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大学科技成果简介

沉阳大学科技成果简介

一、沈阳大学科技成果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亮[1](2021)在《大学科技园服务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文中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科技服务社会职能的有效载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大学科技园内涵建设的应有之意。本文以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总结分园建设的实践做法,思考如何加强大学科技园校地资源互动,探索如何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

李娜[2](2019)在《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科技园起源于上世纪中期,由斯坦福大学创造性提出,依靠大学科技园在技术领域不断获得突破,企业、高校、大学科技园相互协同获得经济收益。自此,各国大学科技园迅速发展,数量与规模日益壮大,发展势头迅猛。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开放合作的不断深入,大学科技园从发达国家传入发展中国家。上世纪后期,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各国均非常重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中国同样如此,政府为促进其发展给与诸多有利政策并创造诸多有利条件,中国现有1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对技术的创新与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构建创新型国家有重大意义。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免产生一些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科技园存在一定程度资源匮乏现象,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也存在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分析了科技园区功能定位、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总结当前研究成果与不足,同时对孵化器理论、区域创新理论、社会网格理论、企业孵化理论、科技成果转化理论、评价理论等进行简述,为大学科技园运行机理分析、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的构建奠定基础。其次,建立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再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指出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中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结合大学科技园支撑理论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理论和评价理论等,依据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对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提升辽宁省大学科技园综合水平有着现实的意义。

许丽婷[3](2019)在《国家级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自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以来,国家高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已成为研发成果创新转化的沃土,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有效发挥国家高新区的竞争力,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并依据结论提出优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相关对策。本文首先从理论概念入手,概述了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相关理论概念,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论。其次,对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机理和耦合关系进行研究,说明两个系统相互之间的影响,推演出其中的互动机制、动力机制及协调机制,并对不同协同基础下的耦合状态进行分析。然后,分别构建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出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值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值。在两个系统的综合水平值评价基础上,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并且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时间角度上分析耦合关系的时序变化、从空间角度上分析耦合关系的分布情况、从设立批次的角度分析耦合关系的差异。最后,对影响耦合协调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国家高新区基础、区域经济基础和传导机制三方面选取指标,运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判断不同因素对耦合关系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高新区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不仅存在单向影响,而且存在协同发展关系,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具有复杂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2)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刚突破协调的边界,处于过渡发展的水平,基本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从两个系统的关系上来看,整体态势呈现出区域经济超前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特征,但二者之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3)从空间差异上来看,东部区域的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更加协调,中西部则基本保持了同一水平,都与东部有一定的差距。(4)国家高新区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两个阶段——1988年至1992年和2010年及以后。分析样本数据得出结论,后设立批次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早期设立批次有较大差距,且耦合协调度增速也相对较低。(5)影响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显着因素较多,关系最密切的是国家高新区的规模及创新能力,其次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再次是传导机制。综合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依托区域经济,全力支持国家高新区发展;二是增强国家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避免虹吸效应;三是建立协调机制,提高互动效率;四是跨区域合作对接,加强经验学习。

宁淑冰[4](2019)在《基于“精明增长”的沈阳自贸区市政设施规划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政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基础建设的保障,是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和发展的必要保障,是城市看不见的发展力、路面下的大动脉,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的特殊历史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宏观要求下,国家层面越来越注重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城市的稳步发展,近年来已多次发布指导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相关文件,表达了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新要求。另外,2016年底,国家设立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打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发展的第一枪,沈阳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百余国际“高精尖”项目接连落地,对市政配套提出了更安全、更智能、更完善的保障要求。因此,自贸区的市政设施规划策略,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实现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础设施配套的创新和尝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以下简称“沈阳自贸区”)位于沈阳南部,涉及浑南区及苏家屯区两大行政区,规划总面积29.97平方公里。自贸区的选址综合考虑“可建设、可出让、集中连片、边界封闭”等因素,形成不规则的用地布局,自贸区涵盖现代服务新城、高端制造研发园区、科技创新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空港服务板块和综合配套板块六大板块,形成“一城、三园、两板块”的空间结构,在市政供给方面具有种类多,需求杂的特点。基于自贸区规划边界的特殊性,以及市政设施需求的多样性,市政设施保障也将有别与以往传统的规划模式。本文主要通过深入解读精明增长理论,对自贸区的现状用地布局、土地利用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公共设施现状、交通设施现状以及自贸区的市政设施现状等现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市政设施对于自贸区发展的不利因素以及市政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精明增长”的市政设施为支撑,对自贸区的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效率、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明确基于“精明增长”的市政设施规划对策,探讨市政设施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对未来市政设施的合理布局与调整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提出的策略既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也符合沈阳自贸区自身的发展需求,整体布局相对合理,提出的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既能满足近期的建设需求,也能对远期的发展规划作出宏观的控制,对沈阳自贸区高标准的发展定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其他类似规划体系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孟阳[5](2019)在《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投资作为向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取得该公司股份的一种融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技术的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科技园引入这一机制,有效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扶持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时间较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还不够成熟。如何提升大学科技园和风险投资的融合效率,更好为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科技园和风险投资的相关理论的研究,首先提出大学科技园发展过程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及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必要性。结合国内外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分析,针对国内大学科技园的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政府职能定位、后续融资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投资人才、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构建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评价体系,对收集的国内26家大学科技园的相关数据进行风险融资能力评价,并建立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接着从风险投资环境建设、风险投资基金的保障机制、风险投资运作的动态监测等方面优化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最后结合清华大学科技园案例资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前面构建的风险投资体系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研究论文得出的结论: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指导者,政府可以为风险投资开辟更广泛的资金来源;大学科技园作为服务平台,应为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寻求发展、盈利的机会,不断完善孵化服务体系,风险投资体系,形成孵化加风险投资的良性运作;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的建设应根据风险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举措,从而实现风险资金的高效使用。

肖宛书[6](2017)在《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招商引资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这项工作在中国更是极其受到重视。从改革开放至今,招商引资工作在各地都积极推进,成效显着。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作为中国东北开发区的缩影,自成立以来创造了许多发展奇迹,汇聚了诸多要素资源,奠定了良好的招商基础,已经成为带动沈阳以及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创新核心。但在宏观经济形势普遍看淡的今天,面对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复杂的竞争环境,大学科技城遭遇了政府主导型招商引资的一些问题。因此,以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为对象,对基层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研究,从其招商引资现状出发,以招商引资理论为基础,总结出招商引资专业性不强、成本高成效低、政策不具吸引力、员工缺乏工作热情等显着问题,并深入分析了问题背后政府职能错位、考核标准不科学、独有优势不突出、机构机制不合理等原因。针对于此,结合其他地区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对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重新界定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角色、转变招商思维寻求自身亮点、从体制机制上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指出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转型的方向,也为整个东北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李俊峰[7](2016)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进行研究,旨在发展与完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理论。结论如下。第一,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职能体系的构成与其他高校并无不同。不论任何一所高等体育院校,其职能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还是此消彼长的。当三者协调发展并达到一定的制约与平衡时,这种影响就是积极的;当过于强调某项职能的发展而忽略其他职能的发展时,无论是强调社会服务职能还是另外两项职能的任一种,这种影响都是消极的,而且,对于高校整体职能的发挥也是极其不利的。第二,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完全服务于国家需要的无意识阶段(1952至1976年)、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自我摸索阶段c 1977至1998年)和J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探索阶段(1999年至今)”3个阶段。第三,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已开展的社会服务可归为4种:人才服务(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校队”服务、“校校”服务等)、信息服务(学术讲座、专家咨询等)、物质文化资源服务(学校设施服务、文化建设服务等)。第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1)社会服务观念有所偏差,存在“缺乏能力论”、“无必要论”等8种论调;(2)社会服务能力不高,表现为“体育类专业与社会联系不紧密,专业特色弱化;体育相关类专业建设水平较低,逐渐边缘化;科研总体实力不高,科研成果应用率低”;(3)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表现为“社会服务宏观调控机制、中观协调机制、微观组织实施机制不健全”。第五,本研究通过ISM分析得出,制约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直接因素有社会服务观念有所偏差、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等,间接制约因素有科研水平不高、办学自主权受制约等,深层制约因素有学科建设水平较低、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等。第六,为了推进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优化,本研究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坚守正确的社会服务职能价值导向:(2)明确社会服务职能定位;(3)建立健全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机制。第七,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代表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等。遵循以上原则,本研究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韩春民[8](2013)在《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平台、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但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两极分化趋势。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区域布局主要与高等院校区域布局紧密结合,9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在我国24个省市区。北京、上海、江苏三地高等院校分布最为集中,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占全国数量的40%,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同时大学科技园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功能障碍,区域经济融合优势的培育与提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010年平均每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收入为2.6亿元,15个副省级城市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国家高新区的平均融合比例仅为0.23%。本文在综合已有国内外园区创新、区域竞争优势等相关研究基础上,研究内容分为八章:第1章提出研究目标,分析研究意义,综合相关区域创新理论研究,归纳研究内容,同时提出研究方法;第2章论述了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和特征,归纳了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拓展、创新孵化、产学研合作的生态模式;第3章、第4章、第5章分别从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园区融合视角阐述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机制;第6章提出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的平衡机制,以集聚融合力支撑、互动融合力推动、链接融合力拉动方式为基础,建立副省级城市大学科技园经济融合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利用主成分法建立副省级城市经济集聚指数,利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法和变异系数法构建城市大学科技园经济融合力指数,进行经济融合过程的协同评价;第7章运用K均值聚类法划分区域大学科技园经济融合过程的六种组合路径,提出技术融合驱动的多元集聚孵化路径,产业融合驱动的多链条互动优化路径,园区融合驱动的多点均衡链接路径,找出其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提出路径对策;第八章归纳研究结论,并提出创新点,同时分析研究存在的改进之处,最后对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赵旭[9](2013)在《产业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科技城科技转化功能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源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知识资源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成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托具有丰富知识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大学所建立起来的大学科技城是大学社会功能的延伸,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基础研究以及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公司的重要基地,是国家经济发展中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科技城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然而,随着大学科技城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大学科技城的功能定位及其科技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始终没有理清。本论文以陈昌曙教授人工自然论,特别是产业论的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产业哲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自然物、技术人工物以及产业制造物的分析,对大学科技城的科学规律性、技术目的性、工程共享性以及产业普遍性进行研究,丰富了人工自然论的解释功能,阐明大学科技城的基本功能。同时,进一步从产业哲学的视角对大学科技城学科导向功能与创新教育的实现;技术转移模式与技术目的性的施加;共享性功能的发挥与工程区域性特点的施加;产业普遍性的施加等角度分别探讨了大学科技城促进科技转化功能实现的基本路径。最后结合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的实际情况,在产业哲学的视域下提出解决目前沈阳大学科技城科技转化的现实问题需要从理顺大学科技城建设与大学学科的互动关系、推进创业教育;发挥政策优势、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化解工程集成风险,施加工程区域性;拉长主导产业链,促进辽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等方面着手。

王铭越[10](2012)在《论科技价值形成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学研合作联盟是指产学研各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对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使其整体利益超过部分利益之和的共同体。产学研合作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能够通过产学研活动模式使技术价值“内在化”从而保证科技价值转化的实现。产学研合作共分为五种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共建实体模式、一体化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大学科技城模式。在科技成果生产阶段的价值特点决定了合作开发型模式的选择,科技成果成长阶段的价值特点决定了共建实体型或一体化型模式的选择,科技成果扩展阶段的价值特点决定了技术转让型的选择,科技成果融合阶段的价值特点决定了大学科技城模式的选择。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体特别是企业、研究机构、高校来说,要分别根据自身的消化能力或研发能力、技术本身的特点、合作双方沟通的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技术联盟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合适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沈阳大学科技成果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大学科技成果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科技园服务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沈工大科技园发展概况
三、沈工大科技园服务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成果转化率低
    (二)融资难是孵化企业的瓶颈
    (三)缺乏同行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与地方政府融合深度不够
四、探索与实践
    (一)分园建设的实践
        1. 辽中分园
        2. 沈抚分园
        3. 辽阳分园
        4. 科技创新基地
    (二)分园建设的思考
        1. 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
        2. 优势互补,实现互惠互利
        3. 把握方向,谋划长远发展
五、未来展望

(2)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研究
        1.2.2 大学科技园评价方法研究
        1.2.3 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科技园相关概念
        2.1.1 大学科技园的定义
        2.1.2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分析
        2.1.3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大学科技园支撑理论体系
        2.2.2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
        2.2.3 评价理论
第3章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状
        3.1.1 中国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状
        3.1.2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状
    3.2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辽宁省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2.1 熵权法
        4.2.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4.3 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
第5章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
    5.1 神经网络概述
        5.1.1 神经网络
        5.1.2 模型训练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
        5.2.1 BP神经网络
        5.2.2 BP网络的学习过程
        5.2.3 BP神经网络参数的确定
        5.2.4 样本数据标准化
        5.2.5 样本验证与结果分析
    5.3 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评价
        5.3.1 粒子群概述
        5.3.2 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5.3.3 样本验证与结果分析
    5.4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现存问题
第6章 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提升对策
    6.1 发展科技服务业
    6.2 建设技术转移体系
    6.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4 建立大学科技园联盟
    6.5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指标权重专家评分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国家级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及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高新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高新区概念起源及定义
        2.1.2 国家高新区内涵、组成架构及发展历史
    2.2 区域经济概念及相关理论
        2.2.1 区域经济概念界定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式
        2.2.3 区域经济影响要素研究
    2.3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概念
    2.4 相关理论概述
        2.4.1 非均衡增长理论
        2.4.2 高新区发展阶段理论
        2.4.3 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2.5 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2.5.1 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研究
        2.5.2 区域经济对高新区的作用研究
        2.5.3 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研究
    2.6 研究述评
第3章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协调机理和耦合关系研究
    3.1 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1.1 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1.2 国家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间接作用
    3.2 区域经济对国家高新区的影响
        3.2.1 区域基础环境对国家高新区的影响
        3.2.2 跨区域合作的情况分析
    3.3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机理
        3.3.1 互动机制
        3.3.2 动力机制
        3.3.3 协调机制
    3.4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状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高新区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及过程
        4.1.2 国家高新区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4.1.3 区域经济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与收集
        4.2.2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4.3.1 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评价
        4.3.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5.1.1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测算方法
        5.1.2 时间维度下耦合协调度评测
        5.1.3 空间维度下耦合协调度评测
        5.1.4 不同设立批次角度下耦合协调度评测
    5.2 国家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说明
        5.2.2 Tobit模型介绍
        5.2.3 模型构建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结语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基于“精明增长”的沈阳自贸区市政设施规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精明增长”是自贸区发展的理论支撑
        1.1.3 国家层面对市政基础设施的持续关注,具有标志性意义
        1.1.4 自贸区落地沈阳,“高精尖”产业用户对市政供给提出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进展情况
        1.3.1 我国自贸区的建设与历程
        1.3.2 我国精明增长理论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领域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框架
        1.6.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案例借鉴
    2.1 精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
        2.1.1 精明增长概念解析
        2.1.2 精明增长的理论背景
        2.1.3 精明增长的理论内容
        2.1.4 精明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 国外“精明增长”城市实践
        2.2.1 美国波特兰“精明增长实验”
        2.2.2 法国大巴黎精明增长实践
        2.2.3 英国大伦敦精明增长实践
        2.2.4 其他城市精明增长实践
    2.3 精明增长的优势与问题
    2.4 精明增长对市政设施规划的启示
    2.5 小结
3 沈阳市自贸区发展现状分析
    3.1 沈阳自贸区概况
        3.1.1 区位介绍
        3.1.2 区域发展情况
    3.2 沈阳自贸区现状发展分析
        3.2.1 用地布局现状
        3.2.2 土地利用现状
        3.2.3 产业发展现状
        3.2.4 公共设施现状
        3.2.5 机场净空影响
        3.2.6 交通设施现状
    3.3 沈阳自贸区市政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3.3.1 现状能源系统
        3.3.2 现状安全救援系统
        3.3.3 现状环境系统
        3.3.4 沈阳自贸区市政设施特点
    3.4 沈阳自贸区市政设施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3.4.1 市政设施布局不均衡
        3.4.2 市政管线切割用地
        3.4.3 重点片区市政设施保障不全面
    3.5 小结
4 沈阳自贸区“精明增长”的市政设施支撑研究
    4.1 沈阳自贸区上位规划研究
        4.1.1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实施方案
        4.1.2 沈阳振兴发展战略
        4.1.3 浑南新城总体规划
        4.1.4 总结
    4.2 “精明增长”的市政设施对于空间布局的支撑研究
        4.2.1 市区协同发展
        4.2.2 功能完善区相辅相成
        4.2.3 核心区的“精明增长”
        4.2.4 市政设施对空间布局的支撑
    4.3 “精明增长”的市政设施对土地使用效率的支撑研究
        4.3.1 土地紧凑混合开发
        4.3.2 建筑复合利用
        4.3.3 市政设施对土地使用效率的支撑
    4.4 “精明增长”的市政设施对产业布局的支撑研究
        4.4.1 沈阳片区要素聚集
        4.4.2 联动区内外联动
        4.4.3 辐射区自由开放
        4.4.4 市政设施对产业布局的支撑
    4.5 小结
5 沈阳自贸区市政设施“精明增长”规划对策
    5.1 “共建共享”的设施布局对策
        5.1.1 自贸区市政负荷需求计算
        5.1.2 市政设施建设经济性比对
        5.1.3 内外兼顾、共建共享的市政设施布局
    5.2 “集约高效”的廊道布局对策
        5.2.1 综合管廊与土地资源价值比对
        5.2.2 自贸区综合管廊容纳管线研究
        5.2.3 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廊道布局对策
    5.3 “雨水再生”的海绵生态对策
        5.3.1 改造水体策略
        5.3.2 建设雨水蓄水池策略
        5.3.3 绿地水系建造策略
    5.4 重点保障的保税区的市政建设对策
        5.4.1 双路、环路源头双重保障对策
        5.4.2 安全救援保障对策
    5.5 相关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5.5.1 相关配套措施
        5.5.2 政策建议
    5.6 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孵化器理论
        2.1.1 孵化器的含义
        2.1.2 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
    2.2 风险投资理论
        2.2.1 风险投资的特点
        2.2.2 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
        2.2.3 风险投资体系的构成
    2.3 主要关系研究
        2.3.1 风险投资与孵化器
        2.3.2 大学科技园与孵化器
        2.3.3 大学科技园创业与风险投资
3 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3.1 国外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立与发展
        3.1.1 美国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运行
        3.1.2 日本筑波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的发展
        3.1.3 国外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3.2 国内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国内大学科技园的风险资本构成
        3.2.2 国内大学科技园创业与风险投资的融合
        3.2.3 国内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4 大学科技园风险融资能力与项目风险评价
    4.1 大学科技园风险融资能力评价
        4.1.1 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
        4.1.2 大学科技园风险融资评价指标分析
    4.2 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价
        4.2.1 指标设置原则
        4.2.2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4.2.3 建模方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2.4 建立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5 优化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的路径
    5.1 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
        5.1.1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5.1.2 借助大学科技园的园区优势
    5.2 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
        5.2.1 健全大学科技园的服务体系
        5.2.2 多途径培养风险投资人才
        5.2.3 建立科学的投资评价体系
    5.3 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运行各阶段动态流程监测
        5.3.1 总体构建
        5.3.2 风险投资运行各阶段动态流程模型
6 案例分析:清华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6.1 清华大学科技园和启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6.1.1 清华大学科技园简介
        6.1.2 清华科技园发展现状
        6.1.3 启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6.2 清华科技园风险投资项目风险分析
        6.2.1 风险投资项目背景
        6.2.2 风险投资项目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6.2.3 结果分析
    6.3 清华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立与优化途径
        6.3.1 营造优越的软硬件环境
        6.3.2 加大政府的优惠政策
        6.3.3 完善风险投融资模式及运行
        6.3.4 制定有效的风险资金退出途径
    6.4 清华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启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清华科技园NB-IoT物联网智能锁项目风险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关于招商引资的研究现状
        (二) 国外关于招商引资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调研分析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招商引资相关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招商引资的概念
        (二) 开发区的概念
        (三) 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的概念
    二、招商引资的类别
        (一) 模式类别
        (二) 手段类别
第三章 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现状
        (一) 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的基本情况及招商环境
        (二) 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相关数据及主导产业解析
    二、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一) 招商引资团队不够专业,缺乏科学和针对性
        (二) 招商引资成本远超收益,看重形式多过实效
        (三) 招商引资政策力度不足,实施细则不够完善
        (四) 招商引资人员消极怠工,新兴产业发展受限
    三、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政府职能错位,中介组织不完善
        (二) 盲目追求表象,考核标准不科学
        (三) 过于依赖政策,独有优势不突出
        (四) 缺乏奖励机制,机构设置不合理
第四章 改善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重新界定不同角色的作用及分工
        (一) 引入中介组织,建立专业的招商团队
        (二) 完善政府服务,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开拓招商思维,借助多项利好消息择优选商育商
        (一) 重视区域包装,创新招商引资的方法
        (二) 完善双创环境,探索全新的发展动力
    三、科学构建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优化招商引资工作
        (一) 严把项目质量,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
        (二) 完善机构设置,摸索现代化管理方法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不足及今后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是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需要
        1.1.2 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是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
        1.1.3 加强社会服务职能研究是高等体育院校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高等体育院校
        1.3.2 职能
        1.3.3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
        1.3.4 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
    1.4 研究现状
        1.4.1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研究
        1.4.2 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Mocdel,TH模型)
        1.5.2 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
        1.5.3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1.6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思路
2 理论探析: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职能体系
    2.1 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不同观点
        2.1.1 国外观点
        2.1.2 国内观点
    2.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职能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分析
    2.3 小结
3 历史考察: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及其启示
    3.1 国外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
        3.1.1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中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
        3.1.2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1.3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新发展(20世纪初至今)
    3.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
        3.2.1 萌芽期:完全服务于国家需要的无意识阶段(1952年至1976年)
        3.2.2 幼苗期: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自我摸索阶段,1977年至1998年)
        3.2.3 成长期: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积极探索阶段(1999年至今)
    3.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的启示
        3.3.1 社会发展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根本动因
        3.3.2 体育改革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直接动因
        3.3.3 高等教育改革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的前提
    3.4 小结
4 现实考量(一):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与形式
    4.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
    4.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形式
        4.2.1 人才服务的主要形式
        4.2.2 科技服务的主要形式
        4.2.3 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
        4.2.4 物质文化资源服务的主要形式
    4.3 个案分析:“校校”服务
        4.3.1 实施方案
        4.3.2 对“校校”服务的探讨
    4.4 他山之石: 国外高校社会服务形式的启示与借鉴
        4.4.1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形式
        4.4.2 日本高校社会服务形式
        4.4.3 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形式的启示与借鉴
    4.5 小结
5 现实考量(二):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
    5.1 社会服务职能观念
    5.2 社会服务能力
        5.2.1 体育类专业与社会联系不紧密,专业特色弱化
        5.2.2 体育相关类专业建设水平较低,逐渐边缘化
        5.2.3 科研总体实力不高,科研成果应用率低
    5.3 社会服务机制
        5.3.1 社会服务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
        5.3.2 社会服务中观协调机制缺位
        5.3.3 社会服务微观组织实施机制不完善
    5.4 小结
6 原因探寻: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的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制约因素分析
    6.1 解释结构模型(ISM)简介
    6.2 ISM的具体实施
        6.2.1 成立ISM小组
        6.2.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制约因素的确定
        6.2.3 构建邻接矩阵
        6.2.4 计算可达矩阵
        6.2.5 对要素等级进行划分
        6.2.6 建立ISM模型
    6.3 ISM模型解析
    6.4 小结
7 发展之策(一):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优化
    7.1 坚守正确的社会服务职能价值导向
        7.1.1 立足体育,有所为有所不为
        7.1.2 坚持非营利性,促进教学、训练、科研水平的提高
        7.1.3 凸显学术性,守望大学精神
    7.2 明确社会服务职能定位
        7.2.1 社会服务领域定位
        7.2.2 社会服务区域定位
        7.2.3 社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定位
    7.3 建立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机制
        7.3.1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宏观调控机制
        7.3.2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中观协调机制
        7.3.3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微观组织实施机制
    7.4 小结
8 发展之策(二):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
    8.1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评价主体
    8.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
        8.2.1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8.2.2 代表性原则
        8.2.3 导向性原则
    8.3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8.3.1 评价指标确定的步骤与方法
        8.3.2 一级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8.3.3 二级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8.3.4 三级指标的确定与分析
        8.3.5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指标说明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
    2.2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特征
    2.3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模式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技术融合机制
    3.1 大学科技园技术服务演变过程
    3.2 高校创新资源孵化的大学科技园技术融合机制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的大学科技园技术融合机制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产业融合机制
    4.1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程度
    4.2 大学科技园对区域两化融合的服务方式
    4.3 大学科技园科技服务业与区域工业融合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高新区的园区融合机制
    5.1 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的周期演化过程
    5.2 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的主体融合模式
    5.3 对接高新区的大学科技园功能转换模式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的互动平衡机制
    6.1 大学科技园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融合支撑效应
    6.2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互动融合推动模式
    6.3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的链接融合拉动模式
    6.4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互动融合程度评价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
    7.1 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路径选择
    7.2 技术融合驱动的多元集聚孵化路径
    7.3 产业融合驱动的多链条互动优化路径
    7.4 园区融合驱动的多点均衡链接路径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9)产业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科技城科技转化功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产业哲学的文献
        1.3.2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文献
        1.3.3 关于大学科技城的相关研究
        1.3.4 我国大学科技城现状及问题的相关研究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产业哲学视域下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探析
    2.1 产业哲学概论
        2.1.1 产业哲学的基础——人工自然过程论
        2.1.2 产业哲学的框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2.2 产业哲学视域下的科学
        2.2.1 产业哲学视域下科学的本质
        2.2.2 科学功能的发挥与规律性的获得
    2.3 产业哲学视域下的技术
        2.3.1 产业哲学视域下技术的本质
        2.3.2 技术功能的发挥与目的性的获得
        2.3.3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转化
    2.4 产业哲学视域下的工程
        2.4.1 产业哲学视域下工程的本质
        2.4.2 工程功能的发挥与区域性的获得
        2.4.3 技术与工程的区别与转化
    2.5 产业哲学视域下的产业
        2.5.1 产业哲学视域下产业的本质
        2.5.2 产业功能的发挥与普遍性的获得
        2.5.3 技术、工程与产业的区别与转化
第3章 产业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科技城及其功能实现的机理分析
    3.1 大学科技城内涵和特点
        3.1.1 大学科技城的内涵
        3.1.2 大学科技城的特点
    3.2 大学科技城功能实现的机理分析
        3.2.1 大学科技城的科学导向功能实现的机理分析
        3.2.2 大学科技城的技术转移功能实现的机理分析
        3.2.3 大学科技城的区域共享功能实现的机理分析
        3.2.4 大学科技城的产业普遍性功能实现的机理分析
第4章 大学科技城科学导向功能的发挥与大学科学转化功能的实现
    4.1 大学科技城的学科导向功能
        4.1.1 大学学科建设职能的变迁
        4.1.2 大学科技城科学探索性功能的施加
    4.2 大学科技城与大学学科建设
        4.2.1 大学学科对大学科技城建设的支撑
        4.2.2 大学科技城对大学学科建设的反哺功能
    4.3 大学科技城与创新教育的实施
        4.3.1 我国目前大学科技城与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4.3.2 大学科技城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第5章 大学科技城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与技术成果转移的实现
    5.1 我国目前大学科技城主要的技术转移模式
        5.1.1 衍生企业模式
        5.1.2 公共实验室技术转移模式
        5.1.3 “带土移植”技术转移模式
        5.1.4 “风险资本早期介入”技术转移模式
    5.2 我国目前大学科技城技术转移模式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
        5.2.1 衍生企业模式对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
        5.2.2 公共实验室模式对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
        5.2.3 “带土移植”模式对难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
        5.2.4 “风险资本介入”模式对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
第6章 大学科技城工程区域性功能的发挥与科技成果转化集成化的实现
    6.1 大学科技城工程建设的主要创建模式
        6.1.1 独立建设模式
        6.1.2 合作建设模式
        6.1.3 联合建设模式
        6.1.4 虚拟建设模式
    6.2 大学科技城工程区域性特点的施加与科技成果的集成化
        6.2.1 独立建设模式下原始创新特点的施加与科技成果的集成化
        6.2.2 合作建设模式下产学特点的施加与科技成果的集成化
        6.2.3 联合建设模式下产学研特点的施加与科技成果的集成化
        6.2.4 虚拟建设模式下跨区域特点的施加与科技成果的集成化
第7章 大学科技城产业普遍性的施加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促进
    7.1 产学研合作及其模式探析
        7.1.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7.1.2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7.2 产学研不同模式促进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7.2.1 技术市场模式促进产业规模性的分析
        7.2.2 合作开发模式促进产业转化性的分析
        7.2.3 共建实体模式促进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分析
        7.2.4 一体化模式促进产业盈利性的分析
    7.3 大学科技城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促进
        7.3.1 大学科技城技术市场模式对产业规模性的施加
        7.3.2 大学科技城合作开发模式对产业转移性的施加
        7.3.3 大学科技城共建实体模式对产业结构性的施加
        7.3.4 大学科技城一体化模式对产业盈利性的施加
第8章 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
    8.1 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及特性分析
        8.1.1 沈阳大学科技城建立的目的与特征
        8.1.2 沈阳大学科技城的现状
    8.2 产业哲学视域下实现沈阳大学科技城科技转化存在的问题
        8.2.1 沈阳大学科技城科学转化导向存在的问题
        8.2.2 沈阳大学科技城技术转移与转化的问题
        8.2.3 沈阳大学科技城发挥工程区域性促进科技转化集成化存在的问题
        8.2.4 沈阳大学科技城实现科技转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8.3 沈阳大学科技城科技转化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与模式选择
        8.3.1 强化科学导向促进大学科学转化与学科建设功能的实现
        8.3.2 选定技术转移模式促进技术转移功能的实现
        8.3.3 完善建设模式促进科技转化集成性功能的发挥
        8.3.4 合理定位产业目标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
第9章 结论
    9.1 产业哲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依据
    9.2 大学科技城功能的发挥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10)论科技价值形成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学研合作研究
        1.2.2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
        1.2.3 科技价值形成特点
        1.2.4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科技价值探析
    2.1 科技价值的来源
    2.2 科技价值生成阶段的价值特点
    2.3 科技价值成长阶段的价值特点
    2.4 科技价值扩展阶段的价值特点
    2.5 科技价值融合阶段的价值特点
第3章 科技价值生成阶段合作开发模式的选择
    3.1 科技价值生成阶段价值特点与合作开发模式的契合
    3.2 企业选择合作开发模式的条件
    3.3 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选择合作开发模式的条件
    3.4 选择合作开发模式的沟通和环境条件
        3.4.1 选择合作开发模式的沟通条件
        3.4.2 选择合作开发模式的环境条件
    3.5 构建合作开发模式的政策支持
        3.5.1 企业构建合作开发模式的政策支持
        3.5.2 高校构建合作开发模式的政策支持
        3.5.3 科研机构构建合作开发模式的政策支持
        3.5.4 案例:东北大学与东软集团合作开发国家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项目
第4章 科技价值成长阶段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的选择
    4.1 科技价值成长阶段特点与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的契合
    4.2 企业选择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条件
    4.3 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选择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条件
    4.4 选择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的沟通和环境条件
        4.4.1 选择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的沟通条件
        4.4.2 选择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的环境条件
    4.5 构建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的政策支持
        4.5.1 企业构建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的政策支持
        4.5.2 高校构建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的政策支持
        4.5.3 科研机构构建共建实体或一体化模式的政策支持
        4.5.4 案例:沈鼓集团共建实体和一体化的产学研合作道路
第5章 科技价值扩展阶段技术转让模式的选择
    5.1 科技价值扩展阶段特点与技术转让模式的契合
    5.2 企业选择技术转让模式条件
    5.3 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选择技术转让模式条件
    5.4 选择技术转让模式的沟通和环境条件
        5.4.1 选择技术转让模式的沟通条件
        5.4.2 选择技术转让模式的环境条件
    5.5 构建技术转让模式的政策支持
        5.5.1 企业构建技术转让模式的政策支持
        5.5.2 高校构建技术转让模式的政策支持
        5.5.3 科研机构构建技术转让模式的政策支持
        5.5.4 案例:东北大学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技术转让
第6章 科技价值融合阶段大学科技城模式的选择
    6.1 科技价值融合阶段特点与大学科技城模式的契合
        6.1.1 科技价值融合阶段特点
        6.1.2 大学科技城模式的由来与科技价值融合阶段的契合
    6.2 大学科技城的内涵与特点
        6.2.1 大学科技城的内涵
        6.2.2 大学科技城的特点
    6.3 大学科技城模式选择的条件
        6.3.1 科技价值获得条件
        6.3.2 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依托
        6.3.3 当地政府的支持
    6.4 通过大学科技城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6.4.1 通过大学科技城建设加强大学产学研合作对策建议
        6.4.2 通过大学科技城建设加强园区产学研合作对策建议
        6.4.3 完善大学科技城的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对策建议
    6.5 案例: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第7章 结论
    7.1 科技价值与产学会合作模式选择契合机理的总结
    7.2 全文的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四、沈阳大学科技成果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科技园服务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J]. 刘金亮. 投资与创业, 2021(03)
  • [2]辽宁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运行效果研究[D]. 李娜.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3]国家级高新区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 许丽婷. 东南大学, 2019(05)
  • [4]基于“精明增长”的沈阳自贸区市政设施规划对策研究[D]. 宁淑冰.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及评价研究[D]. 孟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招商引资的问题及对策[D]. 肖宛书. 东北大学, 2017(06)
  • [7]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 李俊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8]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机制研究[D]. 韩春民.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9]产业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科技城科技转化功能探析[D]. 赵旭. 东北大学, 2013(03)
  • [10]论科技价值形成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D]. 王铭越. 东北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沉阳大学科技成果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