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PCR技术在鼻咽癌bcl-2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

原位PCR技术在鼻咽癌bcl-2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

一、原位PCR技术在检测鼻咽癌组织中bcl-2基因重排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朋[1](2019)在《MicroRNA-1225-5p在喉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croRNA-1225-5p(miR-1225-5p)在喉癌(LC)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qPCR分析收集的20例喉癌患者样本miR-1225-5p表达情况。使用miR-1225-mimic 和 miR-1225 inhibitor 对 Hep-2 细胞进行 miR-1225-5p 的过表达和干扰实验,并使用MTT法检测miR-1225-5p对于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克隆增殖实验检测不同组克隆形成数,使用BrdU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采用流式细胞仪(FC)检测miR-1225-5p在Hep-2细胞周期进展中的作用,Hoechst 33342染色实验和AnnexinV-FITC/PI FC 检测 miR-1225-5p 对于 Hep-2 细胞凋亡的影响,qPCR 及 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蛋白变化;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miR-1225-5p的靶标基因,并确定CDC14B为潜在靶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225-5p与CDC14B 3’ UTR相互作用,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DC14B在Hep-2细胞及对照骨肉瘤U20S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过表达及干扰miR-1225-5p情况下,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DC14B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用于证明miR-1225-5p对CDC14B的调控作用;CDC14B干扰载体与miR-1225 inhibitor共转染、CDC14B过表达载体与miR-1225mimic在Hep-2细胞中共转染后,观察CDC14B表达水平逆转后,细胞水平恶性表型变化,westem blot检测CDC14B蛋白表达水平变化,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FC)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人喉癌样本中miR-1225-5p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喉癌细胞中miR-1225-5p表达水平显着低于U20S;miR-1225-5p过表达导致Hep-2细胞增殖能力下降,抑制miR-1225-5p促进Hep-2细胞增殖;miR-1225-5p过表达可提高Hep-2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降低G2/M期细胞的百分率,反之亦然;Hoechst 33342染色和Annexin V-FITC/PI FC均显示,在过表达miR-1225-5p情况下,Hep-2凋亡细胞数量显着提高;提高miR-1225-5p情况下,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抑制miR-1225-5p,Bcl-2表达升高,Bax表达降低;提高miR-1225-5p情况下,活性caspase3表达升高,抑制miR-1225-5p,活性caspase3表达降低。生物信息学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提示,喉癌细胞Hep-2中,miR-1225-5p与CDC14B 3’UTR区能够结合并调控CDC14B的表达水平,CDC14B可能是喉癌中miR-1225-5p调控细胞恶性表型的潜在靶点;miR-1225-5p过表达及抑制后,Western blot及qPCR实验证实,miR-1225-5p过表达可抑制CDC14B表达水平,而miR-1225-5p干扰可上调CDC14B表达水平;CDC14B干扰载体与miR-1225 inhibitor共转染、CDC14B过表达载体与miR-1225mimic在Hep-2细胞中共转染实验证实,受miR-1225-5p调控的CDC14B表达的改变可以逆转喉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改变及细胞凋亡。结论:miR-1225-5p在喉癌标本中表达水平较低,提示miR-1225-5p可能在喉癌的恶性表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miR-1225-5p的表达可以使喉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受损,导致细胞分裂停滞在G1/S期;相反,抑制miR-1225-5p的表达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及生存。因此miR-1225-5p导致喉癌细胞G1/S期周期阻滞,增加细胞凋亡率。miR-1225-5p可靶向作用于CDC14B 3’ UTR。抑制CDC14B的表达可逆转miR-1225-5p对喉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miR-1225-5p在喉癌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并初步探讨了 miR-1225-5p在喉癌发展中的机制。

刘啸白[2](2019)在《PIWIL3/OIP5-AS1/miR-367-3p/CEBPA以及TDP43/SNHG12/miR-195/SOX5反馈环路调控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神经上皮源性肿瘤,按照WHO病理分级,GBM是恶性程度最高,侵袭性最强的恶性脑胶质瘤。尽管给予积极的手术治疗,并辅助术后放疗和化疗,GBM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小于5%,预后很差。GBM对化疗的耐药性和放疗的抵抗性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研究者们从基因组学、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多角度研究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关键。非编码RNAs(non-coding RNAs,ncRNAs)人类基因组中的多数基因的转录产物之一。一般分为短链非编码RNAs和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其中,短链非编码RNAs主要包括microRNAs(miRNAs)、short-interfering RNAs(siRNAs)和PIWI-interacting RNAs(piRNAs)。piRNAs一般通过与Argonaute蛋白家族的亚家族,即PIWIL蛋白亚家族结合,发挥基因沉默及调控和维持种系DNA稳定的功能。LncRNAs的生物学功能主要表现在转录或者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miRNAs在基因表达调控和调节细胞功能中起重要作用。RNA结合蛋白(RBPs)是一类伴随RNA的调控代谢过程,与RNA结合的蛋白质的总称。RBPs的主要作用是介导RNA的成熟、转运、定位和翻译。RBPs普遍表达于各种肿瘤细胞中,RBPs参与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以RBPs、多种ncRNA、转录因子和靶基因组成的以ncRNA为中心的分子调控网络参与调节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明确PIWIL3、piR-30188、OIP5-AS1、miR-367-3p、CEBPA和TRAF4的内源性表达以及对GBM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上述因子之间可能的作用方式以及它们对GBM的生物学行为调节的分子机制;第二部分首先明确TDP43、SNHG12、miR-195和SOX5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TDP43、SNHG12、miR-195、SOX5和Gelsolin之间的调控关系和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新的分子机制,并为GBM的治疗提供新策略。研究方法:培养人源的GBM细胞系—U87、U251细胞,正常人源星型胶质细胞,和人源胚肾细胞HEK293。胶质瘤组织样本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应用Real-time PCR和原位杂交检测piR-30188、miR-367-3p、OIP5-AS1以及SNHG12和miR-195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WIL3、TRAF4、CEBPA以及TDP43、SOX5和Gelsolin在人正常脑组织、脑胶质瘤组织、人正常星型胶质细胞、人脑胶质瘤细胞的表达水平。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能力。通过细胞转染方法构建PIWIL3、piR-30188、OIP5-AS1、miR-367-3p、TRAF4、CEBPA、TDP43、SNHG12、miR-195和SOX5过表达和/或表达沉默的细胞系。Real-time PCR方法检测PIWIL3、piR-30188、OIP5-AS1、miR-367-3p、TRAF4、CEBPA以及TDP43、SNHG12、miR-195和SOX5的表达变化。放射菌素D作用下检测RNA半衰期的变化。采用RIP方法和RNA pull-down方法检测piR-30188和PIWIL3、SNHG12和TDP43的结合作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分析系统检测piR-30188和OIP5-AS1、OIP5-AS1和miR-367-3p、SNHG12和miR-195的结合作用与结合位点。应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CEBPA与TRAF4、CEBPA与PIWIL3启动子的直接结合作用,以及SOX5与Gelsolin、SOX5与SNHG12启动子的直接结合作用。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PIWIL3、OIP5-AS1、miR-367-3p,以及TDP43、SNHG12和miR-195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1.PIWIL3和piR-30188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PIWIL3以及过表达piR-30188分别显着抑制U87和U251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2.OIP5-AS1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OIP5-AS1的表达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3.与单独应用过表达PIWIL3、过表达piR-30188和沉默OIP5-AS1的表达组相比,三者联合应用组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4.过表达PIWIL3以及过表达piR-30188分别显着抑制OIP5-AS1的表达,双过表达PIWIL3和piR-30188显着抑制OIP5-AS1的表达。5.PIWIL3与piR-30188存在靶向结合作用。6.OIP5-AS1与piR-30188存在靶向结合作用。7.miR-367-3p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上调miR-367-3p的表达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沉默miR-367-3p的表达显着增加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细胞凋亡。8.过表达PIWIL3、过表达piR-30188和沉默OIP5-AS1的表达分别显着增加胶质瘤细胞的miR-367-3p的表达;与单独应用过表达PIWIL3、过表达piR-30188和沉默OIP5-AS1的表达组相比,三者联合应用显着增加miR-367-3p的表达。9.过表达miR-367-3p显着降低胶质瘤细胞中OIP5-AS1的表达;沉默miR-367-3p的表达显着增加OIP5-AS1的表达。10.OIP5-AS1与miR-367-3p存在靶向结合作用,并存在于RISC复合体中。11.过表达PIWIL3、过表达piR-30188和沉默OIP5-AS1的表达分别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CEBPA和TRAF4的蛋白表达;与单独应用过表达PIWIL3、过表达piR-30188和沉默OIP5-AS1的表达组相比,三者联合应用显着抑制CEBPA和TRAF4的蛋白表达。12.过表达miR-367-3p显着降低胶质瘤细胞的CEBPA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沉默miR-367-3p的表达显着增加CEBPA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13.过表达miR-367-3p显着降低胶质瘤细胞的TRAF4的蛋白表达,沉默miR-367-3p的表达显着增加TRAF4的蛋白表达。14.miR-367-3p与CEBPA的3,UTR区存在靶向结合作用,miR-367-3p通过作用于CEBPA的3,UTR调节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15.CEBPA在人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CEBPA的表达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16.沉默OIP5-AS1的表达联合过表达miR-367-3p显着降低胶质瘤细胞的CEBPA的表达,降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而双沉默OIP5-AS1和miR-367-3p的表达,未明显改变胶质瘤细胞中CEBPA的表达,未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作用。17.TRAF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TRAF4的表达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18.沉默CEBPA的表达显着降低胶质瘤细胞中TRAF4的mRNA和蛋白表达。19.CEBPA与TRAF4的启动子直接结合。20.沉默CEBPA显着降低PIWIL3的mRNA和蛋白表达,CEBPA与PIWIL3的启动子直接结合。21.单独过表达PIWIL3、沉默OIP5-AS1以及过表达miR-367-3p,均显着抑制了U87和U251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延长了裸鼠的生存期。与单独过表达PIWIL3、沉默OIP5-AS1以及过表达miR-367-3p组相比,三者联合应用组显着抑制了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显着延长了裸鼠的生存期。22.TDP43和SNHG12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高表达,SNHG12存在于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浆中。沉默TDP43的表达,以及沉默SNHG12的表达分别显着抑制U87和U251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与单独沉默TDP43或SNHG12的表达组相比,双沉默TDP43和SNHG12的表达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23.TDP43与SNHG12存在靶向结合作用。24.沉默TDP43的表达显着减少了SNHG12的半衰期。25.miR-195在胶质瘤细胞中低表达,miR-195存在于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浆中。过表达miR-195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而沉默miR-195的表达显着增加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细胞凋亡。26.沉默TDP43的表达,以及沉默SNHG12的表达显着增加胶质瘤细胞中miR-195的表达,与单独沉默TDP43的表达或沉默SNHG12的表达组相比,双沉默TDP43和SNHG12的表达显着增加胶质瘤细胞中miR-195的表达。27.过表达miR-195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中SNHG12的表达,沉默miR-195的表达显着增加SNHG12的表达。28.SNHG12与miR-195存在靶向结合作用,二者结合于RISC复合体中。29.沉默SNHG12的表达联合过表达miR-195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而双沉默SNHG12与miR-195未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作用。30.SOX5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SOX5的表达显着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31.单独沉默TDP43或SNHG12的表达显着降低SOX5的蛋白表达;与单独沉默TDP43或SNHG12的表达组相比,双沉默TDP43和SNHG12的表达显着降低SOX5的蛋白表达。32.过表达miR-195显着降低SOX5的蛋白表达;沉默miR-195的表达显着增加SOX5的蛋白表达。沉默SNHG12的表达联合过表达miR-195显着降低SOX5的蛋白表达;而双沉默SNHG12和miR-195则未对SOX5的蛋白表达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作用。33.miR-195与SOX5的3,UTR区存在靶向结合作用。miR-195通过结合SOX5的3,UTR区调节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能力。34.沉默SNHG12的表达、过表达miR-195分别显着降低胶质瘤细胞中Gelsolin的蛋白表达,沉默miR-195显着增加Gelsolin的蛋白表达;沉默SNHG12的表达联合过表达miR-195显着降低胶质瘤细胞中Gelsolin的蛋白表达,而双沉默SNHG12和miR-195的表达未明显改变胶质瘤细胞中Gelsolin的蛋白表达。35.沉默SOX5的表达显着降低胶质瘤细胞中Gelsolin的蛋白表达;沉默miR-195的表达显着增加胶质瘤细胞中Gelsolin的蛋白表达,双沉默miR-195和SOX5的表达未明显改变胶质瘤细胞中Gelsolin的蛋白表达。36.SOX分别与Gelsolin的启动子区和SNHG12的启动子区结合。37.过表达SOX5显着增加SNHG12的表达,而沉默SOX5的表达则显着降低SNHG12的表达。38.单独沉默TDP43的表达,沉默SNHG12的表达,以及过表达miR-195,均显着抑制了U87和U251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延长裸鼠的生存期。与单独沉默TDP43的表达,沉默SNHG12的表达,以及过表达miR-195组相比,三者联合应用组显着抑制了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显着延长了裸鼠的生存期。结论:1.piR-30188通过结合PIWIL3,发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piR-30188靶向结合OIP5-AS1,并负性调控其表达,调节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2.OIP5-AS1靶向结合miR-367-3p,并负性调控其表达,发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3.miR-367-3p靶向结合CEBPA的3,UTR区,发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4.CEBPA与TRAF4的启动子区结合,正性调控其转录,发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5.CEBPA与PIWIL3的启动子区结合。6.PIWIL3/piR-30188/OIP5-AS1/miR-367-3p/CEBPA反馈环路在调节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7.TDP43靶向结合SNHG12,并增加其稳定性,上调其表达,发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8.SNHG12靶向结合miR-195,并负性调控其表达,发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9.miR-195靶向结合SOX5的3,UTR区,发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10.SOX5与Gelsolin的启动子区结合,正性调控其转录,发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11.SOX5与SNHG12的启动子区结合,形成正反馈环路,调节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12.TDP43/SNHG12/miR-195/SOX5反馈环路在调节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张莉[3](2017)在《姜黄素增强甲状腺癌放射性碘-131治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状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经过手术切除、碘-131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和(或)促甲状腺激素抑制等治疗后,大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为良好。但临床上仍有部分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主要是肺和骨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包括甲状腺髓样癌),在首次碘-131治疗中即表现出不摄碘或由摄碘逐步进展为不摄碘的现象。这类病人的病灶无法从后续的碘-131治疗中获益,称为碘难治性甲状腺癌(radioiodide 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通常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手段匮乏(手术也往往无法彻底切除)、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是目前甲状腺癌临床诊治工作中面临的热点与难点。对于这些病人,目前只能采取重复服用或加大碘-131剂量的治疗方法,但疗效仍不理想,而且极易引起全身与累积剂量相关的辐射副作用,如放射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唾液腺损伤和骨髓抑制等症状。尽管诱导甲状腺癌重分化的实验研究有一定进展,但目前其临床应用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深入研究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抵抗的分子机制,寻找可有效提高碘-131对甲状腺癌细胞辐射杀伤的方法或药物,对甲状腺癌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在第一章,我们首先介绍了甲状腺癌的组织病理分型及分子病理机制。对常见的甲状腺癌基因变异,包括BRAF突变、RAS突变、RET/PTC重排和PAX8/PPARγ基因重排作了简单概述,介绍了碘难治性甲状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肿瘤细胞去分化及其相应的治疗策略。其次,我们介绍了自噬的分类与形成机制,探讨了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放化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还概述了姜黄素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多靶点的药理学特点,介绍了姜黄素作为多种恶性肿瘤放化疗增敏剂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姜黄素增强碘-131放射敏感性的潜在作用靶点。依据这些研究进展,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设想。在第二章,我们基于细胞自噬探讨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姜黄素作为甲状腺癌碘-131治疗增敏剂的可能机制。我们发现姜黄素可选择性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而对正常甲状腺细胞影响较小。姜黄素通过调控Akt/mTOR和ERK1/2信号通路诱导自噬发生。甲状腺良性腺瘤、分化型甲状腺癌和髓样癌的基础自噬水平低下,而mTOR通路激活。进一步研究发现姜黄素诱导的自噬类型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自噬。姜黄素诱导细胞线粒体的过度清除,造成自噬性死亡,协同放射性碘杀伤甲状腺癌细胞。我们继续探索了姜黄素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姜黄素选择性地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线粒体中富集并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Ⅱ的琥珀酸脱氢酶C亚基结合。姜黄素与琥珀酸脱氢酶结合后,其活性增强,迅速引起线粒体活性氧爆发,过量的活性氧造成线粒体损伤,诱发线粒体自噬。在第三章,我们考察姜黄素对甲状腺癌细胞的分化过程及碘-131摄取的影响。研究发现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癌细胞钠碘同向转运体(sodium iodide symporter,NIS)的表达及细胞膜定位,提高细胞对碘-131的摄取。姜黄素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再分化,促进甲状腺特异转录因子及包括NIS在内的甲状腺功能蛋白的表达,但此效应是自噬非依赖的。在第四章,我们结合临床甲状腺疾病患者样本发现了甲状腺癌炎性微环境可介导碘-131抵抗的现象。我们从甲状腺不同程度病变患者IL-6和IL-8炎症因子的血清学检测出发,找寻诱导肿瘤炎性微环境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甲状腺癌组织中IL-6和IL-8表达升高并且甲状腺肿瘤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处于活化状态。以毒胡萝卜素(Thaps igargin)和衣霉素(Tunicamycin)刺激甲状腺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能够显着上调IL-6和IL-8的表达。此外,乏氧、饥饿等肿瘤微环境同样能够激活内质网应激,诱导炎症因子IL-6和IL-8的特异性表达,这些结果提示内质网应激可诱导甲状腺癌炎性微环境的生成。接下来,我们考察了炎症因子IL-6和IL-8对甲状腺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发现IL-6和IL-8均可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去分化,降低肿瘤细胞对碘-131的摄取。值得注意的是,IL-8和IL-6还能够通过旁分泌方式促进正常甲状腺细胞发生去分化。以往关于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抵抗的研究往往从肿瘤细胞本身携有的基因变异入手,考察基因突变对碘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从“内质网应激-肿瘤炎性微环境”角度进一步完善了诱导甲状腺癌细胞产生放射性碘抵抗的调控机制。我们发现姜黄素能够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提示姜黄素还可能通过改善肿瘤炎性微环境达到放射性碘-131的增敏作用。索拉非尼是第一个被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甲状腺癌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我们的研究发现索拉非尼不仅能够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IL-6和IL-8的基础性表达,提示索拉非尼的作用靶点可能不局限于对新生血管的抑制,还可能通过调控肿瘤炎性微环境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这一新作用模式的发现完善了索拉非尼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为我们在早期对致癌因素进行控制,通过对微环境中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干预而影响肿瘤表型提供了实验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发现并证实了姜黄素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过度的线粒体自噬,引发自噬性死亡,并能够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再分化,提高癌细胞对放射性碘-131的摄取,最终达到放射增敏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内质网应激诱导IL-6和IL-8的高表达介导甲状腺癌细胞放射性碘抵抗,姜黄素以及分子靶向药索拉非尼可抑制内质网应激从而改善甲状腺癌细胞放射性碘抵抗。以上研究完善了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抵抗的调控机制,发现了放射性碘治疗增敏的新线索,为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贾珊珊[4](2016)在《基于WHO分类的犬、猫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犬、猫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高发趋势,近年关于肿瘤的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也在发生着调整,为了了解动物恶性肿瘤发生情况、发生因素及其分类原则,尽早的建立动物恶性肿瘤数据库,同时为人类肿瘤的诊断提供参照。本研究主要以自然发生恶性肿瘤的犬、猫病例为实验对象,依据最新WHO对恶性肿瘤的分类标准将研究的犬、猫病例具体分类。在犬、猫的病例中通过石蜡切片的常规染色(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gH和TCR基因重排、PCR扩增的方法进行了鉴别诊断。同时进行了犬、猫病例的比较,以及与人肿瘤的比较,通过对犬、猫的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诊断,找到基于新版WHO分类的犬、猫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具体的内容如下:(1)通过相关临诊病例的收集及分析进行了犬、猫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恶性肿瘤不同的组织发生进行了犬、猫恶性肿瘤的分类统计,与此同时对动物恶性肿瘤高发的乳腺癌和恶性淋巴瘤流行病学病因进行了分析。首先在调查的过程中确定犬、猫恶性肿瘤的组织发生并记录,在此过程中如有同种组织不同来源的恶性肿瘤取其生长更为优势,肿瘤恶化程度较高的来源为最后诊断进行记录。从年龄及性别、品种及遗传对肿瘤发生类型的影响,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将最后诊断的恶性肿瘤进行统计,绘制成图表进行分析。(2)在对全国搜集犬、猫恶性肿瘤组织发生归类的同时,记录每种恶性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进而分析犬、猫恶性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3)本研究以犬、猫恶性肿瘤病例为材料,依据新版的WHO肿瘤分类进行了细致的鉴别诊断,在此类鉴定中将犬、猫的恶性肿瘤病例都详细的分类到WHO的具体类别,搜集病例覆盖动物肿瘤较普遍,在犬、猫病例中都发现了较为罕见的病例。(4)恶性肿瘤中淋巴瘤的诊断难度最大,本研究基于此探讨分析了多种方法进行鉴别诊断。首先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初步的判断,之后制作组织切片,应用石蜡切片的常规染色(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诊断,犬、猫恶性淋巴瘤病例的检测中本研究除免疫组织化学和HE染色外还应用了基因重排和PCR扩增的方法进行鉴别诊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基因重组检测技术等方法,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结果:犬的皮肤及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于犬恶性肿瘤疾病的首位,其次是乳腺癌,猫患淋巴瘤的比例较高,其次为皮肤及软组织肿瘤和乳腺癌。犬、猫恶性淋巴瘤为淋巴造血组织发生中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以及其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恶性组织细胞瘤、恶性脑膜瘤分别为犬、猫间叶组织发生、神经组织发生高发的恶性肿瘤。在免疫组织化学方面,上皮组织发生的肿瘤多表达角蛋白等,间叶组织多表达波形蛋白等。恶性淋巴瘤中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诊断B系标记阳性,如CD20等。bcl-2滤泡性淋巴瘤阳性,如CD10阳性。其他组织发生的肿瘤可见其特异的表达分子,还找到了在肿瘤中起到鉴别诊断的免疫标记分子。在将犬、猫恶性肿瘤与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免疫组织化学与病理变化与人有高度的相似。

张杨[5](2016)在《EB病毒诱发淋巴瘤基因表达谱及miRNA表达谱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既往多利用体外实验研究EBV对淋巴细胞的转化作用,但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EBV在体内诱发淋巴瘤的实际状况。本研究在构建人淋巴细胞(hu-PBL)/SCID嵌合体小鼠并产生EBV相关淋巴瘤的基础上,拟进一步鉴定该模型中EBV诱发瘤的分子病理特性,构建诱发淋巴瘤与相应“正常人”淋巴细胞之间差异基因表达谱和差异mi RNAs表达谱,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表达基因和mi RNAs,绘制EBV诱发淋巴瘤的分子调控网络,试图深入揭示EBV诱发淋巴瘤的分子机制。方法:从6名健康成人新鲜血液样本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分别移植于22只SCID小鼠腹腔,每名献血员的淋巴细胞分别接种34只SCID小鼠,以EBV感染人淋巴细胞,建立EBV诱发淋巴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鉴定诱发瘤的分子病理特征;PCR检测诱发瘤的种属来源;应用Ig H基因重排检测诱发瘤的克隆性。采用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及Exiqon mi RNAs芯片分别检测正常人淋巴细胞与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表达mi RNAs。运用三种差异分子筛选软件(LIMMA,BRB-Random Variance Model,SAM)同时筛选再取交集的方法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表达的mi RNAs。采用real-time PCR方法验证芯片检测结果。通过细胞实验使用si RNA干扰EBV+淋巴瘤细胞系中候选关键基因PBK的表达,检测细胞的生长特性及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在此基础上,整合基因芯片和mi RNAs芯片结果,绘制diffmi RNA-diffgene整合调控网络。通过计算其富集度,得到在整合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及差异mi RNAs。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验证ebv-mi R-BART16与其预测靶基因的靶向关系。结果:1.EB病毒诱发淋巴瘤模型的建立及分子病理特性本实验在9只存活SCID小鼠体内检出诱发肿瘤,因来源于6名献血员移植的淋巴细胞,共计得到6例诱发瘤组织。诱发肿瘤位于小鼠胸腔纵隔或腹腔内,呈不规则结节状。显微镜下观察诱发瘤细胞的体积较大,呈浆母细胞样淋巴细胞、中心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形态,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检测诱发瘤LCA阳性,B细胞标记CD20/CD79a阳性,T细胞标记CD3/CD45RO阴性,提示诱发肿瘤是B细胞性淋巴瘤。Alu-PCR检测诱发瘤显示有人特异性Alu序列扩增条带,证实诱发瘤属于人源性,而非鼠源性。EBER原位分子杂交可见瘤细胞核显示阳性,表明诱发瘤细胞内存在EB病毒感染。实时定量PCR检测诱发瘤组织中LMP1的表达升高。Ig H基因重排PCR检测,显示该6例诱发瘤均呈现单克隆的峰和单一电泳条带的扩增产物。2.EBV诱发淋巴瘤的基因表达谱及功能分析采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SCID小鼠体内的EBV诱发淋巴瘤组织与相应的“正常人”淋巴细胞的转录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2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4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上调,158个基因下调。对基因芯片结果的GO分析和pathway分析显示,富集度最高的GOs包括信号转导和细胞生长;富集度最高的pathway为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肿瘤免疫逃避。将202个差异表达基因的gene Symbol统一映射至HIPPIE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数据库中,构建PPI网络图,计算这些基因在该分子网络中的RS值(Rank Score排序打分),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挑选出在分子网络中排名前10位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是:TOP2A,UHRF1,HIST2H2BE,PHGDH,VCL,IGF1R,FOS,SNAI1,PBK和RNF144B。它们分别涉及细胞增殖分化、免疫调节和免疫逃避等信号通路。其中TOP2A,UHRF1,PHGDH,PBK基因在诱发淋巴瘤中表达上调;HIST2H2BE,VCL,IGF1R,FOS,SNAI1和RNF144B基因在诱发淋巴瘤中表达下调。采用si RNA技术干扰Daudi淋巴瘤细胞PBK基因表达,细胞的生长速度下降,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减弱。采用mi RNA芯片检测EBV诱发淋巴瘤与相应的“正常人”淋巴细胞的mi RNA表达谱,共筛出29个差异明显的人类mi RNAs,其中25个下调,4个上调;筛出3个上调的EB病毒mi RNAs(ebv-mi R-BART16,ebv-mi R-BART8*,ebv-mi R-BART19-3p)。4.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mi RNAs数据的整合分析基于上述差异表达mi RNAs(29 human mi RNAs+3 EBV mi RNAs)与其靶基因的关系对,结合差异表达基因的相互作用PPI网络,本研究构建了EBV诱发淋巴瘤的diff mi RNAs-diff genes整合调控网络。通过计算其富集度,得到在整合调控网络中的关键mi RNAs为hsa-mi R-23a,hsa-mi R-26a,hsa-mi R-26b,hsa-mi R-32,hsa-mi R-130a和hsa-mi R-222;关键靶基因为AURKA,PBK,IL1B和EGF;其中PBK和AURKA在淋巴瘤组织基因芯片检测中上调,而IL1B和EGF表达下调。差异表达的EB病毒mi RNAs与宿主细胞基因的靶向性分析显示,在基因芯片的差异基因中发现有能被ebv-mi RNA直接靶向调控的凋亡相关基因如RYBP和caspase-6。RYBP又名凋亡相关蛋白,可通过与caspase-8,-10等死亡受体凋亡途径的核心分子相互作用而促进细胞凋亡。caspase-6为caspase家族成员,是细胞凋亡的执行分子之一。本研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了ebv-mi R-BART16对RYBP和caspase-6的靶向作用,结果证实RYBP和caspase-6是3.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mi RNA表达谱分析ebv-mi R-BART16的靶基因,其表达受到ebv-mi R-BART16的明显抑制。结论:1.通过构建hu-PBL/SCID嵌合体小鼠,成功建立EBV相关的人源性淋巴瘤动物模型,证实EBV诱发淋巴瘤来源于人B淋巴细胞,呈单克隆性增殖,病理学诊断类似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构建了EBV诱发淋巴瘤与其相应“正常人”淋巴细胞差异基因表达谱,筛选出20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44个上调基因和158个下调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免疫调节和免疫逃避等功能;表明EBV诱发淋巴瘤是一个涉及多个基因、多条通路,且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初步发现TOP2A,UHRF1,HIST2H2BE,PHGDH,VCL,IGF1R,FOS,SNAI1,PBK和RNF144B等可能是诱发淋巴瘤的候选关键基因。3.获得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mi RNAs表达谱,筛选出29个差异明显的人类mi RNAs和3个上调的EB病毒mi RNAs。4.得到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基因调控模块,构建了m RNAs-mi RNAs整合调控网络。结果提示EBV可能通过复杂的分子调控网络影响细胞周期调控、介导免疫逃避、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信号等机制诱导淋巴瘤发生。5.ebv-mi R-BART16可靶向抑制宿主细胞RYBP和caspase-6的表达,可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

王烨[6](2014)在《10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改变及与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10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改变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促进对DLBCL病理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的进一步认识,进而从分子水平了解DLBCL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方法:收集2007~2014年间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经手术切除并由病理确诊的100例DLBCL病例。整理临床资料,参照2008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诊断标准复查阅片。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观察CD3、CD5、CD10、CD20、CD23、CD34、CD43、Bcl-2、Bcl-6、MUM-1、CyclinD1、Ki-67的表达情况;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ER;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100例DLBCL中BCL-2、BCL-6、C-myc基因的改变;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影响100例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DLBCL发病的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男/女=1.27:1);原发于淋巴结内患者59例。原发于结外器官的患者41例,其中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为30例。临床分期中I-II期患者共49例,血清LDH水平升高27例,血清LDH水平(186.11±58.67)U/L;III-IV期患者共51例,血清LDH水平升高25例,血清LDH水平(287.19±177.63)U/L, III-IV期患者血清LDH水平显着高于I-II期患者(P<0.05)。B症状患者血清LDH水平(311.43±213.83)U/L,A症状患者血清LDH水平(231.79±119.33)U/L,B症状患者血清LDH水平显着高于A症状患者,P=0.02。I-II期患者中血清β2-MG水平增高34例,β2-MG水平(1705.35±505.66)ug/L, III-IV期患者中血清β2-MG水平增高44例,β2-MG水平(3207.53±1067.33)ug/L,III-IV期β2-MG水平显着高于I-II期,P<0.05。B症状患者β2-MG水平(3133.52±1013.23)ug/L,A症状患者血清β2-MG (2055.31±955.67)ug/L, B症状患者β2-MG水平显着高于A症状患者,P<0.05。形态学以中心母细胞型为主(92/100)。100例患者中CD3阳性7例(7.00%)、CD10阳性11例(11.00%)、CD20阳性94例(94.00%)、CD34阳性79例(79.00%)、Bcl-2阳性55例(55.00%)、Bcl-6阳性89例(89.00%)、MUM-1阳性75例(75.00%)。CD10蛋白表达与ECOG评分相关(P=0.003)。免疫表型:生发中心起源19例,非生发中心起源81例。5例EBER阳性,其中1例为GCB,4例为non-GCB。仅ESR与免疫学表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5例EBER阳性均为中心母细胞型。FISH检测:Bcl-2/IgH基因融合1例,BCL-2基因扩增7例。BCL-6基因重排8例。C-myc基因重排2例。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原发肿瘤大小、IPI评分及治疗效果等因素的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DH水平、原发肿瘤大小及治疗效果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DLBCL发病以男性多见,结内起病多见;血清LDH增高的患者预后较差。且血清LDH升高与AnnArbor临床分期相关;血清β2-MG水平与AnnArbor临床分期相关,但与预后无关;DLBCL的组织学亚型以中心母细胞型最常见;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原发肿瘤大小、IPI评分及治疗效果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民族、是否存在B症状、临床分期、ECOG评分、治疗方式、Bcl-2蛋白表达、Bcl-6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素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原发肿瘤大小及治疗效果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朱明玥[7](2014)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及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Bcl-xl、Bcl2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基因表达谱差异的角度,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寻找维吾尔族宫颈癌与宫颈非病变组织不同的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并对凋亡相关基因验证,探讨维吾尔族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族子宫肌瘤的非病变宫颈组织及宫颈癌组织各5例用于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对45例宫颈癌,21例宫颈非病变组织中Bcl2、Bcl-x1、c-IAP1进行检测,并分析各分子表达水平与相应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1)采用Affymetrix的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对5对浸润性宫颈癌标本及宫颈非病变组织的18947个基因的表达谱差异同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与宫颈非病变组织相比,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2758个其中上调基因1326个,下调基因1432个,分属不同的通路,已知与肿瘤凋亡发生相关的基因10个,表达上调的的基因中7个属于凋亡相关通路基因。凋亡抑制基因c-IAP1、Bcl-x1在宫颈癌中表达上调,Bcl2下调。(2)相对于宫颈非病变组织,宫颈癌组织在RNA水平上高表达抗凋亡分子c-IAP1、 Bcl-x1,低表达Bcl2;蛋白水平上高表达抗凋亡分子c-IAP1, Bcl-x1,低表达Bcl2。这些基因在宫颈癌与宫颈非病变组织间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验证了基因芯片检测的结果。结论:(1)获得的宫颈癌癌变的生物分子标志谱及筛选出的肿瘤标志基因,对于研究新疆宫颈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宫颈癌的临床早期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信号传导通路进行进一步的认识。(2)宫颈癌的发生与凋亡调控失衡有密切关系,宫颈癌组织中IAP家族和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抗凋亡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基因不仅可以用于宫颈癌的易感性预测、早期诊断及疾病监测,对于其分子靶向治疗的开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何晨[8](2012)在《FISH结合PCR-GeneScan及突变分析在B-NHL及PRCC分子病理特征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淋巴瘤的分类与诊断一直是病理界的一大难题,其分类复杂,误诊率也居高不下。常规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依据现代细胞和分子遗传最新成果,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了《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一书,2008年,又进一步修订出版了第4版《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该书对多种淋巴瘤进行了重新归纳,增加了许多新类型和亚型,为临床和病理诊断提供了更加客观和科学的依据和指南。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是在成熟B细胞中正常表达的基因,位于14q32.3,全长1250kb。在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正常生理过程中,依靠重组酶的作用,IgH基因中4个分离的编码序列,即可变区(V)、多变区(D)、连接区(J)和恒定区(C)将发生随机重排,组合成为一个有结构的基因,即基因重排。由于重排的随机性及重排时随机加入的碱基,从理论来说,每个B细胞有其独一无二的IgH基因。恶性B细胞淋巴瘤表达克隆性重排的IgH基因,而反应性增生的B细胞表达的IgH基因为多克隆重排。因此,IgH基因的单克隆重排可以作为肿瘤细胞标记而用于B-NHL诊断和鉴别诊断,甚至微小残留肿瘤组织的监测。而PCR基础上的基因扫描(GeneScan)技术,通过荧光标记的PCR引物,利用基因扫描计算机分析软件,详细分析IgH基因的重排情况,这种技术高度敏感,可以探测到0.5-1%的克隆性淋巴细胞。同时,它也有高度的分辨率,可以检测出相差lbp长度的PCR产物。已有研究资料表明:不同淋巴瘤与染色体的转位、缺失、扩增等异常相关,从而造成原癌基因的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及产生具有功能性原癌基因活性的融合基因。在多数成熟B细胞肿瘤,染色体的转位引起癌基因与成熟B细胞正常表达基因(多为Ig基因)的调节序列(Juxtapose)对合,造成翻译失调。如t(14,18)造成IgH和BCL-2易位是大多数滤泡性淋巴瘤(FL)的特征,这种易位使凋亡抑制蛋白BCL-2大量表达;DLBCL中可见多种染色体异常,约40%与BCL-6基因有关,20-30%与BCL-2基因有关;约30%的MALT淋巴瘤与t(11,18)产生的MALT1基因有关。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通过荧光标记的探针与染色体上的靶目标结合,以发现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缺失和转位,具有灵敏度高、直观、准确等特点。我们以FR3A/FR2A/LJH/VLJH为引物对44例B-NHL进行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发现FR3A单一条带39例,比率为88.6%;FR2A单一条带28例,比率为67.6%;FR3A和/或FR2A单一条带40例,比率为90.9%。对琼脂糖凝胶电泳为单一条带的病例进一步进行基因扫描检测,发现FR3A克隆性重排占56.4%(其中单克隆重排14例,双克隆重排8例),非克隆性重排占43.6%(其中寡克隆重排7例,多克隆重排10例)。FR2A克隆性重排占55.6%(其中单克隆重排12例,双克隆重排3例),非克隆性重排占44.4%(其中寡克隆重排4例,多克隆重排7例)。FR3A和/或FR2A联合检测克隆性重排占61.5%(其中单克隆重排17例,双克隆重排7例),非克隆性重排占38.5%(其中寡克隆重排7例,多克隆重排8例)。对其中35例DLBCL进行FISH检测,发现IgH基因发生断裂的有22例(62.9%),其中5例发生在GCB型(5/10),17例发生在非GCB型(17/25)。BCL-6基因发生断裂的有9例(25.7%),其中3例发生在GCB型(3/10),6例发生在非GCB型(6/25)。BCL-2基因断裂和IgH/BCL2易位均仅在1例病例中检测到(2.9%),且为同一例病例(GCB型),而35例DLBCL中约有43%的病例发生了BCL-2的扩增。另外,8例MALT淋巴瘤2例(25%)检测到MALT1基因断裂。2例FL有1例检测到BCL-2基因断裂。结合FISH和PCR-GeneScan技术,我们发现15例寡克隆或多克隆重排的B-NHL病例中有8例相关基因发生了特异性改变。其中11例IgH寡克隆和多克隆重排的DLBCL病例中,有7例利用FISH检测到IgH基因发生了断裂,1例IgH多克隆重排的FL病例经FISH检测BCL-2基因发生断裂。另外,4例IgH重排PCR扩增检测阴性的DLBCL病例经FISH检测,4例病例IgH基因均发生了断裂,3例(3/4)发生了BCL-6基因断裂,BCL-2基因虽未检测到断裂,但其中2例检测到BCL-2基因扩增。两种技术的联合应用使淋巴瘤分子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由61.5%提高到81.8%。综上所述,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作为IgH克隆重排检测的初筛,PCR-GeneScan检测可以进一步明确IgH重排的类型,对于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色分离探针无关易位伴侣基因的情况,可作为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的初筛,进一步的双色融合探针有助于不同淋巴瘤类型的诊断。国人DLBCL中IgH/BCL2易位极低的检出率及较高的BCL-2基因扩增可能与国人DLBCL中较低的GCB亚型有关。分子诊断技术必须结合传统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其他检测指标,单一分子检测指标有其局限性。联合FISH和PCR-GeneScan检测提高了淋巴瘤分子诊断的阳性率(从61.5%增加到81.8%),比单纯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或单纯IgH重排检测更敏感,为淋巴瘤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客观的科学依据。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是肾细胞癌的独立类型,具有不同于其他肾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和细胞学遗传基础。其发病率约占肾细胞癌的7%-15%,而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仅为5%左右。目前形态上以50%以上的乳头状结构作为此肿瘤的诊断依据。PRCC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7、16、17号染色体三体和Y染色体缺失是PRCC的特征,偶尔还可出现12、16或20号染色体的三倍体。而其他肾细胞癌主要表现为3号染色体丢失。同时,遗传性或偶发性的PRCC与MET酪氨酸激酶区域的活性突变有关。国外有学者证实在PRCC中存在MET基因16号外显子H1112R、V1110I错义突变位点。这些突变中部分突变会成簇的聚集,而这一聚集区域对酪氨酸激酶的调节极其重要。在受体酪氨酸激酶中存在一些保守的重要的密码子,这些密码子的突变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国内目前对于PRCC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报道很少,我们应用FISH技术检测了三例PRCC肿瘤组织中7号,17号染色体变化。发现三例患者肿瘤组织中7号、17号染色体三倍体约占50%-70%。分析三例PRCC患者肿瘤组织中MET基因的变化,发现其Exonl4,17,18,19均正常,而Exon16号外显子3522位点发生了G突变为A,氨基酸改变为缬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V1110I)。我们进一步对该家系包括三位患者在内的兄妹5人以及其子代7人血样进行同样的检测,发现三位患者及其子代4人(共7人)MET基因的同一位点存在相同改变。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一中国家系同胞六兄妹中3例PRCC病例的形态特点、MET基因突变及7号、17号染色体改变,及该家系12位家庭成员血样中MET基因14,16-19号外显子的测序等分析,证实中国同胞三姐妹乳头状肾细胞癌存在7、17号染色体三体及MET基因16号外显子3522位点错义突变(V1110I)。其子代4人检测到相同突变(V1110I),提示子代4人患PRCC的风险较高,需早期监测。

覃纲[9](2007)在《免疫球蛋白M与鼻咽癌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目前的研究表明,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存在IgG或IgA等免疫球蛋白的表达,并具有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我们前期通过血清蛋白组学技术优化肿瘤抗原筛选方法,从鼻咽癌CNE-1细胞株中筛选出候选肿瘤抗原膜结合型IgM,并初步证实多种上皮来源恶性肿瘤及传代细胞系中存在IgM表达。本研究的目的包括:1、明确人鼻咽癌传代细胞系HNE-1细胞、CNE-1细胞以及人鼻咽癌组织中IgM蛋白的表达情况;2、探讨IgM表达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3、对鼻咽癌细胞表达IgM蛋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采用细胞培养、细胞爬片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染色、SDS-PAGE、Western-blot、流式细胞仪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癌HNE-1和CNE-1细胞中IgM蛋白的表达情况;2、采用兔抗人IgM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对石蜡包埋人鼻咽癌及鼻咽部炎性对照组织中IgM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比较分析IgM表达在鼻咽癌与鼻咽部炎性对照组织间表达差异、表达部位和特点;对IgM表达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复发和转移、生存率等关系进行探讨;采用COX回归模型对鼻咽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3、进行鼻咽癌HNE-1细胞体外培养,应用抗人IgM抗体,设置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通过细胞增殖抑制试验(MTS法)研究抗人IgM抗体对鼻咽癌HNE-1细胞生长增殖活性的影响,并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通过流式细胞仪(PI染色)、Hoechst染色、TUNEL染色等方法,研究抗人IgM抗体对鼻咽癌HNE-1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仪PI染色法观察抗人IgM抗体对鼻咽癌HNE-1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鼻咽癌HNE-1、CNE-1传代细胞系中均存在能与抗人IgMμ链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蛋白,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56%±1.72%和91.00%±1.79%,且IgM蛋白表达部位主要位于细胞浆,但有部分CNE-1存在细胞膜表达;鼻咽癌HNE-1和CNE-1细胞裂解液中存在与人IgMμ链分子量一致且能与抗人IgMμ链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蛋白,其分子量约为75KD;鼻咽癌HNE-1和CNE-1细胞IgM平均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10.50±0.80和6.99±0.43,与阴性对照2.29±0.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组鼻咽癌患者随访率为94.85%,中位随访时间为63.50月;随访期内复发率为21.74%,远处转移率为41.30%;随访期内总生存率为47.83%,无复发生存率为45.65%,无转移生存率为37.00%,其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48%、71.74%和58.66%;3、鼻咽癌组织中IgM表达阳性率为68.48%,鼻咽部炎性对照组织中IgM表达阳性率为24.00%,两者间差异显着(P<0.05);鼻咽癌组织中IgM表达阳性部位主要在细胞浆,且表达部位在胞浆者病理类型多为低分化鳞癌,中、高分化鼻咽癌及鼻咽部炎性对照组织中IgM表达阳性部位绝大多数位于细胞膜(P<0.05);鼻咽癌组织中IgM表达与临床分期和T分期呈负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病程、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无关;鼻咽癌组织中IgM表达与鼻咽癌患者局部或颈部复发、远处转移无关;鼻咽癌组织中IgM表达阳性组总生存率显着高于IgM表达阴性组(P<0.05),但IgM表达对鼻咽癌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鼻咽癌组织中IgM表达强度对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和转移是鼻咽癌不良预后因素(P<0.05),而IgM表达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4、鼻咽癌HNE-1细胞OD值和抑制率随时间或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并在第三天或50μg/ml浓度开始出现明显抑制作用,说明抗人IgM抗体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鼻咽癌HNE-1细胞增殖生长的作用(P<0.05),并使细胞出现相应形态学改变;抗人IgM抗体能明显促进鼻咽癌HNE-1细胞凋亡,且使鼻咽癌HNE-1细胞呈现出典型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PI染色、Hoechst和TUNEL三种方法检测HNE-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1%±2.81%、27.26%±1.69%和26.19%±2.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抗人IgM抗体还能影响鼻咽癌HNE-1细胞细胞周期,导致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从而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P<0.05)。结论:1、鼻咽癌传代细胞系HNE-1和CNE-1细胞存在IgM蛋白的表达,其表达部位主要位于细胞浆,部分CNE-1细胞细胞膜也有表达;2、IgM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其表达部位与病理分化程度有关,这种表达部位的差异是否与IgM蛋白功能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IgM蛋白表达可能是鼻咽癌发病机制中的早期事件;其可作为判断鼻咽癌患者良好预后的有用指标;4、抗人IgM抗体能够抑制鼻咽癌HNE-1细胞增殖生长,诱导HNE-1细胞凋亡,并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从而说明鼻咽癌细胞表达IgM具有生长因子样活性。

肖梅[10](2006)在《人fxyd6基因与膜离子通道蛋白FXYD2、4在胆管和胆管癌中的表达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 1.观察研究人fxyd6基因在正常胆管、先天性胆管囊肿及胆管癌中的差异性表达,检测该基因在胆管癌组织切片中的亚细胞表达定位。 2.检测膜离子通道同源蛋白FXYD家族成员2、4在大、小鼠肝外胆管中的表达情况。 3.观察研究FXYD2蛋白在人胆管癌中的表达情况。 4.探讨fxyd基因家族与胆管疾病间关系及新基因fxyd6及其家族的功能,旨在为揭示其在胆管上皮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基本生物学作用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1.设计人fxyd6基因两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在正常胆管、胆管囊肿及胆管癌新鲜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采用IS-RT-PCR方法原位检测该基因在胆管癌石蜡组织切片中的亚细胞表达定位。 2.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immunofluorescence染色方法观察FXYD2、4同源蛋白在大、小鼠肝外胆管中的表达情况。 3.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immunofluorescence染色方法检测FXYD2蛋白在人正常胆管和胆管癌中的表达差异。 4.应用多媒体图象分析软件对上述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并比较它们在人正常胆管与胆管癌中的表达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p<0.05有显着性差异。 研究结果: 1.RT-PCR检测结果表明人fxyd6基因在正常胆管、胆管囊肿、胆管癌中均存在表达;图象半定量平均IOD值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表达量在正常胆管与高分化胆管癌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胆管囊肿与高分化胆管癌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肿瘤中表达量增加;fxyd6基因的表

二、原位PCR技术在检测鼻咽癌组织中bcl-2基因重排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PCR技术在检测鼻咽癌组织中bcl-2基因重排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MicroRNA-1225-5p在喉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IR-1225-5P对喉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1225-5P对喉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的机制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PIWIL3/OIP5-AS1/miR-367-3p/CEBPA以及TDP43/SNHG12/miR-195/SOX5反馈环路调控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PIWIL3/OIP5-AS1/miR-367-3p/CEBPA反馈环调控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计数
        2.2.4 细胞增殖实验
        2.2.5 细胞迁移实验
        2.2.6 细胞侵袭实验
        2.2.7 细胞凋亡实验
        2.2.8 Trizol法提取RNA
        2.2.9 Real-time PCR方法分别检测OIP5-AS1、CEBPA和 TRAF4 mRNA的表达变化
        2.2.10 慢病毒载体构建和感染
        2.2.11 细胞转染
        2.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
        2.2.13 RNA免疫沉淀技术(RIP)
        2.2.14 RNA pull-down实验
        2.2.15 Western blot方法
        2.2.16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
        2.2.17 裸鼠移植瘤实验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PIWIL3和piR-30188 低表达,OIP5-AS1 高表达。过表达PIWIL3、piR-30188 以及沉默OIP5-AS1 的表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3.2 PIWIL3 结合piR-30188,OIP5-AS1 靶向结合piR-30188 调节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miR-367-3p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miR-367-3p靶向结合OIP5-AS1 调控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3.3 PIWIL3、piR-30188、OIP5-AS1和miR-367-3p通过调控CEBPA和TRAF4影响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3.4 沉默OIP5-AS1 的表达联合过表达miR-367-3p通过降低CEBPA和 TRAF4的表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3.5 CEBPA与 TRAF4 的启动子结合下调其表达,调控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3.6 miR-367-3p靶向结合CEBPA的3’UTR区,调控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3.7 CEBPA与 PIWIL3 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
        3.8 沉默OIP5-AS1 的表达与过表达PIWIL3、miR-367-3p的单独和联合应用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显着延长生存期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TDP43/SNHG12/miR-195/SOX5 反馈环调控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组织标本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2.2 细胞冻存
        2.2.3 细胞计数
        2.2.4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2.5 逆转录和实时定量PCR(qRT-PCR)
        2.2.6 Western blot
        2.2.7 构建转染细胞系
        2.2.8 细胞增殖实验
        2.2.9 细胞迁移实验
        2.2.10 细胞侵袭实验
        2.2.11 细胞凋亡实验
        2.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
        2.2.13 RNA免疫沉淀技术(RIP)
        2.2.14 RNA pull-down实验
        2.2.15 半衰期检测
        2.2.16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ChIP)
        2.2.17 裸鼠移植瘤实验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TDP43和SNHG12 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TDP43和SNHG12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沉默TDP43 抑制SNHG12 的表达
        3.2 过表达miR-195 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
        3.3 miR-195与SNHG12 靶向结合,过表达miR-195 抑制SNHG12 的表达
        3.4 过表达miR-195 增强sh-SNHG12 对胶质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抑制作用
        3.5 SOX5 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SOX5 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3.6 miR-195 靶向结合SOX5的3'UTR并负性调控其表达
        3.7 低表达SOX5 能够部分逆转沉默miR-195 的表达对胶质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
        3.8 SOX5与Gelsolin的启动子区结合,沉默SOX5 抑制Gelsolin的表达
        3.9 SOX5与SNHG12 的启动子区结合,沉默SOX5 抑制SNHG12 的表达
        3.10 沉默TDP43 表达、沉默SNHG12 表达和过表达miR-195 单独以及联合应用抑制肿瘤在体内的生长并延长裸鼠生存期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3)姜黄素增强甲状腺癌放射性碘-131治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治疗研究进展
    一、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1.1 甲状腺癌的组织病理分型
        1.2 甲状腺癌的分子病理机制
        1.3 碘难治性甲状腺癌与肿瘤细胞去分化
        1.4 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治疗策略
    二、细胞自噬与放化疗敏感性研究进展
        2.1 自噬的分类与形成
        2.2 细胞自噬与肿瘤
        2.3 自噬与放化疗敏感性
    三、姜黄素抗肿瘤活性及放射增敏研究进展
        3.1 姜黄素的抗肿瘤活性
        3.2 姜黄素与放射增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姜黄素诱导线粒体自噬从而增强甲状腺癌细胞碘-131放射敏感性
    绪言
    第一节 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癌细胞自噬性死亡
        2.1.1 实验材料
        2.1.1.1 试剂
        2.1.1.2 仪器
        2.1.1.3 细胞
        2.1.2 实验方法
        2.1.2.1 细胞培养
        2.1.2.2 Hoechst 33342/PI染色
        2.1.2.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1.2.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2.1.2.5 质粒提取
        2.1.2.6 质粒转染
        2.1.2.7 酸性自噬泡的检测
        2.1.2.8 原代人甲状腺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1.2.9 统计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3.1 姜黄素抑制甲状腺癌细胞增殖
        2.1.3.2 姜黄素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细胞自噬
        2.1.3.3 姜黄素诱导BCPAP细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
        2.1.3.4 姜黄素选择性诱导甲状腺癌细胞自噬性死亡
        2.1.3.5 姜黄素调控Akt/mTOR和ERK1/2信号通路诱导自噬
        2.1.3.6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的基础自噬水平低下
        2.1.3.7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mTOR通路激活
        2.1.4 讨论
        2.1.5 小结
    第二节 姜黄素结合琥珀酸脱氢酶进而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
        2.2.1 实验材料
        2.2.1.1 试剂
        2.2.1.2 细胞
        2.2.1.3 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量
        2.2.2.2 细胞线粒体的分离
        2.2.2.3 线粒体DNA拷贝数的检测
        2.2.2.4 质粒提取
        2.2.2.5 质粒转染
        2.2.2.6 基于Keima探针检测线粒体自噬
        2.2.2.7 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
        2.2.2.8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2.2.2.9 克隆形成实验
        2.2.2.10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检测
        2.2.2.11 SRB染色
        2.2.2.12 细胞热迁移实验
        2.2.2.13 分子对接
        2.2.2.14 细胞内超氧阴离子水平的检测
        2.2.2.15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2.2.16 统计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3.1 姜黄素降低甲状腺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2.2.3.2 姜黄素促进线粒体的自噬清除
        2.2.3.3 姜黄素促进溶酶体吞噬受损线粒体
        2.2.3.4 姜黄素选择性地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线粒体中富集
        2.2.3.5 姜黄素迅速增强甲状腺癌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2.2.3.6 姜黄素与琥珀酸脱氢酶C亚基结合
        2.2.3.7 姜黄素与琥珀酸脱氢酶亚基的分子对接
        2.2.3.8 姜黄素引起线粒体ROS爆发诱导线粒体自噬
        2.2.3.9 姜黄素协同放射性碘杀伤甲状腺癌细胞
        2.2.4 讨论
        2.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姜黄素促进钠碘转运体细胞膜定位增强甲状腺癌细胞碘-131摄取
    绪言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
        3.1.2 细胞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RNA的提取
        3.2.2 RNA逆转录
        3.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3.2.5 细胞膜蛋白抽提
        3.2.6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3.2.7 细胞碘摄取
        3.2.8 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癌细胞NIS基因表达
        3.3.2 姜黄素促进NIS蛋白的细胞膜定位
        3.3.3 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特异转录因子及功能蛋白的表达
        3.3.4 姜黄素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对碘-131的摄取
        3.3.5 姜黄素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再分化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甲状腺癌炎性微环境介导碘-131抵抗
    绪言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仪器
        4.1.3 细胞
    4.2 实验方法
        4.2.1 临床样本收集
        4.2.2 细胞培养
        4.2.3 免疫印迹分析
        4.2.4 酶联免疫反应
        4.2.5 总RNA的提取
        4.2.6 RNA逆转录
        4.2.7 聚合酶链式反应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9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4.2.10 细胞碘摄取
        4.2.11 统计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甲状腺癌组织中IL-6和IL-8表达升高
        4.3.2 甲状腺肿瘤组织中内质网应激处于活化状态
        4.3.3 内质网应激诱导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4 Thapsigargin和tunicamycin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促进甲状腺癌细胞中IL-6和IL-8的表达
        4.3.5 内质网应激促进甲状腺癌细胞死亡
        4.3.6 乏氧诱导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7 营养剥夺诱导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8 重组IL-6和IL-8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去分化
        4.3.9 重组IL-6和IL-8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碘-131摄取
        4.3.10 重组IL-6和IL-8诱导正常甲状腺细胞去分化
        4.3.11 姜黄素抑制thapsigargin诱导的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12 索拉非尼抑制thapsigargin诱导的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4.3.13 索拉非尼抑制甲状腺癌细胞IL-6和IL-8的基础性表达
    4.4 讨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论文的创新点
论文的待改进之处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4)基于WHO分类的犬、猫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动物肿瘤概述
        1.1.1 皮肤肿瘤研究进展
        1.1.2 乳腺肿瘤的研究进展
        1.1.3 淋巴瘤研究进展
    1.2 肿瘤诊断方法概述
        1.2.1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2.2 分子生物学技术
        1.2.3 流式细胞技术
        1.2.4 基因重排技术
    1.3 肿瘤的流行病学
    1.4 WHO肿瘤的病理学分类新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病料来源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1.3 实验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病理切片的制备
        2.2.2 病理组织学观察
        2.2.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2.4 基因重排检测方法
        2.2.5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犬、猫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析
        3.1.1 犬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析
        3.1.2 猫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分析
    3.2 恶性肿瘤的组织来源分类统计
        3.2.1 犬肿瘤的组织来源分类统计
        3.2.2 猫肿瘤的组织来源分类统计
    3.3 典型病例分析
        3.3.1 犬常见肿瘤依据WHO分类的病理组织学分析
        3.3.2 猫常见肿瘤依据WHO分类的病理组织学分析
4 讨论
    4.1 犬、猫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
        4.1.1 年龄及性别对恶性肿瘤发生的影响
        4.1.2 品种及遗传对恶性肿瘤发生类型的影响
        4.1.3 与人类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比较分析
    4.2 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2.1 犬、猫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2.2 犬、猫恶性组织细胞瘤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4.2.3 犬、猫肺癌、平滑肌肉瘤的比较讨论
    4.3 犬、猫淋巴瘤检查结果分析
        4.3.1 犬、猫淋巴瘤的病理变化
        4.3.2 犬、猫淋巴瘤诊断方法的建立
        4.3.3 犬、猫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特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EB病毒诱发淋巴瘤基因表达谱及miRNA表达谱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总前言
第一部分 EB病毒诱发淋巴瘤模型的建立及分子病理特性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献血员EBV感染状态的检测
        3.2 SCID小鼠体内诱发肿瘤的检测和鉴定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二部分 EBV诱发淋巴瘤的基因表达谱及功能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细胞和组织RNA提取
        3.2 实验芯片扫描结果
        3.3 基因表达谱的散点图
        3.4 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5 实时定量PCR验证候选基因表达水平
        3.6 候选关键基因PBK的功能研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三部分 EBV诱发淋巴瘤的差异miRNA表达谱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细胞和组织RNA提取
        3.2 实验芯片扫描结果
        3.3 mi RNAs表达谱的散点图
        3.4 差异表达mi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
        3.5 实时定量PCR验证部分候选mi RNAs表达水平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四部分 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mi RNAs数据的整合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挑选出的人类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模块
        3.2 差异表达mi RNAs的靶向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全文的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基金资助
致谢

(6)10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改变及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石蜡切片的制作及切片复习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
        2.3 原位杂交检测 EBER
        2.4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FISH)
        2.5 随访
        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

(7)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及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Bcl-xl、Bcl2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维族宫颈癌组织与宫颈非病变组织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应用软件
        1.6 Affymetrix基因表达谱实验过程
        1.7 差异基因筛选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维族宫颈癌和宫颈非病变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的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及病理资料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方法
        1.5 免疫组化试验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维族宫颈癌和宫颈非病变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xl的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时荧光定量方法
        1.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维族宫颈癌和宫颈非病变组织中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时荧光定量方法
        1.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8)FISH结合PCR-GeneScan及突变分析在B-NHL及PRCC分子病理特征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第一部分 FISH结合GeneScan技术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 )分子特征的研究
    1. 引言
    2.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
        2.1 仪器设备
        2.2 试剂
        2.3 技术路线
    3. PCR-GeneScan检测分析B-NHL的IgH基因重排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FISH技术检测B-NHL中染色体异常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一中国家系同胞三姐妹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携带7号、17号染色体三体和MET基因突变
    1. 引言
    2.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
        2.1 仪器设备
        2.2 试剂
        2.3 技术路线
    3. PRCC家系形态学和基因突变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病理分型、分级及分期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免疫球蛋白M与鼻咽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人鼻咽癌传代细胞系中IgM蛋白的表达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人鼻咽癌肿瘤组织中IgM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抗人IgM抗体对鼻咽癌HNE-1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10)人fxyd6基因与膜离子通道蛋白FXYD2、4在胆管和胆管癌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fxyd6基因的表达定位研究
    实验一 fxyd6基因在胆道良恶性肿瘤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fxyd6基因在胆管癌中的亚细胞表达定位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膜离子通道蛋白FXYD2、4在正常胆管和胆管癌中的表达研究
    实验一 FXYD2蛋白在大、小鼠肝外胆管中的表达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FXYD4蛋白在大、小鼠肝外胆管中的表达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 FXYD2蛋白在人胆管癌中的表达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离子通道蛋白FXYD家族的研究现状
    综述二 原位PCR技术及其应用
    综述三 离子通道病的研究进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原位PCR技术在检测鼻咽癌组织中bcl-2基因重排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MicroRNA-1225-5p在喉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孙朋. 苏州大学, 2019(04)
  • [2]PIWIL3/OIP5-AS1/miR-367-3p/CEBPA以及TDP43/SNHG12/miR-195/SOX5反馈环路调控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D]. 刘啸白. 中国医科大学, 2019
  • [3]姜黄素增强甲状腺癌放射性碘-131治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莉. 南京大学, 2017(01)
  • [4]基于WHO分类的犬、猫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D]. 贾珊珊. 东北农业大学, 2016(12)
  • [5]EB病毒诱发淋巴瘤基因表达谱及miRNA表达谱的分析研究[D]. 张杨. 南华大学, 2016(02)
  • [6]10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改变及与预后相关性研究[D]. 王烨.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7]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组织中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及与凋亡相关基因c-IAP1、Bcl-xl、Bcl2的检测[D]. 朱明玥.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8]FISH结合PCR-GeneScan及突变分析在B-NHL及PRCC分子病理特征中的研究[D]. 何晨. 浙江大学, 2012(10)
  • [9]免疫球蛋白M与鼻咽癌的实验研究[D]. 覃纲. 四川大学, 2007(04)
  • [10]人fxyd6基因与膜离子通道蛋白FXYD2、4在胆管和胆管癌中的表达研究[D]. 肖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09)

标签:;  ;  ;  ;  ;  

原位PCR技术在鼻咽癌bcl-2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