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利在兵团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张庆利在兵团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一、张庆黎在兵团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董鹏林[1](2021)在《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政协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唯一由界别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性质定位和功能优势都需要依托界别才能得以良好实现。界别是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单位,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在中国制度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制度意义。随着新时代国家治理复杂性的日益增长,基于界别组成的人民政协具有应对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增长问题的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断赋予人民政协新定位新使命,开始深度挖掘人民政协界别制度所蕴含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步骤,提出了界别优化的问题,足见人民政协界别问题的重要性。既然人民政协界别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什么其仍面临社会影响力偏弱,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呢?其原因是复杂的。由此,从其生成演进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面临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来全方位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界别相关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界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学术界在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撑的基础上,采用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对界别问题进行了丰富的深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实现界别进一步优化,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化界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资源。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人民政协界别问题仍存在认识不清、论述不透,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制度比较方法等方法,对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进、面临的不足与优化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强调系统全面的同时也注重针对性,以此来加深社会对人民政协界别制度价值和制度优势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论文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价值、国内外关于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首先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如职业代表制、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以及界与界别等几个概念,为认识界别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视角;其次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产生的政治上的包容性、设置上的平等性、组织上的精英性与运行上的协商性等几方面特征。之后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有助于政治吸纳、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协调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对人民政协界别有了一个直观和整体的认识与印象。第三章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如统一战线思想、政党理论、人民政协思想与人民民主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和同思想、中庸思想、仁政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等。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基于人民政协界别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的学术判断,将在鸦片战争后产生的“合群”思想作为人民政协界别制度开始萌发的起点。由此可分为,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2012),快速发展阶段(2012至今)等四个阶段,这表明了界别制度的内生性。其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与酝酿而厚积薄发的演进过程,是中国人民的重大制度创造,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制度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第五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本章是由第四章衍生出来的,是对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深入分析,主要分析了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推动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动力;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趋势与主要经验。以此为认识界别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奠定基础。第六章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不足与优化路径。主要论述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包括社会影响力不足、界别设置重叠交叉、界别委员身份认同感不强、界别履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优化界别的主要原则,要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吸纳性与代表性、扩大政治参与和实现政治稳定三个方面的张力,将这些张力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界别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别优化的具体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调整与优化政协界别设置,改善界别委员结构与履职效果,建立健全界别履职常态化机制平台等几个方面优化策略。本文的创新观点有:一是提出人民政协界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制度成果,是对各类民主制度实践经验的集大成的结果。二是人民政协界别呈现出差序结构,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吸纳与政治协调的功能。三是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是在统战逻辑、资政逻辑和社会逻辑等三重逻辑的互动共构之下实现的。总之,本文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来系统研究人民政协界别,丰富了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成果,为推进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马雪莉[2](2020)在《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与担当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需要,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世界梦”,离不开世界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全人类共荣发展的高度出发,提出同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论文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责任、担当的重要论述为基础,从政党政治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与担当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参考。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通过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过程,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和平外交思想与实践为基础,是对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主动担当起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使命的要求,也是世界对中国的期待。政党外交是政党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外交的重要补充,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首倡者,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党在对外工作中的协商性和灵活性优势,以党际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全球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演进、全球安全、生态环境、文明交流等多方面严峻挑战。为更好地履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本着以政党外交促进国家外交、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理念等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国际间新型党际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行动、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以实际行动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繁荣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杨振宇[3](2011)在《省里来了新书记》文中认为今年是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大换届之年,目前各地换届基本都进入市级党委换届阶段,很快将拉开省级党委换届大幕。8月26日,五华山,云南省政府办公厅,秦光荣走出他在16楼的办公室,逐层看望办公厅工作人员。"我要换个地方办公了,谢谢大家多年来对我的关心支持。"前一天,中央派员宣布,秦光荣接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当了六年省长的他,

周晓兵[4](2011)在《兵团维护新疆稳定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方面,发挥了其他任何组织都无可替代的作用。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是国家把治理新疆的政策放在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大背景中来考虑的。新疆没有发展,绝对不会有稳定,但是有了发展,也不一定有稳定,而兵团恰恰在新疆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同时维护了新疆社会的稳定。本文采用历史动态的分析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运用屯垦戍边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等理论,主要对兵团成立以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本文在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从地方史志、文献资料、口述资料等入手,以兵团所发挥的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力军、构建了维稳心理堡垒、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等作用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从兵团促进中华文化认同、使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等多个层次上对兵团的维稳作用进行梳理。通过对兵团维护新疆稳定的作用总结,探讨在新的形势和社会环境下兵团如何更好地发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筑牢与各族人民共同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在兵团维护社会稳定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总体探究的基础上,对影响新疆稳定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比较,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的是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兵团发挥的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作用,通过此项的研究,也为兵团进一步完善维稳功能的各个细节方面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对新疆社会的治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魏秋菊[5](2010)在《兵团高校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兵团儿女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实践中形成的,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兵团的延续和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高校是兵团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诞生依存于兵团,兵团精神也应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全过程,成为推动学生成才的精神力量。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兵团精神,能够增强他们的辨别力、创造力,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兵团宏伟的屯垦戍边事业中去。然而,实际上,兵团精神作为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用发挥的并不充分,兵团精神教育的时效性并不强。针对这一现实,本文在综合运用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并采用文献收集、系统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兵团高校兵团精神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能为增强兵团高校兵团精神教育的时效性提供帮助。本文在论述了兵团高校兵团精神教育的意义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克服了前人一些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建构上的不足,这是本文创新之处。进行此项研究,可以进一步统一兵团高校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廓清一些错误观念和认识,明确兵团高校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的正确方向,以便建设一支热爱兵团、服务兵团、坚守屯垦戍边使命的高层次人才大军和兵团未来发展的引领力量。本论文有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交代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兵团精神教育进行概述。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论证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内涵和时代价值,建立理论基础;最后提出兵团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兵团精神教育的意义,即有利于增强兵团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更好地为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部分:论述兵团高校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的现状。首先论述兵团精神教育取得的经验;最后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和教育的保障机制五个方面论述了兵团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即教育观念落后,没有充分体现与时俱进;教育内容缺乏对兵团历史和现状的教育,对兵团精神也缺乏深度的剖析;教育途径作用发挥不充分;教育方法单一,缺乏情感性和艺术性;教育的组织保障和体制保障不完善。第四部分:针对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李丽[6](2010)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与戌边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行党政军企合一的领导体制,在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对所辖垦区行使一定的行政、司法管理职能,是执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兵团是历代屯垦事业的延续和发展,是我党屯垦戍边战略的伟大创举。屯垦戍边事业关系到新疆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历史和现实对屯垦与戍边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论文第一章重点对汉、唐、清三代关于屯田与戍边关系的认识和实践进行了分析;第二章论述了屯垦与戍边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戍边需要屯垦来维持,屯垦则以戍边为前提,戍边是日的,屯垦是手段,但在不同时期屯垦与戍边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离开戍边讲屯垦或离开屯垦讲戍边都是错误的;第三章论述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屯垦与戍边的关系,认为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新疆周边国际环境显着变化,新疆战略地位大幅度提升,国内外“三股势力”猖獗,屯垦戍边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论文针对这一新的形势,对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兵团作为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担负着更为艰巨而光荣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正确把握屯垦与戍边的辩证关系,坚持屯垦戍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把屯垦戍边事业不断推向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是摆在兵团人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加快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完成戍边的使命是兵团必然的抉择。

刘军[7](201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精神研究》文中指出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实践中创造的最重要的精神成果。它是兵团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是兵团文化的核心,对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兵团市场经济改革的实施和屯垦戍边实践的改变,兵团精神内涵产生了新的丰富,未来发展拥有了新的方向。为更好的把握兵团精神的发展趋势,掌握兵团精神发展规律,促进兵团精神时代价值的展现,本文从兵团精神的内涵出发,全面分析了兵团市场经济改革实践对兵团精神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化阶段继承和弘扬兵团精神的对策与建议。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兵团精神的概述。这一部分从兵团实践逐步凝聚兵团精神的历史过程出发,在兵团实践的层面上对兵团精神进行了界定,进而分析了兵团精神的主要特征,为全面解读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为兵团市场经济改革与兵团精神的发展。这一部分从兵团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出发,全面探讨了兵团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兵团社会、文化以及兵团人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而全面归纳了兵团市场经济改革对兵团精神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兵团精神的对策。这一部分从“巩固兵团精神的理论根基”、“加强兵团精神的教育引导”、“营造兵团精神的舆论氛围”、“推动兵团精神的群众实践”四个维度出发,从理论建设和实践推进两个角度探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兵团精神的对策。

顾光海[8](2009)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组织同构的视角》文中指出论文以理论分析为起点,以实证研究为支撑,以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为基础,借鉴和吸收自然选择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以组织同构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成长机制以及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性组织,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有效载体。只要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没有终结,那么兵团的特殊体制就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当然,我们要对这种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总的来说,兵团体制的转型,还是要在保持兵团基本体制大框架不变的原则下进行,从宪政制度、功能重心、组织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兵团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造。论文最后阐明,特别建制地方政府模式可以成为兵团体制转型的方向选择。本文论证的核心是:兵团在产生之初,受理性选择机制、合法性机制和模仿机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形式特殊的体制;然而兵团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受合法性影响机制和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机制的合力作用,向组织域内的其它组织进行同构,即向军事化组织同构、向市场域中的企业组织同构以及向政府组织同构。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这部分主要阐明了兵团体制转型的基本理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实证验证和分析,这部分运用组织同构理论,分析了兵团体制的转型,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在第一部分中,第一章为导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研究的基本假设和基本思路,研究的方法与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第二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的应用。对体制、体制转型、兵团体制以及兵团体制转型进行概念界定,通过概念界定揭示文章将要分析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并评析现代组织理论视阈下的体制转型的模型,自然选择模型、资源依赖模型、交易成本模型、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模型。本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为组织同构理论,运用组织同构理论来分析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成长机制和转型路径。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下组织同构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组织同构的影响机制,影响机制又包含两个方面,即理性选择机制与合法性机制(广泛认同或被采纳)。第二层面是组织同构的实现机制,实现机制也包含两种基本形式:竞争性同构和制度性同构。同时,本章阐明论文将以合法性影响性机制为考察重点,以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实现方式为重点应用,展开对兵团体制转型的论述。在第二部分中,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以“兵团体制的诞生——成长——困境——转型”为基本线索,运用组织同构理论分析兵团体制诞生中的同构、成长过程中的同构和转型中的同构。第三章阐释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兵团在诞生时期就表现出了对历史屯垦戍边模式的同构,同构的主要作用方式是模仿,当然这种被模仿后的体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理性选择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影响,兵团体制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新疆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使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实质上实行了两个相对独立主体的协同治理。本章对新疆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模式和兵团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兵团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兵团的组织结构、体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阐释兵团体制在成长过程的同构,同构的动力主要以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作用方式为推动力。本章从结构、功能与运行层面,分析兵团体制在同构中优势的发挥:从中央与地方层面分析制度互补中的同构(结构);从核心功能、边缘功能与派生功能三个方面,分析兵团在功能实现中的同构(功能);从兵团与地方在治理过程中的互动层面,分析治理主体互动中的同构(运行)。第五章以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为分析思路,从宪政层面、集体选择层面和操作层面角度,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的障碍因素。宪政层面主要是相关法律的缺失和制度层面下职能的缺失;集体选择层面的困境主要是市场冲击下组织发展的困境、组织惯性的困境;操作层面的困境主要从组织内行动者的局限性和组织认同的弱化两个角度分析。第六章从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组织目标的修正与结构的调整、组织认同的强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兵团体制转型中困境问题的解决予以分析,阐明兵团体制转型的方向与路径,说明兵团体制不仅需要存在,而且需要再次发挥优势。在合法性机制的影响下,在制度性同构的强制、模仿和规范的合力作用下,兵团开始寻求与外部环境相对接的制度规则和组织结构,自身内部的混合结构向着各自组织域内的组织同构。在兵团体制转型过程中,原有的核心军事功能进行缩减,边缘生产功能进行转变,派生性社会管理功能逐步开始强化。本章提出了兵团体制转型的方向选择是特别建制地方政府模式,但是目前,兵团体制的转型需要的是渐进式转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可操作性。在此情况下,本章第二节提出了制度同构性理论下兵团体制转型的三大路径选择:准军事化体制的延续、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准政府结构的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章通过对兵团部分地区,已有的试验性实践的阐述,佐证了这种转型路径和方向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最后,论文结语部分梳理了兵团体制的发生、成长和转型的逻辑,概括整个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说明论文核心假设的验证。本部分简要地剖析了论文的不足,并展望了下一步拟开展的研究。

姚晓敏[9](2004)在《《兵团之变》之九 三句口号与三个时期》文中认为一句口号往往就是一段浓缩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兵团发出"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大胆改革,治穷致富"的号召,从此,兵团人耳热能详的口号中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内容。

姚晓敏[10](2004)在《跨世纪的挑战》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快要结束时,兵团向世人宣称,力争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普通职工将这一信息解释为日子将越过越红火,兵团跨世纪的领导班子却深感责任重大,兵团将迎接新的挑战。

二、张庆黎在兵团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庆黎在兵团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
    2.1 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代表制
        2.1.2 统一战线
        2.1.3 人民政协
        2.1.4 协商民主
        2.1.5 界与界别
    2.2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上的包容性
        2.2.2 设置上的平等性
        2.2.3 组织上的精英性
        2.2.4 运行上的协商性
    2.3 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
        2.3.1 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
        2.3.2 人民政协界别的主要功能
第3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1.1 统一战线理论
        3.1.2 政党理论
        3.1.3 民主政治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2.1 统一战线思想
        3.2.2 人民政协思想
        3.2.3 人民民主思想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和同思想
        3.3.2 中庸思想
        3.3.3 仁政思想
        3.3.4 天下为公思想
第4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
    4.1 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
        4.1.1 合群救国思想的兴起与各界联合的实践(1840-1910)
        4.1.2 政党中心主义的确立与职业代表制思想的传播(1911-1926)
        4.1.3 国共政争与职业代表制的制度实践(1927-1948)
    4.2 人民政协界别的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
        4.2.1 “五一口号”的发布与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948-1949)
        4.2.2 代行人大职权期间政协界别的设置与运行(1949-1954)
        4.2.3 人大召开后政协界别的曲折发展(1955-1966)
    4.3 人民政协界别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至2012)
        4.3.1 “阶级”话语的空间压缩和重塑
        4.3.2 改革开放新时期各界别整合与发展
        4.3.3 “界别”概念的提出与界别设置的不断调整
    4.4 人民政协界别快速发展阶段(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大统战格局的提出及对界别发展的意义
        4.4.2 专门协商机构的新定位与各界别的发展
        4.4.3 政协界别优化问题提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日程
第5章 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
    5.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三重逻辑
        5.1.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统战逻辑
        5.1.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资政逻辑
        5.1.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社会逻辑
    5.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主要特征
        5.2.1 宏观层面:政协界别基本结构的日趋完善
        5.2.2 微观层面:政协界别调整策略的综合运用
    5.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基本经验
        5.3.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5.3.2 坚持同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相适应
        5.3.3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第6章 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6.1 当前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政协界别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6.1.2 政协界别设置重叠交叉与涵盖面不足
        6.1.3 政协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不强
        6.1.4 政协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不健全
    6.2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基本原则
        6.2.1 处理好一元领导与多元合作间的张力
        6.2.2 处理好政治吸纳与利益代表间的张力
        6.2.3 处理好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间的张力
    6.3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主要路径
        6.3.1 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
        6.3.2 优化政协界别设置与界别委员结构
        6.3.3 增强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
        6.3.4 建立健全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与担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科学内涵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责任与担当的认识
        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责任与担当的论述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的必然性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一、政党外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二、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的多重挑战
    第一节 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一、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二、全球经济治理滞后
        三、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四、逆全球化给全球化进程带来威胁
    第二节 世界政治格局充满变数
        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二、单边主义抬头
        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第三节 全球安全面临威胁
        一、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第四节 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形势复杂
        一、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二、全球环境治理陷入困境
    第五节 文明交流面临阻碍
        一、普世文明观的局限
        二、狭隘的普世文明观阻碍文明的交流进步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重视政党外交的作用
        一、推动构建新型政党关系
        二、以政党外交促进国家间经济合作
    第二节 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
        一、积极发挥联合国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二、坚决支持国际反恐斗争
    第三节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理念
        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三、“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行动
    第一节 积极发展政党外交
        一、政党外交助力“一带一路”倡议
        二、开展多种层次的政党交流
    第二节 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行动
        一、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安全事务
        二、主张在环境治理中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三、呼吁国际社会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
        四、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第三节 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一、以创新驱动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三、以中华文化繁荣促进世界文明交流进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省里来了新书记(论文提纲范文)

张庆黎:治边十三载
秦光荣:环保立省
罗保铭:多为群众办实事
陈全国:西藏选择了他

(4)兵团维护新疆稳定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和内容
        (三) 可能的创新之处
    四、概念界定
        (一) 社会稳定
        (二) 地缘政治
        (三) 屯垦戍边
第一章 兵团维护新疆稳定的历程回顾
    一、兵团维护新疆稳定的斗争历程
        (一) 1954-1975年兵团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斗争历程
        (二) 1981-2011年兵团应对分裂势力、维护新疆稳定的斗争历程
    二、兵团维稳斗争的特点和经验总结
    三、反分裂斗争是兵团一项长期的工作
第二章 影响新疆稳定的因素分析
    一、地缘政治的影响
    二、三股势力的影响
    三、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第三章 兵团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作用
    一、兵团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中发挥的作用
    二、兵团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体制与维稳作用
        (一) 兵团经济组织形式所发挥的维稳功效研究
        (二) 兵团行政管理模式与维稳作用的发挥
    三、兵团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一) 增进民族间的交流
        (二) 使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
    四、兵团有效地应对了突发事件
    五、构建了维稳心理堡垒
        (一) 兵团完善布局形成就近就便的战略态势
        (二) 从兵团的战略地位评析心理堡垒作用
第四章 新世纪兵团进一步发挥维稳作用
    一、新世纪兵团需要继续发挥维稳作用
        (一) 进一步完善兵团高效快速应变的突击队作用
        (二) 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二、健全兵团参与维稳的相关机制
        (一) 关于健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织形式问题
        (二) 关于健全兵团参与维稳工作的运行机制问题
        (三) 增强兵团维稳的震慑力作用,要从实战出发,加强政法和武装力量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报纸文章与网络来源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评阅表

(5)兵团高校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评价
        1.3.2 国内研究动态及其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兵团精神教育概述
    2.1 兵团精神
        2.1.1 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1.2 兵团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2.2 兵团高校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的意义
        2.2.1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拓展
        2.2.2 有利于增强兵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
        2.2.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2.4 有利于更好地为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服务
第三章 兵团高校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的现状
    3.1 兵团精神教育取得的经验
        3.1.1 进行兵团精神教育学校领导重视是关键
        3.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兵团高校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3.1.3 重视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3.1.4 创新载体,拓宽渠道,拓展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
    3.2 兵团精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教育观念落后,没有充分体现与时俱进
        3.2.2 教育内容缺乏对兵团历史和现状的教育,对兵团精神也缺乏深度的剖析
        3.2.3 兵团精神教育途径作用发挥不充分
        3.2.4 教育方法单一、缺乏艺术性和情感性
        3.2.5 教育保障的组织保障和体制保障不完善
第四章 兵团高校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的对策思考
    4.1 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充分体现与时俱进
    4.2 加强兵团精神相关内容的教育
    4.3 充分发挥相关教育途径的作用
        4.3.1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的教学效果
        4.3.2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兵团精神的教育
        4.3.3 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兵团精神的教育
        4.3.4 充分发挥网络培育和弘扬兵团精神的作用
    4.4 改变教育方法,使教育方法多样化,并具有艺术性和情感性
        4.4.1 使教育方法多样化
        4.4.2 使教育方法具有艺术性和情感性
    4.5 健全兵团精神教育的保障体系
        4.5.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4.5.2 形成全员教育、全方位教育、全过程教育的工作格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与戌边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关于历史上屯田与戍边的分析
    一、汉代的屯田与戍边分析
    二、唐代的屯田与戍边分析
    三、清代以来屯田与戍边分析
    四、小结
第二章 兵团屯垦与戍边关系的辨证理解
    一、屯垦与戍边的对立
        (一) 屯垦与戍边的相互排斥
        (二) 屯垦与戍边的相互冲突
        (三) 屯垦与戍边的相互否定
    二、屯垦与戍边的统一
        (一) 屯垦与戍边的相互依存
        (二) 屯垦与戍边的相互贯通
    三、对屯垦与戍边对立统一关系的辨证把握
        (一) 在屯垦与戍边的对立中把握统一
        (二) 在屯垦与戍边的统一中把握对立
第三章 正确处理屯垦与戍边关系发展壮大兵团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履行戍边职能的物质基础
        (一) 加快"三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 重点发展"六大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三)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强自身建设,全面履行戍边职能
        (一) 建设新型团场,强化戍边维稳壁垒
        (二) 充实职工队伍,优化戍边维稳结构
        (三) 整合综治力量,提升戍边维稳能力
    三、屯垦与戍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屯垦与戍边的内涵
    二、兵团屯垦与戍边的重要性
    三、兵团屯垦与戍边关系的综述
        (一) "屯垦与戍边同等重要"说
        (二) "戍边第一,屯垦第二"说
        (三) "屯垦第一,戍边第二"说
    四、古代屯垦戍边的研究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引出
    (二) 兵团精神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兵团精神的概述
    1.1 兵团实践与兵团精神
    1.2 兵团精神的界定
    1.3 兵团精神的主要特征
    1.4 兵团精神主要内涵
第二章 兵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兵团精神的发展
    2.1 兵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情况
    2.2 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兵团社会、文化、思想的全方位变化
    2.3 兵团市场经济改革实践赋予兵团精神的新内涵
    2.4 兵团市场经济实践发展赋予兵团精神丰富的新方向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兵团精神的对策
    3.1 巩固兵团精神的理论根基
    3.2 加强兵团精神的教育引导
    3.3 营造兵团精神的舆论氛围
    3.4 推动兵团精神的群众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组织同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四、研究的基本假设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体制转型的概念与过程
        一、概念界定
        二、体制转型的过程理论
    第二节 现代组织理论视阈下的体制转型
        一、自然选择模型
        二、资源依赖模型
        三、交易成本模型
        四、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模型
        五、简要的评析
    第三节 同构性理论下的体制转型
        一、组织同构的概念
        二、组织同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三、组织同构的实现机制分析
第三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新疆地区协同治理模式分析
        一、协同治理理论与新疆地区的协同治理模式
        二、新疆地区协同治理的成因分析
        三、两种模式协同治理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新疆屯垦治理模式探源——历史的延续
        一、西汉到清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屯垦治理
        二、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第三节 兵团的形成与发展——现实的需要
        一、兵团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梳理
        二、兵团体制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三、兵团体制的优势和劣势
第四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成长机制
    第一节 制度互补中的同构
        一、强制性同构的形式与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
        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同构——中央层面体制的外部嵌入
        三、自下而上的同构——兵团自身结构的内生推力
    第二节 功能实现中的同构
        一、核心功能——军事性功能的实现
        二、边缘功能——生产性功能的实现
        三、派生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的实现
    第三节 治理主体互动中的同构
        一、兵团与自治区政府机构对接
        二、兵团与地方组织间冲突中的同构
        三、兵团与地方融合发展中的同构
第五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的障碍因素
    第一节 宪政层面的障碍
        一、宪政层面下法律的缺失
        二、制度层面下职能的缺失
        三、体制混合下核心功能与边缘功能的压力
    第二节 集体选择层面的困境
        一、市场冲击下组织发展的困境
        二、组织惯性的困境
    第三节 操作层面的困境
        一、行动者的局限性
        二、组织认同的困境
第六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转型路径
    第一节 困境的破局与劣势的调整
        一、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二、组织目标的修正与结构的调整
        三、组织认同的加强
    第二节 组织优势的发挥与体制的转型
        一、准军事化体制的延续——核心功能的缩减
        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边缘功能的转变
        三、准政府结构的发展——派生功能的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9)《兵团之变》之九 三句口号与三个时期(论文提纲范文)

抓住主体 发展两翼 治穷致富
奋起二次创业 再造兵团辉煌
发展壮大兵团 致富职工群众

四、张庆黎在兵团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D]. 董鹏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与担当研究[D]. 马雪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省里来了新书记[J]. 杨振宇. 中国青年, 2011(19)
  • [4]兵团维护新疆稳定的作用研究[D]. 周晓兵.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5]兵团高校大学生兵团精神教育研究[D]. 魏秋菊. 石河子大学, 2010(03)
  •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与戌边关系研究[D]. 李丽.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兵团精神研究[D]. 刘军.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8]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组织同构的视角[D]. 顾光海. 武汉大学, 2009(09)
  • [9]《兵团之变》之九 三句口号与三个时期[J]. 姚晓敏. 兵团建设, 2004(11)
  • [10]跨世纪的挑战[J]. 姚晓敏. 兵团建设, 2004(05)

标签:;  ;  ;  ;  ;  

张庆利在兵团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