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豪耳针特色体验总结

王兆豪耳针特色体验总结

一、王照浩耳针特色经验辑要(论文文献综述)

邵国梁[1](2021)在《湿热型与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的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湿热型与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FDi)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分布规律,研究FDi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关系,为耳针治疗FDi提供临床证据。方法:(1)纳入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FDi患者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2)通过XS-100A耳穴探测器探测三组的耳穴阳性反应点,记录耳穴阳性反应点的个数,探讨湿热组、脾胃虚弱组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分布规律。结果:(1)耳穴阳性反应点的总数比较:湿热组、脾胃虚弱组的耳穴阳性反应点总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着(P<0.01)。湿热组的耳穴阳性反应点总数与脾胃虚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分布规律:湿热组耳穴阳性反应点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腹、大肠、胃、直肠等,脾胃虚弱组耳穴阳性反应点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肾、三焦、大肠等。湿热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耳穴脾、胃、大肠、直肠、小肠、内分泌、交感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耳穴腹、神门、肝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耳穴脾、胃、肾、三焦、肺、大肠、耳迷根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耳穴皮质下、内分泌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左右耳阳性耳穴分布比较:湿热组和脾胃虚弱组左右阳性耳穴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湿热型与脾胃虚弱型FDi耳穴阳性反应点分布具有特异性。(2)耳穴阳性反应点可以为湿热型、脾胃虚弱型FDi的诊断与耳针疗法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

黄嘉岚[2](2017)在《深刺水突穴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深刺水突穴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症,观察其与常规针刺法的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其与常规针刺法的临床疗效,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且自愿同意参加本课题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60例进入临床研究,按简单随机化原则分配至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配合常规针刺治疗(选取穴位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第二版)),治疗组在对照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深刺水突穴针刺;1天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状态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一般数据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提示两组患者基数资料基本一致,各影响因素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可以认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深刺水突穴为主针刺法更能有效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能有效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显着提高生存质量。

韩金凤[3](2017)在《耳穴埋豆联合黛力新治疗肿瘤抑郁疗效观察》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加快,肿瘤在国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我国的多发病、常见病,是重要的致死原因之一。有研究显示,在受到相同的疼痛刺激时,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如果同时伴有抑郁比单纯的恶性肿瘤患者要表现的更加痛苦。同时这一类患者在服用抗癌药物时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会明显增大,不良反应相对来说也比较重。不仅如此,恶性肿瘤伴抑郁的患者CD8+、IL-2、TNF水平也明显低于普通肿瘤患者。其免疫功能被抑制,癌细胞随血液传播、扩散的风险也就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在临床上抑郁障碍与恶性肿瘤被发现在同一个病人身上的情况屡见不鲜。目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平均30%-60%的肿瘤患者会发生肿瘤相关性抑郁,而该病可导致患者的生存率下降约20%。这两者彼此促进,一方面患有抑郁的患者,因情绪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使人体脑神经功能失常,各个脏腑功能失调,体液中的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堆积而无法排除,最终导致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加重。另一方面,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自身有较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导致抑郁的发生率居高不下。恶性肿瘤与抑郁两种疾病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恶性循环,使得患者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两个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作为肿瘤科临床医生,不仅要关注恶性肿瘤对患者脏腑功能带来的严重打击,同时还要关注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变。目前我国对于肿瘤治疗的探索已经有所进展,但对于由肿瘤引发的包括抑郁在内的一些情绪改变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还没有足够多的重视,治疗更无从谈起。很多海内外研究资料指出恶性肿瘤与抑郁障碍在人体很多系统中都存在紧密联系,这些联系会彼此促进,加重二者的恶性循环。但同时我们对于其具体是如何发病的还不是十分明朗,目前比较公认的学说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学说,这也是时下研究热点。在肿瘤相关抑郁治疗中三环类等西医药物以及部分中药复方制剂应用较为广泛,其治疗效果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也渐渐被认同,但目前与之相关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还很缺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研究的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也有限,对药物治疗尤其对于抗抑郁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机理缺乏深切的了解。因此非药物的中医传统治疗对此类患者具有无法替代的意义。研究表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耳穴埋豆改能够善老年失眠,并可极大的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的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因此耳穴埋豆应用于肿瘤患者并发的抑郁失眠,在临床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切入点。临床中若能充分发挥耳穴埋豆的特点,将能够在减少肝肾功能的损害前提下,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2.研究目的研究耳穴埋豆治疗肿瘤并发抑郁失眠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3.研究对象与方法选用2016年03月至2017年01月就诊于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门诊、住院部共100位患者。首先依患者就诊顺序分别将患者编为1-100号,然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耳穴埋豆同时联合黛力新的方法对患者的抑郁症状加以治疗。对照组运用黛力新对患者的抑郁症状加以改善。记录相关数据及辨证分析,且均入组观察治疗6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卡氏评分(KPS)测试时间均为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估数据,之后2周随访进行再次评估。数据经过常规处理后,采用SPSS11.5进行组内、组间对比分析。两组间有效率对比分析应用一般线性回归协方差分析控制有关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探讨耳穴埋豆联合黛力新治疗对数值变量指标的影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有关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探讨耳穴埋豆联合黛力新治疗对分类指标的影响。4.主要研究结果最终在完全符合病例纳入标准,并不存在排除标准中任意一条的100位患者中共95位纳入分析,其中实验组48例,对照组47例。研究前进行一般特性均衡性检验,结果提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存在明显差异(P=0.049),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后在睡眠质量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几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表明耳穴埋豆联合黛力新治疗肿瘤并发抑郁失眠,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有效率方面,从两组治疗后HAMD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失眠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的总有效率等方面比较,实验组均好于对照组。在心率及血压方面,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好转,好转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结论耳穴埋豆联合黛力新治疗肿瘤患者抑郁失眠是安全面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神经反馈调节,降低舒张压,降低心率,以达到调整人体平衡,缓解抑郁的目的。

陈玮[4](2016)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分析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Syndrome,以下简称IBS-D)作为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程长且容易反复发作。自上个世纪中后期至今,IBS-D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其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与中医药治疗IBS-D方案相关的研究近年来持续增多,关于IBS-D针灸疗法以及腧穴应用规律的研究也较多见。但目前缺乏对这些内容的系统整理分析,尤其尚未见有研究对相关临床观察类文献以一定标准筛选后,再系统地总结分析其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并且将文献研究结果运用到临床治疗上加以验证。目的:IBS-D的主要症状与中医“泄泻”和“腹痛”紧密相关,因此本研究拟对针灸治疗泄泻、腹痛的古代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同时对针灸治疗IBS-D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后,总结出经常用于该病的针灸治法和穴位应用规律。最后基于古今文献的研究结果,选取三种疗效较好且临床易于操作的针灸疗法,结合所总结出的常用穴位组合,设计临床研究方案;并且通过临床观察结果来检验基于古今文献所得出的治疗方案疗效如何。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现代研究文献综述,古代中医文献回顾,现代临床研究分析,以及根据文献分析结果设计的临床研究。现代研究文献综述将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为主要文献来源,对其由IBS-D相关综述分析类文献再次进行综合,归纳出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说明接下来一系列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古代文献的回顾采用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选用与泄泻、腹痛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条文检索。同时结合在线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总结近年来发表的古代文献研究类文章,回顾泄泻和腹痛的源流与演变,并整理出相关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对现代文献的研究将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和PubMed为主,配合几个常用中英文在线数据库,应用针灸治疗IBS-D相关的中英文主题词,对1985-2015年间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一步筛选。最后对入选文献进行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的总结分析。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症状严重水平作为评分和疗效的主要指标,同时以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为另一主要指标。两组指标相结合,观测比较耳穴贴压、电针和温针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如何。研究结果:现代综述分析类文献中未见有在古代文献分析结果与全面现代临床文献研究结果指导下,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并对文献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的研究。古代文献认为泄泻大多因饮食劳倦、外邪侵犯脾胃、情志不遂等因素使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出现脾胃运化失职,最终引起泄泻。腹痛是由于外感寒暑湿热、饮食不当、情志不遂、阳虚脏寒等因素使腹部脏腑经脉痹阻或失于温养,气血无力运行,导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与IBS-D相关的古代文献记载的泄泻兼有腹痛的主要证型包括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气机逆乱和痰浊瘀血。在辨证准确后,从虚、实、湿、痰、气等方面,以脾、胃、肝、肾为重点进行治疗。具体方法有和、汗、吐、下等。大多使用补虚、祛湿和温里药所组成的温寒化湿、温中止泻、抑肝扶脾、涩肠止泻、温肾固肠和健脾益气等类型之方剂。针灸治疗则大多在辨证后使用针刺、艾灸、贴敷、隔物灸等方法,从局部或远端循经取穴,注重配穴法及特定穴的使用。在符合入选标准的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有研究基金支持的较少。入选文献主要刊登在专业针灸类期刊上。广东省、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等几个地区发表文献所占比例大。入选文献多有明确的诊断或治愈标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涉及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脾胃虚弱和脾虚湿阻等。具体治疗手段丰富,注重特色针灸疗法的运用,例如耳穴贴压、眼针、头针、电针、温针等。另外还有采用综合疗法的临床观察,如针灸联合中西药内服,针灸联合拔罐等。穴位选取范围广。常用穴位包括天枢、足三里、中脘、脾俞、神阙、太冲、上巨虚、关元、大肠俞、三阴交等。取穴特点包括:通过脏腑辨证选穴和循经取穴;同时配合俞募、合募、俞合等配穴方法,其中合募配穴法出现频次最高;偏重特定穴的使用,其中募穴、五输穴、背俞穴、下合穴和原穴最常用。使用频率较高的经脉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厥阴肝经。临床使用耳穴贴压、电针、温针分别对三组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其中电针组和温针组用合募配穴法取穴。三组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种疗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IBS-D症状严重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说明其临床疗效较好。三种疗法相比较而言,电针和温针疗效更佳,尤其是温针治疗效果最明显。结论: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针灸治疗IBS-D的疗法较古代更为丰富多样。选穴原则多依据古代经典中的经络脏腑理论辨证后循经取穴,并参考《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治疗原则进行配穴。本文临床研究所选用的三种治法和穴位组合均被证实有效。其中温针治疗效果最好。临床研究结果印证了文献研究的结论。IBS-D作为现代的常见病,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对古代文献做详尽挖掘之外,还应该不断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验证已有的疗法和穴位组合,找到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案。在规范化治疗的同时,达到消除患者痛苦、降低患者治疗成本的目的。

凌秀萍,潘枫,何爱玲[5](2015)在《耳穴贴压配合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对产妇泌乳的效果。方法将127例住院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耳穴贴压配合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治疗。观察两组泌乳量、泌乳始动时间及泌乳素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泌乳量分级及泌乳始动时间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第1、2、5 d血清PRL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能增加产妇的泌乳量,提早泌乳始动时间,促进泌乳素分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俞桔,周峻[6](2012)在《耳穴贴压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寻促使产妇泌乳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07例住院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耳压组(52例)和空白组(55例)。耳压组按常规住院治疗,并于产后1h给予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内分泌及乳腺穴等,每天按压3次,每次1~2min;空白组按常规住院治疗,不予耳穴贴压。5天后观察两组产妇的泌乳量、泌乳始动时间及血清泌乳素(PRL)变化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耳压组的泌乳量优于空白组(P<0.01);耳压组泌乳量Ⅰ级率为51.9%(27/52),明显高于空白组的27.3%(15/55,P<0.01);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空白组(P<0.05);血清PRL含量于产后第1、2天明显增高(均P<0.05),第5天显着增高(P<0.01)。结论:耳穴贴压法是一种比较好的促进乳汁分泌的方法,对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有益。

秦宏,夏秋芳,东贵荣[7](2011)在《耳穴贴压结合体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耳穴贴压结合体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耳穴贴压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体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ME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观察组优良率40.0%,对照组优良率15.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意义(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急性期患者中观察组优良率37.5%,对照组优良率15.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慢性期患者中观察组优良率2.5%,对照组优良率0%,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耳穴贴压结合体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优于单纯采用体针治疗,且急性期疗效优于慢性期。

秦宏,东贵荣[8](2009)在《耳针结合体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耳针结合体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耳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体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率60%,总有效率77.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E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耳针结合体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采用体针治疗

郑真真[9](2008)在《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糖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高不下的糖尿病患病率和逐年递增的发病率,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探讨和开发安全有效、易于传播推广的糖尿病干预方法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医疗和社会问题。耳针疗法简单便利,疗效亦较满意。耳针的研究不仅具有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认识经穴本质,揭示人体生命奥秘亦具有理论价值。本项研究通过对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即时效应的观察,为临床上运用耳针治疗糖尿病穴位的选择有所帮助或启发,并为一些研究者提出的耳针降糖效应可能与耳—迷走神经系统反射机制有关的设想提供佐证。方法研究内容分两部分进行。(1)第一部分,按照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标准的6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耳针治疗组35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患者,检测空腹状态下末梢全血血糖,记录时间,并即刻针刺左侧耳迷走神经刺激点,留针半小时,再次检测空腹血糖,然后起针,一次治疗活动完成;对照组患者除不针刺外,余同治疗组。整个过程在7:40~8:40am完成。观察期间要求患者在平静状态下,禁水禁食。第2日治疗组患者针刺右侧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照组患者观察方法同上,每位患者观察2次空腹状态下半小时的血糖变化。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定位:根据《耳穴治疗学》,耳迷走神经刺激点位于耳轮脚中点的下缘处,也称“支点”,国外将此点称为“零点”。此穴由于有迷走神经分支发出,分布于耳甲腔、耳甲艇,故此点又称迷走神经刺激点。操作:患者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耳廓后,在耳轮脚中点的下缘处,用耳穴探针轻压,找出较敏感的点,术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廓,中指托着针刺部位的耳背,右手拇指食指持长5分的30号毫针,在选好的穴位处用捻入法进针,进针深度以刺入软骨膜而不穿透软骨为度,进针后用中等刺激手法,顺时针方向小幅度来回捻转,持续刺激30秒钟,使病人有酸麻等得气的感觉,留针30分钟。(2)第二部分,合格入选42例患者,接受针刺耳迷走神经点治疗,观察即时效应。治疗方法及对患者的要求同第一部分的治疗组,两耳交替,每日一次,共针6次,得到252组空腹血糖值数据。结果(1)第一部分:30分钟前后空腹血糖值。治疗组:30分钟前7.33±1.39mmol/L,30分钟后6.94±1.33 mmol/L;对照组:30分钟前7.25±1.30 mmol/L,30分钟后7.42±1.38 mmol/L。与同组治疗前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有极显着意义(P<0.01)。治疗组呈下降变化趋势;对照组呈上升变化趋势。治疗后组间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说明针刺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效应。观察频数,血糖值治疗组呈下降变化的有53人次,无变化的有4人次,呈上升变化的13人次,降低率75.7%;对照组呈下降变化的有19人次,无变化的有4人次,呈上升变化的39人次,降低率30.6%。经x2检验,差异有极显着意义(P<0.01)。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患者的血糖都有下降、不变和上升3种变化。不同之处是治疗组呈下降变化的占优势;对照组呈上升变化的占优势。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分析如下:凌晨4点左右,人体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开始增加,到上午8点达到分泌高峰,如果人的内生胰岛素分泌减少,不足以克服升血糖激素的影响时,血糖就可能升高,即“黎明现象”。对照组糖患者在没有耳针治疗干预的情况下,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致使清晨空腹血糖可能会上升,总体呈上升变化趋势。耳针组患者血糖呈下降变化趋势,但还有一部分血糖不变或上升,可能原因是:①如上所述,身体内清晨升高血糖激素的影响;②试验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末梢全血血糖,会有一定误差;③耳针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2)第二部分:观察了252人次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耳针前:7.24±1.28 mmol/L;耳针后:6.88±1.29 mmol/L;针刺前后之差0.36±0.46 mmol/L。血糖水平呈下降变化趋势,经t检验,差异有极显着意义(P<0.01)。研究结果与第一部分一致,显示针刺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效应。观察频数,患者空腹血糖值呈下降变化的有184人次,无变化的有17人次,呈上升变化的51人次,降低率73.02%。将6次治疗中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的血糖值分别提取出来进行自身对照,如第1次治疗前与第1次治疗后进行比较;第2次治疗前与第2次治疗后进行比较等,结果差异均有极显着意义(P<0.01)。结果显示6次治疗中每次耳针治疗均具有降低血糖的效应。将6次治疗中每次治疗前血糖值分别提取出来,如第1次治疗前、第2次治疗前、第3次治疗前等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血糖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第6次治疗前,血糖达最低值。但过程中有反复,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将6次治疗中每次治疗后血糖值分别提取出来,进行组间方差分析,结果血糖值亦呈下降趋势,其中第6次治疗后,血糖达最低值,但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分析原因,临床上耳针治疗糖尿病多治疗30天以后统计疗效,本次研究只治疗了6次,疗程不足。并且本次观察的使用的是单穴,如果与它穴配合使用,降糖效应会更佳。结论针刺耳迷走神经刺激点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的即时效应。临床上运用耳穴治疗糖尿病时,可参考使用。扩大了降糖耳穴的选择范围,支持耳针降糖效应与耳-迷走反射机制有关的设想。但远期疗效如何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在人及动物的耳廓,神经很丰富,除躯体神经和伴随血管分布的交感神经外,还有一个突出的形态学特征就是有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其感觉末梢分布于耳轮脚跟部及附近的耳甲腔、耳后肌和耳廓内侧面的中上部、耳廓外侧面及三角窝。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迷走神经刺激点具有降低血糖的即时效应,但耳廓上迷走神经分布的区域是否都具有降糖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得到证实,会扩展我们降糖耳穴的选择思路,并为耳针降糖效应与耳-迷走反射机制有关的设想提供更有力的佐证。

刘智艳,姚小红[10](2005)在《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1991-2003年来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研究概况。提示耳针疗法不仅具有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认识经穴实质,揭示人体生命奥秘亦具有理论价值。因此对于耳针诊治疾病的原理探究,应从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着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新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开展多学科联合,将理论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

二、王照浩耳针特色经验辑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照浩耳针特色经验辑要(论文提纲范文)

(1)湿热型与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入组
        2.2 耳穴的筛选策略
        2.3 耳穴阳性反应点探查方法
        2.4 耳廓探测路线顺序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2.7 研究要求及注意事项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3.2 耳穴阳性反应点总数比较
        3.3 耳穴阳性反应点分布规律比较
        3.4 左右耳阳性耳穴分布比较
讨论
    1 耳穴理论
        1.1 祖国医学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的认识
    2 耳穴诊断
        2.1 祖国医学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的认识
    3 耳穴治疗
    4 功能性腹泻
        4.1 祖国医学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的认识
    5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功能性腹泻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深刺水突穴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失眠症的基本概况
        1.1.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失眠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2 祖国医学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概况
    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失眠症的概述
        1.2.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失眠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1.2.2 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概况
    1.3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常规针刺治疗
        2.2.3 对照组
        2.2.4 治疗组
        2.2.5 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基本情况
        2.3.2 观察量表
    2.4 疗效评定指标
    2.5 统计方法
        2.5.1 资料整理
        2.5.2 统计方法分析
    2.6 不良反应及处理
        2.6.1 晕针
        2.6.2 局部异物感
        2.6.3 刺激性干咳
        2.6.4 血肿处理
    2.7 研究结果
        2.7.1 基数资料
        2.7.2 治疗前后各量表比较
        2.7.3 临床疗效评定
        2.7.4 安全性观察
第三章 讨论
    3.1 深刺水突穴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选穴依据
    3.2 从中医角度探讨深刺水突穴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作用机制
    3.3 从西医角度探讨深刺水突穴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作用机制
        3.3.1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
        3.3.2 从神经生物学机制分析
    3.4 水突穴深刺的研究
    3.5 观察量表的选择及意义
        3.5.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3.5.2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3)耳穴埋豆联合黛力新治疗肿瘤抑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分析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西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定义的认识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三节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一、诊断
        二、治疗
    第五节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发展趋势
第二章 古代文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第一节 病名
        一、泄泻
        二、腹痛
    第二节 病因病机
        一、泄泻
        二、腹痛
    第三节 辨证分型
        一、肝气郁滞
        二、脾胃虚弱
        三、脾肾阳虚
        四、气机逆乱
        五、痰浊瘀血
    第四节 治法治则
        一、泄泻
        二、腹痛
    第五节 遣方用药规律
        一、用药规律
        二、治疗泄泻和腹痛的常用方
    第六节 针灸疗法和腧穴应用
        一、针灸治则治法
        二、经穴的运用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文献研究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一、文献来源与收集方法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统计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针灸治疗IBS-D的现代文献信息统计
        二、针灸治疗IBS-D现代文献治疗情况
        三、针灸治疗IBS-D现代文献穴位和经络统计
    第三节 讨论与分析
        一、一般情况分析
        二、文献诊断治愈标准分析
        三、分型论治情况分析
        四、针灸疗法分析
        五、针灸穴位使用情况分析
        六、经络使用情况分析
        七、特定穴使用情况分析
        八、配穴规律分析
        九、古今针灸治疗IBS-D文献对比总结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四、剔除和脱落标准
    第二节 临床观察设计
        一、随机分组
        二、盲法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3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二、3组治疗前后的IBS症状严重程度(IBS-SSS)积分比较
        三、3组治疗前后腹部症状体征观察
        四、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肝郁脾虚)积分比较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一、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大优势
        二、针灸疗法讨论
        三、治疗IBS-D的配穴方法及选穴
        四、针灸与耳穴贴压治疗的研究结果探讨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5)耳穴贴压配合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对产妇泌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纳入标准
2方法
    2.1对照组
    2.2治疗组
        2.2.1耳穴贴压
        2.2.2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3.1.1产妇泌乳量[1]
        3.1.2产妇泌乳时间
        3.1.3泌乳素(PRL)变化情况
    3.2统计学方法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泌乳量分级比较
        3.3.2两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3.3.3两组产后第1、2、5 d血清PRL值比较
4讨论

(6)耳穴贴压对产妇泌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耳压组
    2.2 空白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
    3.2 统计学处理
    3.3 治疗结果
        (1) 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比较 (见表2)
        (2) 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见表3)
        (3) 两组产妇产后血清PRL含量比较 (见表4)
4 讨论

(9)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糖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药治疗
        3 针灸治疗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耳针疗法研究进展
        1 中医理论对耳针疗法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耳针疗法的认识
        3 糖尿病的耳针治疗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不良反应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型糖尿病病人基本情况表
    附录二:针刺耳迷走神经点即时效应表格
致谢
个人简历

(10)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理论对耳针疗法的认识
    1.1 耳与经络
    1.2 耳与脏腑
2 现代医学对耳针疗法的认识
    2.1 耳穴与神经的关系
        2.1.1 实验研究
        2.1.2 临床研究
    2.2 耳穴与神经体液的关系
        2.2.1 实验研究
        2.2.2 临床研究
3 耳针疗法的原理探究
4 其他
5 总结

四、王照浩耳针特色经验辑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湿热型与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的规律研究[D]. 邵国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深刺水突穴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黄嘉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耳穴埋豆联合黛力新治疗肿瘤抑郁疗效观察[D]. 韩金凤. 山东大学, 2017(09)
  • [4]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文献分析和临床研究[D]. 陈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5]耳穴贴压配合康复治疗仪按摩乳房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 凌秀萍,潘枫,何爱玲. 上海针灸杂志, 2015(01)
  • [6]耳穴贴压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 俞桔,周峻. 中国针灸, 2012(12)
  • [7]耳穴贴压结合体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J]. 秦宏,夏秋芳,东贵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11(06)
  • [8]耳针结合体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A]. 秦宏,东贵荣. 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 2009
  • [9]针刺耳迷走神经点降糖即时效应的临床研究[D]. 郑真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
  • [10]耳针疗法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刘智艳,姚小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05(04)

标签:;  ;  ;  ;  ;  

王兆豪耳针特色体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