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在CVS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

康复训练在CVS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

一、康复训练在CVS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1](2021)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研讨眼针结合体针疗法治疗此类患者的有效性,为缓解并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症状及体征提供真实有效的临床依据及清晰的治疗思路。资料与方法:在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康复中心住院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筛选并收集气虚血瘀证型的60例患者,并将其纳入临床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30例观察组(眼针结合体针组)和30例对照组(常规体针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施予前期治疗,前期治疗包括中、西医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以眼针结合体针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对照组则以常规体针疗法治疗为主。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均为7天,一疗程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两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肩手综合征程度、患处疼痛程度、生活中活动能力、患肢关节运动功能、患处肿胀程度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别采用肩手综合征量表(SH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I)、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视觉肿胀评分量表和SPSS统计软件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BI评分与FMA评分均明显提高,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SHSS评分、VAS评分与视觉肿胀评分均显着降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治疗两个疗程后,经两组内比较,观察组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临床疗效经中医疗效评定,观察组总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总效率83.33%。结论:1.对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眼针结合体针疗法与常规体针疗法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眼针结合体针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体针疗法。尤其在改善患者的肩手活动障碍、上肢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关节运动功能、水肿程度等方面眼针结合体针疗法较常规体针疗法效果更佳。

吴艳丽[2](2021)在《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提供客观依据;进一步了解姿势控制和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探索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方法:以脑卒中后15天-6个月的恢复期并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住院时间为2019年至2020年期间且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在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终止1例,最终纳入患者观察组为30例、对照组为29例。观察组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上穴位按摩。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结果:(1)治疗前从两组患者的可行性方面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一般资料分析如性别、年龄、病程和卒中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有效率方面:采用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穴位按摩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7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高。且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从SSA评分比较:观察组、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患者SSA评分均有显着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4)从饮水实验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二者P值都小于0.05,说明两组的治疗都有效。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统计学有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从是否有误吸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6)关于两组并发症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从有无发热和营养障碍方面比较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程度,使患者的吞咽功能进一步的恢复,误吸、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明显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结合穴位按摩的方式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姜喜艳[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索近30年四大中文数据库(CNKI、WIP、Wan Fang、CBM)中有关中药外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中涉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了解中药外用治疗SHS的研究现状,并探析中药外用治疗SHS的用药规律,为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肩手综合征”、“SHS”、“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复杂性区域性疼痛”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发表时间从1990年11月30日至2020年11月30日,在四大中文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中药外用治疗中风后SHS的临床文献,并根据纳排标准逐一筛选,直至找到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每个文献的一般信息(包括基金资助情况、文献发表年限、文献来源、期刊名称、文献发文地区、中药外治干预类型)以及每个文献中的药物、中药种类及其性味归经。规范数据后,建立Excel表格,利用SPSS 26.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所规范后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文献111篇。2.文献一般信息结果:所纳入文献的种类包含临床疗效观察、临床案例分析等,有26篇论文受基金资助,文献的发表数量主要集中于近10年,文献的主要来源是期刊论文,发文较多的地区是广东、浙江、江苏、河南,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干预措施是中药熏蒸。3.中药外用治疗SHS的一般用药规律结果:(1)111篇文献中涉及中药共143种,使用总频次为1086次。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34味,分别为红花、伸筋草、桂枝、川芎等,累计频次824次,占总频次的75.87%,为治疗SHS的高频中药。(2)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分类,药性中常见的为温性药物,五味中常用的是辛味药物,归经中常用的是入肝经的药物。药物分类方面,频次最高的为祛风湿药,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再次是解表药和补虚药。(3)高频中药通过聚类分析可聚为5类:第一类:红花、伸筋草、川乌、桑枝、草乌、羌活、独活、细辛、秦艽。第二类:桂枝、透骨草、鸡血藤、威灵仙、艾叶、姜黄、防风、路路通。第三类:当归、川芎、地龙、黄芪、赤芍、桃仁、甘草、全蝎、牛膝。第四类:乳香、没药、白芷、延胡索、丹参。第五类:吴茱萸、芥子。(4)将高频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得出两味药的关联规律16组,三味药关联规律12组,四味药关联规律3组。常用二味药配伍组合有:川乌+红花、桑枝+红花、草乌+红花、草乌+川乌、乳香+没药等。常用三味药配伍组合有:川乌+红花+草乌、川芎+当归+红花、川乌+伸筋草+红花、川乌+伸筋草+草乌、当归+伸筋草+红花、草乌+伸筋草+红花、透骨草+伸筋草+红花、桂枝+伸筋草+红花、川芎+伸筋草+红花。常用四味药配伍组合是:草乌+川乌+伸筋草+红花。4.中药熏蒸治疗SHS的用药规律结果:(1)在所纳入的111篇文献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干预措施是中药熏蒸,出现总频次是36次。(2)36篇文献共涉及中药74味,所有中药出现总频次为374次,使用频次≥9次的药物共有16味,分别为红花、伸筋草、当归、桂枝等,16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233次,占中药总频次的62.30%,为高频中药。(3)将使用频次≥9次的16味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常用二味药配伍组合有:没药+乳香、红花+独活、川乌+草乌、伸筋草+羌活、伸筋草+草乌、红花+草乌、伸筋草+威灵仙。结论:1.近年来中药外用治疗SHS的文献研究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逐渐提高,发文数量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较为常用的中药干预措施是中药熏蒸。2.中药外用治疗SHS的核心药物是红花、伸筋草、桂枝、川芎等34味中药;药性以温性药为主,药味以辛味药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肝经为主;药物分类中,祛风湿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再次是解表药和补虚药;经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药物组合,对其组方原则进行分析,发现均符合本病正气不足,又夹杂“风、寒、湿、瘀”的病因病机。3.中药熏蒸治疗SHS的核心药物是红花、伸筋草、当归、桂枝等16味中药;常用药对是没药+乳香、红花+独活、川乌+草乌等。

曹建平,蔡礼松,戴方瑜,马睿杰[4](2021)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浙江省舟山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存在肩手综合征功能障碍的56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以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8例。在常规药物、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根据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疗效标准等指标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治疗4周后患者肩手综合征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

张鹤立,罗永梅,侯淑肖,韩志英,李葆华[5](2021)在《基于徳尔菲专家咨询形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护理规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系统检索与筛选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最佳证据进行专家论证,形成符合临床情境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护理规范。方法按照证据等级的高低分别系统地检索和筛选相关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原始研究、专家共识,并由2名接受过JBI循证培训的研究者分别采用AGREEⅡ、JBI针对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类实验性研究和专家共识的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指南、系统评价、原始研究和专家共识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纳入文献进行分类汇总,筛选提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相关的推荐建议和结论。根据文献汇总结果形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护理规范初稿,采用德尔菲法,选择25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对初稿内容进行论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篇指南、1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7篇原始研究、2篇专家共识。指南总体质量评价均为B级;1篇证据总结质量良好,为Grade B;2项系统评价的总体质量较低,7项原始研究的整体质量一般。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护理规范初稿包括6项内容框架和29条推荐建议。进行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9.28%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4和0.894,第2轮专家咨询中重要性的内容框架和推荐建议的Kendell’sW分别为0.118 (P<0.05)和0.188 (P<0.001)。根据专家咨询的论证结果,形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护理规范,包括6项内容框架,共31条推荐建议。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护理规范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并进行专家论证,符合我国临床情境,能够更好地用于临床护理工作。

郭帅良[6](2020)在《理筋推拿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理筋推拿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康复训练对比,以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数字分级法疼痛评分(NR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探究两组治疗的疗效及差异。为探究理筋推拿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提供思路,也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进行新的探索。方法:以随机、对照为原则,按1:1的比例,将临床收纳的64例符合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试验组以理筋推拿干预,对照组以康复训练干预,每天治疗1次,5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通过对比治疗前后SHSS、NRS、FMA评分的变化,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治疗前,将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观察指标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观察指标分析: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进行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病例S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将两组治疗后SHS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理筋推拿组SHSS评分改善显着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的NRS评分都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NRS评分进行组间对比,理筋推拿组对疼痛的改善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FMA评分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将治疗后两组病例组间评分、差值进行比较,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疗效评定分析:本研究于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SHSS减分率评定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7%,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理筋推拿与康复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疼痛、肿胀等症状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2.理筋推拿组在减轻疼痛、肿胀等症状方面均优于康复训练组,其总有效率更高;在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理筋推拿与康复训练改善效果相当。

王磊[7](2019)在《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镜像疗法与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把镜像疗法和常规康复训练作为对照,观察镜像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WF),维普中文期刊(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及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EBSCO,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9年4月为止,语种限定为中、英文。按照制定好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利用偏倚评估风险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2、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配为三组,常规康复训练组(A组)24例,镜像治疗组(B组)24例,镜像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C组)24例。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给予镜像治疗,C组行镜像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三组均每日1次,每次30min,一周连续治疗5次,中间休息2天,治疗共4周。入组治疗前后分别对疼痛(VAS)、患肢手掌肿胀程度、双上肢肩部与手背部的温度差(△T)、上肢的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上肢的运动功能(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抑郁(BDI)进行评定,并对疼痛(VA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1月的随访,最后对上述指标进行组内与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1、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Meta分析(1)文献检索及质量评价得到文献共327篇,利用医学文献王V5导入所有文献,并排除130篇重复文献,得到197篇文献。经过阅读标题、摘要初筛及阅读原文复筛后,排除篇不符合要求的文献192篇,最终纳入篇5文献,共纳入样本量216名,镜像组107名,对照组109名,文献质量评价均为B级;(2)分析结果(1)疼痛方面:休息状态下的VAS评分:MD=-1.82,95%CI[-2.50,-1.14],P<0.01;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MD=-3.05,95%CI[-3.95,-2.16],P<0.01;(2)运动功能方面:手的FMA评分:MD=6.00,95%CI[3.44,8.56],P<0.01;腕部的FMA评分:MD=3.00,95%CI[1.77,4.23],P<0.01;(3)上肢BRS评分:MD=1.00,95%CI[-0.02,2.02],P=0.05;手的BRS评分:MD=1.00,95%CI[0.11,1.89],P<0.05。2、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1)临床疗效:C组的显效率是52.38%,明显优于A组的22.73%和B组的25.00%,经数据分析比较,C组的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2)患肢的疼痛(VAS):三组治疗后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C组VAS评分显着低于A组(P<0.01),C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B两组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患肢手掌肿胀程度:三组治疗后患肢手掌肿胀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C组患肢手掌部肿胀程度较A组无明显改善(P>0.05),C组患肢手掌部肿胀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1),A、B两组患肢手掌部肿胀程度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双侧温度差(△T):(1)、手背部温差的比较:三组在治疗后温差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C组较A、B两组温差均明显降低(P<0.05),A、B两组的温差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2)、肩部温度差的比较:三组在治疗后温差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组较A、B两组在温差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间的温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上肢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三组治疗后上肢关节活动度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C组上肢关节活动度评分较A组无明显差(P>0.05),C组较B组在上肢关节活动度方面显着改善(P<0.01),A、B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6)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三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C组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分明显优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抑郁情绪(BDI):三组治疗后抑郁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1);C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各组治疗后MBI的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P<0.01);C组MBI评分较A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MBI评分明显高于B组,(均P<0.05),A、B两组间的M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9)随访1月:(1)疼痛(VAS):三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显着降低,(P<0.01);C组较A、B两组VAS的评分明显降低(P<0.05),A、B两组间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组较治疗前MBI评分都有显着降低(P<0.01);三组MBI评分在组间比较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基于现有检索的文献分析,镜像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疼痛和运动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但纳入文献数量较少,质量偏低,还需进一步研究;2、常规康复训练和镜像治疗均能改善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患肢手掌肿胀程度、双上肢肩部与手背部的温度差(△T)、上肢的关节活动度、上肢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情绪,镜像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的疗效较为突出,常规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肢肿胀和关节活动度方面有着明显的疗效优势,而镜像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着更好的疗效趋势。

赵明明[8](2018)在《温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温针灸结合西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的观察,探索一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西医康复,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结合西医康复,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疾病的治疗。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两组患者同时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基础病。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控制血压、血糖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方案,使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适当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西医康复包括良肢位摆放、上肢被动和主动活动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两组患者均采用统一的针刺治疗方案。主穴:患侧极泉、尺泽、内关;患侧肩三针、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双侧);)(2)辨证选穴:气虚血瘀:气海、血海(双);风痰阻络:中脘、丰隆(双侧);肝阳上亢:太冲(双)、合谷(双);痰热腑实:丰隆(双)、合谷(双);阴虚风动:太溪(双)、太冲(双)(辨证选穴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中风病的诊疗常规)。治疗组针刺得气后,取一段直径1.5cm、长2cm的清艾条,在一端用粗大锐器扎孔,用酒精棉球点燃有孔的一端,分别插在主穴:肩三针(患侧)、手三里(患侧)、足三里(双侧),配穴:气海、中脘穴位针尾之上,被灸腧穴皮肤表面覆盖一隔热纸层,以防止烫伤,待艾条燃尽,易柱再灸,每穴灸2壮,温针灸结束后行西医康复训练。对照组普通针刺结束后行西医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周日休息),2周一个疗程,前后2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程度、患侧肢体疼痛指标的变化及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此次研究共收集病例7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人。(1)基线比较:(1)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等基线资料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在基线比较上具有可比性。(2)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疼痛目测比评定法(VAS)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P>0.05),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在病情方面无明显的差异性,两组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肩手综合征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用统计学对各组治疗前后的NDS、VAS、FMA的评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3个评价指标的P值都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DS、VAS、FMA差值进行比较,采用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NDS和VAS的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A的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温针灸结合西医康复疗法在肩手综合征I期的综合疗效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结合西医康复疗法。(2)温针灸结合西医康复在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结合西医康复,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温针灸结合西医康复是一种治疗本病的优化治疗方案。

杨慧楠[9](2017)在《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运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通过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归纳与系统研究,总结电针的选穴规律及相关参数的影响因素,以提高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方法: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版,制定电子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5.1.1-2016.12.31)、维普数据库(VIP,2005.1.1-2016.12.31)、万方数据库(WF,2005.1.1-2016.12.31)、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2005.1.1-2016.12.31)、考克兰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2005.1.1-2016.12.31)、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Pubmed,2005.1.1-2016.12.31)中有关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文献。运用EndnoteX7文献管理软件导入文献,严格筛查筛选与提取文献。采用Jadad量表及Cochrane5.1.0系统评价手册中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研究的总有效率、主症积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1.通过电子检索共获得229篇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RCT研究的文献,本次研究仅纳入符合标准的16篇RCT研究,占总文献量的6.98%,共1434例患者。改良Jadad评分显示:3篇文献为高质量文献,13篇为低质量文献。Cochrane风险评估偏倚评估结果显示:1篇为高度偏倚风险文献,15篇为偏倚风险不确定文献。2.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比康复训练:①电针结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康复组。RR=1.22,95%CI[1.13,1.31]②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即提高Fugel-Meyer评分优于常规康复。MD=8.27,95%CI[5.76,10.78]。③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在改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的疗效与常规康复训练临床差异不大。MD=-1.26,95%CI[-3.01,0.49]④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即ADL评分优于常规康复训练。MD=9.074并且95%CI[7.65,10.49]。3.电针对比康复训练:①电针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康复治疗,RR=1.15并且95%CI[1.04,1.27]②电针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可能与常规康复训练差别不大。MD =3.79,95%CI[-3.35,10.92]。③电针治疗在改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的疗效可能优于常规康复训练。MD=-1.44,95%CI[-2.35,-0.52]。④电针组在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即ADL评分疗效显着优于康复治疗。MD=-1.23并95%CI[-2.02,-0.44]。4.电针对比毫针:①电针治疗总有效率优于毫针治疗,RR=1.11并且95%CI[1.05,1.18]。②电针治疗在手背水肿消退率方面疗效优于毫针RR=1.32,95%CI[1.19,1.46]③电针治疗在被动屈曲手痛痛止率方面疗效优于毫针 RR=1.31 并且 95%CI[1.18,1.45]。结论:1、本系统评价肯定了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止痛消肿、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显着。2、本系统评价纳入的临床研究文献整体质量不高,希望以后有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为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电针参数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汤东,武文鹏,孙兴华[10](2016)在《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参照指南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功能训练,治疗组予以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8天后疼痛、患肢手肿胀、上肢运动功能及疾病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3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能够显着改善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水肿症状,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二、康复训练在CVS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复训练在CVS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眼针结合体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见表1
        1.6 病例脱落标准:见表2
        1.7 病例终止标准:见表3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神经内科基础治疗
        2.2.2 分组治疗及疗程
        2.2.3 康复治疗方法
        2.3 吞咽障碍评定方法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对照组和观察组性别比较
        3.1.2 对照组和观察组年龄、病程比较
        3.1.3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卒中类型比较
        3.2 治疗结果分析
        3.2.1 对照组和观察组疗效比较
        3.2.2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SSA评定比较
        3.2.3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饮水实验评定比较
        3.2.4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是否有误吸的比较
        3.2.5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关于有无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的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1.1 脑卒中的西医认识
        1.2 脑卒中的中医认识
        1.3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1.4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评估
        1.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1.5.1 针灸治疗
        1.5.2 穴位按摩治疗
        1.5.3 中药治疗
        1.5.4 常规康复训练
        1.5.5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1.5.6 冰刺激治疗
        1.5.7 呼吸训练治疗
        1.5.8 bobath治疗
        1.5.9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
        1.5.10 其他治疗方式
    2 穴位按摩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1 卒中后偏瘫
        2.2 卒中后失眠
        2.3 卒中后便秘
        2.4 卒中后抑郁
        2.5 卒中后尿潴留
        2.6 肩手综合征
        2.7 卒中相关性肺炎
    3 姿势控制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4 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姿势控制概述
        1.1 姿势控制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机理
    2 穴位按摩概述
        2.1 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中穴位的选择及作用机制
    3 各评定方法对本课题的意义
    4 本课题的疗效评价
        4.1 两组可比性分析
        4.2 两组治疗疗效结果分析
        4.3 两组SSA评分结果分析
        4.4 两组饮水实验结果分析
        4.5 两组误吸结果分析
        4.6 两组发热、营养障碍等并发症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肩手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6)理筋推拿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1.1.1 概述
        1.1.2 发病机制及假说
        1.1.3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1.2 传统医学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1.2.1 关于病名的认识
        1.2.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传统医学的治疗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设计
        2.1.2 病例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随机与分组
        2.2.3 治疗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定标准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病例完成情况
        2.3.2 基线资料比较
        2.3.3 研究结果比较
        2.3.4 疗效评定比较
        2.3.5 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章 讨论分析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基线资料比较
        3.1.2 观察指标比较
        3.1.3 疗效评定比较
        3.1.4 分析与小结
    3.2 本研究的依据及临床意义
    3.3 机理探讨
    3.4 不足与展望
        3.4.1 不足
        3.4.2 展望
第四章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Meta分析
    1 纳入标准
        1.1 研究人群
        1.2 干预方式
        1.3 研究类型
        1.4 结局指标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
        3.1 文献检索
        3.2 检索策略
    4 文献筛选
    5 资料的提取
    6 文献质量的评价
    7 数据分析
    8 结果
        8.1 文献检索结果
        8.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8.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评估
        8.4 Meta分析结果
第二部分 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剔除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1.7 质量保证和控制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评价指标
        2.4 安全性观察
        2.5 不良事件分级与处理
        2.6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比较
        3.3 基线分析
        3.4 疗效比较
        3.5 随访结果的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3.7 依从性评价
讨论
    1 对脑卒中后SHS的认识
        1.1 脑卒中后SHS的发病机制
        1.2 肩手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2 对镜像疗法的认识
        2.1 镜像神经元及镜像神经元系统
        2.2 镜像疗法的应用现状
        2.3 镜像疗法对SHS的干预机制
    3 基于Meta分析,对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分析
    4 干预方法与观察指标的选择
        4.1 干预方法的选择
        4.2 观察指标的选择
        4.3 评定量表的选择
    5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5.1 三组在改善 SHS 疼痛(VAS)的疗效
        5.2 脑卒中后SHS患侧手掌部肿胀程度
        5.3 脑卒中后SHS双侧肩部与手背部温差
        5.4 脑卒中后SHS患侧侧上肢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度
        5.5 脑卒中后SHS患者抑郁情绪
        5.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5.7 临床疗效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判断量表
附件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8)温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传统医学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一、古代文献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相关论述
        二、病因病机
        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概况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一、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研究
        三、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四、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与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样本含量
        二、随机分组
        三、治疗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脱落情况
        二、一般资料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病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知
        1.1 病名的起源与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方法
    2 西医学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概况
        2.1 概述
        2.2 发病机制
        2.3 肩手综合征现代治疗方法
研究与方法
    1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2 文献检索
        2.1 检索范围
        2.2 检索策略
    3 文献筛选的方法与步骤
    4 数据提取
    5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1.1 检索结果
        1.2 文献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情况
    2 电针腧穴运用规律及治疗参数
        2.1 穴位的使用频次规律
        2.2 经络的使用频次规律
        2.3 电针治疗参数
    3 纳入研究的质量方法学评价
    4 Meta分析结果
        4.1 电针VS康复组
        4.2 电针VS毫针组
        4.3 电针+康复组VS康复组
讨论
    1. 评价结果的分析
    2. 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3. 循经取穴规律
    4. 本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10)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1. 2 诊断标准
    1. 3 纳入标准
    1. 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 1 对照组
    2. 2 治疗组
    2. 3 两组疗程
3 疗效观察
    3. 1 观察指标
    3. 2 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 3 疗效评估时间点
    3. 4 统计学处理
    3. 5 治疗结果
        3.5.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5.2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3.5.3两组治疗前后患侧手肿胀评分比较
        3.5.4两组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比较
4 讨论

四、康复训练在CVS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眼针结合体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姿势控制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吴艳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治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D]. 姜喜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效果[J]. 曹建平,蔡礼松,戴方瑜,马睿杰. 中国现代医生, 2021(05)
  • [5]基于徳尔菲专家咨询形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护理规范[J]. 张鹤立,罗永梅,侯淑肖,韩志英,李葆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01)
  • [6]理筋推拿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D]. 郭帅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研究[D]. 王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温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研究[D]. 赵明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杨慧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10]通经针法联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 汤东,武文鹏,孙兴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16(01)

标签:;  ;  ;  ;  

康复训练在CVS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