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综合教学实验仪器的研制

自动控制综合教学实验仪器的研制

一、自动控制综合教学实验仪器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司娟宁,郭阳宽[1](2021)在《多元融合开展控制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文中认为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多元融合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将MATLAB、Multisim以及虚拟仪器等技术有机融合,在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宗德媛,朱炯,李兵[2](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张磊[5](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费景洲,高峰,刘友,费红姿,马修真[6](2014)在《测控一体化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平台研究》文中指出为整合实验室资源,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建立满足"测试技术实验"与"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需要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需求的测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2个方面对上述2门课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建立测试与控制实验项目统分结合、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提出虚拟实验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必修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该实验教学平台突出"实验资源优化整合,教学科创紧密结合"特色,促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推动科教结合和创新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孙泽[7](2009)在《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虚拟实验室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现实中的一种创新和具体实现,通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够模拟现实实验的实验现象或操作过程,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集趣味性、立体感和交互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虚拟实验室有效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其他同学协作、共享或独占仪器设备、共享数据和计算机资源、并得到教师的远程指导。通过实验提示、实验展示、网上集体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任意利用虚拟实验室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并通过与其他学生以及教师的互动,在这个网络学习环境中主动去建构虚拟实验,达到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本文从构建自动控制虚拟实验的背景出发,结合虚拟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常用的几种虚拟实验技术的可行性,阐述了开发基于自动控制的虚拟实验室的意义。本文的主体思想是基于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过程控制实验室来实现的,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过程控制实验室由THJ-2型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和THJ-2型远程数据采集过程控制系统组成,它包括了很多基础实验,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文只以逻辑控制实验和大水箱液位控制实验为案例加以实现。本文主要采用的Flash动画模拟技术与Dreamweaver开发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实验的虚拟仿真部分,实现复杂和交互的动画效果,尽量接近实际的实验过程。Dreamweaver是一款专业的HTML编辑器,用于对Web站点、Web页和Web应用程序进行设计、编码和开发。在本文中它最重要的功能是支持Flash的直接播放,所以本文的核心内容在于借助Flash的脚本ActionScript和Flash动画相结合进而实现虚拟实验室的模拟性和交互性。本文通过Flash技术,研究了逻辑控制器的原理演示和交互控制;实现了大水箱液位的控制,在虚拟实验过程中初步体现出学习的任意探索性和创造性。

李冰[8](2007)在《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综合实验台的研究》文中指出论文根据天津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致力于开发以自动控制原理为核心的多课程综合实验平台,为高等院校的测量和控制类相关专业提供实验教学设备。经过课题组两年多的努力,已经设计了电动机转速和位置的模拟电路控制系统,并且投入01、02级本科生教学实验课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方式多种多样,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课程的知识,论文主要通过多信号源的数据采集,电机转速的开、闭环控制等环节,设计了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系统。同时设计了功能强大的虚拟仪器软件和控制系统辅助分析设计软件,利用其与Matlab接口的特点进行各种综合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实际考察和理论分析,确定了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综合实验台的设计方案,涉及到多种类型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信号调理、控制算法编程及执行功率驱动放大等技术。2.完成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综合实验台的硬件电路的设计,开发出能接收旋转编码器、测速电机、热电偶、热电阻、压力传感、0—5V、-5V-+5V、4—20mA等信号的高兼容电路,以及后续放大,A/D转换电路和电机转速开、闭环控制方案。3.设计了单片机和计算机综合控制方案。完成了增量式数字PID控制算法的实现;完成了基于RS232串口的计算机多功能控制台虚拟仪器程序;最后通过MATCOM完成了虚拟仪器软件与Matlab接口等功能,实现了系统的总体性能要求。4.根据《传感器》、《测控电路》、《单片机》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设计了多种传感器信号采集实验、线性系统时域分析实验、电压信号的数字PID校正实验和电动机转速开、闭环控制实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

江中亚[9](2006)在《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论文致力于开发以自动控制原理为核心的多课程综合实验平台,为高等院校的测量和控制类相关专业提供实验教学设备。论文基于模块化思想,设计了实验台系统的整体功能,此实验设备具有开放性好、扩展方便等优点;虚拟仪器与硬件电路的无缝结合为实验项目的设置增加了灵活性;设计了电动机转速和位置的模拟电路控制方案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方案,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使学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丰富资源和运算能力,设计了功能强大的虚拟仪器软件和控制系统辅助分析设计软件,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实际考察和论证,完成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的机械装置设计,电动机和传感器选型;2.完成电动机转速的模拟电路控制方案的详细设计。开发出电动机功率驱动板、集成多种实验电路的一体化控制板。3.完成电动机转速和位置的计算机数字控制方案的详细设计。通过需求分析,设计了计算机数字控制方案的总体功能和性能要求。完成基于EPP接口的多功能运动控制卡的电路设计与仿真。完成计算机实时控制方案论证并提出实时软件设计思想。4.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设计了线性系统时域分析、转速开环控制、转速闭环控制、系统校正等实验项目。完成虚拟示波器、任意波形发生器等虚拟仪器软件的功能设计。最终研制出实验样机,并投入01级本科生教学实验课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熊蕊,何俊佳,翁良科,杨风开[10](2005)在《《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的尝试》文中提出鉴于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本文针对如何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如何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比例进行了探讨,指出由于体系和学时限制,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大都只能是验证性实验,也是导致工科学生能力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整合实验内容,开设单独设课的综合实验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从“课程理论学习·验证性认识理论·应用理论进行实验探究和设计”的转变之有效途径.并在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学科大类实验平台建设中整合必修课程实验,开设《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进行试点.

二、自动控制综合教学实验仪器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控制综合教学实验仪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融合开展控制工程基础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加强课堂教中的师生互动
2 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2.1 基于Multisim软件完成控制系统的电路仿真
    2.2 基于NI ELVIS III平台完成实物电路搭建和参数测量
3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多维教学资源库
4 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5 结语

(2)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2 EWB仿真计算
3 实验验证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5)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测控一体化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总体方案设计
2教学体系建设
    2.1测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
    2.2统分结合的层次化实验项目体系
    2.3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平台
3教学方法研究
    3.1虚拟实验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验方法
    3.2必修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结束语

(7)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虚拟实验室概述
        1.2.1 虚拟实验室的基本概念
    1.3 虚拟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3.1 构建虚拟实验室的相关技术
        1.3.2 虚拟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难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2 虚拟实验技术概述
    2.1 沉浸虚拟现实技术
        2.1.1 沉浸虚拟现实系统的硬件
        2.1.2 沉浸虚拟现实系统的软件
    2.2 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技术
        2.2.1 图像采集设备
        2.2.2 软件组成
    2.3 虚拟实验平台集成技术
    2.4 网络虚拟技术
    2.5 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2.5.1 校园网络的建设及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
        2.5.2 Web 技术和应用软件技术已逐步进入网络教学
        2.5.3 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完善
3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理论
    3.1 自动控制实验教学现状
    3.2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3.2.1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窗口
        3.2.2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3 虚拟实验教学的几种形式
        3.3.1 实验准备
        3.3.2 实验过程控制与数据采集
        3.3.3 计算机虚拟实验
    3.4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3.4.1 在实验教学中的正面作用
        3.4.2 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4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的技术实践
    4.1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的特点
    4.2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在实现中遇到的问题
        4.2.1 系统设计和制作中的几个问题
        4.2.2 确保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科学、实用
    4.3 系统开发工具的简介
        4.3.1 多媒体主页编辑软件Dreamweaver
        4.3.2 动画设计软件Flash
    4.4 设计要点
        4.4.1 Web 网页
        4.4.2 图片
        4.4.3 动画
5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具体实现
    5.1 基于Flash 技术的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的实现步骤
        5.1.1 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的开发思路
        5.1.2 虚拟实验室的开发过程
        5.1.3 虚拟实验的具体制作
    5.2 实验准备
        5.2.1 差压传感器零点的迁移
        5.2.2 差压传感器的线性度和偏差
        5.2.3 电动调节阀的使用
    5.3 基于falsh 技术的几个具体虚拟实验
        5.3.1 “逻辑与”实验
        5.3.2 “逻辑或”实验
        5.3.3 大水箱液位控制系统
    5.4 通过Dreamweaver 实现虚拟实验室的网络交互
    5.5 章节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综合实验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测控类实验教学仪器的发展动态
        1.2.1 基于硬件模拟的实验教学仪器
        1.2.2 基于计算机软件仿真的计算机教学系统
        1.2.3 软硬件结合的多功能教学实验仪器
    1.3 数字控制系统的介绍
        1.3.1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3.2 数字控制系统的特点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综合实验台的理论分析
    2.1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实现原理
        2.1.1 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
        2.1.2 数字控制系统的软件控制部分
        2.1.3 数字控制系统的实现原理
    2.2 基于ATmega128 的数字控制数字控制实验仪的组成及实现原理
        2.2.1 系统的结构框图
        2.2.2 系统前向通道的数学模型
        2.2.3 数字PID控制器的数学模型
        2.2.4 系统后向通道数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综合实验台的硬件电路分析
    3.1 外部基准电压产生电路
    3.2 温度、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3.2.1 热电偶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
        3.2.2 热电阻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
        3.2.3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信号转换电路
        3.2.4 后续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
    3.3 标准模拟信号调理电路
        3.3.1 0-5V和-5V-+5V标准电压信号调理电路
        3.3.2 4-20mA标准电流信号调理电路
    3.4 基于ATmega128 的最小系统电路分析
    3.5 系统DAC接口电路分析
    3.6 USB接口电路分析
    3.7 光电编码器信号检测电路及PWM信号输出电路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的数字控制方案实现
    4.1 模拟传感器信号采集方案的设计
        4.1.1 传感器模拟输出信号采集方案的实现
        4.1.2 数字信号滤波处理的实现
    4.2 M/T测速方案的实现
        4.2.1 增量式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4.2.2 测速方案的实现原理
    4.3 数字增量式PID控制算法的实现
    4.4 基于VC++与Matlab混合编程的虚拟仪器的设计
        4.4.1 Matlab与VC++的特点
        4.4.2 Matlab与VC++混合编程的方法
        4.4.3 MATCOM转换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综合实验台的综合实验
    5.1 多信号源信号调理与数据采集实验
    5.2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实验
    5.3 电压信号闭环PID控制实验
    5.4 电机转速开环控制实验
    5.5 电机转速闭环控制实验(带PID校正)
    5.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Ⅰ 系统电路原理图
附录Ⅱ 数字增量式PID控制Matlab算法程序
附录Ⅲ 线性系统时域分析实验Matlab算法程序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测控类实验教学仪器的发展动态
        1.2.1 基于硬件模拟的教学实验仪器
        1.2.2 基于计算机软件仿真的教学实验系统
        1.2.3 软硬件结合的多功能教学实验仪器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的实验项目分析与设计
    2.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
        2.1.1 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分析
        2.1.2 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分析
        2.1.3 前瞻性实验项目的分析
    2.2 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的设计方案
        2.2.1 模拟电路控制方案
        2.2.2 计算机数字控制方案
        2.2.3 单片机加计算机的控制方案
第三章 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的模拟电路控制方案实现
    3.1 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中传感器及其信号调理电路
        3.1.1 位置传感器及其信号调理电路
        3.1.2 速度传感器及其信号调理电路
        3.1.3 力矩(电流)传感器及其信号调理电路
    3.2 PWM功率驱动电路模块
        3.2.1 保护型PWM驱动信号产生电路
        3.2.2 H型双极式可逆电桥及其驱动电路
        3.2.3 电枢电流取样电路
        3.2.4 保护电路
    3.3 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预定功能的模拟电路实现
        3.3.1 电动机转速开环控制电路实现
        3.3.2 电动机转速闭环控制电路实现
        3.3.3 各种控制方法间的切换
第四章 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的计算机控制方案实现
    4.1 多功能EPP采集控制卡
        4.1.1 任意波形信号产生器原理
        4.1.2 任意波形信号产生器在FPGA中的实现
        4.1.3 实时数据采集与控制原理及其实现
    4.2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s简称VI)软件
        4.2.1 计算机实时控制功能的软件实现
        4.2.2 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的虚拟仪器软件功能设计
第五章 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的实验
    5.1 传感器调理电路实验
    5.2 线性系统时域分析实验
    5.3 电动机转速控制实验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自动控制综合教学实验仪器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融合开展控制工程基础教学改革[J]. 司娟宁,郭阳宽. 科技视界, 2021(34)
  • [2]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6]测控一体化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平台研究[J]. 费景洲,高峰,刘友,费红姿,马修真.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01)
  • [7]自动控制虚拟实验室关键技术研究[D]. 孙泽. 新疆大学, 2009(01)
  • [8]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综合实验台的研究[D]. 李冰. 天津大学, 2007(04)
  • [9]自动控制多功能实验台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江中亚. 天津大学, 2006(06)
  • [10]《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的建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的尝试[A]. 熊蕊,何俊佳,翁良科,杨风开. 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  

自动控制综合教学实验仪器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