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范挺和毛泽东的革命友谊

延续范挺和毛泽东的革命友谊

一、续范亭和毛泽东的革命情谊(论文文献综述)

康彦红,刘喜栋[1](2021)在《牛荫冠:“既扫自己门前雪,又管他家瓦上霜”》文中研究表明牛荫冠,1912年8月生于山西兴县蔡家崖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副主席、省委常委,飞机(航空)发动机厂厂长,飞机制造厂厂长、党委书记,商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主任、党组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1992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原凯鹏[2](2020)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在一省范围内的率先成功实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可以说,山西在抗战初期能够成为抗日模范省,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功不可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独特运用与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党的斗争艺术、工作方法的灵活高超,不仅有力推动了山西的抗战工作,更支援了全国抗战大局,扩大了党的自身力量,其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际运用中的总体经验,对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统战事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论文以四部分对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特点、影响及现实启示加以论述。第一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剖析当时存亡威胁下各方势力的态势与主张;从分析条件动因入手,梳理促成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种因素;用安排形式与时间节点的特殊性,论述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形成伊始就具备独特性的事实。第二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加上阎锡山作为地方实力派的配合,使抗日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依托牺盟会、新军、战动总会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获得实质性铺开,促进了广大三晋人民的抗战觉醒。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诞生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政权,更加有力地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第三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了具备浓郁的地方色彩外,它在抗战动员的广度和深度上、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各方具有的一致性上都是极具特殊意味的。这是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开始形成就具备独特性的延续,值得深入挖掘和阐释。第四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及现实启示。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现实范例,也使得山西抗日战场成为华北抗战的枢纽和战略基地,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同时,在领导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党的自身发展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运用,彰显了统一战线法宝的独特优势,这启示我们要在新时代起点上,充分运用好统一战线法宝;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运用,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正确性,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宋婕[3](2020)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一战线是中国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解决人心和力量的问题。在社会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都发挥了重要法宝作用。延安时期,交际处除了接待来往重要宾客以外,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民主人士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的统战工作为对象,从四个部分论述了交际处统战工作的发展概况。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交际处设立的背景及其发展演变的历程。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文章把交际处的统战工作,根据对象的不同,开展统战工作的政策和方式不同,分为五大政策分别开展叙述。分别是“来去自由”的统战政策;“做好联络工作,争取合作”的统战政策;“正面宣传,求同存异”的统战政策;“争取侨胞,联合抗日”的统战政策和“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统战政策。第三部分概括了交际处统战工作的特点和历史作用。交际处统战工作的特点体现在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历史作用在于:团结抗日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优待中间势力,加强与党外民主人士的团结;热情接待国际友人,树立了共产党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工作优势,丰富党的统战经验。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第四部分总结了交际处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并尝试提出了几点现实启示。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开展统战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实施统战政策要走正确的政治路线;统战策略要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给予党外人士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现实启示主要有: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践行群众路线,开创统一战线新局面;加强海外统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实事求是,统一战线要理论联系实际。

王厚明[4](2020)在《叶剑英元帅的诗人情怀》文中指出叶剑英元帅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被毛泽东誉为"善七律"的杰出诗人。他常于军国政务之余,"余事作诗人",以诗言志。"也曾拔剑角群雄"的革命情怀叶剑英的诗章,早年求学时期抒发胸中"无限兴亡感"而"放眼高歌",在云南习学军事"纵横豪气酒

王厚明[5](2019)在《叶剑英的诗人情怀》文中研究指明叶剑英元帅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同时,又是一位被毛主席誉为"善七律"的杰出诗人。他常于军国政务之余,"余事作诗人",诗以言志。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用诗抒发救国壮志,追忆革命风云,缅怀先烈,赞美祖国河山,讴歌社会主义等,其诗词充满磅礴的革命激情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叶剑英主张"文艺结合政治,才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最高的利益而斗争"。他的诗词创作"放眼高歌"自抒情,发时代进步之先声,抒革

乔傲龙[6](2019)在《《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日报》创刊于“晋西事变”结束之后的1940年9月18日,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前后历时9年。作为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为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在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为中心,分五个部分对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进行了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考察。本文所称的文化动员,既包括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以文化为手段所进行的动员,即以文学、艺术、新闻等方式动员民众参与中共领导下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亦包括以文化建设为目的而进行的人才动员,即中共为了发展其领导之下的文化事业,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第一部分追溯了中共的办报传统及其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以及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到“晋西事变”之前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牺盟会、战动总会在晋西北地区的办报活动,论述了这一时期报纸所具有的鲜明的统一战线色彩,并重点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采编队伍的发展。这支采编队伍的人员具有双重角色,他们因动员而加入这支队伍,又通过办报动员了其他广大群众。在文化动员中,他们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从初期以国共对立时期的储备干部及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发展的知识人才为主,到1942年延安知识人才的大量补充,再到抗战胜利之后本土知识分子的崛起,《晋绥日报》(《抗战日报》)办报队伍9年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总体进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动员不同于其他社会动员的渐进性特征、其对人才培养的依赖,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的接续性要求。第二部分论述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通讯队伍的建立和完善。报纸的通讯工作在1942年之前和之后的对比结果表明,在文化落后的根据地,只有党的各级政权把办报视为一种“深入的组织工作”,举全党之力并发动群众参与,报纸才能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党性,并成为党对群众进行文化动员的有力武器,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则必须通过完善的通讯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事实上,在《晋绥日报》(《抗战日报》)9年的发展过程中,报纸质量与通讯工作始终呈现出极强的正向相关。报纸通讯员队伍的逐渐壮大、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提升了文化动员的覆盖面及有效性。第三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三级报网中的地方油印报纸和基层乡村的黑板报,及其与晋绥农村的冬学运动、识字运动、读报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油印报和黑板报作为大报的二级和三级系统,其成败的关键依然在于群众路线是否得到了有力的执行,而冬学、识字、读报等群众运动的开展,不但本身就是文化动员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报纸的文化动员能否得到预期回应的根本性前置要件。第四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在社会动员中的新闻“客里空”问题及其成因,并对晋绥边区反“客里空”运动中“新闻求实”与“思想土改”两条线索进行了梳理,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证明:工具目的只能通过专业主义途径得以实现,因此工具主义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以保证新闻真实性与政治正确性之间最低限度的平衡,否则将适得其反。第五部分得出全文结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文化建设是“比打倒一个日本帝国主义更难的题目”,文化动员应充分估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特征,而人才能否接续、动员能否持久则是文化动员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战时的教育条件导致了特定门类人才在供给侧的困难,而受众的接受水平则导致了特定文化产品在需求侧的疲软,由供需关系所导致的失衡结构,是文化动员的决策者和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必须理智面对的现实,因时因地制宜是上策,一味求全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动员中成功的群众路线并非线性结构,而是一个棋盘状系统,在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之下,“棋盘效应”使每个运动都与其他所有运动相为支撑,从而形成化合作用;群众路线的本质是群众利益路线,文化动员本质上也是利益动员,其功能是通过“利他”而实现的,只有以此认识为前提去组织动员,才能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切中民众的利益诉求,无助甚至有损于民众利益的实现,则动员的意图终将落空;党报是政党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工具,但工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尊重新闻自身规律为前提,以牺牲新闻真实为代价的工具追求必将适得其反。

段树琴[7](2019)在《太行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晋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繁多。抗战时期在三晋大地上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革命文化——太行精神。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军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怕牺牲、团结一致、英勇奋斗而形成的。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汇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太行儿女的优秀品格,是山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太行精神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点,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前进的重要精神武器。作为一种独特的革命精神形态,太行精神内涵深刻、特点鲜明,有着丰富的内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第一,太行精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太行精神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万众一心和团结抗敌的实践精神、英雄主义心理、革命乐观主义心态等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这些先进思想和良好道德规范是加强人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的重要素材,几乎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成为现代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精神食粮,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二,太行精神契合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太行精神是人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承担着从思想道德层面培育和塑造人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立足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二者在育人目标层面上存在着一致性,都致力于从思想道德层面培育和塑造人才。第三,太行精神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太行精神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包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多样的物态资源,这些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新颖的文化载体和物质载体。太行精神是一种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为了使太行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尝试性地针对以上三点价值提出了几条实现太行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路径:第一,大力加强太行精神的相关研究,丰富太行精神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二,培养专门人才,塑造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主体;第三,通过运用新媒体、召开学术会议、创新文化产品、发展红色旅游等多种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载体。

孟红[8](2019)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关心战友健康二三事》文中指出毛泽东是一位大度仁慈的领袖,一直秉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即便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不忘抽空对革命同志们给予关怀,他对带病工作的战友们尤其关心其治愈过程及身体康复情况,并不吝施以具体温暖的关爱和呵护。这些事例仅从如火如茶的战争年代即可信手拈来,感人至深。"李治同志不能死!"李治将军是与傅连障、贺诚齐名的中央红军的三大名医之一。毛泽东与李治认识是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以后。1931年2月的一天,天气晴和,时任红军总前委书记、红一方面

黄子云[9](2019)在《叶剑英与董必武(上)》文中认为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董必武传》中记载:1975年4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董必武同志追悼大会"上,叶剑英致悼词。"叶剑英在悼词结束语中深情地赞颂:‘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在"悼词"中所表露出来的对董必武的"深情",与他同董必武长时期的、不平凡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分不开。董必武在与叶剑英唱和的一首诗中"咬得菜根无别异"之句,就是他们之间深情厚谊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李遇春,王彪[10](2018)在《“名士风姿战士骨”——陶军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文中研究说明陶军一生的旧体诗词创作可用"名士风姿战士骨"这句诗概其全貌。"战士风骨"指其以现代革命集体意志书写为内核所形成的激昂、质朴、通俗的显在诗艺取向,而"名士风姿"指其深受古典名士风度影响所形成的个人化情志流露以及幽婉、清丽、含蓄的深层诗艺取向,二者互为表里、彼此契合。在时代语境、个人心境、艺术取境的共同作用下,陶军的旧体诗词创作形成了不同的阶段性:在革命战争时期(1937-1949),陶军由爱国知识青年跃变为革命战士,其诗作远承陆游悲愤激昂余绪,近受延安诗风熏陶,多属激昂质朴的军旅诗词。"十七年"时期(1949-1966),陶军由革命战士转为教育家和学者,所作或陶怡山水,或重检江山,或讴歌新气象,因受陶、谢影响,多为自然清丽的纪游诗词。十年浩劫时期(1966-1976),陶军虽境遇惨淡,但其风骨屹立不移,以偏于沉郁内敛的咏怀诗词创作为主。"新时期"(1977-1987)以降,陶军老骥伏枥,桑榆未晚,所作多为平易畅达的赠答悼挽诗。纵观陶军的诗词人生,其诗学选择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二、续范亭和毛泽东的革命情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续范亭和毛泽东的革命情谊(论文提纲范文)

(1)牛荫冠:“既扫自己门前雪,又管他家瓦上霜”(论文提纲范文)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
        1. 山西抗战史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牺盟会、新军、第二战区战动总会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党的主要领导人、党的北方局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阎锡山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史
        6.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体评价
    (三) 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1. 华北事变引发山西存亡危机
        2. 红军东征与党的经营山西战略
        3. 国民党内部势力在山西的利益博弈
    (二)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动因分析
        1. 山西具有抗日救亡的群众基础
        2. 山西地方实力派存在接受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 党中央和北方局的不懈推动
    (三)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率先实现
        1. 党对统一战线建立前的组织安排
        2. 统一战线建立时双方达成初步共识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先行建立
二、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一) 牺盟会的改组和新生
        1. 牺盟会的改组
        2. 牺盟会的成就
    (二) 新军的成立和壮大
        1. 决死队的成立和新军的扩充
        2. 配合八路军作战及根据地建设
    (三) 第二战区战动总会的发展
        1. 战动总会的筹备与成立
        2. 全民抗战局面的开创
        3. 旧政权改造和党的组织建设
三、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一) 统一战线的动员深度前所未有
        1. 统一战线上层与下层相结合
        2. 山西民众救亡意识的觉醒与行动
        3. 感召全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救亡
    (二) 统一战线的实施方法特色鲜明
        1. 形式与内容的灵活变通
        2. 原则与策略的一紧一松
        3. 公开与秘密的相得益彰
    (三) 统一战线的合作形式较为紧密
        1. 共同的组织形式
        2. 共同的政治纲领
        3. 共同的抗日军队
        4. 共同的统战政权
四、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及现实启示
    (一) 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
        1. 支撑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2. 为国共二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范例
    (二) 使山西战场成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
        1. 为华北战场提供了人力和物质的保障
        2. 配合八路军将山西开辟为华北战场枢纽
    (三) 为党在抗战中的自身发展营造了条件
        1. 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干部队伍
        2. 八路军的力量在山西获得迅猛增长
        3. 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和号召力
    (四)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实启示
        1. 要充分运用统一战线法宝
        2. 要不断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的设立及其主要职能
    (一)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设立的背景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共合作抗日
        2.中共团结中间势力,推动民主建设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的前身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外交部招待科
        2.陕甘宁边区政府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管理科
        3.陕甘宁边区政府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交际科
    (三)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的成立及其主要职能
        1.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的成立
        2.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的主要职能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的政策与实践
    (一)“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政策与实践
        1.知识分子来去自由
        2.国民党航空第八大队上尉去留自由
    (二)“做好联络工作,争取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1.争取士绅参观团联合抗日
        2.对国民参政会六参政员的统战
        3.对爱国民主人士邱琮的统战
        4.对国民党爱国将领的统战
    (三)“正面宣传,求同存异”的政策与实践
        1.对国民党中立派势力的统战
        2.对国民党顽固派势力的统战
    (四)“争取侨胞,联合抗日”的政策与实践
        1.对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统战
        2.对回国司机服务团的统战
    (五)“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政策与实践
        1.对中外记者参观团的统战
        2.对美军观察组的统战
        3.对国际青联访华代表团的统战
三、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一)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的特点
        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2.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的历史作用
        1.团结抗日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优待中间势力,加强共产党与党外民主人士的团结
        3.热情接待国际友人,树立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国际形象
        4.发挥自身统战职能,丰富党的统战经验
四、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的历史经验
        1.开展统战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
        2.实施统战政策要走正确的政治路线
        3.统战策略要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
        4.给予党外人士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的现实启示
        1.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
        2.践行群众路线,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3.加强海外统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坚持实事求是,统一战线要理论联系实际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叶剑英元帅的诗人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也曾拔剑角群雄”的革命情怀
“眼底吴钩看不休”的家国情怀

(5)叶剑英的诗人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也曾拔剑角群雄”的革命情怀
“经得艰难考验时”的担当情怀
“眼底吴钩看不休”的家国情怀

(6)《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及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及分析方法
    六、本文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从固有人才到本土精英——“意识形态部队”的组建
    第一节 《抗战日报》创刊之前中共在晋绥的社会动员模式
        一、报纸是社会动员的制高点
        二、中共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
        三、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共领导下的晋西北进步报刊
        四、“晋西事变”与《抗战日报》的创刊
    第二节 “固有知识分子”与《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一、“固有知识分子”与国共两党对立时期的中共人才储备
        二、3:3:3——《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第三节 报纸的地方化努力与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一、《抗战日报》的地方化努力
        二、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第四节 文化动员的成果——山药蛋派与七七七文艺奖
        一、山药蛋派与《抗战日报》副刊作者群
        二、七七七文艺奖与晋绥文艺队伍
        三、1949 年干部南下对晋绥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全党办报与通讯网络建设
    第一节 融入中共组织——党报姓党的目标追求
        一、不带编号的党内文件
        二、“聋盲软哑”——言说与倾听之间的疏离
        三、一纸《决定》引领晋绥全党参与办报
        四、全党办报的生动局面
        五、书记县长笔下的新闻稿件
    第二节 链接基层社会——“局域”通讯网络的构建
        一、各级党委对报纸通讯工作的推动
        二、通讯队伍的动员
        三、通讯队伍的组织
        四、通讯员的培养:刊授、函授、面授
        五、从农民到优秀通讯员:一个生动的个案
        六、“逼”和“哄”:一个通讯模范县的成长
        七、通讯队伍规模、来稿数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
        八、晋绥根据地通讯网络建设的历史借镜
第三章 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黑板报”与读报小组
    第一节 冬学运动与文化翻身
        一、从《抗战日报》看晋绥冬学的起伏
        二、从晋绥冬学看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动
        三、冬学运动与群众办报
    第二节 读报运动与读者的“创造”
        一、通讯网络是读报活动的基本依托
        二、识字运动是读报发展的有力助推
        三、“报纸上山”与“报纸下地”
        四、读报运动与文化觉醒
        五、读报运动的收获
    第三节 油印报、黑板报与晋绥边区三级报网
        一、油印报:在黑板报与大众报之间
        二、民众的舆论机关——黑板报
第四章 《晋绥日报》的“客里空”新闻与反“客里空”运动
    第一节 “客里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第二节 “客里空”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一、“意义”的诱惑——从记者谷曼看“客里空”的心理机制
        二、需求指导下的供给——从“模范村”报道看工具主义生产模式
        三、私欲对“公器”的觊觎——工具主义的次级衍生
    第三节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
        一、新闻求实——专业主义视野下的反“客里空”运动
        二、“思想土改”——工具主义层面上的反“客里空”运动
    第四节 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回响
        一、土改纠偏与《晋绥日报》停止反“客里空”
        二、毛泽东“谈话”与此后30年对反“客里空”运动的评价
        三、反“客里空”,一个未了的话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太行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创新尝试
2 太行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2.1 太行精神的内涵
    2.2 太行精神的特点
3 太行精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1 太行精神丰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
    3.2 太行精神充实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丰富内容
    3.3 太行精神提供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4 太行精神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1 太行精神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4.2 太行精神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目标
5 太行精神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5.1 太行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5.2 太行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
6 太行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6.1 加强研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6.2 培养专门人才,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6.3 运用多种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叶剑英与董必武(上)(论文提纲范文)

相知相识“老头班”
“三打维支”笑语新
诗坛上的知音
行军宿营互关心

(10)“名士风姿战士骨”——陶军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四、续范亭和毛泽东的革命情谊(论文参考文献)

  • [1]牛荫冠:“既扫自己门前雪,又管他家瓦上霜”[J]. 康彦红,刘喜栋. 党史博览, 2021(10)
  •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D]. 原凯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统战工作研究[D]. 宋婕. 长安大学, 2020(06)
  • [4]叶剑英元帅的诗人情怀[J]. 王厚明. 人民周刊, 2020(01)
  • [5]叶剑英的诗人情怀[J]. 王厚明. 党史文苑, 2019(12)
  • [6]《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D]. 乔傲龙. 山西大学, 2019(02)
  • [7]太行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 段树琴.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战争年代毛泽东关心战友健康二三事[J]. 孟红. 中华魂, 2019(04)
  • [9]叶剑英与董必武(上)[J]. 黄子云. 党史纵览, 2019(04)
  • [10]“名士风姿战士骨”——陶军旧体诗词创作流变论[J]. 李遇春,王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标签:;  ;  ;  ;  ;  

延续范挺和毛泽东的革命友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