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道德

浅谈网络道德

一、浅议网络道德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姣玮[1](2019)在《网络道德绑架及其治理》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网络言论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扩散的范围越来越广,这既给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改变:有助于网民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通过网络舆论的扩散、升级导致了各种网络暴力问题,造成了网络秩序的混乱,道德功能的弱化,社会和谐的破坏。本文将详细介绍网络道德绑架相关概念,通过梳理和分析网络道德绑架的典型事例,来阐述网络道德绑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严重危害,深入分析网络道德绑架治理成功后将会产生的伦理意义、网络道德绑架治理所需要遵循的伦理原则,最后介绍网络道德绑架治理的伦理途径。网络道德绑架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弱化了道德的社会功能,损害了个人的合法权益,污染了网络的良好风气。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治理网络道德绑架现象,遵循公平正义原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构建道德有序的网络话语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网民的道德素质与修养,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与网络伦理规则,加大对自媒体的监督力度,以此来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构筑和谐美好的网络社会。

冯芹[2](2018)在《文化批判视角下的新媒体“欢场”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借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欢场”概念,考察和研究新媒体时代网民参与社会互动的空间形式和过程,及其所呈现的一种新型“欢场”文化现象——以新媒体技术为主导,以“娱乐”和“性”为主要元素,以扩散化传播为关系的网络狂欢现象。具体而言,新媒体“欢场”文化指涉着一个由网站、论坛、博客、APP等系列空间构建的涉“性”娱乐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文化场域。随着新媒体日益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欢场”文化盛行所带来的文化失范等负面效应引发了人们的许多质疑和忧虑。本研究借鉴媒介社会学的研究框架,综合运用历史分析、话语分析、内容分析与案例分析等方法,在考察“欢场”文化生成的基础上探讨从近现代大众传媒到新媒体时代的“欢场”叙事,重点探讨“欢场”文化在新媒体空间中的媒介呈现,进而阐释“欢场”文化生产与公众、经济、文化等因素之间的权力关系,并对其价值和负面效应进行反思与批判。本研究力图从五个方面展开新媒体“欢场”文化的研究。第一,通过梳理古代文学中的“欢场”书写主题,在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欢场”文化的生成依据,探寻“欢场”与社会发展之关系,并进一步考察“欢场”由文学书写到新媒体叙事的连接脉络。近代报刊的产生刺激了媒介文化的欲望叙事及大众的感性诉求,孕育了近代“欢场”文化的传播特征。现代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的批判话语叙事和相关报道,在大众的认知观念和价值观中建构起了对“欢场”的刻板印象。新媒体时代,“欢场”文化在新媒体空间中的扩散已初步显现出“场域”的迹象,这一场域的生成可以从媒介技术的变革、声色惯习与文化资本、空间类型的集聚拓展、行动者的变化多元等分析中得到阐释。第二,参照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视角,将新媒体空间依据空间特性分为物理空间、想象空间和社会空间,通过对新媒体“欢场”文化扩散现状的梳理,探讨“欢场”文化在新媒体空间中的形态。首先梳理考察网站、论坛、博客、QQ群、微信、陌陌等“物理”空间中“欢场”形态的呈现。其次考察“欢场”文化在新闻客户端、综艺、影视、广告、直播中的渗透和扩散,探析这些新媒介形态如何以想象性为主的媒介叙述建构起“欢场”文化的第二空间。最后将社会转型期频发的道德隐私新媒体事件视为第三空间,强调其所蕴含的权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探寻社会各方主体何以通过空间重构、话语实践及意义争夺展开社会道德、公权力等方面的关系博弈,从而在互动、抗争、协商中影响着“欢场”文化的生产与重构。第三,在梳理分析新媒体空间中“欢场”形态的基础上,以新媒体“欢场”的文化习性为主线,分别从新媒体“欢场”主体的语言、行为及身份上凝练出奇观特征、狂欢精神和快感宣泄的特征,并探讨这三大特征与“欢场”生成机制的关系以及在导引“欢场”文化建构特性中起到的作用。具体来看,新媒体“欢场”奇观特征突出地表现为“原欲/罪”奇观、名人“私生活”奇观和荧屏“污”奇观;狂欢精神体现在窥私的狂欢和以段子、神曲、恶搞等为表现形式的戏谑调侃的话语狂欢;快感宣泄则体现在基于欲望释放的生理快感、基于情感消费的精神快感和以利益诉求为目的的行动快感等方面。第四,通过考察新媒体“欢场”与公众、经济以及文化等外部场域之间的勾连,考察“欢场”文化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场域中复杂的生产张力。新媒体“欢场”文化也是性别权力争夺的重要场域,通过探讨女性如何运用身体、话语、行动等方式参与“欢场”文化的生产和建构,从性别角度阐释“欢场”文化再现的社会性别政治。以“海天盛筵”为个案进行分析,考察这一事件中各种权力主体的斗争和博弈以及对大众价值判断的影响。第五,强调新媒体“欢场”文化是消费社会出现的文化形态,对当下“欢场”文化引发网络社会道德的危机、媒介技术伦理与空间异化、消费欲望的异化等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本研究提出,探寻重构新媒体文化生态的行动策略,要通过审查监管和疏导引导,来健全新媒体文化的治理体系,通过互联网内容的完善,提升新媒体文化的责任与品格,同时要加强公民理性的培育,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从个体理性上升到公共理性,承担起塑造新文化形态的重要传播力量,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也是难题。

安克娴[3](2014)在《媒体道德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记者和媒体是否应该就自己的职业行为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可能许多记者认为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报道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除此之外他们不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亚里士多德说,精心叙述的故事始终包含着道德的意图。不可否认,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同时也是价值的传播者,媒体传播信息的行为对社会存在善恶的影响,这说明,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中存在着道德选择的客观可能性,所以媒体应该对社会、对公众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在我们当前这个时代,虽然传媒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但是关于媒体道德指责也越来越多。媒体的虚假报道频频出现、低俗之风愈演愈烈,记者经常为利益所左右,报道对象经常因媒体的报道而受到伤害,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媒体道德责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别有用心地误导公众,网络暴力时常存在。媒体的喧嚣和浮躁现状使传媒的公信力急速下降,也使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显得越来越急迫而重要。本论文试图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从伦理哲学的层面构建媒体道德责任理论的基本框架,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类型、构成要素与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基于当前媒体道德责任危机的现实状况,探讨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路径。道德责任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主体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角色在道德上应该做的事情,在一定的社会中表现为以道德准则的形式明确的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一种道德行为要求。媒体拥有新闻自由前提下广泛的传播权利,其社会角色又极为特殊,既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机构,又是舆论宣传工具,所以,媒体对社会担负着多重的道德责任。媒体道德责任是传播主体(媒介组织和个体传播者)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者的角色时,在道德上为其传播行为的善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简单说来,媒体道德责任就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所做的分内应做之事,既是对传播行为善的肯定,也是对传播行为恶的追究。当前媒体正面临着种种道德危机,表现出诸多失责行为:记者的撒谎与欺骗、采访报道中的话语霸权反映出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媒体组织在传播方针上对广告商利益的倾斜,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娱乐化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都折射出媒体追逐经济利益的功利主义;媒体暴力、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和新闻歧视反映出媒体的道德冷漠,对报道对象缺乏人文关怀。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道德冲突则反映了当下媒体面临的道德困惑,论文从知情权与隐私权、媒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敬业精神还是人文关怀精神三个方面做了细致的分析。当前媒体的种种失责行为表明,媒体职业道德的现状堪忧,媒体道德责任的承担任重道远。媒体道德责任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由于当前媒体在市场化的生存环境中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面临多重利益冲突,导致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只重视自己媒体的经济利益,对媒体道德责任并没有形成清醒的认识。所以媒体应该明确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论文从环境监视、社会关系协调者、舆论引导者、舆论监督者、文化守望者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媒体的社会角色和应该担负的道德职责。论文认为,我国媒体要想更好地担负起媒体道德责任,应该坚持党性原则、公共利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原则。在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控制机制方面,论文分别分析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这两种控制机制的作用,在媒体道德责任的具体实施方面,论文最后从媒体组织和传播者个体两个方面探讨了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法。媒体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隶属于社会总体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媒体的道德责任承担,既要强化媒体道德自律,又需要外部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约束,构建一个媒体承担责任的有利环境。

二、浅议网络道德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网络道德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道德绑架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网络道德绑架相关概念界定
    2.1 道德的含义及本质
    2.2 道德绑架的含义及本质
    2.3 网络道德绑架的含义及特征
    2.4 网络道德绑架与网络道德批评的区别
第3章 网络道德绑架现象、原因及危害
    3.1 网络道德绑架的几种表现形式
        3.1.1 恶意对他人进行粗暴的道德评判
        3.1.2 公开用语言暴力谩骂攻击他人
        3.1.3 以“爱国”之名干涉他人
    3.2 网络道德绑架产生的重要原因
        3.2.1 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
        3.2.2 自媒体片面的舆论引导
        3.2.3 相关网络法律制度不完善
        3.2.4 网民道德素质不够高
        3.2.5 道德标准的人为拔高
    3.3 网络道德绑架造成的严重危害
        3.3.1 弱化了道德功能
        3.3.2 损害了个人权益
        3.3.3 影响了自身形象
        3.3.4 破坏了社会公平
        3.3.5 阻碍了社会和谐
第4章 网络道德绑架治理的伦理意义和伦理原则
    4.1 伦理意义
        4.1.1 有助于强化道德功能
        4.1.2 有助于保护个体的正当权益
        4.1.3 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
        4.1.4 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2 伦理原则
        4.2.1 尊重他人原则
        4.2.2 公平正义原则
        4.2.3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
        4.2.4 道德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
第5章 网络道德绑架治理的伦理途径
    5.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 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5.3 提高网民的认知水平及道德修养
        5.3.1 提高道德素质
        5.3.2 提升理性思考能力
        5.3.3 增强自律意识
        5.3.4 尊重他人权利
        5.3.5 遵守网络秩序
    5.4 制定网络伦理规则与法律制度
    5.5 加大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文化批判视角下的新媒体“欢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框架
        一、空间、新媒体空间
        二、场、场域
        三、“欢场”、“欢场”文化
        四、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欢场”:从文学书写到新媒体叙事
    第一节 古代文学中的“欢场”书写
        一、声色歌舞的“欢场”主题
        二、晚清狭邪小说中的欢场书写
        三、欲望宣泄、消遣享乐、消费倾向的“欢场”蕴涵
    第二节 近代传媒中的“欢场”叙事
        一、社会转型与近代报刊的欢场叙事
        二、“黄色小报”的内容倾向
        三、捧妓、“选花榜”:情色的舆论造势
        四、商业广告的欲望叙事
    第三节 现代传媒中的“欢场”叙事
        一、作为社会问题的卖淫与嫖娼
        二、酒吧、夜总会等欢场空间的暗喻
        三、身体、性的煽情话语生产
        四、从“小姐”到“女性工作者”:性别身份的建构
    第四节 新媒体“欢场”的场域生成
        一、技术动力:媒介技术的变革
        二、场域结构:“声色”惯习与文化资本
        三、空间拓展:类型的多元集聚
        四、主体变化:“欢场”行动者的多元
第二章 新媒体空间中的“欢场”形态
    第一节 情欲、技术、伦理与“性息”空间
        一、网站:开启“性息”传播之门
        二、论坛:性息交流的空间聚集
        三、博客:草根女红人的成名空间
        四、微信:“熟人+陌生人”的交往快感
        五、陌陌:以“约炮”为名的陌生人社交
        六、QQ群:隐秘的“温床”
    第二节 视觉欲望、身体情色与想象空间
        一、新闻客户端中感官议题的呈现
        二、新媒体娱乐“欢场”:综艺狂欢与明星消费
        三、新媒体影视“欢场”:身体、情色与场景奇观
        四、新媒体广告“欢场”:强化欲望叙事
        五、网络直播“欢场”:窥私与“视淫”
    第三节 主体多元、话语博弈、价值重塑与社会空间
        一、“道德隐私新媒体事件”及话语分析
        二、主体多元:作为行动者的名人、明星、官员及公众
        三、话语博弈:社会道德、公权力的抗争诉求
        四、价值重塑:“公”与“私”界限的打破
第三章 新媒体“欢场”的特征
    第一节 奇观特征与新媒体“欢场”
        一、赛博空间的潘多拉:“原欲/罪”的奇观
        二、隐私窥探:名人“私生活”奇观
        三、娱乐无极限:荧屏“污”奇观
    第二节 狂欢精神与新媒体“欢场”
        一、快乐至上:欢场中的狂欢精神
        二、道德为名:窥私的狂欢
        三、戏谑调侃:段子、神曲、恶搞的话语狂欢
    第三节 快感宣泄与新媒体“欢场”
        一、欲望释放:生理的身体快感
        二、情感消费:感官愉悦的精神快感
        三、利益诉求:抵抗的行动快感
第四章 新媒体“欢场”的权力关系
    第一节 公众诉求与娱乐表达
        一、娱乐消费与公众的感性诉求
        二、情感动员与公众的抗争诉求
        三、参与赋权与公众的表达诉求
    第二节 资本催生与商业逻辑
        一、资本运作:新媒体“欢场”的经济动力
        二、流量诉求:实现价值增殖
        三、商业逻辑:融入新媒体“欢场”的生产
    第三节 文化“契合”与多元共生
        一、与消费文化的“结盟”
        二、与网络亚文化的“契合”
        三、与精英文化的“博弈”
    第四节 性别政治与女性话语赋权
        一、女性与“欢场”:从“主体虚位”到“高频率出场”
        二、另类的张扬:裸露、“写作”与展演
        三、名利收益:主动发声与话语赋权
        四、成名的幻象:阈限空间中的“欢场”女性
    第五节 个案分析:“海天盛筵”事件
        一、海天盛筵概述
        二、情色化、狂欢化、奇观化的“欢场”特征
        三、海天盛筵中的权力博弈
        四、海天盛筵的批判反思
第五章 新媒体“欢场”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节 网络社会道德的危机
        一、网络道德观的失范
        二、传统价值观的弱化
        三、感官愉悦功能的夸大
        四、公共理性的缺失
    第二节 媒介技术伦理与空间异化
        一、媒介技术与文化的悖论
        二、媒介技术的伦理困境
        三、“藏私”的空间危机
    第三节 消费欲望的异化
        一、诱导感官欲望消费
        二、病态消费观的蔓延
        三、女性身体消费的泛滥
    第四节 重构新媒体文化生态
        一、健全新媒体文化治理体系
        二、提升新媒体文化责任与品格
        三、加强公共理性的培育
结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3)媒体道德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呼唤媒体道德的自我守望
    第一节 选题缘起:喧嚣的媒体——媒体道德责任的落寞
    第二节 媒体角色与媒体道德责任
    第三节 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综述
        一、我国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中西方媒体道德责任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概念与特性
    第一节 道德责任
        一、道德责任的历史探源
        二、对道德责任界定的几种思路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
        一、媒体道德责任存在的前提
        二、媒体道德责任的界定
        三、媒体道德责任的表现形式
        四、媒体负责任行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特性
        一、媒体道德责任客体的广泛性
        二、媒体道德责任动机的无私性
        三、媒体道德责任形式的契约性
        四、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自觉性
    小结
第三章 媒体道德责任的危机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滥用
        一、媒体的撒谎与欺骗
        二、媒体话语霸权侵犯了报道对象的权益
    第二节 媒体功利主义,缺乏责任担当
        一、媒体功利主义的涵义
        二、媒体组织的功利主义
        三、媒体从业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
    第三节 媒体的道德冷漠
        一、媒体暴力
        二、新闻采访中的二次伤害
        三、新闻歧视,把社会苦难作为一种消费品
    第四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困惑
        一、保障公众的知晓权还是保护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二、保障媒体自身利益还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三、是坚持敬业精神还是坚持人文关怀精神
    小结
第四章 媒体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
    第一节 媒体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西方传播学研究对大众传播功能的认识
        二、我国媒体的传播功能
    第二节 媒体的角色定位及其道德责任
        一、作为环境监视者的责任
        二、作为社会关系协调者的责任
        三、作为舆论引导者的责任
        四、作为舆论监督者的责任
        五、作为文化守望者的责任
    小结
第五章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原则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二、坚持真实、客观、公正
        三、坚持公共利益
        四、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节 媒体道德责任的实现机制
        一、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媒体道德责任实现的外部控制机制
    第三节 媒体负责任行为的具体实施
        一、个体传播者的负责任行为
        二、媒体组织负责任的管理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四、浅议网络道德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道德绑架及其治理[D]. 刘姣玮. 南华大学, 2019(01)
  • [2]文化批判视角下的新媒体“欢场”文化研究[D]. 冯芹. 苏州大学, 2018(12)
  • [3]媒体道德责任研究[D]. 安克娴.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浅谈网络道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