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脊髓中间灰质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脊髓中间灰质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

一、一氧化氮合酶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脊髓中间带灰质的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郭秋蕾[1](2018)在《基于PET技术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调控的中枢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刺补泻手法是实现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捻转补泻作为临床最常用的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针灸学界争议的焦点。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表明,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多种疾病具有防治效果,并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外周和中枢蛋白质表达、细胞活性、细胞相关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以及交感神经放电等多种方式实现对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调节。由于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操作方法较为复杂,操作规范尚未统一,治疗效果因人而异等诸多因素,导致众多学者在国内外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轻视捻转补泻手法或者运用不当,直接影响针刺最佳疗效的发挥。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其脑血管硬化、认知下降、脑卒中等主要并发症,不仅具有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可逆性低和治愈率低的特点,而且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EH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遗传、环境、压力、肥胖以及高盐饮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活动和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在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前期课题组以高血压病为平台,研究发现针刺捻转泻法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并对其降压的外周机制和心、肾、主动脉等靶器官的保护机制研究取得较多的成果,但是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中枢机制和对高血压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仍显不足。而PET脑功能成像技术可实现在无创状态下,在分子水平上,动态地直观反应中枢脑区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为研究捻转补泻手法对高血压脑区的中枢激活效应提供了技术和平台。目的:为进一步阐明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中枢效应机制,本课题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模型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针刺捻转补泻手法作用于“太冲穴”为干预方式,运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脑功能成像技术,直观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各脑区的中枢激活效应,筛选出关键靶脑区并分析其与血压调控的生理病理联系,进一步揭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潜在中枢机制,同时为临床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可靠的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实验一: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的调控效应40只雄性SHR大鼠随机等分为捻转补法组(B)、捻转泻法组(X)、针刺不施手法组(Z)和模型组(M)共4组,每组10只;10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K)。B、X和Z组均取SHR大鼠双侧“太冲穴”作为针刺点,并分别施加针刺捻转补法、针刺捻转泻法和单纯针刺操作;K和M组不做针刺处理,只给予相同的抓捉固定刺激;各组共干预28天,每日1次,每隔6天休息1天,于下午14:00-16:00完成。分别于针刺的前1天和第3、8、13、18、23、27天进行血压测量,于上午8:00-12:00完成。观察不同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变化的调控效应。实验二: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对SHR大鼠PET成像的影响在针刺治疗第1、14、28天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PET成像扫描。检测前50只大鼠均需经禁食24小时,并于次日早上8:00之前送达中国科学院PET实验中心进行扫描。按以下顺序开展工作:大鼠尾静脉检测血糖;在暗室内放置20min;经尾静脉注射示踪剂加以相应的针刺干预;PET扫描;预处理和图像分析。结合实验一中针刺手法干预14天的血压变化情况和针刺第1和14天大鼠PET成像数据,主要探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对SHR各脑区的中枢激活效应,阐明短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血压调控的潜在中枢机制。实验三: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8天对SHR大鼠PET成像的影响实验操作方法同实验二。结合实验一中针刺手法干预28天的血压变化情况和针刺第1和28天大鼠PET成像数据,主要探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8天对SHR各脑区的中枢激活效应,阐明长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血压调控的潜在中枢机制。实验四: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下丘脑RAS影响的中枢机制研究56只雄性SHR大鼠随机等分为捻转补法组(B)、捻转泻法组(X)、针刺不施手法组(Z)和模型组(M)共4组,每组14只;14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K)。B、X和Z组均取SHR大鼠双侧“太冲穴”作为针刺点,并分别施加针刺捻转补法、针刺捻转泻法和单纯针刺操作;K和M组不做针刺处理,只给予相同的抓捉固定刺激;各组共干预14天,每日1次,中间休息1天,于下午14:00-16:00完成。分别于针刺的前1天和第3、8、13天进行血压测量,于上午8:00-12:00完成。实验第14天,取麻醉大鼠下丘脑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和RT-qPCR技术检测下丘脑RAS调控轴各组分的表达,以深入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研究结果:实验一:针刺前1天,M、Z、B、X各组之间收缩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表明各组大鼠血压基线齐,具有可比性。与K组比较,M、Z、B、X各组收缩压在针刺的前1天和第3、8、13、18、23、27天均显着升高(均P<0.01)。与M组比较,X组收缩压在针刺的第3天已经明显降低(P<0.05);且Z、B、X各组收缩压在针刺的第8、13、18、23、27天均显着降低(均P<0.01)。与Z组比较,B组收缩压在针刺的第8天明显降低(P<0.05),在针刺的第13、18、23、27天显着降低(均P<0.01);X组收缩压针刺的第8、13、18、23、27天均显着降低(均P<0.01)。与B组比较,X组收缩压在针刺的第13、18、23、27天显着降低(均P<0.01)。表明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和28天的降压效果均为捻转泻法组>捻转补法组>针刺组。实验二:PET结果显示:针刺的第1天,K与M 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有纹状体、扣带皮质、视皮质、胼胝体、小脑和感觉皮质。Z与M 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有纹状体、丘脑、感觉皮质和运动皮质。B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包括小脑、丘脑、顶叶皮质和视觉皮质。X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见于海马、小脑和视觉皮质。针刺的第14天,K与M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于丘脑、小脑、纹状体和视觉皮质。Z与M 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有小脑、中脑和海马。B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见于小脑、海马、中脑、丘脑、视觉皮质、感觉皮质和运动皮质。X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于下丘脑、延髓、海马、小脑和岛叶皮质。实验三:PET结果显示:针刺的第28天,K与M 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于纹状体、扣带皮质、视觉皮质、前边缘皮质、嗅皮质和运动皮质。Z与M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有纹状体、丘脑、感觉皮质、隔核、内囊和胼胝体。B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见于小脑、丘脑、顶叶皮质、视觉皮质、海马和中脑。X与Z比较,葡萄糖代谢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于延髓、海马、嗅球和隔核。实验四: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均能明显降低SHR血压(均P<0.01),各针刺组RAS升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着减少(均P<0.01),RAS降压轴各组分表达量显着升高(均P<0.01);捻转泻法组降低血压和良性调控RAS效果较其他组更明显(均P<0.01)。结论:1.针刺捻转补泻手法能明显降低SHR血压,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和28天的降压效果均为捻转泻法组>捻转补法组>针刺组,且捻转泻法降压起效最快降压幅度最显着,其次为捻转补法和单纯针刺法。2.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可通过提高SHR大鼠下丘脑、延髓、海马、小脑、岛叶皮质、中脑、丘脑和视觉皮质等多个靶脑区中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来实现对血压的中枢调控,其潜在中枢机制可能与存在于各靶脑区中的神经递质有关,尤以下丘脑RAS具有更为核心的调控作用。3.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8天可通过提高SHR大鼠延髓、海马、小脑、顶叶皮质、嗅球、隔核、中脑、丘脑和视觉皮质等多个靶脑区中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来实现对血压的中枢调控,其潜在中枢机制可能与存在于延髓、海马、小脑和顶叶皮质中的神经递质以及其他神经传递物质密切相关。4.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通过良性调节SHR下丘脑RAS各组分表达,发挥其降压作用以及对下丘脑神经元的保护效应,这可能是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具有降压效应的潜在中枢机制之一。

李晓喆[2](2016)在《针刺太冲穴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我国2010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高血压研究新进展中指出,近50年国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一直呈现上升态势,到现在为止我国高血压病的患者总数已经逾越国外达到2亿人,呈现出大约每十个成人中就有二人患有高血压病的严峻状况。在众多患病人群中,大多数以轻、中度高血压为主,比例大约占90%以上,这其中轻度高血压患者约占60%左右。目前国内高血压患病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患病几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伴随年龄增加而上升;②患病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往往绝经期前女性的患病率略微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就会迅速升高并超过男性;③有明显的地域性,由南到北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增高;④有一定的种族差异,不同民族间高血压患病率也不同;⑤多盐多脂饮食、肥胖与超重、饮酒与经常性紧张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⑥患者的自身患病知晓率低于50%,接受治疗的比率低于40%,高血压合理控制率甚至低于10%,这与患者的经济程度和文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本实验的立题依据来源于经穴特异性的假说,即认为,腧穴的治疗作用体现在局部针刺得气后,通过腧穴部位或人体整体状态,借助于针刺补泻手法,将信息传递到人体的高级中枢——脑,脑作为神明之腑,整合正邪盛衰的信息和针刺的治疗作用,进而发挥经穴的治疗效应。小脑参与调节心血管功能活动。当通过电刺激小脑顶核的嘴侧部时,能够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症状,如引起动脉压明显的升高,心律异常改变,心率增加,从这个顶核升压反应中可以推断出通过某些途径小脑会影响血压的变化,小脑亦存在与心血管功能活动相关的神经元;近年来较多证据证明,中枢系统的整合作用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内分泌因素亦会影响血压波动,如肾上腺素、垂体分泌激素等;同时,肾功能的状态对人体水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血压情况。近年来,人们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常见病的影响逐渐重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增加了叠加血压、血脂、血糖代谢失常的患病率。延髓是为呼吸、消化、心跳活动的中枢,与小脑解剖位置相近,神经纤维相互链接,或存在作用类似的神经元,在调节肌紧张等功能协同作用。我们认识到,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血糖调节受损的病理环节中各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相互影响,根据临床对照、试验数据的查阅,调节血压的效应可归纳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目的:我国的患高血压病的病人数量增加迅速,在未能理想地控制血压波动和幅度的前提下,很多病患在高血压基础上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疾病,合理的控制血压、平稳血压波动能够大幅度降低严重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中药、针灸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相关症状方面应用广泛,针刺治疗高血压时根据中医辨证发现临床症状与肝、肾功能,阴虚、风动等病因相关,在此基础上最常使用的腧穴为太冲穴。基于经穴特异性的思考,经穴作用通过针刺后在脑部不同脑区电、生理活动的发生,继而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起到经穴的治疗作用。为验证这一假说,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针刺后检测相关脑区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中经穴治疗疾病的规律,以此验证经穴特异性的理论,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选用SHR大鼠5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1只,分别为曲泉组,模型组,太冲组,非穴组,冲阳组。另取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组。前7日每日针刺一次,模型组和正常组只抓取不针刺,其余4组相应针刺曲泉穴、太冲穴、非穴和冲阳穴。结束针刺后将小鼠取材,获得小脑组织;将小脑组织经过双向电泳和质谱检测后获得蛋白表达结果。结果:通过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比对分析,共监测出364个表达差异的蛋白点,具体如下: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56个,下调的蛋白点有36个;曲泉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15个;太冲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4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90个;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39个;冲阳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60个。各组间卡方检验X 2=22.151,p=0.00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利用美国ABI4800 MALDI-TOF-TOF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根据结果搜索NCBI数据库,共鉴定出36个差异斑点蛋白,如下所示:模型组与Wistar组相比,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8个蛋白点,分别为B03、B08、B19、B31、B38、B41、B45、B49。B03(甘氨酸-tRNA连接酶)、B08(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B19(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B31(NADH脱氢酶[辅酶]1 a-亚复合亚基10,线粒体)、B38(甘油-3-磷酸脱氢酶[NAD(+)],细胞质)、B41(胆绿素还原酶)、B45(单磷酸肌醇)、B49(Metaxin 2)。模型组与Wistar组相比,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7个蛋白点,分别为A01、A02、A10、A12、A21、A22、A23。A01(胞浆10-甲酰脱氢酶)、A02(单向复合物亚基mic60(片段))、A10(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A12(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A21(肌醇多磷酸-1-磷酸)、A22(前列腺素还原酶-2)、A23 (NADH脱氢酶[辅酶]1(?)-亚复合亚基10,线粒体)。曲泉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检测出1个蛋白点,C02(Protein Sf3a3)。曲泉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检测出1个蛋白点,D01(突触结合蛋白)。太冲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8个蛋白点,分别为F14、F15、F18、F23、F28、F33、F35、F47。F14(核糖核蛋白)、F15(Protein Tom112)、F18(Protein Usp14)、F23(V型质子ATP酶亚基B,脑亚型)、F28(Protein Sept4)、F33(膜联蛋白)、F35(转录激活蛋白-α(片段))、F47(过氧化物酶)。太冲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3个蛋白点,分别为E20、E31、E43。E20(钙网蛋白)、E31(Protein Setd7).E43(Hsp90 co-chaperone Cdc37);非穴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1个蛋白点,H01(Thimet寡肽);非穴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4个蛋白点,分别为G10、G11、G24、G39。 G10(Group specific component)、G11(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G24(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7)、G39(Uncharacterized protein);冲阳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1个蛋白点,J01(Thimet寡肽);冲阳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2个蛋白点,分别为109、131。I09(Endophilin-B2)、131(血影蛋白α链,非红细胞1)。分别检索36个蛋白点的功能,结果表明,A01:胞浆10-甲酰脱氢酶,在调节细胞内叶酸池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并能在肿瘤细胞的抗增值过程中发挥功能;A02:MICOS complex subunit Mic60(Fragment),是单向复合物Mic60的组成部分,作为线粒体内膜上的大分子复合物,在维持界堵联合处能量代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线粒体内外膜间的接触点;A10: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此酶在催化蛋白质的折叠过程与免疫反应中共同发挥作用;A12: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同上;A21:Inositol polyphosphate-1-phosphatase,肌醇多磷酸-1-磷酸,已有研究报道INPP 1基因的表达上调可能与人类大肠癌的发生有关;从肥大细胞,以及因血压高灌注造成的心室肥大组织中,都可发现其高水平前体;月经稀发、肥胖症、频繁神经功能紊乱等病中INPP 1表达也有显着增高。A22:Prostaglandin reductase 2,前列腺素还原酶2,其过度表达可抑制PPARG的转录活性和抑制脂肪细胞分化;A23:NADH dehydrogenase [ubiquinone]1 alpha subcomplex subunit 10, mitochondrial,是线粒体内膜呼吸链NADH脱氢酶亚基配件(复合物Ⅰ),一般认为其与呼吸作用无关,复合物1作用体现在将电子从NADH转移到呼吸链上,酶的即刻电子受体是泛醌。B03:Glycine--tRNA ligase (Fragment),甘氨酸-tRNA的连接酶(片段),催化甘氨酸的附件成为tRNA(甘氨酸);并且可以产生AP4A四磷酸,后者作为通用的多效性信号分子,通过将2个ATP直接缩合,参与细胞调控途径;B08: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司A10的功能;B19: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同A10的功能;B31: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 1 alpha subcomplex subunit 10, mitochondrial,司A23的功能。B38: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NAD(+)], cytoplasmic,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NAD(+)],细胞质:在酶学领域,该酶催化化学反应sn-甘油-3-磷酸+NAD+(?)磷酸甘油+NADH+H+。改酶归属于氧化还原酶家族,参与甘油磷脂代谢;B41:Biliverdin reductase A,胆绿素还原酶,可在正常条件下的所有组织中发现,尤常见于肝脏和脾脏的网状巨噬细胞中。BVR通过减少第二和第三吡咯环之间双键转化为单键,促进了胆绿素像胆红素的转变。近年来认为BVR在调节葡萄糖代谢、细胞生长及细胞调往中发挥作用。B45:Inositol monophosphatase 1,肌醇单磷酸酶1,负责为磷脂酰肌醇和多磷脂酰肌醇的合成提供单磷酸肌醇,并且与锂在脑部的药物学代谢有关;B49:Metaxin2,参与蛋白质到线粒体内的运输。C02:Protein Sf3a3,重组蛋白人类剪切因子3a。D01:Syntaxin-binding protein 1,突触结合蛋白,可能通过GTP结合蛋白共同作用于调控突触囊泡的对接与融合。在神经传递与突触结合时必不可缺,在突触小泡一对一融合时,该蛋白参与其融合机制的发生,它决定某个突触可以与哪些突触融合,或与哪些突触不融合,在测定胞内聚变反应的特异性可以发挥作用。F14:Hnrpk protein,核糖核蛋白,似乎影响mRNA的前处理和mRNA代谢和转运的其他方面。具有不同核酸结合性质;F15:Protein Tom112、F18:Protein Usp14,此二者未有发现;F23:V-type proton ATPase subunit B, brain isoform,V型质子ATP酶亚基B,脑型;为液泡ATP酶外周V1复合物的非催化亚基。V-ATP酶负责酸化多种在真核细胞胞内隔室。F28:Protein Sept4,未有明显发现;F33:AnnexinA7,膜联蛋白A7,钙-磷脂结合蛋白,功能为促进膜融合,并参与胞吐过程。F35: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 Pur-alpha(Fragments),转录激活蛋白-α(片段),推测其为一种转录激活点,位置可能特异性结合于c-Myc基因上游PUR部分富含嘌呤的单链,通过其相似性,可在DNA复制的开始和重组过程中可以发挥作用;F47:Peroxiredoxin-2,过氧化物酶-2,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调节过程,通过减少硫氧还原蛋白提供的相似物来减少过氧化物的量。该酶不能从谷氧还原蛋白那里接受电子,在消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时,该酶起到了重要作用。亦认为其可能通过调节过氧化氢的细胞内浓度,进而参与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信号级联。G10:Group specific component,特殊基团成分蛋白;G11:Neurofilament light polypeptide,神经丝蛋白轻多肽,神经丝蛋白包括3种中间丝蛋白,根据其维持神经元口径的不同分为L型、M型和H型:G24: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7,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7,为蛋白磷酸酶1的调节亚基,可以调节蛋白磷酸酶1的活性;G39:Uncharacterized protein.H01:Thimet oligopeptidase,Thimet寡肽,参与不多于20个神经肽氨基酸残基的代谢,并参与细胞质肽链的降解。还可参与降解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和产生淀粉样片段。109:Endophilin-B2未有发现;131:Spectrin alpha chain, non-erythrocytic1,血影α链,非红细胞1,为胞衬蛋白,可能参与细胞分泌过程,与钙调蛋白呈现出钙依赖性的交互协同作用,因此在细胞膜处可以作为钙依赖转运的候选蛋白载体。J01:Thimet oligopeptidase,同H01的作用。结论:1.太冲穴作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具有治疗肝经疾病的优势,这是其经穴特异性的基础特性,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降压效果与其他穴位对照具有明显差异。2.通过将小脑组织蛋白电泳、质谱分析后,发现太冲穴组针刺后小脑区蛋白表达点上调明显多于曲泉组、冲阳组及非穴组,提示降压效应的发生与小脑活动有相关性,太冲穴加强小脑蛋白表达与其他对照穴位相比有差异。3.SHR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参与调节遗传信息代谢、抗肿瘤细胞增生、能量代谢与免疫应答的蛋白表达下降,由此推断SHR大鼠血压升高或与遗传信息的改变、脑区能量不足与免疫缺陷病有关,且SHR大鼠相较正常大鼠,其肿瘤患病率、代谢病、免疫功能缺陷易感性升高。4.针刺太冲穴后促使小脑组织蛋白表达发生差异性变化,其中已经分析出的差异蛋白点功能包括促进代谢产物如过氧化物的消除,加快遗传信息转化,催化神经元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再生等,符合高血压小脑组织微环境改变,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假说提供佐证。

季鹏东[3](2015)在《基于太冲降压作用和PET-CT的循经取穴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循经取穴是根据疾病累及部位所属的经脉、脏腑进行选穴治疗的方法。所选腧穴多为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等特定穴,与经脉之气的生发密切相关,能贯通经络脏腑。经络体系是针灸的基础,针灸治疗以分经论治为主,离不开循经取穴。故循经取穴是针灸组方取穴的基本原则,“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对循经取穴原理的最好概括。原发性高血压归属于中医学的“肝风”、“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对于高血压的辨证目前的基本的共识是“位在肝,源于肾”的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证,病因责之于肝肾。但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传统中医学对于高血压病并无明确病名与之对应。临床研究虽然指出肝肾两经证候在高血压中比较多见,但并不意味着全部高血压都为肝肾两经引起。在对高血压的针刺选穴规律的研究中,常用取穴除了分布于肝经、肾经,还广泛分布于足阳明胃经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等多条经脉。可见,相当一部分高血压因虚实夹杂、病因多样,病变累及了肝、肾以外的经脉和脏腑,病因不能笼统的责之于肝肾两经,用单一的证型来描述也不再适用。探索不同经脉的经穴治疗高血压的机理,可以完善中医对高血压发病机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循经取穴原理,理清经脉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辨证思路下,太冲穴是治疗高血压的效穴,临床实践也证明其有效性,故使用频繁,针灸治疗高血压研究也多选择。但对太冲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探索多集中于单个经穴的作用上,很少注意到经脉差异对中枢降压效应的影响,忽略了循经取穴这一针灸基本原则。对循经取穴这一基本原则的机制探讨,对深入理解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和经脉的作用机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已经普遍地运用到了针刺研究领域,在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的比较等方面获得了巨大进步。使用脑功能成像技术通过研究不同经脉针刺降压中枢机制、探索循经取穴规律是针刺机理研究的新思路,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本课题拟以降压效穴太冲作为疗效参照,横向对比同为原穴的胃经经穴冲阳,纵向对比同为肝经经穴的曲泉,以“经穴-脑相关”模型为基础,从降压效果和PET-CT脑功能成像方面分析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的降压差异,探讨经脉对降压效应的影响。目的:从降压效果和PET-CT脑功能成像方面,探讨肝经与非肝经穴位的降压效果和激活脑区的差异,探寻是否存在肝经相关脑区,初步探索循经取穴的中枢神经机理。方法:(1)实验一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降压效应研究选用SPF级9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55只,随机分为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和模型组,每组11只。选择9周龄正常雄性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组。①测量基础血压。各组大鼠经过一周的适应性喂养后,用无创动物血压计测量大鼠尾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作为基础血压。②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和非经穴组分别针刺双侧太冲、冲阳、曲泉和非穴各五分钟。针刺时使用袜套套住大鼠头部进行固定。在大鼠清醒状态下进针,行捻转手法,捻转频率每分钟80±10次,捻转角度180±30度。先左后右,两侧各针刺2.5分钟,共五分钟。上午十二时前完成针刺,每天一次,连续七天。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使用袜套罩住头部,进行五分钟抓握固定,不予针刺。③在针刺疗程结束后一天,测量大鼠血压作为治疗后血压。④对组间血压和治疗前后血压进行统计学处理。(2)实验二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PET-CT研究PET-CT扫描分为针刺后即刻扫描和疗程后扫描。动物分组和针刺方法同实验一。即刻PET-CT扫描:在针刺治疗第一天,按照实验一中的针刺方法,针刺各组大鼠的相应穴位;在针刺第二分钟,由尾静脉注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示踪剂,继续针刺,完成共计五分钟的治疗。在注射示踪剂后三十分钟,将大鼠置于麻醉箱中,吸入异氟烷约五分钟进入麻醉状态,之后经面罩持续吸入异氟烷保持麻醉状态,进入PET-CT系统进行全脑扫描。模型组和正常组使用袜套罩住头部,抓握固定五分钟,进入麻醉和PET-CT扫描过程。治疗后PET-CT扫描:在第七天针刺治疗时进行,方法和步骤同即刻PET-CT扫描。数据处理:对所得PET-CT扫描影像分析采用MATLAB平台基于像素分析的图像统计学处理软件SPM 5。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剔除变形图像,后进行统计建模分析。以模型组和非穴组为参照,得出各针刺组的差异激活脑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置信度水平设置为P<0.005,cluster大小阈值取K≥20。处理后所得激活脑区坐标参照大鼠的脑立体定位图谱,转换为图谱坐标进行脑区定位,定位结果经人工检查对照后最终确定。根据实验一所得的血压对比结果,对针刺太冲、冲阳、曲泉的差异激活脑区进行分析,找出与降压效应相关的脑区,分析是否存在肝经相关脑区,分析太冲、冲阳、曲泉可能的中枢降压机制。实验的整个PET-CT扫描和数据处理过程采用盲法,以保证客观性,要求:1、PET-CT操作者对所检测的大鼠组别不知晓;2、数据处理人员对所处理的数据的组别不知晓。结果:(1)实验一降压效应研究①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分别对比模型组的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组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模型组的血压显着高于正常组(均为P<0.05),正常组的血压具有良好的对照性。②疗程后,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模型组的血压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均为P<0.05)。针刺治疗未能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③疗程后,对比模型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的血压无显着差异(P>0.05),针刺冲阳、曲泉、非穴没有显着降压作用;太冲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太冲有显着降压作用。④疗程后,对比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的血压无显着差异(P>0.05)。但太冲组的血压均值是最低的。⑤疗程后,非穴组对比冲阳组,非穴组对比曲泉组,冲阳组对比曲泉组,均未发现显着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⑥治疗前、后血压对比,各个针刺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着统计学变化(P>0.05)。模型组血压有显着降低(P<0.05)。针刺疗程前、后各针刺组血压无显着降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一方面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随着周龄自发升高有关。针刺降压效应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自然升高相互叠加,导致针刺降压不明显。模型组血压较治疗前的升高可以证实这一点。但针刺降压效应仍可体现在治疗后的组间对比上,降压效应较好的太冲组与模型组对比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与各个经穴的治疗特性有关。根据中医理论,曲泉、冲阳对眩晕、头痛等症状有改善作用,但对可能伴随而发的高血压降压效果不明显。在此次实验中冲阳、曲泉就体现了这一点。第三,可能与实验室的温度和噪音等环境条件有关。例如,长期的噪音可以升高大鼠血压。(2)实验二PET-CT研究经过组间对比,但在本次即刻PET-CT结果中,未观察到太冲区别于曲泉、冲阳、非穴的特异降压相关脑区。在疗程后PET-CT结果中,发现太冲组特异激活的杏仁核与梨状皮质,认定杏仁核与梨状皮质可能为太冲穴降压效应的关键效应脑区。背侧丘脑内侧核群、感觉皮质、扣带回、运动皮质、额眶部皮质在非穴中也被激活,尚不能确定与肝经有确切的关系。这可能与所选非穴靠近太冲,与经穴的分部主治有关。对照中枢神经系统降压机制研究,杏仁核参与形成恐惧和伤害性刺激相关的行为-自主反应中的机体血压升高反应,在长期不良情绪导致的高血压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杏仁核通过发出的神经纤维联系延髓、脑干等降压相关核团和区域,发挥调节血压作用。另外,杏仁核与失眠和抑郁的发生有重要关系,提示杏仁核除了有调节血压作用外,还可能与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功能相关。杏仁核可能是太冲穴发挥降压作用的效应脑区之一。关于梨状皮质的中枢降压作用,鲜有报道提及,尚不能确定其在中枢神经降压机制中的作用。结论:在本实验中,虽然太冲降压结果与冲阳、曲泉、非穴无显着差异,但显着优于不针刺处理,而冲阳、曲泉、非穴与不针刺处理无差别。太冲在冲阳、曲泉中仍然是降压效果最显着的首选腧穴。杏仁核是本次实验中发现的太冲降压的关键效应脑区,梨状皮质在中枢神经降压机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有待继续研究。背侧丘脑内侧核群、感觉皮质、扣带回、运动皮质、额眶部皮质可能是肝经的特异激活脑区。太冲与同经不同穴曲泉和同穴不同经的冲阳对比,降压效果没有发现显着差别,但PET-CT差异激活脑区存在很大差异。循经取穴对经穴作用的影响有待继续发掘。

黄幸[4](2011)在《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eNOS、iNOS表达与心、肾细胞凋亡的关系》文中认为实验目的对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肌、肾脏组织中的eNOS、iNO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eNOS的表达与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生的关系,以及iNOS的表达与心肌、肾脏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盐敏感性高血压形成和心肌、肾脏细胞损害产生的机制。实验方法Wistar大鼠,雄性,初生体重6-7g。将幼鼠分为2大组:第一组:新生Wistar大鼠在第1d和第2d分别皮下注射辣椒辣素50mg/kg;第二组:对照组新生大鼠皮下注射同容积的含10%乙醇和10%吐温80的生理盐水。哺乳期(三周龄)后,将每一大组再分为2组,共4个组(每组7只)进行四周饲喂正常或高盐饲料的处理:①对照组+正常(含0.5%NaCl)饲料(CON-NS)②对照组+高盐(含4%NaCl)饲料(CON-HS)③辣椒辣素+正常(含0.5%NaCl)饲料(CAP-NS)④辣椒辣素+高盐(含4%NaCl)饲料(CAP-HS)。分组后每周测量大鼠血压、称重。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光光度法检测心肾组织iNOS活性、NO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脏、心肌eNOS、iNOS蛋白表达;RT-PCR检测大鼠肾脏、心肌eNOS、iNOS mRNA的表达。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心肌、肾脏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在再次分组后的第4周时,CAP-NS、CAP-HS、CON-HS三个组与CON-NS组比较,体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2、3、4周时,CAP-HS组鼠尾收缩压与CON-NS组相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素—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CON-NS组表现正常,肾小球结构完整,分布均匀。CAP-HS组肾脏肾小管扩张,有明显增多的出血点,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CON-NS组心肌组织表现正常,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排列整齐,大小均一。CAP-HS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细胞核排列不整齐。分光光度法结果显示,CAP-HS组大鼠心肌、肾脏iNOS水平升高,与CON-NS组相比差别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HS组大鼠心肌、肾脏NO水平明显升高,与CON-NS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大鼠肾脏组织中,eNOS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肾小管内皮细胞CAP-HS组eNOS蛋白表达显着减少,与CON-NS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肌组织中,CAP-HS组eNOS蛋白表达减少,与CON-NS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心肌、肾脏组织中, CAP-HS组iNOS蛋白表达显着增高,与CON-NS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大鼠心肌组织CAP-HS组iNOSmRNA表达增高,和CON-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肾脏组织中,CAP-HS组iNOS mRNA表达增高,与CON-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心肌组织CAP-HS组eNOS mRNA表达减少,和CON-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肾脏组织中,CAP-HS组eNOS mRNA表达减少,与CON-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在心肌组织中,CAP-HS组凋亡细胞数增高,与CON-NS组比较差别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肾脏组织中,CAP-HS组凋亡细胞显着增高,与CON-NS组比较有显着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复制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模型,CAP-HS组大鼠血压升高,eNOS mRNA和蛋白的低表达与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形成相关。iNOS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及iNOS活性升高可以使心肌和肾脏组织局部产生大量NO。NO可以使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靶器官心肌和肾脏细胞凋亡增加从而加重心肌和肾脏的损伤。

郭海停[5](2011)在《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一氧化氮(NO)是一种广泛存在体内的小分子物质,在神经系统中参与信号传导,但在痛觉调制中发挥的双重作用一直被人们所讨论。电针能够引起体内多种痛觉调制物质含量发生变化,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同样受电针参数的影响。不同动物对电针产生的镇痛效果有着差异表现,作为电针镇痛效果良好的山羊,电针后体内中枢中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有着怎样的趋势及电针对痛阂的影响如何值得探讨。我们采取从低频到高频分4个不同频率对山羊进行电针观察痛阈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山羊中枢中镇痛相关区域中一氧化氮唯一催化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含量变化进行观察,描述不同频率对山羊中枢nNOS的影响以及nNOS与痛阈变化的关系。本实验选取35只成年健康公山羊,体重25±2Kg,随机分成对照组、2Hz组、40Hz组、60Hz组和100Hz组,每组7只。除对照组外,电针组山羊以“耳根-三阳络”和“鬐甲-百会”两对组穴,针前测定基础痛阈。按各自组别对应频率电针30min后再测定痛阈,静松灵深度麻醉,甲醛灌流固定处死,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抗原标记,然后采图计算IOD值半定量分析对比。痛阈测定结果显示60Hz电针组山羊平均痛阈升高84%,40Hz组升高51%,100Hz组升高54%,2Hz组升高35%。与前人试验结果大致相符。nNOS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0Hz电针能显着上调山羊隔区、杏仁核、PAG、孤束核、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丘脑室旁核、中缝大核和脊髓部位的nNOS含量(P<0.05)。2Hz电针能显着上调隔区、杏仁核、PAG、蓝斑、脊髓、下丘脑室旁核和中缝大核内的nNOS含量(P<0.05)。40Hz电针能显着上调杏仁核、PAG、脊髓、丘脑室旁核内nNOS含量(P<0.05)。60Hz组仅显着上调丘脑室旁核内nNOS含量(P<0.05)。试验结果显示60Hz电针刺激基本不引起nNOS含量发生变化,且痛阈值升高最多。

黄金玉,朱占胜,朱春芳,张佩佩,王旻晨,吴开云[6](2010)在《交感神经系统内一氧化氮合酶对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系统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OS)对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及调控。方法用三氯化铁(FeCl3)损伤颈总动脉建立大鼠平滑肌增殖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术后存活1d组、5d组,在5d组中加设注射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LNNA)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金(FG)逆向追踪双标,观察颈交感神经节和脊髓中间外侧核神经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血管平滑肌增殖变化。结果血管损伤后1d、5d组的颈交感神经节中有较多NADPH-d染色阳性细胞表达,尤其5d组更明显;手术侧的T1~T3脊髓侧角NADPH-d阳性细胞数也增多,而抑制剂组的NADPH-d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HE染色可见血管损伤后有平滑肌增殖,而抑制剂组增殖更明显。结论损伤颈总动脉后颈交感神经节和T1~T3脊髓侧角内的NOS活性增强,可能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调控。

孙建丽[7](2008)在《小鼠妊娠中期脑/脊髓NO、NOS和ET含量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NO、NOS、ET在动物机体内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三者在妊娠期间的生理作用也得到广泛关注。目前文献报道NO、NOS、ET对妊娠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血浆内NO、ET水平的变化、子宫NOS阳性产物的定位与分布以及三者与妊娠期间的一些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内膜癌、先兆子痫病等的内在关系。但在妊娠期间神经系统脊髓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以及大脑皮层NO和ET含量的变化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分析妊娠中期小鼠脊髓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以及大脑皮层NO和ET含量的变化,探讨神经系统通过NO、ET对妊娠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为了解NO、ET在神经系统内对妊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以期为临床检测妊娠失败的原因以及为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以妊娠中期小鼠为研究对象,以非妊娠小鼠为对照。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法显示NOS阳性神经元在妊娠中期小鼠脊髓颈段、胸段和腰骶段中的形态与分布,用MOTIC显微摄像系统Advanced 3.2分析脊髓颈段、胸段和腰骶段NOS阳性神经元的面积;用硝酸还原酶方法测定小鼠在妊娠中期与非妊娠期大脑皮层中NO的含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小鼠在妊娠中期与非妊娠期大脑皮层中ET的含量;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实验结果显示:妊娠中期小鼠脊髓颈段NOS阳性神经元的面积与非妊娠小鼠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胸段NOS阳性神经元的面积与非妊娠小鼠相比,差异显着(P<0.05);腰骶段NOS阳性神经元的面积与非妊娠小鼠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妊娠小鼠脊髓颈段NOS阳性神经元的面积与胸段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颈段与腰骶段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胸段与腰骶段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NO在妊娠中期小鼠脑内的含量与非妊娠小鼠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ET在妊娠中期小鼠脑内的含量与非妊娠小鼠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由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在妊娠中期小鼠脊髓颈段、胸段和腰骶段NOS阳性神经元的面积均大于非妊娠小鼠,NOS阳性神经元在妊娠中期小鼠脊髓各段数量增多,体积变大。NOS阳性神经元的这种变化有利于增加血管通透性,为胚胎发育提供基础保证。在妊娠中期与子宫相连的腰骶段NOS阳性神经元的面积远大于脊髓颈段和胸段NOS阳性神经元面积,说明腰骶段在调控妊娠期间的生理活动具有更重要更直接的作用。妊娠期间小鼠大脑皮层有舒血管作用的NO含量明显降低,有缩血管作用的ET含量明显升高,使体内血压升高,血流加速,为母体与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胎儿的正常发育提供营养。大脑皮层所属的神经系统与妊娠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间接控制着妊娠这一复杂的生理过程。小鼠在妊娠期间通过血管舒张和收缩维持体内血压平衡,为胚胎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妊娠中期大脑皮层NO和ET含量的变化以及脊髓NOS阳性神经元的面积增加为揭示中枢神经系统通过NO、NOS、ET在妊娠期间行使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临床上进一步探索解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刘志欣[8](2006)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NOS、NO、ET和CGRP在脊髓/脑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发现的神经递质和一些多肽活性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变化对老年多发疾病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它们的研究已经成为发育神经生物学的前沿。已知一氧化氮、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且在多种老年常见疾病中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含量表达变化。本文试通过实验探索此三种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含量与年龄的关系,以期对它们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本文选用健康昆明种雌性小白鼠,分为三个年龄段:15-20d、90-95d、约270d。用NADPH-d组织化学技术、Griess法和放射性免疫分析三种检测手段分别对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各年龄段小鼠脊髓节段的表达,一氧化氮亚硝酸盐(NO2-)、内皮素(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各年龄段小鼠大脑组织的含量进行了实验研究。 1.通过NADPH-d组化技术处理分析,得出NOS在小鼠发育过程中脊髓各段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老年鼠的变化最为显着,说明在发育过程中NO的合成也有所变化,对于研究NO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具有一定意义。 2.Griess法测定实验观察到,小鼠大脑组织中的NO2-随着年龄变化浓度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总体趋势,推测在大脑组织的成熟发育和衰老过程中,NO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放射性免疫分析实验显示:①小鼠大脑组织中的ET随着年龄变化浓度并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有文献报道血浆中ET与NO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动态平衡,可能是由于不同年龄的平衡浓度不同造成的;②CGRP在小鼠大脑组织中的含量与年龄的增长呈负相关,并且在每个年龄段的波动幅度不同,证明在发育过程中CGRP的含量与年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CGRP对发育产生影响。 以上实验结果为阐明NO、ET、CGRP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表

王锦[9](2005)在《血管紧张素-(1-7)在延髓腹外侧调节血压的机制》文中提出血管紧张素-(1-7)在延髓腹外侧调节血压的机制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使人们持续精神紧张、高度心理应激,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据统计每年新增300万人以上,并呈低龄化趋势。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慢性损害,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在维持正常血压和调节心血管活动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外,该系统中一直未受重视的血管紧张素-(1-7)[Ang-(1-7)]是该系统中一种新的有活性的物质,在心血管功能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体内,Ang-(1-7)的生成有三条途径:一是AngⅠ在脯氨酰内肽酶(PEP)或中性内肽酶(NEP)催化下产生,二是AngⅡ在PEP、脯氨酰羧肽酶(PCP)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催化下产生,三是Ang-(1-9)在NEP或ACE催化下产生,以前两条途径生成为主。Ang-(1-7)在人和动物的下丘脑、脑干、肾、血液等许多部位存在并发挥生物学效应。在中枢神经系统,Ang-(1-7)有些作用与AngⅡ相反,如Ang-(1-7)不产生渴觉作用和食盐欲等;有些作用与AngⅡ类似,如将Ang-(1-7)微电泳到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可刺激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微量注射Ang-(1-7)至延髓腹外侧(VLM)可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改变等,但其机制目前仍不清楚。Ang-(1-7)与AngⅡ在不同部位和情况下存在着复杂的协同或相拮抗作用,Ang-(1-7)可能比AngⅡ具有更独特的生理学或病理学意义,因此,探讨Ang-(1-7)作用的机制尤其是在中枢调节血压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表明,VLM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关键部位,它一般可分为头端区(RVLM)和尾端区(CVLM)两部分。RVLM是交感缩血管神经元所在的部位,刺激RVLM可增强交感传出和升高血压。RVLM将来自其他中枢和外周传入信息整合后传到脊髓中间外侧柱(IML)交感节前神经元处,最终完成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目前资料认为,CVLM的神经元并不直接投射到IML,而是通过抑制RVLM的神经元活动而实现其对心血管调节的。研究证明,紧张应激引起的高血压除与中枢交感兴奋性增强有关外,其复杂过程中还可能与多种神经递质和调质参与有关。在VLM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和调质,如儿茶酚胺、氨基酸、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等。在高血压的治疗中,祖国医学中的针刺降压作用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明,同时针刺调节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研究也在动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此深入研究针刺在应激致高血压大鼠中的作用,将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工作采用中枢微量注射、微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电针等技术和方法,以动脉血压、心率、氨基酸等的变化为观察指标,探索Ang-(1-7)在正常大鼠、应激致高血压大鼠的VLM调节血压的机制以及电针对其影响。第一部分Ang-(1-7)在RVLM调节血压的机制1、Ang-(1-7)在正常大鼠的RVLM调节血压的机制在6只雄性大鼠的RVLM单侧(右侧)微量注射Ang-(1-7)10 pmol(本实验中所给予的试剂的注射量均为0.1μl,以下省略)、25 pmol或50 pmol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血压升高。而在RVLM单侧微量注射Ang-(1-7)选择性受体拮抗剂Ang779 100 pmol后可引起血压降低(n=7,P<0.05)。在同一部位微量注射人工脑脊液(ACSF)(n=6)后血压无明显变化,将微量注射Ang-(1-7)组或Ang779组分别与微量注射ACSF组的数据相比较,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5)。为了探讨Ang-(1-7)在RVLM引起升压的机制,在RVLM注射Ang-(1-7)记录血压变化的同时,进行RVLM及IML(T8水平)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透析液中的氨基酸,观察氨基酸的变化。在RVLM微量注射Ang-(1-7)25 pmol(n=11)引起血压升高,同时伴RVLM及IML内兴奋性氨基酸(EAA)门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释放增多,以及IML内抑制性氨基酸(IAA)牛磺酸(Tau)释放减少(P<0.05);相反,在RVLM微量注射Ang779 100 pmol(n=11)引起血压降低,同时伴RVLM及IML内Glu释放减少和IAA内甘氨酸(Gly)、Tau释放增多(P<0.05)。为进一步证实氨基酸类递质与Ang-(1-7)或Ang779所引起的升压或降压作用的关系,在RVLM或IML微量注射Glu促离子型受体非选择性拮抗剂犬尿喹啉酸(Kyna)1.4 pmol(本实验中所给予的拮抗剂本身均不引起血压明显变化,以下省略)(n=6)后,在RVLM再给予Ang-(1-7),血压不再明显升高,说明在RVLM或IML Glu的拮抗剂可部分阻断Ang-(1-7)在RVLM的升压作用。在RVLM或IML微量注射Gly受体拮抗剂士的宁0.5 nmol(n=7)或Tau受体拮抗剂TAG 1.3 nmol(n=7)后,在RVLM再给予Ang779,血压不再明显降低,说明在RVLM或IML氨基酸Gly、Tau的拮抗剂可部分阻断Ang779在RVLM的降压作用。结果表明,Ang-(1-7)在RVLM引起升压的作用与该区域及IML的EAA Asp、Glu释放增加、IAA Tau释放减少有关。Ang-(1-7)在RVLM引起升压的作用是通过何种受体介导的呢?是否通过AngⅡ1型(AT1)受体介导呢?在RVLM先注射AngⅡAT1受体拮抗剂Dup753(100 pmol)(n=9)后再给于Ang-(1-7),仍然有血压升高,RVLM及IML内Asp、Glu释放增多、以及IML内Tau释放减少(P<0.05)。而在RVLM先注射Ang-(1-7)选择性受体拮抗剂Ang779(50 pmol)(n=9)后再给于Ang-(1-7),血压不再明显升高,RVLM及IML氨基酸释放不再有明显变化(P>0.05);提示Ang-(1-7)在RVLM对血压的调节可能是通过Ang-(1-7)自身特异性受体介导的。在RVLM含有多种神经递质,除氨基酸外,Ang-(1-7)在RVLM引起升压是否还通过其他物质介导呢?在大鼠的RVLM,微量注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抑制剂7-NI(0.5 pmol)(n=7)后再注射Ang-(1-7),7-NI可部分阻断Ang-(1-7)(25 pmol)的升压作用(P<0.05),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AG(75 pmol)(n=7)则不能阻断Ang-(1-7)(25 pmol)的升压作用,表明Ang-(1-7)在RVLM对血压的调节可能与nNOS合成的NO有关。2、Ang-(1-7)在应激致高血压大鼠的RVLM调节血压的机制大鼠经15天足底电击结合噪声应激处理(简称应激组)(n=10)后,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SBP)为144.7±6.1 mmHg,与正常血压对照组SBP(116.3±4.7 mmHg)(n=10)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应激组的RVLM及IML,EAA Asp、Glu释放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P<0.05)。若大鼠在15天的连续应激过程中最后5天同时给予“足三里”穴位刺激(简称电针组),SBP为123.1±5.2 mmHg,与应激组大鼠的SBP相比有明显下降(P<0.01);RVLM及IML内EAA Asp、Glu的释放与应激组大鼠的Asp、Glu相比明显减少(P<0.05)。在应激组大鼠的RVLM,微量注射Ang-(1-7)25 pmol(n=10)能够引起升压、RVLM及IML内Asp和Glu释放增多,且作用明显强于正常血压对照组(P<0.01);应激组大鼠对Ang-(1-7)的上述反应增强作用能够被电针所抑制(P<0.05)。在应激组大鼠的RVLM微量注射Ang779 100 pmol(n=10)引起降压、RVLM及IML内Gly、Tau释放增多的作用明显强于正常血压对照组(P<0.05);同样,应激组大鼠对Ang779上述反应增强作用能够被电针所抑制(P<0.05)。提示在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的RVLM对Ang-(1-7)引起的升压、RVLM及IML内Asp和Glu释放增多,或Ang779引起降压、RVLM及IML内Gly、Tau释放增多的反应明显增强,电针可通过调节相应的RVLM及IML内氨基酸释放而抑制应激性高血压大鼠对Ang-(1-7)引起的反应增强作用。第二部分Ang-(1-7)在CVLM调节血压的机制1、Ang-(1-7)在正常大鼠的CVLM调节血压的机制在6只大鼠的CVLM单侧微量注射Ang-(1-7)10 pmol、25 pmol或50 pmol可引起剂量依赖性血压降低(P<0.05),而在CVLM单侧微量注射Ang-(1-7)选择性受体拮抗剂Ang779 100 pmol后可引起血压升高(n=7,P<0.05)。在同一部位微量注射ACSF后血压无明显变化,将微量注射Ang-(1-7)组或Ang779组分别与微量注射ACSF组的数据相比较,差别有显着性意义(P<0.05)。为探讨Ang-(1-7)降压的机制,在CVLM微量注射Ang-(1-7)25 pmol引起降压的同时进行同一部位或RVLM的微透析(n=11),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透析液中的氨基酸,观察氨基酸的变化。观察到在CVLM EAA中的Glu释放增多,IAA中的Tau释放减少,而RVLM Glu释放减少、IAAγ-氨己丁酸(GABA)释放增多;相反,在CVLM微量注射Ang779 100 pmol(n=11)引起血压升高的同时,伴CVLM区Glu释放减少和Tau释放增多,而RVLM区Glu释放增多、GABA释放减少。为进一步证实氨基酸类递质与Ang-(1-7)或Ang779所引起的降压或升压作用的关系,在CVLM用Glu拮抗剂Kyna1.4 pmol(n=6)或Tau受体拮抗剂TAG 1.3 nmol(n=6)分别阻断Glu或Tau的作用后,再在CVLM微量注射Ang-(1-7)或Ang-779,观察到它们所引起的降压或升压作用明显减弱(P<0.05)。在RVLM用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0.25 nmol(n=6)后再在CVLM微量注射Ang-(1-7),血压不再降低;而在RVLM使用ACSF(n=6)后,再在CVLM给于Ang-(1-7),血压仍能降低。结果表明,Ang-(1-7)在CVLM引起降压的作用与该区域的EAA Glu释放增加、IAATau释放减少以及通过RVLM使GABA释放增加、Glu释放减少有关。Ang-(1-7)在CVLM引起降压作用是通过何种受体介导的呢?是否通过AngⅡAT1受体介导呢?为此,在CVLM先注射AngⅡAT1受体拮抗剂Dup753(100 pmol)(n=9)后再给于Ang-(1-7),观察到仍然有血压降低、Glu释放增多、Tau释放减少(P<0.05)。而在CVLM先注射Ang-(1-7)的选择性受体拮抗剂Ang779(50 pmol)(n=9)后再给于Ang-(1-7),血压不再降低,氨基酸释放也不再有明显变化(P>0.05);结果表明,Ang-(1-7)在CVLM引起降压的作用可能通过Ang-(1-7)自身特异性受体介导、改变Glu或Tau释放量而实现。在CVLM含有多种神经递质,除氨基酸外,Ang-(1-7)在CVLM引起降压的作用是否还通过其他物质介导的呢?在大鼠的CVLM,微量注射nNOS抑制剂7-NI(0.5 pmol)(n=7)后再注射Ang-(1-7),7-NI可部分阻断Ang-(1-7)的降压作用,而iNOS抑制剂AG(75 pmol)(n=7)则不能阻断Ang-(1-7)的降压作用,表明Ang-(1-7)在CVLM对血压的调节可能与nNOS合成的NO有关。2、Ang-(1-7)在应激致高血压大鼠的CVLM调节血压的机制在应激组大鼠的CVLM,微量注射Ang-(1-7)25 pmol(n=10)能够引起降压、Glu释放增多,微量注射Ang779 100 pmol(n=10)引起升压、Tau释放增多,且作用明显强于正常血压对照组(P<0.05)。电针组在上述同样的部位,注射相同剂量的药物可引起类似的反应,但程度明显小于应激组(P<0.05)。提示在CVLM,应激性高血压大鼠对Ang-(1-7)引起降压、Glu释放增多,或Ang779引起升压、Tau释放增多的反应明显增强,电针可通过调节相应的CVLM氨基酸释放而抑制应激性高血压大鼠对Ang-(1-7)引起的反应增强作用。综上所述,本工作提示:1、在大鼠的VLM存在内源性Ang-(1-7),并且在正常情况下,可能由自身特异性受体介导,在RVLM具有紧张性升压作用,在CVLM具有紧张性降压作用。2、Ang-(1-7)在RVLM引起的升压与该区域及IML的EAA Asp、Glu释放增加、IML IAA Tau释放减少有关,在CVLM引起的降压与该区域的EAA Glu释放增加、IAA Tau释放减少有关。3、Ang-(1-7)在CVLM的降压作用是通过GABA抑制RVLM而实现的。4、Ang-(1-7)在RVLM引起升压、在CVLM引起降压的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nNOS合成的NO发挥的。5、在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的RVLM及IML EAA Asp、Glu释放增加,Ang-(1-7)在VLM引起的血压改变、EAA释放反应增强,电针可通过抑制相应的EAA释放而对抗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升高以及对Ang-(1-7)的反应性增强。

邱建华[10](2004)在《兔脑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分布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对各生长发育阶段家兔整个脑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形态、结构特征以及NOS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另外还对NOS的两个亚型神经元进行了观察。实验一利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技术,对NOS阳性神经元在兔脑的总体分布规律及其衰老性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NADPH-d阳性神经元分布于兔脑各个部位,几乎涉及所有区域:包括小脑、大脑皮质、丘脑下部、中脑、脑桥和小脑,而延髓分布较少。②NADPH-d阳性神经元呈蓝色,细胞核不着色,神经元大多呈多角形、梭形;还有一些呈圆形和卵圆形等,而且突起染色都很清晰。③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兔脑NADPH-d阳性神经元经历了由小到大,形态日趋成熟,直至衰老,密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过程。同仔兔、幼年兔、青年兔相比,成年兔NADPH-d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胞体直径、突起形状没有显着变化,但老年组家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有较大程度的减少,细胞形态发生了变化,这表明NOS与神经元的衰老有关。实验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nNOS阳性神经元在兔脑的分布规律及其衰老性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家兔脑的各个区域均有丰富的nNOS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出现,其中,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大脑皮质、小脑、中脑、脑桥以及丘脑下部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多,延髓较为稀少。②nNOS阳性神经元呈棕褐色,着色主要位于胞浆内,细胞核处染色较为浅淡;神经元胞体形态多种多样,有三角形、圆形、椭圆行、梭形等多种形状,神经元突起有一个或者数个;nNOS阳性纤维大多呈棕色串珠样,有些区域nNOS阳性纤维交错分布,相互交织成网状。③本实验结果表明,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水平在仔兔就已接近成年兔水平,1岁龄以后逐渐发生衰老变化,即密度变小,表达强度减弱。结果提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及其生成的NO在家兔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神经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实验三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eNOS阳性神经元在兔脑的分布<WP=6>规律及其衰老性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家兔脑有比较丰富的eNOS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出现,其中,e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在间脑、大脑皮质、小脑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多,脑干分布较为稀少,基本呈阴性。②eNOS阳性神经元呈棕褐色,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胞浆内,胞浆染色均匀,胞核处着色浅;神经元胞体形态各异,有圆形、卵圆形、椭圆等多种形状,神经元突起有一个或者数个,轴突较短。③ e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发育水平在仔兔已接近或达到成年兔水平,成年后逐渐呈现衰老变化,表达强度减弱。实验四利用生化检测技术,对各年龄段家兔各部脑组织NOS的活性进行了检测,并做了对比。结果表明:每个年龄组脑各部分的NOS活性大小比较如下:小脑>间脑>脑干>大脑皮质,以小脑中NOS活性最高。兔脑中NOS活性随家兔的衰老而降低,但不同部位降低的时间段有所差异。

二、一氧化氮合酶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脊髓中间带灰质的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合酶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脊髓中间带灰质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ET技术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调控的中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源流及其现代研究
        1.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发展源流
        2.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现代研究
        3. 捻转补泻手法降压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ET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 PET脑功能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2. PET在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3. PET在针刺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的调控效应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14天对SHR大鼠PET成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8天对SHR大鼠PET成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下丘脑RAS调控的中枢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研究创新
    研究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2)针刺太冲穴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
        1.1.1 交感神经功能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1.1.2 免疫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机理
        1.1.3 内分泌系统病变与高血压发病机理研究
        1.1.4 内皮素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1.2 中医针灸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治疗
        1.2.1 高血压病的中医辩证思路研究
        1.2.2 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
    1.3 选取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对照研究
    1.4 小脑与调节血压相关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2.1 动物实验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步骤
        2.1.4 取材
    2.2 大鼠小脑组织2-DE实验
        2.2.1. 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2.2.2 一向等点聚焦
        2.2.3 二向SDS-PAGE
        2.2.4 染色
        2.2.5 图像分析
        2.2.6 质谱前处理
        2.2.7 质谱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蛋白定量结果
        2.3.2 二维电泳实验结果
        2.3.3 图像分析两两比较结果
        2.3.4 质谱鉴定结果
    2.4 讨论
        2.4.1 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
        2.4.2 小脑在中枢调节血压过程中的作用
        2.4.3 差异斑点蛋白功能
        2.4.4 Wistar组与模型组蛋白表达差异
        2.4.5 曲泉组、冲阳组、非穴组蛋白表达差异
        2.4.6 太冲组与模型组对照蛋白表达的差异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与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3)基于太冲降压作用和PET-CT的循经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 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3. 原发性高血压的针灸治疗
    4. 循经取穴在针刺降压中的应用
    5. PET-CT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6. 本研究的目的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针刺治疗高血压概况
        1.1 单穴降压效应的研究
        1.2 多穴降压效果的研究
        1.3 针灸降压机制的临床研究
    2. 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研究
        2.1 太冲穴降压效果观察
        2.2 太冲穴降压机理研究
    3. 循经取穴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降压效应研究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
    实验二 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PET-CT研究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讨论
    1.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特性
    2. 对降压效果的探讨
    3. PET-CT结果的讨论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和不足
    三、问题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eNOS、iNOS表达与心、肾细胞凋亡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实验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针刺镇痛的研究情况
        1.1.1.1 针刺镇痛的起源和发展
        1.1.1.2 针刺镇痛的神经机理
        1.1.1.3 针刺镇痛的物质基础
        1.1.1.4 影响针刺镇痛的因素
        1.1.2 一氧化氮的研究进展
        1.1.2.1 NO的功能
        1.1.2.2 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
        1.1.2.3 NO与痛觉的关系
        1.1.2.4 NO与电针的关系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动物
        2.1.4 主要溶液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电针过程
        2.2.2 痛阈测定
        2.2.3 灌流固定
        2.2.4 取材
        2.2.5 组织切片
        2.2.6 免疫组化
        2.2.6.1 免疫组化相关试剂工作浓度
        2.2.6.2 SABC法
        2.2.6.3 免疫组化结果计数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频率对痛阈值的影响
    3.2 不同频率对山羊中枢nNOS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与痛阈值变化
    4.2 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神经中枢nNOS表达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小鼠妊娠中期脑/脊髓NO、NOS和ET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NO的研究进展
        1.1 NO的发现
        1.2 NO的生物学作用
    2 NOS的研究进展
        2.1 NOS的发现
        2.2 NOS的生物学作用
    3 ET的研究进展
        3.1 ET的发现
        3.2 ET及其受体的生物学作用
    4 NO和ET在生殖领域的作用
        4.1 NO和ET在妊娠期中的作用
        4.2 NO和ET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作用
    5 选题依据
        5.1 NO和ET的关系
        5.2 NO、NOS、ET在妊娠期间具有重要的作用
        5.3 研究出发点
第二章 NOS在小鼠妊娠中期脊髓各段分布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观察与测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妊娠小鼠脊髓颈段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3.2 妊娠小鼠脊髓胸段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3.3 妊娠小鼠脊髓腰骶段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3.4 妊娠小鼠脊髓各段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4 讨论
第三章 小鼠妊娠中期NO、ET在大脑皮层含量的研究
    一、NO在妊娠中期小鼠脑组织中含量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组织样本的测定方法
        1.4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二 ET在妊娠中期小鼠脑组织中含量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操作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附妊娠鼠脊髓各段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图
附图说明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小鼠不同发育阶段NOS、NO、ET和CGRP在脊髓/脑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前言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1.2.1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
        1.2.2 内皮素
        1.2.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进展
        1.3.1 一氧化氮相关
        1.3.2 内皮素相关
        1.3.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肤相关
        1.3.4 三者相互作用关系
    1.4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NOS在脊髓的表达
    2.1 实验一:观察NOS阳性神经元在不同年龄段小鼠脊髓各段的分布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观察和测量
        2.1.4 结果与分析
        2.1.5 讨论
第三章 NO、ET和 CGRP在不同年龄阶段小鼠大脑组织中含量的研究
    3.1 实验二:应用Griess法测定NO_2在不同年龄段小鼠大脑组织中含量的变化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实验三: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ET-1和CGRP在不同年龄段小鼠大脑组织中含量的变化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NOS阳性神经元的生长及衰老变化
    4.2 NO的生长及衰老变化
    4.3 ET的生长及衰老变化
    4.4 CGRP的生长及衰老变化
参考文献
附录: 各组小鼠脊髓不同节段 NOS阳性神经元照片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血管紧张素-(1-7)在延髓腹外侧调节血压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字表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前言
4 材料和方法
    4.1 实验动物及其一般处理
    4.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药品及其来源
    4.4 溶液配制
    4.5 高效液相色谱(HPLC)-萤光检测法测定氨基酸类递质
    4.6 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Ang-(1-7)在延髓头端腹外侧(RVLM)调节血压的机制
        5.1.1 Ang-(1-7)在正常大鼠的RVLM对心血管活动及该区和脊髓中间外侧柱(IML)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5.1.1.1 Ang-(1-7)在RVLM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5.1.1.2 Ang-(1-7)及其选择性受体拮抗剂Ang779在RVLM对该区域和IML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5.1.1.3 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对Ang-(1-7)在RVLM调节血压的影响
        5.1.1.4 Ang-(1-7)在RVLM调节心血管作用的可能受体
        5.1.1.5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Ang-(1-7)在RVLM调节血压的影响
        5.1.2 Ang-(1-7)在应激大鼠的RVLM调节血压的机制及电针对其影响
        5.1.2.1 大鼠应激后血压和氨基酸的改变及电针对其影响
        5.1.2.2 Ang-(1-7)在应激大鼠的RVLM对血压的调节及电针对其影响
        5.1.2.3 电针对在应激大鼠的RVLM注射Ang-(1-7)或Ang779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变化的影响
        5.1.3 静脉灌流升压药或降压药对RVLM氨基酸释放的影响
        5.1.4 RVLM和IML微量注射和微透析部位的组织学鉴定结果
    5.2 Ang-(1-7)在延髓尾端腹外侧(CVLM)调节血压的机制
        5.2.1 Ang-(1-7)在正常大鼠的CVLM对心血管活动及该区和RVLM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5.2.1.1 Ang-(1-7)在CVLM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5.2.1.2 Ang-(1-7)及其拮抗剂在CVLM对该区域和RVLM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5.2.1.3 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对Ang-(1-7)在CVLM调节血压的影响
        5.2.1.4 Ang-(1-7)在CVLM调节心血管作用的可能受体
        5.2.1.5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Ang-(1-7)在CVLM调节血压的影响
        5.2.2 Ang-(1-7)在应激大鼠的CVLM调节血压的机制及电针对其影响
        5.2.2.1 Ang-(1-7)在应激大鼠的CVLM对血压的调节及电针对其影响
        5.2.2.2 电针对在应激组大鼠的CVLM注射Ang-(1-7)或Ang779后氨基酸类递质释放变化的影响
        5.2.3 静脉灌流升压药或降压药对CVLM氨基酸释放的影响
        5.2.4 CVLM微量注射和微透析部位的组织学鉴定结果
6 讨论
    6.1 Ang-(1-7)在正常大鼠的VLM调节血压的机制
        6.1.1 Ang-(1-7)在正常大鼠的RVLM调节血压的机制
        6.1.2 Ang-(1-7)在正常大鼠的CVLM调节血压的机制
    6.2 Ang-(1-7)在应激致高血压大鼠调节血压的机制及电针对其影响
        6.2.1 应激性高血压模型的效果评估
        6.2.2 Ang-(1-7)和电针在紧张应激致高血压大鼠中的作用机制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博士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10)兔脑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分布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引言
实验内容
    试验一 兔脑NOS阳性神经元的总体分布和形态、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仑
        4 结论
    试验二 兔脑n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试验三 兔脑e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念
    试验四 兔脑NOS活性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一氧化氮合酶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脊髓中间带灰质的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ET技术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血压调控的中枢机制研究[D]. 郭秋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 [2]针刺太冲穴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D]. 李晓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3]基于太冲降压作用和PET-CT的循经取穴规律研究[D]. 季鹏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1)
  • [4]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eNOS、iNOS表达与心、肾细胞凋亡的关系[D]. 黄幸.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4)
  • [5]不同频率电针对山羊痛阈和中枢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D]. 郭海停.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6]交感神经系统内一氧化氮合酶对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J]. 黄金玉,朱占胜,朱春芳,张佩佩,王旻晨,吴开云. 解剖学报, 2010(05)
  • [7]小鼠妊娠中期脑/脊髓NO、NOS和ET含量的研究[D]. 孙建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08(10)
  • [8]小鼠不同发育阶段NOS、NO、ET和CGRP在脊髓/脑的表达[D]. 刘志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06(09)
  • [9]血管紧张素-(1-7)在延髓腹外侧调节血压的机制[D]. 王锦. 复旦大学, 2005(02)
  • [10]兔脑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分布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研究[D]. 邱建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脊髓中间灰质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