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毕淑敏的人生主题

关怀:毕淑敏的人生主题

一、关爱:毕淑敏的人生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芳[1](2021)在《毕淑敏创作中拯救灵魂叙事探析》文中提出毕淑敏创作的主旨是拯救灵魂、凝视崇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呵护心灵,点亮心灵之灯;提升思想,迸出思想火花;升华精神,激发精神之光,使读者体认到人之为人的价值和人性的光辉。注重对生命与灵魂的悲悯和救赎,促进主体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成为其作品的叙事取向和价值祈向。

陈习[2](2020)在《叙事医学视角下的毕淑敏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毕淑敏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着名作家,她先后经历了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等职业变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长年的医学生涯为其提供了创作灵感,也成就了其独特的医学与文学的双重写作视角,其小说独具医学人文特色。上世纪90年代末期,医学与文学相互结合下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领域——叙事医学,它探讨医疗实践中医护工作者呈现出的叙事能力,并运用此能力去吸收、理解病患故事,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毕淑敏的小说讲述了众多的疾病故事和医护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叙事能力,因此,叙事医学视角为毕淑敏的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别样的阐释方式。本文通过探究叙事医学的缘起与理论建构,并在此理论视角下,深入探讨毕淑敏的小说。疾病是毕淑敏情有独钟的写作资源,本文将结合叙事医学理论,揭示其作品疾病书写中所蕴含的独特医学人文意义,从整体上把握毕淑敏的医学型系列小说。接下来,通过总结归纳毕淑敏小说中常见的三类医疗人物形象,来阐发医护工作者对患者的接纳以及病患家属的配合,展现医生的共情能力、患者自我身份的找回与认同,并进一步剖析病人家属对康复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毕淑敏对生与死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见解,她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以冷静、达观、理智的方式对生命意义和死亡价值进行探索。她怀着高度的作家使命感去关怀患者的人性与尊严,充满了叙事医学所主张的人道主义精神。医患冲突是现今医疗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毕淑敏深入探讨了有关医患关系以及安乐死等医学问题,对医学伦理有了更多的思考。除此之外,从叙事医学的视角下看待毕淑敏小说所呈现的艺术特色,作品表现出医学化的语言与冷热交织的文体风格,并通过关注、再现与归属的医学叙事技巧来探究其叙事特色,实现叙事与医学的对话。

王芳[3](2020)在《心理学视域下的毕淑敏长篇小说人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学会副主席,她在文学领域有很高的地位。关于毕淑敏的研究相比其他一级女性作家,如王安忆、张洁而言略显单薄,对于毕淑敏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整体的毕淑敏作品研究中,散文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小说研究有待深化。在毕淑敏的整体创作中,长篇小说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而整体研究毕淑敏长篇小说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论文试图用心理学作为切入点对毕淑敏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人物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刻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特殊人物关系的成因。通过对人物及人物关系的书写,作家向读者传达自己对生命存在的思索以及对生存价值的思考。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本选题的研究缘由和意义进行了简单的阐释。其次对毕淑敏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了概述,确认本选题的研究对象。最后对毕淑敏小说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论文第一章是典型人物心理分析。以毕淑敏长篇小说中塑造的三个典型人物入手,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对人物进行分析,分析人物行为的非正常性,以及造成这种行为模式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物。论文第二章是人物关系的心理分析。这一章由分析单个人物转向了分析人物关系。毕淑敏长篇小说中书写了很多非正常的人物关系。在此选取了比较突出的三种人物关系:貌合神离的夫妻关系、颠覆常规的医患关系、各取所需的师徒关系,来分析造成这种非正常关系的原因以及作家书写这种关系的目的。论文第三章是人物的生命存在。通过对单个人物的分析,以及对人物关系的分析逐渐认识到作家的创作目的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在这个章节里对毕淑敏长篇小说中轻如蒲草的生命书写,挣扎求生的困境书写、以及向死而生的生命感悟进行了论述。对毕淑敏长篇小说中对生命漠视的表现进行叙述,从而得出毕淑敏对生命存在以及生存意义的认识。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结语,总结了毕淑敏小说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正视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探索生命的意义,也对毕淑敏长篇小说创作中关于人物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叙述。

吴丽芳[4](2020)在《创作思维·心灵叙事·探索自我——论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毕淑敏的多重身份和职业意识融合一体而凝成自己特有的创作思维,即讲求书写真实,关注生命心灵,追求自我超越,灌注关怀伦理,这个思想基点深刻影响到其叙事追求、艺术构思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个人化的写作方式。其心灵叙事作为书写重点之一,旨在强调关注心灵拯救,维护心理健康,构建健全人格。其探索自我作为书写重点之一,旨在要求重塑个体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毕淑敏认为,只有保持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才能自觉帮助别人,真正实现自我。其作品叙事展现出主体的关爱情怀和超越精神。

吴丽芳[5](2019)在《论毕淑敏文艺思想的真实理念、情感观念和读者意识》文中指出毕淑敏的文艺思想建构包括三个要点,即真实理念、情感观念和读者意识。其真实理念强调创作的体验性真实,注重表现生命本真和心理真实,注重表达主体的真理性认知和真情实感。其情感观念讲求情感体验和情感选择,追求情感表现的真实性和个性化,申扬和灌注关怀伦理。其读者意识强调以笔告知而深度沟通,强化平等对话和心灵感应,重视引导读者通过阅读而实现自我精神提升。

李诗瑶[6](2018)在《毕淑敏散文中的创伤书写研究》文中指出毕淑敏是当代着名作家,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自创作以来笔耕不辍,到目前为止已创作了多篇优秀的长篇小说,发表了百余篇散文,并且至今仍坚持在新媒体平台继续进行最新的散文创作。她的散文题材丰富,风格独特,语言真实,情真意切。毕淑敏十分关注现代人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下的处境,她以细腻的心思敏锐地发现,现代人在时代快速发展中与自然、自我、和他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关系断裂,这些关系的断裂给现代人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创伤已被人们感知,而有些甚至是未被人们发觉的。本文以毕淑敏的散文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散文中呈现的创伤形成原因,创伤表现形式和抚慰创伤的方法。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创伤理论的解读、本文行文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毕淑敏在书写创伤时书写个人创伤经历的目的,主要从作家幼时创伤体验和昆仑生命之殇来论述了创伤书写与毕淑敏生命经历的密切联系。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毕淑敏散文中所呈现出来的现代人多种创伤的表现和创伤产生原因,从“断裂”的角度分析当人与自然、自我、和他人发生断裂时创伤的表现。最后一章详细论述了毕淑敏提出的抚慰创伤、逃离困境的方法,包括临终关怀、聚集同类受创者和接纳全部感情重建自我,同时分析了毕淑敏语言上带给人们亲切感受的巧妙写作方法,反思了毕淑敏大量书写创伤的宝贵意义。总体来说,毕淑敏的散文踏实丰满、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在书写创伤时总能够将个人经历和议论抒情完美结合,她的散文中既包含了作者个人创伤经历,也大量涵盖其作为内科医生和心理医师的从医案例。毕淑敏明确提出的抚慰创伤的办法能够引发人们深刻的反思,与此同时,她在书写创伤时所表现出的温柔的风格为创伤书写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对于焦虑的现代人来说有着十分宝贵的意义。

姚馨灵[7](2017)在《医学和心理学:毕淑敏文学创作的资源与表达》文中提出毕淑敏丰富的人生历程在当代文坛上颇为特殊,军人、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等多重复杂的经历让毕淑敏格外关注生命、死亡、疾病和人文关怀等话题。因其作品冷静达观且充满悲悯情怀,20世纪80年代初登文坛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毕淑敏拥有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背景,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系统的病理学、心理学学科训练及思维方式融入文学创作,使她的作品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自毕淑敏进入文坛以来,已发表了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学术界对其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已有颇多研究,对其医学与心理学的创作资源也多有论及,但从跨学科这个角度研究医学与心理学资源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尚有很大空间。本文即试图从跨学科的视角切入,通过文本细读来揭示多重职业背景与学科素养对毕淑敏文学创作的影响。除摘要、绪论与结语外,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试图探讨毕淑敏作品中的医者叙事。以毕淑敏的中长篇小说为例,具体分析医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在叙事内容和叙事风格方面的影响,思考毕淑敏作品中所呈现的医学叙事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以及毕淑敏作为一位医生,其作品中所包含的对生命固有的执念与深切的人文关怀。第二部分主要阐释毕淑敏作品中的疾病隐喻。首先对毕淑敏特殊的从医和从文经历进行梳理,探讨在医学背景下毕淑敏作品呈现的独特样貌,特别是在其作品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疾病情结;其次通过毕淑敏的一些代表作品《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作为细读和阐释的对象,着重分析与之对应的毒瘾、白血病、乳腺癌三种疾病背后所附带的隐喻意义,透视各种疾病符号下的歧视眼光和文化观念,以此考察毕淑敏对社会现实和生命价值的关注,以及她试图做出的疗救。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心理学素养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细致论述毕淑敏这一创作主体通过身份或社会角色的转变为其作品带来的种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新颖的题材选择等方面,她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经历通过其有力而不失细腻的文学手法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张力。通过分析《女心理师》、《拯救乳房》和《花冠病毒》这三部具有浓重心理学色彩的代表作,阐释毕淑敏小说中的心理学创作理念。

田亚娟[8](2016)在《红与蓝,生命的双色密码 ——浅析毕淑敏心理文学的特色和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下泛娱乐化、浮躁的网络时代,毕淑敏的心理文学以其独有的特色为文学创作者及读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她早期的小说直面死亡,关注生命的尊严和对人性的思考;从约2000年开始到现在,其小说和散文在生命的主题上从警示走向治愈,毕淑敏用心理学知识以及真挚的人生体验,形成了自成一家的文学风格。从红色到蓝色,从生死到自我,这本是撞色的两种色彩,在毕淑敏的心理文学中却渗透而融合,而这也正是其心理文学的鲜明特色和创新的奥秘。本论文将通过毕淑敏小说到散文在创作主题、题材的发展变化,探寻毕淑敏如何用文学这把手术刀治愈人生灵魂和破解生命的密码,从而展现其自成一家的心理文学的特色和创新。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创作主题、题材、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以“红色”和“蓝色”为隐喻,解读毕淑敏心理文学的特色及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二部分,以毕淑敏文学创作从小说到散文的代表作品为例,分析总结“心理文学”带给文学创作者的创新和启示;第三部分,总结毕淑敏心理文学在当前网络时代的创作借鉴,为文学创作者面临商业化问题时提供启发和思考。

田永吉[9](2016)在《毕淑敏散文的“心理治疗”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毕淑敏拥有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身份,她的作品也随着她的身份的不断叠加而发生了变化。在毕淑敏在北师大系统的学习了心理学后,她的作品在主题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她的散文作品,融入了大量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并且蕴含着文学治疗的初衷就是治疗人的心理和情感的疾病。正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从文学治疗和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毕淑敏散文的“心理治疗”功能进行研究。第一,毕淑敏散文的审美功效。第二,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在创作中的呈现。第三,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功能形成因。第四,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功能下的社会价值和文学意义。第一章论述了毕淑敏散文的审美功效。从毕淑敏的幸福理念和毕淑敏散文促进心理健康两方面来探讨审美功效。幸福理念是要学会感知快乐,学会把握幸福,而想要拥有幸福,我们就必须让自己有有目标感和目标。促进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信,用乐观的角度看问题,并且学会在旅行中成长。第二章分析了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在文本中的体现。从毕淑敏创作的两大人心问题方面,一个是自卑,一个是哀伤来阐释毕淑敏的散文是如何达到“心理治疗”功能的。第三章阐释了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功能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两大原因构成: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社会下人的心里的扭曲和心理学发展对毕淑敏创作的影响。主观原因就是毕淑敏的身份的变迁和重叠。第四章主要探讨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功能下的社会价值和文学意义。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净化人们的内心世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学的作用应该是要实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刘舒文[10](2016)在《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无论是从创作主体、创作经历还是从艺术成就的角度看,毕淑敏的文学创作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她从而立之年开始创作,可谓大器晚成,并且由于特定的身世背景和生活经历,特别是她特殊的从业经验,使她兼备军人、医生、知识女性、公众人物和着名作家的身份特点,因而她的创作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明显带有主流话语的倾向;从创作历程的角度看,她的生活经验为其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她所处的时代变迁更令她的创作涉猎广阔,成果丰赡,文体多样,风格独特;从艺术成就的角度看,她在小说之外还创作有数量可观的散文作品,她的散文始终保持和读者的互动,广泛涉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比较直观地表达了她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意识,甚至带有十分显着的个人色彩,但用文学性的价值尺度衡量,只有小说才构成了她的主要文学成就。毕淑敏的小说作品虽然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的激荡下,经常发生题材、主题的转变,但无论在艺术内容还是形式技巧方面,都具有特定文艺思潮的代表性和个人化的创作特点,甚至业已形成她所独具的审美风格。因此,本文以研究她的小说创作为宗旨,力图对她的文学活动及艺术成就的各个方面,包括她的作为文学创作基础的社会观念,做出力所能及的分析和阐述,目的在于增进关于她的小说创作的认识,增进对于她所代表的当代小说类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丰富当代小说研究的理论成果,为我国当代文学事业的繁荣进步做出应有贡献。从宏观角度看,毕淑敏小说创作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总体上的板块特点。即小说题材方面大致的阶段性变化,包括早期被称为昆仑系列的军旅题材叙事,中期的医学题材叙事,和后期的多元题材叙事。尽管作为医疗工作者,她的职业生涯始终没有离开或完全离开医疗实践,因而她的小说创作也始终围绕人的生命问题,但毕竟在题材的分布上呈现出了确切的转变。很显然,这与她的生活经历以及创作思想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不同题材的创作渐次展开的同时,她的思想和艺术方法也经历了从单纯到复杂、从炽热到冷峻、从雄健到圆熟的演变。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正是各个时期新展开在她面前的社会生活内容,推动了她的艺术追求的变化,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对她的艺术实力发出了挑战。根据这一特点,本文遵循时间线索纵向地、分期地考察她的小说创作,选择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从形式到内容的阐述,并依据有机联系的观点关注其间的横向联系和总体特征,是基本符合她的小说创作实际的。在重点研究小说文本的同时,本文对文学活动和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格外关注,因为探索毕淑敏小说创作的社会和文学成因是本文的附带目的。借此既可见出毕淑敏的小说文本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理想,又可印证时代生活赋予作家的深刻影响。其次,文学成就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尽管毕淑敏的小说与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作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反映中国当代文学特征方面,特别是在体现艺术内容和艺术方法的民族性方面,具有突出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学研究不应苛求作家达到超出个人和时代限定的高度,而是要依据作家的创作实际,正确地评价其创作成就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指出存在的各种不足,履行总结艺术经验、推进艺术创造的应尽职责。因此,毕淑敏小说的各种主要艺术特征,特别是其独有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方法的特征,就成了本文重点讨论的对象。这些特征体现在毕淑敏的作品中,既是她个人文学成果的实证,又反映着相当一批作家的文学创作所形成的潮流,尤其反映了年龄和新中国相仿、强烈感受到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作家们的创作共性,对于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形态学的典型意义。因此,对毕淑敏小说复杂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方法做出合乎实际而又尽可能深入的分析,进而得出公允恰当的结论,关系到对当代文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发展的总体认识。这批与毕淑敏年龄相仿、观念大致接近的作家为数很多,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作品不仅体现着新中国历次政治运动的若干影响,而且以改革开放为界,体现着新旧时代的鲜明印记,凝聚着既能说明过去和现在,又能暗示未来的许多观念因素和美学因素。因此,选择这批作家的典型代表加以研究,超出了个别作家研究的意义,尤其具有从整体上呈现中国社会转型之际文学领域对现实变化做出的积极反应的意义。毕淑敏的小说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原因首先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题材。众所周知,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家生活具有以军队为楷模和全民生活军事化的色彩,这一特征表明了国家政权对军队的倚重,也表明了军队在国家生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毕淑敏的军旅题材创作得益于她的从军经历,她在军旅题材的小说中,笔锋开阔雄健地描写了戍边军人的艰苦境况和精神面貌,讴歌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和牺牲精神,反映了中国军人的政治面貌和人格特征,同时也对传统观念支配下的首长们的教条主义和陈腐作风提出了质疑和批评。由于将主人公置于极端艰苦环境下,由于军事生活在国家生活中所占的核心地位,使得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特殊表现对认识中国社会形势,特别是政治军事状况以及人的生存意识,都具有珍贵的意义。本文认为,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以《昆仑殇》《补天石》和《阿里》为主要代表。在医学题材的小说中,毕淑敏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情抒发了对生命以及生存意志的深厚感情,也对人类的生命力做了有力刻画,在表现力度上超出了一般作家。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毒品和心理疾病的题材也在毕淑敏小说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她的围绕毒品和心理疾病题材的创作无疑反映了新的社会矛盾及其表现,也必然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这些作品在表现社会矛盾冲突带给人的道德伦理影响方面,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应该承认,对生命的感受和认知水平客观地标志着人的主体自觉和历史发展水平。因此,她的医学题材创作显示了改革开放后国人日益觉醒的生命观的转变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显示了各种社会矛盾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景,具有时AI写作照的意义。这些题材的创作以长篇小说《血玲珑》《女心理师》《红处方》为代表。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的变化是极为深刻而意义深远的。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文革运动的终结和改革开放的肇始,社会主体的社会观念和自觉意识随着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到了空前解放。另一方面,根植于计划经济基础和市场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势力不断发生矛盾冲突,表现为各种价值取向的社会行为和道德主张的相互对立与颉颃。这些变化显然带有社会形态业已发生历史性变迁的性质。例如在两个社会群体——干部和商人之间,便以分别代表以往时代和新时期的不同利益格局的姿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刻冲突。这种从基础到上层的社会转折前景尚不可限量,但给文学创作提供的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切都引发了毕淑敏小说中比较沉重而深邃的历史哲学思考。她的小说创作对现实的这些深刻变化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以直面现实和深刻反思的精神描绘了触及亿万人生活命运的大转变,既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勇气和思想深度,伸张了自己的道德主张和政治倾向,同时也暴露出朴素的人本关怀和略显保守的政治观念带给她的某些思想局限。这些题材的创作以中篇小说《女工》《送你一条红地毯》等为代表。再次,除了中长篇小说,毕淑敏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同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才华。《白杨木鼻子》《教授的戒指》《匣子里的水牛》《北飞北飞》《梦幻小屋和蓝手镯》《束修》等杰作以不同的题材和主题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变迁,揭示出当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人生遭遇和社会问题,展示了现实生活带给她的思考和启示,显露了一个热诚关注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这些多元化的短篇小说虽然因其机动灵活而覆盖更广的题材和主题,但总体上依然保持着和中长篇小说的观念一致性,只不过在创作的形式技巧方面各具特色,常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有些篇什堪称当代文坛的精华之作。因此,本文把它们当作时代生活在毕淑敏身上激发出的文学才华的最高表现。最后,值得重视的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典型创作实绩,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丰富的认识价值,因为她对文革前后和新时期的社会生活均有体验,对军人、干部、病人、普通人乃至罪犯等各种人生均有相当的了解,因此,不同内容的现实生活对她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理想的形成起到了深刻的塑造作用,而她自身的人生体验和广泛涉猎又汇聚成丰富的创作素材,构成了她的小说创作的重要基础。她也确实没有辜负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给文学提供的良机,没有辜负她个人和她的祖国所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丰富经验,她以自己勤奋不息的艺术创造努力实践现实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的艺术理想,为时代生活留下了宝贵的审美记录,为新时期文学对广阔的社会现实、广泛的社会主体、复杂的人生问题的深入探索和审美再现,做出了她的重要贡献。尽管她的小说创作存在着各种值得商榷之处和需要批评的偏差,但本文有必要以理性的心态,剖析其成因,区别其主次,以清晰地看到她的创作主流,恰当地评价她的艺术成就。总之,本文不因偶而进出的生花妙笔或很少出现的失误败笔而轻易毁誉作家,而是力图从足以产生支配力量和广泛影响的创作主流和艺术实质中发现问题、提出依据、表明意见、总结经验,力求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做出绵薄贡献。

二、关爱:毕淑敏的人生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爱:毕淑敏的人生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1)毕淑敏创作中拯救灵魂叙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灵魂问题:毕淑敏创作的深层意旨
二、 悲悯情怀:灵魂拯救的内在动力
三、 拯救灵魂:引导灵魂自由飞翔
    (一) 呵护主体心灵,点亮心灵之灯
    (二) 提升主体思想,迸出思想火花
    (三) 营造精神家园,激发精神之光

(2)叙事医学视角下的毕淑敏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与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2 叙事医学视角下毕淑敏小说的疾病书写
    2.1 叙事医学的缘起与理论建构
    2.2 病患叙事、医生叙事与治疗叙事
3 毕淑敏小说中的医疗人物形象
    3.1 医护形象:倾听患者声音,创建共享话语
    3.2 病患形象:讲述痛苦体验,重构病患身份
    3.3 家属形象:鼓励患者勇敢,承担康复见证
4 毕淑敏小说的医学主题与叙事医学伦理
    4.1 生命与死亡主题
    4.2 人性与尊严主题
    4.3 叙事医学伦理与医患关系的圆融
5 叙事医学视角下毕淑敏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叙事特色
    5.1 文体特征:医学化的语言与冷热交织的叙事风格
    5.2 叙事特色:叙事与医学的对话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心理学视域下的毕淑敏长篇小说人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的研究缘由和意义
    2.毕淑敏长篇小说创作概述
    3.毕淑敏小说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典型人物心理分析
    1.1 卜绣文:爱到极致是疯狂
    1.2 贺顿;拯救深渊中的灵魂
    1.3 庄羽:披着羊皮的母狼
第二章 人物关系心理分析
    2.1 貌合神离的畸形夫妻关系
    2.2 颠覆常规的病态医患关系
    2.3 各取所需的反常师徒关系
第三章 人物的生命存在
    3.1 轻如蒲草的生命书写
    3.2 挣扎求生的困境书写
    3.3 向死而生的生命感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创作思维·心灵叙事·探索自我——论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作思维:多重身份与职业意识所凝成
二、心灵叙事:关注心理健康,点亮心灵之灯
三、探索自我:重塑个体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四、余论

(5)论毕淑敏文艺思想的真实理念、情感观念和读者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真实理念:以笔传真和以真感人
    (一) 缘于特殊经历而重视体验性真实。
    (二) 注重表现生命本真和心理真实。
    (三) 注重表达真理性的思想认知。
二、情感观念:以笔传情和关怀伦理
    (一) “情感体验”与情感选择。
    (二) 情感表现的真实性和个性化。
    (三) 灌注和体现作家的关怀伦理。
三、读者意识:以笔“告知”和心灵对话
    (一) 强调以笔“告知”而要求深度沟通。
    (二) 强调平等对话而注重心灵感应。
    (三) 着眼读者灵悟而引导自我提升。

(6)毕淑敏散文中的创伤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学术界研究现状综述
    1.3 创伤理论解读
    1.4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我的故事:毕淑敏散文中的创伤自述
    2.1 作为作家疗愈创伤的途径:书写与倾诉
    2.2 散文中的幼时创伤回忆
    2.3 散文中的昆仑之殇自述
第3章 书写创伤:创伤视角下的现代人
    3.1 回避疾病与死亡的生命创伤
    3.2 关系断裂所致的心理创伤
        3.2.1 旷野与城市——人和自然的断裂
        3.2.2 自惭形秽的小草——人和自我的断裂
        3.2.3 我不知道今年的流行色——人和人的断裂
    3.3 女性在时代重围中的创伤
        3.3.1 危险的花烛:婚姻多面性为女性造成创伤
        3.3.2 女也怕:家庭事业共存的压力给女性带来心理创伤
第4章 开辟突出创伤重围的路径
    4.1 临终关怀
    4.2 聚集同类受创者互相抚慰
    4.3 引导受创者接纳全部感情重建自我
    4.4 同盟关系和言语功能
        4.4.1 治疗同盟
        4.4.2 言语真诚温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医学和心理学:毕淑敏文学创作的资源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毕淑敏文学作品的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毕淑敏作品中的医者叙事
    第一节 医生视角和医学修辞
        一、多以医院作为叙事背景
        二、医学语言和医学知识的广泛运用
        三、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第二节 医学化的叙事风格
        一、更为冷静和客观的叙事风格
        二、独特的白色意象
    第三节 医者的生命执念与人文关怀
        一、对人和社会苦难的关注
        二、向死而生的生命关怀
        三、为人性开出心灵的处方
第二章 毕淑敏作品中的疾病隐喻
    第一节 在欲望中挣扎的《红处方》
        一、毒瘾:沉沦中的欲望
        二、喧嚣社会的人性救赎
    第二节 功利主义和医学伦理抗争下的《血玲珑》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生命的剥夺与交换
        二、生命价值与尊严的审思
    第三节“残缺”的心理体验与情感交流——《拯救乳房》
        一、乳腺癌:性征的残缺
        二、身体与社会认同危机
第三章 毕淑敏作品中的心理分析
    第一节 心理咨询师的创作视角与题材选择
        一、以心理学为主的创作题材
        二、众多临床心理实践案例的呈现
        三、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穿插和运用
    第二节 毕淑敏作品的心理学创作理念
        一、潜意识与记忆的选择性遗忘
        二、心理能量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毕淑敏作品出版年表
附录C 毕淑敏人生大事纪
致谢

(8)红与蓝,生命的双色密码 ——浅析毕淑敏心理文学的特色和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毕淑敏及其作品、研究现状
        1.1.1 毕淑敏介绍:医生、作家与心理师——从医治肉体到救赎灵魂
        1.1.2 毕淑敏作品的三个阶段:死亡、救赎、生命的自我
        1.1.3 毕淑敏研究现状
    1.2. 本文研究释义、特色及思路方法
        1.2.1 本文研究理论释义及特色
        1.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章 毕淑敏心理文学的特色及独特的艺术风格——红与蓝,生命的双色密码
    1.1 鲜血与生死——主题:书写生命的角落,思考人性与命运
    1.2 洞悉与思考——题材:儿童教育与母爱
    1.3 希望与力量——手法:文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融合
    1.4 质朴而平和——语言:心理描写与触动感知的修辞象征
第二章 毕淑敏心理文学的创新和启示——从红色人生到蓝色之旅
    2.1 人生体验与创作维度的拓展
        2.1.1 雪域人生,军旅题材
        2.1.2 浮世医心,边缘体验
        2.1.3 人生旅行,全新视角
    2.2 文学体裁与创作主题的突破
        2.2.1 心理小说的创作启示
        2.2.2 心理散文的创作启发
第三章 毕淑敏心理文学对当前网络时代的创启发
    3.1 “互联网+文学”的多元传播
    3.2 文学商业价值的平衡
    3.3 正面人生的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毕淑敏散文的“心理治疗”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毕淑敏散文创作概况
    第二节 毕淑敏散文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毕淑敏散文的审美功效
    第一节 毕淑敏散文中提倡的幸福理念
        一、感知快乐与爱,把握幸福
        二、抱有理想,有目标感和目标
    第二节 毕淑敏散文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接纳自己,奠定自信
        二、用乐观的角度看问题
        三、在旅行中使身心成长
第二章 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在创作中的呈现
    第一节 毕淑敏散文对自卑的“心理治疗”
        一、不做完美主义者
        二、关注自身的优势
    第二节 毕淑敏散文中对哀伤的“心理治疗”
        一、面对现实,敢于流泪
        二、接纳哀伤,重整精神
第三章 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功能的成因
    第一节 社会功利主义与心理学发展的客观原因
    第二节 毕淑敏多重身份叠加的主观原因
第四章 毕淑敏散文“心理治疗”的社会价值和文学意义
    第一节 净化心灵,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节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彰显文学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预期目标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毕淑敏小说创作时期的划分
    一、生活经历与创作阶段
    二、小说代表作与主导话语
第二章 重要军旅小说研究
    一、对军魂的讴歌和对极左治军观念的诘难
    二、坚守在情感与责任之间
    三、守护生命的意志和人本理想
第三章 重要医疗小说研究
    一、医疗小说创作的意义
    二、守护生命的文学宣言
    三、在科学、法律、伦理中的抉择
    四、个人奋斗的画卷与心理疾患的写真
        1. 隐匿的伤害
        2. 刻意的遗忘
        3. 苏醒的现实
        4. 婚外恋的伤害
第四章 重要多元题材小说研究
    一、《女工》和《女人之约》中的尊严主题辨析
        1. 尊严与《女工》的情节逻辑
        2. 尊严与《女工》的人物描写
        3. 尊严与《女工》》的文学观与历史观
    二、《送你一条红地毯》与《西红柿王》中的历史哲学表达
    三、《白杨木鼻子》与《教授的戒指》中的魔幻艺术
    四、《北飞北飞》与近代中国命运之思考
    五、《束修》与文革教训
    六、《梦幻小屋和蓝手镯》的儿童关怀与母爱情结
    七、《匣子里的水牛》:回望家园以正迷途
第五章 毕淑敏小说创作的不足
    一、艺术表现方法的得失
        1. 独特风格与表现力度
        2. 复杂的悬念与过度情节化
        3. 可贵的自信,却缺少平民视角
        4. 刻意描写的人物,却不免类型化
        5. 话语的坚定与失当
    二、作家个人经历的双面刃
        1. 个体经验的助益与误用
        2. 心态的谦恭与虚骄
第六章 从毕淑敏小说看当代文学问题
    一、毕淑敏的小说创作与科学的历史观问题
    二、从近代到当代的历史范畴特征
    三、社会主义运动的背景
    四、文学的历史自觉
    五、毕淑敏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关爱:毕淑敏的人生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毕淑敏创作中拯救灵魂叙事探析[J]. 吴丽芳. 学术交流, 2021(09)
  • [2]叙事医学视角下的毕淑敏小说研究[D]. 陈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3]心理学视域下的毕淑敏长篇小说人物分析[D]. 王芳.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4]创作思维·心灵叙事·探索自我——论毕淑敏文学创作中的三个重要问题[J]. 吴丽芳. 学术交流, 2020(04)
  • [5]论毕淑敏文艺思想的真实理念、情感观念和读者意识[J]. 吴丽芳. 湖北社会科学, 2019(04)
  • [6]毕淑敏散文中的创伤书写研究[D]. 李诗瑶.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7]医学和心理学:毕淑敏文学创作的资源与表达[D]. 姚馨灵. 东华理工大学, 2017(01)
  • [8]红与蓝,生命的双色密码 ——浅析毕淑敏心理文学的特色和创新[D]. 田亚娟. 西北大学, 2016(04)
  • [9]毕淑敏散文的“心理治疗”功能研究[D]. 田永吉. 吉首大学, 2016(02)
  • [10]论毕淑敏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局限[D]. 刘舒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关怀:毕淑敏的人生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