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种植园是纸浆和造纸工业的合适原材料吗?

落叶松种植园是纸浆和造纸工业的合适原材料吗?

一、落叶松人工林是制浆造纸业合适的原料吗?(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朋[1](2020)在《小径桉木半剖材汽蒸预处理特性研究及干燥模型的构建》文中指出当前的资源形势下,小径木材的高效利用是缓和并解决我国林木资源紧缺现状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小径木材生长应力大,易开裂等缺陷使其综合利用率较低。研究表明,汽蒸预处理技术是提高木材干燥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以小径桉木半剖材为研究对象,探究小径桉木半剖材初含水率,以及汽蒸预处理温度对汽蒸预处理效果,常规干燥过程的干燥质量,以及干燥速率的影响,并确定一种优化的小径桉木半剖材汽蒸预处理-常规干燥工艺。并以含水率调制过程中,汽蒸预处理后,以及常规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可见缺陷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试材在汽蒸预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场分析,微观结构分析,化学成分及含量分析,以及各个阶段的函数模型分析等分析手段进行进一步探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将小径桉木半剖材从平均初含水率110.7%调至含水率30%左右的过程中,耗时约1300h,并得到了干燥质量较优的调制终含水率为55%;回归了含水率调制过程中对流传质系数与时间的关系模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对含水率调制过程中含水率的计算和预测提供参考意义。k=2.4851252×10-8-0.00024987519/τ0.5+0.24163405ln(τ)/τ+1089.34/τ+505.30113/τ1.5-22620.8471nτ/τ2+178511.26/τ2(2)分析了不同预处理条件下试材的温度场变化情况,得到了在汽蒸预处理过程中,小径桉木半剖材温度场变化的S型函数模型,回归了小径桉木半剖材预热时间模型,拟合了试材不同位置的升温模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S型函数模型:T=A1+A2-A1/1+10(A3-t)p,t≤350min预热时间模型:T预=1216.67144-81.62157r+2.2314r2-0.02564r3+1.0722×10-4r4升温模型:T位=(a+ct+es+gt2+is2+kts)/(1+bt+ds+ft2+hs2+jts)(3)100℃、120℃汽蒸预处理可使纹孔膜发生破裂;汽蒸预处理温度为100℃时,初含水率55%、40%的试材与对照组相比,其苯-醇溶液抽提物含量同比下降了 50.57%,44.85%,热水抽提物含量同比下降了 30.48%,27.57%。(4)利用确定的小径桉木半剖材的干燥基准,得到了优化的“含水率调制-汽蒸预处理-常规干燥”工艺参数为MC=55%,T=100℃;回归了“含水率-时间-汽蒸预处理温度”的三维模型,以及半剖材干燥速率变化的S型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三维模型:MC55=-68.762849+143.77953ln(t)-34.692883(ln(t))2+2.5434001(ln(t))3-0.01357072(ln(t))4-2.508168×10-5(ln(t))5-1.2643103T+0.0059979661T2 S型函数模型:V=A+(B-A)/(1+10(t+C)/D)(5)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汽蒸预处理温度为80℃、100℃和120℃时,初含水率为55%的小径桉木半剖材,干燥至终含水率9%左右的平均干燥速率分别为0.10%/h、0.12%/h 和 0.11%/h。

韩育林[2](2019)在《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水耗、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及可持续生产路径分析》文中认为作为最大的纸张生产国,资源密集型的造纸工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实际的统计仅考虑了工艺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忽略了产业链上下游包括农林业、能源供给部门、化学品工业、运输业以及其他配套公用工程的额外贡献,低估了纸产品的实际环境影响,无法实现整个造纸产业链的资源优化。本文将生命周期的思想应用于中国造纸工业,以水耗、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作为评价指标,对造纸工业的主要纸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价,提出资源优化和节能减排方案。由于同一产品存在多条生产路径,每条路径下各类指标的比较存在冲突,因此本文利用多准则决策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整合,选择出最可持续的造纸路径和原材料,促进造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814家造纸企业生产情况的统计,研究确定了8种纸产品的生命周期边界和路径,边界内包括以下阶段:植物种植、能源供给、原材料收集、化学品生产、制浆造纸工艺和运输。本文分析并量化了边界内水耗、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阶段性贡献,根据产业链中的物料平衡计算出各类纸种在基于不同原材料的生产路径下和平均的环境指标。结合2015年造纸工业的生产情况,本文得到2015年每生产1吨纸张,平均需要消耗33.2吨水和20.9 GJ能量,排放2.6吨的当量CO2。生活用纸的各类指标最高,分别为72.2吨水、38.2 GJ能量和4.6吨的当量CO2。虽然生活用纸的生命周期水耗最高,但价值水耗相对较低。除此以外,根据中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中的整体减排目标,本文估算出对应于造纸工业以及造纸产业链的减排责任,预测出在不同情境下的排放量,在较为理想的生产情境下,造纸工业还需承担58.64万公顷的人工林种植面积以增加碳汇,约占现有人工林面积的0.85%。对于某条造纸路径,多个评价指标一般无法实现全部最优,无法决策出相对最优的路径。因此研究利用两种多准则决策方法(ISWM和TOPSIS)对各纸种在不同路径下的生命周期水耗、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和内部成本进行整合,实现了不同路径的可持续性排序,决策出各纸种最可持续的原材料和生产路径。使用本色化学竹浆生产生活用纸最具可持续性,而基于漂白化学木浆的生活用纸生产路径的可持续性最低。

徐明[3](2018)在《非木纤维超声辅助解离技术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秸秆的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解决造纸工业原料短缺难题,拓宽纤维浆料来源,本文采用麦草秸秆作为典型非木材纤维原料,进行了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纤维特性和应用的研究;优化了超声辅助解离的工艺参数,使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热重、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光谱等手段,对超声辅助解离麦草纤维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超声辅助解离纤维的机理,并对该纤维进行了纸种配抄、纤维板制备等应用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本文根据超声协同作用及辅助氧化的基本原理,对麦草秸秆纤维解离工艺进行了研究,探究出适合麦草的超声氧化辅助制浆技术,并对超声波麦草纤维浆料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20kHz,超声功率密度3W/cm3,反应温度20℃室温,物料浓度15%,反应时间2小时,保温0.5小时,搅拌速度500rms,氢氧化钾添加量2%,氨水6%、十二烷基磺酸钠0.5%、硅酸钠8%、硫酸镁1%的工艺条件下,麦草纤维成浆性能良好,得率达到71.3%,白度及强度性能均与漂白碱法麦草浆国家标准(GB/T 26188-2010)相当。同时,对芦苇、竹子等非木纤维原料也进行了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实验,优化了工艺参数。为探究麦草纤维原料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制浆机理,以及纤维浆料相关性能,对超声波麦草浆及化学麦草浆进行了组分及仪器分析对比。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平均长度达到0.809mm,其抗张指数32.49N·m/g,耐折度45次、撕裂指数3.98 mN·m2/g,均优于化学麦草浆。超声波麦草浆灰分含量24.92%,综纤维素含量69.04%,木质素含量4.31%。从扫描电镜、XRD、热重分析结果来看,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形态完整,挺括粗硬,表面附有颗粒状物质。超声波麦草浆的结晶度高于化学麦草浆,其XRD图在2θ为26.5°处有尖锐衍射峰,推测生成了一种含结晶相的填料类物质。热重实验结束时,超声波麦草浆最终剩余量为30%左右,麦草浆纤维素和木质素提取物样品最终分别剩余10%和22%左右,表明超声辅助作用使木质素官能团被氧化,羟基等增多,结构和性质发生了变化。针对超声波辅助氧化制浆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及对纤维的影响,采用茜素紫显色法和海萤荧光素类似物(FCLA)法,成功证明了超声波制浆过程中液体介质中存在强亲电试剂羟基自由基(HO·)、过氧氢根自由基(HOO·)等活性氧基团,并分析了活性氧基团的产生机理以及对木质素中芳环、双键等官能团的降解机理,进而提出麦草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机理如下:在超声波机械效应、热效应及空化效应协同作用下,麦草秸秆纤维细胞胞间层先发生微小分裂,促使化学介质快速充分的进入到纤维细胞之间,然后胞间层及角隅层中部分小分子木质素在超声氧化辅助作用下降解、溶出,麦草秸秆纤维解离成浆。活性氧基团与木质素发色基团发生反应,将其氧化成无色基团。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在纸页成型过程中结合力良好,原因如下:首先成浆后的纤维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打浆效应,原料纤维充分润胀及软化,增强了细纤维化作用,纤维比表面积增大,暴露出更多的羟基,进而在纸页成型过程中可以形成更多的氢键。此外,在超声效应产生的HO·和HOO·等活性氧基团的作用下,纸浆中木质素结构中出现更多的羟基、羧基及活性位点,形成更多的氢键结合与交联作用,提高了纸浆纤维的结合力。利用超声波麦草浆进行了双胶纸、新闻纸、多层食品卡纸、单层食品卡纸及普通食品包装纸等多种纸张的配抄实验,并利用100%超声波麦草纤维进行了制备中密度纤维板的应用实验,上述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行业标准值。综上所述,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分离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超声波非木浆纤维具有优良的力学强度和光学性能,可以作为传统纸浆纤维的有益补充,也可以用来制备绿色环保的高强纤维板。

孙舒[4](2014)在《海州常山营建能源林与纸浆林适宜性分析》文中提出在传统能源日趋减少的背景下,生物质能源无疑成为除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外第四大能源。能源林作为生物质能源,以其可再生性、清洁、低碳等优势,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针对我国能源林培育现状和存在问题,本研究以一年生海州常山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栽培密度、轮伐期以及平茬高度对海州常山生物量的影响,结合不同种源海州常山的热值,初步确定海州常山能源林适宜的种植密度、轮伐期,并为今后海州常山能源选择指标的确定奠定基础。原料短缺问题一直是阻碍造纸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仅依靠进口木浆、木材对发展我国造纸业不是长久之计。本试验对海州常山的纸浆性能指标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海州常山的造纸制浆的可行性。同时比较海州常山和杨树的纸浆性能差异,从而为进一步评价海州常山的制浆造纸性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于20122013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林学实验站和郯城、新泰苗圃地以海州常山一年生扦插苗为材料,设置2个轮伐期(为1年和2年)、3个种植密度(40000株/hm2、20000株/hm2、13333株/hm2)以及3种平茬高度(0cm、20cm和40cm)的试验,结合对茎干热值及造纸制浆特性的测定分析,确定海州常山生物质能源林和纸浆林的最佳栽培和经营方式,为海州常山的能源林和纸浆林良种选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栽培方式可导致海州常山不同的生物量的积累。3种平茬高度中,以40cm的获取的生物量最大,其次为20cm。不同的经营密度对海州常山也有一定影响。测定的3个密度的海州常山的生物量,密度越大,单株的生物量越小,但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却是最大。(2)对海州常山热值研究表明:不同种源海州常山的热值存在差异。本文采用弹氧热值热量仪和直接灰分测定法,分析了海州常山12个种源的木质材料热值和灰分含量,发现海州常山种源间木质材料的平均热值为15.25kJ·g-1,与杨树(I-107)1年生枝条(热值为15.34kJ·g-1)相当,低于刺槐(18.45kJ·g-1);海州常山种源间的热值差异较大,变异幅度3%。(3)对海州常山制浆性能研究表明:3个种源的海州常山的纤维属于超短纤维。山东泰安马套的海州常山为0.810mm,江苏连云港的海州常山纤维长度为0.766mm,河南栾川的海州常山纤维长度最短,0.552mm。单从纤维长短来看,只有山东泰安马套的海州常山可以用来造纸。3个种源的海州常山在化学组分上相差不大,综纤维素含量均超过84%,比一般的阔叶纸浆材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和灰分的含量也较少。纸浆得率也接近40%,制浆性能较好。抄纸测定的纸品的耐破度、裂断长等指标也均能达到造纸制浆的要求。综合各指标,海州常山属于超短纤维的纸浆材,可与针叶树等长纤维的纸浆材搭配使用,制取印刷纸、包装纸等。

张金环[5](2011)在《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循环经济思想自1998年引入中国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必须涵盖工业、农业、林业、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其中,循环林业对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一些学者已从森林工业、林业产业、林业区域等不同角度研究林业循环经济的问题,较早的一些研究多是用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解释林业产业中的某些现象,而且是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林业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没有将林业作为一大系统来进行研究。近几年的研究趋向于林业产业整体和林区整体,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是很少有学者对林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做研究,也鲜有学者在林业循环经济整体、系统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项研究旨在继承前期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将林业作为一个整体,基于林业产业层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循环林业发展模式,并根据循环林业的属性要求重构林业产业链,从理论上弥补前期学者研究不足,为我国发展循环林业开辟新的思路。研究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符合林业特殊性的林业循环经济理论匮乏的问题;二是林业产业系统整体的循环林业模式构建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在论文的第2章和第3章,在借鉴了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了林业产业发展特点,构建了循环林业模式理论。界定了循环林业及模式的内涵,并对循环林业模式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提出了循环林业的三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循环利用原则、无害化原则;分析了循环林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联结要素、支撑要素。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在论文的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这一部分的是论文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从林业产业分类入手,以逻辑顺序将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划分为四个分循环模式,包括林业一、二、三产业各自的自循环模式、林业一、二、三产业之间及其与林业外产业间的循环模式。第一产业自循环模式分成林业培育系统和采运系统两个小循环模式的构建。林业培育系统循环模式以林木培育过程中林业资源的减量化使用为主线,分别构建了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微型循环林业模式,这些模式在实现资源减量化利用的同时,也实现了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及林业生态环境的无害化。采运系统循环模式以林业资源采、集、运过程中对环境的无害化及采运后剩余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两条主线,分别构建了林业采运系统无害化模式和采伐剩余物林内循环利用模式。第二产业自循环模式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资源循环模式。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式围绕着产品这一核心要素展开的,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备料及原料加工、产品制造等环节,林产工业企业内部资源循环模式的构建以设计、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线,、使每一环节在运行过程中均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循环利用原则。林产工业企业间循环模式的构建是以关键企业为核心节点,从纵向链状到横向网状资源循环结构模式,实现林产工业整体的资源循环利用。第三产业自循环模式主要以林业景区旅游及休闲服务业为主,具体包括林业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阶段旅游资源的利用;林业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阶段的资源修复与清洁生产。林业三个产业子系统在完成各自资源自循环任务的同时,还实现了三个产业之间及其与林业产业系统外其他产业系统的物质资源循环。林业产业间循环利用模式的构建可细分为两方面:一是以林业第一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的构建;二是以林业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的构建。论文在构建三个产业自循环模式及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的同时,间接穿插了一些与论文观点相匹配的案例,使论文更具说服力。

尚旭东[6](2010)在《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相关产业理论为基础,在系统归纳云南林业产业发展所取得各项成绩及其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采用SWOT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影响实施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机遇与威胁。通过分析得出了云南林业产业发展拥有气候优越、资源基础总体水平较高;咖啡和橡胶产业独具垄断优势;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鲜切花独具优势;食用菌产业增长迅猛;产业协会推动作用明显;森林旅游产业崛起迅速等优势和机遇。同时也指出了林业产业发展所存在的林业资源生产分散,集约化程度低;林木种苗繁育严重滞后、植物资源综合开发不够;林分结构不合理,综合效益不高;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林业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的基础建设薄弱;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明显等劣势与威胁。在此基础之上,又全面总结了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及其相应问题。在分析2003~2008年林业三大产业及其内部各亚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之上,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系统动态分析了2003~2007年各时间段云南林业三大产业及其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各时间段内云南林业产业产出与第一产业关联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弱。林业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其所占比重及与总产出的关联度均较小,产业结构仍然不具备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端倪。第一产业10大亚产业内,第一产业产出与木材采运业关联度最大,林木的培育和种植业,林产品采集业,林业服务业,茶、桑、果业,竹材采运业,中药材业,花卉业,畜牧业,林业农业类其它依次弱之。第二产业内部,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林产化学制品制造业,木、竹浆造纸及纸制品业这3个亚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出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其它制造业,木质、竹藤家具制造业,其他(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和建筑业),木、竹、藤工艺品制造业;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与第二产业产出的关联度最低。第三产业内部,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林业专业技术服务、林业公共管理服务、森林公园管理服务、自然保护管理服务和林业系统非林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出的关联依次弱之。针对上述分析,在第六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云南省三次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目标及相应体系。对于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结构内部,一方面应着眼于经营模式结构的调整,因此应大力发展人工林战略、分类经营战略、多种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应加强森林资源结构的调整,为此应注重林龄结构、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注意林产加工企业的规模结构,为此应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并注重市场调节;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林产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为此应在产品多元化、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药材的开发等方面入手。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把握建立健全木材及林产品流通业,建立健全林业服务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这三个方面,具体的调整措施包括:优化林产品的相关物流和林产品市场建设、总体设计林产品流通与市场宏观调控系统、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林业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机制、强化森林特色旅游、注重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原则,提高景区旅游产品竞争力和旅游文化在景区发展中的地位等。针对上述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体系,结合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在第七章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云南林业产业的10项对策与建议。文章的最后,采用“等维灰数递补模型”对云南省2010~201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及三次产业产值的实现情况进行了相应的预测并进行了相关的检验。

李成茂[7](2010)在《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从森林资源培育入手,通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以提高林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发展的要求,是当前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运用调查法和文献法收集了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分类法将我国林业划分为9个区域,采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9个区域数十年来的森林资源状况、森林资源培育状况、林业产业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比较,对9个区域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进行优势度分析,找出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需求,运用趋势分析法对林产品进行供需平衡预测分析。根据未来林产品的需求缺口,林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存在的问题与潜力、以及各区域资源优势度与产业优势度的差异,提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导向的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调整建议。经过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和成果:(1)、初步提出了中国林业产业新的区划方案。本区划方案兼顾了林业生产的相互关系,从行政界限上对全国林业产业发展进行分区,既体现了各区域自然资源的属性,也兼顾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方向,便于对林业生产发展的统一规划。本研究将全国林业划分为京津区、东南区、东北区、冀鲁豫区、长江中下游区、黄土高原区、蒙新区、青藏区和西南区。(2)各区域森林资源和林业产值不断增长,但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全国和各区域森林资源总量逐年增加,林业产值逐年增长,但各区域资源分布差异大,第一、二产业产值高,第三产业产值较低。(3)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较明显,需要从加大内部资源培育力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国外资源三条渠道来弥补资源缺口,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4)森林资源量增长与林业产值、林产品增长具有一致性,但是各区域的资源丰富度与产业发展程度不一致。全国和各区域以森林资源培育业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在林业总产值中占主体地位,所占比例在44%以上。森林资源量增长与林业产值增长具有一致性,尤其是与森林面积同增长,森林资源培育情况直接影响林业产值、林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各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完全一致,需要根据资源优势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5)提出了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的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林产品生产能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通过提高林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值贡献,重点发展以人造板、纸张和纸板、木质家具、特色森林食品、特色林化产品的加工产业等第二产业;通过政策、资金倾斜等措施,积极鼓励发展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6)提出了区域布局、林种发展、林产加工业布局调整方案。第一,在京津区、中西部生态脆弱区,重点发展防护林等公益林以及特色经济林建设,加快森林旅游资源培育。第二,在东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第三,促进东北区、西南区的天然用材林培育力度,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木材生产后备资源。第四,加快南方区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第五,发展中东部区平原林业建设。第六,加强西北地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确保生态安全。

邢美华[8](2009)在《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被定位于以提供木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工业原料使得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依赖于森林资源发展的林区面临着严重的“三林”问题。“三林”问题集中表现为林业生产力低下,而林业产出率不高的症结主要在于林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福建、江西、辽宁和浙江四省率先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2006年底在全国全面推开。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即将在全国全面推开之际,以黑龙江伊春国有林区为试点的林权制度改革也同时开展,打破了50多年来国有林区国有国营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本文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基于资源利用视角分析此次林改的绩效,并从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两方面深入评价其改革效果,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生态目标,及其促进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体系。本文借助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丰富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及不合理利用的制度因素,运用一定的统计和数理分析方法从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及其林业产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三方面对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并构建了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与目标实现的保障体系。运用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国有林区的伊春和集体林区的福建、江西、湖北的林权制度改革对其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数理分析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对其林改前后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以及森林生态效益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林改对区域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的影响。在我国提出的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背景下,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并就如何实现目标进行阐述,以探究林改对林区产业及生态的影响与林区目标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存在着诸如利用效率低、加工工艺落后、利用数量不足等问题,产权制度不明晰是制约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关键因素,新一轮以“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对我国林区资源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林区林业资源利用有了明显好转,林区产业都有了进一步发展,森林生态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林改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林业资源利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林业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林业生态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顺利实现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的目标,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予以保障。通过以上章节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本文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上,并由表及里,从对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影响的分析深入到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两方面影响的分析,并就如何顺利实现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使本文的研究视角具有新意。(2)构建了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林业具有优先提供生态效益的属性,本文在一般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指标并进行了内涵界定,同时将生态化目标引入林业产业结构的评价之中,创造性的构建了一个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生态化为内容、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3)在研究结论上,揭示了当前林权制度改革尚难以实现林业资源高效利用深层原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林区发展的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两大目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大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出有利于推进“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一系列保障措施。这对完善林权改革政策、指导林区林改实践和不断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童方平[9](2008)在《湿地松优良家系高产的生理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天然林的减少,全球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下降的格局,世界各国均在迅速发展工业人工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是我国从美国引进的一种速生纸浆原料树种,目前在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广为种植。利用田间试验和模拟试验方法,采用野外与室内仪器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综合运用林木遗传育种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培育学、生态学、动态经济学、生物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实现工业人工林的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为目标,开展了湿地松优良家系高产的生理基础研究,为湿地松优良家系遗传改良和人工林高产栽培措施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约束和无约束选择指数,根据纸浆材的要求,进行生长、形质和材性联合选择,选出了0-1027、0-464、Ⅱ-101、2-46、0-609、0-508、0-1077等7个最佳纸浆材家系。2、湿地松优良家系的抗旱性与其体内保护酶系统对活性氧有较强的清除能力相关。在水分胁迫条件下SOD、CAT、AsA、MDA、O2-产生速率在品种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其产生具有同步性,一方面湿地松各家系在受到过氧化产物MDA和O2-的毒害的同时,另一方面所有家系的SOD、CAT、AsA活性被激活并得到加强,以维持其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3、水分胁迫下湿地松优良家系具有较高的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水分胁迫下家系464、1027的Chl、Chla、Chlb、Chla/Chlb、Caro值显着高于对照、高于家系的平均水平;在水分胁迫下,湿地松优良家系1027、464的光合特征值Pn、Cond、Tr、CE、Φ显着高于对照,优于其它家系。可用水分胁迫下湿地松针叶中的还原性糖、可溶性糖、总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值的大小作为湿地松优良家系选择的生理指标。4、湿地松优良家系在3~8月典型天气的Pn日变化模式为‘双峰’型,一年中其余各月即1、2、9、10、11、12月的Pn日变化模式为‘单峰’型;湿地松各家系1龄针叶、2龄针叶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异规律呈‘双峰’型;各家系1龄针叶、2龄针叶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异规律呈‘双峰’型,这种季节变异规律分别受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较强控制。5、各家系1龄针叶的Pn值显着高于2龄针叶的Pn值,全天以傍晚时的Pn值为最低。且湿地松优良家系的Pn值与湿地松的生长量呈正相关;湿地松优良家系1龄针叶的Pn值明显低于其Amax值,仅为Amax的64.41%,各家系2龄针叶的Pn值明显低于其Amax值,仅为Amax的54.44%。6、湿地松优良家系1龄针叶、2龄针叶的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光饱和点、CO2饱和点等光合特征参数均明显高于普通品种。湿地松优良家系家系2龄针叶光补偿点、1龄针叶、2龄针叶的CO2补偿点要低于普通种,表明湿地松优良家系在弱光和低CO2浓度条件下仍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在较高光合有效辐射和CO2浓度条件下也能继续进行光合同化,其光合效率高;适宜的水分和CO2浓度,是湿地松优良家系高产的主要生境因子。可用湿地松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的大小作为湿地松优良家系选择的生理指标。

林秀花[10](2007)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福建省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发展工业原料林是保护森林资源,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集体林区,如何通过破解造林资金和技术的“瓶颈”,引导林农将其拥有的林地、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与林业企业开展合作经营,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使企业与林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以促进林业的发展,是林改完成后,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和永安市为例,在分析国内外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现有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对林改后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国内外的工业原料林实践表明,工业原料林的产生和发展与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业或相关工业的发展相关联。工业原料林发展的动因是工业原料林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业原料林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工业原料林培育的林工分离是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停滞不前的关键原因,工业原料林的市场模式是林工双方的问题交集点;(3)工业原料林经营的目标模式应该是林工结合、企业化或集团化经营,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4)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应该走股份制联合经营的模式,实现市场化运作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林改后,开展“公司+基地+农户”是工业建立原料林基地的补充和有效实现途径;(5)为促进林工结合和工业原料林的发展,国家应该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条块分割,对工业原料林的经营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二、落叶松人工林是制浆造纸业合适的原料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叶松人工林是制浆造纸业合适的原料吗?(论文提纲范文)

(1)小径桉木半剖材汽蒸预处理特性研究及干燥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2 小径桉木资源及利用现状
        1.2.1 桉树资源现状
        1.2.2 小径桉木资源利用现状
    1.3 国内外木材改性研究现状
        1.3.1 木材的热改性
        1.3.2 木材的化学改性
        1.3.3 木材的塑合改性
        1.3.4 木材的浸渍改性
    1.4 国内外木材干燥研究现状
        1.4.1 常规干燥
        1.4.2 气干-常规干燥联合工艺
        1.4.3 高温干燥
        1.4.4 过热蒸汽干燥
        1.4.5 真空高频干燥
    1.5 国内外木材汽蒸预处理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小径桉木半剖材含水率调制过程及理论模型
    2.1 试验材料准备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含水率调制过程的终含水率设置及试验记录方式
        2.3.2 缺陷统计
    2.4 试验结果
        2.4.1 调制过程中的含水率变化
        2.4.2 调制过程中含水率下降的理论模型
        2.4.3 调制过程中产生的干燥缺陷
        2.4.4 调制终含水率对干燥缺陷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汽蒸预处理过程中小径桉木半剖材温度场的变化及模拟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汽蒸预处理工艺条件
        3.2.2 汽蒸预处理温度场的记录
        3.2.3 缺陷统计
    3.3 试验结果
        3.3.1 汽蒸预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场
        3.3.2 汽蒸预处理过程中的理论模型
        3.3.3 汽蒸预处理过程中的含水率变化
        3.3.4 汽蒸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干燥缺陷
    3.4 本章小结
4 汽蒸预处理对小径桉木半剖材微观构造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木材细胞微观结构的观察
        4.2.2 木粉试样的制备
        4.2.3 抽提物含量及成分分析
        4.2.4 化学组分测定
    4.3 试验结果
        4.3.1 微观结构变化
        4.3.2 抽提物含量及成分分析
        4.3.3 化学组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汽蒸预处理对干燥质量与速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干燥基准的选用
        5.2.2 缺陷统计
        5.2.3 干燥速率的测定与对比
    5.3 试验结果
        5.3.1 小径桉木半剖材干燥基准的选用
        5.3.2 汽蒸预处理条件对干燥质量的影响
        5.3.3 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变化
        5.3.4 汽蒸预处理对干燥速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水耗、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及可持续生产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和应用
        1.2.2 多准则决策方法和造纸行业的可持续评估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生命周期边界和路径
        2.2.1 生命周期水耗边界
        2.2.2 生命周期能耗边界
        2.2.3 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边界
        2.2.4 生命周期路径
    2.3 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2.3.1 生命周期水耗计算方法
        2.3.2 生命周期能耗计算方法
        2.3.3 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2.4 数据来源
    2.5 小结
第三章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水耗
    3.1 各阶段的水耗评估
        3.1.1 水能关系分析
        3.1.2 原材料种植
        3.1.3 原材料收集
        3.1.4 制浆造纸工艺过程
        3.1.5 运输
    3.2 基于不同原材料的纸张生命周期水耗
    3.3 纸张的生命周期水耗和价值水耗
    3.4 小结
第四章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能耗
    4.1 各阶段的能耗评估
        4.1.1 能源供给
        4.1.2 原材料收集
        4.1.3 化学品生产
        4.1.4 制浆造纸工艺过程
        4.1.5 运输
    4.2 基于不同原材料的纸张生命周期能耗
    4.3 纸张的生命周期能耗
    4.4 实现造纸工业减排目标的方法
    4.5 小结
第五章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目标
    5.1 各阶段的温室气体评估
        5.1.1 能源供给
        5.1.2 植物碳汇
        5.1.3 原材料收集
        5.1.4 化学品生产
        5.1.5 制浆造纸工艺过程
        5.1.6 运输
    5.2 基于不同原材料的纸张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
    5.3 造纸工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和分布
    5.4 实现造纸工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个生命周期指标的造纸路径多准则决策
    6.1 多准则决策模型
        6.1.1 区间数的定义与运算准则
        6.1.2 区间Best-worst方法
        6.1.3 ISWM模型
        6.1.4 区间TOPSIS模型
    6.2 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内部成本计算
    6.3 各纸种不同生产路径的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
        6.3.1 区间Best-worst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6.3.2 多准则决策的结果
        6.3.3 敏感性分析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1 不同农作物的水耗分配
    A2 区间BW方法MATLAB编程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非木纤维超声辅助解离技术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现状
        1.2.1 发展现状
        1.2.2 面临问题
        1.2.3 我国木材纤维资源现状
        1.2.4 非木材纤维资源现状及制浆行业现状
    1.3 我国纸和板材的研究现状
        1.3.1 全国各纸种生产与消费现状
        1.3.2 文化用纸市场现状
        1.3.3 包装用纸市场现状
        1.3.4 中密度纤维板研究现状
    1.4 制浆清洁生产新技术发展现状
    1.5 超声应用技术发展现状
        1.5.1 超声波技术的概况
        1.5.2 超声波技术在造纸与纤维行业的应用
        1.5.3 超声氧化辅助制浆技术发展现状
    1.6 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技术效益分析
        1.6.1 经济效益
        1.6.2 社会效益
        1.6.3 生态效益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方法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方法
        1.8.3 技术路线和说明
2 非木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工艺优化及纸浆性能对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工艺优化
        2.3.2 浆张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非木材纤维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工艺优化
        2.4.2 超声波麦草浆、超声波芦苇浆、超声波竹浆性能
    2.5 本章小结
3 超声波麦草浆组分及结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组分含量测定
        3.3.2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纤维素的提取
        3.3.3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木质素的提取
        3.3.4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3.5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6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热重(TGA)分析
        3.3.7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和灰分X-射线衍射(XRD)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纤维组分对比分析
        3.4.2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纤维性能对比分析
        3.4.3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
        3.4.4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
        3.4.5 超声波及化学麦草浆、纤维素、木质素热重(TG)分析结果
        3.4.6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
        3.4.7 超声波麦草浆和化学麦草浆灰分的XRD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超声氧化辅助解离及纸页增强机理探索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超声作用下活性氧的产生与测定
        4.3.2 超声波麦草浆木质素~(31)P谱核磁共振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超声作用下活性氧产生机理
        4.4.2 麦草秸秆超声氧化辅助解离机理探索
        4.4.3 超声波麦草浆纸页成型增强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不同纸张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双胶纸、新闻纸等文化用纸配抄实验
        5.3.2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食品包装用纸实验
    5.4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实验结果
        5.4.1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双胶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2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新闻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3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多层食品卡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4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单层食品卡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4.5 超声波麦草浆配抄普通食品包装纸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压制纤维板材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制备纤维板的制备
        6.3.4 超声波麦草浆纤维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6.3.5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水接触角的测定
        6.3.6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抑氧指数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的力学强度性能
        6.4.2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扫描电镜分析
        6.4.3 超声波麦草秸秆纤维板疏水性能分析
        6.4.4 超声波麦草浆阻燃性能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海州常山营建能源林与纸浆林适宜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海州常山的生物学特性
    1.2 能源林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能源林研究现状
    1.4 纸浆林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纸浆林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2 试验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生物产量形成试验地概况
        2.1.2 种源与生物产量观测试验地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生物量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1 生物量试验设计
        2.2.1.2 生长量与生物量的测定
        2.2.2 热值分析取样与测定方法
        2.2.2.1 取样方法
        2.2.2.2 热值测定方法
        2.2.3 制浆特性取样与测定方法
        2.2.3.1 取样方法
        2.2.3.2 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2.2.3.3 海州常山纤维形态测定
        2.2.3.4 海州常山制浆特性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州常山生物量的形成分析
        3.1.1 海州常山生物量形成与栽培密度的关系
        3.1.2 海州常山生物量形成与轮伐期的关系
        3.1.3 海州常山生物量形成与定干高度的关系
    3.2 海州常山的热值特性分析
        3.2.1 海州常山种源间干重热值的比较
        3.2.2 海州常山种源间灰分的比较
        3.2.3 海州常山种源间去灰分热值的比较
    3.3 海州常山的制浆特性分析
        3.3.1 海州常山化学组分分析
        3.3.2 海州常山的纤维特性
        3.3.3 海州常山 KP 浆特性及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栽培模式对海州常山生物量积累的作用
    4.2 不同种源间海州常山热值存在差异
    4.3 海州常山纤维形态
    4.4 海州常山化学组分
    4.5 海州常山 KP 浆制浆性能较好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作者和导师简介

(5)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资料获取与整理
2 循环林业模式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理论
        2.1.1 循环经济的含义
        2.1.2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2.1.3 循环经济的原则
        2.1.3.1 循环经济的基础原则
        2.1.3.2 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2.1.4 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2.1.4.1 微观企业层次
        2.1.4.2 中观区域层次
        2.1.4.3 宏观社会层次
    2.2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
        2.2.1 产业生态系统的属性
        2.2.2 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2.2.3 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
        2.2.4 产业共生理论
        2.2.4.1 产业共生的特征
        2.2.4.2 产业共生的模式
    2.3 本章小结
3 循环林业模式理论构建
    3.1 循环林业的定位与内涵
        3.1.1 循环林业的定位
        3.1.2 循环林业的内涵
    3.2 循环林业模式的界定
        3.2.1 循环林业模式的定位
        3.2.1.1 林业经营思想的演变
        3.2.1.2 林业经营模式
        3.2.1.3 循环林业模式的定位
        3.2.2 循环林业模式的内涵
    3.3 循环林业模式的特征
        3.3.1 林业经济系统循环与生态系统循环的双重性
        3.3.2 循环林业产业链的复杂性
        3.3.3 物质闭路循环使用的相对性
    3.4 循环林业模式构建的原则
        3.4.1 减量化原则
        3.4.1.1 末端物质减量化与源头物质减量化并重
        3.4.1.2 "开源"意义的减量化与"节流"意义的减量化并重
        3.4.1.3 相对减量化与绝对减量化并重
        3.4.2 循环利用原则
        3.4.3 无害化原则
    3.5 循环林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3.5.1 循环林业模式的联结要素
        3.5.2 循环林业模式的主体要素
        3.5.3 循环林业模式的支撑要素
        3.5.3.1 知识技术要素
        3.5.3.2 制度要素
    3.6 循环林业模式的研究框架及路径
        3.6.1 循环林业模式的研究框架
        3.6.2 循环林业模式的研究路径
    3.7 循环林业模式的产业结构层次
    3.8 循环林业模式构建的假设条件
    3.9 本章小结
4 林业第一产业自循环模式
    4.1 森林培育系统的循环林业模式
        4.1.1 节水型林业培育模式
        4.1.1.1 树种的选择
        4.1.1.2 节水的方式与方法
        4.1.1.3 节水林业外部保障条件
        4.1.1.4 案例分析:北京城区园林绿地节水模式
        4.1.2 节地型林业培育模式
        4.1.2.1 "开源"意义林地减量化利用模式
        4.1.2.2 "节流"意义林地减量化利用模式
        4.1.2.3 案例分析:北京林业节地模式
        4.1.3 节肥型林业培育模式
        4.1.3.1 用肥种类节肥
        4.1.3.2 化肥用肥方式节肥
        4.1.4 节药型林业培育模式
        4.1.5 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4.2 森林采运系统的循环林业模式
        4.2.1 森林采运系统无害化模式的构建
        4.2.2 森林采运系统采伐剩余物林内循环利用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林业第二产业自循环模式
    5.1 林产工业企业内部循环模式
        5.1.1 林产品的绿色设计
        5.1.1.1 "绿色"材料选择
        5.1.1.2 "绿色"结构设计
        5.1.1.3 "绿色"工艺设计
        5.1.1.4 "绿色"包装设计
        5.1.1.5 案例分析:家具绿色结构设计
        5.1.2 林产品生产阶段的减量化、无害化与循环利用
        5.1.2.1 林业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与减量化
        5.1.2.2 林业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与无害化
        5.1.2.3 案例分析:造纸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
    5.2 林产工业企业间循环模式
        5.2.1 纵向链状耦合结构模式的构建
        5.2.1.1 纵向链状耦合结构模式的企业分类及企业之间的关系
        5.2.1.2 以人造板为关键企业的纵向链状耦合结构模式
        5.2.2 横向网状耦合结构模式的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林业第三产业自循环模式
    6.1 林业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阶段资源利用
        6.1.1 林业景区的生态化设计
        6.1.2 林业景区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1.3 景区建筑物的生态化建设
    6.2 林业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阶段的资源利用
        6.2.1 林业旅游景区的清洁生产
        6.2.2 林业旅游景区的废弃物管理
    6.3 案例分析:黄山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建设
        6.3.1 黄山景区的轮休制与分区制
        6.3.2 黄山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3.3 黄山景区的清洁生产
    6.4 本章小结
7 产业间森林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7.1 以林业第一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
        7.1.1 林业第一产业产品及废弃物向第二产业流动模式
        7.1.2 林业第一产业产品及废弃物向第三产业流动模式
        7.1.3 林业第一产业产品及废弃物向林业外其他产业流动模式
        7.1.3.1 采伐剩余物的林业外利用
        7.1.3.2 林农复合模式
        7.1.3.3 案例分析:广东鹤山林-果-草-鱼林农复合模式
    7.2 以林业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
        7.2.1 制浆造纸业木素资源产业间循环利用
        7.2.2 制浆造纸业白泥资源产业间循环利用模式
        7.2.3 制浆造纸业污泥资源产业间循环利用模式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及待研究内容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及研究不足
    8.3 待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6)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一般产业理论
        1.2.2 林业产业经营理论
        1.2.3 林业产业化研究及实践
        1.2.4 国内各省对于林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产业结构理论
        2.1.1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2.1.2 产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2.1 生产布局理论
        2.2.2 聚集理论
    2.3 产业成长理论
    2.4 林业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2.4.1 林业产业的内涵
        2.4.2 林业产业的外延
        2.4.3 现行林业产业的概念和范围
        2.4.4 林业产业的特征
3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分析
    3.1 林业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3.2 林业产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
    3.3 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山区综合开发顺利推进
    3.4 林业产业市场体制逐步完善
    3.5 林业产业的资本投入力度加大
    3.6 新兴种植产业崛起迅速,成为林业第一产业发展的亮点
    3.7 林业第二、三产业由恢复增长步入快速增长阶段
    3.8 八大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3.9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区域特色日益明显
    3.10 林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及出口能力不断提高
    3.11 林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增强
4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Ⅰ)—优势分析
        4.1.1 优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
        4.1.2 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基础总体水平较高
        4.1.3 咖啡产业独具垄断优势
        4.1.4 橡胶的种植与加工初具垄断优势,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增加
        4.1.5 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鲜切花产品独具特色,优势明显
        4.1.6 食用菌种植、栽培、加工及生产的发展势头迅猛
        4.1.7 云南省林业产业协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4.2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Ⅱ)—劣势分析
        4.2.1 林业资源生产分散,集约化程度低
        4.2.2 林木种苗繁育严重滞后
        4.2.3 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但综合开发不够
        4.2.4 林分结构不合理,综合效益不高
    4.3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分析—机遇与威胁分析
        4.3.1 森林旅游正在崛起
        4.3.2 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
        4.3.3 林业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的基础建设薄弱
        4.3.4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明显
    4.4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概述
        4.4.1 资源优势与产业弱势矛盾继续存在
        4.4.2 林业产权不明晰
        4.4.3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
        4.4.4 资源培育业与加工利用业联系不够紧密
        4.4.5 林业产业的整体规模较小,以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4.4.6 省内各地、州林业产业发展不平衡
        4.4.7 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
        4.4.8 林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4.4.9 宏观调控和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急要完善
        4.4.10 林业生态补偿经费严重不足
        4.4.1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5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5.1 林业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5.1.1 关联系数
        5.1.2 关联度
    5.2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分析
        5.2.1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及其效益分析
        5.2.2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态势分析
    5.3 林业产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联分析
        5.3.1 云南省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动态关联矩阵的计算
        5.3.2 云南省林业产业总产出与三次产业的动态关联分析
        5.3.3 云南省林业第一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分析
        5.3.4 云南省林业第二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分析
        5.3.5 云南省林业第三产业内部动态关联分析
        5.3.6 结论与讨论
6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6.1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
    6.2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6.3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体系
        6.3.1 林业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
        6.3.2 林业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
        6.3.3 林业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
7 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处理好资源与产业的关系,构建云南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7.1.1 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加快发展以用材林资源培育为主的林业第一产业
        7.1.2 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全面提升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
        7.1.3 充分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第三产业
    7.2 建立市场培育体系
        7.2.1 发展和培育特色产业
        7.2.2 实施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战略
    7.3 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储备体系
    7.4 完善宏观调控扶持体系
    7.5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7.5.1 明确界定林业产权的内涵
        7.5.2 强化集体林地承包权的用益物权性质
        7.5.3 保护私有林主和林农利益,扶持私有林发展
        7.5.4 清理、规范和管理合同
        7.5.5 规范林权证和林地使用证的核发工作
    7.6 加快林业产业组织框架建设
    7.7 加快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7.8 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力度
    7.9 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7.10 多渠道筹集补偿经费
8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产业发展预测
    8.1 等维灰数递补模型
    8.2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发展预测
    8.3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第二产业产值的发展预测
    8.4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第三产业产值的发展预测
    8.5 2010~2014 年云南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发展预测
    8.6 对预测的林业三次产业产值及总产值的检验
    8.7 展望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9.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建议
        9.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9.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各章所列图表及参考文献的统计情况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5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教学实践
致谢

(7)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发展对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的巨大需求
        1.2.2 当前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3 中央对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规划
        1.2.4 中国工程院启动重大战略咨询项目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4.1.1 国外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4.1.2 国内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1.4.2 国内外森林资源培育发展现状
        1.4.2.1 国外森林资源培育发展现状
        1.4.2.2 国内森林资源培育研究现状
        1.4.3 森林培育对林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1.4.3.1 森林培育对林业产业发展影响的国外研究现状
        1.4.3.2 森林培育对林业产业发展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
        1.4.4 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调整研究现状
        1.4.4.1 林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1.4.4.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1.5 数据来源
2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的方法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概况
    3.1 世界森林资源与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现状
        3.1.1 世界森林资源现状
        3.1.2 世界主要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情况
        3.1.3 世界林业产业发展特点
        3.1.4 世界各国森林资源演变趋势
    3.2 我国森林资源结构与现状
        3.2.1 森林资源总量与结构
        3.2.1.1 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
        3.2.1.2 权属结构
        3.2.1.3 林种结构
        3.2.1.4 林分结构
        3.2.1.5 龄级结构
        3.2.1.6 树种结构
        3.2.1.7 森林质量
        3.2.2 森林资源消长
        3.2.2.1 森林面积消长
        3.2.2.2 林木蓄积量消长
        3.2.2.3 森林可采资源消长
        3.2.3 森林资源特点
    3.3 我国现代林业建设情况
        3.3.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3.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3.3.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本章小结
4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4.1 全国林业区划
        4.1.1 林业区划原则
        4.1.2 林业区划的依据
        4.1.3 林业区划的性质和任务
        4.1.4 本研究林业区划的提出
        4.1.5 本研究中的林业区划与其它林业区划的区别
    4.2 森林资源培育
        4.2.1 森林资源变化及分布状况
        4.2.1.1 全国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4.2.1.2 各区域森林资源变化及分布
        4.2.2 森林资源培育
        4.2.2.1 森林资源培育措施
        4.2.2.2 重点林业工程实施情况
        4.2.3 森林资源培育优势与问题分析
        4.2.3.1 森林资源培育优势分析
        4.2.3.2 森林资源培育存在的问题
    4.3 林业产业发展
        4.3.1 林业产值及其结构
        4.3.1.1 全国林业产业产值及其结构
        4.3.1.2 各区域林业产业产值及其结构
        4.3.2 林业产业区域布局
        4.3.2.1 主要森工产品产量及结构
        4.3.2.1.1 全国主要森工产品产量及结构
        4.3.2.1.2 各区域主要森工产品产量及结构
        4.3.2.2 主要林产品产量及结构
        4.3.2.3 经济林花卉产品结构
        4.3.2.4 森林旅游业发展
        4.3.2.5 林业建设投资构成
        4.3.3 林业产业发展优势与问题分析
        4.3.3.1 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4.3.3.2 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4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4.4.1 资源增量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4.4.1.1 森林资源增量与林业产值增长的关系
        4.4.1.2 森林资源量与主要森工产品的关系
        4.4.1.3 森林资源量与主要林产品的关系
        4.4.2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
        4.4.2.1 营造林措施与林业产值的关系
        4.4.2.2 不同林种营造与主要森工产品和林产品的关系
        4.4.2.3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的一般关系
        4.4.3 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5 林业产业发展供需平衡分析
    5.1 国内需求预测
        5.1.1 林业产业发展的目标
        5.1.2 木质林产品需求结构与预测
        5.1.3 能源林需求量预测
        5.1.4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
    5.2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国际供给预测
        5.2.1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5.2.1.1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
        5.2.1.2 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5.2.1.3 非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
        5.2.1.4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5.2.2 国际供给预测
    5.3 国内供需平衡分析
        5.3.1 我国林产品消费缺口分析
        5.3.2 林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5.3.3 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与供需平衡分析
        5.3.4 木质林产品供给潜力与供需平衡分析
        5.3.5 能源林供给潜力与供需平衡分析
        5.3.6 非木质资源供给潜力与供需平衡分析
    5.4 重点林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6 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调整
    6.1 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森林资源培育
        6.1.1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培育理论支撑
        6.1.1.1 培育森林资源的基本原则
        6.1.1.2 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中的几种关系
        6.1.1.3 实现森林资源培育理念的转变
        6.1.2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培育政策支持
        6.1.2.1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鼓励森林资源培育
        6.1.2.2 营造良好的森林资源培育政策环境
        6.1.3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培育科技平台
        6.1.3.1 以科技为支撑提高森林资源培育质量
        6.1.3.2 森林资源培育关键技术措施
        6.1.4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森林资源培育条件保障
    6.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6.2.1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
        6.2.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思路
        6.2.3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6.2.3.1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的第一产业
        6.2.3.2 调整林产品生产加工业为龙头的第二产业
        6.2.3.3 积极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及林区多种经营
    6.3 林业产业区域总体布局调整
        6.3.1 调整的原则
        6.3.2 林业产业区域布局调整内容
        6.3.2.1 林业产业区域布局调整总体思路
        6.3.2.2 各区域林业产业布局调整
        6.3.2.3 林种发展布局调整
        6.3.2.4 林产品加工业布局
    6.4 重大林业产业政策建议
        6.4.1 加强二、三产业建设,进一步理顺产业结构
        6.4.2 宏观调控向资源优势地区转移林产加工业
        6.4.3 资源培育中应大力加强能源林建设
        6.4.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6.4.5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6.4.6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致谢

(8)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林业资源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1.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文献分析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范畴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范畴界定
        2.1.1 林业资源与森林资源
        2.1.2 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2.1.3 林业三次产业划分
        2.1.4 林业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2.1.5 林权与林权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及制度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业结构及优化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现代林业理论
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问题剖解
    3.1 两种发展观与两种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1 基于传统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3 林业资源传统利用模式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比较分析
    3.2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模式的演变分析
        3.2.1 1949—1978年的木材主导利用模式
        3.2.2 1979—1992年的综合利用模式
        3.2.3 1992年—现在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多功能利用模式
    3.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1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2 木材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4 森林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5 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4 林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林业资源利用中的基本矛盾
4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制度因素探析
    4.1 影响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分析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经济水平
        4.1.3 技术水平
        4.1.4 政策环境
        4.1.5 制度
        4.1.6 影响因素评述
    4.2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状况
        4.2.1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划分
        4.2.2 集体林区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4.2.3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单一国家所有制的弊端
    4.3 明晰产权是实现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前提
        4.3.1 我国当前林业资源产权
        4.3.2 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4.3.3 产权明晰的基本要求
        4.3.4 明晰产权的主要途径
    4.4 以产权明晰为主要标志的林权制度改革
        4.4.1 我国历次林权制度变革
        4.4.2 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5 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林业资源利用评价
    5.1 林业资源利用的评价内容
    5.2 集体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2.1 调查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2.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2.3 林改区域林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4 林改区域林木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5 林改区域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6 林改区域景观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3 国有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3.1 研究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3.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3.3 林改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情况
    5.4 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总体现状评价
        5.4.1 林地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2 林木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4 景观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6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
    6.1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集体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2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3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6.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分析
        6.2.1 SSM分析方法概述
        6.2.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2.3 福建省林改前后林业产业变化情况分析
    6.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价方法
        6.3.1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判标准
        6.3.2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新拓展
        6.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法
        6.3.4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6.4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的实证分析
        6.4.1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概况
        6.4.2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分析一以福建省为例
        6.4.3 结论与政策含义
7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1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分析
        7.1.1 主要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资源分布
        7.1.2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7.2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2.1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回顾
        7.2.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7.2.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7.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7.3.1 调查区域森林资源状况及生境特征
        7.3.2 调查区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3.3 评价结果分析
8 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目标的构建
    8.1 我国林业“两大体系”战略的提出
    8.2 我国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构建
        8.2.1 林业产业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2.2 林业生态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8.2.3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制定
        8.2.4 实现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的林业资源利用原则
    8.3 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的构建
        8.3.1 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目标的基本要求
        8.3.2 林区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方针与原则
        8.3.3 基于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实现的林区林业产业发展顺序
    8.4 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的构建
        8.4.1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8.4.2 林区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的目标界定
        8.4.3 林区完备生态体系构建的原则及重点措施
9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政策保障体系
    9.1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9.1.1 加拿大林业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2 德国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3 日本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4 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9.2 林权改革中对林区林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影响
        9.2.1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的基本分析
        9.2.2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9.2.3 这些问题对林区目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9.3 实现林区发展目标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基本框架构建
        9.3.1 制度保障
        9.3.2 政策保障
    9.4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9.4.1 林权证抵押贷款开展
        9.4.2 森林保险制度构建
        9.4.3 采伐限额制度完善
        9.4.4 公益林保护制度创新
    9.5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设计
        9.5.1 政府对林企与林农的支持方向
        9.5.2 切实增强林业企业发展能力
        9.5.3 不断加大对林农的信贷支持
        9.5.4 进一步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
        9.5.5 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工程建设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一览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9)湿地松优良家系高产的生理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工业人工林的发展背景
    1.2 工业人工林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1.3 发展工业人工林的目的意义
    1.4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湿地松遗传改良、定向培育及生理基础研究进展
    2.1 湿地松生理生态学、遗传改良及定向培育研究进展
        2.1.1 湿地松生理生态学研究
        2.1.2 湿地松遗传改良
        2.1.3 湿地松壮苗培育
        2.1.4 湿地松密度管理与调控
        2.1.5 湿地松集约经营与定向培育
    2.2 林木生理生态学基础研究进展
        2.2.1 林木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2.2.2 林木光合生理生态的研究动态
        2.2.3 林木光合作用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2.2.3.1 影响林木光合作用的内在因子
        2.2.3.2 影响林木光合作用的外在因子
        2.2.4 光合作用与植物的生长
        2.2.5 林木水分胁迫生理响应研究进展
        2.2.5.1 水分胁迫对林木光合作用的影响
        2.2.5.2 水分胁迫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2.2.5.3 水分胁迫下光合作用受抑的气孔与非气孔效应
        2.2.5.4 水分胁迫对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影晌的研究进展
        2.2.5.5 水分胁迫对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3 湿地松优良家系高产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光合作用的种间和种内变异
    3.2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3.3 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
    3.4 水分胁迫对林木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响应
4 试验设计
    4.1 试验地点概况
    4.2 试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4.2.1 湿地松各种试验所用家系材料
        4.2.2 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4.2.3 试验设计
        4.2.4 湿地松各家系苗木的盆栽与土壤水分控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家系性状观测方法
        4.3.2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4.3.3 SOD活性测定
        4.3.4 CAT活性测定
        4.3.5 AsA活性测定
        4.3.6 MDA活性测定
        4.3.7 O_2~-产生速率测定
        4.3.8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4.3.9 还原性糖含量测定
        4.3.10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4.3.11 光合色素测定方法
        4.3.12 光合参数的测定
        4.3.13 表观量子效率的测定
        4.3.14 羧化效率的测定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1 家系材料统计与分析方法
        4.4.2 数据作图与统计分析软件
        4.4.3 各种生理因子分析与计算方法
        4.4.4 通径分析原理
5 湿地松纸浆材优良家系选择技术研究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性状差异性分析
        5.1.2 性状遗传力估计与性状间相关
        5.1.3 木材纤维素的变异
        5.1.4 生长和材质性状间幼—成相关性
    5.2 目标优良的家系选择
        5.2.1 构建选择指数主要性状的确定
        5.2.2 利用约束和无约束选择指数进行性状优良的家系选择
    5.3 小结
        5.3.1 掌握了湿地松家系生长、形质、材性等性状间的遗传变异规律及相互关系
        5.3.2 主要经济性状最低选择年龄
        5.3.3 通过研究选出了生长、形质、材性兼优的湿地松纸浆材家系
6 湿地松优良家系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1 湿地松优良家系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1.1 各家系SOD酶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1.2 各家系CAT酶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1.3 各家系AsA酶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1.4 各家系MDA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1.5 各家系O_2~-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1.6 小结
    6.2 湿地松优良家系蛋白质及糖类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2.1 各家系可溶性蛋白质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2.2 各家系还原性糖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2.3 各家系可溶性糖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2.4 小结
    6.3 湿地松家系光合色素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6.3.1 各家系总叶绿素(Chl)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3.2 各家系叶绿素a(Chla)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3.3 各家系叶绿素b(Chlb)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3.4 各家系Chla/Chlb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3.5 水分胁迫下各家系类胡萝卜素(Caro)的响应模式
        6.3.6 各家系Caro/Chl对水分胁迫下的响应
        6.3.7 小结
    6.4 湿地松家系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4.1 各家系间的净光合速率(Pn)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4.2 各家系间的气孔导度(Cond)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4.3 各家系胞间CO_2(Ci)浓度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4.4 各家系蒸腾速率(Tr)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4.5 各家系水分利用效率(WUP)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4.6 各家系羧化效率(CE)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4.7 各家系表观量子效率(Φ)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6.4.8 小结
7 湿地松各半同胞家系的光合特性研究及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7.1 湿地松优良半同胞家系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7.1.1 各家系各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1 各家系1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2 各家系2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3 各家系3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4 各家系4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5 各家系5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6 各家系6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7 各家系7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8 各家系8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9 各家系9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10 各家系10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11 各家系11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1.12 各家系12月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7.1.2 湿地松各家系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异规律
        7.1.3 各家系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季节变异规律
        7.1.4 各家系净光合速率的比较分析
        7.1.5 小结
    7.2 湿地松优良半同胞家系光和CO_2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异规律
        7.2.1 各家系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
        7.2.1.1 各家系表观量子效率(Φ)的变异规律
        7.2.1.2 各家系光补偿点(LCP)的变异规律
        7.2.1.3 各家系光饱和点(LSP)的变异规律
        7.2.2 湿地松各家系对CO_2的响应
        7.2.2.1 各家系羧化效率(CE)的变异规律
        7.2.2.2 各家系CO_2补偿点(CCP)的变异规律
        7.2.2.3 各家系CO_2饱和点(CSP)的变异规律
        7.2.3 小结
    7.3 影响湿地松优良半同胞家系光合的生理生态因子分析
        7.3.1 结果与分析
        7.3.2 小结
8 主要结论及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
导师简介
致谢

(10)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福建省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加快发展工业原料林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需要
        1.1.2 加快发展工业原料林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需要
        1.1.3 加快发展工业原料林也是林业产业结构和林业布局调整的需要
        1.1.4 加快发展工业原料林是降低林业经营风险,提高社会营造林积极性的需要
        1.1.5 加快发展工业原料林是促进林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研究
        1.3.2 国内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研究
        1.3.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模式总结和创新
        1.4.2 政策设计
2 国内外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与发展状况和趋势
    2.1 我国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现状
        2.1.1 粤、桂、琼、闽地区
        2.1.2 长江中下游地区
        2.1.3 黄河中下游地区
        2.1.4 东北、内蒙古地区
        2.1.5 西部重点地区
    2.2 国外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与发展的趋势
        2.2.1 国外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林工结合
        2.2.2 国外当代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2.2.3 国外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与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
3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现状和问题
    3.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3.1.1 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3.1.2 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趋势
    3.2 福建省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现状和问题
        3.2.1 福建省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现状
        3.2.2 福建省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4 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类型及其比较
    4.1 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类型
        4.1.1 自营模式──工业企业自己办林场
        4.1.2 合作模式──厂乡(村)合作建原料林基地
        4.1.3 借贷模式──企业借贷给乡(村)经营原料林基地
        4.1.4 股份制模式──设立股份制企业经营原料林基地
        4.1.5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模式
    4.2 各类模式的分析和比较
5 福建省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的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永安市国投公司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分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主要经济指标
        5.1.3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4 效益分析与评价
        5.1.5 案例评价与创新分析
    5.2 案例二:永林公司森威(连城)分公司原料林基地建设投入产出分析
        5.2.1 项目区基本情况
        5.2.2 基地布局与规模
        5.2.3 基地建设规划
        5.2.4 投入产出分析
        5.2.5 案例评价与创新
    5.3 案例三:泰宁模式股份制的典型──福建青山纸业
        5.3.1 项目概况
        5.3.2 案例评价与创新
6 福建省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
    6.1 企业自营原料林基地的建设模式设计
        6.1.1 国有林场、采育场经营
        6.1.2 “租地”经营
        6.1.3 有偿转让经营
        6.1.4 “林分置换”经营
    6.2 林工合作经营原料林基地的建设模式设计
        6.2.1 “三七”模式
        6.2.2 “定产增值分成”模式
        6.2.3 “木、竹混交”模式
    6.3 借贷经营原料林基地的建设模式设计
        6.3.1 “定向培育、定额预付”模式
        6.3.2 “合同定购”模式
        6.3.3 “林木转让、利润分成”模式
    6.4 股份制经营工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模式设计
    6.5 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工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模式设计
7 福建省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政策建议
    7.1 改革和完善采伐限额制度和木材税费制度
    7.2 建立规范的林地流转制度
    7.3 活化工业原料林经营机制
    7.4 实行林工一体化经营
    7.5 优化工业原料林基地的树种结构
8 结论
    8.1 论文主要观点和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落叶松人工林是制浆造纸业合适的原料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径桉木半剖材汽蒸预处理特性研究及干燥模型的构建[D]. 李金朋.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造纸工业的生命周期水耗、能耗、温室气体排放及可持续生产路径分析[D]. 韩育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非木纤维超声辅助解离技术机理与应用研究[D]. 徐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海州常山营建能源林与纸浆林适宜性分析[D]. 孙舒.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5]产业层面循环林业模式研究[D]. 张金环.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6]云南林业产业发展研究[D]. 尚旭东. 西南林业大学, 2010(03)
  • [7]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业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关系研究[D]. 李成茂.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8]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D]. 邢美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湿地松优良家系高产的生理基础研究[D]. 童方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6)
  • [10]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福建省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模式研究[D]. 林秀花.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落叶松种植园是纸浆和造纸工业的合适原材料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