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与超声显像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与超声显像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一、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超声影像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贾志莺[1](2021)在《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表达、BRAF 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和探讨常规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BRAF V600E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侵袭性的诊断价值及其相关性,计算杨氏模量诊断阈值并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各相关因素对甲状腺癌侵袭性的诊断效能,为临床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评估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措施提供更多信息。方法:1)307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甲状腺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行常规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甲状腺良性结节及PTC组,对组间杨氏模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PTC是否侵及被膜和/或周围组织进一步分为两组,对组间常规超声特征及杨氏模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应用ROC曲线计算各组间杨氏模量最佳诊断阈值。2)根据病理结果对181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组,分为有转移和无转移组以及单区域(n=1)和多区域(n≥2)淋巴结转移组,分析PTC结节超声特征及杨氏模量值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根据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应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3)307例甲状腺结节术后标本送检bFGF检测,181例PTC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bFGF表达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情况与PTC侵袭性的关联,分析常规超声特征、杨氏模量值与bFGF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根据有统计学意义的各相关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应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1)307例甲状腺结节的病理结果分别是结节性甲状腺肿90例,局灶性甲状腺炎36例,PTC 181例。在PTC是否侵犯被膜和/或周围组织组间年龄及常规超声特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年龄、结节最大径、边缘不规则、钙化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杨氏模量值(Emax、E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Emax曲线下面积为0.642,95%的置信区间为0.562-0.722,据此得到最佳诊断阈值为65.3KPa;Emean曲线下面积为0.648,95%的置信区间为0.569-0.728,据此计算最佳诊断阈值为49.0KPa。杨氏模量值Emax及Emean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PT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ax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9,95%的置信区间为0.674-0.804,据此计算最佳诊断阈值为42.2KPa;Emea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95%的置信区间为0.649-0.781,据此计算最佳诊断阈值为35.2KPa。36例局灶性甲状腺炎与181例PTC两组常规特征及超声表现的统计学结果显示内部回声、纵横比>1、内部微钙化、边界模糊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杨氏模量值Emax及E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1例PTC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两组间杨氏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81例PTC根据其是否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其中年龄、最大径、内部钙化、被膜侵犯、Emax、Emean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累及区域数量组间仅年龄、结节最大径、内部回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统计学有意义的参数引入方程,建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76.7%,检验效能中等。3)307例标本行bFGF表达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PTC组间、局灶性甲状腺炎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间bF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1例PTC是否侵及被膜和/或周围组织器官两组间bF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是否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组间bF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在PTC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检验效能较好。结论:1)PTC患者年龄>45岁、结节径线增加以及具有边缘不规则、内部钙化等超声特征时,发生局部侵袭性的概率增加。PTC的杨氏模量值总体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PTC伴有局部侵袭性的杨氏模量值总体高于不伴局部侵袭性者,PTC杨氏模量值不受桥本甲状腺炎背景的影响。2)PTC表现为径线增加、内部钙化、侵及相邻被膜时,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同时随着PTC结节径线增加、超声表现为非低/极低回声时,发生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更大。年龄<45岁的病例较≥45岁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且累及多区域的可能性增加。PTC杨氏模量值越高,即结节越硬,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越高。3)本组病例bFGF表达阳性强度由高到低排序:局部侵袭性PTC>局部非侵袭性PTC>结节性甲状腺肿>局灶性甲状腺炎。而bFGF表达与PTC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无关。本组PTC病例BRAF V600E基因突变阳性率高于既往文献报道,且在是否合并局部侵袭性两组间无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最大径、边缘不规则、内部钙化、Emax、bFGF预测PTC局部侵袭性有意义,双模态超声及bFGF检测可以为临床对PTC精准评估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信息。

杨晔[2](2021)在《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诊断依赖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以超声引导下10-12针系统性穿刺活检应用最为广泛,然而系统性穿刺活检因缺乏目标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多模态图像在前列腺病灶的定位及定性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多模态图像对PCa的诊断及检出价值,并从病理组织学方面探讨多模态图像的特征。第一部分:超声多模态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目的:探讨超声多模态图像对前列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怀疑PCa的患者,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等多模态超声图像特点,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判断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诊断PCa的效能,确定超声造影参数与超声弹性成像诊断PCa的临界点,观察超声造影参数及超声弹性成像与PCa病理级别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恶性结节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级及3级者占94.67%(71/75),良性结节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级及3级者占57.58%(3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的造影参数PI、AUC、WIS及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的PI、AUC及WIS值大于良性结节,而TTP值小于良性结节。PI、AUC、WIS及TTP值在恶性结节与同深度对侧位置的良性组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的PI、AUC及WIS值大于对侧良性组织,而TTP值小于对侧良性组织。PI、MTT、AUC及TTP值在病理1级组PCa与2级组以上(含2级)PCa之间、1+2级组与3级组以上(含3级)PC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MTT、AUC、HT及TTP与PCa的病理级别存在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407、0.572、0.477及-0.311,而RT及WIS与PCa的病理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PI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5,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为78.30%,PI诊断PCa的最佳诊断点为16.47 d B。AUC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5,敏感度为98.30%,特异度为66.70%,超声造影参数AUC诊断PCa的最佳诊断点为1340.39d Bs。WIS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7,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9,敏感度为95.00%,特异度为53.30%,WIS诊断PCa的最佳诊断点为1.15d B/s。恶性结节中弹性评分4分及5分者占77.03%(57/74),良性结节中弹性评分4分及5分者占7.58%(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1级组与2级组以上PCa、1+2级组与3级组以上PCa的超声弹性评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病理级别与弹性评分明显相关(P=0.0001)。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84,诊断PCa的敏感度为76.00%,特异度为92.42%,弹性评分4分为PCa的最佳诊断点。结论:前列腺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血流丰富。超声造影参数PI、AUC、WIS及TTP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有重要价值。造影参数PI、MTT、AUC及TTP可作为鉴别临床显着PCa与临床非显着PCa的指标。PI、MTT、AUC、HT及TTP与PCa的病理级别相关,PI可作为PCa病理级别判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PI、AUC及WIS在PCa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效能,最佳诊断点分别为16.47 d B、1340.39d Bs及1.15d B/s。前列腺恶性结节的弹性评分高于良性结节,PCa的病理级别与弹性评分呈正相关性。弹性评分4分可作为PCa的最佳诊断点。第二部分: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对前列腺癌检出价值的研究目的:应用多模态图像融合经直肠超声指导前列腺穿刺活检,与12针系统性穿刺活检比较,探讨其在PCa检出率及病理分级准确性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12月怀疑PCa于我院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穿刺活检前对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前列腺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生成前列腺多模态图像,确定PCa可疑病灶,在多模态图像的引导下对可疑病灶进行靶向穿刺活检。靶向穿刺结束后,进行前列腺12针系统性穿刺活检。若多模态图像未显示可疑PCa病灶,则仅进行系统性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PCa检出率、PCa阳性针率、前列腺穿刺组织病理级别以及穿刺组织与根治术后组织病理级别的符合率等指标,分析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的应用价值。结果:231例疑似PCa患者,穿刺及根治性切除病理诊断恶性109例,其中靶向穿刺法检出恶性病例99例,系统性穿刺法检出恶性病例94例。恶性病例中109例均为前列腺腺癌。良性病例中肉芽肿性结核1例,前列腺上皮内瘤变4例,前列腺增生117例。系统性穿刺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0.69%(94/231),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靶向穿刺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2.86%(9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637)。231例疑似PCa患者,系统穿刺法共穿刺2772针,阳性针数为528,系统穿刺法的阳性针率为19.05%(528/2772),靶向穿刺法共穿刺390针,阳性针数为197,靶向穿刺法的阳性针率为50.51%(197/390),两种方法的阳性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78,P<0.001)。靶向穿刺法对病理3级组及以上PCa的检出率为75.76%(75/99),系统性穿刺法对病理3级组及以上PCa的检出率为60.64%(57/94),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35)。靶向穿刺法检出3级组及以上针数占总阳性针数的比例为71.57%(141/197),系统性穿刺法检出3级组及以上针数占总阳性针数的比例为58.33%(308/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9,P=0.002)。以根治性术后组织病理为“金标准”,靶向穿刺法组织病理级别符合率为76.79%(43/56),系统性穿刺法组织病理级别符合率为57.14%(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27),靶向穿刺法的符合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结论:仅看PCa总体检出率,多模态图像靶向穿刺活检法与系统性穿刺活检法相比并没有优势。但是,靶向穿刺法的阳性针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在检测3级组以上癌症的数量方面,不管是阳性病例数还是阳性针率,靶向穿刺法都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在检测临床有意义的PCa时,靶向穿刺法较系统性穿刺法更有优势。以根治性组织病理为金标准,靶向穿刺法的病理级别符合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靶向穿刺法对肿瘤病理级别的评估更准确。然而,靶向穿刺法不能替代系统性穿刺法,二者互为补充,“靶向+系统”的活检模式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漏诊,又可以对肿瘤级别进行准确的评估。第三部分:前列腺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前列腺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灶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的病理基础。方法:选取可疑PCa且多模态超声提示前列腺局灶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病灶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CD34,VEGF及α-SMA)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组织内CD34、VFGF及α-SMA的表达,测定组织内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含量,所测数据与病灶病理及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前列腺病灶超声特征与病理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的病理基础。结果:CD34、VEGF及α-SMA在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均存在显着差异。VEGF表达与MVD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VEGF表达及MVD计数与α-SMA存在正相关性。MVD及α-SMA表达与PCa病理级别呈正相关。胶原纤维含量、肌纤维含量及Col Ⅰ含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灶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olⅢ含量在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的差异不显着。良性及恶性病灶内,Col Ⅰ含量均显着高于ColⅢ含量。α-SMA表达与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胶原纤维/肌纤维比值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与肌纤维含量有较高的负相关性。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与PCa病理级别呈正相关,肌纤维含量与PCa病理级别呈负相关。病灶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呈正相关。血流丰富的病灶MVD计数及VEGF表达较高。超声造影参数PI-MVD、AUC-MVD、HT-MVD呈正相关。PI-VEGF、AUC-VEGF、HT-VEGF、WIS-VEGF呈正相关。硬结节的胶原纤维及Col Ⅰ含量高于软结节,而肌纤维含量低于软结节,ColⅢ含量在软结节与硬结节之间无明显差异。超声弹性评分与病灶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胶原纤维/肌纤维比值及Col Ⅰ/Col Ⅲ比值呈正相关。超声弹性评分与肌纤维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超声弹性评分与Col Ⅲ含量无显着相关性。超声弹性成像所示软结节与硬结节内Col Ⅰ及Col Ⅲ的排列方式存在显着差异,软结节组以分层排列方式为主,硬结节组以交叉排列方式为主。病灶α-SMA表达与超声弹性评分、PI、AUC及血流等级呈正相关。结论:前列腺病灶的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相关,造影参数PI、AUC与组织MVD计数及VEGF表达相关,MVD计数及VEGF表达影响超声血流成像及超声造影特征,二者高表达与病灶内血流丰富密切相关。超声弹性评分与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Col Ⅰ/Col Ⅲ比值、胶原纤维/肌纤维、肌纤维含量有关,胶原纤维含量高、Col Ⅰ含量高而肌纤维含量低的病灶较硬。Col Ⅰ及Col Ⅲ排列方式影响结节硬度,呈分层排列特点的病灶较软,呈交叉排列特点的病灶则较硬。α-SMA表达与超声弹性评分、血流等级、造影参数PI及AUC相关,α-SMA标记的CAFs可能是影响前列腺病灶超声弹性成像与血流成像特征的重要因素。

裴蓓[3](2020)在《剪切波弹性模量参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技术探讨各弹性模量参数与乳腺癌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分级、各免疫组化标志物及分子亚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行乳腺癌手术或穿刺活检,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行免疫组化检查的患者79例,共80个病灶。平均年龄(49.44±11.06)岁。首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获取肿块的二维灰阶图像特点及血流情况,然后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获得弹性模量参数平均值(Emean)、最大值(Emax)和弹性比(Eratio)。收集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的每位乳腺癌患者病理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包括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肿瘤增殖抗原(Ki-67)及分子亚型情况。利用单因素分析,观察各弹性模量参数Emean、Emax、Eratio与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状态、ER、PR、HER-2、Ki-67及分子亚型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选出对肿块弹性模量参数影响有意义的变量。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肿块越大,各弹性模量参数值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的乳腺癌较腋窝淋巴结阴性组的各弹性模量参数值明显增大(P<0.05);ER阴性组的各弹性模量参数值均高于ER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阴性组的各弹性模量参数值均高于PR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组的各弹性模量参数值均高于HER-2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表达与Emean、Emax呈显着正相关(P=0.031,P=0.018)。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与其他分子亚型比较,各弹性模量参数值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分别与Luminal A型和Lumianl B型间E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29)。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分别与Luminal A型和Lumianl B型间Emea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0)。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分别与Luminal A型和Lumianl B型间Eratio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在多因素分析中,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与Emax有独立相关性(P=0.015,P=0.003),肿块大小与Eratio有独立相关性(P=0.023)。结论1.单因素分析中,肿块的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PR状态、ER状态、HER-2状态、Ki-67表达及分子亚型与肿块的硬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在多因素分析中,肿块的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与Emax有独立相关性;肿块大小与Eratio有独立相关性。3.各分子亚型中,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硬度最大,Luminal A型硬度最小。乳腺癌肿块各弹性模量参数与肿块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剪切波弹性成像可能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吴国柱[4](2018)在《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有全球化性加剧的态势,而我国女性乳腺癌患病趋势有自身特色,即呈现显着的农村化和年轻化[1-2]。造成的后果就是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随之增高,这不但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给社会同样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医务工作者一直把对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作为重点和热点领域展开研究。乳腺肿瘤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量血管生成,导致肿瘤边缘带和肿瘤中心区域的血管分布存在异质性。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血管的异质性由肿瘤的类型和微环境决定,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基质细胞的主动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调节在空间、时间表达水平的不协调性导致肿瘤血管生成与生理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存在显着差异[3]。以往的研究证实恶性乳腺瘤体周边区域的血流灌注强度比肿瘤中心区域显着增大,周边区域的血管分布更密集[3-4]。乳腺癌肿块生长速度快,内部血流供应不足,出现坏死区致使内部血管稀疏,血流灌注相对瘤体周边区域少。以往的研究及肿瘤治疗手段更多聚焦于肿瘤内部血管[5],而报道乳腺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在良恶性肿瘤间的差异的研究并不多。恶性乳腺肿瘤生长旺盛,瘤体周边地带存在大量走行迂曲的放射状或环绕型的滋养血管,这种滋养动脉决定肿瘤生长速度的快慢和侵袭性的强弱。乳腺恶性肿瘤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管径往往较粗且走形不规则,并向瘤内多个分支供应足够的血液以保障乳腺恶性肿瘤迅速生长的需求,乳腺恶性肿瘤的滋养血管是肿瘤细胞扩增和侵袭的关键因素。随着高频超声的分别率愈来愈高,超声检出直径在10mm以下的乳腺恶性结节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这些直径较小的恶性结节在二维声像图中并不是都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再者,乳腺的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者,内部出现坏死液化区时,超声检测瘤体内部血管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常规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这时候乳腺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或许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目前鲜有文献报道超声测量所得的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得以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在乳腺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肿瘤分子标记物对监测肿瘤的侵袭性和生长性具有显着的作用。乳腺癌的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有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C-erbB-2是HER2的Neu亚型)及Ki-67等,这些分子标记物在乳腺癌个体化诊断、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疗效评估中对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7]。目前对部分乳腺恶性肿瘤,临床提出了先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进行手术的方案,以上这些分子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是该疗效是否满意的直接证据[8]。但是,需要通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对组织标本观察来判断肿瘤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状况,而这些组织标本必须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得。因此,如何利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研究肿瘤在宏观影像学形态改变与乳腺肿瘤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的关系,以此利用无创的影像学方法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是目前国内外乳腺癌影像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有学者[9]将肿瘤血管分成三个区域:①肿瘤中心带,血管稀少,很少有分支或吻合支,存在大片无血管区,认为中心带与肿瘤坏死有关。②肿瘤外带,血管密集,窦状扩张,相互吻合成拌,提示外带是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区。③肿瘤周围组织带,血管粗大迂曲,互相融合成片状、胚窦样。血管粗大的区域多位于肿瘤边缘,边缘区域的血管化程度有高于中心区域的趋势。以往的研究证实肿瘤内部血管与这些分子标记物阳性表达有关[10-12],但很少文献报道瘤体周边滋养血管与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关系。因此,如果寻找出乳腺癌和纤维腺瘤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差异,不但对对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有价值,而且对乳腺内无血流信号显示、恶性征象不显着的微小癌以及发生坏死液化的癌灶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如果能找到肿瘤周围滋养血管与肿瘤病理学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可以利用超声检查乳腺恶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观察新辅助放化疗的前后变化,利用无创的这种影像学方法就能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考量,本文对乳腺肿瘤周围滋养血管及其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关系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乳腺良恶性肿物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通过对乳腺肿瘤周缘区域进行超声造影,探讨乳腺肿瘤周围区域的造影增对区分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测定220个乳腺病灶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反复测量3次的滋养动脉PSV、RI所得数据进行可重复性评估,构建受试者工作曲线,得出诊断相对符合临床实际的诊断乳腺癌临界值。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行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周缘区造影增强强度及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220例乳腺肿物中有97个乳腺癌病灶,肿块直径7~52 mm,平均(23.7±10.8)mm;有123个良性病灶,肿块直径9~39 mm,平均(19.5±4.8)mm。乳腺实性瘤体周围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PSV、RI的3次测值ICC大于0.75。乳腺癌周围滋养动脉频谱测值的PSV和RI均比乳腺良性肿瘤的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多呈放射状走行,而乳腺良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多呈环绕状走行,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周边滋养动脉走行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的PSV的诊断临届值为16.5 cm/,敏感度为86.60%,特异度较低,约为56.60%,84.15%的阴性预测值较为理想,阳性预测值差,61.31%;滋养动脉RI的诊断临界值为0.715,与之相对应的数值分别为91.75%、79.51%、92.38%和78.07%。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进行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癌周缘区多表现为高增强,而纤维腺瘤周缘区多为低增强或等增强(P<0.05);与乳腺纤维腺瘤相比,乳腺癌周缘区多为放射状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参数的比较中,乳腺癌周缘区造影参数中的达峰时间比纤维腺瘤快,且曲线下面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测量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稳定性良好,可成为二维超声诊断及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手段。乳腺肿瘤周缘区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区分有一定临床价值,也进一步印证乳腺良恶性肿瘤周围区域血管分布不同。第二部分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子标记物中的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为临床评估乳腺IDC预后及对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22例行乳腺癌切除术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病灶被病理证实为乳腺IDC或IDC混合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22个病灶研究,分析肿瘤相关因子ER、C-erbB-2、VEGF及ki-67及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对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结果122例乳腺IDC患者的年龄为年龄29~80岁,平均(52.6±11.3)岁;122个IDC病灶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病灶直径≥20mm的有64个,<20mm的58个;C-erbB-2阳性表达者占39.3%(48/122),C-erbB-2表达阴性占总数的60.7%(74/122);组织学分级≥II级的为75个,<II级为47个;发生腋窝淋巴结者61例;ER和PR的阳性表达的病灶分别为58和54个;Ki-67阳性表达者为97例,占79.5%(97/122),Ki-67表达阴性者为25例,占总数的20.5%(25/122);VEGF阳性表达者占63.1%(77/122),VEGF表达阴性者占总数的36.9%(45/122)。C-erbB-2和Ki-67阳性表达者多数病理组织分级≥II级,也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C-erbB-2阳性表达者,其ER和PR多数表现为阳性(P<0.05)。Ki-67和VEGF表达阳性时,肿瘤直径多数≥20 mm(P<0.005),当乳腺IDC的VEGF表达阳性时,患者多数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在乳腺IDC中表达为阳性时,病灶的组织学分级多数≥Ⅱ级,而且多数出现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的情况;当C-erbB-2呈现出阳性表达时,病灶雌激素受体ER、PR大多数呈阳性表达;Ki-67及VEGF的阳性表达者,肿瘤多数往往生长迅速,大多数肿块直径≥20 mm。因此,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VEGF是否阳性表达影响着乳腺IDC组织学分级及向远处转移。第三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血管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亚型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2个乳腺IDC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参数,选取同期138个乳腺纤维腺瘤作为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erbB-2表达情况,分为强阳性、阳性、弱阳性、阴性4个等级,分别用“+++”、“++”、“+”、“-”表示,分析其与瘤体周围滋养动脉PSV、RI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IDC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PSV为(20.99±8.14)cm/s,RI为0.80±0.06,纤维腺瘤组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为(15.56±3.68)cm/s,RI为0.66±0.07,乳腺IDC组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及RI均高于纤维腺瘤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和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3和0.360),纤维腺瘤病灶周缘区域滋养动脉PSV及RI的大小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均无相关性(r值均为0.001)。结论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频谱形态呈高速高阻型,乳腺IDC滋养动脉的PSV和RI的高低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有关第四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肿物周围区域滋养血管的PSV、RI与肿瘤直径及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37例乳腺IDC肿物直径及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相关参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术后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Ki-67表达情况,根据免疫组化图中显示的细胞染色数量的多少把Ki-67分成4个等级(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分别用“+++”、“++”、“+”和“-”表示,分析137个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RI与肿块直径及Ki-67表达等级的关系。结果137例乳腺IDC肿块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Ki-67阳性表达率81%(111/137).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RI和肿瘤直径在Ki-67的“-”组、“++”组、“+”组和“+++”组间比较结果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和2.76,P=0.017和0.045)。随着结节直径及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增高,Ki-67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增高,即存在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83、0.271和0.361,P值均<0.001),137个乳腺病灶直径与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呈正相关(r=0.409,P<0.001),与 RI 呈正相关(r=0.361,P<0.001)。结论乳腺IDC的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与Ki-67阳性表达强度呈正相关性。肿瘤直径的大小与乳腺癌病灶周边滋养PSV和RI的高低呈正相关性。

陈曼[5](2012)在《乳腺癌三维超声造影肿瘤血管生成策略研究及新辅助疗效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篇三维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策略研究第一部分三维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研究目的:利用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肿瘤灌注特征及肿瘤血管特征,探讨三维超声造影评价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临床诊断价值,为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判断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依据。方法: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乳腺肿瘤患者183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182例,年龄20~76岁,平均50.25岁。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使用声诺维(SonoVue, Bracco, Italy)。若为多灶性肿块选择单侧最显着的肿块进行评估,结合三维超声多种显示模式,根据三维造影模式下连续获得的5个三维造影图像,分别记为S1、S2、S3、S4、S5,记录灌注峰值期及消退早期;然后重点评估灌注峰值期的肿瘤血管及肿瘤内部灌注特征,包括有无边缘血管以及边缘血管的数量、分布、走形、血管的粗细程度;有无环形灌注以及环形灌注的粗糙光滑程度;有无穿入型血管;有无内部灌注以及内部灌注类型;有无中央血管以及中央血管粗细程度;有无内部灌注缺损以及灌注缺损比例。结果:183例乳腺肿瘤,其中良性35例,恶性148例。良恶性乳腺肿瘤之间,在边缘血管数量(P=0.000)、放射状分布(P=0.000)、走形(P=0.000)、粗细(P=0.000)、边缘环形灌注(P=0.018)、环形灌注粗糙光滑程度(P=0.000)有无穿入型血管(P=0.006)、内部灌注类型(P=0.000)、中央血管粗细程度(P=0.008)、灌注峰值期(P=0.000)等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良恶性之间在有无边缘血管、有无中央血管、有无内部灌注、有无内部灌注缺损、灌注缺损比例等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边缘血管放射状分布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82.6%,特异性100.0%,准确性86.0%;边缘血管走形扭曲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66.7%,特异性97.0%,准确性72.5%;边缘血管数量4支以上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79.7%,特异性72.7%,准确性78.4%;边缘血管粗大/粗细不等的敏感性81.2%,特异性60.6%,准确性77.2%;边缘环形灌注粗糙的敏感性90.2%,特异性70.4%,准确性85.3%;穿入型血管的敏感性35.1%,特异性88.6%,准确性45.4%。内部灌注类型的敏感性77.8%,特异性57.1%,准确性73.5%;中央血管粗大的敏感性38.0%,特异性88.9%,准确性48.8%;灌注峰值期为S1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75.7%,特异性60.0%,准确性72.7%;消退早期为S2的敏感性70.3%,特异性80.0%。准确性72.1%。边缘血管分布(r=0.692,P=0.000)、数量(r=0.450,P=O.000)、走形(r=0.504,P=0.000)、粗细程度(r=0.372,P=0.000)以及边缘环形灌注粗细程度(r=0.606,P=0.000)、穿入型血管(r=0.202,P=0.006)、内部灌注类型(r=0.310,P=0.000)和内部血管粗细程度(r=0.235,P=0.008)与病理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而肿瘤边缘有无环形血管、灌注峰值期和消退早期与病理呈负相关。结论:利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SonoVue的三维超声造影,能客观综合评价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特征,提高超声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的能力。第二部分乳腺肿瘤三维超声造影表现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乳腺肿瘤三维超声造影灌注特征与肿瘤大小、淋巴结、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CerbB-2(又称n@u或Her-2基因)、Ki-67、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atrix metallopmteinases, MMPs)等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寻求三维超声造影间接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性,为预测乳腺癌的预后、制定合理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使用声诺维(SonoVue, Bracco, Italy)。183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常规超声进行肿块最大径测量,根据肿块大小分成2组,分别为≤2cm、>2cm,并行MVD、VEGF、MMP-2和MMP-9染色。对乳腺癌患者另行常规ER、PR、CerbB-2、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83例乳腺肿瘤良恶性之间MVD (P=0.000)、VEGF (P=0.000)、MMP-2(P=0.000)和MMP-9(P=0.000)差异显着。MVD最佳诊断临界值为7001.67,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87.8%,特异性100.0%,准确性90.2%。曲线下面积0.939(95%CI:0.906~0.972),与病理的相关性显着(r=0.76,P=0.000)。VEGF高表达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86.5%,特异性74.3%,准确性84.2%。曲线下面积0.804(95%CI:0.713~0.894),与病理的相关性显着(r=0.55,P=0.000)。MMP-2高表达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79.7%,特异性65.7%,准确性77.0%。曲线下面积0.727(95%CI:0.628~0.827),MMP-2的表达与良恶性之间低度相关(r=0.39,P=0.000)。MMP-9高表达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90.5%,特异性48.6%,准确性82.5%。曲线下面积0.696(95%CI:0.586~0.805), MMP-9的表达与良恶性之间低度相关(r=0.41,P=0.000)。良恶性乳腺肿瘤之间的肿瘤大小差异显着,肿瘤大小与3D-CEUS各项参数之间,在边缘血管数量增多(P=0.000)、边缘血管放射状分布(P=0.000)、走形扭曲(P=0.001)、粗大(P=0.021)、边缘环形灌注粗糙(P=0.001)、穿入血管(P=0.003)、内部团状灌注(P=0.001)、中央血管粗大(P=0.000)和内部灌注缺损>50%(P=0.002)、消退早期提前(P=0.001)等组间有差异。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3D-CEUS各项参数之间,边缘血管(P=0.040)、边缘环形灌注(P=0.001)、内部灌注缺损(P=0.040)、内部灌注缺损>50%(P=0.016)多见于淋巴结无转移组,而内部团状灌注(P=0.040)、S5期残留(P=0.048)多见于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3D-CEUS各项参数在浸润性导管癌和纤维腺瘤之间差异显着,而在浸润性导管癌和非浸润性导管癌之间仅部分参数有差异。乳腺癌的3D-CEUS各项参数在不同组织学分级、ER、PR、CerbB-2及Ki-67表达之间仅部分参数有差异。良恶性乳腺肿瘤的3D-CEUS表现与MVD、VEGF、MMP-2和MMP-9表达在边缘血管数量、放射状分布、走形、粗细程度、边缘环形灌注的粗细程度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3D-CEUS表现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MVD、VEGF、MMP-2和MMP-9表达密切相关,特别体现在边缘血管特征方面,3D-CEUS能间接反映生物学特性,能无创性、活体评估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和乳腺癌预后。第三部分三维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比较研究目的:利用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与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比较,探讨3D-CEUS评分和DCE-MRI评分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临床应用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为三维超声造影及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83例乳腺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82例,年龄20-76岁,平均50.25岁。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使用声诺维(SonoVue, Bracco, Italy)。根据3D-CEUS边缘血管有无及分布、边缘血管走形及粗细程度、穿入血管、环形灌注和肿瘤中央血管的特征,分别记为0、1、2分,建立3D-CEUS评分系统。应用AURORA1.5TMR乳腺专用扫描仪,采用马根维显作为对比剂。参照Fischer评分并适当改良,根据内部强化类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早期增强率、边缘血管、穿入血管等五项指标,建立乳腺肿瘤DCE-MRI评分。结果:183例良恶性乳腺肿瘤中,恶性组3D-CEUS评分明显高书良性组,良恶性组差异显着(P=0.000)。以4分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5.1%,特异性94.3%,,准确性86.9%,阳性预期值98.4%,阴性预期值60.0%。3D-CEUS4分与病理有显着相关性(r=0.68,P=0.000)。若以3D-CEUS4分为诊断乳腺癌的指标,与MVD临界值的相关性显着(r=0.50,P=0.000),与VEGF (r=0.50,P=0.000)、MMP-2(r=0.50,P=0.000)及MMP-9(r=0.66,P=0.000)的相关性均显着。乳腺肿瘤恶性组DEC-MRI评分明显高于良性组,良恶性组差异显着(P=0.000)。若以5分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6.5%,特异性94.3%,准确性88.0%,阳性预期值98.5%,阴性预期值62.3%。DEC-MRI5分与病理的相关性显着(r=0.70,P=0.000)。若以DCE-MRI5分为乳腺癌的指标,与MVD临界值的相关性显着(r=0.52,P=0.000),与VEGF (r=0.44, P=0.000)、MMP-2(r=0.42,P=0.000)及MMP-9(r=0.35,P=0.000)均为低度相关。结论:3D-CEUS评分系统能综合反映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各种肿瘤血管特征,具有临床可行性。下篇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超声影像学研究第一部分常规超声与动态增强MRI依据RECIST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研究目的: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前后肿瘤最大径变化,探讨常规超声及MRI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临床价值,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和患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2月TNM分期Ⅱ、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70岁以下,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穿刺活检获得组织学诊断,手术后获得满意的组织学病理评价;4-6个疗程新辅助化疗疗程结束,所有患者均手术;NAC前及NAC全部疗程结束后行常规超声、MRI评估。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采用常规超声进行肿块最大径测量。应用AURORA1.5TMR乳腺专用扫描仪,采用AURORA CAD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取增强早期最高强化区最大径测量。超声及MRI按照RECIST的标准评价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 cCR)、部分缓解(clinical partial response, cPR)、病情进展(clinical progressive disease, cPD)和病情稳定(clinical stable disease, cSD)临床总有效率(clinical response rate,cRR)=(cCR+cPR)/病例总数×100%。病理学疗效评估采用Miller-Payne (M-P)病理反应分级标准,分为5级,根据M-P分级结果分为组织学显着反应组(major histological response, MHR)和组织学非显着反应组(non-major histological response, NMHR),其中1级、2级和3级为NMHR组,4级和5级为MHR。另外,病理总有效率(pathologic response rate, pRR)=(3级+4级+5级)/病例总数×100%。结果:单侧乳腺癌患者108例,均为女性,年龄27~68岁,平均50.01岁。108例乳腺癌患者M-P评估如下:3例1级,22例2级,41例3级,21例4级,21例5级。108例乳腺癌患者中,按照RECIST的标准,超声评价16例达到cCR,63例cPR,4例cPD,25例cSD。临床总有效率73.2%。21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的患者中,超声的cCR评价pCR的敏感性52.4%,特异性94.3%,准确性86.1%,超声cCR与pCR的相关性显着(r=0.52,P=0.000)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MHR的患者共42例,超声的cCR评价病理MHR的敏感性35.7%,特异性98.5%,准确性74.1%,超声cCR与病理MHR低度相关(r=0.47,P=0.000)。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RR的患者共有83例,超声的cRR评价pRR的敏感性81.9%,特异性56.0%,准确性75.9%,超声cRR与pRR低度相关(r=0.36,P=0.000)。MRI评估疗效,15例达到cCR,71例达到cPR,2例cPD,20例cSD。临床总有效率79.6%。21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的患者中,MRI的敏感性47.6%,特异性94.3%,准确性85.2%,MRI的cCR与pCR低度相关(r=0.48,P=0.000)。以MRI的cCR来评价病理MHR的敏感性31.0%,特异性97.0%,准确性73.1%,MRI的cCR与病理MHR低度相关(r=0.39,P=0.000)。MRI的cRR评价pRR的敏感性86.7%,特异性44.0%,准确性76.9%,MRI的cRR与pRR低度相关(r=0.32,P=0.000)。结论:超声与MRI依据RECIST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一种能正确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像学方法。第二部分三维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比较研究目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前后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肿瘤内部灌注及肿瘤血管的变化,与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比较,探讨3D-CEUS评分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2月TNM分期II、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年龄70岁以下,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经穿刺活检获得组织学诊断,手术后获得满意的组织学病理评价;4-6个疗程新辅助化疗疗程结束,所有患者化疗后均手术;NAC前及NAC全部疗程结束后行3D-CEUS、DCE-MRI评估。应用Esaote Mylab90(Esaote, Genoa, Italy)彩色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使用声诺维(SonoVue, Bracco, Italy)。采用常规超声进行肿块最大径测量,按照RECIST的标准评价疗效。根据3D-CEUS边缘血管有无及分布、边缘血管走形及粗细程度、穿入血管、环形灌注和肿瘤中央血管的特征,比较新辅助前后3D-CEUS评分(记为Δ3D-CEUS评分)。应用AURORA1.5TMR乳腺专用扫描仪,采用马根维显作为对比剂。采用AURORA CAD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取增强早期图像最高强化区最大径测量,按照RECIST的标准评价疗效。参照Fischer评分并适当改良,根据内部强化类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早期增强率、边缘血管、穿入血管等五项指标,比较新辅助前后DCE-MRI评分(记为ΔDCE-MRI评分)。比较新辅助前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免疫组化染色,记录△MVD和ΔVEGF评分。新辅助化疗疗效病理学评估按照Miller-Payne (M-P)病理反应分级标准。结果:单侧乳腺癌患者48例,均为女性,年龄28-63岁,平均47.08岁。48例乳腺癌患者M-P评估如下:28例3级,12例4级,8例5级。组织学非显着反应组28例,组织学显着反应组20例。病理总有效率100.0%。48例乳腺癌患者中,按照RECIST的标准,常规超声和MRI预测pCR的敏感性分别为62.5%vs55.0%、特异性82.5%vs96.4%,准确性79.2%vs79.2%。常规超声和MRI评价MHR的敏感性75.0%vs40.0%,特异性95.0%vs100.0%,准确性91.7%vs75.0%。新辅助后3D-CEUS评分(P=0.000)和DCE-MRI评分(P=0.000)均明显下降,新辅助前后统计学差异显着。若以新辅助化疗前后3D-CEUS评分的差值(Δ3D-CEUS评分)6分为临界值,诊断pCR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85.0%,准确性87.5%。若以Δ3D-CEUS评分4分为临界值,评价病理MHR的敏感性100.0%,特异性87.5%,准确性91.7%。若以△DCE-MRI6分为临界值,诊断pCR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95.0%,准确性95.8%。若以△DCE-MRI评分4分为临界值,评价病理MHR的敏感性100.0%,特异性75.0%,准确性85.4%。△3D-CEUS评分与△MVD相关性显着(r=0.61,P=0.000).△3D-CEUS评分与△VEGF评分低度相关(r=0.59,P=0.000)。△DCE-MRI评分与△MVD低度相关(r=0.37,P=0.018).△DCE-MRI评分与△VEGF评分低度相关(r=0.39,P=0.013)。结论:3D-CEUS能反映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内部灌注及肿瘤血管的变化,3D-CEUS评分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安冬青[6](2007)在《天香丹治疗冠心病及对心肌线粒体ATPase、MVC、MVD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对冠心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作为对不同地区冠心病临床表现及差异性研究,新疆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适用于当地特点的治法和方药。本文在导师周铭心教授的指导下,继承前辈的经验和学术建树,将新疆地区专家的传统经验集中、上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化。目的:通过对通补开泄法之代表方天香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积极探索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机理,从实践及理论上证实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有效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辨证分型及主要症状出现的频次及规律;观察天香丹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对侧枝循环、血管新生的影响;用无创超声应变率方法评价天香丹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功能的疗效。通过动物试验,观察天香丹对犬冠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以及对大鼠心肌梗塞模型MVC、MVD及心肌线粒体ATPase的活性影响,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从细胞学角度阐述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通补开泄法进行系统分析,论证通补开泄法的理论渊源、思想基础、立论依据、创新发展。本文分三部分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1)证型症状分布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就诊的冠心病的患者2215例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冠心病的辩证分型及主要症状表现。结果:2215例患者中,辨证分型以秽浊痰阻居多,气虚血瘀次之,症状以胸闷、胸痛、口中气秽、舌暗、苔腻、大便不爽出现频次最高;2)天香丹对冠心病症状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研究。方法:选取62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21例、对照组299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变化,血清血管生长因子、一氧化氮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变化;将入选的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57例患者分为实证组及虚证组,进行治疗前后症状疗效及超声应变率及应变率显像检查。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能改善中医综合证候,对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脘腹胀满症状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胸闷、眩晕、脘腹胀满、口中气秽以及舌质、舌苔变化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明显得到改善。两组均能改善血清VEGF、NO以及NOS含量;虚证组与实证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时相心肌应变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天香丹能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优于对照组,提示,天香丹改善冠心病的作用可能与促进血管新生有关。天香丹对于冠心病虚证与实证均有疗效,从临床实验证实前辈所提出的冠心病秽浊痰阻气虚血瘀为归宿证的学术主张。第二部分天香丹的实验研究:1)天香丹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犬分为5组,观察动脉血压、心率、左心室内压、冠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给药后180min内,给药组冠脉血流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空白组,对照组和天香丹大、中、小剂量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天香丹高剂量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变化不大。给药后180min内,天香丹能不同程度升高麻醉犬LVSP和LVEDP;升高+dp/dtmax和降低-dp/dtmax;延长t-dp/dtmax。各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天香丹大剂量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天香丹可能通过改变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终末舒张压LVEDP来增加冠脉流量;2)天香丹对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ATPase及MVC、MVD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48只,分为6组。按文献造模。6周后处死。观察MVC、MVD、心肌重量及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测定心肌线粒体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结果:治疗组、天香丹大、中、小剂量组MVC较假手术组、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其中大中剂量组MVC和MVD增多最显着,与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剂量组、中剂量组比治疗组MVC较少,但三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VD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小剂量组MVD在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O升高VEGF含量升高,天香丹大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观察:天香丹小剂量组:肌丝有断裂,但肌节结构清晰,线粒体轻度肿胀,脊结构整齐,心肌核基质轻度空化,闰盘结构正常,天香丹大、中剂量组肌丝排列整齐,肌节长度均一,线粒体轻度扩张,嵴结构整齐、清晰、核仁清晰可见,闰盘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显着低于正常组,而天香丹则具有显着提高和恢复ATP酶活性的作用,而且其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本实验显示,天香丹能有效改善麻醉犬的冠脉流量,改善左心室内压力,维持心输出量和稳定血压;促进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数、微血管面密度增加,升高血管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心肌能量代谢,提高线粒体ATP酶活性,保护线粒体,从而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抗心肌缺血。第三部分天香丹治疗胸痹的理论依据:阐述天香丹是通补开泄法的代表方。通补开泄法的建立是以仲景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为启示,以新疆地域气候生活习惯所致胸痹特点为前提,以“五脏六腑皆令人胸痹心痛,非独心也”的脏腑相关理论为立论依据,以历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思想为源泉,以通法、补法、开泄法的认识为基础,为治疗新疆胸痹的有效法则。结论1)通过对2215例冠心病患者辨证分型及症状出现频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冠心病辨证以秽浊痰阻、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脚闷胸痛、口中气秽、心悸、脘腹胀满、乏力、舌暗、苔腻等。2)临床实验显示,天香丹之主要作用为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侧枝循环,改善血管新生相关活性物质、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从超声心肌应变率及应变率显像观察,天香丹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状态,对于虚证及实证患者均有治疗作用。从临床实验证实先辈所提出的冠心病秽浊痰阻气虚血瘀为归宿证的学术主张。天香丹治疗冠心病,五脏并举,脏腑相因,虚实并治,整体调节。3)动物实验证实,天香丹改善麻醉犬的冠脉流量,改善左心室内压力,维持心输出量和稳定血压;增加大鼠心梗心肌新生血管数及阳性染色面积比,升高血管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心肌能量代谢提高ATPase活性,保护线粒体,保护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从而抗心肌缺血。4)天香丹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法则通补开泄法的代表方,其产生是根据胸痹本虚标实的病机和五脏相关理论及新疆胸痹发病的地域特点而提出的。通补开泄法补心肺脾肾精元之气,调心肝之血,化痰饮、去秽浊、散瘀血以通阳宣痹。与本文调查所显示的新疆冠心病以秽浊痰阻、气虚血瘀为主,使用天香丹治疗冠心病改善主要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相吻合。5)通补开泄法及其天香丹的研究,可以作为新疆乃至西北地区治疗冠心病及其相关疾病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颖嘉[7](2007)在《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对乳腺癌血管生成作用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应用能量多普勒、脉冲反相谐波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及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探讨乳腺癌发生与演进过程中血管生成作用及其变化规律,为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监测寻找客观简便的判断指标。2.应用脉冲反相谐波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免疫组化、透射电镜技术比较良恶性不同类型肿瘤、同种类型肿瘤不同灌注区域血管在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功能以及相关分子表达上的差异,从而为乳腺癌的临床早期诊断及鉴别提供可靠指标,并为进一步进行以肿瘤新生血管内皮为靶标的肿瘤分子成像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正常乳腺组10例,单纯增生组20例,非典型增生组(atypical hyperplasia,AH)20例,导管内原位癌组15例,浸润性导管癌组30例,共5组95例。乳腺良恶性肿瘤分组:恶性肿瘤组30例(33个病灶),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3个,浸润性小叶癌7个,导管内原位癌3个;良性肿瘤组15例(17个病灶),均为纤维腺瘤。入选标准:正常乳腺组为乳腺纤维腺瘤行区段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结构正常的瘤旁2cm处乳腺组织。乳腺增生分类参照Rosen分类标准,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及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新版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2.检查仪器及方法2.1仪器检查采用飞利浦公司iU22超声检查仪,L9-3宽频线阵探头,脉冲反相谐波(Pulse Inversion Harmonic,PIH)造影条件,机械指数(Mechanical index,MI)为0.07。选用乳腺常规检测程序,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多切面观察后以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 Imaging,PDI)对观察部位血流信号最丰富区域冻结并存储图像,之后静脉弹丸式注射南方医院研制的“全氟显”造影剂,0.02ml/kg,同步存贮造影剂注射后三分钟的连续动态图像。2.2图像分析根据观察区域PDI显示的血流形态、数目及分布特点将血流按丰富程度由低到高分为4级。0级: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信号;1级:少量血流,血流环绕病灶周围,内部无或偶见点状血流;2级:中量血流,可见1条主要血管,其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见几条小血管由周边向内部发出分支;3级:丰富血流,可见2条以上血管伸入病灶内部,或血管相互连通成网状。开启QLAB分析软件,启动微血管成像(microvascular imaging,MVI)程序,实时观察造影剂微泡在微血管中的显像轨迹;对观察部位血流显像最丰富区域取样3次(避开坏死区)获得感兴趣区血流灌注时间-强度曲线,由曲线得到以下参数: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廓清时间(wash-out time,WOT),取其均值。对良、恶性肿瘤两组病灶同上分别对病灶边缘及中心血流显像最丰富区域取样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强度曲线,由曲线得到不同区域灌注参数,分别取其均值计算该病灶的不同区域灌注参数,(边缘灌注参数+中心部灌注参数)÷2为病灶平均灌注参数。3.病理学检查3.1 HE染色3.2免疫组化染色小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小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兔抗人Flk-1/KDR多克隆抗体按SP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结果判断:以细胞浆或细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判定标准。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测定:参照Weidner方法。VEGF和Flk-1/KDR表达测定:采用半定量积分法判定结果,阳性细胞数≤5%为0分,6%-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无特异性染色为0分,染色强度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两者积分相乘,0-1分为阴性(-),2—4分为弱阳性(+),5—8分为中度阳性(++),9—12分为强阳性(+++)。3.3电镜观察选取手术切除乳腺癌6例、乳腺纤维腺瘤及纤维腺瘤切除后瘤旁2cm处经HE证实正常乳腺组织各4例,常规处理后在PHLIPS CM10型透射电镜下观察。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4.1 5组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性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不齐或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Games Howell检验),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4.2乳腺良恶性肿瘤两组病变,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第一章结果1.1病理结果1.1.1乳腺癌合并AH情况45例乳腺癌,癌旁组织合并AH64.44%(29/45),其中导管内癌合并AH73.33%(11/15),浸润性导管癌合并AH60%(18/30)。1.1.2 CD34、VEGF、Flk-1/KDR在各组中表达情况各组病例CD34均呈阳性表达,阳性产物定位于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或胞膜。其分布呈明显异质性,微血管丰富区多位于癌巢边缘或增生活跃组织。随病程演进各组MVD计数逐渐升高,MVD值最小为正常乳腺组(17.10±4.44),最大为浸润性导管癌组(51.89±3.05),5组间MVD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除正常组与单纯上皮增生组,AH组与导管内原位癌组差异不显着(P值>0.05),其余任意两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VEGF表达情况:VEGF主要在乳腺癌细胞胞浆或胞膜及癌组织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或胞膜呈高表达,在AH的导管上皮细胞及相应间质的血管内皮细胞也有阳性表达。正常乳腺、单纯上皮增生组VEGF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随病情进展VEGF表达渐次增高,增强,VEGF表达最低为正常乳腺组(1.10±0.78分),最高为浸润性导管癌组(7.87±2.50分),5组间VEGF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除正常组与单纯上皮增生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任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Flk-1/KDR表达情况:Flk-1/KDR主要表达于乳腺癌间质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或胞膜。在正常乳腺、单纯上皮增生组的血管内皮细胞Flk-1/KDR不表达,只在乳腺肌上皮细胞表达,从AH组.导管内癌组一浸润性导管癌组,Flk-1/KDR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渐次增高,增强,而在肌上皮细胞表达逐渐消失。Flk-1/KDR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低为正常乳腺组,最高为浸润性导管癌组。1.2超声检查表现1.2.1 PDI检查表现随病程进展,PDl分级逐渐增高,5组间PDI血流分级分布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乳腺组血流分级主要为0级、1级(mean rank 29.20),AH组2级血流明显增多(mean rank 45.33),浸润性导管癌组血流分布最为丰富,主要为3级(mean rank 66.65)。1.2.2超声造影检查表现1.2.2.1 MVI检查表现造影后MVI对血流显示能力明显提高:正常乳腺组织血流相对不丰富,血管排列规律,走行自然;单纯上皮增生组病灶周围血管稍增多;AH组血管数目增多,由病灶周边向病灶内延伸,排列不规则,出现扩张、扭曲的血管,导管内原位癌组见更多紊乱、畸形的血管在病灶内吻合,至浸润癌组血管粗细不均、异常扩张、扭曲、囊状膨大、走行紊乱,可见杂乱分布的稠密、团状新生血管网。1.2.2.2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5组间峰值强度(PI)有显着差异,最低为正常乳腺组(38.26±8.52dB),最高为浸润性导管癌组(120.06±11.00dB),随病情进展,PI逐渐增大。组间两两比较,除正常组与单纯上皮增生组(P值>0.05),AH组与导管内原位癌组差异不显着(P值>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5组间达峰时间(TTP)有显着差异,TTP最长为单纯增生组(22.80±1.94s),之后随病程演进,TTP逐渐缩短,最短为浸润性导管癌组(14.59±1.02s)。组间两两比较,正常组与单纯增生组(P>0.05),正常组与AH组(P>0.05),AH组与导管内原位癌组(P>0.05)差异不显着,余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曲线下面积(AUC)有显着差异,最低为正常乳腺组(363.09±28.14dB.s),最高为浸润性导管癌组(1300.63±124.86dB.s)。随病情发展,总趋势为AUC逐渐增大。组间两两比较,除正常组与单纯上皮增生组(P>0.05),AH组与导管内原位癌组(P>0.05)差异不显着,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间廓清时间(WOT)有显着差异,最低为正常乳腺组(31.39±1.14s),最高为浸润性导管癌组(74.93±3.19s)。随病程演进,总的趋势为WOT逐渐延长。组间两两比较,除正常组与单纯上皮增生组,AH组与导管内原位癌组(P>0.05)差异不显着,其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组PI、AUC、WOT逐渐增高,但乳腺增生初期变化不明显,上述指标变化主要始于AH阶段,乳腺AH与导管内原位癌组间差异不显着,表明AH与早期乳腺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具有一致性,并随乳腺癌的进一步发展而变化。TTP在单纯增生组异常延长,之后逐渐缩短。2.第二章结果2.1病理结果2.1.1 CD34、VEGF、Flk-1/KDR表达情况CD34表达情况:CD34在乳腺癌中分布呈明显异质性,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血管粗细不均,见较多裂隙状血管。CD34在乳腺纤维腺瘤中分布及血管管径较为均一。恶性肿瘤组MVD均值为(34.84±8.34)显着高于良性肿瘤组MVD均值(18.65±4.69),良恶性肿瘤两组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表达情况:VEGF在乳腺癌细胞及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尤其弥漫分布于癌巢边缘及坏死组织附近。纤维腺瘤中VEGF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恶性肿瘤组VEGF表达(mean rank32.02)与良性肿瘤组(mean rank12.8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Flk-1/KDR表达情况:Flk-1/KDR在乳腺癌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尤其弥漫分布于癌巢边缘及坏死组织附近。纤维腺瘤中Flk-1/KDR在血管内皮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恶性肿瘤组Flk-1/KDR表达(mean rank30.91)与良性肿瘤组(mean rank15.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1.2透射电镜结果乳腺癌新生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间隙增宽,基底膜不连续,间质水肿。内皮细胞形态失常,胞体大,胞浆丰富,吞饮泡增多,细胞核畸形,常染色质多,异染色质少,可见核仁增大,核仁边集。狭窄、闭塞的新生血管与扩张的大血管并存。乳腺纤维腺瘤及正常乳腺问质中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存在,质膜面光滑,基底膜完整。内皮细胞呈长扁形,胞浆少,吞饮泡少,核形态正常,未见核仁。2.2超声造影表现2.2.1造影前后良恶性肿瘤血流信号检出率比较造影前良恶性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检出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造影后良恶性肿瘤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病灶内部血流检出率差异更大。2.2.2 MVI检查表现病灶内不均匀增强,充盈缺损,紊乱的血管网、血管扩张、血管迂曲为恶性肿瘤征象,良恶性肿瘤有显着性差异(P<0.05)。2.2.3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曲线形态:恶性肿瘤组多数(87.88%,29/33)呈速升缓降型,良性肿瘤组多数(80.00%,12/15)呈缓升速降型。恶性肿瘤组AUC(1474.62±202.13dB.s)、WOT(71.51±7.43s)大于良性肿瘤组(分别为597.11±102.58dB.s,38.54+6.55s),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I、TTP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恶性肿瘤组病灶边缘的PI(126.09±16.69dB)、AUC(1946.76±261.86dB.s)、WOT(94.98±10.19s)大于病灶中心区域(分别为64.43±9.53 dB,998.66±143.51dB.s,48.05±4.88s),病灶边缘的TTP(12.14±1.58s)小于中心区域(30.04±15.91s),病灶边缘及中心各区域灌注参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肿瘤组病灶边缘各灌注参数与病灶中心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乳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正常乳腺—单纯上皮增生—AH—原位癌—浸润性癌演进过程中,血管生成起着重要作用,PDI、超声造影MVI及时间-强度曲线各主要参数与免疫组化血管生成相关指标的检测具有一致性,其总体趋势是:随病程演进,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渐进增高,MVD增加,PDI血流分级增高,MVI显示血管数目增多,结构趋于紊乱,各主要灌注参数PI、AUC、WOT逐渐延长。但在病程初期各主要指标改变不明显,显着变化始于AH阶段。VEGF及其受体Flk-1/KDR的表达异常可能是乳腺癌恶性转化过程中血管生成异常的主要始动因素,PDI、超声造影MVI及各主要灌注参数能够反映乳腺癌前病变阶段组织血管生成活性的变化规律,是用于高危人群监测随访无创而实用的手段。2.实时超声造影MVI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可以同时反映肿瘤血管的解剖和生理特征,造影后灌注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平均灌注参数及区域灌注参数的差异是乳腺良恶性肿瘤有价值的鉴别诊断依据,而良恶性肿瘤新生微血管内皮分子表达和微血管构筑的异质性是超声造影评价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基础。3.VEGF及Flk-1/KDR在乳腺原位癌和浸润性癌血管内皮细胞呈持续高表达,在乳腺良性病变几乎不表达,乳腺癌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有不同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表明针对VEGF及Flk-1/KDR为靶点进行乳腺癌新生血管特异性分子显像可能为解决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钱晓芹,杨光[8](2004)在《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超声影像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血管的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前提条件。因此,对肿瘤血管的研究一直是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肿瘤细胞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宿主的小静脉,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新生血管,并与动脉、静脉之间发生异常吻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肿瘤

田叶红[9](2021)在《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文中认为神经新生已成为肿瘤的重要获得性特征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技术特异性操控乳腺癌神经,激活交感神经促进乳腺癌进展,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乳腺癌生长。神经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阻断神经为抗肿瘤治疗提供重要靶标。然而,目前针对神经生长的相关因子及受体的抑制剂研究正处于初始阶段。围刺为传统中医刺法,可沟通局部经脉、络脉、浮络和皮部之间的联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针对肿瘤的围刺,即以肿瘤局部为中心,沿肿瘤边缘进行多针包围性针刺。前期研究显示电针围刺后肿瘤组织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表达明显增多,与抑瘤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参与调控了肿瘤内的轴突导向因子Sema3a表达,提示围刺可能影响肿瘤神经。但围刺是否能够调控肿瘤神经及相关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包括两方面:一是从临床应用角度,对围刺疗法及瘤周注射在肿瘤的运用和疗效进行整理、总结;二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梳理和总结了肿瘤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目的:1比较不同围刺法对乳腺癌移植瘤肿瘤生长及癌细胞凋亡的影响;2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NTs)及相应受体的影响;3通过有参转录组测序获取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的候选靶基因和相关分子机制;4以p75NTR为突破口,通过电针围刺后抑制p75NTR信号转导,观察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神经、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4T1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一分为TG组(模型组)、ETG组(电针围刺组)、ATG组(毫针围刺组),TG组小鼠每天抓握3min,ETG组予电针围刺3min/天,ATG组予毫针围刺3min/天,于干预后1周、2周、3周取材,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比较电针与毫针围刺对肿瘤生长、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二分为TG组、ETG组、NG组(空白组)、ENG组(空白电针组),TG组、ETG组干预同实验一,NG组、ENG组均为正常小鼠,其中NG组每天抓握3分钟,ENG组电针围刺,其针刺部位、方法与ETG组一致,通过HE、IHC、ELISA检测,以明确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NTs及受体的影响。实验三样本来自实验二,取TG组与ETG组干预1周的肿瘤组织冰冻样本,每组各3个,共6个样本用于有参转录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以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基于前期研究电针围刺对p75NTR的上调作用,实验四分为TG组、ETG组、ETTG组(TP组,即p75NTR抑制剂组),TG组、ETG组干预同前,ETTG组电针干预同ETG组,并在电针后15分钟腹腔注射p75NTR受体抑制剂TAT-Pep5(75μg/kg·d),以明确抑制p75NTR信号传导对肿瘤神经、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电针与毫针围刺抑制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比较(1)肿瘤生长曲线显示,ETG组肿瘤生长最慢,TG组最快,ATG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在实验干预第15天,三组肿瘤生长曲线开始趋于一致。肿瘤体积的组间比较显示,E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5-18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A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6-14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2)三个取材时点的瘤重比较,ETG组瘤重最小,TG组瘤重最大,ATG组瘤重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3)在三个取材时点,ETG组抑瘤率分别为36.93%、46.49%、27.89%,ATG组抑瘤率分别30.79%、26.61%、21.67%。(4)TUNEL染色结果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着高于ATG组与TG组(p<0.05),且在实验干预2周的凋亡指数最高,ATG组的凋亡指数与TG组相当。2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的影响(1)HE染色、IHC标记PGP 9.5均提示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有神经支配。(2)β3-tubulin+神经:ETG组β3-tubulin+神经束在实验干预1周、2周均少于TG组,至实验干预3周两组无差别;ETG组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多于TG组;IPP半定量分析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β3-tubulin+表达面积均显着少于TG组(p<0.05)。(3)TH+交感神经:TH+神经纤维呈细丝状,分布于肿瘤间质,且多围绕在血管周围,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TH+神经纤维均显着少于TG组。(4)血清神经递质:ENG组NE、ACH、AD较NG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干预3周的AD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ETG组NE、ACH、SP含量较TG组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第3周NE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肿瘤组织神经递质: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E含量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G组 ACH水平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NTs:NGF、BDNF、NT-3、NT-4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组间比较均无差异。(7)肿瘤组织NTs:E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NGF含量均明显高于TG组(p<0.05),ETG组在干预3周的NT-3水平显着高于TG组(p<0.05),BDNF、NT-4水平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ETG组proNGF相对表达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高于TG组(p<0.05)。(8)NTs相关受体: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p75NTR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TrkA、TrkB相对表达量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3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相较于TG组,ETG组共获得116个差异基因,其中66个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反应、细胞死亡与稳态、氧化应激、物质与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神经、免疫反应、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其中在神经的生物学过程中,包含四个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通路和一个神经轴突导向通路,涉及1 1个差异基因,5-HT2、VGCC、COX、TRPC1、Ablim 下调,Gi/o、PLA2、GLS、CREB、Boc、Netin-G2上调,涵盖胞吐、钙离子内流、神经兴奋性、神经保护、轴突导向、神经递质释放的反馈抑制调节、突触可塑性等生物学功能。4 p75NTR介导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腹腔注射TAT-Pep5以抑制p75NTR信号传导,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癌细胞凋亡的影响。(1)β3-tubulin+神经:ETTG组β3-tubulin+神经总数和神经纤维较ETG组和TG组均有减少趋势(p>0.05),而β3-tubulin+神经束比ETG组和TG组有增多趋势(p>0.05),此外,ETTG组在实验干预1周、2周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着高于ETG组(p<0.05)。(2)TH+神经:ETTG组TH+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多于ETG组(p<0.05);ET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TH+神经纤维与TG组相当,至干预3周明显少于TG组(p<0.05)。(3)肿瘤组织神经递质(NE、ACH):ETTG组肿瘤组织NE含量介于TG组与ETG组之间;ETTG组肿瘤组织ACH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高于ETG组,其中实验干预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TG组无差异。(4)肿瘤组织NGF、proNGF: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GF含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在实验干预1周与ETG组相当,2周显着低于ETG组,3周高于ETG组;对于proNGF,在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proNGF表达均与ETG组相当,而显着高于TG组(p<0.05)。(5)肿瘤生长:ETTG组瘤体、瘤重均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的抑瘤率显着低于ETG组(p<0.05)。(6)癌细胞凋亡: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凋亡指数均显着低于ETG组(p<0.05),而与TG组相当。结论:1单纯电针与毫针围刺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电针围刺较毫针围刺抑瘤作用更强、更持久,其中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之一为癌细胞凋亡增加。2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具体表现为促进神经新生、抑制神经浸润(PNI)和交感神经形成,调节肿瘤组织神经递质(ACH、AD、NE)、NTs(NGF、proNGF、NT-3)水平,上调 p75NTR 表达,可能为电针围刺抑瘤潜在分子机制。3电针围刺可能通削弱胞吐、抑制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及通过促进神经保护和轴突导向而诱导神经轴突生成,以调控肿瘤微环境。4电针围刺上调p75NTR/proNGF信号转导诱导癌细胞凋亡而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同时经由p75NTR介导以抑制PNI和交感神经支配,下调肿瘤组织NE、ACH水平,以调控肿瘤微环境而发挥间接抑瘤作用。

张爱红,赵晓欢,申国升[10](2021)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CRP、VEGF-C、CD34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乳腺癌超声征象与C反应蛋白(C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CD3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于衡水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为乳腺癌组,同期选择1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两组超声征象,CRP、VEGF-C、CD34表达的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流信号主要以Ⅱ~Ⅲ级为主,乳腺癌组最大流速(Vmax)、峰值强度(Imax)及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16.82±2.66)比(10.54±3.87)、(149.44±6.27)比(138.86±5.34)、(26.67±3.41)μg/L比(21.67±2.98)μg/L],阻力指数(RI)、Imax/达峰时间(TTP)、流出时间(WT)低于正常对照组[(0.47±0.12)比(0.77±0.22)、(1.61±0.44)比(1.87±0.47)、(22.25±5.03) ms比(28.51±5.27) ms](P <0.01)。乳腺癌患者癌组织VEGF-C、CD34阳性表达比例显着高于癌旁组织[65.00%(78/120)比7.50%(9/120)、74.17%(89/120)比9.17%(11/120)](P <0.01)。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血流分级、Vmax、Imax与CRP、VEGF-C、CD34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 <0.05),超声RI、Imax/TTP、WT与CRP、VEGF-C、CD34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 <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与CRP、VEGF-C、CD34显着相关,超声对乳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二、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超声影像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超声影像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表达、BRAF 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局部侵袭性与双模态超声的相关性分析及 SWE 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应用价值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技术路线图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双模态超声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BRAF V600E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评估价值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bFGF 表达与BRAF V600E 突变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超声多模态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经直肠超声检查
        2.2.3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2.2.4 超声造影检查
        2.2.5 前列腺穿刺活检
        2.2.6 病理检查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结果
        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前列腺结节例数
        3.3 前列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4 前列腺恶性结节与同深度对侧位置组织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5 不同病理级别的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5.1 病理1级组与2级组以上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5.2 病理1+2级组与3级组以上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6 前列腺癌病理级别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7 超声造影参数对前列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3.8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结节例数
        3.9 前列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弹性评分的比较
        3.10 不同病理级别的前列腺癌超声弹性评分的比较
        3.11 前列腺癌病理级别与超声弹性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12 超声弹性评分对前列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4 讨论
        4.1 超声造影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4.2 超声弹性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4.3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对前列腺癌检出价值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经直肠超声检查
        2.2.3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2.2.4 超声造影检查
        2.2.5 MRI检查及MRI-TRUS融合成像
        2.2.6 前列腺穿刺活检
        2.2.7 病理检查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结果
        3.2 病理结果
        3.3 穿刺结果
        3.3.1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PCa检出率的比较
        3.3.2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阳性针率的比较
        3.3.3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对不同级别前列腺癌的检出例数
        3.3.4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检出不同病理级别的阳性针数
        3.3.5 多模态图像中各种成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价值
        3.3.6 穿刺组织与根治性切除术后组织病理符合程度的比较
    4 讨论
        4.1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性穿刺法前列腺癌检出率及阳性针率的比较
        4.2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检出不同级别前列腺癌的比较
        4.3 多模态图像中各种成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价值
        4.4 穿刺活检组织与根治性切除术后组织病理符合程度的比较
        4.5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前列腺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超声图像获取及分析
        2.2.1 仪器
        2.2.2 超声检查
        2.2.3 弹性图像评估
        2.2.4 超声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估
        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1 诊断金标准
        2.3.2 标本留取与保存
        2.3.3 仪器与试剂
        2.3.4 HE染色步骤
        2.3.5 Masson染色步骤
        2.3.6 天狼星红染色步骤
        2.3.7 免疫组化SP法染色步骤
        2.4 显微镜摄像及图像分析
        2.4.1 仪器
        2.4.2 显微镜摄像
        2.4.3 实验图像分析软件及使用方法
        2.4.4 实验结果判读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理结果
        3.2 超声声像图结果
        3.3 前列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3.1 MVD计数
        3.3.2 MVD在各组PCa中的表达
        3.3.3 MVD表达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3.4 VEGF表达
        3.3.5 VEGF在各组PCa中的表达
        3.3.6 VEGF表达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3.7 组织中VEGF与MVD表达的相关性
        3.3.8 α-SMA表达
        3.3.9 α-SMA在各级别PCa中的表达
        3.3.10 α-SMA表达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3.11 α-SMA表达与VEGF及MVD的相关性
        3.4 前列腺组织胶原纤维、肌纤维含量
        3.4.1 前列腺组织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含量
        3.4.2 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在各级别PCa中的含量
        3.4.3 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含量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4.4 前列腺组织Ⅰ型胶原纤维与Ⅲ型胶原纤维含量
        3.4.5 ColⅠ在各级别PCa中的含量
        3.4.6 ColⅠ含量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4.7 α-SMA表达与胶原纤维及肌纤维的关系
        3.5 前列腺病灶超声指标与病理指标比较
        3.5.1 前列腺病灶血流与MVD及VEGF表达
        3.5.2 前列腺病灶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
        3.5.3 超声造影参数与MVD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
        3.5.4 超声软硬组病灶间病理指标差异
        3.5.5 超声弹性评分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3.5.6 Col Ⅰ、Col Ⅲ排列方式与结节硬度的关系
        3.6 α-SMA表达与超声弹性评分及造影参数的关系
    4 讨论
        4.1 前列腺病灶超声多模态检查结果
        4.2 MVD、VEGF的表达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3 胶原纤维含量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4 肌纤维含量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5 α-SMA的表达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6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剪切波弹性模量参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使用的仪器
    2.3 检查方法
    2.4 临床病理资料
        2.4.1 腋窝淋巴结转移判定
        2.4.2 组织学分级判定
        2.4.3 免疫组化及分子亚型判定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各弹性模量参数单因素分析结果
        3.2.1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
        3.2.2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免疫组化标志物及分子亚型的相关性
    3.3 各弹性模量参数多因素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肿块大小的关系
    4.2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4.3 各弹性模量参数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关系
    4.4 各弹性模量参数分别与免疫组化标志物的关系
    4.5 各弹性模量参数分别与分子亚型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检查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鉴别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动脉与C-erbB-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周围滋养动脉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的关系
    1 资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乳腺癌三维超声造影肿瘤血管生成策略研究及新辅助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上篇 三维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策略研究
    第一部分 三维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乳腺肿瘤三维超声造影表现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三维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判断的比较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超声影像学研究
    第一部分 常规超声与动态增强MRI依据RECIST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三维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比较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天香丹治疗冠心病及对心肌线粒体ATPase、MVC、MVD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天香丹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一)2215例冠心病患者辩证分型及症状分布研究
        1.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结果
    (二)天香丹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新生的影响
        1.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1.6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7 试验设计
        1.8 治疗方法
        1.9 观察指标
        1.10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天香丹的实验研究
    (一)天香丹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内容与方法
        1.1 药品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剂量设计与分组
        1.5 实验方法
        1.6 测定参数
        1.7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2.结果
    (二)天香丹对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ATPase及MVC、MVD的影响
        1.内容与方法
        1.1 药物及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观察指标
        2.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天香丹治疗胸痹的理论依据
    1.天香丹的组方分析
    2.天香丹处方中药物的现代研究
    3.天香丹是通补开泄法的代表方
    4.冠心病秽浊痰阻气虚血瘀证的表现及成因
    5.冠心病阳微阴弦病机理论对通补开泄法的启示
    6."五脏六腑皆令人胸痹心痛非独心也"是通补开泄法的立论依据
    7.历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思想是通补开泄法的源泉
    8.历代医家通法、补法、开泄法的认识是通补开泄法的基础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胸痹心痛的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综述二:应变率评价不同程度缺血心肌及心肌功能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治疗性血管新生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讲座情况
导师评阅表

(7)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对乳腺癌血管生成作用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血管生成在乳腺癌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乳腺良恶性肿瘤微血管构筑的异质性及其血流动力学功能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8)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超声影像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VEGF的结构特性、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检测
二、MVD、VEGF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VEGF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2.VEGF在乳腺癌中的高表达:
    3.VEGF表达、MVD的意义:
三、超声影像相关性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9)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围刺法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 围刺治疗单纯性囊肿
        2 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
        3 围刺治疗其他良性肿瘤
        4 围刺治疗恶性肿瘤
        5 瘤周注射治疗恶性肿瘤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神经新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2 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与毫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新生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10)乳腺癌超声征象与CRP、VEGF-C、CD34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超声检查
        1.3.2 CRP、VEGF-C、CD34检测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乳腺癌患者的超声特征分析
    2.2 两组超声特征和CRP水平比较
    2.3 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VEGF-C、CD34阳性表达的比较
    2.4 乳腺癌患者超声指标与CRP、VEGF-C、CD34的相关性
3 讨论

四、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超声影像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模态超声联合bFGF表达、BRAF 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相关性研究[D]. 贾志莺.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D]. 杨晔.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剪切波弹性模量参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关系的研究[D]. 裴蓓.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D]. 吴国柱. 武汉大学, 2018(06)
  • [5]乳腺癌三维超声造影肿瘤血管生成策略研究及新辅助疗效评估[D]. 陈曼. 复旦大学, 2012(03)
  • [6]天香丹治疗冠心病及对心肌线粒体ATPase、MVC、MVD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安冬青.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9)
  • [7]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对乳腺癌血管生成作用的评价[D]. 李颖嘉.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2)
  • [8]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超声影像相关性研究进展[J]. 钱晓芹,杨光.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4(06)
  • [9]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D]. 田叶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乳腺癌超声征象与CRP、VEGF-C、CD34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 张爱红,赵晓欢,申国升. 医学综述, 2021(09)

标签:;  ;  ;  ;  ;  

乳腺癌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与超声显像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