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所需的资格

校长所需的资格

一、校长必备的素质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高福智[2](2021)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时光,不论在课程政策还是育人理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效。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是围绕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地理核心素养这项艰巨任务理应由每一位地理教师去完成。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力量与执行者,其自身课程执行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达成,因此对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本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经过对国内外教师课程执行力相关文献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构建要素以及影响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观察法进行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阐述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概念,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概述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以及总结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出的新要求。第四部分聚焦高中地理教师,主要围绕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这五项能力,揭示课程执行力的具体构成要素。第五部分通过网络发放问卷与实地调查,发现当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第六部分针对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有待提高的现实情况,本文试图寻求提升途径。其中主要是从教师自身、学校内部、教育主管部门三个层面提出提升策略,以待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提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助力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姜雪[3](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黄宇[4](2020)在《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以岳阳市三位校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的职业伦理道德、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不断提升的过程,具体体现为校长经过系统的培训、自主学习和实践历练,促使自己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向专业标准不断靠近的过程。校长专业发展能促进校长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校长专业发展的高度直接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校长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才能满足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通过对三位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历程的分析,发现浓厚的职业情怀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支撑校长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多岗位历练为校长专业发展奠定了能力基础、有效的制度支持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校长的专业发展受到个人成长背景、人格特征、教育理念、知识与能力、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和制度激励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推进校长专业发展,校长个人应不断努力,应该通过坚定理想信念、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坚持终身学习等途径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科学选拔校长、完善校长激励机制、制定个性化的校长培训体系、培养校长后备干部力量等措施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宋林静[6](2020)在《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提出,“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随着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的改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迎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研究如何在变化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挖掘中师优秀的教育传统,探究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与路径。论文主要由引言、核心内容以及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四章内容,主要围绕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当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以及完善路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培养理念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章则是从生源选拔、培养目标、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几个方面探究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三章则是本研究的借鉴基础。分析了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哪些优良教育传统可为当下小学教师培养提供借鉴。第四章则是以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为分析视角,以现在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为分析焦点,以在传承中创新的态度,从吸引人才志做教师、坚持孕育师范特色、培养师范生“专广融研”的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参考,以期以历史营养滋润卓越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新素养”,从而培养“兼善天下”的卓越小学教师。

谢婷[7](2020)在《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广西L县的调查》文中提出在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成人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农村小学特岗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农村教育改革的中流砥柱。作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成为目前国内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关注特岗教师专业发展,聚焦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也是教育优质均衡的必然诉求。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表征了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了消解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对丰富成人教育基础理论、深化终身学习理论以及促进小学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重要性表征为四个方面:一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是不断融合城乡教育趋势、融合终身教育理念、践行终身学习方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二是优化师资结构及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村小学特岗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与学历水平,进而改善和优化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三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以自主学习为重要特征的继续教育方式,促进农村特岗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四是促成新手教师转型为熟练教师的关键手段。基于L县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层面上政策存在瑕疵,培训赋能偏弱;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工作环境和评价方式消解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动力;从教师自身来看,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模糊及专业能力差异彰显继续教育复杂性等问题。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导致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政府统筹资源有限,培训缺乏针对性;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及思想的固化;教师自我认知不足以及选拔制度的缺陷。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四个维度,探究消解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策略为:政府要统筹国家与地方资源,提高培训赋能,特别关注特岗教师群体,统筹制定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和构建区域协作的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社会要构建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统,构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合理规划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培训实效;学校要激活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外动力,科学安排特岗教师工作任务,注重校本研训以及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教师教育环境;教师要由内至外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加强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合理规划特岗教师职业发展、提高特岗教师自我教育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

杨艳鑫[8](2020)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跃然走进思想政治教师视野和生活的是“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系统解读我们明确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的核心要义,而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之思想政治素养的责任自然要落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肩头。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其课程执行力的强弱无疑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或者说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本文拟集中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问题。关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综述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三大问题:第一,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理论解读,探讨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新要求。第二,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调查思想政治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与执行准备状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主客观角度分析成因;预测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的执行能力。第三,针对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不足的状态,寻求提升措施,包括教师自身以及学校内部、教育行政部门等教师课程执行的外部力量提出提升策略,期望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执行力,实现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目标。

潘霞[9](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校本课程管理策略的研究 ——以T市主城区初中为例》文中指出教育部于2014年3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落实到课程上。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极具自主性、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大有作为。校本课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成败。本课题研究以T市主城区初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以及田野研究等,对T市主城区初中校本课程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在对接核心素养培育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升初中校本课程管理方面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T市主城区大多数初中学校缺少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关照校本课程的表达,校本课程的目标不明确、开发流程欠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缺乏监管,课程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未能真正对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最重要的是,T市主城区各学校校本课程评价处于低位均衡状态,不利于课程本身的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亟需改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进一步分析了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管理应有的特点,明晰了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核心素养的转化,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素养本位,在课程实施上要改革教法学法,在课程评价上要寻找素养出口。最后,从提升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顶层设计能力、建构对接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体系、监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建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推进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区域内共建共享、多方助力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社会担当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谢季[10](2020)在《高中校长概念素养的实然考察与应然改进 ——基于十份特色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概念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但不管在文本写作还是口头表达中的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校长在日常工作中都会涉及到概念,那么这些常常使用的概念他们是如何理解、运用的呢?是否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是否系统地构建概念体系?是否创新出新的概念?正是出于这种疑虑,本研究主要聚焦高中校长概念素养的实然考察,了解其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建议。作为校长专业素养结构中的一种较为微观的要素,本文所研究的校长概念素养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普通逻辑意义上的概念素养,重点考察校长所撰书面文本中关于教育与管理基本概念理解运用的科学性、严谨度,这可视作校长的初级概念素养;二是管理学意义上的概念素养,考察校长“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复杂事物进行综合思考并创新概念”的能力,这可视为校长的高级概念素养。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十份学校发展规划文本,从这十份规划文本来分析高中校长概念素养。从“课程、教学、德育、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五个基本概念入手考察分析校长初级概念素养情况,从规划文本的整体概念体系的逻辑与内容以及创新的概念入手分析校长高级概念素养情况。经分析发现,文本存在违背定义规则、严重的概念错用、概念综合能力不足、概念创新能力薄弱这四点问题。究其根源,发现是由于校长关于概念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学习有关概念、没有经过专门的概念规范训练、校长培训没有设置概念专题内容等原因导致的结果。进而,从概念素养提升常规和专门两个层面提出改进建议:在常规层面,一是校长自身需要强化概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二是针对概念素养提升设置专门课程进行校长培训,使校长系统地认识概念以及训练概念的逻辑;三是对中层干部开展教育管理培训,为校长储备奠定基础;四是鼓励校长攻读教管方向教育硕士来提升概念素养。在专门层面,一是面向校长举办概念素养专题研修班,使其系统地认识概念;二是在文本修改完善中提升校长概念素养;三是组织专家巡回指导,提升校长概念素养;四是校长提拔时增加概念素养考察的专门要求从而提升校长概念素养。

二、校长必备的素质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长必备的素质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教师提升新课程执行力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五、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执行与执行力
        (二)课程执行力与教师课程执行力
        (三)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及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地理新课程改革情况简介
        (一)地理课程标准
        (二)地理新教材
        (三)地理高考新模式
    二、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出的新要求
        (一)深度理解地理课程改革新理念
        (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推进课改进程
        (三)掌握新课程实施条件下的新教材使用策略
        (四)提高“新高考模式”的应对力
第四章 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容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内容构建
        (一)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
        (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三)教学设计能力
        (四)教学实施能力
        (五)教学评价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师内部影响因素
        (二)教师外部影响因素
第五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结果分析及发现的问题
        (一)对于课标内涵领悟不透,解读不深
        (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能力不足
        (三)教学目标设计难度较大,表述不规范
        (四)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
        (五)教学评价方式与体系不完善
    五、阻碍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二)部分教师教育研究意识不强
        (三)新课程本身变化幅度较大
        (四)部分校长课程执行领导力不足
        (五)相关教师培训活动效能有待提高
第六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路径
    一、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自身素养提升策略
        (一)投身课程改革,深化课程认知
        (二)立足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
        (三)围绕课改新要求,强化教学实施能力
        (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夯实自身业务基础
        (五)构建教师共同体,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二、学校内部促进课程执行力提升的支持措施
        (一)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二)创设开放的课程文化氛围
        (三)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三、教育主管部门促进教师课程执行提升的支持途径
        (一)加强课程政策宣传力度
        (二)给予教师最大的精神支持与物质保障
        (三)积极发挥行政部门职能,拓展教师教学空间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现状及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二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执行力现状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以岳阳市三位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校长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性研究
        1.3.2 校长专业发展的现状研究
        1.3.3 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研究
        1.3.4 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3.5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校长专业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2.1 校长专业发展的内涵
    2.2 校长专业发展的意义
第3章 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个案及解读
    3.1 研究过程
        3.1.1 确定研究对象
        3.1.2 进入研究现场
        3.1.3 分析和总结资料
    3.2 三位校长专业发展历程
        3.2.1 X校长专业发展之路
        3.2.2 H校长专业发展之路
        3.2.3 Z校长专业发展之路
    3.3 三位校长专业发展案例解读
        3.2.1 浓厚的职业情怀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3.2.2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支撑校长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3.2.3 多岗位历练为校长专业发展奠定了能力基础
        3.2.4 有效的制度支持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4章 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1 个人因素
        4.1.1 个人成长背景
        4.1.2 人格特征
        4.1.3 教育理念
        4.1.4 知识与能力
    4.2 外在因素
        4.2.1 工作环境
        4.2.2 社会环境
        4.2.3 制度激励
第5章 促进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建议
    5.1 个人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5.1.1 坚定理想信念
        5.1.2 丰富专业知识
        5.1.3 提高管理能力
        5.1.4 坚持终身学习
    5.2 外部支持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5.2.1 科学选拔校长
        5.2.2 完善校长激励机制
        5.2.3 制定个性化的校长培训体系
        5.2.4 培养校长后备干部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1. 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2. 教师质量卓越发展的现实诉求
        3. 学习机缘和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四) 相关文献综述
        1. 关于卓越教师的研究
        2. 关于中师教育的研究
        3. 现有研究述评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访谈法
一、 卓越小学教师的“源”与“析”
    (一) 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变革
        1. 培养层次:由“中师”到“高师”
        2. 培养目标:由“合格”到“卓越”
        3. 培养理念:由“阶段性”到“终身化”
    (二) 卓越小学教师素质解析
        1. 专业精神高尚
        2. 专业知识融通
        3. 专业能力出色
二、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基于现实的分析
    (一) 生源选拔:师范生质量参差不齐
        1. 师范改革:生源质量今非昔比
        2. 卓师探索:师范生择优培养
    (二) 培养:改进与问题并存
        1. 培养目标:理念先进,但“小学性”凸显不足
        2. 校园文化:师范性势微,综合化增强
        3. 课程设置:模块比重失衡,内容欠整合
    (三) 实训:“学、践”脱节,指导欠佳
        1. 见习实习时间不足,后续指导有待完善
        2. 与实践基地未实现有效联动
三、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营养——中师优秀教育传统挖掘
    (一) 政策优势与师范底蕴,孕育教师情怀坚定化
        1. “定向”的政策优势,保障师范生的“去向”
        2. 严谨的招生方式,促生源“优质”与“适宜”
        3. 浓郁的师范文化,坚定师范生的“教育志向”
    (二) 课程设置与课外活动,造就教师素养综合化
        1. 文理兼通的课程设置,造就教师知识全面化
        2. 体艺兼备的课外活动,孕育教师能力多样化
        3. 严谨的管理方式,造就教师性格严谨化
    (三) 教技训练与系统实习,培养教师教学扎实化
        1. 教技训练日常化,熟习三字一话两表达
        2. 见习实习多样化,营造教学环境实效化
四、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路径探索——传承与革新并存
    (一) 生源优质:吸引人才志做教师
        1. 理念先行:凸显教师社会地位
        2. 政策驱动: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3. 招生改革:丰富生源选拔方式
    (二) 目标定位:坚持孕育师范特色
        1. 培养定位:宏观标杆与学校底蕴相结合
        2. 文化彰显:凸显校园文化的师范性
        3. 主体自觉:涵养个体的“师范我”
    (三) 专业塑造:造就“专、广、融、研”
        1. 锤炼教技:加强基本功训练,造就教师职业技能规范化
        2. 整合视野:完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知识融合化
        3. 活动育能:设置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综合化
        4. 更新实践:落地UGS模式,实现实训、反思、研究一体化
结语 —基于传承的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广西L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1.特岗教师的相关研究
        2.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3.继续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关键概念界定
        1.特岗教师
        2.继续教育
    (五)理论依据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人力资本理论
        3.成人学习理论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七)研究对象和思路
        1.研究对象
        2.研究思路
一、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优化师资结构及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
    (四)促成新手教师转型为熟练教师的关键手段
二、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时间
        3.调查对象
        4.调查方式
        5.调查内容
    (二)调查过程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需求
        2.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3.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内容
        4.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与评价
        5.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
三、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政府方面:政策存在瑕疵,培训赋能偏弱
        2.学校方面:学校的工作环境和评价方式消解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
        3.教师自身:职业认同模糊及专业能力差异彰显继续教育的复杂性
    (二)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1.政府统筹资源有限,培训缺乏针对性
        2.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及思想固化
        3.教师自我认知不足以及选拔制度的缺陷
四、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消解策略
    (一)政府层面:统筹国家与地方资源,提高培训赋能
        1.关注特岗教师群体,统筹制定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2.构建区域协作的特岗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
    (二)社会层面:构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统
        1.构建民族地区继续教育服务体系
        2.合理规划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培训实效
    (三)学校层面:激活特岗教师继续教育内外动力
        1.科学安排特岗教师工作任务,注重校本研训
        2.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教师教育环境
    (四)教师层面:由内及外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1.加强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合理规划特岗教师职业发展
        2.提高特岗教师自我教育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本研究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之相关理论解读
    一、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解读
    二、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教师课程执行力
        (一)关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概念界定
        (二)学科教师课程执行力的一般构成要素
        (三)实践中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表现形态
    三、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要点
        (一)课程理解力:领会课程目标由“三维”走向核心素养之要义
        (二)课程开发力: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能够创生开发
        (三)课程设计力: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
        (四)课程实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
        (五)课程评价力:以多元的方式实现评价的价值
第三章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调研分析
    一、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准备状态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三)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
    二、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原因
        (二)课程执行环境与条件原因
第四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措施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自我提升措施
        (一)积极参加课程培训,提升对核心素养课程的认知领悟力
        (二)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提升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共享力
        (三)总结课程执行经验,提升对核心素养课程的创生执行力
    二、学校内部促进教师课程执行力落实的支持性措施
        (一)校长全面研读、理解新课程,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二)创设开放的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积极充盈课程资源
        (三)组织学科课程执行“案例研究”,引领教师课堂践行力提升
    三、教育主管部门对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环境性支持措施
        (一)跟踪课程实施,加强课程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执行的使命感
        (二)引导教师与专家与理论的“对话”,实现直接专业引领
        (三)支持“名师工作室”建设,提升名师辐射效应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校本课程管理策略的研究 ——以T市主城区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文献数量上的变化
        1.3.2 文献主题分类
        1.3.2.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1.3.2.2 国内外关于校本课程管理的文献综述
        1.3.2.3 国内外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管理的文献综述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校本课程
        2.1.3 校本课程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课程领导理论
        2.2.2 学习型组织理论
        2.2.3 校本管理理论
第三章 T市主城区初中校本课程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设计
        3.1.2 调查工具设计
        3.1.2.1 问卷编制
        3.1.2.2 访谈设计
    3.2 校本课程管理现状
        3.2.1 核心素养理念下T市主城区初中校本课程管理总体状况
        3.2.2 核心素养理念下T市主城区初中校本课程管理现状具体分析
        3.2.2.1 校本课程生成管理方面
        3.2.2.2 校本课程实施管理方面
        3.2.2.3 校本课程评价管理方面
    3.3 校本课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管理的转型
    4.1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管理的认识转型
        4.1.1 课程目标上,要关注教育哲学更要关注素养转化
        4.1.2 课程内容上,要从侧重知识本位转为体现素养本位
        4.1.3 课程教学上,要从固守传统课堂转为创新教法学法
        4.1.4 课程评价上,要追求多维多元更要找寻素养出口
    4.2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管理组织结构的转型
    4.3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管理流程的转型
        4.3.1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
        4.3.2 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管理流程的转型
第五章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校本课程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5.1 课程领导——提升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顶层设计能力
        5.1.1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5.1.1.1 何为校长课程领导力
        5.1.1.2 校长如何发挥课程领导力
        5.1.2 增进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的理解
        5.1.2.1 寻求专家引领
        5.1.2.2 加强校本培训
        5.1.2.3 重视课题引路
    5.2 课程生成——建构对接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5.2.1 制定体现学校教育哲学与核心素养相融的校本课程目标
        5.2.2 建构对应学生期望和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群
    5.3 课程实施——监管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
        5.3.1 设立对应时代发展的校本课程选课系统
        5.3.2 丰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资源
        5.3.2.1 开发“围墙内”资源
        5.3.2.2 挖掘“围墙外”资源
        5.3.2.3 重视“新时代”特别需要关注的课程资源
        5.3.3 关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的方法改变
        5.3.3.1 改进教法
        5.3.3.2 改革学法
        5.3.4 完善基于走班教育组织形式的学生管理制度
    5.4 课程评价——建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5.4.1 对校本课程本身质量和水平的评价——突出适切性
        5.4.2 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情况的评价——坚持过程性
        5.4.3 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成效的评价——注重多元性
    5.5 推进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区域内共建共享
        5.5.1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5.5.2 教育共同体学校
    5.6 多方助力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社会担当
        5.6.1 家长、社区有效到位补位
        5.6.2 高校、学者心系教育民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校本课程管理现状问卷调查表
附录2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校本课程管理现状及对策访谈提纲
致谢

(10)高中校长概念素养的实然考察与应然改进 ——基于十份特色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概念
        2.概念技能
        3.概念素养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校长专业素养的研究进展
        1.校长专业素养的应然研究
        2.校长专业素养的实然状况
    (二)校长专业素养的政策变迁
        1.校长岗位条件规定
        2.校长岗位培训规章
        3.部颁校长专业标准
    (三)校长概念素养:一个未受重视的微观视角
        1.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2.宏大的“青睐”与微观的“忽视”
三、高中校长概念素养的实然分析
    (一)文本获取及文本概况
        1.文本获取
        2.文本概况
    (二)校长初级概念素养的实然状况分析
        1.关于“课程”概念的考察与分析
        2.关于“教学”概念的考察与分析
        3.关于“德育”概念的考察与分析
        4.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考察与分析
        5.关于“学校管理”概念的考察与分析
    (三)校长高级概念素养的实然状况分析
        1.关于概念综合能力的考察与分析
        2.关于概念创新能力的考察与分析
    (四)校长概念素养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分析
        1.校长概念素养的主要问题
        2.校长概念素养问题的根源分析
四、高中校长概念素养提升的若干建议
    (一)校长概念素养提升的常规建议
        1.校长自身:强化概念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
        2.校长培训:针对概念素养提升设置专门课程
        3.校长储备:对中层干部开展教育管理培训
        4.学历进修:鼓励校长攻读教管方向教育硕士
    (二)校长概念素养提升的专门建议
        1.面向校长举办概念素养专题研修班
        2.在文本修改完善中提升校长概念素养
        3.组织专家巡回指导和提升校长概念素养
        4.校长提拔时增加概念素养考察的专门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四、校长必备的素质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 高福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4]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研究 ——以岳阳市三位校长为例[D]. 黄宇.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D]. 宋林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广西L县的调查[D]. 谢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 杨艳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校本课程管理策略的研究 ——以T市主城区初中为例[D]. 潘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10]高中校长概念素养的实然考察与应然改进 ——基于十份特色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D]. 谢季.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校长所需的资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