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整体翻译技术及工程应用进展

我国建筑整体翻译技术及工程应用进展

一、我国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及工程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沈超[1](2020)在《强震逆断层地表破裂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强震发震断层引发的地表破裂在工程场地评价中一直备受关注。如何科学的预测断层错动导致的上覆土体变形特征及地表破裂规律,并以此规定工程建设的避让范围,是目前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是困扰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和抗震规范制订的难点问题,也是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大量客观的地震震害资料为基础,然而,反映地震地表破裂过程的资料具有不完备性和稀缺性,这已成为制约本领域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试验这一被公认为近代科学赖以解释和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毋庸置疑将成为攻克这一瓶颈的强大利刃和有效方法。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开展了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的研究工作。通过自行设计的模型试验参数和自行研制的断层错动装置,成功模拟了逆断层错动下的上覆土体变形过程;通过对地表高精度监测数据的定量分析和PIV处理技术的应用,给出了干砂和湿砂地表完整且连续的变形演化过程及内部变形特征,使得模拟强震地表变形破裂这一复杂的地震地质问题在试验方法上得到了丰富。此外,由于增加了逆断层上覆土体的模拟厚度,并提高了监测精度,进而观察到以往试验中并未提及的新现象,这为理论分析的验证及相关规范修订提供了客观试验数据,进一步克服了地震现场资料不足带来的分析困难。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概括如下:1.综述了不同研究方法在强震地表破裂研究领域中的进程,讨论和评述了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重点梳理并评述了各类试验在强震地表破裂研究领域的应用特点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厘清了地震、活断层、工程活断层、强震地表破裂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联,结合震害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强震地表破裂的发育背景、形态特征及震害特征进行了分类阐述和总结。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2.自行设计了高g值重力环境下,用以模拟逆断层错动的模型箱及其附属设备,为成功实现预期试验目标提供了设备保障。本文从离心机的选择、错动装置的研制、误差分析、监测系统布设和边界简化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根据试验的目标要求,自行研发制作了用于逆断层离心模型试验的模型箱,创新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错动装置,在最大限度降低试验推举过程产生的阻力和尽量提高边界的密封性之间达到了平衡,使其能够平稳的还原整个断层的错动过程,成功将逆断层上覆土体的模拟厚度提高到40m,这是目前国内外利用土工离心机模拟逆断层错动的最大土层厚度。3.设计了相关试验参数,并论证其合理性,为试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基于本次试验条件和梳理的实际震例资料以及本次试验的目标,本文设计并给出了逆断层离心模型试验参数,主要包括模型的几何参数、模型的物理参数、离心机提供的力学参数、基岩错动面的几何参数和运动学参数,依据土工离心机的性能参数和相似原理等论证了试验设计参数的合理性,保证了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工作对相关科研人员开展这一领域的试验研究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4.通过试验结果的深入分析,总结了地表变形演化特征,并结合有关规范建议了不同震级对应的地表避让距离。为有关规范的制订和修改提供了试验支持。通过对100g重力环境下获取的大量地表高精度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直观的给出了逆断层错动过程中,覆盖层地表随基岩位错量的增加所呈现出来的变形特征。根据试验结果,估算了地表隆起的临界位错量和地表破裂的出露位置,研究了地表陡坎的平移规律和隆起规律,据此,本文提出将土体地表的变形过程分为整体抬升期、隆起变形期、陡坎平移期和变形减缓滞后期四个阶段。结合《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和前人关于震害参数的统计关系,本文给出了不同震级对应的地表避让距离的建议。5.本文试验工作进一步揭示了土体内部变形特征和破裂面扩展规律,丰富了强震地表破裂试验研究成果。利用Gep PIV技术研究了输入不同基岩位错时,干砂和湿砂覆盖层的土体内部变形场,提出并分析了破裂面发展的三个阶段,揭示了地震作用下逆断层错动时的土体内部变形规律和破坏机理,在综合分析地表和土体变形破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层破裂面的扩展趋势预测方法,为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介于地震地表破裂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利用土工离心机模型试验开展研究不失为探索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逆断层错动引起的土体变形及确定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的避让距离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工程利用价值,并为利用土工离心机开展地震地表破裂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王孜[2](2020)在《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开发与一些既有建筑存在冲突,部分具有使用价值或历史文物价值的既有建筑被迫拆除,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会影响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了这些既有建筑和城市发展的矛盾,由此平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由于平移技术的特殊性,平移施工存在较大的风险。特别是砌体结构建筑,由于其结构本身整体性和抗裂性较差,对扰动的敏感性更高,平移施工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风险事件。为预防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开展对砌体结构建筑整体施工风险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研究工作:(1)详细介绍了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特点和砌体结构的破坏特征;论述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的特点,论述了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的定义、目标、内容以及基本流程。(2)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从结构加固、托换结构及轨道梁施工、切割分离、迁移以及就位连接5个方面识别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潜在的风险因素,共识别出27个风险因素。(3)基于F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模型。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平移工程的特点,确定风险概率等级和风险损失等级的划分标准;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风险因素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完成单因素风险概率和损失的隶属度定量,并以此综合评判建筑物整体平移施工的风险概率水平和风险损失程度;考虑建筑的历史文物价值对风险损失的影响,引入风险损失修正参数,对风险损失等级进行调整;通过风险评判矩阵综合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的影响,评定风险等级。(4)在风险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4点风险处理措施,并介绍了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的风险监测与预警,包括风险监测与预警流程、风险监测项目、监测预警标准。(5)以S宾馆整体平移为例,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成果,对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获得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总体风险等级以及各施工环节风险等级均为Ⅲ级,并提出部分风险处理措施。

陈敬宇[3](2020)在《既有框架结构建筑物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新型发展理念的提出,建筑物平移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并且具有很大风险的工程,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还未得到很好地实际应用。本文以郑州市惠济区纪委监委(业务用房)平移工程为研究背景,从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具体施工流程开始,详细研究了建筑物整体平移中的关键技术,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特点选取了合适的平移方法。在建筑物平移前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实体建模,并运用PKPM软件对模型进行各种原设计参数的设置,通过PKPM软件中SATWE数据分析发现该建筑物第一层受剪承载力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要求,对于建筑物的变形验算,分别通过X向静载(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Y向静载(规定水平力)工况的位移、X向地震工况的位移、Y向地震工况的位移、X向风荷载工况的位移、Y向风荷载工况的位移等不同工况下的位移进行比较分析,给出了最大层间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发生在该建筑物的1层1塔。对建筑物整体分析完成后,找出该建筑物的最薄弱部位,通过采用钢结构加固技术对建筑物的首层进行了结构加固。在平移过程中,当建筑物与原有基础完全分离后,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将会施加到托换结构上,作为平移过程中最重要载体,托换结构在建筑物平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托换结构的研究主要从托换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托换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判断托换梁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托换结构的设计是否满足施工荷载情况下的变形;对托换结构强度的分析中,能够判断平移过程中托换结构是否会发生破坏的现象。最后,研究将新增地下室作为平移后建筑物的基础。首先对新增地下室进行了设计验算分析,找出建筑物的薄弱部位,采用钢筒支撑的方法对地下室上的轨道梁进行了加固,然后对地下室周围回填土进行现场取样并且进行了击实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采用三七灰土换填和注浆的方式进行回填土的处理。

岳明凯[4](2020)在《圆木柱组装式钢托换节点抗剪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在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过程中渐渐突显出来。一项重要的建筑技术——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由于有着造价低、建筑垃圾排放少、工期短、对上部结构影响小等优点,逐渐成为保护历史建筑物、减少尚有使用价值建筑物的拆除重建的有效方法。现代的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而在我国该技术的首次使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我国已经有数百个工程成功的实例。在移位工程过程中,托换技术是其重要保证之一,关系到移位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对于柱承重结构的建筑,柱托换是关系移位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会受到自然、人为等各种因素的损坏,而古建筑又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见证,所以保护、维修古建筑,或者将其安置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去保护,都是刻不容缓的。由于古建筑大多是木建筑,在维修过程中需要考虑维持古建筑原有的样貌。传统的维修方式会耗费大量财力,还不一定能保证维修过程中古建筑不受损。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新型柱托换方法——圆木柱组装式钢托换方法,该方法中托换装置的主要材料为型钢、橡胶垫,是一种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托换技术,可以在实现木柱可靠托换的同时,维持古建筑原有的样貌。本文主要针对圆木柱组装式钢托换方法,对两组木柱试件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其中一组柱表面不加处理,另一组表面刷油漆处理以模拟有油漆的木柱。每组柱均施加4种预紧力,分别测定柱与托换结构产生相对滑移时的最大承载力及滑移中的承载力,通过对结合面的最大试验加载分析计算出静摩擦系数,提出了托换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结合滑移破坏特征及试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构造设计建议,同时对以后的理论研究给出建议。试验表明,圆木柱组装钢托换装置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重复利用性,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永波[5](2019)在《建筑物远距离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进展,部分城市与地区对其总体规划不免进行修整与改进,但是在改造与规划的过程之中,一些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建筑物和历史建筑不免会被圈进城市规划的红线范围之内,这些建筑如若拆除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文化损失,而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技术可以在保证原有建筑物完整性与可用性的同时将建筑物进行整体迁移至指定地点,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矛盾。鉴于待平移建筑物的周边环境以及平移距离较短等原因,绝大部分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采用“滚动式”平移或“滑动式”平移作为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建筑物整体平移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工程,当建筑物需要进行远距离平移时,传统的平移方式面临着风险与成本成倍增加的考验。本文根据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结合海南省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整体平移工程实例,系统研究了建筑物远距离平移时,采用液压模块平板车作为平移装置的“轮动式”平移方式的设计以及施工技术。其中对建筑物整体平移的关键技术给出了不同托换形式、不同牵引方式以及不同平移方式之间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针对工程案例,在设计方面,根据现场环境条件和简要经济技术分析对“滚动式”与“轮动式”两种整体平移方案进行比选,选得采用液压模块平板车作为平移装置的“轮动式”整体平移方案为最优方案,给出液压模块平板车的选型建议和两种建筑物装卸平板车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所平移的砌体结构进行了加固设计,并提出了其托换方式及地基处理与顶升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千斤顶拆卸和车载平移过程中的托换托盘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对平移过程中四个关键阶段的可靠度分析来对结构平移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给出了车载平移的总施工流程并细化了整体顶升和平移的分项流程,总结了各分项施工的工序与要点,结合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施工特点,提出了有利于质量管理和工期控制的管理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为同类型的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曹世根[6](2019)在《钢框架房屋整体平移技术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持续性再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开展,出现了一大批建造时间不长,仍具有较大使用价值,但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冲突的建筑物。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已经成为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措施。本文以某市场的钢框架结构整体平移为工程背景,对其建筑物整体移位设计了平移路线,对其进行了双向平移方案和托换体系的设计,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在不同顶推工况下上部结构和托换体系的受力状况,另外对移位时对建筑物的顶推力的施加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荷载—时间方案,分析对比了移位时建筑物在不同荷载—时间作用下的瞬态动力分析。其中包括整体结构的加速度、速度的响应以及整体结构和托换加固体系的受力状况。本文根据建筑物的实际工程概况为建筑物整体移位选定了柱下单梁托换为平移过程中的托换方案,并对建筑物纵横向平移的托换体系进行了加固设计,以保证建筑物在整体移位过程中的安全。本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建筑整体移位过程中不同的顶推工况下上部结构和托换体系受力分析,确定了钢框架结构在托换工况下以第四强度理论作为破坏准则,即整体结构构件的等效应力达到构件抗压强度。同时对不利顶推工况下托换加固体系重点进行受力分析。为进一步满足建筑平移过程中的安全性要求,对移位时建筑物在不同荷载-时间作用下进行瞬态动力分析,并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三维实体模型,通过对比平移状态下模态分析和时程分析结果,得出整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和各振型的主要振动方向,通过比较分析,在平移过程中避免结构自振周期,减小共振影响。同时得出整体结构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动力响应与荷载的作用时间间隔有关系,在较小的时间间隔下的时程曲线相比较大的时间间隔下的时程曲线波动情况要小一些。施加顶推荷载时,尽量保证顶推荷载变化的时间间隔小一些,避免整体结构在顶推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动力响应。

杨昕[7](2019)在《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为适应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不断进行调整,导致出现大量建筑物拆迁的情况,不仅使建筑物未达到其设计的使用年限而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还产生了许多建筑垃圾,造成了资源浪费并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作用下,建筑平移技术在国内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建筑平移的工程规模、项目投资不断增加,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国内的工程可行性研究虽然已经有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并建立了可行性研究相关管理制度,但是还存在工程可行性评价分析不全面、决策不够客观及未充分考虑公众接受度等问题。目前,对于建筑平移工程的可行性相关研究还存在着空白,因此,工程规模较大、投资数额较多、影响较广的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组织模式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根据重大建筑平移工程的特点,通过资料收集及专家访谈,汇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的潜在因素,并使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和专家权威度计算筛选评价因素并得出各因素的权重,划定各因素评分准则,构建评价模型,形成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某市重大建筑平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前期策划相关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出国内可行性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组织模式。该模式主要参照综合评标法,应用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多个潜在方案进行专家评分,根据各专家的权威度比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各方案的最终得分,选定得分最高者为决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现有可行性研究评审体系中存在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问题。本研究为未来重大建筑平移工程的方案综合评价论证提供有效的参考,也为国内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性的构想。

李祥莱[8](2019)在《圆柱粘钢套铜托换节点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大部分出现倾斜的建筑物,只要其整体性和主结构未受严重的影响,对该建筑物进行顶升纠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托换节点的设计和施工是确保顶升纠倾工程安全的关键。以往框架柱的各种托换形式,大多数都应用于方形柱,而且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托换节点。昆明某顶升纠偏工程中需要对圆形框架柱进行托换顶升,并采用了一种新式的钢结构托换节点——粘钢套筒托换节点。本文采用ABAQUS软件对该托换节点进行建模,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与对比研究得出粘钢套筒托换节点的受力性能。具体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给出了粘钢套筒托换节点的结构形式和工作机理,该节点构件包括:钢套筒、结构胶、环箍、植筋以及悬臂工字钢梁。该托换节点受力明确,造价低,其中钢结构的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相对钢筋混凝土施工较短,适用于多层建筑中圆形框架柱的托换。(2)通过ABAQUS分析模拟了托换节点在实际顶升工况和支撑工况下各部件的受力状态,并且得出该托换节点的最大承载力和最终顶升损失量,影响托换节点承载力的关键是工字钢腹板的承载力。(3)对粘钢套筒托换节点进行参数化分析,研究影响托换节点受力状态、刚度、承载力的因素,如植筋的排数、环箍的径向尺寸、环箍的厚度、加劲肋的数量及方式,并在这些分析基础上参考与托换节点构造类似的规范并给出构件的计算公式和构造要求。粘钢套筒托换节点的形式借鉴了钢管混凝土外加强环式节点的构造,利用结构胶以及植筋使托换结构与框架柱牢靠连接,通过环箍来加强托换节点的刚度与整体性,在托换工况下表现出良好的托换性能,为将来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吴歌[9](2017)在《浅谈建筑物的平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如何保护历史建筑,如何更好更快的为城市规划服务,从而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更多人关注的问题,而这其中,建筑物的平移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笔者详细的介绍了建筑物平移技术的基本内容,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建筑物平移技术的施工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商冬凡[10](2017)在《塔式结构移位体系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与文物建筑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可较好解决这一矛盾。我国文物建筑中塔式结构建筑占有相当比例,目前国内外关于塔式结构移位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针对典型塔式结构移位体系的受力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典型塔式结构平移受力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塔式结构平移抗倾覆安全系数取为5.0;提出塔式结构移位增强体系,该体系可有效提高典型塔式结构平移的整体稳定性,使抗倾覆安全系数提高2.2倍,塔体结构受力更合理;与增强体系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正确性;分析了影响典型塔式结构平移过程中受力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对典型塔式结构进行简化,推导了可用于快速计算塔体关键部位应力、塔顶侧移等的理论计算公式,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监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其适用性。(2)针对文物建筑塔式结构平移时变形和开裂要求严格的特点,提出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式托换结构(简称“托换结构”);对托换结构进行静止、平移两种工况下的受力变形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可将静止工况的应力和变形放大1.2倍,进行平移工况下托换结构应力和变形的快速计算;确定托换梁抗裂安全储备系数取为1.6,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监测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抗裂安全储备系数取值合理。(3)针对处于软土场地塔式结构的平移,采用复合地基对平移线路进行加固处理;对平移荷载作用下的轨道梁变形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出了轨道梁差异变形、停留时间、裂缝宽度的控制限值;推导轨道梁变形理论计算公式,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对计算公式中采用的E.Winkler弹性地基梁法的基床系数k0进行修正,当结构平移速度在0.51.5m/h范围时:采用估算法时α=0.61.0,采用静载法时α=1.72.1,该系数可用于轨道梁变形的快速计算。(4)针对文物建筑塔式结构抗震性能较差的特点,增设隔震支座以改善其抗震性能,研究隔震后塔式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增设橡胶隔震支座后,该典型塔式结构自振周期提高4.63倍,远离场地卓越周期,避免了共振;结构顶点加速度、层间位移、层间剪力均显着减小,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效果更为显着;对于设有托换底盘的塔式结构,改变单、斜向地震动作用,结构动力响应无明显差异。

二、我国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及工程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及工程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强震逆断层地表破裂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震害统计法
        1.2.2 数值模拟法
        1.2.3 常重力试验法
        1.2.4 土工离心试验法
        1.2.5 相关规范及其应用概况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强震地表破裂特征与震害
    2.1 地震与活断层
    2.2 活断层与地表破裂
    2.3 发育背景和形态特征
        2.3.1 发育背景
        2.3.2 形态特征
    2.4 震害特征
        2.4.1 建筑结构震害特征
        2.4.2 线性工程震害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及方案设计
    3.1 试验设备组成
        3.1.1 土工离心机简介
        3.1.2 离心机的选择
        3.1.3 主机系统
        3.1.4 监测系统
    3.2 离心模型试验简介
        3.2.1 基本原理
        3.2.2 相似关系
        3.2.3 误差分析和处理
    3.3 模型箱设计
        3.3.1 内部结构设计
        3.3.2 底部加载系统
        3.3.3 错动装置研制
    3.4 土体模型
        3.4.1 基本物理参数
        3.4.2 土样制备
    3.5 试验步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试验参数设计与变形量测
    4.1 参数确定原则
    4.2 错动面倾角
    4.3 基岩位错量
    4.4 错动速率
    4.5 坐标系的建立
    4.6 量测方法
        4.6.1 地表变形量测
        4.6.2 土体内部变形量测
        4.6.3 PIV技术原理
        4.6.4 分析步骤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表变形分析及避让距离的确定
    5.1 地表沉降
    5.2 干砂地表变形特征
        5.2.1 地表变形曲线分析
        5.2.2 地表隆起和陡坎平移特征
    5.3 湿砂地表变形特征
        5.3.1 地表变形曲线分析
        5.3.2 地表隆起和陡坎平移特征
    5.4 地表避让距离估算
        5.4.1 地表避让距离分析方法
        5.4.2 不同震级地表避让距离估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体变形分析和破裂上断点的估计
    6.1 破裂面分析
        6.1.1 破裂面特征
        6.1.2 破裂面曲线拟合
        6.1.3 破裂面倾角分析
    6.2 上断点及临界位错量估算
        6.2.1 上断点扩展规律
        6.2.2 临界位错量估算
    6.3 土体内部位移规律
        6.3.1 干砂内部位移场
        6.3.2 湿砂内部位移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2)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2 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发展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概述
        2.1.1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概念
        2.1.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特点
    2.2 砌体结构破坏特征
        2.2.1 因承载力不足而破坏
        2.2.2 因变形而破坏
        2.2.3 因震动而破坏
    2.3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3.1 风险概述
        2.3.2 风险管理概念及流程
    2.4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理论
        2.4.1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定义
        2.4.2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识别
    3.1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识别含义
    3.2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识别原则
    3.3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
    3.4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识别方法及过程
    3.5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因素识别
        3.5.1 风险因素初步识别
        3.5.2 确定最终风险因素
        3.5.3 风险因素说明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
    4.1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含义
    4.2 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的概述与选择
        4.2.1 常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介绍
        4.2.2 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选择
    4.3 基于FAHP-模糊综合评判法风险分析与评价模型
        4.3.1 工作思路
        4.3.2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3.3 建立因素集
        4.3.4 建立评语集
        4.3.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
        4.3.6 建立评判矩阵
        4.3.7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4.3.8 风险等级评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控制
    5.1 风险处理
        5.1.1 风险处理原则
        5.1.2 风险处理措施
    5.2 风险监测与预警
        5.2.1 风险监测与预警流程
        5.2.2 风险监测项目
        5.2.3 监测预警标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例验证
    6.1 工程概况
    6.2 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价
        6.2.1 建立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2.2 建立因素集和评语集
        6.2.3 确定因素权重及评判矩阵
        6.2.4 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判
        6.2.5 S宾馆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等级评定
    6.3 相关建议及措施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C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因素两两比较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D 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评价调查问卷

(3)既有框架结构建筑物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背景、发展和意义
        1.1.1 建筑物平移的背景
        1.1.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发展
        1.1.3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意义
    1.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建筑物平移发展现状
        1.2.2 国内建筑物平移发展现状
    1.3 托换结构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2.建筑物整体平移分析
    2.1 建筑物平移的基础理论
        2.1.1 平移的系统概念
        2.1.2 平移的基本原则
        2.1.3 平移技术规范与规程
    2.2 收集原结构建筑物资料
        2.2.1 工程概况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2.3 原结构施工图
    2.3 平移方案的选取
        2.3.1 平移线路的选择
        2.3.2 顶推方式的选取
        2.3.3 建筑物移动方式的选择
        2.3.4 动力施加及方式的选取
    2.4 平移施工流程
        2.4.1 室内土方开挖
        2.4.2 下轨道施工制作
        2.4.3 结构加固与支撑
        2.4.4 构件柱的切割
        2.4.5 平移到位后与新基础连接
    2.5 原建筑物构件病害检测
        2.5.1 结构布置
        2.5.2 检测目标
        2.5.3 构件检测
    2.6 小结
3.建筑物整体平移结构分析与加固
    3.1 概述
    3.2 建筑物结构整体建模及内力分析
        3.2.1 结构模型设计概况
        3.2.2 建筑设计各项信息
        3.2.3 结构建模及内力分析
    3.3 结构加固
        3.3.1 加固方案的选择
        3.3.2 加固方案的设计
        3.3.3 加固结果测评
    3.4 小结
4.托换结构有限元力学性能分析
    4.1 概述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托换结构的几何尺寸
        4.2.2 建模基本思路
        4.2.3 SOLID65单元
        4.2.4 本构关系
        4.2.5 荷载及约束条件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
        4.3.1 托换结构(梁)刚度分析
        4.3.2 托换结构(梁)强度分析
    4.4 小结
5.基于新增地下室的整体分析
    5.1 概述
    5.2 地下室建模及内力分析
        5.2.1 建筑物结构设计信息
        5.2.2 结构建模及内力的分析
        5.2.3 临时支撑的设置
    5.3 地下室与室外下轨道连接处的处理
        5.3.1 回填土的处理方式
        5.3.2 下轨道的处理
    5.4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项目
致谢

(4)圆木柱组装式钢托换节点抗剪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简述
        1.2.1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的概念、分类及原理
        1.2.2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的意义
    1.3 国内外移位工程发展概况
        1.3.1 国外移位工程发展概况
        1.3.2 国内移位工程发展概况
    1.4 托换技术概述
    1.5 组合型钢托换装置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圆木柱组装式钢托换节点抗剪性能试验方案
    2.1 组装式钢托换节点构造设计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2.2.3 试验前期准备
        2.2.4 试件编号和参数
    2.3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案
    2.4 量测方案
第3章 试验现象及数据分析
    3.1 圆木柱托换试验现象及数据分析(MZTH-1)
        3.1.1 MZTH1-1 主要试验现象
        3.1.2 MZTH1-2 主要试验现象
        3.1.3 MZTH1-3 主要试验现象
        3.1.4 MZTH1-4 主要试验现象
        试验数据分析
    3.2 圆木柱托换试验现象及数据分析(MZTH-2)
        3.2.1 MZTH2-1 主要试验现象
        3.2.2 MZTH2-2 主要试验现象
        3.2.3 MZTH2-3 主要试验现象
        3.2.4 MZTH2-4 主要试验现象
        试验数据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试验主要结论
        4.1.1 MZTH1 主要结论
        4.1.2 MZTH2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建筑物远距离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概述
    1.2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意义
        1.2.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城区改造中的意义
        1.2.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1.2.3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
    1.3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发展应用概况
        1.3.1 国外发展应用概况
        1.3.2 国内发展应用概况
    1.4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整体平移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理论基础
    2.2 设计重点
    2.3 关键技术
        2.3.1 托换技术
        2.3.2 截断分离
        2.3.3 同步平移
        2.3.4 就位连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物远距离平移设计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3 建筑物平移保护价值
    3.4 “滚动式”平移与“轮动式”平移方案比选
        3.4.1 方案内容
        3.4.2 技术经济分析
    3.5 液压模块平板车选型与建筑物装卸方法
        3.5.1 液压模块平板车选型
        3.5.2 建筑物装卸平板车方法
    3.6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整体平移设计
        3.6.1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整体性加固设计
        3.6.2 托换托盘设计
        3.6.3 地基基础处理与顶升方案
    3.7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托换托盘稳定性分析
        3.7.1 模型概况
        3.7.2 模型分析
    3.8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远距离整体平移风险评估
        3.8.1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3.8.2 风险评估标准
        3.8.3 平移过程的可靠度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物远距离平移施工技术与管理
    4.1 本平移工程的特点与总施工流程
        4.1.1 工程特点
        4.1.2 总施工流程
    4.2 建筑物整体加固施工
        4.2.1 墙体裂缝修补施工
        4.2.2 结构整体性加固施工
    4.3 托换托盘施工
    4.4 整体顶升与车载平移
        4.4.1 顶升施工工艺流程
        4.4.2 顶升准备
        4.4.3 千斤顶安装
        4.4.4 整体顶升施工
        4.4.5 车载平移
    4.5 就位连接
    4.6 平移施工中质量与工期管理措施
        4.6.1 质量与工期的主要影响因素
        4.6.2 管理措施
        4.6.3 质量与工期管理网络
    4.7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钢框架房屋整体平移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建筑移位技术概述
    1.3 国外建筑移位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国内建筑移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4.1 国内移位技术应用概况
        1.4.2 国内移位技术研究进展
        1.4.3 国内建筑物整体移位存在的问题
    1.5 框架结构托换体系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钢框架整体移位技术
    2.1 整体移位技术
    2.2 钢框架结构托换
        2.2.1 结构托换技术的特点
        2.2.2 钢框架柱托换
    2.3 滚轴设计
        2.3.1 滚轴材料
        2.3.2 滚轴尺寸及布置
    2.4 移动动力设计
        2.4.1 动力施加方式
        2.4.2 移动顶推力计算
    2.5 钢框架的加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框架房屋移位方案设计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特点
    3.3 平移线路设计
    3.4 托换体系的设计
        3.4.1 柱的托换方法
        3.4.2 托换构造
        3.4.3 托换设计
        3.4.4 托换体系的形成
    3.5 托换梁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框架移位静力分析
    4.1 建立移位静力分析力学模型
        4.1.1 分析软件介绍
    4.2 钢框架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
        4.2.1 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4.2.2 结构钢非线性本构关系
    4.3 钢框架结构材料的破坏准则
        4.3.1 第四强度理论
        4.3.2 结构或构件的变形容许值
    4.4 材料特性定义
    4.5 整体模型建立
        4.5.1 基本假设
        4.5.2 ANSYS建立实体模型
    4.6 理想平移施工工况模拟
        4.6.1 横向理想平移施工工况
        4.6.2 纵向理想平移施工工况
    4.7 差异型平移施工工况模拟
        4.7.1 工况一
        4.7.2 工况二
        4.7.3 工况三
        4.7.4 工况四
    4.8 平移轨道平整度工况模拟
        4.8.1 工况一
        4.8.2 工况二
        4.8.3 工况三
        4.8.4 工况四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框架平移动力分析
    5.1 引言
    5.2 移位过程中建筑物的受力状态和计算简图
    5.3 动力分析模型建立
        5.3.1 单元类型及材料的选用
        5.3.2 边界条件
        5.3.3 荷载-时间关系
        5.3.4 分析模型的建立
    5.4 钢框架平移工程的动力分析
        5.4.1 整体结构模态分析
        5.4.2 整体结构瞬态动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建筑平移技术研究应用情况
        1.2.2 国内外工程可行性研究发展状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
第2章 基础理论及研究对象界定
    2.1 工程可行性研究基础理论
        2.1.1 工程可行性研究基本原则
        2.1.2 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2.1.3 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2.2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定义
    2.3 工程方案综合评价与可行性研究的差异
第3章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因素识别
        3.1.1 因素识别的基本原则
        3.1.2 因素识别的基本过程
        3.1.3 初步识别因素
        3.1.4 第一阶段专家访谈
        3.1.5 第二阶段专家访谈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调查设计
        3.2.2 问卷调查情况及专家基本情况
    3.3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因素筛选及指标权重计算
        3.3.1 专家权威度系数
        3.3.2 因素筛选
        3.3.3 指标权重计算
        3.3.4 古建筑与一般建筑指标体系对比
第4章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准则及评价模型
    4.1 评分准则
        4.1.1 评分分数划分方法
        4.1.2 古建筑具体评分准则
        4.1.3 一般建筑具体评分准则
    4.2 评价模型
        4.2.1 模型构建
        4.2.2 古建筑模型
        4.2.3 一般建筑模型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案例实证
        5.1.1 案例背景
        5.1.2 案例可行性研究相关信息
        5.1.3 专家评分
        5.1.4 专家评分结果
    5.2 案例方案综合评价分析
    5.3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组织模式改进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表(第一阶段专家访谈调整)
附录B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古建筑)
附录C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表(一般建筑)
附录D 因素筛选过程(古建筑)
附录E 因素筛选过程(一般建筑)
附录F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古建筑)
附录G 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一般建筑)

(8)圆柱粘钢套铜托换节点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托换技术的概念及分类
    1.3 我国柱托换技术工程实践及研究现状
        1.3.1 国内柱托换技术工程实践
        1.3.2 国内柱托换技术研究现状
    1.4 框架柱的托换形式
        1.4.1 单梁式托换
        1.4.2 打孔穿筋法托换
        1.4.3 化学植筋法托换
        1.4.4 型钢对拉螺栓托换
        1.4.5 钢筋混凝土包柱式托换
        1.4.6 混凝土柱组装式钢托换
        1.4.7 斜撑法托换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介绍
    2.1 工程背景
    2.2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构造
    2.3 粘钢套筒托换体系的工作机理
    2.4 顶升纠偏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有限元分析
    3.1 ABAQUS软件介绍
    3.2 有限元建模理论基础
        3.2.1 ABAQUS建模方式
        3.2.2 本构关系
        3.2.3 接触面的相互作用
        3.2.4 单元与网格划分技术
        3.2.5 ABAQUS的非线性分析
    3.3 建立有限元模型
        3.3.1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介绍
        3.3.2 材料参数
        3.3.3 相互作用
        3.3.4 荷载与边界条件
        3.3.5 单元及网格划分
        3.3.6 分析步与提交作业
    3.4 有限元模拟结果
        3.4.1 弯矩作用下钢套筒受力分析
        3.4.2 实际顶升工况下托换节点受力分析
        3.4.3 临时支承工况下托换节点受力分析
        3.4.4 粘钢套筒托换节点承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造措施对托换节点的影响
    4.1 植筋的影响
        4.1.1 施加集中力荷载
        4.1.2 位移加载
    4.2 环箍尺寸的影响
        4.2.1 不同径向尺寸
        4.2.2 不同厚度
        4.2.3 环箍的尺寸要求
    4.3 加劲肋的影响
        4.3.1 不同加劲肋数量与不同形式
        4.3.2 加劲肋构造要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浅谈建筑物的平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建筑物整体平移旋转技术的主要内容
2 国外建筑物平移技术的发展状况
3 国内建筑物平移技术的发展状况
4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施工技术
    4.1 平移用轨道的设置
        4.1.1 双、单梁式轨道梁
        4.1.2 牵引动力的设置
    4.2 移动后与新基础的连接方式
5 结语

(10)塔式结构移位体系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建筑物整体移位应用现状
        1.2.1 建筑物整体移位方法
        1.2.2 建筑物整体移位国外应用现状
        1.2.3 建筑物整体移位国内应用现状
    1.3 建筑物整体移位理论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塔式结构平移受力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塔体结构平移受力性能分析
        2.2.1 塔式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2.2.2 塔式结构平移荷载取值
        2.2.3 塔式结构平移抗倾覆分析
        2.2.4 塔式结构平移受力与变形分析
    2.3 增设“CRCP”塔体结构平移受力性能分析
        2.3.1 “CRCP”设计
        2.3.2 增设“CRCP”塔式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2.3.3 增设”CRCP”塔式结构平移抗倾覆分析
        2.3.4 增设”CRCP”塔式结构平移受力与变形分析
    2.4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2.4.1 “SSTS”设计
        2.4.2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2.4.3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平移抗倾覆分析
        2.4.4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平移受力与变形分析
    2.5 增设“CRCP-SSTS”塔式结构平移现场监测
        2.5.1 监测内容
        2.5.2 监测结果分析
        2.5.3 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2.6 塔式结构平移稳定性参数影响分析
        2.6.1 结构高度的影响
        2.6.2 水平加速度的影响
        2.6.3 轨道高差的影响
    2.7 典型塔式结构受力变形理论计算
        2.7.1 典型塔式结构简化模型建立
        2.7.2 应力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2.7.3 结构顶部侧移理论计算推导
        2.7.4 “SSTS”杆件应力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式托换结构受力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托换结构设计
    3.3 托换结构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2 托换结构变形分析
        3.3.3 托换结构应力分析
        3.3.4 托换结构抗裂性能分析
    3.4 托换结构应变监测
        3.4.1 监测传感器布设
        3.4.2 监测结果分析
        3.4.3 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弱场地塔式结构平移轨道梁变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地基加固方案及轨道梁设计
        4.2.1 地基加固方案设计
        4.2.2 轨道梁设计
    4.3 地基与轨道梁受力变形有限元分析及控制参数确定
        4.3.1 基本理论
        4.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3 轨道梁变形有限元分析及其控制值确定
        4.3.4 轨道梁裂缝有限元分析及其控制值确定
        4.3.5 地基反力有限元分析
    4.4 轨道梁变形裂缝与地基反力监测
        4.4.1 监测设计
        4.4.2 监测结果分析
        4.4.3 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4.5 地基及轨道梁受力变形性能的参数影响分析
        4.5.1 褥垫层弹性模量的影响
        4.5.2 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4.5.3 桩长的影响
        4.5.4 桩间距的影响
    4.6 轨道梁变形理论计算
        4.6.1 轨道梁变形理论计算公式
        4.6.2 轨道梁变形理论计算公式修正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塔式结构平移就位后抗震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塔式结构隔震分析理论
        5.2.1 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5.2.2 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
    5.3 无隔震与隔震塔式结构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5.3.1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
        5.3.2 结构模态对比分析
    5.4 结构隔震性能分析
        5.4.1 地震动选取
        5.4.2 结构隔震效果分析
    5.5 不同因素对隔震塔式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5.5.1 斜向地震输入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5.5.2 水平等效刚度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5.5.3 等效阻尼比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我国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及工程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强震逆断层地表破裂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D]. 沈超.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
  • [2]砌体结构建筑整体平移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王孜. 湖南大学, 2020(07)
  • [3]既有框架结构建筑物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D]. 陈敬宇.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4]圆木柱组装式钢托换节点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 岳明凯.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5]建筑物远距离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D]. 张永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钢框架房屋整体平移技术方案研究[D]. 曹世根.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7]重大建筑平移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研究[D]. 杨昕. 华侨大学, 2019(01)
  • [8]圆柱粘钢套铜托换节点有限元分析[D]. 李祥莱. 云南大学, 2019(03)
  • [9]浅谈建筑物的平移技术[J]. 吴歌. 北方建筑, 2017(06)
  • [10]塔式结构移位体系受力性能研究[D]. 商冬凡. 天津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我国建筑整体翻译技术及工程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