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文献工作》论文数量与作者分布研究

《信息与文献工作》论文数量与作者分布研究

一、《情报资料工作》论文数量与作者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柳[1](2021)在《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构建及舆情引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总体国家安全观”也被列为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社交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是在新形势下应对国家安全环境新变化、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网络的虚拟性,给社交网络舆情的监管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社交网络以及舆情用户的特性对社交网络舆情信息生态平衡有着较大的影响,如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与管理,会导致社交网络舆情生态系统恶化,甚至威胁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图谱构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系统模型,挖掘用户的潜在社群,确定用户的身份特征,并分析出用户的情感倾向,是舆情监管工作的有效切入点。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构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并提出舆情引导策略。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首先,第三章提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系统模型,是全文的理论核心框架,指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系统模型的四个关键要素为信息环境、信息人、信息和信息技术,并通过用户社群图谱、用户身份图谱和用户情感图谱构成多维度的主题图谱;之后,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基于信息环境、信息人和信息,以“埃航空难”作为典型话题案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用户社群图谱、用户身份图谱以及用户情感图谱,研究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发现、用户身份识别以及情感演化规律,为第七章和第八章提供理论支撑;随后,第七章提出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并基于第四、五、六章的分析内容提出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指标,为第八章提出的舆情引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最后,第八章提出社交网络舆情引导策略,为本文实践层面的落脚点。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三章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系统构建。首先,提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信息生态要素为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以及技术要素;其次,结合知识图谱的相关理论,提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实体识别、关系抽取、属性抽取以及模型构建;然后,指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分别由用户社群图谱、用户身份图谱和用户情感图谱三个维度构成,并从信息环境角度对社群发现、信息人角度对身份识别以及信息角度对情感演化进行深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社交网络舆情进行生态性评价;最后,提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系统模型。第四章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图谱构建及关系发现。本章基于信息环境理论,结合JS散度的LDA主题模型构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图谱,并进行社群关系发现。采用实证研究法,对“埃航空难”话题下的舆情文本进行主题建模,利用困惑度指标确定舆情用户最优主题数,通过JS散度进行相似度度量,并将计算结果作为边权重,使用VOSviewer软件构建用户社群图谱,进一步划分多个网络社群,对网络社群的主题偏好以及用户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准确定位网络社群中的意见领袖。本章主要研究社交网络舆情中的信息环境,与第五、六章相呼应,为第七章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指标(B1、B2)和第八章社交网络舆情社群的引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撑。第五章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图谱构建及身份识别。本章基于信息人理论,结合LDA主题模型和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模型构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图谱,并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首先,采用实证研究法,以突发事件“埃航空难”话题作为信息环境构建舆情空间,挖掘舆情用户转发评论文本的深层语义特征,剖析舆情用户的身份特征和传播特征;然后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划分舆情用户类型,结合舆情生命周期,使用Neo4j绘制用户身份图谱,从而有效掌握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类型,并系统剖析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关注点及演化过程。本章主要研究社交网络舆情中的信息人,与第四、六章相呼应,为第七章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指标(B3、B4、B5)和第八章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的引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撑。第六章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图谱构建及情感演化。本章基于信息理论,基于字词向量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图谱,有效划分舆情用户情感倾向。首先,采用实证研究法,以突发事件“埃航空难”话题为例对舆情用户的转发评论信息进行情感分类,并对构建的舆情文本情感分类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并验证模型的优越性;然后,结合舆情文本的情感倾向与突发事件舆情发展周期,使用Gephi绘制用户情感图谱,动态展示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演化过程,全面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与舆情用户的情感变化规律。本章主要研究社交网络舆情中的信息,与第四、五章相呼应,为第七章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指标(B6)和第八章社交网络舆情情感的引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撑。第七章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本章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体系。采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突发事件“埃航空难”话题的爆发期阶段进行生态性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有效地解决了生态评价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为生态性评价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本章与第四、五、六章相呼应,为第八章社交网络舆情情感的引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撑。第八章社交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本章基于第四、五、六章的研究结论,在第七章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社交网络舆情引导策略。首先从互联网及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的角度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分别从信息环境、信息人以及信息三个维度提出了引导策略。具体而言,本章从信息环境维度,提出加强衍生话题的监测、完善社交网络舆情话题推送和重视社群服务的社群引导策略;从信息人维度,提出完善用户类型化管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和完善意见领袖沟通机制的用户引导策略;从信息维度,提出社交网络内容精细化管理、重视舆情情感引导、完善健全舆情情感预警机制的情感引导策略。本文在理论层面,提出了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系统构建方式,为社交网络舆情主题图谱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从用户社群、用户身份、用户情感三个不同维度构建了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系统模型,从而使得管控主体能够深入挖掘用户的潜在社群、有效地识别用户身份、准确地分析用户的情感倾向;同时,提出的生态性评价指标为社交网络舆情生态评价提供了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为社交网络舆情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在舆情的具体实践中,能够指导管控主体从社群、用户、情感三个层面入手,制定相应的管控策略,指引社交网络平台的系统开发方向,保障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马峥[2](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尚丽维[3](2020)在《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研究》文中指出在线医疗社区作为践行新医改背景下“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现代医疗领域中知识交流与分享的新平台,社区成员的信息交互过程能够促进医疗知识高效扩散,关键节点成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中的重要力量。在线医疗社区能够助力医生患者信息交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它的健康发展需要关键节点影响力的正向推动。在线医疗社区是现阶段医疗服务系统变革过程中的新兴事物,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发展和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准确把握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性,全面总结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认识、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关键节点动态演化规律以及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工作中存在的提升困境,从而提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的建议,需要政府和平台管理者注意到新兴事物中蕴含的一系列新现象以及底层逻辑,这些从关键节点影响力视角探究发现的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中的新现象和新规律能够更好地指导未来在线医疗社区的实践提升工作。本文以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信息负载理论和约束理论,对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关键节点影响力的机理框架和解释模型,挖掘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及演化规律,探索以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动态网络为基础的关键节点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并提出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的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第一,对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进行分析。首先,本章对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出本文所认为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角色,对各类角色的属性、作用和价值进行讨论;接着,思考了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过程,并按照具体类型进行区分和整合;最后,总结出在线医疗社区成员信息交互行为的特征,分别论述各自特征的含义与内容。第二,探究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的形成机理。首先对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和约束理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综合提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框架;其次,借鉴约束理论,构建了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模型,阐述了信息交互能力、信息交互关系强度以及信息负载能力与关键节点影响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在该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指导下,通过Python语言编程获取百度贴吧HPV主题的用户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Gephi,构建百度贴吧HPV主题的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并对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模型进行检验。第三,挖掘百度贴吧HPV主题的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及演化规律。首先,界定了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的基础概念、明确了关键节点及演化规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通过反复开展探索性实验,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百度贴吧用户关注关系作为构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的基础,对节点中心性进行分析,对关键节点的现实身份进行细分;对信息交互关系网络主导结构分析,对关键节点特征值的分布规律作进一步判断;对关键节点进行分析,从关键节点类型构成将关键节点划分为信息交互达人型、信息交互主动型、信息交互被动型和信息交互懒惰型四种类型,并通过对用户发帖和回帖内容、以及访问用户主页判断关键节点的现实身份。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发现未曾受重视却具有现实启发意义的现象,需要政府和平台管理者注意到这类新现象。第四,基于信息交互关系动态网络的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研究。首先,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阐述,其次,构建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模型。根据信息交互过程确定两类在线医疗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指标,并对具体评价指标释义;利用一种改进的熵权法来确定具有传递性质的指标权重,具有权重分配合理、符合网络动态规律等特点;根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计算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的每个具体指标的观测值实现对评价过程的优化。最后,选取HPV吧开展实证研究,反复爬取社区成员的用户数据,从不同实验权重结果对比分析、不同组别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不同时间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三种不同维度对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进行动态评价。第五,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论述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性,针对我国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认识、关键节点识别方法、关键节点动态演化规律以及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工作中存在的提升困境,利用前文章节得到的机理模型、动态识别思路、演化规律发现、长期评价方案,提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的相关建议。既有助于促进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的知识分享效率,又有助于减少在线医疗社区中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使在线医疗社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健康信息资源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得到保障,引领在线医疗社区获得长期的、稳定的运营与发展。本文从理论层面丰富了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的理论体系,深化了社会网络理论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研究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并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实践层面,本文为增强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为在线医疗环境下关键节点影响力的提升提供方法支持,为在线医疗社区健康发展提供实践启示。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继续应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不同类型的在线医疗社区用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进行分析和刻画,为具有多源异构的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在线医疗社区的信息交互服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王益成[4](2020)在《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信息时代”到“数据驱动”的智慧服务时代,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将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纳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涉及的专利数据、科技文献数据、实地调研数据与科技项目数据等,还应该涵盖更广范围的互联网数据资源、科研社交媒体数据资源、社交网络数据资源与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等多种来源的数据形式。数据资源驱动着科技情报服务从用户需求感知、科技情报内容获取与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这三个核心功能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了科技情报服务流程的创新。本研究旨在以新视角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以实证分析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服务向智慧服务模式转型的思路,为科技情报机构科学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情报、智能与智慧的辩证关系”、“智慧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智慧服务、科技情报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情境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与模式构建法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数据环境、驱动模式、创新模式与模式实现以及保障策略的制定。围绕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成要素及表现特征为出发点对智慧数据、用户需求、智能技术、智慧情报、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情报分析方法这七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各构成要素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的地位以及数据驱动各构成要素的融合协作的服务特征;第四章以“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第五章就如何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多源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第六章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第七章就如何实现科技情报机构实现智慧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分析了相关保障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核心构成要素与特征。构成要素涵盖数据、用户、技术、智慧情报、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将从这七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而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需求敏感性、数据多源性、技术智能性与服务场景化等四个主要特征进行解读。系统分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是构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基础,在文献调研并借鉴其它领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数据、用户、技术、内容、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进一步丰富着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2)构建了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从“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在此过程中优化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构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各个构成要素,实现模式最优化并体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四个特征,通过文献调研法探讨已有服务模式的优劣势,重构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与流程,重点突出智慧实现流程,数据如何驱动智慧情报服务。(3)分析了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实现路径。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的三项核心功能为基础,在实现智慧服务核心功能基础上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从多源科研大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4)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在分析格微软件基本概况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并对其较为超前的实践应用成果进行分析,然后借鉴前述构建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研究,提出格微软件在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的策略。(5)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以构成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过程为主体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具体维度包含数据、用户、科技情报工作者、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技术与方法等维度。如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完备数据分析技术、方法与工具,科技情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应依据重点保障关键要素、完备并疏通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流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整体平衡、联合共建共享等四项基本原则。数据驱动时代,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用户崛起的趋势以及内外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界定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探索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有利于从方法论认知层面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构建的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也更具实践价值。

吕晓赞[5](2020)在《文献计量学视角下跨学科研究的知识生产模式研究 ——以大数据研究为例》文中提出作为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模式,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推动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促进科学发现、知识创新以及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全面理解跨学科研究、系统分析跨学科研究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并通过这种理解达成对科学发展特点的客观认识,是认识当代科学发展规律、有效规划和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前提。本文旨在从文献计量视角系统认识并研究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及其特征,以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分析维度。为全面系统地考查跨学科研究知识生产模式及其特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根据已有研究总结和归纳科学知识生产的要素系统及其特征,提炼量化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分析框架。文献调研结果发现,当前学术界关于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通过定性描述总结和概括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新特征,并形成了以“大科学”、“知识生产模式2”、“后学院科学”和“三螺旋模型”等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但关于何为知识生产模式、如何系统地评估和量化知识生产模式等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据此,本文从科学产出视角出发,以科学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计量理论和知识生产理论,将科学知识生产系统分解为知识生产主体、知识生产载体和知识生产客体三个要素系统,并据此建立量化跨学科研究知识生产模式特征的分析框架。其次,考虑到大数据研究典型的跨学科性,本文以大数据研究为案例,对上述提出的分析框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综合利用共现分析、引文分析和知识图谱等方法,量化了全球和我国大数据研究知识生产模式的主要特征,发现当前大数据研究具有作者合作程度高、研究主题应用性强和跨学科性明显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思辨式”和“实验型”的科学研究模式,当代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在知识生产的主体、载体和客体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这些变化不仅反映科学自身发展的复杂性,同时也表明科学与社会其他部门如政府、产业等之间正在形成新的联系。与此同时,对比全球大数据研究的模式特征,我国的大数据研究在跨界合作、学科结构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均有可提升的空间。据此,本文从知识生产角度为我国跨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规划跨学科研究总体布局,明确跨学科研究主题及其发展战略;2)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研究,大力支持跨学科和跨界合作;3)顺应科技全球化趋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4)突出研究重点难点,以点带面推动跨学科研究的整体发展。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基于现有理论提出跨学科研究知识生产模式的文献计量分析框架,从知识生产主体、客体和载体角度解析跨学科研究的主要特征;2)以大数据研究为例对分析框架进行实证分析,提供了对全球和我国大数据研究宏观动态发展模式的系统认识;3)以引文分析、共现分析和信息可视化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大数据研究的合作网络、学科结构和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4)从科研管理和科技评价的实践出发,本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角度和分析方式能够为科学发展和管理研究及其实践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陈志龙[6](2020)在《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中国运动休闲学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人们对于运动休闲的需求不断增长,关注度不断提升,运动休闲成为体育学和旅游学科交叉研究热点。然而,对于该学科的学术特征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该领域学术发展进行全面描述和系统梳理。得出该学科的学术研究的特征和学术发展趋势,为该学科的学术研究的发展提供支持。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选取1999-2018年这20年来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在统计论文数量、发表刊物、作者群、引文和关键词的基础上,应用布拉德福和洛特卡定律、关键词分析、引文分析等典型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分析法进行研究。(1)从文献分布情况来看,文献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近几年发展迅速。(2)从文献期刊来源情况分析,运动休闲学术文献分布基本是呈集中分散的,核心效应弱,载文期刊过于分散。文献多集中在体育类和高校类期刊,旅游地理、经济文化类期刊较少。(3)对运动休闲的作者群进行分析发现其作者分布能够符合洛特卡模型,作者群基本形成。高产作者少,合着度不高,高校研究者是学科研究的主力军,具有高校背景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程度深。(4)通过Cite Space对于20年来运动休闲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运动休闲研究、运动休闲的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开发建设、运动休闲与体育运动、运动休闲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等五大方面是运动休闲的研究热点。(5)从文献引文分析发现,运动休闲引文与被引量逐年增长但引文语言和引文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期刊、图书和学位论文为主导,语言要以中文为主,外文文献参考的较少。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运动休闲学术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1)运动休闲文献的发文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不够稳定,预计发文量还会再创新高(2)运动休闲的载文期刊分布太广,类型较单一,载文期刊质量有待提高;(3)作者群初步形成但不稳定,活跃作者较低,跨学科交流合作少;(4)运动休闲研究热点分散,但有五大热点贯穿研究历程;(5)引文量与被引量逐年增长但引文语言和引文类型较为单一;(6)学术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开创性和定量化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推建进我国运动休闲学术研究的建议:(1)提高运动休闲理论研究,加大对运动休闲科研投入;(2)加强运动休闲研究的队伍培养,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3)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研究手段,向国际水平看齐;(4)关注社会热点,响应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学科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1)关注热点问题,关注近几年运动休闲活动和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学术界对运动休闲学术研究对实践发展支撑不足;(2)运用定量分析技术,以文献计量法为主要研究法,描绘运动休闲学术发展的脉络会更加系统和清晰;(3)分类检索以及对论文引文数据进行收集建立二级数据库进行分析。把从中国知网下载的数据进行转换后,导入较为前沿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工具Cite Space进行共词分析。本文的研究将对我国迅速发展的运用休闲实践及其学术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丽杰[7](2020)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无论是从学校机构数还是在校生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认真梳理、分析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历程,凝练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特点,这对引导、促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价值和基础作用。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和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82018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38166篇期刊论文和11455篇被引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样本办法,根据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相关重要政策文件,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历程,探索划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查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阶段状况,总结凝练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发展特点,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展望。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5年是研究初步兴起时期;20062011年是研究迅猛发展时期;20122018年是研究质量提升时期。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并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的五大总体特征:一是从载文量看进展,经历“增-减-稳”三阶段。二是从核心期刊的形成看进展,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历程,期刊来源趋于稳定,主要集中于四种高职教育的核心期刊,但是其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从研究主体看进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发文作者群还未形成,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群已经形成。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主体之间联系较少,大多是独立研究,但主体合作有明显逐渐加强的趋势。四是从研究主题看进展,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一直是研究的主题,彰显出人才培养一直是时代命题,校企合作研究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显着增强。五是从知识基础看进展,知识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知识基础研究内容逐渐趋于具体化。通过系统梳理21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本文探索尝试将研究进程划分为初步兴起、迅猛发展和质量提升三个时期。同时,将知识图谱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丰富和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只收集CNKI和CSSCI数据库数据,未来还需拓展到多种数据库,进一步丰富研究数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全面覆盖,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代艳[8](2020)在《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10-2019年) ——基于CNKI收录的四本期刊》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者加入中学化学教育的研究之列,与之相关的文献和专着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科学网络技术及文献电子化的日新月异,诸多数据库涌现并收集了大量的科学文献信息,为中学化学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量庞大、内容繁多、互为补充的文献,但也增加了研究者在浩瀚的科学文献海洋中把握领域整体状况、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难度。近年来,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由于能客观、有效地分析和把握某领域的研究前沿、现状及热点,被广泛应用于情报管理学、医学、农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以中等教育化学类总被引频次较高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与学》四本期刊为期刊源,以其刊载的中学化学教育相关的1670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将收集、整理好的文献按刊载时间分为2010-2014年、2015-2019年两个时间段,以文献计量学中的书目分析法、词频统计分析法、共词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及突现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Bicomb文献计量软件和CiteSpace科学图谱软件对文献的数量、年代分布、来源期刊、科研机构发文及合作情况、作者发文及合着情况、关键词进行统计及可视化分析,以理清当下国内中学化学教研领域的发展脉络,探讨作者队伍的身份特征和群体特征,揭示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总结出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动态,以期为化学教学研究者寻找新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为指导和改进化学教育研究的实践方向、提高化学教学研究水平贡献绵薄之力。研究显示:(1)在2010-2019年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2013年达到谷值。前五年(2010-2014年)发文量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锯齿状走向,年均发文量为1570篇;后五年(2015-2019年)发文量呈直线下降走向,年均发文量为1771篇,说明后五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已经进入减速发展的中后期。(2)本文选取的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四本期刊中,刊载中学化学教育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是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其作用和地位突出;数量最少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化学教育》,原因是该期刊刊载的大学化学专业与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研究、职业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中的化学教育研究等与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无关的文章较多。(3)在2010-2019年间,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其中,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中,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发文量遥遥领先,处于此领域的核心地位;在中等学校中,重庆巴蜀中学、浙江省德清高级中学、浙江省越州中学的发文量远超过其他学校,地位突出。(4)从2010-2014年间到2015-2019年间,核心作者发文基础量由6篇上升至8篇,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2010-2019年间,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中,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后雄、韩山师范学院的衷明华、上海师范大学的吴俊明等人发文量靠前,表现突出,影响力较大;在中等学校中,浙江省越州中学的吴文中、浙江省德清高级中学的陆燕海、重庆巴蜀中学的刘怀乐发文量较多,地位突出。(5)2010-2014年间,科研机构及作者的合作网络密度分别为0.0028、0.0021;2015-2019年间,科研机构及作者的合作网络密度分别为0.0046、0.0026,虽然有上升的走向,但合作关系仍不显着,推测地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6)2010-2014年、2015-2019年两个时间段,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其中“实验及实验教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化学观念”和“具体知识点教学”五个研究主题在两个时间段都集中出现,“考试及试题”的相关发文数量减少;“教学方法和模式”和“课程改革”两个研究主题越来越受到重视。(7)研究热点预测。接下来,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可能的热点包括:一是实验创新研究领域,将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以真实问题情境为背景,深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以微型化、一体化、数字化等角度进行的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化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将继续深入、精准,如项目式学习的探索与应用等;三是化学学习方法、思维过程可视化方面的研究。如眼动追踪、思维导图等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四是密切关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变化,如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同分异构体等核心概念的教学研究;五是优秀课例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及线上线下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

孔月[9](2020)在《基于被引质量和被引均衡性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是理论发展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参考来源,作为知识媒介在知识交流与传播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术期刊影响力反映了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对其科学评价有助于优化和遴选期刊、提高学术期刊的内在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引导作者正确投稿、帮助科研管理部门做出决策、促进学术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一直是文献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在被引质量视角和被引均衡性视角下开展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的研究。被引质量视角下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多是从期刊文献施引期刊的影响力出发进行研究,未考虑到期刊文献施引作者的学术水平,更鲜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被引均衡性视角下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多是从期刊被引数量的均衡性角度进行研究,鲜有涉及被引质量均衡性的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将施引期刊的影响力与施引作者的学术水平相结合,能够对学术期刊作出整体的描绘,对期刊影响力评价更加全面;被引质量均衡性能够反映期刊的平均影响力,发现某些被引频次不高但被引质量较为均衡的期刊。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期刊文献的施引期刊影响力与施引作者学术水平同时纳入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并结合被引质量的均衡性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本研究主要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1)分析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总结其趋势,介绍所用到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及本研究主要创新点。(2)系统阐述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概念与方法,如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内涵、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等。(3)探索基于被引质量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将期刊文献的施引期刊影响力与施引作者学术水平两个方面相结合,构建IW指数并与CSSCI对期刊影响力的排名、h指数进行对比,探析IW指数的优势。(4)研究被引均衡性视角下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在基于期刊被引质量的基础上引入被引质量均衡性指标,构建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QE指数,兼顾被引质量及被引质量均衡性方面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5)最后对本研究提出的两种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进行对比,总结研究内容与结果,就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加以说明。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引文分析、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从被引质量和被引均衡性视角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进行探究,以期丰富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更科学、有效地评价期刊。

杜杏叶[10](2019)在《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学术论文为载体的科研成果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评价是进行知识创新绩效评价的前提。目前,科研成果评价主要以专家匿名的方式进行评审,这种方式受专家自身学术知识水平和学科领域范围等限制,其评审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使得一些优质科研成果被遗漏或迟滞发表,也可能使另一些学术价值相对不高的成果发表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这将给科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国家创新能力发展带来负向作用。当前,学术界科研作假等学术不端现象屡有出现,催生了全社会对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评价的迫切需求。因此本研究以人工智能等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实践,构建了学术论文智能评价的关键指标,提出智能化评价方法,以期将学术成果评价从主要依靠人工评价转向智能化评价,克服纯粹依靠专家匿名评审的不足。在对当前学术论文评价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构建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在对学术论文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专家评价意见进行编码分析,通过对五个主范畴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系统梳理了主范畴与学术论文评审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出结构层次清晰的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进一步完善了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体系。(2)建立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在传统学术论文评审流程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其他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的过程,将智能化框架分为三个主要模块:一是自动规范性检查模块;二是专家评价系统模块;三是编辑部处理模块。该智能化评价框架有望将基于智能化评价的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形成可供学术界实际应用的流程,在实施科学评价的同时,推动学术论文的规范化写作,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质量,并最终促进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传播与交流。(3)提出学术论文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方法。构建了学术论文选题新颖度识别与评价流程。进而提出了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过程,通过构建研究热点地图、特征向量分析及新颖性判断实现选题新颖性指标的智能化评价。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4)提出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方法。在学术论文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术论文知识元本体模型,提出了知识元抽取规则,利用Word2Vec和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方法对学术论文理论与方法创新进行分类,采用SVM模型构建知识元抽取规则库。在学术论文知识元库构建基础上,提出学术论文研究问题创新性、理论创新性、方法创新性、结论创新性智能化评价的基本方法,构建学术论文创新性智能化评价过程,最后采用实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5)提出学术论文引文科学性智能化评价方法。分析引文层次,构建引文评价维度。提出基于引文的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思路和步骤,包括高相关学术论文识别、目标文章引用类型识别等内容,构建引文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评价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引文评价模型进行修正。本文基于智能化评价的研究视角,运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学术论文评价框架,突破了传统学术论文基于有限同行的评价模式,克服了专家评议的主观性弊端,同时提升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在理论层面,通过建立学术论文关键指标及其智能化评价框架,将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入了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完善和深化了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实践层面,构建了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选题新颖度、内容创新性和引文科学性三个主要指标的智能化评价过程。本研究建立了可供学术界实际应用的论文智能化评价流程,能够引导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化,促进科学研究成果高效传播与交流,提升科学成果评价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评价的发展。未来将建立智能化综合评价系统,实现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价值性等的评价和自动评审意见的撰写,以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评价领域的深度应用。

二、《情报资料工作》论文数量与作者分布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报资料工作》论文数量与作者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构建及舆情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社交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网络舆情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社交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2.1.1 社交网络舆情的内涵
        2.1.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
        2.1.3 社交网络舆情的特征
        2.1.4 社交网络舆情演化过程
    2.2 主题图谱的相关概念
        2.2.1 知识图谱的内涵
        2.2.2 主题图谱的内涵
        2.2.3 主题模型的内涵
    2.3 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
        2.3.1 突发事件的内涵
        2.3.2 突发事件的类型
        2.3.3 突发事件的特征
    2.4 信息生态的相关理论
        2.4.1 信息生态的内涵
        2.4.2 信息生态系统
        2.4.3 信息生态因子
        2.4.4 信息生态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系统模型
    3.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信息生态要素
        3.1.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环境要素
        3.1.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主体要素
        3.1.3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客体要素
        3.1.4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技术要素
        3.1.5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信息生态要素模型
    3.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构建
        3.2.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实体识别
        3.2.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属性抽取
        3.2.3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关系抽取
        3.2.4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的模型
    3.3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构成
        3.3.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图谱
        3.3.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图谱
        3.3.3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图谱
        3.3.4 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及评价
    3.4 主题图谱系统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图谱构建及社群发现
    4.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图谱问题的提出
    4.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发现模型
        4.2.1 LDA主题模型
        4.2.2 相似度度量
    4.3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图谱模型构建
        4.3.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图谱建模思想
        4.3.2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社群图谱模型
    4.4 研究设计
        4.4.1 数据来源
        4.4.2 数据采集
        4.4.3 数据处理
    4.5 数据结果
        4.5.1 确定最优主题数
        4.5.2 计算JS散度
        4.5.3 构建用户社群图谱
    4.6 讨论分析
        4.6.1 社交网络社群主题偏好分析
        4.6.2 社交网络社群用户特征分析
        4.6.3 社交网络社群意见领袖识别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图谱构建及身份识别
    5.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图谱问题的提出
    5.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识别模型
        5.2.1 LDA语义特征挖掘
        5.2.2 身份特征和传播特征构建
        5.2.3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5.3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图谱模型构建
        5.3.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图谱建模思想
        5.3.2 基于LDA和朴素贝叶斯的用户身份图谱模型
    5.4 研究设计
        5.4.1 数据来源
        5.4.2 数据采集
        5.4.3 数据处理
        5.4.4 舆情事件概况及周期划分
    5.5 数据结果
        5.5.1 用户关注主题划分
        5.5.2 用户身份识别
        5.5.3 构建用户身份图谱
    5.6 讨论分析
        5.6.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身份分类
        5.6.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关注点比较
        5.6.3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关注点演化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图谱构建及情感演化
    6.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图谱问题的提出
    6.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分类模型
        6.2.1 中文分词与词向量训练
        6.2.2 卷积神经网络
    6.3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图谱构建模型
        6.3.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图谱建模思想
        6.3.2 基于字词向量的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图谱模型
    6.4 研究设计
        6.4.1 数据来源
        6.4.2 数据处理
        6.4.3 模型设置
        6.4.4 文本向量训练与选择
        6.4.5 整体架构与算法流程
    6.5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超参数确定及实验对比
        6.5.1 卷积核尺寸
        6.5.2 激活函数
        6.5.3 Dropout随机失活率与迭代次数
        6.5.4 实验结果对比
    6.6 数据结果
        6.6.1 情感分类结果
        6.6.2 构建用户情感图谱
    6.7 讨论分析
        6.7.1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内容特征分析
        6.7.2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情感分布分析
        6.7.3 舆情用户的情感演化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
    7.1 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问题的提出
    7.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信息环境维度
        7.2.2 信息人维度
        7.2.3 信息维度
        7.2.4 信息技术维度
    7.3 评价方法及过程
    7.4 实证分析
        7.4.1 样本选择
        7.4.2 评价过程
    7.5 社交网络舆情生态性评价结果分析
        7.5.1 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分析
        7.5.2 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社交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8.1 社交网络舆情引导问题的提出
        8.1.1 社交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8.1.2 社交网络舆情引导生态性挑战
        8.1.3 社交网络舆情引导体系
    8.2 社交网络舆情社群的引导策略
        8.2.1 加强衍生话题的监测
        8.2.2 完善社交网络舆情话题推送
        8.2.3 重视网络社群服务的提升
    8.3 社交网络舆情用户的引导策略
        8.3.1 完善用户类型化管理
        8.3.2 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8.3.3 建立意见领袖的沟通机制
    8.4 社交网络舆情情感的引导策略
        8.4.1 社交网络内容精细化管理
        8.4.2 重视舆情情感引导
        8.4.3 完善舆情情感预警机制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在线医疗社区研究现状
        1.2.2 信息交互研究现状
        1.2.3 关键节点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在线医疗社区
        2.1.1 在线医疗社区的概念
        2.1.2 在线医疗社区的类型
        2.1.3 在线医疗社区的信息内容
    2.2 信息交互
        2.2.1 信息交互的内涵
        2.2.2 信息交互关系
        2.2.3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
    2.3 关键节点
        2.3.1 关键节点的内涵
        2.3.2 关键节点的角色
        2.3.3 关键节点的作用
    2.4 信息负载理论
        2.4.1 信息负载理论的起源--信息传播
        2.4.2 信息负载理论的内容
        2.4.3 信息负载理论的延伸--信息过载
    2.5 约束理论
        2.5.1 约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5.2 约束理论的基本概念
        2.5.3 约束理论的特点
        2.5.4 约束理论的性质
        2.5.5 约束理论运用的基本步骤
    2.6 社会网络分析
        2.6.1 社会网络理论
        2.6.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内涵
    3.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的角色
    3.4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的过程
    3.5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行为的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形成机理
    4.1 问题的提出
    4.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分析
        4.2.1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的内涵与结构
        4.2.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的内涵与影响力
    4.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框架
        4.3.1 信息交互能力对关键节点影响力的作用
        4.3.2 信息交互关系强度对关键节点影响力的作用
        4.3.3 信息负载能力对关键节点影响力的作用
        4.3.4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分析
    4.4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模型
        4.4.1 模型条件
        4.4.2 模型变量
        4.4.3 模型表示
    4.5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实证分析
        4.5.1 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4.5.2 数据处理
        4.5.3 讨论分析
        4.5.4 实践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及演化规律
    5.1 问题的提出
    5.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的基础
        5.2.1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的依据
        5.2.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的相关指标
        5.2.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的技术路线
    5.3 关键节点识别实验与演化规律分析
        5.3.1 数据获取
        5.3.2 节点中心性分析
        5.3.3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结构分析
        5.3.4 关键节点分析
    5.4 结果讨论
        5.4.1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有均匀化演进可能
        5.4.2 在线医疗社区关键力量构成或可成为健康性指标
        5.4.3 泛“药贩”掌权现象亟需在线医疗社区管理者关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
    6.1 问题的提出
    6.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概述
        6.2.1 评价的对象
        6.2.2 评价的原则
        6.2.3 评价的指标
        6.2.4 评价的方法
        6.2.5 评价的程序
    6.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模型
    6.4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实证
        6.4.1 数据获取
        6.4.2 数据处理
        6.4.3 “HPV吧”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
    6.5 讨论与分析
        6.5.1 不同实验权重结果对比分析
        6.5.2 不同组别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6.5.3 不同时间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
    7.1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性
        7.1.1 关键节点本身视角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重要性
        7.1.2 信息受众视角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重要性
        7.1.3 在线医疗社区视角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重要性
        7.1.4 国家安全视角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重要性
    7.2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的困境
        7.2.1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认识不确切
        7.2.2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识别方法不科学
        7.2.3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动态演化规律不清晰
        7.2.4 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评价不合理
    7.3 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提升策略的建议
        7.3.1 坚持以在线医疗社区关键节点影响力机理作为制定策略前提
        7.3.2 提升在线医疗社区管理者对关键节点的动态识别能力
        7.3.3 丰富在线医疗社区管理者对关键节点的演化规律认识
        7.3.4 建立在线医疗社区管理者对关键节点影响力的长期评价方案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2.1.2 科技情报服务研究现状
        2.1.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2.1.4 研究现状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信息链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需求层次理论
        2.2.5 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特征
    3.1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
        3.1.1 智慧数据
        3.1.2 用户需求
        3.1.3 智能技术
        3.1.4 智慧情报
        3.1.5 科技情报工作者
        3.1.6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平台
        3.1.7 科技情报分析方法
    3.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要素间关联关系
    3.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特征
        3.3.1 数据多源性
        3.3.2 需求敏感性
        3.3.3 技术智能性
        3.3.4 服务场景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
    4.1 多源数据驱动
        4.1.1 数据多源性
        4.1.2 多源数据融合
    4.2 智慧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4.3 智慧服务模式核心功能设计
        4.3.1 用户需求智慧感知功能
        4.3.2 情报服务智慧决策功能
        4.3.3 用户服务智能推送功能
    4.4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
    5.1 多源科研数据调研
        5.1.1 数据结构
        5.1.2 数据类型
        5.1.3 数据属性
    5.2 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科技情报用户需求智慧感知
        5.2.1 用户结构分析
        5.2.2 用户分层画像
        5.2.3 用户动态画像
        5.2.4 用户需求模型构建
    5.3 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公众政策感知智慧研究
        5.3.1 运用网络文本挖掘分析公众政策感知
        5.3.2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的特征
        5.3.3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热点主题
    5.4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
        5.4.1 向量空间模型的应用
        5.4.2 场景化服务
        5.4.3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5.4.4 场景化服务推送模型
        5.4.5 场景化服务推送实验
    5.5 科技情报服务智慧反馈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6.1.1 基本概况
        6.1.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6.2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
        6.2.1 发展模式分析
        6.2.2 实现路径
    6.3 格微软件向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转变的优化
        6.3.1 用户维度优化
        6.3.2 情报维度优化
        6.3.3 服务维度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保障策略
    7.1 政策保障层面
        7.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7.1.2 优化科技情报机构管理架构
    7.2 资源保障层面
        7.2.1 完善科研数据安全保障策略
        7.2.2 推进科研数据开放保障策略
        7.2.3 科技情报数据资源保障策略
    7.3 技术保障层面
        7.3.1 完善技术体系建设保障策略
        7.3.2 完善科技情报服务反馈体系
        7.3.3 创新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
    7.4 人才保障层面
        7.4.1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策略
        7.4.2 完善科技情报人才教育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文献计量学视角下跨学科研究的知识生产模式研究 ——以大数据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及其重要作用
        1.1.2 知识生产模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要素
        1.1.3 文献计量学在发现科学发展规律中的独特作用
        1.1.4 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性及其跨学科特征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跨学科研究
        1.3.2 知识生产模式
        1.3.3 大数据计量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跨学科研究理论
        2.1.1 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发展
        2.1.2 跨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
        2.1.3 跨学科研究的特征与类型
    2.2 科学知识生产理论
        2.2.1 科学知识及其特征
        2.2.2 科学知识生产的特征
    2.3 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
        2.3.1 “小科学”到“大科学”
        2.3.2 “学院科学”和“后学院科学”
        2.3.3 知识生产“模式1”和“模式2”
        2.3.4 “三螺旋”理论
    2.4 文献计量学理论
        2.4.1 科学文献及其类型
        2.4.2 科学文献的评价功能
        2.4.3 科学文献评价功能的实现途径
    2.5 本章小结
3 分析框架建构
    3.1 知识生产要素
        3.1.1 要素构成
        3.1.2 要素间关系
    3.2 分析视角与框架建构
        3.2.1 分析视角
        3.2.2 分析框架构建
    3.3 研究数据与指标介绍
        3.3.1 数据库与检索策略
        3.3.2 主要指标介绍
    3.4 本章小结
4 大数据研究产出概况
    4.1 大数据论文的产出特征
        4.1.1 时间分布
        4.1.2 国家分布
    4.2 大数据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4.2.1 施引文献学科分布
        4.2.2 施引文献主题分布
        4.2.3 高被引论文
    4.3 本章小结
5 大数据研究的主体特征
    5.1 作者及其合作
        5.1.1 规模与特征
        5.1.2 合作模式
    5.2 机构及其合作
        5.2.1 规模与特征
        5.2.2 合作模式
    5.3 国家及其合作
        5.3.1 规模与特征
        5.3.2 合作模式
    5.4 本章小结
6 大数据研究的载体特征
    6.1 期刊与学科分布
        6.1.1 主要期刊
        6.1.2 期刊所属学科分布
    6.2 跨学科性
        6.2.1 跨学科性测度
        6.2.2 主要来源学科
        6.2.3 核心文献
    6.3 本章小结
7 大数据研究的客体特征
    7.1 基于关键词的知识点分析
        7.1.1 高频关键词
        7.1.2 关键词聚类网络
    7.2 基于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
        7.2.1 CWTS论文主题分类系统
        7.2.2 大数据研究主题分布
    7.3 基于论文聚类的研究方向分析
        7.3.1 耦合网络
        7.3.2 共被引网络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大数据研究的特征
    8.1 主体特征
        8.1.1 核心作者与机构
        8.1.2 合作模式
    8.2 载体特征
        8.2.1 期刊分布
        8.2.2 学科分布
        8.2.3 跨学科性
        8.2.4 核心文献
    8.3 客体特征
        8.3.1 高频关键词
        8.3.2 论文主题分布
        8.3.3 论文聚类网络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中国运动休闲学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
        1.1.2 休闲成为当今社会热点
        1.1.3 体育和旅游相互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1.1.4 运动休闲日趋大众化
        1.1.5 运动休闲成为近期学术研究热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运动休闲学科的梳理
        1.3.2 对我国运动休闲文献的计量研究
        1.3.3 分析计量结果及研究展望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文献计量法
        1.4.3 比较推理法
        1.4.4 综合分析法
        1.4.5 可视化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文献计量学的概述
    2.2 国内外运动休闲的研究
    2.3 运动休闲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工具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库的选取
        3.2.2 检索策略的确定
        3.2.3 数据处理
第4章 我国运动休闲文献的计量研究
    4.1 文献分布情况分析运动休闲发展动态
        4.1.1 文献增长规律
        4.1.2 文献数量与年代分布统计分析
        4.1.3 文献数量增长变化的原因分析
    4.2 文献期刊来源情况分析运动休闲学科领域文献分布变化
        4.2.1 布拉德福定律
        4.2.2 布拉德福定律的应用
        4.2.3 运动休闲重要期刊与期刊类型的分析
    4.3 文献作者群分析展现运动休闲发展态势
        4.3.1 论文与作者数量关系的洛特卡分布定律应用
        4.3.1.1 参数n值的估算
        4.3.1.2 参数C值的估算
        4.3.1.3 洛特卡定律K─S的检验
        4.3.1.4 作者发文分布分析
        4.3.2 作者合着统计分析
        4.3.3 高产作者统计分析
        4.3.4 作者群机构属性分析
    4.4 文献关键词分析呈现运动休闲热点研究
        4.4.1 关键词年代和数量统计分析
        4.4.2 关键词可视化热点分析
        4.4.3 运动休闲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4.5 文献引文分析运动休闲发展特征
        4.5.1 引文数量年代分布分析
        4.5.2 引文结构类型分析
        4.5.3 引文语种分析
        4.5.4 运动休闲文献被引分析
第5章 我国运动休闲学术研究发展建议
    5.1 我国运动休闲学术研究存在问题
    5.2 推进我国运动休闲学术研究的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文献数量与期刊分布
        6.1.2 文献作者与关键词
        6.1.3 文献引文与被引
    6.2 研究创新
        6.2.1 研究内容的新颖
        6.2.2 研究方法的优化
        6.2.3 研究手段的进步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 个人简历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的回顾与反思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工具
        1.4.3 数据处理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1.3 知识图谱
        2.1.4 研究主体
        2.1.5 研究主题
        2.1.6 知识基础
    2.2 理论基础
        2.2.1 元教育学
        2.2.2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2.3 文献计量学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2.5 信息可视化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概况:1998~2018
    3.1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3.2 来源期刊分布
    3.3 研究主体分析
        3.3.1 研究作者分析
        3.3.2 研究机构分析
    3.4 研究主题分析
        3.4.1 突出人才培养
        3.4.2 关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
        3.4.3 强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3.4.4 重视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设
        3.4.5 以学生为中心
    3.5 知识基础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初步兴起:1998~2005
    4.1 《教育与职业》载文量一枝独秀
    4.2 研究主体数量较少,缺乏主体合作
        4.2.1 研究作者分析
        4.2.2 研究机构分析
    4.3 研究主题分析
        4.3.1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热点
        4.3.2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3.3 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
        4.3.4 重视毕业生就业
    4.4 知识基础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迅猛发展:2006~2011
    5.1 五大期刊载文量过千
    5.2 研究主体数量增长明显,合作网络有所增大
        5.2.1 研究作者分析
        5.2.2 研究机构分析
    5.3 研究主题分析
        5.3.1 课程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5.3.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样化的育人途径
        5.3.3 重视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
    5.4 知识基础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质量提升:2012~2018
    6.1 四大高等职教核心期刊形成
    6.2 研究主体较为稳定,日益重视合作
        6.2.1 研究作者分析
        6.2.2 研究机构分析
    6.3 研究主题分析
        6.3.1 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
        6.3.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6.3.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3.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受到更多重视
    6.4 知识基础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三阶段划分
        7.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阶段性特征
        7.1.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部分高职教育政策
    附录2:科研成果

(8)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10-2019年) ——基于CNKI收录的四本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概况
        1.2.2 文献
        1.2.3 文献计量学概述
        1.2.4 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概述
        1.2.5 科学知识图谱研究概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应用的软件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2010-2014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概述
    2.2 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2.3 文献年代分布统计分析
    2.4 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2.5 科研机构(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2.5.1 科研机构发文量统计分析
        2.5.2 科研机构合作统计分析
    2.6 文献作者统计分析
        2.6.1 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2.6.2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2.6.3 作者合着统计分析
    2.7 关键词统计分析
        2.7.1 关键词词频分析
        2.7.2 关键词共现分析
        2.7.3 关键词聚类分析
        2.7.4 关键词突现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2015-2019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3.1 研究概述
    3.2 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3.3 文献年代分布统计分析
    3.4 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3.5 科研机构(作者单位)统计分析
        3.5.1 科研机构发文量统计分析
        3.5.2 科研机构合作统计分析
    3.6 文献作者统计分析
        3.6.1 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3.6.2 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3.6.3 作者合着统计分析
    3.7 关键词统计分析
        3.7.1 关键词词频分析
        3.7.2 关键词共现分析
        3.7.3 关键词聚类分析
        3.7.4 关键词突现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2010-2019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主题比较分析
第5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0-2014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附录二 :2015-2019年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领域核心作者
致谢
科研及获奖情况

(9)基于被引质量和被引均衡性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被引质量视角下的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现状
        1.2.2 被引均衡性视角下的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工具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工具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内涵
    2.2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布拉德福定律
        2.2.2 普赖斯指数和引文峰值理论
        2.2.3 加菲尔德引文集中定律
    2.3 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定性评价法
        2.3.2 定量评价法
        2.3.3 定性、定量结合评价法
    2.4 指标赋权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
        2.4.1 熵权法
        2.4.2 相关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被引质量视角下的期刊影响力评价
    3.1 被引质量视角下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
        3.1.1 施引期刊的影响力指标
        3.1.2 施引作者的学术水平指标
        3.1.3 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IW指数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IW指数的稳定性分析
        3.3.2 IW指数的灵敏性分析
        3.3.3 与已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4 与已有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被引质量和被引均衡性视角下的期刊影响力评价
    4.1 被引质量和被引均衡性指标构建
        4.1.1 被引质量指标
        4.1.2 被引质量均衡性指标
        4.1.3 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QE指数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QE指数的稳定性分析
        4.3.2 QE指数的区分度分析
        4.3.3 与已有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4.3.4 与已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 QE指数与IW指数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学术论文评价研究
        1.3.2 国外学术论文评价研究
        1.3.3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的内涵、结构与要素
        2.1.2 学术论文与知识生产
        2.1.3 学术论文与知识创新
    2.2 学术论文评价
        2.2.1 学术论文评价涵义
        2.2.2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2.3 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
    2.3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
        2.3.1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内涵
        2.3.2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过程
    2.4 扎根理论
    2.5 知识元理论
        2.5.1 知识元概念
        2.5.2 知识元分类与描述
        2.5.3 知识元的抽取与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方法
    3.1 机器学习
    3.2 专家系统
    3.3 文本分析
    3.4 LDA主题识别模型
    3.5 知识图谱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论文关键指标分析及智能化评价框架
    4.1 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解析
    4.2 专家评价意见数据分析
    4.3 关键指标体系构建
    4.4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
    4.5 智能化评价指标提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论文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
    5.1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概述
    5.2 学术论文选题新颖度识别与判断流程
    5.3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过程
    5.4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实例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
    6.1 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概述
    6.2 学术论文知识元本体
    6.3 学术论文知识元抽取
    6.4 学术论文创新智能化评价过程
    6.5 学术论文创新智能化评价实证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论文引文科学性智能化评价
    7.1 引文指标智能化评价概述
    7.2 引文评价层次
        7.2.1 引用层面
        7.2.2 引用评价
    7.3 基于引文的智能化评价过程
        7.3.1 评价思路
        7.3.2 评价步骤
    7.4 构建引文智能化评价指标模型
    7.5 引文指标智能化评价实例检验
        7.5.1 数据收集
        7.5.2 结果分析
        7.5.3 指标验证
    7.6 引文评价指标模型及计算的修订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8.2.1 研究局限性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情报资料工作》论文数量与作者分布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交网络舆情用户主题图谱构建及舆情引导策略研究[D]. 张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3]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关系网络关键节点影响力研究[D]. 尚丽维. 吉林大学, 2020(01)
  • [4]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D]. 王益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5]文献计量学视角下跨学科研究的知识生产模式研究 ——以大数据研究为例[D]. 吕晓赞. 浙江大学, 2020
  • [6]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中国运动休闲学术发展研究[D]. 陈志龙. 华侨大学, 2020(01)
  • [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D]. 张丽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8]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2010-2019年) ——基于CNKI收录的四本期刊[D]. 代艳. 西南大学, 2020(01)
  • [9]基于被引质量和被引均衡性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D]. 孔月.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D]. 杜杏叶.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信息与文献工作》论文数量与作者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