的影响,为最终揭示其耐冷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比较可超量表达HGS-CBF的BS的转基因植株TG1与HGS, BS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和低温胁迫下电解质渗透率的变化,发现TG1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6.53℃,接近HGS的-7.20℃,而明显高于BS的-3.35℃,这暗示超量表达的EaCBF1使紫茎泽兰的耐冷能力显着提高。比较HGS, BS和TG1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的变化规律显示TG1的Fv/Fm值在-8℃时开始下降,BS的Fv/Fm在-6℃时开始下降,而HGS的Fv/Fm在-10℃时仍未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EaCBF1的超量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叶绿体受到的冻害,从而保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比较4℃低温处理不同时间后HGS, BS和TG1中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2℃处理4天后:BS和HGS的MDA含量为其未处理对照的3.02倍和2.74倍,而TG1仅为其对照的1.19倍;BS的可溶性糖含量为处理前的1.24倍,而TG1的为处理前的2.79倍,HGS为处理前的5.98倍;BS和TG1的可溶性蛋白在处理2d时,分别为处理前的48.7%和71.9%,此时HGS的可溶性蛋白为处理前的130.1%;处理2d时BS, HGS和TG1的SOD含量分别为处理前的1.16,1.21,和1.24倍;BS和TG1的叶绿素含量在-2℃处理2天时的差异最为明显,此时BS和TG1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其对照的59.4%和90.6%,HGS中的叶绿素为处理前的85.8%。说明EaCBF1的超量表达,能够减少冻害对紫茎泽兰叶片中膜脂的氧化,调节细胞内溶物含量以维持细胞的渗透平衡,明显的提高紫茎泽兰在冷胁迫下的耐受能力。采用半定量和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EaCBF1在BS, HGS和TGl中4℃处理不同时间后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Gl中EaCBF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S和HGS,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在处理24h后达到表达量最大值;BS和HGS中EaCBF1的表达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二者峰值的出现时间不同,BS中EaCBF1的表达峰值出现在处理1h后,而HGS的表达峰值则出现在处理4h后。这种表达量和时间差异可能是导致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用茎段作为外植体,将HGS-CBF基因转入HGS本身,使其自身EaCBF1能够超量表达,观察其耐冷能力的变化,目前已得到若干抗性苗,需进一步进行阳性转化株的筛选和分子检测。

张伦,李青,谢华,郭林霞,廖海民[5](2010)在《紫茎泽兰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紫茎泽兰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Spreng)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解剖进行显微观察,确定了紫茎泽兰的显微结构特征。结果:根的次生结构自外而内依次为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初生韧皮部(后期可被挤毁)、次生韧皮部和韧皮射线、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木射线、初生木质部。茎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大部分组成。叶片内部结构可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三大部分;叶柄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

蔡卫东,张季,欧国腾[6](2009)在《紫茎泽兰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除治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紫茎泽兰(Eupatorium coelestinum L.)在入侵与扩散边缘区域的危害、发生、繁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生物替代和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的试验。生物替代选择了马尾松、板栗、桉树、麻疯树四个树种,4年后调查:马尾松的年均高生长最高74.25cm,最低51.75cm,年均径生长最大1.66cm,最小1.43cm,生长量与荒山造林无差异,减少紫茎泽兰盖度47%~55%;板栗林下减少紫茎泽兰盖度58%,种植2年后就可减少29%;1年生桉树林下可减少紫茎泽兰盖度44%。验证了生物替代的生态工程法,是紫茎泽兰严重发生区的有效实施治理。同时,对人工和机械除治、化学除治紫茎泽兰的措施以及紫茎泽兰综合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韩利红,刘潮,魏芳[7](2008)在《蓝桉对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及其生物测定》文中研究指明测定了蓝桉叶水提液(2%、5%、10%)、抽提后的蓝桉叶(2g、5g、10g)和阴干蓝桉叶(2g、5g、10g)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蓝桉叶水提液能降低紫茎泽兰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胚根和胚轴长度及幼苗生长,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2%水提液对发芽率的作用除外),但低浓度有时会促进紫茎泽兰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新生叶片数;以蓝桉作为竞争植物与紫茎兰竞争以抑制其生长,且蓝桉不会对当地其他植物造成伤害。

刘潮,韩利红,施晓东[8](2008)在《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理、危害、防治和利用等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且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李慧[9](2008)在《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耐低温种群生理分化的分子生态适应机制》文中认为紫茎泽兰(Eupatorium asenophorum Spreng.)是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已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5省区广泛分布。近10年来,其入侵区域向东北方向蔓延扩散到重庆和湖北,防治形势日益严峻。紫茎泽兰长期对热带及南亚热带原产地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否逾越向北扩散过程中的低温限制实际上成为了它能否继续向北蔓延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以紫茎泽兰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大量的植物材料,进一步采用生理生化技术比较不同地理种群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发现该物种在入侵我国的过程中已经自然形成了耐低温种群的低温生理适应性分化,为了明确这种分化的程度和分化机制(即紫茎泽兰的低温生理分化是否是种群间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而导致的不同生理表现,还是仅仅局限于种群间对低温环境的生理响应差异),我们以高等植物中保守的低温关键转录因子CBF/DREB1基因为切入点,在克隆EaCBF1和其下游EaCOR基因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紫茎泽兰不同耐低温种群间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和造成表达差异的原因,并通过转基因技术验证EaCBF1的功能,以揭示EaCBF1在紫茎泽兰低温生理分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该物种的低温分子生态适应机制,有针对性地控制其继续蔓延扩散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紫茎泽兰组织培养研究1.1紫茎泽兰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MS+2.0 mg·L-1 6-BA+0.05 mg·L-1 NAA为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而1/2 MS(大量元素减半)+0.1 mg·L-1 IAA对生根比较有利。1.2紫茎泽兰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MS+0.1 mg·L-1 6-BA+0.1 mg·L-1NAA和MS+2.0 mg·L-1 6-BA+0.2 mg·L-1NAA分别适于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而0.7%琼脂+3%蔗糖为愈伤组织形成的支持物和C源的最佳配比。1.3紫茎泽兰不同地理种群组织培养特性比较对9个紫茎泽兰地理种群的组织培养特性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它们的丛生芽月增殖系数之间存在显着差异(3.65-7.60);贵州黄果树种群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而各种群叶片愈伤组织的再分化能力与单块愈伤组织诱导芽的能力相一致;但是不同种群的生根能力无显着差异。2紫茎泽兰低温生理响应2.1紫茎泽兰不同地理种群耐低温能力的比较依据紫茎泽兰在-5℃间歇低温胁迫下的低温害症状,提出其低温伤害分级标准,并通过计算低温伤害指数和低温半致死温度来比较不同地理种群的耐低温能力。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低温半致死温度与-5℃处理4d后的低温伤害指数两者呈正相关,广西百色种群低温伤害指数和低温半致死温度均为最高,属于低温敏感种群,而贵州黄果树这两项指标都为最低,属于耐低温种群。2.2紫茎泽兰不同地理种群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反应比较紫茎泽兰9个不同耐低温地理种群在-5℃间歇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片生理变化的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持续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羧化效率保持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下降,后缓慢上升最后又下降;-5℃处理4d后,广西百色种群丙二醛含量增加24.94倍,贵州黄果树种群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广西百色种群SOD活性下降了35.68%而贵州黄果树种群仍保持为处理前的69.60%,然而,贵州黄果树种群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羧化效率比广西百色种群少下降58%、44%和32%;低温伤害指数分别与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羧化效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22和-0.619。3紫茎泽兰低温分子生态适应机制研究3.1紫茎泽兰低温调控关键转录因子EaCBF及其下游EaCOR基因、EaACTIN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运用RACE方法从紫茎泽兰叶片中克隆得到3个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它们的序列发现:EaCBF1所编码的氨基酸具备DREB类转录因子的3个特征结构域(碱性核定位区域、典型AP2结构域和酸性激活区域),其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4.56 KDa和4.87,与LeCBF3的同源性最高(63%),属于DREB家族的A1亚群;EaCOR编码一个含有脱水特征结构域的高度亲水性多肽,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8.72 KDa和4.66,EaCOR蛋白与油菜COR25、荠菜COR29的进化关系较近,而与咖啡CcDH3的同源性最高(61%);EaACTIN编码一个由377个氨基酸组成的肌动蛋白,其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41.75 KDa和5.16,EaACTIN与甜菊SrActin蛋白的进化关系最近,且它们的氨基酸序列间同源性最高(100%)。3.2紫茎泽兰低温调控关键转录因子EaCBF1及其下游EaCOR基因DNA序列的克隆运用长片段PCR和热不对称PCR方法从紫茎泽兰叶片中克隆得到EaCBF1、EaCOR的DNA序列和EaCBF1的侧翼序列,分析它们的序列发现:EaCBF1 DNA序列中没有内含子;EaCOR的DNA序列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通过3个单独的Tail-PCR扩增获得EaCBF1基因1020 bp 5’侧翼序列和706 bp 3’侧翼序列,该基因的5’侧翼序列含有TATA box(-69~-66 bp)、G-box(-116~-110 bp)、2个MYC识别位点(-135~-129 bp和-108~-103 bp)和2个MYB识别位点(-259~-255 bp和-282~-287bp)。3.3紫茎泽兰不同耐低温种群EaCBF1基因表达情况比较利用半定量RT-PCR和Northern杂交方法分析4℃处理条件下紫茎泽兰不同耐低温种群营养器官中EaCBF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未处理前,EaCBF1基因在紫茎泽兰叶片、茎和根中并无表达,4℃处理0.5 h后,该基因开始表达,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持续增加,即EaCBF1基因为低温诱导型基因;它的表达丰度与紫茎泽兰耐低温能力密切相关,低温处理不同时间后,耐低温种群营养器官中EaCBF1基因的表达量都大于低温敏感种群中的表达;4℃处理24 h后,EaCBF1mRNA的转录水平在耐低温种群贵州黄果树中最高,而它在低温敏感种群广西百色中最低,叶片、茎和根中的表达量分别为贵州黄果树的56%、63.7%和90.3%;EaCBF1基因在同一种群不同营养器官中的表达也存在差异,4℃处理不同时间后,该基因的表达量均为:叶片>茎>根。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种群中该基因均以单拷贝的形式存在,但是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所差异(杂交条带位置不同),推测这是造成EaCBF1基因在不同种群中表达差异的原因。3.4紫茎泽兰不同耐低温种群EaCOR基因表达情况比较利用半定量RT-PCR和Northern杂交方法分析4℃处理条件下紫茎泽兰不同耐低温种群营养器官中EaCOR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未处理前,EaCOR基因在紫茎泽兰叶片、茎和根中并无表达,4℃处理1 h后,该基因开始表达,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持续增加,即EaCOR基因为低温诱导型基因;它的表达丰度与紫茎泽兰耐低温能力密切相关,低温处理不同时间后,耐低温种群营养器官中EaCOR基因的表达量都大于低温敏感种群中的表达;4℃处理24 h后,EaCOR mRNA的转录水平在耐低温种群贵州黄果树中最高,而它在低温敏感种群广西百色中最低,叶片、茎和根中的表达量分别为贵州黄果树的66%、56.4%和89%;EaCBF1基因在同一种群不同营养器官中的表达也存在差异,4℃处理不同时间后,该基因的表达量均为:叶片>茎>根。进一步分析发现低温处理后,紫茎泽兰叶片、茎和根中EaCOR基因的表达滞后于EaCBF1基因,即EaCOR为EaCBF1的下游基因;在不同种群间,EaCBF1和EaCOR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这表明紫茎泽兰种群耐低温生理分化是由于EaCBF1基因表达调控的EaCOR基因在不同种群中表达差异造成的。3.5 EaCBF1基因的功能验证通过在EaCBF1基因两端引入BamHI酶切位点,将目的基因连接进入真核表达载体pBI121,利用冻融法将pBI121-CBF的质粒转化进入根癌农杆菌,获得含有EaCBF1基因的根癌农杆菌GV-CBF。紫茎泽兰转基因过程中根癌农杆菌最佳浸染条件为:Kan 50 mg·L-1为抗生素筛选选择压;预培养3 d,根癌农杆菌GV-CBF悬浮液浸染5 min;在该条件下,紫茎泽兰的转化率为4.4%;在GUS染色呈阳性的23株抗性苗中有2株(TG-1和TG-2)的耐低温能力得到增强,Southern杂交发现TG-1和TG-2都转化得到了EaCBF1基因的1个拷贝,而Northern杂交表明TG-1和TG-2中EaCBF1基因在常温下就能表达,4℃处理后,它们的EaCBF1基因的表达比未转基因对照(BSG)更强烈。

王志飞[10](2007)在《紫茎泽兰田间替代控制试验与泽兰实蝇本土寄生蜂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是菊科泽兰属的一种多年生外来入侵杂草。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种类,替代控制紫茎泽兰,是一条具有潜力的治理途径。本论文研究在野外进行小区试验,观察替代牧草-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与紫茎泽兰在不同种植方式下的竞争格局,并进行替代种植初步试验,旨在为替代控制实践提供依据。紫茎泽兰的天敌泽兰实蝇(Procecidochares utilis Stone)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虽然随紫茎泽兰蔓延而广泛扩散,但控制效果不理想。本文采取野外抽样,调查攻击泽兰实蝇的本土寄生蜂种类及其寄生情况,对于客观评价生物防治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不同种植方式下紫茎泽兰与黑麦草的相对竞争力为了探究替代物种黑麦草抑制外来入侵杂草紫茎泽兰的能力,采用取代系列设计,研究了在3个黑麦草定植时间(同时、推迟15d和30d)、4个种群密度(30、56、120和460株·m-2)以及3个混种比例(紫茎泽兰比黑麦草为2∶5、3∶4和4∶3)等种植方式下,黑麦草与紫茎泽兰的相对竞争力。结果表明,混生种群中紫茎泽兰的植株总重和枝叶重受种群密度、混种比例和黑麦草定植时间的影响显着,根重受种群密度、混种比例影响显着,但受黑麦草定植时间的影响不显着。与黑麦草同时定植时,紫茎泽兰的相对竞争力明显小于黑麦草;随着黑麦草定植时间的推迟,紫茎泽兰相对竞争力随之增强,但紫茎泽兰的竞争力与其比例不成正相关。在推迟30d定植黑麦草的情况下,紫茎泽兰在混种比例3∶4时相对竞争力大于黑麦草。2、黑麦草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野外试验为了探究黑麦草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效果,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选取了开阔地和树林下两种生境,分别采取手工拔除和翻耕等方式铲除紫茎泽兰,然后播种黑麦草;调查替代小区与对照小区群落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林下替代小区中,紫茎泽兰的盖度显着大于开阔地,但替代小区的紫茎泽兰盖度显着小于对照。黑麦草的盖度在林下翻耕的替代小区中最大;林下生境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幅度较大,且林下翻耕小区的最大,分别为14和2.32;林下对照群落的最小,分别为4和1.27。各处理小区群落间的共有种数较少。3、本土寄生蜂对移殖天敌昆虫泽兰实蝇的寄生泽兰实蝇(Procecidochares utilis Stone)是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为摸清本土寄生蜂对泽兰实蝇的寄生情况,在云南昆明市选取林下和开阔地等两种生境,分别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与邻接格子取样法,调查了紫茎泽兰的生长及感染虫瘿情况;通过饲养与解剖虫瘿,观察了寄生泽兰实蝇的本土寄生蜂种及其寄生率。共有6种寄生蜂从虫瘿中羽化,对虫瘿的寄生率达70%以上,其中大部分虫瘿被3种寄生蜂寄生。虽然在开阔地生境中紫茎泽兰株高和每株枝条数显着大于林下生境,开阔地的植株和枝条感虫(瘿)率也显着高于林下,但各种寄生蜂的寄生率在两种生境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寄生蜂对虫瘿的总寄生率也无显着差异。解剖表明,每虫瘿羽化出的寄生蜂数随虫瘿横径的增大而显着增多。

二、盘县恶性杂草紫茎泽兰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盘县恶性杂草紫茎泽兰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盘县旱地杂草种类调查及化学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盘县主要杂草种类
2 不同除草剂防除试验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药剂
        2.1.2 试验地点和时间
        2.1.3 试验要求
        2.1.4 试验小区设计
    2.2 试验结果调查
    2.3 除草效果调查
    2.4 方差分析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2)紫茎泽兰褐斑病的诊断鉴定及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外来入侵杂草的危害
    2 外来入侵杂草生防研究现状
        2.1 杂草的传统生物防治
        2.2 杂草的非传统生物防治
    3 杂草生防真菌研究进展
        3.1 杂草生防真菌的主要类群
        3.2 杂草生防真菌的应用
        3.3 真菌除草剂的问题
    4 紫茎泽兰及其防治概述
        4.1 紫茎泽兰简介
        4.2 紫茎泽兰的防治现状
    5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5.1 总体思路
        5.2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病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培养基
        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1.3 致病性测定及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紫茎泽兰病原菌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培养基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形态学鉴定
        1.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ZD014)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2.2 菌株ZD014的分子鉴定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紫茎泽兰病原菌(ZD014)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3 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4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紫茎泽兰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3)紫茎泽兰生活史特性及其治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紫茎泽兰种子萌发
2 光照对成苗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3 紫茎泽兰生长动态
4 紫茎泽兰生长分布
5 紫茎泽兰治理分析

(4)紫茎泽兰中EaCBF1基因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紫茎泽兰研究现状
        2.1 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
        2.2 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的研究
        2.3 紫茎泽兰的危害
        2.3.1 侵占生产生活用地
        2.3.2 降低土壤肥力
        2.3.3 危害人和其它动物
        2.4 紫茎泽兰入侵传播途径
        2.4.1 风传
        2.4.2 水传
        2.4.3 随交通工具传播
        2.4.4 随牲畜放牧传播
        2.4.5 依靠无性繁殖能力扩展
        2.5 紫茎泽兰防治的研究现状
        2.5.1 生态工程法
        2.5.2 生物防除研究
        2.5.3 化学防除研究
        2.5.4 机械防除法
        2.6 我国紫茎泽兰利用研究现状
        2.6.1 利用其有用成分研制杀虫剂
        2.6.2 微生物发酵生产动物饲料
        2.6.3 微生物发酵生产木糖醇的研究
        2.6.4 作为野生有机肥料资源的研究
        2.6.5 利用紫茎泽兰作染料
        2.6.6 紫茎泽兰人造板的研究
    3 植物耐冷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
        3.1 CRT作用元件的发现以及CBF基因的克隆
        3.2 ICE-CBF调控途径及其功能研究
        3.3 转CBF转录激活因子的基因工程
    4 植物转基因方法研究进展
        4.1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系统
        4.1.1 活体接种法
        4.1.2 共培养转化法
        4.1.3 叶盘转化法
        4.2 基因枪法
        4.3 PEG介导法
        4.4 脂质体法
        4.5 电穿孔法
        4.6 显微注射法
        4.7 花粉管通道法
    5 植物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5.1 低温半致死温度
        5.2 低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5.2.1 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变化
        5.2.2 低温胁迫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5.2.3 MDA对细胞膜的毒害作用
        5.3 低温对细胞内溶物的影响
        5.3.1 可溶性糖
        5.3.2 脯氨酸
        5.3.3 可溶性蛋白
        5.4 活性氧清除系统与植物耐冷能力的关系
        5.5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伤害
    6 展望
第二章 不同种群紫茎泽兰耐冷能力比较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电解质渗透率变化
        2.3.2 不同种群紫茎泽兰低温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2.4 讨论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的生理反应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3.2.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2.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3.2.4 SOD含量测定
        3.2.5 叶绿素含量测定
        3.2.6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丙二醛含量测定
        3.3.2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3.3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3.4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SOD含量变化
        3.3.5 低温胁迫对各种群紫茎泽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6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EACBF1基因表达差异
    4.1 半定量RT-PCR检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CBF基因表达差异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2.1 总RNA的提取
        4.1.2.2 反转录反应(同4.2.2.3)
        4.1.2.3 EaCBF1和EaActin基因的PCR扩增
        4.1.2.4 PCR产物检测
        4.1.3 结果分析
        4.1.3.1 总RNA提取情况检测
        4.1.3.2 半定量检测各种群中EaCBF1的表达情况
        4.1.4 讨论
    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种群紫茎泽兰CBF基因表达差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讨论
第五章 紫茎泽兰转基因体系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紫茎泽兰总DNA的提取
        5.2.2 目的片段EaCBF1的扩增
        5.2.3 目的片段EaCBF1的切胶回收
        5.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5.2.5 将EaCBF1连入T载体
        5.2.6 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5.2.7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
        5.2.8 将目的基因连入PBI121
        5.2.9 冻融法转化根癌农杆菌
        5.2.10 以紫茎泽兰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
    5.3 结果分析
        5.3.1 紫茎泽兰总DNA电泳检测
        5.3.2 目的基因CBF的PCR扩增
        5.3.3 T-CBF阳性克隆的筛选
        5.3.4 PBI121-CBF阳性克隆筛选
        5.3.5 卡纳抗性苗的获得
    5.4 讨论
附录 本论文所用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参考文献
致谢

(5)紫茎泽兰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茎泽兰根、茎、叶的横切面
        2.1.1 根
        2.1.2 茎
        2.1.3 叶
    2.2 紫茎泽兰根、茎、叶的主要特征
        2.2.1 根 根的初生结构自外而内可划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3个基本部分。
        2.2.2 茎 茎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大部分组成。
        2.2.3 叶 叶片内部结构可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三大部分。
3 结论与讨论

(7)蓝桉对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及其生物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体植物
    2.2 受体植物
    2.3 种子萌发试验
    3.4 幼苗生长实验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蓝桉叶水提液的化感作用
    3.2 抽提后蓝桉叶的化感作用
    3.3 阴干蓝桉叶的化感作用
4 讨论与结论

(8)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化学成分
    1.1 个体生物学特性
    1.2 生态学特征
    1.3 化学成分
2 生理学、遗传学研究
    2.1 光合作用
    2.2 化感作用
    2.3 遗传分化和生态适应性分子机理
3 危害
    3.1 对农业和林业的危害
    3.2 对畜牧业的危害
    3.3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4 对人类生活与健康的危害
4 防治
    4.1 替代控制法
    4.2 生物防除法
    4.3 化学防除法
    4.4 机械防除法
5 利用
    5.1 作饲料开发或沼气生产
    5.2 提取活性成分
    5.3 生产人造板材
    5.4 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
6 结语

(9)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耐低温种群生理分化的分子生态适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
        1.2 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
        1.3 紫茎泽兰的生态适应性
        1.4 紫茎泽兰的危害
        1.5 紫茎泽兰的防除
        1.6 紫茎泽兰的利用
        1.7 展望
    2 植物冷驯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2.1 冷驯化相关基因的克隆
        2.2 植物冷驯化过程中的基因转录调控途径
        2.3 冷驯化相关基因的转导
        2.4 展望
    3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紫茎泽兰组织培养特性的研究
    前言
    第一节 紫茎泽兰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紫茎泽兰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紫茎泽兰不同地理种群组织培养特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紫茎泽兰不同地理种群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反应
    前言
    第一节 紫茎泽兰不同地理种群耐低温能力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紫茎泽兰不同地理种群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反应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紫茎泽兰EaCBF1基因和下游EaCOR基因的克隆
    前言
    第一节 紫茎泽兰低温调控关键转录因子EaCBF1及其下游EaCOR基因、内参EaACTIN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紫茎泽兰低温调控关键转录因子EaCBF1及其下游EaCOR基因DNA序列的克隆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紫茎泽兰EaCBF1基因和下游EaCOR基因表达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低温条件下紫茎泽兰不同种群EaCBF1基因表达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低温条件下紫茎泽兰不同种群EaCOR基因表达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紫茎泽兰EaCBF1基因的功能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讨论
    1 讨论
        1.1 紫茎泽兰组织培养特性与入侵性的关系
        1.2 紫茎泽兰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与种群分化
        1.3 紫茎泽兰分子生态适应机制与入侵性的关系
    2 结论
        2.1 紫茎泽兰不同地理种群组织培养特性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差异
        2.2 紫茎泽兰不同地理种群低温生理响应的自然分化
        2.3 紫茎泽兰通过提高低温胁迫适应来增强其入侵能力的分子生态机制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10)紫茎泽兰田间替代控制试验与泽兰实蝇本土寄生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外来入侵植物及其危害
        1.1.1 生物入侵的概念
        1.1.2 生物入侵的危害
    1.2 紫茎泽兰入侵我国的现状与危害
        1.2.1 紫茎泽兰在我国的分布
        1.2.1.1 分布规律与特点
        1.2.1.2 分布区域
        1.2.2 紫茎泽兰在我国的危害
    1.3 紫茎泽兰的综合治理
        1.3.1 人工、机械与化学防除
        1.3.2 替代控制
        1.3.2.1 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研究现状
        1.3.2.2 替代控制紫茎泽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3.2.3 替代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展望
        1.3.3 生物防治
        1.3.3.1 杂草生物防治的研究概况
        1.3.3.2 紫茎泽兰的生物防治
        1.3.4 杂草生防昆虫的寄生物
        1.3.4.1 寄生与生防昆虫在分类系统的地位相关
        1.3.4.2 寄生与生防昆虫的习性相关
        1.3.4.3 寄生与生防昆虫的寄主植物相关
        1.3.4.4 寄生与生防昆虫引入国相关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不同种植方式下紫茎泽兰与黑麦草的相对竞争力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地概况
        2.1.2 材料
        2.1.3 实验设计
        2.1.3.1 小区设置
        2.1.3.2 生物量测定
        2.1.3.3 数据计算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群密度、混种比例及黑麦草定植时间对紫茎泽兰和黑麦草生物量的影响
        2.2.2 相对产量与相对竞争力
    2.4 讨论
第3章 黑麦草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野外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材料
        3.1.3 实验设计
        3.1.3.1 小区设置
        3.1.3.2 生物量测定
        3.1.3.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生长表现
        3.2.2 植物群落多样性
        3.2.3 群落相似性
    3.3 讨论
第4章 本士寄生蜂对移殖天敌昆虫泽兰实蝇的寄生
    4.1 研究方法
        4.1.1 生境选择与抽样调查
        4.1.2 寄生率调查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境下紫茎泽兰的表型与种群特征
        4.2.2 不同生境下虫瘿感染率的比较
        4.2.3 本土寄生蜂对泽兰实蝇的寄生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盘县恶性杂草紫茎泽兰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盘县旱地杂草种类调查及化学防控对策[J]. 高安慧,张家毓,陈荣贵. 农业工程, 2014(04)
  • [2]紫茎泽兰褐斑病的诊断鉴定及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D]. 严加林. 西南大学, 2014(10)
  • [3]紫茎泽兰生活史特性及其治理分析[J]. 程德荣. 草业与畜牧, 2012(12)
  • [4]紫茎泽兰中EaCBF1基因的功能鉴定[D]. 林森.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8)
  • [5]紫茎泽兰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J]. 张伦,李青,谢华,郭林霞,廖海民.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4)
  • [6]紫茎泽兰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除治试验[J]. 蔡卫东,张季,欧国腾. 贵州林业科技, 2009(03)
  • [7]蓝桉对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及其生物测定[J]. 韩利红,刘潮,魏芳.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05)
  • [8]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研究进展[J]. 刘潮,韩利红,施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0)
  • [9]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耐低温种群生理分化的分子生态适应机制[D]. 李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5)
  • [10]紫茎泽兰田间替代控制试验与泽兰实蝇本土寄生蜂调查[D]. 王志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标签:;  ;  ;  ;  

盘县毒草紫锥花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