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缩合制备可生物降解聚乳酸的研究

直接缩合制备可生物降解聚乳酸的研究

一、直接缩合法制备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霞,朱健,张胜红[1](2021)在《可降解塑料及其在笔类产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可降解塑料是一类能够在自然环境的条件下降解,且对环境无害的材料。本文概述了可降解塑料的种类、应用及其在国内的发展。针对一次性用笔所带来的塑料污染问题,分析了目前可降解环保笔的研究进展,并对可降解塑料在一次性用笔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探讨。

刘文涛,徐冠桦,段瑞侠,鹿孟张,袁梦杰,陈金周[2](2021)在《聚乳酸改性与应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聚乳酸(PLA)是一种完全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应用前景广阔;但传统聚乳酸的耐热性、韧性较差,阻隔性也有一定局限。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改性才能满足应用环境的要求。对乳酸单体的制备以及聚乳酸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介绍;对聚乳酸的基本性质、阻隔性能、降解性能,以及在包装行业、农业生产、医疗行业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对聚乳酸的改性方法和改性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聚乳酸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薛一帆[3](2020)在《竹粉/聚乳酸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环境污染愈发严重,资源日益枯竭,绿色可循环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天然植物纤维和可生物降解塑料为原料制备的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完美的符合了这一理念,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开展了对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本文选择了竹粉(BF)作为填料,聚乳酸(PLA)作为塑料基体,使用先熔融共混再使用平板硫化机热压的方法制备了BF/PLA复合材料,探究了成型工艺、竹粉含量以及不同改性手段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一、以BF/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为参考指标,通过了三个因素和三个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了成型工艺中的加热温度,加压压力和加压时间这三个参数指标对制备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并得到了参数的最优解,即加热温度,加压压力,加压时间分别设置为180℃,10MPa和10min;二、通过对竹粉含量的改变,探讨了竹粉含量对BF/PLA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竹粉含量占比的增加,材料的加工流变性能变差,当竹粉含量超过40%时,BF/PLA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大幅度降低,非常不利于材料的加工;XRD分析显示,竹粉的含量和聚乳酸的结晶情况存在负相关性,竹粉的添加降低了该材料的结晶度;随着竹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呈现上升的趋势,当竹粉含量50%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1.5MPa和17.3MPa,随后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冲击强度则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发现随着竹粉含量的增加,竹粉与聚乳酸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变差;竹粉的加入导致了材料的吸水率增加,耐水性能下降;三、研究了竹粉的碱处理和硅烷偶联剂改性对BF/PLA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XRD分析显示,碱处理后的竹粉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晶度会提高,而偶联剂改性后的竹粉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晶度会降低;这两种改性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的增强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了界面结合度以及降低了吸水率,其中竹粉的硅烷偶联剂改性对该材料的改性效果更为出色,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弯曲强度分别达到了15.32MPa、22.14MPa和11.26KJ/m2,相较于竹粉未经改性处理的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43%、35%和38%,而吸水率则降低了约39%;四、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PLA-g-MAH相容剂对BF/PLA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XRD分析显示,PLA-g-MAH添加量和聚乳酸的结晶情况存在负相关性,添加了PLA-g-MAH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结晶度会降低;随着PLA-g-MAH的添加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明显增强,PLA-g-MAH为3%时对该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增强效果最佳,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冲击强度分别达到了17.32MPa、23.22MPa和12.13KJ/m2,相较于没有添加PLA-g-MAH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别提升了约:61.7%、41.3%和49.4%;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发现PLA-g-MAH的加入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度;随着PLA-g-MAH的添加复合材料的分解起始温度有小幅度的提升,最大热失重速率有一定程度降低,PLA-g-MAH为3%时,热稳定性最佳;随着PLA-g-MAH的添加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逐渐下降,耐水性能得到了改善,PLA-g-MAH为3%时,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耐水性能,吸水率下降了约44.9%。

秦莹莹[4](2020)在《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包装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乳酸(PL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绿色环保的热塑性聚酯,光学性能良好,加工方便操作简单,是目前市场上最有前途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但因性脆、强度低、阻隔性差等缺陷极大地限制其应用。本论文中,选用环氧大豆油为增塑剂,通过熔融共混将不同比例配方的nano-CaCO3和沸石分别与PLA共混,研究其对PLA吹塑薄膜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采用控制单因素法对PLA吹塑薄膜成型工艺进行研究,使其能成功挤出吹塑成膜,探究不同工艺参数(加工温度、螺杆转速、吹胀比及牵引比)对PLA吹塑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温度为155、170、175、185°C,螺杆转速为35 rpm、吹胀比为2.6、牵引比为5.0时,PLA吹塑薄膜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次,选用环氧大豆油作为增塑剂,提高材料的柔韧性,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将不同比例配方的nano-CaCO3和沸石分别与PLA共混,研究其对PLA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aCO3/沸石质量分数增加,薄膜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aCO3质量分数为6%时,复合薄膜拉伸强度为65.35 MPa,断裂伸长率为11.73%,较纯PLA分别提高了24.69%、160.67%。沸石质量分数为8%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为76.23 MPa,断裂伸长率为9.27%,分别提高了45.45%和106.00%。说明CaCO3和沸石作为成核剂均能起到增强增韧的作用,但沸石填充改性PLA效果更好,物理性能更佳。最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沸石/PLA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发现,沸石质量分数小于4%时,能够较均匀的分散在基体中。DSC分析发现添加沸石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Tg略有降低,Tc向低温方向移动,结晶温度范围加宽,结晶更容易,结晶度从34.63%提高到42.76%,说明沸石对PLA结晶过程起促进作用。沸石含量为8%时,复合材料的阻隔性能最好,氧气透过系数、二氧化碳透过系数和水蒸气透过系数达到最低,分别为0.59×10-8 cm3·cm/(cm2·s·Pa)、1.95×10-8 cm3·cm/(cm2·s·Pa)和2.79×10-7 g m/(m2·h·Pa),较纯PLA分别降低了11.94%、8.45%、21.63%。此结果表明,沸石/PLA复合材料的阻气阻湿效果优良,在食品气调包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环氧大豆油作为增塑剂,沸石作为填料且沸石质量分数为8%时,能改善PLA性脆、强度低、阻隔性差的缺陷,获得力学性能以及阻隔性能优异的吹塑薄膜。

赵吉丽[5](2020)在《聚乳酸(PLA)可生物降解薄膜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乳酸(PLA),又称聚内交酯,是一种来源于可再生资源的热塑性脂肪族聚酯,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溶剂性、机械性能和可加工性,且无毒、无刺激气味,产量大、发展前途光明,是一种新型绿色友好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但PLA具有质地硬脆、抗冲击性能差、缺口敏感及缺口冲击强度低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更好利用PLA的生物降解性,获得可在食品包装等领域性能优质的材料,实验分别选用增塑剂、核壳增韧剂、柔性化合物等材料对PLA进行增塑增韧改性。本文主要选择三种PLA共混体系,即PLA-增韧剂-增塑剂(部分可生物降解体系)、PLA-增韧剂-弹性体(部分可生物降解体系)和PLA-弹性体-柔性物质(完全可生物降解体系),研究共混物和相应吹塑薄膜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结晶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选用环保型己二酸二乙二醇单丁醚酯(DGBEA)和聚己二酸二甘醇酯(PDEGA)作为增塑剂,固定增塑剂的含量为8%,改变增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的含量,含量从3%-12%,与聚乳酸(PLA)熔融共混并吹塑薄膜。实验研究了共混物体系的流变性能、热学性能、结晶行为、力学性能以及薄膜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及酶生物可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将增塑剂DGBEA或PDEGA加入到纯PLA中,共混物的流动性改变不大;MBS的加入改变了共混物的流动性,增强了共混物的熔体强度。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共混物的储能模量、复数粘度、以及弹性随着MBS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加,表明PLA与MBS的壳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之间形成了缠结结构。DGBEA的塑化作用和MBS的成核作用,增强了PLA的结晶能力。增塑剂DGBEA的加入,促使PLA的Tg降低约17oC,Tcc降低20oC;增塑剂PDEGA的加入,促使PLA的Tg降低约12oC,Tcc降低20oC。随着MBS的含量不断增加,使PLA的Tg和Tcc继续下降,结晶度提高了12%。通过POM观察,随着MB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中PLA结晶成核点增多,PLA的结晶尺寸变小。在DGBEA或PDEGA增塑作用下和MBS的增韧作用下,PLA/DGBEA/MBS或PLA/PDEGA/MBS共混物和薄膜的力学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有了明显的增加。在DGBEA和MBS共同作用下,PLA/DGBEA/MBS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最大值分别是380%和72.4 kJ/m2;在PDEGA和MBS共同作用下,PLA/PDEGA/MBS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最大值分别是147%和90.3kJ/m2。薄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有了明显的增加。PLA/DGBEA/MBS薄膜的断裂伸长率的最大值分别是289.5%(MD)和286.8%(TD),撕裂强度最大值分别是129 kN/m(MD)和127 kN/m(TD);PLA/PDEGA/MBS薄膜的断裂伸长率的最大值分别是155.3%(MD)和154.3%(TD),撕裂强度最大值分别是163.6kN/m(MD)和160.4kN/m(TD)。PLA是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材料,DGBEA或PDEGA和MBS的加入,通过调节用料的比例,不会影响PLA的生物可降解性能。(2)选用核壳增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和二氧化碳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PPCU)共同增韧改性聚乳酸(PLA),实验中固定MBS的含量为10%,改变PPCU的含量,与PLA熔融共混挤出并吹膜。实验研究了PLA/MBS/PPCU共混物体系的流变性能、热学性能、结晶行为、力学性能以及薄膜的力学性能、增韧机理。结果表明:PPCU分子链中的柔性醚键有利于改善分子链的运动,提高共混物的韧性,从而改善薄膜的力学性能。随着PPCU含量从5%增加到40%,PLA/MBS/PPCU共混物的复数粘度逐渐降低。当PPCU的含量为30%-40%时,共混物的复数粘度显着降低。在85/10/5和50/10/40PLA/MBS/PPCU共混物中,低频区δ由55o降至35o,这表明弹性行为增强,这种增强的弹性行为将有利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吹塑成膜。DSC实验结果表明MBS作为成核剂可以提高PLA的结晶能力。随着PPCU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度降低。较低的结晶度有利于提高PLA/MBS/PPCU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PPCU含量从5%增加到40%,PLA/MBS/PPCU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从45.9降至35.4 MPa,而其断裂伸长率从79.0%增加到276.5%,冲击强度从63.3增加74.7kJ/m2。薄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有了明显的增加,PLA/MBS/PPCU薄膜,随着PPCU含量从5%增加到40%,PLA/MBS/PPCU薄膜的拉伸强度由33.5MPa(MD)和28.2MPa(TD)降低到27.4MPa(MD)和24.2MPa(TD)。其断裂伸长率由139.3%(MD)和65.7%(TD)分别提高到271.1%(MD)和222.2%(TD),PLA/MBS/PPCU薄膜撕裂强度均在100 kN/m以上。总之,MBS可显着增加PLA的抗撕裂能力,PPCU很好地改善了PLA断裂伸长率、杨氏模量等力学性能,即MBS和PPCU可以协同增韧PLA。综上,PLA/MBS/PPCU(50/10/40)共混物和薄膜具有优异的性能,在生物降解包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3)选择二氧化碳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PPCU)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共同增韧聚乳酸(PLA),实验固定PLA的含量为35wt%,改变PPCU和PBAT的含量,利用熔融共混挤出并吹膜。实验研究了共混物体系的流变性能、热学性能、结晶行为以及薄膜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气体阻隔性能。DSC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PCU含量从10%增加到50%,PBAT的Tg从-29.2增加到-12.3℃,PPCU的Tg从43.5增加到45.6℃,PLA的Tg从53.6降低到51.8℃,表明PLA、PBAT和PPCU的相容性增强。POM结果表明,非晶态PPCU与非晶态PBAT和PLA形成连续的非晶态相,PLA晶区均匀分布在共混体系中,导致PLA/PBAT/PPCU薄膜的晶粒尺寸变小。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BAT的含量由55wt%降低到15wt%,PLA/PBAT/PPCU薄膜在纵向(MD)和横向(TD)的断裂伸长率分别从240%(MD)和413%(TD)下降到226%(MD)和353%(TD)。随着PPCU含量由10wt%增加到50wt%,PLA/PBAT/PPCU薄膜的拉伸强度由40.2MPa(MD)和28.5MPa(TD)提高到46.5MPa(MD)和42.8MPa(TD);PLA/PBAT/PPCU薄膜的撕裂强度分别从134.7 kN/m(MD)和137.3kN/m(TD)提高到143.6 kN/m(MD)和147.8 kN/m(TD)。阻隔性质实验表明,随着PPCU含量由10wt%增加到50wt%,PLA/PBAT/PPCU薄膜的CO2的Pg由1.41下降到0.85,O2的Pg由0.30下降到0.24,N2的Pg由0.27下降到0.16,渗透系数的降低说明对气体阻隔性能有所改善。PLA/PBAT/PPCU薄膜具有相对稳定和优良的阻隔性能,在食品包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总之,PLA/PBAT/PPCU这种完全可降解体系的薄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包括较高的撕裂强度、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以及较好的阻隔性能,在生物降解包装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龙翼[6](2020)在《可降解聚乳酸膜制备及其在白乌鱼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进一步开发适合食品包装使用的聚乳酸可降解塑料,本文以聚乳酸颗粒为溶质,研究了不同食品级溶剂对聚乳酸成膜性的影响,并对所得聚乳酸膜的表面形貌、热学性能、透光性能、红外光谱、接触角以及内部结构进行了评价,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食品级溶剂对聚乳酸成膜性的影响。以氯仿溶剂制备的聚乳酸膜为参照,对比了食品级酯类、冰乙酸对聚乳酸成膜性的影响,发现三种溶剂均可以制备聚乳酸成膜,且制得的聚乳酸薄膜具有相似的透光率和力学性能。因此,采用食品级酯类(乙酸甲酯、甲酸乙酯、乙酸丁酯和乙酸乙酯)和食用冰乙酸取代氯仿制备可降解聚乳酸膜具有可行性。(2)食品级溶剂溶解法制备聚乳酸膜的性能。以氯仿溶剂制备的聚乳酸膜为参照,对冰乙酸、乙酸甲酯作为溶剂制备的膜进行性能表征,发现不同溶剂制备的聚乳酸膜在热稳定性和结晶性等方面的差异不显着。考虑到原料来源、制作成本等因素,选择采用食品级冰乙酸制备可降解聚乳酸膜具有更好的性价比。(3)食品级溶剂制备聚乳酸膜的形成机理。将聚乳酸加入到溶剂中,聚乳酸分子间因强烈的分子凝聚力而交联在一起,利用旋转涂膜法,获得聚乳酸膜。发现以冰乙酸、乙酸甲酯和氯仿作溶剂制备得到聚乳酸膜的表面形貌存在差异,而红外光谱图谱在形状与位置方面几乎完全相同。说明此过程既没有生成新的基团也没有形成新的物质,只是由于溶剂的挥发速率不同导致表面形貌存在差异。(4)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冷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以PE膜为对照组,研究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冷藏保鲜效果的影响,发现随着冷藏天数的增加,PLA处理组的样品各指标变化趋势明显低于PE处理组,且膜厚度为20μm时的变化幅度最小。说明食品级聚乳酸膜可以减缓鱼肉组织的生化反应速度,延长白乌鱼肉的冷藏保鲜期,厚度为20μm时,保鲜效果最好。(5)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冻藏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以PE膜为对照组,比较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冻藏保鲜效果的影响,发现PLA组的样品各指标变化幅度最小。说明食品级聚乳酸薄膜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抑菌及抗霉特性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能延缓鱼肉的腐败变质,是冻藏白乌鱼较为理想的包装材料。总之,食用冰乙酸可以替代氯仿用于制备食品级聚乳酸膜,而且该聚乳酸薄膜可以延缓白乌鱼鱼肉的腐败变质,延长白乌鱼鱼肉的冷藏和冻藏期。

刘洒文[7](2020)在《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增容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可降解塑料中,聚乳酸(PLA)具有高拉伸强度以及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不仅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单体组成乳酸也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其缺点在于韧性及热稳定性较差。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也是有生物降解性的脂肪族聚酯,其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与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类似,单体组成丁二酸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同样可从玉米,乳清等农业产品中获得,最为重要的是PBS的链段为柔性链,具有一定的韧性,可以改善PLA的脆性特点。两者的性能优点和不足显示出良好的互补性,故考虑通过共混使材料性能复合化,改良单个组分的缺点。单纯混合两种材料的效果较差,两相的相容性很差,导致了低劣的性能。针对以上不足,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改性: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增容改性PLA/PBS复合材料,与经表面改性处理后的硫酸钙晶须(CSW)混合制备PLA-MDI-CSW-PBS复合材料;2,2’-(1,3-亚苯基)-二恶唑啉(PBO)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作为增容剂分步使用合成新的复合材料。并对上述改性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与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通过机械共混法,熔融共混制备PLA/PBS复合材料,并加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增容改性复合材料;对硫酸钙晶须(CSW)进行表面改性,以增加在有机相中的分散性,研究其对复合材料的影响。通过核磁共振结构分析、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扫描电镜法(SEM)及力学测试等方法了解不同比例组分下共混体系的结构、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增容剂MDI与PLA/PBS发生了有效的反应。经扩链后,材料的热稳定性、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冲击强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结晶度下降从而韧性提升。改性CSW晶须的加入同样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但使拉伸强度出现损失。随MDI和改性CSW晶须的加入,材料的熔融指数逐渐降低,从未改性前的15.19g·10min-1降低到最低4.12 g·10min-1。以左旋乳酸(L-LA)及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原料,首先合成聚左旋乳酸(PLLA),再通过使用高效的反应型增容剂2,2’-(1,3-亚苯基)-二恶唑啉(PBO)和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合成新的嵌段聚合物。第一步利用PBO易与羧基反应而对脂肪醇呈惰性的特点,生成端基多为羟基的共混体系;第二步再加入反应活性高的MDI,使得分子链进一步增长,并且提高两相相容性。实验通过酸值滴定测试验证了PBO对羧基更高的反应活性,经PBO扩链后,产物的酸值从11mg KOH/g降至3mg KOH/g,这个数值属于典型的羟基封端的聚合物水平。通过红外光谱法(FTIR)、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扫描电镜法(SEM)及力学测试等方法了解不同比例组分下共混体系的结构、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BO和MDI与PLLA/PBS发生了有效反应,苯环等基团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同时降低了复合材料体系的结晶度。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冲击强度都得到了提高。随PBO和MDI的加入,材料的熔融指数逐渐降低,从未改性前的16.68g·10min-1降低到最低2.31g·10min-1。

边宇飞[8](2020)在《荧光/X光高支化脂肪族聚酯的研究》文中认为生物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性、可视化、高灵敏、实时动态监测的特点,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面的表现出特有的优势。尤其是具有成像功能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因其组成可调和靶向识别能力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脂肪族聚酯(如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等)以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物理机械性能成为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生物医用材料。但是聚酯材料存在化学惰性和难功能化的缺点,通过引入高支化结构不仅可以引入大量的功能化位点赋予材料特殊功能,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三维立体结构而改善聚酯的物理性能。因此,开发结构精确可控、官能度和性能可调的高支化多功能化聚酯用于集生物成像和药物治疗的诊疗一体化载药系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以功能性小分子和多羟基线形/星形聚丁二烯大分子为引发剂,选取香豆素和三碘苯甲酸作为荧光和X光模型分子,通过直接引发法和后功能化法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明确、官能度和性能可调的线形梳状/星形梳状的荧光和荧光/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及聚己内酯,详细研究了不同材料、分子拓扑结构和端基对其热性能、荧光性能、药物释放和酶降解行为的影响,并对其荧光和X光成像效果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羟基化香豆素为引发剂通过直接引发法合成了一系列ω-端基荧光化的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PLLA/PCL/PVL/PTMC-COU),系统研究了不同化学结构对其荧光性能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吸电子效应和酯基密度的差异,四种材料发光能力不同。在体外药物释放中,由于PLLA/PCL-COU两种材料性质和微球表面形态的差异,PCL-COU-PTX微球释放速率远快于PLLA-COU-PTX;且在释放过程中可以保留蓝色荧光特性。2)以线形/星形多羟基聚丁二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含羧基香豆素为荧光剂,通过开环聚合法和脱水缩合反应合成了结构可控、官能度可调的线形梳状和星形梳状荧光聚乳酸(lc-/sc-PLLA/-COU),系统地研究了拓扑结构、支化度和端基对其荧光性能、药物释放和酶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LLA-COU的发光效率依赖于支化度。在稀溶液中PLLA-COU的发光效率是“空间屏蔽效应”和“分子内猝灭效应”的结果;在固态下则由分子内/分子间猝灭决定。由于降低的结晶度和松散的分子堆砌,lc-/sc-PLLA-COU具有更快的药物释放和水降解速率;酶降解随着支化度和端基的增加从表面腐蚀变为本体腐蚀特征。PLLA-COU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具有荧光成像能力。3)以线形/星形多羟基聚丁二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含羧基香豆素为荧光剂,通过开环聚合法和脱水缩合反应合成了结构可控、官能度可调的线形梳状和星形梳状荧光聚己内酯(lc-/sc-PCL-COU),系统地研究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支化点的增加和端基的引入,空间位阻和晶体缺陷增大,导致PCL的结晶能力显着降低。由于聚酯链柔顺性差异,相同结构的PCL-COU的发光能力略低于PLLA-COU。拓扑结构和支化度对两种聚酯的体外释放和酶降解影响不同,结晶型PCL-COU在结晶过程中链运动受到中心核的约束作用更显着。4)以线形多羟基聚丁二烯为大分子引发剂,含羧基香豆素和三碘苯甲酸(TIBA)分别为荧光剂和X光显影剂,通过开环聚合法和脱水缩合反应“一锅法”合成了结构明确、官能度可调的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1-/s-/lc-PLLA-COU-I),系统地研究了 PLLA-COU-I官能度的调控方法及TIBA的引入对荧光性能、酶降解和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评价了 PLLA-COU-I的荧光和X光显影效果。结果表明,随着TIBA官能度的增加,较低支化度的lc-PLLA-COU-I的荧光量子产率(Φ)会降低,且降幅随之降低;而较高支化度的lc-PLLA-COU-I的Φ增加,且增幅增加或不变。l-/s-/lc-PLLA-COU-I的酶降解速度为:星形>线形>线形梳状,这是因为TIBA的引入改变了端基与PLLA基质的相容性。荧光和X光显影和生物相容性实验表明,1-/s-/lc-PLLA-COU-I均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和清晰的X光显影效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集荧光和X光双模式成像及药物治疗双重功效于一体的新型可降解聚酯载药系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孟丹[9](2019)在《PBAT/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由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具有较好的分子柔韧性和可生物降解性,使其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但是仍然存在着加工性和阻隔性较差等缺陷,这进一步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本论文为了改善PBAT较差的加工性能和阻隔性等综合性能,选择天然生物基材料甲壳素(chitin)和蜂蜡(beeswax),分别添加到PBAT基体中,采用共混法制备PBAT/chitin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和PBAT/beeswax可生物降解薄膜材料,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1.采用可生物降解的甲壳素作为填料制备PBAT/chitin复合材料通过直接熔融共混法,将不同含量的甲壳素(0.5%、1%、2%、4%、8%)添加到PBAT中,在转矩流变仪中熔融共混10 min,温度为140 oC,转速设为50 rpm。之后,将得到的熔融共混物剪切成颗粒,通过平板硫化机将共混颗粒制作成片材(厚度1.5毫米),得到了一系列甲壳素不同含量的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TGA)和力学性能等一系列测试对PBAT/chitin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引入相容剂的情况下,甲壳素在PBAT基体中能够均匀分散,当甲壳素的添加量为0.5%和1%时,均匀的分散性使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与纯PBAT相比,由于添加了甲壳素,PBAT/chitin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略有提高。另外,机械性能表明当甲壳素的添加量为0.5%时,拉伸强度提高了82.48%,断裂伸长率提高了64.18%。2.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PBAT/beeswax可生物降解薄膜材料。薄膜的厚度在2035μm之间,将不同添加量的蜂蜡(1%、2%、4%、6%)加入到PBAT基体中制备复合材料,通过FT-IR,XRD,SEM和TGA等表征手段,对PBAT/beeswax薄膜的形态和结构以及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对薄膜进行了力学性能、光学性能、接触角以及水蒸气透过率的测试。FT-IR和XRD结果表明蜂蜡掺入到了PBAT基体中,水蒸气透过率的降低表明PBAT/beeswax可生物降解薄膜材料的阻隔性能提高,水蒸气透过率降低了33~64%,另外光学性能也得到了提高,可见光透过率提高了8.5%。

刘常衡[10](2019)在《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乳酸(PLA)是一种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它与其他可降解树脂相比,具有强度、模量高,成型加工性能好等优点。但是由于PLA价格较高、韧性低以及耐热性能差,限制了其在更广领域的应用。本文以两种植物纤维为增强材料,分别制备了椰壳纤维/PLA以及连续亚麻纤维/PLA(C-Flax/PLA)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首先选用椰壳纤维为增强材料,对其进行碱处理后,通过转矩流变仪制备了椰壳纤维/PLA复合材料。研究了加工温度、纤维含量以及相容剂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椰壳纤维含量为30 wt%、加工温度为200℃时,椰壳纤维/PL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佳,其拉伸强度较PLA提高了20%。DMA的测试结果表明,加入椰壳纤维后PLA材料储能模量增加,材料的Tg向高温移动,预示着复合材料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提高。DSC结果与POM图像显示,加入椰壳纤维后,PLA材料的结晶能力提高,这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起到促进作用。加入自制MAH-g-PLA相容剂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明显改善,当相容剂含量为10%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最佳,较PLA纯料提高了28%。SEM图像显示,加入相容剂后复合材料界面得以明显改善。通过熔融浸渍法制备了单向连续亚麻纤维增强PLA预浸带(C-Flax/PLA),对不同纤维含量、不同相容剂含量预浸带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力学性能显示,当纤维含量为55 wt%时,预浸带拉伸强度达到235.75 MPa,较PLA提高了299.91%,已进入优质碳素结构钢的行列。DSC测试表明,加入亚麻纤维后,PLA材料的结晶能力明显提升,结晶度从PLA的9.69%最大提高至30.75%,这说明亚麻纤维在PLA材料中起到了异相成核的作用。通过力学性能、DMA及SEM图像证实,加入MAH-g-PLA相容剂后,预浸带的力学、动态力学性能及界面相容性明显改善,其中当相容剂含量为树脂重量的10%时,预浸带的拉伸强度最大,较不添加相容剂提高了75%。通过热压模塑工艺将编织后的C-Flax/PLA预浸带制成板材,并对C-Fla x/PLA复合板材的力学性能、吸水性、亚微观形貌进行了测试分析。力学性能表明C-Flax/PLA复合板材的拉伸强度较预浸带有所降低,但远远高于PLA纯料,且其弯曲性能以及冲击性能较PLA纯料显着提升。吸水率测试表明,加入亚麻纤维后,PLA材料的吸水率明显提高,但相容剂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吸水率有所下降。亚微观形貌显示,加入相容剂后亚麻纤维与PLA基体之间界面粘结明显改进。通过非等温冷结晶动力学对连续亚麻纤维对PLA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Jeziorny修正的Avrami方程可以较好的描述PLA及其复合材料结晶性能,将拟合得到的数据与POM图像结合发现,亚麻纤维改善了PLA树脂结晶能力的主要原因为其促进了PLA材料的异相成核。最后通过堆肥法研究了C-Flax/PLA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特性,发现加入亚麻纤维后,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明显加快。埋藏40天时,材料的失重率从PLA的1.03%提高至9.10%。一方面是由于亚麻纤维自身的水解以及生物降解能力比PLA树脂更快;另一方面是由于纤维与PLA基体之间部分存在间隙,使得水分子或者微生物更容易进入复合材料内部,进而加速了材料的降解。

二、直接缩合法制备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缩合法制备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可降解塑料及其在笔类产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塑料
    1.1 聚乳酸(PLA)
    1.2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1.3 聚已内酯(PCL)
    1.4 新型可降解塑料
2 可降解塑料在笔类产品中的应用与展望

(2)聚乳酸改性与应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乳酸单体和聚乳酸的制备
    2.1 乳酸单体的制备
    2.2 聚乳酸的制备
3 聚乳酸的性能
    3.1 PLA的基本性质
    3.2 PLA的阻隔性能
    3.3 PLA的降解性能
4 PLA的应用
    4.1 PLA在包装行业中的应用
    4.2 PLA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3 PLA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5 PLA的改性
    5.1 PLA/淀粉共混
    5.2 PLA/壳聚糖共混
    5.3 PLA/EOVH共混
    5.4 PLA/PBF共混
    5.5 PLA/明胶共混
    5.6 PLA/PEG共混
    5.7 PLA/纳米颗粒共混
6 展望

(3)竹粉/聚乳酸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乳酸的研究及其应用
        1.2.1 聚乳酸的性质
        1.2.2 聚乳酸的结构与合成
        1.2.3 聚乳酸的应用
    1.3 天然植物纤维
        1.3.1 天然植物纤维的组成
        1.3.2 天然植物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
    1.4 天然植物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
        1.4.1 天然植物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的研究意义
        1.4.2 天然植物纤维/可生物降解塑料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1 原料的准备
        2.2.2 复合材料成型
        2.2.2.1 熔融共混
        2.2.2.2 热压成型
    2.3 性能表征
        2.3.1 加工流变性
        2.3.2 FT-IR分析
        2.3.3 XRD分析
        2.3.4 力学性能
        2.3.5 微观形貌
        2.3.6 热稳定性能
        2.3.7 吸水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研究
    3.1 成型工艺的正交试验设计
    3.2 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3.2.1 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
        3.2.2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3.3 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竹粉含量对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配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加工流变性
        4.3.2 XRD分析
        4.3.3 力学性能
        4.3.4 微观形貌
        4.3.5 吸水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竹粉的不同表面改性方式对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FTIR分析
        5.2.2 XRD分析
        5.2.3 力学性能
        5.2.4 微观形貌
        5.2.5 吸水性能
    5.3 本章小结
6 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的制备及其对竹粉/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配比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RD分析
        6.3.2 力学性能
        6.3.3 微观形貌
        6.3.4 热稳定性能
        6.3.5 吸水性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包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生物降解材料
    1.3 聚乳酸
        1.3.1 聚乳酸简介
        1.3.2 聚乳酸的分类
        1.3.3 聚乳酸的合成
        1.3.4 聚乳酸的性能
        1.3.5 聚乳酸的加工成型方法
    1.4 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聚乳酸/层状无机纳米粒子复合体系
        1.4.2 聚乳酸/球状无机纳米粒子复合体系
    1.5 聚乳酸材料在食品包装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加工工艺对聚乳酸吹塑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2.2.4 实验制备流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乳酸树脂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2.3.2 加工温度对PLA薄膜性能的影响
        2.3.2.1 加工温度对扭矩的影响
        2.3.2.2 加工温度对PLA薄膜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2.3.3 螺杆转速对PLA薄膜性能的影响
        2.3.3.1 螺杆转速对扭矩的影响
        2.3.3.2 螺杆转速对PLA薄膜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2.3.4 吹胀比对PLA薄膜性能的影响
        2.3.5 牵引比对PLA薄膜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物理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3.2.4 实验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配方对PLA复合薄膜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3.3.2 不同配方对PLA复合薄膜冲击强度的影响
        3.3.3 不同配方对PLA复合薄膜撕裂强度的影响
        3.3.4 不同配方对PLA复合薄膜摩擦系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LA/沸石纳米复合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沸石对PLA材料截面形貌的分析
        4.3.2 沸石对PLA材料非等温结晶过程的影响
        4.3.3 沸石对PLA材料透明性的影响
        4.3.4 沸石对PLA材料阻隔性的影响
        4.3.5 沸石对PLA包装膜表面水蒸气吸附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聚乳酸(PLA)可生物降解薄膜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概况
    1.2 聚乳酸的研究进展
        1.2.1 聚乳酸的介绍
        1.2.2 聚乳酸的合成
        1.2.3 聚乳酸的性能
        1.2.4 聚乳酸的改性研究
        1.2.5 聚乳酸的应用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PLA/DGBEA/MBS共混体系及吹塑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原料
        2.2.2 共混物及吹塑薄膜的制备
        2.2.3 表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LA/DGBEA/MB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2.3.2 PLA/DGBEA/MBS共混物的DSC热力学行为
        2.3.3 PLA/DGBEA/MBS共混物的结晶性能
        2.3.4 PLA/DGBEA/MBS共混物和薄膜的力学行为
        2.3.5 PLA/DGBEA/MBS薄膜的光学性质
        2.3.6 PLA/DGBEA/MBS薄膜的撕裂断面形态
        2.3.7 PLA/DGBEA/MBS薄膜的酶降解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LA/PDEGA/MBS共混体系及吹塑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原料
        3.2.2 共混物及吹塑薄膜的制备
        3.2.3 表征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LA/PDEGA/MB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3.3.2 PLA/PDEGA/MBS共混物的DSC热力学行为
        3.3.3 PLA/PDEGA/MBS共混物的结晶性能
        3.3.4 PLA/PDEGA/MBS共混物和薄膜的力学行为
        3.3.5 PLA/PDEGA/MBS薄膜的光学性质
        3.3.6 PLA/PDEGA/MBS薄膜的撕裂断面形态
        3.3.7 PLA/PDEGA/MBS薄膜的酶降解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A/MBS/PPCU共混体系及吹塑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原料
        4.2.2 共混物及吹塑薄膜的制备
        4.2.3 表征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LA/MBS/PPCU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4.3.2 PLA/MBS/PPCU共混物的DSC热力学行为
        4.3.3 PLA/MBS/PPCU共混物的结晶性能
        4.3.4 PLA/MBS/PPCU共混物和薄膜的力学行为
        4.3.5 PLA/MBS/PPCU共混物的增韧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LA/PBAT/PPCU共混体系及吹塑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原料
        5.2.2 共混物和吹塑薄膜的制备
        5.2.3 表征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LA/PBAT/PPCU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5.3.2 PLA/PBAT/PPCU共混物的DSC热力学行为
        5.3.3 PLA/PBAT/PPCU共混物的结晶性能
        5.3.4 PLA/PBAT/PPCU薄膜的力学行为
        5.3.5 PLA/PBAT/PPCU薄膜的光学性质
        5.3.6 PLA/PBAT/PPCU薄膜的阻隔性能
        5.3.7 PLA/PBAT/PPCU薄膜的撕裂断面形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6)可降解聚乳酸膜制备及其在白乌鱼贮藏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乳酸简介
        1.1.1 聚乳酸的合成方法
        1.1.2 聚乳酸的应用
    1.2 聚乳酸塑料简介
        1.2.1 聚乳酸塑料的基本性质
        1.2.2 聚乳酸塑料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1.3 白乌鱼概述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不同食品级溶剂对聚乳酸成膜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膜厚度测试
        2.2.5 膜透光率测试
        2.2.6 膜吸水性测试
        2.2.7 膜拉伸强度测试
        2.2.8 膜断裂伸长率测试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膜透光率分析
        2.3.2 膜吸水性分析
        2.3.3 膜拉伸强度分析
        2.3.4 膜断裂伸长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食品级溶剂溶解法制备聚乳酸膜的性能评价及成膜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聚乳酸薄膜的制备
        3.2.4 扫描电镜测试
        3.2.5 热失重分析测试
        3.2.6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
        3.2.7 透光性能测试
        3.2.8 红外光谱测试
        3.2.9 接触角测试
        3.2.10 X射线衍射分析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扫描电镜分析
        3.3.2 热失重分析
        3.3.3 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
        3.3.4 透光性能分析
        3.3.5 红外光谱分析
        3.3.6 接触角分析
        3.3.7 X射线衍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食品级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冷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原料预处理
        4.2.4 菌落总数测定
        4.2.5 挥发性盐基氮值
        4.2.6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测定
        4.2.7 pH测定
        4.2.8 质构测定
        4.2.9 色差测定
        4.2.10 感官评价测定
        4.2.11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菌落总数分析
        4.3.2 挥发性盐基氮分析
        4.3.3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测定
        4.3.4 pH分析
        4.3.5 质构分析
        4.3.6 色差分析
        4.3.7 感官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食品级聚乳酸膜对白乌鱼冻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2.3 原料预处理
        5.2.4 肌原纤维蛋白测定
        5.2.5 Ca2+-ATPase活性测定
        5.2.6 总巯基含量测定
        5.2.7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测定
        5.2.8 pH测定
        5.2.9 质构测定
        5.2.10 解冻损失率测定
        5.2.11 蒸煮损失率测定
        5.2.12 持水性测定
        5.2.1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a~(2+)-ATPase活性分析
        5.3.2 巯基含量分析
        5.3.3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值分析
        5.3.4 pH分析
        5.3.5 质构分析
        5.3.6 解冻损失率分析
        5.3.7 蒸煮损失率分析
        5.3.8 持水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增容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生物降解材料
        1.2.1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概念
        1.2.2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概念
        1.2.3 生物降解的特点
        1.2.4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发展现状
        1.2.5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应用
    1.3 聚乳酸材料概述
        1.3.1 聚乳酸简介
        1.3.2 聚乳酸改性
    1.4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概述
        1.4.1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简介
        1.4.2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改性
    1.5 共混改性研究概述
    1.6 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研究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7.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7.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DI和改性CSW对 PLA/PBS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试样制备
        2.2.2.1 改性硫酸钙晶须制备
        2.2.2.2 PLA-MDI-PBS以及PLA-MDI-CSW-PBS制备
        2.2.3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核磁结构表征测试
        2.3.2 热力学性能测试
        2.3.3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2.3.4 力学性能分析
        2.3.5 熔融指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LA/PBO/MDI/PBS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PLA/PBO/MDI/PBS的制备
        3.2.2.1 L-LA提纯以及PLLA的制备
        3.2.2.2 PLLA-PBO-PBS以及PLLA-PBO-MDI-PBS制备
        3.2.3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酸值滴定法分析
        3.3.2 结构表征测试
        3.3.3 热力学性能分析
        3.3.4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3.3.5 力学性能分析
        3.3.6 熔融指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8)荧光/X光高支化脂肪族聚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功能化脂肪族聚酯的研究进展
        1.1.1 功能化脂肪族聚酯的合成
        1.1.2 功能化脂肪族聚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2 高支化聚酯的研究进展
        1.2.1 高支化聚酯的结构和合成
        1.2.2 高支化聚酯的结构与性能
        1.2.3 高支化聚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3 生物成像技术
    1.4 论文研究思路
2 线形荧光脂肪族聚酯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含香豆素基团的线形荧光脂肪族聚酯的合成
        2.3.2 线形荧光聚酯的荧光性能
        2.3.3 载紫杉醇线形荧光聚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3.4 线性荧光PLLA/PCL-COU-PTX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
        2.3.5 线形荧光聚酯PLLA/PCL-COU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高支化荧光聚乳酸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支化荧光聚乳酸的合成
        3.3.2 高支化荧光聚乳酸的热性能
        3.3.3 高支化荧光聚乳酸的荧光性能
        3.3.4 载紫杉醇荧光l-/s-/lc-/sc-PLLA-COU-PTX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
        3.3.5 荧光l-/s-/lc-/sc-PLLA-COU微球的体外酶降解行为
        3.3.6 荧光l-/s-/lc-/s-PLLA-COU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高支化荧光聚己内酯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支化荧光聚己内酯的合成
        4.3.2 高支化荧光聚己内酯的热性能
        4.3.3 高支化荧光聚己内酯的荧光性能
        4.3.4 载紫杉醇荧光s-/lc-/sc-PCL-COU-PTX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
        4.3.5 高支化荧光l-/s-/lc-PCL-COU微球的体外酶降解行为
    4.4 本章小结
5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5.2.2 实验方法
        5.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合成
        5.3.2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荧光性能
        5.3.3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荧光和X光显影性能
        5.3.4 载紫杉醇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
        5.3.5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微球的酶降解行为
        5.3.6 高支化荧光和X光双功能化聚乳酸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线形荧光功能化聚酯的热性能
附录B 高支化荧光功能化聚乳酸的微观结构及微球酶降解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PBAT/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概况
        1.1.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背景
        1.1.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定义
        1.1.3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机理
        1.1.4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1.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1.3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复合材料
        1.3.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复合材料分类
        1.3.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
    1.4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PBAT/chitin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PBAT/beeswax可生物降解薄膜的制备
    2.4 分析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2.4.2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R-IR)表征
        2.4.4 差式扫描量热(DSC)表征
        2.4.5 热重分析(TGA)表征
        2.4.6 动态热力学(DMA)表征
        2.4.7 力学性能表征
        2.4.8 投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2.4.9 光学性能
        2.4.10 熔融加工性表征
        2.4.11 水接触角表征
        2.4.12 水蒸气阻隔性表征
3 结果与分析
    3.1 PBAT/chitin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
        3.1.1 甲壳素的投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3.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3.1.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1.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1.5 热重分析(TGA)
        3.1.6 动态热力学测试(DMA)分析
        3.1.7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3.1.8 力学性能分析
        3.1.9 水接触角分析
        3.1.10 熔融加工性分析
    3.2 PBAT/beeswax可生物降解薄膜材料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2.4 热重分析
        3.2.5 动态热力学分析
        3.2.6 差式扫描量热法分析
        3.2.7 光学性能分析
        3.2.8 力学性能分析
        3.2.9 接触角分析
        3.2.10 水蒸气阻隔性能分析
4 讨论
    4.1 甲壳素对PBAT的改性研究
    4.2 蜂蜡对PBAT的改性研究
5 结论
    5.1 熔融共混法制备PBAT/chitin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
    5.2 溶液共混法制备PBAT/beeswax可生物降解薄膜材料
6 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情况

(10)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纤维
        1.2.1 简介
        1.2.2 结构与组成
        1.2.3 性能及应用
    1.3 聚乳酸
        1.3.1 简介
        1.3.2 合成
        1.3.3 应用
    1.4 绿色复合材料
        1.4.1 概述
        1.4.2 界面改性
        1.4.3 研究进展
    1.5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1.5.1 制备工艺
        1.5.2 研究进展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内容与目的
        1.6.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椰壳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材料
        2.1.2 仪器及设备
        2.1.3 材料制备
        2.1.4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正交设计
        2.2.2 相容剂组成
        2.2.3 加工温度的影响
        2.2.4 纤维含量的影响
        2.2.5 相容剂含量的影响
        2.2.6 亚微观形貌
        2.2.7 熔融与结晶行为
        2.2.8 结晶形态
        2.2.9 动态力学行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亚麻纤维/聚乳酸预浸带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材料制备
        3.1.4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拉伸性能
        3.2.2 亚微观形貌
        3.2.3 动态力学行为
        3.2.4 熔融与结晶行为
        3.2.5 结晶形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续亚麻纤维/聚乳酸板材制备与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材料制备
        4.1.4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力学性能
        4.2.2 亚微观形貌
        4.2.3 吸水率
        4.2.4 非等温冷结晶行为
        4.2.5 二次升温对结晶能力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亚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的降解特性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称重与埋样
        5.1.4 测试与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表观形貌特征
        5.2.2 失重率
        5.2.3 拉伸性能
        5.2.4 熔融与结晶行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直接缩合法制备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可降解塑料及其在笔类产品中的应用[J]. 林霞,朱健,张胜红. 中国制笔, 2021(01)
  • [2]聚乳酸改性与应用研究综述[J]. 刘文涛,徐冠桦,段瑞侠,鹿孟张,袁梦杰,陈金周. 包装学报, 2021(02)
  • [3]竹粉/聚乳酸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薛一帆.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4]聚乳酸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食品包装的应用研究[D]. 秦莹莹.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聚乳酸(PLA)可生物降解薄膜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 赵吉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6]可降解聚乳酸膜制备及其在白乌鱼贮藏保鲜中的应用[D]. 张龙翼. 成都大学, 2020(08)
  • [7]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增容改性研究[D]. 刘洒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荧光/X光高支化脂肪族聚酯的研究[D]. 边宇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9]PBAT/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D]. 孟丹.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 刘常衡.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直接缩合制备可生物降解聚乳酸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