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历史的边缘

徜徉在历史的边缘

一、徜徉在历史的边缘(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1](2021)在《通辽市西辽河五彩滨河公园方案设计》文中提出城乡建设的脚步日益加快,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注重,对静谧优美的生态化公共空间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区域。滨水空间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休闲放松的公共空间的迫切需求。因此,滨水公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对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选取通辽市五彩滨河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项目规模为42.8hm2。通过对场地进行前期分析、资料总结以后进行设计,将设计主题确立为五彩滨河,通过场地分析将场地设计为五个代表不同功能色彩的分区,在代表不同色彩的分区内设计有不同主题季相的植物景观,在五彩主题演绎的不同分区内设计有根据一天之内的十二个时辰打造的十二处核心节点,将场地打造为“一轴、五区、十二景”的景观布局,设计通过不同的季相、不同的分区、不同的场地材料以及不同的生活场景营造,公共构成场地的五彩景观,赋予公园五彩斑斓的色彩与活力。设计结合场地现有建筑将场地内图书馆与科技馆两侧分区设计,力求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城市的内涵,打造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生态景观。

邓玉莲[2](2020)在《岭南传统文化思想对西江作家群创作之影响》文中指出西江作家群主要包括活跃在西江流域的梧州、贺州、玉林和贵港四市及其所管辖地区的作家。这些地域地处桂东南,邻近广东,无论是语言、思想、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岭南传统文化思想自古就有务实性、兼容性和自由性的特质:首先,"务实"包括物质层面的"民富"和精神意识层面的"现实"。岭南思想家大都重视财物、民物,有着浓厚的农本思想和重商思想。务实精神形成"不争"的人生观,仕进之心较为淡薄。士风和民性有着"徜徉乐道,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其次,岭南文化儒佛道三教会通,互补共济,兼收并蓄,并内化为重和谐凝聚的文化心理;第三,岭南文化重自由,不守常规,不拘泥于教条。当代西江作家群的文学创作较为鲜明地体现了以上三个特质。

李诗璇[3](2020)在《“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策略研究 ——以韩城市柳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正经历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历史旧村因各种原因走向衰落,新村开始大量建设。对于新旧并存的历史村落而言,新与旧正在的两极化发展,面对旧村的逐渐萧条,新村无序扩张,如何实现在传统村落旧村保护的基础上,增强新旧村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我国传统村落沿着和谐化、地域化和低碳节能的方式更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韩城市柳村新旧村落的变更的研究,旨在倡导一种“微更新”的变更方式,以此解决“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的对策。首先,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对“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进行剖析,同时深刻研究“微更新”的理论基础,并将两方进行联系,明确对“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进行“微更新”的研究意义;其次,确定环境“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的内容及要素,结合典型案例探索并提出“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的原则及策略,对策既要涉及“微更新”的基础与前提:村落的环境风貌部分、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又要涉及“微更新”的主体部分:环境要素、主体人群。在这些微更新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参与机制与政府积极调动来保障项目进行;随后,通过对柳村的实地调查,联系与比较分析新旧村环境现状,并进行解读,同时了解村民主体的需求。最后,针对柳村的问题与需求,将总结的策略应用于柳村新旧村的环境更新。将源自于城市的“微更新”理论运用于“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结合传统村落自身的特性和基础,加以论证,希望研究成果对实践起到一定的方法指导。本文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以研究典型性传统村落——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柳村,探索其保护更新策略,并寻找这些村落存在的共同问题和解决策略,从而期望进一步指导韩城地区日益衰败的传统村落通过“微更新”的方式在保留传建筑文化的基础上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动,为与韩城地区相似的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林漫[4](2020)在《从职业主义中“拯救”历史学的多样性:波妮·史密斯的女性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波尼·史密斯(Bonnie G. Smith)①是当代美国着名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专家。秉承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社会第二波妇女运动高潮的理念,她致力于从历史学的角度批判男性中心主义。在她看来,西方社会历来都存在女性史书写和女性史家写史的传统,但是这一传统在进入19世纪以后,被大兴"职业主义"的男性史家排斥在外并贬低为"琐碎""业余",自此以后,女性史和女性史家的身影逐渐隐没于历史书写之中,致使现代历史书写缺乏女性经验和女性视角,造成了职业史学的偏颇、刻板与单调。史密斯通过巧妙的分析手法揭示了19世纪以来职业史学与男性身份认同之间的微妙联系,指出职业主义与男性身份的相互认同。与此同时,她也致力于从职业主义的遮蔽中发掘女性史和女性写史的传统,拯救历史学的多样性。

黄加秀[5](2019)在《苏童小说创作流变论》文中提出苏童的小说创作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从先锋时期的写作、新历史主义时期的写作到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向现实的写作,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苏童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为当代小说的发展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写作风格,是当代文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苏童三十余载的创作中,无论是写作内容还是审美风格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可是骨子里“固执”的苏童也会坚守自己的艺术个性,意象、抒情性的语言、精致的结构等小说元素是苏童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的文学密码。本文对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过程进行探讨,尤其关注苏童不同时期创作的变化,进而分析苏童小说创作变化的原因,最后探讨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意义及启示。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苏童小说的创作面貌和独特价值进行阐释,出研究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必要性,然后详细概括总结了作家作品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第一部分重点探讨了苏童小说的创作流变,从先锋时期的写作到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向现实的写作,中间经历了两次比较明显的创作转变,笔者主要从创作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特征三个方面对苏童不同创作时期进行对比,从而探索他创作的变化。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苏童小说创作变化的原因,骨子里始终“固执”的苏童坚持文学的审美性,这是他的文学创作理念,而人生经验的积累则让苏童的历史和现实书写更有厚度。从精神层面来说,苏童一切的创作变化都是源于他对理想生命形态的追寻。第三部分对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意义进行探讨,苏童的文学创作为当代文学供了新的审美经验,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尝试,他葆有文学创作的“底色”也给其他写作者带来有益的启示。

周王晨[6](2019)在《李修文:从文学“幻想者”到精神“涅盘者”》文中研究指明李修文以叛逆的姿态出现在文坛,大胆幻想、激情洋溢、横冲直撞,他的出场足以让人难以忘记。“激情戏仿”、“现实生存”之后他接着开启“浪漫爱情”的旅程,之后进入长达十年的停滞与沉寂,在此期间他零零散散的创作了一些散文,带着《山河袈裟》行吟而来。作为“70”后作家,他的出场就别开生面,各时期创作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传达着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给予我们无限的沉思。戏仿文本的汪洋恣意、爱情文本的凄艳孤绝、散文文本的朴实动容,李修文的创作风格一直在变化,他始终在寻找和突破,不断进行自我怀疑、否定和粉碎,从而一步步实现自我的“精神涅盘”。通过短篇小说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可以挖掘作家创作的原因及自我拯救;通过生死绝恋的细读,从小说人物和情节出发,分析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功能悖论,可以探求创作主体的自我超越;李修文发现了无数平凡的人物,建构了一个残酷又充满神性的世界,通过论述,不仅能够发现作家的心路历程,更进一步阐明了创作主体如何实现“精神涅盘”与主体重构。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粉碎中,他在山河中找到了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中也有着同他一样一直寻求突破的人。最后,遵循李修文的创作轨迹,他实现自我“精神涅盘”和主体重构后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笔者有着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王育华[7](2017)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专业类学科越来越受重视的状态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大学语文课程行走在高校教育的边缘。但是,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就业方向的指导等多方面重任。可是棘手的事情是,如何让大学语文课程一改当前萎靡之气,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状态下,对如何完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做了系统的研究。文章首先采用文献法,在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领域的研究成果,找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第二章以通识教育理念和接受美学为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以“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研究的现实依据,进行了深入的辨析;第三章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功能;在第四章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从教、学、考评三方面对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在第五章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提出以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根据专业因材施教,淡化大学语文课程的应试性弘扬其人文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审美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立足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量身定制出了完善高职语文教学的依据和原则并提出三种可实施性新型教学方法,并且对于教学评价提出多元并举,促进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本文在理论研究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高职语文大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应用上自行设计了高职语文新型教学方法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同时,在目前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改进策略,也为推动其他高职院校在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上提供一定的思路启示和参考性建议。

夏云云[8](2017)在《学校的力量薄弱学校的自我改造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我国对薄弱学校的改造都是强调从政府的角度投入人、财、物,即依靠外部力量的扶持来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革发展,这样长期以往,很容易造成学校成员的依赖心理,阻碍学校的发展。学校自身力量研究的缺乏和不足是影响薄弱学校改造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对薄弱学校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原因的分析不全面,政府及学校都忽略薄弱学校自身在改造中的力量。实际上,在当前校际资源配置基本均衡的情况下,正是因为薄弱学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自我改薄意识淡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才导致了与其他学校仍有较大差距。学校力量是指薄弱学校在改造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是具有发展潜力和能力的,积极调动各方的资源,自主分析、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和自主实践以期达到自身发展的目标,转变过去消极被动的观念,充分展现学校的作为。本文以南京市LH学校为例,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试图通过深入了解这所学校改造历程,反思薄弱学校自身力量的可能与困境。文章从学校力量的源泉、呈现、作为和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这所学校自我改造之路。首先,学校力量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支持,但是薄弱学校想要谋求长远的发展必须将外界的支持转换为学校内部自身的力量。学校通过显性的课程建设和学校环境的创建,以及隐匿的文化滋养和活动浸润,展现了学校力量的作为。然而,学校力量是有强弱之差,在这所学校强调育人观念,而弱化了应试价值。最后,从可能性和困境反思薄弱学校的力量,强调关键人物在学校改造中的作用给学校改造带来希望,而教育理念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是导致学校改造的困境。并且,学校倡导的育人观念与社会主流的升学观念冲突,学校推荐的升学道路对于这些学生可能是一种阶级再制,在这种情况下在反思薄弱学校力量的作用方向。通过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描述,总结得出当下薄弱学校想要寻求长远的发展,既要争取政府的帮助,更要抛去自我薄弱的意识,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改造。薄弱学校要积极审视自身的力量,这股力量既有张力又具有相撞的作用,引导学校走向未来。

任杰[9](2015)在《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承秦唐地区作为河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也开始迈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步伐。虽然目前主动的合作领域仅限于客源合作,但是成效显着。随着三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扩大合作领域、实现更高级别的合作是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符合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河北省旅游业战略部署的总体要求。承秦唐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路网、旅游资源类型等因素为承秦唐三市开展旅游业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河北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和毗邻京津的竞争压力,也都迫使承秦唐地区旅游业实现产业合作。本文通过对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和模式的分析,借鉴以前有学者提出的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旅游产业合作模式,提出了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的模式,它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合作初期的政府主导模式,合作过渡期的政府推动模式,合作成长期的市场主导模式,合作成熟期的行业引导模式。目前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尚处于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初期阶段,按照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发展,必将进入政府推动模式下的合作过渡期。之后本文对承秦唐三地旅游业合作条件,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承秦唐旅游业合作还存在着旅游业发展进度不一,旅游合作层次较低,整体品牌建设不足,产品产业链不完善,产品未得到市场检验等诸多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进一步加强整体品牌建设,统一规划和建设旅游景区,培育优秀地接旅行社和组团社,共同构建三地“智慧旅游”网络,细化线路产品,提高可操作性,共同构建旅游保障体系共七点宏观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承德、秦皇岛、唐山三市旅游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次访谈调查,获取了大量有效的数据资料。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的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其它地区和城市间的旅游合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研究区域旅游合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江燕[10](2015)在《论抗战期间小说中的暴力美学》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山河破碎、尸横遍野,这种独特的语境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在此期间的小说书写有一个典型的特征:暴力美学。现实中的暴力和文本中的暴力在创作主体的笔下进行碰撞,让暴力成为一种可供欣赏的美学对象。创作主体用一种写实的杀戮来激发受众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求,暴力叙事在战争的土壤中繁盛。在战争的暴力面前,以暴力反抗暴力被赋予了正当性,暴力代表的毁灭和痛苦的力量,激发着人心里面抗争的力量。本文试从暴力美学在抗战期间小说的阐释、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在当时特殊的美学功能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在抗战的语境下,现实中的暴力和文本中暴力碰撞所产生出的独特的暴力美学。在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都在现实中不停遭遇暴力的情况下,暴力成为审美对象的心理机制和理论基础,试从宏观上把握抗战时期小说中暴力美学的特征。第二部分从抗战期间具体的文本研究出发,从暴力叙事、暴力语言、暴力模式等角度较为详尽的把握了暴力书写在战时小说文本中具体表现。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在同一段时期、针对同一历史时间、作为同一场战争中正义和非正义的中日两国作家对于这一时期暴力书写。其中特别比较了女性作家群体,因为在战争中女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她们对战争、对暴力有更加敏感和细腻的把握。最后的部分探询了暴力美学在战争时期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美学功能。在救亡图存的战争中,暴力是反抗暴力的唯一武器,因此这一时期的暴力叙事有其他时期都不具有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并且暴力美学最本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以暴制暴,而是为了止戈为武,最终重建和平美好的新生活。

二、徜徉在历史的边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徜徉在历史的边缘(论文提纲范文)

(1)通辽市西辽河五彩滨河公园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1 滨水景观空间相关概念
        2.1.1 城市滨水景观
        2.1.2 地域文化景观
    2.2 城市滨水景观的作用
    2.3 城市滨水景观的特征与类型
        2.3.1 城市滨水景观的特征
        2.3.2 城市滨水景观的类型
3 案例分析
    3.1 武汉长江主轴滨水公园
    3.2 猎人角——南滨公园
    3.3 案例总结
4 项目分析
    4.1 项目概况分析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区位
        4.1.3 设计范围
    4.2 资源分析
        4.2.1 地形特点
        4.2.2 气候条件
        4.2.3 历史文化
        4.2.4 交通条件
        4.2.5 现状分析
        4.2.6 场地内建筑分析
5 设计构思
    5.1 设计理念
    5.2 设计定位
    5.3 设计主题
    5.4 设计策略
        5.4.1 实现“河”“城”“园”融合
        5.4.2 梳理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历史长廊
        5.4.3 多元化的功能植入让景观欢快休闲
        5.4.4 将公园景观设计与科技手段相结合
        5.4.5 保障公园的安全性,实现低成本维护规划
    5.5 设计依据
        5.5.1 设计原则
        5.5.2 设计依据
6 西辽河五彩滨河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6.1 总体规划设计
    6.2 景观结构设计
    6.3 道路设计
    6.4 分区设计
        6.4.1 多元草坪区
        6.4.2 自然体验区
        6.4.3 康体健身区
        6.4.4 绿地漫步区
        6.4.5 艺术广场区
7 专项设计
    7.1 植物景观设计
    7.2 竖向设计
    7.3 铺装设计
    7.4 景观设施设计
    7.5 照明设计
    7.6 智慧设施设计
    7.7 服务设施设计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岭南传统文化思想对西江作家群创作之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务实性———淡泊雅致、自然朴实的创作风格
二、兼容性———兼收并蓄、和谐凝聚的文化心理
三、自由性———朝气蓬勃、富有创造力的生命气息

(3)“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策略研究 ——以韩城市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对象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传统村落
        1.4.2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
        1.4.3 微更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6.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6.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及“微更新”理论基础
    2.1 “新旧并存”的现象与成因
        2.1.1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形成的现象分类
        2.1.2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演化类型
        2.1.3 形成“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的动态因素
        2.1.4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所带来的问题
    2.2 “微更新”的缘起与基础理论
        2.2.1 “微更新”理念的缘起
        2.2.2 “微更新”理念的呈现方式
        2.2.3 “微更新”的适用对象和标准界定
        2.2.4 “微更新”的改造原则
        2.2.5 “微更新”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优势
    2.3 对传统村落进行“微更新”的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原则策略研究
    3.1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理念的建构
        3.1.1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的原则
        3.1.2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的内容
        3.1.3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要素的确定
    3.2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策略研究
        3.2.1 微更新模式下传统村落新旧区域物质环境的保护协调与利用
        3.2.2 微更新模式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展示
        3.2.3 新旧区域环境要素的重组与微更新
        3.2.4 新旧区域环境微更新策略的整体对比
    3.3 双重保障机制
        3.3.1 政府自上而下组织
        3.3.2 村民参与的策略与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的基础调研——以柳村为例
    4.1 柳村简介
        4.1.1 建村历史
        4.1.2 人口组成
        4.1.3 地理环境
        4.1.4 经济状况
        4.1.5 用地组成
    4.2 柳村新旧区域环境风貌现状对比
        4.2.1 柳村新旧村整体格局现状
        4.2.2 新旧村建筑现状
        4.2.3 新旧村风貌界面现状
        4.2.4 其他历史遗存
    4.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
        4.3.1 纵向维度
        4.3.2 横向维度
    4.4 新旧区域环境要素现状对比
        4.4.1 巷道序列与节点
        4.4.2 村落绿化
        4.4.3 基础设施及装饰小品
    4.5 新旧村环境现状解读
        4.5.1 旧村环境的困境
        4.5.2 新村环境的适应性与缺憾
    4.6 村民主体使用调查及总结
        4.6.1 村民主体使用调查
        4.6.2 环境综合评价与现存问题
    4.7 柳村现状环境“微更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7.1 “微更新”的必要性
        4.7.2 “微更新”的可行性
    4.8 本章小结
5 柳村环境“微更新”设计研究
    5.1 柳村新旧村整体环境风貌微更新
        5.1.1 总体空间规划设计
        5.1.2 微更新方式维持并延续柳村整体格局
        5.1.3 建筑分类保护
        5.1.4 新旧村风貌界面微改造
    5.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展示
        5.2.1 旧村文化体验
        5.2.2 旧村文创产业基地
        5.2.3 新村艺术交流
        5.2.4 新村生活服务
    5.3 柳村新旧区域环境要素微更新
        5.3.1 新旧村巷道空间节点打造,点状激活
        5.3.2 新旧村落绿化,穴位植入
        5.3.3 新旧村公用设施微更新
    5.4 村民自组织层面
        5.4.1 政企合作,村民参与,联动建设的运作模式
        5.4.2 村规民约自治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管理手段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与表录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问题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从职业主义中“拯救”历史学的多样性:波妮·史密斯的女性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史学的男性化
二、科学史学的性别隐喻
三、从职业史学中“拯救”女性史家——发掘史学的多样性
四、西方文化中的非西方—女性元素
五、小结

(5)苏童小说创作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文本呈现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流变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演变
    第三节 叙事特征的流变
第二章 苏童小说创作流变原因探析
    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选择
    第二节 人生经验的积累与超越
    第三节 理想生命形态的追寻
第三章 苏童小说创作流变的意义及启示
    第一节 供新的审美经验
    第二节 推动当代文学的多元化尝试
    第三节 葆有文学创作的“底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李修文:从文学“幻想者”到精神“涅盘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李修文作品创作概述
    1.2 李修文作品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价值
2 白日做梦:“一地碎片”的“幻想者”
    2.1 “白日”和“梦”
    2.2 白日做梦的功能悖论
    2.3 “幻想者”的自我拯救
3 粉身碎骨:“非如此不可”的“重构者”
    3.1 粉身碎骨的献祭
    3.2 瞬间审美与狂欢叙事
    3.3 “非如此不可”的功能悖论
    3.4 “重构者”的自我超越
4 山河敞开:灵魂远征的“涅盘者”
    4.1 “山河”:在反抗中生活
    4.2 写作:在困顿里探索
    4.3 “涅盘者”的灵魂淬炼
    4.4 中国当代作家的“精神涅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选题的目的
        1.1.3.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通识教育
        2.1.2 接受理论
        2.1.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和夸美纽斯的泛智论
    2.2 现实依据
        2.2.1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人才”定位宗旨
        2.2.2 文化传统与人文积淀
        2.2.3 大学语文教学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三章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3.1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
        3.1.1 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基础
        3.1.2 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3.1.3 是培育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石
    3.2 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功能
        3.2.1 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空间
        3.2.2 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3.2.3 打下高职院校学生终生教育的基础
第四章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4.1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学状况
    4.2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2.1 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4.2.2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4.2.3 考评体系单一陈旧
    4.3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4.3.1 教学被边缘化
        4.3.2 目标定位不准
        4.3.3 素质教育意识不强
        4.3.4 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
        4.3.5 社会环境的困扰
第五章 完善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5.1 明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5.1.1 针对高职院校功能确立目标
        5.1.2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5.1.3 以大学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
    5.2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5.3 鼓励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5.3.1 专题教学法
        5.3.2 项目制教学法
        5.3.3 对话教学法
    5.4 实行教学评价机制多元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大学语文》课程问卷调查
致谢
作者简介

(8)学校的力量薄弱学校的自我改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对学校的思考
        (二) 对薄弱学校的关注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 学校的力量相关研究
        (二) 薄弱学校改造相关研究
    四、核心概念
        (一) 薄弱学校
        (二) 自我改造
        (三) 学校力量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过程
第二章 外与内:学校力量的源泉
    一、外部的催生:作为“引路人”的政府
        (一) 权力的赋予
        (二) 差别的对待
    二、内部的自为:作为“掌门人”的校长
        (一) 职业的要求
        (二) 理想的实现
第三章 显与隐:学校力量的呈现
    一、显性的设计
        (一) 特色课程的创建
        (二) 校园环境的塑造
    二、隐匿的影响
        (一) 文化的潜在滋养
        (二) 活动的价值赋予
第四章 强与弱:学校力量的作为
    一、强化育人观念
        (一) 认识自己:学生认知的改变
        (二) 认识学生:教师观念的转变
        (三) 明晰责任:家长角色的回归
    二、弱化应试价值
        (一) 教师的升学推荐
        (二) 学生的自我定位
第五章 可能与困境:基于学校力量的自我评价
    一、薄弱学校自我改造的可能
        (一) 关键人物的行为
        (二) 学校文化的创建
    二、薄弱学校自我改造的困境
        (一) 教育理念的冲突
        (二) 群体利益的冲突
        (三)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理论运用法
        1.3.3 实证研究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
    2.1 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2.2 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
        2.2.1 点—轴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博弈论
        2.2.4 系统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
    3.1 旅游资源合作模式
        3.1.1 资源整体类
        3.1.2 资源组合类
    3.2 旅游客源合作模式
    3.3 旅游产业合作模式
    3.4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模式
        3.4.1 政府主导模式——合作初期
        3.4.2 政府推动模式——合作过渡期
        3.4.3 市场主导模式——合作成长期
        3.4.4 行业引导模式——合作成熟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1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条件
        4.1.1 京津冀一体化
        4.1.2 旅游发展迅速
        4.1.3 交通便利
        4.1.4 资源互补
        4.1.5 文化亲近
    4.2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现状
        4.2.1 承秦唐旅游资源概况
        4.2.2 承秦唐旅游业发展情况
        4.2.3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现状
    4.3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4.3.1 三市旅游业发展进度不一
        4.3.2 旅游合作层次较低
        4.3.3 整体品牌建设不足
        4.3.4 产品产业链不完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动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
    5.2 进一步加强整体品牌建设
    5.3 统一规划和建设旅游景区
    5.4 培育优秀地接旅行社和组团社
    5.5 共同构建三地“智慧旅游”网络
    5.6 细化线路产品,提高可操作性
    5.7 共同构建旅游保障体系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论抗战期间小说中的暴力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三)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抗战期间小说文本暴力与现实暴力的碰撞
    第一节 来源于现实暴力的“暴力”:创作主体的战争体验及创作素材的纪实性
        一、创作主体切身的战争体验
        二、小说创作素材的纪实性
    第二节“暴力”:抗战期间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暴力成为抗战小说审美对象心理机制及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二、心理机制
第二章 死亡与暴力在抗战时期的独特阐释
    第一节 抗战时期小说暴力元素创作的独特语境
    第二节 小说中“暴力美学”的寓意及隐喻
    第三节 暴力的基调:抗争与爱国
    第四节 合法的暴力—暴力美学的美化
第三章 暴力美学在抗战时期小说中的表征
    第一节 暴力书写:抗战时期小说的暴力叙事
        一、暴力冷叙述:创作主体零度介入的叙事
        二、非人视角的叙事
        三、直面血腥的暴力叙事
        四、回避暴力的暴力叙事
    第二节 小说语言的暴力
        一、白描化的暴力语言
        二、诗意化的暴力语言
        三、幽默的暴力
    第三节 受挫的身体与变异的灵魂:文本内容的暴力模式
        一、战争的暴力
        二、人性的暴力
第四章 战时中日小说创作文本中的暴力美学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日小说中女性塑造暴力美学比较
        一、相似之处:女性遭遇的男性暴力
        二、不同之处:对暴力的暴力反叛
    第二节 中日女性作家暴力叙事比较
    第三节“他者”与“自我”:中日小说中的日本士兵形象
第五章 抗战时期小说中暴力美学的文学功能
    第一节 抗战小说中“暴力”的接受美学
    第二节 暴力拷问人性:人性的升腾与下坠
    第三节 止戈为武—小说中的暴力用于建构无暴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徜徉在历史的边缘(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辽市西辽河五彩滨河公园方案设计[D]. 李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岭南传统文化思想对西江作家群创作之影响[J]. 邓玉莲. 桂学研究, 2020(00)
  • [3]“新旧并存”型传统村落环境微更新策略研究 ——以韩城市柳村为例[D]. 李诗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从职业主义中“拯救”历史学的多样性:波妮·史密斯的女性史研究[J]. 林漫.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01)
  • [5]苏童小说创作流变论[D]. 黄加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李修文:从文学“幻想者”到精神“涅盘者”[D]. 周王晨.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王育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8]学校的力量薄弱学校的自我改造的个案研究[D]. 夏云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9]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问题研究[D]. 任杰. 燕山大学, 2015(06)
  • [10]论抗战期间小说中的暴力美学[D]. 江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5(03)

标签:;  ;  ;  ;  ;  

徜徉在历史的边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