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市县100万吨国有煤矿死亡率“三高”

江西省市县100万吨国有煤矿死亡率“三高”

一、江西省市县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呈“三高”(论文文献综述)

赵子琪[1](2019)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依然是煤矿安全生产中最严重的事故类型,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方法之一,是对已发生事故进行事故致因分析,通过对历年相关文献阅读发现,以往的学者通过对井下不同工种类型的不安全操作制定了针对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的预防方案,重点提出了管理层对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的决策性影响等。大多数研究虽然方法多,但是却缺乏深入研究导致瓦斯爆炸事故的某一层面原因,比如组织层面原因,或者个人层面原因。本文将重点深入研究导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个人层面原因分析,追溯每条一次性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运用统计学方法结合计算机软件找出企业员工安全作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与相互影响关系,最后对其结果提出假设并进行科学验证,为预防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提供针对性的参考。(1)得到了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584起事故样本的宏观规律趋势图。依据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官方事故点评集与事故报告建立了我国建国以来煤矿发生的重大以及特别重大(死亡10人以上)瓦斯爆炸事故完整数据库,通过分析其信息可知:从时间上来看,每年的12月、2月、3月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高发期;从空间上来看,事故集中发生在山西省,发生了 117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20%;乡镇煤矿发生了 350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60.3%;从煤矿合法运营性来看,非法经营的矿井有209个,占总事故矿井的35.79%,等相关结果;在584起事故样本中,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30人以上)共发生129起,占所有事故起数的22.09%。(2)构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流程图。以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为样本,运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了样本的所有事故致因,以此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基于此构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流程图并以此为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3)识别出了个人层面原因中出现的不安全动作,找出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不安全动作。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的定义,研究分析了 2007年至2016年间我国煤矿发生的63起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识别出了 76类不安全动作,追溯不安全动作的特征将其细化为了四级指标;并列出了违反的具体《煤矿安全规程》条目;根据统计不安全动作的发生频次,76类不安全动作共累计出现了 494次,并得到了关键不安全动作分别是违章操作的未检查瓦斯(32次)、违章行动的违规或未安置通风设施(23次)、违章指挥的超层越界开采(28次)。(4)分析了不安全动作间的相关性与影响关系。所选用的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法结合STATA 15.0软件分析的结果表明,违章放炮与安检作业不到位、通风系统管理混乱、人员的配备与管理均呈显着正相关;违规放顶与安检作业不到位、未检查设备设施、未完善建井生产系统与违法生产呈显着正相关等其他相关关系,并以此绘制了各类不安全动作间的影响关系图。(5)分析出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原因与发生频次并对其进行了指标细分。基于“2-4”模型中对个人层面行为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定义,结合第4章的四级指标下的所有不安全动作,共识别出了 178类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其中,安全意识不高在所有不安全动作中出现了 71次,安全心理不佳出现了 44次,安全知识不足出现了 34次,安全习惯不佳出现了 29次;最后根据员工应具备的安全作业能力把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细分为了 14类表现形式。(6)分析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的相关性并得出了相关性图谱。运用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法结合STATA 15.0软件算出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的相关性,例如,混沌型与省能心理、自负心理、侥幸心理均呈现显着正相关;自恃型与侥幸心理、省能心理、专业知识呈显着正相关等其他相关性分析,并以此绘制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总结图谱。(7)提出假设并检验了一次性不安全行为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联度,总结出了相应预防措施。基于识别出的不安全动作与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指标,利用卡方检验与SPSS分析软件对不安全动作指标A中每个指标与所有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指标B均建立了假设检验,10组指标间均证明了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可以影响不安全动作的发出状态,并且有可能是不安全动作的危险因素;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检查表,为预防同类事故发生的安全培训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姜雅婷[2](2018)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频发高发的生产安全事故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公共治理难题,不仅强烈冲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而且对转型期中国的国家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2004年国务院通过向各省(区)人民政府下达事故结果控制指标,首次将生产安全事故控制列入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由此成为一项重要的晋升激励。对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治理效果的研究是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治理成效的基础和依据,相关研究、特别是基于经验证据的实证研究尤为迫切。本研究基于晋升激励的分析视角,综合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政策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运用建模分析、实证分析、内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我国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理性人”假设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安全生产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包含安全生产和经济增长两类活动的地方官员晋升效用模型,着重考察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出台前后,不同程度的安全生产晋升激励水平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治理努力进而如何影响治理效果,以此从数学模型的角度对“目标考核—治理行为—治理效果”逻辑链条做一初探。其次,在安全生产治理效果三维测量模型基础上,基于2001-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提供了翔实的实证证据;进一步地,以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作为打开“目标考核—治理效果”作用黑箱的关键,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文件数据库”(2001-2012),构建包含有治理承诺和治理政策的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分析维度框架,并对其在目标考核与治理效果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最后,在建模分析和实证检验基础上,回归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从制度输入、治理过程和绩效输出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治理成效的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出台后,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事故指标显着下降,但目标考核对于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正面效应在具体指标上仍存在差异性和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其一,目标考核对生产安全事故控制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二,目标考核对明确列入考核内容和在考核之外的指标影响并不一致;其三,目标考核对于事故总量指标影响显着而在重特大事故和煤矿事故防控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此,以事故结果控制指标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不仅不能反映安全生产治理绩效,而且在评价政策效果中存在局限。第二,各省(区)一把手官员个人特征对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影响不及假设预期明显,且在各模型中并未取得相对一致的研究结论,仅有官员任期和来源在个别模型中得到了验证。这说明在以指标和考核为核心的压力型体制下,尽管安全生产在政绩考核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晋升对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激励作用、进而目标考核激励地方政府改善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作用相对有限。第三,目标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治理承诺、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和规章等象征性治理造成地方政府在安全生产治理中的知行差距,而地方规范性文件这一实质性治理行为能够带来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改善。目标考核制度下过程控制的缺失和对结果的过度关注触发了地方政府的象征性治理行为,对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过程控制的缺失是造成治理效果评价困境和治理绩效不彰的内在原因。由此,从“目标考核—治理行为—治理效果”逻辑链条入手,完善现有以事故结果指标控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实质性治理行为的过程控制,促进由安全生产治理效果考核到安全生产绩效治理的转变,实现制度输入、治理过程、绩效输出的良性循环,是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治理成效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第二,通过对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的关注,深入剖析了目标考核制度与治理效果之间的作用黑箱。第三,通过地方政府所出台的有关安全生产治理的公共政策来具体刻画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治理行为。最后,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遵循“问题界定—理论模型—实证证据—研究结论”的研究脉络,本研究综合运用建模分析和实证检验两种主要路径,力图从理论和证据两个层面解决关键研究问题。

赵芬[3](2010)在《我国煤矿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煤矿安全监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煤矿安全生产事关广大职工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事关煤炭企业的和谐稳定、生存发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督职能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现状总体上令人堪忧,重特大事故频繁,零敲碎打事故不断,不仅造成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严重影响着煤炭工业的形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和谐社会一个极不和谐因素。本文通过对中外煤矿安全监管现状的阐述,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和支撑,结合中央与地方的监管实践,以山东省在煤矿安全监管实务中的优缺为典型,以较为权威、深入的分析资料及数据,对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监管、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同时,提出了对煤矿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一是转变政府角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加强政府监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培育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恰当地实施安全监管;二是以系统的监管理论思想为指导,形成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三是充分发挥矿工及社会第三方监管力量,建立对煤矿安全的全方位监管;四是以人为本加强矿工职业健康监管;五是改进煤矿安全监管方式与方法,进一步推动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的发展。本文共六章,三十个小节。第一章,概述我国煤矿安全监管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二章,分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第三章,论述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格局情况,分析了建国以来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的变革与发展,总结出煤矿安全监管格局的特点。第四章,结合现状分析了山东省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利弊,为研究全国煤矿安全监管问题奠定了基础。第五章,对我国煤矿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细致分析。第六章,探索加强和改进我国煤矿安全监管的方式方法。分别从客观的体制、主观的态度、方式方法等方面研究对策,提出建议。这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本文的特点是笔者从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切入,深入分析了煤矿安全监管问题产生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以笔者所在的全国特大型煤炭企业山东省兖矿集团为例,在完善煤矿安全监管的规章体制、改进监管的方式方法、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张国英[4](2007)在《区域能源、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寻求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着手,对能源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决策方法体系进行了研究。对山西省的能源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战略分析,对分析得到的方案进行了投资比例分配,同时还对各种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设想和规划。通过分析研究,建立了整合性的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体系,来指导山西省的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在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投资决策过程中,在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分析方案的基础上,针对协调发展下的能源战略方案投资的风险性等特点,引用了马科维茨(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对区域性的经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确定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结构性协调比例,实现区域性的经济、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随机变量描述能源发展战略态势,以动态的方法对各战略方案进行了投资比例分配;二是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研究能源问题,将区域能源有效开发利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集成在一起,体现了能源发展的大系统观念。尤其是把环境诸因素作为系统的主体研究,真正贯彻了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同步的理念;三是在进行煤炭需求量预测时,应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法,并结合使用了主要耗煤部门测算法。线性回归法通过对以前较长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规律的分析,来预测未来时期的能源需求;在用主要耗煤部门法进行预测时,考虑了地方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以确保预测的精确度;四是鉴于现有大多数研究没有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需要,还没有形成系统可行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特别是缺乏应用3E分析方法进行区划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整体性和系统性原理为指导,综合应用了内部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矩阵和EFE矩阵)、内部—外部矩阵(IE矩阵),构建了SWOT分析模式,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及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弱势以层次分析法(AHP)予以量化,以利求取评估准则权重,并将所有策略进行策略矩阵的量化处理,最后,以QSPM法综合评分以得到各种策略的优先顺序,决定各种策略的相对优劣,用这种方法对山西省能源行业进行了战略分析,然后,用投资组合模型对所选择的四个战略方案进行了优化投资组合。本文还针对山西省具体情况,对四个战略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构想和规划,重点探讨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山西省煤炭生态工业实现的模式、范畴、机理与方法,并根据煤炭资源的特点,提出了煤炭产业集群的观念,研究出了山西省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这样,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构建了能够较强地适应区域具体情况并与环境和经济相协调发展的能源发展框架,避免了单纯依靠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局限性——如对经济发展速度、经济体系变化等具体情况进行描述的难度。本文综合运用了区域经济、投资学、系统论、循环经济、煤化工以及环境工程等理论,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能源发展的资料和实例,同时对国内尤其是山西省的煤炭行业现有的经营活动、开发政策及发展趋势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力求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研究结果的实战性及可操作性,探索出了一套以煤炭为主的区域能源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孙洪志[5](2004)在《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衰退,当煤炭行业进入衰退阶段时,往往会引起所在区域经济的剧烈振荡。据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煤炭行业转型及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国外对煤炭行业制度创新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已经跨越了实证研究的范围,过渡到了实践操作层面。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世界各国的煤炭行业主要从组织层面、发展战略层面、技术层面进行了改革。国内对煤炭行业制度创新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向开展的研究。一是对煤炭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二是对利益群体的研究和分析;三是对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和分析。煤炭企业从兴到衰是客观规律,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开采时间长资源枯竭的矿井都将面临转型和制度创新问题。吉林省的煤炭行业整体处于这一衰退阶段。但目前还没有一套符合吉林省煤炭行业特殊性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没有一套对吉林省煤炭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同时,也缺乏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和改革思路。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分析;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资源优化;制度创新;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建议等。从吉林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入手,通过全面分析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制约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历史问题,包括企业债务负担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就业压力问题劳保问题、资金投入问题等;二是管理问题,包括观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成本缺乏控制、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三是人员素质问题;四是竞争能力问题;五是衰老报废矿井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吉林<WP=217>省煤炭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瓶颈”。表明吉林省煤炭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煤炭企业缺乏竞争力,同时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的本质是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如何确立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整个行业的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构成行业的企业的竞争合力。把吉林省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集合来考虑,可分析其在全国煤炭行业中竞争地位。吉林省煤炭企业提供的煤炭总量远不能满足吉林省对煤炭的需求,由于吉林省煤炭质量和价格不占优势,吉林省煤炭行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为了对煤炭行业的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可利用AHP与专家评议法建立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通过模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得出结论,吉林省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与全国的其它煤炭企业相比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产品质量、产品效率都是落后的。煤炭本身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煤炭资源是稀缺的,具有垄断性。自然资源最优配置的本质要求就是考虑社会经济和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优化配置从效益角度讲就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资源量角度表述对应着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效益最大化和总资源成本最小的最优规划问题。为了建立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模型,可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利用价格-产量函数得到的收益函数和生产成本函数,建立收益最大化目标函数,使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最优资源配置。二是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具有投资大,回收时间长,风险高的特征,具有期权性质,可利用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可简便有效地确定煤炭资源开采的价值。生产函数可分析评价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建立吉林省煤炭行业生产函数发现吉林省煤炭行业的产出主要是靠大量的劳动投入来支持产出的。吉林省煤炭行业是典型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合理。在投资总额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建立优化投资项目动态0-1整数动态规划模型对的各矿区各项目进行投资规划,以获得在有限投资下的最大投资收益。现代经济发展的史实证明,经济发展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而且也与制度因素相关联。制度创新涉及到的最敏感的问题是产权结构,经过近20年的改革,我国产权制度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权结构。无需讳言,在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难度最大,对于资源型行业的国有煤炭企业,问题就更为突出。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WP=218>特别是符合国有企业现实状况的多种产权实现形式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吉林省煤炭行业企业制度创新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优质资产数量小,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第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极大的缺陷,不能对公司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解决的对策是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吉林省煤炭企业制度创新。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技术创新指标评价模型,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及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作为煤炭行业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个特例,可对小煤窑行为策略进行博弈分析,分析关井压产政策实施的对策。吉林省煤炭行业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原则,组建了多种经营公司,通过积极扶持,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但由于国家缺乏资源型企业和城市转型政策,煤炭企业自身缺乏转型经验和人才等原因,煤炭行业难以完成转型任务。因此,吉林省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基?

二、江西省市县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呈“三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市县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呈“三高”(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瓦斯爆炸事故物理致因研究综述
        1.2.2 瓦斯爆炸事故人因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事故样本选取与宏观特性
    2.1 事故样本选取
    2.2 事故样本宏观特征分析
        2.2.1 时间特征分析
        2.2.2 空间特征分析
        2.2.3 基本特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事故分析方法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事故致因模型综述
        3.1.2 事故致因“2-4”模型
    3.2 事故原因分析方法
    3.3 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3.3.1 分析过程
        3.3.2 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瓦斯爆炸事故一次性行为原因及特征研究
    4.1 一次性不安全行为——不安全动作因素划分
    4.2 样本统计分析结果
        4.2.1 样本的不安全动作统计分析结果
        4.2.2 违章操作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4.2.3 违章行动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4.2.4 违章指挥不安全动作分析结果列举
    4.3 不安全动作的原因特征分析
        4.3.1 违章操作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4.3.2 违章行动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4.3.3 违章指挥的不安全动作原因特征分析
    4.4 关键不安全动作统计结果
        4.4.1 违章操作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4.4.2 违章行动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4.4.3 违章指挥关键不安全动作原因详述与预防措施
    4.5 不安全动作的指标与对事故重要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预防措施
        4.5.1 Pearson与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4.5.2 不安全动作相关性与对事故影响关系图谱
    4.6 本章小结
5 瓦斯爆炸事故习惯性行为原因及特征研究
    5.1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识别与划分
        5.1.1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识别
        5.1.2 习惯性行为原因因素的划分
    5.2 习惯性行为原因具体结果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5.2.1 安全意识不高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5.2.2 安全心理不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5.2.3 安全知识不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5.2.4 安全习惯不佳分析结果及其预防措施
        5.2.5 安全生理不佳分析结果
    5.3 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Pearson与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5.3.2 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因素间影响关系图谱
    5.4 本章小结
6 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因素关联性研究以及预防建议
    6.1 分析指标对象的选择与确立
    6.2 卡方检验分析方法与数据准备
    6.3 指标A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具体分析
        6.3.1 指标A1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2 指标A2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3 指标A3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4 指标A4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5 指标A5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6 指标A6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7 指标A7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8 指标A8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9 指标A9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3.10 指标A10与指标B的卡方检验结果分析
    6.4 基于检验结果提出预防措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安全生产相关概念界定
        1.2.2 目标考核相关概念界定
        1.2.3 治理效果相关概念界定
    1.3 分析视角阐释
        1.3.1 激励、激励机制与晋升激励
        1.3.2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一项负向晋升激励
        1.3.3 晋升激励分析视角何以体现?
    1.4 研究边界廓清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关键问题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文献计量分析
        2.1.1 研究方法
        2.1.2 样本文献选取
        2.1.3 研究过程与结论
        2.1.4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论的综述框架结构
    2.2 关于晋升激励的研究
        2.2.1 晋升激励的制度基础
        2.2.2 晋升激励下的地方政府和官员行为
    2.3 关于绩效管理和目标考核的研究
        2.3.1 地方政府绩效管理
        2.3.2 目标责任制与目标考核
    2.4 关于安全生产考核与问责的研究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对治理效果的影响模型
    3.1 决策问题描述与界定
    3.2 模型建立与分析
        3.2.1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2.2 参与人及主要假设
        3.2.3 模型建立
        3.2.4 模型分析与结论
        3.2.5 数值模拟与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检验
    4.1 实证背景与问题描述
    4.2 研究假设及实证模型
        4.2.1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
        4.2.2 省级官员个人特征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
        4.2.3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治理效果的时间效应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治理效果的中间机制检验
    5.1 实证背景与问题描述
    5.2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打开黑箱的钥匙
        5.2.1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为什么能够打开“目标考核—治理效果”黑箱?
        5.2.2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的分析路径
        5.2.3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的分析维度
    5.3 研究假设及实证模型
        5.3.1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
        5.3.2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与地方政府治理行为
        5.3.3 地方政府治理行为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
        5.3.4 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的中介效应
    5.4 研究方法
    5.5 研究结果
    5.6 本研究因果推断思路梳理
        5.6.1 研究设计层面
        5.6.2 研究结果层面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发现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发现
    6.2 政策建议
        6.2.1 输入层面:完善现有以事故结果指标控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
        6.2.2 过程层面:加强对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实质性治理行为的过程控制
        6.2.3 结果层面:实现由安全生产治理效果考核到安全生产绩效治理的转变
第7章 结束语
    7.1 主要内容及结论
        7.1.1 主要内容
        7.1.2 研究结论
    7.2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7.2.1 主要贡献
        7.2.2 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我国煤矿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煤矿安全监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
    1.4 国外研究综述
    1.5 国内研究综述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2.1 我国政府大力加强煤矿安全监管,但煤矿安全事故依然多发
    2.2 煤矿分布自然条件恶劣,技术保障能力较低
    2.3 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不稳定,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2.4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2.5 安全投入少、矿井隐患多、煤矿本质安全水平较低
    2.6 煤矿企业无视矿工生命,违法违规超能力开采
第3章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格局情况
    3.1 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变革
    3.2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格局的特点
        3.2.1 从非独立机构到独立第三方监管人的转变
        3.2.2 监管格局变化伴随着行政机构改革
        3.2.3 实现了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垂直管理
        3.2.4 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逐渐突出以人为本
第4章 山东省煤矿安全监管现状
    4.1 安全生产概况
    4.2 安全监管落实情况
        4.2.1 制定、贯彻、落实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4.2.2 监管监察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4.2.3 执行煤矿的整顿与关闭
        4.2.4 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安全生产关
        4.2.5 优化生产方式,集约高效开采
    4.3 安全监管缺陷及障碍因素
        4.3.1 大中型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比较薄弱
        4.3.2 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
        4.3.3 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4.3.4 监管监察工作距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差距
        4.3.5 部分企业法律法规意识有待增强
第5章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5.1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5.1.1 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5.1.2 资源管理混乱、监管部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
        5.1.3 监管体制长期反复,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5.1.4 执法犯法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
        5.1.5 未很好发挥工会等第三方监管作用
    5.2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
        5.2.1 国家压担、企业超产、地方逐利
        5.2.2 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明
        5.2.3 法律法规不完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5.2.4 行政主体的目标差异降低了监管力度
第6章 关于加强我国煤矿安全监管的建议
    6.1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政府监管角色
    6.2 大力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6.3 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6.4 健全煤矿安全生产及监管的法律体系
    6.5 加强安监机构建设,提升综合执法水平
    6.6 改进煤矿监管方式与方法
        6.6.1 关口前移,严格煤矿准入管理
        6.6.2 注重实效,拓展解剖式示范监管效能
        6.6.3 创新方式,加强矿用设备的监管
        6.6.4 全面促进,推动煤矿安全生产良性发展
    6.7 立健全煤矿安全监管协调机制
    6.8 挥第三方监管力量,建立全方位监管机制
    6.9 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6.10 以人为本,加强矿工职业健康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区域能源、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能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2.1 能源与环境
    2.2 能源与经济
    2.3 环境与经济
    2.4 能源、环境和经济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省能源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3.1 能源概述
    3.2 能源开发利用状况
    3.3 山西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一五”期间的煤炭需求量预测
    4.1 煤炭消费状况及变化特点分析
    4.2 多元线性回归法预测
    4.3 主要耗煤部门测算法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分析与投资决策
    5.1 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分析
    5.2 能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投资决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循环经济及实施方案
    6.1 循环经济概念、特征和原则
    6.2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分析
    6.3 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6.4 循环体系内产品流向分析
    6.5 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6.6 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企业战略及实施方案
    7.1 产业集中度现状
    7.2 实施大企业战略的理论依据
    7.3 大企业发展战略构想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洁净煤技术及实施方案
    8.1 洁净煤技术的涵义
    8.2 山西省洁净煤技术发展的现状及意义
    8.3 山西省洁净煤技术发展战略构想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能源替代及实施方案
    9.1 可替代的能源简介
    9.2 能源替代战略构想
    9.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 论
    1.1 论题来源
    1.2 论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论题研究背景
        1.2.2 论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1.3.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1.3.3 煤炭企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现状与问题
    2.1 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概述
    2.2 吉林省国有重点煤矿现状
        2.2.1 基本概况
        2.2.2 吉林省煤炭企业经营情况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历史问题
        2.3.2 管理问题
        2.3.3 人员素质问题
        2.3.4 竞争能力问题
        2.3.5 衰老报废矿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分析
    3.1 市场竞争理论及思想
    3.2 影响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量
        3.2.1 潜在进入者
        3.2.2 供应商
        3.2.3 用户
        3.2.4 内部竞争者
        3.2.5 替代品
    3.3 煤炭市场
        3.3.1 煤炭市场的分类
        3.3.2 煤炭市场的作用
        3.3.3 我国的煤炭市场供求分析
        3.3.4 吉林省煤炭市场
        3.3.5 吉林省煤炭市场供求分析
    3.4 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评价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4.2 对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描述
        3.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3.4.4 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水平测评
    3.5 吉林省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
        3.5.1 企业竞争力
        3.5.2 企业竞争力评价
    3.6 吉林省煤炭行业及煤炭企业竞争力分析
        3.6.1 宏观因素分析
        3.6.2 微观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及其优化
    4.1 资源的概念
    4.2 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4.3 煤炭企业资源的性质、特征
        4.3.1 煤炭资源的资产化
        4.3.2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
    4.4 资源配置及相关理论
        4.4.1 西方资源配置理论
        4.4.2 中国经济的资源配置理论
        4.4.3 资源配置效率
    4.5 煤炭行业的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4.5.1 计划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及表现
        4.5.2 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及运行方式
        4.5.3 煤炭行业竞争的内部性
        4.5.4 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
    4.6 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模型
        4.6.1 煤炭资源动态配置模型
        4.6.2 煤炭资源开采权的美式期权定价模型
    4.7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
        4.7.1 原煤生产企业资源配置
        4.7.2 非煤生产企业资源配置
    4.8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优化
        4.8.1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优化目的
        4.8.2 吉林省煤炭行业人力、资本等资源配置优化
        4.8.3 生产要素的贡献分析
        4.8.4 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的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5.1 制度创新理论及过程
        5.1.1 制度创新理论
        5.1.2 制度创新的过程
    5.2 企业制度创新
        5.2.1 建立有效的国有煤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5.2.2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
        5.2.3 推进煤炭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发展
        5.2.4 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多种途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5.2.5 加大破产力度,建立劣势企业的退出机制
        5.2.6 坚持人本管理
    5.3 技术创新
        5.3.1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5.3.2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5.3.3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
        5.3.4 建立国有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5.3.5 吉林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5.3.6 建立技术创新指标评价体系模型
    5.4 企业组织创新
        5.4.1 企业组织创新的含义
        5.4.2 吉林省煤炭企业组织创新工作探讨
    5.5 经营方式创新
        5.5.1 影响经营方式选择的因素
        5.5.2 吉林省煤炭企业经营方式创新探讨
    5.6 制度创新背景下小煤窑行为策略博弈分析与管理对策
        5.6.1 政府执法者和小煤窑策略博弈分析
        5.6.2 博弈方的演变
        5.6.3 保证政策实施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6.1 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
        6.1.1 世界煤炭工业发展趋势
        6.1.2 世界煤炭需求展望
        6.1.3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趋势
        6.1.4 中国煤炭需求展望
    6.2 吉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6.2.1 吉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6.2.2 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6.3 吉林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6.3.1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6.3.2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思路
        6.3.3 吉林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6.3.4 吉林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对策
    6.4 结构调整战略
        6.4.1 煤炭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6.4.2 结构调整战略的指导方针
        6.4.3 煤炭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方向
        6.4.4 煤炭衰退矿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6.4.5 我国煤炭衰退矿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6.4.6 吉林省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6.5 煤炭工业转型战略
        6.5.1 世界煤炭产区转型初步研究
        6.5.2 我国煤炭行业转型状况
        6.5.3 吉林省煤炭行业转型状况
        6.5.4 煤炭产业转型的难点问题
        6.5.5 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6.6 煤炭矿区城市发展战略
        6.6.1 矿区城市的形式与发展规律
        6.6.2 我国矿业城市的贡献
        6.6.3 制约煤炭矿区发展的因素
        6.6.4 国外矿区经济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
        6.6.5 我国矿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基本经验
        6.6.6 吉林省矿业城市的基本情况
        6.6.7 矿业城市的发展对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煤炭行业协调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7.1 吉林省煤炭行业实现协调发展的措施
        7.1.1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加强行业结构调整
        7.1.2 实施企业流程再造,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7.1.3 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做强做大煤炭主业
        7.1.4 实施“三清洁”战略,促进煤炭产业升级
        7.1.5 实施多元经营战略,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7.2 实现吉林省煤炭行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加强资源勘查管理,延伸矿业经济生命周期
        7.2.2 促进煤炭行业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吉林大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四、江西省市县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呈“三高”(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个人行为原因及其关联关系研究[D]. 赵子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2)
  • [2]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研究[D]. 姜雅婷. 兰州大学, 2018(02)
  • [3]我国煤矿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煤矿安全监管为例[D]. 赵芬. 山东大学, 2010(02)
  • [4]区域能源、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D]. 张国英. 天津大学, 2007(04)
  • [5]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D]. 孙洪志. 吉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江西省市县100万吨国有煤矿死亡率“三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