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手术患者麻醉的术前评估

心血管手术患者麻醉的术前评估

一、心血管手术病人的麻醉术前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龚艳[1](2021)在《三种评估量表对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预测效果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并评价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Munro围术期成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对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手术获得性压力损伤的预测效果,为临床选择使用适宜量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两家三级甲等医院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外科择期手术患者237例。选取2名伤口造口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和4名具有本科学历在手术室工作10年并取得中级职称资质的护士构成调查小组成员。在实验开始前,调查人员通过具有国际造口治疗师资质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对压力性损伤的定义、分期标准、三种风险评估量表的各个条目的详细讲解,最终达成统一标准。培训后正式开始实验,手术当日每所医院的3名调查人员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离开麻醉复苏室时,分别使用三种评估量表同时、独立评估同一名患者,彼此不见面不交流,记录患者基本信息、量表评估得分、评估用时。1名研究生本人在手术结束时、离开麻醉恢复室时分别采用透明试管按压受压皮肤进行皮肤检查。另1名研究生对每天的评估量表进行检查、数据录入,并经第二人核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经统计分析,比较三种量表的预测效果和评估用时。结果:调查了 9个科室,其中骨科74例,神经外科32例,心脏外科15例,肿瘤外27例,普外科9例,胸外科16例,泌尿外科18例,妇科44例,乳腺科2例。本研究中无压力性损伤组共192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113例,平均年龄为58.50±11.78,平均BMI为23.79±3.09;平均手术时间为3.13±0.95;压力性损伤组共45例,发生率为18.99%,男性 18 例,女性 27 例,平均年龄为 61.578±12.041,平均 BMI 为 24.703±3.241,平均手术时间为4.82±1.19。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Munro围术期成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术前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695、0.619、0.684;术中 ROC 曲线下面积 AUC 分别为 0.848、0.633、0.882;术后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1、0.757、0.870。术前,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约登指数最大为0.372,敏感度较好0.778,阴性预测值最大91.94%;术中,特意度最大0.859;术后,敏感度和特意度平衡度最好分别为0.800、0.755。三种量表的评估用时,单位为分钟,采用多重测量方差分析,术前: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用时3.11±0.44、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用时4.27±0.55均显着小于Munro围术期成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评估用时23.56±4.24,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用时高于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术中: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用时2.71±0.46、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评估用时3.51±0.52均显着小于Munro围术期成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评估用时24.43±4.59,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用时高于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术后: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用时2.94±0.43、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评估用时3.51±1.56显着小于Munro围术期成人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评估用时10.01±3.84,Braden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用时高于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得出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在三个时段评估用时最短。结论: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不但对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患者预测能力较好,而且评估用时短,方便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汤博[2](2021)在《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我国于2014年颁布《围手术期输血指南》,提倡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本研究旨在比较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观察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的手术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通过构建包含混合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地区间的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并对五类术中失血风险较高的代表性手术(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腹胃切除术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以控制手术方面的混杂因素。结果在我国三级医院的36092159名手术患者中,702067名患者(1.95%,95%CI:1.94%~1.95%)在围手术期接受了异体红细胞输注。在2013年至2018年间,粗输注率由 2.24%(95%CI:2.22%~2.25%)下降至 1.84%(95%CI:1.81%~1.87%);校正人群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后,仍可观察到类似的下降趋势。针对五类行代表性手术的单病种患者分析后发现,各手术类型患者的粗输注率也均有下降。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9.48%(95%CI:8.18%~10.96%)下降至7.54%(95%CI:5.48%~10.28%);开胸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21.78%(95%CI:21.11%~22.48%)下降至 18.93%(95%CI:16.87%~21.19%);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6.89%(95%CI:6.52%~7.29%)下降至4.37%(95%CI:3.49%~5.46%);开腹胃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7.19%(95%CI:6.90%~7.48%)下降至7.09%(95%CI:6.60%~7.61%);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 17.34%(95%CI:16.85%~17.85%)下降至 7.03%(95%CI:6.14%~8.02%)。在各类手术中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患者性别、年龄及地区因素后,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仍呈下降趋势,但有小范围波动。以2016或2017年的输注率最低,2018年的稍有回升。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间的粗输注率差异悬殊,以西北地区的相对较高,而华东地区的则相对较低,可相差3~10倍。校正患者年龄、性别及年份因素后,仍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结论2013年至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呈下降趋势,但存在显着的地区间差异。目的血浆的输注指征及具体输注方案尚有争议,却在围手术期经常使用。尚不确定我国目前的血浆输注实践与手术患者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输注血浆后的在院期间死亡情况,为围手术期血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之间的关联。并按照手术类型(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骨科手术)及红细胞输注量进行亚组分析,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次要结局包括手术切口感染、院内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住院时长。结果在69319名输注红细胞但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中,34827名患者(50.24%)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血浆输注,808名患者(1.17%)在院期间死亡。我们发现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率增高有关(每输注100ml血浆Odds ratio[OR],1.05;95%CI,1.04-1.06)。且在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患者中,以及围手术期输注>0且≤2单位、>2且≤4单位、>4且≤6单位、>6且≤8单位和>8且≤10单位红细胞的患者中均发现类似的联系。相较于红细胞输注量较高组(>8且≤10单位),输注量较低组(>0且≤2单位)的患者每输注100ml血浆增加的在院期间死亡风险更大。另外,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手术切口感染(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2-1.04)、院内感染(每输注 100 ml 血浆 OR,1.03;95%CI,1.02-1.04)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0-1.05)的发生危险增高有关,且住院时间更长(每输注100 ml血浆hazard ratio[HR],1.05;95%CI,1.04-1.07)。结论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患者中,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危险增加有关。

张严[3](2021)在《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对心脏手术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20年1月-2020年8月期间,114名行体外循环下开放性心脏手术的患者,年龄在18-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4级。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将病人分成aPRP组,non-aPRP组。aPRP组术前进行血小板分离,室温下保存,中和鱼精蛋白后回输患者,non-aPRP组为空白对照组。记录并评估患者术中,术后异体血产品的输入量,术中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30天死亡率,肾功能,肝功能指标,肺部感染。结果两组之间凝血功能,术后引流量,急性肾损伤,肝功能指标,术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与non-aPRP组相比,aPRP组术中红细胞,血浆输入减少,分别为(0.57±1.0)U vs(1.56±1.8)U(P<0.000),(203.6±212.5)ml vs(365.2±177.3)ml(P<0.000),围术期总的红细胞输入率显着减少,(3.1±2.1)U vs(5.1±3.2)U(P<0.000);aPRP组24小时内拔管率较对照组增加,57.9%vs 38.6%(P=0.039);与non-aPRP相比,术后ICU住院时间减少(1.8±1.1)天vs(3.7±5.0)天(P=0.007);实验组谷草转氨酶较对照组降低(P=0.020);aPRP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5.3%vs 29.8%(P<0.050)。结论aPRP可以减少心脏手术的异体血输入量,增加了24小时拔管率,减少ICU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策略,减少术后并发症。

曲超然[4](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描述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现状并分析危险因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比较各预测模型的准确率、交叉验证结果,选择最适合建模算法,为后续建立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软件和预测系统奠定基础。方法(1)检索主要中外文数据库,获取心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对文献筛选后,通过自行设计的表格提取数据,采用NOS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6.0进行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2)在Meta分析的基础上计算样本量;结合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制定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前、术中压力性损伤调查表,2020年6月-2021年1月在兰州市两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集数据,通过SPSS 25.0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危险因素。(3)将得出的13项危险因素,通过Python 3.5编程语言处理数据并通过语言内的Scikit-learn、Pandas、Numpy等工具包处理数据后,构建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朴素贝叶斯模型,并通过准确率、交叉验证等方法比较各模型的预测效果,得出适合成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的算法,最后借助matplotlib工具包对个别模型进行可视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0.8%,初步获得18项危险因素,其中合并得出的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患有糖尿病,其他未被合并的危险因素有:BMI、是否吸烟、心血管疾病类型、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值、术中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术中最低平均动脉血压、术前血纳值、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血钾值、术前动脉血氧分压、血细胞计数、术中最低体温、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是急诊手术。(2)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现状及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模型构建研究,共纳入样本418例。其中男性235例(56.2%),女性183例(43.8%);年龄49±12.805(18~98);心瓣膜病(VHD)165例(39.5%),先心病(CHD)128例(30.6%),大血管疾病(MD)109例(26.1%),冠心病(CAD)16例(3.8%)。现状研究得出成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9.9%,分析得出13项危险因素为吸烟史、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前空腹血糖水平、体外循环前肛温、肌酸激酶、心肌阻断总时间、糖尿病史、体外循环总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术中最低肛温、手术总时间、体外循环最低收缩压、体外循环最低有创平均压。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0.91%,决策树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9.0%,朴素贝叶斯模型预测准确率为88.52%。通过交叉验证得出结果,随机森林的预测效果最好。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基于机器学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中,相比于决策树模型和贝叶斯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最适合构建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

李倩,石佳[5](2021)在《微循环监测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微循环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工作中对微循环监测的关注仍然不足。鉴于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干预对患者微循环具有影响、有效运用微循环监测的结果来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判断和管理,对指导围术期容量管理、药物治疗,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微循环监测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现状及微循环监测在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介绍了近来有关在细胞水平上的微循环监测方法及新型的高光谱成像微循环监测技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微循环监测的认识、促进微循环监测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孙梅林,李坤,赵丽丽[6](2021)在《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成人心血管患者手术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现状,分析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741例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149例,发生率为20.11%,术后6 d内进展为Ⅱ期14例(9.40%)、Ⅲ期1例(0.67%)、Ⅳ期0例(0.00%)、不可分期者1例(0.67%)、深部组织损伤期者1例(0.67%);损伤部位:尾骶、臀部111例(74.50%),肘部49例(32.89%),足部45例(30.20%),背部23例(15.44%),耳廓17例(11.41%),其他9例(6.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急诊手术、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术前收缩压、术前最低体温、术前前白蛋白水平、术中最低动脉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红细胞输入量和肝素钠用量对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术前收缩压高、术前最低体温低、术前前白蛋白水平低、术中最低动脉压低、体外循环时间长、红细胞输入量大和肝素钠用量大是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高,临床护理人员应注意全面评估,基于高危因素识别高危人群给予针对性干预,以改善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雨[7](2020)在《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在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管理现状、护士认知情况和培训需求。(2)制定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方案。(3)探讨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在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目的性选样选取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护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直到资料达到饱和,对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管理现存问题、护士认知情况和培训需求。第二部分为量性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在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模式的框架下,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依据质性研究结果和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特点,与临床专家组进行多轮讨论,对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模式中围术期的部分进行细化和补充,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方案,将方案应用于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探讨其预防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效果。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6月的俯卧位手术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2019年8月至10月的俯卧位手术患者114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压力性损伤管理方案,干预组采用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方案,比较两组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和上报情况。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样本率比较采用c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质性研究:本研究对15名受访对象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共提炼出7个主题,分别为护士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监管机制缺乏科学性,皮肤交接缺乏针对性,护士态度缺乏积极性,措施落实缺乏依从性,评估缺乏动态性和连续性,不良事件上报缺乏主动性。2.量性研究:研究共纳入手术患者228例,其中对照组114例,干预组114例。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围术期压力性损伤18例,发生率为15.8%,其中1期15例(有3例合并有2处1期压力性损伤),1期压力性损伤构成比为85.7%,2期3例,构成比为14.3%;干预组发生围术期压力性损伤7例,发生率为6.1%,均为1期,构成比为100%,两组患者均未发生3期及以上围术期压力性损伤,比较两组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分期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面部为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压力性损伤的高发部位,构成比为78.5%,两组患者头面部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发生率为13%,干预组为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压力性损伤上报情况比较,对照组上报率为27.8%,干预组为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对围术期护士进行质性访谈,提炼得出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管理现存问题,分别为护士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监管机制缺乏科学性,皮肤交接缺乏针对性,护士的态度缺乏积极性,护士措施落实缺乏依从性,评估缺乏动态性和连续性,不良事件上报缺乏主动性。(2)制定了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方案。(3)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可有效降低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护士对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上报率。

黄经纬[8](2020)在《辽宁省麻醉学领域可视化技术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在过去的170余年时间里,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其中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可视化技术尤为引人注目。可视化技术不仅可以精准指导各项麻醉操作,更有助于诊断、治疗与生命体征监测,业已成为未来麻醉学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虽然在国内外麻醉学领域已经广泛认同,但受地域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存在普及程度不够、应用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我国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总体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受地域、经济、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存在自身的特点。辽宁省麻醉学领域应用可视化技术大致起步于5年前,近3年得以普及与发展。尽管已经走过了3~5年的发展历程,但事实上还缺少详实、准确的资料全面了解该项技术在辽宁区域的现状,也无从知晓该区域此项技术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更难以把控可视化技术在辽宁省麻醉学领域今后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换言之,对这项代表着今后发展方向的技术我们既不知过往、亦不知现状,更不知如何预判和指导未来的发展。目的准确掌握辽宁省麻醉学领域近年来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比其与国内外相同领域所存在的差异,为进一步促进辽宁省麻醉学领域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选择辽宁省所辖所有的14个地市的三级医院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各医院麻醉学科2017~2019三年间可视化技术应用状况。每年设定1份问卷,3份问卷内容一致,包括医院及科室的一般情况、可视化技术在气道管理方面的应用,超声在可视化技术方面的应用,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的应用现状等内容。对反馈问卷进行系统的汇总与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总结辽宁省麻醉学领域可视化技术应用现状,根据相关文献报告对比其与国内外同领域的差异,并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结果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94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整体完成率93.8%。涵盖辽宁省辖区内14个地市的92家三级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有69家(75%),公立医院有86家(93.5%),教学医院有26家(28.3%);医生数量在10-30人的医院有54家(58.7%);手术台数在10-30台的医院有44家(47.8%);年手术例数在3000-10000例的医院有48家(52.2%);年麻醉例数在3000-10000例的医院有46家(50%)。开展可视化技术在气道管理方面应用的医院82家(89.1%)。可视化气道工具总量≤5件的医院共44家(53.7%),其中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的占有率最高(67.1%);临床最常用于困难气道的医院共50家(61%),最常用于非困难气道的医院共32家(39%)。与2017年相比,可视化气道管理设备数量逐年增加(P<0.05)。开展超声技术的医院66家(71.7%)。超声数量≤2台的医院共53家(57.6%)。基本掌握超声技术麻醉医生比例≤30%的医院共29家(43.9%)。三甲医院超声数量明显多于非三甲医院(P<0.05);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在基本掌握超声技术麻醉医生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医院超声数量明显高于非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基本掌握超声技术麻醉医生比例明显高于非教学医院。与2017年相比,掌握超声技术的麻醉医生比例逐年增加(P<0.05)。开展TEE/TTE技术的医院13家(14.1%)。开展TEE技术的三甲医院数量明显高于非三甲医院(P<0.05);教学医院明显高于非教学医院(P<0.05)。结论:1.近3年,辽宁省三级医院麻醉学领域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上升空间;2.可视化技术在气道管理方面的应用普及率较高,但技术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应用范围有待扩展,科研工作尤须关注;3.超声在可视化技术方面的应用不够理想。开展相关技术的医院数量尚可,但发展不平衡。设备数量的欠缺、医院性质间的差异,特别是TEE/TTE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均存在较大差距,应尽快提升。

庞玉灵[9](2019)在《手术患者血清白蛋白及手术时间对发生手术压疮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我院手术压疮发生的特点;探讨手术前血清白蛋白在何种水平时与手术压疮关系更为密切;手术时间在何区间时与手术压疮的关系更为密切;为手术前低蛋白血症的手术患者,合理控制手术时间,做好术前干预,减少手术压疮的发生提供理论参考;也为研究人员制定或修改手术压疮风险评估工具时把血清白蛋白作为手术压疮风险评估要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我医院不良事件上报信息系统里搜集2014.12018.12的所有手术压疮患者。压疮评定采用2014年欧洲压疮顾问小组(EPUAP)和美国压疮顾问小组(NPUAP)推荐的压疮分期标准,术后13d内发生的压疮。经过查阅病历资料选择符合条件的103名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病例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科室、麻醉方法、手术持续时间、压疮发生部位、术前血清白蛋白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手术压疮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室等分布特点;根据研究对象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不同分组:ALB≥35g/L,30g/L≤ALB<35g/L,ALB<30g/L分析手术患者术前血清蛋白水平与压疮之间的关系;手术持续时间<3小时,3≤手术时间<5小时,手术时间>5小时,手术时间与手术压疮之间的关系。结果:我院2014年2018年发生手术压疮的患者从2015年起呈逐年递减,2018年发生手术压疮仅9例;我院发生手术压疮的患者多为男性,但性别与压疮发生的严重程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手术压疮分期无关;手术压疮患者科室来源最多的是神经外科占39.81%,其次为普外科;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增加压疮发生风险,超过5小时会发生Ⅲ期压疮,时间越长压疮风险越大;不同水平血清白蛋白与手术压疮分期之间有差别(P<0.05),Ⅱ期压疮中有86.67%的患者患者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术前血清白蛋白越低,发生手术压疮风险越大。结论:1.依据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手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的患者,如果手术时间超过5小时,就会使手术压疮发生风险增加2倍。2.手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的手术患者,即使手术时间在3h5h,发生手术压疮的严重程度比血清白蛋白正常的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程度要重而且多为Ⅱ期压疮。3.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的手术患者,术前要及时补充蛋白,术中加强保护,建议实施预计手术时间在3小时以内的手术,以减少手术压疮的发生。4.血清白蛋白可以作为手术压疮的预测指标,建议加入手术患者压疮风险评估表中。

陈沅[10](2018)在《成人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描述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预测高危人群的模型,并进行验证,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1163例接受心血管手术患者的横断面调查,描述本组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发生部位、预后等;探析影响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的模型;以国际压疮分类标准的诊断结果作为近似金标准,通过ROC曲线绘制确定最佳临界值;并在443例接受心血管手术患者中验证预测模型。结果: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9.86%;经Logistic回归建立的预测模型:LogitP=-11.745+0.024术前血红蛋白值+0.118血钠值-0.014前白蛋白量-0.213术中平均体温-0.058最低平均动脉压+0.646术前血钾值+0.264吸烟史+0.760高血压史+0.536年龄≥70周岁;经ROC曲线绘制后得出最佳诊断界值LogitP=-1.259(曲线下面积AUC=0.751)。该模型经验证,提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即灵敏度=65.67%、特异度=79.26%、误诊率(假阳性率)=20.74%、漏诊率(假阴性率)=34.33%。结论: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本研究构建的高危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应用于临床。

二、心血管手术病人的麻醉术前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血管手术病人的麻醉术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评估量表对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预测效果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理论研究
    1、压力性损伤的概述
        1.1 压力性损伤的定义与分期
        1.2 压力性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费用
        1.3 压力性损伤的危害
    2. 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概述
        2.1 手术患者是压力性损伤的高危人群
        2.2 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各时段的发生率、高危科室、常见分期及临床变现
        2.3 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高发部位
        2.4 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危害及预防
    3. 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高危因素
        3.1 压力性因素
        3.2 手术特异性因素
        3.3 患者因素
    4. 手术患者风险评估量表国内外究进展
        4.1 国外手术患者风险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
        4.2 国内手术患者风险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
    5. 手术患者风险评估量表的国内外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5.1 国外手术患者风险评估量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5.2 国内手术患者风险评估量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二、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样本量计算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3.2 压力性损伤的分期标准
        3.3 研究的具体方法及评价指标
        3.4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6 伦理原则
        3.7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患者的一般资料
        4.2 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4.3 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风险因素分析
        4.4 本研究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4.5 三种量表预测能力
        4.6 手术前、中、后三种评估量表对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预测的ROC曲线分析
        4.7 三种评估量表相关预测指标情况
        4.8 手术前、中、后三种评估量表的评估用时
    5 讨论
        5.1 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现况
        5.2 本研究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5.3 预测效度的意义
        5.4 三种风险评估量表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
        5.5 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比较
        5.6 三种风险评估量表评估用时比较
        5.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8 本研究不足之处
        5.9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国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纵向观察研究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研究人群
        3.研究因素及定义
        4.偏倚控制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3.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4.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5.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粗输注率的地区间差异
    讨论
        一、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趋势的研究进展
        二、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明显下降的潜在原因及获益
        三、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地区异质性较高的潜在原因及应对措施
        四、优势与创新
        五、局限与不足
        六、前景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研究人群
        3.研究方案
    结果
        1.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2.围手术期输注血浆组与未输注血浆组患者的特征比较
        3.多因素分析
        4.亚组分析
        5.输注血浆对次要结局的影响
    讨论
        一、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研究现状
        二、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三、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手术类型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四、围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红细胞输注量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五、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其他不良结局的影响
        六、优势与创新
        七、局限与不足
        八、前景与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手术期成人患者输注血浆的研究进展和指南对比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及获得的奖励

(3)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对心脏手术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麻醉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体外循环
    2.6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应用
    2.7 血液回输
    2.8 ICU 管理
    2.9 定义
    2.10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心脏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机器学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心血管疾病手术现状
        1.3.2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研究进展
        1.3.3 机器学习算法在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操作性定义
        1.4.1 心血管疾病手术
        1.4.2 压力性损伤
        1.4.3 术中压力性损伤
    1.5 文献回顾小结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危险因素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1.3 文献筛选
        2.1.4 资料提取
        2.1.5 单个研究的偏倚风险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Meta分析
        2.2.4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Meta分析
    2.3 讨论
        2.3.1 心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
        2.3.2 心血管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较多
        2.3.3 研究优势与不足
    2.4 结论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3.1.3 研究工具
        3.1.4 统计学方法
        3.1.5 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3.1.6 伦理审查
    3.2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结果
        3.2.1 一般资料
        3.2.2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
        3.2.3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3.2.4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3 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构建结果
        3.3.1 三种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结果
        3.3.2 决策树模型的可视化
        3.3.3 三种模型准确率与交叉验证的结果
        3.3.4 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结果
    3.4 讨论
        3.4.1 一般资料分析
        3.4.2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3.4.3 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3.4.4 各预测模型的特点和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3.4.5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的重要性
        3.4.6 随机森林模型最适合评估压力性损伤
        3.4.7 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3.4.8 三种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效果分析
        3.4.9 各模型中危险因素结果及临床意义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数据库检索策略
    附件2 NOS量表
    附件3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4 资料收集表
    附件5 压力性损伤评估标准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微循环监测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手术的分类
2 微循环监测技术在心血管围手术期的应用
    2.1 手持显微镜(Handhold Vital Microscope,HVM)
    2.2 正交偏振光谱(Orthogonal Polarization Spectral,OPS)
    2.3 侧流暗场成像(Side Stream Dark Field, SDF)
        2.3.1 SDF在无干预心血管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
        2.3.2 SDF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不同干预下的应用:
    2.4 入射暗场成像(Incident Dark Imaging, IDF)
    2.5 线粒体亚细胞技术
    2.6 高光谱成像(Hyperspectral Imaging ,HSI)
3 微循环监测待解决的问题
4 小 结

(6)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2.2 本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单因素分析
    2.3 本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7)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在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临床特点
        1.2.2 危险因素
        1.2.3 评估工具
        1.2.4 预防措施
    1.3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管理的现状
        1.3.1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管理模式
        1.3.2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评估程序
        1.3.3 护士的认知水平和防范行为意向
    1.4 链式管理
        1.4.1 链式管理概念
        1.4.2 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模式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设计
第2章 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管理现状的质性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资料收集分析方法
        2.1.4 质量控制
        2.1.5 伦理原则
    2.2 结果
        2.2.1 受访对象一般资料
        2.2.2 访谈结果
    2.3 讨论
        2.3.1 护士对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2.3.2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管理有待完善
    2.4 小结
第3章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在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工具及观察指标
        3.1.3 研究方法
        3.1.4 资料收集方法
        3.1.5 统计学方法
        3.1.6 质量控制
        3.1.7 伦理原则
    3.2 结果
        3.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线资料
        3.2.2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3.2.3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分期情况
        3.2.4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发生部位
        3.2.5 围术期压力性损伤上报率
    3.3 讨论
        3.3.1 链式管理可有效降低脊柱俯卧位手术患者PPI发生率
        3.3.2 头面部为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PPI的高发部位
        3.3.3 链式管理可有效提高围术期压力性损伤的上报率
        3.3.4 标准预防措施表、预防措施核查表及术后皮肤问题观察处理记录表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4.2.1 研究的局限性
        4.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辽宁省麻醉学领域可视化技术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标准
    2.调查内容
    3.调查方式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情况
    2.可视化技术在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3.超声在可视化技术方面的应用
    4.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应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可视化技术在麻醉学领域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手术患者血清白蛋白及手术时间对发生手术压疮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压疮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成人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文献回顾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
        1.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研究现状
        1.3 文献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3.1 描述性研究
        3.2 预测模型的建立
        3.2.1 Logistic回归分析
        3.2.2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4、操作性定义
        4.1 压力性损伤
        4.2 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
        4.3 国际压疮分类标准
        4.4 体外循环
    5、理论基础
    6、技术路线
    7、质量监控
第四章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1、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工具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
        2.3 心血管手术患者压疮发生部位情况
        2.4 患者预后情况汇总
        2.5 影响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相关因素的比较
    3、讨论
        3.1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3.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好发部位
        3.3 心血管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4、小结
第五章 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预测模型的建立--
    1、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工具
        1.5 统计学方法
        1.6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Logistic回归方程建模的结果
        2.2 ROC曲线的构建
        2.3 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诊断界值
    3、讨论
        3.1 用Logistic回归方程建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 采用ROC曲线建立的临界值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4、小结
第六章 心血管手术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预测模型的验证-
    1、研究设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工具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心血管手术患者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
        2.3 预测模型的应用效果的评价
    3、讨论
        3.1 使用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实用性及可行性
        3.2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高危人群
    4、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局限性
    1、结论
    2、局限性
    3、研究中构建的预测模型在临床中的应用展望
        3.1 加强围手术期评估,鉴别高危人群
        3.2 针对高危患者制定预防策略,改善预后
        3.3 将预测模型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依托信息平台的智能化决策体系
参考文献
附件一:国际压疮分类标准
致谢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心血管手术病人的麻醉术前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评估量表对手术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预测效果的对比研究[D]. 龚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D]. 汤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对心脏手术预后的影响[D]. 张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于机器学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测模型构建[D]. 曲超然. 兰州大学, 2021(11)
  • [5]微循环监测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 李倩,石佳. 微循环学杂志, 2021(01)
  • [6]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 孙梅林,李坤,赵丽丽. 齐鲁护理杂志, 2021(02)
  • [7]围术期压力性损伤链式管理在脊柱外科俯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张雨. 吉林大学, 2020(08)
  • [8]辽宁省麻醉学领域可视化技术现状的调查研究[D]. 黄经纬.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手术患者血清白蛋白及手术时间对发生手术压疮的相关性研究[D]. 庞玉灵.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成人心血管手术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 陈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心血管手术患者麻醉的术前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