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观察

偏头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观察

一、偏头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马丽[1](2020)在《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的临床疗效,探讨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罗氏勾点法治疗;两组均1天1次,5天为1疗程,结束1疗程后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治疗结束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ESCV积分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患者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颈椎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但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在总有效率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3.在疗效的稳定性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高连钰[2](2020)在《输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经验,通过运用输刺联合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通过与常规针刺方法的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并且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从而对这两种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差异进行比较,论证输刺结合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是否具备优越性,从而尝试为今后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提供更为多样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并合乎纳入标准的6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将此60位患者根据其就诊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使用SPSS22.0软件将编号转换为随机数字,并对随机数字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输刺联合透刺法医治,对照组运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在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不间断针刺5天,休息2天,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察看并评价疗效。在治疗前及2个疗程完成后填写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和眩晕程度评价表。在研究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建造数据库进行统计学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特性相契合的使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标准α=0.05,按照P值<0.05为标准,确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治疗前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对其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评分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备可比性。2.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向善转变。组内治疗前后评分及分度经秩和检验分析,ESCV评分有所增加,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果,两组组间经秩和检验,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床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体疗效经秩和检验分析,Z=-2.464,P=0.014<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证明输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研究结论:输刺联合透刺法及常规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前者疗效较后者更好,本研究为临床工作者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治疗方式。

刘小菊[3](2020)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 SOD、GPX、MDA、AOPP。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02月期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确诊冠心病并行冠脉支架植入的患者共1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5例,组内再根据临床资料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和稳定性心绞痛亚组。对照组给予冠心病的规范化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冠心病规范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小脑电刺激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BMI、TG、TC、LDL-C、HDL-C、冠脉病变数、支架植入数基线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性心绞痛亚组中基线资料均无显着差异。2.治疗前两组SOD、GPX、MDA、AOPP水平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亚组分析,以上各指标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3.治疗后试验组血清SOD、G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在稳定型心绞痛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高于对照组,MDA、AOP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4.治疗后试验组血清SOD、G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和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对照组SOD、GPX均高于治疗前,AOPP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1),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和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对照组血清SOD、GPX均高于治疗前,AOPP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1),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在稳定型心绞痛亚组,治疗后试验组SOD、GPX水平均高于治疗前,MDA和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治疗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GPX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MDA及AOP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可调节冠心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对患者病情恢复及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临床试验注册网址:http://www.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4121715。

徐鑫[4](2020)在《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运用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研究,验证其降压效果是否具有1+1>2的效果,探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果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各10只,每日对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进行相对应的治疗,4周后取其腹主动脉血的血清及肾组织,用RT-q PCR扩增大鼠肾组织NPY m RNA并用2-△△ct法计算NPY基因表达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S-cr、BUN、NPY、ET-1、CGRP和NT的浓度,通过对大鼠肾组织的HE染色来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实验数据用SPSS 24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组、中药组和太冲组血压均有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和太冲组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S-cr和BUN的表达,在联合组、中药组和太冲组均有明显下调,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太冲组和中药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联合组有差异(P<0.05);NPY在联合组、中药组和太冲组大鼠的血清及肾组织中较模型组均有下调,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血清中的NPY较中药组和太冲组的浓度均有显着差异(P<0.05);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的血清CGRP和NT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上调(P<0.05),但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的CGRP表达水平三组之间无差异(P>0.05),NT的水平太冲组和中药组与联合组相比有差异(P<0.05),太冲组与中药组之间无差异(P>0.05);太冲组、中药组和联合组的血清ET-1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调(P<0.05),太冲组、中药组与联合组相比有差异(P<0.05),太冲组与中药组之间无差异(P>0.05)联合组、中药组和太冲组大鼠肾组织均较对照组结构更为完整,血管球萎缩、充血情况改善。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高血压有治疗作用,且效果比单独用药或针刺更好,对高血压病引起的肾损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NPY、ET-1水平,提升CGRP和NT水平有关。

李军[5](2020)在《不同经期偏头痛患者血清雌激素及CGRP含量的变化》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经期偏头痛患者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和CGRP含量的变化,明确雌激素和CGRP对女性偏头痛患者发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84例经临床确诊的女性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82例年龄相匹配的无偏头痛疾病及家族史的健康女性做为对照组:女性偏头痛患者分为单纯月经性偏头痛、相关月经性偏头痛和绝经期偏头痛三组;采取各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期与健康女性对照组不同时间的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雌激素和CGRP含量,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的CGR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t=-6.354,P<0.05)。(2)84例女性偏头痛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与CGRP含量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性系数=-.946**),具有统计学意义。(3)女性单纯月经性偏头痛组雌激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922,P=0.000、P<0.05);女性月经相关性偏头痛组雌激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444,P=0.154、P>0.05);女性绝经期偏头痛组雌激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2.375,P=0.121、p>0.05);女性偏头痛亚组CGRP含量与对照亚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82,P<0.05)。结论:(1)偏头痛组和对照组的雌激素含量比较有显着差异,(t=-6.274,P<0.05),证明雌激素与女性偏头痛的发作有密切关系。(2)偏头痛组的雌激素含量和CGRP含量具有负相关关系(t=4.525,P<0.05),证明雌激素与女性偏头痛的发作有密切关系,可能通过升高CGRP含量而发挥致头痛作用。(3)雌激素含量对于单纯月经性偏头痛有影响,对月经相关性偏头痛和绝经后偏头痛患者的影响不明确,CGRP含量对于所有偏头痛患者均有影响,说明偏头痛的头痛发作与CGRP含量增高有直接关系。

阮文海(NGUY(?)N V(?)N H(?)I)[6](2019)在《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文献分析研究,系统整理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资料,为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客观评价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发挥民族医药在临床中的特色优势,拓展火草灸的临床应用;3.通过本研究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拟为回国工作中开展本国传统医药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检索的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F)、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CBM)、Pubmed等国内外多个大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实地查阅多地图书馆中的馆藏文献。以“灸、艾草灸、针灸、火草、火草灸、失眠、不寐、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目不瞑、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间减少、精神状态匮乏、睡眠障碍”为检索词。检索时间限制为1978年1月(或建库)至2018年8月。以逻辑关键词构建检索策略,确定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其中录入方法采用双人录入,最后由第三方校正,从而提高录入数据的准确性。2.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盲法的研究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彝医火草灸,对照组采用中医艾草灸。干预时间为每日1次,连续治疗6天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天,随访期为2个月。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时(第4周),随访2个月(第12周)进行评价。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总分减分率及条目分减分差值和床垫式睡眠监测为主要观察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为次要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搜索到265篇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及全文进行文献筛选,共纳入249篇,其中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文献239篇,火草灸文献10篇,未查及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彝医相关书籍21本,其中,四川省图书馆5本,云南省图书馆13本,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3本。通过对文献的筛选、整理及分析,统计结果如下:1.1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文献1.1.1病证记载:火草灸文献共计10篇,其中仅作为治疗方式提及的有2篇,记载了具体运用病证或方法的有8篇。1.1.2医技记载:彝族药物书籍均记载了火草的特性和使用。在馆藏文献中,《彝文典籍集成》收录了大量民间彝文古籍孤本、珍本,分多个类目进行归类,包括了医学类,有关彝医的古籍原始资料均来源于此。在医疗技术类的书籍中,均记录了火草灸的技术运用特点,详细记载了其名称、来源、原植物、采集加工、性味归经、功能、传统运用、用法等。1.1.3专病记载:原发性失眠未列专病,但在部分病证中可见不寐的临床表现,《彝族医药》中记载了治疗原发性失眠相关的穴位彝医俄卡、伍义惹福各、举各、涌泉、伍涅兹米觉、依赫子渣克等;1.2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文献(1)文献统计: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共239篇,2010年以后的文献为154篇,占64.4%,其中2016年相关文献最多有41篇;2000~2009年的文献为59篇,占24.7%;2000年以前的文献仅26篇,占10.9%。在239篇纳入文献中,期刊文献209篇,毕业论文14篇,会议论文16篇;其文献类型分布可涉及5个方向,其中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最多共计158篇占61.92%,其次为实验机理研究文献有47篇,占19.67%。(2)辨证分型:通过对纳入文献内容的统计分析,发现文献中说明原发性失眠类型的有111篇,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艾草灸治疗心肾不交(25篇)及心脾两虚(20篇)证型较多;(3)治疗方法:文献中详细记录艾草灸方法的有126篇,治疗方法可以分为单纯针灸疗法、艾草灸结合针刺疗法及其他灸法三大类,针刺结合艾草灸疗法使用最广泛,但是在单纯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中,盒灸的选用最为常见。(4)治疗腧穴:对多种方法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发现使用频率居前五的分别是毫针刺加艾草灸、温针灸、盒灸、隔物灸、回旋灸。对文献中穴位频次进行统计,发现使用频次前五的分别是:涌泉(75次)百会(63次)四神聪(46次)肾俞(39次)三阴交(33次)。2.临床研究结果2.1临床有效率:本研究共收集病例116例,剔除病例7例,其中试验组剔除4例,对照组剔除3例,最后完成病例数为109例,试验组54例,对照组55例。治疗前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 PSQI评分:(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4W和12W的PSQI总分、入睡时间的变化、睡眠时间的长短、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两组在4W和12W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SQI总分、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床垫睡眠监测评分:(1)组内比较:两组在4W时睡眠总时间、REM睡眠潜伏期和REM睡眠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醒觉时间亚项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两组在4W时醒觉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总时间、REM睡眠潜伏期、REM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SDS及SA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在4W和12W时S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SDS评分比较时,两组在4W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W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SF-36评分:(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SF-36评分在4W、12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两组SF-36评分在4W、12W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文献研究(1)彝医火草灸临床应用范围广泛,虽无治疗失眠的专病记载,但有用于治疗失眠相关症候的文献,故可以用于治疗原发性失眠。(2)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常用腧穴有彝医俄卡、伍义惹福各、举各、涌泉、伍涅兹米觉、依赫子渣克等。(3)针刺结合艾草灸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最常用方法,但是在单纯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中,盒灸的选用最为常见。(4)中医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常用腧穴有涌泉、百会、四神聪、肾俞、三阴交等,虚证是艾草灸主要适用的证型。2.临床研究(1)彝医火草灸和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均有效且疗效相当。(2)彝医火草灸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以及醒觉时间方面优于艾草灸疗法。(3)彝医火草灸和艾草灸均可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疗效相当。(4)彝医火草灸和艾草灸均可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的抑郁状态且疗效相近,但对焦虑状态均无明显改善。

王萌萌[7](2019)在《基于蛋白质/代谢组学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一步完善耳穴综合疗法对偏头痛的干预机制。方法:对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别应用蛋白质组学TMT(Tandem Mass Tag)技术和代谢组学UPLC-Q-Exactive MS/MS技术对偏头痛受试者治疗前、后的血浆进行对比检测,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蛋白验证。结果:(1)耳穴综合疗法可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积分和VAS得分,有效缓解偏头痛,临床总有效率达93.33%,8周后随访,疗效稳定,复发率低。(2)蛋白质组学发现偏头痛患者较正常人有IL-6R、PF4、SOD1等14个显着上调蛋白,有SASH1、IGKV2-29、SELL等11个显着下调蛋白,富集到KEGG通路有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后SASH1、ZBED1显着上调,有IL-6R、YWHAE、NME2等12个显着下调蛋白,富集到KEGG通路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3)代谢组学发现偏头痛患者较正常人有L-赖氨酸、7-甲基黄嘌呤、3-甲基黄嘌呤等37个显着上调代谢物,多巴胺、酪胺、戊二酸盐等19个显着下调代谢物,富集到亚油酸代谢、咖啡因代谢等11条通路;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后有L-天冬氨酸、L-酪氨酸、庚二酸盐等10个显着上调代谢物,L-赖氨酸、7-甲基黄嘌呤、3-甲基黄嘌呤等16个显着下调代谢物,富集到赖氨酸降解、苯丙氨酸代谢等8条代谢通路。结论: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确切,远期疗效稳定,值得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ASH1、IL-6R、YWHAE等多个蛋白和L-酪氨酸、L-赖氨酸等代谢产物的参与相关,涉及到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咖啡因代谢等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为今后深入探究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马玉娇[8](2017)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NPY、NT、NE、5-HT、DA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高血压(EH)患者血清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指标的检测,进而探讨EH中医证型与神经递质间的关系,为EH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收集就诊于自治区中医院高血压科病房2016年1月-2016年12月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2、3级EH患者240例,正常对照组则选取来自本院体检中心的30例健康人群,对E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四组,检测对照组及中医证型组血清NPY、NT、NE、5-HT、DA值,做统计分析。结果:(1)EH四个中医证型血清NPY、NE、5-HT值较正常组升高,NT、DA值较正常组降低(P≤0.05)。(2)中医各证型组间NPY值存在差异,呈阴阳两虚<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证组的趋势(P≤0.05)。(3)阴虚阳亢组血清NT值较其他三组降低(P≤0.05),而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火亢盛证组血清NE值较其他三组升高(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亚组分析:2级、3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NPY、NE、5-HT较正常组升高,NT、DA较正常组降低(P≤0.05),且3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NPY、NE值较2级高血压升高,DA降低(P≤0.05)。结论:(1)EH患者血压升高时,血清NPY、NE、5-HT值升高,NT、DA值反而降低,提示血压高时,体内存在神经递质水平紊乱情况。(2)EH患者NPY值升高呈阴阳两虚<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组的趋势,其中阴虚阳亢组NPY值最高,而NT值在阴虚阳亢证组最低,考虑NPY、NT可作为EH阴虚阳亢证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3)EH患者血清NE值在肝火亢盛证中最高,提示EH肝火亢盛证型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作为EH肝火亢盛证的实验性指标。(4)血清中NPY、NE值随着EH血压级别的升高而升高,DA随其升高而降低,表明随着病情加重,体内神经递质紊乱加重。

伍应芳[9](2016)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偏头痛主要是由血管性功能失调或神经功能失调引发的疾病,通常为单侧或两侧头痛发作,容易反复,并伴有呕吐、恶心、对声源及光源敏感等特点。患者每个月有50%以上的时间都处于疼痛之中[1]。偏头痛属中医"头风"范畴,因经络脏腑病变所致。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有较好效果,综述如下。1调节脑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以往认为偏头痛属于一种原发性血管疾病,主要是由颅内血管收缩引发偏头痛。随着颅内血管的扩张,

董习林,王渝蓉[10](2015)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偏头痛多为一侧或双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伴视觉、体觉先兆,常伴呕吐。目前本病致病机理尚不明确,但人们多认为其是由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以及脑干中三叉神经核中的神经元痛感控制异常所致。偏头痛发作启动是由于三叉神经节中枢被激活,引起三叉神经纤维相应脑膜支配区膜血管、静脉窦、硬脑膜和软脑膜感觉纤维等部位血管活性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

二、偏头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头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椎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1.8 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3.2 治疗组(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3.3 疗程与随访
    4 观察指标
        4.1 基线资料
        4.2 主要指标
        4.3 次要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
    7 不良反应处理
    8 依从性评价
    9 质量控制
    10 伦理原则
    11 统计学处理
    12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基线分析
    3 主要指标
        3.1 ESCV评分
    4 次要指标
        4.1 DHI评分
        4.2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
    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7 依从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CV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
    2 现代医学对CV的认识
        2.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
        2.2 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
        2.3 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
        2.4 体液因子学说
        2.5 与偏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
    3 中、西医治疗概况
        3.1 中医治疗概况
        3.2 西医治疗概况
    4 关于颈椎失稳引起CV的机理探讨
        4.1 关于对颈椎失稳的认识
        4.2 颈椎失稳与眩晕的关系
    5 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5.1 祖国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5.2 现代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6 罗氏勾点法治疗CV的作用机理
        6.1 罗氏勾点法选择依据
        6.2 手法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7 ESCV、DHI量表选择依据
        7.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7.2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文版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基线分析
        8.2 主要指标、次要指标比较
        8.3 临床疗效比较
        8.4 疗效差异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
    附录四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满分共30分)
    附录五 眩晕残障量表
    附录六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
    附录七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八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输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分组方法
    3.治疗方法
    4.观察方法
    5.疗效评价标准
    6.统计分析方法
    7.治疗结果
讨论
    1.颈性眩晕的研究背景
    2.西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3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颈性眩晕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颈性眩晕的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氧化应激反应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小脑顶核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4)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
        1.1.3 主要实验器材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 药物制备
        1.2.3 针刺方法
        1.2.4 分组治疗
        1.2.5 实验取材
    1.3 指标检测
        1.3.1 血压
        1.3.2 易激惹程度
        1.3.3 ELISA法检测血清中Scr、BUN、NPY、ET-1、CGRP和 NT.
        1.3.4 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NPY-m RNA的相对表达量
        1.3.5 肾组织HE染色
    1.4 数据统计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血压值的比较
    2.2 各组大鼠易激惹程度的比较
    2.3 治疗对各组大鼠血清中S-cr及 BUN表达的影响
    2.4 治疗对各组大鼠NPY、ET-1、CGRP和 NT表达的影响
    2.5 治疗对各组大鼠NPY-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6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HE染色结果
3 讨论
    3.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3.2 天麻钩藤饮与高血压病
    3.3 太冲穴与高血压病
    3.4 取左侧太冲穴的意义
    3.5 天麻钩藤饮联合针刺太冲穴的意义
    3.6 中医证型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3.7 中医证型与实验指标
    3.8 实验结果的讨论
        3.8.1 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血压的影响
        3.8.2 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高血压的肾脏保护
        3.8.3 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神经肽类物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启示与展望
综述 近五年天麻钩藤饮治病机制的研究荟萃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不同经期偏头痛患者血清雌激素及CGRP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实验结果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情况
    2.2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雌激素与CGRP含量的比较
        2.2.1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总体雌激素、CGRP含量的比较
        2.2.2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各亚组雌激素、CGRP含量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研究
    1 文献研究概述
        1.1 彝族文化及彝医药
        1.1.1 彝族文化
        1.1.2 彝医药
        1.1.2.1 彝族医药史
        1.1.2.2 彝医药基础理论
        1.1.2.3 彝族医药的临床应用
        1.2 中医文化及中医药
        1.2.1 中医文化
        1.2.2 中医艾草灸
        1.2.2.1 艾草灸的作用机制
        1.2.2.2 艾草灸的临床应用
    2.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检索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数据规范化及数据库的建立
        2.2 研究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情况
        2.2.2 文献年代分布特点
        2.2.3 文献来源特点
        2.2.4 火草灸文献研究结果
        2.2.4.1 数据库文献
        2.2.4.2 馆藏文献
        2.2.5 灸法治疗原发性失眠文献研究结果
        2.2.5.1 文献时间分布特点
        2.2.5.2 文献类型分布特点
        2.2.5.3 腧穴频次统计
        2.2.5.4 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类型的统计
        2.2.5.5 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方法统计
    3.结论
    4.讨论
        4.1 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
        4.2 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
        4.3 文献研究对临床研究的启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计算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设计
        2.3.1 设盲方法
        2.3.2 揭盲方法
        2.4 干预措施
        2.4.1 试验组(彝医火草灸组)
        2.4.2 对照组(中医艾草灸组)
        2.4.3 操作步骤
        2.4.4 意外情况处理
        2.4.5 疗程及观察周期
        2.5 观察指标
        2.5.1 一般性指标
        2.5.2 疗效性指标
        2.5.3 临床疗效评价
        2.5.3.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2.5.3.2 次要疗效指标
        2.5.3.3 评价时点
        2.5.4 安全性评价
        2.5.5 依从性评价
        2.5.6 受试者权益保护
        2.5.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6 伦理学原则
        2.6.1 伦理审查
        2.6.2 受益与风险
        2.7 统计分析
        2.8 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
        3.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结果
        3.2.1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比较
        3.2.2 两组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
        3.3 疗效结果评价
        3.3.1 主要指标(临床疗效评价)
        3.3.2 次要指标
        3.3.2.1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节点PSQI量表评分比较
        3.3.2.2 两组治疗前后床垫式睡眠监测评分比较
        3.3.2.3 两组SAS 评分、SDS 评分比较
        3.3.2.4 两组SF-36 评分比较
        3.4 依从性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3.6 相关性分析
    4.小结
    5.讨论
        5.1 对原发性失眠症的认识
        5.1.1 中医对原发性失眠症的认识
        5.1.1.1 病名晰源
        5.1.1.2 病因病机
        5.1.1.3 治疗概要
        5.1.2 彝医对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5.1.3 西医对原发性失眠症的认识
        5.1.3.1 中枢神经机制
        5.1.3.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
        5.1.3.3 褪黑素及其受体作用紊乱
        5.1.3.4 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
        5.1.3.5 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5.2 艾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理论依据
        5.3 对火草灸的认识
        5.4 本研究临床方案设计依据
        5.4.1 对照组设置依据
        5.4.2 选穴依据
        5.4.3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5.4.3.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
        5.4.3.2 微动敏感床垫式睡眠监测系统睡眠监测
        5.4.3.3 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5.4.3.4 生命质量测量表SF-36
    6.研究结果讨论
        6.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6.2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分析
        6.2.1 对PSQI总分及六项睡眠因子的影响
        6.2.2 对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影响
        6.2.3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7.研究创新点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1.文献研究结果表明
    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综述
    灸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简述彝医与原发性失眠
        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3:研究照片

(7)基于蛋白质/代谢组学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背景
    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调查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现状
    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应用
        3.1 基础研究
        3.2 临床应用研究
    4 代谢组学的研究应用
        4.1 基础研究
        4.2 临床应用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信息采集
        2.2 干预措施
        2.3 疗效观察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信息
        3.2 偏头痛积分量表和VAS值情况
        3.3 临床疗效
    4 讨论
        4.1 临床信息
        4.2 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基础
        4.3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基于TMT技术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本采集和分组
        1.3 样品制备和质控
        1.4 蛋白质组学检测
    2 结果
        2.1 差异蛋白筛选结果
        2.2 GO分析
        2.3 KEGG通路分析
    3 蛋白验证
        3.1 仪器和试剂
        3.2 操作步骤
        3.3 蛋白验证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基于UPLC-Q-Exactive MS/MS技术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代谢组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耗材和试剂
        1.2 样本前处理
        1.3 色谱和质谱条件
        1.4 数据质量评估
        1.5 数据处理和多变量分析
    2 结果
        2.1 总离子流图
        2.2 数据质量控制
        2.3 主成分分析
        2.4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2.5 差异代谢物筛选
        2.6 代谢通路鉴定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8)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NPY、NT、NE、5-HT、DA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量的计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 诊室血压的测量
        2.3 中医辨证分组
        2.4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测定
        2.5 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
    3 统计方法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节脑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2 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血氧饱和度
3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低频心率
4 影响神经递质
    4.1神经肽Y(NPY)和内皮素(ET)
    4.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
    4.3血浆神经降压素(NT)与心钠素(ANP)
    4.4血小板与血小板凝集因子
    4.5一氧化氮
5 总结

(10)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节脑血流量,改善脑血管微循环
2 改善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及血液流变学
3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
4 对神经递质等的影响
    4.1 神经肽Y(NPY)和内皮素(ET)
    4.2 CGRP
    4.3 β-内啡肽
    4.4血浆神经降压素(NT)和心钠素(ANP)
    4.5 一氧化氮(NO)
    4.6 5-羟色胺
    4.6 血小板和血小板凝集因子
    4.7 血清镁
    4.8 G蛋白(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
5 中枢调节机制
6 小结

四、偏头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徐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输刺联合透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连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小脑顶核电刺激对冠心病患者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D]. 刘小菊.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4]天麻钩藤饮加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D]. 徐鑫.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不同经期偏头痛患者血清雌激素及CGRP含量的变化[D]. 李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6]彝医火草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阮文海(NGUY(?)N V(?)N H(?)I).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基于蛋白质/代谢组学的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D]. 王萌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8]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NPY、NT、NE、5-HT、DA的相关性研究[D]. 马玉娇.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1)
  • [9]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伍应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01)
  • [10]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董习林,王渝蓉. 中国中医急症, 2015(06)

标签:;  ;  ;  ;  ;  

偏头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