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措施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措施

一、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之尚[1](2021)在《煤炭资源近净开采技术体系与实践》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煤矿煤炭资源采出率普遍较低,多数矿井受保护煤柱留设、构造及“三下一上”等压煤影响,相当一部分矿井难以做到煤炭资源最大化采出,与国际尤其是,例如澳大利亚煤炭资源采出率普遍在80%以上,存在相当差距。如何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少留或不留煤柱,以近乎干净的程度最大化采出煤炭资源,即煤炭资源近净开采,是当前急需攻关的方向。本文通过研究零煤柱全资源沿空留巷技术和煤炭资源近净开采矿压监测保障技术,以期实现煤炭资源最大化采出率,形成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零煤柱全资源沿空留巷技术和煤炭资源近净开采矿压监测保障技术,并以老母坡矿5号煤层为工程背景进行了煤炭资源近净开采的采区布置及工作面的设计。(2)零煤柱全资源沿空留巷开采技术核心为组合支架切顶保障技术,其关键在于切顶支架的设计,本论文通过对切顶强度、侧向推移强度、液压支架可伸缩量和组合支架底座面积的计算,进行切顶支架合理设计,为达到煤矿零煤柱全资源沿空留巷开采提供了保障。(3)零煤柱全资源沿空留巷开采技术常用的方法为自然切顶沿空留巷。通过灰色关联法对多种沿空留巷方法进行分析,将自然切顶沿空留巷方法作为首选。进而研究了自然沿空留巷影响因素及权重分析,通过FLAC数值模拟将正交试验方案逐一计算,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埋深>巷高>顶板岩性>采高>巷宽。建立AHP模型对试验结果的进行了一致性检验,保证了结果的可信性。(4)对老母坡矿5101工作面自然切顶沿空留巷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说明零煤柱全资源沿空留巷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对煤炭资源近净开采关键参数测试,为数值模拟提供数据支撑,也得出了顶板岩性从而确定切顶的难易。运用煤炭资源近净开采保障技术对留巷进行矿压监测,结果表明在老母坡矿使用自然沿空留巷技术方法可行。因此,零煤柱全资源沿空留巷开采技术具有可实施性。该论文有图36幅,表27个,参考文献100篇。

张彦禄,王步康,张小峰,李发泉[2](2021)在《我国连续采煤机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发展40 a与展望》文中认为连续采煤机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在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促进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采煤机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依靠相关技术与装备科技的创新,支撑着煤炭资源采出率持续提升。首先从煤柱及不规则块段开采、"三下"压煤开采、露天边帮压煤回收、中小煤矿采煤机械化升级改造和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等方面,全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煤炭工业对短壁开采的技术需求,并系统回顾和总结了连续采煤机短壁机械化开采的工艺、理论及装备的发展历程。工艺方面,连续采煤机短壁采煤法从房柱式发展到旺格维利式,再到以块段式采煤为代表的现代房柱式采煤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体系。从回采方式、通风方式和顶板管理等方面总结了3种工艺的特点,并指出块段式采煤是短壁开采的高级阶段。理论方面,从短壁开采的煤柱稳定性、地表沉陷控制、顶板控制等方面总结了短壁开采理论的研究进展。装备方面,研制了连续采煤机、锚杆钻车、梭车、连续运输系统、给料破碎机、履带行走式液压支架、铲车、柔性连续运输系统等系列化、成套化的短壁机械化开采装备,促进了煤矿短壁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及其技术进步,形成了适应我国不同煤层赋存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短壁开采装备体系,最后,分析了连续采煤机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围绕煤矿智能化建设主题,提出了短壁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张保泉[3](2020)在《尚庄煤矿工作面建筑群下开采方案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尚庄煤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质开采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次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对矿井以及地表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了矿井的概况,矿井的位置与交通、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可采煤层的特性,加上对地表移动下沉量观测数据进行研究,参考建筑物的采动损坏等级,分析了尚庄煤矿进行建下开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成果如下:(1)运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移动带进行计算,确定了地表移动带计算的具体参数,同时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在进行积分计算时采用等价转换线积分计算方法。消除了传统概率积分法计算过程中的某些简化而带来的误差,同时采用了在开采区域边界上的线积分,适应于工作面的不同形状。同时进行了地表移动的现场实测,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际的观测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2)对比了507、509工作面全采方案和507、509工作面限厚方案,确定507、509工作面适合的建下开采方案是限厚开采方案,限厚开采方案最小采高为2.3m,工作面沿煤层底板布置。507、509工作面均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开采顺序按507、509工作面依次进行。(3)根据尚庄煤矿507、509工作面开采的具体情况,并经过类比分析,并与实际地表移动规律进行对比,确定了507、509工作面开采地表下沉系数为0.5~0.52。根据地表建筑物的客观条件和受采动影响损坏现状,确定华伍制动厂区建筑物采动损坏等级不超过II级,507、509工作面开采后杨溪村采动损坏等级不超过I级。(4)确定了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观测方案,确定各种因素对移动过程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建(构)筑物下压煤开采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减小开采造成的地面影响,减少压煤开采的资源损失。观测工作分为连接测量、全面观测、日常观测工作。对于受损建(构)筑物应尽早维修加固,以此来保证不发生安全事故。同时须加强采动影响区内岩溶等其它地质灾害的勘察和防治,应预先对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做好相关防护措施。本文章一共有图30张,表格23个,参考文献71篇。

乔立瑾[4](2020)在《晋东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态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晋东煤炭基地是我国优质无烟煤的重要产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文章以国家能源局"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潜力研究"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晋东煤炭基地开发现状的梳理,计算了晋东煤炭基地开发强度系数为0.5,产能利用率为82%,煤炭资源采出率为52.4%。根据计算结果,对晋东煤炭基地开发态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基地开发强度宜适度降低;基地煤炭采出率将有一定程度提高;基地产能及煤炭产量呈下降趋势,预计基地科学产能约为3.5亿t/a,产量约2.8亿t/a。提出了基地发展的建议,对晋东煤炭基地科学开采和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黎家良[5](2020)在《正高煤矿82°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煤炭开采强度的不断加剧,急倾斜煤层产量的逐年增大,西南地区中小型矿井如何安全、高效开采地质构造复杂、难采的薄及中厚急倾斜煤层已成为西南地区保障电煤供应、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工程难题之一。针对正高煤矿地质构造发育,煤层倾角82°的复杂地质背景条件,以及矿区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背景条件,综合分析煤层倾角、煤层厚度、地质构造、顶底板条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的影响,正高煤矿82°急倾斜煤层可选择的采煤方法为台阶式采煤法、分段密集支柱采煤法、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机械化采煤方法等。依据正高煤矿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生产技术条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三个因素的权重为0.571、0.286和0.143;煤层倾角、煤层厚度、地质构造、顶底板条件、产量及工效、资金投入、安全性和劳动强度等8项影响指标的权重为0.133、0.2、0.4、0.267、0.6、0.4、0.75和0.25。并以此为基础,应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得到台阶式采煤法、分段密集支柱采煤法、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机械化采煤法的隶属度分别为0.48、0.57、0.63和0.60,优先次序为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机械化采煤法>分段密集支柱采煤法>台阶式采煤法。以工作面采出率及围岩稳定为判据,正高煤矿82°急倾斜煤层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工作面合理的伪斜角度为30°。通过颗粒流(PFC2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研究了当正高煤矿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工作面伪倾角分别为54°、59°、65°时工作面的煤炭采出特征、围岩裂隙发育、围岩力链演化三个方面特征。分析比较得出59°伪倾角应为正高煤矿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工作面的较适伪倾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和综合模糊分析结果,将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应用到正高煤矿82°急倾斜煤层开采中,设计了 16604工作面两巷布置、工作面布置、支架布置、巷道支护、回采工艺等合理开采参数。经工程实践,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在复杂、难采急倾斜煤层开采中的成功应用,既解决了西南地区复杂、难采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工程技术难题,又提高了正高煤矿单产,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刘贵[6](2020)在《宽条带全柱开采覆岩破坏机理及地表沉陷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宽条带全柱开采是在宽条带开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全柱开采的特点,发展起来的一种解放“三下”压煤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本文在宽条带全柱开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力学分析、地表水平变形的理论分析、3DEC数值模拟、相似材料试验模拟及实测研究,对宽条带全柱开采的理论依据、实现原理及适用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宽条带全柱开采的各阶段的覆岩破坏特征进行了理论和模拟研究,并对煤柱工作面回采顺序的优化进行研究。以上研究对促进宽条带全柱开采理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更好的解放“三下”压煤、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等方面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研究了采动影响覆岩的空间分布及对应的地表下沉、水平变形的变化规律,采动影响的时间规律,以及采动附加应力随时间释放特点等岩层移动时空理论,在以上基础上,对宽条带全柱开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水平变形特征进行分析,为宽条带全柱开采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析了一定地质采矿条件下宽条带全柱开采的适用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下沉和动态水平拉伸变形是两个关键因素,并推导出了近水平煤层和(缓)倾斜煤层宽条带全柱开采适用条件的关系表达式。(3)根据覆岩破坏特征,分析了煤柱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顶板结构演化规律,建立了条带煤柱工作面回采前顶板结构力学模型,并推导出其初次破断距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宽条带全柱开采由于垮落岩块大小不均匀,地表下沉量小于工作面顺序开采的观点,通过实测数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相吻合。(4)根据3DEC数值模拟,分析了在(缓)倾斜煤层下,宽条带全柱开采上下开采边界覆岩的破坏形式,开采下边界的岩层旋转弯曲下沉明显,以剪切破坏为主,岩层裂缝角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减小的幅度逐渐增大;开采上边界岩层以拉伸破坏为主,断裂角则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得出断裂角随煤层倾角的变化关系表达式。(5)通过理论分析,在全柱开采阶段不能同时回采所有的煤柱工作面时,为了更好的控制阶段性的静态变形对受护体的影响,提出了煤柱工作面开采顺序优化准则,为宽条带全柱开采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6)从实测及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结果可知,根据地表下沉量分析,在回采一个煤柱工作面后下沉系数依然较小,从侧边说明回采一个煤柱工作面后形成的阶段性的地表静态变形也不大,并在实测结果地表变形分析得以验证,此时的静态变形有部分发生在地表受护体范围内。根据宽条带全柱开采完成后地表变形呈现方式,再有效结合煤柱工作面开采顺序优化准则,可实现宽条带全柱开采的推广应用。

吴志刚[7](2020)在《近水平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小煤柱护巷技术作为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在西部矿区厚煤层开采时。本文针对沿空掘巷煤柱尺寸难以确定的问题,运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开展研究,提出包含煤层采高、覆岩结构、煤体强度、载荷特性、巷道尺寸等参数的煤柱宽度理论计算方法,支撑沿空掘巷全寿命周期煤柱设计。论文以柳巷煤矿为工程背景,从沿空掘巷煤柱支撑上覆岩层载荷为出发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矿压观测揭示不同宽度煤柱沿空掘巷的矿压显现规律;(2)开展采空区倾向关键层理论研究,提出煤柱应力计算公式;(3)相似模拟和数字散斑测试方法相融合,研究采空区倾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煤柱区域应力及变形破坏特征;(4)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宽度煤柱的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场、位移场的变化规律;(5)沿空掘巷煤柱优化设计及工程实践。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进行综放工作面8m和15m宽度煤柱的沿空掘巷矿压规律实测,得出煤柱宽度为8m时,两帮移近量以煤柱变形为主,煤柱宽度为15m时,两帮移近量以实体煤的变形为主,煤柱宽度对巷道矿压显现有显着的影响。(2)构建倾向关键块结构为基础的稳定模型,得出关键块受力结构。研究表明:板梁弯曲下沉带是承载关键层,依据变形协调原则,判定板梁弯曲下沉带底部和围岩体形成类似直角三角形的承载大结构。沿空掘巷布置在三角形大结构的下方时,煤柱上方类似直角梯形的小结构决定煤柱应力。根据面积分摊法,计算煤柱应力,煤柱应力与其上方的直角梯形面积成正比,与煤柱宽度成反比。(3)相似模拟和散斑测试研究表明: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带高度(直角梯形的高)为采高的7.5倍,直角梯形的钝角105.6°。覆岩稳定后,煤柱区域水平方向位移由上而下依次增加;沿空掘巷过程中,煤柱底部有横向剪切破坏。压剪载荷作用下,煤柱围岩出现拉压交替变化特征,随着剪应力增加,煤体强度近似线性降低。(4)数值模拟表明:采高10m时,超前支承应力集中系数为1.78(回采时煤柱动载系数);沿空掘巷围岩塑性破坏、顶板下沉量随着煤柱宽度增加而降低、煤柱宽度超过10m,围岩塑性区、顶板下沉量降低幅度减少;煤柱的应力峰值随着煤柱宽度增加先增大后变小。数值模拟表明10m煤柱宽度合理。(5)提出新的煤柱计算公式对(柳巷煤矿30105工作面)沿空掘巷煤柱进行安全性校核,计算表明:8m煤柱的安全系数小于回采时煤柱的动载系数1.78;通过安全性校核的煤柱理论计算宽度为9.4m,接近现场实测煤柱宽度9.5m。建议预留10m煤柱,并考虑锚杆支护对煤柱的作用,确保安全系数大于动载系数。现场应用表明,10m煤柱沿空掘巷,掘进回采时煤柱最大变形量小于51mm,煤柱稳定可靠。

袁永,屠世浩,陈忠顺,张村,王沉,王文苗[8](2020)在《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表明薄煤层储量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20%,受狭小采掘空间等特殊条件制约,薄煤层开采效益差、智能化水平低,产量仅占煤炭总产量的10%。基于薄煤层多样性赋存条件和提高工作面单产、卸压效果与采出率的不同开采需求,将薄煤层开采的技术需求分为3 类: 薄煤层长壁智能化综采、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和薄煤层高采出率开采技术。系统分析了我国薄煤层矿井开采设计、长壁综采装备、智能化开采技术、半煤岩巷道掘进和极薄煤层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3 类薄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 ①在长壁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方面,提出了放大采区( 面) 尺寸、降低采掘高度的立体化设计方法,开发了薄煤层开采方法、设备配套等辅助决策专家系统,研制了大功率、矮机身半煤岩快速掘进机及其支护机具和矮型化超长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研发了“基于煤层条件精准探测预设割煤轨迹+三机协同控制+视频监控”的智能化开采技术; ②在高瓦斯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方面,揭示了卸压开采的应力-损伤-渗流耦合作用机制,提出了长壁面极限卸压采厚与钻采面卸压增透合理参数确定方法,研发了基于瓦斯浓度调控的智能割煤技术; ③在提高薄煤层采出率方面,研发极薄煤层的长壁综采自动化技术和五钻头自动换钻螺旋钻采煤机,开发了不同种类的薄煤层沿空留巷技术。提高薄煤层采掘装备的适应性和控制精度,构建智能开采与灾害防控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将是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的研究方向。

刘潇鹏[9](2019)在《煤炭地下气化高温烧变围岩移动破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作为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清洁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该技术不但能够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并且能够回收传统井工开采难以回收的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效率,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然而,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目前仍处于开发研究的早期阶段,大规模推广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在气化过程中燃空区围岩的移动破坏导致的气化炉失稳、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目前的研究尚显缺乏。本文通过力学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气化燃空区烧变围岩的高温变性特征,对高温烧变围岩的移动破坏规律、煤炭地下气化采场气化炉-隔离煤柱的设计方法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研究总结了煤系地层常见的泥岩-砂岩热力学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对煤炭进行了高温-冷却环境下力学实验,实验结果为:在100℃以下煤炭表现出脆性,当压力达到抗压强度时立即破坏;当温度达到200℃及以上后,煤炭表现出延性,当压力达到抗压强度的极限后,煤炭呈屈服流动状态。煤炭的力学参数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拉强度、内聚力随着温度的升高整体表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1)在温度升至100℃左右时,其力学性能略微增强;(2)在200400℃时其力学性能急剧下降;(3)当温度大于400℃后其强度保持稳定。(2)建立了基于燃空区围岩热学参数动态变化的煤炭地下气化围岩内部温度场的扩散模型,基于该模型计算了燃空区围岩内部各处的温度极值及扩展范围。基于乌兰察布煤炭地下气化实验区的基本概况,认为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温度场在顶板内部的传播范围为11.4m,底板内部传播范围为9.3m,两侧煤壁的传播范围为9.6m。基于煤岩力学特性随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基于动态参数的燃空区烧变围岩移动破坏的数值模拟方法,为研究煤炭地下气化围岩移动破坏机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利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发现,改变煤炭地下气化围岩移动破坏特征的主要原因是高温引起的煤岩力学特性变化,热应力在整个过程中影响较小。利用3DEC建立了离散元模型,模拟了传统开采、煤炭地下开采条件下不同采面宽度围岩的移动破坏规律。结果显示随着采面宽度的增加垮落带及裂隙带高度都在不断增加,气化开采时顶板垮落带高度与裂隙带高度及顶板的下沉量都大于传统开采。通过对比不同岩性条件下的煤炭地下气化顶板移动破坏特征可知,顶板岩石的力学性质受高温影响越大,顶板变形破坏特征变化越大,由于泥岩的力学特性在高温的作用下衰减程度大于砂岩,故同样采面宽度下砂岩顶板的移动破坏程度小于泥岩顶板。(4)随着采区气化面数目的增多,覆岩破坏高度及煤柱塑性区域的宽度都有所增加,但变化很小。同时顶板最大下沉值不断增大,且最大值出现在采区中部。数值模拟发现,当采出率接近50%后,气化采场稳定性快速衰减,极易造成顶板失稳、煤柱垮塌的现象。当燃空区宽度大于24m时,基本顶开始破断,垮入气化通道,影响气化进程。因此,在保证气化通道稳定性的基础上,气化炉宽度设置在16m24m间,采出率在40%50%时较为合理。(5)基于大板裂隙理论及极限平衡原理分析了隔离煤柱内部的应力分布,建立了隔离煤柱屈服区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煤炭地下气化特殊的隔离煤柱形态及高温烧变特征,推导了梯形高温烧变煤柱的屈服区宽度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屈服破坏区宽度及基于极限承载的隔离煤柱稳定性评价模型。(6)将基于微分求积法的状态空间方程解法应用于煤炭地下气化高温烧变顶板移动变形研究,解决了煤炭地下气化烧变顶板变形的求解问题。建立了固支、简支状态下高温烧变顶板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结果显示: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加,烧变顶板与非烧变顶板的极限跨距都随之增加,顶板厚度相同时简支条件下非烧变顶板极限跨距小于高温烧变顶板,且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大烧变顶板极限跨距的增长速率小于非烧变顶板;固支条件下高温烧变顶板的极限跨距大于非烧变顶板,且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大烧变顶板极限跨距的增长速率大于非烧变顶板。(7)基于地下气化区域围岩协同变形思想,将多条带气化面顶板变形看作燃空区顶板变形与煤柱应力集中造成的煤柱及顶底板压缩量的总和,建立了基于燃空区围岩协同变形的顶板下沉模型。基于该模型建立了基于顶板下沉空间与等价采高的地表沉陷预计方法:当燃空区宽度较小、隔离煤柱稳定时,可认为顶板下沉空间全部传递到地表,此时可计算顶板下沉空间将其转化为等采高的采空区,并利用概率积分法进行地表沉陷预计,通过数值模拟及实例计算显示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地表沉陷预计中。该论文有图116幅,表9个,参考文献172篇。

李铁强[10](2020)在《煤矿工业广场煤柱安全开采及监测研究》文中认为开滦荆各庄矿历经近四十年开采,除了工业广场煤柱外煤炭资源几近枯竭。矿井生产最后,在保证地面主要建筑物、井筒及重要设备设施今后继续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将解放井筒和工业广场煤柱的压煤开采研究作为重点。因此,针对荆各庄矿工业广场煤柱安全开采及监测研究至关重要。基于对荆各庄矿实际状况的充分分析,通过对条带开采和充填开采两种开采技术的理论研究,按照规定开采设计原则,拟定出分阶段选择性充分开采方案和条带式开采方案,经过两方案的优缺点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对9号煤层和12-2号煤层进行分阶段选择性充分开采方案;同时,按照确定方案采用概率积分法和开采沉陷分析系统分析地表建筑物的采动影响、地表移动变形的极值以及影响损害等级,并对地面主井与副井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主井的下沉量与水平位移量分别都高于副井,工业广场的开采对主井采动影响较大,主井仍处于活跃期,地表下沉还将继续增大,并用观测结果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障荆各庄矿各生产系统的安全有序运营。以该产矿井的稳定为前提,实现了压煤的充分回收,提高了煤炭资源的整体回收率,扩大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相关类似矿井资源高效回收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图28幅;表29个;参55篇

二、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资源近净开采技术体系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煤炭资源近净开采技术理论
    2.1 煤炭近净开采理念与必要性
    2.2 煤炭近净开采相关技术概述
    2.3 沿空留巷开采技术及适用要求
    2.4 社会与经济效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炭资源近净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3.1 近净开采技术评价与分析
    3.2 组合支架切顶设计
    3.3 煤炭资源近净开采矿压监测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资源近净开采影响因素综合评判
    4.1 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4.2 零煤柱全资源沿空留巷影响因素分析
    4.3 基于AHP模型综合评判
    4.4 本章小结
5 工业性试验
    5.1 煤炭资源近净开采试验条件
    5.2 煤炭近净开采留巷支护
    5.3 煤炭近净开采留巷矿压监测
    5.4 老母坡矿留巷现状及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我国连续采煤机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发展40 a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对短壁开采技术的需求
    1.1 煤柱及不规则块段开采
    1.2“三下”压煤开采
    1.3 露天边帮压煤回收
    1.4 中小煤矿采煤机械化升级改造
    1.5 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 短壁开采工艺和理论的发展历程
    2.1 短壁采煤工艺研究进展
    2.2 煤柱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3 短壁开采顶板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3 短壁开采装备的发展历程
    3.1 连续采煤机
    3.2 锚杆钻车
    3.3 梭车
    3.4 连续运输系统
    3.5 履带行走式液压支架
    3.6 防爆胶轮铲车
    3.7 柔性连续运输系统
4 存在的问题
    4.1 技术规范的齐全性
    4.2 短壁开采技术的先进性
    4.3 短壁开采的安全问题
5 发展方向与建议
    5.1 短壁开采基础理论和方法
    5.2 多样化、系列化短壁开采装备的创新研制
    5.3 智能化短壁工作面的建设

(3)尚庄煤矿工作面建筑群下开采方案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矿井及地表建筑物概况
    2.1 矿井概况
    2.2 地表建(构)筑物
3 地表移动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研究
    3.1 建(构)筑物的采动损坏等级研究
    3.2 地表移动计算的概率积分法
    3.3 地表移动计算参数确定
    3.4 地表移动实测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507、509 工作面建下开采方案分析
    4.1 507、509 工作面全采方案分析
    4.2 507、509 工作面限厚方案分析
    4.3 经济技术综合分析
    4.4 507、509 工作面开采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5.1 观测线的布设
    5.2 观测要求
    5.3 观测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晋东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基地范围
    1.2 资源与开采条件
2 基地开发程度
    2.1 开发现状
    2.2 开发程度
    2.3 产能利用率
    2.4 采出率
3 开发态势分析
    3.1 开发强度分析
    3.2 采出率分析
    3.3 产能产量预测
        3.3.1 产能预测
        3.3.2 产量预测
4 结论及建议

(5)正高煤矿82°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的能源结构及资源禀赋
        1.1.2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区域及特征
    1.2 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方法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方法
        1.2.2 国内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方法
        1.2.3 急倾斜煤层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正高煤矿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影响因素分析
    2.1 矿井概况
        2.1.1 矿井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条件
        2.1.3 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2.2 矿井工程地质条件
        2.2.1 区域地质特征
        2.2.2 矿区构造特征
        2.2.3 矿区地层特征
        2.2.4 矿区煤层特征
        2.2.5 工程地质条件
    2.3 开采方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正高煤矿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比较研究
    3.1 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分类及其特征分析
        3.1.1 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分类
        3.1.2 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特征分析
    3.2 正高煤矿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影响因素及其权重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开采方法影响因素及其权重
    3.3 正高煤矿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选择
        3.3.1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3.2 正高煤矿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正高煤矿急倾斜煤层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合理开采参数
    4.1 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
    4.2 工作面主要参数确定
        4.2.1 工作面煤炭储量及服务年限
        4.2.2 工作面伪倾角度的确定
        4.2.3 工作面长度
        4.2.4 工作面空间断面参数
        4.2.5 循环进度及循环次数
        4.2.6 循环作业及劳动组织
        4.2.7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4.3 巷道支护形式及参数确定
        4.3.1 区段巷道支护形式及参数
        4.3.2 工作面支护形式及参数
        4.3.3 工作面支架布置
    4.4 回采工艺及主要参数确定
    4.5 安全保障技术与措施
    4.6 工程实践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宽条带全柱开采覆岩破坏机理及地表沉陷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覆岩破坏机理及地表移动沉陷理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建筑物下压煤开采技术研究
        1.3.1 井下采矿措施
        1.3.2 地面建筑物保护措施
        1.3.3 覆岩离层注浆措施
    1.4 条带开采及全柱开采研究现状
        1.4.1 条带开采研究现状
        1.4.2 全柱开采研究现状
        1.4.3 宽条带全柱开采研究现状
    1.5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问题的提出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宽条带全柱开采理论基础及实现原理
    2.1 采动影响的空间-时间规律分析
        2.1.1 采动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
        2.1.2 采动影响的时间分析
    2.2 宽条带全柱开采实现原理
        2.2.1 宽条带全柱开采的理论依据
        2.2.2 宽条带全柱开采的实现原理
    2.3 宽条带全柱开采的适用条件
        2.3.1 适用条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2 适用条件的关系表达式
    2.4 本章小结
3 宽条带全柱开采工作面基本顶破断规律
    3.1 关键层(基本顶)的判别
    3.2 工作面布置方向结构演化规律
        3.2.1 工作面常规(顺序)正常开采顶板演化规律
        3.2.2 宽条带全柱开采时工作面顶板结构演化规律
    3.3 宽条带工作面和煤柱工作面破断距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宽条带全柱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实测研究
    4.1 矿井概况
        4.1.1 坪湖煤矿地质采矿条件
        4.1.2 地面村庄概况及房屋抗变形能力分析
        4.1.3 井下开采区工作面布置情况
        4.1.4 工作面开采过程
    4.2 宽条带全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实测分析
        4.2.1 地表移动观测站布置与观测
        4.2.2 观测取得的资料
        4.2.3 地表移动参数的求取
        4.2.4 地表变形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宽条带全柱开采3DEC数值模拟研究
    5.1 3DEC程序简介
    5.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5.2.1 模型尺寸及块体大小
        5.2.2 数值模拟实验参数
        5.2.3 数值计算方法
        5.2.4 数值模拟方案
    5.3 覆岩破坏特征研究
        5.3.1 顺序开采顶板覆岩的破坏特征分析
        5.3.2 宽条带全柱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分析
        5.3.3 煤层倾角对宽条带全柱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影响分析
    5.4 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5.4.1 地表沉陷量值分析
        5.4.2 地表沉陷范围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
    6.1 相似模拟试验原理
    6.2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6.2.1 试验目的
        6.2.2 模型参数确定
        6.2.3 模型位移监测点布设
        6.2.4 试验设备
        6.2.5 试验步骤
    6.3 模型开挖方案及观测内容
        6.3.1 开挖方案
        6.3.2 覆岩破坏特征分析
        6.3.3 岩层地表移动规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煤柱工作面回采顺序优化研究及应用
    7.1 煤柱工作面回采顺序优化理论分析
        7.1.1 近水平煤层煤柱工作面回采顺序优化
        7.1.2 (缓)倾斜煤层煤柱工作面回采顺序优化
    7.2 工业试验应用
        7.2.1 概况
        7.2.2 前徐大坡村庄煤柱宽条带全柱开采设计
        7.2.3 煤柱工作面开采顺序优化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近水平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综放开采上覆岩层结构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1.2.2 综放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1.2.3 煤柱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措施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不同宽度煤柱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及变形特征实测
    2.1 工程地质条件
        2.1.1 矿井概况
        2.1.2 监测巷道概况
        2.1.3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
    2.2 巷道矿压监测方法
    2.3 8m煤柱监测结果分析
        2.3.1 巷道表面位移
        2.3.2 锚杆锚索载荷
        2.3.3 煤柱应力
        2.3.4 巷道变形破坏状态
    2.4 15m煤柱监测结果分析
        2.4.1 巷道表面位移
        2.4.2 锚杆锚索载荷
        2.4.3 煤柱应力监测
        2.4.4 巷道变形破坏状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关键层的沿空煤岩柱承载机理及应力估算
    3.1 关键层理论及力学基础
    3.2 采空区倾向关键块的力学分析
        3.2.1 工作面倾向的关键块力学分析
        3.2.2 采空区倾向三角形空间形态
    3.3 沿空掘巷煤柱应力计算
        3.3.1 沿空掘巷煤柱应力计算
        3.3.2 考虑偏心压缩的煤柱应力修正
    3.4 本章小结
4 综放开采倾向覆岩结构及煤柱变形演化模拟研究
    4.1 模型建立及模拟过程概述
        4.1.1 相似模拟概述
        4.1.2 数值模拟研究
    4.2 倾向覆岩结构及应力场演化研究
        4.2.1 倾向覆岩运移及应力场演化相似模拟结果分析
        4.2.2 采空区倾向应力场演化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 沿空掘巷煤柱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4.3.1 沿空掘巷煤柱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相似模拟结果及分析
        4.3.2 沿空掘巷煤柱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特征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演化特征研究
        4.4.1 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塑性区变化规律
        4.4.2 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应力变化规律
        4.4.3 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位移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综放开采煤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设计方法研究
    5.1 煤岩层层间摩擦效应对煤柱稳定性影响研究
        5.1.1 实验方法及实验过程
        5.1.2 层间摩擦效应的煤柱稳定性实验结果
        5.1.3 层间剪力对煤柱强度影响
        5.1.4 层间剪力计算方法
    5.2 锚杆支护对煤柱承载性能的影响
        5.2.1 锚杆支护强度及约束煤柱变形原理
        5.2.2 煤柱弱面及对其稳定性影响
    5.3 沿空掘巷煤柱安全系数校核研究
        5.3.1 沿空掘巷煤柱强度计算
        5.3.2 煤柱安全系数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合理煤柱设计现场实践
    6.1 柳巷沿空掘巷煤柱留设尺寸设计
    6.2 柳巷沿空掘巷煤柱支护优化
        6.2.1 支护方案设计
        6.2.2 支护方案效果模拟分析
    6.3 沿空巷道矿压监测与支护效果分析
        6.3.1 表面变形
        6.3.2 锚杆锚索轴向载荷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薄煤层开采技术需求分类
2 薄煤层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2.1 矿井开采设计
    2.2 薄煤层长壁综采装备
        2.2.1 滚筒采煤机
        2.2.2 刨煤机
        2.2.3 液压支架
        2.2.4 刮板输送机
    2.3 薄煤层智能化开采
    2.4 半煤岩巷道掘进
    2.5 薄煤层短壁机械化开采
    2.6 极薄煤层螺旋钻采煤机开采
3 薄煤层长壁综采智能化进展
    3.1 薄煤层开采系统设计与优化配套
        3.1.1 开采系统立体化设计
        3.1.2 开采方法优选与设备配套
    3.2 半煤岩巷道少岩化快速掘进
        3.2.1 大功率矮型掘进机
        3.2.2 锚杆钻机
    3.3 薄煤层超长综采工作面智能开采
        3.3.1 薄煤层超长工作面成套装备
        3.3.2 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
4 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进展
    4.1 卸压开采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机制
    4.2 长壁开采极限卸压采厚
    4.3 钻采卸压增透合理参数
    4.4 高瓦斯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割煤速度调控
5 薄煤层提高采出率开采进展
    5.1 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
    5.2 薄煤层工作面沿空留巷
6 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展望
7 结论

(9)煤炭地下气化高温烧变围岩移动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5 本章小结
2 煤炭地下气化燃空区及围岩高温特征
    2.1 气化工艺介绍
    2.2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燃空区形态演化分析
    2.3 高温环境下燃空区围岩力学特性
    2.4 煤的高温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煤炭地下气化烧变围岩温度场扩散及移动破坏数值计算模型与方法
    3.1 烧变围岩温度场的动态扩散规律
    3.2 煤炭地下气化烧变围岩移动破坏的数值模拟方法
    3.3 动态参数对围岩移动破坏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地下气化燃空区围岩移动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4.1 研究原型
    4.2 改变煤炭地下气化围岩移动破坏规律的主控因素分析
    4.3 不同气化面宽度煤炭地下气化覆岩移动破坏规律
    4.4 带状布置气化炉燃空区围岩移动破坏规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煤炭地下气化高温烧变煤柱承载机理研究
    5.1 隔离煤柱承载能力的数值模拟研究
    5.2 隔离煤柱破坏机理及屈服宽度计算
    5.3 煤炭地下气化梯形烧变隔离煤柱破坏机理及破坏宽度计算
    5.4 煤炭地下气化隔离煤柱稳定性评价方法
    5.5 高温烧变煤柱稳定性分析实例
    5.6 本章小结
6 煤炭地下气化高温烧变覆岩变形与地表沉陷预计研究
    6.1 高温烧变厚梁的弹性方程构建
    6.2 高温烧变厚梁的弹性变形解算
    6.3 气化通道极限跨距的求取方法
    6.4 多燃空区围岩协同变形分析
    6.5 基于顶板下沉空间等价采高的煤炭地下气化地表沉陷预计方法
    6.6 煤炭地下气化采场气化面-隔离煤柱设计流程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煤矿工业广场煤柱安全开采及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荆各庄矿概况
    2.1 矿区地形地貌概况
    2.2 工业广场压煤区域采矿地质条件
    2.3 工业广场建(构)筑物基本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广场煤柱开采方法研究
    3.1 条带开采
        3.1.1 条带开采的类型
        3.1.2 条带开采相关参数
        3.1.3 条带开采的设计原则
        3.1.4 条带开采经验
    3.2 充填开采
        3.2.1 充填开采的类型
        3.2.2 充填开采的特点
    3.3 工业广场煤柱开采方案设计
        3.3.1 开采设计原则
        3.3.2 开采方案初选
        3.3.3 煤柱开采工作面设计
        3.3.4 采留宽度选择
        3.3.5 安全系数校核计算分析
    3.4 确定最终方案
        3.4.1 各方案的优缺点分析比较
        3.4.2 各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比较
        3.4.3 方案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广场煤柱采动变形预计分析
    4.1 地表移动预计方法及参数选择
        4.1.1 预计方法
        4.1.2 预计参数的选取
    4.2 采动变形预计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动对地表沉降影响的监测研究
    5.1 采动对地表影响程度的监测方法
    5.2 测点布置方案
        5.2.1 南工房小区监测站位布置
        5.2.2 重要设施监测站的点位布置
    5.3 位移变形监测实施
        5.3.1 监测布置
        5.3.2 位移变形监测情况
    5.4 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5.4.1 R监测线统计
        5.4.2 地表主、副井位移变形监测数据统计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资源近净开采技术体系与实践[D]. 李之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我国连续采煤机短壁机械化开采技术发展40 a与展望[J]. 张彦禄,王步康,张小峰,李发泉. 煤炭学报, 2021(01)
  • [3]尚庄煤矿工作面建筑群下开采方案可行性研究[D]. 张保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晋东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态势研究[J]. 乔立瑾. 煤炭工程, 2020(11)
  • [5]正高煤矿82°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设计与应用[D]. 黎家良.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宽条带全柱开采覆岩破坏机理及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 刘贵.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7]近水平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及应用研究[D]. 吴志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8]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全文替换[J]. 袁永,屠世浩,陈忠顺,张村,王沉,王文苗.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5)
  • [9]煤炭地下气化高温烧变围岩移动破坏机理研究[D]. 刘潇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煤矿工业广场煤柱安全开采及监测研究[D]. 李铁强.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